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贝日记》观后感

时间:2019-05-14 20:28: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拉贝日记》观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拉贝日记》观后感》。

第一篇:《拉贝日记》观后感

 电影《拉贝日记》观后感

虽然《拉贝日记》号称中国版《辛格勒的名单》,但由于它讲述的是沉重的日军侵华历史,心里总怀着些不舒服的情绪。这是一段我们不能遗忘的真实屈辱与拯救。

尽管如此,我还是喜欢上了《拉贝日记》。它是成功的,虽然它的立意也许不

够新颖,但这样的主题永远也不会老旧,就像经典歌曲,什么时候听都感觉心底涌起一股暖流。当天灾人祸不可避免,当浩大的战乱无法逃避,一个真正的人,一个纯粹的人,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拯救能拯救的,用尽全力,对抗看起来无法对抗的,折射出来的那种品格,叫大爱,叫至善,叫勇敢,它闪耀着最宝贵的光芒,也是人之所以成为人最基本的定义!

影片以拉贝的角度,阐述了日本侵略者在南京的禽兽的“恶”,展现拉贝救人的“善”。恶与善的交错,使拉贝的人性在黑暗中闪光。他摊开纳粹旗帜救人,毅然放弃回国的机会留下来,并担任安全区的主席,散尽家财给难民。

特别是摊开纳粹旗帜救人这一情节,使大量中国难民免受日军轰炸之害。这一情节,无关“国家”、无关“主义”、无关“政治”,只有真正的人性。即使他曾经是一个纳粹党徒,即使他曾凭借身上的纳粹标志而保护了难民,在人性的光辉面前,这些都不能阻止观众们为拉贝的壮举而感动,起立,鼓掌。

约翰·拉贝经常被媒体称为“中国的辛德勒”,我想二人的共同之处就在于,当面对巨大的“不义”时,即使身为一个普通人,即使身为一个纳粹党徒,也能够有勇气站出来去维护内心的底线,并在这个过程中自身的人性逐渐得以升华,最后成为一个“义人”。这种人性中偶尔绽放的光辉,在一片黑暗中尤其显得珍贵,因此更值得我们去追逐。对于观众来说,我想这种黑暗中的一丝微弱光明,是能够超越民族和国家的界限,在内心深处引起共鸣的。

我们不能漠视这段屈辱的历史,更不能忘却这段拯救的事实。拉贝于1950年在西柏林逝世,1997年他的墓碑由柏林搬到南京。南京,是拉贝最终的精神归宿之地。

据说,《拉贝日记》最后的字幕,德文版上有一句话的原意是“南京大屠杀至今仍然不为日本政府所承认”,翻译给中国人看的是“南京大屠杀到今仍然不为日本右翼势力所承认”,修改的本意据说是为了现在“中日关系”的需要。我不懂德文,但我不会忘记这段真实的屈辱与拯救。

向一部优秀的作品致礼!向那些伟大的人物致敬!

第二篇:拉贝日记观后感

2011—2012年第一学期《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科目考

查卷

专业:物流管理 班级:物流10-2 教师:赵芳 姓名:姚合柱 学号:10054030246 成绩:

《拉贝日记》观后感

南京大屠杀这段对于国人来说,悲痛而充满耻辱的历史事件,现在很多中国人都试图去逃避,逃避那些先辈们经历的沉痛历史。特别是那些盲目崇尚美日文化或是对中国社会现状片面不满的叛逆年轻人甚至于抵触那些值得反省的历史或是一味指责中国的政府无论是曾经的还是如今的,以及中国人的落后和愚昧。如果有那些鄙视自己民族想法的人才是真正的懦夫和愚人,甚至于可以被认为是不健全的人,犹如卑躬屈膝的汉奸依然被日本人鄙视被同胞痛恨,因为精明的日本人知道会背叛自己民族的人更加会背叛自己,他们反而更加敬重那些忠烈之士,尽管那些是敌人。崇尚他人还是相信自己,愤恨社会还是从我做起。落后不可怕,可怕的是有些人对自己绝望而盲目跟从所谓先进而失去自我,这让我想起了居里夫人的一句名言:Nothing is to be feared,it is only to be understood.日本之所以能在战后短时间内复苏和崛起,就是明白这一点。他们向往先进,学习先进的他人,但是他们明白不能失去自我,更不会对自己的国家自己的民族失去信心。失败的过去不可怕,可怕的是现在很多人失去自我的展现个性。正如当初红极一时赵薇曾在称为赵薇元年的那年身穿日本国旗在南京开演唱会,我不知道具体经过,但我看到了她在做道歉时脸上有伤。我知道至少南京人不会忘记那段沉痛的历史,2008年以来随着越来越多关于那段历史的民间资料和官方档案的公诸于世,那段残酷的历史终于可以较为真实的以人们所容易了解的电影形式展现给全世界的民众。

