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金秀县生态公益林补偿情况
金秀县近年来生态公益林补偿情况
金秀县生态公益林总面积为181.48万亩,其中权属为国有的有68.17万亩(大瑶山保护区面积为38.23万亩、国有林场面积为29.94万亩),权属为集体和个人的生态公益林面积为113.31万亩,根据自治区林业厅《关于落实2015年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的通知》(桂林计发„2015‟5号)文件规定,我县权属为国有的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为14.75元/亩,权属为集体和个人的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为地14.75元/亩。
一、实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必要性?
由于森林生态效益具有外部性和公共物品的特性,其价值很难通过市场机制得以实现,即森林经营者虽然给第三方带来生态利益,但无经济回报。为此极大地打击了其积极性,后果是森林资源的工业化利用程度增加,而森林覆盖率逐年降低,致使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威胁。为了达到资源的优化配臵,实现我国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采取适当的措施对森林的生态效益进行补偿,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一)我国提出了大工程带动大发展,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目标。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的建立,无疑为我国生态林建设提供了强而有力的政策保障和资金支持,为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实施,将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生态公益林建设、保护和管理的被动局面,为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生态需求,奠定坚实而稳定的基础,是我国林业经营思想从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的一次历史性转变。
(三)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的建立,符合我国当前财政支出改革的方向,也符合公共财政支出框架的要求。
(四)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实质是建立一个比较完善的森林生态服务市场,以使森林生态效益能够通过市场交易实现其价值,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更应积极借鉴。
二、金秀近年来在这方面采取的措施和进展,做了哪些牺牲,取得了哪些成绩?
一直以来,为切实保护好金秀这座“绿色水库”和“天然氧吧”,使瑶山的山常青、水常流,我们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和巨大的代价,财政收入减少、农民收入下降、财政支出压力加大等困难和问题突出,人们习惯将这一现象称之为“捧着金碗讨饭吃”,为此,也直接影响我县生态建设和保护工作。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森林生态效益没有得到完全补偿,林农生活困难。我县生态环境优良,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量高达25.8亿元,每年产生的社会生态效益高达49.8亿元。我县从2001年起实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示点工程,目前按标准兑现给管护者(林农)的管护费,仅是对林农管护公益林工作的一种补助,实际上不属于支付给林木所有者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大部分贫困人口都是生活在公益林林区内,在禁伐天然林和实行水源林、重点生态公益林管护后,大部分林地被划为保护区和重点公益林管理区,属于林农自我管理、可开发的林地大量减少,微薄的公益林补偿金和每人56.6元/亩.年的水源林林农粮食价差款补助与金秀这一独特的生态功能区所具有的生态价值及实际需要的经费相比差距甚远,远远无法解决林农的基本生活,林农仍过着“有林不能伐、有地不能垦”、守着“绿色银行”无钱用的贫困日子,生活相当困难,只好外出打工度日。
(二)生态公益林补偿尚未落实,公益林管护经费偏低。目前公益林补偿基金主要来源于中央和自治区财政,2001年至2003年每年每亩补偿3.5元,2004年至2006年每年每亩补偿4.5元,2007年至2009年每年每亩补偿4.75元,2010-2012年国有的公益林平均补偿标准为每年每亩5元(其中管护补助支出4.75元,公共管护支出0.25元),集体和个人所有的公益林补偿标准为每年每亩10元(其中管护补助开支9.75元,公共管护支出0.25元),2013年国有的公益林平均补偿标准为每年每亩5元(其中管护补助支出4.75元,公共管护支出0.25元),集体和个人所有的公益林补偿标准为每年每亩15元(其中管护补助开支14.75元,公共管护支出0.25元)。这些经费主要用于管护公益林,真正的公益林补偿还未得到落实。经营公益林与经营商品林之间存在巨大的收益差距,特别是近年来我县发展速丰林、沙糖桔等态势很好,农民经营商品林获得的收入比以前大幅度增加。极大地挫伤了公益林经营者的积极性,在利益面前,许多林农提出了调整公益林请求,给我县林业生态体系建设和公益林可持续经营造成不良影响。
(三)补偿标准没有体现优质高价、劣质低价的补偿原则。目前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不论是人工林或是天然林、乔木林或是灌木林、生态服务功能是大是小,都实行同一的补偿标准,没有与公益林形成过程的投入和产出的生态效益相挂钩,与真正意义上的“补偿”不相称。若补偿标准不考虑这些因素,势必会损害部分重点公益林经营者的经济利益,影响到林区的长治久安。如天然林经营管护成本较低,而人工林经营管护成本较高,两者若实行同一补偿标准,人工林经营者的经济利益受到损失是显然易见的,从而挫伤了人工营造公益林的积极性。
为切实保护好金秀良好的生态环境,充分发挥生态经济优势,促进农民增收,近年来,我县县委、县人民政府提出了“生态立县、旅游强县、农业稳县、工业富县、科技兴县、依法治县”的总体工作思路,把生态建设作为全县“生态立县”之根本,突出保护和建设好金秀大瑶山生态环境,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并依托金秀独特的自然环境和生态优势,大力发展生态经济,走“生态立县”的科学发展之路,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迈上了“绿色快车道”。
(一)规划先行,改善发展环境。秉成“大规划促大发展”、“富规划促大建设”的经济发展理念,组织编制了《金秀瑶族自治县生态保护、建设与发展总体规划》和《金秀瑶族自治县生态县建设规划》等规划,通过全面实行封山育林,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和加强野生动物保护等一系列措施,促使生态资源向生态资本、生态效益转化。同时,大力推进生态能源建设,生态环境质量更加优良。金秀“碳库”、“氧库”、“水库”、“生物基因库”的生态价值内涵逐渐获得认同,为发展生态经济提供了有力支撑,生态地位进一步巩固。
