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塞罕坝故事
塞罕坝造林人
上 篇
通过卫星遥感图,我们可以看到,在北纬42°02ʹ-42°36ʹ、东经116°51ʹ-117°39ʹ的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南缘的河北省最北部,有一处集中连片的绿色与周边灰黄色相连的地区。这里的色度变化记录着人与自然的一段值得我们反思与敬畏的历史。
此处有个动听的名字——塞罕坝,系蒙汉混合语,意为“美丽的高岭”。清初,康熙于此设立木兰围场,后来由于清王朝的衰败,同治二年(1863年)对塞罕坝进行开围放垦,森林植被遭到严重破坏。随之又遭受日本侵略者的掠夺采伐。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原始森林荡然无存,美丽的高岭变成了白沙弥天、林木稀疏的茫茫塞外荒原。
1962年,为了“建成华北地区中小经级用材林基地;改变当地自然面貌,保持水土,为改变京津地带风沙危害创造条件;研究积累高寒地区造林和育林经验;研究积累大型国有机械化林场经营管理的经验。”原林业部决定在这片荒原上建立直属塞罕坝机械林场。
当年,来自全国19个省(市)的127名大、中专毕业生和242名工人,首先在这里扎下了恢复森林、重涂一片绿的梦想。也许来此之前他们从未听说这块荒无人烟的塞外高原。建场之初,创业者们以“先治坡、后治窝,先生产、后生活”的实际行动开始了创业历程。他们在与世隔绝的生存环境,无数次的失败以及一场场的自然灾害中,攻克了一道又一道技术难关。经过几代塞罕坝人的努力,昔日的茫茫荒原变成今日的万顷绿洲。
在不断造林建设的同时,塞罕坝人也凝练了一种“艰苦创业、科学求实、开拓创新、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精神。作为我国林业行业的一份宝贵财富——“塞罕坝精神”——如今已成为一面旗,激励着所有林业人为守护、增添更多的绿色而努力。
如今当我们穿行于这片一望无垠的林海时,惊叹之余唯有向那些我们记得的和无数不记得的造林人深表敬意。
140名知识分子涌入塞罕坝
67岁的陈木东2001年从总场工会主席的岗位上退了下来。退下来了,也就常常回想起以前的事情。“想不想都不行,脑子里总是年轻时候坐过的敞篷大卡车。”
陈木东的老家在武汉,1962年,刚满22岁的陈木东从林业部直属吉林白城子林业机械化学校毕业后,和同校的27名同学一起,分配到刚刚筹建的塞罕坝机械林场。45年过去了,陈木东依然清楚地记得当时从武汉坐火车到北京,再转火车到承德,塞罕坝机械林场派了一辆敞篷的货车把他们一行10人接上,咣当咣当从承德往坝上走,总也走不到目的地,就那么一直走。从承德到围场就走了1天,从围场到坝上又走了1天——前前后后总共算起来是6天6夜。
和陈木东前后进入林场的,还有东北林业大学一个班的46名毕业生、承德农校的50多名毕业生,这么多大中专学生齐刷刷地来到几乎寸草不生的塞罕坝,简直是一个奇迹。这种“人才结构”,也使得这个塞外的不毛之地成为一个知识分子比例极高的地区。除了这些大学生外,还有原有的200多名林场职工。
后来,又陆续有几十名大中专学生来到塞罕坝,加入到塞罕坝的创业大军中。300多林业职工面对着1000多平方公里坝上荒漠,要想把她变绿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草滩窝子做工房”
塞罕坝机械林场建场初期,年平均气温为零下1、2度,最低气温达到零下40度,无霜期仅为42天,7级以上大风75天,年降雨量仅400多毫米,较高的地势,较少的雨量,低温、多风、无霜期短成为河北之最。
机械林场是在原先的三个国有林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总场下辖6个分场,面积140万亩,除了以白桦、山杨为主的天然次生林19万亩和疏林地11万亩外,剩余的都是已经沙化的荒漠。在荒漠上造林,无异于石头上种花,听起来都不可思议。
“天当床,地当房,草滩窝子做工房。”茫茫的荒原上,人烟稀少,缺乏最基本的生活和生产条件,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的140多名大中专毕业生和200多名工人,迎着冽冽寒风,在皑皑白雪的塞罕坝开始种下第一棵树。
