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塞罕坝机械林场森林生态旅游的发展

时间:2019-05-13 15:15: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塞罕坝机械林场森林生态旅游的发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塞罕坝机械林场森林生态旅游的发展》。

第一篇:浅谈塞罕坝机械林场森林生态旅游的发展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浅谈塞罕坝机械林场森林生态旅游的发展

浅谈塞罕坝机械林场森林生态旅游的发展

摘要:塞罕坝机械林场于1962年建立,50余年在塞罕坝人的努力下从曾经的荒漠变成了广袤的森林,为地区环境的改善做出了重要贡献。1993年塞罕坝机械林场在被批准为国家森林公园的机遇下,大力发展现代森林生态旅游,在保证林场生态价值的前提下实现了林场的综合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关键词:塞罕坝机械林场;国家森林公园;生态价值;旅游开发

Abstract: Saihanba mechanical forest farm was established in 1962, 50 years in Saihanba's efforts from the desert into a lush forest, made important contribution to the regional environment.Saihanba in 1993 was approved as a National Forest Park opportunity, vigorously develop modern ecological forest tourism, in the premise of forest ecological value to achieve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forest farm, and achieved good economic and ecological benefits.Keywords: Saihanba;National Forest Park;ecological value;tourism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TU985.1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塞罕坝机械林场位于河北省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最北部,毗邻京、津、内蒙,地处内蒙古高原南缘和坝上山地,是京北地区的生态屏障,50余年间林场建立了80万亩人工林,现有林地72400公顷,森林覆盖率76%。在成为国家级森林公园的契机下,塞罕坝机械林场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塞罕坝机械林场概况

1、林场的破坏与重生

塞罕坝在蒙语里的意思是“美丽的高原”,历史上这里水草丰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美,土壤肥沃。但从清末开始,持续的战乱使塞罕坝遭受了大肆的掠夺和破坏,原始森林荡然无存,草原逐步退化成荒丘,寒风裹挟着流沙直扑承德,并威胁京、津地区。

1962年,127名大、中专毕业生和242名工人从全国19个省(市)来到了荒无人烟的塞外高原,开始了塞罕坝机械林场的生态性恢复工程。他们克服重重困难,摸索出适合当地自然条件的育苗和造林技术。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完成了塞罕坝森林植被的恢复,林场如今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现有动植物近千种。在阻滞浑善达克沙地的南侵,涵养水源,维持生态平衡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国家森林公园创建

1993年,在有关部门的批准下,塞罕坝机械林场正式更名为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这在肯定了林场在生态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时也给了林场全新的发展机遇,进入到了森林资源保护与旅游开发相结合的阶段,林场全体职工抓住契机开始了林场生态旅游建设的新探索。国家级森林公园的作用主要包括自然景观资源的保存与保护、资源环境的考察与科学研究和旅游观光业的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林场在旅游综合开发方面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使新的塞罕坝国家级森林公园得到全面科学和可持续发展。

二、塞罕坝的生态价值

塞罕坝机械林场位于华北平原与内蒙古高原交界地带,作为华北平原的重要生态屏障肩负着重大的生态责任,在几十年的历程中产生了巨大的生态价值:

防风固沙,华北平原由于春季干旱,再加上西伯利亚冷湿气流的影响导致华北春季沙尘暴天气时常发生,对华北地区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塞罕坝机械林场位于内蒙古高原与华北平原交界处,正好处于高原沙漠的南缘,有效保护了河北省东北部、辽宁省西南部、北京和天津等地区;

固碳释氧,华北地区经济尤其是石油、机械等重化工业发达,能源消耗与碳排放量巨大,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损害,塞罕坝机械林场每年吸收二氧化碳能力约为每年660万吨,产生660万吨氧气,对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维持地区的碳平衡发挥了重要作用;

涵养水源,华北地区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的匮乏难以满足经济建设的需要,制约了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塞罕坝机械林场像一个巨大的水库涵养了宝贵的水源,对维持地区土壤水含量和水循环,满足当地经济建设和人们的生活用水需求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保持生态多样性,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由于部分地区在经济建设中发展失当,对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的破坏。林场的建设与保护不仅仅局限在植树造林这个层面上,在实践中林场职工们在努力构造一个良性的生态系统,现在林场有野生植物659种,有野生动物100余种,其中包括鹿、野猪、袍子、野鸡、细鳞鱼等珍稀动物。

三、塞罕坝旅游价值的开发

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是目前华北地区面积最大,兼具森林草原景观的国家级森林公园。享有“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摄影家的画廊”等美誉,具有极强的旅游开发价值。建园20年来公园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突出绿色、生态、、民俗这三大优势品牌,精心规划,科学管理,化资源优势为资本优势。通过自筹资金与招商引资相结合的路子对林场旅游资源进行了大力开发,实现了园区社会、生态、经济三大效益的协调发展。

景区基础建设

塞罕坝国家级森林公园在建设景区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进行了全面的基础设施建设与服务质量的提高工作,经过努力景区的接待档次和市场美誉度均得到了较大提升。

(1)道路建设,塞罕坝紧邻环渤海广阔的市场,道路的建设有助于充分发挥公园在市场空间的优势。林场目前基本建成了较完备的道路体系,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景区的旅游资源的开发潜力;

(2)景区服务设施建设,林场加大了服务设施的建设力度,景区服务设施得到了完善,住宿、餐饮、购物等服务设施得到了较大改善,并加强了对这些服务设施的管理,保证了景区运行的有序;

(3)提升服务水平,塞罕坝真正的旅游价值在于其能提供返璞归真的游览体验,而这有赖于林场服务人员的素质,林场大力加强对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景区工作人员、导游等旅游服务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着力提升服务品质;

