第一篇:优秀村党支部书记事迹——新农村建设的领路人
新农村建设的领路人
——记肖家乡白面铺村支部书记
周志文
周志文是扶余县肖家乡白面铺党支部书记,1989年任支部书记以来,他始终坚持上为党和政府分忧,下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做好事,特别是近几年来,他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带领全村干部群众共同致富,一改全村贫困落后的面貌,使全村经济发展、社会和谐。连续多年被县、乡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一、调整结构,铺就致富路。
白面铺村有耕地850公顷,以玉米为主的传统农业种植在他前十年的任职里一直没有大的改变,农民的收入相对比较殷实。然而,到2000年时,由于连年干旱,玉米的产量下降,价格徘徊不前,农民收入持续走低,他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觉得调整种植业结构是农民增收的关键。于是,他通过外出考察、学习发现马铃薯种植是改变单一种植结构,使群众增收致富的好项目。选准项目后,他就带领村干部挨家挨户的发动部分群众,让每户拿出2——3亩地用于种植马铃薯,拿出这 么多地种马铃薯,卖不出去怎么办,许多群众不认识。于是他就带领村干部和亲朋好友带头种植,当年就有了好收成,每亩地比玉米增收近300元。看到了甜头,群众种植马铃薯的面积逐渐达到近百公顷,面积发展大了,马铃薯籽用量也在增大,不少群众买不到籽,于是他就自费北上黑龙江省克山县为群众买籽,解决了群众购种难的问题。到了秋收的季节,他又主动为群众找销路,经过他的不懈努力,与榆树市五棵树淀粉厂签定了稳定的购销合同,这样群众就没有了后顾之忧。几年来,通过种植马铃薯群众年人均增达2000元,群众生活得到了明显改善。今年全村马铃薯种植已达到260公顷,全村每年光土豆一项可实现收入500余万元。白面铺村成了全县有名的马铃薯专业村。
二、办实事,架起连心桥。
为了营造和谐的人居环境,改变村里的不良交通状况不仅是群众的愿望,也是周志文又一任期首要解决的问题,虽然村里没有资金,但他也舍不得让群众掏一分钱,2003年4月他积极向上级交通部门争取资金,并且到同学、战友、朋友那里“化缘”,共筹集资金近40万 元修筑了白面铺至中线2公里的红砖路。使得困扰群众多年的行路难的问题得到了解决。2006年他又协调资金40万元,先后在村中铺设了2400多米的排水沟,安装了30余盏路灯,各家各户统一设计,统一粉刷了门墙,村容村貌变得更加整洁。今年,他又为群众申请了沼气项目,现在正在安装,预计到9月末,村里将有100余户人家,使上即方便、又省钱的沼气。为此,群众无不拍手称快。
随着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为了了解更多的外界信息,不少群众都买了电脑,由于村里没有接入宽带网,买电脑成了摆设,周志文就到网通做工作,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协调资金30余万元,为村里解决了群众上网难的问题。现在已经有50多户村民家中装上了液晶电脑,农闲时,在网上查信息,学技术,已成全村的一种新时尚。
为了方便群众,他把村“两委”班子合理分工,对全村8个社分组包片管理,变群众有事找村干部为村干部主动上门为群众服务,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他就亲自出马,及时沟通协调解决,把问题化解在基层。环境和社会风气的改变,带来了村里人精神面貌的改变。每到夜晚,路灯一亮,村民就自发组织起来,唱歌跳舞,扭秧歌。每逢重大节日还举行运动会、象棋比赛等活动,通过他实实在在的工作,拉近了干部和群众之间的感情,使干群之间架起了一座联心桥。
三、上项目,寻求大发展。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周志文在把种植业这篇文章做好之后,就考虑到农业生产只是产业的初级阶段,只能给群众带来小富,要想大富就必须做好上项目、农产品加工和劳动力转移这篇文章。