林场第一任领导、曾经当过县委书记的总场党委书记王尚海每天和100多名职工同时在地里劳动,同吃同住。东北林学院毕业的李兴源副场长总结出育苗细则,为大家做科学指导。
194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农学院的张启恩,也于1962年3月从林业部造林司调任塞罕坝林场技术副场长,举家出塞,来到茫茫荒原。张启恩和广大技术人员一道大胆实验,攻克了坝上地区育苗关和造林关。1967年,张启恩搬运树苗时从拖拉机上摔下,一条腿骨折,落下终身残疾,40年来以双拐为伴。
参与当初创业的老林场职工是这样回忆创业艰辛的:啃窝头、喝冷水、住马架子、睡窝棚,以苦为荣,以苦为乐。第一任副场长王福明曾写过一首打油诗:“渴饮沟河水,饥食黑莜面。白天忙作业,夜宿草窝间。雨雪来查铺,鸟兽绕我眠。劲风扬飞沙,严霜镶被边„„”
马架子就是在山坡上建的半地穴式窝棚,由于坝上属于高寒地区,地面风沙大,在地上建窝棚容易被大风刮倒,建半地穴式的马架子,就是先在地上挖出一处房屋大小的根基,然后再在上面搭建窝棚,露在地上部分较少,地下烧土炕,土炕上垫上草,人就在草上面睡觉。每天早上起来,被子的四周和人的头发上都是一层白霜。
第一批到塞罕坝的140多名大中专毕业生中,先后有三分之一的人以各种理由调走,原因就是这里的生活条件实在太艰苦了,苦得令人难以承受。还有个别人私下开了小差。但这些知识分子的进入,毕竟使得这个国营机械林场有了一个极为重要的开端。
一天造林超过2000亩
当时的塞罕坝没有人工林,只有阴坡上有一片片不成林的白桦、云杉和山杨,阳坡和平坦地上几乎都没有树木,林业部要求在20年左右把150万亩的土地全部绿化,其中要造林100多万亩,这就意味着20年里每年要造林5万亩左右。
而坝上造林的时间性要求很强,创业之初只能在每年的五一前后造林,总共只有半个月的时间,每天要造林2000亩,分10个作业组,每个组有10多人每天造林200亩。由于条件所限,作业组内男女工友晚上只能睡在一个马架子里,男女分别在马架子的两头和衣而睡,中间用一道草帘子隔开。
春季造林时,白天温度在7—8度,夜间会降到零下1—2度,植苗机上有两个人负责把树苗一棵一棵地过一遍泥浆,然后再放到植苗机上,让机器自动投放,最后面有两个人又用脚把植过的树苗周围踩实。每台机械配两个机组,昼夜轮番作业,歇人不歇机械,每台机械每天就要植树200多亩。半个月内必须完成任务,否则成活率就会降低。
当时国内没有机械化植树造林的经验,后来大家逐步总结出“矮胖子、大胡子”的经验,即树苗不高但要结实,枝繁叶茂,根系发达,容易成活。
相比机械造林,人工植树会更加辛苦。5月的天气,经常要冒着风雪作业,刨的树坑正好是上面的冰冻层刚刚解冻,下面还没有解冻,把树苗栽上后等树苗生根时,下面的冰冻层化开正好补充树苗的水分。后来经过总结经验,秋天的9月份也可以造林,由每年一季造林变成每年两季造林,造林的效率也大大提高了。
一代人的奉献和牺牲
正在筹建的塞罕坝纪念馆中,保留着当年工人穿过的“毡疙瘩”,相当于用毡做成的高腰雨鞋状的鞋子,在寒冷的天气里,工人们在野外作业时里面先穿一双鞋子,外面套上“毡疙瘩”以防脚被冻伤。夏天穿的则是用生牛皮做的鞋子,能够防雨防潮,在泥泞地里干活不受影响。人工栽树用的工具则更简单,普通的小水桶,不足一米高的植树锨。
当年的创业者们都留下了一身病,胃病、关节炎、类风湿是最常见的,但他们没有一丝的怨言,有的至今还住在围场县城的平房中。
72岁的张云才回忆起当年创业时的艰难,仍然历历在目。他是滦平县人,原先在围场县当教师,1960年被打成右派,下放到大唤起林场当护林员。1962年成立塞罕坝机械林场时,他和总场的同事等3人一起进行规划调查,一天早上爬到一座山上,眼看着天要下大雨,却找不到躲避雨的地方,只能眼睁睁地挨雨淋,三个人被大雨浇得全身透湿,身体冻得受不了,只能互相用尿浇到对方身上用来取暖。后来用了5个多小时走了近10公里的路程,才走到一户百姓的家中,烤干衣服,三个人喝了一水桶热米粥。第二天早上起来后还要继续到野外调查。
创业初期林场职工都没有住房,只能住在附近百姓家里或是单位的仓库里,夏季来临时,经常是下雨天屋外下大雨,屋里面下小雨,外面不下雨了屋里面还在下。每年植树造林、除草管理、防火防盗,一年中有多半年在工地上,只有大雪封山的时候才可以喘口气。野外作业时,人们只能在工地上自己做饭,除了粮食和盐,有时候连咸菜疙瘩都吃不上。