(4)旅游宣传,公园紧靠京津等经济发达地区,市场广阔,公园着重加强在这些地区的旅游宣传力度,提高公园的知名度,并主动与旅行社进行合作,打造森林公园旅游精品线路。

2、旅游产品的开发

(1)景观游的开发,林场旅游开发的基础是广袤的森林和美丽的自然风光,这也是目前林场旅游开发的重点和林场最响亮的名片,通过丰富多彩的诸如探险,观光,与动物亲密接触等精品项目的推出化林场资源优势为资本优势;

(2)民俗旅游的开发,林场认识到单纯的观光难以满足如今越来越多样化的市场需求,而林场境内及附近地区有着丰富的民俗旅游等资源。林场在旅游品牌与线路的设计时精选了蒙古风情游项目,丰富了旅游的价值;

(3)地区组合,林场周围存在着大量零散的旅游点,它们具有一定旅游价值但还不足以单独成为一个景点,形成了一定的资源浪费,林场将来旅游开发的方向就是整合这些零散的资源,推出大塞罕坝旅游区,这将在进一步扩大林场旅游竞争力的同时拉动周边旅游经济的发展,帮助周边人民脱贫致富。

2、景区保护

公园上下深知林场恢复建设的不易,因此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十分重视保护森林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在林场建设中尽量做到建设风格与环境相协调,做到了公园的可持续发展。

坚持适度开发,每一个景区都有其环境承载力的极限,塞罕坝作为干旱地区建立的森林公园本身就比较脆弱,森林公园在开发中充分考虑到自然的承载力,通过建立环境监测站、控制游客数量等方法尽量避免旅游对林场生态环境的干扰;

污染治理,旅游资源的开发带来的环境污染是每一个景区都无法避免的问题。林场对环境保护予以充分重视。倡导生态游、环保游,并与旅行社和当地餐馆、旅店等达成环保协议,同时加大向游客的宣传力度,坚决惩处破坏环境的行为以证了林场环境,进一步增强了景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区的吸引力。

野生动植物保护,塞罕坝国家级森林公园现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4种,重点保护动物47种,为林场及周边野生动植物提供了宝贵的栖息地,维持了生态圈平衡。

4、结论

塞罕坝机械林场对维持华北北部地区生态平衡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保护了京津地区的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同时林场充分利用自身森林资源优势,发展休闲观光林业,合理开发旅游资源,充分挖掘林场森林草原、乡风民俗等旅游资源,并加大与周边旅游资源的合作。实现了生态与经济价值的双丰收。

参考文献

[1]冯贺.弘扬生态文化促进森林旅游开发[J].生态开发,2010.06.[2]王金叶、赖晓华.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专业建设与发展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7年第12期

[3]白音查干.草原文化与旅游开发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6,(6).------------最新【精品】范文

第二篇:塞罕坝森林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探析

塞罕坝森林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探析

森林生态旅游是一种正在迅速发展的新兴的旅游形式,也是当前旅游界的一个热门话题。森林提供木材的功能逐步消弱,改善环境及为公众提供休憩功能正在逐步被加强。森林生态旅游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已成为世界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现代林业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有人预测,以走向保护区,亲近大自然为主题的“生态旅游热”将在全球兴起。森林生态旅游是指在被保护的森林生态系统内,以自然景观为主体,融合区域内人文、社会景观为对象的郊野性旅游,旅游者通过与自然的接近,达到了解自然、享受自然生态功能的好处,产生回归自然的意境,从而自觉保护自然、保护环境的一种科学、高雅、文明的旅游方式。森林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其发展应与自然和谐,并且必须使当代人享受旅游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机会与后代人相平等,并且森林生态旅游的全过程中,必须使旅游者受到生动具体的生态教育。森林生态旅游必须强调以生态效益为前提,以经济效益为依据,以社会效益为目的,力求达到三者结合的综合效益最大化,实现旅游目的和旅游的持续发展。

一、塞罕坝森林生态旅游资源的现状

(一)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

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素有“华北绿宝石”之称,总面积141万亩,森林覆盖率78%,是华北地区面积最大、兼具森林草原景观的国家级森林公园,公园内特种资源丰富,有高等植物81科、312属、659种,兽类11科、25种,鸟类动物27科、88种。塞罕坝自然气候独特,夏季凉爽宜人,最高气温一般不超过25℃,年平均气温为-1.5℃;金秋,漫山红叶,溢彩流丹;隆冬,白雪皑皑,玉树冰花;同时又作为辽河、滦河的发源地之一,被赞誉为“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摄影家的天堂”,成为国内外众多游客避暑、休闲度假、摄影的理想胜地。

(二)厚重的历史文化

塞罕坝自辽、金时期,就被称作“千里松林”,曾作为皇帝狩猎之所。公元1681年,清朝康熙大帝在平定了“三藩之乱”后,在这里设臵了“木兰围场”,并将“木兰秋狝”定为祖制,木兰围场作为塞外的皇家猎苑,自康熙二十年到嘉庆二十五年的139年间,康熙、乾隆、嘉庆三位皇帝共举行“木兰秋狝”105次。这里逐渐成为清帝避暑、联络北方蒙古诸部和其他少数民族活动的重要场所。诸如“乌兰布通之战”等一些历史重大的事件,也是在“木兰围场”与“避暑山庄”运筹决策的。可以说,一个木兰围场,映射出半部清史。

(三)浓郁的民俗风情

满、蒙、汉三族人民在这里长期聚居生活,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孕育了浓郁的民俗风情。

