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科学发展观清理整顿三五渔船调研对策(范文)

时间:2019-05-13 15:46: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落实科学发展观清理整顿三五渔船调研对策(范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落实科学发展观清理整顿三五渔船调研对策(范文)》。

第一篇:落实科学发展观清理整顿三五渔船调研对策(范文)

落实科学发展观清理整顿三五渔船调研对策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

渔船安全监管工作,事关渔区经济发展,事关渔区和谐稳定,同时也是地区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2008年,全市拥有登记在册渔船1074艘,“三无”渔船近300艘,全年共发生各类事故27起,其中等级事故11起,死亡(失踪)8人,直接经济损失万元,引起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市政府专门出台了《**市关于全面清理整顿****两乡“三无”渔船实施方案》(瑞政办[2009]2号)文件,要求各地、各有关部门立即行动,全面加强**、**两乡“三无”渔船的管理。为了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充分体现“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本人协同局有关职能科室同志,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对双北两乡小型渔船规范化管理问题进行了调研。通过座谈,深入渔家走访,基本摸清了**、**两乡“三无”渔船的历史由来及现状,并对如何贯彻落实瑞政办[2009]2号文件提出相关建议,仅供参考。

一、双北“三无”渔船的由来与现状

“三无”渔船指的是长期从事渔业生产或为渔业生产服务的“三无”船舶,即无船籍港、船名号、船舶证书的渔船。**乡现有“三无”渔船32艘;**乡现有“三无”渔船134艘。此批“三无”渔船成因复杂,主要原因是1989年以来,国家为了合理调节近海捕捞强度,根据渔业资源可捕捞量出台了控制渔船建造、更新数量指标,控制渔船马力指标的“双控”政策。2004年以来,国家专门拿出资金用于部分渔民转产转业, “三无”渔船不在转产转业之列。目前,双北两乡的“三无”渔船大部分是当时未转产转业遗留下来的,也有一部分是近年来新增加的。

当前,双北两乡的“三无”渔船管理

存在诸多尴尬之处,上下联动、合力监管的管理机制尚未形成,加之渔民安全素质低下、设备陈旧,暴露出了许多安全隐患。可以说,一艘“三无”渔船就是一颗运行在水面上的“定时炸弹”,令各级领导和渔业主管部门寝食难安。双北两乡“三无”渔船现状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由于身份不明而出现一船多用监管主体不明的现象。“三无”船舶由于没有合法身份,出海捕捞时是渔船、不带网具时也可是农用船、需要运货时是货船、需要载人时是客船。在海上违法归渔业主管部门管,在内河航道归海事部门管,乡镇基于多一事不若少一事的想法不想管不愿管,其结果可想而知。

(二)由于船舶出生不合法而出现船员不能参加培训的现象。《浙江省渔港渔业船舶管理条例》对渔业船舶的适航条件、渔业船舶的船员配备以及船员的资格认证都有明确规定,为了适应船员流动性大的特点,每年主管部门都会组

织多期各类船员培训。“三无”渔船的渔民则不然,即便想参加培训也是师出无名。因而,长期以来“三无”渔船的船员都未经过正规培训,安全素质可想而知。

(三)由于管理机制不顺畅而出现职责不清监管脱节的现象。2006年4月1日起 实施的《浙江省渔业管理条理条例》根据渔业安全生产的实际,明确了乡镇、渔业村社和渔业专业合作组织的安全管理责任,但长期以来,渔业主管部门包揽了渔业船舶的监管职责,淡化了乡镇职能,不利于实施有效管理。新《条例》出台后克服了原来管理脱节的状况,乡镇仍保持着原来的工作和思维贯性显然与安全工作的严峻现实不符。

(四)由于数量庞大而出现“罚不责众”执法难的现象。“三无”渔船不应仅仅看作是一个社会问题,而应该上升到政策问题。调研中多数渔民反映:“住在陆地上的渔民他们既有田又有指标,我们岛上的渔民既无田又无指标,本身渔

民就是靠海吃海的,现在油价高,资源衰竭,有证的还可以得到国家的油补,我们什么都没有,不让我们捕捞,生活都没法保障了。”从违法性质上说,违反捕捞许可管理规定是很严重的,最高可处10万元的罚款,但实际执法中罚500元渔民都会撒泼、下跪、甚至跳海。因此,实际工作中常常会出现执法难的现象。

(五)由于受利益驱使而出现渔船带病出海冒险作业的现象。渔民都奢望能用最小的投入来获取最大的利益,因此,设备陈旧不更新,安全救生设施不配备,超航区、超风力等级航行作业,载客超人、载货超重现象十分普遍,安全隐患十分严重。

二、整治“三无”渔船的思路和原则

(一)尊重现实。“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党的思想路线,也是科学发展的内涵所在。“三无”渔船不合法、安全隐患突出是到了非整治不可的地步了,但“三无”渔船成因复杂,数量庞大,关乎众多渔民的生计,整治“三无”渔船不能简单地搞“一刀切”而要视情而治。如果不顾现实,强行取缔不仅难度大,而且还可能会引发一些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也不符合科学发展、“构建和谐渔区”的基本思路。

(二)疏堵结合。“疏”并不是要给“三无”渔船合法化,而是采取疏导的办法把该类渔船纳入正

第二篇:落实科学税收发展观调研思考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我们党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对改革实践的经验总结,对发展规律和执政理论认识的飞跃,是解决经济社会发展诸多矛盾的基本原则,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指导思想。税收工作是经济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树立和落实科学税收发展观,做好税收工作,对于支持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科学税收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科学税收发展观,是指以经济与税收的相互关系为出发点,把组织收入工作建立在执行税收政策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税收职能作用,通过税收与经济、管理与服务、治税与治队、改革与发展协调推进、促进税收事业的全面进步,进而更好地为“五个统筹”服务。我们认为,科学税收发展观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把握:

第一,要树立正确的税收工作政绩观。正确的政绩观是落实科学税收发展观的前提,没有正确的政绩观,就不能落实科学税收发展观。正确的税收工作政绩观就是税务机关领导干部要坚持用政治观点、群众观点、发展观点、实践观点、全面观点来指导、推进税收工作。税收工作最大的政绩在于严格执行税收政策,依法组织税收收入,与时俱进,创新规范管理。尤为重要的是税务机关必须始终坚持从经济到税收的指导思想。在税收工作中,按照“有税尽收、无税禁收”的要求,逐步缩小税收与税源的差距,真实地反映经济状况,使税收收入的规模、速度、结构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保持税收与gdp的同步协调增长。

