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校与托幼机构手足口病防控工作指导意见书
学校与托幼机构手足口病防控工作指导意见书
儿童与婴幼儿是手足口病的高发人群,学校与托幼机构是手足口病防控的重点单位。
一、健康教育
在手足口病流行季节,根据学校与托幼机构的自身特点,指导开展手足口病防治健康教育,普及预防手足口病的科学知识,增强家长、学生(托幼)和校医防护意识,减少和降低该病发生。
1.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勤洗澡。注意教会幼儿正确的洗手方法。
2.宣传喝开水,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剩饭剩菜要加热后再食用。3.通过健康教育,使家长尽量少带孩子去拥挤的公共场所,特别是尽量避免与其他有发热、出疹性疾病的儿童接触,减少被感染的机会;并养成经常对孩子居住的房间进行通风换气等良好习惯。
5.学校和家长注意孩子营养的合理搭配,让孩子休息好,适当晒晒太阳,增强自身的免疫力。
6.家长应注意家庭室内外的清洁卫生,家庭成员的衣服、被褥要在阳光下曝晒。
7.减少儿童与家禽、家畜的直接接触。
8.学校和家长平时要多注意观察孩子身体状况的变化,一旦发现孩子有发热、出疹等表现,应尽早带孩子到医院就诊,并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
二、晨检与缺勤监测
为及早发现学校和托幼机构等重点单位内发生的手足口病疫情,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疫情的扩散和蔓延,学校与托幼机构开展手足口病晨检与缺勤监测工作。
(一)晨检要求
学校与托幼机构进一步完善学生晨检、因病缺勤追查、登记和相关报告制度;落实责任心强、了解传染病防控相关知识的校医、卫生保健老师具体负责本单位手足口病晨检、因病缺勤追查与登记、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等工作,定期对全校学生的出勤、健康情况进行巡查,及时全面掌握学校学生健康状况。
(二)晨检时间
由学校与托幼机构的班主任老师在每天第一节课课前5—10分钟对学生进行晨检,或指定专门人员每天入学前在校门口组织晨检。
(三)晨检内容
学校与托幼机构开展晨检工作的内容应包括:①发热;②口腔粘膜、手、足和臀部出现散在疱疹等手足口病症状;③因病缺勤情况。对精神萎靡、嗜睡等可疑患病的学生,需要请学校校医作进一步检查,确保做到病人的早发现、早报告。
(四)缺勤/缺课监测
学校与托幼机构的班主任密切关注本班学生的出勤情况,对于因病缺勤的学生,应当及时同家长联系,了解学生的患病情况和可能的病因,并及时报告给学校校医或保健老师。
三、消毒措施
在手足口病流行季节,学校与托幼机构开展通风与预防性消毒工作,具体如下:
(一)通风与空气消毒
幼儿活动室、教室和宿舍(寝室)等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每日至少开窗通风二次,每次不少于15分钟;无法充分通风换气的,可通过安装换气扇、电风扇等实施机械通风;在室内无人条件下,可采用紫外线灯悬吊或移动式直接照射消毒;有条件的可安装动态空气消毒器(臭氧除外),按产品使用说明书使用。
(二)环境与用品消毒
1.托幼机构的玩具应每天消毒:耐热的木制玩具,可在开水中煮沸15分钟;塑料和橡胶玩具,可在含有效氯250mg/L的消毒液中浸泡15分钟;怕湿怕烫的毛类玩具,最好在阳光下曝晒4小时以上;高档电动、电子玩具,可用1:100万洁消毒液擦拭孩子经常抚摸的部分,15分钟后用清水擦拭。
2.幼儿毛巾专人专用,每天清洗、消毒一次,洗后晾干;幼儿被褥、床垫每周曝晒一次,每次不少于4小时,并且个人专用;被套、枕套、枕巾每周洗一次;餐巾每餐消毒。
3.寄宿制园所儿童脸盆应个人专用,用后清洗干净,保持清洁,每周浸泡消毒一次;浴盆(池)用后清洗、消毒一次,并保持干燥;洗手池每天清洗并用消毒液擦拭消毒一次;可用含有效氯500mg/L的消毒液中浸泡、擦拭15分钟。
4.便器用后随时冲洗干净,并保持干燥,保持内外清洁,无积粪、尿垢,无异味;便盆、尿壶用毕随时倒掉粪尿,并清洗干净;每天用含有效氯500mg/L的消毒液中浸泡30分钟。不提倡使用座便式便器,如使用,每次用后要用含有效氯250mg/L的消毒液擦拭消毒。
5.每日对门把手、楼梯扶手、床围栏、桌椅板凳台面、水龙头、便器扶手等物体表面用500mg/L有效氯含氯消毒液擦拭,作用15分钟后用清水擦拭干净。