创业之初的老职工大部分和当地农村妇女结婚生子。如今,已经有100多名老职工安息在坝上,他们的后代大都在坝上继续从事着林业工作,维护着这片难得的绿色。
记住那没有留下姓名的农民
在野外施工作业时,林场工人主要负责技术指导和监督,而真正每天栽树的主要是周边地区的农民。当时农民生活极度贫困,为了一家人的生存,只好到坝上种树,他们从事的是最苦最累的重体力活,挣得却是最少,林场的花名册中没有他们,立功受奖的名单上找不到他们,至今没有人能记得他们的名字。当年造林能做到成活率在90%以上,甚至能达到98—99%,这些没有留下姓名的农民功不可没。“春季一场风,从夏刮到冬。”冬天时天上刮的白毛风,白天赶上大风天还要点灯吃饭,大风刮过后,有的地方积有1米多厚的积雪。当时的劳保条件跟不上,除了必需的被褥、棉胶鞋和皮帽子外再就没有别的了,农民们经常是耳朵上冻出核桃大的包。工人们两班倒,每天两个班,一周换一次班,每个班要连续工作12个小时,带着干粮上山。就是靠着这样一种傻干的精神才一棵棵地把树种上。
北曼甸林场退休职工刘唤儒说:“林场当时通过各村队长,组织村民们上山植树。当时我在的营林区,一年要造林一万亩,林场一般会以两个人一组,带领周围的村民上山植树。住的吃的都要先紧着村民。那时候营林区住的是用柴草临时搭建的窝棚晚上村民睡里面,我们用些草铺在门口,晚上被子或雨衣一裹,睡在外面。”
资料显示,机械林场建场以来,累计为当地群众提供劳务收入15000多万元,有力地拉动了地方经济的增长。
下 篇
美丽中渐有喧嚣
“这里是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创业者的战场„„”这段手机提示音,是2012年夏,我在塞罕坝机械林场采访中不时能听到的,同时也看到了塞罕坝人脸上那若隐若现的自豪感。
说来也巧,此次回访正逢塞罕坝建场50周年。然而林场内,没有一个相关的条幅或标语。50年,半个世纪。塞罕坝人却以一贯的低调,不事张扬地工作和生活着。正是这样的塞罕坝人,迄今已成功造林112万亩,创造了一个变荒原为林海、让沙漠成绿洲的绿色奇迹。
塞罕坝的初秋,已是略带寒意。一大早,就有爱好摄影的游客“全副武装”地摆好了架势,捕捉着这里正待层林尽染的季节更迭。“我们这里一年四季风景各异,春能赏花,夏能避暑;秋天看色,冬天赏雪。”林场负责宣传的刘亚春说,近些年来这里旅游观光的游客越来越多,大家都是冲着这块林子来的。
林场中有个制高点,名曰“点将台”,据说是因康熙皇帝登临过而得名。而今在旅游热的大背景下,已有一尊巨大的康熙石雕矗立其上,石雕身上也有了诸如“到此一游”的痕迹。登高远望林海,蓊蓊郁郁,视力所能触及到的范围内,在阳光的照耀下,一直伸展到天边。
呼吸着林海特有的新鲜空气,人们不禁为几代塞罕坝人的努力而感慨万千。
每年的七八月,是塞罕坝的旅游旺季,京、津、冀等地的自驾游车队也便纷至沓来。旅游给塞罕坝带来的变化,让这些以植树造林为己任的塞罕坝人有些应接不暇。
“这几年,林地里的野花明显少了。”有细心的塞罕坝人说,林区里的干支梅和金莲花,因前者能观赏,后者能生津泻火。于是好多缺乏自律的游客,便手下无情。而且当地的个别村妇也发现了商机,她们将自己采来的干支梅扎成花束或花环,挂满自行车的车把,不厌其烦地向游客推销。
和许多旅游小集镇一样,塞罕坝机械林场总场所在地也已是宾馆鳞次栉比,餐饮购物样样兴旺。白天,游客穿梭在茫茫林海,花丛草甸;晚间,欢笑伴着篝火,焰火照亮天空。塞罕坝机械林场建场之初,主要目的之一在于解决国家大规模建设所需要的经济用材林需要,而随着全球性生态危机迫近,塞罕坝的生态作用被进一步放大,过去单一营林的思路也在悄然酝酿转型。
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塞罕坝、了解塞罕坝,也悄然改变着林区的经济形态。
奉献伴随着困惑
“渴饮沟河水,饥食黑莜面。白天忙作业,夜宿草窝间。雨雪来查铺,鸟兽绕我眠。劲风扬飞沙,严霜镶被边„„”这是老林场职工写的一首打油诗。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自第一代塞罕坝人,迎着冽冽寒风,在皑皑白雪的荒原种下第一棵树。塞罕坝上便有了一种精神在这里扎下了根。