第二,要树立正确的税收人才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国税事业发展的依靠力量,国税事业兴衰的关键都是在人,要牢固“以人为本”的理念,树立人人都能成才的观念,优化队伍结构,加大干部培养力度,建立选贤任能,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竞争激励机制,造就充满生机活力的干部队伍。

第三,要树立科学的税收管理观。税务机关要把提高税收管理质量和效率作为税收管理的主攻方向,引进流程再造理论和精细化管理理念,稳步推进税收征管体制改革,进一步优化管理模式,完善管理机制,不断提升管理效能。

第四,要树立坚定的税收法治观。要以税法为准绳认真执行国家的各项税收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将依法管理与依法监督结合起来,既要切实维护国家税法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又要切实维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积极营造良好的税收法治环境。

第五,要树立现代的税收服务观。税收服务将逐步成为税务机关的法定义务,税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要把税收服务作为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道德意识上升为履行法定义务的法律意识,依法为纳税人提供优质服务,否则,就会受到相应的法律责任追究。通过服好务,体现“以纳税人为本”的要求。

二、当前国税工作与科学税收发展观之间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政绩观念扭曲。一个地区、一个单位政绩观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税收事业的成败。应该说,当前国税事业的总体发展趋势是好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有各级领导的科学决策和正确引导。但同时也应当看到,近年来,由于税收改革的频繁进行,不少领导干部尤其是基层税务部门领导,对待工作业绩在认识上还存在一些偏差,形成了种种错误观点。一是唯税论。长期以来,我国对税收实行的是计划管理,完成税收任务历来是税务部门的“中心”工作和第一要务,更是考核税务部门领导干部政绩唯一标准,自上而下一级考核一级,以任务完成情况论英雄,以收入数字多少定奖惩,于是有些税务机关领导干部一味追求这种“显性”政绩与“暂时”政绩,为完成收入而不考虑实际税源,不顾税收政策执行“过头”,对税源经济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这样就导致税源萎缩的地方不得不采取预征预借、收“过头税”等办法完成收入计划,而税源充足的地方一旦完成了计划,则有税不收,甚至截留税款、转移入库。这些不仅直接影响了税收收入的质量,也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同时,还造成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税务机关领导因完不成任务而常常坐“冷板凳”,而经济发达地区的领导干部则因任务完成好而得到提升,导致一些领导干部心理失衡。二是唯上论。信奉“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上级不注意”,认为只要上级满意就是最好的政绩,于是追求这种“邀功”政绩,工作未干就闭门造车,精心总结经验,哗众取宠,谋取一时的轰动效应,以引起上级关注,甚至追求“虚假政绩”,填假数字,报假情况,骗取上级领导一时的信任和青睐。三是迷茫论。不少基层领导对一轮接一轮的税收改革无所适从,导致把握不准工作前进方向,分不清工作轻重主次,工作创新意识不强,仅停留在一般水平,疲于应付,在处理完成任务与规范管理,严格执法与强化服务矛盾的过程中求稳怕乱,缩手缩脚,不敢放手开展工作,认为“现在保持稳定就是政绩”。四是短视论。不愿从解决税收

工作中的基础性问题做起,认为上规模大的项目才是政绩,看不到默默无闻抓基础工作也是惠及长远的潜在政绩。

政绩观念扭曲无外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计划经济时代的税收计划管理方式仍在沿用,税务部门不得不将注意力放在完成任务上,至于税收能否真正起到促进和支持经济发展的作用,则是次要任务。二是传统的政绩考核方式仍在沿用。对领

导干部的工作业绩缺乏统一规范的综合量化指标考核,很大程度凭上级领导的个人喜好、主观印象来判断,很难对一个干部作出客观、全面、公正的评价。

(二)人员素质堪忧。一是人员结构老化。据有关资料显示,截止2001年底,全省国税系统干部年龄在25岁以下的比例不到5%,甚至有部分县市干部年龄在25岁以下的比例仅为2%;干部年龄在35岁至45岁之间的比例较高,达到56.7%;离退休人员占在岗正式人员的22.3%。人员的老化,干部年龄结构不够合理,造成工作上的不思进取,不图创新,缺乏活力。二是领导者素质不强。随着管理方式的变革,相当一部分基层领导干部跟不上时代的步伐,钻研业务不深,掌握政策不透,操作电脑不会,造成外行领导内行。三是整体素质偏低。从思想素质看,在少数国税干部身上,存在着政治理论修养不深、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较为严重等问题;从文化素质看,存在“高学历、低能力;高文凭、低水平”的问题,以**市为例,到2003年底,全系统取得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高达97.2%,但绝大多数人的学历都是在参加工作以后,通过函授、委培等途径取得的,虽然学历教育在提高干部的文化层次上有一定效果,但由于某些办学机构把关不严,导致部分人员的学历“含金量”不足,而实际上有相当一部分人员的第一学历仅仅是初中,甚至是小学;从业务素质看,整体业务能力参差不齐,差异明显,通晓税收法律知识、计算机知识和财会知识的人员比例不高,“通才”和“专才”奇缺,既懂执法程序、又懂税收法规,既能查清帐目,又能说服对方的“能人”太少,计算机、公务员在线人才奇缺。四是创新能力太差。大多数国税干部观念落后,思想保守,工作中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被动应付的多,自主创新的少。

究其原因,一是以往“进人”门槛太低,大量素质低下的人员涌进来,造成人员基数大,而国税系统需要的大量高素质人才却因名额限制无法进入,造成各种专业人才奇缺。二是分配制度不合理,吃大锅饭、搞平均主义的现象十分普遍,能者多劳不能多得,活力不足,激励不够,挫伤了相当一部分人的工作积极性。三是教育培训考核不严,尽管近几年加大了干部职工的培训力度,但对培训效果没有严格考核检验,使培训流于形式,没有真正起到提升素质的作用。

(三)管理质量与效率不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征收管理失序。ctais上线后,征管工作虽然实现了由管户制向管事制的转变,由手工操作向信息化管理的转变,但对税收的源泉控管则明显弱化,日常基础管理环节相当薄弱,具体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是由于职责不清,职能缺位,造成税源管理失控。实行集中征收后,保留的农村基层分局,名义上履行管理职能,实际上只负责催报催缴和代为纳税人办理税务登记、领购发票等工作,完全放弃了对纳税人的日常管理,导致纳税人户籍不祥,登记不实,管户不清。二是由于ctais软件的自身缺陷,导致税源控管乏力。纳税评估岗形同虚设,无法产生案源,传递给税收稽查岗位,这就给纳税人逃避税务机关的监控提供了可乘之机,致使漏征漏管屡查不绝。三是由于对政策的错误理解造成税源控管缺乏。增值税起征点提高后,部分国税干部错误的认为免征就是免管,于是就放弃了对不够起征点的纳税人的管理。四是信息数据失真,导致信息管理失效。一方面由于国税部门尚未建立起与地税、工商等相关部门的信息共享机制,国税机关所掌握的仅仅是在ctais中所反映的孤立、静止的信息,无法对纳税人的信息进行准确的分析判断。另一方面,基层国税部门为了片面追求机上征管考核质量,提高“五率”,在数据输入微机前,就事先进行了人工处理,制造该登记的不登记,并人为制造假申报、假停业,使相当一部分纳税人游离于ctais监控之外,导致信息数据失真,从而大大削弱了微机的监控作用。

