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最美住建人事迹材料
郑菊峰同志先进事迹
担任办公室主任以来,她牢固树立一心为公,无私奉献、淡泊名利的思想,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敬业爱岗,甘当配角,沉心静气,埋头苦干。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期间,她白天处理日常工作,只能利用晚上时间撰写和修改相关材料,连续十几天一直工作到深夜。有人问她:“郑主任,你不觉得文字工作枯燥无味吗?”她说:“长期的文字工作是很枯燥,但是你一旦选择了这个职业,就要热爱这个职业,当你真正沉下心来,深入进去,你就会在苦和累中找到工作的乐趣。”
郑菊峰同志常讲:“学习是增长才干、提高素质的重要途径,是干好工作的基础,每一名干部都要成为学习型干部。”她不仅这样要求办公室的同志,自己更是注意加强学习,努力提高理论素质和业务水平。工作再忙,她都制定学习计划,对上级的重大决策和重要文件精神,她善于学习研究,并注意体现到工作中,使办公室文字材料主题突出,观点鲜明,言语朴实,文字严谨,既贯彻上级精神,又符合本地实际。认真加强写作能力,仅2014年上半年,郑菊峰同志就在《随州日报》、《曾都新闻》周刊发表文章20余篇。
她经常主动参加一些专业业务知识培训和讲座,无论出差在哪座城市,都要对城市的规划、城市管理、市政设施等进行调查研究,认真学习和借鉴她们的先进管理经验,通过多年的积累,业务能力十分突出。去年9月,科室在一个工程申报规划手续时,一个细微的错误科室没发现,最后郑菊
峰同志在盖章前发现了错误,为全局审批工作把好了关口。
我局办公室不仅有办公室的工作职责,还兼有政工、财务等综合职责,是一个事务多、人员少、责任重的科室,郑菊峰同志能以一个普通干部身份“视责如山,履责如冰,守责如城”,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处理好每一份文件,接好每一个电话,安排好每一次会务,做好每一次接待把满意送给领导和群众。几年来,为了一份责任,为了一份使命,她究竟有多少次提前到岗,有多少次推迟下班,又有多少个休息日在办公室度过,谁也记不清了。去年她女儿参加全省金融系统业务考试的时候,为了接待外地来曾都参观学习的同仁,她把女儿的嘱托臵之度外,女儿考完回家之时也是她接待归来之时,面对女儿的抱怨,她无言以对,只有用历年优良工作业绩予以回报。
在全局接待管理以及物资采购等工作中,她始终坚持按原则办事、按程序操作,不徇私情,不为利所用。在经费、接待管理上,坚持公开、公正原则,做到财尽其用,从紧从严控制,使招待等费用比上年节减65%。在物资采购上,小量物资实行双人采购,大量物品实行政府采购,彻底杜绝以权谋私行为。如去年办公楼维修需要采购一批空调设备,多个公司以请客、给回扣不同形式拉生意,但她以公开招标形式采购,为局里节约资金3000余元。
规划建设行业是块大蛋糕,熟悉这一行的人都深知这个道理,想从中分一杯羹的人也很多,一些人抱着侥幸心理未批先建、少报多建,受查处的案子也很多,作为办公室主任,她手中有一定的权利,常有些情节轻微或数十年后才能产生影响的情况,也许她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过去了,甚至还能顺便捞点好处,但她常这样想: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应该明白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绝不能因为贪图小利姑息谦就,一念之差而成为历史的罪人。面对利诱,她不为所动;在说情风面前,她坚持原则,敢于碰硬,得到了大多数人的理解和尊重。她常跟手下的工作人员说,“执行城乡规划法就是我们行为的准则,如果执法人员都枉法,还谈何以法治国,为了法律的尊严,我们就要愿意做一个黑脸包公”。
城乡规划建设局负责规划、建设和管理、招投标、住房保障、城管执法、征地拆迁等热点工作。作为办公室主任,很多人特别是亲戚朋友同学认为她有权,可以疏通关系,想通过她的关系办事,然而,不符合规定的事情,总是行不通。一次,她的一位同学介绍了一个开发商,试图不通过招标承揽工程。这位老板说明来意后,郑菊峰同志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投标法》耐心细致地解释了相关规定,并坚决拒收老板带来的礼品,告知这位老板想承揽工程是好事,但必须通过正当途径参加招投标、依法获得工程。