村里的马铃薯种植面积已经占全村总耕地面积的40%,加之附近的村屯种植面积也在扩大,不能只满足于给别人送原料,要能在本地建一个淀粉加工厂不仅能解决马铃薯销售增值的问题,同时还可解决村里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于是他就跑乡里,跑县里搞项目,并且和上级主管领导联系,争取项目和资金,功夫不负有心人,2005年7月份,荷兰外商终于来到白面铺考察,并且有意在这里投资建厂加工马铃薯,具体事项正在商谈中。2006年4月他和乡里主要领导引资1050多万元,在村 里建了裕丰木制品加工厂,现已投产,可转移村里的剩余劳动力近100人,成为全乡引进域外资金最多的村。
周志文就是这样,凭着对事业的无比忠诚和热爱,凭着对工作的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他把本村兴衰与荣辱融于一身,带领群众奋勇前行,走出了一条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发展之路,展视了一名优秀共产党员所特有的风彩。
第二篇:村党支部书记先进事迹新农村建设的领路人
村党支部书记先进事迹新农村建设的领路人
村是乡的一个偏远山村,位于乡政府东南方向,坐落在海拔750米的半山腰。早在20世纪80年代,“老、少、边、远、穷”一直是该村的真实写照。1986年,XX被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他下定决心要将村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通过近三十年的艰苦工作,村的村容面貌焕然一新,公路网络基本形成,生活水平明显提升,各项社会事业取得很大进步。
为了方便村民生产、生活,提高村民生活水平,XX向上争取项目,多方求援,争取资金支持,架设了全长8公里的供电路线,解决了全村农业生产和生活用电问题,为全村的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电力保证;组织村民投工投劳修建一个自来水站,家家户户连接水管,使全村40户、近100人饮上安全卫生的自来水。
道路通了,村庄美了,环境好了,如何发展经济、带领山区群众致富成为村新的课题。XX结合本村的气候、地理等因素,因地制宜,打算在“山”字上做文章,发展绿色旅游、特色农家乐。村山青林秀,怪石嶙峋,景色迷人,村村通公路沿着山脉蜿蜒而上,道路两边风景秀丽,村中建筑依山而建,错落有致。村内石乐园以石奇、石多著称,有沟就有石,在太行山区实属罕见。初步统计,石乐园各类奇石10000多块,颜色各异,奇形怪状,千姿百态,令人流连忘返。再加上村中有抗日将领杨彦峰带领部队战斗时的指挥部遗址,还有个光绪年间的大碾盘,有很高的旅游价值。
今天的村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村村民的新农合参保费用全部由村委会统一缴纳,考上重点大学的还有现金奖励。该村多次被评为县级生态文明村、优秀党支部,XX多次被评为县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支部书记。今年也是XX连续任职的第三十个年头。他说,“村能有今天的变化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村全体干部和村民共同努力的成果。以后不管我在不在支书的岗位上,只要村需要我,只要村民需要我,我都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村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第三篇:村党支部书记先进事迹新农村建设的领路人
村党支部书记先进事迹新农村建设的领
路人
村是乡的一个偏远山村,位于乡政府东南方向,坐落在海拔750米的半山腰。早在20世纪80年代,“老、少、边、远、穷”一直是该村的真实写照。1986年,xx被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他下定决心要将村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通过近三十年的艰苦工作,村的村容面貌焕然一新,公路网络基本形成,生活水平明显提升,各项社会事业取得很大进步。
上任初期,xx意识到交通不便不仅影响着村民生产、生活,更严重制约了村的经济发展。要致富,先修路,于是他召集两委班子,结合村实际,认真分析、仔细研究、统筹规划。同时,多方奔走,争取相关职能部门的支持,多渠道筹集资金,发动群众积极投工投劳,共修建了36华里的水泥路,解决了行路难问题,村清秀的面容也得以向世人展示。