6.餐具、饮具和盛放直接入口食品的容器,使用前必须洗净、消毒,严格执行一洗二清三消毒四保洁制度。消毒方法首选煮沸、蒸汽消毒,也可采用远红外食具消毒柜或化学消毒剂浸泡。煮沸消毒餐具要完全浸没于水中,水沸腾后开始计时,保持15 分钟。100℃流通蒸汽消毒需要20分钟。化学消毒采用250mg/L有效氯含氯消毒液浸泡30分钟后清水冲洗。
7.值日生扫地应先洒水后扫地,保持内外环境卫生。
四、疫情处理
幼托机构若出现聚集发病(学校与幼托机构一周内同一班级出现2例及以上病例),则疫情波及班级应停课1~2周。中小学发生聚集性疫情后,可综合疫情流行情况、环境卫生情况、防控的人力物力负担以及相应的社会成本等决定是否停课及停课时间长短。
居家治疗的病人及其接触者,由乡镇、村、社区防保人员具体指导落实隔离措施和周边区域的消毒处理措施。病人原则上应隔离治疗至主要症状消失,热度及红疹消退,以及所有水疱消退为止。若病人为学生或幼托儿童,在结束隔离治疗后再隔离一周后返校,返校凭社区责任医师证明,学校把好病人返校的关。
四、其他注意事项
学校和托幼机构发现发热、口腔粘膜、手、足和臀部出现散在疱疹等手足口病症状病例时,要及时通知其家长带领其到医院排查诊治,排除诊断后方可回校。学校应跟踪观察,及时掌握有关情况,对疑似病例、临床诊断或确诊诊断病人,按传染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实施隔离治疗。
校医、保健老师要做好学校医务室门诊日志和传染病报告等传染病管理工作。校医、保健老师要了解各班学生、教职员工就诊情况,作好记录和统计。若发现同类病例明显增多,应立即报告当地疾控中心。
通榆县疾控中心 2013年6月18日
第二篇:手足口病意见书(托幼机构)
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意见书
一、基本情况:
二、预防控制措施:为有效控制疫情蔓延,建议幼儿园负责组织落实以下预防控制措施:
1、广泛宣传教育:充分利用广播、黑板报、宣传单等大力宣传手足口病防治知识,教育学生养成“洗净手、喝开水、吃熟食、勤通风、晒衣被”等良好的卫生习惯,不断提高卫生意识和防病能力。
2、积极组织开展环境卫生清理:加强幼儿园环境卫生的综合治理,做好粪便无害化处理。切实加强供水水质安全监管,严防水质污染。
3、认真落实手足口病防控工作:要建立健全手足口病防控工作机制,设立责任人、监督员、检查员,分工到人、明确责任,全面落实晨检制度、卫生消毒制度、缺课追踪制度,开展上一堂手足口病健康教育、正确洗手方法课,引导儿童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对教室、寝室经常通风换气,学生食具、用具、玩具进行定时消毒。
4、加强疫情主动监测:凡发现有发热、手足口斑丘疹的学生,应立即安排患者到医院就诊、住院或在家隔离治疗,痊愈后2周后再回幼儿园上学,并做好卫生消毒工作。必要时停课放假,同时报告县教育局、卫生防疫站。
责任人:调查人:
调查单位 :年月日
第三篇:手足口病防控指导意见书
xx区手足口病疫情调查处理指导意见书
幼儿园 地址: 电话号码
疫情情况:
存在的主要问题:
整改措施及建议:
一、每日晨检,逐一检查儿童发热和手掌、脚掌、口腔等部位皮疹情况。晨检结果报告辖区内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二、晨检后,儿童用高锰酸钾消毒液(1:5000)泡手,并洗手后入教室。
三、饭前便后要洗手。老师要鼓励儿童多喝水、勤洗手。
四、上手足口病预防课,让儿童熟知手足口病防治知识。
五、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
六、开展“致家长手足口病防治知识一封信”活动,儿童带回家,让家长读给儿童听。
七、早晨和下午上课前,教室和寝室活动场所通风换气、消毒半小时以上。
八、每天对儿童的玩具、餐具、牙具、毛巾等用84消毒液浸泡消毒,晾晒被褥等。
九、每天早晚对扶手、门把手、桌椅、公共电话等用84消毒液进行擦拭消毒两次。
十、儿童入托时,校舍门前放置84消毒液浸泡的消毒垫。
十一、谢绝家长进入幼儿园。如有特殊情况获许进入,进入前洗手、消毒。
十二、家长接儿童时,先洗手。家长工作或外出回家,立即洗手。
十三、教职工入院后,先用洗手消毒液浸泡消毒手,再用清水洗手。
十四、进行清扫或消毒时,工作人员应穿戴手套。清洗结束后要立即洗手。
十五、家有手足口病患儿的教职工,不能上班,患儿痊愈2周后再带课。
十六、晨检发现手足口病患儿,不能入托,立即去医院诊治,不接触其他任何儿童,所有患儿隔离至主要症状消失,体温恢复正常,红疹及所有水疱消退后一周方可返校。
