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苏乙拉图同志先进事迹
引导牧民增收致富的指导员
记阿巴嘎旗伊和高勒苏木额尔登乌拉
嘎查党支部书记苏乙拉图
苏乙拉图 阿巴嘎旗伊和高勒苏木额尔登乌拉嘎查党支部书记,1966年4月出生,1988年4月入党,函授大专文化。
苏乙拉图同志担任党支部书记以来,他始终心存一条信念,那就是对党的忠诚;心系一条宗旨,那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心怀一条戒律,那就是处处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廉洁自律,秉公办事,一身正气。他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积极带领嘎查牧民办实事,办好事。
坚定理想信念,树立党员形象
俗话说“牧民富不富,全靠车头带”,苏乙拉图作为额尔登乌拉嘎查党支部书记,他用自己最朴素的感情和炽热的情怀,一心一意谋发展,千方百计搞建设。他带领嘎查全部党员和广大牧民群众,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力度。
前些年,额尔登乌拉嘎查党支部的战斗力弱,党员纪律松懈,制度不健全,办公场所和活动阵地多年失修。1 苏乙拉图担任书记后,诊断结症、对症下药。先后投入4万多元,按高标准、多功能的要求维修扩建党支部办公室和党员活动室,确保支部成员办公有场所,党员活动有阵地。积极申请草原书屋工程,确保嘎查牧民党员空余时间可以读到自己有用的书籍。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他组织牧民到经济较发达地区参观学习,开拓视野、放宽思路,改变落后生产方式;聘请“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讲师团巡回宣讲,教育牧民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科学养畜。坚持“三会一课”制度,加强党支部干部学习教育,把每个月的后三天作为集体学习日,带头学习、宣传党的政策和国家政策、法规,切实提高党员干部素质,采取各种办法把党员的思想统一起来,坚定带领群众脱贫致富达小康的信念。
带头示范,走科学发展新路子
在这几年的牧业生产中苏乙拉图意识到传统的粗放式牧业生产的弊端,他认为,说再多的话也是空的,不如自己先带头干起来,于是他把自己13000亩草场分成几片进行围封,分别作为抗灾基地、羔羊基地、母畜基地,大大提高了草场利用价值,通过开展羔羊育肥收入也比以前提高2万多元,在牧民生产中发挥了示范引导作用。由于看到了他家的变化,嘎查牧民都纷纷效仿他 2 的做法,积极开展羔羊育肥、划区轮牧、根据天气情况适时开展休牧、禁牧工作,走出了一条现代畜牧业发展新路子,仅通过羔羊育肥一项该嘎查每年户均就净增5000元左右。
随着这几年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苏乙拉图的思想也跟着时代同步走,改变了以前牧民世世代代都生活在牧区,尤其老人生病也无法得到及时医治,所以他说以后他老了一定要去城里养老,苏乙拉图怎么说了,也怎么干了,分别从锡林浩特市和阿巴嘎旗买了两套楼房,不忙的时候也去城里住上几日,过几天城里人生活。
帮扶互助,带领牧民奔小康
为了帮助嘎查贫困户都能早日脱贫,苏乙拉图和支部一班人研究决定,对申请到的40万项目款,用在为贫困户脱贫致富上。于是用这40万项目款买母畜,以462只为单位投放到15个贫困牧户家中进行饲养,在短短的两年间就使这些贫困户人均纯收入达到了8000元。
为了鼓励牧民积极参加牧区新型合作医疗保险,解决牧民群众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他从嘎查集体出资1.6万元,为全嘎查312个牧民缴纳了牧区新型合作医疗自筹款部分,切实减轻了牧民负担,使牧民参加牧区新型合作医疗率达到100%。同时他也鼓励牧民学生奋发 3 图强,努力学习,他常对自己女儿说“我们牧民不能没有文化,没有文化就像瞎子一样”。在他的督促下女儿没有辜负他的希望成功考入新疆大学,他还为本嘎查考上大专院校以上的学生每人每年奖励1000元目前已为10名跨入大学校门的学生发放了奖励资金,从根本上解决了贫困牧民子女因家庭生活困难而辍学的问题。
