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如何加强税务机关内控机制建设
浅谈如何加强税务机关内控机制建设
税务机关作为国家重要的经济执法部门,代表国家依法行使税法赋予的权力,在权力行使的同时,税收工作各岗位和各个环节都存在一定的廉政风险和执法风险,这些风险,仅靠教育、觉悟、自律约束是很难完全奏效的。因此,税务机关迫切需要建立一套严密、科学、有序、规范、可操作性强的内部管理控制监督体系,让权力在有效的监督制约下运行,从源头上有效治理和预防腐败。
一、税务机关内控机制的基本含义
“内控”是“内部控制”的简称,内部控制一般理解为由企业董事会、管理层和全体员工共同实施的、旨在合理保证实现企业基本目标的一系列控制活动。这个概念已经从企业管理延伸到其他领域,从理论上讲,现在内控机制可以定义为实现组织目标,按照一定规则,对内部各类工作流程和事项进行全过程监控的一种管理机制。内控机制,就是一个部门或一个单位根据党和国家的相关法规政策,以及上级领导机关制定的规章制度等,通过制定的本部门本单位加强其有效管理的一系列内部控制措施,形成层层分解、环环相扣、有效制约的管理链条,防范管理风险的一种工作机制。税务系统的内控机制,亦即税务系统通过制订一系列加强“两权”有效管理的内部控制措施,建立统一监控平台,优化内部组织结构,简并税收工作流程,实现岗位标准化、责任清晰化、办事程序化、监控实时化、追究及时化,体现事前预警、事中提醒、事后追究的功能,确保“两权”透明、规范、高效运行,有效防范和化解税务管理风险,达到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腐败的目标。
二、税务机关内控机制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能够有效降低税务机关的执法风险
剖析最近几年税务系统发生的违法违纪案例,暴露出一些部门内部岗位责任不明确、制度不完备、工作规程不完善、分权制约不到位的问题。税收工作处在利益分配的最前沿,广大的税务干部时刻面临着执法风险。因此,推进部门内控机制建设的任务十分紧迫。对权力的制约、风险的控制,仅靠外部监督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体制机制上形成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才能有效预防风险。规范权力运行,开展内控机制建设,能将内部制约与外部监督有机统一起来,使决策更加科学,执行更加有效,监督更加有力,保证权力沿着正确的轨道运行。
(二)能够确实提高税务机关的工作质效
建立税务系统内控机制,有助于整合完善税务机关现有制度规范,解决当前内部监督中存在的监督不及时、不全面和监控不力的问题。现行税务系统内部监督虽然大都已成体系,但往往未能对行政管理权和税收执法权实行实时监控,大多数问题是通过事后检查考核才发现。建立内控机制,就是将监督覆盖到税收执法、行政管理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进行全程实时监控,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且通过建立内控机制,把权力运行的过程、工作执行的过程纳入监控范围,变被动监督为主动监督,发挥事中监督的保护效果,实现监督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和日常化,推动税务管理工作高效有序开展。
(三)能够全面提升税务机关反腐倡廉工作能力
由于税务工作专业性强、制度性较强,因而本身具有一定的自我规范性。在实践中,目前各级税务机关也都建立了相关制度规范,在“两权”监督方面积累了很多有益的经验,为内控机制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开展内控机制建设,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巩固成果,深化内涵,提升层次,全面整合、修订、充实、完善各项制度,构建全面覆盖、关联制约、协调互动、科学管用的管理机制,实现税务机关各项制度的整合和完善,进一步提升制度防腐水平。同时,内控机制建设,通过进行内部环境建设、开展风险评估、实施控制活动等措施,能够充分发挥各部门抓反腐倡廉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各部门发现问题、自我纠正、持续改进的内生机制,从根本上提升反腐倡廉的能力和水平。
三、当前税务机关内控机制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税务机关个别部门对内部控制存在误解,认为内控就是找别部门的麻烦或被别部门找麻烦,既不愿意履行内部控制职责,又不愿意被内部控制;另一方面,部分税务工作人员不理解内控意义所在,认为内控是单位、部门领导的事情或是纪检监察、督察内审、巡视等部门的事情,与己无关,未能在工作中发挥好内控作用。各级税务机关均努力强化内部控制,但是,税收工作中的一些领域和环节仍然存在消极腐败现象,违纪违法案件仍时有发生。这些案件的发生,显示在“两权”运行过程中的某些岗位、某些环节的风险隐患明显存在,内部控制监管的效果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在税务机关的执法行为与监督机制不对称等几个方面:
(一)级别的不对称
内部控制是对权力操纵者的权力约束,也是对权力操纵者之间的权力制衡。这种独特的控制对象决定了提高受控制度的艰巨性。一般而言,需要重点内部控制的对象通常是单位的权力操纵者。在现行的体制下,不同层次的“一把手”都在不同范围内拥有较大的、难以监控的权力,提高对他们的监控之重要和监控之难也正在于此。
(二)人员的不对称
从执法客体来看,每个县(区)局管辖的纳税人成千上万,每个纳税人的经营纳税情况千差万别;从执法主体上看,除开办公室、人事教育、监察室、信息中心等人员外,其他人员均具有一定的执法权,均是执法的主体。根据当前税务部门内设机构的职责分工,政策法规科和监察室是实施执法监控的部门,按编制看,县(区)局政策法规股(科)的人员为3-4名,监察室的人员为2-3名,而一般县(区)局在执法岗位的人员有100多名甚至更多,以一两个部门的力量应对众多执法人员、各个环节的执法行为进行有效监控是相当困难的。
(三)信息的不对称
由于税收执法具有广泛性、复杂性和时效性,要对税收执法进行全面系统的监督控制,需要各部门全面参与,部门与部门间良性互动。但在部门职责定位中,税收执法监控的职责定位在政策法规部门,而在其他部门、单位的职责定位上没有对税收执法行为进行监控的字眼界定,虽然在税收工作实践中,税政、征管、计统以及各基层分局对税收执法进行了管理,取得一些信息,但这些部门却将自己定位被监督控制的地位,自己对职责范围内税收执法进行监控发现的问题毕竟属于“家丑”,要么极力遮掩,要么及时纠正,实施“内部矛盾内部消化”,并未将这些信息进行有序地分析、传递和运用,税收执法监控信息流转处于无序状态,部门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尚未建立。
四、加强税务机关内控机制建设的对策及建议
(一)强化组织领导,树立防范理念
