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桐梓县财政扶贫资金项目管理办法
桐梓县财政扶贫资金项目管理办法(试行)
为进一步加强财政扶贫资金项目的管理,提高项目建设质量和效益,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办法》、《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切实做好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决定》、《中共贵州省委关于加大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力度的决定》、《贵州省财政扶贫资金报账制管理实施细则(试行)》等文件精神和有关政策规定,结合我县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实际,制定本办法。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财政扶贫资金是指国家设立的用于贫困地区改变落后面貌,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提高贫困群众生活水平,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专项资金。包括针对扶贫开发重点村下达的扶贫项目资金、农田基本建设资金、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资金以及小额扶贫到户贷款贴息资金。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使用上述财政扶贫资金建设的各类开发项目。
第二章 财政扶贫资金项目申报
第四条 申报程序。年度财政扶贫资金计划下达后,项目申报单位(乡镇人民政府)必须到项目区(列入扶持计划的重点村)召开村民代表大会,根据村情实际,按照先急后缓的原则选择、确定开发项目和项目受益区。项目受益区村民代表大会三分之二以上代表同意的项目,项目申报单位(乡镇人民政府)方可向上申报。
项目受益区村民代表大会至少由15名以上村民代表组成(在编的村干部除外)。
第五条 申报内容和材料。申报财政扶贫资金项目,须报送《贵州省财政扶贫资金项目申报书》、项目受益区村民代表大会参会代表签字的会议纪要一式两份,同时提供项目申报书电子文档,报县扶贫办审查。县扶贫办会同有关部门审查通过并报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审核后,按规定程序报省、市扶贫主管部门审批立项。
第六条 申报时间。各项目申报单位(乡镇人民政府)应在资金计划下达一周内完成项目申报的程序,先将《贵州省财政扶贫资金项目申报书》的电子文档传送到县扶贫办,经县扶贫办审查通过后按要求立即报送相关纸质资料,按省市要求程序上报立项。
第三章 财政扶贫资金的扶持范围
第七条 财政扶贫资金扶持的项目:
(一)重点村贫困农户实施的种植业、养殖业项目;
(二)引进优良品种、推广先进适用技术等科技扶贫和产业化扶贫项目;
(三)重点村实施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四)重点村实施农田水利等基本农田建设项目;
(五)重点乡镇的重点村发展基础教育、医疗卫生、计划生育、文化广播电视事业等社会公益项目;
(六)贫困地区干部培训和农民农业适用技术与非农技能培训项目;
(七)贫困农户住房改造项目。
第八条 财政扶贫资金不予扶持的项目:
(一)修建楼堂馆所及商品住宅的项目;
(二)乡、村所办的经济实体项目;
(三)应由国家投资的大中型基本建设项目;
(四)乡镇集镇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五)未完成项目前期准备工作的项目;
(六)无项目申报书或申报材料不全的项目;
(七)不符合财政扶贫资金项目申报程序的项目;
(八)采用不正当手段套取扶贫资金的项目。
第九条 财政扶贫资金不支持列有下列费用开支的项目:
(一)行政事业机构开支和人员经费;
(二)各种奖金、津贴和福利补助;
(三)购置交通工具及个人通信设备;
(四)弥补企业亏损;
(五)弥补财政预算支出缺口和偿还债务;
(六)弥补项目建设管理费用;
(七)其它与财政扶贫资金使用范围不相符的支出。
第四章 财政扶贫资金项目管理
第十条 财政扶贫资金严格实行项目管理,做到资金到项目,管理到项目,检查到项目,验收到项目。
第十一条 项目实施方案。项目经省、市立项审批下达后,项目实施单位(乡镇人民政府)根据县扶贫办的通知在一周内完成项目实施方案的编制,并报送县扶贫办(同时上传方案的电子文档)。
项目实施方案应明确项目实施的组织方式、实施步骤、项目资金使用的详细概算、实施报账所需的票据类型。由于财政扶贫项目资金是补助性质的且投入标准较低,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除桥梁、隧道等专业性强工程项目外,其它项目不允许以工程发包的形式组织实施。
县扶贫办会同县财政局对项目实施单位报送的实施方案进行审核后,对项目实施方案进行县级批复。项目实施方案一经批准,项目实施单位可遵照《桐梓县财政扶贫资金报账制管理操作规程(试行)》规定及时申请拨付项目资金,启动项目建设。
实施方案是项目实施的指导性文件,必须切实可行。在项目实施方案编制中改变项目建设性质,套取、挪用国家财政扶贫资金的行为,一经查实,纪检监察机关将从严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实施方案未经县级批准的项目,不得拨付项目资金。
第十二条 项目实施管理。项目实施方案经县级批复下达后,项目建设单位应按照项目资金计划、建设内容、建设规模及实施地点,精心组织实施,加强质量管理,按期完成建设任务。项目实施过程中,县扶贫办会同县财政局、县审计局、县监察局和有关技术部门对项目进行指导、监督和检查,确保项目质量。检查以实地查看为主,检查结束后检查组应听取项目实施单位(乡镇人民政府)的汇报,对达不到项目实施要求的,检查组应向项目实施单位(乡镇人民政府)下达整改通知书,限期整改。
第十三条 项目资金管理。县财政设立“财政扶贫资金报账专户”,项目实施单位(乡镇人民政府)按照《桐梓县财政扶贫资金报账制管理操作规程(试行)》和乡财县管乡用的相关规定,设立扶贫资金专账,由财政所进行管理和会计核算。同时,乡镇扶贫开发工作站要设立辅助核算账。确保项目资金封闭运行、专款专用。
项目资金拨付到项目实施单位(乡镇人民政府)后,资金支付必须履行下列程序:
(一)项目实施单位的主管部门(乡镇扶贫站)初审,提出用款意见;
(二)项目实施单位项目主管领导(乡镇分管领导)审核;
(三)项目实施单位主要领导(乡镇长)审批;
(四)项目实施单位财务部门(乡镇财政所)审核付款。对不符合财政扶贫资金使用规定及不符合财经法规的支出,有权拒付。
第十四条 项目报账制管理。财政扶贫项目资金实行县级财政报账制管理,严格执行国家《财政扶贫资金报账制管理办法》、《贵州省财政扶贫资金报账制管理实施细则(试行)》和《桐梓县财政扶贫资金报账制管理操作规程(试行)》的各项规定。报账必须在项目通过县级验收一周内完成。
报账票据原则上必须与项目实施方案中资金概算的内容相吻合。除直接补助到户项目、培训项目的误工补助和工程类项目的技工补助费用(不得超过项目资金总额的30%)使用主管部门统一格式的名册外,其余支出一律使用国家正式发票,并附相关附件。
第十五条 项目公示制度。年度财政扶贫资金项目经省市立项下达后,县扶贫办将全县总的项目建设计划在县政府网站等县内媒体上进行公示,接受社会和舆论的监督;项目实施的县级批复下达后,项目实施单位(乡镇人民政府)必须在项目启动后将项目名称、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项目建设单位等内容在乡镇和项目区进行公示;项目建设竣工并通过县级验收后,项目实施单位(乡镇人民政府)必须在项目区将竣工项目的名称、项目资金来源及投资总额、项目实施地点、项目建设单位、项目负责人、项目资金使用的方向、项目检查验收以及补贴发放等情况在项目所在的乡镇项目受益区进行公示,接受社会和广大群众监督。工程类项目竣工后必须按规定设置工程标志牌。
第十六条 项目备案制度。年度财政扶贫资金项目实施的县级批复下达后,县扶贫办必须将批复文件报送县纪委和县监察局备案;年底财政扶贫资金项目县级验收结束后,县扶贫办县级验收报告书以及相关附件装订成册报送县纪委和监察局,加大纪检监察机关对项目实施和资金使用的监管力度。
第十七条 项目的变更调整管理。对已审批下达的项目,原则上不得调整。因特殊情况需进行变更调整的,须将变更调整的原因及调整项目的名称、建设内容、资金额度、实施地点、实施单位等情况和新上项目的项目申报书按程序上报,按项目审批权限另行审批。