(二)差别考核,转变发展方式。为切实有效保护好金秀良好的生态环境,金秀县不断解放思想,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做了些有益探索,坚持走“生态立县”科学发展的道路。2008年确定了“生态立县”发展战略,制定了以“打基础、兴产业,发展特色经济”的工作方针,发展思路更符合金秀实际和人民意愿。同时,来宾市从2008年起将我县列为“差别考核”县(即重点考核生态环境保护、旅游产业发展、城镇化建设指标完成情况,不再考核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工业化指标),使金秀可以卸下包袱,轻装上阵,在着力抓好生态保护和建设的同时,发展特色生态经济,使经济质量和经济效益得到不断提高。
(三)发挥优势,培育特色生态产业。一是以争创“广西优秀旅游县”为工作目标,大力发展旅游产业。二是搭建优质平台,加快特色农业发展。近年来,我县以培育农业龙头企业为基础,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补充,大力发展茶叶、水果、中草药、俄罗斯鲟鱼、娃娃鱼、野猪、蜜蜂等特色种养,逐渐形成了“一乡一品”的农业发展格局,有力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三是挖掘生态潜力,发展生命健康产业。由于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2012年成功申报“中国长寿之乡”,并以此为契机,积极发展生命健康产业。同时,积极打造瑶医瑶药和养生保健洒、茶叶、饮用水和大米等养生长寿健康系列产品,以不断我县丰富完善我县特色产业结构,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四)强化管理,保护动植物资源。为切实保护好我县的森林资源、生态安全及维护林区社会治安秩序,近年来,我县不断加强对动植物资源的管理、保护和宣传力度,积极组织开展各种专项执法和宣传活动,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和野生动植物资源违法犯罪行为。经过努力,全县非法破坏森林资源的犯罪活动到了有效遏制。同时,积极发展沼气、太阳能等农村新能源,减少排放和对森林的破坏,更好地促进生态保护工作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金秀森林生态补偿的总体概况、存在问题的思考及相关建议
金秀县森林生态补偿总面积143.25万亩,其中国家级公益林面积141.5万亩,自治区级公益林面积1.75万亩。
(一)提高生态效益补偿基金补偿标准。为了维护公益林经营者的合法权益,逐步缩小管护公益林与经营商品林的收益差距,增强自我补偿能力,建议将金秀县重点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补偿标准提高到100元/亩.年以上,并根据重点公益林起源、林分质量以及管护难易程度,研究制定分类补偿标准,充分体现优质高价、劣质低价的补偿原则,以维护公益林所有者的合法利益,并形成激励机制,调动林权所有者保护和管理公益林的积极性,以提高公益林的林分质量使其发挥更大的生态效益。
(二)适当调整或调减部分重点公益林。由于公益林区划范围内仍存在有部分的杉树(贷款造林)未能调整出来。在确保林业生态体系建设不受影响,生态得到保护的前提下适度调整或调减部分公益林中的用材林,将地势平缓、立地条件较好、对生态环境影响不大的用材林地,按照林农的意愿调出。
(三)建立生态效益反哺机制。按照生态效益的受益情况,建立珠江流域下游经济发达地区反哺我县生态环境建设机制,通过立法明确反哺补偿标准,确保我县生态环境、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不断改善。
(四)建议将我县列入国家层面的重点生态功能区范围。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态功能区规划》的通知(桂政发„2012‟89号)中,将上林、马山等16个县列入国家层面的重点生态功能区,而将金秀等13个县列入自治区层面的重点生态功能区,这对于金秀县所具有的独特的、重要的生态功能而言,显然是不合理、不公平的。建议将金秀县列入国家层面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划
(五)建议增加金秀生态功能区财政专项转移支付补助。建议国家分阶段逐步提高标准的办法,暂将补偿标准提高到50元/亩,用于解决林区群众生产生活、管护重点公益林的补偿。
(六)进一步完善森林防护建设体系。积极建立具体的相关动植物保护法律、法规,加大处罚力度,为生态保护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法律后盾。
(七)加大对发展农村新能源技术的支持。目前,由于我县农村沼气池经过近年的建设发展,已达到饱合。建议上级针对我县实际,进一步加大对我县农村太阳能热执水器、路灯等新能源技术项目的支持力度,以更好地保护我县生态环境。
第二篇:生态公益林补偿
生态公益林的补偿要素
(1)林地使用费(地租):由于经营生态公益林,其用地不能经营商品林或其他商业产品,按我国土地管理法第二条规定,我国实行土地的有偿使用制度,而且第四十七条已有征收费用的原则规定。因此林地使用费应包括补偿费的内容。(2)(2)基础建设投资:包括营造生态公益林和道路、通讯、防火、场舍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3)
(3)经营管理投资:包括调查规划设计、造林、补植、病防、管护、促进更新、抚育、护林防火、林政资源管理、科研技术服务等投人。
(4)
(4)灾害损失:包括森林火害、病虫害、风害、泥石流、滑坡、兽害、雪害、冻害等的损失。
(5)
(5)非商业性经营获益损失:指出于限制商业行为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这种损失也应得到补偿,使经营生态公益林者享受与不限制商业行为同等的盈利。
(6)
鉴于上述要素,生态公益林单位面积补偿标准计算公式为式中,G为某类型生态公益林单位面积平均每年的补偿标准;zBf为林地费用价;zF:为单位面积生态公益林从造林到计算的基础性建设和经营管理的各项费用;D为林地利润率,大体为各项费用的25%;A为盈利率,即非商业性经营获益损失率,采用费用利润率,大体为15%;5为灾害损失率,大体为20%;N为经营年数,林分平均年龄。国内生态公益林补偿动态
(1)国家财政部、林业部于1996年12月共同行文上报国务院《森林生态补偿基金征收暂行办法有关协调情况的报告》,请示国务院尽快颁布。
(2)1998年国家新颁森林法第八条以法律形式把“建立林业基金制度”、“国家设立森林生态补偿基金”予以明确。
(3)新疆、内蒙古、云南省思茅地区、广东省、湖南省、四川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北京市、湖北省等省、市、自治区及县、地区都以各自政府的名义颁发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文件,基本上都是按照谁受益向谁征收的原则,征收生态效益补偿费。国外对经营生态公益林的扶持
日本森林,国有林只占1/3,其生态公益林国有与民有几乎各占1/2。日本林业之所以发达,尤其是生态公益林经营成功的关键是在于其完整而优厚的林业经济扶持政策。日本对其国内生态公益林的经营费用,无论是国有私有,全部由国家和地方政府承担,免收一切税费,并对私营生态公益林经营予以适当补贴。奥地利的森林法第十章明文规定,对公益林的经营和保护,政府给予资金上的扶持,对经营防护林的林主,根据实际情况其全部经营费用60%一95%由政府对受益者收取后返还林主。美国、瑞典、荷兰、挪威、俄罗斯、马来西亚等国在经营生态公益林上,也都采取经济上全面扶持政策,并免收一切税费,由政府向森林生态受益者征收生态效益补偿费,补偿森林经营者。
黑龙江省为例
生态公益林经营投资