《拉贝日记》撇开了中日两方的当事人身份而是以德美等第三方势力的出发点编拍的。具体是以当时中国西门子分公司的总经理纳粹党员身份 的拉贝的第三人视角拍摄的,并且是由德国方面以曾任南京安全区委员会主席的拉贝的日记为依据制片的。我认为比较客观的反应了拉贝在被日军占领后的南京经历的残酷经历,也反映了拉贝个人的善良品质和对中国友情以及他从事这项救援工作的曲折历程,没有了针对某一方的角度,比较客观公正。这部片丝毫不像是一部带有政治色彩的历史片,而是更像一部呈现拉贝个人经历和感情的人物传记片。然而曲折而充满磨难的个人经历已经和那段残酷的南京历史融为一体了,那段残酷的历史因为有了拉贝的参与而多了份温馨。由于是纳粹党员的身份,他起初对于安全区的工作也有疑虑,但他在中国生活了27年,他喜欢上了中国,看到中国遭受的苦难他很难过、很伤心,于是他选择了了留下帮助中国人他对于希特勒充满幻想,希望元首能给与他和安全区帮助。救死扶伤的威尔逊医生对他充满了芥蒂,但在普雷蒂亚的努力下,终于认可了拉贝的善良和正直,和他一起唱歌跳舞和他一起欢笑和悲伤,可最终他放不下拉贝的纳粹身份,但他心里应该明白自己已经和拉贝是好朋友了。拉贝为了中国平民的生命和安全忧心劳力,甚至多次冒着死亡的危险维护安全区的平和,这些不但赢得了周围同事的尊敬和钦佩,也赢得了南京老百姓的尊敬与爱戴。他与朵拉重会,百姓们为他们欢呼高兴,他要离开百姓们依依不舍,伤心流泪。拉贝在当时的南京人民心中几乎成了救世主,百姓们对他充满了依恋,我想做人做到这份上是一种极大的成功。

拉贝,热爱中国的朋友;中国,缅怀拉贝的朋友。

第三篇:拉贝日记观后感

拉贝日记观后感

在看拉贝日记前我也看过许多相关评论,褒贬不一。看完后我觉得至少《拉贝日记》并没有把屠杀场面当成是一种噱头去炫耀它的刺激,而是用一种平实的语言和相对中立的立场去叙述。

起先的拉贝,对中国人还有那么点高高在上的味道,略带歧视(司机张用德语说:长脑袋是为了不让雨滴掉到喉咙里的那一小段,以及拉贝第一篇日记,旁白部分“其实日本人在中国增加点势力也未尝不是好事”)。影片开头塑造的拉贝,是个很纳粹的纳粹分子。拉贝最初不希望南京分部关闭的原因,是因为这是他多年努力的心血,他的事业。他考虑的只是自己而已。

当日本战机开始轰炸,拉贝张开纳粹大旗,让大家躲在下面的时候,我是被震撼了。潮水般的人群聚集在下面祈求保命,忐忑不安,那面巨大的纳粹旗霎时成了拯救生命的护身符,那一幕躲在旗下的人们和硕大的纳粹旗,非常有视觉冲击力。其所带来的感受十分复杂,但毋庸置疑,生命的存活在那时是最为重要的,不论采取何种手段。拉贝的司机被砍头后,日本军官答应赔偿损失。拉贝提出用20位中国战俘来弥补自己的损失。这样的做法无疑是为了多挽救几条生命。当拉贝走向那一群充满恐惧以及期待的战俘时,空气彷佛都凝结了。站在眼前的都是活生生的人,但自己却只能挑选带走20个人,每一个名额的选择都是艰难的,也足以让心流血。相似的一幕也曾出现在《辛德勒的名单》中,拉贝同样用自己的勇气与智慧尽量多挽救那些已经走投无路的生命们。