2、行政管理失范。一是机构设置不规范。缺乏明确的设置依据与标准,往往是以加强管理为名,自搞一套,随意性大,以至于今年设,明年撤,机构时常处于变动之中,不仅带来一系列人员调整、职能调整的麻烦,而且使纳税人无所适从,影响国税部门在社会上的声誉。二是激励制度尚未建立与完善,制约干部发挥工作积极性、主观能动性。在大多数干部政治前途渺茫的情况下,如何激励干部还没有制定出可操作性强的办法,人员苦乐不均、分配不公已经成为国税事业发展的严重掣肘。三是行政管理透明度不高,政务不能实行完全公开,财务经费支出结构性矛盾突出,公用经费,尤其是招待费用和车辆费用支出过大。

(四)规范执法的体制、机制、人员素质还有差距。第一,执法体制不配套。尽管国税部门是自上而下垂直管理的,但作为政府职能部门,仍需接受当地政府领导,且方方面面离不开当地政府的支持,再加上现行财政体制“各管各”,在这种情况下,使国税部门听命于各级党委政府,难以独立执法,以至于行政干预执法。同时现行税收管理体制存在的不足,也迫使少数国税机关为任务而执法,甚至“靠税吃税”。第二,执法机制不健全。在管理机制上,税收征管机构设置不统一,职能交叉或遗漏,税收征管基础设施跟不上,税收信息化协同不够,共享程度不高,影响了执法的质量和效率。在监督约束机制上,业务工作制度缺乏衔接,协调性差,各执法环节存在一些“空隙”,在各工作系列内部也缺少严密系统的制约与监督。执法责任制落实不力。在执法保障上,办案经费不足与装备落后问题突出。第三,执法人员素质没保障。少数执法人员的政治思想素质不高,许多人员的执法业务素质亟待提高,执法素质的缺陷,导致在执法过程中难免出现执法走样,造成执法偏差的情况。

(五)税收服务体系建设跟不上形势。近几年,国税部门越来越重视税收服务,尽管采取了一些积极措施来强化服务,但总体上收效甚微,服务远远不能满足纳税人的要求,问题在于:一是管理出位。纳税人只被当作国税机关的被管理者来对待。优化税收服务并没有当作税务行政的主要内容,完成收入任务是硬指标,税收服务则是软指标。二是保障失位。税收服务应该贯穿于税收征管的各个环节,并且需要有效的计划和组织来保障实施。但长期以来,办税服务厅成为主要的服务场所,并没有专门的服务机构进行统一管理,税收服务没有保障。三是监督缺位。税务机关没有纳税服务考核评价体系,纳税服务很大程度取决于行政领导的自身觉悟与管理水平。四是内容错位。社会化服务与税收服务不分,税务代理机构与税务机关“明脱暗不脱”,推行强制服务,获取部门利益,而税务机关提供的服务还处于较低层次,纳税人并不能得到真正需要的服务。

三、进一步做好国税工作的措施

上述五大问题,在树立和落实科学税收发展观的过程中,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逐步予以解决,当前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

(一)改进和完善考核办法。促进领导干部形成正确的政绩观,首先是要改进收入考核办法。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家财政收入将更多地依靠税收,在履行税收收入职能过程中,要按照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将税收计划由指令性、行政性改为预测性、指导性计划,并体现一定的弹性,弱化行政考核,强化依法治税,破除单纯考核收入数量的旧体制,将依法治税与税收计划统一起来,强化税收征管和执法质量的考核,加强对税收执法行为的监督。其次,要完善干部政绩考核机制,做到全面、客观、公正。所谓全面,就是在考核一个地方的工作时,对干部进行定性和定量双指标考核。不仅要看税收任务的总量,还要看税收增长的质量和效率;不仅要考核税收收入,更要考核税务管理;不仅要考核物质文明建设,还要评价精神文明建设等。所谓客观,就是既要看在创造政绩的过程中能动性,也要看客观条件的优劣;既要看上级党组织的认可度,也要看群众的满意度;既要看领导班子集体的作用,又要看领导成员在集体领导中发挥的作用。所谓公正,就是严格按制度和程序办事,增加工作的透明度,不断扩大群众的知情权,将政绩考核结果向群众公布,听取群众意见。

(二)切实加强队伍建设。一是改革进人机制,规范“入口”。以后进人一律通过公务员考试选拔择优录用,改普遍招考为分类录用,在公务员招考中重点扩大稀缺人才,专用人才(计算机、法律、文秘)的招收比例,改善队伍素质结构。二是健全分流机制,疏通出口。适当放宽内退条件,对工作能力差,不适应工作岗位的,不分年龄界限鼓励其内退,保留基本工资待遇,对需要分流的人员一律实行买断工龄制,减少国税系统人员基数,达到减员增效的目的。三是改进考核机制,建立科学的量化考核办法,尽可能排除人为因素,做到客观、公正评价干部职工的工作业绩。同时设立专门的督办考核机构,有专人对各项制度的执行情况、各项工作的落实情况进行实实在在的考核督促。四是完善培训办法。在培训对象上,以中青年干部、业务上的新手、生手为主;在培训内容上,大力开展税务稽查、财务会计、计算机应用、法律法规、应用写作等方面的专业培训、岗前培训和应用培训;在培训方式上,可采取网上办学、委托办学、联合办学等方法,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努力提高培训质量、效率和效果;在培训考核上,要建立培训必考的制度,采取闭卷考试方式,学什么考什么,把考试成绩与工作考核奖惩挂钩。