经规划测算,商品经济林与生态公益林平均每公顷经营投入基本相近。这是为了尽快提高各生态公益林种的生态功能,应从积极调整各生态公益林种的每一具体林分(小班)的森林结构人手,按林种经营目标,通过集约经营手段,逐年调整,以达到最佳的林分结构、发挥最佳的生态功能,并非消极的封山育林,任其自然更替,一封了之。为此,按两类林的面积权重,年资金投入量如下:
商品经济林=52.69亿元×36.8%=19.39亿元
生态公益林=52.69亿元×63.2%=33.30亿元
关于为生态公益林征收育林费和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的依据与标准的建议
征收的依据和原则
1)法律依据
我国1998年新颁布的森林法第八条对征收育林费和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的制度、征收对象、用途、管理均有明确规定。1998年新颁布的土地管理法第二条规定“实行国有土地有偿使用”,第四十七、四十八、四十九、五十四、五十五条对土地有偿使用费的征收制度、标准、使用、管理都有明确的规定。
2)按需征收
根据生态公益林建设并保持长期持续经营的需要征收。在这方面生态公益林与商品林类似,建设面积,应根据全省林业长远规划和国土整治长远规划所确定的面积、森林覆盖率、各林种面积与布局规定,不以现有林地面积规定。
3)征收和投入对象
谁受益向谁征收,谁经营就向谁投入。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的分摊计算
全省长期的生态公益林建设投入资金33.3亿元。按照上述征收依据和原则,参照林业发达国家的做法,从黑龙江省的实际出发,先分为两部分:国家和省按1:1的比例,各承担50%(16.65亿元/年),然后对本省的每年16.65亿元,按下述受益份额分摊。
(1)水资源受益份额:根据表7.2和表7.3计算出的森林生态效益,黑龙江省森林每年涵养水源、净化水质、保持水土所产生的价值量,占森林生态总价值量的38.29%。全省年建设生态公益林所需投入(省内摊)16.65亿元,则水资源受益者应分摊的金额为16.65亿元×38.29%=6.381亿元。目前黑龙江省全年的用水量是434.6亿m3,各行业用水量见表7.4。据此求出每立方米水应增加水费o.O贩元。各业应分摊水资源增资费为16.65亿元×用水权重:工业=6.381亿元×29.69%=1.895亿元;农业=6.381亿元×56.93%=3.626亿元;牧业=6.381亿元×6.81%=0.435亿元;城镇居民=6.381亿元×2.53%=o.161亿元;农村人口=6.38l亿元×4.14%=0.264亿元。
(2)保障农牧业年丰收效益补偿份额:根据表7.3统计计算,森林保障农牧业高产稳产效益占森林生态总效益的44.06%(其中改良土壤占24.53%、防风因沙占3.67%、保农保牧占7.51%、减免灾害占8.35%),则应分摊的资金份额=16.65%亿元×44.06%=7.331亿元。按耕地与牧场面积平摊,黑龙江省农牧业用地1315.29万hm2,平均每亩农田、牧场每年交3.72元。以行业而言,农业承担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费5.211亿元/年,牧业承担2.120亿元/年。
(3)森林净化大气效益补偿份额:根据表7.3统计结果,黑龙江省森林每年净化大气效益占生态效益总价值的16.17%(制027.35%、净化大气8.81%、消减噪声0.01%)。则应分摊的资金=16.65亿元×16.17%=2.692亿元。本着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应全部由工业行业承担此份额。
(4)森林旅游景观和生物多样性效益补偿份额:根据表7.3的统计结果,黑龙江省的旅游景观与生物多样性效益价值占总量的1.48%,则该项补偿份额为16.65亿元×1.48%=O.246亿元,应由旅游行业承担。
(5)综合汇总:根据上述四大生态效益类型分摊补偿金额汇总结果:工业分摊4.587亿元/年,占27.55%;农业分摊8.837亿元/年,占53.07%;牧业分摊2.555亿元/年,占15.35%;旅游业分摊o.246亿元/年,占1.48%;城镇人中分摊o.161%亿元/年,占o.97%;农村人口分摊0.264亿元/年,占1.58%,详见表7.5。
(6)生态效益补偿奖金分摊可行性分析:上述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分摊计算,是按国家和省1:1的比例匹配后,就黑龙江省每年分摊16.65亿元,省政府理应承担1/2。但是省政府分摊的份额分是从各行各业分摊,因此莫不如在省内谁受益向谁征收。但是计算结果,农业牧业负担比较重,而且国家和省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政策是扶持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减轻农民负担;大气污染,基本是工业污染,只能由工业分摊森林净化大气效益补偿费,然而工业的门类很多,不好具体分摊;城镇和农村人口收入不等,而且很大一部分无收入,也难以分摊。为此,只能按行业,找易于被人们接受,又体现国家政策的办法进行征收。
(7)森林生态补偿基金征收对象与征收标准的建议:
①提高水价:提高标准=6.381亿元十434.6亿m:=0.015元/m:。每立方米加价1.5分。对于水价,无论城市或农村,无论工业或农牧业,无论单位或个人,一律按增加1.5分/t的标准收取。
②提高电价:黑龙江省1999年的发电量414.1亿千瓦时,将森林净化大气的年补偿金额2.692亿元,按发电量征收,即2.629亿元十414.1亿千瓦时=O.o065元/千瓦蹿o.01元,即每度电加价1分钱。
③提高粮食价格:黑龙江省1999年的粮豆薯总产307.5亿kg,按70%的纯粮食率并扣除农民自用粮豆薯量和种子,以年产粮豆薯总量的30%来计算生态补偿费;根据表7.5求算出的森林保障农业生产应分摊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费为5,2U亿元/年,则提高粮价=5.2U亿元十(307.5×10"kg×30%)=o.0565元/kg,即每市斤提价3分钱。
④提高奶价:黑龙江省1999年奶产量145万t,扣除牧民自用量,以商品率70%计算。根据表7.5求得的森林保障牧业生产应分摊的生态效益费2.120亿元/年,求出提高奶价=2.120亿元十(145×10't×o.7)=208.9元/t,即每市斤提价0.1元。
⑤从旅游收人中征收森林生态补偿费:1999年黑龙江省接待海外旅游者407074人次,国内旅游者2045万人次,共创外汇14788.02万美元,国内货币回笼loo.73亿元,全年旅游总收入达H2.7082亿元。而森林景观生态效益补偿费为o.246亿元,则每年省旅游业应提交的补偿额为全省旅游业年总收入的0.22%。即0.246亿元十U2.7082亿元=O.22%。
⑥提高水路航运收费标准:黑龙江省1999年完成水路航运总量为looo万t●km。为减轻农民负担,将农村人口分摊的水资源费o.264亿元/年,由水路航运系统分摊,则提高水路航运收费O.264亿元十1000万to km=2.64元/(t·km)。
⑦向在岗职工征收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费:全省在岗职工以1000万人分摊城市人口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金额o.16l亿元/年,则人均1.61元增2元/年。
⑧向煤炭、采金、采矿行业征收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费:除各行业原有规定外(如煤炭行业按煤炭年产量o.1元/t征收矿桂林造林经营费用,自己发展矿柱林等),主要是对破坏了的土地回填并恢复森林植被,造林三年后的面积和幼树保存率必须都达到90%以上。自己无力回填,由林业部门回填并恢复植被,回填金额以实际土石方量,并加上30%土石方量的客土量,再加所在地造林成本和5年管护成本。此外,根据土地管理法规定,还要按所在林区的人口与施业区面积比例承担人口安置费,黑龙江林区大体为平均每公顷1人,期限为10年,向所在林业局、林场缴纳,先交费后开采。造成水质污染的,要负责处理,并按上述水、电缴纳标准缴纳水、电生态效益费。
