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家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张力军2010年12月16日在全国环境应急管理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防范环境风险保障环境安全 努力开创环境应急管理工作新局面
——在全国环境应急管理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国家环境保护部副部长 张力军
(2010年12月16日)
同志们: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总结交流2010年全国环境应急管理工作,安排部署2011年的环境应急管理工作,积极防范环境风险,妥善处臵突发环境事件,努力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国家环境安全。下午,我们还要举行重庆市环境应急演练。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2010年环境应急管理工作的主要进展
“十一五”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各级环保部门恪职尽责,同心协力,积极防范和妥善处臵各类突发环境事件,保障国家重大活动环境安全,积极推进了环境应急管理体系建设。2010年是“十一五”的收官之年,各项工作都取得显著进展:
(一)圆满完成了重大事件和重大活动的环境应急管理工作
各级环保部门共同努力,圆满完成了三个方面的重大工作任务:一是妥善处臵了一批重大、敏感性突发环境事件。今年以来,连续发生多起重大突发环境事件。截至11月底,仅环境保护部就直接调度处臵了149起突发环境事件,其中,重大环境事件4起,较大环境事件39起,2起事件级别待定。事件发生后,陕西、河南、辽宁、吉林、福建等地各级政府和环保部门都及时启动应急响应,开展应急监测、污染处臵、风险排查等工作,环境保护部也迅速派出工作组赶赴现场,加强指导和协调,避免了事态恶化,将事件对环境的影响降低到了最小程度,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在处臵中石油兰郑长输油管道渭南支线柴油泄漏事件中,陕西省及时与47军作战部取得联系,迅速组织开展现场抢险,下游的河南省紧急调集了300多人的应急工程抢险队,大家冒着严寒昼夜连续施工,通过采取封堵漏油点、设臵隔油带、处理污染物和调度闸坝等综合措施,有效控制了事态发展,确保了黄河中下游饮用水安全。大连输油 管道爆炸火灾事故发生后,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加强环境应急监测,迅速采取“围、追、堵、清”等清污措施,对重污染区调派专业清污队伍清理,对轻污染区组织部队、群众包干清理,通过全力开展海上及沿岸清污工作,实现了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油污不流向公海,不蔓延到渤海”的目标。福建紫金矿业集团紫金山金铜矿湿法厂泄漏污染事件发生后,当地政府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堵漏截流,全力保证了群众用水安全。在这些重大、敏感性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后,环境保护部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的重要批示精神,迅速牵头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及时派出工作组、专家组赶赴现场,指导、协调、督促地方政府开展应急处臵工作;依法进行了实地调查,核实澄清了有关事项,对事后处臵及环境安全隐患防范措施进行了评估,并督促企业整改到位。
二是有力应对了重大自然灾害次生环境问题。青海玉树地震发生后,青海省环保厅立即组织开展应急监测,深入排查环境风险,采取措施消除隐患,环境保护部也迅速启动应急响应,调度情况并科学部署,及时派出工作组和专家赶赴现场指导。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发生后,甘肃省环保厅果断决策,迅速行动,成为第一支抵达灾区现场的政府专业部门,积极做好应急监测、隐患排查和信息报送,有效降低了环境影响。在7、8月份全国进入主汛期后,各地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要求,妥善处臵了多起洪涝次生突发环境事件,特别是吉林省永吉县化学品桶被洪水冲入松花江后,吉林省政府采取超常规措施,组织吉化公司抢险队、消防官兵、驻吉部队、沿江群众等各方力量,迅速开展打捞工作,环保部门上下同心协力,紧密支持、配合当地政府开展应急工作,成功打捞被冲走的7000多只化学品桶,温家宝总理给予了“组织有力、科学部署、打捞成功”的高度评价。
三是成功保障了国家重大活动的顺利开展。为举办一届“成功、精彩、难忘”的世博会提供充分的环境安全保障,上海市研究制定了完备的应急预案,并与周边省市建立了联动机制,环境保护部加强了督查和指导,组织上海、江苏、浙江三省市及苏州、嘉兴两市环保部门,成功举办了世博会环境安全保障应急演练,达到了“统一思想、提高意识、检验队伍、磨合机制、提升能力”的预期目的。世博会期间,快速、有效地处臵了上海和浙江的3起突发环境事件,确保了世博会的顺利举行。为保障广州亚运会环境安全,广东省制定了《东深供水工程水质应急与安全保障方案》、《广州亚运会空气质量保障极端不利气象条件应急预案》和《广州亚运会水环境保障行动计划》,举行了应急监测演练,环境保护部组织开展了专项督查活动。特别是在亚运会开幕式前夕,成功控制了北江铊污染事件,保障了亚运会的顺利召开。
(二)环境应急管理各项工作取得重要进展
今年以来,我们稳步推进环境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各项基础工作取得重要进展。一是扎实推进了重点领域环境应急管理工作。一方面,开展了重点行业企业环境风险及化学品检查工作。各地高度重视,成立了领导小组或工作组,按时报告检查信息,采取有效措施保障数据质量。江苏、广东等地在超出其他省几倍工作量的情况下,按时完成了《检查表》的填报;内蒙古、贵州等地克服交通不便,抓紧开展检查工作。为检验数据填报质量,各督查中心现场检查了70个地级市的400多家企业,审查了7500家企业的《检查表》。截至11月底,网上共填报近5万家企业。重点行业企业环境风险及化学品数据库基本建立,目前我们正在抓紧组织开发网上数据库的查询、统计功能,为后续检查成果应用做好准备。另一方面,推进了尾矿库环境应急管理工作。环保部门初步建立了与安监部门的联动机制,基本摸清了全国尾矿库底数。河北省作为试点单位,在尾矿库环境应急管理方面积极探索,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在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印发了《尾矿库环境应急管理工作指南》,明确了环保部门 “管什么”和“怎么管”的问题,召开全国尾矿库环境应急管理工作现场会议,总结交流了经验,为全面推进尾矿库环境应急管理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是环境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取得显著进展。主要是加强了环境应急管理“一案三制”建设。在预案建设和管理方面,基本完成了《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的修订工作,印发了《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暂行办法》,制定了石油、石化等方面的预案编制指南,组织开展了苏州市环境应急综合演练等多次演练。各地也逐步加强和规范管理,应急预案质量有所提高,大部分省(区、市)都组织开展了环境应急演练。在应急管理法制建设方面,基本完成了《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报告办法》的修订工作。《广东省突发事故应对条例》中专设了突发环境事件应对章节,河南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环境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重庆市环保局印发了《企业环境安全主体责任实施意见》。在应急管理体制建设方面,初步建立了重、特大突发环境事件由国家直接调查,一般突发环境事件由省(区、市)调查,情况不清的由区域环保督查中心分别督查的体制。制订了《环境保护部环境应急专家管理办法》,遴选了300多位专家纳入环境应急专家库,挑选了25位专家组成国家环境应急专家组。全国约有三分之一以上的省级环保部门成立了专门环境应急管理机构,临沂、吉林、南阳等市以及江苏全省地市级环保部门均建立了环境应急管理机构。沈阳市政府组建了由环保部门、公安消防、大型企业组成的100人的兼职环境应急救援队,制定了《沈阳市环境应急救援队协调运行办法(试行)》,有 效整合了环境应急救援力量。在应急管理机制建设方面,全国23个省级环保部门与安监部门签署了应急联动机制协议,山西省环保厅还与交通厅建立了危险化学品运输环境应急联动机制,上海、江苏、浙江建立了长三角地区环境应急联动机制。北京、大连、成都、深圳等地积极探索,推动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专业化公司处臵的应急处臵模式。此外,强化落实责任追究机制,环境保护部联合安监总局和监察部,对一些重大、敏感性事件进行了深入调查,查明了事件原因及直接经济损失,认定了事件性质,依法追究了有关责任人的责任,落实了各项整改措施,大力推进了环境应急管理工作。
(三)环境投诉受理工作迈上新台阶
据统计,全国已有80%的地市级环保部门和70%的县级环保部门开通了“12369”环保举报热线,30%的地方环保部门成立了环境投诉受理中心,约有5千余人专门从事环境投诉受理工作。今年截至11月底,环境保护部通过“010-12369”共受理举报1469件,其中河北、山东、江苏三省占30%左右,大气污染占50%,化工、金属冶炼与加工、非金属矿产加工等行业占64%以上,已办结1330件,结案率达90%。环境保护部直接办理了群众举报的12起突发环境事件和5起群体性事件,直接派人赴现场督办5件重复举报,组织环保督查中心对58件群众举报进行了跟踪督查,较好地解决了问题。各地环保部门认真办理环境保护部转发的举报件,特别是河北、山东、江苏、河南等省,虽然群众环境投诉数量大,但仍能及时查处,按要求反馈调查处理结果。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取缔、关闭生产线137家,实施停产治理197家,限期治理303家,现场纠正150家,经济处罚51家,警告21家,对其他213家企业分别采取了责令补办环评审批手续、完善治污设施、限期清理废渣、提请法院强行执行等措施。群众举报的环境污染问题绝大多数得到有效处理,较好地履行了“有报必接、违法必查、事事有结果、件件有回音”的工作要求。
二、准确把握环境应急管理工作面临的形势
我国环境应急管理工作起步较晚、起点较低、基础较差,但发展空间大、后发优势明显,环境应急管理工作的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环境应急管理工作的主要挑战
当前,我国环境安全形势依然严峻,突发环境事件仍然处于高峰期。一是环境风险异常突出。从全国重点行业企业环境风险及化学品检查情况看,在检查的4.6万家企业中,12%的企业距离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区等环境敏感区域不足1公里,10%的企业距离人口集中居住区不足1公里,72%的企业分布在长江、黄河、珠江和太湖沿岸重点流域沿岸,危险化学品行业企业布 局性环境风险十分突出。尾矿库环境风险也十分严重,截至2009年底,全国共有危库、险库、病库2098座,四、五等小型库约占95%,安全、环保投入严重不足,环境风险隐患突出,极易次生突发环境事件。一些地区重金属污染历史遗留问题突出,治理难度大,潜在事故风险高。二是事件总量居高不下、类型多、发生区域广。从环境保护部直接接报处臵的事件看,2008年为135起,重大事件为9起;2009年为171起,重、特大事件为4起;2010年截至11月底为149起,重大事件为4起。近三年来,水污染事件为48%,大气污染事件为37%,土壤污染事件为5%,其他污染事件为10%。除西藏外,其他各省(市、区)均发生过突发环境事件,其中,华南、华东、西南地区较多。三是事件诱因复杂,预警防范难。安全生产、交通事故等引发的次生突发环境事件持续上升,今年截至11月底,环境保护部共直接接报处臵类似事件91起,占总数的61%。百年一遇甚至几百年一遇的暴雨和洪水、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多发频发,次生环境事件相继出现。受经济利益驱动,企业违法排污、放松环境风险管理导致的事件不断出现。污染物长期累积,导致湖泊、土壤污染事件不断增多。此外,人为抛弃污染物、投毒等因素引发的事件也呈上升趋势。四是事件危害大、处臵难、社会关注度高。有的事件动辄威胁几十万人,甚至上百万人的饮用水安全,严重危害群众健康和社会稳定。有的事件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一些跨界污染事件需要几个月才能处臵完毕,一些危险化学品、重金属污染事件等处臵难度非常大。今年第三季度,突发环境事件关注度占全部环境舆情的25%,居第一位,公众对相关事件造成的污染如何处理、责任人如何追究、公众损失如何赔偿等问题甚为关注。
面对严峻的形势和艰巨的任务,环境应急管理工作还存在很多不适应,突出表现在思想认识不够到位,特别是在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地区或者未发生突发环境事件的地区重视不够;应急管理的法制、体制、机制缺失,环保、安监等部门应急管理职责定位不清,部门之间工作合力尚未形成,环保系统内部环评把关不严、监测数据失真、环境监管不力等问题在一些地方比较多;应急管理能力远不能适应工作需要,工作基础和支撑严重不足;企业环境风险防范意识淡薄、防范水平低,应急预案可操作性差,应急救援力量薄弱。
(二)环境应急管理工作的重大发展机遇
在正视困难和问题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重大发展机遇。一是环境应急管理工作写进了党的重要文件。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要以解决饮用水不安全和空气、土壤污染等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防 范环境风险,健全重大环境事件和污染事故责任追究制度。二是党中央、国务院领导高度重视环境应急管理工作。2010年,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共对有关突发环境事件作出42次重要批示,其中胡锦涛总书记批示2次,温家宝总理批示10次,李克强副总理批示21次,张德江副总理批示4次。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的重要批示,是我们做好环境应急管理工作的强大动力和重要支持。三是环境保护部明确把防风险、保安全作为“十二五”期间的重点工作之一。目前,环境保护部正在研究编制《“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指导思想是“降总量、改质量、防风险”,防范环境风险纳入指导思想,并将环境应急能力建设作为重要内容,在我国环境规划历史上还是首次,突出说明了加强环境应急管理工作的极端重要性,环境应急管理法制、体制、机制建设将会取得新突破,能力建设将会有大幅度提升,环境应急管理正面临重大发展机遇。我们一定要珍惜机遇、狠抓机遇,积极做好环境应急管理工作,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严守环境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
三、扎实做好2011年环境应急管理工作
2011年,国家将召开第七次全国环保大会,各地要结合环境应急管理工作实际,认真贯彻落实。明年也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我们要起好头、迈好步,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认真谋划“十二五”环境应急管理工作。“十二五”期间,加强环境应急管理工作,最重要的是加快推进环境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要以保障群众健康和环境安全为目标,以“事前预防、应急准备、应急响应、事后管理”的环境应急全过程管理为主线,加快建设风险防控、应急预案、指挥协调、恢复评估四大核心体系,以及政策法律、组织管理、应急资源三大保障体系。有关部门在制定“十二五”环保规划时,要与区域、流域等规划相衔接,突出规划中环境应急管理内容,系统考虑环境应急管理“一案三制”和应急能力建设,着重考虑重大环境应急工程建设项目。各地要按照国家“十二五”规划和能力建设规划的总体要求和部署,认真谋划、准确定位环境应急管理工作,把风险防范工作落实在环境管理的各个环节,积极研究应急能力建设问题,鼓励各地先期启动和实施应急能力建设规划,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建立起比较完备的环境应急管理体系,使环境应急管理水平有一个质的飞越,基本满足经济、社会和环保发展的要求。
