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扎拉根白乙拉··20102102113

时间:2019-05-12 03:50: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观后感—扎拉根白乙拉··20102102113》,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观后感—扎拉根白乙拉··20102102113》。

第一篇:观后感—扎拉根白乙拉··20102102113

姓名:扎拉根白乙拉学号:20102102113班级:10教育学(蒙班)

看《地球上的星星》,解读主人公依夏

其实我们都明白一个特殊儿童的与众不同,但是很少人知道怎样去对待他们。正如片中的依夏的家。这个家的一群成员都对依夏有所不满,他们看到的只是依夏的淘气和犟脾气还有就是对学习的不尊重和不会学。这一点可以理解的,哪个父母不期望自己的孩子能出人头地呢!所以他们最常做的一件事情就是拿自己的孩子比较其他孩子。心里总盼望着我的孩子不给谁谁的孩子差。正好有了这种比较心理做为父母的他们在孩子身上看到的往往是他们的缺点和不足点。从而父母对孩子施加压力,把这些缺陷弥补过来。父母的这种破一急切的心是对孩子好还是给孩子增加不必要的压力?

那么,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读主人公依夏的生活:

(1)依夏的心理特点。从依夏的外部表情来看他跟其他孩子没什么却别,但是走近他可以发现他的生活是与众不同的。因为他是一个患有学习障碍的孩子。我们也知道患有学习障碍的孩子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在每个国家都普遍存在。在教育机构中总有一些智力正常、五官齐全、身体发育良好的孩子,虽然无任何显著可辨的生理上的障碍,却难以适应正常的教育环境平且对学习表现出困难,学业成绩不良的情况。不仅是在学习上有困难,他们在情绪行为上、社会适应等方面也有独特的表现。就拿依夏来说吧:他的注意力分散;记忆力与思维紊乱;听与说的不协调;情绪不稳定;易冲动和鲁莽;缺乏一般的动作协调能力;脑电波异常,有特定的学习障碍。

(2)依夏与家人之间的关系。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的气氛与孩子的态度、情感和个性特征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当发现孩子身上出现了这样那样的缺点、错误时,做家长的应该首先考虑自己的教育方法是否有问题,而不是应当指责孩子怎么不如别人的孩子有出息。一个人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品质的形成受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一个是遗传,一个是环境。对一个孩子来说,父母集中了这两种因素的影响。何况对一个患有学习障碍的依夏来说呢。他更加希望父母能了解自己,理解他的苦衷。但是没能如他所愿。伊夏父母未能发现他患有学习障碍,总以为伊夏的态度有问题。所以他的父亲严厉指责他并且有时会大大出手打他的。

原本不太会说的他很难理解父亲的这种异常举动,在他的世界里最大的挑战就是除了文字会跳舞之外就是他在这个家庭中无法在正常生活了。因为没有人会理解他的情况。久而久之他跟家人之间的关系就僵硬起来了,这点我们从他画的那一册小本动漫画上看出。“一大家子起初是一起手牵着手,后来慢慢的依夏离开了他的亲人。”这是他漫画上一幕。也是他先是生活上的一幕。因为父母不知伊夏的情况,学习不好、不识字、不会读是伊夏的错。所以把他送到了寄宿学校。

(4)伊夏与社会的关系。由于伊夏对文字的反感和阅读的吃力他不想呆在学校,莫名其妙的喜欢上了校外的世界。因为他的世界充满了别人并不以未然的惊奇:色彩、鱼儿、小狗和风筝。他有时独自一人走出校外看着街上眼花缭乱的一切,想着自己世界里的美好画面。但是社会给予他的只是无情的一面和冷酷的态度。又急躁又繁忙的社会不可能承认他的存在。

(5)伊夏和美术老师的关系。其实说到那位美术老师,他的最大特性就是善于跟人沟通。尤其是跟自己的学生喜欢沟通。从而他就或多或少了解自己带的孩子有什么样装态。正因为他的好于跟学生沟通从而发现了小伊夏的缺陷和独特处之处。老师本就应该是这样的,他的目的不仅是教书育人,还是要发掘和改变学生的行为、态度、心灵。美术老师正是一位难得的好老师。他发现了小伊夏,从此也决定要改变他。这位美术老师在观察中发现小伊夏他喜欢用画画来表达自己的心灵。老师灵机一动决定要从小伊夏的兴趣爱好入手解决他的学习障碍。

经过一段时间的个别教育,小伊夏确实蛮有进步并且也很喜欢这位美术老师。老师可以读懂他的心灵,而且对他很友好。美术老师教他读书写字,并且鼓舞他。受到美术老师莫大的帮助伊夏重新找回自信、找回了自己的画画天赋。

做为老师应当给孩子腾出时间让他们把自己的潜力发挥出来,即使未发现他们的潜在能力和力量,老师也应当给他们多一点的耐心、温暖和更多的爱。做为父母的也一样,让我们给予孩子们更多一点的关爱吧。

第二篇:电影《拉扎老师》观后感

直面危机

——电影《拉扎老师》观后感

学校里经常发生心理危机,说得浅显些是指平时学校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对各方的心理影响,以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和学生与学校环境之间为主要发生位置。作为心理学范畴的心理危机解决方式经常给我晦涩难懂的感觉,还有那些所谓的心理专家是高高在上不接地气的神仙似的人物。影片《拉扎老师》描述了一次巨大的心理危机冲击以及危机的解决过程。在电影中,我发现,我们——普通教师也能巧妙地解决学生出现的心理危机。