林场第一任领导、曾经当过县委书记的总场党委书记王尚海,当年每天和职工同时在地里劳动,同吃同住。总结出育苗细则,为大家做科学指导。说起这位塞罕坝的“老革命”,人们至今感怀不已。老人在1989年逝世后,遗嘱把骨灰撒在塞罕坝。现在,林海里还有一片“王尚海纪念林”。
“我来的时候是1973年了,那时候依然很苦。”塞罕坝第三乡林场母子沟营林区主任邓宝珠,尽管不是第一批来到林场的“元老”,但57岁的他在这里已工作40年,由他植下的树早已成林。老邓属于那种“干一行爱一行”的人,那天与他穿梭在林区,老邓突然抱住一颗落叶松说,“看!三十年就这么粗了,抱都快抱不过来了。每棵树,都好像我的孩子似的!”
做成一件事情,总要牺牲一些东西。由于初期坝上条件的艰苦,塞罕坝造林人孩子入学就成了问题,“教师都不愿到坝上教学,即使请来了教师,但由于学校设施差,教学水平一直不高,学生很难考上大学。我的两个儿子中学毕业后,就都当了护林员。”老邓说,子从父业,重复着父辈曾经的工作和生活。这种情况,在塞罕坝这里很普遍。
“坝上林区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大片的人工林成长起来了,环境变好了,人们也富裕了,坝下的姑娘也都喜欢嫁到林区了„„”如今的老林场职工都很知足,但对于现在的新一代造林人,还是心存忧虑,“现在的人很难再像那会儿那么吃苦了,毕竟社会在进步,过去下乡是骑马现在是开车,过去住窝棚现在是楼房,但塞罕坝精神还是要传承下去。”
塞罕坝精神在传承
随着国家对生态建设投入加大,林木采伐的控制进一步加强,同其他国有林场一样,过去以营林为主的塞罕坝也面临着困难。
“这些年靠森林抚育和旅游开发,客观说我们也可以赚些钱。但我们不能靠消耗资源过日子,得考虑可持续发展。”塞罕坝机械林场党委书记刘海莹介绍说,塞罕坝人都有个情结,就是“一家人”的感觉,有的家庭都已经是五代造林人了,一说到树就有感情,毕竟包含着自己家人的汗水,这个情结像个烙印一样在每个人心中。“这也是一种主人翁责任感吧”。
如今最让塞罕坝人引以为豪的是,森林所带来的让世人瞩目的生态效益。刘海莹说,森林还产生了许多附加值,周边群众可以直接受益,每年上山采摘蘑菇、野菜、药材等项收入就在数百万元。
塞罕坝机械林场原副场长赵振宇老人,一直十分关注旅游问题。六年前他就曾表示,“旅游开发不能破坏已有生态,不能无限度地跑马圈地,应在资源环境能够承载的限度内。” “凡是老领导和职工以及所有关注塞罕坝人的意见,我们都会虚心倾听和珍视。现在旅游这块我们把关非常严格,根本不批准再新建宾馆饭店,除了在原有的位置上改造升级,一律不准新建!。”刘海莹说,旅游开发和环境保护,是一把双刃剑。对塞罕坝人来说,发展如何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一直是他们着力思考的课题。
几代塞罕坝人的拳拳之心在于:“那些前辈人历经千辛万苦留下的这片林,还应该泽被更远的后世子孙。”50年前,塞罕坝人以勇气和智慧在恶劣的环境下改天换地,创造了奇迹。人们有理由相信,他们一定能恰到好处地解决好今天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当我试图进入塞罕坝人内心世界的时候,他们很多人并不能很快进入角色。或许忙忙碌碌中,这些以造林为己任的林务人员大概并没有很多时间能够耽于思想。随着采访的深入,每一位造林人在我心目中逐渐定格成一棵树,在他们生命的年轮里,记录下无数的寒暑交替、岁月风华。
塞罕坝森林的崛起,当然是一代代塞罕坝人的辛劳,但我们同样不能忘记一个面目模糊的群体,那就是从1960年代即开始以群体身份参加造林的周边农村的大批农民。只不过,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些并不在册的农民往往湮没在历史的风尘中,不为人所知了。在此一并向他们致敬。
第二篇:塞罕坝 发言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我演讲的题目是:学习塞罕坝精神,争做(教师队伍中的)优秀共产党人