没有惊天动地的感人事迹,没有跌宕起伏的豪言壮语。郑菊峰同志正以其一贯矫健的步伐,用一件件平凡的小事一步一个脚印地去抒写一个共产党员的信念之歌,去描绘一个建设人最美的诗篇。
第二篇:最美住建人申报材料
**,毕业于俄罗斯远东国立大学,工商管理学位,现任山东**建设集团**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新型建材有限公司总经理。自2007年8月归国参加工作,**一直在基层从事与建筑开发相关的工作,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技能、实战技能和职业道德。先后掌握了建设项目立项阶段、规划许可阶段、施工阶段、竣工验收阶段等审流程;自学了营销和策划知识,不断的挑战中积累丰富经验。在本职岗位上,他任劳任怨,忘我工作,办事果断,思维敏捷,有着极强的事业心、责任感。连续八年被**集团评为“劳动标兵”和“先进工作者”;先后荣获“德城区劳动模范”、“德州市劳动模范”、“德城区十大杰出青年”、“德城区十佳统战新星”、“德州市优秀青年岗位能手”和“德州市新长征突击手”称号;同时兼职“德城区人民法院人民陪审员”、“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理事”等社会职务。
一、坚持党的领导,把握政治方向、遵纪守法
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特别是践行群众路线的过程中,**坚定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站在对人民群众负责的高度,树立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工作责任感,努力做到五“五带头”:一是带头学习提高,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自觉坚定理想信念;同时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成为本职工作的行家里手。二是带头争创佳绩,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埋头苦干、开拓创新、无私奉献,在本职岗位上做出显著成绩。三是带头服务群众,积极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自觉维护群众正当权益。四是带头遵纪守法,自觉遵守党的纪律,模范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五是带头弘扬正气,发扬社会主义新风尚,敢于同不良风气、违纪违法行为作斗争,深受广大群众拥护。
二、锐意创新,勇于拼搏,爱岗敬业
在开发建设管理中,**始终坚持“管理求科学,创新求发展”的**做为企业领导者,有高度的自知之明和自律自强的精神,始终继承革命传统,发扬艰苦朴素的作风,处处依靠工人,坚持在生产第一线,和工人一起摸爬滚打,全面掌握生产技术和生产规律。他大公无私,清政勤政,廉洁自律,从不乱花一分钱,用改革开拓创业,用汗水壮大企业,用爱心凝聚力量,用和谐促进发展,这就是优秀企业家**,未来他将把“**梦”融入“中国梦”,和各界朋友一起,实现“深耕细作、厚绩薄发、与时俱进,百年**”伟大构想……
第三篇:最美扶贫人事迹
3篇最美扶贫人事迹
一边是脱贫攻坚第一线,一边是瘫痪在床的女儿,家住**县**镇**村四组的**夫妇,用爱与担当撑起大家与小家的脊梁。他们是“扶贫伉俪”,更是女儿头上靓丽的天空。
搬砖、刷墙、砌墙,只要能挣到一份工钱,**几乎忘记了什么叫苦。夫妻俩每天坐在床头轮番给女儿喂饭,然后自己再吃,这习惯,他们已经保持了18年。
**夫妇有一个残疾女儿,叫**。2000年,**生下来以后,每天就是日夜的哭。“我们把她带到**去检查,拿到结果的一瞬间,我就崩溃了。”**说,孩子检查后确认是先天性的脑积水。从那时起,一定要把女儿的病治好,成了**夫妇最坚定的想法。
“为了给孩子整病,我们那个时候把房子卖了,反正只要能治好她,我们无论怎样都行。对孩子,我们绝不放弃。”**的妻子喻兴玲抹着眼泪说,为了给孩子治病,哪里能够挣到一块钱,他们夫妻俩就去哪里。
