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最美致富带头人事迹材料14

时间:2019-05-13 15:01: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村最美致富带头人事迹材料14》,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村最美致富带头人事迹材料14》。

第一篇:村最美致富带头人事迹材料14

最美致富带头人事迹材料

新农村建设的春风,沐浴着xx村,近几年,一个又一个好消息惠及农民。2016年,又一个新鲜事传进了村民的耳中,土地流转经营种植大户,家庭农场的成立,村民们欢呼雀跃。惠及民生政策,它搭建起了各行各业发展的新平台,为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实现了新提高,极大活跃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激励王斌在种植业致富带头,就是其中的姣姣者。

xx村土地流转种植大户户主王斌。1976年出生,高中文化,1994年毕业xx二中,父亲去世,是他刚刚成年的他面临抉择,大学的大门已经关上了,是一辈子“头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继续老辈们几十年几百年走过的路。早早地感觉到了致富这一切中存在的机遇。他经过艰苦的劳动、积累,在2013年,筹集了20000元钱,除了自家耕地,开始承包土地30多亩。他在承包地里全都种植了特色蔬菜,品种欧盾、苋菜、苦瓜,架豆、等十几品种,经济收入可观,激励两个兄弟,2014年,有承包120多亩,共计180多亩,年收入24万多元,带动辐射周边群众制种。他为了提高生产经营,购买农用机械两个小型玉米收割机,一台小型拖拉机,一台大型拖拉机,一台玉米精播机,一辆四拖拉机,实现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机械化就是他最大的梦想, 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2016年,他不断扩大种植蔬菜规模,带动劳动就业30余人,为活跃地方经济,实现地方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他是一个普通的共产党员,但共产党员的奉献精神,开拓精神,却已深深植根于他的心中;他艰苦创业,带动了一方群众的致富奔小康,成为人见人夸种植能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之中,作为先富起来的农民青年代表,正抓住这一前所未有的机遇,努力奋斗,继续创新,为实现在新农村建设的新跨越中发热发光而奋勇争先。

第二篇:最美致富带头人事迹材料

最美致富带头人事迹材料

朱登平,男,1964年1月出生,中共党员,xx镇xx村党支部书记,全家5口人,他思想进步,刻苦钻研学习科技文化知识和实用技术,在实施科学养殖、带头示范、带领群众,指导群众学科技奔小康工作中实绩显著,是全镇科技示范的典型人物。

为了能更好的发展,带动全村农民致富,偶然的机会他产生了搞养殖业的想法,说干就干,在认真分析了市场实际情况后终于在2009年7月建起面积为40亩的肉羊繁育养殖基地,现在养殖1000多只肉羊。

朱登平的养殖业取得了初步成功,经济收入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勤奋的他坚持看书学习养殖技术,刚开始由于经验技术的不足管理上还不到位,这让他遇到了创业以来的第一次打击,但是他并没有为此而气馁,请来了专业技术员进行指导,凭着对创业的执着和吃苦耐劳精神,生意越做越好,养殖场越做越大。一年销售肉羊达到400只,纯收入达到5万元,在村上已经是出了名的“养殖专家”了。

在搞好自己的养殖的同时,作为村上“先富帮后富,共同奔小康”的带头人,他没有忘记带领村上的贫困户共同致富,时时关心贫困户的生产、生活情况,他鼓励村民发展养殖业,与此同时,他义务给村民讲养殖的一些知识和技能,使周围的很多村民也走上了养殖道路,开始过上了富裕的生活,在讲解中,他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在农民中树起一面旗帜,起到了先锋模范作用。