坚强的组织领导是内控机制建设工作开展好坏的有力保障。抓住加强内控机制建设、防范执法风险点的关键环节,建立起党组统一领导,部门齐抓共管,监察组织协调的工作运行机制,把风险防范工作提到党组的议事日程。明确具体组织牵头部门和各相关业务部门的职责,对内控机制建设各项具体工作任务做好部署和安排;落实岗位责任,确保该项工作有专人落实;把好查找风险点和制定防范措施的审核关,保证风险点找得准,防范措施能切实有效解决问题。把内控机制建设贯穿于税收工作全过程,科学制定工作方案,明确工作目标和工作要求,强化落实措施,使工作有序推进,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通过加强日常教育,让干部职工充分认识加强内控机制建设对防范风险、强化源头治理、推进惩防体系建设的重要性,树立“防风险、抓管理、促规范、上水平”的理念,把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融入到具体业务工作中,把监督贯穿于税收管理工作的全过程,牢牢把握税收执法风险和行业管理风险这两个加强内控机制建设的重点开展工作。积极探索实践,构筑各种违法违纪“不能为”的堤防,努力形成大监督的管理格局。同时,建立廉政文化活动室和警示教育室,把廉政文化教育作为预防教育的拓展内容,积极探索预防教育和廉政文化教育的契合点,重视发掘和弘扬优秀廉政文化,用文化的力量培育人、教育人、引导人。比如设立荣誉室,让干部门在工作中感受到先进的力量,唾弃不廉的思潮,使不廉的思想止于萌芽。通过观看警示教育片、参观看守所等,使干部们时刻绷紧廉政弦。
(二)完善岗责体系,科学配置权力
按照岗位分离的原则,进一步定岗、定职、定责,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各守其序。具体而言,要把每一个岗位的素质能力要求、工作职责、工作标准、职务风险、工作纪律等内容通过详细的岗位手册固定下来,让每一名干部对自己工作的各个方面了然于胸。落实责任是部门内控机制建设的核心。通过对岗位职责的规范和完善,实现权力、岗位、责任、制度有机结合。首先要明确领导责任。税务部门主要负责人是内控机制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对管辖范围内的建设工作直接负责。其次要强化部门责任。督促各部门把明确权责、规范流程、风险排查、完善制度等要求落实到位。最后要落实岗位责任。明确规定各个岗位的职责事项、工作规程、考核标准、过错责任等,把内控的要求和责任落实到每个工作环节和岗位。要通过分解权力,形成有效制约的管理链条,在程序上规范权力运行,实现权力制衡和流程制约,降低随意性,防范廉政风险,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工作效率。
(三)加强信息传递,提升预警能力
建立以法规部门为枢纽的信息传递流程模式。所有的内控信息由内控责任部门传递给处于内控枢纽的法规部门,由法规部门在核实分析、拟定初步处理意见后,分类传递给相关的内控责任部门处理。其中对于需要绩效考核扣分、行政党纪处分的向监察部门传递,需要实施经济惩戒的向人教部门传递,需要整改建制的向责任单位传递,让所有处于税收执法监控范围内的部门和人员能随时明晰自身工作的进展情况和不足,确保执法过错行为在第一时间发现并改正。加强各类信息分析和运用,通过异常信息的分析和传递,对执法中存在薄弱环节以及可能存在执法风险的问题进行预警提示。如征管、税政部门应定期对征管“六”率、行业税负进行分析,对税源管理的薄弱环节和税收执法可能存在的倾向性、集中性问题进行预警提示;计统部门应定期对税收宏观税负进行分析,对税源管理中薄弱环节和后期税源管理的重点进行预警提示;办税服务厅应加强普通发票开具情况的审核,对普通发票开具超定额补税信息向征管部门、税源管理单位传递,提醒税收管理员应加强上述纳税人的定税管理。建立执法部门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按季召开,由执法内控责任部门通报责任范围内的内控信息,分析执法内控机制运行情况以及执法问题的集中表现和特点以及发展趋势,并对执法内控机制建设运行以及执法工作中存在问题的整改落实提出建议和意见。
(四)严格内控监督,落实责任追究
税务机关各部门要把内部机制运行的具体责任落实到每个部门领导和每个岗位,按照党风廉政建设制的规定和“一把手负总责、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原则,进行管理、考核检查及责任追究。按照“一岗双责”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明确各职能部门要对分管业务范围内的内控机制贯彻落实工作切实负起主管部门的责任,及时纠正和解决存在的问题。纪检监察部门作为内控机制建设工作牵头部门,负有组织协调、责任追究和查处责任。机关各相关部门负有配合、支持责任。根据税务机关的岗责体系,按照“岗位设定、执法责任、考核评议、过错追究”的要求,规范税收执法各个环节的行为,要具体明确到每个岗位、每个环节、每个人应作为、不应作为及作为不当的责任界定。当出现过错、违纪、违法等情况,由法规部门、监察部门调查核实、拟定处理意见后,根据具体情况分别由局长办公会、党组会集体研究决定后,给予绩效扣分、经济惩戒、批评教育、责令做出书面检查、通报批评、责令待岗、取消执法资格等处理。
第二篇:税务机关推进内控机制建设问题研究(共)
税务机关推进内控机制建设问题研究
【内容摘要】内控机制是一种制度范畴,通过建立一套科学、严密、有效的权力运行制约机制,对权力运行过程进行监督、制约,规范权力运行,遏制腐败问题的发生。本文内部控制的一般原理入手,分析内部控制理论的内涵,阐述了内控机制建设的意义和作用,并结合税务机关特点和南京市地方税务局在内控机制建设中的实践,对税务机关的内控机制建设从基本定位、工作链条、保障措施提出基本构想。
【关键词】 内部控制 监督机制 党风廉政
近年来,全国税务机关依据中纪委和各级纪委的有关规定,坚持把党风廉政和反腐倡廉建设放在突出位臵,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进一步落实,宣传教育和监督管理机制不断完善,“两权”监督力度不断加大,违纪违法行为明显减少,党风廉政建设总体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在此基础上,税务机关党风廉政各项工作也在不断创新,各地通过认真分析党风廉政建设的形势和任务,积极分析党风廉政建设面临的新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新方法。以“两权”监督为基础,构建内控机制就是税务机关在这方面的一项有益探索。
一、内部控制的一般原理
(一)内控的概念
“内控”是“内部控制”的简称,内部控制一般理解为由企业董事会、管理层和全体员工共同实施的、旨在合理保证实现企业基本目标的一系列控制活动。这个概念已经从企业管理延伸到其他领域,从理论上讲,现在内控机制可以定义为实现组织目标,按照一定规则,对内部各类工作流程和事项进行全过程监控的一种管理机制。
(二)内控的起源和我国内控理论的发展
内部控制“源远流长”,但直至20世纪90年代以后,体系化的内部控制才最终在管理学界占有一席之地。国际上比较有名的内控模式有英国的Cadbury、美国的COSO和加拿大的COCO。其中以美国的COSO模式最为成熟。COSO是发起机构委员会(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s)简称,专门致力于内部控制研究。1992年,COSO发布了《内部控制---整体性框架》,该框架发布后,得到各国政府相关部门、企业界、审计界的广泛认同,成为现代内部控制理论与实务的基础。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和完善,在新旧体制的碰撞中,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时常会冒出一些不稳定因素,尤其是在经济领域里,不规范的行为屡有发生。究其原因,最本质的是企业的内部控制出了问题。而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深入触动微观机制的最本质问题,强化企业的内部控制。鉴于此,1999年修订的《会计法》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对建立健全内部控制2 提出原则要求,财政部从2001年开始连续制定发布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等7项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后又在审计机关、商业银行等领域建立了内控管理规定,2006年11月,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基本规范》和17个具体规范的征求意见稿,这是我国在此领域的一项与国际接轨的重大改革,也使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化工作跨入新的发展阶段。