苏乙拉图把带领广大牧民群众脱贫致富,作为自身价值的体现,知难而进,奋发向上,自强不息,树立新时期优秀党支部书记的光辉形象,牧民真正信任他、爱戴他,这也是对他多年工作的有力肯定,相信在他带领下的嘎查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苏乙拉图同志1987年被阿巴嘎旗委授予“阿巴嘎旗优秀团支部书记”称号,1989年、1991年被阿巴嘎旗旗委授予“苏木级劳动模范”称号,1995年被阿巴嘎旗旗委授予“旗级劳动模范”称号,2000年被锡林郭勒盟盟委授予“盟级先进个人”称号,2001年被阿巴嘎旗旗委授予“苏木级先进个人”称号,2005年被阿巴嘎旗旗委授予“苏木先进嘎查干部”称号,2006年被阿巴嘎旗旗委授予“防灾减灾先进个人”称号,2007年被阿巴嘎旗旗委授予“草原110先锋”称号,2007年被阿巴嘎旗旗委授予“草畜平衡先进个人”称号。
第二篇:伊拉图同志事迹材料
伊拉图同志事迹材料
伊拉图,高级编辑,现任内蒙古日报社副总编辑。从事新闻工作30年来,先后在内蒙古日报记者部、农牧部、周刊部、经济部、翻译部、总编室等6个部门工作,担任过基层记者、编辑、版面主编、副主任、主任、编委、副总编辑等职务,曾获得内蒙古新闻奖特别奖、一等奖,全国蒙文报纸新闻奖一等奖9次;中国新闻奖三等奖2次。他编辑的新闻稿件中,有8篇作品获得内蒙古新闻奖和全国蒙文报纸新闻奖一、二等奖,1篇作品获得五省区党报民族好新闻奖一等奖,获得全区、全国性专业新闻奖40多次。2004年,荣获内蒙古自治区第四届“十佳新闻工作者”称号;2005年,被选入内蒙古自治区“四个一批”优秀人才,同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
无悔的选择
注定和记者这个职业有一种不解之缘。1987年,伊拉图从中央民族大学毕业的时候,曾有留京的机会,来到内蒙古日报社后,又有调到自治区政府部门工作的机遇,但他毅然选择了新闻事业,并且无怨无悔。
刚参加工作时,为了让新来的大学生了解基层,得到锻炼,内蒙古日报社决定让他们到基层记者站工作1年。有人想方设法留在相对安逸的呼和浩特市,他却自愿报名来到离呼和浩特市最远、内蒙古最寒冷最艰苦的呼伦贝尔盟记者站。
从小就习惯了吃苦的他,紧紧抓住这个学习实践机会,顶风冒雪,扎根群众,穿林海,访草原,结交了一批“安达”(兄弟),采写了一批反映群众鲜活生活和诉求的新闻作品。他也完成了对新闻工作初窥门径到逐渐熟悉的过程。那一年,他共采写稿件近80篇,在“新记者”中创造了奇迹,连老记者也不得不刮目相看。
1992年,他又一次自愿报名,随内蒙古自治区社教队在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阿尔巴斯苏木呼格吉乐图嘎查下乡1年。他与当地牧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同甘苦,一边为牧民宣讲党的方针政策,一边真情记录他们的生活,他那低调、认真、热心的品格,受到当地群众的好评。当年11月1日,他在基层一线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他的脚底沾着泥,笔端带着情,心头压着责任,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大写着一名新闻记者的家国情怀。
这些年,他有1300多天是在乡下采访;他的足迹,走遍了内蒙古自治区12盟市80多个旗县;他采写的各类新闻稿件达到1500多篇。各种大奖也如影随形:1992—1994年,他采写的稿件《活畜市场放开势在必行》等稿件连续3年蝉联内蒙古新闻奖一等奖、全国蒙文报纸新闻奖一等奖。其中《我区稀土在畜牧业上的应用推广工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荣获中国新闻奖。通讯《内蒙古细毛羊从牧场走上拍卖台》一举拿下1999年中国新闻奖三等奖、内蒙古新闻奖一等奖、全国蒙文报纸新闻奖三等奖3个奖项。同事们因此说他 1 是“获奖专业户”。
执着的追求
1997年是他一生中最难忘的一年。
当年4-7月,他参加了内蒙古日报自治区成立50周年大庆报道组,承担了多项重点报道任务。期间,他先后深入呼伦贝尔市、兴安盟的6个旗县市10多个苏木乡镇采访,完成了中央代表团赴包头市、鄂尔多斯市、大青山革命根据地慰问活动的报道,先后采写了50余篇新闻稿件。
当年10月初,报社派他去赤峰市搞报纸发行,并完成全区扶贫开发现场会议、全区农区畜牧业现场会议的报道任务。这一走,就是48天。48天时间里,他深入赤峰市和通辽市的11个旗县区,在圆满完成了报纸发行任务的同时,采写了新闻述评《合作经营带来了什么》等获奖作品。
一个又一个重大采访报道任务压在他的肩上,他不讲条件,不说困难;一次又一次在采访一线奔波忙碌,他义无反顾,勇往直前。但是万万没有想到,就在那时,无情的病魔正悄悄地吞噬着他心爱的妻子的身体。他急忙赶回家里,带着妻子奔波于呼市各大医院求医。没想到,这场病折磨了妻子3年……
1999年8月初,妻子的病情有所稳定。此时,编辑部正在组织策划新中国成立50周年成就报道。看到他按耐不住奔赴一线采访的欲望,妻子鼓励他说:“你去吧,我自己能行!”