第三篇:养鸡致富带头人事迹

养鸡致富带头人事迹

蒋梅同志今年30岁,毕业于佳木斯工学院,1996年7月,她意气风发,满怀憧憬地走上了工作岗位,任桃山林业局机修厂技术股技术员,正当她沉浸在爱的温馨与对事业充满抱负之时,1998年,全国企业转制,3月份她下岗了,几天以后,丈夫也下岗了……夫妻双双下岗,犹如睛天霹雳,让刚刚步入工作的一对年轻人无法接受,现实是如此的冷酷无情,他们失去了经济来源,靠双方父母接济生活,随之他们的女儿又出生了,女儿的到来并没有给他们带来太多的喜悦,却增加了负担和忧伤。丈夫四处找工作,却处处碰壁,家里的开销已经是维持不下去了,这日子怎么过啊?“回山上吧”,爸爸以坚定的态度做出决定,“嫁出去的姑娘,泼出去的水”,她真是不好意思回去,可回山上最起码能吃上饭啊,是爸爸宽广的胸怀托起了难以自拔的窘境。于是9 9年春天,她携夫抱女一家三口回到了白河林场安家落户,同父母挤在仅四十平方米的屋子里,难处可想而知。丈夫同父母下田务农,她边带孩子边干家务,为了增加点收入,又喂了几十只鸡和两头猪,生活状态有了改变。99年秋天,在林场党政领导的关怀和帮助下,她和丈夫重新上岗,丈夫在护林队工作,她被任命为林场团书记。新的岗位、新的环境点燃了她向往新生活之火,我满怀豪情,走上了新的工作岗位。

面对林业局和林场的经济现状,只靠工资和土地的微薄收入,年轻的她敏锐地感到,要想做好新时期共青团工作,充分发挥青年突击队作用,调动全场青年团员迎接经济大潮对年轻人的挑战,必须选择发展家庭经济的好项目,走自强之路。

看准事就干,干就干得利利索索。XX年6月,她靠亲朋好友和林场贷款筹集资金13000元,购买了平贝种子,迈出了她田园初露锋芒的创业第一步,当时有人说:“平贝价格不高,是在拿钱开玩笑。” 她却认为这是施展抱负的希望之光。她看准的是发展平贝项目的市场前景,现实并不是我想象的那样好,要想在陌生的平贝种植上成就一番事业是相当难的,一是缺少资金;二是缺少技术。缺少资金还好办些,靠亲朋好友借点,靠林场扶持贷款,可面临的最大困难不是资金,而是掌握的种植技术太少了,在种植的第二年春天,苗出得不齐,而且部分得了灰霉病、黑腐病,秧苗成片成片的枯死,一连串的问题接踵而来,头一年经营下来,几乎没有什么利润,面对自己付出的努力,她心里真不是滋味。

“开弓没有回头箭”,经历了挫折后,又重新振作起来,带着这些问题,她先后到上呼兰等地取经,并购买了有关平贝种植及病虫害防治的书籍,潜心自学,经常向有经验的种植户请教,不断总结积累经验,天长日久,逐渐掌握了平贝种植技术。机遇偏爱有心人,XX年正值她家的平贝喜获丰收的时候,平贝价格陡然上升,每市斤卖到了30多元,仅此一年就纯收入5万元。尽管近两年平贝价格下跌,但每年纯收入都在万元以上,平贝面积也由原来的600平方米发展到4000平方米,实实在在地在平贝种植上尝到了甜头。

她是个敢于尝试新事物的人,XX年3月份,一次偶然的同学聚会听说养鸡效益不错,她回来后马上进行了市场调查,感觉真的挺好,于是花3万元购买鸡舍180平方米,鸡厂很快建成了,然而干起来却出现了许多料想不到的难题,第一步非常不顺利,由于她缺乏科学养鸡知识,只凭传统饲养方法喂养,只是一味地喂料饮水,想不到这些小家伙还真难伺候,吃多了撑坏,吃少了饿死,室温低了不行,室温高了还不行,往往是打开窗户着了凉,关着窗户又受了热。安排鸡群也有讲究,密度过大,鸡群拥挤,采食不均。密度过小,不利于保温,成活率下降。再就是雏啄,进料前还和平共处,进料后就相互啄羽、啄翅、啄肛,轻者伤残,重者死亡。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头天晚上还好好的,第于天早上就不明不白地死去一大片,这让她非常着急,又象坦克陷进泥滩里一样,有劲使不出来。