影片中没有过多杀戮,暴力等场景,相对平缓的叙述了日本人在南京的屠城。重点突出了拉贝这位国际友人如何挽救20万南京百姓。日本鬼子轰炸西门子的南京分公司的时候,西门子公司的中国员工躲到公司院子里来,日本轰炸机还是炸个不停,但后来拉贝把德国国旗拿了出来,中国员工们都躲在了德国国旗下,结果日本轰炸机就停止轰炸回去了。看到这里,深刻的明白了毛主席那句”落后就要挨打”的真正意思了。N条的生命竟然连一面德国纳粹国旗都不如,真的很悲哀。

电影往往只是一个有局限性的载体,它不能完全反映真实的历史。这部电影让我们知道,我们不能忘记这些曾经在那段特殊的日子里给予我们帮助的人,更不能忘记那段历史。勿忘先烈,勿忘国耻!

第四篇:拉贝日记观后感

《拉贝日记》观后感拉贝日记讲述的是主人公拉贝在 南京大屠杀前后发生的故事,真实的再现了南京那段惊心动魄的惨烈记忆。主要讲的是一群居住在南京的外国人,如何去保护那些将要遭到屠杀的中国人,也许那时候在乎的不是国籍,而是生命。

拉贝当时在中国的首都南京担任西门子分部的负责人,总部派人接替拉贝的职位,在卸任的前几天,日本人开始轰炸南京,包括西门子工厂,一面巨大的德国纳粹国旗拯救了工厂里的工人,或许大家会觉得德国的纳粹国旗是罪恶的象征,但那面旗帜却拯救了很多人。拉贝虽然拥有德国纳粹党的身份,但是他并不像我们平常认为的那些法西斯那样凶残,拉贝拯救了很多中国人。

当南京城门即将被攻破的时候,一群外国人效仿在上海的做法,在南京设立了一个安全区,本来即将要回国的拉贝,他依然决定留下来担任南京国际安全区的主席,很难想象一个人为了一群与自己毫无关系的人,冒着生命危险留了下来,并且承担起了难以肩负的责任。一个本来只能容纳10万人的安全区,但是由于难民数量过多,挤进了20万人。在南京安全区委员会中有很多人是反对让过多的人进入安全区的(并无恶意,只是担心人数过多会使整个安全区彻底崩溃),但是拉贝却允许那些人进入安全区,后来证明拉贝的决定是正确的。

日本人进城以后,开始大肆的屠杀,拉贝亲眼目睹了那些残忍的屠杀场面,但是他知道他有更重要的职责,就是保护好安全区内的人,电影里还有一个场景让我很感动,日本一个少佐,在伏击国民党军队的时候,明知上级有命令,不抓俘虏,但他依然抓了上千个俘虏,虽然最后依然没有就下那些人,但这也说明了,并不是所有的日本人都是穷凶极恶的,他们也有善良的一面。

随着外国记者团的到来,整个电影业接近了尾声,然而拉贝回德国后,长期经历看完整部电影,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记住那些苦难的历史,仅仅排查,晚年黯然病逝于柏林,《拉贝日记》也成为一段尘封记忆。是为了去记仇吗?战争的爆发,伴随屠杀并不是少见,中国自古以来也有很多屠杀,例如长平之战,秦军获胜进占长平,并且坑杀赵国40万降兵。杀的人会少吗,一点也不亚于南京大屠杀,但是为什么人们更多记住了南京大屠杀,一是因为时间近,二是因为长平之战是中国人之间的屠杀,南京是外国人对我们的屠杀,但在本质上这都是屠杀,都是对生命的不尊重。屠杀的根本原因不是因为军人的残暴,而更多的是因为战争的爆发,今天我们记住南京大屠杀,不是为了去仇恨日本人,而是要铭记战争带来的苦难和伤痛,更是要努力维护好现在这个和平的年代,让战争悲剧永远不再重演。