临行的前一天,分管社领导通知他:“报社首次处级干部竞争上岗的演讲8月中旬进行,你的民主测评结果很不错,就别下乡了”。他知道这对他来说是一次难得的机会。但是思来想去,他还是对领导说:“已经定好了下乡,这次竞聘就不参加了。”
这一次,他采访了共和国的同龄人、全国劳动模范、赤峰市克什克腾旗牧民乌力吉和培养百名大学生的赤峰市巴林右旗益和诺尔苏木沙布嘎嘎查(行政村),撰写了《一个牧民的50年》《沙布嘎嘎查50年的民族教育》等稿件,两组报道采用大跨度、跳跃式、粗线条、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生动地反映了内蒙古农村牧区和农牧民“唱着东方红翻身得解放、靠着改革开放走向富裕文明”的50年历程。
当年12月份,妻子病情恶化,转为急性白血病,再度住院治疗。这次妻子的病情未能好转,住院治疗7个多月,于2000年8月1日去世……
无私的奉献
“你照顾了我4年,作为丈夫,你尽到了责任和义务,我不再拖累你了……”带着妻子临终不舍的目光,带着妻子最后殷殷的嘱托,他含着悲痛踏上了新闻采访的征途。
他深爱妻子,深爱新闻事业。他自己坚持写精品,也带动着新人写好新闻。许多记者和通讯员的稿件,经他的“精雕细刻”都成了精品稿。他编辑 2 的长篇通讯《雄鹰展翅鹏飞万里》、消息《鄂温克旗牲畜常年吃上了新鲜牧草》等稿件,分别获得了内蒙古新闻奖一等奖、二等奖、全国蒙文报纸新闻奖一等奖、二等奖和五省区党报民族好新闻奖一等奖。
“敏锐的新闻意识和捕捉独家新闻是他的一大本领”。同事们这样评价他。
2003年,“非典”刚刚解除,他把年幼的女儿托付给亲戚,带领蒙文报“调整产业结构兴区富民万里行”采访报道组下乡采访,一走就是两个月,行程1.5万公里,先后到12个盟市、40多个旗县区、100多个厂矿企业、苏木乡、嘎查村和农牧户进行深入采访,沿途捕捉鲜活新闻,用蒙、汉文采写现场短新闻20多篇,并采写了“调整产业结构兴区富民”大型系列报道10篇,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其中,他采写的长篇综述《畜牧业的大调整大转移》等系列报道,荣获2003内蒙古新闻奖特别奖。
2006年,他组建了新的家庭。妻子了解他的过去,明白他对新闻记者这个职业的挚爱,更加支持他的工作,在生活、学习等方面,给了他无微不至的照顾。他的新闻之路越走越远……
沿着草原上九曲的河流,他踏歌而来;迎着农牧民热情的笑脸,他大步前进。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这一路,又是10多年。
2014年,他不负众望,成为内蒙古日报社副总编辑。按说事业上该做的都做了,该有的也都有了,自己也不再年轻,但他依然坚守着对记者职业的那份执着,依然为党的新闻工作而不懈地奋斗着。
这年7月,社里开展“记者走基层改文风转作风”活动,他亲自带领4名年轻记者深入牧区一线采访了近20天,采写的消息《阿鲁科尔沁旗草原游牧系统被列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加上4块版的专题报道,被评为“全国蒙文报新闻奖一等奖”。
2015年,作为分管内蒙古日报蒙文报业务的总编辑,他敏锐地抓住了总书记在视察内蒙古时强调的“着力加强牧区工作”这一重要指示,亲自策划完成了“今日牧区”大型采访报道活动。报道组先后深入牧区70余天,走访了26个旗县、300多个苏木(镇)、1000多个嘎查(村),围绕畜牧业、民生、教育、文化、卫生、科技、法治等七大主题,全方位、多角度挖掘和展示“十二五”期间内蒙古牧区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以1篇综述(头版头条)加4个特刊的模式集中推出约13万字的系列报道,为内蒙古日报蒙文报的大型主题采访报道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2016年4月份,在蒙文报召开的一次编务会上,伊拉图语重心长地和年轻编辑记者说:“我们要按照总书记48字精神的要求,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
说完这段话,他离开了会议室,站在窗前向远处眺望,晚霞映红了天空,呼和浩特又迎来了一个美丽的夜晚,而今晚,他又要和同事们一起,奋战在夜班的一线……
伊拉图工作简历
伊拉图1987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蒙古语言文学专业,当年被分配到内蒙古日报社工作。
1987.07 —— 1988.07在内蒙古日报社呼伦贝尔记者站当记者;
1988.07 —— 1998.12在内蒙古日报社蒙编农牧部当记者、编辑;
1992年3-12在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阿尔巴斯苏木呼格吉勒图嘎查(行政村)下乡;
1999.01 —— 2001.03在内蒙古日报社蒙编周刊部任经济周刊、社会周刊编辑组副组长、组长;
2001.03—— 2002.04在内蒙古日报社蒙编总编室评论组组长、综合新闻版责任编辑;
2002.04—— 2007.07任内蒙古日报社蒙编总编室副主任;
2007.07—— 2009.01任内蒙古日报社蒙编经济部副主任;
2009.01—— 2012.04任内蒙古日报社翻译部主任;