第十八条 对未经批准自行调整的项目,其资金由项目资金管理部门收回;对已审批下达的项目,超过12个月尚未实施的,其资金由项目资金审批部门收回。
第十九条 项目档案管理。项目实施结束后,项目实施单位必须将项目从申报至竣工验收各个环节的文件资料,按照时间顺序归档、立卷并装订成册,作为项目验收、运行维护和审计监督的重要依据。
第五章 财政扶贫资金项目验收
第二十条 验收依据。项目验收的主要依据是经省、市下达的立项文件和县级对项目实施方案的批复文件。
第二十一条 验收条件。项目验收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一)项目建设单位按照下达项目的计划和设计要求,完成建设任务的;
(二)工程建设项目经试运行或技术检测,质量达到技术指标,设置了永久性工程标志的;
(三)群众代表大会讨论项目的记录、项目申报书、实施方案、批复文件、有关图片图表、实施单位合同或组织实施责任书、自查验收报告、总结材料、财务决算、管护措施等文件资料齐全的。
第二十二条 验收程序。县扶贫办对同一批次的项目确定统一的县级验收时间,年度内项目集中验收不超过三次。项目实施单位(乡镇人民政府)承担的单个项目建设任务完成后,应对照项目计划和要求,及时组织自查验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确保项目建设质量,并在县级验收开始前写出《竣工验收申请报告》,申请县级验收;县扶贫办收到实施单位的《竣工验收申请报告》后,组织县级验收组对单个项目进行验收。
首次验收不合格的项目,项目实施单位(乡镇人民政府)应根据验收组提出的整改意见,在一个月内完成整改并再次提交验收申请。
县级验收组至少有三人以上的人员组成,其中必须有一名资金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参加。资金量较大、技术含量较高的项目,验收组中必须有具备资质专业技术人员。
第二十三条 验收方法。主要采取听汇报、查对项目档案、察看现场、走访受益群众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办法进行验收。验收结束,验收组应及时与项目实施单位交换验收情况,对达不到验收标准的,限期整改,明确复查验收时间重新组织验收。
第二十四条 验收内容。项目立项批准的建设计划任务、实施地点、完成时间、数量、质量;财政扶贫资金的到位和使用情况;项目的自筹资金及农民投工投劳情况;项目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情况;项目建成后的运行管理措施;有关文件资料、图表、财务档案、标牌、公示等情况。
第二十五条 验收标准。按批准的项目计划及规定的标准进行验收,验收评定结果分为“优良、合格、不合格”三个等级。工程类项目通过验收后,若验收组认为有必要,可将评定结果确定为初验“合格”,预留一定的保证金,待组织复查后拨付。
第二十六条 验收报告。由县扶贫办对所验收的项目写出分项目验收报告书,作为项目报账的必备依据。
第二十七条 项目验收后的管护。已检查验收合格的项目,项目实施单位(乡镇人民政府)必须组织项目受益群众及相关单位共同搞好后续管护,发挥好项目的效益。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八条 财政扶贫项目资金必须专款专用。对转移、挪用、拖欠、挤占、贪污财政扶贫资金的,必须如数追回,并依纪依法追究有关负责人和当事人的责任;因人为因素造成项目失败、质量低劣、项目资金损失的,追究有关负责人和当事人的责任。各级各有关部门要相互配合,按照有关规定和要求加强对项目实施的检查指导工作,审计部门做好项目资金使用情况的审计监督工作。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由县扶贫办和县财政局负责解释,自下发之日起执行。
第二篇: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办法
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办法
财政部 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 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 财农字[2000]18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厅(局)、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计委(以工代赈办):
为了进一步加强和规范财政扶贫资金的使用与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我们制定了《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办法》(试行)和《财政扶贫项目管理费管理办法》(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
一、《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办法》(试行)
二、《财政扶贫项目管理费管理办法》(试行)
三、制定《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办法》(试行)的说明
附件一
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办法(试行)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进一步加强和规范财政扶贫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依据国家扶贫开发方针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和《国家扶贫资金管理办法》,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财政扶贫资金是国家设立的用于贫困地区、经济不发达的革命老根据地、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地区改变落后面貌,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提高贫困农民收入水平,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专项资金。
第三条 适用本办法的财政扶贫资金包括以工代赈资金、新增财政扶贫资金、发展资金。
第二章 资金来源
第四条 财政扶贫资金来源包括中央财政安排的资金和地方配套资金。
第五条 地方政府应按不低于中央财政安排资金额度30%的比例落实配套资金。地方配套资金包括财政和部门的配套资金。
第六条 地方财政应落实的配套资金由地方各级财政部门共同负担,负担比例由省人民政府确定,对市、县财政部门确实无力配套的,省级财政必须全部负担。地方各级财政应负担的部分,必须在年初预算中足额安排。
第七条 配套资金不能虚列预算,不能多头配套。对中央财政第四季度追加的资金,地方各级政府可视财力情况安排配套。第三章 资金使用
第八条 以工代赈资金和新增财政扶贫资金全部用于国定贫困县。发展资金,重点用于国定贫困县,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安排一定比例用于非国定贫困县。
第九条 中央财政从中央预算安排的发展资金中安排部分资金,专项用于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县以及少数民族聚居地区。
第十条 财政扶贫资金使用范围:
(一)以工代赈资金,主要用于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重点修建县、乡、村道路(含桥、涵),建设基本农田,兴建小型、微型农田水利,解决人畜饮水及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含造林、种果、畜牧草场建设)等;适当用于异地扶贫开发中的移民村基础设施建设;
(二)新增财政扶贫资金和发展资金,重点用于发展种植业、养殖业、科技扶贫(优良品种的引进、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及培训等);适当用于修建乡村道路、桥梁,建设基本农田(含畜牧草场、果林地),兴建农田水利,解决人畜饮水问题,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广播、电视事业。