直到医生让孩子保守治疗了,**夫妇才终于将女儿接出院。但高烧、腹泻却时常折磨着**,家里木柜中放满了各种各样的药物,堪比一个家庭“小药房”。
“平时吃饭、喝水,**都要**夫妻俩喂,对于这个残疾姑娘,他们真的是尽心尽力的照顾她。”谈及这个破碎的家,邻居马青云感叹说。
因为给女儿治病,夫妻俩不仅卖掉了房子,还到处欠债,2002年,他的另一个孩子出生,家里的负担变得更重了。但即便如此,也阻挡不了**撑起这个家庭的决心。同一年,他用仅有的积蓄承包了**至**改扩建工程的一个小项目。妻子在家坐月子,**则背上患病的女儿,带上食物和水来到工地,既当工人又当奶爸。
后来,沪蓉西高速公路、宜万铁路相继开工,夫妻俩凭着东大线工程的好名声、村里的好口碑,接连承包了一批工程项目。**从一个小工逐渐变为包工头、小老板,后来,他去往武汉、**打工,并成立了自己的装潢施工队,经过不懈努力,终于还清了债务。
自己挣到了钱,**夫妇决定回乡发展,因为他们忘不了那些在女儿重病期间、在他们一家人最困难的时候帮助过他们的父老乡亲。夫妻俩决定把产业带回村里,带领乡亲们一道发家致富。
2015年,**成立**县坤鹏种植专业合作社。并采用“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发动农户统一种植,保价收购。**走家串户,免费为社员发放蔬菜、药材种子和肥料,成了全村的产业发展领头羊。
2016年,**担任起村里的后备干部。2017年5月,他进入**村支“两委”班子,担任村支部副书记。妻子喻兴玲也不甘落后,她被村民推选为村妇联专职副主席。“要么不干,要干就要干好”,夫妻俩互相勉励着。
给聋哑孤寡老人当长辈;给帮扶对象送去衣物、棉被;帮贫困户修通公路……夫妻俩把村民当做自己的家人。为精准把脉村情,夫妻俩跑遍了村里的每个角落,提出了建立小水果采摘观光主题园,蔬菜、药材产业示范带的未来规划蓝图。
整日为村民奔波的**,被大家亲切地称为“铁杆支书”。2018年7月1日,他被县委县政府表彰为“优秀共产党员”。“家人全心全意地支持我,我一定要努力奋斗,把我们**发展得更好,让全村老百姓欢腾起来。”**说,只要心存一份感恩,就能用梦想之光照亮身边的每一个人。对于未来,他信心十足。
最美扶贫人事迹
“剪枝的时候,一定要将树修剪得矮一些,促进桃树向外生长,有利于获得最佳产量。”
“挂果后,一定要将枝头上多余的果子去掉,这样才不会把树拖垮,不会影响果树来年长势。”
……
4月4日,在**县**镇**园村紫薇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果园基地,合作社负责人**正在向社员讲解桃树日常管护注意事项。
朴实的着装,利落的寸头,坚毅的眼神,这是**留给大多数人的第一印象。
2014年之前,**一直在外跑运输业务,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积累了第一桶金。
“**园村是贫困村,致贫原因主要是老、弱、病、残居多,每当逢年过节回家,看着村里荒芜的山地和低矮简陋的房屋,总是让人高兴不起来。”**暗下决心要回家发展,带领村民共同发家致富。
说干就干!2014年初,**开始外出考察,结合**园村当地的地势和气候条件。最终,他将目光瞄向了小水果市场。
当年,**投资30多万元,成立了紫薇专业种植合作社。随后,他开始挨家挨户做宣传工作,准备流转土地,大干一番。
谁曾想,迎面而来的却是一盆“冷水”。**园村村民之前大多种植玉米、土豆,收入微薄,勉强能解决温饱问题。**流转土地发展小水果种植,在他们看来只是没有市场的“瞎折腾”。村民的不理解,让**的产业梦得到了很大的冲击。
“多年来,老百姓一直种植传统经济作物,对新鲜事物不容易接受,只有让他们看到收益,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给自己找到了坚持下去的理由。
最终,在亲朋好友的支持下,**总算流转到了50亩土地,种上了中桃9号、中桃10号,开启了谋划已久的创业之路。
据了解,中桃9号和中桃10号是优培果种,树势旺,第二年就可挂果,单果可重达200余克,可溶性固形物达18%~20%,且丰产性好,果树耐贮运极好,可留树1个月左右,采后常温下可存放7天左右,适合建大型生产基地,远距离运销。