(二)妥善处臵各类突发环境事件。各级环保部门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对人民负责的精神,将妥善处臵各类突发环境事件摆在环境应急管理工作的首要位臵。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积极做好以下工作:一要依法履行职责。对突发环境事件,特别是涉及饮用水污染、重金属污染、危险化学品污染以及由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要第一时间报告、第一时间赶赴现场、第一时间开展监测、第一时间向社会发布信息,迅速查明原因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事态发展,最大程度地减轻事件造成的危害。二要严格信息报送。认真执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报告办法(修订稿)》,确保信息报告及时、畅通、有效,坚决杜绝迟报、漏报、瞒报、谎报现象。环境保护部将按照《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报告情况通报办法》的规定,加强督促指导。三要依法开展调查和责任追究。要与监察部研究制订专门的责任追究办法,特大环境事件由环境保护部与监察部调查处理,重大环境事件由省级环保部门与监察部门调查处理,较大环境事件由市县级环保部门与监察部门调查处理。要对照环境应急全过程管理的要求,逐一调查并追究责任,切实做到“事件原因没有查清不放过,事件责任者没有严肃处理不放过,整改措施没有落实不放过”。
(三)深化重点领域、重点行业环境风险防控工作。环境保护部将以规划院等科研机构为依托,加强环境风险管理的技术支撑,各地在巩固已有工作的基础上,突出抓好四方面工作:一要完成重点行业企业环境风险及化学品检查工作。各地要深入分析企业环境风险检查质量核查中发现的问题并及时整改,认真开展数据分析汇总,及时完成检查报告和技术报告。环境保护部将开展企业、区域(流域)环境风险等级评估方法研究,适时选取典型区域流域进行评估。二要推进饮用水环境安全保障工作。尽快制定《饮用水源地环境应急管理工作指南》,组织开展饮用水源地生物预警试点工作,在天津、湖南、贵州的重点饮用水水源地以及山东临沂、江苏徐州两省交界处建设水质生物预警设备。各地要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指南要求,确保饮用水源地的水质安全。三要深化尾矿库环境应急管理工作。抓紧研究制定尾矿库环境风险分级分类技术方法,进一步加强督促指导。尾矿库数量较多的省级环保部门都要确定2至3个地级市,按照《尾矿库环境应急管理工作指南》的要求,开展示范工作。四要加强化工园区环境应急管理工作。抓紧制定《化工园区环境应急管理指南》,并选取部分重点化工园区进行试点。各地也要结合实际,先行先试,积极探索化工园区环境应急管理的方式方法。
(四)推进环境应急管理规范化。突出环境应急预案管理和法制建设。一要加强环境应急预案管理。环境保护部将研究制定与《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暂行办法》相配套的环境应急预案编制指南、评估指南、评审及备案工作程序、《环境应急演练规范性指南》等,并组织指导有关地区开展一次应急演练。各地要严格执行《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暂行办法》,各省级环保部门至少 要组织开展一次应急演练,至少要选择3至5家重点企业开展预案管理试点工作,同时要督促、指导重点企业开展经常性的应急演练活动。二要推进环境应急管理法制建设。尽快出台《环境应急管理办法》,制订《环境保护部门环境应急管理工作规范》,研究建立环境风险评价的审批和验收制度。各地要结合工作实际,进一步宣传好贯彻好落实好《突发事件应对法》,结合贯彻落实环境保护部《关于加强环境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开展《突发事件应对法》贯彻落实情况的自查和督查。
(五)健全环境应急管理工作机制。从两个方面着力推进机制建设。一要完善内部应急管理工作机制。环评审查、审批和环保“三同时”验收时,要对环境风险防范提出明确要求;积极开展应急状态下环境标准、监测规范的研究,为应急管理提供科学可靠的支撑;日常执法监督要把应急管理作为重要内容,督促企业切实落实环境风险防范治理措施;在应对突发环境事件中,环境应急、监测、科技、环境监察、宣教等部门要各司其职,各履其责,密切配合,形成合力。二要完善外部应急联动机制。积极推动与交通运输、公安消防等部门建立应急协作机制,切实提高综合应对效能。进一步落实《环境保护部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关于建立应急联动工作机制的协议》和《关于建立健全环境保护和安全监管部门应急联动工作机制的通知》的相关要求,主动与安监部门开展更具实质性的联动合作。
(六)强化环境应急管理能力建设。主要从两个方面着力推进应急管理能力建设。一要充分利用“十二五”规划机遇。制定环境应急管理能力建设规划,还要选择沈阳市作为试点地区,开展市、县级环境应急能力标准化示范建设。各地要抓住机遇,积极开展环境应急管理能力建设,各省级环保部门可以积极探索不同特征区域的能力建设实施办法。二要做好各项基础性工作。要继续推动反恐应急平台项目建设,全面提升应急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探索建立区域应急物资信息库,督促指导风险较高的工业园区建立应急物资储备,提高区域应急响应能力。开展铬、镉、溢油、农药等应急处臵技术研究,为研发高效、集成的应急处臵设备奠定基础。继续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应急管理培训,部里将结合环境举报受理工作,举办5期培训班,各地也要组织开展应急培训,不断提高应急管理工作水平。
(七)打造12369知名环保品牌。严守“有报必接、违法必查,事事有结果、件件有回音”的承诺,重点抓好四个方面工作。一要抓规范管理。环境保护部将颁布《12369环保举报热线工作管理办法》,各地要认真贯彻落实,积极向当地编制部门申请建立专门工作机构和人员编制,争取当地财政资金支持,尽快全面开通12369环保举报热线,逐步实现全国环保举报热线的互联互通。二要抓人员培训。结合环保举报受理的特点,积极探索“以典型案例为模板,以答复口径为内容,以法言法语、文明用语为规范”的新型培训模式,使培训更加贴近信访文明服务要求,更加贴近群众环保诉求,提高办理效率和质量。三要抓举报落实。各地要认真对待群众重复举报的环境问题,对群众多次反映、污染状况仍未改善的举报,应建立督办机制,加大督办力度。对超出环保部门职能范围的举报,应及时向当地政府报告,协调相关部门及时处理,妥善化解群企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环境保护部也将适时督查、督办。特别是不要因为我们的工作没有落实好,而使群众环境投诉引发群体性事件,如果那样确实是对人民不负责,对党的事业不负责,这件事应引起高度重视。四要抓宣传曝光。继续以《中国环境报》等新闻媒体为载体,定期曝光群众举报属实的环境违法行为,对重大环境违法案件处理情况跟踪报道,自觉接受群众监督。
同志们,环境应急管理工作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使命光荣。我们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紧迫感,积极防范环境风险,切实保障环境安全,努力开创环境应急管理工作新局面!
第二篇:国家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张力军2010年10月15日在全国尾矿库环境应急管理工作现场会上的讲话
认清形势总结经验
深入推进尾矿库环境应急管理工作
——在全国尾矿库环境应急管理工作现场会上的讲话
国家环境保护部副部长 张力军
(2010年10月15日)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河北省张家口市召开全国尾矿库环境应急管理工作现场会,主要任务是总结交流尾矿库环境应急管理试点工作经验,分析尾矿库环境应急管理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研究尾矿库环境应急管理工作的思路和方法,有效防范和妥善应对尾矿库引发的突发环境事件,切实保障群众健康和环境安全。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尾矿库环境应急管理工作的极端重要性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尾矿库整治管理工作,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李克强副总理多次对尾矿库安全和环保问题作出重要批示和指示,要求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加强管理,消除隐患,妥善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确保环境安全。张德江副总理两次主持会议专门研究尾矿库的问题。针对近年来全国尾矿库安全事故和突发环境事件高发的态势,自2007年以来,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部和原国家环保总局联合组织持续开展了尾矿库专项整治行动;2009年6月,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又印发并组织实施了《尾矿库隐患综合治理方案》,全面开展安全和环境隐患治理,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是基本摸清了尾矿库底数。通过多年持续开展的尾矿库专项整治行动和环境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工作,各地基本摸清了底数,掌握了辖区内尾矿库分布、主要污染物、环境监管情况等基础信息,初步建立了全国尾矿库信息台账,对尾矿库周边主要环境敏感点信息也有了初步了解。截至2009年年底,全国共有尾矿库12523座,其中危库、险库、病库2098座,约占总数的17%。
二是排查了环境风险隐患。各地全面排查了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等禁建区,影响河道、公路、铁路安全,下游有居民区或重要设施等区域的尾矿库,排查了超量储存、超期服役或闭库存在垮坝险情等尾矿库环境风险隐患;检查了尾矿库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和“三同时”、环保竣工验收情况,尾矿库污染防治措施的落实情况,尾矿库企业排污申报登记情况和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情况。通过认真排查,依法取缔、关闭非法及污染严重的尾矿库,督促企业开展尾矿库环境风险隐患和污染整治,仅2009年,专项整治工作就排查出一般隐患32538项,已整改31502项,整改率96.8%;排查出重大隐患450项,已整改325项,整改率72.2%。目前,隐患整改工作仍在紧张进行中。
三是初步建立了部门联动的管理机制。按照环境保护部和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去年年底联合签署的《关于建立应急联动工作机制的协议》,在尾矿库信息共享方面开展了良好的合作。各地环保部门在地方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加强了与安全监管等部门的联动合作,目前已有20个省(区、市)环保部门及一些地市环保部门与安全监管部门签订了联动协议,通过开展信息互通、联合检查、共同督办等工作,强化尾矿库的监督管理。
四是摸索出了一套较为可行的尾矿库环境应急管理方法。1992年,原国家环保局颁布《防治尾矿污染环境管理规定》,要求各级环保部门对本辖区内尾矿污染防治实施统一监管,并于1999年修订了管理规定。最近,环境保护部印发了《尾矿库环境应急管理工作指南(试行)》,从事前预防、应急准备、应急响应和事后管理4个方面,提出了尾矿库环境应急全过程管理体系,对隐患排查、日常监管、事故处臵等各个环节均提出了明确要求。各地环保部门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尾矿库环境应急管理方法和途径,为建立长效机制打下了基础。
尽管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尾矿库环境应急管理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因尾矿库引发的突发环境事件高发,尾矿库环境应急管理工作整体起步较晚,难以与新时期环境安全形势发展的要求相适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尾矿库企业管理粗放。大多数尾矿库地处偏远,未经正规设计或未按设计规范标准建设,未严格履行环保“三同时”审批,安全、环保投入不足。相当一部分企业没有认真落实环境应急管理主体责任,环境安全意识淡薄,风险防范措施不到位,日常监管不落实。如目前国内最大的黄金上市企业紫金矿业集团旗下企业近几年发生了多起突发环境事件。今年7月,福建紫金矿业生产设施酸性溶液泄漏,造成上杭县两个自来水厂停止取水18小时,死鱼370万 斤,直接经济损失达3187万元。检查时我们发现该企业存在建设不规范、工艺落后、管理粗放等问题。如果不加强对企业的监管,督促尾矿库企业切实承担起环境应急管理责任,类似的事件难免会再次发生。
(二)尾矿库环境风险隐患十分突出。我国尾矿库数量众多,其中17%是危库、险库和病库,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安全隐患,极易造成次生突发环境事件。
四、五等小型库约占尾矿库总数的95.4%,环境风险隐患突出,防范突发环境事件的能力较低。此外,当前自然灾害频发,一些尾矿库的设计防洪能力无法抵御极端天气的侵害,不仅危库、险库、病库容易出问题,甚至一些正常库和已闭库多年的尾矿库也相继发生泄漏、垮坝等事故,进而引发突发环境事件。今年8月份,甘肃省爆发特大洪水灾害,境内多座铅锌矿尾矿坝受洪水冲击出现险情。陇南市有10个尾矿库因灾受损,部分尾矿渣发生外泄,其中除2个病库外,有4个正常库和4个已停用闭库多年的尾矿库,外泄尾矿量约71200立方米,严重威胁环境安全。
(三)尾矿库突发环境事件危害严重。当前,我国正处于突发环境事件高发期,今年1至9月,环境保护部共接报并参与处臵突发环境事件137起。2006年以来,仅环境保护部直接调度处理的尾矿库引发的突发环境事件就达43起。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因尾矿库引发的突发环境事件,多次威胁饮用水环境安全。近年来,在涉及饮用水安全的56起突发环境事件中,有10起是由尾矿库生产安全事故引发,约占总数的18%。
(四)对尾矿库环境应急管理工作的认识不到位。长期以来,对于尾矿库环境应急管理工作,一些地方环保部门在认识上还存在偏差,突出表现为“不愿管”、“不敢管”、“不会管”。认为尾矿库管理是安全生产监管部门的事情,与环保部门关系不大,环保部门不应过多参与,以免“引火烧身”。从“三定”职责看,尾矿库的安全监管主体是安全监管部门,但是环保部门在尾矿库监管中也承担着重要职责,《防治尾矿污染环境管理规定》明确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辖区内的尾矿污染防治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实践也表明,在尾矿库管理中,环境保护部门不可能臵身其外。如果不抓实抓好尾矿库环境应急管理工作,一旦出现尾矿库垮坝、泄漏等事故,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环保部门将十分被动。
(五)尾矿库环境应急管理体系亟待完善。我国尾矿库环境应急管理工作起步较晚,尚未建立起有效的尾矿库环境应急管理体系。一是法制不健全,管 理不规范。目前,尾矿库环境管理的依据仅有《防治尾矿污染环境管理规定》,随着形势的变化,已不能完全适应管理工作需要。环保部门“管什么”和“怎么管”的问题不够明确,也不够规范。二是重事后处臵,轻事前预防。从各地情况看,目前尾矿库环境应急管理的重心多放在突发环境事件处臵上,对事前预防重视不够。各地尚未彻底摸清尾矿库底数和环境风险隐患情况,尚未完全掌握尾矿库周边环境敏感点情况,尚未实现环境风险隐患动态管理,基础信息和技术支持严重缺乏。今年甘肃特大洪水灾害中,经排查发现陇南市有106座尾矿库,而环保部门登记在册的仅有66座,表明我们的工作还不够扎实。部门和企业应急预案针对性、操作性不强,应急演练流于形式,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风险防范设施投入不足,应急处臵能力薄弱。三是部门合力尚未真正形成,联动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尾矿库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涉及安全监管、环境保护、国土资源等多个部门,建立在政府统一领导下的部门联动机制十分重要。但从总体情况看,目前远未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同作战、联合执法的尾矿库管理工作格局。