这部影片有点重口味。亲爱的班主任老师突然在教室里上吊自杀,孩子们惊慌失措,学校紧张应对。

那个最先看到的小男孩西蒙在略略幽暗的走廊里慌张地跑来跑去找老师,那时的他该是多么的害怕,内心该是多么挣扎。他会想些什么?好替他担心,无论谁遇到这样的事对自己的心灵都是极大的冲击。西蒙跑走了,爱丽丝却闻讯而来,她悄悄地在教室门口张望。这又是一个怎样的小女孩?片中的两个主角一出场就让人感觉到很不一样的心理特质。

心理辅导教师在第一时间与孩子们接触。辅导老师帮助孩子们的镜头一个也没有,暗暗映证这样的辅导未有效果。校方碍于房间的缺少不能给孩子们换一个环境,只能借由“重新粉刷教室,改变教室布置,编排新形式的座位”这样的方式来减少原来老师的痕迹。实际上孩子们经常想起死去的老师,她在教室留下了太多的记忆。1

拉扎老师背负着失去亲人及随时可能被驱逐出境的痛苦来到这群“看上去风平浪静”的孩子中。他没有教师资格,他是一名不合法的教师。浓浓的讽刺味道就在这里:这位不能承担教师工作的“老师”抓住了这起死亡事件的实质。

校方希望学生们逐渐忘记这件事,让它随风而去。然而“时间——最好的疗伤药”对这群受创伤的孩子使用无效。以西蒙和爱丽丝为代表,他们的心事无处可倾诉。拉扎在和孩子们的朝夕相处中逐渐发现这件事缺少一个“解释”。孩子们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久而久之成为了心里面的恐惧,时不时地显现。西蒙甚至认为是自己的原因让老师以这样的方式离开,自责不已。

事件在一次关于“暴力”的讨论课上有了转机。爱丽丝发表了自己对“暴力”的认识,她提到了死去的老师,认为她上吊自杀的做法是对全班同学的一次暴力行为,老师不该这样做。拉扎老师早就发现这个聪慧敏感思维深邃的女孩很成熟,成熟到可以看“大人看的书”。当他在课堂上听到爱丽丝对自杀事件的解释,暗暗震惊,抓住机会让孩子们对这件事进行开放大讨论,自由表达或者说是宣泄自己的情感与看法。西蒙爆发了,在近乎狰狞的内心挣扎中说出了自己的恐惧,流下了痛苦的眼泪。好了,这件事其实与大家都没有关系,大家用不着背负心理重担。在教室里,在拉扎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各自都得到了成长。

拉扎老师把爱丽丝的论文交给校长,希望校长能对全校师生进行一次心理危机干预。但是,校长拒绝了。几乎同时发现拉扎的身份问

题以及伪造教师文件,拉扎被解雇。最后,面对“离开”,拉扎请求校长允许他与孩子们说“再见”的机会。拉扎用“一只在火灾中未能成蝶的蛹”做比喻,隐喻自己的离开。爱丽丝读懂了他,主动拥抱老师。这一幕,让人心酸。

这个故事让我心痛,我的思绪翻飞。心理危机的干预不容易。作为一名教师,该如何有所准备?

做个有韧劲的老师吧。拉扎老师把自己内心的痛苦深深地隐藏起来,不带一点杂质地去了解自己班上的孩子,直至发现问题的存在,并取得解决,花了不少时间。我们普通教师又何尝不是这样?班级和学生经常这样或那样的“不太正常”,有些马上就可以解决,有些却要搁着。事多,有些事麻烦,需要我们的坚韧的信念去支撑。

做个开心的班主任吧。拉扎老师是一名一直坐在教师里的班主任。班主任,是学生最亲近的那个老师。班主任很苦,但是班主任也有“特权”。学生心中,班主任最重要。他们愿意和班主任交流,事无巨细,童稚的语言中透露的纯洁与智慧。班主任比一般的任课教师更能全面了解学生,并发现问题及发现解决问题的窍门。

全神贯注地观察和倾听吧。学生出了问题,对学生的观察和倾听十分重要。拉扎老师话很少,但他是一位细节高手。他看,看到孩子们内心的思考。他听,听到孩子们的内心的苦闷。我们对学生的了解就应处处仔细,及时地掌握学生的性格特点,为各项工作的展开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三篇:《拉扎老师》影评观后感

让心灵化蛹成蝶——《拉扎老师》影评观后感

当代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之中,旧的价值观正在逐渐消解,新的价值观尚未确定,整个社会呈现出浮躁与功利,许多成年人的精神处在一种不确定状态。这影响到未成年人,他们也感到焦躁不安、无所适从。

借一位心理学教授所言:“在生活中主要有两种力量在左右着我们的心理健康,一种是保护性的积极力量,如关心、爱护、尊重,另外一种是破坏性的消极力量,如过于激烈的学业竞争压力、不当的惩罚与批评等等。当消极的力量来源过多、强度过大并且显著超过积极力量的影响时,就有可能超越我们的耐受力而发生心理问题,如果这种状况持续时间过长的话,就极有可能发展为心理疾病。当代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正是因为消极的东西太多了,消极的、破坏性的力量太强了,而积极的东西太少了,积极性、保护性的力量太弱了。在今天,未成年人的心理危机正在因各种消极因素的多重叠加而日益严重。”