万事开头难,好不容易流转到了土地,**又遇到了技术难题——桃树管护。
“那时候不懂得管护知识,在给桃树剪枝时,基本上是凭感觉,造成了桃树挂果率大幅度降低。”回想起当时的处境,**苦笑着说。
就在**为技术难题发愁时,**镇农业服务中心和林业站的技术人员主动找上了门,免费为他提供技术支持。
好事多磨,2016年,合作社的50亩桃林迎来了首次大丰收,亩产3000多斤。凭借果型优、果质良、耐储运等优势,合作社收获的桃子短短一个多月便销售一空。
2016年至2017年,大批农户看到了桃树种植的效益,开始陆续加入合作社。
目前,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共流转土地328亩,发展种植桃树288亩,李子树40亩。其中,流转贫困户土地130亩,带动74名贫困户实现就近务工。
针对贫困户和非贫困户,**制定了两套方案。一方面,对贫困户采取特殊优待措施,贫困户的秧苗费和肥料费全免,所有的收益都归贫困户自己所有,最大限度的帮助其脱贫致富;另一方面,合作社与非贫困户采取四六分成,秧苗费和肥料费以市场最低价抵扣。
“我们贫困户的秧苗费和肥料费全免,所有的收益都归自己所有,做梦都没想到,还有这样的好事。”村民李同纯感激地说。
“基本农田整治结束后,我准备再流转150亩土地,发展小水果种植,争取带动更多农户一起发展产业,只有形成内生动力,脱贫致富才有出路。”干劲十足的**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了信心。
下一步,**准备由单一种植小水果向“种养结合”的发展模式转型,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绿色发展。
脱贫攻坚的号角已经吹响,桃李树下已是芬芳满园……
最美扶贫人事迹
“种香椿真划算,我今年又发展了两亩。”4月14日,**县**镇**村贫困户**告诉记者,他前年栽种了一亩地香椿,今年第一茬就收入500多元。
**村属深度贫困村,距**集镇25公里,全村15个村民小组388户1501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21户716人,由州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结对帮扶。由于该村地处偏远,地形陡峭,土壤贫瘠,无支柱产业,村民长期依靠传统种养殖业和外出务工维持生计。
2015年10月,村民**返乡,开始寻找产业致富门路。起初,**发展花椒,但由于气候原因,花椒不生长,一下子亏损了好几万元。后来,**听说发展香椿产业很有前景,就想着试一试,可启动资金和发展基地缺乏,让他举步维艰。
驻村干部了解情况后,到各个小组开屋场院子会,动员村民积极加入香椿种植行业。**党委政府为**担保,贷了30万元的贴息贷款。资金、基地问题解决了,**便一头扎进基地,潜心带领村民发展香椿产业。
香椿被称为“树上蔬菜”,嫩芽可做成各种菜肴,受到城市居民的喜爱。为做大做强香椿产业,带领村民增收致富,**成立了“**县绿之源农业专业合作社”,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拓展香椿精加工,建立加工厂房,创办香椿酱厂,生产鲜香椿芽、香椿酱、干制香椿、香椿水饺,销往上海、深圳、武汉等大中城市,深受消费者的青睐。目前,合作社生产的香椿水饺已在**州内多家大型超市入驻,销量火爆,供不应求。
“香椿酱确实好吃,味道清香纯正,价格也很实惠。”**县城仁和诊所医生张纯红在品尝香椿酱后,啧啧称赞。
为带动更多贫困户依托发展香椿产业增收致富,**带动265户农户发展香椿产业,免费为162户贫困户发放香椿苗,提供技术指导,签订保底收购协议,全方面解决农户种苗、种植、销售环节中的难题,农户种植热情高涨。
“香椿树管理并不复杂,只是在冬闲时要除草、松土和施肥,然后就等来年春季采摘,比种粮食省力又来钱!”正在地里采摘椿芽的农户李词申看着满满一背篼的鲜椿芽,脸上写满了笑容。目前,绿之源农业专业合作社第一茬鲜春芽已收购2500多公斤,单价8元。
现如今,走进**镇**、河罗子、十二岭等村,田间地头,房前屋后,一排排栽植整齐的香椿树生机盎然,枝头的椿芽肥嫩暗红、密密匝匝,煞是喜人。农民正在抓紧采摘,**则忙着收购,香椿已成为老百姓名副其实的“摇钱树”。