(四)艰苦卓绝的奋斗史

由于日本侵略者的掠夺采伐和连年山火,到解放初期,塞罕坝的原始森林已荡然无存,呈现“飞鸟无栖树,黄沙遮天日”的荒凉景象。1962年林业部在塞罕坝机械林场、大唤起林场、阴河林场的基础上组建塞罕坝机械林场总场,塞罕坝人白手起家,克服了极端恶劣的自然气候条件和生产生活中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同严寒冰雪搏斗,同肆虐的风沙搏斗,用四十年的时间、两代人的青春和汗水,把昔日的荒原变成今朝万顷绿洲。形成了国家一级旅游资源,这是人类改造自然的伟大创举和人间奇迹。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1999年被河北省政府命名为“生态旅游示范区”,省林业局在此建立了“河北省林业艰苦创业示范教育基地”;2002年先后被中央国家机关工委和国家林业局命名为“全国思想教育基地”和“再造秀美山川示范教育基地”。

(五)初见规模的开发基础

截至2009年,旅游服务设施和摊点达到127余处。其中旅游服务设施21处,宾馆、度假村71处、旅游纪念品商店15处、其它旅游经营项目10个。共有中、高档床位10000余张,旅游从业人员2000余人。已累计接待中外游客170万人次,客源地遍及30个省、市及世界上1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亿元。截至目前,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日接待能力达1万人,初步形成了以“生态、皇家、民俗”为主特色的森林草原生态旅游度假区。

二、森林生态旅游所面临的问题

生态旅游的开展,不仅提高了人们走进自然的兴致,也提高了自然旅游在旅游业中的地位和市场份额。目前国塞罕坝生态旅游已近20余万人次,每年旅游收入1000余万元,经济效益十分可观。但由于塞罕坝的旅游业开发时间较短,人们对旅游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尚缺乏科学理解,那种“旅游业是无烟工业”的观念还较流行,森林生态旅游的发展大多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强调对旅游资源的开发而忽视了旅游本身对环境的影响和资源的破坏,使塞罕坝森林生态旅游业面临一系列问题。

(一)旅游资源的粗放开发和盲目利用

生态旅游热的兴起和不计成本或少计成本而引发的森林旅游利润虚增,促使许多地方纷纷把森林生态旅游确定为新的林业经济增长点,但许多地区在开发旅游资源时,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学论证,盲目投入后游人甚少,收不抵支,难以维持经营,也无法保护资源,造成许多不可再生旅游资源的损害。某些景点不研究旅游生态容量,在特定的节假日游客大量进入后,由于无合理安排,游人四处践踏,破坏了资源的原始性和自然状态,一些资源因游人过量而失去原有特质而逐渐丧失欣赏价值。

(二)旅游交通和服务设施建设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

在某种意义上说,一个旅游者就是一个污染源,旅游设施密度越大,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和污染的可能性越大。有的景点出于经济目的,热衷于旅店、餐馆的建设,盲目扩大旅游区、修建旅游设施,使游客空间分布不均,导致景观和生态的破坏,违反了生态旅游最大限度保护自然状态的开发原则,导致旅游资源退化。在开发的同时保护 “山清水秀”、“碧波荡漾”的美丽景色十紧迫。

(三)游客时空分布不均所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

由于受气候,节假日等原因的影响,来塞罕坝旅游的游客季节性波动很强。旺季(6~8)中90%,淡季(1~5月和9~12月)仅占10 %;由于游客时空分布不均和游人不良行为所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游客增多,旅游活动的频繁和分布的过于集中必然引起一些物质和生态资源的变化,特别是由于游客的不良行为会影响树木的更新能力甚至致死;

第二、由于游览步道宽度难以满足超载时段游人的需要,大批游人践踏步道两侧地面,不仅影响土壤结构和土壤发育,降低土壤水分渗透力,进而加剧了土壤的侵蚀速率。

(四)景区环境污染严重

塞罕坝旅游业发展迅速,而又缺乏规划和管理,经营者的生态意识较差,可以说旅游到哪里,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也就到哪里,景区内生活污水增多,垃圾废渣、废物剧增。

(五)专业旅游人才缺乏,服务质量不高

旅游人才培养越来越受到景区的重视,但培训机制不健全,人才匮乏。而缺乏管理与经营的人才,缺乏科学知识与技能,真正的生态旅游则难以开展。由于从事森林旅游业的人主要是过去从业林业工作的职工过渡的,长期地处偏远山区,接受教育水平普遍不高,导致专业旅游人才缺乏,其他旅游经营摊点从业人员整体服务意识有限,服务质量不高,违约经营,坑蒙欺骗游客的现象时有发生。

三、森林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

森林生态旅游要持续发展,应是一种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旅游模式,必须把握适度的开发速度,增强环境意识,控制规模,以质取胜,否则,生态旅游也就不可能持续发展。

(一)树立可持续利用资源的新思维,强化生态文化建设和生态教育

可持续利用是一种全新的自然观和世界观,它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主张资源的公平分配,主张在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基础上的经济持增长。开发和保护是融为一体的,保护是开发的前提,开发是保护的进一步发展。资源环境是开发的基础和物质的载体,社会文化是资源的精神内涵,而经济是保护的动力,三者是个相辅相成的统一体。必须树立这种新思维,坚持对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增值并重,将环境和资源的开发、利用、增值、保护目标纳入森林生态旅游事业的发展计划,并进行统一核算。通过综合开发,促进产业发展,改善生态环境,使绿色企事业三大效益同步增长。同时,发展森林生态旅游必须与宣传教育相结合。充分利用旅游这一生动活泼的大学校,使生态旅游的全过程成为生态教育和生态道德教育的全过程,使旅游者在大自然中唤起绿色的激情,绿色的愉悦,绿色的思考,体验大自然的和谐,有序,体会“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达到热爱自然、师法自然,启迪人生的目的。生态教育也要使旅游“利益相关者”,如开发商、景区居民等都认识到环境对旅游业的重要性,使它们明白生态旅游资源和环境是他们获得经济效益的基础。