稍微留意一下,不难发现许多悲剧性事件,归根结底因为学生的心理危机得不到及时的干预而发生。加拿大电影《拉扎老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心理危机干预的良好案例。

这部电影,以一位老师在教室里上吊自杀开始的,学生突然失去了班主任不知所措并深受自杀阴影的折磨。这时候,拉扎来应聘,其实他不是一位老师,也没有教育专业人士的诸多顾忌,但因为他有丧失亲人与饱受暴力威胁的经历,使得他愿意走进学生心灵并试图理解。这时候,拉扎老师发现学生的内心没有如其他老师所认同的平静。拉扎老师和学生的相处,成为解开学生心理危机的关键。

在一些教育题材的影片里,许多的好老师都不在体制内的。一些是代课老师,譬如《放牛班的春天》里的马修,还有今天所说的拉扎老师。一些最后被踢出体制的,譬如《死亡诗社》里的自称船长的基廷老师。

好的教育电影常赋予主角非常的魅力和丰富的情感,以批判僵硬的教育体制。有时候,呆在黑暗里太久会适应了黑暗,唯有刚进来的人,才想起拉开窗帘,让阳光进来。昨年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电影《拉扎老师》,就讲述一位优秀的老师如何把阳光射进暗室。

在电影《拉扎老师》里,一些人的心理不太健康,甚至患上抑郁症,自杀的老师就是。电影里没有具体说老师为什么在教室里自杀,但在同事的片言只语中可知她活得很辛苦。当男生simor发现老师上吊,跌跌撞撞地跑出教学楼向其他老师呼救,镜头呈现的画面是死寂的走廊,时间长达一分钟,真令人揪心。

赶来的老师疏散即将进入教室的学生,接着重新装修教室,召开家长会汇报此事,让心理医生对全班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按我们的理解,学校已经做得不错。但在家长聚会上,一位家长问:“整个班级只有一个心理医生吗?”校长无言以对。

这已经暗示,学校仅仅做出以上的心理危机干预远远不够的。这些都是皮毛的,即使心理老师给全班学生上心理课,也是简单粗糙,没有细致深入每个学生的内心。同时,校长禁止拉扎老师谈论自杀事件,而心理老师怀着专业的骄傲拒绝拉扎老师参与,其他老师回避这件事情。果然,自杀事件过去一段时间后,学生貌似平静下来,但拉扎老师发现,平静之下,学生有欲言又止的吞吐,恐惧依然弥漫在校园里,猜疑在暗处流动,学生甚至质疑老师的自杀行为也是一种暴力?

反观现实,如果学校出现意外事件,校方采取的做法确如电影里那样,潜意识里就想掩盖,禁止学生议论,似乎不过问不理睬就会让学生慢慢忘记的,甚至希望推卸责任。时间或许让一些学生慢慢淡忘,但更可能在另一些学生的记忆里留下不可磨灭的恐惧,带来不可预测的心理影响。

所以,电影给我们的第一个启示,如果发生了校园心理危机,不要刻意回避,不要企图遮掩,不要乐观地认为心理创伤最后会自愈。

电影里的心理老师仅把心理干预当作一种必须完成的工作,校长害怕难以预期的责任只想事情赶快过去,普通老师把学生的心理问题简单理解为品格的顽劣。以上电影里的每个角色的表现,非常切合当前实际。唯有拉扎老师对学生的心理波动非常敏感,想了解其深刻的原因,并希望真诚地帮助。

由此,我们可以认为,老师的专业知识不是第一要素,倒是发自内心的对学生细致入微的关切,才是首要的。拉扎老师不在体制内,甚至没有职业资格,可他有其他老师所缺乏的真诚。

拉扎老师之所以如此,关键他和学生“同感”。根据人本主义理论,同感是心理咨询或干预的关键所在,人际氛围和谈话环境依靠它展开。拉扎老师经历过丧妻之痛,饱受过暴力带来的恐惧,所以能够设身处地地体会学生的感受,体察他们的思想,了解他们如何看待自杀事件、如何看待世界。拉扎老师把自己当作“普通人”,而不是“教育者或专家”和学生谈话交往的。

当一位心怀真诚的老师和学生有了“同感”,自然会尊重学生,会自然地表现出关心、喜欢和接纳。正是这一些,使得拉扎老师最后走进学生的内心,做到了专业的心理老师所不能的事情。

拉扎老师了解了什么呢?拉扎老师了解了女生的成熟思想,她认为老师在教室里上吊自杀是很不适当的暴力行为。暴力并不局限于是否伤害了身体,给心灵带来深刻恐惧的行为,也可以被认定为暴力。所以老师在教室里上吊,就是暴力行为。因为这种暴力,让另个男生一直活在内疚之中,他认为老师的自杀乃因为他拒绝老师充满爱意的亲吻和拥抱,甚至他认为老师故意挑选他做值日生的那天自杀。他哭喊地说:“我不喜欢拥抱,这也是我的错吗?”拉扎老师默默的拥抱了男生。