⑨向造纸行业征收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费:一是所用木材,一律按国家和地方售价,从中提取售价的65%作为林价;二是负责处理污水;三是所用水、电,按上述标准提取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费。
(8)征收特点:按上述征收范围与标准征收森林生态补偿费有下述特点:
①实事求是,按需征收,既要保证生态公益林建设需要,又体现有偿使用森林生态功能。
②基本上实行谁受益、谁污染向谁征收,按受益比例征收的原则。
③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扶持农民的政策。对每年森林保障农牧业稳产、高产而产生的生态效益补偿费7.331亿元(其中农业5。211亿元、牧业2.120亿元),不按农田、牧场面积分摊,而按粮、奶产量分摊,在分摊中把农牧民自用粮、奶和种子部分扣除。这实质上是不对农牧民征收这一部分生态效益补偿金,为农牧民减轻负担。
粮、豆、薯、奶既是人类的生活物质,也是许多行业的生产原料。黑龙江省是国家重点产粮区,农牧业产品每年都大量出省甚至出门。因此采取提粮、豆、薯价(3分/市斤)、奶价(1角/市斤)的办法,各行业、单位、个人都分摊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费,多用多摊,少用少摊。以个人而言,每月平均用量30市斤,仅o.9元/月,负担很轻。
④充分考虑了可行性、可操作性。比如工业,是造成大气、江河污染的根源,而工业的系统、行业、单位、工厂很多,很难征收。采取提高电费收价标准的办法(每度1分钱),无论城乡,也无论哪行哪业或是单位与个人,只要用电,就要承担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费。一般而言,工业污染越严重的单位或行业,用电量也最大,承担补偿费必然就高。通过电业系统将生态效益补偿费收集起来,简便易行。
⑤取值较低。每吨水、每度电、每斤粮、豆、薯提价仅2-3分,容易被人接受。
第三篇:江西省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管理办法
江西省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切实加强生态公益林保护,规范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财政部、国家林业局《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办法》(财农[2007]7号)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赣发[2004]19号)要求,结合我省实际,特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指的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包括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和省财政安排的地方公益林省级补偿资金(以下将两项资金合并简称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用于生态公益林的营造、抚育、保护和管理。使用管理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必须执行本办法。市、县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可参照此办法规定管理。
第三条 本办法所指的生态公益林包括纳入中央财政补偿范围内的重点公益林和纳入省财政补偿范围的地方公益林。纳入补偿范围内的重点公益林和地方公益林是指符合公益林区划界定标准,并由林业主管部门与森林、林木、林地所有者或经营者签字确认,经省林业厅、省财政厅实施方案批复认可的公益林林地。
第二章 补偿对象和标准
第四条 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补偿对象为生态公益林的林权所有者及管护者,包括自然保护区、国有林场、集体林场、森林公园、其他所有制形式的单位和个人。
第五条 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包含管护支出和项目支出两部分。2007年补偿标准为每亩6.5元,其中6元用于管护支出,0.5元用于项目支出。以后的补偿标准由省财政厅省林业厅在每年拨付的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文件中规定。
管护支出用于生态公益林林权所有者及管护者的补偿费和管护费。
项目支出主要用于生态公益林区的森林火灾预防与扑救、林业有害生物监测与防治、林区道路维护与改造、森林资源定期定点监测、林业基层执法能力建设及生态公益林管理经费。其中森林火灾预防与扑救支出用于生物防火林带建设、专业森林消防队和购臵扑火物资和设备等;林业有害生物监测与防治支出主要用于省级预测预报点补助,购臵药品、药剂、药械及除害处理等;森林资源定期定点监测支出用于生态公益林监测点进行生态公益林消长变化情况的数据采集、分析、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及资源建档所需设备购臵等;林业基层执法能力建设主要用于基层林业工作站、森林公安派出所、木材检查站等林业执法部门基础设施及装备建设;生态公益林管理经费主要用于公益林管护情况检查验收、管护人员培训、宣传牌制作、管护合同签订、公益林资金发放及公益林档案建设等相关经费开支。第六条 对不同权属的生态公益林,生态公益林管护支出采取以下方式安排:
(一)国有林场的生态公益林,其管护支出由同级财政按面积全部拨付到国有林场。国有林场组织专职管护人员(包括专职护林员及管护监管人员)进行公益林管护。专职管护人员的管护费要根据承担的任务量划分不同的补助标准。管护支出用于专职管护人员管护费和资源建档、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林木补植、抚育以及其他相关支出。集体林场的生态公益林,管护经费执行国有林场有关规定。
(二)自然保护区内的生态公益林,其管护支出由同级财政按面积全部拨付到自然保护区管理单位,由自然保护区管理单位聘请专职管护人员进行管护。林木权属为集体或林农个人的,经双方协商,原则上委托自然保护区管理单位聘请专职管护人员进行管护,专职管护人员管护经费从其补偿资金中安排,一般不超过2元/亩,其余补偿资金全部拨付给集体或林农个人。
(三)集体所有的生态公益林,其管护支出由集体统筹安排使用,并委托专职护林人员统一管护。专职护林人员的管护经费原则上不超过2元/亩,其余补偿资金由集体用于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补植、抚育及其他相关支出,不得用于发放乡村干部工资福利支出和列支招待费。
(四)个人所有的生态公益林,原则上由当地林业主管部门聘请专职护林人员统一管护。专职护林人员管护经费从其补偿资金中协商确定,原则上不超过2元/亩,其余补偿资金全部拨付个人。
(五)其他单位所有或经营的生态公益林,管护支出分别参照上述情况办理。
第三章 资金拨付和管理
第七条 县级财政部门和林业主管部门要依据省财政厅和省林业厅批准的生态公益林面积和补偿标准,于每年2月15日之前联合向设区市财政部门、林业部门申请补偿资金。各设区市财政部门和林业主管部门于每年2月底之前审核汇总各县资金申报情况,联合向省财政厅和省林业厅申请补偿资金。申请报告包括上补偿资金使用和公益林管护情况总结、当年项目支出申请计划、以及上批准征占用与调整生态公益林林地情况。