(三)强化税务管理。税收工作将逐步实行无计划管理,把考核目标多元化、内在化,这就要求我们建立与新时期治税思想相贯通的税收管理体系,通过定岗、定责、定标,逐层细化,逐个量化,推行全员岗位目标责任制,完善岗责体系,明确岗位职责,按照专业化管理要求,科学进行业务重组,因事设岗,因岗定人,并制定规范、明晰、流畅、高效的税收征管流程,建立各种信息传递制度,确保业务流程中各项工作的规范运转和各岗位间的紧密衔接,形成良好的征管格局;开发研制,建立起较为实用的计算机综合目标量化考核税收管理系统,实现税收管理过程的信息化与自动化。要建设新型征管模式,实施以信息化为依托的“征、管、查”三分离的征管改革,全面推行“集中征收、重点稽查、强化管理”的征管格局,理顺申报、征收、管理、稽查等工作环节,严格收入监控。要夯实税源基础,通过实行税源户籍管理责任制,建立和完善税源管理部门协调机制,做到户籍管理专业化、规范化。要强化重点税源监控,利用ctais信息技术建立重点税源的数据库,指定专人实行分户跟踪动态管理。

在内部管理上,要改革分配办法,推行能级管理,按照“三考一定”的思路,即通过考试、考评、考核,确定能级,将干部的能级与收入挂钩,彻底打破平均主义,改传统的按人头分配为按能级分配,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能者多劳,多劳多得;庸者少劳,少劳少得;懒者不劳,不劳不得”。要进一步推行政务公开,利用网络等媒介公开人事、财务等涉及干部职工切身利益的事项,确保干部职工的知情权。

(四)严格税收执法。一是要把提高执法人员素质作为保证税收执法质量的根本,加强执法人员的素质培养,特别是要加强业务培训,严格实行持证上岗。二是要完善税收执法工作机制,重点抓好“三个环节”。在征收环节,通过推进多元化申报方式,加快征管信息化建设,实现税收执法的网络化管理;在管理环节,通过加强对税收信息资源的管理和利用,以制度约束方式来突出管理质量考核,切实夯实管理基础;在稽查环节,努力实现稽查程序的规范化,按照职责分离,相互制约,密切配合的原则进一步规范稽查执法行为。三是要健全税收执法监督机制。对内,重点加强对税收执法行为事前、事中、事后监督。事前监督重在对抽象行政行为的监督,确保执法的依据合法;事中重在强化过程控制,防止权力滥用和执法的随意性,包括全面推行执法责任制、认真执行重大税务案件审理制度、抓好税务行政处罚听证等工作;事后监督必须注重责任的落实,通过开展税务执法检查,落实税务行政复议制度等。同时,要进一步抓好“两权”监督,强力推行执法责任制,在国税系统内初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执法监督体系。对外,要通过完善税务执法公示制、聘请社会税收执法监督员、加强信访、投诉举报管理等形式,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四是强化税收执法考核。要根据规定设立税收执法考核指标,如偷、逃税处罚率、税务保全强制措施执行率、税务违法案件移送率等指标,逐步代替单纯的税收任务完成情况考核,进一步健全税收执法考核机制,此外,还要完善奖惩措施,将质量考核与实施执法过错责任追究、激励机制等结合起来进行。

(五)优化税收服务。要从根本上优化税收服务,必须从机制上建立有效的以纳税人需求为导向的税收服务体系,将税收服务从口号性要求变为制度性要求,从被动性要求变为主动性行为。一是要创新税收服务机制。税收服务与征管工作的联系紧密度越来越强,要积极构建服务机构与服务体系。当前,要抓住起征点调整后,机构进一步收缩,农村管理人员“富余”的机会,对现有人力资源进行整合,建立服务机构。根据服务工作的需要,在市州局设立“税收服务管理科”,加强对全系统税收服务工作的指导、协调与检查,在县市局设立“纳税人服务中心”,在办税大厅设立“税收服务岗位”。同时建立纳税服务责任制和服务工作考评制度,从组织上、体系上,保证税收服务工作的系统化、长期化。二是要整合现有办税岗位。将目前单一办理某项涉税业务的“一岗一责”整合为可办理所有涉税业务的“一岗多责”,推行“一窗式”服务,变多个窗口为一个窗口对外,让纳税人在一个窗口就能办理不同涉税业务。三是要更新服务方式。要进一步完善办税服务功能,包括公开办税规则、简化办税手续,如推行税法公告制、首问负责制、纳税提醒制。并积极探索多元申报方式,最大限度地方便纳税人;要大力推行维权服务,切实保障纳税人的知情权、申辩权、受尊重权以及对税收活动的监督权,如通过推行公开办税,实行“阳光服务”,开通办税服务“绿色通道”,实行贴近式服务;开展送政策下户,实行“零距离服务”等方式,进一步强化税收服务功能。四是要改进服务手段。要充分利用金税工程、办公自动化等手段,借助先进信息化技术改进传统税收服务手段,发挥网络互联互通,信息资源共享的优势,搭建电子平台,使纳税人从繁杂的办税事务中解脱出来,最大限度地享受方便、快捷、高效的税收信息服务。如,可尽快建立计算机税收法规信息库,设立税法知识查询热线,设置纳税信息电子触摸屏。同时,要制止强制性税务代理,让税务代理与税务机关彻底脱钩,使税务代理健康有序发展,不断完善社会化税收服务机构。

第三篇:落实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 doc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作好林业建设

一、全市林业概况分析

林业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具有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涵养水源、改善坏境、净化空气等作用,长期以来,由于我市不合理的森林采伐利用,天然林面积剧减,严重地影响了生物物种资源,危及生态平衡。为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依据当地的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条件,将祁连山森林资源作为河西人民懒以生存的条件,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稳定和协调发展提供自然条件.全市川区已形成农田林网.加之近几年来的退耕还草,退耕还林,封山,封沙育林,基本形成农田林网系统., 过去从我上学时就听到看到植树造林绿化祖国,几十年来所造的林只造不管,成活率,保存率并不多.这就引起了国家和林业人的反思.当然我们西北的自然条件恶劣,气厚干旱,如果说在计划经济时期所造的林保存下来,面积可能有现有林地面积的几倍,这是什么原因所造成的,这引起了政府和林业人的思考.1976年改革开放后,土地承包.国家各方面政策出台,地方政府同时也相应的出台了一些条条框框,造林逐步才重视起来,政策规定,谁造林谁管护谁受益,才调动起林农的积极.至2002年退耕还林还草的政策,相应的成立了地方职能部门张掖的林业开始有了历史性的大变化.1998年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修改制定了《 森林法》,该法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明确规定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根据国家林业局《关于开展全国森林分类区划界定工作的通知》、要求,我市成立了全市森林分类区划界定工作领导小组,组织业务部门技术人员,从2002年5月至2003年2月,完成了全市森林分类区划界定工作。开展重点公益林认定核查和重点公益林管护核查,并对认定核查的重点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进行补偿。