今年(天)是建党97周年,97载的风雨历程,97年的光辉业绩。领导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了“三座大山”,让中国人民真正当家做了主人;她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流砥柱,构筑了和平与发展的宏伟蓝图。我们的党在漫漫征途中,不断求索,不断完善近。五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开拓了一系列“创新”,实现了一系列“不可能”,党和国家面貌焕然一新,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得到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及全世界的称赞。在这个历史性的时刻,作为一名(教师队伍中的)入党积极分子,非常感谢学校提供这次到塞罕坝林场学习的机会,学习过程中一次次被塞罕坝人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精神感动着。
此刻,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分享我对塞罕坝精神的认识,抒发我对祖国、对党的热爱、对早日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向往。
塞罕坝机械林场几代人历经五十多年的艰苦创业,在平均海拔1500 米,年均积雪七个月的高寒塞北,成功建造出森林总面积112万亩,使得当地的生态状况明显改善,为华北地区筑起了一道坚实的绿色屏障。他们数十年如一日的艰辛工作、追梦不止,在工作与生活条件都极恶劣的条件下,既不怨天尤人,也不消极等待,而是积极面对、执着坚守,在荒漠中植树,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造就了万顷林海。他们面对困难与挑战,勇挑重担、敢于担当、苦干实干,只为成事想办法,不为困难找任何理由和借口,聚精会神、扎扎实实干好本职工作。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作为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与塞罕坝人的追求相同分工不同,我们同样是植树人,同样是为祖国的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只是我们要培育的是教室里一颗颗的小树苗,用教师的爱心,耐心,知识去浇灌、呵护、陪伴这些小树苗茁壮成大,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
要完成党和祖国交给我们这个职业的光荣使命!首先就应该学习塞罕坝人爱岗敬业的精神,在工作中全心全意服务于全体学生,用我们最真诚的爱心、最美的微笑树立教师的形象。
爱岗敬业是人类社会最为普遍的奉献精神,它看似平凡,实则伟大。
爱岗,是我们的职责;敬业,是我们的本分。无论在什么样的岗位,无论做着什么样的工作,都要发挥最大的能力,做出最大的贡献。我们的能力有大小,长处也各有千秋,,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要在“专、精”上下功夫,把每项工作做细、做深、做透。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要树立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进一步提高我们的业务素质。工作是人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我个人理解敬业是一种人生态度。如果我们热爱自己的工作,就能从中学到更多的知识,积累更多的经验,就能从全身心投入工作的过程中找到快乐。
“人生可以平凡,但不可以平庸:人生不一定伟大,但一定要崇高”。教师的岗位是平凡的,教师的工作却是崇高的。教师以毕生的精力创新知识、传播知识、塑造学生的人格,让他们走上社会、融入社会、提高自我、为党和国家的共产主义事业做出贡献。塞罕坝的树,是一份坚守,更是一份感动!教室里的小树苗,是一份希望,更是一份薪火相传无私奉献的责任和使命!