第八条 省财政厅和省林业厅依据核定的生态公益林补偿面积和上补偿资金使用及公益林管护检查验收情况,下达当年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设区市财政部门和林业部门应在收文后20日内向各县财政部门和林业部门拨付下达补偿资金。
第九条 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通过财政国库,按照预算级次逐级下拨,各市、县财政部门要保证补偿资金及时足额拨付到位。
第十条 林农个人的生态公益林,其补偿资金纳入地方财政“一卡通”账户管理,实行一户一折一号,按标准统一发放,不得层层转拨,代签代领。专职护林员管护工资由财政部门或林业部门在金融机构开立个人账户,将管护工资直接打入专职护林员银行卡上。第十一条 县级林业主管部门要负责做好财政“一卡通”基础数据的收集、登记、审核、汇总及上报工作,及时向同级财政部门提供补偿资金发放人员名单、发放标准、发放金额。县级财政部门根据林业主管部门审核的名单、金额,将补偿资金拨入惠农补贴资金专户,由农村信用联社依据财政和林业部门审核后的补偿资金分户名册,将补偿资金拨付到林农“一卡通”账户。
第十二条 各级财政部门和林业主管部门及有关单位发放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的次数一年不得超过2次,第一次发放的金额不低于全年金额的70%,其余金额待当年公益林管护检查验收合格后一次性发放。
第十三条 各级财政部门和林业主管部门应严格按照上级部门下达的管护支出计划和项目支出安排计划拨付和使用资金,不得随意调整。国有林场和自然保护区等国有林业单位要严格核定获得管护支出的人员数,实行定员定额管理,不得搞平均分配。
项目支出经费由省财政部门商林业主管部门总额控制,按照项目管理、统一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统筹安排市、县项目支出资金。
第十四条
各级财政部门应对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实行专项管理、分账核算。已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的,资金拨付按照国库集中支付有关规定办理;未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的,资金由县级财政部门或林业主管部门采取报账制等方式拨付。各级财政部门和林业主管部门应分别建立健全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拨付、使用和管理档案。
国有林场、自然保护区、集体林场和村集体等应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制度,设臵专帐,独立核算。
第十五条 补偿资金使用单位在使用补偿资金过程中形成的固定资产,按现行财务、会计制度中有关固定资产的规定进行管理和核算。
第十六条 县级财政部门和林业主管部门未经批准不得变更调整生态公益林补偿面积和地点。确因建设需要并已办理征占用生态公益林手续的,设区市林业主管部门要及时将已征占用生态公益林林地地点、面积及调整意见报省林业厅。经省林业厅和省财政厅认定后,省财政厅从下起调减或调整补偿资金。省林业厅每年对生态公益林征占用林地情况进行核查。
第四章 合同签订和管理
第十七条 林业主管部门应与生态公益林林权所有者或经营者签订管护合同,明确管护责任、管护要求与补偿权益。生态公益林权属为国有林业单位和集体的,管护合同与县级林业主管部门签订。生态公益林权属为个人,由县林业主管部门委托基层林业工作站与个人签订。自然保护区内的林农,管护合同与自然保护区签订。所有集体和个人聘请的专职护林员必须与县级林业主管部门或乡镇林业工作站签订管护合同,管护合同一年一定。签订管护合同的林权单位或个人应按管护合同要求履行公益林管护义务,承担管护责任。
专职护林员要采取村委会推荐,乡镇政府和林业工作站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择优招聘,并报县级林业主管部门审批,县级财政部门备案。各级 林业主管部门应加强专职护林员的管理,制定专职护林员目标考核量化标准和管护奖惩办法,定期对生态公益林管护情况进行检查。
第十八条 林业主管部门与国有林业单位、集林及个人签订的管护合同全省使用统一规定的格式(见附件1)。林农个人委托管护合同也使用统一规定的格式(见附件2)。
第十九条 管护合同执行一年期满时,国有林场、自然保护区、集体林场和村委会要将获得管护费或补偿费的人员名单、金额,以及管护任务完成情况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管护情况由所在单位或集体考核,并上报县林业局。对符合合同要求,完成管护任务的人员,财政和林业主管部门要及时兑现管护费或补偿费并续签合同。对因故意或重大过失而未按照合同规定履行管护义务的,不予支付其管护费或补偿费,并终止合同。
第二十条 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定期组织专业队伍对上公益林管护、森林资源消长、林地征用占用、乱砍滥伐、森林火灾和森林病虫害发生及控制情况进行核查并上报。设区市林业主管部门于每年2月底之前将检查情况上报省林业主管部门,并抄报省财政部门。
第五章 资金检查和监督
第二十一条
各级财政部门和林业部门应加强补偿资金使用管理的监督检查。对违反资金使用规定,截留、挤占、挪用或抵扣补偿资金的单位和个人,将按《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进行处理。同时,对违反生态公益林保护和管理规定的市、县,由省林业主管部门提出建议商省财政部门适度扣减生态补偿资金或取消省级补偿资金资格。
第二十二条
对在管护期间违反生态公益林管理规定,或因管护不善造成重点公益林破坏及生态功能持续下降的,省林业主管部门将按照有关规定对责任单位采取适当处罚措施。对不履行管护合同约定管护义务的专职管护人员和林农,县级林业主管部门应要求其进行整改,并视情节轻重和整改情况,可采取暂停支付或扣减管护支出,终止管护合同直至取消获取补偿资金资格。各县扣减的管护支出应专项用于生态公益林管护。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三条
省直管试点县市的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的申报、拨付及材料的报送由各设区市统一汇总上报。各市、县可根据本办法制定具体操作细则,并抄报省财政厅和省林业厅备案。
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由省财政厅会同省林业厅负责解释。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执行。省财政厅和省林业厅印发的《江西省〈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办法〉实施细则(暂行)》(赣财农[2005]11号)同时废止。
附件:
1、生态公益林管护合同(样本)
2、生态公益林委托管护合同(样本)
附件1:
生态公益林管护合同(样本)
编号:
甲方:×××林业主管部门(省、市、县林业厅(局))
乙方:×××管护单位(国有林场、自然保护区、集体林场、村集体)
为切实加强生态公益林管护,甲、乙双方根据《江西省生态公益林管理办法》和省财政厅、省林业厅《江西省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管理办法》有关规定,经协商一致,就纳入中央财政补偿的重点公益林(或省财政补偿的地方公益林)管护达成下列协议:
一、管护区域与面积
经省林业厅认定,甲方将纳入补偿的 亩重点(或地方)生态公益林委托(承包)给乙方管护。四至界线为东至,南至,西至,北至
。管护区域包括
村(林班、小班),分别是***村(林班、小班)
亩、***村(林班、小班)