近年来,我市为了争取国家重点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各县(区)财政、林业部门不懈努力,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2005年4月经甘肃市林业厅核查组核查后认定张掖市天然林保护工程区外.重点公

益林面积287.55万亩,其中:按生态区位划分江河两岸3.25万亩,占重点公益林面积的1.13%;荒漠化和水土流失严重地区284.30万亩,占重点公益林面积的98.87%;按地类划分有林地23.10万亩,疏林地1.51万亩,灌木林地262.94万亩,分别占总面积的8.03%,0.53%和91.44%;按林种划分水源涵养林0.47万亩,防风固沙林283.82万亩,护岸林3.26万亩,分别占总面积的0.16%,98.7%和1.13%;按县区划分山丹县60.50万亩,民乐县35.34万亩,甘州区73.53万亩,临泽县48.86万亩,高台县51.21万亩,肃南县18.11万亩,分别占总面积的21.04%,12.29%和25.57% 16.99%,17.81%和6.30%。2005年,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将我市天保区外的重点公益林列入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的范围。2008年经过市林业厅核查后又将肃南县30万亩天保区外的重点公益林列入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的范围,至此,我市列入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范围的天保区外的重点公益林面积达313.55万亩,中央历年投入的补偿资金达4700万元。

二、公益林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要建设“生态文明”的宏伟目标。那么什么是“生态文明”?目前比较公认的理解是:生态文明主要是指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科学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状况所支撑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这是我党在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发展的趋势以及规律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做出的重大决策。不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深远的影响,同时对维护全球的生态安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生态文明观的核心思想就是要从“人统治自然”过渡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对全党、全社会提出了以下本质要求:一是要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实现生态良好;二是要在全社会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三是要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生态伦理道德并履行维护生态安全的责任和义务。

森林和湿地是陆地最主要的两大生态系统。它们以70%以上的程度

参与和影响着地球化学循环的过程,在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物质交换和能量流动中扮演着主要角色,对保持陆地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维护全球生态平衡、促进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发挥着中枢和杠杆作用。所以说,森林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键和纽带,是生态建设的主体。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们重视林业发展,重视林业生态体系建设,就是为了有一个更好的生态环境,就是为生态文明建设尽力,就是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我市地处西北内陆干早地区,位于河西走廊中部黑河中上游地段,生态地位十分重要,而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脆弱,森林资源总量不足,生态建设任务十分繁重。同时,我市又是经济欠发达市区,投入不足是严重制约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因素。国家实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是我国探索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的良好开端,是国家为保护森林、充分发挥森林在环境保护中的生态效益而建立的,通过国家投资、向森林生态效益受益人收取生态效益补偿费用等途径设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用于提供生态效益的森林的营造、抚育、保护和管理的一种法律制度。这就为我市林业生态建设与保护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对于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实行森林生态效益补助,不仅是为森林资源保护管理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更重要的是对森林生态价值的重新认识,是从根本上促进林业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的良性机制,是林业经营思想从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的一次历史性转变。

几年来,通过宣传发动工作和加强对公益林的经营管护,在实践中人民群众认同了改善环境的重要意义,使各级领导及广大干部群众转变了以往经营森林的观念,增强了对生态环境建设的紧迫感和使命感,在思想认识上形成了共识,为生态公益林建设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通过生态公益林建设这一举措,森林单位面积得到了相应的补偿,解决了以改善生态环境为主的治沙造林、农田防护林、水源涵养林、沙生灌

木林管护经费的不足,减轻了国营林场的经济压力,改善了森林质量,此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三、如何加强重点公益林的管护工作

为规范和加强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提高人们对中央实施重点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的认识,进一步完善和健全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的有关政策法规,科学合理的管理、使用好补偿基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切实加强重点公益林的管护。

1.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重视天保区外重点公益林建设

各县(区)要积极配合,利用当地各种媒体,广泛开展宣传工作,上下形成合力,迅速掀起宣传天保区外重点公益林建设管理的高潮。加大保护生态、建设生态的宣传力度,增强全市人民的生态意识。提高保护生态、建设生态的自觉性要调动各方面的宣传力量,利用各种宣传舆论工具,运用各种宣传形式,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天保区外公益林建设与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地位和重要作用。通过广泛的宣传,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使社会各界都来关心和支持天保区外重点公益林的建设。

2.完善管理体制,促进天保区外重点公益林建设

要理顺天保区外重点公益林的经营管理体制,明确经营主体。针对张掖市林权分散的问题,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积极探索有效的经营形式。对集中连片的有林地,可采取“分股不分山、分利不分林”的形式,将产权逐步明晰到个人。对零星分散的有林地,可将林木所有权和林地使用权合理作价后,转让给个人经营。对宜林荒山荒地,可直接采取分山到户、招标、拍卖等形式确定经营主体,也可以由集体统一组织开发后,再以适当方式确定经营主体。当然,不管采取哪种形式,都要依照村民委员会自治法和农村土地承包法,经过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民主决策,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成员享有优先经营权,对于部分生态区位特别重要的天保区外重点公益林,可以通过国家赎买的方式将林权收归国有,以保障天保区外重点公益林经营管理措施得到有效落实,确保天保区外

重点公益林对于整个地区的生态屏障作用。

3.要提高补偿标准,调动公益林经营主体积极性

目前商品林蓬勃发展,商品林的投资回报远远大于天保区外公益林。虽然天保区外重点公益林的补偿标准在逐步地提高,但与专家测算的每公顷效益补偿金为375元以上的标准相差甚远。实际上,现行的天保区外重点公益林补偿标准也远远低于林地的正常出租价300元/公顷·年至450元/公顷·年,因此难以提高林农积极性。所以,要提高公益林经营主体积极性,使天保区外重点公益林管护工作得到落实,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政府大幅度提高天保区外重点公益林效益补偿标准。

4.要以财政补偿为主,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

林业是一项公益事业,国家理应加大对天保区外重点公益林的支持力度,建立稳定的以各级公共财政投入为主的投入体系。但考虑目前国家财政收支情况,单由国家财政统筹解决难以全面落实。就张掖市而言,虽然市财政给予天保区外重点公益林一定的效益补偿,但大部分的市、县财政难以落实配套补偿资金。所以,应建立以国家和地方财政统筹为主,部门、单位和社会补偿结合的多元化的投入机制。