为了方便村民生产、生活,提高村民生活水平,xx向上争取项目,多方求援,争取资金支持,架设了全长8公里的供电路线,解决了全村农业生产和生活用电问题,为全村的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电力保证;组织村民投工投劳修建一个自来水站,家家户户连接水管,使全村40户、近100人饮上安全卫生的自来水。为引导群众树立卫生、文明的生活习惯,进一步提高生活质量,真正实现村庄整洁、环境优美的目标,xx多次往返于县城与村之间,设计图纸,订制展板,购买苗木花卉,那辆陪伴多年的摩托车见证了他的奔波与辛苦。在村两委干部及广大群众的大力配合下,在村修建文化小广场一个,安装太阳能路灯3盏,新建垃圾池8个,填埋场1处。清运各种垃圾1000多方,动用拖拉机35台次,党员干部义务出工250个,投入人力800人次。植树500余棵,村的面貌焕然一新。
道路通了,村庄美了,环境好了,如何发展经济、带领山区群众致富成为村新的课题。xx结合本村的气候、地理等因素,因地制宜,打算在“山”字上做文章,发展绿色旅游、特色农家乐。村山青林秀,怪石嶙峋,景色迷人,村村通公路沿着山脉蜿蜒而上,道路两边风景秀丽,村中建筑依山而建,错落有致。村内石乐园以石奇、石多著称,有沟就有石,在太行山区实属罕见。初步统计,石乐园各类奇石10000多块,颜色各异,奇形怪状,千姿百态,令人流连忘返。再加上村中有抗日将领杨彦峰带领部队战斗时的指挥部遗址,还有个光绪年间的大碾盘,有很高的旅游价值。
由于地理位置原因,村是县地质灾害村,每年主汛期,确保全村乡亲安全渡汛成了xx心中的头等大事。为了整个村庄村民的安全考虑,他下决心要将全村父老乡亲从村整体搬迁出来。在县乡两级的关心支持下,新址选定在七里河原和庄乡政府旧址,新建包括三栋单元楼的住宅小区,解决所有村民的住房问题,彻底解决地质隐患。为此,xx带领村两委班子成员不分昼夜,盯在工地,严把进料、施工等重点环节,保证了项目正常进行。目前,楼房主体已建设完毕,预计今年年底村群众就可以住上漂亮、安全的楼房。
今天的村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村村民的新农合参保费用全部由村委会统一缴纳,考上重点大学的还有现金奖励。该村多次被评为县级生态文明村、优秀党支部,xx多次被评为县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支部书记。今年也是xx连续任职的第三十个年头。他说,“村能有今天的变化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村全体干部和村民共同努力的成果。以后不管我在不在支书的岗位上,只要村需要我,只要村民需要我,我都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村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第四篇:新农村建设的领路人
新农村建设的领路人
——记宁陵县阳驿乡后陈村党支部书记于博
四月。惠风和畅,春意盎然。宁陵县阳驿乡后陈新村,处处生机勃勃。
田成方、林成网、沟相通、路相连,一幢幢小洋楼拔地而起……村民们说,俺们后陈村村容村貌靓起来了,文化生活丰富起来了,小日子也殷实起来了——多亏了于博这位好支书啊!
生在后陈,长在后陈,最大的心愿就是能为建设家乡出一把力
后陈新村是宁陵县阳驿乡的一个行政村,位于宁陵县城西4公里,全村242户,900多人,1200亩耕地。
‚院里臭、路上脏,晴天土、雨天泥,蚊蝇咬、牲口跑……‛这句顺口溜是后陈村前些年的真实写照。长久以来,尽管当地的农民年复一年辛勤地劳作,但一直没有摆脱贫困。
穷则思变。生在后陈村、长在后陈村的于博,最大的心愿就是能为建设家乡出一把力,让自己的家乡变个样。打铁还需自身硬。于博当兵退伍后,不甘心面朝黄土背朝天,横下一条心,带着到都市‚淘金‛的梦想,毅然决然离开了家乡。农村人质朴、勤劳,于博很快在北京这个大都市里生存了下来。心若在,梦就在。历尽千辛万苦之后,于博终于亲手创办了自己的公司——北京红日大化国际贸易进出口公司。经过十年积累,于博目前已拥有资产千万元。
走的地方多了,视野也开阔了。每年春节回老家,于博常和于斌、于磊等同村几个从小一块长大的好友聚在一起,谈论家乡的发展问题。
‚一年没变样,十年老模样‛。如何让自己的家乡富起来,让乡亲们也过上舒适的小康生活?这些想法在于博内心深处思虑了很长时间。