而作为教师队伍中的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我要在党组织的熔炉中锤炼自己。我愿意积极投身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之中,经受洗礼,接受锻炼,在党的哺育下茁壮成长。我要用实际行动,爱岗敬业、诚实守信、艰苦朴素、埋头苦干、自强不息。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学习,切实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在教师这个平凡又伟大的岗位上,扎扎实实努力奋斗,争取早日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为五中一校区的前进与发展,为我们的国家与人民,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奉献自己全部的力量!
请党组织考验我,党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
2018年7月1日
第三篇:塞罕坝导游词
尊敬的各位游客朋友们:
大家好!
今天我们所要游览的景点是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承德市围场县北部,北邻内蒙古自治区克什克腾镇,森林公园总面积141万亩,其中森林景观106万亩,草原景观20万亩,森林覆盖率高达75.2%。
塞罕坝,蒙语是指美丽的高岭。历史上的塞罕坝曾经是一处水草丰美,森林茂密,鸟兽繁殖的天然林苑。这完美的生态环境可以用“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来形容。辽金时期史称千里松林。1681年,康熙帝将此处辟为木兰围场,用来“肄(yi)武绥藩”。咱们塞罕坝就是木兰围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到清朝同治、光绪年间,由于开围放垦,森林植被严重破坏,后来又遭日本侵略者的掠夺采伐和连年山火,原始森林已荡然无存。到解放前夕,塞罕坝由“林苍苍,树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皇家猎苑蜕变成了“天苍苍,野茫茫,风吹沙起好荒凉”的沙地荒原。
1962年,林业部在此组建直属的塞罕坝机械林场,开始大规模的植树造林。三百六十九名热血青年从全国各地奔向塞罕坝,在常年平均气温零下一点九度、全年无霜期只有六十天的高寒坝上,对塞罕坝实施机械造林和封山育林。经过近50年的艰苦奋斗,几代塞罕坝人在极端困难的立地条件下,创造了一个变荒原为林海、让沙漠成绿洲的绿色奇迹。塞罕坝人在创造绿色奇迹的同时,也创造了伟大的塞罕坝精神。
其中最感人至深的是夫妻望火楼的故事。在海拔1940米的大光顶子山上,有一座孤零零的望火楼,是塞罕坝的制高点,远离人烟,无电、无水、无路。在1984年至1996年的12年时间里,陈锐军、初景梅夫妇就工作在这里,他们昼夜重复着单调枯燥的防火瞭望工作。这里生活条件极差,最低温度零下四十多度,大雪封山一年中有半年时间见不到人,几乎与外界隔绝。每天窝头就咸菜,夏天喝几公里外背上来的沟膛水,冬天大雪封山就喝雪水,一部电话、一副望远镜、一个记录本,夜里一盏忽明忽暗的油灯就是他们日常工作的全部家当。夫妻二人守着这些家当,一干就是十二年。生活上的艰苦可以忍受,精神上的煎熬更是难以想象。为什么呢?因为人是群居动物对吗?当他们寂寞难耐几近崩溃的时候,他们排遣寂寞的唯一方法是什么呢?就是登上高山之巅,面向林子大声的呐喊,然后紧紧地闭住嘴吧听山谷的回音,就好像有人在跟他们对话一样。那他们的孩子呢,他们的儿子陈曦就出生在望火楼,一直长到六岁,由于营养不良、人烟少至,缺乏交流和良好的教育,小陈曦两岁还没出牙,三四岁仅会叫爸爸、妈妈,七八岁上学时说话还像四五岁的小孩儿话都说不利索。用老百姓的话说这孩子“傻不楞”的,实际上真的是我们的孩子傻吗?不是,实在是封闭的太久了!对于塞罕坝机械林场的建设者来说,真可谓是“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
大家请看车窗外那郁郁葱葱的茫茫林海,是否对塞罕坝的绿色功臣产生了深深的敬意。
第四篇:塞罕坝学习心得
学习塞罕坝精神心得体会
----王海林