(二)培养和引进人才,努力提高服务水平

森林生态旅游健康发展的关键是人才,是旅游行业的队伍素质。因此,人才的引进、培养和提高至关重要。森林生态旅游涉及林业、旅游、环保、生物、地理、历史等众多学科,要进行科学的规划和经营管理以及开发高品位、高档次的森林生态旅游项目和产品,需要有一批环保、管理、旅游、服务等方面的人才。要实现优质服务与国际接轨,提高综合效益就必须有一大批专业技术人员与之相配套,所以在培养专业人才方面应加大力度,在服务配套设施方面提升档次。为此要加快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一方面可吸收综合素质高的专业技术人才壮大队伍;另一方面可采取“请进来,走出去”、“内外结合,长短结合”的办法,加强对在岗人员的培训、轮训,实行高素质的规范化管理,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服务质量。过几年来的员工培训经验的积累,塞罕坝创新实施了《员工素质培训考核激励机制》,把培训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对员工各工作岗位的流程环节进行规范化的管理,从员工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言语都有固定标准来约束,并通过日评和月评机结合的方式,对员工工作进行客观公正地评估,严格落实奖惩,用机制督促员工不断地自我学习、自我完善,真正实现工作培训化、培训工作化。通过一年来的实践,这项机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极大的提升了员工的服务水平,(三)推出生态旅游产品,加强游客教育

生态旅游是高层次的旅游,要求旅游者有较高的欣赏层次和较强的环境意识。为此,必须加强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并规定旅游途中的允许操作行为,使其旅游行为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以有利于环境优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发展及文化保护。要贯彻生态意识,开发生态旅游产品。按照市场导向原则,开发森林景观资源,制定森林生态旅游产品开发战略,调整森林生态旅游产品结构,改变观光旅游单一产品结构的局面,使森林生态旅游活动内容多样化。

综上所述,有政府的参与扶持,有社会公众的广泛支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和法制保证,森林生态旅游业一定会朝着健康的方面持续发展,也一定充分发挥它的生态、社会、经济效益。

第三篇:学习塞罕坝机械林场先进群体有感

学习塞罕坝机械林场先进群体有感

塞罕坝机械林场位于河北省最北部,总经营面积140万亩,其中有林地面积112万亩,森林覆盖率80%,林木总蓄积1012万立方米,是华北地区规模最大的人工林林场。

1962年,林业部在塞罕坝建立了直属塞罕坝机械林场。并将来自全国17个省市的127名大中专毕业生分配到了塞罕坝,与当地242名干部工人组成了一支369人的创业队伍,开始了‚变荒原成林海、让沙地成绿洲‛的创业之路。50年来,塞罕坝务林人用汗水和智慧浇灌出的百万亩林海,使塞罕坝长成了华北地区人工林规模最大、长势最好、生态环境最优、经济效益较高的绿色明珠。塞罕坝成为林业史上人工治理改善生态环境的典范。

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科学求实、开拓创新、爱岗敬业、使命至上的‘塞罕坝精神’,是塞罕坝三代人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的理想追求和壮志豪情生动诠释,他们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巨大困难,将青春、汗水、智慧甚至血肉之躯同土地沙化顽强抗争。他们创业实践是是中国林业蓬勃发展的有力见证,更是几代中国人矢志不渝追逐中国梦的爱国史、奋斗史、光荣史。塞罕坝务林人几十年如一日地扎根基层,无怨无悔,矢志不渝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完善和传承,还需要我们不断地弘扬、丰富和发展。

我们作为街道工作者,工作在基层第一线,难免会有感到工作乏味的时候。但是,在学习了‘塞罕坝精神’后我重新感受到平凡工作的伟大,深刻领悟到勤俭建场、艰苦创业、科学求实、无私奉献的精神实质,我相信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发挥出‘塞罕坝精神’,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成绩。‛

我们敬佩所有奋战在林业人身上体现的‘塞罕坝精神’,在感到在物质生活极大满足的时候,人们更要有信仰、有精神、有追求。这种信仰和追求应该体现在所有普通劳动者的身上,我们应该发扬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立足岗位、坚守实干、创新奋进,让‘塞罕坝精神’永久的传承下去。‛

第四篇:塞罕坝机械林场森林功能区划与组织经营类型的分析

塞罕坝机械林场森林功能区划与组织经营类型的分析

李秀丽

米冬云

闫晓娟

闫丽红

塞罕坝机械林场总场

河北围场

068466 塞罕坝机械林场位于河北省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最北部,地貌含高原和山地,海拔1500-1940m,俗称坝上。几代塞罕坝人在极端困难的立地条件下,牢记宗旨,履行使命,植树造林,经过近50年的艰苦奋斗,使塞罕坝总经营面积达到139.8万亩,有林地面积112万亩,森林覆盖率80%,创造了一个变荒原为林海、让沙漠成绿洲的绿色奇迹,生态体系建设成绩斐然,为京津地区构筑起了一道坚实的绿色屏障。

塞罕坝到如今已全面实现了建场时的四项历史使命,即“建成大片用材林基地,生产中、小径用材;改变当地自然面貌,保持水土,为改变京津地区风沙危害创造条件;研究积累高寒地区造林和育苗经验;研究积累大型国营机械化林场经营管理经验”。在造林阶段奠定了林场的资源基础,进入营林为主阶段后林场通过集约经营保持了资源的可持续增长,当前依旧保持了又好又快的发展趋势。

1森林功能区划

森林资源是林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林业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加强森林的可持续科学经营,是增加森林资源数量,提高森林资源质量的主要措施,是协调林业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发挥,推进林业生态、产业“两大体系”建设的重要手段。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作为全国开展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管理试点的单位之一,始终围绕森林面积、蓄积“双增长”既定目标,在实施中严格保护,积极发展,科学经营,持续利用,不断提升林场森林资源经营管理水平。