第四篇:最美扶贫人事迹
最美扶贫人事迹五篇
最美扶贫人事迹五篇
“剪枝的时候,一定要将树修剪得矮一些,促进桃树向外生长,有利于获得最佳产量。”
“挂果后,一定要将枝头上多余的果子去掉,这样才不会把树拖垮,不会影响果树来年长势。”
……
4月4日,在**县**镇**园村紫薇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果园基地,合作社负责人**正在向社员讲解桃树日常管护注意事项。
朴实的着装,利落的寸头,坚毅的眼神,这是**留给大多数人的第一印象。
20**年之前,**一直在外跑运输业务,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积累了第一桶金。
“**园村是贫困村,致贫原因主要是老、弱、病、残居多,每当逢年过节回家,看着村里荒芜的山地和低矮简陋的房屋,总是让人高兴不起来。”**暗下决心要回家发展,带领村民共同发家致富。
说干就干!20**年初,**开始外出考察,结合**园村当地的地势和气候条件。最终,他将目光瞄向了小水果市场。
当年,**投资30多万元,成立了紫薇专业种植合作社。随后,他开始挨家挨户做宣传工作,准备流转土地,大干一番。
谁曾想,迎面而来的却是一盆“冷水”。**园村村民之前大多种植玉米、土豆,收入微薄,勉强能解决温饱问题。**流转土地发展小水果种植,在他们看来只是没有市场的“瞎折腾”。村民的不理解,让**的产业梦得到了很大的冲击。
“多年来,老百姓一直种植传统经济作物,对新鲜事物不容易接受,只有让他们看到收益,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给自己找到了坚持下去的理由。
最终,在亲朋好友的支持下,**总算流转到了50亩土地,种上了中桃9号、中桃10号,开启了谋划已久的创业之路。
据了解,中桃9号和中桃10号是优培果种,树势旺,第二年就可挂果,单果可重达200余克,可溶性固形物达XX%~XX%,且丰产性好,果树耐贮运极好,可留树1个月左右,采后常温下可存放7天左右,适合建大型生产基地,远距离运销。
万事开头难,好不容易流转到了土地,**又遇到了技术难题——桃树管护。
“那时候不懂得管护知识,在给桃树剪枝时,基本上是凭感觉,造成了桃树挂果率大幅度降低。”回想起当时的处境,**苦笑着说。
就在**为技术难题发愁时,**镇农业服务中心和林业站的技术人员主动找上了门,免费为他提供技术支持。
好事多磨,20**年,合作社的50亩桃林迎来了首次大丰收,亩产3000多斤。凭借果型优、果质良、耐储运等优势,合作社收获的桃子短短一个多月便销售一空。
20**年至20**年,大批农户看到了桃树种植的效益,开始陆续加入合作社。
目前,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共流转土地328亩,发展种植桃树288亩,李子树40亩。其中,流转贫困户土地130亩,带动XXX名贫困户实现就近务工。
针对贫困户和非贫困户,**制定了两套方案。一方面,对贫困户采取特殊优待措施,贫困户的秧苗费和肥料费全免,所有的收益都归贫困户自己所有,最大限度的帮助其脱贫致富;另一方面,合作社与非贫困户采取四六分成,秧苗费和肥料费以市场最低价抵扣。
“我们贫困户的秧苗费和肥料费全免,所有的收益都归自己所有,做梦都没想到,还有这样的好事。”村民李同纯感激地说。
“基本农田整治结束后,我准备再流转150亩土地,发展小水果种植,争取带动更多农户一起发展产业,只有形成内生动力,脱贫致富才有出路。”干劲十足的**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了信心。
下一步,**准备由单一种植小水果向“种养结合”的发展模式转型,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绿色发展。
脱贫攻坚的号角已经吹响,桃李树下已是芬芳满园……
“种香椿真划算,我今年又发展了两亩。”4月14日,**县**镇**村贫困户**告诉记者,他前年栽种了一亩地香椿,今年第一茬就收入500多元。
