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历史 四、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生态
湖南省宁乡县实验中学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一教案:
四、专制时代晚期的政
治生态
了解明朝内阁制度形成的经过极其发展.识记清初政治制度的变化;军机处的设置.理解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了解清朝的边疆政策
理解近代化浪潮对请末政治的影响
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概念:内阁,军机处,并结合具体历史背景和历史阶段特征加以分析,评价,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能力.从多角度分析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强化和完备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掌握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极其对当时社会所产生的积极作用.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的有关资料,帮助学生逐步掌握阅读历史资料的方法.通过比较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使学生掌握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播放《雍正王朝》中军机处的片段,学生结合课文的史实,找出与史实不相符的地方,掌握辨别史实真伪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认识到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既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阻碍中国社会的进步的情感.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是造成中国近代落后和被侵略的原因之一,激发学生为祖国的富强而努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重点:
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极其对当时社会所产生的积极作用 教学难点:
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为什么说军机处设置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顶峰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最近有没有关注美国总统的选举呢 我们从报纸,电视上可以看到美国总统选举是非常激烈的的,就算成功当选,总统的权利还要受到参议院,众议院来自各方面的制约.不象我们中国的皇帝,什么事都由他说了算.那皇帝的这种权利是由什么制度赋予的呢 对了,君主专制制度.这种制度经过秦汉,宋元,隋唐等阶段的不断发展,日趋成熟,到了明清时期更是达到了顶峰.那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明清君主专制是如何一步步加强的.[课件显示]第四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讲授新课]
下面请同学们先看屏幕上老师列出的问题,带着这些问题快速阅读课文,边看书边思考这些问题.[课件显示] 1,明朝为什么要废除宰相,设置内阁 2,宰相制与内阁制的区别.3,清朝君主专制加强的主要措施.4,为什么说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顶峰 [教师讲述] 好的,时间到了,现在请同学们听老师讲课 明太祖在中央有采取了什么措施呢 [学生回答] 下令废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的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课件显示]中央上,废宰相,权分六部 [教师过渡] 对了,在1376年,明太祖借胡惟庸案废除了宰相.那么,随着宰相制度的废除,又产生了什么影响呢?那么应该如何来评价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这种规定呢?回忆一下,在以往历届朝代中宰相有什么职责啊 [学生回答]辅助皇帝,统领百官,总揽政务.[教师讲述] 对了.那么由于宰相权利过大,严重威胁了皇权的集中,明太祖就废除了宰相,从而一劳永逸的解决了君相矛盾,巩固了他的统治.这就是废除宰相制度所产生的积极影响了.[课件显示]宰相制度的废除所产生的影响
但是,废宰相之后有产生了什么后果呢 有没有出现什么新的问题呢 还有没有人来帮助明太祖批阅奏章啊
[学生回答] 没有
[教师讲述] 对了,所有的国家大事都要由明太祖一个人来处理,而且这些都是军国大事,不可以有任何一点疏忽的.我们课文就说到,明太祖他在八天之内平均每天要批改奏章200多件,处理国事400多件.这也就相当于同学们每天晚上要写50篇论文,每篇论文要5000字以上,而且还要保证论文的质量,那同学们能不能完成呢
[学生回答] 不能.[教师讲述] 同样,就算明太祖有那个能力,他也没有那么多精力处理这么多国家大事.于是,他就设置了殿阁大学士作为他的侍从顾问.不过,为了防止殿阁大学士对皇权构成威胁,明太祖仅仅将他们的品秩定为正五品,而且所有的国家大事都由他自己决定,殿阁大学士很少能参加.那殿阁大学士的设置,就为内阁的创立奠定了基础.那老师刚才所讲的就是明太祖时内阁的早期情况了
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制度正式确立.明宣宗时,又授予内阁大学士替皇帝起草批答奏章的票拟权.我们可以看出内阁的权利是一步步扩大的,随着内阁权利的扩大,地位也越来越高,主持内阁的首辅,更是权压纵臣.特别是万历皇帝前期,也就是明神宗,出任内阁首辅的张居正更是权倾朝野,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了.那么有的学者就以张居正为例,认为明朝的内阁首辅是宰相.请同学们思考一下,究竟宰相制和内阁制是不是同一回事,还是有所区别的?
下面同学们自己前后两桌讨论一下然后再来说说自己的看法.那老师在这里为大家提供一个资料,这是万历皇帝后期的内阁首辅叶向高说的话: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原非宰相!那他的观点是与课本中所提到的观点是截然相反的.那同学们现在互相讨论一下,然后再来说说自己的看法,你同意谁的观点 [学生讨论并回答]略.[教师过渡] 虽然明朝加强了君主专制,但最后还是不可避免的被农民起义推翻了,取而代之的是清朝.那清朝是以哪个民族为主体而建立的呢 对了,清朝是以满洲贵族为主体而建立起来的,它也沿袭了君主专制制度,而且在明朝的基础上更是达到了顶峰.那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清朝君主专制是如何一步步达到顶峰的 [教师提问] 请同学们看历史课本对军机处的介绍,回答这些问题,军机处的由来,前身,设置的时间,选择军机大臣的条件,军机大臣的职能.[学生回答] 军机处的由来是雍正初年为用兵西北而设置的,专门处理有关前线的奏报和诏令.军机处的前身是军机房 [学生回答] 设置的时间是雍正初年,选择军机大臣的条件是亲臣,重臣(即皇帝亲信的满汉官员),军机大臣的职能是与皇帝商议军国大事,但只是承旨遵办.[教师讲述] 对了,在军机处中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的作用只是上传下达.那么为什么说军机处的设置,君主专制就达到了顶峰呢
[课件显示]为什么军机处的设立,君主专制就达到了顶峰呢