第十一条 中央财政扶贫资金不得用于下列各项支出:
(一)行政事业机构开支和人员经费;
(二)各种奖金、津贴和福利补助;
(三)弥补企业亏损;
(四)修建楼、堂、馆、所及住宅;
(五)各部门的经济实体;
(六)弥补预算支出缺口和偿还债务;
(七)大中型基建项目;
(八)交通工具及通讯设备(汽车、手机、传呼机等);
(九)小额信贷及其他形式的有偿使用;
(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扶贫;
(十一)其他与财政扶贫资金使用范围不相符的支出。
第四章 资金分配与管理
第十二条 财政扶贫资金分配应依据:
(一)国家扶贫方针政策;
(二)贫困人口数;
(三)贫困县数;
(四)自然条件;
(五)基础设施状况;
(六)地方财力;
(七)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
(八)资金使用效益;
(九)其他。
第十三条 中央财政扶贫资金的分配程序为:
(一)以工代赈资金由国家计委商财政部、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提出初步分配方案;
(二)新增财政扶贫资金和发展资金由财政部商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提出初步分配方案;
(三)由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汇总平衡提出统一分配方案,上报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审定并于年初一次通知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同时抄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厅(局)、计委、扶贫办;
(四)以工代赈计划由国家计委及时下达,财政部拨付资金。
第十四条 中央财政在全国人大批准通过预算后1个月内将资金下达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厅(局),地方各级财政在收到上一级财政下达的财政扶贫资金后,应尽快与扶贫办、计委(以工代赈办)衔接项目计划,分批下达资金。首批下达时间不得超过1个月,比例不得低于80%。
第十五条 中央财政每年从以工代赈资金、新增财政扶贫资金、发展资金中分别提取1.5%,用于项目管理费,以工代赈项目管理费由国家计委商财政部、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新增财政扶贫资金、发展资金项目管理费由财政部商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专项下达各地。地方各级、各部门不得以任何理由、任何方式再提取项目管理费和其他费用。
项目管理费使用管理,另行规定。
第十六条 省以下(含省本级)各级财政部门要设立财政扶贫资金专户,实行专项管理,封闭运行。当年结余,结转下年继续使用。
专户存储所得利息,全额转作扶贫资金,继续用于扶贫。
第十七条 财政扶贫资金安排的建设项目实行省级管理制度,省以下不能层层切块分配,要严格实施项目管理,做到资金到项目、管理到项目,核算到项目,按项目建设进度核拨资金,确保资金及时足额到位。
第十八条 扶贫项目在地方各级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组织实施,各部门要相互配合,相互协作,明确责任,各司其责,严格把关。提前落实项目计划,组织协调、指导项目实施,并对项目实施进行审核、监督、检查。
财政部门根据项目建设进度拨付资金,汇审财务决算,监督资金使用。计划部门会同财政、扶贫办等有关部门对以工代赈项目进行竣工验收,财政部门会同扶贫办等有关部门对发展资金、新增财政扶贫资金项目进行竣工验收。根据竣工验收结果,财政部门建立资产登记档案。
第十九条 财政扶贫资金推行报账制管理,具体管理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制定;对扶贫开发项目发生的数额较大的购买性支出实行政府采购,具体额度由省人民政府确定。
第二十条 同一项目不得多头申报、多头申请资金。
第二十一条 使用财政扶贫资金的项目建设单位,执行终了,要根据财政部门的要求,按时编报会计报表和决算,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核汇总后上报上一级财政部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部门要根据财政部关于财政总决算的编报要求,按时向财政部报送财政扶贫资金使用情况表,并抄报有关部门。第五章 资金监督与检查
第二十二条 各级财政部门、计委(以工代赈办)、扶贫办要依法加强对财政扶贫资金的监督检查,配合审计等有关部门做好审计、检查、稽查工作。
第二十三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要如数调减下分配指标,并视情节对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罚。
(一)挥霍、浪费、截留、克扣、挤占财政扶贫资金的;
(二)配套资金不足的;
(三)同一项目多头申报、多头申请资金的。
第二十四条 对骗取、套取、挪用、贪污财政扶贫资金的行为,要如数抵减下拨款,并依法对单位和直接责任人员进行处罚。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部门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五条 用于边境贫困农场、国有贫困林场、“三北”防护林的财政扶贫资金,执行本办法。
第二十六条 “三西”农业建设专项补助资金执行财政部财农字[1995]10号文件规定,扶贫贷款贴息资金的管理办法执行财政部财农字[2000]1号文件规定。
第二十七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根据本办法,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实施细则,并报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财政部、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备案。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执行。
附件二
财政扶贫项目管理费管理办法(试行)
为了推进财政扶贫项目管理工作,提高财政扶贫项目管理水平,根据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和《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办法》,特制定本办法。
一、资金来源
财政扶贫项目管理费每年由中央分别从以工代赈资金、新增财政扶贫资金和发展资金中提取1.5%。地方各级、各部门不得以任何方式任何理由再提取扶贫项目管理费及其他费用。
二、资金使用范围
财政扶贫项目管理费主要用于规划编制、项目评估、检查验收、成果宣传、档案管理以及县级以下扶贫会议经费、资料费、印刷费等开支。
该经费不得用于《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办法》规定的限支项目。
三、资金管理
以工代赈项目管理费由国家计委商财政部、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新增财政扶贫资金和发展资金项目管理费由财政部商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专项下达各省(区、市),由各省(区、市)统筹安排。
各省(区、市)在安排财政扶贫项目管理费时,必须考虑全省扶贫资金分配和扶贫工作情况,统筹兼顾,突出重点,要有针对性地支持贫困人口相对集中、扶贫任务较重的贫困县。
各省(区、市)每年安排给县级的财政扶贫项目管理费不得低于全省财政扶贫项目管理费总额的80%。
四、监督检查
各级安排财政扶贫项目管理费时,要同时抄报同级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中央财政及财政监察部门将不定期地组织检查,发现违规者,视情况予以处置。