**村属深度贫困村,距**集镇25公里,全村XXX个村民小组XXX户1XXX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XXX户XXX人,由州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结对帮扶。由于该村地处偏远,地形陡峭,土壤贫瘠,无支柱产业,村民长期依靠传统种养殖业和外出务工维持生计。
20**年10月,村民**返乡,开始寻找产业致富门路。起初,**发展花椒,但由于气候原因,花椒不生长,一下子亏损了好几万元。后来,**听说发展香椿产业很有前景,就想着试一试,可启动资金和发展基地缺乏,让他举步维艰。
驻村干部了解情况后,到各个小组开屋场院子会,动员村民积极加入香椿种植行业。**党委政府为**担保,贷了XXX万元的贴息贷款。资金、基地问题解决了,**便一头扎进基地,潜心带领村民发展香椿产业。
香椿被称为“树上蔬菜”,嫩芽可做成各种菜肴,受到城市居民的喜爱。为做大做强香椿产业,带领村民增收致富,**成立了“**县绿之源农业专业合作社”,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拓展香椿精加工,建立加工厂房,创办香椿酱厂,生产鲜香椿芽、香椿酱、干制香椿、香椿水饺,销往上海、深圳、武汉等大中城市,深受消费者的青睐。目前,合作社生产的香椿水饺已在**州内多家大型超市入驻,销量火爆,供不应求。
“香椿酱确实好吃,味道清香纯正,价格也很实惠。”**县城仁和诊所医生张纯红在品尝香椿酱后,啧啧称赞。
为带动更多贫困户依托发展香椿产业增收致富,**带动XXX户农户发展香椿产业,免费为XXX户贫困户发放香椿苗,提供技术指导,签订保底收购协议,全方面解决农户种苗、种植、销售环节中的难题,农户种植热情高涨。
“香椿树管理并不复杂,只是在冬闲时要除草、松土和施肥,然后就等来年春季采摘,比种粮食省力又来钱!”正在地里采摘椿芽的农户李词申看着满满一背篼的鲜椿芽,脸上写满了笑容。目前,绿之源农业专业合作社第一茬鲜春芽已收购2500多公斤,单价8元。
现如今,走进**镇**、河罗子、十二岭等村,田间地头,房前屋后,一排排栽植整齐的香椿树生机盎然,枝头的椿芽肥嫩暗红、密密匝匝,煞是喜人。农民正在抓紧采摘,**则忙着收购,香椿已成为老百姓名副其实的“摇钱树”。
一边是脱贫攻坚第一线,一边是瘫痪在床的女儿,家住**县**镇**村四组的**夫妇,用爱与担当撑起大家与小家的脊梁。他们是“扶贫伉俪”,更是女儿头上靓丽的天空。
搬砖、刷墙、砌墙,只要能挣到一份工钱,**几乎忘记了什么叫苦。夫妻俩每天坐在床头轮番给女儿喂饭,然后自己再吃,这习惯,他们已经保持了18年。
**夫妇有一个残疾女儿,叫**。2000年,**生下来以后,每天就是日夜的哭。“我们把她带到**去检查,拿到结果的一瞬间,我就崩溃了。”**说,孩子检查后确认是先天性的脑积水。从那时起,一定要把女儿的病治好,成了**夫妇最坚定的想法。
“为了给孩子整病,我们那个时候把房子卖了,反正只要能治好她,我们无论怎样都行。对孩子,我们绝不放弃。”**的妻子喻兴玲抹着眼泪说,为了给孩子治病,哪里能够挣到一块钱,他们夫妻俩就去哪里。
直到医生让孩子保守治疗了,**夫妇才终于将女儿接出院。但高烧、腹泻却时常折磨着**,家里木柜中放满了各种各样的药物,堪比一个家庭“小药房”。
“平时吃饭、喝水,**都要**夫妻俩喂,对于这个残疾姑娘,他们真的是尽心尽力的照顾她。”谈及这个破碎的家,邻居马青云感叹说。
因为给女儿治病,夫妻俩不仅卖掉了房子,还到处欠债,2002年,他的另一个孩子出生,家里的负担变得更重了。但即便如此,也阻挡不了**撑起这个家庭的决心。同一年,他用仅有的积蓄承包了**至**改扩建工程的一个小项目。妻子在家坐月子,**则背上患病的女儿,带上食物和水来到工地,既当工人又当奶爸。
后来,沪蓉西高速公路、宜万铁路相继开工,夫妻俩凭着东大线工程的好名声、村里的好口碑,接连承包了一批工程项目。**从一个小工逐渐变为包工头、小老板,后来,他去往武汉、**打工,并成立了自己的装潢施工队,经过不懈努力,终于还清了债务。
自己挣到了钱,**夫妇决定回乡发展,因为他们忘不了那些在女儿重病期间、在他们一家人最困难的时候帮助过他们的父老乡亲。夫妻俩决定把产业带回村里,带领乡亲们一道发家致富。
20**年,**成立**县坤鹏种植专业合作社。并采用“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发动农户统一种植,保价收购。**走家串户,免费为社员发放蔬菜、药材种子和肥料,成了全村的产业发展领头羊。