税务机关作为国家重要的经济执法部门,代表国家依法行使税法赋予的权力,在权力行使的同时,税收工作各岗位和各个环节都存在一定的廉政风险和执法风险,这些风险,仅靠教育、觉悟、自律约束是很难完全奏效的。因此,税务机关迫切需要建立一套严密、科学、有序、规范、可操作性强内部管理控制监督体系,让权力在有效的监督制约下运行,从源头上有效治理和预防腐败。基于此,税务机关从企业管理领域引入了“内部控制”这个概念,国家税务总局于09年3月在《总局机关反腐倡廉工作分解意见的通知》中正式提出加强部门内控机制建设的意见,首次将内部控制的概念引入税务机关的内部管理。随后国家税务总局在江苏、宁夏等七个省市的国地税部门开展内控机制建设试点,内控机制建设开始在各地税务机关逐步推开。
(三)内部控制的基本要素
根据COSO框架和《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基本规范》的有关规定,内部控制应当由五个基本要素组成,即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督。结合税务机 3 关实际,这些控制要素具有独特的内涵与外延。
1、内控环境。内部环境是对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具有重要影响的内、外部环境因素的统称,是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立的基础和有效实施的保障。包括单位的治理结构、单位的内部机构设臵及权责分配、内部审计机制、单位的人力资源政策和单位文化。由于税务机关是一个政府职能部门,治理结构、人力资源等均有其制式的规定,因此,将内部控制引入税务机关,内部环境更多地表现为制度环境。
2、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指企业识别其所面临的风险,对风险进行系统分析、评价,并在此基础上,选择风险应对策略的过程。由于税务机关既存在税收执法权又有行政管理权,这两项权力的运行中同时存在执法风险和廉政风险两类风险,因此,税务机关进行风险评估首先要对这两类风险进行全面识别。按内部控制的一般原理,风险评估中还应有选择风险应对策略的问题,即企业可以根据风险可能性和后果对风险采取规避、降低、分担、承受等不同应对策略的选择。但税务机关是一个政府职能部门,必须对行政相关树立公信力和权威性,无论是执法风险还是廉政风险都应当采取规避的策略,因此不存在风险应对策略选择的过程。
3、控制活动。控制活动是指根据风险应对策略,针对特定风险制定和实施的相关制度和程序,是内部控制的核心。由于税务机关不存在风险应对策略的选择问题,因此,其控制活动应按照风险防范和规避的角度来设计。从内部控制的原理来看,控制活动应建立在单位已有各种制度框架4 下,即控制活动的设定应包含在已有制度体系之中,是对已有制度体系的一种整合和完善,这种理念同样适用于税务机关的控制活动的设计。
4、信息与沟通。信息与沟通是指企业及时、准确、完整地收集、加工整理与经营管理相关的各种信息,并使这些信息以适当的方式在企业内部有关层级之间、各部门和岗位之间以及企业与外部之间进行及时传递、有效沟通和正确应用的过程。由于企业的风险主要来自于经营风险,这些风险信息的时效性很强,因此各种信息渠道的畅通显得尤为重要,而税务机关的风险主要来自于执法风险和廉政风险,这些风险会在权力运行的一些阶段性节点上有所体现,这种风险的时效性不是很强,因此,信息与沟通并不是税务机关内控机制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5、监督。监督是指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监督、检查和评价,并对其中的薄弱环节提出修正意见,以不断改进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监督是内部控制得到充分有效实施并不断完善的保障。税务机关的内部控制同样也存在监督,税务机关也需要通过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对内控机制贯彻落实情况进行考核评价。
(四)内控建设的关注点
1、内控建设以风险管理为基础。内控机制是依据风险点进行风险控制的一整套机制。要实现内部控制必须先行辨认和分析与组织目标实现有关的风险,风险管理提供了控制风险的基础,包括风险排查和风险分析,在风险管理中必须 判明各种风险,分析风险的类型和程度,才能实现对各类风险的有效控制。
2、内控建设以权力控制为落脚点。内部控制体系包罗万象,涉及到单位内部管理的方方面面,而这些方面全都涉及到权力的行使。内控要有效运行,最终应体现在对权力控制上,即依托已有的风险排查结果,在各类制度和程序上设臵权力控制点。
3、内控建设应侧重机制的梳理、整合与优化。内部控制并不是完全独立于原有的管理体系,建设内控并不是“无中生有”地产生另外一套新东西。原有的各类政策和程序,是建立内控体系的基础。只不过需要根据内部控制的基本思路,对原有的制度与程序进行梳理、整合、修改、补充。
二、税务机关内控机制建设的意义和作用
(一)有效防范税务机关风险的迫切需要
剖析最近几年税务系统发生的违法违纪案例,暴露出一些部门内部岗位责任不明确、制度不完备、工作规程不完善、分权制约不到位的问题。税收工作处在利益分配的最前沿,广大的税务干部队伍时刻面临着廉政风险和执法风险。因此,推进部门内控机制建设的任务十分紧迫。对权力的制约、风险的控制,仅靠外部监督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体制机制上形成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才能有效预防风险。规范权力运行,开展内控机制建设,能将内部制约与外部监督有机统6 一起来,使决策更加科学,执行更加有效,监督更加有力,保证权力沿着正确的轨道运行。
(二)提高税收工作质效的需要
建立税务系统内控机制,有助于整合完善税务机关现有制度规范,解决当前内部监督中存在的监督不及时、不全面和监控不力的问题。现行税务系统内部监督虽然大都已成体系,但往往未能对行政管理权和税收执法权实行实时监控,大多数问题是通过事后检查考核才发现。建立内控机制,就是将监督覆盖到税收执法、行政管理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进行全程实时监控,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且通过建立内控机制,把权力运行的过程、工作执行的过程纳入监控范围,变被动监督为主动监督,发挥事中监督的保护效果,实现监督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和日常化,推动税务管理工作高效有序开展。