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执行。
附件三
制定《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办法》(试行)的说明
一、为什么要制定统一规范的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办法
财政扶贫资金是国家扶贫开发的重要资金投入,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目前财政扶贫资金种类较多,资金使用混乱、分散,管理多头,政策界限模糊,导致挤占、挪用转移甚至贪污财政扶贫资金的现象比较严重,影响了财政扶贫资金的有效使用。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没有一个统一规范的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办法。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我们根据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和国务院扶贫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精神,结合扶贫开发工作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统一、规范的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办法。
二、制定《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办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
1.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对实际工作需要但现行管理制度又没有规定,或者不够明确的,进行了补充和完善。
2.本着规范统一的原则,将同属于财政性质的支援不发达地区发展资金、新增财政扶贫资金、以工代赈资金统一纳入一个管理制度进行规范。
三、与现行制度规定不一致的有关内容
1.为保证现行有关政策的连续性,在现行政策有关规定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以工代赈资金、新增财政扶贫资金和发展资金各自的使用范围。
2.明确项目管理费的提取和使用。对项目的规划编制、项目评估、检查验收、成果宣传、档案管理以及必要的扶贫业务费开支等,允许在财政扶贫资金中列支,但必须从严掌握,不得铺张浪费。项目管理费由中央财政分别从以工代赈资金、新增财政扶贫资金、发展资金中提取1.5%,以工代赈项目管理费由国家计委商财政部、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新增财政扶贫资金、发展资金项目管理费由财政部商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专项下达各地。地方各级、各部门不得以任何理由、任何方式再提取项目管理费和其他费用。
3.要求省以下(含省本级)各级财政部门要建立财政扶贫资金专户,实行专项管理,封闭运行,并积极推行报账制管理;对扶贫开发项目发生的数额较大的购买性支出实行政府采购。
4.地方配套资金问题:规定省以下(含省本级)各级政府配套安排的扶贫资金,不得低于中央财政安排资金额度的30%,配套比例只规定了下限,没有规定上限;地方政府配套的资金包括财政配套资金和有关部门安排的配套资金;地方财政应落实的配套资金,由地方各级财政共同负担,负担比例由省确定;对一些市县财政确实无力配套的,市县财政可以不予配套,但省级财政必须配齐。
5.培训经费问题:不再执行财政部财农字[1999]83号文件中的有关规定。对贫困地区农民的科技培训经费可根据扶贫开发工作的实际需要,结合具体扶贫项目进行安排。但要从严掌握,严禁扩大范围。
四、本办法有关条款的说明
1.第九条中用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资金,仍由财政部门和民委部门共同管理。
2.第十九条“购买性支出”,指对扶贫项目所需物资、材料、设备集中、批量购买所发生的支出。
3.第二十条“同一项目不得多头申报、多头申请资金”,是指同一扶贫开发项目,不得既申请以工代赈资金,又申请新增财政扶贫资金和发展资金。
第三篇:德阳市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项目管理办法
德阳市农村扶贫开发领导小组 关于印发《德阳市财政专项扶贫资金
项目管理办法》的通知
各县(市、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成员单位:
经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同意,现将《德阳市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项目管理办法》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德阳市农村扶贫开发领导小组
aa2014年10月31日
德阳市财政专项扶贫资金
项目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按照市委办、市府办《关于设立德阳市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通知》精神,为加强德阳市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以下简称专项扶贫资金)项目管理,提高项目工程建设质量和效益,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四川省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四川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县级财政报账制实施管理办法》、《四川省财政专项扶贫项目管理办法》和《德阳市农村扶贫开发实施意见(2011—2020年)》等文件规定,结合我市扶贫开发的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专项扶贫资金安排的、以减贫增收为目标的扶贫开发项目,实施对象主要是连片贫困村、插花贫困村和贫困户。专项扶贫资金项目按照“市级统筹、县级实施、规划到村、扶贫到户”的原则,实行“分级管理、责任到县、部门协作、专项考核”的工作机制。专项扶贫资金由德阳市人民政府统一安排,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统筹管理。市扶贫移民办和市财政局是专项扶贫资金项目的监管主体,各县(市、区)2
人民政府是工作主体、实施主体和责任主体,扶贫对象是参与主体和受益主体。
第三条专项扶贫资金由市政府根据各地的减贫任务、扶贫绩效、项目库建设和规划编制情况分解安排到县。专项扶贫资金项目实行县级管理、县级财政报账制度,市以下不能层层切块分配。县(市、区)要按照各地扶贫开发规划和减贫计划切实做好项目规划、立项、规划、审定和实施,按项目建设进度核拨资金,确保资金及时足额到位。
第四条 专项扶贫资金项目按受益对象分为公共扶贫项目和到户扶贫项目。公共扶贫项目指在贫困村实施的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项目;到户扶贫项目指以户和联户实施的改善生产生活设施和提高能力建设的发展项目。
第五条 市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项目按建设内容分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能力建设等类型。主要包括农田水利基本设施、人畜饮水、村组道路、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技术推广和产业发展,乡村旅游、手工业,农房改造、庭院经济、劳动力培训转移、职业教育、生产技术和就业技能培训等扶贫项目。
第二章 项目立项申报
第六条 专项扶贫资金项目由建设单位根据扶贫开发规划,按照参与式扶贫的要求进行项目规划立项,并编制项目规划。