2006年年初,于博从漯河南街村考察回来后,更坚定了建设家乡的信念。他多么想亲自动手描绘后陈村的规划蓝图啊。
阳驿乡党委领导获悉于博希望回来建设家乡的心愿后,立即意识到这是一个改变乡村贫穷面貌的大好机会。乡党委领导多次与于博促膝长谈,更使于博下定决定回乡支援家乡建设。2006年3月,在阳驿乡党委主持下,后陈村党支部换届选举顺利进行。于博以高票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
能吃亏,才能与群众打成堆;要奉献,才能打开工作新局面
既不图名,也不要利,就是想实实在在地为村里的建设做点儿贡献——于博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能吃亏,才能与群众打成堆;要奉献,才能打开工作新局面‛。2006年3月,从于博被推举公选为村党支书的那一刻起,他就把这句话作为担任‚村官‛的一大信条。
于博首先组织于斌、于磊等本村几个见多识广、视野开阔的‚能人‛负责起草具体方案,经过多方考察、商讨,根据该村实际情况,在广泛征求村民意见的基础上,《后陈新村十五年建设三步走计划》很快诞生了。
想致富,先修路。其实,后陈村村北1公里便是贯穿东西的S325省道,只因没有一条路连接,村民出行,也只好沿着田间小路拐弯抹角再绕道邻村才能到达省道。于博走马上任后不久,就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修一条把该村与省道连接起来的乡间公路,这样不仅方便了村民出行,也美化了乡村环境。
修路——仅仅两个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难就难在一个‚钱‛字上。
有人给于博出主意,能不能发动村里的富裕户、在外工作和务工人员,让他们捐助一部分修路款。
要想让别人捐,自己就必须一马当先。于博在没有跟家里任何人商量的情况下,就向村里捐助20万元修路款。在他的感召下,村里的富裕户和在外工作、务工人员纷纷慷慨解囊,很快几十万元的缺口就补齐了。
接下来,于博又做了一桩让全村老少都瞠目结舌的‚大 事‛。为了支持村庄的统一建设规划,于博首先带头把自家祖坟给迁了——这在全村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在他的带动下,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全村规划区域内的87座坟地全部迁完。与此同时,于博还带领群众拆迁旧房屋522间;改造废旧坑塘2处;兴建占地18亩的小型水库一座;村内、村外整理出闲置空地350.34亩;硬化道路11条8.6公里;植树3万多株;新打机井18眼,埋地埋线长6700米,埋地埋管长6500米……完成这些工作,于博拿出了自己的积蓄200多万元。接着,于博又马不停蹄地着手建设村室。
今年58岁的李凤林说,当初于博找他商量能否用他家的老宅基地建村室时,自己的第一反应就是,村里那么多地,为啥非要在我家的坑洼不平的宅基地上建?全村近千口人,只有俺一家姓李,这不明显地欺负人吗?
第一次找李凤林碰了钉子,于博不死心,三番五次地往李凤林家里跑。有时谈心到了深夜,他就干脆钻进李凤林的被窝里……
李凤林的‚思想疙瘩‛终于被解开了,不但心甘情愿让了地,还分文不要主动帮助村委干部干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谈到自己的转变,李凤林动情地说:‚我是真心服了于支书。为修路,他一下子捐款几十万元;为了村里整体规划,他顶着所有亲人的反对,竟把自家的祖坟给迁了。于支书肯吃亏,能吃亏,我不服他服谁?我不支持他支持谁? 看着于博是真心为大家办事,全村老百姓就像吃了定心丸,他们说:‚有这样的好干部带头,没有我们办不成的事儿。‛
开眼界,绘蓝图,后陈村共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我是一名复员军人,又是一名共产党员,军人的品质就是能吃苦、能奉献,共产党员就要吃苦在前、享乐在后,我不能辱没军人和党员的称号!‛于博掷地有声。
火车跑得快,还得车头带。于博知道,要带领群众致富,必须先把村干部的思想统一起来,把村民们致富的热情调动起来。
于博自己掏腰包,带着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到山东、海南等地参观学习。这两趟他们没白跑,村民们在耳濡目染中开阔了眼界,找到了差距,增强了信心。回村后,于博和村‚两委‛班子畅谈感受,寻找出路。村民们也主动找上门来,纷纷建言献策。