第五篇:拉贝日记观后感

观后感一

《拉贝》讲述的是个人的经历,第一人称叙事的好处是感同身受,叙述者向观众交代他所感知到的世界,不会有全知视角常有的顾此失彼。《拉贝》并没有急着去表达观点,而是首先描述了国际安全区从动议到收场的完整脉络。对于七十年后的观众来说,拉贝和国际安全区远远算不上是公共知识,在这两个似曾相识的名词背后,是大量认知上的荒芜地带。现在不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了,那时的观众爱学习,越是不明白越来劲,影院里拉下的课他会找书来整明白,而眼下的法则是电影得就合观众,导演得呵护观众--《拉贝》就是这样做的。《拉贝》还原了曾经的圣徒,拉贝当年的日记还在,日记是可信度最高的历史资料之一,因为它通常是写给自己看的,完全没有必要作假和作秀。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上演时,曾经造成“没看过小说就很难看懂电视剧”的现象,而《拉贝》的观众可以不必去阅读文本,一样得到完整清晰的印象。跟着导演的镜头,我看到拉贝在是否出任安全区主事者的困惑,他在失去妻子的心灵战栗中变得更加坚定,他把自己的私房钱拿出来为安全区购买粮食,而故意不让别人知道内情。面对这样一个把大爱倾注在一群与自己并无太多瓜葛的弱者身上的外国人,你没法儿不想起救犹太人于水火的辛德勒,没法儿不想起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的白求恩。难得的是,表现这样一段沉重的历史,《拉贝》做到了行云流水,举重若轻。一上来,拉贝作为西门子公司驻南京代表即将卸任,日本人的空袭把他重新推到台前。拉贝和继任者之间的争斗,精彩得就像天才小说家的佳构。拉贝答应了出任安全区的牵头人,却又出现在即将离去的轮船上,这番欲擒故纵也很揪扯人心。当拉贝眼瞅着自己的司机被斩首而无能为力时,当威尔逊医生被日军黑洞洞的枪口直指时,我完全被带进了影片的情境,艰于呼吸,喉咙嘶哑,心情巨痛。片中甚至还有黑色幽默:“能装十万人的地方能装二十万中国人”,医生和拉贝关于希特勒胆子大小的歌唱,等等。这些设计让电影生动甚至有趣。当然,在影片结尾,拉贝完成使命离开中国时,南京人给他搞了个“锣鼓喧天,彩旗飘飘”的欢送场面,尽管这一段是根据日记中的有关记载拍摄的,但与1938年充满肃杀之气的南京城的整体气氛有些疏离。看《拉贝日记》,我期望能解开这样的疑惑:日军为什么要搞南京大屠杀?日本人为何变成了野兽?现在有了答案。《拉贝》中出现了指挥南京攻城战的日本亲王朝香宫,你可以看见醋打哪儿酸、海打哪儿咸、屠城的命令打哪儿而下达。从扮演亲王的香川照之铁青的脸上,我找到了他们悍然违背各项国际法的“理由”,那一方面是因为对顽强抵抗的中国守军的痛恨和报复,更重要的是因为发自内心的恐惧:人数并不占优的日军如何控制住大片大片的俘虏?垂头丧气就是俘虏,群情激愤就是战士。另一方面就是《投名状》里演示过的粮食问题:庞青云杀进苏州,在瓮城里射杀了他本来承诺不杀的大批太平军--他说他根本没有这么多粮食养活这批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长毛。一部影片既然引领大家进入那段历史,就该给出一些发人深省或者启迪心灵的营养。当然,电影不是历史教科书,电影有自己的独特语汇。最上乘的做法是:用电影的方式忠于历史。《拉贝》做到了这一点,在大关节处准确还原,在小枝节上添加趣味,既给普遍存在历史盲点的国人天花乱坠地补了一课,又决无展示血腥画面挑战观众生理极限的霸蛮。当我们中国人处理这个题材时,受制于种种内心的障碍和外部的压力,总是出现用力过猛或者谨慎过头的迹象,而《拉贝》的德国导演加仑伯格拥有更高的心灵自由度,游刃有余地讲述了那段往事。这就好比中国足球队多年来屡战屡败,始终无缘参加世界杯,后来乱发飘飘的南斯拉夫人米卢来了,完全不受制于中国式长官意志和思维定势,自顾自地排兵布阵,结果一路畅通地把中国队送进了世界杯的殿堂。加仑伯格的外国人身份不但使他获得了发挥的自由,更为影片在国际范围内的影响留下了重要的伏笔。中国人以受害人的身份向国际社会控诉的日子也不短了,可是翻来覆去的言说并没有增加可信度,反倒被他们不太耐烦地当作了碎嘴子的“祥林嫂”。现在第三方的人做了这件事,必将使得南京大屠杀的史实为更多的国际人士知晓,日本右翼势力和强横政府再也无法否认真相、惑乱人心了。像史学家一样思考,像小说家一样叙事,《拉贝日记》用生动的故事、流畅的影象再次发现了一段中国人自以为很了解、实际上很模糊的七十年前的痛史,再次把遮蔽已久的救了20万人性命的“活菩萨”拉贝呈现于世人面前。影片在娓娓道来中,为重构中国人的精神世界立下莫大之功。