[教师讲述]我们先来回忆一下,在秦朝的时候是以丞相为首的三公来主持国家的最高政务的.汉朝,皇帝是任用身边的侍从,秘书等工作人员形成了“中朝”的决策机构,来抗衡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组成的“外朝”.隋唐时期由三省长官还有同中书门下平章等多人来执行宰相职务,这样相权就分散在许多人手中.到了明朝,废宰相,设内阁.但是内阁大臣的权利大小完全取决于皇帝对他们的信任与支持.那么到了清朝,军机处的军机大臣们百分之百成了皇帝独裁的工具,从刚才的片段中我们可以看到雍正皇帝对军机大臣下达追讨欠款的旨意,而军机大臣对皇帝的命令只有惟命是从.他们的作用只是上传下达,皇帝说什么他们就做什么,权利完全集中在皇帝手中,什么事情都由皇帝说了算.那么,通过与前朝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皇权是一步一步的加强,到了清朝,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教师过渡] 下面我们来看看清朝加强中央集权在边疆地区的表现。[课件显示]
三、清朝的边疆政策(略讲)
1、近代中国版图在康雍乾时基本奠定
2、清朝边疆的基本原则:
(1)尊重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笼络上层分子(2)大事集权,小事放权,因地制宜管理
3、理藩院——处理少数民族事务的机构
4、改土归流
四、近代化浪潮与清末政治
1、近代化浪潮
西方:走向资本主义工业化 中国:君主专制加强
[单元小结]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那么到这里我们就把明清君主专制的措施都讲完了.那么这节课是我们这个单元的最后一课,下面我们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作个小结.在夏商周时期,实行的是以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相结合的政治制度.到了秦朝,正式确立了专制主义 的中央集权制度,在两汉时期是得到了巩固,隋唐时期得到了完善,北宋不断的加强,到元朝得到了发展,明清时期更是达到了顶峰.那么,从这个示意图中,同学们可以看出这种制度的发展趋势吗 首先是在不断的改革中央的行政机构,特别是削弱宰相的权利,加强皇帝对中央的控制;其次是不断的改革地方的行政机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严密管辖.那么我们说这种制度是与当时社会的小农经济相适应的,它对当时社会也起过一些积极的作用.那么,表现在政治上,这种制度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从秦朝到清朝这两千多年的时间里,我国各民族之间在不断的交流,融合,版图也在不断的扩大,而专制主义也在不断的加强,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的.那么在经济上,这种制度创造了一种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它能有效的组织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比如一些大型的水利工程建设,如秦朝修筑的灵渠,隋朝的京杭大运河,这些大型的水利工程在当时都是要由国家统一组织才能完成的.除了这些之外,在这种高度集权的制度之下,行政管理效率也是非常高的.这种制度对于纠正前朝的弊端,提高地方办事效率都是非常有效的.从封建王朝的更迭来看,一个新建立起来的统治者往往会吸取前朝的弊端,励精图治,因而在新王朝的前期往往会出现盛世的局面,比如唐朝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清朝的康乾盛世.也就是说这种制度还是与统治者个人的素质,能力都有很大关系的.如果在暴君或者昏君的统治之下,这种制度就会随之腐朽化.那同学们有没有想过,中国在近代落后于西方与这种制度有没有关系呢 为什么中国在近代会受到西方列强的侵略 也就是说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那么这个问题就不仅仅是从政治方面来考虑了,还要从经济,文化,以及同学们之后将要学习到的古希腊古罗马,近代西方国家的情况之间进行对比来综合考虑.那我们就同学们将其他模块学习完之后再将这个问题拿出来探讨.[作业] 同步练习教后记:
本课讲的是明清高度的中央集权,主要把握内阁和军机处分析。主要通过学生自主的探究,老师进行点拨。在讨论专制权力对中国的影响时,发现还需要给学生更多的材料和情境。问题如果太难,反而其不到训练思维的效果。
第二篇:《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教学设计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知识与能力: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的史实,认识到这是中国专制时代晚期政治形态的新变化。通过对明清皇权与以往各朝代皇权不同特征的比较,认识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发展的趋势和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通过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历史的综合,锻炼对长时段的历史现象和历史特征进行概括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具体史料的分析,使学生在分析、比较、概括中去探究问题,思考问题,从而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能够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认识到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对国家稳定、发展的重要性。对于历代王朝的成败得失,锻炼用现代政治理念进行分析的能力。同时又应当看到当时的具体条件,做出符合实际的客观的评判。
二、教学重点:明朝废除丞相制度与设立内阁;清朝设立军机处。
三、教学难点:明清时期中枢权力机构的变化如何体现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
一、(1)复习导入:
提问:“大一统”的君主专制制度形成于从何时?在演进与强化的过程中包括着几对基本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在明以前的封建历史进程中,统治者是怎样逐步解决这两对矛盾的?(学生结合学过史实加以归纳)。由此导入新课,说明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得到进一步强化,并达到顶峰,这表明中国政治制度的成熟,同时君主专制制度的弊端也预示着封建社会渐趋衰落。
(2)情境导入:
〈展示材料〉:明朝钱宰被征编《孟子节文》,散朝回家,吟诗道:“四鼓冬冬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何时得遂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第二天上朝,朱元璋问他:你昨日的诗作得好。不过我并没有“嫌”迟啊,改作“忧”字如何?钱宰吓得连忙磕头请罪。这个小故事说明了什么?
答:说明明朝监察百官的厂卫特务机构的无孔不入,也说明了明朝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那么,在加强君主专制的过程中,明清的中央机构有哪些变化和调整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四课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3)其它方式导入:
师:同学们都看过古装影视剧,知道我国古代位居“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的是什么高官吗?
生:丞相(或宰相)。
师:其实,这个官职不叫“宰相”,严格地讲,应该叫“丞相”。如秦汉的丞相,唐宋的门下、中书、尚书三省的长官。“宰相”一词在古汉语中是什么意思呢?“宰”意为主宰,“相”意为辅佐。“宰相”就是辅佐皇帝、统领百官的人。宰相制度是什么时候确立的?
生:秦朝
师:秦朝以来的宰相制度对中央集权制度有什么作用?
生:宰相在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内部可发挥双重作用:积极作用:既可以辅佐皇帝,帮助皇帝处理政务,决策机要;消极作用:也可能因权力过重而威胁君权,造成深刻的君相矛盾。
师:相权的存在制约了皇权的集中和君主专制的加强。为了解决这对矛盾,明清的皇帝各用了一套什么措施呢?