项目建设单位包括:进入各地扶贫规划的市级重点贫困区的连片贫困村、“插花”扶贫村以及因灾返贫村,按照全省建档立卡统一识别的贫困户,按规定程序确定的参与扶贫项目建设的单位或业主。
第七条 有关乡(镇)、村和建设单位组织做好项目立项和申报,项目规划到村、扶持到户。申报准备包括:项目的勘察、设计、投资概算;项目评估、扶贫效益分析;确定项目实施单位、项目技术依托单位等。
第八条 申报材料。项目申报材料应包括:申报文件、《专项扶贫资金项目实施方案》、项目村的申请报告、项目意愿表、村民大会代表签字同意项目书、投资概算、项目汇总表、自愿投资投劳签字记录、村民大会会议记录等。到户项目申请应包括:项目申请依据,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技术标准及投资概算,资金需求估算,预期效益和减贫目标,实施计划、管理措施、项目验收、评估措施等。
第九条 申报程序。1.每年专项扶贫资金计划确定后,由市财政局和市扶贫移民办提出到县分配方案,经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审定、市政府审批后,将资金计划下达到县(市、区)。4
2.县(市、区)扶贫开发部门应根据扶贫开发任务、专项扶贫资金计划指标在项目库中初选项目,组织建设单位按户、村、乡(镇)、县逐级开展项目申报工作,由乡镇人民政府以正式文件向县(市、区)扶贫开发部门报送扶贫项目申报材料。3.项目申报推行竞争立项,在县级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由扶贫部门牵头,会同财政、农业、林业等有关部门对项目建设单位申报的扶贫项目进行审查,经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审定后,报县(市、区)人民政府审批,同时报市扶贫移民办和市财政局备查。
第十条 申报时间。县(市、区)扶贫部门在收到申报材料后15个工作日内组织项目审查。
第三章 项目审批
第十一条 审批权限。专项扶贫资金项目严格执行责任、权力、资金、任务“四到县”规定,除市政府指定的项目外,项目审批权限一律下放到县(市、区)。县级扶贫部门根据市下达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额度和有关工作要求,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编制财政专项扶贫项目安排计划,审核建设单位提出的项目规划和实施方案,做到资金到项目、管理到项目、核算到项目、检查到项目、验收到项目,并报县(市、区)人民 5
政府审批。
第十二条 审批程序。
1.项目建设单位提出申请;2.村民委员会初审;3.乡(镇)人民政府复审;4.县级扶贫、财政等有关部门审核;5.县级人民政府审批。
第十三条 项目审批下达后,项目实施单位应制定项目实施方案。县级扶贫部门应对项目实施范围和受益对象的真实性、合规性和有效性进行审核。扶贫项目报批计划一经县级人民政府批准即为项目执行计划。县级部门须在批准后5个工作日内进行公示公告,并在15个工作日内将项目批文下达到项目建设单位。
第十四条 批准后的专项扶贫资金项目,建设单位不得擅自调整或变更。因特殊情况确需调整项目建设方案的,应在项目实施前6 个月内,报县级扶贫和财政部门批准并存档,建设时限按批准时间顺延,并予以公示。
第十五条 各县(市、区)要将专项扶贫资金项目安排计划及项目实施方案报市扶贫移民办和市财政局存档备案,并作为管理考核的依据。
第四章 项目实施
第十六条 项目实施要求。
1.明确实施范围。除市下达计划时明确实施范围外,专项扶贫资金项目由各县按照扶贫工作的要求确定实施范围,优先将本行政区内最贫困的村、最贫困的农户纳入扶持范围,做到对项目实施区域内扶贫对象全覆盖,让扶贫对象直接受益。
2.明确项目需求。坚持分类指导、因地制宜、缺啥补啥、群众自愿的原则,开展贫困群众需求摸底调查,对拟实施项目邀请行业专家做好评估论证,通过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确定具体实施项目,并予公告。
3.明确建设标准。项目建设标准按国家建设标准或行业建设标准执行;无国家建设标准和行业建设标准的,各县(市、区)可通过典型设计制定本辖区内的专项扶贫资金项目建设暂行标准,并予公告。
4.项目施工设计。技术和安全要求较高的项目,由项目建设单位根据国家规定选择具有相应资质的技术服务机构进行施工设计。一般技术要求或属于区域内自主确定建设标准的项目,可由项目乡、村选择技术人员施工设计。
5.项目工程预算。预算规模较大的项目由项目业主委托有资质的专业机构编制。自主设计的小型项目、投工投劳项目可由建设单位领导小组自主编制。预算编制要有群众代表参与,预算编制要在项目区公示,并作为招标采购和竣工决算的依据。
6.项目实施方式。推行民办公助、“一事一议”等方式实施 7
财政专项扶贫项目。工程投资达到规定必须进行招投标条件的,要按照招标有关规定和程序公开进行招投标;未达到招标条件的可通过公开比选或竞争性谈判等方式组织实施,也可由村组集体组织村民投工投劳自建。到户项目采取“统一规划,分户建设,分户验收,分户补助”的办法由受益农户自行实施,也可通过村民代表大会决议承包给符合规定确定的专业队伍施工实施。
7.项目投劳筹资。“民办公助”和村民“自建自管”的建设项目,要按照村民自愿的原则拟定投劳筹资方案,通过“一事一议”方式书面征得项目受益区75% 以上的农户同意。项目投资中群众自筹资金和投劳折资比例不高于总投资规模的30%,贫困户筹资要给予适当减免。投劳筹资要明确到户到人,并在项目实施区公示。
8.物资采购办法。达到实施区域招标采购标准的财政专项扶贫项目,须实行招标采购。未达到招标采购条件的,可通过竞争性谈判或“一事一议”等其他方式采购;“民办公助”和村民“自建自管”项目所需材料、工具、生产资料等由村民通过“一事一议”方式采购,并予公告。
9.项目补助标准。已有国家或行业补助标准的项目按国家或行业补助标准执行;没有明确补助标准的公共设施及公益性项目由县(市、区)人民政府根据当地实际确定补助标准,实 8
行定额补助。没有行业补助标准的到户项目可通过村民代表大会确定补助标准和补助方式,到户产业发展项目原则上以发放生产资料方式兑现补助为主;到户居住环境建设项目实行先建后补。
10.明确项目建设时限。专项扶贫资金项目自下达之日起,原则上在一个完成,中途经批准调整项目的,可按批准时间后延。对未经批准自行调整的项目和已审批下达超过12个月尚未实施的项目,其资金由县财政部门收回,继续用于下扶贫项目。
第十七条 项目实施方案编制。包括以下内容: 1.项目区概况及实施区域选择依据、原则。2.项目建设的目标、内容、规模、标准、期限及进度安排。3.项目组织实施方式。4.资金、物资和劳动力筹集规模及办法。5.资金、物资、工程质量管理制度和办法。6.技术保障和环境保护措施。7.覆盖农户及帮扶扶贫对象脱贫措施。8.项目实施监管机制、农户利益联结机制。9.公示公告程序。10.项目资金整合、投资概算、效益分析及检查验收办法。11.相关图表及会议决议记录、农户签名表册等。
第五章 项目监督管理
第十八条 建设单位要成立项目实施领导小组,由实施区域所属行政和纪检、行业部门负责人、项目技术负责人和村民代表组成。下设资金、物资、建设、质量监督等管理小组。
第十九条 专项扶贫资金项目实行公示公告,项目区群众具有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项目实施前要将项目名称、实施地点、建设内容及规模、实施期限、资金来源及构成、受益对象、补助标准和环节、实施单位及责任人、政府采购及招投标情况、预期目标、投诉方式等在实施区公示公告7 天以上。市、县扶贫部门设立投诉电话,接受投诉并及时处理。
第二十条 项目建设要严格按照县政府审批的方案组织实施。招标一经确定,不得转包;合同一经签订,不得变更;政府采购目录内的项目按规定一律实行政府采购。到户实施项目可由农户负责实施。直接发放到农户的物资或生产资料要建立专帐,直接补助到户,必须留有受益农户签字记录。
第二十一条 项目建设原则上以扶贫村为基本单位。项目实施方案下达后,项目建设单位应按照项目资金规模、建设内容、建设规模及实施地点,精心组织实施,加强资金、进度和质量管理,按期完成建设任务。项目实施过程中,县(市、区)扶贫移民部门和有关业务主管部门应对项目进行指导、监督和检查,确保项目质量。有一定规模的项目应建立标志牌。
第二十二条 项目质量管理实行“三检”制,承建单位自 10
检、项目乡村复检、县级部门审检。项目村要成立质量监督小组做好质量监督,市、县有关部门做好指导和监督检查。项目质量实行保修制,按不得低于工程建设资金10%的比例预留质量保证金。从工程竣工验收之日起,保修一年。期满后,未发现非无法抗拒原因造成的质量问题,由项目实施单位提出申请,经项目乡、村复查,县(市、区)扶贫开发部门审核后,由财政部门将质量保证金全额拨付给项目实施单位。