亩……(具体情况详见附图)。
二、甲方权利与义务
1、向乙方指明管护区域、面积、四至界线,明确管护要求。
2、及时向乙方支付管护支出,标准为 元/亩.年,全年总额
元。当年资金甲方分二次拨付,第一次拨付70%;第二次在管护情况检查合格后拨付30%。
3、对乙方工作进行监督指导、检查和考核。
4、对乙方因故意或重大过失未能履行合同规定管护义务的,甲方有权责令乙方整改;对乙方拒不整改或整改后仍不合格的,甲方有权不支付或扣减乙方管护支出;对乱砍滥伐、滥捕乱猎、侵占林地情况严重的,甲方可终止此合同,并按有关规定追究乙方相应责任。
三、乙方责任与权利
1、依法组织专职管护人员对管护区域的公益林进行管护,加强对管护人员上山巡查管护的督查。
2、建立健全公益林森林火灾、森林病虫害、盗砍滥伐、乱捕滥猎和侵占林地的防范机制,有效预防、发现、扑救管护区内森林火灾,并及时报告;监测森林病虫害,发现后及时上报和治理,保证管护区域内的公益林、林地不受人为破坏、无乱砍滥伐、无滥捕滥猎现象。
3、保护好公益林区域内标志、宣传牌及监测站点。
4、按国家有关要求做好补植、抚育、更新工作。
5、严格执行《江西省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管理办法》及其他有关规定,接受、服从甲方等上级主管部门对公益林管护和补偿支出使用管理的指导、监督、检查,并将有关情况定期向甲方等上级主管部门汇报。
6、履行了本合同规定的各项义务的,有获得补偿性支出的权利。
四、其他
1、本合同有效期为一年,从
年 月 日起至
年
月 日止。
2、本合同一式二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
3、本合同未尽事宜,以及在履行合同中发生的争议问题,双方协商解决。协商不能解决的,按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执行。
甲 方:(公章)
乙 方:(公章)
负责人:(签名)负责人:(签名)
****年**月**日 年
月
日
附件2
生态公益林委托管护合同(样本)
编号: 甲方:
县
林业工作站
乙方:
(个人)(乡
村
组)
为切实加强生态公益林保护和管理,根据《江西省森林条例》、《江西省公益林保护管理办法》和省林业厅、省财政厅《江西省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经双方协商一致,就纳入中央财政补偿的重点公益林(或省财政补偿的地方公益林)管护达成下列协议:
一、管护范围
乙方同意将其所有的村
组
亩自留山(责任山)纳入重点公益林(或地方公益林)补偿范围,并委托甲方聘请的专职管护人员进行管护。四至界线为东至:
;南至:
;西至:
; 北至:。
二、甲方权利和义务
1、制定护林员职责和管理制度,受乙方委托,统一聘请专职护林员对乙方公益林进行管护,并对护林员工作进行检查监督、指导和考核。
2、及时向乙方发放补偿支出。补偿标准以国家和省当年实际每亩补偿数为准。其中支付专职护林员工资标准为
元/年.亩,其余部分一次性补偿给乙方。甲方通过财政“一卡通”形式给乙发放补偿性支出。
3、对国家政策允许乙方经营利用的公益林(主要指毛竹林和人工林),应做好报批并负责监督管理,并对乙方的经营活动进行监管。
4、对破坏公益林资源的违法行为根据有关法律、法规予以追究。
三、乙方权利和义务
1、按国家政策规定在所属的公益林区域开展经营活动。
2、委托甲方对所属公益林进行统一管护。
3、协助发现、扑救管护区内公益林的火灾和森林病虫害,制止偷砍盗伐、乱捕滥猎行为。
4、保护好公益林区域内标志、宣传牌及资源监测站点。
5、按照管理要求做好公益林的补植、抚育和更新工作。
6、履行本合同各项义务,有获得生态公益林补偿权利,年补偿标准为
元/亩。
7、接受、服从甲方等上级主管部门对公益林补偿性支出使用管理情况的指导、监督、检查,并将有关情况定期向甲方报告。
四、其他
1、本合同有效期为
年。自20
****年**月**日起至20
****年**月**日止。
2、本合同未尽事宜,以及在履行合同中发生的争议问题,甲、乙双方应在以保护好公益林资源为前提条件下协商解决。协商不能解决的,按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执行。
3、本协议一式三份,甲、乙双方及甲方主管部门各执壹份,并自签字之日起正式生效。
4、附件:委托管护公益林小班地形图(1:10000)
甲方(签章): 乙方(签章):
年 月 日
****年**月**日
第四篇:广州生态公益林经济补偿办法
广州市生态公益林经济补偿办法
(征求意见稿)
第一条
为加强和规范生态公益林经济补偿资金的使用和管理,保护生态公益林所有者、承包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根据《广州市生态公益林条例》(2017年修订)《广东省生态公益林建设管理和经济补偿办法》《广东省省级生态公益林经济补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广州市市对区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管理办法》(2016年修订)等的规定,结合我市生态公益林工作的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生态公益林经济补偿资金,由中央、省级、市级和区级财政投入组成。
中央、省级财政安排的生态公益林效益补偿资金与市级、区级财政安排的生态公益林经济补偿资金统筹使用。
第三条
市、区人民政府应按照财政分级管理、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原则,分别将生态公益林经济补偿资金列入当年财政预算。
第四条 市人民政府各相关职能部门、各区人民政府和
相关单位应按照职责分工协同实施本办法。
市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核实生态公益林经济补偿面积、范围和等级等因素,编制生态公益林经济补偿方案和一般性转移支付项目预算,对生态公益林经济补偿执行预算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
市财政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审核和支付生态公益林经济补偿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组织实施财政监督检查和总体绩效评价。
市审计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对生态公益林经济补偿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情况进行审计监督。
区人民政府负责落实生态公益林经济补偿资金的区级配套部分,足额、按时支付生态公益林经济补偿资金,定期对生态公益林经济补偿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情况进行检查,进行生态公益林经济补偿资金的财务管理、绩效评价、信息公开。
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协调和审核生态公益林经济补偿资金分配方案,规范和监督集体留用的生态公益林经济补偿资金的使用,定期对生态公益林经济补偿资金的使
用和管理情况进行检查。
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或者经济合作社负责制定生态公益林经济补偿资金的分配方案,落实生态公益林经济补偿的村务公开、政务公开等工作;配合有关部门做好绩效评价、审计、检查等工作。
第五条 生态公益林经济补偿依据“按区位、分级别”的原则,结合生态公益林的等级、质量、生态效益等因素,分为Ⅰ级、Ⅱ级和Ⅲ级三个等级标准。