在电影的最后,校长辞退了拉扎,拉扎执意再上一课,讲述一则寓言赠送学生作为告别。拉扎老师知道,老师的郁愤自杀,已是冲击人心的不告而别,给学生带来巨大的恐惧和困扰。现在他万万不能不说再见就消失了。由此可见,拉扎老师的心思何其细腻、温柔、慎密。所有这些,专业的心理老师没有做到,但拉扎老师做到了,他彻底地打开了学生的心扉,疏泄了孩子内心深处的压力、困惑和恐惧。

所以,电影给我们的第二个启示,干预学生的心理危机,最需要老师心怀真诚,努力体验学生的内心并保持和学生“同感”,表达最大的尊重,尊重学生处于心理危机时候所表现出的言行、情感和价值观等等。

在电影里,校长和其他同事都一再提醒拉扎老师:“不要体罚,也不要和学生在肢体上接触。”说句真话,在现实教育中,许多老教师也如此善意地提醒气血方刚又恨铁不成钢的年轻老师。众周所知,学校教育严禁体罚,于是现实里的一些老师,很像电影里的拉扎老师同事,从来不愿意肢体接触学生,保持安全的距离。因为肢体接触之后,轻则可告你骚扰,重则可告你体罚。于是体育老师也只能吹哨指示学生,拒绝手把手的教学。

现在的学校教育越来越依赖于各种各样的专家,专家常把学生当作研究对象,不大可能如普通教师对学生倾注了感情。僵硬的冰冷教育体制,貌似在保护学生,其实将学生隔离在有效的人际交流之外。所以,不难理解电影里的男生为什么会乖戾地拒绝老师的拥抱。心理危机大部分源于不良的甚至变异的人际关系,而人际关系常被某种制度或体制主导左右。从这个角度来看,电影在鞭挞冰冷僵硬的教育制度,是它让每位老师人人自危,拒绝和学生深刻的温暖的交流。

拉扎老师在最后一堂课说了一则寓言:橄榄树的树枝上,吊着小小的蝶蛹,明天将变成蝴蝶。······当年晚上,森林发生火灾,蝶蛹来不及变成蝴蝶······大树仍然屹立,但心已经碎了。从此,每当小鸟停在枝头,大树就会诉说蝶蛹从来没有苏醒,他幻想她展翅,飞向碧蓝的天空,自由吸吮花蜜····

这寓言隐喻了每一颗小小的心灵常是吐丝自缚的蝶蛹,如果没有火灾(危机),最终化为蝴蝶。所以,电影给我们的第三个启示,仅把自己当作知识的传授者,注定不可能成为优秀教育者。一位优秀的老师,当像拉扎老师一样,和学生一起学习,在精神上引领学生,在心理上疏导学生,同时愿意接受学生的影响。理想的师生关系应当互为治疗彼此的心理创伤,而不是互为戒备、疏远、甚至伤害。

第四篇:民族团结先进个人齐扎拉

兴雪域竞风流 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齐扎拉2010年09月06日 11:34香格里拉网已有0条评论 手机新闻网 RSS 打印 大 小

齐扎拉,这个目光炯炯、性格刚毅的藏族人民的好儿子,正在改写着雪域高原的历史:

1994年出任中甸县县委书记,“工作热情一团火”,广纳良策,打造了香格里拉品牌。2001年经国务院批准,中甸正式更名为香格里拉县;2001年出任迪庆州州长,“谋事布局一盘棋”,依靠州委一班子,实现了把迪庆建设成为“全国最好的藏区之一”的目标;2007年出任州委书记,“个人形象一面旗”,和谐安州,主动出击促稳定。2009年2月28日,被《光明日报》誉为“藏区稳定的一面旗帜”。

20多年来,国务院召开了五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保障大会,齐扎拉从1999年开始,连续三次榜上有名。

耸立在独克宗古城大龟山顶上的吉祥胜利幢在阳光下,散发出耀眼而又祥和的光束。这个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的转经筒,巨大身躯上56个民族携手前进的浮雕格外醒目,在它的顶部,用藏语镶嵌着的“全国各民族大团结万岁”,“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等大字为古老神秘的转经筒融入了社会主义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题。它既是香格里拉独克宗魅力古城的形象代言,又是藏语迪庆——吉祥如意的地方的象征。

吉祥胜利幢是中共迪庆州委书记齐扎拉众多精彩创意手笔中的一个缩影。近10多年来,迪庆封闭的雪山峡谷成为闻名于世的人间仙境香格里拉,成为全国藏区团结稳定、跨越发展的一面旗帜,成为中国大陆第一个国家公园的诞生地。昔日的牛粪山寨瞬间变成魅力古城,简陋破旧的中甸小镇在短短数载被高楼林立、色彩斑斓、散发着浓浓藏文化气息的现代城市所代替。迪庆高原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巨变朝着建设全国藏区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示范区目标冲刺,变得越来越美好。这些巨变包含着迪庆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也浸透着领路人齐扎拉不懈努力的心血和汗水。带头垂范人才兴州

齐扎拉是一个极为好学、精力过人、勇于创新,善于准确把握党的主张和时代特征,并将其有机地融入到自然和人脉当中,通过艰苦创新,使事物获得旺盛生命力的富有创新色彩的人物。他谦和却不乏激情,像一团熊熊燃烧的火焰,为民族的振兴和繁荣在雪域大地上书写着忠诚,传递着星光。