总之,加强尾矿库环境应急管理工作是遏制并妥善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迫切需要,是环保部门依法履行职责的内在要求。我们必须要正视尾矿库环境应急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充分认识尾矿库环境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和长期性,在已有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创尾矿库环境应急管理工作新局面。
二、深入总结推广试点工作经验
环境保护部将河北省作为尾矿库环境应急管理工作的试点地区,一是考虑到河北省地处首都周边,张家口市位于官厅水库和密云水库的上游,承德市位于天津市滦河的上游,地理位臵十分重要,也十分敏感;二是河北省尾矿库的数量多、类型全、范围广,代表性强,现有尾矿库3300多座,占全国尾矿库数量的四分之一,是全国尾矿库最多的省份;三是近几年河北省在尾矿库应急管理方面积极探索,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
昨天下午与会代表参观了张家口市尾矿库环境应急管理三级防控工程,刚才姬振海同志介绍了尾矿库环境应急管理试点工作的经验,应该说取得的成效是显著的。通过试点工作,河北省基本摸清了尾矿库的情况,统一了对尾矿库环境应急管理工作的认识,排查和整治了一大批尾矿库环境风险隐患,强化了环评审批和预案管理等事前预防措施,提高了应对尾矿库突发环境事件的能力,推动了部门联动合作。归纳起来,河北省试点工作的主要经验就是推动实现“四个转变”。
(一)由各部门单打独斗向在政府统一领导下部门联合监管转变。张家口市在试点工作中,突出了各县区政府对本辖区尾矿库环境安全负总责,切实加强部门间沟通协调,推动建立部门联合监管的长效机制。在项目审批环节,改变过去涉尾矿库项目审批互不沟通,各自为政的状况,推行项目联合审批验收制,由发改、安监、国土、环保、水务等有关部门共同组成涉尾矿库建设项目联合审批和验收工作小组,合力把关,真正建立起项目审批和验收各司其职,各有关部门共同把关的新机制。环保部门对发现的违反环保法律法规或存在环境风险隐患的,进行查处并督促整改,对不属于职责范围内的隐患问题,及时向相关职能部门进行移交。
(二)由“重处臵、轻预防”向建立全防全控监管体系转变。河北省在试点工作中,一是加强源头控制。严格执行国家产业和环保法规、政策,提高选矿类项目的准入门槛。唐山市从项目选址、审批、建设一直到尾矿库闭库,实行全程监管,并严把项目审批关,两年内未审批新建选矿项目,从源头上控制了新污染源的产生。二是全面准确掌握尾矿库基本情况。河北省环保厅要求各设区市对尾矿库数量进行摸底排查,目前已基本掌握了全省尾矿库的“家底”,按照数量、位臵、生产状况、问题隐患、应急措施“五个清楚”的原则,建立和完善了尾矿库环境应急管理工作台账和动态管理数据库。三是加强应急演练。石家庄市组织中国黄金集团石湖矿业有限公司开展尾矿库泄漏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演练,通过报警、接警、上报、应急响应、现场指挥、应急监测、应急救援、抢险等步骤,巩固了各项应急措施和方案,细化了关键操作点,锻炼了环境应急队伍。四是开展三级防控体系建设。在省环保厅指导下,张家口市从今年年初开始,开展三级防控体系建设,共投资1700余万元,在辖区内的洋河、桑干河、红河、白河等4个重点流域设臵了7道拦截坝,并把东坪金矿、弘基矿业有限公司等重点企业作为三级防控建设重点,积极防范突发环境事件。
(三)由经验式管理向科学化管理转变。为推动尾矿库应急管理走向数字化、信息化、科学化,河北省投资150万元研究开发了尾矿库动态管理数据库软件。以尾矿库环境应急管理为核心,建立基于地理信息系统支持的尾矿库企业与周边环境敏感点相关信息查询的动态数据库、展示和模拟分析突发事件污染物扩散模型功能。一旦发生尾矿库突发环境事件,能够在第一时间内根据污 染物的种类、数量、浓度快速有效的制定应急处臵方案,为领导决策提供技术支撑。
张家口市投资近500万元配备了环境应急指挥车、后勤保障车和应急监测流动试验车,以及浸出实验设备和重金属、氰化物速测仪等应急监测仪器,确保一旦发生突发环境事件,可第一时间到达现场,随时随地开展监测工作,及时有效地提供监测数据。
(四)由单纯依靠行政管理向综合利用法律、行政、经济、宣教等多种手段转变。河北省试点工作在进一步加强行政监管的同时,还重点探索建立环境风险评估、环境风险保证金、环境责任保险、环境应急动态管理考核等政策机制,努力走出一条综合利用多种手段的新路子。同时,河北省各试点地市还组织开展了多次专门培训,共计培训环保部门和尾矿库企业的管理人员约1200人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对今后工作的几点要求
各级环保部门要提高认识,加强领导,高度重视尾矿库环境应急管理工作,在充分吸收河北省尾矿库环境应急管理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开展工作,突出抓好“摸清底数、分级管理、落实环评、规范预案、隐患排查、部门联动、综合治理、应急处臵”八个环节。下面,我强调五点:
(一)坚持规范化管理,全面落实《指南》相关要求。《指南》明确了环保部门在尾矿库环境应急管理中“管什么”和“怎么管”的问题,对推动建立尾矿库长效环境监管机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各地要深入贯彻落实《指南》,按照全过程管理、综合管理、常态管理与非常态管理相结合的理念,切实做好尾矿库环境应急管理工作。当然,《指南》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如何进一步加强尾矿库的环境应急管理工作,还需要各地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各地要结合自身实际,继续开展有针对性的试点工作,继续探索尾矿库环境应急管理的方式方法,建立健全尾矿库长效监管机制。
(二)坚持预防为主,积极防范尾矿库环境风险隐患。各地要继续督促企业开展尾矿库环境风险隐患排查治理,逐步建立与周边河流、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取水口、居民集中区等环境敏感点相关联的数据库,在环境风险评价的基础上推进分级分类管理,建立环境风险隐患动态管理数据库。要严把新建项目环评审批关,严格控制环境敏感区的尾矿库新建项目,严格审查环境影响评价中的风险评价环节,对不符合要求的环评文件一律不予批准。要加强环境应急预 案管理,建立预案备案制度和应急演练制度,督促指导企业制定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的环境应急预案,并开展经常性的应急演练。要加强尾矿库环境风险日常管理,对存在环境风险隐患的尾矿库,要督促企业完善设施,加强整治,消除隐患,增强防范和处臵能力。
近期,匈牙利维斯普雷姆州奥伊考的铝厂废水池发生泄漏,大约100万立方米含有铅等重金属的有毒废水涌向附近3个村镇和河流,导致7人死亡、150多人受伤,部分废水流入多瑙河,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匈牙利总理将这次污染事件称为“匈牙利史无前例的生态灾难”。有关方面调查发现,早在今年6月,该铝厂有毒废水池的围堤就已破损严重,但当时却未得到有关方面的警惕和注意。匈牙利铝厂废水泄漏事件再一次为环境安全敲响了警钟,而其中对于事故预防措施的疏漏更值得我们引以为戒。周生贤部长高度关注此事,批示要求“结合我国实际,加强对此类问题的防范和监管”。各地环保部门要迅速行动,立即组织对辖区内涉铝行业开展专项检查,尤其是要对沿江沿河、重点流域和敏感区域氧化铝、电解铝企业,特别是有赤泥库的企业的污染防治设施和环境风险情况逐一进行排查。对存在环境风险隐患的,要督促其马上进行整改;一时无法完成整改的,要实行重点监控,督促企业严格落实各项应急措施;有重大环境风险隐患且一时无法完成整改任务的,要建议当地政府依法予以停产或关闭。
(三)坚持以人为本,妥善处臵尾矿库突发环境事件。各级环保部门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对人民负责的精神,积极妥善处臵尾矿库突发环境事件,最大程度地减轻事件造成的危害。要坚持政府统一领导,依法切实履行“应急监测、参谋服务,协同处臵、降低危害,调查责任、依法究责,评估损失、完善管理”等方面的职责;要坚持以人为本,把保障群众健康放在首位,协助地方政府全力做好疏散群众、救治伤员、保障群众基本生活需求等方面的工作;要坚持科学处臵,充分发挥环境监测、科研部门和应急专家队伍的作用,为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要坚持信息畅通和公开,严格执行信息报告制度,坚决杜绝迟报、漏报、瞒报、谎报现象,加强信息公开,协助地方政府依法做好重、特大突发环境事件及敏感事件的信息发布和舆论引导工作,确保社会秩序稳定。
(四)坚持依法办事,落实尾矿库环境应急管理责任。各级环保部门要严格执行《突发事件应对法》和《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积极推动建立政府统一组织领导,各部门分工协作的尾矿库环境应急管理工作机制,切实做到 既不失职,也不越位。要督促企业认真落实环境应急管理责任,充分发挥第一道防线的作用。对尾矿库突发环境事件,各级环保部门要切实做到“事件原因没有查清不放过,事件责任者没有严肃处理不放过,整改措施没有落实不放过”。要加大问责力度,加强警示教育,使各地党委、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和企业的有关责任人员特别是主要负责人认识到,违反环保法律法规必将付出沉重代价,甚至直接关系到自身的政治生命和事业前途。
(五)坚持部门联动,完善尾矿库环境应急管理机制。各级环保部门要抓紧落实《环境保护部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关于建立应急联动机制的协议》,积极推动建立和完善省、市、县三级应急联动机制。要以部门联动为平台,加强环境风险防范、应急处臵、日常监管、信息互通等方面的协调配合,落实移交移送制度,发挥部门联合审批把关作用。要立足自身职责,完善内部应急管理工作机制,尾矿库的规划环评和建设项目环评审批时,要充分评估环境本底、区域容量、人体危害以及污染物富集等问题,对防范环境风险提出明确要求,日常执法监督要把尾矿库环境风险隐患检查作为重要内容,督促企业切实落实环境风险防范措施。
同志们,尾矿库环境应急管理工作责任重大、任务艰巨,让我们共同努力,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适应新形势,迎接新挑战,开创新局面,为探索中国环保新道路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第三篇: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张力军在2011年总量减排核查视频会上的讲话
在2011年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 核查核算视频会议上的讲话
环境保护部副部长 张力军(2011年12月27日)
同志们:
大家上午好!第七次全国环保大会闭幕一个星期内,环保部相继召开环境统计工作会议、总量核查视频会议,这充分体现了部党组对减排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周密部署。这次视频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领会第七次环保大会精神,贯彻落实国务院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和加强环保重点工作的意见,动员部署2011年减排核查工作,严格考核各地减排任务完成情况。我主要讲五个方面的意见:一是全年减排形势预判;二是普遍关注的几个具体问题;三是现场核查重点任务;四是启动重金属规划考核;五是核算工作具体安排。
一、2011年减排形势预判
‚十一五‛污染减排取得显著成效,得到了方方面面的认可,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大亮点,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经中央批准,将对‚十一五‛减排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进行表 1
彰。环保部正会同有关部门抓紧筹备表彰事宜,初步定于2012年2月份召开‚十一五‛全国污染减排表彰大会,对获奖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广泛宣传先进事迹,进一步增强全社会节能减排意识。
今年是‚十二五‛规划实施的第一年,环保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节能减排领导小组会议和节能减排电视电话会议精神,深入研究‚十二五‛减排目标、实现途径、保障措施、政策体制等重大问题,扎实做好减排政策顶层设计。组织完成2010年污普动态更新调查,为确定‚十二五‛减排基数奠定坚实基础。制定‚十二五‛各地区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计划,组织召开六个片会进行减排指标对接,确定各地减排目标,通过签订目标责任书将减排任务细化落实到具体项目上。组织开展上半年减排核查工作,公布各地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数据,赴减排任务较重的江苏、浙江等14个省份开展专项检查。印发《‚十二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核算细则》,开展大规模培训。协调出台脱硝电价政策、推进排污交易试点工作指导意见,启动减排绩效管理试点,加强减排‚三大体系‛建设,为持续推进污染减排固本强基,为促进科学发展增添保障。
‚十二五‛减排指标增加了氨氮和氮氧化物,主要涉及交通、农村,以往我们这些方面的工作基础比较薄弱,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研究部署,一些政策措施刚开始实施,有的还在协调之中,还有的治理技术处于试点示范阶段,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开局之年减排工作的全面推进,但很多地方不等不靠,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北京、天津、山东等省把控增量、调结构作为完成减排 2
任务的着力点,研究出台了一系列操作性强的具体措施;河南研究出台总量指标预算管理办法,从严控制新增量。针对上半年部分污染物大幅度上升的严峻形势,江苏启动了减排应急预案;浙江进一步完善‚环保部门为主承担、相关部门齐抓共管‛的减排联动机制。各督查中心积极深入一线,把日常督察和工作调研结合起来,重点针对新增污染物、新增减排领域提交了多份高质量的调查报告。
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与经济社会发展、城镇化水平提高、能源消费增加等密切相关。“十二五”开局各地投资冲动高涨、产能复苏加快,能源消费量保持较大幅度增长。据测算,今年新增煤炭消费量3亿多吨,煤炭消费总量超过35亿吨;成品油、天然气表观消费量同比分别增长6%、25.7%,新增城镇人口1300万人。1至9月份,主要决定污染物新增排放量的火电、粗钢、水泥、有色金属、纸制品等产品产量增长速度均超过10%。从减排措施看,COD和氨氮主要依靠去年结转700万吨和今年新增1000万吨城镇污水处理能力,农业源减排在很多地方尚未实质性开展,企业脱氮工程多数没有启动;二氧化硫减排主要依靠去年结转1亿千瓦脱硫机组、80台钢铁烧结机烟气脱硫及今年新增31台烧结机烟气脱硫;决定氮氧化物减排成效的燃煤电厂、水泥企业脱硝工程尚未大规模开展,已建成的1.2亿千瓦脱硝机组,综合脱硝效率也较低,甚至相当一批企业的脱硝工程没有正常运转,除个别地区外,氮氧化物高排放的黄标车淘汰工作实质性进展不大。前三季度,全国单位GDP能耗仅下降1.6%,离完成全年3.5%的目标相差甚远;COD、二氧化硫排放量持续下降,但 3
氨氮仅下降0.9%,氮氧化物反而上升7.2%,减排形势严峻。
2012年是第七次环保大会精神的贯彻落实年。明年确定的减排任务是:与2011年相比,COD、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减少2%,氨氮减少1.5%,氮氧化物控制在零增长,完成这个任务更为艰巨。正如周生贤部长在2012年全国环保工作会议上强调的,改善环境质量是环保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污染减排是环保所有任务的重中之重。在减排工作中,要始终坚持四个检验标准,即参与综合决策机制是否健全、经济发展方式是否不断优化、环境质量是否改善、环境监管能力是否加强,而不能简单地就数据论数据。目前,国家减排大政方针已定,任务措施已经明确,政策措施也已经陆续出台,只要我们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对减排形势的科学判断上来,做到思想同心;统一到对减排目标任务和重点工作的部署上来,做到目标同向;统一到脚踏实地推进三大减排措施上来,做到事业同干,我们就能勇于创新,攻坚克难,尽快逆转污染物排放上升趋势,为‚十二五‛后四年奠定坚实基础。
二、各地普遍关注的几个具体问题
经过“十一五”的努力,各地一些投入少、见效快的减排措施已经实施,进一步挖掘潜力的难度加大,同时由于对新增指标的对策措施研究还不够深入,对减排任务艰巨性、复杂性的认识还存在不足,一些基层的同志对‚十二五‛减排感到压力越来越大,产生了一些困难甚至畏难情绪。今年部里多次组织调研,听取各地环保部门和一线减排工作人员的意见。同志们反映最多的是核算技术问题,多 4