为了养好鸡,她先后去了柳河林场和桃山楼上娄等大型养鸡厂参观,又两次请技术人员到家里,她又买了《禽病分析》、《畜禽养殖》等书籍,经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经过无数次分析,经常将死鸡“开膛检验”,逐步掌握了鸡的生活习性、病理常识,对鸡的防疫、消毒、滴鼻、点眼已能正确处理,逐步掌握了科学养鸡的技术。第二批1500只肉鸡的成活率达到95%,当年出栏10000只,实现利润2万元,以后逐步达到出栏XX只、2500只、3000只……现在她正准备继续扩建鸡舍200平方米,在养鸡上形成规模。

在种养业兴旺发达、齐头并进的情况下,为了响应党委、林业局的号召,在青年团员中起带头作用,她又把目光投向了商品林,利用现有资金,在跃进林场购买商品林7公顷,她想营造一片青山绿林,就象自己有了一个绿色银行一样,可以早日达到小康生活,又可以造福子孙后代。

几年来,凭着自己的真实苦干,执着追求,敢为人先的创业精神,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她用辛勤的汗水造就了成功之路,她说:人活着就要有一种精神,那就是艰苦创业,靠自己努力创造的劳动果实才甜美!

第四篇:村党支部书记致富带头人材料

真 情 献 沃 土

——记界首市邴集乡邴集村党总支书记张文芝

邴集村位于界首市西北部,西临河南省沈丘、郸城两县,全村人口5010人,党员96名,耕地5020亩,地理位置偏僻,素有“犬吠听两省、鸡鸣闻三县”之称。正是这个偏远村,几年来以经济发展为龙头,突出农民增收,村里的各项工作走在全市前列,先后获得阜阳市“小康示范村、科技兴农示范村”、界首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基层优秀党支部、计划生育先进示范村”等桂冠。2005年,村集体经济收入16万元,全村人均经济收入5500元,达到了五年内翻一番的目标,是远近闻名的富裕村、生态村,切实达到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些多亏了他们的创业带头人,该村党支部书记张文芝同志,张文芝,男,1963年出生在邴集乡西张村,1979年以三分之差中考落榜后,立志在农村开创一片新天地,1996年经村民选举和上级党组织的任命,他出任邴集村党支部书记,上任伊始,张文芝通过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和反复论证,确立了立足邴集抓农业,走出邴集抓项目的工作思路,紧紧围绕“稳农强商兴林重牧抓劳务”的发展格局,带领全村人民打造出了一个全新的邴集村。

一、夯基础,打造两委“硬班子”

农村要想富,主要靠支部。堡垒要坚固,关键看干部。多年来,张文芝十分重视总支建设这个基础工作。选好配强村两委,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村规民约和议事规则,发展壮大党员队伍,及时做到查民情、听民声、解民忧,帮助困难户解决生产生活难题,做好意见户的思想工作,做到困难不上交,矛盾不出村,把意见和纠纷解决在萌芽状态,构建了一个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环境优美的和谐邴集村。

二、谋发展,带领群众共致富

千道理,万道理,发展才是硬道理。多年来,张文芝认准了这个理,靠科技致富,靠项目发展的观念,在他的脑子里根深蒂固。

一是立足本村实际,发展科技型新农村。早在1997年该村就在界首市率先突破了粮食亩产1000公斤记录,小麦单产一直在全省名列前茅,曾连续四年荣获阜阳市“小麦高产开发”奖。近几年,在种植模式上,他成功地试种了“麦——菠菜——西瓜——棉花——冬瓜”五种五收间作套种的模式,亩均收入突破4000元大关,比常规种植效益高出3倍。在良种引进上,先后承担了界首市小麦良种繁育、“中抗29”杂交棉制种、“中黄13”大豆良种繁育等高科技种植项目。小麦种植项目,小麦良繁单产达500公斤,“中抗29”杂交棉制种亩均效益达到3700元。在取得良种示范成效的同时,切实增加了群众收入。去年繁育的“中黄13”大豆被国家农业部认定为“无公害产品”,邴集乡被省农委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基地”。