(三)提升税务机关反腐倡廉工作能力的需要 由于税务工作专业性强、制度性较强,因而本身具有一定的自我规范性。在实践中,目前各地税务机关也都建立了相关制度规范,在“两权”监督方面积累了很多有益的经验,为内控机制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开展内控制建设,就是在这个基础上,按照内控机制建设的要求,巩固成果,深化内涵,提升层次,全面整合、修订、充实、完善各项制度,构建全面覆盖、关联制约、协调互动、科学管用的管理机制,实现税务机关各项制度的整合和完善,进一步提升制度防腐 水平。同时,内控机制建设,通过进行内部环境建设、开展风险评估、实施控制活动等措施,能够充分发挥各部门抓反腐倡廉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各部门发现问题、自我纠正、持续改进的内生机制,从根本上提升反腐倡廉的能力和水平。
三、税务机关内控机制建设的基本设想
税务机关内控机制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基于内控机制建设的有关原理,结合南京市地方税务局内控机制建设实际,笔者从内控机制的基本定位、工作链条、保障措施等方面对内控机制建设作如下设想。
(一)确立内控机制建设的基本定位
1、内控机制的总体构架。由于内控建设以风险管理为基础的,而税务机关又是一个专业的职能管理部门,在进行风险管理时同时涉及到税收执法风险和廉政风险两个体系,如何在内控机制的整体框架下对两个风险体系实现统一有效的管理,是税务机关在进行内控机制建设时面临的突出问题。所以税务系统在设计内部控制管理架构时应基于税收执法风险管理和廉政风险管理两个纬度来考虑。南京地税局在进行内控机制总体构架设计时将内部控制总体构架分为两个层级,在上一层,确立一个总的内部控制管理的基本规范,明确内控机制的制度安排、控制活动和管理责任,形成对权力事项全程监控,内控工作齐抓共管工作格局。在下一层,强化部门控制管理,以对税收执法风险和廉政风险的管理8 为基本内容,进一步细化内部控制的制度要求,从而形成一个内部控制管理基本规范为总纲,以执法风险管理和廉政风险管理为落脚点的“品”字型内控机制管理架构,实现对税务机关权力事项的全方位覆盖。
2、内控机制与现行制度关系。由于内控建设是侧重对原有机制的梳理、整合与优化。税务机关在内控机制建设时应把握内控与整个管理工作的融合,把内控理解为管理工作本身题中应有之意,主要依靠整合现有制度,落实责任来实现内控要求。在进行内控机制建设之前,税务机关一般都有自己的一整套内部管理的制度体系,如议事机制、决策机制、考核机制等。内控制度建设不应是在现有体系之外再建立一套制度体系,而是要将内控理念内嵌于现有制度体系中,依据税务机关现行制度框架,遵循内控管理规律,本着有计划、有重点的原则,不断加强制度建设的针对性和完整性。
3、内控机制的体系设计。税务机关作为政府职能部门和执法机关,在构建内控机制时,以权力控制为落脚点,整体设计内控制度安排。通过密切关注“两权”运行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风险,有针对性地设计内控措施,对风险实施有效防控。在具体操作上,一般意义上的内部控制要素对税务机关的内控机制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更应依据税务部门特点对内部控制诸要素进行适当调整和修正,使其更能贴合税务机关权力运行实际。从前面内部控制的原理分析可以 看出,税务机关内控机制至少应包括内部环境、风险识别、控制活动、监督四个要素。
4、内控机制建设基本原则。内控机制的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从总体来看,内部控制系统的设计必须从外部对其设计、主要内容等进行原则性规范。因此,必须首先要确立内控机制建设的原则。按照有关理论,内部控制应包含全面性原则、重要性原则、制衡性原则、适应性原则、成本效益原则等五项原则,由于税务机关与企业主体不同,关注的重点不是经济效益,因此,成本效益原则应排除在税务机关内控机制建设的基本原则之外。结合税务工作实际,剩余四项原则应做如下表述:
(1)全面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贯穿税收执法、行政管理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实现对权力事项控制的全覆盖。内控机制设计时应有一个广阔的视野,既应考虑各流程中的风险控制点,又应考虑各控制要素、控制过程之间的相互关联,使各业务循环或部门的子控制系统有机构成一个科学、合理的管理系统,保证单位日常活动在预定的轨道上进行。
(2)重要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在全面控制的基础上,关注重要业务和高风险领域,突出监督控制重点,将重要权力事项和高风险领域作为管理控制主要对象。在税务部门中,管理层应树立风险管理理念,建立系统、有效的风险管理和控制系统,量佳地分配控制资源,积极应对可能出现的风险,保持单位健康持续发展。(3)制衡性原则。内控机制应当在治理结构、机构设臵及权责分配、业务流程等方面形成以权力制衡为基础,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工作机制。通过规范权力运行过程,公开权力、流程、风险、责任和制度,形成环环相扣的工作链条,从而保证税务部门的各项权力运行的自我监督和制约。
(4)适应性原则。内控机制应紧密联系实际,注重监控与效率的统一,保持与履行职能和内部管理特点、规律的匹配,并实现持续改进。在进行内控机制设计时,对涉及的环境因素要进行深入的分析和了解,只有控制过程、机制及氛围与所处环境相适应,才能实现较为理想的控制效果。
(二)建立内控机制运行的完整工作链条
1、建立内部控制的制度保障
制度保障是税务机关内控机制建设环境要素的一个重要方面,税务机关内控机制建设得以正常推行,必须要有严格、切实可行的制度作保障。按前面的理解,内部控制理念应融于现行制度体系之中,现行的制度体系应是在原有制度的基础上,按内控的要求进行整理、完善的结果。结合南京地税内控机制建设实践,从当前税务机关的权力运行和制度管理现状来看,应着重从以下三方面规范相应制度。
(1)构建制衡岗责体系。依据机构设臵、职能配臵要求,按照管理制衡原则,对部门及岗位职责做出科学界定,进一步形成各部门间,同一部门不同岗位间,以及税收执法、内部管理各环节间既分工明确,又相互制约的权 力配臵格局,对权力事项按工作流程做出权力制衡的操作安排,并将这一管理思想运用于组织开展各项工作的全过程。
(2)完善权力运行机制。着眼于各项权力事项运行的全过程,根据各部门行使的职权范围和运行各环节的主要职责,建立健全责任制度,以完善、优化制度安排为重点,按照堵漏、完善、闭合的要求,构建完善的权力运行流程、规范或规定,形成闭合的权力运行制度体系,扼制税收执法权和行政管理权使用的随意性,实现各类权力全程、全部依据规章办理的要求,使程序成为不正之风不可逾越的屏障。
(3)强化监督控制管理。以制度规定方式,明确对权力事项全程监控的原则、内容、形式和方法,完善监督制度,实现对权力运行的全程监控,努力形成工作有程序,程序有控制,控制有标准的权力监控格局。
2、开展内部控制的风险识别
税务机关的风险识别,是对应法规、制度和廉政要求,对权力运行过程中潜在的违法、违纪行为,以及对税务机关可能的法律责任和形象危害,进行寻查、比对和评估的工作过程。风险识别是内控机制管理的重要环节,是提高控制活动针对性和有效性的前提。从税务机关的权力运行环境来看,进行风险识别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1)法规符合性分析。依据法规、制度,对工作或行为进行对比分析,从中发现问题和隐患。
(2)问题因果性分析。针对工作薄弱点,对可能的危害进行判断分析。