《拉贝日记》观后感三

当看了中德合拍的《拉贝日记》后,心绪久久不能平静。那段屈辱又惨烈的历史通过贝拉的日记和真实的经历血淋淋的再现在眼前。看的过程中我几度落泪,这泪水有感动,有悲愤,更多的是压抑和沉痛。

约翰·拉贝:西门子驻南京分公司的负责人,同时他又是德国军人纳粹党的党员。在日本攻陷南京时本可以回国,但他的正义和善良却让他选择了留在南京,在人潮拥挤世界末日般的海港码头,他与爱妻朵拉的分别仿佛诀别。当日军的飞机轰炸时,他不顾一切拿出纳粹党旗让工厂里的中国工人躲在下面避难,当日军的飞机停止轰炸渐渐飞远时,人群高兴地欢呼庆幸时,我也为他们松了口气,可紧接着一种复杂而难言的感觉让我的心压抑的无法呼吸,不知道是另一种耻辱还是该高兴,我深深的叹了一口气,泪水涌上了眼眶。可那时的人们是如此的无助,尽管是这样的方式!我无法表达此时的心情,这真是讽刺。

他和一些和他一样正义而善良的外国人经过努力在南京城内划出一片地区设立了安全区,只能住十万人的地方,为了保护更多的人,到最后整整容纳了二十几万人,当粮食告急,日军百般阻挠和限制,看着日军的暴行,他天真的给他们那尊敬的元首希特勒写信请求帮助,却无情的落空,他只有靠自己坚持到最后,甚至拿出自己所有的存款。因没有胰岛素注射默默的支撑,在看到朵拉从德国寄来他最爱吃的奶油圆面包,得知妻子还活着,他再也支持不住晕倒,差点死去。

因保护区内的学校校长暗中保护了一群中国军人,日军得知后便以此为借口要取消和消灭保护区(保护区不能藏军人),在机枪和坦克架在保护区门外就要再次血流成河时,拉贝和他的同事打开城门毅然站在日军的机枪坦克前用生命誓死捍卫身后的中国人,在千钧一发之既用他的智慧和勇敢拯救了几十万人的生命,日军不得不撤离。

安全区终于得到国际公认,他却不得不离开,在他走的那天,人们自发为他送行,喊着他的名字,把他围住不愿他离去,还是那个码头,巨大的轮船停在岸边,朵拉来了,他们向彼此飞奔紧紧的拥抱在一起,仿佛生离死别后的重逢。

这部电影从一个外国人的视角真实再现了那场血淋淋的南京大屠杀,也许更客观和直面。日本人的残暴令人发指,我无从想象他们的心是用生么做的,可以拿杀人来做比赛,对待人的生命会如此的冷血和麻木,用禽兽都不足以形容,我只能无声的愤怒。但我们的耻辱和那段历史,每个中国人更是不能忘记,如果遗忘那将更加耻辱,如果遗忘我们怎么能警醒和进步,勿忘国耻,还有帮助过我们的那些人们!