二是发展生态型新农村。在村庄的整体规划上,他带领全村人建立美好家园,努力向着生态型发展,大力发展家庭经济,先后把全村的杂树、效益低的林木伐去,在房前屋后、“三边四荒”种上柿树、梅子树、杏树、石榴、垂柳、竹子等1万多棵,速生杨4万多棵。改造旧塘5口,果树挂果了,水里有鱼了,林里有鸟了,路面硬化了,邴集村整个变了样。实现了四净五改,路硬水畅通,四净即:饮水干净、街道干净、庭院干净、居室干净。五改:改水、改路、改灶、改厕、改圈。路硬水畅通:修通邴集到204线长达3公里的柏油路,把邴集、西张两村的大小胡同统一铺上砖头路,并修了下水道,确保了排水畅通。同时他利用成片的树林又对“循环农业”生态养殖进行了探索,即在林下建立封闭性猪舍、羊圈、禽舍、种植黑麦草,利用黑麦草和树叶进行三元杂交猪、波尔山羊养殖,用畜禽粪便作原料建设节能沼气池,供应村民燃料和日常照明,用沼气池废料作为有机肥,重归树林,既节约了能源,又提高了经济效益。在他的带动下,已建成规模猪舍16栋,禽栏12处,沼气40池,生猪存栏2200余头,山羊存栏730余头,禽类16000余只。

三是发展商业型农村。他对群众反映的“邴集集贸市场日渐萎缩,成了死集”的意见格外重视,研究制订了旧村改造、旧集改造的规划方案,并取得了全体村民的积极支持,一条新街道从规划到放线开工一个月内完工。张文芝带头建成两间两层楼的门面房,两委其他成员紧紧跟上,一座又一座门面房相继完工,一个东西长1公里、拥有420间商铺的集贸市场红火起来,一个新的商业型邴集村赫然兴起。

四是走出邴集,拓宽致富门路。去年10月中旬、11月上旬,张文芝两下山东,联系招商引资项目,终于与山东省莱阳市鹏飞针织厂签订了棒衣加工合同,先期带回2000件半成品进行成衣加工,该加工项目以个体手工、家庭式操作为主,特别适合女劳动力操作平均每人每天可收入16元左右,深受村民欢迎,周边的群众也纷纷前来取经控宝,在当地引起良好反响。同时,邴集村人还

走出国门,打起了“洋工”,在张文芝的积极努力下,去年11月份,22名村民远赴日本、韩国务工,从事电子、服装行业服务,仅出国务工一项全村年收入达到200余万元,输出人数呈逐年扩大趋势。目前,经过他的积极争取,正在申报和实施的项目有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国家级土地整治项目、深水井项目和板材加工项目。

三、树新风,展现邴

集新面貌

村风文明,是和谐新农村的重要标志。他把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摆上同样重要的位置,坚持两手抓、两手硬,充分发挥邴集村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不断扩大邴集村精神文明建设成果。

一是健全全村规民约。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和社会道德规范,在全体村民广泛讨论的基础上,制订了村民道德守则,文明公约、卫生管理规定等村规民约,把它作为村民日常行为的规范,让群众自己教育自己,约束自己。为了弘扬正气,净化村风,连续7年在全村组织了以“美在农家”为主题的好公婆、好媳妇、致富能手等评选活动,并把他们的照片和事迹在村党总支宣传栏内张榜公布,大力表彰他们的先进事迹,还对她们以物质奖励,在全市引起了强烈反响,形成了比学赶帮的良好风尚。同时发动全体党员对“留守”家庭进行一对一结对帮扶,确保留守家庭的生产生活、子女上学等方面一切正常。

二是大力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为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办起了文明村民学校图书室、农民网吧,每到农闲,这里便成了村民的好去处,为了使村里的老人‘老有所乐,老有所学“,专门为老年人建立了老年活动中心,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三是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本着“宁听怨声,不听哭声”的原则,一丝一毫不放松警惕,强化轮流值班站岗责任制,每晚上由一名党员带头,值班站岗,从不间断,同时加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力度,有效杜绝了社会治安案件的发生。去年11月上旬,全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现场会在邴集村召开,并向全市推广了邴集村的治安模式。

四是抓好计划生育和殡葬改革。对计划生育户在政策上倾斜他们,在物质上奖励他们,在生活上关心他们,在资金上支持他们,让他们树立“计划生育、人人有责”、“女儿也是传后人”的思想,有效推进了全村的计生工作,连年完成上级下达的考核指标。大力提倡移风易俗,抓好平坟还田。殡葬改革,建好骨灰堂和公用墓地,火化率达到100,进公墓率达到100。