(3)信息比对分析。根据案件调查、纳税评估、信访举报、巡视检查、外部监督等渠道发现问题或反馈信息,发现风险因素和苗头。
(4)规章适应性分析。通过对权力运行规章在环境、效果、对应度和闭合性方面的分析,发现可能的隐患和风险。
南京市地税局在内控机制建设中,依据上述方法,从部门职能入手,按照梳理权力事项、确定岗位权力点、对应权力隐患分析、风险情形描述、防控责任人等环节,经过排查,共发现执法风险点16个执法事项中的105个风险点,67个权力事项的99个廉政风险点,形成了风险点管理清册。
确立风险点后,每一个风险点的影响力如何,危害程度如何是需要我们首先进行判定的,这也是制定防控措施的依据。为此,需要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影响程序进行进一步描述、分析、判断,并确定风险重要性水平。南京地税局在内控机制建设过程中,依据工作重要性、行为危害程度、公众关注度、自由裁量空间、风险发生频率等五个维度对风险点进行评估,并以此划定若干风险等级,对风险点实行等级管理。
3、设置内部控制的控制活动
控制活动主要是指对税务部门廉政风险点和执法风险风险点,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范的一系列活动。从内部控制原理来看,它是风险识别的下一步环节,也是整个内控机制运行的核心环节。控制活动的设臵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控制活动寓于现有管理活动之中。按照内部控制原理,控制活动不应是在现有管理活动之外另外设计一套活动体系,而是在现有管理活动框架下,按内控的要求,以控制风险为目标,对现有管理活动的甄选和改良。
(2)控制活动以风险管理为主线。内控机制以风险管理为核心,在进行风险管理时,应从分析权力运行风险入手,对税收执法权和行政管理权中可能引发风险的各种信息进行识别,并根据不同风险度和风险成因,采取相应的风险应对策略和措施,实现风险的有效防范、控制和化解。控制活动建设必须在风险管理的基础上,立足于行业特点和实际情况,抓住“权力制约”的切入点和关键处, 确立控制重点。
(3)多途径设臵控制活动。税务机关的廉政风险和执法风险涉及诸多权力事项,风险的表现形式和防控要求不尽相同,因此,需要根据具体风险内容和等级设臵不同的控制活动。根据内部控制要求和税务机关特点,控制活动的实现可以有以下几类途径:一是教育引导。即依据风险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法律法规、党纪条规、预防职务犯罪和职业道德14 等教育。二是制度控制。对照风险事项和环节,排查监控盲点,细化监督制约机制,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制约的工作机制。三是检查考评控制。科学设臵考核指标体系,对税务机关内部各责任部门和单位的业绩进行定期考核和客观评价,对风险苗头实施定期检查。四是风险预警。在考评活动中建立重大风险预警机制和突发事件应争处理机制,明确风险预警标准,对可能发生的重大风险或突发事件,制订应急预案、明确责任人员、规范处臵程序,保证突发事件得到及时妥善处理。
在南京地税系统的内控机制建设实践中,依据上述原则,设计了十项控制活动:内控理念培育、风险预警、审计监督、执法检查、行政监察、征管质量分析、畅通举报渠道、检查考评、电子监察、政务公开。依据这十种方法,市局对照风险管理清册,就每一个风险确立了具体的防范措施,并汇总编制《风险防范手册》,进一步扩大了内控机制宣传效应和可操作性。
4、实施内控机制的监督考核
内控机制建设的完善与否,各项内控措施是否得到有效贯彻,需要建立监督考核机制对其进行判定。因此,税务机关应该制定相应的管理规定,对内控机制监督检查进行规范,以保证内控机制体系安全、稳健、有效地运行。15 对内控机制的监督考核依对象不同可以分为对管理层和对实施层两个层级。
(1)对管理层的监督考核。一是考核单位或部门领导是否重视内控建设。包括单位和部门领导对内控建设的关注和要求,是否建立有利于控制风险架构等内容。二是考核单位是否制订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并按内部控制制度规定完善业务操作规程和制度体系。
(2)对实施层的监督考核。一是考核各项业务是否严格按照业务操作规程办理,岗位责任制是否落实,是否存在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等行为。二是考核相关责任部门和个人是否定期分析研究职责范围内的内控机制管理工作,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
南京地税局在内控建设实践中,明确将内控机制的有关考核与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检查考核相结合,每年开展一次对对各单位、各部门内控机制的考核评价。依据考核评价结果,市局每年对内控管理工作成效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对因内控机制建设不落实,防范工作不力而出现廉政问题或执法重大失误的,给予问责处理,视情节轻重追究相应直接和领导责任。
(三)完善内控机制建设保障措施
1、强化组织领导
内控机制建设是一项涉及到税务机关各部门业务活16 动的一项全局性工作,各项具体工作需要统一筹划和协调开展。因此,内控机制要建设好,首先要有坚强的组织领导,南京地税局在开展内控机制建设中,首先明确以市局党风廉政工作领导小组作为这项工作的领导组织。领导小组由市局党组主要负责人担任组长,党组其他成员为副组长,机关各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为进一步做好内控机制建设、运行的日常管理,该局还在党风廉政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在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具体负责本次市局机关权力内控机制建设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推进等工作。
2、坚持齐抓共管
由于税务机关的内设多个部门,部门与部门之间的业务差异比较大,权力点及权力运行流程也多有不同,因此,税务机关在进行内控机制建设时应以部门为基本单位开展,通过明确各职能部门控制重点和流程,按照权力事项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实行归口管理。从具体操作来说,内控机制建设要进一步明确具体组织牵头部门和各相关业务部门的职责,对内控机制建设各项具体工作任务做好部署和安排;在建设过程中要把内控机制建设贯穿于税收工作的全过程,科学制定工作方案,明确工作目标和工作要求,强化落实措施,使工作有序推进,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南京市地税局在内控机制建设实践中,将内控建设的主体工作分为内控体系构建和部门控制管理两个部分。通过构建完整的内控体系,明确内控机制的制度安排、控制活动和 管理责任,形成对权力事项全程监控,内控工作齐抓共管工作格局。在部门控制管理方面,以各自职能为基础,通过明确控制重点和流程,分别履行内控管理相应的责任。为保证内控机制建设的人力安排,该局还规定党风廉政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可以根据需求设立专题项目组,由监察室人员和相关处室人员临时组成,负责内控机制建立过程中各专项工作的开展和推进。另外,该局还在各部门设立一名内控管理联络员,具体负责本部门内控机制推行过程中具体工作。
3、严格责任落实