五、讲授新课:
(一)、内阁制度的形成(明)
1、明太祖: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
(1)原因:
〈展示材料〉: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一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嗣君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君臣即对劾奏,处以重刑。
――摘自《明太祖实录》
结合材料,请学生思考:明太祖所言罢相的理由有哪些?其罢相后所设机构有何特点? 参考答案:原因:是秦朝速亡的原因;各朝丞相多是专权乱政的根源。特点:以分权方式集权于皇帝。
除此外教师还可总结其它原因,如:根本原因:加强专制统治(或为了强化皇权);直接原因:胡惟庸案。
(2)概况:学生在阅读分析教材的基础上,可让学生试着建构明中央政府改制前后架构图,并从中选出合理的示范作进一步的评析。
(3)认识评价:引导学生从积极意义和消极影响两方面去思考。
其中,在弊端上的认识上,结合课本正文材料引导学生得出丛杂的政务集中于皇帝一人之身,皇帝不但精力不够,才能和经验也难以胜任,这必然导致积压、失察、拖拉、草率等不良结果,最关键的是影响办事效率。接下来我们来看一道2005年上海高考题:
(对话高考)29,明太祖与奏章:
据史料记载,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的八天内,内外诸司送到皇宫的奏章共1160件。这些奏章有讲一件事的,也有讲两三件事的,共计有3291件事,皇帝平均一天要处理411件事。
问题:(6分)
a、大量奏章送达皇宫,是因朱元璋对“内外诸司”(中央、地方行政部门)作了哪些改革?(4分)
答: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地方:废行中书省,设三司。
b、什么人协助朱元璋处理如此多的奏章?(1分)
答:殿阁大学士。
c、这则村料反映了明朝皇权的什么特点?(1分)
答: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2、明永乐帝:设立内阁制
〈展示材料〉:
材料
一、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揽审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以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更拟;再不符意,谯让随之矣。政阁臣无不惴惴惧者。
――摘自《皇明大政记》
材料
二、入阁办事者,职在批答,犹开府之书记也,其事既轻,而批答之意,又必自授之西后拟之。可谓有其实乎!吾以谓有宰相之实者,今之宫权(宦官)也。
阅读材料,结合课本知识
学生探讨:内阁有何权力?与丞相的地位与权力相比有何不同?(学生结合课本和材料能归纳出来。但须教师整理)
参考答案:a.在职能地位上,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大权,地位十分巩固;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而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无决策权,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b.作用上,宰相可以帮助皇帝处理政事,还可以对皇权起制约作用;而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起到制约皇权的作用。
进一步探讨:内阁的设立带来什么弊端?(学生结合课本和材料能归纳出来。)
课外延伸:说说你所了解的有关明朝宦官专权的人物和史实?(学生可从语文知识和课外阅读中讲到魏忠贤和东林党等史实。)
思考:内阁制的设立反映了什么时代特征?(学生可扩展探讨。如反映了明朝专制统治加强,政治制度的逐步成熟,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等。)
(二)、军机处的设立(清)
<展示材料>读读议议、回答:
材料一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两路,以内阁在太和门外,直(连日值班)者多虑漏泄军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引自赵翼《檐曝杂记•军机处》
(1)、军机处设立于何时?设立军机处的直接原因和根本目的是什么?
答:①时间:清朝雍正帝设置;②原因:(直接原因)为用兵西北,防止泄露军事机密而设置;(根本目的)加强专制统治,巩固清朝政权
<展示材料>
材料二 军机处名不师古,……军国大计,罔不总览,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引自《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
材料三 军机处“直(值)庐初仅板屋数间……(属员)直舍仅屋一间半”。
——引自赵翼《檐曝杂记•军机处》
材料四 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即承旨诸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摘自《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军机处的主要特点、作用。(学生可归纳)
答:①特点:“简”、“速”、“密”;②作用:进一步加强了君主权利,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顶峰。
(3)、军机处的设置为何能加强皇权?(学生讨论)
答: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军机大臣均由钦定,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因而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
1、密折制:(学生阅读归纳出其内容及作用。)
2、总体评价认识军机处和密折制(结合课本从两方面去分析)
学生讨论思考:怎样认识君主专制制度?(或如何评价君主专制制度?)
〈在分析这个问题时,要学生掌握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方法,评价一个历史事情或一个历史人物,要把其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并且能一分为二地客观公正全面准确地对其评价〉。
【参考分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封建社会的影响具有双重性:①一方面,它在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抵御外来侵略、组织水利工程、发展社会经济、防止分裂割据、加强民族交流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②另一方面,它在思想文化的控制、政治统治的腐败、兵役徭役的无度方面,又起着消极作用。因此对于每个朝代或不同帝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影响,必须作正反两方面的分析与比较,才能得出较为客观的结论。一般而言,在封建社会前期,其积极作用是主要方面;后期,消极作用逐渐增大,尤其是明清时期。明清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内部已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而封建专制主义的强化,却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束缚了社会生产力,其危害尤为严重。】从其弊端中引入下一个知识点:
(由于以下两目是课外阅读内容,所以可引导学生自学。)
(三)、近代化浪潮与清末政治
1、专制政治的强化对中国社会带来的消极影响(从对东西方的比较中去分析)
2、在后专制主义时代(说明中国已步入近代史时期),清政府的改良
(1)目的(2)内容(3)评价
(四)、清朝的边疆政策
1、学生阅读课本归纳:清政府处理边疆政策的基本原则是什么?清中央主管边疆民族事务的机构是什么?有何职权和作用?
2、改土归流
(1)原因:土司世袭,形成割据势力,不利于中央集权
(2)含义:结合课本“知识链接”加以分析
(3)概况:(略)
(4)意义:课本分析比较简单,可让学生展开讨论。(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改变了当地落后闭塞和割据纷争的状态;促进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六、课堂小结
明清之际,从英国开始,西方许多国家先后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建立起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或民主共和政体,为资本主义工业化开辟了道路,跨入生产力迅速发展的新时代。
与西方民主制度相比,处于我国封建社会晚期的明清,在君主专制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明初废除宰相制度,进一步加强皇权,使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清朝在此基础上,又设立军机处,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极致。请同学们在课后思考:
明清的君主专制制度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什么危害?