2012.04—— 2014.10任内蒙古日报社蒙编总编室主任;
2014年10月至今担任内蒙古日报社副总编辑。
第三篇:王苏生同志先进事迹
河间市普教工作先进个人审批表
王苏生同志先进事迹
王苏生,男,自兼管故仙乡留庄中心小学国防教育工作以来,扎实推进学校国防教育工作,使该校国防教育工作走在故仙乡国防教育的先进行列。
加强学习,不断提高学校国防教育工作能力。自己深知,在学校开展国防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对增强学生国防意识、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和报国之志具有重要意义。为做好学校国防教育工作,挤时间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等相关法律法规。通过认真学习,较好地掌握了从事学校国防教育的相关知识,夯实了法律基础,丰富了理论知识。并结合学校实际,领导制定学校国防教育实施方案、组织制定学校德育工作计划,把国防教育作为重要内容来抓;主动协调社会力量配合。学校开展国防教育,推动学校国防教育深入发展,使自己由外行变成内行。
多举措宣传普及和贯彻实施《国防教育法》,营造依法开展国防教育的浓厚氛围。2001年4月国防教育法颁布施行后,国教办坚持依法施教依法治教的同时,不断加大国防教育法的宣传普及力度。一是将国防教育法纳入“五五”普法内容,扩大了普及面;二是充分利用每年的国防教育法颁布纪念日、国防教育日和其他重大节日、纪念日,采取多种形式宣传普及国防教育法等国防法规;三是以组织开展“弘扬长征精神、共筑钢铁长城”,“爱我国防、心系国防”,“热爱伟大祖国,建设强大国防”、“赞颂辉煌成就,建设强大国防”等知识竞赛、演讲比赛活动为牵引,普及了国防知识,突出宣传了国防教育法规。
认真贯彻实施国防教育法规,不断丰富教育内容和形式。坚持把学生作为国防教育的重点对象,通过组织学生读国防书、看国防报、唱军歌、升国旗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强化学生的国防观念。通过发放宣传资料、播放爱国主义题材的影视和开展拥军优属等活动,将国防教育深入到广大农村,有效推动了国防教育的普及。在国防教育实践中,千方百计组织开展贴近学生实际丰富多彩的活动,提高了教育质
量。他多方筹资购买20部爱国主义教育片,组织学生观看,还以班级为单位组织爱国歌曲和军歌歌咏比赛,每年组织高年级学生进行国防知识黑板报评比和国防知识竞赛,每年结合“12·9爱国运动”纪念日、“国防教育日”等重大纪念日,组织学生进行演讲比赛或知识竞赛,通过开展形式多样使富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增强了学生们的国防观念和为国效力的责任感。
成效明显,促进学校全面发展。通过长期、规范的国防教育,广大师生员工强化了国防观念和爱国精神,强健了体魄,砥砺了意志,增强了组织纪律观念,培养了严谨的生活、工作作风,思想觉悟和综合素质都得到进一步提高,学校集会及参加游行活动时,大家作风严谨、队列整齐、士气昂扬,展现了良好的精神风貌;上体育课时,老师只需一声口令,同学们就能按口令列队,秩序井然,节约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同学们集体荣誉感增强,团结友爱,言行文明,爱护环境,促进了学校的全面管理。学校充分利用国防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克服畏难情绪,增强进取心和责任心,校正人生坐标,树立健康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同学们思想稳定,健康发展。总之,通过国防教育,促进了学校管理,优化了育人环境,提高了教学质量,促进了校风、学风建设,推动了学校全面发展。
第四篇:苏芳同志先进事迹 档
服务群众不言悔 铁骨柔情铸法魂
——平安县法院工会委员苏芳同志先进事迹
苏芳同志自1992年从西北政法学院毕业被分配到平安法院工作以后,十几年如一日,始终扎根基层,立足于人民的审判事业,默默无闻奋战在民事审判工作第一线,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成绩,先后被海东法院、地、县机关、分别授予“先进工作者”、“青年岗位能手”、“优秀女法官”、“优秀团干部”等荣誉称号,三次立功受奖。现为平安县法院工会委员,负责文体、妇女工作。因为工作努力,多次受到上级部门的表彰。
热心履行职责,开展工会工作
苏芳同志经选举为工会委员以来,在院工会的统一安排下,工作职责是文体、妇女工作。她深知要搞好工作,必须要树立良好的工作热情,为此,她十分热心工会工作。在院工会的安排下积极开展工作。