按照《全国森林资源经营管理分区施策导则》的要求,塞罕坝机械林场以区域为单元进行森林功能区划,根据功能区划要求和林场肩负的生态、经济、社会责任等实际情况,划分了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景观林区、坝上防风固沙林区、沿坝水源涵养林区和商品用材林区等五类功能区域。功能区是按照森林主导功能进行划分,除自然保护区外,其它四个功能区内同时有商品用材林分布,因此商品用材林区面积不等同于林场商品用材林面积,且森林公园景观林区同自然保护区的试验区面积重合3465.3公顷。划分时,具有下列一种或多种属性的高保护价值区域应优先区划出来:

(1)在全球或国家水平上,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的生物多样性(如地方特有种、濒危种、残遗种)显著富集的区域。

(2)在全球或国家水平上,具有重要保护意义的主要物种仍基本保持自然分布格局的大片森林景观区域。

(3)珍稀、受威胁或濒危生态系统区域。

(4)提供生态服务功能(如集水区保护、土壤侵蚀控制)的区域。

(5)满足当地社区生存、健康等基本需求的区域。

(6)对当地社区的传统文化特性具有重要意义的区域。

1.1自然保护区

塞罕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涉及到三道河口、北曼甸、阴河和千层板等四个林场。按照国家自然保护区区划原则和有关标准,在实地踏查、广泛调研和充分分析的基础上,根据保护对象的时空分布特点以及周围生产生活需要等情况,以天然性、典型性、稀有性突出的植被群落和野生动物栖息地为重点。

1.2森林公园景观林区

河北塞罕坝木兰围场国家森林公园总面积19040.0公顷,涉及到千层板林场、大唤起林场、三道河口林场、三乡林场、阴河林场,规划为木兰景区、梨树沟景区、龙泉景区、塞罕塔景区、亮兵台景区五个景区,到2015年重点开发景点达到44个。以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五个景区为核心,以林区公路为纽带,将景区范围内和公路沿线地区划定为景观林区。

1.3坝上防风固沙林区

主要分布在千层板林场和北曼甸林场的四道沟作业区一带。西部与自然保护区相接,中间包含森林公园的木兰景区。土壤沙化较为严重,以人工落叶松和樟子松林为主要植被。东部接近坝头部分有天然柞、桦林分布。从地势上来看,整个林场坝头地区海拔最高,这一地区正是阻挡西北风携带沙尘向东南扩展的重要屏障。

1.4沿坝水源涵养林区

主要分布在大唤起林场、三乡林场、阴河林场和北曼甸林场的接坝山地部分。该区域是阴河、伊逊河的发源地,因此主要功能为水源涵养。植被以天然次生林为主,伴有人工落叶松林块状分布。海拔高、坡度大、土壤薄。生态如遭破坏很难恢复。

1.4商品用材林区 分布在大唤起林场、三乡林场、阴河林场、北曼甸林场、千层板林场的五个曼甸上。地势平坦、土壤相对肥沃,是塞罕坝林场的商品用材林基地。面积14944.7公顷,以人工落叶松林为主。

2森林分类

实行森林分类经营是科学经营森林的重要措施。按照经营方式的不同,把森林划分为公益林和商品林两大类。

2.1公益林

公益林的功能是以发挥森林生态效益为主要目的,维护和保持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丰富自然景观,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为主要任务的森林类型。按照事权划分,国家重点公益林由中央财政每年进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其它公益林由地方政府进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经过科学经营,追求最大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2.2商品林

商品林的功能是以经济效益为目的,主要为国家及当地提供木材和林副产品,努力提高林地生产力,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

3经营类型组织划分

3.1森林经营类型组织原则

⑴分类经营、科学管理的原则;

⑵适地适树、充分发挥林地生产力的原则;

⑶生态和经济兼顾、最佳效益的原则;

⑷优化结构、规模经营的原则。

3.2森林经营类型组织依据 ⑴经营目的(林种)不同;

⑵培育目标或用途不同;

⑶树种不同;

⑷起源不同;

⑸立地质量等级不同;

⑹森林经营管理水平(或经营集约程度)不同。

3.3森林经营类型组织划分

在划分公益林和商品林以后,根据经营方向和经营措施的不同,把全场林分和未成林造林地细分为13个经营类型。其中,商品林9个,公益林4个。

商品林经营类型划分为大径材、中小径材和绿化苗木。公益林划分为保护经营型、封禁型、封育型和景观型,其中:防风固沙林和水源涵养林的经营类型为保护经营型,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的经营类型为封禁型,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为封育型,森林公园的经营类型为景观型。

4.森林可持续经营对策

根据林场以上外界环境对可持续经营影响因素、内在影响因素和国家、附近区域及当地对森林综合效益的需求以及可持续经营目标定位,确定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对策如下:

(1)确定林场发展战略。林场继续坚持生态效益为主的发展战略,确保森林资源的生态、经济和社会等多种效益的充分发挥,增强森林生产力和森林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

(2)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技兴场。强化育苗、造林、营林等应用技术研究,重点围绕可持续经营技术,积极探索科学营林的新方法、新措施,努力增加营林生产中的科技含量,加大科技支撑力度。建设森林资源信息系统,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

(3)调整森林资源结构。通过采伐人工落叶松纯林,在今后一个或两个经理期内,逐步改善纯林比例过高、林龄过于集中、材种单一的状况。启动人工林近自然化经营工程,通过营造针阔混交林,利用引阔入针、引针入阔等诱导模式,逐步改善树种单