5.要建立激励机制,提高公益林生态功能等级

在理顺天保区外重点公益林管理体制的前提下,以提高天保区外重点公益林的功能等级为标准,天保区外重点公益林管理机构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提高林农和各经营主体的积极性。通过激励机制的实施,变天保区外重点公益林各经营管理主体“要我管”为“我要管”。另外,大力提高工程造林质量,提高建设的标准。严格按照《张掖市天保区外重点公益林建设管理技术规定》的标准按质按量检查验收所造林分。加快推广造林工程规划设计施工监理资质准入制度,贯彻落实《张掖市造林管理办法》和《张掖市造林工程规划设计施工监理单位资质认定办法》。坚持适地适树原则,大力发展优良乡土阔叶树种,多营造混交林,做好林分的改造,提高天保区外重点公益林的功能等级。

6.要建立碳排放权交易机制,推进效益补偿的市场化改革

国际上许多国家实施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推向市场。碳排放权交易主要方式是:排放二氧化碳的国家或公司,以资金形式,向本国或外国森林拥有者、经营者支付森林生态效益生产成本,协助他们造林,并可将其造林所吸收的二氧化碳量作为其排放减量成果;森林拥有者、经营者利用其他国家或公司的资金援助进行造林,同时将所吸收的碳汇或抵减量卖给提供资金的国家或公司。

目前国外已有25个国家对生态效益补偿引入市场机制,美国、巴西、哥斯达黎加是3个成功地实施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的国家,他们的成功经验表明,在产权明晰条件下,森林生态效益价值可以在市场上实现,政府并不是生态效益补偿资金来源的唯一渠道。推进天保区外重点公益林效益补偿市场化改革,把我国天保区外重点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引入市场机制,可以减轻政府的财政压力,其提供的补偿资金远大于政府提供的补偿资金。实行碳排放权交易机制,使分布在江河上游:工业不发达的地区可以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吸收江河下游发达地区的资金来发展林业,以解决生态效益补偿不足的问题。

四、建立考核制度确保公益林管护到位并制定办法

为促进张掖市天保区外重点公益林建设管理和效益补偿工作的有效落实,制订和建立该工作的目标责任制和考核办法,实行市、县(区)、乡(镇、林场)三级考核就显得尤为迫切,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1)有效落实天保区外重点公益林的管护责任。各县(区)根据具体情况划定综合管护责任区,落实管护人员,加强生态公益林区的防火、防病虫害工作。禁止在生态公益林区内伐木、放牧、狩猎、打树枝、铲草等,严禁在公益林内开矿、开垦、采石、挖土、筑坟和建墓地。

(2)落实天保区外重点公益林的补植补造和更新改造,提高生态功能等级。重点抓好23.10万亩有林地(包括黑河两岸的3.26万亩护岸林,19.37万亩的防风固沙林,0.47万亩的水源涵养林),1.51万亩疏林地(防风固沙林)这些对张掖这片绿洲的生态景观生态有重大影响的乔木林地的补植补造和更新改造,同时抓好262.94万亩对抑制风沙、改善生态环境起到重要

作用的灌木林地的抚育和管护。

(3)保证天保区外重点公益林建设和补偿资金落实到位。根据国家林业局、财政部《重点公益林管护核查办法(试行)》、《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办法》,规定按每亩每年市、县两级林业主管部门分别收取0.15、0.2元的管理费用,县级以下林地、林权所有者每亩每年按4.0元的标准对张掖市天保区外重点公益林实行补偿,2004~2008年中央财政共核拨补偿资金4700.8万元,各级部门要确保重点公益林建设和补偿资金落实到位。

2、建立天保区外重点公益林建设管理目标责任制和考核办法的依据(1)制定《张掖市天保区外重点公益林建设管理和效益补偿办法》。办法应对生态公益林的规划、建设、经营管理和效益补偿资金的筹集与分配进行明确规定。

(2)制定《张掖市天保区外重点公益林建设管理和效益补偿办法实施意见》。实施意见应对生态公益林面积的区划界定、建设的标准、效益补偿资金的使用与监督管理进行规定。

(3)签订天保区外重点公益林建设管理和效益补偿目标责任制。主管林业的副市长与县(区)主管林业的副县(区)长签订责任书,县(区)级主管林业的副县(区)长与各乡(镇、林场)主管林业的副乡(镇、林场)长签订责任书。责任书的内容包括落实机构人员、建设管护天保区外重点公益林的面积、生态功能等级的提高指标、天保区外重点公益林的更新改造等。

(4)天保区外重点公益林核定面积,以2008年底列入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的面积313.55万亩核定面积为考核依据。

(5)天保区外重点公益林保存面积、生态功能等级和采伐迹地以市森林资源管理部门监测审核确认的当年森林资源档案统计数据为考核依据,迹地更新面积以市天保区外重点公益林管理部门审核确认的统计数据为考核依据。

3.天保区外重点公益林建设管理和效益补偿目标责任制的考核(1)天保区外重点公益林考核指标体系:

①天保区外重点公益林管护。设置机构、人员、管护责任书签订率、管护面积落实率、管护人员落实率、面积保存率6个指标进行考核。

②迹地更新。设置迹地更新率1个指标进行考核。

③天保区外重点公益林地理信息系统建立和管理。设置建立与更新数据库、建立地理信息系统2个指标进行考核。

④天保区外重点公益林资金使用。设置建设资金到位情况、配套资金到位情况、资金兑现情况,补偿资金到位情况、配套资金到位情况、资金兑现情况6个指标进行考核。

(2)有关考核指标计算办法

各项考核指标的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管护责任书签订率=(已签订管护责任书面积/天保区外重点公益林核定面积)×100%

管护面积落实率=(核实管护面积/天保区外重点公益林核定面积)×100% 管护人员落实率=(已落实管护人员数量/应落实管护人员数量)×100%

=(已落实管护人员数量/天保区外重点公益林核定面积)×200×100%

(注:应落实管护人员数量为按规定每3000亩天保区外重点公益林面积落实管护员1人以上,天保区外重点公益林核定面积以公顷为单位,管护人员落实率大于100%的按100%计算)天保区外重点公益林面积保存率=(本天保区外重点公益林保存面积/天保区外重点公益林核定面积)×100%

(注:天保区外重点公益林核定面积以2006年底列入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的面积287.64万亩为考核依据。)迹地更新率=[本实际完成迹地造林面积(不含补植套种)]/ 本前积存的迹地迹地面积×100%(3)考核检查办法:

第一,年终由各县(区)组织有关单位对目标责任制执行情况进行

自查,并将情况上报各县(区)人民政府,由各县(区)组织进行审核和自评,填报各项考评表(见附表),编写本各县(区)目标责任制执行情况报告,于每年1月底前专题上报市人民政府,并抄送市林业局审查核实。

第二,每年12月底至1月初市人民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对各县(区)进行检查考核。