十七、儿童缺课,立即追查原因,做好记录。
十八、校门口和班级门口张贴手足口病宣传画和宣传单,同时办黑板报宣传手足口病防治知识。
十九、如果一个班出现1例手足口病病例,全班儿童不得串班、不接收、不转出儿童,如果出现重症或死亡病例,或一周内同一班级出现2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建议病例所在班级停课10天,并对本班所有物品及环境进行彻底消毒。
二十、一周内累计出现10例及以上或3个班级分别出现2例及以上病例时,经风险评估后,可建议托幼机构停课10天。并在区疾控中心或当地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指导下进行相应消毒处理。
二十一、在流行季节,当地有疫情发生时,避免不同托幼机构的学生或外来人员的往来或交流活动。
托幼机构陪同人签名:
指导人员单位:
指导人员签名:
年 月 日
本记录一式二份,一份由区疾控中心或乡镇卫生院存档,一份留托幼机构按要求整改。
第四篇:学校及托幼机构手足口病防控工作方案
学校及托幼机构手足口病防控工作方案
为有效应对学校及托幼机构可能发生的手足口病,预防和控制手足口病在学校、托幼机构发生和蔓延,保障学生和幼儿的身体健康和安全,有效维护学校、托幼机构正常的教学秩序,根据XX市卫生健康委
XX市教育局《关于印发学校及托幼机构手中病防控工作方案的通知》精神,结合我县工作实际,特制订本工作方案。
一、工作目标
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强化领导和组织建设,健全完善传染性疾病防控机制,普及手足口病防治知识,提高广大师生、家长的自我防病意识,完善疾病监测报告,落实快速反应机制及应急处置机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手足口病在学校及托幼机构流行蔓延。
二、工作原则
依法依规,联防联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督导考核,责任追究。
三、职责分工
(一)县卫生健康局。
负责组织、实施、督导、考核、评估辖区内手足口病防治工作。组织开展相关技术培训,及时通报疫情情况,实施以推广接种EV71疫苗和加强重症救治为主的综合防控策略,周密部署、明确责任,推进各项防治措施的有效落实。(二)县教育局。
负责领导、组织、检查、督促学校、托幼机构的防控工作,及时准确把握学校及托幼机构疫情动态;与卫生健康部门共同建立学校及托幼机构疫情防控联系人工作机制;组织开展学校及托幼机构手足口病防治宣传教育活动;做好疫情信息通报工作;督促学校及托幼机构落实防控主体责任;配合卫生健康部门开展学校及托幼机构流行病学调查等疫情防控工作。(三)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协助县卫生健康局开展手足口病防控工作,负责学校及托幼机构手足口病监测和防控的具体实施;负责学校及托幼机构手足口病重症和死亡病例、聚集性疫情和暴发疫情流行病学调查及现场调查处置、相关信息录入与上报工作;负责指导学校及托幼机构做好手足口病防控工作;加强对基层卫生防疫人员培训,指导开展EV71疫苗接种,督促和落实手足口病各项防控措施。(四)各级医疗卫生机构。
负责手足口病病例的初步诊断、巡诊、早期发现、健康宣教等工作。定点收治医院(县人民医院)和二级以上医院负责加强重症、危重症病例的救治工作,重症须经市级专家组会诊、危重症要经自治区级专家会诊,切实减少死亡发生。协助完成手足口病病原学日常监测、重症和死亡病例临床标本采集和流行病学调查。有条件开展手足口病病原检测工作的医疗机构应开展重症和死亡病例病原学检测。(五)县卫生健康监督所。
加强对辖区内学校、托幼机构、医疗机构手足口病防控工作的监督检查,重点加强对学校及托幼机构环境卫生、晨午检制度、日常消毒、健康教育,以及医疗机构预检分诊、疫情报告、院感控制、重症救治等措施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对发现的问题要责令限期整改并依法查处。(六)各学校、托幼机构。
落实晨午检、因病缺勤追查与登记制度,对学生及幼儿的出勤、健康情况进行巡查,做好因病缺勤病例的追查与登记,及时全面掌握学生健康状况;与县疾控中心、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建立手足口病防控联系人机制,及时向县教育局和县疾控中心报告学校及托幼机构疫情信息;落实教室和宿舍等场所保持良好通风,做好场地、物品消毒工作;向学生、幼儿及家长普及手足口病防控知识、个人防护措施及疫苗接种推广宣传。四、防控措施