一、稳定性差、抗逆性弱、景观品位低等生态功能低的局面。通过引栽兴安落叶松和冷杉等良种,结合黄柳、柠条、沙棘等灌木造林,逐步调整资源的树种、林种和林龄结构。

(4)创新造林模式,提高造林质量。充分利用林场丰富的草炭土、松针土、腐殖土、厮肥资源和成功技术,科学配置营养基质和灌装培养容器苗。在工程、迹地更新等各项造林中全力推行容器苗造林,确保造林成活率,加速后备资源生长,提高林分质量,充分发挥容器苗的优势,真正达到“活、快、好、高”。研究确定不同树种、不同立地条件下合理的造林初植密度和不同林分合理的保留密度,减少抚育次数,降低抚育成本。

(5)加强对公益林的经营管理,充分发挥其生态功能。遵从近自然经营理论和林业分工论的核心思想,科学经营公益林。对公益林郁闭度大于0.8(包括0.8)的林分,在不破坏其生态功能的前提下适度采取干预措施,提高林分质量,促进林木生长,充分发挥森林的多功能。(6)加强对商品林中、幼林的集约经营。因为林场的中龄林以上龄组林分比重严重偏高,而幼龄林面积比重偏低,且分布相对零散,立地条件差,在本经理期加强对中、幼林的集约管理,缩短培育周期。

(7)大力发展旅游等二、三产业。根据市场需求、以森林市场成熟理论为指导、追求森林效益最大化,大力发展森林旅游、林下产业和绿化大苗等产业,调整产业结构,增强经济实力,逐步减少对木材生产的依赖,提高抵御市场风险能力。

(8)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大力开展国际国内技术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吸收国内外可持续经营的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大力提高林场三大体系建设的管理水平和建设质量。

参考资料:

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森林资源价值核算研究报告

第五篇:学习资料塞罕坝机械林场先进群体

塞罕坝机械林场先进群体为京津筑起绿色屏障

塞罕坝机械林场职工正在进行春季造林。三代塞罕坝人同土地沙化顽强抗争,将荒漠变为绿洲,把风沙挡在塞外,构筑了一道为京津阻沙源、涵水源的绿色屏障。

塞罕坝,一个离北京直线距离不足200公里的地方,构成了距京津最近、最关键的一道风沙屏障。

从卫星云图上看,一弯深深的碧绿,像一只展开双翅的雄鹰,紧紧扼守在内蒙古高原浑善达克沙地南缘。这一弯绿色,就是塞罕坝,这里傲然生长着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森林。

时间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沙尘暴频袭北京。肆虐京城的粒粒黄沙,最主要的来源地是距京仅有180公里的浑善达克沙地。

必须扼住这个风口!上世纪60年代初,国家拉开在塞罕坝建设大型林场的序幕。

五十二载,沧海桑田。

塞罕坝人种了多少树?140万亩的面积上,造出112万亩世界最大的人工林;以只占河北2%的林地面积,培育了全省10%的森林蓄积。森林覆盖率由建场初期的11%增加到目前的80%,林木总蓄积量1012万立方米。

塞罕坝的林子能阻住多少沙?国家气象资料表明,上世纪50年代,北京年平均沙尘天数56.2天;2002-2012十年间,北京春季沙尘天数减少七成多。巨大的森林生态系统,每年为京津地区净化输送清洁淡水1.37亿立方米,固碳74.7万吨,释放氧气54.5万吨。

三代塞罕坝人用青春、汗水、智慧甚至血肉之躯,同土地沙化顽强抗争,将荒漠变为绿洲,把风沙挡在塞外,构筑了一道为京津阻沙源、涵水源的绿色屏障。

在流沙中植树,在荒漠上建房,人工造林112万亩,这是一个多么漫长而又艰巨的工程啊

阳春三月,记者从围场县城向北一路行进40公里,便进入了塞罕坝机械林场母子沟营林区。从这里出发,沿着崎岖的山路,辗转进入塞罕坝坝上。此时,坝上最低气温依然在摄氏零下20度左右,茂密的森林被皑皑白雪覆盖。

‚这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森林,如果按1米株距排开,可绕地球赤道12圈。‛塞罕坝机械林场党委书记刘海莹自豪地说,‚谁能想象得出,塞罕坝的过去是黄沙漫天。‛

塞罕坝,是蒙汉语的合璧,意为美丽的高岭。这里海拔1010-1939.6米,年均积雪7个月,年平均气温摄氏零下1.4度,年摄氏零下20度以下天数120天。对于常人来说,仅适应这种极端恶劣的环境就已非常困难,但塞罕坝人愣是在流沙中植树,在荒漠上建房,创造了‚人逼沙退、绿荫蓝天‛的奇迹。

1962年2月,也是一个春天。在塞罕坝最早的建设者赵振宇老人的记忆里,这是一个永远难忘的春天。那一年,他与来自全国19个省份的300多名学生和工人,组成了平均年龄不到24岁的建设大军,来到了冰天雪地、荒无人烟的塞罕坝。

‚刚来塞罕坝时,冬天是最难熬的。‛赵振宇回忆说,摄氏零下40多度,白毛风一刮就是几个月,起风时对面看不见人,气都喘不上来。没膝深的雪窝子,每走一步都要使出全身力气,白茬羊皮袄穿在身上经常被冻透。晚上睡觉要带上皮帽子,早上起来,眉毛、帽子和被子上会落下一层霜,铺的褥子、毡子全冻在了炕上,想卷起来得用铁锹慢慢地铲。

刚刚建场的塞罕坝只有少量房屋,却一下子涌来几百人,无处栖身,就住仓库、车库、马棚,还住不下,就搭窝棚;没有食堂,就在院子里支个棚子,架上几口大锅,露天吃饭;没有粮食,就吃全麸黑莜面加野菜;没有副食,就吃咸菜,有时吃盐水煮麦粒,能吃上点盐水泡黄豆,就是难得的美味了。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建设者们顶风冒雪,以苦为乐,艰苦创业,第一年就栽下了近1000亩树苗。然而,林木成活率不足5%。