第二十三条 资金管理和拨付。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实行县级财政报账制。由项目县财政专帐核算,专款专用。项目实施中,施工单位可以向项目村申请预拨付,项目村上报县扶贫移民部门审核后通知财政拨付,工程竣工结算后经市、县验收后拨付剩余资金。建设单位要制定资金管理、财务管理、物资管理、质量管理等制度,并严格执行扶贫项目资金管理制度。
第二十四条 项目管理。市、县扶贫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要加强对项目实施全过程的监督管理,乡镇、村要做好就地监管,扶贫对象要主动参与资金项目管理。要及时发现和处理项目实施中的问题,对建设质量不合格的要下达整改通知,限期整改,限期返工。建设单位要主动接受纪检、监察、审计等监督部门和资金管理部门的监督检查,对发现的违纪违规行为要及时处理。
第二十五条 项目实施中出现下列情况时,项目建设须立 11
即终止,并按有关规定处理。
1.建设单位擅自改变项目建设地点、内容和资金用途的。2.贪污、骗取、挪用、截留、挤占项目资金的。3.项目建设单位失去项目实施能力的。4.违反国家法律法规、扶贫开发政策及扶贫项目资金管理办法有关规定进行施工的。
第六章 项目验收
第二十六条 验收权限。项目验收的主要依据是经县(市、区)人民政府下达的立项批复文件、项目资金文件和项目实施方案、项目申报材料等。县级按项目规划全面验收,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织有关部门进行复查抽查,抽查项目应不低于上年下达项目总数的30%。
第二十七条 验收申请。项目竣工后,项目建设单位要及时办理竣工决算,对实施情况进行全面评价和总结,由乡(镇)人民政府并向县级扶贫部门提交竣工报告和提供相关验收资料,上报《项目验收申请报告》申请验收。县级扶贫部门在收到验收申请后,应组织验收小组对符合条件的项目在30个工作日内开展验收工作。
第二十八条 验收条件。项目验收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项目建设单位按照下达项目的计划和设计要求,完成建 12
设任务的;
2.工程建设项目经试运行或技术检测,质量达到技术指标的;
3.项目计划、实施方案、批复文件、有关图表、实施单位合同或组织实施责任书、初验报告、总结材料、财务决算和资金审计报告、管护措施等文件资料齐全的。
第二十九条 验收组织。验收工作按照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县扶贫部门牵头,组织成立项目验收小组。验收工作经费从市级下达的扶贫项目管理费中适当安排。验收小组由项目主管部门、资金管理部门、行业主管部门、监督审计部门、实施领导小组、基层干部和受益群众代表等组成。规模较小的项目和户办工程项目一次性验收;工程量较大、工期较长的项目,可分阶段验收。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等项目实行现场普查验收。到户工程项目(含产业)实行现场随机抽查和农户调查的方式验收,原则上不得低于30%。
第三十条 验收方法。采取听汇报、查阅项目档案、察看现场、走访受益群众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办法进行验收。
第三十一条 验收内容。1.项目批准计划任务的实施地点,建设任务完成及质量达标情况;2.项目资金使用、管理情况,拨付使用情况;3.村民参与及扶贫对象受益情况,项目的自筹资金及农民投工投劳情况;4.项目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及 13
后续管理制度;5.项目档案管理,有关文件资料、图表、财务档案、标牌、公示等情况。
第三十二条 验收标准。按批准的项目计划及规定的标准进行验收,验收评定结果分为合格、不合格。1.验收合格为通过验收,要及时向项目主管部门移交,完善相关手续到县财政专户报账拨付资金。2.验收不合格为不通过验收,验收小组应提出明确的整改措施和限期完成时间。整改后仍不能通过验收的项目,不予报账,对责任单位和责任人按有关规定处罚。
第三十三条 验收报告。由负责验收的单位对所验收的项目写出验收报告,做出验收结论。验收报告主要包括项目名称、建设地点、项目计划执行情况、项目投资完成情况、项目技术达标情况、项目质量完成评级及验收结论。
第三十四条 档案管理。县级扶贫部门要将项目申报至竣工验收各个环节的文件资料,按项目下达时间、项目类型进行分类、整理和存档,作为项目检查、验收、运行维护和审计监督的重要依据。包括项目申报资料、审批文件、村民决议、项目实施方案、筹资投劳方案、有关合同协议、资金补助和物资发放情况、验收资料、工作总结、绩效评价等汇总归档。
第七章 项目管护和评价
第三十五条 管护主体。验收合格移交后,项目主管部门要及时制定管护制度和责任人,确保项目管护主体。项目建设形成的资产要明晰产权,按照“谁所有、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到户项目和农户自用自管项目的产权归农户个人所有;联户项目归直接受益户共同所有;公共设施产权归区域集体所有。
第三十六条 管护方式。采取自主管护、委托管护、专业管护、承包管护、市场管护等方式进行。
第三十七条 管护责任。要落实项目乡镇和村的管护责任,制定项目后期管护制度,落实管护资金,集体产权所有者要按有关规定建立健全资产台账,明确管护主体,订立管护措施,落实管护责任,确保扶贫工程项目持续稳定发挥效益。
第三十八条 监测评价。县级扶贫部门要逐步建立扶贫项目监测评价体系,通过农户调查、典型案例剖析、民主评议会等形式,并形成专项扶贫资金项目评价报告。包括:1.组织实施过程监测。2.目标完成情况监测。3.项目质量及效益监测。4.项目环境及其他社会影响的监测。5.群众参与和满意度监测。6.项目绩效评估结论。
第三十九条 奖惩机制。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对财政扶贫项目实行专项考核,将项目监测评价和绩效评估情况将作为资金安排的重要依据。1.表彰奖励。对扶贫开发工作高度重视,专项扶贫资金项目实施质量高,验收合格;完成扶贫目标 15
任务,考核结果优良的县(市、区),市上给予表彰奖励。2.处罚。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要视情节调减下年资金计划,并对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罚,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部门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1).考核等次末位,项目考核绩效评价差的;
(2).挥霍、浪费、截留、挪用,挤占专项扶贫资金的;(3).骗取、套取,贪污专项扶贫资金的;
(4).同一项目内的相同建设内容多头申报扶持资金的。
第八章 附 则
第四十条 本办法适用于德阳市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项目 第四十一条 “项目申报书”式样、“项目评审办法”、“项目验收规则”等各县根据要求制定。
第四十二条 本办法由市扶贫移民办负责解释,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2014年10月31日
第四篇:财政扶贫资金报账管理办法
财政扶贫资金报账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我镇财政扶贫资金报账管理,提高财政扶贫资金的安全性、有效性,根据《预算法》、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财政资金管理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皖政办〔2017〕29 号)和国库集中支付管理相关规定,结合我镇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财政扶贫资金,是指各级财政预算安排的各类财政扶贫资金,包括上级财政转移支付和镇本级财政安排的资金。
第三条财政扶贫资金管理以项目主管部门为监督管理的主体。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资金支付遵循“项目实施单位申请、主管部门审核核算、财政部门直接支付”方法,实行国库集中支付。
第二章支付管理
第四条财政扶贫资金由项目主管部门负责会计核算,实行专人管理、专账核算、专款专用,严禁挤占、截留、挪用、套取。