塞罕坝是河北林业的一笔财富,也是全国创业史上的一座丰碑。在举国上下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希望塞罕坝精神能够再次进入广大干部群众的视野,通过点燃学习塞罕坝先进群体的火把,让塞罕坝精神薪火相传。对此,我个人有三点体会:
第一,学习和弘扬塞罕坝艰苦创业、战天斗地,“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奋斗精神,大兴艰苦奋斗之风。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也是塞罕坝精神的精髓,更是我们党的立业之本、取胜之道、传家之宝。塞罕坝通过几代人的艰苦奋斗,打造出亚洲最大的人工林基地,创造了人类奇迹。我们学习和弘扬塞罕坝精神,就要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自觉践行艰苦创业、厉行节约、勤俭办事的优良作风,发扬自强不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保持不畏困难、坚忍不拔、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为推进党和人民的事业努力奋斗。当前,要坚决反对铺张浪费、大手大脚,坚决抵制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使艰苦奋斗精神真正成为凝聚民心在改革中攻坚克难的无价之宝。
第二,学习和弘扬塞罕坝人不怕困难、不惧风险,“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大无畏精神,大兴知难而进之风。知难而进、迎难而上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宝贵品质,也是塞罕坝精神的
重要内容。面对当时满眼荒沙、寸草不生的不毛之地,塞罕坝人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克服难以想象的重重困难,闯出了一条具有塞罕坝特色的创业之路。这种精神,与今天我们所倡导的开拓创新、攻坚克难精神是完全一致的。我们学习和弘扬塞罕坝精神,就要始终保持一种敢做善成的勇气、保持一种逆势飞扬的豪气,不怕任务艰巨、不怕责任重大,敢于挑起重担,敢于克难制胜,敢于奋勇争先。善于在挑战面前捕捉和把握发展机遇,善于在逆境中发现和培育有利因素,夙兴夜寐思改革,废寝忘食谋发展,以昂扬的精神状态和优良的作风迎难而上、锐意改革、不断求索。
第三,学习和弘扬塞罕坝人献身林业、无怨无悔、鞠躬尽瘁、“衣宽解带终不悔”的奉献精神,大兴敬业奉献之风。几代塞罕坝人不怕苦、不怕累,不为名、不为利,甘于奉献,甘于寂寞,以实际行动,展现了塞罕坝人的高尚情操,在河北林业乃至全国人民心目中树立了崇高的形象。我们学习弘扬塞罕坝精神,就要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党和人民事业任劳任怨、无私奉献,以实际行动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造福人民群众。要把人生价值与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多想群众少想自己,多想事业少想名利,坚持在其位、谋其政、尽其责。要坚持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利,坚持慎独慎微,谋事干事,始终保持共产党人埋头苦干、甘于奉献的政治本色。
第五篇:塞罕坝精神
塞罕坝精神
塞罕坝精神的根源
(一)塞罕坝溯源
塞罕坝是蒙汉合璧语,意为“美丽的高岭”,她位于河北省最北部的围场县境内。历史上,这里就地域广袤,树木参天,辽金时期被称为“千里松林”。
(二)塞罕坝之殇
清朝后期由于国力衰退,日本侵略者掠夺性的采伐、连年不断的山火和日益增多的农牧活动,使这里的树木被采伐殆尽,大片的森林荡然无存。到解放前夕,塞罕坝由“林苍苍,树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皇家猎苑蜕变成了“天苍苍,野茫茫,风吹沙起好荒凉”的沙地荒原。
(三)塞罕坝肇建
新中国成立后,林业部经过充分调研论证和科学的规划设计,1962年2月,决定建立林业部直属的塞罕坝机械林场。确立了四项建场任务:(1)建成大片用材林基地,生产中、小径级用材;(2)改变当地自然面貌,保持水土,为改变京津地带风沙危害创造条件;(3)研究积累高寒地区造林和育林的经验;(4)研究积累大型国营机械化林场经营管理的经验。