迎难而上,不信东风唤不回。1963年开春,造林号角再次吹响。林场首任党委书记王尚海带领职工啃窝头、喝冷水、住马架、睡窝棚,在一个叫做马蹄坑的千亩荒原上,搞起了造林大会战。30多个昼夜鏖战,千亩树苗根植地下。当年10月,造林成活率高达95%。‚马蹄坑大会战‛告捷,开创了国内高寒地区栽植针叶树成功的先河。

‚如果重新选择,还是塞罕坝!我的青春我的梦都在那儿!‛今年70岁的陈彦娴说。

陈彦娴,‚六女上坝‛故事的主人公之一。1964年,承德二中陈彦娴、甄瑞林、王晚霞、史德荣、李如意、王桂珍6名女高中毕业生带着梦想,扎根塞罕坝林场。

春天造林,她们要将一棵棵带泥浆的树苗放到植苗机上,两手不停地取苗、放苗,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回到窝棚里,腰酸腿疼,两眼发干头发胀,穿着带泥水的衣服倒头就睡。进入十月份,苗圃开始进行选苗作业,她们在选苗棚里一坐就是一天,每人平均每天都选上万棵苗子。收工时,腿都不听使唤了,站不起来,腰也直不起来,整个人就像僵住一样,好半天才能动。

如今,赵振宇、陈彦娴这样的第一代建设者都已经退休,许多人已长眠林下。然而,‚马蹄坑大会战‛‚六女上坝‛所蕴含的精神却已星火燎原。

以‚走火入魔‛的创新精神,攻克高寒地区引种、育苗、造林、防火等世界林业尖端课题

‚你猜猜这是什么松树?‛3月13日,北曼店林场党支部书记孙国龙指着场部后山脚下的一棵2米多高的松树问记者。令人惊讶的是,这棵松树下半截为樟子松,上半截为红松。

‚这是塞罕坝独有的树,樟子松上嫁接红松。‛孙国龙介绍,塞罕坝樟子松多,而红松果材兼备,2008年,他们实施了‚樟子松嫁接红松技术研究‛项目,引进东北地区优质红松,选择生长健壮的樟子松幼树进行嫁接试验。经过接穗运输、储存、防寒以及人工促进木质化措施等积极探索,目前嫁接成功率提高到80%以上。

这仅仅是塞罕坝人科学求实、善作善成的一个缩影。在物质和技术几乎一片空白的条件下,塞罕坝机械林场几代人坚持科技引导、勤于钻研、大胆创新、攻坚克难,先后攻克了高寒地区引种、育苗、造林等一项项技术难关,取得了多项科学技术成果,实现了创新发展的自我超越。

这其中,樟子松落户塞罕坝就是一项令人瞩目的创举和发明。1965年的春天,技术人员李兴源开始试验引进樟子松,此举却引来众多人的质疑。因为樟子松怕风,而塞罕坝地势高耸,更是大风口。李兴源偏偏不信邪。他把种子用雪和沙拌在一起,放在野外,播入苗圃。从资料中得知必须用大粪做底肥,从此他与大粪就结缘了。路上碰到马粪驴粪,拾到筐里,见到羊粪蛋蛋,扫进筐里。他还让妻子缝制了一套专门掏大粪的工作服,挂在门外,随时使用。

一个月之后,松芽出土了,像婴儿的胎毛。这时,松芽最怕鸟啄。李兴源拿着铜锣,在苗圃周围使劲地敲。又用二踢脚,不停地轰炸。第二年秋后,苗儿长到七八厘米高。第三年春天,植进大田里,他开始观察树苗是否适应当地气候土壤……经过多年努力,樟子松育种终于全面成功,被推广到塞罕坝。

3月12日,57岁的塞罕坝机械林场森防站站长毕华明来到北门店林场石庙子沟营林区,为樟子松检查虫情。‚通过一个虫卵就能判断附近的虫情,未来有多少个成虫,从而做防虫预案。‛毕华明说,他正在完善云杉阿扁叶蜂监测、防治网络技术规程,这套技术规程也将成为全省地方标准。

‚有时候他就像个孩子,经常把虫子拿到家里,一摆弄就是半个月,简直走火入魔了。‛毕华明的老伴抱怨说。

正是这种‚走火入魔‛的创新精神,让塞罕坝成为我国高寒沙地造林科技进步的一个典范——开创国内高寒地区机械栽植引进的樟子松;自主研发容器苗造林基质配方;创造三锹半人工缝隙植苗法、苗根蘸浆保水法、越冬造林苗覆土防寒防风法等技术;完成森林防火关键技术研究等6大世界林业尖端课题,部分成果填补世界同类研究空白……

今天,当你登上海拔1800多米的梨树沟望火楼时,可以看到落叶松、樟子松、云杉、油松交织相映,这是当年大唤起分场卢承亮、李兴源等人的杰作;当你驱车在地势平坦的千层板林区时,大片大片的绿云将从你的眼前浮过,那是当年千层板分场董海与机务队联合作战的成果……这些赫赫有名的战将们的业绩,镌刻在峰峦沟壑之中,也将永远铭记在后来者的心中。

将个人选择与国家需要、个人追求与人民利益紧密结合起来,选择林业就是选择了奉献

在塞罕坝的制高点,海拔1940米的大光顶子山上,有一座孤零零的望火楼,远离人烟,无电、无水、无路。从1984年到1996年,护林员陈瑞军、初景梅夫妇一直坚守在这里,每天窝头就咸菜,夏天喝从几公里外背上来的沟塘水,冬天大雪封山后就喝雪水。一部电话、一副望远镜、一个记录本,昼夜重复着单调枯燥的防火瞭望工作。由于远离人群缺乏交流,儿子8岁时说话还不清楚。