加强税务机关内控机制建设必须把对内控机制的贯彻落实作为落实领导干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重要内容,列入重要议程常抓不懈,要严格执行责任追究,确保内控机制落到实处。
(1)落实领导责任。建立党组统一领导,“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配合抓,职能部门具体抓,纪检监察部门协调抓的责任体系,形成“齐抓共管,责任共担”的工作格局。
(2)落实部门责任。按照“一岗双责”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明确各职能部门要对分管业务范围内的内控机制贯彻落实工作切实负起主管部门的责任,及时纠正和解决存在的问题。纪检监察部门作为内控机制建设工作牵头部门,负有组织协调、责任追究和查处责任。机关各相关部门负有配合、支持责任。
(3)落实岗位责任。根据税务机关的岗责体系,按照“岗18 位设定、执法责任、考核评议、过错追究”的要求,规范税收执法各个环节的行为,要具体明确到每个岗位、每个环节、每个人应作为、不应作为及作为不当的责任界定。
参考文献
【1】(美)Treadawy委员会制定,方红星主译 内部控制——整合框架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8年6月
【2】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制定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3】徐荣才、李三喜主编 内部控制规范化操作指南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8年10月第1版
【4】中华会计网校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及相关制度应用指南 东方出版社 2009年10月第1版
【5】虎跃峰 加强部门内控机制建设的思考 宁夏党校学报 2009年9月第11卷第5期
【6】郭希夷 国有公司内控机制建设的探索 新会计 2009年第7期
第三篇:加强税务机关内控机制建设防范基层税收征管工作风险
加强内控机制建设
防范基层税收征管工作风险
地方税务基层征收管理工作,既是为国家财政组织收入,也是体现国家税收调节作用的重要职能。税款征收涉及每个纳税人的切身利益,税收法律、法规的公平原则在基层征管一线体现,所以基层一线税收管理员工作中存在受贿、渎职风险相当严峻。怎样有效防范基层受贿、渎职风险也是我们接下来要进行探索的课题。
一、基层执法风险现状。
成立税务局至今,由于内控机制不完善,发生了不少显性的贪污、挪用和窃取税款案件,在税款征收和纳税人管理环节还有隐性的受贿和渎职风险。深入进行剖析这些显性案件和隐性风险,主要表现如下:
㈠ 贪污、挪用、窃取税款案件。
一是贪污税款,主要是税收征管人员手工开具完税证,在征收现金税款时采取完税证头大尾小,直接对税款进行贪污。二是挪用税款,税收征管人员大量领取征收凭证,在征收税款后利用手中征收凭证较多的有利条件,采取少缴税款的方式滚动积压税款在手中,在此过程中将税款挪作其它私人用途。三是窃取税款,税收征管人员在挪用税款的过程中
携款潜逃,甚至某县局的征管人员在收到一笔大额税款时直接携款潜逃。
以上这三类现象在实行计算机开具完税凭证,不再现金征收大额税款,并规范了税款解缴以后基本绝迹,税款由此损失的风险也在降低。
㈡ 受贿风险。
经调查,现有部分税务所的税收征管模式仍是采用以前的税收专管员模式,依旧是一个专管员管理一个片区或一税务所中指定行业的一人负责管理模式。
这种模式最大的特点是专管员一个人对所管片区或行业进行负责制,就是通常所讲的专管员权力大于税务所长,税务所长权力大于局长。纳税人从开业时的基础信息调查、税收定额核定及调整建议、纳税人生产经营情况变动信息采集、以及对纳税进行的巡查等工作均由一个税收专管员完成。是否按要求进行采集、巡查和汇报就完全由该专管员说了算,有例外的情况就是税务所长插手管理的时候。
专管员的管理模式导致了税收专管员有足够大的自由裁量权,部分不法纳税人也乐得以小赙大,向税收专管员行贿以换取不缴或少缴税款的非法利益,也就增大了税收管理人员的受贿风险。
笔者曾亲历一个事件,某税务所A专管员负责一个片区内新开业户、临时经营户(包括电子游戏店)以及烧烤店等
行业的税收征收管理。经笔者亲自查访该片区,长期经营的电子游戏店不下十户,于是问A对电子游戏店是否进行了税款的征收以及管理,A非常流利的回答该片区有多少户,全部按期征收了税款,管理怎样严格等。结果是笔者到该所会计处调阅了该所近半年的征收和解库凭证,均无任何电子游戏店、烧烤店的税收征收和缴库纪录。
㈢ 渎职风险。
随着税收法制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渎职的概念也越来越明晰,内容也越来越广泛。我这里要谈的是人员能力原因造成的渎职。
税务管理人员也是资源。地税系统人员结构复杂,素质参差不齐,有的税务机关工作岗位的设臵和人员安排没能作到人尽其用,合理配臵征管资源。
笔者曾遇到征管员B性格比较懦弱,税务所由于人手的原因在分工时又将某一片区税收征收管理工作安排由B进行,B在征管工作中,每年年终评比时档案也比较齐全完整,B也是理所当然的是连年优秀。结果是,笔者带队进行巡查时发现B所负责片区的漏管率相当高,特别是房产税以及商业户纳税人的漏管率相当的高。通过与B进行沟通后,究其原因竟是营业税纳税人有购买发票需求,较易接受税务管理。但对商业户纳税人和房产税纳税人B就没有办法也没有能力管理,又不敢向上级分管所长或所长汇报,只有把管好的纳税户资料充实完整交差了事。这种因人员能力原因导致国家税款受到损失的情况在多数税务机关都存在,税务执法人员的渎职风险加大。
二、受贿、渎职风险的形成因素分析。
㈠是干部职工思想意识形态上没有认真对待。虽然党纪、政纪和国家法律、法规有很多要求有规定,但是仍有个别领导干部在贯彻落实和监督检查上不力,在执行党纪、政纪和国家法律法规上注重于形式多一些。
㈡是现有的对基层税务行政执法工作考评制度有欠缺。现有的考评工作无论是考评干部个人还是考评税务机关本身都是以抽查为主,查出一个问题扣分多少,从这种考评方式看来考评者本身的想法就可以决定被考评者的考评结果。
税务所或税收管理员工作量越大的被查出问题的机率也就越大,查出的问题会越多,一税务所或税收管理员有10000个工作量,二税务所或管理员有1000个工作量,在现有考评制度下都被检查出10个应扣分的工作问题,结果是一、二税务所或管理员考评的得分情况相同,现有考评制度不能充分体现实际工作成绩,导致很多工作金玉其外,都将面上的工作做得很好。
㈢是责任追究不严。有的单位领导一味的做好人,对下属出了问题,怕影响单位荣誉不进行责任追究,该由纪检监察立案的不采取立案措施,该调离涉及税款岗位的不调离。
我州地税某局有一起携税款潜逃案的涉案人员之前曾报丢失过大量完税证及发票,主管领导只对其进行罚款了事,没有调其离开该岗位。某局两起贪污税款的人在之前都在税款上出过问题,但均未对这两人进行行政处理或处分。责任追究不严让当事人侥幸心理严重彭胀,再次向国家税款伸手。
㈣是管理方式和手段落后。税收专管员制度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的产物,一个人管理一方的管理方式和手段早已不适应现在经济发展和廉政建设的要求。
㈤是执行力建设薄弱。很多税务机构着重于完成面上的工作任务,忽略了内部执行力的建设,导致工作任务交待下去下面执行结果不得而知。
三、探索完善地税内控机制,防范风险于未然。
㈠是着力加强干部职工党纪政纪和国家法律、法规的学习,强化干部职工个人工作能力、业务能力的提高培训。促使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权力、地位、利益观,基层执法人员树立较强的工作责任感,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和业务能力,抓好各项制度的有效落实,使各项制度不在停留于形式上。