(“南京暴行”期间,在安全区的庇护下,有超过二十万的性命获得拯救,尽管如此受害人数仍旧令世人所震惊。

掩埋无名尸体的工作持续了数周。根据调查统计,总共有超过三十万名中国人被残害。

直到今日,日本国内右翼势力至今仍旧企图否认“南京大屠杀”

约翰·拉贝返回德国后,因涉嫌与中国勾结串通而被拘捕,他被禁止说出在南京的所见所闻,他所留下的日记以及其他证据皆被没收,多年后这些资料才公诸于众。

二次大战后,约翰·拉贝要求放弃纳粹党籍,一度为同盟国所拒绝,在被人遗忘及穷困潦倒的情况下,约翰·拉贝于1950年死于柏林。)片后字幕

观后感四

今天晚上去看了电影,没有选择南京南京!选择了相同的类型的拉贝日记,这个是描写拉贝先生在南京沦陷前后一个月时间内的经历的事情。这部电影是一部好电影,整个观看过程中都给剧情给牵动,但是我都是绷着个脸,一言不发,心情特别的沉重。

在这个电影中有几个情节让我记忆特别的深刻,一个是日本轰炸南京,拉贝牵起来德国的国旗,中国人在德国国旗的庇护下面躲避轰炸,为什么作为一个中国人却没有安全感,关键是德国的强大。一个是日本军人透露消息的情况,也说明了发动战争是极少数的军国主义分子,大部分日本人都还是不希望战争的。还有就是日本人在进行杀人比赛的时候那群同胞的眼神,人为刀俎,我为麋鹿,个个坐以待毙,或许这个是导演的安排,不过人人都是没有神的眼神,这么多人为什么不能够反抗?魏特玲(华群)、医生等国际友人的真挚情意,张静初饰演的角色等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以前在南京学习过几年,那个时候我也了解到了南京当时的情况,也知道南京国际安全区的历史。现在看到了这部电影,感觉到比较的熟悉。

不过电影毕竟是电影,不能够那么去较真,但是看了这部电影,我深深地感受到要珍惜和平,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学习,要自强,要建设一个繁荣富强的国家!回答人的补充2009-07-03 00:50

刚看好《拉贝日记》,我觉得非常有必要释放下自己的心情。

作为和平年代出生的我,对1937年12月冬在数周内南京城里发生的那些事并不是了解的很清楚,信息主要来源于一些历史课本和媒体资料。《拉贝日记》给我一个机会从另一个角度去认识、去更进一步的了解那段历史。

我其实并不太想看《拉贝日记》,理由和我没去看《南京!南京!》是一样的。怕闷,怕看了以后浑身不自在。事实上结果和我预料的一样。可是我并不后悔看了《拉贝日记》,更决定去补上《南京!南京!》。首先这是一部优秀的影片,不论从题材、演员的表演、光影、音效上我都觉得都很出色。其次这是一部每个中国人都应该去看的影片,我并不是在和平年代大谈爱国主义教育,只是简单的觉得——有些历史不应该被忘却,应牢记。最后,这部影片给我上了生动的一课。

看了这部影片后让我懂得,多么艰苦、多么危险、多么折磨人的事情面前,你都不能轻易地倒下。人必须要坚强,只有坚强才有明天的希望!

我不是写手,只是想抒发下自己观后的心情。我希望有更多人的走进影院去支持《拉贝日记》,支持《南京!南京!》

回答人的补充2009-07-03 00:50

观后感三:

周四上午,只有老人和大学生有这闲工夫来看电影。厅里稀稀拉拉坐着不到十个人。《拉贝日记》是根据拉贝先生的日记翻拍的,非常尊重原作者的本意。而且难能可贵的是,导演不只研究了拉贝日记,还实地考察了很多史实。一个德国导演拍一个德国人经历的中日战争,应是客观一些。而且这是一部故事片,没有大张旗鼓的宣传是纪录片,只是华谊在发行时,辩解说这部片子比较尊重历史。这使我看完《南京南京》以后,一定要看看这部片子讲的南京是什么样的。