齐扎拉因探索出香格里拉可持续发展之路而声名远扬。然而,他的成长经历又是鲜为人知的。父亲早逝,为了分担家庭负担,齐扎拉10岁就辍学去放牛当牧童。在那样艰苦的岁月,他边放牛边读书,以惊人的毅力自修完中小学课程。1979年,他参加中甸县招干考试,以优异的成绩被录取,成为尼西乡团干事。走上领导岗位后,无论工作如何繁重,齐扎拉都坚持每天挑灯夜读,拼命充电。他通过艰苦的自学和培训,先后取得专科、本科以及研究生学历……读书、思考、探索、求真始终伴随着齐扎拉的从政生涯。

他笔耕不辍,先后撰写了《中国藏区县域经济探索》、《思与路》两本论著。提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香格里拉区域发展之路。为探索策划迪庆香格里拉品牌,构建中国大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培育迪庆四大支柱产业,他撰写了《迪庆香格里拉论》、《论香格里拉可持续发展战略》、《打造品牌再创佳绩》、《香格里拉保护与发展的探索与行动》等一系列文章,近几年又结合藏区维护稳定和党建工作,提出了“命运靠忠诚,前程看民心”、“脱贫感恩,幸福思源,八看三算账”、“出家守法戒,修行利国民”、“三建三带三创”等基层党建学说和创新民族宗教工作的论断。

在州委书记的岗位上,齐扎拉十分重视对少数民族干部的选拔和培养。截止2008年,全州机关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才和国有企业管理人才共有11172人,其中少数民族各类人才就达9203人,占总数的82%。齐扎拉坚持身体力行,做学习型领导。他经常对各级干部强调说,如果少数民族干部不爱学习,缺乏进取精神,不但素质上不去,创新能力和发展能力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齐扎拉认为,民族地区要实现跨越发展,人才是基础,干部是关键。他担任自治州州长和州委书记以来,把提高少数民族干部整体素质教育作为一项人才兴州战略,形成长效机制,长抓不懈。早在7年前,迪庆州在云南省第一家开通了清华网络远程培训,邀请清华、北京的专家教授通过网络直接向迪庆干部讲课。采取严打考勤,州级领导带头等方式,积极组织处级干部参加省里举办的领导干部前沿知识讲座。抓住上海迪庆对口帮扶的机遇,2003年以来,迪庆派出了近千名干部到上海挂职学习。高起点、大规模、长效化的干部培训为迪庆各级干部拓宽视野、更新观念、提高素质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齐扎拉说,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要杜绝重提拔、轻素质教育的问题。他说,走出去是让我们少数民族干部更新观念,培养全球化视野,树立科学发展观理念;而沉下去才能让干部真正了解老百姓的所需所盼,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增长才干。实践锻炼是提炼干部素质、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重中之重。2007年以来,齐扎拉连续两年选派上千名机关干部,开展了规模浩大、长达半年的“千名干部入户促小康”和“千名干部送法进村(寺)促和谐”活动。千名干部在厅级领导的带领下,分赴全州29个乡镇、2400个自然村(组)、100多个宗教活动场所,向群众宣讲十七大精神,让十七大精神走进千家万户,做到无缝覆盖。入户干部进驻老百姓家中,帮助农民出思路、指方向、解难题、出力量,累计为群众办实事2200多件,投入资金达1473.94万元,使各族群众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增强了干部亲农爱民意识,在党和群众之间架起了一座连心桥。2008年3月14日,全州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千名干部入户促小康”主题教育的时刻,突然传来了拉萨发生打砸抢烧暴力事件的消息。一时间,谣言四起,一股凶恶的暗流在涌动。齐扎拉敏锐地提出并决定在干部中开展“命运靠忠诚,前程看民心”教育,在老百姓中开展“致富思源,脱贫感恩”为主题,以“八看三算账,一揭批,增强四个意识”为内容的教育。整个活动中,宣传覆盖率达98.2%。

今年初,州委又面向全州农村和寺院宗教活动场所开展送法进村(寺)爱国主义法制教育活动。通过深入持久地开展创新形式宣传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活动,使教育活动实现了科学发展上水平,干部素质有提高,人民群众得实惠的目标。在严峻的反渗透、反分裂

斗争面前,各级干部经受住了考验,迪庆经济社会呈现出和谐稳定、跨越发展的喜人局面。在其他一些藏区发生动荡和**的情况下,团结稳定的旗帜高高飘扬在迪庆雪域高原上。齐扎拉深有感触地说,迪庆的团结稳定和跨越发展一是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关心扶持,二是得益于迪庆长期坚持坚定不移抓发展,旗帜鲜明抓稳定,以人为本抓民生,立足长远抓生态,突出特色抓文化,强化责任抓党建。其中最为重要的因素就是拥有一支忠诚于党,能经受住各种严峻形势的考验,具有驾驭各种复杂局面的能力,善于开拓创新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

开拓新路跨越发展

齐扎拉是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大潮中脱颖而出的一名少数民族干部,这个香格里拉的康巴汉子血管里流淌着自强不息、敢为人先的血液。振兴民族大业,实现迪庆繁荣富强是齐扎拉父辈的愿望,也是他少年时代就在幼小的心灵中埋下的一颗种子。