㈡是对现有的考评制度进行完善。建立科学完善的对基层、对个人的工作考评制度,使考评结果充分体现工作成绩,解决干和不干一个样的问题,通过考评促进管理,解决管理员漏管严重却隐瞒实际工作问题的情况。
㈢是改变保护干部型心态,严格实施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办法。保护干部不是对出了问题的人进行坦护,是对出了问题的人和事进行责任追究,该立案的立案,该调离的调离,让干部职工明白犯错的后果。斩断伸国家税款的手。
㈣是以上线工作为契机,落实国家税务总局的税收管理员制度。完善管理方法,将一专管员就是一方诸候的管理方式改变为透明的流水线工作流程,使征收、管理、检查和巡查分离,使管理工作环节相扣,防范税收管理人员收人情税、以税谋私,全面公开私营个体业户税收定额核定及调整情况,以及房产税纳税情况,促进地税机关依法征税,维护国家税收的公平原则。
㈤是强化地税机关执行力建设。对完不成工作任务的要进行惩处,杜绝执行不力的问题。并结合总局、省局、州局党风廉政建设、政风行风建设等等要求,形成合力实现权力责任的有效结合,合理配臵资源,规范工作流程,严格运行程序,形成环环相扣科学有效的内控机制,防范地税机关贪污、受贿现象的发生,做到国家税款应收尽收,维护一方国家税法的公平。
第四篇:内控机制建设报告
内控机制建设调研报告
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是我们党深刻总结反腐倡廉实践经验、准确把握我国现阶段反腐倡廉形势得出的科学结论,是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全局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推行内控机制建设加强廉政风险防范是实践科学发展观、有效实现反腐败工作关口前移的重要举措,是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融入地税各项领域之中,使其正确行使税务职权,并从源头上有效预防廉政风险的有效手段,时刻提醒地税干部筑牢防线、不闯红灯和保护干部,确保系统上下“零发案”的迫切需要。
一、开展内控机制建设的情况
将风险管理引入税收工作,建立科学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保证权责的正确行使,要做到“收好税、带好队”,就必须通过建立岗位风险内控机制,为干部职工干事创造一个安全廉政的环境,做到权力行使规范、高效和廉洁。因此分局开展内控机制建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全面梳理岗责和权力事项
结合当前的地税机构改革和税源专业化管理,分局对各岗位职责和权力事项进行全面梳理,形成完整的岗位目录和“权力清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内部各部门的权力事项,界定部门职能,细化岗位职责,明确每个岗位的工作职责和行为规范,使全体人员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确保权力行使的责任落实到部门、到岗、到人。
(二)深入排查找准弄清风险点 风险排查是推行内控机制建设的关键环节,是在明晰岗位职责的基础上,需要着力做好的工作事项。风险找不到、找不准、找不全,建立内控机制建设就缺乏针对性,因此,在推进过程中,分局每名干部职工都结合自身岗位职责,对照相关法律法规及管理制度,将所在岗位可能存在的风险点找全、找准,通过风险排查,使干部职工清楚自己应履行的工作职责,清楚行使权力时的风险所在,从而达到自我防范、自我纠错的目的。
查找风险点通过自己找、群众帮、领导点、民主评、组织审等多种形式,找准各岗位每一个环节可能存在的风险点和易发生风险的事项,对排查出的各类风险点列出可能发生的违法、违纪、违规情形和涉及的法律、法规、制度、规定、办法等情况逐一登记,提出防控措施意见和建议,根据风险发生几率和危害程度自我界定岗位风险等级,填写《岗位廉政风险排查表》,并层层审定。
(三)着力规范权力运行流程
在排查风险点的基础上,针对税收执法权和行政管理权的权力事项和用权方式,优化运行程序,建立内控措施,制定作业标准,实现权力运行的过程制约、程序控制。一是优化权力运行流程,明确具体权力事项的业务操作程序,简化办事程序,减少不必要的环节。二是根据现行税收征管和行政管理的规定要求,编制权力运行流程图,在优化流程的基础上,对权力事项的运行程序以图形的方式表达出来,通过流程图将权力行使过程进行固化,使每项权力的行使过程做到可视可控。
二、推进内控机制建设存在的薄弱环节
一是对内控机制建设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在思想上没有足够的警觉性。在组织收入任务压头,征管基础建设和信息化建设投入时间和精力太多的情况下,认为只要税收任务完成了,征管基础搞上去了,就能“一俊遮百丑”,再搞风险防范是多余,没有真正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二是对内控机制建设特殊性和重要性宣传不到位,全员参与内控机制建设意识差,未形成廉政风险“大家谈”、人人参与、相互监督的良好氛围。少数干部职工对内控机制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由于思想认识方面的问题,造成了一些干部职工有抵触情绪,表现在廉政风险点的查找上敷衍应付,而不是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
三是少数人员缺乏廉政风险意识和防范意识以及客观上缺乏风险防控机制。主要表现为部分人员不思进取,得到且过,不深入学习和钻研税收业务;执法人员对法律法规的理解偏差,执法不严谨、不规范;工作漂浮、懒散、漏征漏管。
三、推进内控机制建设的对策
(一)强化防范教育,增强防范意识和全员参与意识。惩治腐败是成绩,预防腐败也是成绩。按照“预防为主,防教结合”的工作思路,始终坚持把预防摆到前面来,突出教育预防的首要作用,真正做到“教育在前、打招呼在前、防范在前”。一方面,要组织干部职工对涉税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业务知识的学习,提高干部队伍的整体业务素质,使其掌握各种税收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 实质内容和执法程序,避免过错执法行为的发生;另一方面,强化法制和警示教育,树立执法与风险长期并存的理念,促使地税干部正确对待和行使法律赋予的权利,做到警钟长鸣、防微杜渐,使个人的执法行为不偏离法律的轨迹运行。并教育税务干部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注重执法行为的规范,在纳税人各种不合理的投诉和反映中有足够的证据来保护自己。
(二)统一思想认识,形成内控机制建设合力。
加强推进内控机制建设工作的宣传动员,强化岗位廉政风险教育,使干部职工了解内控机制建设的目的和意义,提高风险防范意识,逐步培育内部控制理念,增强干部职工参与内控机制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更多的干部职工对内控机制建设工作的开展献计献策。
(三)梳理完善制度,建立权力制衡工作机制。