按照‚在党员中培养致富能手、在优秀致富能手中发展党员、把党员中的优秀致富能手培养成村干部‛的‚三培养‛思路,于博抓班子带队伍。凡事从‚两委‛班子成员做起,要求群众做到的自己先做到,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对生产、生活困难的群众,于博做到思想上‚扶志‛、生产上‚扶技‛、生活上‚扶困‛,帮他们出点子、跑路子。同时,该村还深入开展争创‚学习好、思想好、工作好、纪律好、作风好‛ 的‚五好‛党员活动,发挥无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让全村每一名党员都始终保持先进性,对评选出的‚好党员、好村民、好公婆、好儿媳、好妯娌‛大张旗鼓地表彰。
‚以前,真不敢想在俺这儿还会装路灯、修公路、办企业、建礼堂……建设新农村就是好!俺村的规划蓝图就是鼓舞人心,这一切都缘于俺们有个好支书,村里有个好班子!‛4月22日,记者在后陈村采访时,村民顾春霞高兴地对记者说。
在村室大门口西侧,记者老远便看到了这张被顾春霞称之为鼓舞人心的《后陈新村十五年建设三步走计划》蓝图。15年建设计划是从2006年到2020年的这15年,分三步,每5年走一步。其中,前5年为基础设施建设阶段,计划实现路灯照明,修通与S325省道相通的公路;铺设贯穿村内东西5条、南北6条的柏油路;利用村内空地、废地建一处约10多亩的村民娱乐广场;为繁荣本村经济建一处集贸市场,建3处面积有8亩的鱼塘。此外,还准备建公墓、村卫生医疗室、村办股份制企业、百人礼堂、老人公寓、幼儿园以及农贸交易市场等。中间的5年为继续发展阶段,逐步建成两个村办不成农副产品深加工股份制企业。后5年主要为巩固发展阶段,继续完善基本建设配套,建成环境优美、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主义后陈新村。
为倡导文明新风,构建和谐新村,后陈村里还成立了红 白理事会,要求红白事招待四菜一汤,一律吃份饭,仅此一项一年可节省资金10多万元。村室建成后,他们还专门抽出两间房作为图书阅览室,在这里,群众既能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还能学习农业技术知识。
如今,村里读书看报的多了、勤劳致富的多了,遵纪守法的多了……一种健康文明、融洽和谐的新风尚在后陈村已经悄然兴起。
成绩的取得是有目共睹的。去年,后陈村被定为‚商丘市新农村建设先进典型‛、‚商丘市综合治理先进村‛,村党支部先后获得了省、市、县‚‘五好’基层党组织称号‛;全市‚五老‛人员服务新农村建设现场会、全市精神文明建设现场会、全市平安建设现场会先后在后陈村召开;于博本人也获得了‚省劳动致富能手‛、‚商丘市十大杰出青年‛等称号……
“吃亏书记”带领村班子和群众一起奔富路
父亲说,于博虽然是个好儿子,可他却很‚傻‛。这年头,谁还肯把辛辛苦苦挣来的票子往‚外头‛扔?到底图啥?
妻子说,于博的确是个好丈夫,就是让人感到太不‚省心‛。自打于博任村支书以来,家就成了‚旅店‛,人也成了‚稀客‛,偶尔回来一趟,匆匆让上几句话,也几乎全是村里的那些事。每每看他因口腔溃疡,只能喝几口米粥……做妻子的就心疼得不得了!可村民们都说,没有于博,就没有今天的后陈村。俺这位‚吃亏书记‛身上有一股带着大家致富的干劲,他是带领全村共同致富的领头雁,我们的好日子还在后头呢!
后陈村人有养鸽的传统。于博意识到,让农民上规模地养肉鸽的确是一个不错的生财门路。不久,在于博的带领下,按照‚公司加农户‛的模式成立了后陈村肉鸽养殖股份有限公司。为提高养鸽农民的技术,于博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一方面组织村民外出学习,另一方面聘请有关专家来村传经送宝,公司统一提供鸽苗、饲料,同和养殖户签订‚保值收购订单‛,统一回收鸽产品,统一提供服务,全村80%的农户都积极入了股,养殖户年均收入万元以上。
采访中,记者来到了养鸽大户于以祥的养殖场,看到一排排标准的场房喂养着一群群活泼可爱的鸽子。于以祥告诉记者,目前他家有肉鸽5千余对,现在市场行情每对能卖50元,养肉鸽比种地强得太多了!
后陈村有20多年种植花生的历史,每年全村种有花生500多亩,不少农民都是种花生的能手。当看到许多村民为了卖花生,起早贪黑到县城或其他集市,于博就想,能不能在家门口也搞一个农贸市场。?