法院的审判工作任务很繁重,许多法官忙于工作,忘记了身体锻炼,身体情况不是很好,鉴于这一种情况,苏芳同志不忘自己的职责,为了使大家有一个活动场所,她积极向院工会积极建议,在后院开辟了一片运动场地,购置了篮球架、羽毛球场,改变了没有活动场所的实际困难,积极向院工会建议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文体活动。最近两年,先后组织开展了拔河、乒乓球、羽毛球、篮球等比赛,在“三八”、“五一”、“国庆”等重要节假日,法院工会的庆祝活动都由她负责组织,从策划、布置、主持等环节都倾注着她极大的心血,用她自己的话说“同志们开开心心就是我们工会的最大心愿”。实事也是如此,近两年来,院工会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文体活动10余次,干警们纷纷称赞干了许多实事、好事,在这背后,有着苏芳同志努力工作的结果。工会会员在积极参加这些活动的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身体,陶冶了情操,鼓舞了工作干警。也带动了群众文体活动的蓬勃开展。为了进一步关心干警的生活,她多次提出建议并得到院工会的支持,专门开办了干警食堂,干警在忙绿的工作后,能够吃到热菜热饭,也能得到及时休息,对更好地开展工作也是一个极大的促进。作为院工会负责文体工作的委员,苏芳同志自己积极参加地县工会和有关部门开展的活动,先后活动海东法院、县团委的表彰,先后在海东法院、县工会、团委等部门举办的演讲比赛中获得一等奖。
作为院工会里唯一的女委员,苏芳同志更加注重维护女干警、家属们的权益。她总是把女干警的疾苦放在心上,平时干警家里有了困难,她总是想尽办法帮助解决,遇到干警家长婚丧嫁娶,她和其他同志总是及时上门嘘寒问暖,把工会的关心和温暖及时送给同志们,用她自己的话说“尽管这些事情不大,但是带给同志们的温暖是很大的”,工会的及时关心和慰问,使干警的工作热情进一步提高。
为了弘扬家庭美德,苏芳同志先后组织开展了“十佳家庭”、“孝亲敬老”等活动评比,通过组织开展这些活动,积极倡导互敬互爱的良好家庭美德。她组织干警及干警家属积极开展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宣传教育活动,近两年来,开展宣传活动20余次,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由于工会工作出色,苏芳同志多次受到上级部门的表彰奖励。
践行司法为民,为民排忧解难
基层法庭因为最贴近农村社会,审判案件多,处理的多是家庭、邻里纠纷,有人形象地用人民法院的前沿阵地来形容它的重要性和化解广大群众矛盾纷争中所起的特殊作用。苏芳同志九二年参加工作伊始,即被安排到平安县法院三合法庭工作。三合法庭下辖三合、石灰窑、寺台、洪水泉四个乡镇,面积300多平方公里,山大沟深,当时交通十分不便,离法庭最远的村子近50公里。作为一个刚刚从大城市大学毕业的女孩子来说,面对城乡巨大差距,她彷徨过、迷惘过,但是,她并没有退缩,而是坚定地留了下来。她首先从记笔录、跑送达等书记员工作的琐碎小事干起,积极协助法庭审判人员搞好审判工作,在三合法庭近三年的时间里,凭着一腔对人民审判事业的热忱,与法庭的同志们一道,足迹踏遍了法庭辖区的山山水水。据不完全统计,她在任书记员的三年时间里,共协助审判人员办案达246件。
1995年,苏芳同志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法官。从担任法官的第一天起,她自感法官的责任重大,为了无愧于法官的神圣称号,在工作中丝毫不敢怠慢,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地精心审理好每一件案件。一天,从洪水泉风尘仆仆赶来一位村民,他手持22元医药费发票要求打官司,原来这位村民因琐事与邻居发生口角,在互相撕打中被对方打伤,他气不过,要法庭为他讨回公道。苏芳同志接手该案后,并没能因为案件小,标的金额少而有所忽视。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考虑到双方当事人系邻居关系,如果判决,不但从根本上解决不了纠纷,而且还有可能加剧双方的矛盾,将直接影响以后邻里和谐生活。因此,在案件受理后的第二天,她就赶到该村,通过近一个上午的耐心细致苦口婆心思想工作,被告主动承认了错误,当场为原告赔礼道歉,原告也表示放弃22元医药费。该案的圆满处理最终使原被告冰释前嫌,重归于好。她就是这样,处理了一个又一个看似细小,却关系农村、社区和谐稳定的民事案件,用一个女法官特有的细腻和耐心化解人民群众之间的矛盾纷争。
2002年,院里工作岗位调整,考虑到她较强的业务能力和细致的工作作风,院里把她安排到平安法庭工作,她愉快的接受了工作调整。接手的也都是家庭纠纷等一些案件,这些案件往往涉及家庭成员间的一些家务利益冲突,处理起来费时、费力。2005年6月,她接手了梁月显诉赵云清等七人赡养纠纷案件,梁月显老人已年近70岁,来法庭时步履蹒跚,多次哭诉儿女不孝、不赡养老人。听到老人的哭诉,苏芳也十分难过。考虑到这类案件在农村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她决定前往梁月显住所地小峡镇王家庄村就地开庭,庭审当天,针对抵触情绪很大的七个儿女,她和合议庭用了近4个小时耐心劝说,使七个子女回心转意,答应轮流赡养老人。老人无人赡养的问题得到解决,尽管案件已经审结,但她不放心老人的生活,多次前往老人家中进行回访,看到老人的生活有了着落和脸上洋溢的笑容,她心中的石头终于落了地。据不完全统计,苏芳同志在平安法庭工作的4年时间里,共审理和参加合议婚姻家庭案件近323件,由于工作耐心细致,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双休日,在大家的眼里是一个悠闲、舒适的代名词,“法官没有双休日,因为当事人没有双休日”,这却是苏芳同志对双休日的另一种解释。为了方便在工作日不能出庭当事人参加诉讼,她自愿放弃许许多多休息时间,在双休日仍坚持办案,许多当事人因此感到十分过意不去,但对苏芳同志而言,没有什么比顺利审结一起案件更令他感到满意和舒心了。在平安人民法庭工作期间,她共利用双休日审结案件14件,许多案件都是因为当事人受到她的这种工作精神而感动,使案件得到圆满解决。