1994年,迪庆还处于较为封闭落后的状况。齐扎拉刚走上中甸县委书记岗位不久,发生了一件令他直到现在还记忆犹新、感到心悸的事。当时,全州几乎没有什么产业,老百姓仅靠采集有限的虫草等野生药材维持生计,生活还比较困难。中甸县边界东旺与四川省乡城县牧民为争牧场和虫草采集地发生严重纠纷,两边的牧民刀枪布阵,眼看一场流血事件无法避免。就在这一触即发的时刻,齐扎拉率领公安和有关负责人火速奔赴现场。当他赶到的时候,双边群众已相互用猎枪开火,齐扎拉不顾个人安危,冒着生命危险,奔忙于两地耐心说服劝阻群众。事件终于得到平息,齐扎拉内心却几个月无法平静,他一次次陷入沉思之中。他想,老百姓衣食不保,守着金山过穷日子,如何谈得上社会稳定,齐扎拉决心率领全县人民搞产业建设。机遇总属于有准备的人,尤其钟情于那些善于探索,捕捉每个机遇亮光的人。齐扎拉迅速在媒体上和希尔顿笔下的《消失的地平线》上抓到了这个巨大的财富创意。在省、州有关领导的支持下,他组织有关专家,展开了香格里拉在迪庆的论证,并撰写了《迪庆香格里拉论》,使香格里拉从虚拟走向现实,为迪庆塑造了一块世界级品牌。依托香格里拉丰富的资源,大力培育和发展旅游、水电、生物产业。1995年,齐扎拉瞄准滇、藏、川毗邻地区旅游、生物、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却长期处于封闭条件下,缺乏开放协作意识,周边群众矛盾纠纷时有发生、影响藏区社会稳定的情况,组织滇藏川三省结合部的15个毗邻县举办了滇藏川三省区友邻县经济协作会,第一个在东部藏区提出“联合起来,共谋发展”,实施区域经济协作战略,促进周边各州县的团结稳定与发展,为构建中国大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作理论准备。与此同时,齐扎拉提出了开拓创新、事争一流,把中甸建设成为全国藏区第一强县的目标。如今,香格里拉已经以雄辩的综合实力跃居全国藏区最强县,以旅游为龙头的毗邻地区区域经济协作也从旅游向水电、矿产、生物等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推进,各种经济协作和文化交流增进了毗邻地区少数民族的感情,促进了各民族的团结。近15年来,香格里拉同周边毗邻地区的群众和睦相处,从未发生过一起群体性纠纷。

2001年,齐扎拉被提拔到州委副书记、州长的重要位置上。他从实践香格里拉品牌从虚拟到现实,又从现实走向虚拟的探索入手,不断深化对州情的再认识,与州委、州政府一班人共同确立了“生态立州、文化兴州、产业强州、和谐安州”的经济社会发展思路。他亲自主持编制了《迪庆藏族自治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纲要》,并积极争取上级支持。2003年,云南省政府召开了迪庆现场办公会,批准全面实施“迪庆小康社会建设纲要”,并将旅游、生物、水电、矿产确立为迪庆经济建设的四大支柱产业。从此,掀开了以大思路带动大项目,以大项目推动大发展,以大发展实现大跨越的产业建设大幕。为做大做强香格里拉旅游产业,齐扎拉以超前的理念提出打造以普达措、虎跳峡、梅里雪山、香格里拉大峡谷以及香格里拉滇金丝猴五大国家公园为重点的“国家公园航母群”。经过三年的精心打造,2006年,集一流设施、高山湖泊、花海草甸、民族风情为一体,各种林木千姿百态,处处鸟语花香、气象万千的普达措国家公园展现在世人面前。普达措国家公园被省委省政府领导称为引领云南旅游二次创业的成功典范。目前,香格里拉滇金丝猴和梅里雪山两大国家公园相继完成打造,正式开放运营。云南省拥有8大国家公园,迪庆就占了5个。标志着迪庆旅游业从粗放经营迈向精细高端、优质高效的可持续发展轨道。

迪庆的基础设施、水电产业、生物产业也发展迅猛。在近10年的时间里,建成油路1006公里,全州实现了乡乡通油路;香格里拉机场通过三次扩建,开通了至上海、成都、昆明、拉萨、西双版纳等多条航线,成为全国藏区一流的航空港。目前,迪庆到丽江的铁路即将开工建设。迪庆将建成公路、铁路、航空交汇的现代交通网络。以松茸加工、葡萄加工、青稞干酒等产品为主的特色生物产业蓬勃发展,香格里拉藏秘系列红酒享誉国内外。突出重点开发“两江”水电,全州水电装机容量“十五”以前不足30万千瓦,去年底达到58万千瓦。“十五”以来,迪庆州生产总值平均增幅连续8年保持在20%以上。在云南省各项经济增长幅度连续十年名列前茅;在全国10个藏族自治州中的排位由2001年的第8位上升到了第4位;财政收入由第9位上升到第4位,人均生产总值由第6位上升到第3位,农民人均纯收入由第9位上升到第3位。2008年国内外游客达380万人次,上升到第2位。