20**年,**担任起村里的后备干部。20**年5月,他进入**村支“两委”班子,担任村支部副书记。妻子喻兴玲也不甘落后,她被村民推选为村妇联专职副主席。“要么不干,要干就要干好”,夫妻俩互相勉励着。
给聋哑孤寡老人当长辈;给帮扶对象送去衣物、棉被;帮贫困户修通公路……夫妻俩把村民当做自己的家人。为精准把脉村情,夫妻俩跑遍了村里的每个角落,提出了建立小水果采摘观光主题园,蔬菜、药材产业示范带的未来规划蓝图。
整日为村民奔波的**,被大家亲切地称为“铁杆支书”。2018年7月1日,他被县委县政府表彰为“优秀共产党员”。“家人全心全意地支持我,我一定要努力奋斗,把我们**发展得更好,让全村老百姓欢腾起来。”**说,只要心存一份感恩,就能用梦想之光照亮身边的每一个人。对于未来,他信心十足。
“我们的黑猪吃草、散养,绝对保证原生态养殖。”1月21日,**县**镇**农牧开发有限公司生态农业基地,总经理**正在给顾客介绍黑猪的养殖方式。
去年腊月,每天都有大批顾客来到该生态农业基地,把订购已久的黑猪屠宰以后运回家去。
而在5年前,这个基地还是一片荒凉的山坡地,让这片土地发生神奇蜕变的,正是该公司总经理、**镇**村村民**。
十多年前,刚刚中专毕业的**,怀着跳出“农门”的梦想,只身离开山村到外面闯荡。通过开超市、开商场,他积累了人生“第一桶金”。
“返乡创业一直是我的梦想,我希望改变家乡的面貌。”20**年,**回到**村,投入全部积蓄,成立了**农牧开发有限公司和**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200余亩,开始养殖山羊、种植葛根,经济收入逐年递增。
“一个人富裕了算小富,和父老乡亲一起致富才算大富。”怀着这样的信念,**发动周边农户到公司就业,还采取入股分红的方式,带动村里150余户农户共同发展梨树种植。
“现在种梨树,我们夫妻俩一年可以赚8XX元,果树成熟后,我们还可以拿到百分之三十的收入。”2018年,**村四组村民张发财将土地全部入股合作社,一年下来,老两口收入增涨不少。
20**年,**又引进30头鄂西黑猪。在去年5月的**黑猪订购会上,**打造的“**黑猪”品牌一经推出便一炮打响,短短几个月时间,300余头黑猪被订购一空。
如何真正实现生态农业发展?这是**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他请来专家现场指导,并与省农科院畜牧所、果茶所签订技术合作协议,经过考察和试验,他建立起“种植的牧草和甜玉米秸秆喂养牲畜,牲畜的粪便用于肥田种植果树”的生态循环发展模式。
1000余只山羊、400余头鄂西黑猪、500亩梨树、2000余亩改良的天然草场……在发展基础农业生产的同时,**还相继建立了生态养殖园、绿色种植园、科普示范园。如今,**村已然变成了观光采摘、农旅融合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全村共有XXX户XXX人实现了脱贫。
**表示,下一步,他还将投资XXX万元,在**村集中安置点建立产业培训中心,对贫困户进行定期技术培训,为全村村民脱贫致富打牢基础。
有她在,困难群众便有了贴心知己,乡亲们脱贫也有了主心骨。山寨庭院,田园地头,到处都留有她的足迹;寒来暑往,每一个贫困家庭都有她的关爱传递。她便是老百姓口中的“扶贫大姐”——**县接待办驻**镇**村“尖刀班”班长**。
2018年初,根据县脱贫攻坚1号令的指示,每个县直单位要派一名副职领导任“尖刀班”班长,**主动请缨。
事实上,**的女儿刚上初一,丈夫工作繁忙、又不精通家务,正是需要**的时候,但她表示可以克服困难,还是毅然决定驻村。
2018年2月26日,**正式驻村上岗。
初到**村,**对村里情况不了解,各项工作无从下手,她便一家一家的入户走访,全面摸排每户水、电、路、网、房及产业发展情况。
在**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记录着密密麻麻的工作日志,笔记本上记录的时间甚至精确到分钟。她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渐渐被大家熟知,村民们开始对这个城里来的女班长刮目相看。
在低保评定工作中,**带领“尖刀班”挨家挨户核算收入,通过民主评议,最终确定低保户XXX户,在此期间,没有发生任何因低保评定引起的信访矛盾。“低保从XXX户一下减少到XXX户,还实现了村内稳定,这是我没想到的。”村里的老支书高龙梓惊讶地说。