“富而思源,富而思进”。张文芝永远不会满足现在所取得的成绩。他带领本村开拓创新,不懈进取,向着“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目标进军。

《村党支部书记致富带头人材料》

第五篇:振丰村致富带头人材料

振丰村青年致富带头人潘良军事迹

潘良军,男,现年38岁,1974年3月10日出生。汤原县振兴乡振丰村人。朴实憨厚的农民外表下,骨子里却蕴藏着一个当代青年人永争一流、强烈进取的优秀品质。他本人创建的振兴乡亮军修理部目前发展形式良好。1988年至1991年在振兴乡中学就读。在校学习成绩突出,但是由于家庭困难,无力支付学费,他读完中学就回家务农了。2002年至2005年在汤原职业高中函授学习。1998年曾任振丰村团支部书记。2009年任振兴乡振丰村党支部副书记至今。200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潘良军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家中有一个妹妹和一个弟弟。在家中排行老大。父亲常年有病,无法下地劳动,家中的重担就都落在了他和母亲的身上。他从小就参加田间劳动,体验到了农民生活的不容易。无形中锻炼了他坚毅的性格。在家干了几年活后,收入也不多,刚够维持生活,于是他就想出去,1999年他就到辽宁省大连市去打工。年青的他梦想能在那里打拼出自己的一片天地,但是打工的收入也很少,一天到晚不得闲。在打工的过程中,他学到了很多知识。也知道了生活的艰难。于是他就利用空闲时间学习电焊技术,水暖安装技术。他想等到自己学成后回家开一个农机修理部。打工的经历没有让他尝到成功的喜悦,但是却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磨炼了意志,这将是他受用终身的财富。

2000年他回到家乡,他到吉祥乡黄花村一个大型的农机修理部打工,一面学习农机的修理技术,一面积累资金。在这里他学到了很多东西,由于他勤奋好学,人又聪明,他很快就精通了农具修造技术。他很快就受到老板的重用,每年收入10000多元,成为该修理部的技术骨干。当时该修理部大量出产脱谷机,于是他就成了售后的技术员,每年的秋季他就和老板到处去修脱谷机,从中他看到了做农机修造的利润太大了,于是下定决心一定要自己开一个这样的修理部。而媳妇周桂荣则在家里一个人种地。从种到收都不用潘良军操心。现在潘良军还在说,要是没有媳妇这样的支持自己,我也不会有今天的成就。

2002年他放弃了老板的高薪挽留,回到家乡创业。在振兴乡振兴村租了一个地方,开了一个修理部。主要为村民修理农具。由于他服务热情,技术到位。附近村的村民都到他这里来修车。每天修理部里都是人满为患。经常要提前预约才能排上号。不过对于振丰村的村民他还是格外的关照的。这也赢得了振丰村村民的一致好评。2005年他自己在振兴村新建了一处200平米的库房,开始了自己的事业。他每年春季,都会收到很多订单。每年的收入都在50000多元。他造的农具质量好,受到村民的欢迎。每年的活都推不开。

他富了,但他没忘生他养他的家乡,尽力为家乡做贡献。他合法经营,积极交纳各种税费,多次被税务机关、工商部门评为纳税光荣户、消费者信得过单位。同时,他还积极安排地方剩余劳动力10多人次,为他们的就业寻到了出路。在经营中,他一直苦苦寻找能为百姓谋福利的机会,抓住自己经常出外,见广多识的机会,首先引进了新型农用播种机。开始,农民不认可,不敢用这种机械,他就免费提供给农民试用,极大提高了农民的工作效率,现在不但在振丰村,以至全振兴乡农村都已用上了这种工作效率高,播种距离均匀准确的农用新机械。