Ⅰ级生态公益林是指国家级生态公益林和国家级森林公园、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范围内的生态公益林;Ⅱ级生态公益林是指省级生态公益林和其它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范围内的生态公益林;Ⅲ级生态公益林是指除Ⅰ、Ⅱ级以外的市级生态公益林。
2017—2019年按照Ⅰ级150元/亩·年、Ⅱ级100元/亩·年、Ⅲ级80元/亩·年的标准进行补偿。2020年在2019年补偿标准的基础上提高6%。2020年后,经济补偿调整标准由市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市财政等相关行政管理部门研究确定后报市人民政府批准执行。
鼓励各区按照不同生态区域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差异,在不低于全市标准的基础上,提高生态公益林经济补偿标准和扩大补偿范围。
第六条
生态公益林经济补偿以生态公益林界定书为依据,但补偿范围、面积和等级等要素,以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核定的最新森林资源数据为准。
第七条
生态公益林经济补偿资金用于补偿生态公益林的所有者、承包者或者经营者:
(一)生态公益林未发包和流转的,补偿对象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国有、集体林(农)场;
(二)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承包生态公益林林地的,补偿对象是承包者;
(三)依据合同流转生态公益林经营权的,按照合同约定确定补偿对象;合同未约定的,应当按照公平、合理的原则,由合同当事人协商确定。
区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会同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依据林权证或林权类不动产权证、生态公益林界定书、流转合同等,核定生态公益林经济补偿对象。并将生态公益林经
济补偿对象名单在生态公益林所在自然村和村(居)民委员会所在地公示,公示期不得少于十五个工作日。
第八条
集体林权改革后仍由集体统一经营的生态公益林,其经济补偿资金分为按股支付到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成员和集体留用两部分:
(一)按股支付到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成员部分,从化区、增城区、花都区和白云区不得少于经济补偿资金的80%、黄埔区、天河区、番禺区和南沙区不得少于经济补偿资金的90%。
(二)集体留用部分,可用于集体购买办公用品经费,三防值班、召开会议、宣传、“一卡(折)通”工作等管理经费,村民的社保、医保、慰问、扶贫等经费,以及治安、卫生、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等集体公益事业经费。
国有林(农)场的生态公益林,其经济补偿资金应用于对生态公益林部分的保护和建设方面,包括护林人员开支、办公用品和护林设备购置、造林和抚育、森林防火和病虫害防治、宣传、林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等,不得用于弥补办公楼、住房等基建开支。
第九条
生态公益林经济补偿依据广州市一般性转移支付的程序和规定,按照下列程序进行:
(一)区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于每年3月底前,将已核定的最新森林资源数据中生态公益林的面积、范围、等级和补偿资金总量,告知辖区内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国有林(农)场、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或者经济合作社等。
市属林场的生态公益林面积、范围、等级和补偿资金总量由市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告知。
(二)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或者经济合作社于每年6月底前,制定集体经济组织的生态公益林经济补偿资金分配方案,并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规定,经村民会议表决、公示等程序后报镇政府审核。
集体在制定分配方案时,不得损害占少数的自留山、责任山和经营者的利益。区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可制定自留山、责任山和经营者部分的分配方案。
结合村委任职年限,经集体同意,分配方案可固化一定年限,不需每年报送。
(三)区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于每年8月底前,汇总核实分配方案,经区人民政府同意后,报市林业行政主管部门。
(四)市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于每年9月底前,汇总核实各区报送材料后,单独编制下一生态公益林经济补偿资金一般性转移支付预算,报送市财政行政管理部门核实。
(五)市财政行政管理部门于每年12月底前,会同市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按100%的预算金额提前告知各区。经济补偿资金在下一财政一般性转移支付预算批复后进行支付。
经济补偿资金预算经报市人民政府、市人大审议通过后,必须严格执行,不得随意调整。如有特殊原因确需调整的,由相关区人民政府在当年9月底前报市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核,报原审批部门审批同意后,财政行政管理部门根据核实结果进行清算调整。
第十条
区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和财政行政管理部门应通过采用“一卡(折)通”制度和方式,直接支付经济补偿资金至补偿对象:
(一)补偿对象为单位或个人的,支付至单位和个人的
“一卡(折)通”银信账号;
(二)补偿对象为集体的,支付至符合财政行政管理部门要求的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成员户主“一卡(折)通”银信账号;
(三)对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成员人均补偿不足1亩/人的,经村民会议表决、集体申请和区人民政府同意,可支付至符合财政行政管理部门要求的集体的银信账号。集体统筹其余集体收益后,于分红时作统一支付。
补偿对象可自行选择收取生态公益林经济补偿资金支付的银行。
第十一条
区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和财政行政管理部门应在收到生态公益林经济补偿资金的当年需将经济补偿资金支付至补偿对象。
第十二条
因生态公益林发生纠纷、经济补偿分配方案未落实、经济补偿账号信息失真失效等原因,其生态公益林经济补偿资金可不予支付。
发生生态公益林经济补偿资金未能及时支付的情况,执行《广州市市对区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管理办法》(2016年修
订)的相关规定。
第十三条 建立健全生态公益林经济补偿资金档案管理制度和考核问责制度。区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财政行政管理部门和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对生态公益林要素、分配方案、银行支付凭证、经济补偿对象签收等核心环节如实记录、造册、存档、备查,实现全过程可申诉、可查询、可追溯的痕迹管理。