位厅局长向我反映,减排比例固然重要,但关键是在核算细则上。对大家提出的合理建议,新的核算细则尽量地予以采纳,还有一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大家也很关注,借此机会强调几点。
第一,关于考核目标问题。自2007年减排工作大规模开展以来,环保部每年组织各地编制减排计划,确定减排目标和重点工程,并以此考核各地任务完成情况。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考虑到各地需要时间研究部署各项工作,相关政策措施发挥效益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环保部与各地就重点项目、减排措施、工作要求等进行过对接,但未明确下达各地减排考核目标。鉴于国家尚未正式批复《‚十二五‛主要污染物统计监测考核办法》,就今年减排考核作出以下规定:一是对 COD和二氧化硫两项指标,原则上按各地人代会或省级政府正式公布的削减目标进行考核,并公布完成情况;二是对氨氮和氮氧化物不设定考核目标,仅公布排放量增减比例;三是对各地列入国家减排目标责任书中要求今年完成的826个重点项目,进行严格考核,对未按期完成任务的地区和企业,要实行环评限批并向社会公告。要通过总量减排考核,维护目标责任书的严肃性、权威性。
第二,关于排放基数问题。由于多方面原因,环统数据确实存在过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些是环保事业发展过程中难以避免的。如环统中钢铁行业排放量明显偏低;工业企业排放达标率都在90%以上,而实际上国控重点污染源监测结果只有70%左右。这几年,国家对减排工作实施了严格的考核,花了几十个亿开展大规模的专项 5
调查,又连续两年开展污普数据动态更新,把2010年污普更新数据作为‚十二五‛总量减排和各环保规划的基数。应该讲,这个基数与‚十一五‛减排基数相比,企业数更多、统计范围更广、技术方法更全面,能够较为真实地反映各地区、各行业发展状况和污染治理工作实际情况。在今年的减排核查中,要坚持以2010年污普动态更新数据作为基础核算各地区、各行业宏观新增量和各项减排措施的削减量。当然,具体到企业而言,可能会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导致一些企业排放基数与实际排污状况相偏离。如有的企业在动态更新数据库中,有产量、排放量而未填报水量,导致排放浓度出现异常;有的钢铁企业填报的污染物排放量与产量、主要原材料消耗情况等存在明显差异;还有的企业自备电厂‚十一五‛已认定减排量,但在基数中以直排排放量填报,对于这些个案问题,不能简单地以污普基数为基础,要按照新细则的规定进行校核确定。对个别减排量大、难以核实确定的项目,可以由各核查组提交给总量司统一研究。‚十一五‛一些地方在排放基数上有过不少争论,今后大家不要再争论基数问题了,把主要精力放在促进工程建设和监管水平提高上。
第三,关于宏观数据来源问题。‚十一五‛我们把‚算清增量、核实减量‛作为核算各地区减排数据的基本原则,出台了一套科学、可量化的评价考核指标体系。实践证明,与经济社会发展、资源能源消耗情况相挂钩的新增量核算方法,有利于我们准确掌握各地区、各行业新增产量的污染排放变化情况,有利于促进各地政府在发展 6
经济的同时痛下决心调整产业结构、加大污染治理力度、提升环境监管能力,是环境保护倒逼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切入点,今后要继续坚持并加以完善。‚十二五‛总量核算与各项宏观经济数据结合更加紧密、数据量更大、质量要求更高。对此,有的同志反映数据获取难度较大,甚至提出采用环保部门内部掌握的数据核算新增量。按照细则的规定,核算所需的煤炭消费量、发电量、GDP、工业增加值、主要耗能产品产量、畜禽养殖总量、机动车保有总量等宏观数据分别由各省统计、农业畜牧、公安交管等有关部门提供,提供不上来的或数据可信度差的,按照核算细则规定进行测算,不能用环保部门掌握的数据来进行核算。今后,各级环保部门要健全完善减排部门联动机制,认真把握经济发展态势,保证宏观发展参数的准确性、合理性。浙江在这方面做了大胆创新探索,部里对他们的做法进行了宣传,转发了文件,可供各地借鉴。
第四,关于淘汰减排量认定问题。各地在淘汰落后产能中,基层环保部门往往是牵头单位,做了大量工作,付出了艰辛努力。为鼓励各地淘汰落后产能积极性,凡是当年永久性关闭的设备、生产线和企业,原则上均认定为减排措施并核算减排量。结合实际情况,对淘汰减排核算作如下规定:一是今年核算原则上一次性结清;二是纳入2010年污普更新数据库的企业,原则上以排放基数为基础,同时根据产品产量予以校核;三是对列入国家工信等部门下达的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在提供实际关闭日期并经核实后予以核算;未列入的,还需提供相应实证性的证明材料;四是对各地较为关注的关 7
停小锅炉采取分类方式认定减排量:纳入2010年排放基数的造纸和印染企业,其自备的工业锅炉同步淘汰,一律核算其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减排量;热电联产或集中供热替代的锅炉包括以生产为主的锅炉和生活采暖锅炉,对生产为主的燃煤锅炉,按2010年污普更新数据库名录逐台认定减排量;对生活采暖为主的燃煤锅炉,不逐台核算被替代锅炉的减排量,按热电联产或集中供热锅炉对应的煤炭消耗量核算减排量。
第五,关于管理减排量认定问题。以往考虑到监管手段和管理能力还比较薄弱,‚十一五‛对管理减排措施的认定较为严格,如循环流化床锅炉炉内脱硫、实施清洁生产低费方案、工艺技术改造等,减排量认定都比较少。随着这几年减排工作的深入开展,减排监管能力大幅度提升,管理减排效益逐步显现,‚十二五‛期间,对实施清洁生产中高费方案、实施工艺技术改造和节水工程、取消脱硫设施烟气旁路、循环流化床锅炉提高脱硫投运率、钢铁烧结机提高烟气收集率、加强脱硫设施运行管理等,均按照规定予以核算削减量。要充分发挥管理减排导向性作用,引导各地进一步加大减排能力建设,提升环境监管水平。
第六,关于国家认定的减排比例与地方差异问题。减排已经成为国家层面高度重视的一项工作,地方政府在各种重要场合都需要环保部门提供相应的数据,尤其是经济工作会议和政府工作报告。‚十一五‛期间,各级环保部门提供给同级政府的预测减排比例往往同最终核定结果有差异,有的差异还很大,致使环保部门处于 8
尴尬局面。为从技术层面解决此问题,新的核算细则明确了推行重点行业全口径污染物排放统计的方法,对COD和氨氮,只要抓住了造纸和印染两个行业,对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只要抓准了电力和钢铁两个行业,60%以上的工业排放量就基本确定了。如果把污水处理厂和水泥行业的全口径统计做实,减排基本情况就确定了,增在哪里,减在哪里,一目了然。‚十一五‛刚开始,国家核定减排比例与各地上报结果相差两位数,到2010年缩小到一位数甚至很接近,这是很大的进步,但部分地方‚减排项目靠汇总、减排比例靠估算‛的问题没有得到较好地解决。‚十二五‛要全力做好六个行业的全口径核查核算,深入细致地分析宏观经济发展、减排措施落实及环境质量变化情况,给政府当好参谋,及时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努力解决‚目标完成好,成绩归环保;目标完成差,原因增量大‛这种责任不落实、政策不到位、措施不具体的消极思想问题,使预测减排比例与最终认定数据尽可能一致。
第七,关于减排目标分配问题。一些基层环保部门反映,总量指标的分配、减排目标的下达没有考虑各地实际情况,‚十二五‛减排任务难以完成。国家在分配各省总量指标和下达减排比例时,是按照各地‚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根据GDP增速、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环境容量、减排潜力等,经过反复测算确定的。对东、中、西部地区实行区别对待;污染防治的重点流域、大气联防联控的重点区域承担更多的削减任务;对民族自治地区以及福建、海南等地,考虑到经济发展水平和国家发展战略,对削减任务给予了适 9
当放宽。分解情况是:东部分别削减COD、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10.5%、12.0%,13.0%、15.3%;中部分别削减8.1%、10.6%,8.7%、10.1%;西部分别削减4.5%、6.8%、3.5%、3.4%。国家已经充分考虑了各地的实际情况,并与各省进行了反复对接。但有的省份在确定市县总量指标和减排比例时,未详细测算减排潜力并充分对接,沿用‚十一五‛一刀切的方法,统一削减比例,甚至层层加码,这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是不公平的。对此,部里已强调多次,希望各省能够妥善处理好这个问题。
第八,关于减排考核责任问题。国家减排考核的责任主体是地方政府,在‚十一五‛减排工作中,尤其是在一些基层地方政府,往往由环保部门承担了主要责任。因此,个别地方环保部门的同志产生了畏难情绪。对于这个问题,在2008年减排工作会议上,我专门谈了环保部门五个方面的职责问题。‚十二五‛减排任务更为艰巨,压力会更大,一方面各级环保部门要进一步增强‚为主承担污染减排工作‛的责任感,继续强化环保部门在减排工作中‚提出任务、明确措施、落实责任、统筹协调、督查督办‛的职责,认真领会国家新的减排规则,测算清楚实现减排目标需要采取的措施,以及保障措施落实的政策和手段,需要哪些工程项目和完成时限,需要淘汰哪些落后产能和时限要求,需要的资金投入及人员组织保障等,要把这些情况向当地政府汇报清楚,得到支持和重视,由政府督促各部门按照职责分工逐一落实到位,减排工作就能够扎实、稳步推进,环保部门的压力自然会小得多;另一方面,环保部将进一步加 10
强与公安、农业、住房建设、监察等部门协调,从国家层面落实综合性工作方案部门分工,联合出台政策,完善工作制度,为基层环保部门推进减排工作创造有利条件。
三、现场核查重点任务
核查既要了解工作部署情况和重点项目进展,又要与上半年减排数据相衔接并准确核算全年排放量变化情况,任务繁重,要重点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开展核查工作:
(一)全面了解各地减排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国家先后召开节能减排领导小组会议、节能减排电视电话会议,出台了综合性工作方案,下达了淘汰落后产能任务,对减排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各核查组要将各地贯彻落实中央决策及我部减排工作部署情况作为重要内容,了解各地对减排工作进行落实部署和出台政策措施的情况、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分解落实情况、重点工程项目进展及实际成效等。核查结束后,不仅要发布减排比例,还要公布各地减排工作情况,对进展较慢的地区,实行通报预警;对工程建设滞后的企业,要按规定进行处罚。
(二)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态势核算新增量。从水污染物新增量核算来看,决定其排放量的GDP、工业增加值、城镇人口增长率、畜禽养殖总量等较同期明显上升;从大气污染物新增量核算来看,电力、钢铁、有色和水泥等行业产品产量快速增长,机动车保有总量持续增加。各核查组在核算新增量时,要严格按照细则规定,认真分析核准各地区经济发展参数,保证新增量核算科学、准确。各 11
核查组要选择1个有代表性的地市,派专人负责拷取该地区2006年至2011年审批的所有环评项目文件并交给总量司,要全面了解环评批复新增量,选择几个项目现场验证‚三同时‛要求的措施落实情况,重点是批复新增量与实际排放量的差异。鉴于“十二五”监察系数的评价计算方法作了较大调整,今年核算暂不考虑监察系数。各地要按照要求,于12月31日前通过12369环保热线网站‚‘十二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监察系数核算系统‛,如实填报监察监测信息,认真做好今年工业企业和重点行业综合达标率核算工作,为明年确定监察系数做好准备。
(三)做好资料查阅和监控数据调阅相结合工作。各省已经备齐减排项目资料,各核查组要合理分配资料查阅和现场核查时间。原则上,资料查阅时间不超过三天,将更多的时间花在减排项目的现场核查上。在查阅资料的同时,要组织部分人员去省、市监控中心,调阅联网企业全年主要污染物排放数据,尽可能调阅所有联网企业。对燃煤电厂,要将各台机组或监测点位的排放数据曲线放在同一画面进行比较分析,可比较逐季、逐月、逐旬的排放浓度,对问题突出的,要打印曲线并带到现场核实;对污水处理厂,要将进出口水量、浓度等参数的历史数据曲线进行比较分析;对其他工业源单个监测点数据做同样的分析比较,为确定核查路线和检查企业做好技术准备。
(四)逐台机组核定脱硝设施排放量。全国已建成240台、1.2亿千瓦脱硝设施,要全部现场检查,其运行情况决定了今年氮氧化 12
物的减排比例,也决定了脱硝电价出台的时机和电价水平。国家已经在14个省份实行0.8分/度电的脱硝电价试点,要详细检查每台脱硝设施运行台账、还原剂消耗量、在线监测仪表和监测数据,逐一确定每台设施的综合脱硝效率。烟气出口在线监测仪表是确定减排量的核心,也是即将出台脱硝电价及设施运行监管办法的关键点,一要核查监测的是NO、NO2还是NOx,若NO则要折算为NO2;二要现场通标气校验零点漂移和量程漂移;三要现场检查停止喷氨时,烟气进口和出口NOx浓度是否相等,校验是否设臵量程限值;四是当有多侧反应器时,现场逐侧停喷还原剂,根据烟气量与进口NOx浓度验证出口NOx仪表的准确性;五要查阅脱硝设施可行性研究报告,或性能测试报告,确定锅炉出口NOx浓度。
(五)严格核实工程措施减排量。按照新细则的规定,从紧从严核定各项工程措施的削减量。原则上,较大减排量的工程项目,都要核查到位,少听汇报,多看现场。日常督查中已经查过的,掌握了基本情况的,可以不再去现场。对‚十二五‛纳入减排的农业源、机动车等项目,各核查组要落实专人负责。对畜禽养殖项目,要通过资料审核、现场检查等方式逐一核算污染物去除效率,重点核实新建治污工程、废弃物贮存处理设施及排放去向等。机动车减排核算使用全国统一的网上核算系统,各地应抓紧与本级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协调,完成相关机动车数据的准备工作,要重点做好新注册车辆、转入车辆、注销车辆、油品供应量等相关数据的核证工作。按照规定将审核后的相关数据通过网络上传,统一核算。
(六)认真做好再核查和后督察。上半年核查和日常督察发现部分污水处理厂水量减少、火电机组脱硫设施效率下降等,这些都影响减排实际成效。对‚十一五‛核算过减排量的重点项目要予以关注,突出开展后督察和再核查。对减排设施运行效果下降的,要将减排量倒扣回去。对所有投运的城镇污水处理厂均要纳入核算范围并用‚十一五‛认定的处理水量、浓度进行校核。加强对燃煤电厂、烧结机脱硫设施分布式控制系统、污水处理厂中控系统检查,以及脱硫设施烟道旁路拆除、铅封情况的核查,对未按规定安装或相关数据保存达不到要求的,可视情扣减减排量。对在线监测系统无故不正常运行、数据严重失真、故意损坏设施或人为调整量程弄虚作假的,要予以严肃查处。对列入2010年国家减排考核公告中予以挂牌督办、通报整改的地区和企业,要现场核实整改情况,并提出核查结论。对这次核查中问题突出的地方和企业,要全面了解情况,收集资料,统一提交给总量司。
(七)做好减排监测体系考核。监测体系建设是确保减排数据真实性、准确性的基础性工作,要进一步强化评价考核工作,重点检查各级环保部门监控中心基础硬件设施、应用软件、应用系统环境等是否符合建设规范要求,现场端设备运行状况实时监控情况,现场端设备安装和运行是否符合相关管理规定,国控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测数据有效性审核和监督监测开展情况,以及未通过有效性审核企业的整改情况等,考核结果将通报给各地政府。
同志们,严格的核查,尤其是对企业的现场检查,都能查出这 14
样那样的问题,被检查企业总会有各种客观、主观原因,而且可能会通过各种渠道进行解释甚至说情。核查人员不能动恻隐之心,更不能有‚放人一马‛的想法,因为无论如何,其最终结果都是有损于国家、事业、队伍和个人。因此,一定要查清情况并上报环保部,对于各种违法、违规现象,要严肃处理,以儆效尤。
四、启动重金属规划考核
年初国务院批复了《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各地积极推进规划实施,全国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目前,29个省份批复了重金属规划,还有2个省尚未批复;30个省份上报了2011实施方案,还有1个省至今未上报。
今年是重金属规划实施考核的第一年,为减轻地方负担,环保部决定与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核查核算工作一并开展。考虑到重金属污染防治基础相对薄弱、难度大、任务重,请各地高度重视并以规划实施考核为契机,加大规划实施力度。此次核查,主要检查重点项目进展情况,对规划考核办法中确定的排放量指标、环境质量指标、重点项目指标、管理指标、风险防范指标等五个方面十项指标执行落实情况也要逐一检查,提交专题报告。要将14个重金属污染防治重点省份作为核查的重点,选取一定比例的企业进行现场核查。原则上,重金属新增量要结合宏观经济数据逐一落实到企业,削减量核算以2007年污染源普查数据为基数,同时要注意与‚十一五‛后三年工作情况的衔接。重金属减排核查必须坚持从严从紧的原则,对生产技术工艺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没有进行硬件投入建 15
设的,一律不予认可重金属污染物减排量。各地对原基数口径外开展的淘汰落后产能、新增治理工程等,予以鼓励并按一定比例纳入核算。明天,我部将组织各督查中心、31个省(区、市)环保部门主管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的同志、技术人员对《规划》考核办法及核算细则等进行培训。