以制度规范权力运行,是内控机制建设要解决的重点,把内控机制建设与贯彻《廉政准则》、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税源专业化管理、现代化分局建设、“两权”监督和干部队伍日常管理有机结合起来,贯彻好各项工作制度,落实好加强税收执法监督的各项规定。对人、财、物管理权、税收执法权等廉政风险点,在全面梳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内控制度,明确具体权力事项的业务操作程序,坚持制权与增效相结合,简化办事程序,减少不必要的环节,建立起职权清晰、责任明确,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制衡机制。
第五篇:内控机制建设心得
内控机制建设心得
内控机制建设心得范文
为进一步推进依法行政工作,全面提高税务机关工作质效,南平市地税局把加强内控机制建设,提高风险管理能力作为依法行政工作重点,组织各县市区开展执法风险排查与防范工作。通过对岗位风险点的梳理和排查、调研和总结,选取建瓯地税局作为试点单位,按照“设立岗位、明晰职责、规范流程、目标管理、风险预警、量化考评”的思路,创建了以岗为点、以程序为线、以制度为面的岗位风险防范工作机制,并从7月1日起在建瓯地税局试行。根据《岗位风险防范工作机制》,建瓯地税局共设立了68个工作岗位,明确了557条工作职责、提出了454项工作目标、设定了201个岗位风险提示,制定了212个风险防范措施、规范了19项工作流程,做到岗位职责定位到哪里、风险防范就到哪里,实现了执法风险、行政风险、廉政风险的“全防全控”,有效地促进权力规范、透明、高效地运行,切实推进了“平安地税”系统工程建设。
岗位风险防范工作机制的主要内容
(一)科学设岗定责,解决“岗位如何设”的问题
本着“因事设岗、因量定人”的原则,由人事部门以单位职数为依据,科学配置工作岗位,明确各科室、分局的职责以及每个岗位的工作职责,合理地设岗定责,整合人力资源,确定每个岗位的责任人,形成清晰、完善的工作岗责体系,让每个人知道“岗位如何设”,“我该做什么”,消除职责不清的现象。
(二)明确工作职责,解决“哪些该我干”的问题
工作职责由科室职责和岗位职责构成,工作职责按“自下而上”的程序制定,科室职责由科长(分局长)提出后,交由分管领导进行初审,人事部门把关;岗位职责以科室职责为框架,由岗位责任人提出,科员职责由科长(分局长)进行初审,科长(分局长)职责由分管领导进行初审,各个岗位职责汇总后交由分管领导确定。各单位将分管领导审核后的工作职责汇总,形成较为完整的文字材料提交党组研究予以确认。通过完善岗责体系,使各项工作有明确的责任主体,明确了每个岗位人员该干什么。
(三)提出工作目标,解决“工作质效”问题
工作目标“自上而下”分层次提出。即一把手对副职提出目标要求,分管领导对科长(分局长)提出目标要求,科长(分局长)对本单位的人员提出岗位目标要求。目标要求要精细、具体,要与实际工作相适应,做到工作目标宽严适度,实际运用得心应手、确保任务到人、责任到人。科室工作目标设定后经分管领导审核,提交党组研究确认,让每位干部清楚了解自己所要完成的工作质效。
(四)规范工作流程,解决“事该如何干”的问题
工作流程分为涉税执法流程和行政管理流程,以工作职责为基点,根据税收管理法律法规、政策,行政管理办法,以及上级税务机关制定的各项制度规定,本着“删繁就简,透明高效”的原则,制定出透明、高效、规范的工作流程,让每个岗位人员知道“事该如何干”,让征纳双方办理事项以及内部行政管理更加有章可循,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五)设定风险预警,解决“哪些风险要防范”的问题
根据岗位职能特点和职责要求,通过自己找、同事帮、领导提、集体议等方式,排查出已经存在或可能出错的环节或问题,对风险点进行梳理、归纳,告知岗位责任人,让干部清楚知道工作中有哪些“雷区”,实现风险预警提示。
(六)制定风险防范措施,解决“平安如何保”的问题 根据查摆出的风险点和拟定的工作目标,分层次地提出各岗位相应的岗位风险防范管理措施。力求突出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做到实实在在,防得住、控得了、可操作、易监督。
(七)完善考核办法,解决“工作质效评价与责任追究”的问题
把岗位工作职责和工作目标要求全部纳入绩效考评的范围,让工作内容彻底“曝光”,并实行量化考核,打破平均主义的做法,实行按岗位分别考评的办法,把责任考核落实到人,实现考评的公平、公正,促进岗位风险防范的推进。
1.签订风险防范责任书。各科室(分局)负责人与局党组签订岗位风险防范管理目标责任书,进一步明确责任单位、责任人和风险防范工作目标,让每位干部明白自己的岗位责任、存在的风险和应承担的后果,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2.按月督导。成立效能工作督导小组,按月对各科室(分局)、各岗位人员的工作完成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对没有按规定时限完成计划任务或班子督办事项的单位,下发《督办单》,加快工作落实。对出现岗位过错的责任人给予相应责任追究。
3.完善绩效考评办法。以机制中的“工作目标”为落脚点,搭建上、下级互动的季度考评制度,形成考核明晰、操作性强、奖惩分明的工作绩效评估体系,确保工作质效的提高。“五防”配套,确保《机制》落到实处
(一)教育防范。把“机制”列入队伍教育培训内容作为队伍教育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要强化对税务干部的“法治”教育和“风险”的警示教育,不断强化税务人员的“法治”观念,提高依法行政意识,自觉地学法、遵法、守法,让“法”深入人心,克服工作上的侥幸和麻痹心理,避免因自身工作失误或违法行政而引起的风险。
(二)监督防范。通过建立、完善《连带处罚责任制》、《绩效考评管理办法》、《执法考核管理办法》,建立风险的内部监控机制。
(三)重点防范。根据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损失程度、影响范围,将税收管理员、稽查员作为岗位风险防范的重点对象,建立征、管、查工作情况月分析会制度,对易发风险岗位工作情况按月进行点评、梳理、引导,抓住关键岗位实行“重点盯防”,及时堵塞管理漏洞。
(四)合力防范。结合规范行政权力运行工作,通过编制职权目录,规范行政运行和执法环节,通过“合理分权、有效制约、强化管理、政务公开、述职述廉”,加强机关科室间,机关和基层之间有效制约,形成纵横交错的防范网络,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
(五)借力防范。加强与政风行风义务监督员的沟通、联系,与政府行评办、纠风办等单位建立定期信息反馈制度,扩大岗位风险的外部防范网络范围,提升防范效力和威慑力。试点工作的突出特点
(一)领导重视,有序组织。将岗位风险防范工作列为一把手工程,成立了岗位风险防范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安排有关岗位风险防范工作的开展。人事、监察、效能、征管法规等部门形成整体合力,共同推进。前期调研、可行性论证、机制创建、宣传发动、推广试行等步骤清晰,层次合理,组织有序。
(二)全员参与,整体推进。岗位风险防范工作机制以科学定岗为基础、明晰职责为前提、再造流程为关键、提高质效为重点、预警防范手段、绩效考评为保障,形成全员参与,环环相扣,整体推进的工作格局。无论是在思想认识还是在机制建设上,都在干部群体中产生了整体性效应。
(三)立足岗位,全防全控。岗位风险防范工作机制突破了单纯强调执法风险的观念,将风险防范由执法风险防范拓展为岗位风险防范,涉及人员由执法一线人员拓展到行政管理人员,做到岗位职责定位到哪里,风险防范就到哪里,实现全岗全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