参考答案:极大地妨碍了社会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自此,中国社会的发展步伐,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
七、课后反思
教师讲得过多,缺少与学生的互动,课堂不活跃,不能激起学生兴趣。教师因水平有限不能扩展知识。
第三篇: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详细教案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进入第四课——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所谓的专制时代晚期其实就是指我国明清两代的政治形态,大致时间是在14世纪到19世纪的中后期。这个阶段是我国专制主义达到顶峰的这样一个阶段,那么下面我们就通过学习来了解明清时期的专制主义是如何达到顶峰的。
一、明朝专制主义的强化措施:
1、废丞相
首先我们来学习明朝的君主为了强化专制主义所采取的措施。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呢,我想问问大家平时在家是不是都很爱看电视剧啊,你们有没有看过关于古代宰相的电视剧呢?比如有很出名的宰相刘罗锅等等,是吧。那大家知不知道这部电视剧讲是哪个朝代的故事啊?这部剧讲的是清朝时候的事情,大家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呢?清朝的时候还有宰相吗?对,通过我们之前的学习,我们知道,我国古代的丞相制度是由谁建立起来的啊?对,是由秦始皇建立。那么又是由谁废除的呢?对,是由明太祖朱元璋废除的。所以说清朝根本就不可能有宰相这种职位存在,那宰相刘罗锅这部电视剧也就犯了一个很大的知识性的错误。
通过学习我们说秦始皇为什么要设丞相呢?对,就是因为全国政事太多,因此他需要帮手来为自己分担政务,并且还在丞相之下设立了六部,所以秦设丞相的时候,丞相是属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那为什么朱元璋又要废除丞相制呢?好,那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本17页右边的这个资料卡片,通过这段资料我们可以得出,朱元璋废丞相的历史原因,第一个就是设丞相是秦速亡的原因之一,第二个则是丞相是各朝专权乱政的根源。好,那这是废丞相的历史原因,那么废丞相的直接原因又是什么呢?其实明朝不是一建立起就废除了丞相制,明朝建立初期在政治上是沿袭元代的制度,在中央机构设中书省来总管全国各种政事,并且还设立了左右丞相,而丞相对政务有专决权,他统率百官对皇帝负责。到了1376年的时候,明太祖废除了元朝的行省制,并设立了三司,也就是布政司、都指挥司和按察司来分别掌管地方上的行政、军事还有监察事务,但是这三司是隶属于中央的相关部门来管理,所以没过几年,就导致中央的左右丞相权利过大。最终到了1380年,爆发了“胡惟庸案”,胡惟庸是明朝的开国功臣,但他当上丞相后由于权利的扩大就导致他变得骄横跋扈,久而久之使得君权与相权的矛盾逐渐激化。于是在1380年,朱元璋以“谋不轨罪”下令诛杀胡惟庸及其九族,并且由此还杀掉了胡惟庸的党羽前后总共有三万多人,历史上称之为“胡惟庸案”。所以我们说朱元璋废丞相的直接原因就是:地方上废行省设三司后,宰相权力过大,导致“胡惟庸案”。从此朱元璋规定子孙后代不准立丞相,而把相权分给了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六部由皇帝直接管理。那通过这样的一个变化我们可以看到皇帝的权利又增强了,所以其实朱元璋废丞相的根本原因还是什么?就是为了强化皇权。由于相权过大威胁到了皇权,于是就把丞相制给废除了。自此秦汉以来沿袭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被彻底废除,全国军政大权由皇帝一人独揽。
2、设内阁
好的,那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达到了高度集权的目的,但是全国繁杂事务集皇帝一身的情况又出现了,明朝皇帝们要如何解决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明朝内阁制度的形成过程。当初秦始皇为解决这一问题是通过设立丞相对吧,但是朱元璋不行啊。于是他委派了一些有才学且办事较稳重的中下级官员跟随他的左右以便随时接受顾问,这些人就被称之为殿阁大学士,他们是皇帝身边的侍从顾问,很少能够参与决策。这样的一个设置也为后面内阁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到了明成祖朱棣时,他选拔翰林院的官员入值文渊阁,因此这些官员也被称为文渊阁大学士,他们的职权就是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并且有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权。明朝的内阁制度由此正式确立了下来。到了明宣宗时,改文渊阁大学士为内阁大学士,他们的权势和地位都有所提高,并且明神宗还授予了这些阁臣票拟权。所谓票拟权就是说阁臣收到奏章后,可以先替皇帝拟写出处理意见,用笔书写在一张小票上并把这个小票贴在各个奏章上面,然后交给皇帝看。那皇帝对于这些呈上来的奏章呢,又拥有批红权,所谓批红就是指皇帝对阁臣票拟后的奏章的一个审定,如果审核过了话,就让太监把阁臣的意见重新抄一遍然后交给下面的人执行就可以了,那审核不过的话就再商量。那内阁大学士票拟权的出现也是明朝内阁制度得到发展的表现。到了明神宗时期,可以说是内阁制度的一个全盛时期,为什么说是一个全盛时期呢?因为这时内阁大学士改名为内阁首辅,那大家知道的明朝著名的首辅有谁啊?对,内阁首辅张居正,这一时期别说什么票拟权的扩大,就连皇帝的批红权都落到了内阁首辅的手中,所以说明神宗时期是内阁制度的全盛时期。
3、对内阁制度的评价及其弊端
也由此有人这样说过,说内阁首辅是没有宰相名义的宰相,大家想想这句话,你们觉得内阁首辅能够等同于宰相吗?内阁制又能够等同于宰相制吗?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思考一下,大家可以结合前面所学过的有关宰相也就是丞相制度的知识与我们刚刚所学的内阁制来做一个比较。好的,首先我们说内阁制和宰相制的相同点是什么?对,他们都是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的对吧。那么他们的不同点又有些什么呢?我们说宰相是有法定地位的对不对,宰相是有制度保障的一个职位,比如说三公九卿制里就规定了三公中有宰相这一职位,但内阁大臣们有没有法定的这样一种地位呢?对,没有,因为他们只是被皇帝提拔来帮助他处理全国政事的人,并且他们不像宰相是拥有一定的决策权的,他们只有提供建议的这样一些权利,是皇帝身边的侍从顾问,不能正式统领百官,因此内阁大臣对皇权不但没有制约作用,反而加强了皇帝的权利,但是宰相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皇权起到约束作用。所以说内阁首辅和宰相是不可相提并论的。由此呢,我们也可以对内阁制度做出一定的评价,第一:内阁始终不是中央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第二:内阁制度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阁臣职权大小、地位高低完全由皇帝随意而定,不能对皇权起制约作用。那这就是对内阁制度的一个评价。
除此以外我们通过学习知道,明神宗的时候内阁权力大大增强,批红权落到了内阁首辅的手中,并且内阁首辅还侵夺了六部的职权,这就直接威胁到了皇帝的权利,所以皇帝呢就任用自己身边更亲近的太监去牵制内阁,于是乎宦官专权的局面就又出现了,宦官参政,妨碍阁权也是导致明代政治日益黑暗的重要原因。所以我们又可以总结到内阁制度的弊端就是 宦官参政,妨碍阁权,甚至控制内阁,导致明代政治日益黑暗。
过渡:
以上我们所学到的废丞相和设内阁是明朝君主专制得到强化的措施,那么清朝君主专制又是通过哪些措施得到强化的呢?明朝到中后期皇帝昏庸、宦官干政、政治腐败,最终在明末农民战争的沉重打击下,于1644年灭亡。但是明朝灭亡之后,农民军并没有取得全国的胜利,而是被入关的满清八旗军队所打败,在北京建都,标志着清王朝建立。清朝建立之初,也就是皇太极时期,中央政权机构大体采用明朝制度,设内阁,置六部,同时还保留着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所谓议政王大臣会议是中国清代前期满族上层贵族参预处理国政的制度它的其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凡军国大事都由其决定,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时候在一定程度上皇权是受到限制的。所以到了康熙年间,康熙皇帝为了扩大皇权,在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之外,还设立了南书房。南书房本是康熙帝读书处。翰林入值南书房﹐初为文学侍从﹐随时应召侍读﹑侍讲。常侍皇帝左右﹐备顾问﹑论经史﹑谈诗文,皇帝每外出巡幸亦随扈。皇帝即兴作诗﹑发表议论等皆记注,进而常代皇帝撰拟诏令﹑谕旨﹐参预机务。这样三足鼎立的局面,使得它们相互牵制,达到了扩大皇权的目的。但是到了雍正时期,他还是觉得内阁的权利太大了,于是就在内阁之外另设一个机构,这便是军机处。
二、清朝专制主义强化的措施
1、军机处
大家现在可以阅读一下课本18页有关军机处的内容,了解一下军机处设立的原因,以及它的职能。那么通过阅读课本,我们可以得出军机处设立的直接原因是为了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用来处理紧急军务之用。起初仅是暂时性的军事机构,其后逐渐成为处理全国军政大事的常设核心机构,其地位远远高于作为国家行政中枢的内阁。所以我们说设立军机处的根本目的还是为了增强皇帝的权利,加强清朝的专制统治。但军机处的设置为什么能够加强皇权呢,他们的主要职能是什么?对,他们主要就是辅助皇帝处理全国军政事务。但是军机处的大臣都是由皇帝亲自挑选的亲信近臣,因此,这些人直接由皇帝管理,只听命于皇帝一人,秉承皇帝的旨意办事,所谓跪受笔录指的就是这些军机大臣,这样就使得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了皇帝的手中。通过阅读课本我们还可以得出军机处有什么明显的特点呢?首先书上说到了军机处机构简单、人员精干,这就体现了军机处的第一大特点,我们把它概括为:简。因为军机大臣们是直接听命于皇帝的人嘛,所以他不像内阁人员那么繁杂,机构成员十分简单,都是由皇帝提拔的亲信,总共也就三四十个人。那么第二个特点是什么呢?书上也提到了,说军机处地处内廷,外界干扰少,所以我们把第二个特点归纳为:密。军机处的办公室是设在离皇帝寝宫较近的地方,方便皇帝随叫随到,所以它与其他的行政官员是完全隔离的,甚至有时皇帝召见军机大臣,连贴身太监都不得在侧,所以说军机处的机密性是很高的。那最后一个特点是什么呢?前面说了,军机大臣人员组成简单,又不受外界干扰,所以他们接到皇帝的旨意就立马照办,所以第三个特点就是:速,也就是速度,指的是军机大臣的办事效率很高。那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可以对军机处做出这样的评价,一:精简了行政办事手续,提高了工作效率;二: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标志着我国封建专制主义制度发展到顶峰。
过渡:清朝皇帝通过设立军机处这样的办事机构加强了皇权,同时还推行了一些非正常的特务统治来加强中央对地方上的管理。比如我们书上提到的密折制。
2、密折制
所谓密折制其实就是一种告密的制度,密折制是由康熙皇帝建立起来的,但它却在雍正时期十分盛行,雍正帝在通常的奏章之外,还命令地方官员以密折的形式上奏地方事务,用来加强皇帝对地方行政的控制。密折制出现之前地方与中央,也可以说是与皇帝的沟通,中间还要通过上一级的地方官员或者说是中央官员,但是密折制出现后地方与皇帝的沟通就很直接了。所以说密折制实行的影响就是使得中央的政治权力更为集中。
过渡:除了对地方上实行特务统治,清朝皇帝对思想文化上的专制统治也十分突出。比如清代大兴文字狱就是思想文化专制的突出表现。课本右边的这个知识链接还专门给我们补充了关于清代文字狱的一些史实,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3、文字狱
过渡: 一个国家对地方上的管理十分重要,而对边疆的管理也不容忽视。中国历史上无论哪朝哪代都有自己的边疆问题,因此历代统治者都会制定并实施治理边疆的政策,以实行有效的管辖。(一般采取的措施有:1.羁縻jī mí与怀柔。2.行政管理与军事部署。3.从和亲到联姻4.经济开发。)至清代,中国长期以来形成的统一多民族的国家最终得到了确立。
三、清朝的边疆政策
清朝初期,统治者重视边疆问题,在中央设立理藩院专门管理边疆民族事务;皇帝频繁出巡承德避暑山庄和木兰围场,接见边疆各民族上层人物,联络情感;重视边疆地区交通建设和军事防卫;对蒙古、西藏和新疆地区的统治成效显著。
清初统治者能够较好地处理各民族的关系,如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笼络各民族上层分子;大事集权,小事放权,因地制宜地进行行政管理。所以康、雍、乾时期,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
1、理藩院的设置
在清代,理藩院是一个专管边疆民族事务的机构,其地位与六部同等。它的设置一方面反映了清统治者对边疆民族问题的重视,同时也说明,中国长期以来逐渐形成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在清代已最后得到确立。
理藩院初设时,其职官亦称承政、参政。顺治元年,与六部同时改为尚书、侍郎。理藩院所用官员均系满人或蒙古人,笔帖式中兼有汉军,但绝无汉官。
理藩院在康熙初置录勋、宾客、柔远、理刑四清吏司,只是管理蒙古的事务。以后,随着清朝统治势力向喀尔喀、青海、西藏以及新疆天山南北两路延伸,其管辖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也负责新疆和西藏的行政、赋税、兵刑、户口、宗教等事务。乾隆二十九年,经调整最后确定设旗籍、王会、典属、柔远、徕远、理刑六司。
2、“改土归流”
元代在西南地区主要实行土司制度。土司制度是中央与地方各民族统治阶级互相联合、斗争的一种妥协形式。在土司统治下,土地和人民都归土司世袭所有,土司各自形成一个个势力范围,造成分裂割据状态,从而使民族之间和民族内部产生仇恨和战争。土司制度妨碍国家统一,破坏地方经济发展,任意残害百姓,不利社会安定,是阻碍社会进步的因素。从明代开始,已经出现废除土司以实行流官统治的做法。到了清代,特别是雍正年间,在西南地区进行大规模“改土归流”,改土归流是指改土司制为流官制。土司即原民族的首领,流官由中央政府委派。由朝廷改派流官取代土司直接统治。到乾隆时代,很大一部分土司被废,改为流官。
“改土归流”,改变了西南地区落后闭塞和割据纷争的状态,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民族融合,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本课小结:
本课我们通过学习明清两代君主对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比如明朝废除了丞相,设立了内阁制,使君主的权利大大加强;清朝设立了军机处,推行密折制,进一步加强了君主权力,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顶峰。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对我国社会也产生了巨大影响。首先积极的影响是: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封建经济文化发展和繁荣,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了政治保障。而消极影响也是不可避免的,①政治上:皇帝个人专权,政分腐败;造成官僚机构膨胀,财政开支庞大,官场黑暗; ②经济上:阻碍了资本主义早期萌芽的发展。③文化上:思想专制(大兴文字狱),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这些消极影响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专题小结:
谭嗣同曾说道:中国“两千年来之政,秦政也”。何谓秦政?就是秦朝所开创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此后,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国体与政体,官僚政治与行政管理,以至文化教育,无不与此制度有着密切关系。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相辅相成,中央集权是君主专制的前提和基础,君主专制是中央集权的必然产物,其目的都是要从政治制度上保证中央政府的权力和君主个人的权威。(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建立、完善、改革与发展均围绕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这两大主题来展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萌芽于战国时期,战国时期的各国变法就开始向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商鞅变法为典型的例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思想也来源于法家思想;到了秦朝,创设了皇帝制度,皇权至上,在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制度,地方设立郡县制,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西汉时期,推行内外朝制度、刺史制度和察举制,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隋唐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处于完善,推行了三省六部制,创设了科举制;到北宋,设置副宰相,加强中央集权;到元朝,创立行省制,影响深远;到了最后的明清时期,废除宰相,建立内阁、军机处,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了顶峰,物极必反,这样预示着明清必然衰落,专制主义阻碍社会发展,必将落后于世界的原因之一,这就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大致的兴衰过程。
在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和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两大基本矛盾:(1)中央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如西汉的七国之乱,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西晋的八王之乱,唐朝的安史之乱和五代十国的割据混战等。(2)中央内部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在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条件下,权力高度集中,位于权力顶峰的皇权自然成为各方力量争夺的焦点。宗室贵戚、宦官朝臣这些处于权力中心的人,在正常情况下是维护皇权的力量,特定条件下容易转化成威胁皇权的力量,历史上多次出现的宦官专权、外戚干政、宗室内乱、宫廷政变和宰相弄权就是证明。在这些斗争中,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是最为突出的。故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变化的大致轨迹是:中央权力加强,地方权力缩小,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
第四篇:黄敏1-4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教案
四、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教案
导入:
师:在上这节课之前,我们来回忆一下,上节课学习的历代的皇帝采取了一些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的一些措施,请一个同学来回答。生:略。
师:那我们现在开始上第四节,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我想问大家的是,这个晚期,指的是什么时候呢? 生:略。
师:很好,这个晚期,指的就是明清时期。我们上节课讲了,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废丞相,从此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斗争中皇权占据了绝对的地位。大家一定要明白,皇权与相权,还有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这一直都是贯穿于我国历史上的两对矛盾。那这个问题被乞丐出生了朱元璋给解决了。但是,废除了丞相制度自然会导致另外的问题,那是什么问题,我们来看书本。朱元璋每天要处理207件文书,还好明朝的时候纸张已经广泛使用了,不然,朱元璋要看好几车的竹简,那朱元璋即使有三头六臂,也不可能一个人完成这么多是事情是不是,那朱元璋就想了一个办法,什么办法? 生:略。
师:朱元璋想的办法是设立殿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是什么东西,其实殿阁大学士就是皇帝的秘书,然后在明成祖朱棣的时候,朱棣就是传说中的永乐帝,朱棣设立了内阁,这个内阁和我们现在看到了其他的国家的内阁不一样,这个内阁指的是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在内阁工作的都叫做大学士,当然,这些大学士也有个头,这个大学士的头就叫做首辅。在明朝的中后期,首辅的权利很大,几乎跟宰相的权利差不多,明朝有个著名的首辅,大家猜猜他是谁? 生:略。
师:提示一下,他还搞过著名的一条鞭法。生:略。
师:对,他就是著名的张居正。张居正也可以算是一个改革家,但是,张居正到后期的时候权利很大,名义上是首辅大学士,实际上是宰相的权利。
师:另外,大家要明白的是,内阁不是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只是皇帝的助理机构,因此不像宰相一样有行政权和其他的一些实权。
师:那我们来看,内阁中的首辅到后来权利不断的扩大,成为了实际上的宰相,当然,聪明的朱元璋也会明白这一点,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让太监来牵制大学士,结果呢。造成了宦官参政,甚至到后期的时候宦官牵制了内阁。明朝有个制度叫做厂卫制度,那什么是厂卫制度呢,说白了就是明朝的特务政治。我们来看资料卡片。第18页,这个厂卫制度指的就是东厂西厂和锦衣卫制度,这些人权利很大,甚至都可以不经过批准,任意地逮捕官吏,而且这些的太监几乎无孔不入,我给大家讲两个例子,大家就能明白。第一个是说,朱元璋洪武年间,有个大臣上完朝回家的路上,很开心就吟了一首诗,第二天,那个大臣上朝的时候朱元璋就对他说,你昨天做的那首诗很不错啊,但是如果有这个字改一下会更好,然后那个大臣就吓出了一身的冷汗,赶紧谢主隆恩。你看,大臣回去路上随便脱口而出一首诗皇帝都能知道,就像如果你回来路上唱了什么歌你们的班主任都知道,这是不是很可怕,另外一个故事是说,8月16的那天,大臣们上朝,朱元璋就问他说,你们家昨天吃了那些菜,请了什么客人,那大臣就说吃了这些菜,请了这些人,然后朱元璋说,不对吧,你是不是还少说了两样菜,你们看,朱元璋是不是非常厉害。就像你们的班头,都知道你们家吃什么菜,那你还敢骂他说她的坏话吗。
另外,大家都知道朱元璋是从一个乞丐慢慢地混到皇帝的地位。他当过和尚,要过饭什么的,所以,他对这些都很在意,大家可能以为说清朝的文字狱很厉害,但是明朝一点也不落后,在明朝的时候,如果你出版的书中含有僧、光、贼,或者谐音的则的,都会被杀头。那我们看,明朝的殿阁大学士、内阁制以及司礼监太监的牵制,使得权利握在了皇帝的手中。师:那我们现在来看清朝,在清朝,有三个皇帝一定要提,他们是谁? 生:略。