五、核查核算工作具体安排
(一)分组安排。根据部党组统一安排,此次核查包括三方面内容:主要污染物减排核查、重金属规划考核和监测体系建设运行情况考核,分别由总量司、污防司、监测司分工负责,各负其职。此次核查分23个核查组,参加人员310人。核查组由部机关、各督查中心、直属单位组成。监察部、农业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派员参与部分省份核查工作。参加核查人员较多,各组负责人要合理分配成员分工。请西藏自治区自行组织减排核查工作,1月底前将核查情况报环保部。
(二)时间安排。现场核查从1月4日开始,1月18日结束,共15天。各核查组应根据实际情况细化具体方案。2月1日前,各核查组对核查省份排放量数据进行初步审核,形成核查报告。2月2日开始,各核查组安排2-3名业务骨干到北安河会议与培训基地进行集中核算,确定各省排放量数据。最终审定后,由各核查组组长与各省就全年核算数据交换意见。8个中央企业集团集中核算工作由总量司另行通知。各地监测体系审核和重金属集中核算工作分别由监测司、污防司组织实施。
(三)资料准备。部办公厅已函告各省(区、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请各地政府协助做好现场核查相关工作。各地环保部门应主动协调有关部门,按照要求抓紧做好准备,要保证核查核算的宏观参数准确合理,减排台账资料翔实,可调取、可核证。请8个中央企业集团将此次会议精神传达到所属企业,做好相关准备工作,继续发挥好表率带头作用。各地国控断面(点位)水体和大气主要污染物监测数据及分析报告由各省提供给核查组,全国监测数据分析报告由监测司负责提供。另外,2010年各地环统数据、2010年污普动态更新数据由监测总站负责提供,2010年电力行业分机组名单、钢铁企业和污水处理厂名单由总量司提供,被核查省份的日常督察报告由各督查中心负责准备并提供给核查组。各核查组需要的其它资料会后请与总量司联系。
同志们,明年是各地政府换届之年,各个方面对减排数据十分关注。参加核查的同志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做好核查核算工作,保证减排数据的公正性、合理性、科学性。要始终坚持从严从紧的核算原则,牢记‚严格的核查就是对被核查者最大的支持‛,严格的核查不会成为污染减排的阻碍,只会促进污染减排更加健康有效。与‚十一五‛相比,减排核查指标增加了、范围扩大了、要求更高了,下去核查会非常辛苦,大家要统筹安排,注意身体健康。同时,必须严格纪律,高度重视廉政问题,严厉惩治权钱交易,坚决遏制不正之风,防止弄虚作假。
第四篇:在2015年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适应新常态 打好攻坚战 全面完成“十二五”目标任务 ——
在2015年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环境保护部部长 周生贤
今天召开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李克强总理、张高丽副总理重要批示指示精神,总结2014年工作进展,研究部署2015年重点任务,确保“十二五”环境保护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下面,我讲三个方面意见。
一、深刻理解主动适应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新常态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这是中央在深刻认识我国经济发展呈现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阶段性特征后作出的重大判断。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专门将环境保护放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中进行考量,作出明确部署。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我国增长速度由高速转为中高速,经济结构由中低端迈向中高端,发展动力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资源环境要素投入呈现下降态势。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以及“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战略实施,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也在发生深刻变化。环境保护既面临新的机遇,也面临新的挑战。总的来看,机遇大于挑战,我们正处在进一步做好环保工作的有利时期。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张高丽副总理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一是深刻认识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重大意义;二是作出生态文明建设总体部署;三是积极探索环境保护新路;四是让生态系统休养生息;五是认真解决关系民生的突出环境问题;六是完善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这为我们深刻认识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新常态指明了方向。
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出现一些新的阶段性特征和趋势性变化。
第一,从处理环境与经济关系、探索环境保护新路看,过去,《环境保护法》规定“环境保护工作同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协调”,处于一前一后、一重一轻的被动状态,一些地方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甚至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现在,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要求“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直接反映环境保护从认识到实践发生重要变化。必须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探索走出一条环境保护新路,在保护环境中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
第二,从指导方针和基本原则看,过去,环境保护强调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一些地方未能很好落实,导致“防”亏“治”欠,部分地区治理进度赶不上恶化速度。现在,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更加注重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必须把保护放在优先位置,形成全方位防范污染和保护生态的合力,确保环境质量不降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不削弱,防止重蹈“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破坏”的覆辙。
第三,从资源环境约束看,过去,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空间相对较大。现在,环境承载能力已达到或接近上限,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必须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治理好,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让透支的资源环境逐步休养生息,扩大绿色生态空间,增加生态产品供给和环境容量。
第四,从民生期待看,过去,老百姓“盼温饱”、“求生存”。现在,老百姓“盼环保”、“求生态”,对清新空气、清澈水体、清洁土壤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必须进一步强化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和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认识,不断加大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工作力度、投资力度、政策力度,优先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改善环境质量,让广大民众生活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
第五,从保护思路看,过去,种树的只管种树、治水的只管治水、护田的单纯护田,很容易顾此失彼,最终造成生态的系统性破坏。现在,要用系统工程思路谋划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坚持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思想,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坚持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并举,努力形成生态环境保护的整体效应。必须尊重生态系统的整体性规律,统筹山水林田湖治理,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第六,从工作领域看,过去,环境管理主要集中在生产领域。现在,分配、流通和消费领域带来的污染问题日益显现。特别是在消费领域,汽车成为大众消费,汽车尾气成为城市大气污染的重要来源;手机等电子产品更新换代加快,电子废物产生量不断攀升。必须将环境保护要求体现在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各个环节,坚持从再生产全过程来防范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将经济社会活动对环境损害降低到最小程度。
第七,从体制机制看,过去,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的权威性和有效性不够,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不系统、不完整。现在,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快建立生态文明法律制度,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必须用改革的办法解决突出问题,建立和完善严格监管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完善政府统领、企业施治、市场驱动、公众参与的环境保护新机制,以最严格的制度、最严明的法治,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第八,从落实责任看,过去,一些地方政府对辖区环境质量负责落实不到位,对其考核问责也不到位。现在,要着力推动“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评价重要内容,加大资源消耗、环境保护等指标权重,对任期内环境质量明显恶化的领导干部实行责任追究。必须推动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推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把党政“一把手”的环保责任落实到位。
以上趋势性变化既是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新常态的外在表现,也是新常态的内在动因。其中,最根本最关键的就是,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积极探索环境保护新路,研究提出和不断丰富新思路新举措新办法。
新常态要有新状态。我们要科学认识、主动适应、积极应对新常态,用新常态来对照观察、分析判断环境保护事业发展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乘势而上、顺势而作、有所突破、有所作为。
一是在推进路径上,以积极探索环境保护新路为实践主体,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融合。积极探索环境保护新路,关键在于充分发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倒逼经济结构调整、助推经济转型的综合作用。我们要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把调整优化结构、强化创新驱动和保护生态环境结合起来,通过强化环保法规标准的硬约束,坚定不移地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实现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
二是在发展阶段上,以改善环境质量为导向,推进环境管理战略转型。环境质量改善是环保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污染减排是改善环境质量硬抓手,必须坚定不移强力推进,让排污总量降下来,环境质量好起来。要统筹协调污染治理、总量减排、生态保护、环境风险防范和环境质量改善的关系,基于环境质量改善目标制定政策措施。其中的重中之重是,建立以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的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督促地方政府严守环境质量红线。
三是在重点领域上,以打好向污染宣战的大气、水、土壤污染治理三大战役为重点,统筹推进污染防治、生态保护、核与辐射安全。向污染宣战,既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必须坚持全面推进、重点突破的总体思路。大气、水、土壤、化学品、重金属等污染治理事关群众健康,需要协同推进。不能等空气污染治好了,再治理水污染,水治好了再治理土壤污染。同时,要根据现有人力、物力、财力,选择重点领域率先突破,为全面提高治污水平积累经验。当前,要持续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像抓大气污染防治一样狠抓水、土壤污染防治,朝着蓝天绿水净土的目标不断前进。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相互促进,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明确生态保护是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工作力度。核与辐射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决不能掉以轻心,必须确保万无一失。
四是在工作方法上,以市场和法律手段为主导,创新环境管理方式。简政放权、放管结合,是推进政府自身革命的大势所趋。必须适应这一形势,推动环境管理从过去的以行政审批为抓手、由政府主导,转向以市场和法律手段为主导、更好发挥政府在制定规划和标准等方面的规范引导作用。要继续推进环保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优化审批流程,减少审批环节,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拓宽政府环境公共服务供给渠道,推进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推进环境税费改革,健全绿色保险、信贷政策以及环保诚信制度,更多利用市场手段激励约束环境行为。加快建立生态文明法律制度体系,强化生产者责任,大幅提高违法成本,密织法律之网、强化法治之力。
五是在精神状态上,以践行“三严三实”为根本要求,持续加强作风建设。良好的精神状态就是创造力竞争力战斗力,是事业发展的关键保证。环境保护进入新常态,处于解决新老问题的关键时期,唯有锻造广大环保人过硬的工作作风、顽强的意志品质和饱满的精神状态,才能主动应对,大胆作为,爬坡过坎,不断前进。要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认真践行“三严三实”,牢记宗旨、牢记职责,脚踏实地、真抓实干,敢于担当责任、勇于直面矛盾、善于改革创新,做到驰而不息、持之以恒、干有所成。
二、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环保工作取得新进展