(一)科学监测研判疫情。
深入贯彻落实《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9年版)》《手足口病聚集性和暴发疫情处置工作规范(2012版)》和《XX手足口病病原学监测技术指南(2018版)》要求,进一步加强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监测工作。加大监测数据的分析和利用,及时开展疫情研判,提高预测预警能力,以指导疫情防控和医疗救治工作。(二)加强重症病例医疗救治。
全面做好重症病例的早期识别、科学救治、安全转诊、宣传教育和院内感染控制等工作。按照《手足口病诊疗指南》及相关文件要求,认真落实重症患儿的会诊、转诊规定。坚持关口前移,按照“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的原则,将重症病例集中收治到具备重症救治能力的定点医院(县人民医院)。手足口病流行高峰期,对5岁以下儿童罹患手足口病或疑似病例必须转诊到县级及以上医院(传染病定点救治医院)集中救治,乡镇卫生院(所)和个体诊所等其它医疗机构不得截留手足口病病人和疑似病例。整合医疗救护资源,重症须经市级专家组会诊、危重症要经自治区级专家会诊,重点加强重症患儿的医疗保障和监护,努力降低病死率及致残率。(三)强化院内感染预防工作。
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要加强预检分诊能力建设,安排满足临床需求的人员承担预检分诊工作。要严格按照《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和《消毒管理办法》,做好重点科室、重点病房的消毒及人员防护工作。定点医疗机构(县人民医院)要建立专门的手足口病诊室和留观病房,规范传染病区病人管理,独立的手足口病病区、诊室和病房要保持良好通风,配备完善的洗手和卫生设施,加强空气和物体表面消毒,避免院内交叉感染,保障医务人员及其他患者就医安全。要严格执行陪护与探视制度,确立专人管理,限制病区接触,减少陪护人数;医院感染科管理人员要定期到病区巡查指导,发现问题及时整改。要实行医院医疗废弃物严格消毒、分类包装,专处存放处置,实行医院医疗垃圾和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日产日清,建立合格的污水处理系统,保证消毒处理符合规定。(四)积极推动EV71疫苗接种工作。
疫苗接种是预防传染病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EV71型病毒是导致手足口重症和死亡病例的主要病原体,接种EV71疫苗可有效降低EV71型病毒感染导致的手足口病的发病率、重症率和死亡率。各医疗卫生机构、各学校要通过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普及接种EV71疫苗知识,按照《肠道病毒71型灭活疫苗使用技术指南》,积极开展疫苗接种工作,切实提高5岁以下儿童的EV71疫苗接种率,(五)全面提升群众防病意识。要充分运用多种有效宣传媒介,采取手机短信、微信等多种新媒体和预防接种、妇幼保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等业务平台,全面、科学、精准地宣传和普及手足口病防病知识,尤其是EV71疫苗接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发挥爱国卫生运动的作用,结合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计划,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调沟通,在托幼机构、学校、社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等场所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活动,提高群众防护意识和能力,引导全社会科学、有序地做好手足口病防控。要及时、准确、客观地发布疫情及防治工作信息,争取宣传主动权,为手足口病防控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六)强化重点人群防控工作。