第五条财政扶贫资金支付实行国库集中支付,涉及农民个人的补贴资金,通过财政补贴农民资金“一卡通”发放;属于政府采购和招投标管理范围的,按照政府采购和招投标管理相关制度执行,资金通过国库直达物资供应商或工程劳务中标方。
第六条项目主管部门要按照各类财政扶贫资金使用管理有关办法规定,加强管理,做到资金安排到项目,支出核算到项目;严格按照项目实施方案、建设内容、施工进度、竣工验收、决算审计等做好资料审核等工作。
第三章操作流程
第七条财政部门依据上级下达和镇本级预算安排的财政扶贫资金指标,及时通知项目主管部门;项目主管部门要按照资金性质、用途,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经分管镇长审批后,报镇财政部门备案。
第八条项目主管部门根据批准的实施方案、资金计划,进行项目批复。为防止多头申报、重复立项,对涉企财政扶持项目要及时录入财政涉企管理系统。
第九条项目实施单位根据主管部门的项目批复文件、实施方案、建设内容、施工合同(协议)等进行项目建设,并按项目进度向项目主管部门申请报账。申请报账时,需提供财政扶贫资金报账(预拨)申请表、中标通知书、施工合同(协议)、施工进度表、竣工验收单、决
算审计报告、税务发票和其他合法有效的报账凭据。
第十条项目主管部门依据各类财政扶贫资金管理有关办法规定,对项目实施单位或资金使用申请人提交的原始凭证及相关资料,进行真实性、合法性、完整性审核,审核批准后向财政部门提出资金支付申请。
第十一条财政部门依据资金文件和项目实施方案,对项目主管部门提出的资金支付申请审核后,按国库集中支付管理的规定拨付资金。
第四章工作职责
第十二条财政扶贫资金报账工作由项目实施单位、项目主管部门、财政部门根据职责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第十三条项目实施单位主要职责:
(一)按照项目主管部门下达的项目批复和批准的实施方案,组织项目实施。
(二)及时向主管部门报告工程进度和项目实施情况,提出用款计划,按照规定程序向项目主管部门报账。
(三)提供有效、真实、完整、合法的项目报账凭证和相关资料。
(四)接受相关部门对项目实施和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
第十四条项目主管部门主要职责:
(一)制定项目实施方案,下达批复文件。
(二)组织、申报项目工程的招投标和物资采购等。
(三)审核项目实施单位提供的项目施工方案,对工程进度、工程质量进行监督管理。
(四)组织相关单位对项目进行阶段性检查和竣工验收,并出具项目监督检查、竣工验收报告。
(五)审核、审批项目报账凭证和相关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合法性和有效性,并签署审核、审批意见。
(六)申请财政部门拨付资金,并进行财务核算。
(七)接受监察、审计、财政等部门对项目实施和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和绩效评价。
(八)建立各类财政扶贫资金台账,将项目管理、报账资料等进行归类、整理、存档。
第十五条镇财政部门主要职责:
(一)财政扶贫资金账务处理和指标控制。
(二)配合有关部门监督检查项目建设情况。
(三)定期不定期对主管部门各类财政扶贫资金财务核算、原始凭证及其他相关报账资
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合法性和有效性进行检查。
(四)按国库集中支付规定拨付资金。
(五)对重点项目开展绩效评价,将评价结果报告镇政府,并将绩效评价的结果运用到以后的资金分配中。
第五章监督管理
第十六条建立财政扶贫资金管理使用监督制约机制,镇财政和项目主管部门要定期或不定期对各类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和项目建设进行监督检查。审计部门对财政扶贫资金的使用、管理和效益情况进行审计监督。监察部门对财政扶贫资金管理使用中的违规违纪问题及时进行查处。
第十七条财政扶贫资金管理使用实行责任追究制度。依据职责分,对检查中发现的违规违纪问题,按照相关规定进行严肃处理。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六章附则
第十八条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执行。以前发布的相关管理办法、细则、方案中涉及财政扶贫资金报账的有关内容,与本办法不一致的,以本办法为准。
第十九条以乡镇为监管主体的各类财政资金报账管理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十九条本办法由镇财政所负责解释。
第五篇:(修订) 建始县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办法
建始县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进一步强化和规范财政扶贫资金使用管理,提高财政扶贫资金及项目的管理质量,确保财政扶贫资金切实发挥使用效益,依据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湖北省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办法》(鄂政办发[2004]117号)有关规定,结合本县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适用本办法的财政扶贫资金包括以工代赈资金、新增财政扶贫资金、少数民族发展资金、老区建设资金、项目管理费,以及其他用于扶贫的财政性资金。
第三条 县发展和改革局、扶贫开发办、民宗局为财政扶贫资金的项目主管部门,主要负责项目计划申报、实施管理、检查验收、支出审核;县财政局为财政扶贫资金管理部门,主要负责资金的收支管理和监督检查;县审计局、监察局为财政扶贫资金的监督部门,主要负责财政扶贫资金的审计、监督和违规违纪案件的查处;乡(镇)人民政府成立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落实主管领导,乡(镇)财政所配备一至两名专职(或兼职)扶贫资金项目专管员,参与项目申报、实施方案审查、工程承包合同审核、项目日常管理、资金预拨审核、检查验收、报账审核、竣工项目管护等资金与项目管理工作,确保扶贫项目效益达到预 1 期目标。
第二章 资金使用范围
第四条 财政扶贫资金主要用于支持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和改善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的相关项目。具体使用范围是:
(一)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重点用于修建乡、村组公路和桥涵、兴建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基本农田、解决农村人畜饮水、小流域治理、移民搬迁和生态能源建设等;
(二)支持贫困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及相关的加工业。扶持科技示范、科技培训及为贫困户提供种子、种苗、种畜和社会化服务的农业产业发展项目;
(三)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广播、电视事业。
(四)贫困农民劳务技能和扶贫政策及扶贫业务培训。
(五)以工代赈资金使用范围按照鄂政办发[2004]49号文件执行。
第五条 财政扶贫资金不得用于下列各项支出:
(一)行政事业单位机关经费和人员经费;
(二)修建楼、堂、馆、所及职工住宅,购买交通工具和通讯设备;
(三)企业生产经营支出和部门经济实体;
(四)各种形式的有偿使用和偿还债务;
(五)基建项目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六)其他与财政扶贫资金使用范围不相符的支出。
第三章 项目管理
第六条 扶贫项目主管部门根据扶贫开发总体规划,整合资金存量,按照资金渠道不变、使用投向不变、统筹捆绑使用的原则,分编制扶贫项目计划,建立扶贫项目库,实施项目管理。
申报项目计划时,从扶贫项目库中筛选项目,同一项目不得重复安排资金,由扶贫项目主管部门会同财政部门提出初步方案,经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审定后,按规定程序上报。