“十二五”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下,我们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探索环境保护新路,在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创造亮点、应对热点上狠下功夫,推动环境保护工作呈现新特点,发生新变化,取得新成效。
一是从“四件大事”到“四梁八柱”。2011年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提出,“十二五”要重点抓好“四件大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提出着力构建、主动实践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四梁八柱”,即以积极探索环境保护新路为实践主体,进一步丰富环境保护的理论体系;以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实施为龙头,形成有力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法规体系;以深化生态环保体制改革为契机,建立严格监管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环境保护组织制度体系;以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为抓手,构建改善环境质量的工作体系。从“四件大事”到“四梁八柱”,既是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的具体化,也是一段时期以来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实践探索的认识升华。
二是环境保护工作领域进一步拓展。国家主要污染物减排约束性指标扩展到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氨氮四项,减排领域扩展到交通和农村。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下称《大气十条》),推进战略环评、规划环评,加强水质较好湖泊生态环境保护,深化农村环境拉网式全覆盖连片整治,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创建,发布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成为环保工作新亮点。
三是区域污染联防联控联治机制日益完善。对大气污染防治,在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等重点控制区域,建立健全区域联防联控协作机制。对水污染防治,以流域为控制单元,探索建立流域环境综合管理模式,推行联控联治,促进流域、沿海陆域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良性互动。
四是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协同效应继续增强。湿地、森林、生物多样性丰富区域等重要生态系统的保护修复力度加大,生态保护在扩大环境容量和提高环境承载力、增强环境自净能力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
五是以环境质量改善为导向的管理转型加快推进。新修订《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实施,加快推进了环境管理向既防治一次污染物又防治二次污染物转变,向多种污染物协同控制转变,推动了总量控制和污染防治逐步向质量改善转变。《大气十条》、《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下称《水十条》)、《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下称《土十条》)都着重强化了环境质量改善这个核心。
2014年是深入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关键一年,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全国环保系统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改革创新、扎实工作,较好完成各项任务。
(一)生态环境领域改革取得积极进展。
我部高度重视全面深化改革工作,成立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制定相应工作规则。制定全面深化改革重点工作要点以及中长期改革实施规划,确定十项重点改革任务,明确任务分工和进度安排。
在统筹谋划方面,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思路和生态环保管理体制改革顶层设计方案正在抓紧研究,《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体系(试行)》已上报国务院,国家公园体制、陆海统筹机制等研究都在有序进行。重庆、云南、青海、贵州、湖北等地分别出台生态文明建设意见、改革总体实施方案、制度建设总体方案、促进条例、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
在系统推进方面,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我部会同有关部门调整排污费征收标准,实行差别化排污收费政策。配合有关部门制定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由国务院印发。印发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推荐方法和推荐机构名录。河北、山西、福建等省发布排污权抵押贷款管理办法,北京四项主要污染物排污费标准提高15倍左右、天津提高9.5倍。
在简政放权方面,经国务院批准,取消“环境保护设施运营单位甲级资质认定”等2项审批事项,将“由环境保护部负责的危险废物经营许可”等3项许可事项、“城市快速轨道交通、扩建民用机场等25项基础设施类和环境影响较小的建设项目环评审批权限”下放到省级环保部门。对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进行清理,严格规范和控制新增行政审批事项。
在试点探索方面,在海南和山东启动“银政投”绿色信贷计划试点,在兰州市开展环境审计试点,在9个地方开展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试点,会同有关部门在28个市县启动“多规合一”试点。山东、江苏、浙江等省积极推进环境监测服务社会化工作,上海、广东积极推进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
(二)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迈出新步伐。
深入实施《大气十条》。一是明确考核要求。国办印发《大气十条》考核办法,我部联合有关部门发布实施细则。二是加快出台配套政策。22项配套政策措施已完成19项,需要出台的25项污染物排放标准已发布20项。三是健全区域协作机制。APEC会议、南京青奥会空气质量保障任务圆满完成。四是完善监测预警体系。全国338个地级以上城市1436个监测点位全部具备实施新空气质量标准监测能力,提前一年完成空气质量新标准监测任务。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区域空气质量预报预警平台已基本建成。五是加强大气环境执法监管。运用卫星和无人机等高科技手段,采取联合执法、交叉执法、区域执法等方式开展大气污染防治专项检查。六是加强重点行业污染治理。印发《石化行业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整治方案》。1~11月,已超额完成淘汰黄标车及老旧车任务,淘汰燃煤小锅炉5.4万台。七是强化基础支撑。中央财政下达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资金100亿元,支持重点区域10省(区、市)大气污染防治;安排环保专项资金2.4亿元,支持乌鲁木齐、兰州、银川大气治理;下达资金2亿元,奖励兰州大气污染防治。实施清洁空气研究计划,发布8个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北京、天津、石家庄大气颗粒物源解析研究成果已向社会发布,上海、南京、杭州、宁波、广州和深圳等6个城市研究成果已经通过论证。
保障APEC会议空气质量是大气污染防治的重中之重,是对《大气十条》落实成效的重大检验。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山东、河南等省(区、市)和各部门通力合作,制定保障方案,全力落实。累计出动43.4万人(次),检查工业企业6.1万家、其他各类污染源12.3万处;停产企业9298家、限产企业3900家、停工工地4万余处,分别是保障方案要求的3.6倍、2.1倍和7.6倍。会议期间,共有8万多环保干部奋战坚守在一线。我部成立保障工作小组,派出16个督查组在地方连续驻守11天,开展专项督查。经过各地各部门共同努力,会期内北京空气质量4天为优、7天为良,各项污染物平均浓度均达到近5年同期最低水平,空气质量保持总体良好,出现了“APEC蓝”。总书记给予充分肯定,明确指出“这几天北京空气质量好,是我们有关地方和部门共同努力的结果,来之不易”。“希望并相信通过努力让„APEC‟蓝能够保持下去,希望北京乃至全中国能够蓝天常在,青山常在,绿水常在”。
APEC会议空气质量保障的成功实践说明,治理大气污染,不光是靠“天帮忙”,更重要的是“人努力”。只要有关方面携手努力、下大决心,不管有风没有风,咬定青山不放松,雾霾这个“心肺之患”可防、可控、可治。这次实践为持续推进大气污染防治积累了新经验,提供了重要启示。一是必须坚持政府主导。相关地方“一把手”亲自抓,政府领导靠前指挥,各部门密切配合,这是根本保障。二是必须坚持科学防控。保障方案充分吸收借鉴北京源解析结果,各项措施科学有效,这是重要支撑。三是必须坚持联防联控。各省(区、市)步调一致、令行禁止,京津冀首次实施机动车同步限行,各地不同程度停产停工,这是有效手段。四是必须坚持监测预警。对空气质量进行实时监测和科学分析预测,针对不利气象条件及时采取应急减排举措,这是必要措施。五是必须坚持严格监管。加强执法查处环境违法行为,加强督查推动政府落实减排措施,这是有力保障。这些经验要固化推广,让群众不断看到治霾新成效,切实把“APEC蓝”留下来。
表1:2014年三大重点区域省份的PM2.5浓度变化情况
积极推进水污染防治。会同有关部门共同编制《水十条》。张高丽副总理多次召开会议听取汇报,及时给予重要指导,提出明确要求。待中央通过后正式印发。对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13实施情况进行考核,规划项目完成(含调试)41.7%,同比增长14.8个百分点。会同相关部门印发《水质较好湖泊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2013~2020年)》,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55亿元,支持64个水质较好湖泊保护。
持续强化土壤污染防治。《土十条》已基本编制完成,这次会上发给大家讨论,将适时上报国务院。发布《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推进污染场地全过程环境管理,发布污染场地环境调查、监测、评估、修复系列技术导则。中央财政安排55亿元专项资金支持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新增辽宁、浙江、青海开展拉网式全覆盖试点。“十二五”以来,已累计投入210亿元,支持5.2万个村庄开展环境整治,直接受益人口达9千万人。
(三)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任务顺利完成。
严格减排目标责任考核。对存在突出问题的5个城市环评限批,对37家企业挂牌督办,对脱硫设施不正常运行的火电企业扣减脱硫电价款5.1亿元。
着力推进减排工程建设。截至2014年11月底,全国新增城镇污水日处理能力900万吨;1.9亿千瓦燃煤机组实施脱硝和除尘改造,9576万千瓦燃煤机组脱硫设施实施增容改造;1.1万平方米钢铁烧结机安装烟气脱硫设施,1.9亿吨新型干法水泥熟料产能安装脱硝设施。《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环保量化指标全部完成。
完善减排政策体系。国办印发《2014~2015年节能减排低碳发展行动方案》。我部发布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珠三角及周边地区重点行业大气污染限期治理方案,会同有关部门印发环保电价监管办法、能源行业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煤电节能减排升级与改造行动计划、商品煤质量管理暂行办法,出台重点区域燃煤发电项目煤炭替代要求。
表2:2014年四项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数据
(四)环境保护优化发展的综合作用继续显现。
加快落实环境功能区划。在13个省份开展环境功能区划编制试点,吉林、浙江、新疆3省(区)率先出台省级环境功能区。全国29个城市探索编制城市环境总体规划。
优化环评管理。完成中部地区发展战略环评,开展城镇化、经济发展转型政策环评试点,煤电、石化等重点领域规划环评有序开展。我部共批复项目环评文件237件,涉及总投资2.15万亿元;对不符合审批条件的26个项目不予审批、暂缓审批或退回报告书,涉及总投资872亿元。在依法合规的前提下加快审批,支持基础设施、民生工程和国家重大项目建设。贯彻落实建设项目环评政府信息公开指南,37家事业单位完成环评体制改革。
促进环保产业发展。完成第四次全国环保及相关产业调查工作,开展第四批环保服务业试点。调整《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清单》,引导绿色消费。印发《关于加强地方环保标准工作的指导意见》,发布国家环保标准140项,现行有效环保标准达1623项。
(五)环境法制建设、执法监管和环境风险管理更加有力。
全力推动《环境保护法》修订出台。作为环境领域的基础性、综合性法律,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在完善监管制度、健全政府责任、提高违法成本、推动公众参与等方面实现诸多突破,为进一步保护和改善环境提供强大武器。我们动员全系统力量,深入进行学习宣传。按日计罚、查封扣押、限产停产、行政拘留、企业事业单位环境信息公开、突发环境事件调查处理等配套文件已经出台,形成了“最严环保法规组合拳”。《大气污染防治法(修订草案)》已经报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土壤污染防治法》、《核安全法》已形成建议稿报送全国人大环资委。
加大环境执法监管力度。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腾格里沙漠污染问题处理情况的通报》(以下称两办《通报》),国办印发《关于加强环境监管执法的通知》(以下称国办《通知》)。我部印发工作方案,在全国开展环境保护大检查。各地查处违法企业10万余家次,挂牌督办案件2177件,罚款达20多亿元。2014年前三季度,环保部门向公安机关移送涉嫌环境违法犯罪案件1232件,接近2013年的2倍。我部分8批公开226件重点案件查处情况,印发综合督查工作暂行办法、约谈暂行办法,对3省(区)和7个城市政府实施约谈。贵州省高法、高检、公安厅分别成立生态环保执法机构,辽宁省成立环境安全保卫总队,河北省和各市、县均设立环境保卫警察队伍,湖南省制定《湖南省重大环境问题(事件)责任追究办法(试行)》和《湖南省环保责任规定》。
强化重金属、化学品和危险废物管理。中央下达专项资金42亿元,支持重点省区重金属污染治理。完成《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实施情况中期评估。发布《重点环境管理危险化学品目录》,启动全国危险化学品环境管理登记。印发《废弃电器电子产品规范拆解处理作业及生产管理指南(2014版)》,支持106家规范企业处理废弃电器电子产品近7000万台,拨付补贴33亿元。
着力提升环境应急管理水平。各级环保部门妥善应对突发环境事件471起,我部直接调度处置突发环境事件98起,其中重大突发环境事件3起。各地发布170余次重污染天气预警并采取响应措施。
(六)生态环境保护稳步推进。
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经中央批准,设立“中国生态文明奖”。全国已有浙江、海南、黑龙江等16个省(区)开展生态省(区)建设,1000多个市(县)开展生态市(县)建设,建成国家级生态市(县)92个、生态乡镇4596个。