各学校及托幼机构要建立健全传染病疫情监测与报告制度,落实晨检、定期巡查,核实缺勤、缺课原因,发现疫情及时报告和处置。要建立居家隔离治疗病例随访制度,有效管理在门诊治疗的病例。关注居家隔离治疗病例的病情进展,每日对辖区内5岁以下患病儿童进行面对面或电话随访,指导家长/监护人切实做好隔离、消毒工作,发现病情变化或重症先兆立即劝诫到县级以上医院就医。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健全和完善手足口病防控工作机制,组织制定手足口病防控方案,明确部门职责,强化沟通与协调,加强疫情信息共享。抓好重点学校和重点人群手足口病防控工作。建立健全主要领导负责制,统一领导、协调辖区内手足口病防控工作。(二)加强人员培训。
重点加强基层手足口病防治队伍建设和能力建设。开展防控技术培训,提高疾控队伍的流调、采样、检测、监测和消毒等疫情处置技术水平,提升疫情分析和研判能力,确保防控措施落实到位。开展诊疗技术培训,加强对医务人员手足口病诊断、治疗、隔离消毒、院内感染等知识的培训,重点加强重症、危重症病例的识别和救治能力培训,提高医务人员诊断、救治及疫情防控技术水平。开展幼托机构及学校卫生保健人员手足口病防控业务的培训和指导。(三)加强督导考核。
县手足口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将对辖区内手足口病防治工作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督导检查,确保各项防治措施落到实处。第五篇:浙江省学校与托幼机构手足口病防控工作指导要点
浙江省学校与托幼机构手足口病防控工作指导要点
儿童与婴幼儿是手足口病的高发人群,学校与托幼机构是手足口病防控的重点单位。全省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开展手足口病防控工作时,要积极配合当地教育部门指导学校与托幼机构开展手足口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晨检与缺勤监测及通风与预防性消毒等工作。为做好我省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学校与幼托机构的检查和技术指导,制订本指导要点。
一、健康教育
在手足口病流行季节,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根据学校与托幼机构的特点,指导开展手足口病防治健康教育,普及预防手足口病的科学知识,增强家长、学生(托幼)和校医防护意识,减少和降低该病发生。(一)健康教育形式
1.采取举办专题讲座、发放宣传材料或开展技术培训等方式,对学校与托幼机构教师、校医及其他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健康教育,重点是手足口病预防知识要点、健康教育技巧、方法等方面的指导,提高开展健康教育工作的能力。
2.建议学校与托幼机构采取召开家长会、讲座、发放宣传材料等形式向孩子家长宣传手足口病防治知识,提高广大家长的防范意识。
3.指导学校采取黑板报、面对面宣传、发放宣传材料等形式,开展学校内预防手足口病健康知识宣传教育;托幼机构采取游戏等方式对托幼进行相关健康知识的宣传教育,也可采用教师示范的方式教会托幼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二)宣传教育要点
1.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勤洗澡。注意教会幼儿正确的洗手方法。
2.宣传喝开水,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剩饭剩菜要加热后再食用。3.通过健康教育,使家长尽量少带孩子去拥挤的公共场所,特别是尽量避免与其他有发热、出疹性疾病的儿童接触,减少被感染的机会;并养成经常对孩子居住的房间进行通风换气等良好习惯。
5.学校和家长注意孩子营养的合理搭配,让孩子休息好,适当晒晒太阳,增强自身的免疫力。
6.家长应注意家庭室内外的清洁卫生,家庭成员的衣服、被褥要在阳光下曝晒。
7.减少儿童与家禽、家畜的直接接触。
8.学校和家长平时要多注意观察孩子身体状况的变化,一旦发现孩子有发热、出疹等表现,应尽早带孩子到医院就诊,并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
二、晨检与缺勤监测