在走访中,**发现群众最关心的是道路的建设。于是,她带领驻村队员充分调研,制定了**村道路建设补短板实施方案。为确保按时完成建设任务,她组织“尖刀班”每周现场调度,倒排工期。目前,全村新修5.5公里硬化路,整修5.85公里砂石路,村级道路建设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
2018年6月至7月,**村连续遭受两次冰雹灾害,部分农户种植的烟叶绝收。灾情发生后,**迅速带领“尖刀班”成员第一时间赶到受灾现场查灾核灾,组织灾民开展生产自救。同时,联系保险公司,为村民挽回了不少损失。
在走访一组村民张世明家时,**得知他的妻子患有精神病,两个孩子一个在外务工,一个在读初中,一家人还居住在老土坯房里,生活环境极为恶劣。得知情况后,**迅速与村镇办联系,为张世民家申请了贫困残疾户危房改造,并且争取到最大扶持额度。
“现在房子的主体已经完工,只等安装门窗了,现在国家的政策真是好,也真要感谢向班长他们呀!”张世明激动地说。
“心中有民,方知精准须实践;脚底沾泥,终觉扶贫要躬行。”**始终心怀这样的信念,把精准扶贫工作当作自己的使命,努力为村民谋福祉,为全村谋发展。
第五篇:最美中职生个人事迹
本人梁永鸿,是江门市新会高级技工学校14G11的一名普通学生。我一直认为每个生活在世界上的人都是一个不普通的个体,每个人都是与众不同的,所以从来不会因为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平凡而自卑。从来不畏惧困难,总是迎难而上。我乐观、开朗、勤奋,是老师的好帮手闵耿是同学们可靠的朋友。在一次又一次的生活实践中,无不体现着自强自立、见义勇为的特点
在学校里,我与同学和睦相处,从不与他人计较,以一颗宽容的心对待别人。在老师的精心教导下,懂得了无论做什么事,都应把“德”放在首位。不随便与人争吵、不挑起事端、做自己应该做的事。虽然在班级里并没有担起任何班干部的职责,但是每当同学们之间因为一些小事而吵闹的时候,我都会充当和事佬的角色。总是第一时间制止,并以第三者的立场谈及我的想法,从中帮忙解决问题。作为团干部,我积极参加团委工作,严格执行老师交予的任务,听从团委书记的安排,协调各分团委的工作。因此,在校期间多次获得优秀团干部、优秀宿生会干部、军训“优秀小战士”等称号。
在家里,父母从小教育我要尊敬长辈、孝敬老人;生活上不能有过多要求,不挑吃穿,不乱花零用钱;对于有困难的人,要伸出援助之手,要富有爱心,热心于公益事业。我一直铭记父母的教诲,坚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做到自主自立,减轻父母的家务负担,提高自己的适应环境和独立生活能力。自从放学到餐馆里勤工俭学后,我再也没有拿父母给的零花钱,我也从中懂得了一分一毛都来之不易的道理。去年,有同学的家庭发生重大变故,当我在晨会上听到这一悲惨消息,毫不犹豫地在学校的募捐会上捐出了50元钱。虽然金额不多,但这是靠我自己辛勤劳动得来的,也算是为同窗尽自己一份微薄之力。周末的时候,偶尔也会到附近的独居老人家中,为他们整理生活用品、清理生活垃圾,为老人们跑前跑后,处理事务。
正因为从小养成了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性格,在今年四月的某一天晚上,我做了一件自己也意想不到的事情。当天晚上,我与同班同学刚刚结束勤工俭学,如往常一样走在回家的路上。经过冈州广场与东庆北路交界时,发现前方有人群聚集在那儿,久久也没有散去。我们出于好奇,便往前看看发生什么事。结果出现了惊心动魄的一幕:一名男子被人用刀刺伤后,倒地血流不止。事后才了解到,这名男子与他人在路上发生争吵,最后越演越烈,争吵变成了斗殴。而这名男子,最后被人用刀刺伤喉咙,严重危害生命安全。眼看惨剧就在面前,但是围观的人群,不是在讨论事发经过,就是在疯狂地拍照录像,却没有一个人肯站出来帮忙。当下见事态严重,救人刻不容缓,我立刻拨打报警电话,详细地说明了事发地点和伤者情况。随后我与同学突破围观群众对受伤男子进行安抚以及简单的急救措施,幸好在学校义工活动中我学习过如何急救,在危急时冷静判断,迅速为伤者成功止血。直到救护车赶到现场将这名受伤男子带走,并确定他无生命危险后,我们才离开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