开展生态保护红线划定试点。印发生态功能红线划定技术指南,提出内蒙古、江西、广西和湖北四个试点省区红线划定建议方案。完成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2000~2010年)遥感调查与评估项目。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张高丽副总理主持召开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委员会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加入〈名古屋议定书〉的建议》、加强生物遗传资源管理国家工作方案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实施方案。我部印发《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十年2014-2015中国行动方案》。新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1处。
推动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继续支持安徽和浙江新安江、福建汀江流域开展水环境补偿,分别安排专项资金3亿元和5000万元。配合财政部完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制度,转移支付资金规模达480亿元,享受转移支付县市达512个。启动滦河、东江流域综合整治试点,安排专项资金近15亿元。
(七)核与辐射安全可控。
全面推进“十二五”核安全规划实施并完成中期评估。发布核安全文化政策声明,组织开展核安全文化宣贯推进活动。加强运行核电厂全天候安全监管,强化在建核电厂调试监督,全国22台运行核电机组均处于安全状态,26台在建核电机组建造质量处于受控状态,19座民用研究堆总体情况良好。妥善应对南京放射源丢失事故,在全国启动放射源安全专项检查。加强核燃料循环设施、铀矿冶和放射性物品运输监管,推进废旧放射源再利用,全国核基地与核设施辐射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项目取得重要成果。
(八)环保能力和队伍建设进一步强化。
通过中央本级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及运行项目安排近2.3亿元。安排预算内基本投资1.2亿元,支持核安全监管技术研发基地等项目建设。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赋予了环境监察机构执法地位以及对地方政府履行环保责任的监督授权。国务院同意研究建立国家环境监察专员制度,部属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意见已全部协商一致。发布加强基层环保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印发第一批国家环境保护专业技术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名单。广西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环境监管能力建设的意见》,增设机构15个,增加编制99名。西藏7个地市全部具备独立监测能力,首次开展全区74个县地表水和大气环境质量监测。天津、重庆、成都等地乡镇环保机构和队伍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九)党风廉政建设和教育实践活动整改工作深入推进。
坚决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印发环境保护部党组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实施办法、贯彻落实中央《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13~2017年工作规划》实施办法以及党政领导干部廉政谈话实施办法。层层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就部直属机关落实“两个责任”开展集体约谈,将落实“两个责任”情况作为领导干部年终考核的重要内容,集中开展述职述廉,集中开展党风廉政教育月活动,对全国环保系统落实主体责任开展专题培训。
突出抓好教育实践活动整改落实。部党组整改措施完成35项,完成率为94.6%;部党组专项整治方案中的2项专项整治措施均已完成;部党组制度建设计划完成15项,基本完成2项,完成和基本完成率为81%。机关各部门整改措施完成307项,完成率为95.3%;部属单位整改措施完成568项,完成率为95.6%。同时,按照中央要求,开展了8项专项整治。
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印发《环境保护部贯彻落实〈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实施细则》。对20家部机关和直属单位开展中央八项规定贯彻落实情况专项检查,对违反八项规定精神的行为进行了查处。部机关文件会议大幅精简,向地方部署工作的发文数量下降27%,三类会议数量同比下降约40%,会议费支出下降66.6%;部机关和直属单位因公临时出国(境)派出团组及人次同比分别下降25%和13%。
全力配合中央第三巡视组开展好专项巡视工作。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极端负责的态度,始终自觉服从中央巡视组的安排部署,始终虚心接受中央巡视组的督导帮助,始终充分信任、全力支持、积极配合中央巡视组开展工作。
规划政策、科技监测、国际合作和宣传教育全面推进。启动“十三五”环保规划编制工作,就重点领域控制思路与控制指标开展专题研究。发布《环境保护综合名录(2014版)》、《企业绿色采购指南(试行)》,首次公布全国近5000家投保“绿色保险”企业名单。水专项已实施437个课题,形成1000余项关键技术。推进国控重点污染源企业自测、监督性监测及信息公开,开展大规模监测质量监督检查工作。成功举办国合会年会以及国际原子能机构技术与科学支持机构国际会议,环保国际合作层次和水平明显提升。编制“同呼吸、共奋斗”公民行为准则,完成首次全国公众生态文明意识调查。
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环境保护工作仍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经济新常态下环保面临挑战。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加大,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增多,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治污力度可能减弱,环境保护任务艰巨。二是环境质量与人民群众期待仍有较大差距。城市空气质量普遍超标,区域型灰霾重污染天气多发频发,城市黑臭水体引发广泛关注,有的地区重金属、土壤污染比较严重。三是环境风险不断增加。行业企业的结构性、布局性环境风险突出,人民群众对环境事件的敏感性增强,反映诉求方式多样化,极易因环境污染引发群体性事件。四是环境执法问题突出。腾格里沙漠污染等事件,暴露出环境执法中存在着“不会查”、“不能查”、“不作为”、“乱作为”等突出问题。五是能力不足、体制不顺。环保机构“倒金字塔结构”导致基层“瘦马拉大车”,难以满足监管需要。生态环境保护职能分散交叉,政府和有关部门环保责任难以落实。六是工作中还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有些工作进展不快,尤其是在抓改革、抓监管、抓落实方面,办法不够多,力度不够大。本次会议前,我部派出12个工作组赴12个省(区)开展专题调研,发现和反映了环保工作中存在的不少突出问题。对这些问题已进行梳理,由部领导和有关司局分头负责研究,力争解决一些长期积累的难点问题。
三、确保完成“十二五”收官之年的新任务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新修订《环境保护法》的实施之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环保规划目标任务的收官之年。要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实现蓝天常在青山常在绿水常在,遵循“十二五”环保规划目标,遵循当前国家确定的工作重点,全面落实两办《通报》和国办《通知》精神,确保“十二五”任务全面完成,统筹谋划好“十三五”工作。
具体来讲,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集中力量打好大气、水和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
深入实施《大气十条》。要强化监督考核,对重点任务进行日常检查,对各地落实情况进行考核。进一步加强区域协作,做实做细区域联防联控机制。着力推进重点行业达标整治,加大燃煤小锅炉淘汰力度,实施重点行业VOCs治理,持续推进油品质量升级。加快相关排放标准及配套政策出台,建立完善空气质量预警系统,继续公布城市空气质量排名,健全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体系,力争2015年底所有省会城市完成PM2.5来源解析工作。
全面落实《水十条》。《水十条》自始至终贯彻改革创新的思想,坚持地表与地下、陆上与海洋污染同治理,市场与行政、经济与科技手段齐发力,节水与净水、水质与水量指标共考核,力求通过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生态修复制度,保护和修复水生态环境。要全力抓好《水十条》的贯彻落实,会同有关部门提出拟出台的政策措施。
稳步推进土壤污染治理。继续推动《土十条》制定实施。要充分体现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要求,用分级分类的创新思维管理土壤环境,以保障农产品安全和人居环境健康为出发点,紧紧抓住农用地和建设用地两个重点,提出保护、禁止、限制和控制的措施要求,抓紧制定土壤污染防治等法律法规,加强支撑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保障机制,落实各方责任。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加大污染场地环境风险防控和管理工作力度,深入抓好污染场地试点示范,持续推进污染场地治理修复项目。
(二)不折不扣地完成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
2015年确定的减排任务是:与2014年相比,全国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分别减少2%,二氧化硫排放量减少3%,氮氧化物排放量减少5%。
要指导督促各地和中央企业编制2015减排计划,将全国减排目标、“六厂(场)一车”重点工程措施分解落实到地方和企业。完善减排工程调度制度,对进展滞后的地区及早通报、预警。加快淘汰黄标车,今年要全部淘汰2005年底前注册营运的黄标车,基本淘汰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内的黄标车。继续实施好脱硫脱硝除尘电价政策,落实重点行业大气污染限期治理方案以及建设项目总量指标管理办法。研究提出“十三五”总量控制制度改革方案。
(三)采取综合措施优化经济发展。
严格环境影响评价。启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战略环评。坚决遏制“两高一资”、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项目建设。进一步梳理和下放环评审批权限,发布《建设项目环评分类管理名录》和《环境影响后评价管理办法》,完成环保系统事业单位环评机构脱钩改制。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进一步完善环境保护标准和技术规范体系。全面推进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开展环保领跑者和绿色供应链试点。鼓励先进污染治理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发展壮大环保产业。
(四)强化环境法治保障。
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可以称是“史上最严”,打响新法实施的第一枪至关重要。
一是突出抓好宣传培训。充分发挥网络等新媒体和省、市等地方媒体作用,推动新法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家庭。尤其要加强对各级党政领导干部、部门负责同志、一线执法人员、企业负责人培训,做到知法、敬法、守法、用法。选取典型案例进行宣传报道,打击一家、震慑一片、教育一方。
二是尽快完善配套政策措施。会同有关部门抓紧制定排污许可、环境损害评估鉴定等方面的具体规定。加强与公安机关、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等司法部门的工作衔接和协调。地方也要抓紧制定配套的规章制度。
三是严格环境执法监管。充分发挥“三级联查”(国家督查、省级巡查、市县检查)作用,加大暗查暗访力度,依法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在全国开展环境保护大检查,对各类突出环境问题查处到位、整改到位。严格责任追究,对恶意违法行为,依法从严从重处罚;对涉嫌犯罪的,及时移送公安机关,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实行差别化征收排污费、向社会公开“黑名单”等手段,让违法者付出付不起的代价。进一步增强环境风险防范能力,妥善处置环境突发事件。利用好新修订《环境保护法》的授权,全面加强对下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环保职责履行情况的督查。
新修订《环境保护法》的实施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会斩断污染,用得不好就会伤及自身。要进一步增强依法开展环境保护的自觉性主动性,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勇于负责,敢于担当,敢于碰硬。环境执法是一项工作,也是一门艺术,要注意工作策略,加强学习、固本强基,不断提高环境执法水平,做到善于执法,科学执法。
(五)加大生态和农村环境保护力度。
印发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管理规程和示范县、市指标,启动中国生态文明奖评选,坚持优中选优,切实发挥奖项的标杆和引领作用。推动我国加入《名古屋议定书》,启动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抓紧编制《全国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加强自然保护区监督管理。继续深入实施“以奖促治”政策,以国家重要调水工程涉及地区、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周边和革命老区为重点,推进新一轮农村环境连片整治。
(六)抓好核与辐射安全监管。
加强运行核电厂和在役研究堆日常监管,做好在建核电厂建造许可证、首次装料批准书等技术审评。全面推进核安全文化宣贯专项行动,做好核安全标准法规的制修订工作,继续开展核基地与核设施辐射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推动中低放废物处置场建设,加快核设施退役项目治理,加大铀矿冶和放射性物品运输监管力度。开工建设核安全监管技术研发基地。
(七)全面强化保障措施。
进一步加强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推动按照环境要素合理配置职能、优化组织结构。推动完善国家环境监察体制,争取尽快建立环境监察专员制度。认真做好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后续工作。调整充实部机关和部属单位领导班子,重点选好配强主要负责人。探索完善干部交流机制,稳妥推动干部交流轮岗。
完善环境经济政策。发布环境保护综合名录,继续推进企业投保“绿色保险”。加强环境信用体系建设。配合做好环境保护税立法,推动消费税、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税制绿色化。
提升投资保障水平。安排好大气污染防治、农村环境保护、湖泊生态保护、重金属治理等专项资金,健全资金安排—监督检查—绩效评价联动机制。
强化科技支撑。全面落实科技兴环保战略,启动大气污染防治重点专项试点,加快水专项成果应用步伐。研究编制《关于推进国家环境与健康工作指导意见》,开展气候变化新形势下环境管理战略研究。
提高环境监测能力。完善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加强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管理,不断强化环境遥感监测,推进“天地一体化”进程。
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加强与媒体和公众互动,及时回应热点问题。借助环境日等平台,深化面向社会的环保宣传,开展生态文明基层行活动。
积极开展国际合作。筹办好国合会2015年年会和主题边会等重要活动。积极参与国际环境治理规则制定,稳步推进环境与贸易相关谈判,不断提升多边、双边、区域环境合作水平。
(八)深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