为建农贸市场,于博可真没少费心思。他自己出钱,请戏班子唱18天的戏,大造声势。为了鼓励商贩们来后陈村进行贸易,他还按照每个摊位的大小发10元到20元不等的 ‚差旅费‛。这些招数还真有效,不久,后陈村终于在自己家门口建成了一个农贸市场。
‚村里有了集市,我们再也不用到城里卖花生了,不出家门就能赚大钱。‛说起这农贸市场,于新芳别提有多高兴了。
‚于博在北京、江苏等地都有自己的公司。他承诺,今年要在俺们村建一个分公司呢,这下我们村可是大门朝外了。‛面对记者的采访,于以昌脸上溢满着幸福。
谈起下一步的发展,于博坚定地说,村民富不富,关键在支部。今后,我们要以发展经济为中心,带领广大村民发展高效农业、养殖业和民营企业,努力把我们村建设成为文明、富裕、温馨、和谐、花园式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五篇:优秀党支部书记事迹:和谐乡村领路人
ww w.5 Y k j.CoM文
章 来源
优秀党支部书记事迹材料:美丽和谐乡村的领路人
xx,xx县北部的一个普通乡间农村,东临xx,北挨xx,xx纵穿村间,12年前与其他村没有什么区别,泥泞的街道、残檐碎瓦的矮屋,村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面朝黄土呼吸着土地的厚重,背朝苍天背负着生活的艰辛,党的改革春风和惠民政策,吹进了昔日xx村的农家小院,唤醒了这片土地的生机,时光流逝,岁月沧桑,在xx村两委干部的努力下,通过全体村民多年的艰苦创业,辛勤劳作,孕育出了累累硕果,xx人用团结拼搏、开拓创新的精神谱写了一部奋发向上的绚丽篇章,如今的xx村河还是那条河,只是村庄已然不同往昔,旧砖路、破瓦房都被岁月定格为遥远的记忆,高楼绿树、油栢路畅通、文化广场载歌载舞,勾勒出如今多彩的生活,xx村将一幅富饶美丽、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画卷铺展在世人眼前。
说到xx村的今天就不得不提“当家人”xx的名字,正是他对科学、统筹、可持续发展的透彻理解与不懈探索,才使xx村由一个原本一穷二白的落后村庄发展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面旗帜,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特色典型。
致富先修路,谋划发展征程。
道路的贯穿畅通,保障的不仅是老白姓日常出行的便捷,最为主要的是打开了经济发展的方便之门,xx村是一个拥有xx户xx余人的大村,道路的畅通一直是全体村民最关心一件大事,xx自担任支部书记以来就立足本村实际,带领村干部多次找到县里有关部门及相关领导解决修路问题,并发动村里的企业和全体村民集资修路,经过多方的努力一条环村、平坦、宽敞的油柏路于2003年正式修通,通车那天60余岁的老太太xx深有感触地说:“这些年,在xx的带领下,可为村里干了很多实事,以前下雨的时候出不去进不来,到处是水坑、脏泥,大伙儿打心眼里感激我们的村书记”,在修路之际,xx还为村里铺设了新的自来水管道,解决了老百姓们用担子挑水吃的老难题,在平时的工作中他经常召开村两委班子成员大会,广泛征集脱贫致富的办法和意见,同时挨家挨户走访,摸清群众需求,了解群众呼声。xx常说:农村经济的发展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工程,必须站在群众的角度,“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着力解决农民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唯此才能将为民办事真正落到实处。
与时俱进开拓多元产业之路
作为一个村的致富领路人,不仅要有带领全村致富的决心和勇气,更应该有超前的发展意识和统筹全局的谋虑眼光,这一点xx做到了。他时常强调农村基层干部必须转变思想观念,与时俱进。“我们要时刻有一种压力感和危机感”,“要有一种敢想敢闯敢干的劲头,死守摊子,就不会有发展”。虽然村里这两年靠生产销售轻钢龙骨富裕起来了,但单一的产业结构背后xx还是感到了隐忧。一个产业总有衰退的时候,如果过于集中不仅难以抵御市场风险,从长远来说也不利于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要巩固发展,必须走多元产业之路。农作物深加工一直是国家对农业发展的一项重要支持行业,村里的xx面粉厂 建于八十年代初期,从起初的一个制造面粉行业的小作坊到现在占地面积xx平方米.