齐扎拉视生态环境为香格里拉的生命线。他说,香格里拉是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净土。人敬畏自然,呵护自然是香格里拉应有的生态观。在齐扎拉的推动下,从2001年起,在全国率先开展了“禁白”工作,实施了“禁猎”和“七彩云南香格里拉保护行动”。1994年在全国藏区第一家成立了县级环保机构,坚决关闭海拔3000米以上冒烟工厂,成功治理塑料袋白色污染,目前迪庆各类自然保护区面积达8357平方公里,占全州国土面积的35%,全州森林覆盖率从2001年的64%上升到现在的73.9%,初步实现了迪庆香格里拉天更蓝、水更清、人与自然更加和谐的目标。日新月异的产业经济发展,为迪庆各族群众带来了不尽的福音。今天,昔日贫穷落后的迪庆已成为全国藏区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的一面旗帜,高高飘扬在青藏高原的最南端。

心系民生和谐安州

齐扎拉经历过艰辛的牧人生活,他深知农牧民的疾苦,不论在什么工作岗位上,他深怀爱民之心,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跑遍了全州的村村寨寨,对县情、乡情、每个行政村的情况都了如指掌,与各族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他把“带领各族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过上幸福安康的好日子”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把民生问题作为构建和谐社会、促进民族团结的治本之策,连续几年实施了“民心工程”,先后实施了以“高原农牧民子女就学补助”为主的惠民工程,切实解决了就学难、就医难、行路难、看电视难等问题。

齐扎拉坚持把教育作为迪庆实现可持续发展最基础的工作。在他的努力推动下,全州从2004年到2007年顺利完成了“普九”工作,并于2007年实施了“藏区农牧民子女教育生活补助”工程,基本实现了农牧民子女“包吃、包住、包学习费用”,高原农牧民子女不用出一分钱就能读完初中,直到高中每月还能领到170元生活补助。千方百计争取资金,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主动与上海对接,引进了全新教育教学模式,建设了“香格里拉上海高级中学”。结合藏区实际,齐扎拉继续推进以整合农村教育资源为重点的教育改革与发展,大力推行“小学办在乡镇、中学办在县城”的集中办学模式。2008年完成191所一师一校撤并,实现了最大程度的集中办学。按照这一办学思路,到2010年,将实现藏区乡(镇)“一师一校”撤并工作。

很多群众看病往往是路费比药费贵,花在路上的时间比看病时间长,这是齐扎拉最揪心的事。为切实解决老百姓就医吃药难的问题,他亲自组织检查督促推广实施“农民健康工程”。在全州距离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5公里以上,规模较大、人口相对集中的自然村和地处偏远的自然村都设立一个农家卫生室,配备一名农家卫生员。近两年来,全州共建立了495个农家卫生室,切实解决了农民“看病难”问题。

在齐扎拉的率领下,迪庆州全面推进和实施教育、文化、卫生、就业、扶贫、农村低保等一大批民生工程,使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到了迪庆的千家万户,使迪庆各族群众充分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感受到了祖国大家庭的温暖,感受到了社会主义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推动了各民族共同发展进步。(迪庆州委办公室)

第五篇:苏乙拉图同志先进事迹

引导牧民增收致富的指导员

记阿巴嘎旗伊和高勒苏木额尔登乌拉

嘎查党支部书记苏乙拉图

苏乙拉图 阿巴嘎旗伊和高勒苏木额尔登乌拉嘎查党支部书记,1966年4月出生,1988年4月入党,函授大专文化。

苏乙拉图同志担任党支部书记以来,他始终心存一条信念,那就是对党的忠诚;心系一条宗旨,那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心怀一条戒律,那就是处处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廉洁自律,秉公办事,一身正气。他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积极带领嘎查牧民办实事,办好事。

坚定理想信念,树立党员形象

俗话说“牧民富不富,全靠车头带”,苏乙拉图作为额尔登乌拉嘎查党支部书记,他用自己最朴素的感情和炽热的情怀,一心一意谋发展,千方百计搞建设。他带领嘎查全部党员和广大牧民群众,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力度。

前些年,额尔登乌拉嘎查党支部的战斗力弱,党员纪律松懈,制度不健全,办公场所和活动阵地多年失修。1 苏乙拉图担任书记后,诊断结症、对症下药。先后投入4万多元,按高标准、多功能的要求维修扩建党支部办公室和党员活动室,确保支部成员办公有场所,党员活动有阵地。积极申请草原书屋工程,确保嘎查牧民党员空余时间可以读到自己有用的书籍。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他组织牧民到经济较发达地区参观学习,开拓视野、放宽思路,改变落后生产方式;聘请“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讲师团巡回宣讲,教育牧民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科学养畜。坚持“三会一课”制度,加强党支部干部学习教育,把每个月的后三天作为集体学习日,带头学习、宣传党的政策和国家政策、法规,切实提高党员干部素质,采取各种办法把党员的思想统一起来,坚定带领群众脱贫致富达小康的信念。