他在开修理部的同时家里也种了5垧多的地。他对于种地技术也精通。每当他听到附近有农业技术讲课,他总是第一个去听。并且还会应用到生产中来。通过听课他对于自己的技术有了信心。对于村民他也总是毫无保留的讲给村民们听。虽然大家对这些不是很理解,但是大家看到他家的地每年的产量都很高,慢慢的也就开始按他说的方法去做,虽然有些走样。但是,还是有一些效果的。每年他总是第一个把大棚扣上,提前暖地。在他的带动下,村民也开始提早动手了。现在村里人都是看着他干活,他怎么干,村民们就跟着学。

2008年他看到农村机械化的程度不高,他就自己买了一台3080收割机。每年他都可以有几万元的收入。在他的带动下,村民们也纷纷买机器。现在村里有大型收割机8台,中型拖拉机30多台。久保田插秧机20多台。现在振丰村的机械化水平空前提高,从种到收已经实现全程机械化。他还买了一台插秧机,春天为村民们插秧挣钱。

2009年,潘良军当选为振丰村党支部副书记。他担任副书记以来,对村里的工作非常的支持。有时候为了工作,自己家的活都没有时间干。但是是他无怨无悔。2010年他又带头在振丰村成立了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带动村民10多户,规模经营土地100多垧。

他是一个普通的农民的儿子,但共产党员的奉献精神,开拓精神,却已深深植根于他的心中;他艰苦创业,带动了一方群众的致富奔小康,成为人见人夸的能人;他富不忘本,断断续续为村中公共事业捐款5000元以上;他是一个平凡的人,是一个靠劳动致富的千千万万个农民的杰出代表。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之中,潘良军作为先富起来的农民青年代表,正抓住这一前所未有的机遇,努力奋斗,继续创新,为实现在新农村建设的新跨越中发热发光而奋勇争先。

我们期待着潘良军的目标都能够尽快实现,期待着他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为广大农村青年树立更好的榜样!

下载村最美致富带头人事迹材料14word格式文档
下载村最美致富带头人事迹材料14.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最美乡村”的创业致富带头人

    “最美乡村”的创业致富带头人 曾经,这里是偏僻的山旁村,是当地的贫困村;现在,这里是“江苏最美乡村”,乡亲们过上了幸福生活,村里到处可见各种乡村特色的建筑,早已没有了往日的荒......

    党员致富带头人事迹篇二

    党员致富带头人事迹篇二张中美,男,41岁,中共党员,沅陵县借母溪乡借母溪村委会委员。从20xx年开始,他带头发展生态养蜂业,致富后不忘左邻右舍,带领周围群众致富,他政治思想进步,刻苦钻......

    党员致富带头人事迹篇一

    党员致富带头人事迹篇一郭仲文,男,汉族,生于1954年11月,华县赤水镇步背后村党支部书记,自上任以来,团结村两委一班人,顽强拼搏,使村上面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群众收入不断增加,20xx年人......

    党员致富带头人事迹篇三

    党员致富带头人事迹篇三朱志明,1980年1月出生,中共党员,现任科右前旗俄体镇义新村党总支委员、村委会会计、团支部书记。朱志明通过个人积极努力,到科右前旗卫校进修,1998年成为......

    农民党员致富带头人事迹汇报材料

    文章标题:农民党员致富带头人事迹汇报材料辛勤走出致富路带领乡亲奔小康我叫**,今年39岁。二十年前我还穷得叮当响,是靠辛勤打拼走上了致富路,并成长为一名共产党员。我创办的**县天......

    精准扶贫致富带头人事迹报道

    事迹报道 —— XX市XX区精准扶贫致富带头人 李亚琴 红山疑云霞,河水碧溶溶。草原上一座美丽的城市XX坐落着一户人家,家里的这位老人既善良又热心,一双巧手编织出许多惹人喜爱的......

    巾帼科技致富带头人典型事迹

    巾帼科技致富带头人先进事迹 ----延津县 xxx,女,汉,中共党员,家住xxx,2008年5月入村,任xx村支部书记助理,在xx村工作的这三年多来,她时刻以一名中共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坚决拥护......

    农村优秀党员致富带头人先进个人事迹

    带头致富的乡村女强人在**区**村后山的羊肠道上,人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位眉清目秀、勤奋善良的青年妇女,每天背着一个小孩再一手拿着锄头、一手牵着另一个小孩,早出晚归,整整在这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