第三,市人民政府根据检查情况进行综合汇总,向全市通报考核结果,兑现奖惩。

(4)奖惩办法

考核结果由市人民政府予以通报,成绩突出的给子表扬奖励。总分不足70分或发现违规使用天保区外重点公益林资金行为的由市政府向有关县(区)政府提出黄牌警告,连续两年被黄牌警告的,有关县(区)政府要向市政府作出书面检讨,并提出整改方案,经整改仍不能达标的,追究有关县(区)政府主管责任人行政责任。

2009年5月10日

第四篇:落实科学发展观

落实科学发展观 铸造教育新辉煌

——清远市清城区申报广东省教育强区自评报告

花园清城,物华天宝,源远流芳。清城区在高速发展社会经济的同时,全面唱响科学发展的主旋律,立足增强地区综合竞争力的新起点,增强教育优先发展的新动力,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区,通过强化政府责任、优化育人环境、培育名师名校、落实“六个到位”、实施“六个优先”等有力措施,全面推进“十大工程”建设,成功打造了清城教育的“六大特色”,取得了经济助动教育均衡发展、全面腾飞的显著成绩。

一、基本情况

清城区历史悠久。她的前身是清远县,建制于秦朝,迄今已有2229年的历史,1988年2月撤县建区,是清远市目前唯一的市辖区,是市委、市政府所在地,是清远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区面积927.2平方公里,总人口55.64万人;下辖凤城、东城、洲心、横荷四个街道和源潭、龙塘、石角三个镇。

清城区区位优越,交通便捷。位居广东省中部,东临佛冈县,南接花都区、西壤四会市,北邻清新县,距广州市区60公里,距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28公里。水、陆、空交通网络发达,北江河、京广铁路、107国道、广清高速公路以及在建的武广客运专线纵贯全区,与广州、佛山等珠三角地区形成“一小时经济生活圈”,是名副其实的“珠三角后花园”。

清城区气候宜人,资源丰富。生态良好,风光秀美,环境综合指数历年排在广东省前列。清城区是我省重要的水稻、蔬菜、花果等农作物生产基地,麻黄鸡、乌鬃鹅、竹笋驰名中外;矿产资源丰富,是经商投资的热土,源潭陶瓷城、龙塘工业园、石角再生铜业成为三大工业品牌。

清城区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浓厚。东城人黄昌祚被清光绪皇帝钦赐为举人第一名,清末榜眼朱汝珍曾任清溥仪皇帝的老师,李文楷为国捐躯成为黄花岗72烈士,“金融巨子”林炳贤成为香港恒生银行创始人之一,还有英籍华人郭南斯女士成为中国当代文化艺术大使等。小北江,缓缓流水,两岸峰峦,景色迷人。有飞来古寺、飞霞洞观、故乡里景区、黄腾峡漂流、新银盏温泉、九厅十八井等风景名胜驰名中外。

近年来,全区乘改革开放的春风,进一步解放思想,发展经济,多项主要经济指标名列全市前茅,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全区经济社会实现了跨越发展的强劲态势。从2006年到2008年,我区GDP年均增长42%,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72.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66.8%,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48.0%,创造了后发地区跨越发展的“清远现象”,成为了广东后发地区发展的典范。

清城区获得了多张名片,“中国再生铜都”、“中国漂流之乡”、“中国温泉之乡”、“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宜居城市”。同时,还获得多项殊荣,“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区”、“广东省体育先进区”、“广东省首批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广东省双拥模范区”、“广东省教育收费规范县区”。2006、2008年,县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基础教育工作实绩考核均获得优秀等级。在经济全面提速的同时,我区的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全区现有广东省教育强镇(街)4个;中小学校79所,其中,小学58所,初中16所,高(完)中4所, 中职学校1所,在校中小学生95284人;幼儿园83所(含公办幼儿园2所),学前三年在园人数20008人;全区共有各级各类等级学校(含幼儿园)72所,省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65所。

全区现有中小学(幼儿园)专任教师5589 人,其中,幼儿园专任教师825人,学历合格率为100%;小学专任教师2348人,学历合格率为100%,大专以上学历1951人,占83.1%;初中专任教师1626人,学历合格率为98.8%,本科以上学历1265人,占77.8%;高中专任教师601人, 学历合格率97.5%,研究生学历程度49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8.2%以上;中等职业教育专任教师189人,学历合格率为93.7%,研究生学历程度17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9%。

近三年,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均达100%,小学五年保留率120%以上,年辍学率为0,升学率100%;“三残”儿童少年入学率每年保持100%;初中毛入学率分别为104.6%、106.2%和114%,升学率分别为81.5%、84.7%和89.3%,初中三年保留率分别为97.2%、95%和95%,年辍学率控制在0.2%以下;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为 71%、76.6%和81.3%,优质学位占93.1%;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别为21%、23.3%和25.5%。

二、创强情况和自评结果

2007年4月,区委、区政府召开了高规格的创强动员大会,全面启动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区工作。原区委书记肖文同志在会上作了题为《鼓足士气 奋力拼搏 全力打造广东省教育强区》的动员报告,明确提出:清城区要在2008年在清远市率先实现创建教育强区,争当欠发达地区创强排头兵的号召。区教育局局长许廷镜同志在会上作了题为《交全区人民满意的答卷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表态性发言。成立了以原区长现任区委书记苏浩志任组长、区委副书记李灿坚和原分管教育工作的副区长梁思任副组长、各职能部门第一把手为成员的“清城区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区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从各有关职能部门抽调精兵强将充实到创强办工作,并把区创强办直接设在区政府内,负责统一指挥全区创强工作。区主要领导经常到创强办了解情况,指导工作;各镇、街与区政府签订了创强责任状。“动员大会”掀起了如火如荼的创强高潮,吹响了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区的冲锋号角。

区委、区政府对照《广东省教育强县(市、区)督导验收方案》的标准和要求,结合本区的实际,经过广泛而深入的调查研究,制订了《清城区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区暨2007年“教育年”办教育实施方案》,明确创强的目的和意义。创建教育强区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是实现我区现代化的先导和基础,是促进我区经济社会全面均衡、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创建教育强区有利于优化我区投资环境,加快城市化进程,提高“三个文明”建设的水平,有利于促进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依法履行教育职责,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同时,创建教育强区,是教育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有利于高质量、高水平“普九”和实现“基本普高”,有利于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与21世纪和知识经济时代相适应的学习型社会。

我区在创强工作中,通过媒体报道、举办大型创强募捐晚会和文体活动、印发《创强简报》、举办《清城教育论坛》、张挂户外标语等多种形式,反映创强动态,报道创强亮点,宣传创强意义,做到电视有像、电台有声、报纸常登,家喻户晓,全民参与。