第十四条 因重复支付、森林资源数据变化等情况导致多拨付的生态公益林经济补偿金,应按资金原渠道退回。
未按照规定发放和使用生态公益林经济补偿资金,或者不按照规定履行监督管理责任的,依据《广州市生态公益林条例》(2017年修订)第三十三条的规定追究法律责任;弄虚作假,以虚报、冒领等手段骗取生态公益林经济补偿资金的,依据《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有关规定追究法律责任。
第十五条
依据《广州市生态公益林条例》(2017年修订)第三十五条的规定,纳入森林综合管护区的森林、林木、林地,参照本办法的规定给予经济补贴。具体补贴标准由市
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市财政等相关行政管理部门研究制定并报市人民政府批准执行。
第十六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有效期5年。
第五篇:广东省生态公益林效益补偿资金管理办法
广东省生态公益林效益补偿资金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生态公益林效益补偿专项资金管理,体现公平、公正、公开原则,保障生态公益林效益补偿对象的合法权益,强化生态公益林管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和《广东省生态公益林建设管理和效益补偿办法》,结合我省生态公益林管理工作的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生态公益林效益补偿资金指各级财政安排用于省级生态公益林效益补偿的专项资金。
第二章资金使用对象
第三条生态公益林效益补偿资金使用对象包括:
(一)补偿对象。因划定为省级生态公益林而禁止采伐林木造成经济损失的林地经营者或林木所有者。
1.责任山、承包山是农户的,补偿对象是农户;
2.未租赁或未承包的村集体林地林木,补偿对象是村或村民小组集体; 3.依法签订了林地林木承包或租赁合同的,在合同期内,补偿对象是承包者或租赁者;
4.国有、集体林场的林地林木划为生态公益林的,补偿对象是国有、集体林场或其林地林木承包者、租赁者;
5.执行谁种谁有政策但未与林地所有者签订合同的,补偿对象为经协商(协议)确定的对象。
(二)实施省级生态公益林管理或协调的有关单位或个人。1.负责生态公益林管护的管护人员;
2.负责生态公益林管理的省、市、县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林业部门); 3.负责生态公益林管理有关协调工作的乡镇政府、村委会。
第三章资金使用及拨付 第四条生态公益林效益补偿资金分为损失性补偿和管护经费两部分。(一)损失性补偿:
1.生态公益林效益补偿资金总额的75%专项用于损失性补偿。资金直接支付给本办法第三条第(一)款所确定的补偿对象。
2.省林业局编制省级损失性补偿资金安排计划(编至县级),送省财政厅审核,由省财政厅将补偿资金下达到各地级以上市财政部门及省级用款单位。
3.地级以上市、县(市、区)林业部门根据核定的省级生态公益林面积,会同有关部门(县级需会同乡镇政府、村委会等),与补偿对象签订现场界定书,明确权利与义务,建立档案资料,向同级财政部门提供资料拷贝。
4.地级以上市、县(市、区)林业部门编制细化编列至补偿对象的本区域生态公益林效益补偿资金具体分配计划,送同级财政部门审核。分配计划表中应分别列明省、市、县下达的计划数。
5.地级以上市、县(市、区)财政部门审核资金分配计划,委托有条件的银行,开设补偿对象的个人帐户,将损失性补偿资金直接支付到其个人帐户内。(二)管护经费。包括管护人员经费、管理经费和省统筹经费。1.管护人员经费:
(1)生态公益林效益补偿资金总额的18%专项用于补助管护人员经费。管护人员经费包括管护人员工资、管护工具的购置费用等。
(2)地级以上市、县(市、区)林业部门按《广东省生态公益林建设管理和效益补偿办法》的规定落实生态公益林管护人员,并与之签订聘用合同;按本地区实际情况核定管护人员经费标准。
(3)省、市、县(市、区)林业部门编制本级管护人员经费安排计划,送同级财政部门审核下达。2.管理经费:
(1)生态公益林效益补偿资金总额的4%专项用于生态公益林管理经费。县、乡镇、行政村分别按1.5%、1.5%、1%的比例分配。县级经费主要用于生态公益林信息系统建设、宣传培训及检查验收等支出;乡镇、行政村经费专项用于生态公益林的协调管理。(2)县级林业部门编制本级管理经费使用计划,送县级财政部门审核下达;乡镇政府编制乡镇、行政村管理经费使用计划,报县级林业部门初审,由县级财政部门审核并将资金拨付给乡镇。行政村的协调管理经费,实行报帐制,村凭支出凭证到乡镇财政部门报帐列支。
(3)地级以上市管理经费在本级财政安排的林业事业费中列支,不再从生态公益林效益补偿资金中安排。3.省统筹经费:
(1)生态公益林效益补偿资金总额的3%由省统筹。主要用于生态公益林信息系统建设、森林生态环境监测、突发性的森林灾害救助、森林生态科技研究和推广、技术培训、宣传、检查验收以及林业生态县创建等工作。
(2)省林业局编制统筹经费使用计划,送省财政厅审核,按现行财政资金管理的规定程序支付。
第五条省级生态公益林效益补偿资金分配计划,应于每6月底前,由省林业局会省财政厅下达。安排给地级以上市、县(市、区)的生态公益林效益补偿资金,由地级以上市、县(市、区)财政部门会同级林业部门,按本办法第四条的规定逐级下达。损失性补偿资金,必须在本9月底前拨付到补偿对象帐户。
第六条资金分配计划一经下达,各级财政和林业部门必须严格按计划执行,不得随意调整。如有特殊原因确需调整的,需报省财政厅、省林业局批准。
第四章资金监督管理
第七条生态公益林效益补偿资金必须建立认领签收制度。发放时由补偿对象签收,并将认领签收情况造册登记,存档备查;县(市、区)林业部门会同乡镇政府负责将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分配情况在各行政村张榜公布,设立投诉电话,接受群众监督。第八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加强对生态公益林管理工作的领导,将生态公益林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落实地方补偿资金。
第九条各级财政部门、林业部门,应切实加强生态公益林效益补偿资金的监督和管理,及时、足额将补偿资金拨付到位。定期对资金的到位、使用情况进行追踪、检查,确保专款专用。
第十条各级林业部门应加强生态公益林信息系统的建设和管理,建立翔实的生态公益林基础数据及补偿对象资料。提供的资料、数据必须真实可靠。由于资料失实而引起纠纷和造成补偿者损失,林业等有关部门应承担相关责任。
第十一条市、县级财政、林业部门应每年检查验收生态公益林效益补偿资金的落实情况,并将检查验收情况书面报送上级主管部门。省财政厅、省林业局应不定期组织检查。
第十二条任何单位和部门不得以任何形式挤占、挪用、截留或骗取生态公益林效益补偿资金,违者将根据有关规定严肃处理,并追究单位领导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构成犯罪的由司法部门追究法律责任。第五章附则
第十三条本办法由省财政厅、省林业局负责解释。
第十四条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执行。各地现有的生态公益林资金管理办法,与本办法有抵触的,以本办法为准。省财政厅、省林业局联合印发的《广东省生态公益林建设及效益补偿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粤财农[2000]344号)同时废止。索 引 号:XZ10-02-2011-000950 分类: 财政;规章
发布机构: 区财政局
发文日期: 2011年12月30日
名
称: 广东省生态公益林效益补偿资金管理办法
主 题 词: 广东省生态公益林效益补偿文
号: 无
资金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