现有职工xx人,高级工程师5人,有xx粮食学院做技术后盾,投资xx万元,集国内面粉制造机械之精华组成一套日产三百吨面粉的先进设备,成为我们xx县粮食经济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依托现有农作物发展中企业,xx村如何走出一条高产、高效、优质、绿色的现代农业之路?xx有着自己独特想法,在不久的将来,xx村的新型农作物开发项目,肯定会推动全村走向经济发展的又一个高潮,在xx的带领下xx村肯定会走出一条建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对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发展现代农业具有重大意义。
团结奋进,高扬和谐家园之帆。
一个集体的凝聚力必须富有团结奋斗的大局意识,每次村里的选举都是在一片祥和气氛中完成的,xx自从担任村支部书记后经常走访村里退休老干部和历任村干部,跟他们拉家常,谈想法,从前辈们多年工作经验和心得中摸索怎样干好工作,每一次村委党员会xx都会细心听党员们的发言,做好笔记,以便会后思索和考究,xx和村两委干部相处的都很融洽,每当有重大决策和想法时,他都会集合村干部一起讨论研究,从不耍个人主义,在工作中他尊重同志关系,在平时的生活中他把所有人都当成他的亲人,每当村里发生夫妻吵架,邻里不和,生意纠纷时,他就会走家串户,不厌其烦地帮他们化解矛盾,他始终把村民和睦关系放在首位,只有村民关系和谐了才会带动集体的经济发展和共荣,村里的孤寡老人,特困儿童都是他牵肠挂肚的特殊人群,每当他们有困难时,xx就会亲自去照顾他们;xx带领村干部们身先士卒,以身作则,在村里早就已经传为佳话,他们把村子当成自己家,把每一位社员当成这个大家庭的亲人,在生活点滴关心爱护着每一个人。2008年5月四川纹川地震时,xx组织村两委在全村开展为灾区人民爱心捐款活动,仅仅一天的时间就筹集了5万多元的善款,在捐款现场孤寡老人柴瑞莲拄着拐杖,拿着他积攒下来的二百元钱,放到了村干部手中含着热泪说:“我一个孤寡老头子没什么能耐,可国家还照顾我们这些无用的人,现在国家有难了,我必须表达一点心意。”任何困难都不会干扰到xx村的繁荣和发展,因为整个村子已经形成了一种团结奋斗的精神面貌,他们都在用自己的一份力量守护着大家共同的和谐家园。
丰富文化生活,踏上幸福之路
为了丰富村民文化生活,村里在新盖的居民楼旁边修建了文化广场、文化长廊等丰富文化活动的硬件措施,每当夜幕降临文化广场上就会有几百人欢聚一堂,有跳广场舞的、有踢毽的、有唱歌的等等等等,尤其引人注目的当属xx和村主任张小民打羽毛球了,他们亲自参与文化娱乐活动和所有人共同分享着生活的幸福和快乐,xx还经常组织文艺演出、书法比赛、体育比赛、象棋比赛,为村民购买文化用品,并先后成立了:音乐会,秧歌会,武术会,书法学习班等一系列文化组织。在xx的倡导下村里还修建了全镇唯一正规化,现代化的“红白理事会”,成立了专门的理事会管委会,为村里的老百姓提供了一个卫生,舒适,家一样的红白事用餐地点。为了防止村民被盗xx亲自挂帅,成立了村民保卫站,深夜中xx和村里的保卫人员就会手里拿着对讲机巡逻在村子的各个角落,“地瓜,地瓜,我是土豆?你那里有情况吗?”,“土豆,土豆,我是地瓜,没有情况,一切正常。”听起来好象是战争年代的情报场景,可那却是他们在枯燥无味巡逻中自愉自乐的信号传递。在xx为党支部书记带领下xx村连续5次被xx县委评为:优秀党支部 xx本人也多次被党政机关评为优秀党支部书记,并在2010年代表xx县参加了河北省优秀党支部书记培训班,为以后更好的带领全村走向幸福道路打下坚实基础,“没有xx书记就没有xx村的今天”,一句话道出了xx村人对xx书记的深厚感情,这也是xx书记12年来执政为民、执政有为的最佳写照。
短短数载,xx村脱胎换骨,旧貌换新颜。xx村的发展变迁,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现,是新时期党的农村政策与农村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奏响中国梦的一部动人序曲,而一个好的领路人和一个坚强富于战斗力的领导班子是实现这一切的保障。在xx的心中始终有一个梦想,就是让全村人都过上老而无忧的幸福生活。他说“一个党员心中应该时时刻刻记挂着群众”,正是凭着这样一腔为民服务的热忱、一股子开拓进取的干劲,任党支部书记12年来,xx一步一个脚印,带领全村走上了小康之路,实现从“创业”到“壮业”,从“物质”到“精神”的飞越。
xx村美好蓝图的描绘才刚刚开始,xx不断追求的脚步永远在路上……
ww w.Y k j.CoM文章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