师:对,就是康熙、雍正、乾隆这祖孙三个人。
生:那来看下,这三个皇帝分别都采取了什么样子的措施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说道康熙帝的时候,康熙帝时期设立了南书房,南书房其实就是军机处的前生,具有军机处的一些特点,那康熙为什么要设立南书房呢,这个和皇太极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皇太极的时候形成了议政王大臣会议,这个议政王大臣会议有着巨大的权利。甚至都有皇帝的罢免的权利,我说两个著名的人物,像多尔衮、还有鳌拜,他们都是议政王大臣会议的骨干人物。那很明显的,议政王大臣都是由一些满清的贵族把持。这样必然威胁到皇权,于是康熙帝就设立的南书房,还有和韦小宝一起干掉了鳌拜。师:那在雍正帝时期,有什么新的发展? 生:略。
师:很好,就是军机处的确立。军机处最早只管军事,是为了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因为当时西北战事很多,所以就设立了军机处专门负责军务。但是,到后来,军机处处理的军事逐步扩大到其他的政务。
那我们看书本上这张图,这张图经常被考试考到,从这张图中可以看到的是,军机处的机构是不是很简单,就是几张桌子和坑坑洼洼的地板,但是大家要明白的是,军机处的结构虽然很简单,因此军机处的特点在书上,大家划起来,就是①机构简单②人员精干③有官而无吏④体现决策的封闭性。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了顶峰。
大家要明白的是,军机处他不是一个决策机构,只是相当于皇帝的秘书班子,而且军机处的大臣都是由皇帝挑选的,另外,军机处的大臣在和皇帝讨论事物的时候都是跪着的,只能跪着听皇帝说什么,然后把他记录下来。而且皇帝和军机大臣们商量东西的时候也十分的严密。不允许有太监在,皇帝甚至还派了监御使站在外面监督,因此,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了顶峰。
另外,雍正帝还创立了密折制,那我们来看什么叫做密折制,在清朝,官员如果要上奏的话有两本,一种是题本,一种是奏本,题本是用来弹劾、以及汇报兵粮捕盗、刑名等一些事物,而奏本是用来谢恩之类的,因此,可以看出的是题本比较重要,奏本不怎么重要,而且题本也需要盖章,奏本不需要盖章。那题本的话有个不好的就是,他是通过一些阁臣来上交给皇帝的,也就是说,有很多人都有机会看到这个题本,我们上节课说到,在有些朝代,有的官员把持朝政,上奏的本子都要先经过那些权臣看过才能给皇帝,那这些弹劾的奏折肯定就不会送到皇帝的手中。那雍正就想了一个办法,那就是让地方官员直接直接把奏折送到他的手中,这样就不会被其他的官员看到,而且这样的话官员们也就可以大胆地弹劾其他的官员。而不用担心是不是会被其他官员谋害,那很显然的是,雍正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中央集权得到不断的加强。
师:由此,我们可以得出,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明清以来的政治趋势是中央集权逐步加强,地方的政治主动性越来越弱。师:我们中国有多少个民族组成? 生:56个。
师:那世界上民族最多的国家是哪个? 生:略。
师:俄罗斯,它有100多个民族构成。那俄罗斯太平吗?他有个车臣问题,有没有听说? 生:略。
师:那我们看,我们中国是不是一直以来都比较的太平,为什么?因为我们有好的处理民族关系的政策。那在清朝的时候,处理民族关系的政策是什么,大家看书本。
师:在清朝的时候,处理民族关系的政策就是,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笼络个民族的上层知识分子,大事集权,小事分权,因地制宜地进行管理。师:那清朝管理少数民族的机构叫做什么? 生:略。
师:理藩院的这个藩,就是少数民族的意思。这理藩院最早是设立来专门管理蒙古的,后来逐渐演变为管理其他的少数民族。还有在近代的时候,清王朝和外国人打交道也是通过理藩院,说明我们当时的清王朝很看不起西方的国家,因为清王朝让处理我们少数民族的机构去处理和外国的关系,而没有用正式的外交礼节,所以,一直做着天朝上国的美梦的清王朝被打得很惨,那究竟有多惨呢。我们下个专题再讲。
师:后来,和外国打交道的部门不再是理藩院,变成了什么? 生:略。
师:总理衙门。师:那在西南的那块少数民族的土地上,清王朝还采取了什么样的措施来加强对他们的控制呢?看书本,20页。师:对于西南那块少数民族的管理,要上溯到元代,元代的时候,在西南地区实习土司制度,那什么叫做土司制度呢? 生:略。
师:土司制度,说简单了就是说,中央任用当地的一些少数民族的首领来管理。那这样就很容易造成地方上的分裂割据,因此,到了清朝的时候,就采取了改土归流的措施,改土归流的意思就是说,改派中央的官员代替当地的首领。那我们看,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什么? 师:还是我们上节课所说的,两对矛盾中的一对,那就是,解决地方分权,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
第五篇:人民版《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教学设计
人民版《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概括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具体史料的分析,使学生在分析、比较、概括中去探究问题,思考问题,从而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能够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强化的进程的认识及客观全面的评价,认识到君主专制制度的积弊是造成近代中国落后的重要原因,初步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教学重点】:内阁制度的形成;军机处;清朝的边疆政策。【教学难点】:君主专制制度的评价及其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的阻碍。【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提问:“大一统”的君主专制制度形成于从何时?在演进与强化的过程中包括着几对基本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在明以前的封建历史进程中,统治者是怎样逐步解决这两对矛盾的?(学生结合学过史实加以归纳)。由此导入新课,说明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得到进一步强化,并达到顶峰,这表明中国政治制度的成熟,同时君主专制制度的弊端也预示着封建社会渐趋衰落。
二、讲授新课:
(一)、内阁制度的形成(明)
1、朱元璋废丞相
(1)原因 结合课本学习思考“朱元璋为什么要废丞相职位?”
到明朝,为一劳永逸的解决相权与君权之间的矛盾,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度。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一子目第一自然段和教材十七页的资料卡片,分析朱元璋废除丞相的原因。注意从多方面去寻找答案。
展示材料: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一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嗣君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君臣即对劾奏,处以重刑。
――摘自《明太祖实录》
结合材料,请学生思考:明太祖所言罢相的理由有哪些?其罢相后所设机构有何特点? 师:他认为设置丞相是秦讯速灭亡的原因;认为各朝丞相多是专权乱政的小人;当然最主要的目的还是在于为了加强君主专制。当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度以后,对明朝的政治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呢?