近两年来,她在办案中,十分注重发挥审判职能,保护群众利益,认真解决群众的各类民生问题。她不断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自己的政治业务素质,在工作中不断加强调解工作,用人民群众更易接受的方式开展工作,今年以来,她灵活采取工作方法,在一天内连续工作,调解了青海省湟中县农民毛某等6人分明诉被告窦某劳务合同的六件案件,由被告窦某分别给付6名原告工资合计17533.8元。一日调结六案,受到了诉讼群众的好评。
服务群众不言悔 情注天平护正义
作为一名法官如何才能让群众满意,苏芳的回答是:必须做到公正司法。第一眼看苏芳,面容清秀,身材削瘦,许多当事人认定她是一个柔弱的人,熟悉她的人都知道柔弱的外表下有一幅压不弯的铮铮铁骨。
2005年初,海东两级法院在全区大规模开展为农民追薪审判工作,一时间大量的案件涌向法院,苏芳也担任了大量此类案件的审判工作,在审理王世成等36名农民工诉平安县某包装厂拖欠工资案时,因该包装厂负责人自恃自己有权势,对王世成等外籍民工不放在眼里,拖欠工资一年不付。了解到农民工急等钱回家,望着他们既盼望又怀疑的眼神,苏芳同志多次找到了厂方负责人劝说,在劝说无望的情况下,依据事实做出公正判决,案件很快得到执行,最终为36名外籍民工追回工资12万余元。
2006年,苏芳接手了一起损害赔偿案件,受害人是一位打工人员,因在饭馆干活时不慎被开水烫伤,但雇主欺负受害人是打工人员,拒不赔偿。案件到了法院,雇主召集其他知情人要求不得把真相泄露出去,原告方因缺少法律知识,也拿不出有力证据,案件一时陷入僵局。凭办案经验、苏芳感觉其中必有隐情,并没有简单一判了之。她几次找被告谈话,希望被告顾念原告离家打工不易,受伤无钱治疗的困难,终于使被告吐露真相,几名知情人也表示愿意作证,最终使原告得到了应有的赔偿。苏芳同志正是凭着这种对人民负责,对法律负责的精神,公正高效地处理了大量民事案件。有同事问苏芳,11年办案877件无一错案,背后有什么决窍。她回答:“只有把心摆正、心中装着群众,本着良心去办案,法律的天平就不会倾斜”。
最近几年,平安县法院为了方便诉讼群众“打官司”,组织在全县农村、社区开展了“巡回办案”活动,苏芳同志所在的民事审判庭也承担了大量的工作任务,为了更好的服务群众,她总是不辞辛苦到辖区农村、社区开展“巡回办案”,把方便留给群众,先后在平安镇社区、农村开展“巡回办案”20余次,解决群众纠纷22件,这种办案方式得到了群众的普遍欢迎,群众送来锦旗表示感谢。
扎根基层,无私奉献
有人说,“选择了法官,那就意味着选择了清贫”。苏芳同志从事审判工作十四年来,面对社会上的各种诱惑,始终坚守审判岗位,不为金钱所动,不为名利所惑,坚韧而执着地守望着那架法律的天平,坚守着心中司法为民的理想。
在平安县法院象她这样毕业于法律专业院校的大学生并不多,选择一个工作环境更好,工资收入更高的单位并不难,但她却一一放弃了。一次,一位在内地大城市做律师工作的大学同学来探望她,当了解到她如此繁忙的工作和不高的工资收入后,盛请邀请她到其供职的律师事务所工作。面对收入高出她十多倍的这位大学同学,她只是泯而一笑,婉言谢绝了,这位同学大为不解,只骂她傻。面对名利,她表现的总是这么“糊涂”,而她对自己的要求总是那么苛刻,她从不放松自己的再学习再深造。为了提高自己的审判业务水平,她不但加强对新颁法律、法规的自学,而且不惜自费一万多元参加了研究生进修学习并取得毕业文凭。不断的学习、实践,使她的审判业务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她所办理的877件案件都做到了高质量,无一超审限,也无一发回重审。在工作中,她总是舍小家,顾大家,为了确保案件及时审结,加班加点成了家常便饭。一次,苏芳同志上午刚刚办完一件离婚案件。中午,她和书记员两人简单做了点饭吃完就开庭审理第二件离婚案件,庭审开始不久,她就感到腹部绞痛,额头渗出冷汗,当事人见状不忍,请她择期开庭,考虑到双方当事人住家离法庭较远,来一趟法庭不容易,她只是休庭稍事休息后又继续开庭,最终圆满调解结案。闭庭当天去医院检查随即住院,望着她腊黄的脸色、微弱的气息,前来探病的同事们心痛不已。
向这样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不顾自己身体认真工作的事情,在苏芳同志那里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因为在她的心中,群众利益高于一切。
清廉如水办铁案 忠诚司法铸法魂