《拉贝日记》是从拉贝先生的角度来描述南京被日军占领的这段历史。整部片子中心线索明显,就是围绕拉贝展开叙事。拉贝在卸职的前一天,赶上了日军空袭南京城,拉贝组织大家在厂区里避难,用大大的纳粹旗给日本人发出信号。如果说这次救中国员工的行为完全出于自发,拉贝这个纳粹党员留下来组织安全区则纯粹是一种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自于他对生活了27年的中国的感情,来自于对新上任的西门子主管的失望,来自于各国际人士对他的厚爱,或许还来自于对他敬爱的元首的寄望。最根本的是,拉贝的人性光彩,这在此后的叙述中娓娓道来。拉贝送别妻子,却眼睁睁看到船沉入大海,他遭受了沉重的精神打击,身体打击也是不言而喻的。夜以继日的工作,使他患上严重的糖尿病,安全区缺医少药,不得不求助于日本人救命。拉贝周围的人,耿直的威尔逊大夫,年轻气盛的罗森博士,慈爱坚强的杜普雷女士,人物丰满,个性鲜明,为突出拉贝起到了很好的绿叶作用。威尔逊大夫一

开始非常敌视拉贝,他不相信这个纳粹分子会留下来帮中国人做事。直到某一天他识破拉贝为安全区倾家荡产也不声张,这时他对拉贝的态度转为善意。这两位演员都是老戏骨,屡屡碰撞出火花,让人看了忍俊不禁。他俩一边弹琴一边唱歌的场景必将成为经典。杜普雷女士为了保护女学生,以防止虱子为由给女学生剃发,与日军据理力争,自作主张私藏战俘。她对拉贝的爱慕,只是隐隐表现,终究尊重拉贝与其夫人的感情,而把自己的真情深埋。她的柔情,她的坚定,展现了无私的爱与崇高的人格。罗森博士是由《再见列宁》中的小帅哥饰演的,现在还是那么帅哈。他与女学生琅书的感情,轻松的对白,舒缓了整个凝重紧张的气氛。

下载《拉贝日记》观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拉贝日记》观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拉贝日记观后感

    事实就是事实,不承认不代表不存在——观《拉贝日记》有感 初看《拉贝日记》是在高三那年,一个周末的午后。加试历史的我,闲暇时刻的爱好就是上网搜罗关于历史的影片,从中或多或......

    《拉贝日记》观后感

    看一部好片 影视名称:拉贝日记 观后感: 1937年12月13日,这是一个凡是中国人都不会遗忘的日子,它是一道烙进了所有中国人心里的疤痕,它时常提醒我们的痛,我们的屈辱。因为在这一天......

    《拉贝日记》观后感(定稿)

    《拉贝日记》观后感 阮玲 华师大 好像所有的悲剧都发生在雨天,所以注定人们总会在阴雨天感到失落。雨,就像银灰色黏湿的蛛丝,织成了一占轻柔的网,网住了整个世界。 我无法驱逐这......

    《拉贝日记》观后感

    《拉贝日记》观后感编者按:看过《南京!南京!》,很有必要再看看《拉贝日记》。今天看完“拉贝日记”。一个人看片子,好像很怪僻,影院全场算上我只有三个人,如果不是有我,那一对儿算是......

    《拉贝日记观后感》

    国防与经济 ——《拉贝日记》观后感 《拉贝日记》讲述了一段尘封了几十年的真实历史,诉说了一个支离破碎的国度里人民的悲惨,赞颂了他乡异客对中国人民的救助„„是的,就在那战......

    《拉贝日记》观后感5则范文

    《拉贝日记》观后感一天将要结束了,我们对人和事情也有了新的看法,是时候认真地写好日记了。如何把日记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拉贝日记》观后感,欢迎阅读,希望......

    拉贝日记观后感[合集五篇]

    他负责的不足4平方公里的安全区内,他和他领导的十多位外国人,不仅拯救了25万中国人的生命,而且扞卫了人类的真理和尊严。他在他租住的小粉桥1号院子内,写下了着名的《拉贝日记》......

    拉贝日记观后感5篇

    《拉贝日记》读后感 如果不是把拉贝放在那样一个特定的环境里,他可能会是一个很可爱的老头,和老伴牵牵手,散散步,弹弹琴,吃着她亲手做的奶油圆蛋糕。生活如此安好。 可是,那不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