2.内容
永久性废除丞相,六部直属皇帝 3.废除丞相制度的影响
师:首先朱元璋的目的达到了没有呢? 生:达到了。师:对,最终废除丞相制度以后,朝廷政务集于一身,总揽于上,达到了高度集权的目的(解决了相权与皇权的矛盾,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但与此同时,也造成了繁杂的政务集于皇帝一身的弊端,皇帝精力不够,影响办事效率。朱元璋自己用一首诗表明了他废除丞相制度之后的真实处境 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三丈犹披被。课文中也有史实说明,朱元璋一天要批阅两百多份奏章。我们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好比语文老师改作文一样。你们一个班五十多个人的作文让老师改一天也会觉得筋疲力尽了,更何况是国家大事的臣下奏章。朱元璋属于典型的没事儿给自己找麻烦的
(二)内阁制度的形成 师:朱元璋自己可以不要命的干,但他儿子觉得不行,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太玩命了迟早得累死。于是明成祖朱棣给自己找了些秘书,在当年叫做文渊阁大学士。朱棣的秘书处就是当年的内阁。
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从明成祖朱棣开始,内阁的权力和地位经过了一个逐渐提升和扩张的过程。同学们请看大屏幕,从明成祖参预机要事务开始,明宣宗时期获得了票拟权。因为内阁大臣没有批阅奏章的权力,所以就把他们看了奏章之后的意见用一张纸写下来,贴在奏章上,上交皇帝,叫做票拟。皇帝用红字进行批示,叫做批红。到明朝中后期,由于明世宗朱厚熜和明神宗朱翊钧数十年不上朝,大臣不得见。内阁首辅遂篡取大权。
有同学可能就要问了,这内阁首辅岂不是跟宰相一样了么,老师可以肯定的回答你们,内阁首辅不是宰相,在课文中有更加细致的阐述,我请同学找出课文中关于内阁地位的阐述。生:
师:内阁制度肯定是不同于宰相制度的。首先,内阁是皇帝为加强专制而建立的政治机构,它始终没有取得法定的地位,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其职权范围始终不明朗,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
其次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本身并无决策权。虽有内阁大学士大权在握的现象发生,但其权力并不来自于制度及职位,而来自于皇帝个人的信任,一旦失宠,地位便会一落千丈。不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师:内阁制度的设立,标志着专制皇权的进一步加强,它是明朝君主专制加强的产物,加强了君主的绝对权力,保证君主对全国的统治,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不可能对皇权起制约作用。但有句话叫绝对的权力带来绝对的腐败。明朝政治黑暗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皇权专制,并且宦官参政,控制内阁。
师:风水轮流转,转到了爱新觉罗家,作为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政权,清王朝在加强君主专制方面继承了明王朝的衣钵,并且青出于蓝。在雍正年间,为了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始设军机房,不久改名军机处。从此,军机处便成为了清王朝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
3、特点:高、简、密、速。
师:军机处与以往中枢机构相比,具有一下的一些特点。
(1)高,就是皇帝高度集权。军机大臣均由钦定,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因而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在军机处中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的作用只是上传下达。)
(2)简,就是机构简单,人员精干,有官无吏。军机处全部办事人员至多不过三四十人。(3)密,就是政治决策封闭性特征非常明显。军机处地处内廷,外界干扰少,外官不得擅入,皇帝召见军机大臣时,连太监都不得在侧。
(4)速,就是办事效率高。皇帝关于军国要务的旨意由大臣、章京随时办理,而且当日事必须当日毕;又有“廷寄”制度,由军机处交兵部直接发出,或采取日行三百里的“马上飞递”,或注明行四、五、六百里,减少了很多中间环节,加快了办事速度。
师:除设立军机处意外,清王朝还实行了密折制度,即地方官员可以越过上一级官员,直接向皇帝上书。通过这种措施加强皇帝对地方行政的控制,中央的政治权力因而更为集中.如此一来,明显提高了中央集权政府的行政效率但是另一个方面地方政治自主性和能动性越来越受到压抑。
三、清朝的边疆政策
从客观的角度来说,清王朝与中国社会以往各个汉民族建立的王朝相比,都不算逊色的.特别是其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所做的贡献方面,清王朝的贡献是非常巨大的,奠定了近代中国的基本版图.从秦王朝开始我们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历代中央政府在处理地方少数民族事务上采取的方针不尽相同.清朝的民族政策基本上是成功的.同学们请根据课文找出清朝的边疆政策是采取的什么基本原则? 生:
(一)基本原则
1、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笼络各民族的上层分子。
2、大事集权,小事放权,因地制宜进行行政管理。
师:老师在此举例说明,作为中国历代中央王朝心腹大患的北方蒙古高原,自秦始皇以来从未真正有效的消除过来自北方的威胁.直到清朝,长城才失去了其存在的军事价值.这得益于清朝实行的满蒙联姻政策.清朝的公主、郡主基本上都是嫁到蒙古各部。
(二)措施
首先,设置了理藩院,作为主管边疆民族事务的中央机构,地位与六部相同。
(2)职权:起初只是管理蒙古事务,后来也负责新疆和西藏的行政、赋税、兵刑、户口、宗教等事务。
2、重视边疆地区的交通建设和军事防卫。
3、改土归流
(1)含义:废除土司实行流官统治的政治措施。
(2)过程:明代,开始;清代特别是雍正年间,大规模实行。
(3)结果:乾隆时期,大部分土司被废,改为流官统治,大大强化了中央政府的统治。
四、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和影响
(一)特点
明朝废除丞相,权归六部,设立内阁制,进行特务统治,使君主权利大大加强;清朝设立军机处,推行密折制,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顶峰,同时大兴文字狱极力控制思想。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和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
(二)影响
1、积极方面:在维护国家统一、防止分裂割据、社会稳定,抵御外来侵略,组织水利工程,发展社会经济,加强民族交流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
2、消极方面:
①明清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导致地方的政治自主性和能动性越来越受到压抑;②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妨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束缚了社会生产力,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主要把握这点消极影响)③绝对的君主专制,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性和随意性,难免出现失误;也使大小官吏只能唯上是从,助长了官场的因循守旧之风;又造成官僚机构膨胀,从而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本章小结:几个重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