带头示范,走科学发展新路子

在这几年的牧业生产中苏乙拉图意识到传统的粗放式牧业生产的弊端,他认为,说再多的话也是空的,不如自己先带头干起来,于是他把自己13000亩草场分成几片进行围封,分别作为抗灾基地、羔羊基地、母畜基地,大大提高了草场利用价值,通过开展羔羊育肥收入也比以前提高2万多元,在牧民生产中发挥了示范引导作用。由于看到了他家的变化,嘎查牧民都纷纷效仿他 2 的做法,积极开展羔羊育肥、划区轮牧、根据天气情况适时开展休牧、禁牧工作,走出了一条现代畜牧业发展新路子,仅通过羔羊育肥一项该嘎查每年户均就净增5000元左右。

随着这几年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苏乙拉图的思想也跟着时代同步走,改变了以前牧民世世代代都生活在牧区,尤其老人生病也无法得到及时医治,所以他说以后他老了一定要去城里养老,苏乙拉图怎么说了,也怎么干了,分别从锡林浩特市和阿巴嘎旗买了两套楼房,不忙的时候也去城里住上几日,过几天城里人生活。

帮扶互助,带领牧民奔小康

为了帮助嘎查贫困户都能早日脱贫,苏乙拉图和支部一班人研究决定,对申请到的40万项目款,用在为贫困户脱贫致富上。于是用这40万项目款买母畜,以462只为单位投放到15个贫困牧户家中进行饲养,在短短的两年间就使这些贫困户人均纯收入达到了8000元。

为了鼓励牧民积极参加牧区新型合作医疗保险,解决牧民群众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他从嘎查集体出资1.6万元,为全嘎查312个牧民缴纳了牧区新型合作医疗自筹款部分,切实减轻了牧民负担,使牧民参加牧区新型合作医疗率达到100%。同时他也鼓励牧民学生奋发 3 图强,努力学习,他常对自己女儿说“我们牧民不能没有文化,没有文化就像瞎子一样”。在他的督促下女儿没有辜负他的希望成功考入新疆大学,他还为本嘎查考上大专院校以上的学生每人每年奖励1000元目前已为10名跨入大学校门的学生发放了奖励资金,从根本上解决了贫困牧民子女因家庭生活困难而辍学的问题。

苏乙拉图把带领广大牧民群众脱贫致富,作为自身价值的体现,知难而进,奋发向上,自强不息,树立新时期优秀党支部书记的光辉形象,牧民真正信任他、爱戴他,这也是对他多年工作的有力肯定,相信在他带领下的嘎查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苏乙拉图同志1987年被阿巴嘎旗委授予“阿巴嘎旗优秀团支部书记”称号,1989年、1991年被阿巴嘎旗旗委授予“苏木级劳动模范”称号,1995年被阿巴嘎旗旗委授予“旗级劳动模范”称号,2000年被锡林郭勒盟盟委授予“盟级先进个人”称号,2001年被阿巴嘎旗旗委授予“苏木级先进个人”称号,2005年被阿巴嘎旗旗委授予“苏木先进嘎查干部”称号,2006年被阿巴嘎旗旗委授予“防灾减灾先进个人”称号,2007年被阿巴嘎旗旗委授予“草原110先锋”称号,2007年被阿巴嘎旗旗委授予“草畜平衡先进个人”称号。

下载观后感—扎拉根白乙拉··20102102113word格式文档
下载观后感—扎拉根白乙拉··20102102113.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拉贝日志观后感

    观后感一 《拉贝》讲述的是个人的经历,第一人称叙事的好处是感同身受,叙述者向观众交代他所感知到的世界,不会有全知视角常有的顾此失彼。《拉贝》并没有急着去表达观点,而是首......

    拉贝日记观后感

    2011—2012年第一学期《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科目考查卷 专业:物流管理 班级:物流10-2 教师:赵芳 姓名:姚合柱 学号:10054030246 成绩: 《拉贝日记》观后感 南京大屠杀这段对于国人......

    《拉贝日记》观后感

     电影《拉贝日记》观后感 虽然《拉贝日记》号称中国版《辛格勒的名单》,但由于它讲述的是沉重的日军侵华历史,心里总怀着些不舒服的情绪。这是一段我们不能遗忘的真实屈辱与拯......

    拉贝日记观后感

    拉贝日记观后感在看拉贝日记前我也看过许多相关评论,褒贬不一。看完后我觉得至少《拉贝日记》并没有把屠杀场面当成是一种噱头去炫耀它的刺激,而是用一种平实的语言和相对中立......

    拉贝日记观后感

    《拉贝日记》观后感拉贝日记讲述的是主人公拉贝在 南京大屠杀前后发生的故事,真实的再现了南京那段惊心动魄的惨烈记忆。主要讲的是一群居住在南京的外国人,如何去保护那些将......

    拉贝日记观后感

    观后感一 《拉贝》讲述的是个人的经历,第一人称叙事的好处是感同身受,叙述者向观众交代他所感知到的世界,不会有全知视角常有的顾此失彼。《拉贝》并没有急着去表达观点,而是首......

    拉贝日记观后感

    事实就是事实,不承认不代表不存在——观《拉贝日记》有感 初看《拉贝日记》是在高三那年,一个周末的午后。加试历史的我,闲暇时刻的爱好就是上网搜罗关于历史的影片,从中或多或......

    《拉贝日记》观后感

    看一部好片 影视名称:拉贝日记 观后感: 1937年12月13日,这是一个凡是中国人都不会遗忘的日子,它是一道烙进了所有中国人心里的疤痕,它时常提醒我们的痛,我们的屈辱。因为在这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