(四)塞罕坝涅槃
60年代的塞罕坝,集高寒、高海拔、大风、沙化、少雨五种极端环境于一体,自然环境十分恶劣。刚刚建场的塞罕坝,没有粮食,缺少房屋,交通闭塞,冬季大雪封山,人们便处于半封闭、半隔绝的状态;没有学校,没有医院,没有娱乐设施,从四面八方赶来的建设者们,除了简单的行李衣物,其他的几乎一无所有。通过塞罕坝两代人近50年的艰苦奋斗,在极端困难的立地条件下,在140万亩的总经营面积上,成功营造了112万亩人工林,创造了一个变荒原为林海、让沙漠成绿洲的绿色奇迹。森林覆盖率由建场初期的11.4%提高到现在的80%,林木总蓄积量达到1012万立方米,塞罕坝人在茫茫的塞北荒原上成功营造起了全国面积最大的集中连片的人工林林海,谱写了不朽的绿色篇章。
(五)塞罕坝效益
如今,建场时营造的树苗,已经变成了浩瀚林海,正发挥着无可替代的效益,造福着当地,泽被着京津,恩及着后世。
塞罕坝效益包括塞罕坝的经济、生态和社会三大效益。
1.经济效益。
建场以来,累计向塞罕坝林场投入3.49.亿元,其中国家投资2.5亿元,林场自筹0.99亿元。截至2009年底,林场有林地面积112万亩,林木总蓄积1012万m3,林木价值40多亿元,林木每年生长增加蓄积80万 m3,增值3亿元,多年来累计上缴利税近亿元,现林场固定资产3亿多元,据中国林科院核算评估,塞罕坝资源总价值为152.9亿元,投入与产出比为1:44。
2.生态效益。
首先是阻沙源、保水源,维护京津生态安全。中国林科院2007年核算评估,塞罕坝每年可产生120亿元的生态服务效益。
3社会效益。
一是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劳动就业岗位,有力地带动了区域经济发展;二是示范带动作用;三是取得重大社会影响,在人才培养、科技推广与示范、生态与思想教育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地传播了生态文化,弘扬了生态文明。塞罕坝精神的内涵
(一)塞罕坝精神
原塞罕坝精神:“勤俭建场,艰苦创业,科学求实,无私奉献”,是在塞罕坝建场三十年之际,由熟知塞罕坝建设发展历程的原国家林业部副部长刘琨帮助总结提炼的。新塞罕坝精神:“艰苦创业,科学求实,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爱岗敬业”,是现任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于2010年6月在塞罕坝调研后,在原塞罕坝精神基础上凝练提升而成。
(二)塞罕坝精神内涵
塞罕坝精神是以艰苦创业为核心,以科学求实和开拓创新为支撑,以无私奉献和爱岗敬业为价值取向的一个完整的精神体系,她既充满了塞罕坝人献身“绿色事业”的豪情壮志,又体现了塞罕坝人特有的理想追求。
塞罕坝精神的时代要求
2010年6月5日,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到塞罕坝林场调研;7月11日,全国林业厅局长座谈会在塞罕坝林场成功召开,贾治邦局长对塞罕坝给予了充分肯定,对“塞罕坝精神” 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伟大的塞罕坝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林业行业的具体体现,是全国林业行业的宝贵财富,是激励广大务林人不断进取的旗帜,是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对于确保实现胡锦涛主席提出的“双增”目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对于推动现代林业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对于构建北方绿色生态屏障具有巨大的推动意义,对于引导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凭借塞罕坝精神,我们已经把塞外荒原变成万顷林海,我们更加相信,依靠和创新塞罕坝精神,一定有能力把山川秀美的塞罕坝建设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国有林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