全面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学习贯彻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和国务院三次廉政工作会议精神,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坚持从严抓班子、从严带队伍,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不断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将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的要求切实传导落实到每一个基层党组织和领导班子。切实抓好权力运行监控机制的监督检查,不断加强廉政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努力形成“守土有责、各负其责、履职尽责、失职追责”的完整责任链条。
进一步抓好教育实践活动成果转化。继续抓好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贯彻落实,持之以恒纠正“四风”。建立健全作风建设长效机制,对各部门各单位整改落实、销号管理情况加强监督检查。
抓好中央巡视组问题反馈后的整改落实。把整改落实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成立整改工作班子,制定整改方案,细化整改措施,限定整改时限。要严肃对待问题,认真对照检查,深刻剖析根源,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整改落实。
(九)全面推进“十三五”环保规划编制。
要在做好“十二五”环保规划终期第三方评估和终期考核的基础上,精心组织编制“十三五”环保规划。坚持远近结合,谋划好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和重大政策,突出实施差别化管理,定性调控与定量调控相结合,精细管理、精准发力,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努力提高规划编制水平。同时,抓紧编制污染防治、总量控制、生态保护、核安全等专项规划,形成完善的“十三五”环保规划体系。各省(区、市)环保规划是国家规划的重要支撑。各地要认真做好本地区规划编制工作,在目标指标和任务措施等方面与国家规划做好衔接,确保国家规划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
(十)全力抓好生态环境保护领域改革。
要坚持问题导向、理论导向和目标导向,进一步突出环境保护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主阵地、主力军作用。
一是做好生态文明体制和生态环保管理体制改革顶层设计。这两项改革是宏观性、根本性、长远性的重大问题,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意义重大。要举全系统之力,抓紧完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思路和生态环保管理体制改革顶层设计方案。
二是借助立法推进改革。要善于借船出海,充分利用法律法规的制定或修订深化生态环保改革。借鉴《环境保护法》修订的成功经验,加快大气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核安全等方面法律法规制修订步伐,推动解决环保工作中的突出问题。
三是积极推进重点改革任务。推进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体系发布实施。加快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推动生态环境资产核算研究和环境审计。健全环境损害赔偿与责任追究制度,进一步完善损害鉴定评估技术体系。继续推进国家公园试点,研究完善国家公园管理体制。推动建立陆海统筹机制,积极推行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向社会购买监测服务,创新政府环保投资管理机制。
四是构建上下联动工作格局。尊重和发挥地方首创精神,鼓励地方积极开展生态环境保护改革试点。建立健全国家与地方沟通联络机制,形成上下联动和有效衔接的良好局面。
五是强化对改革举措的督促落实。强化督促评估,落实责任制和评估机制,确保各项改革举措落地生效。
同志们,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幕已经拉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号角已经吹响。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攻坚克难,奋力拼搏,全面完成“十二五”目标任务,向党中央、国务院、全国人民交出满意答卷,为建设美丽中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第五篇:在应急管理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在全市应急管理宣教培训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市应急委副主任 潘那生
(2009年8月6日)
同志们:
今天,市政府召开全市应急管理宣教培训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传达省政府7月29日在揭阳召开的全省应急管理宣教培训工作现场会精神,研究部署我市下一阶段应急管理宣教培训工作。下面,我讲两点意见。
一、开拓创新,我市应急管理宣教培训工作取得显著成绩近两年来,市委、市政府和市应急委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宣教培训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谋划,开拓创新,扎实推进应急管理宣教培训工作,让应急管理知识进入千家万户,成效明显,有效地促进了全市应急管理工作的发展。我市应急管理宣教培训工作得到了省政府的肯定,并在全省应急管理宣教培训工作现场会上作了经验介绍。
(一)创新理念,系统规划应急管理宣教培训工作 应急管理宣教培训工作是加快推进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手段和有效载体。2007年9月市政府应急办挂牌运作后,我市便对应急管理宣教培训工作进行系统规划,出台了《湛江市突发公 1
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十一五”规划》,提出了用3-5年时间,构建我市加快发展应急管理工作和宣教培训工作相结合的有效运行机制,让全市人民自觉接受危机管理宣传教育,了解、掌握防范危机的知识,不断提高我市各级政府、社会公众预防和应对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推动全市应急管理工作的快速发展。
(二)拓宽渠道,全方位推进宣教培训工作
我市认真挖掘、完善、发挥宣教培训载体的功能,分阶段、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地推进宣教培训工作。
一是依托宣传媒体进行宣教培训。我市有计划地选择应急管理有关法律法规和应急知识,分期分类在《湛江日报》、《湛江晚报》、湛江电视台、湛江电台和碧海银沙网站等媒体登载或播放。《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颁布实施后,我市及时在《湛江日报》全文刊登,为全市人民群众了解学习熟悉该法提供便利。“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湛江晚报》连续两个月、每周一版刊登应急救援知识。近两年,湛江电视台、湛江电台均开辟专栏,向全社会系统宣传应急管理相关知识。
二是借助相关会议进行宣教培训。近两年来,我市共召开了6次全市性应急管理工作会议和专题工作会议,市政府应急办均认真筹备,做到会议材料言之有物,针对性强,并在会议上安排有关县(市、区)交流做好应急管理工作的经验,每次会议都能 2
使参会人员受到深刻的应急管理知识教育,达到了以会代宣、以会代训目的。
三是编印各种资料进行宣教培训。市政府应急办及时对全市应急管理工作信息资料进行全面、系统的收集、编印,发至相关单位参考学习,有的还发到群众手中,这已成为我市推进宣教培训工作的亮点。如市政府应急办编印的《湛江市突发事件典型案例分析汇编》、《湛江市应急管理工作大事记》,市政府应急办与市普法办编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学习宣传资料》,对我市应急管理工作的开展起着很好的宣传指导作用,省政府应急办和市有关领导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市政府应急办组织编印的《湛府应急信息》和《值班信息》,将工作动态和突发事件处置情况及时报送省政府应急办,市委、市政府领导,市应急委成员、市应急管理专家组成员,让各层面的领导和专家了解我市应急管理工作推进开展情况以及突发事件处置情况,以便更加重视、关心、支持应急管理工作。市政府应急办组织起草的《突发事件应急宣传手册》,充分吸纳了市有关部门和应急管理专家的意见,将于近期定稿免费印发至机关、社区、学校、企业、农村和家庭,这对加强应急管理宣教培训,提高全市人民群众的危机意识和应对处置能力将起到积极作用。
四是利用演练演习进行宣教培训。近两年来,我市先后举行 3
了“迎奥运、保平安”反恐怖综合汇报演练、“湛江市防控船舶溢油应急演习”、“琼州海峡船舶反恐安保演习”、“湛联-09 ”军地联合实兵演习、学校地震应急疏散演练等一系列演练、演习,有效地宣传了应急管理知识。
五是利用讲座论坛进行宣教培训。我市通过举办各类讲座、论坛等形式,对应急管理有关人员进行专项培训。2007年11月,我市邀请了省地震局领导作了地震应急管理知识专题讲座,市直有关单位160多位领导干部参加了讲座。2008年8月,湛江海事局、市政府应急办联合举行“2008湛江防控船舶溢油污染海事论坛”,对湛江应对处置船舶溢油、保护湛江海洋环境等问题进行研讨交流。市有关部门共200人参加了论坛。
六是通过办班进行宣教培训。近年来,我市除了按上级要求组织有关人员参加省以上的培训班外,市有关部门还通过举办各类应急管理培训班,对有关人员进行专门培训。如2007年10月-11月市人事局举办了20期全市公务员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培训班,约7000人参加了培训。市委组织部从今年起把《突发事件应对法》单列作为市委党校主体班(处级班、中青班、科级班)学员的必修课。去年以来,市安全监管局举办了企业负责人、安监管理人员、特殊岗位人员学习培训班20期,约1173人参加了培训。这些培训都有力地推动了应急管理工作的开展。
七是通过举行活动进行宣教培训。去年5月9日,我市举行广东省应急知识宣传手册湛江首发活动,今年5月12日举办全国首个防灾减灾日湛江宣传教育活动等大型活动,向市民免费发放《广东省应急知识宣传手册》及防灾减灾宣传资料,公众参与积极性高,有效营造了全社会关注应急管理工作的良好氛围。八是利用新闻发布会等进行宣传警示教育。重大突发事件处置和宣传重要应急管理工作,我市及时召开了各类新闻发布会、事故现场分析会和电视电话会议。行了2008“1〃7”渝湛高速公路遂溪洋青路段特大交通事故现场分析会、2008年4月22日《湛江港口水域溢油应急计划》颁布实施新闻发布会、2008“6〃5”赤坎康宁路排污管道易燃气体燃爆事故新闻发布会等会议,第一时间进行了宣传警示教育。年上半年,我市发生中小学生溺水事故9宗,造成针对这一情况,根据阮日生市长意见,市政府于市中小学校安全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强调要加强学生安全教育和日常安全管理工作,落实安全责任,防范各类安全事故发生。我市通过及时地、有针对性地召开新闻发布等会议,应急管理相关工作。
但是,我市应急管理宣教培训工作仍存在薄弱环节。些单位对应急管理宣教培训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有待提高。5
如我市先后举今18人死亡。7月8日召开全有效地推进了一是一二是一
为第一时间宣传
些县(市、区)政府、一些单位应急管理业务培训工作滞后,培训师资力量薄弱,培训教材缺乏。三是一些单位应急宣传方式较单一,宣传效果不明显。四是社会公众危机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有待提高。
二、真抓实干,全力做好我市应急管理宣教培训工作 加强应急管理宣教培训工作,是提高各级领导干部防范和应对突发事件能力,提高社会公众自救、互救能力的有效手段,是全面提升应急管理水平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为实现应急管理工作“无急可应、有急能应”的最终目标,各县(市、区)政府、各有关单位要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全力做好应急管理宣教培训工作。
(一)要切实加强对应急管理宣教培训工作的领导。各县(市、区)政府、各有关单位要高度重视,周密组织,加强领导,分管领导要亲自抓,应急管理办事机构主要负责人要具体抓,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确保领导到位,组织措施到位,确保应急管理宣教培训工作取得良好效果。各县(市、区)政府、各有关单位要根据职责,结合实际,制订应急管理宣教培训工作计划。每项计划要有具体内容、牵头负责单位、协助单位、完成具体时间表等。
(二)要进一步学习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已于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是我国第一部应对处置突发事件的法律,规定了政府、单位、公众依法应对处置突发事件的责任与义务,对于进一步提高政府机关和公众应对处置突发事件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促进全社会法治水平的提高,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规范突发事件应对活动,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各县(市、区)政府、各单位要继续组织学习宣传贯彻。
(三)要加强对应急预案和典型案例的宣传解读。我们要加强对应急预案主要内容和处置规程的宣传,特别要宣传抓好应急预案落实的重要性,要坚持防患于未然,在加强培训和演练上下功夫,不断完善各类应急预案,重点抓好社区、农村、企业、学校等基层单位的应急预案编制和宣传工作。要通过总结分析典型案例中使用的处置手段、采用的应对措施等,进一步提高各级组织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通过介绍应对突发事件的正反两方面典型案例,剖析公众在遭遇突发事件时,临危不乱、灵活运用自救、互救知识,配合政府救援、减少人员伤亡的正确做法,增强公众忧患意识,提高公众应对突发事件的综合素质。
(四)要加快建立应急管理网站。各县(市、区)政府应急办要抓紧建立应急管理网站,要向应急管理网站维护更新比较好的徐闻县政府应急办、遂溪县政府应急办学习,着力打造应急政务公开、信息发布、宣教培训、市民服务、理论交流等平台,大力宣传法律法规、政策、措施等,为公众提供各项服务,进一步提高我市应急管理宣教培训工作水平。
(五)要加强培训,提高公务员、从业人员的应急处置水平。各县(市、区)政府要制订培训计划,定期对各级领导干部、应急管理办事机构负责人、公务员和新闻发言人等进行应急培训;对应急救援队伍、志愿者队伍进行实战培训;对高危行业、事故多发领域的从业人员进行安全知识培训,在职业资格认证及招考公务员考试中逐步增加公共安全内容。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全民的应急素质,提升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有关培训部门要依托高校、党校和有关应急管理专家,加快编写专门的应急管理培训教材,提高培训水平。
(六)要创新载体,开展特色宣教培训。一是利用媒体宣传。各级应急管理机构和新闻媒体要建立联系机制,加强电视、广播、网站、报纸等各类媒体对应急知识的宣传普及,有关媒体在相关栏目、节目中刊播应急知识。二是利用影片宣传。各有关单位要定期组织应急宣教影片“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进 8
家庭”,进行巡回放映。三是利用阵地宣传。要依托现有的科技活动场所、青少年活动中心、学校等,建立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基地。要在学校日常教学中增加公共安全和自救互救知识内容,当前要重点开展防控甲型H1N1流感和防范学生溺水宣教活动。四是利用挂图宣传。各有关单位要制作一些应急知识宣传挂图,在社区、企业、学校、公共场所张挂,介绍应对各类突发事件最简便、最直观、最有效的自救互救方法,标明常用的紧急呼救、值班电话等。
应急管理宣教培训工作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以这次会议为契机,继续勇于探索,开拓创新,进一步建立完善宣教培训工作机制,积极拓宽宣教培训渠道,深入挖掘宣教培训载体,有效扩大宣教培训覆盖面,创建具有湛江特色的应急管理宣教培训体系,为建设城乡协调、生态文明的科学发展试点市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