第七条 财政扶贫资金项目计划和资金指标由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审定,项目主管部门和财政局联合行文下达。已批准的扶贫项目,不得挤占、挪用或随意调整。确需调整项目,应由乡(镇)人民政府提出调整方案,经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批准,报省州备案后执行。
第八条 实行扶贫项目合同管理制度。经批准实施的扶贫项目,由项目主管部门或项目单位同项目实施单位签订财政扶贫项目承包合同,明确项目责任人、建设内容、建设期限、质量标准、预期效益和违约责任等。由县直主管部门承建的项目,项目实施单位必须选择具备相应资质、经国家认可的独立法人单位。凡符合招投标要求的项目,要严格按规定实行招投标公开确定项目实施单位。项目实施单位在资金预拨、报帐时必须提供真实、有效的财政扶 3 贫项目承建合同。
第九条 实行扶贫项目实施方案汇审制度。扶贫项目实施前,由项目实施单位提出项目实施方案,报乡镇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扶贫项目主管部门、财政部门汇审并实地查看后方可组织项目实施。项目实施单位在资金预拨、报帐时必须提供已经汇审的项目实施方案。
项目实施方案由项目实施单位在实地勘查测量的基础上制定,要实事求是,操作性强,不得闭门造车、盲目估算。扶贫项目实施方案包含的主要内容:项目名称、项目建设地点、建设内容、项目实施单位、投资概算、扶贫资金用途、项目施工方案、预期效果。应由政府采购的工程、物资,需提出采购计划。
第十条 实行扶贫项目监理制度。县直相关部门(含县农业局、水利局、畜牧局、林业局、交通局等)按照各自职能对扶贫项目进行监督和管理,参与项目实施方案及工程预、决算的审查、检查验收,对竣工项目的质量评价等。
第十一条 建立扶贫项目竣工验收和效益评价制度。竣工项目,由项目实施单位提出申请,县扶贫项目主管部门联合财政部门组织项目监理单位、乡镇人民政府、项目实施单位共同验收,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和绩效评价。总结评价的内容包括:基本情况,资金到位、使用和管理情况,项目建设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等,项目竣工验收结论,项目建成后的实际状况与项目实施方案的对照分析等。
第十二条
建立扶贫项目档案管理制度。扶贫项目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和乡镇必须建立完整的扶贫项目档案,4 扶贫项目档案的主要内容包括:项目实施方案、项目建设承包合同、验收资料、项目总结、报账资料及附件等。
第十三条 财政扶贫项目实行质量保证金制度。凡实行承包的建设工程项目,按财政扶贫资金总额的10%暂扣质量保证金,工程竣工交付使用一年后,未发现工程质量问题,由项目实施单位提出申请,经扶贫项目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财政部门如数退还工程质量保证金。如果出现工程质量问题,按项目承包合同有关规定进行处置。
第十四条 建立竣工扶贫项目管护制度。竣工项目交付使用后,乡镇人民政府要建立完善项目建后管护制度,制定管护措施,落实管护责任人,确保项目效益持续发挥。
第四章
资金管理
第十五条 财政扶贫资金实行专户管理,封闭运行。县财政局在国库设立财政扶贫资金专户,收到上级财政拨入和本级预算安排的扶贫资金及时转入财政扶贫资金专户。财政扶贫资金专户内所有资金经县分管领导审批拨付。专户存储所得的利息净收入全额转作扶贫资金。年终专户结余资金,结转下继续使用。
财政扶贫项目结余资金,由乡镇人民政府报扶贫项目主管部门会同财政部门审批后,可用于其他扶贫项目。
第十六条 财政扶贫资金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县级统一核算管理。由县直主管部门承建的项目,依据项目承包合同资金实行国库直接支付到项目实施单位或扶贫物资政府采购中标供应商。由乡镇、村、组组织实施的项目,依 5 据项目承包合同,资金由国库直达乡镇财政所财政扶贫资金专户。乡镇财政所受县局委托根据项目实施进度、竣工验收及报帐情况将资金直达项目实施单位,确保专款专用。
第十七条 财政扶贫资金实行县级报账制管理,扶贫项目实施单位(含提供劳务和扶贫物资供货单位)为财政扶贫资金的报账人,乡镇、村、组组织实施的项目,由乡镇财政所报帐。
第十八条 财政扶贫资金实行预拨资金制度。实施方案审批通过的项目需要预拨资金,由项目实施单位提出申请,按规定程序审签,可申请财政部门预拨项目启动资金。预拨资金原则上不超过该项目扶贫资金总额的50%。对支持贫困农民生产发展的财政扶贫项目,如种子、种苗等,为确保项目实施单位技术、管理、跟踪服务到位,在发展项目见效,农民受益后,经村民代表、村民委员会、乡镇政府、项目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审核后再拨付余款。
第十九条 财政扶贫项目实行政府采购制度。列入《建始县政府集中采购目录》的扶贫项目及物资一律实行政府采购。需由政府采购的扶贫项目及物资,先由项目实施单位提出采购计划,报扶贫项目主管部门汇总后纳入扶贫物资政府采购计划,实行集中采购。
第二十条 用财政扶贫资金支付自建项目的民工工资,投放农户种子、种苗、种畜和现金补助,必须有到户的花名册,受益贫困户签字,并经村委会签章。
第二十一条 财政扶贫资金项目管理费必须按批准的计划使用,主要用于规划编制、项目评估、检查验收、成果宣传、档案管理以及扶贫会议经费、资料费、印刷费等 6 开支。各级行政部门不得以任何理由和方式收取项目管理费、评估费。
第二十二条 项目计划安排的培训费用,严格按照实际的培训内容和费用支出情况核销和报账。培训对象、培训地点、培训方式、授课内容、培训资料、培训效果必须真实完整。
第二十三条
各乡镇人民政府、扶贫项目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必须建立财政扶贫资金台账,如实反映项目名称、项目地点、建设内容、资金拨付及使用情况、项目效益情况等内容。
第五章 监督检查与责任追究
第二十四条
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实行公示公告制。扶贫项目资金主管部门在建始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网上将财政扶贫项目立项情况公开(包括项目名称、项目实施单位或个人、投资计划、立项时间)、项目验收情况公开(包括项目投资完成情况、项目建设内容、项目效益、验收结论、验收单位、验收时间)、资金拨付情况公开(包括拨付对象、拨付依据、拨付金额、拨付时间)。乡镇以村为单位将资金的拨付使用情况、项目实施情况进行公示公告,搬迁扶贫资金、沼气池建设补助资金、小额贷款财政贴息资金等涉及到农户个人的资金必须公示到村、组、个人,增加扶贫项目实施的透明度,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
第二十五条 加强扶贫项目资金监督检查。扶贫项目主 7 管部门和财政部门要对财政扶贫项目资金的全过程实行监督检查,组织实施县级报账制管理,严格审核项目支出,完善报账资料,确保资金使用安全有效。审计部门实行财政扶贫资金审计制度,每年由县审计局对当年财政扶贫资金的收支情况进行审计,形成书面审计报告报送县人民政府。
第二十六条 建立财政扶贫资金管理责任追究制度。纪检监察部门对财政扶贫资金使用管理中存在的违规违纪问题,要认真调查,从严查处。
对违规调整项目,挥霍、浪费、截留、挤占财政扶贫资金的,相关单位和个人必须如数缴回扶贫资金,并视情节轻重对直接责任人依纪依法给予处理;
对骗取、套取、挪用、贪污财政扶贫资金的,如数追缴侵占的扶贫资金,并依法对单位和直接责任人进行处罚。构成违法犯罪行为的责任人,要移交司法部门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党政机关工作人员或受委托管理扶贫资金的人员利用职权和工作便利,违反规定将扶贫资金挪作本人或他人使用;在扶贫资金中报销应由个人负担的费用;索取或收受扶贫资金使用单位的好处;将扶贫资金转到账外设立“小金库”的,依纪一律从严追究,从重处分。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七条 扶贫贷款财政贴息资金管理办法按鄂财 8 农发[2005]13号文件规定执行。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由县财政局负责解释。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