面对越来越复杂的审判环境,苏芳同志始终认为,只有自身清廉,才能公正执法,十几年来,从不接待当事人请吃送礼,拒吃请50余次,拒收礼折合人民币5000余元。不仅如此,她还和家人约法三章,不为送请人行方便之门,从未碰触党纪国法的“高压线”。在情与法之间,苏芳总是选择后者,2006年的一天下班后,她忽然接到一位西宁当律师的校友打来电话约她。她十分高兴赴约,老友相聚笑语盈盈,慢慢地从老友闪烁的话语中听出老友是为她审理一件交通肇事赔偿案件当事人说情,并担任案件代理人。第二天,她主动向庭长反映此情并主动提出申请回避。最后案件得到了公正判决,事后这位校友不再联系苏芳,并称“苏芳是个不通人情的人”。因为此事,她失去了一些朋友,尽管心里有些难过,但她从未表示过后悔。
“柔情只为群众,铁骨愿护公平”。正是多年来满怀忠于法律、服务群众的一腔热情,苏芳同志才能无怨无悔,用实际行动唱响着一曲曲人民法官为人民的忠诚之歌。
第五篇:学习苏和同志先进事迹心得
学习苏和同志先进事迹心得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我校组织全体党员学习了苏和同志先进事迹。通过观看阿拉善电视台、焦点访谈,了解苏和本人先进事迹材料,使我的心灵受到极大震憾。
苏和1947年出生,先后担任额济纳旗人民政府旗长、阿拉善盟副盟长、政协主席。2004年退休后,放弃安逸舒适的生活,在花甲之年,带着老伴返回故乡额济纳旗,在荒无人烟的黑城脚下,十年如一日在大漠戈壁中播散绿色、防沙治沙。
爱民为民,无私奉献是苏和努力践行的准则,通过学习,我为苏和同志信念坚定、对党忠诚的政治品质,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心系群众、一心为民的公朴情怀,敢于担当、坚忍不拔的拼搏精神和勤俭朴素、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深深感动。
作为一名普通共产党员,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要以苏和同志为榜样,不断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学会用新的理念、新方法、新手段推进工作的创新和发展。牢固树立“一心为公、一心为民”的理念,认真学习,艰苦奋斗、爱岗敬业,为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奉献自己的力量。
其次,要勤奋敬业,要淡泊名利,甘于奉献,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干好每一项工作,尽最大努力教好每一位学生。
《廉政中国》观后感
反腐倡廉工作是我党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全力推进党的反腐倡廉工作是我党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做出的历史抉择。通过支部组织观看完中国纪委监察部录制的《廉政中国》后,我为腐败者的沉沦感到痛心疾首,也为国家打击腐败的决心和一系列措施感到振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的宗旨,任何时期都不能忘记,应时刻铭刻在心中。只有认真学习,执行中央反腐倡廉和干部廉洁自律的有关规定,时刻牢记反腐倡廉的思想防线,一心为党、一心为公,廉洁自律,克己奉公,永葆党员干部的纯洁公仆本色,拒腐蚀永不沾,才能保证党的事业不断前进,不断取得新胜利。要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保持廉洁自律,就要不断学习,提高认识,增强拒腐防变的免疫力。
从《廉政中国》中腐败者违法犯罪的轨迹中,不难看出,他们的不义之财来自权力的“魔棒”,他们用权力演绎了一场场淋漓尽致的权钱、权色交易之戏。他们无视党纪国法,目无组织纪律,不顾群众利益,弄虚作假,独断专行,横行霸道,腐化堕落,不仅严重败坏了党风政风,而且使人民群众利益遭受了严重损失。通过这次组织观看《廉政中国》宣传教育活动,使我看到少数党员干部由于放松了对世界观、人生观的改造,抵御不住诱惑,走向了犯罪的深渊,以致身陷囹圄,结果令人痛心、扼腕疾首。
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人们无利而不往,做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要清醒的认识到身上担负的历史使命,深刻领会党中央在工程建设领域中的廉政建设中的深谋远虑,全面增强对拒腐防变的认识,提高自身的免疫力,不断增强政治学习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加强思想改造,树立牢固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时刻清醒的认识到权力是谁赋予的,应该利用手中的权力为谁谋利益,要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做到自重、自律、自警,常怀律己之心,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
作为一名教师,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那么,反腐倡廉的春天,保持培育时代英才的“一方净土”才能实现。
2013年11月6日
《廉政中国》