为及早发现学校和托幼机构等重点单位内发生的手足口病疫情,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疫情的扩散和蔓延,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积极配合当地教育行政部门,指导辖区学校与托幼机构开展手足口病晨检与缺勤监测工作。
(一)晨检要求
指导学校与托幼机构进一步完善学生晨检、因病缺勤追查、登记和相关报告制度;落实责任心强、了解传染病防控相关知识的校医、卫生保健老师具体负责本单位手足口病晨检、因病缺勤追查与登记、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等工作,定期对全校学生的出勤、健康情况进行巡查,及时全面掌握学校学生健康状况。(二)晨检时间
辖区学校与托幼机构晨检时间和方式可以统一确定,原则上可由学校与托幼机构的班主任老师在每天第一节课课前5—10分钟对学生进行晨检,或指定专门人员每天入学前在校门口组织晨检,晨检汇总和报告具体要求按照当地教育和卫生行政部门规定执行。
(三)晨检内容
学校与托幼机构开展晨检工作的内容应包括:①发热;②口腔粘膜、手、足和臀部出现散在疱疹等手足口病症状;③因病缺勤情况。对精神萎靡、嗜睡等可疑患病的学生,需要请学校校医作进一步检查,确保做到病人的早发现、早报告。
(四)缺勤/缺课监测
学校与托幼机构的班主任密切关注本班学生的出勤情况,对于因病缺勤的学生,应当及时同家长联系,了解学生的患病情况和可能的病因,并及时报告给学校校医或保健老师。
三、预防性消毒措施
在手足口病流行季节,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指导辖区学校与托幼机构开展通风与预防性消毒工作,具体如下:(一)通风与空气消毒
幼儿活动室、教室和宿舍(寝室)等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每日至少开窗通风二次,每次不少于15分钟;无法充分通风换气的,可通过安装换气扇、电风扇等实施机械通风;在室内无人条件下,可采用紫外线灯悬吊或移动式直接照射消毒30分钟以上;有条件的可安装动态空气消毒器(臭氧除外),按产品使用说明书使用。
(二)环境与用品消毒
1.托幼机构的玩具应每天消毒:耐热的木制玩具,可在开水中煮沸15分钟;塑料和橡胶玩具,可在含有效氯250mg/L的消毒液中浸泡15分钟;怕湿怕烫的毛类玩具,最好在阳光下曝晒4小时以上;高档电动、电子玩具,可用碘伏棉球擦拭孩子经常抚摸的部分。
2.幼儿毛巾专人专用,每天清洗、消毒一次,洗后晾干;幼儿被褥、床垫每周曝晒一次,每次不少于4小时,并且个人专用;被套、枕套、枕巾每周洗一次;餐巾每餐消毒。
3.寄宿制园所儿童脸盆应个人专用,用后清洗干净,保持清洁,每周浸泡消毒一次;浴盆(池)用后清洗、消毒一次,并保持干燥;洗手池每天清洗并用消毒液擦拭消毒一次;可用含有效氯500mg/L的消毒液中浸泡、擦拭15分钟。
4.便器用后随时冲洗干净,并保持干燥,保持内外清洁,无积粪、尿垢,无异味;便盆、尿壶用毕随时倒掉粪尿,并清洗干净;每天用含有效氯500mg/L的消毒液中浸泡30分钟。不提倡使用座便式便器,如使用,每次用后要用含有效氯250mg/L的消毒液擦拭消毒。
5.每日对门把手、楼梯扶手、床围栏、桌椅板凳台面、水龙头、便器扶手等物体表面用500mg/L有效氯含氯消毒液擦拭,作用15分钟后用清水擦拭干净。
6.餐具、饮具和盛放直接入口食品的容器,使用前必须洗净、消毒,严格执行一洗二清三消毒四保洁制度。消毒方法首选煮沸、蒸汽消毒,也可采用远红外食具消毒柜或化学消毒剂浸泡。煮沸消毒餐具要完全浸没于水中,水沸腾后开始计时,保持15 分钟。100℃流通蒸汽消毒需要20分钟。化学消毒采用250mg/L有效氯含氯消毒液浸泡30分钟后清水冲洗。
7.值日生扫地应先洒水后扫地,保持内外环境卫生。
四、其他注意事项
学校和托幼机构发现发热、口腔粘膜、手、足和臀部出现散在疱疹等手足口病症状病例时,要及时通知其家长带领其到医院排查诊治,排除诊断后方可回校。学校应跟踪观察,及时掌握有关情况,对疑似病例、临床诊断或确诊诊断病人,按传染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实施隔离治疗。
校医、保健老师要做好学校医务室门诊日志和传染病报告等传染病管理工作。校医、保健老师要了解各班学生、教职员工就诊情况,作好记录和统计。若发现同类病例明显增多,应立即报告当地疾控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