在塞罕坝,这样的‚夫妻望火楼‛还有很多,它们默默诠释着护林员的无私奉献和真情付出。

‚他们的坚守,源于‘为首都阻沙源’的神圣使命。‛3月13日,站在吐力根河南岸,二道河口营林区护林员张彦秋说,塞罕坝几代人把个人理想与林业事业、个人选择与国家需要紧密结合起来,他们有的牺牲在荒原,有的落下终身残疾。第一批建设者去世时平均寿命只有52岁。

人们不会忘记,首任党委书记王尚海身先士卒,把爱人和五个孩子从承德市区带到坝上,与作业工人同甘共苦,在任13年,守成造林54万亩。1989年底,在承德市这座塞外山城的市医院里,老书记王尚海多想再看一眼这个美好的世界,特别是让他魂牵梦绕的塞罕坝林海!他在亲人的焦急和悲恸中,把手指向北方,艰难地说:‚塞……罕……坝……‛这是他在弥留之际留给亲人的最后一句话。病重期间,他不止一次地说:‚我这一生没有什么业绩,所欣慰的是和许多同志共同创建了塞罕坝机械林场,这也是我一生的最大光荣!‛

人们不会忘记,第一任技术副场长张启恩,是林业部造林司的工程师,当领导点将派他来塞罕坝的时候,他没有丝毫犹豫,和爱人一道,放弃北京优越的生活条件,带着3个孩子举家迁到塞罕坝。从北京到坝上,工作和生活环境实在是天壤之别。在一家五口人挤住一间房的情况下,张启恩在昏黄的煤油灯下,写出《塞罕坝机械造林的技术要点与规程》、《塞罕坝人工造林的技术与规程》两本书,从地理、气候、植物学和各个细节方面进行了详尽的技术总结。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选择林业就是选择了奉献。‛记者见到母子沟营林区主任邓宝珠时,他正在进行中幼林抚育。邓宝珠已经在塞罕坝工作了40多年,明年即将退休。在担任营林区主任近30年里,他摸索出了每隔十行造一行、每穴双株以备雨季补植等造林方法。‚我16岁就来了,42年忠于职守,干得还不够好,就怕对不住子孙后代。‛

斗转星移,薪火相传。今天的塞罕坝林场,每年都有本科生、研究生志愿来到这里。

尹海龙,1982年出生在塞罕坝。2005年,大学一毕业他就主动回到林场干起了技术员。

于士涛,1980年生,保定人。上初中时,他被塞罕坝林海所震撼。2005年河北农大毕业,他毅然决然选择了塞罕坝,冬与西北风为伴,夏与紫外线为伍,脸黑了,手肿了。同学们来到坝上看到这些情景,劝他‚你总不能一辈子就在这里吧‛!他却说:‚我的专业在这里,离开这儿,就像树没了根儿!‛

……

一个又一个尹海龙、于士涛,在这片祖辈、父辈艰苦卓绝植就的浩瀚林海里,用自己的智慧与汗水续写着壮丽篇章。

如今,生态文明的步伐正在美丽中国的旷世画卷上铿锵前行。塞罕坝正弘扬‚赶考‛精神,凝聚圆梦力量,大力实施‚生态立场、营林强场、产业富场、人才兴场、文化靓场‛五大发展战略,开辟了以建设现代林场为目标的二次创业的新战场,再次融入‚再造三个塞罕坝‛的伟大征程。

学习后撰写心得体会,写在学习笔记上!

下载浅谈塞罕坝机械林场森林生态旅游的发展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塞罕坝机械林场森林生态旅游的发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试分析塞罕坝机械林场森林资源保护现状

    试分析塞罕坝机械林场森林资源保护现状 孙萍 赵明阳 孙鹏程 (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总场 河北承德 068466) 塞罕坝机械林场于1962年由国家计委批复建场,直属原国家林业部,1969年......

    塞罕坝机械林场先进事迹给我们的启示

    塞罕坝机械林场先进事迹给我们的启示 首先,塞罕坝林场告诉我们科学是第一位的,我们要学习他们科学求实、争创一流的拼搏精神。塞罕坝机械林场几代人在物质和技术几乎一片空......

    塞罕坝林场事迹(精选五篇)

    塞罕坝林场感人事迹 河北承德塞罕坝机械林场进入防火紧要期。刘海莹是林场的党委书记,一想到百万亩松林的生命安全,他和同事们的心不由得紧绷起来。 塞罕坝,白雪皑皑,呼呼的寒风......

    塞罕坝森林生态文化旅游业发展探讨

    摘要:森林旅游是展示塞罕坝旅游特色,丰富塞罕坝旅游文化内涵的需要。塞罕坝是亚洲最大的人工林场,针对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森林旅游景观开发利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刻剖析......

    塞罕坝机械林场立足科学经营构筑绿色屏障

    塞罕坝机械林场立足科学经营构筑绿色屏障 (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总场龙双红王立军) (河北承德068466) 塞罕坝机械林场坚持保护与发展并重,在大力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的基础上,立足......

    塞罕坝机械林场低质林改造现状及分析

    塞罕坝机械林场低质林改造现状及分析 宋彦文 摘要:根据塞罕坝低质林分生长情况,阐述了低质林改造的措施,并阐述了相应的施工作业方法,仅供同行业者参考。 关键字:塞罕坝 低质林......

    森林生态旅游协议书

    省林业局森林生态旅游景区项目租赁协议书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旅游兴省”战略和关于“把森林旅游业真正发展成为森工经济的支柱产业”的规划,积极打造方正国有林区森林生......

    森林生态旅游协议书

    省林业局森林生态旅游景区项目租赁协议书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旅游兴省”战略和关于“把森林旅游业真正发展成为森工经济的支柱产业”的规划,积极打造方正国有林区森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