观后感
廉政教育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必要一课,有利于保持和发扬我们党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对于推动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促进职能到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观看了《廉政中国》后,我最大的体会是,对于人和事中的“人”、“事”,一定要先做人,后做事。一撇一捺写个人,一生一世学做人。正人先正己,做好工作固然重要,但为人之道才是根本。
学做人,就是要学做好人,怎样的人才是好人?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标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对不同的人又有不同要求。我认为要学做人,应该要有四知,即要知深浅、知是非、知廉耻、知轻重。
一是知深浅。所谓知深浅,是要扪心自问一下:“我是谁?我有什么?我能为社会做什么?”有些人违纪违法,就是从对自己不了解开始的,不知深浅,以为手中的权力是自己的努力所得,忘了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思想让人民赋予的权力成了私有财产;由于不知深浅,忘记了自己是谁,自以为是,目空一切,少了对自己的约束;由于不知深浅,忘了自己有学习,放松了学习,大权在握,一劳永逸,躺在功劳簿上睡觉。我认为,做人,要从知深浅开始,只有知道深浅,才会知道自身的不足,才会谦虚,才会放下架子好学上进,才会看低自己尊重别人,才会看得起人民群众,才会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
二是知是非。所谓知是非,就是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就是一个人要有是非观念。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要分得清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二是要在具体行动中做对的、做得对。有些人搞得清事情的是非,做起来就犯错误,是行动中的低能,或者不做好事专做坏事,是天生的坏人。我认为,我们要知是非,就要分得清事情的对错,要知道哪些事可做,哪些事不可以做,其实这并不难,我们每个人只要做到遵幻纪守法,遵循道德,事情的是非问题也就解决了99%,重要的是如何做对的?观看了《警示录》,我发现,大多数领导干部都懂法知法,都知道制度的存在,有的甚至是制度的制订人,所以不能说他们不知道事情的对错,但是却为何偏偏做了错事而沦为阶下囚呢?在《苟警录》中不少当事人都谈到了这个问题:“第一次很重要,有了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这说明,一是不要恶小而为之,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二是不能心存侥幸,偶然带来必然。所以说,知是非的关键在于对“非”的防范。
三是知廉耻。所谓知廉耻,是指一个人在道德意识中要有因自己的言行的过失而引起羞辱惭愧之情,要对自己违背道德的意识和行为产生不体面、不光彩的心理,要有因周围人的责备产生自责心理。不知廉耻,就是无耻,就是俗话说的厚脸皮。人一旦丧失了廉耻,就什么事都干得出来,无耻则无道,廉耻历来被视为“立人之大节”,耻感迷失,“做人无以治已,做事无治事”。所以,人如果不知廉耻,连自己都管不住自己了,还有什么事做不出来呢?一个人只要知廉耻,才会做应该做的,不该做的坚决不做。朱自清在《论气节》中说:“气是敢作敢为,节是有所不为”,要“守节”,不要“失节”。而《警示录》中的深刻教训告诉我们,一切“失节”都是从不知廉耻开始的。
四是知轻重。所谓知轻重,就是一个人在自己的人生观中对各种事物的看法和价值取向,孰轻孰重,要有选择。胡-锦-涛总书记说,群众利益无小事。就是把群众的利益放在了第一位,要以群众利益为重,个人得失为轻。但有些人往往把自己看得最重,自己的得失,自己的利益考虑的最多,而把群众放得很轻。这种人,指导思想出了问题,不犯错误才怪呢。如有的人把努力工作看得重,有的人把名和利看得重,有的人把自己的散漫自由看得重,轻重观念不同,生活方式也就截然不同。所以,正确处理好孰轻孰重的关系,知道轻重的人,才会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才不容易在人生道路上走上岐途。
知深浅,知是非,知廉耻,知轻重,其实是做人最起码的标准,还远远达不到伟人、圣人的标准。如果做到了这四知,充其量也不过是君子,或者说是远离了“小人”的人,做到恐怕并不难。做事先做人,做人知四知,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清清白白的人,这是我观看了《廉政中国》后的一点体会,也算是一点收获吧。
2013年11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