同时,根据省《督导验收方案》中的十五个二级指标和要求,逐项细化、分解到各有关职能部门,印发了《清城区创强工作进度表》,全面实施部门分工负责制,做到责任到人,工作落实到位,实施下级对上级负责的行政问责制。

区创强办根据《广东省教育强县(市、区)督导验收方案》的标准和要求,对照本区目前的教育状况,逐项进行自查,找出差距和存在的问题,及时制订清城区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区《攻坚破难工作方案》,明确整改的要求和时间,确保整改工作落实到位,按时完成整改任务。

通过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整改,创强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一是政府责任进一步落实;二是教育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三是教育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四是打造“十项工程”成绩显著;五是创建教育“六个特色”初见成效;六是强镇强校不断涌现;七是教育资源进一步优化。

在创建教育强区中,我区的教育工作得到了上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2006年6月、11月广东省省长黄华华、省委副书记刘玉浦先后到我区石角镇视察创强工作,称赞我区教育创强“发展快,前景好,是具有智慧和远见卓识的举措。”2007年12月,省教育厅副厅长刘育民、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主任陈健等领导来我区指导创强工作时,高度评价我区创强“决心大、投入多、气氛浓、干劲足、力度强、进展快、质量高、效果好,不仅硬环境建设比较科学,软环境布局也非常合理。”

对照《广东省教育强县(市、区)督导验收方案》,我们逐项进行了客观的自评:政府责任164分,教育管理150分,发展水平172分,总得分为486分,占总分值的97.2%,《方案》中“党政领导与规划”等“五项必达标准”均已全部达到。至此,我们认为,清城区已达到广东省教育强区的标准,恳请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予以督导验收。

三、主要做法和成绩

(一)实施“科教兴区”,教育优先发展成效显著。

1、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做到“六个到位”。区委、区政府非常重视教育工作,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清醒认识到实施“科教兴区”和创建教育强区的重要性,切实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

区委书记苏浩志同志经常在区的各种会议上宣传教育创强的重要意义,强调:“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没有教育的现代化就没有清城的现代化。要通过创建教育强区,提高我区教育的综合实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区委副书记、区长刘柏洪同志深入各镇街和学校督导创强工作,多次强调:“投资教育就是投资清城的未来。实现清城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同时,必须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要通过创建教育强区,进一步提升我区教育的综合实力。”

原分管教育工作的副区长梁思同志强调:“以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区为契机,全面提升我区教育事业发展水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力推进均衡教育,为城区教育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为教育大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源泉。清城区明确了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区的总体思路是思想大解放,教育大发展;大手笔投入,大气魄推进,大氛围营造,大面积提高,做到“六个到位”:

一是思想认识到位。区委、区政府以前所未有的力度重视教育强区的创建工作,全区确立了“近期抓工业,长远靠教育”的战略思想,真正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明确提出了要在2008年创建成为广东省教育强区的奋斗目标,把创强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党、政主要领导把创强工作当成第一要务常抓不懈,分管教育工作的副区长全力负责推进,并经常到学校调研、督导创强工作。全区上下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为全力推进创强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思想指引。

二是组织领导到位。为了顺利开展创强工作,区创强办从各有关职能部门抽调精干人员组成六个工作小组,代表区政府行使督促、检查、指导、以及统筹、协调全区“创强”工作的职权;各镇街由主要领导挂帅,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强化对创强工作的组织领导,及时解决创强问题。

三是资金投入到位。近年来,全区用于教育、创强方面的资金总投入达7.5亿多元。其中比较大的项目有:投入新华侨中学2.2亿元,区职业学校8000万元,区直其他学校1400万元;石角镇投入创强1.1亿元;龙塘镇投入1.1亿元,源潭镇投入7000多万元,横荷街投入8000多万元,东城街投入3600万元,洲心街投入2500万元,促进教育硬环境发生质的飞跃。此外,为进一步营造全民支持创强工作的氛围,2007年5月,我区成功举办了创强募捐晚会,筹得各界热心人士认捐款物累计7008万元并全部投入学校建设中。大手笔投入,促进教育大发展,全区办学条件更加优化,教育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四是方案规划到位。按照发展大教育的要求,我区先后出台了《清城区创建教育强区暨“教育年”办教育实施方案》、《清城区教育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清城区高中阶段学校布局调整方案》、《关于建设教育强区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我区中小学布局调整的意见》、《关于贯彻〈广东省教育现代化建设纲要>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纲领性文件,引领清城教育事业健康、快速、协调发展。

五是激励措施到位。制定了《清城区四项教育奖励暂行办法》、《清城区教师五项津贴制度》等一系列重教奖教的政策文件,重奖为教育发展作出贡献的先进个人和先进单位。例如,每年安排360万元专项资金对教师实行重点岗位津贴;从2007年开始,我区每年专门拿出100万元进行奖教奖学,表彰奖励为教育作出积极贡献的优秀教师和优秀教育工作者。同时,大幅度提高教师工资待遇,在2007年的基础上,从2008年3月份起,教师人均岗位津贴每月再增加了40%;教师住房公积金从07年的每人60元/月调整到目前的每人100元/月。此外,我区对如期完成创强任务的有关镇街各给予500万元的表彰奖励,进一步激励了广大教师安教乐教的积极性,营造了全社会重教支教的良好氛围。

六是责任落实到位。区委、区政府明确强调有关职能部门履行创建教育强区的责任,明确奖惩措施,严格按照创建工作的目标和要求,形成了清城区创强阶段性工作汇报制度,定期召开会议通报工作进度,明确对创建工作热情高、力度大、进展快、成绩突出的单位予以表彰奖励;对创建工作重视不够,工作不力、进展缓慢的部门和单位进行通报批评,限期整改。确保把各项工作落实到位,如期完成创强任务。

2、落实教育优先发展地位,做到“六个优先”。区委、区政府高瞻远瞩,放眼未来,举全区之力发展教育事业,做到“六个优先”,全区上下形成了“党以重教为先,政以兴教为责,师以爱教为本,民以支教为荣,侨以助教为誉”的良好氛围,全面开创城区教育大发展的新局面。

一是教育规划优先制定。根据我区经济社会与人口发展的需要,区委、区政府把教育发展列入清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提出发展教育事业的奋斗目标:在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到2008年,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坚持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学前教育,建立多元化办学体制,推动我区各类教育事业加快发展,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实现这一目标,我区制订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社区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的计划和近期、中期和远期发展规划。

二是教育问题优先解决。区委、区政府把教育工作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2006—2008年区委、区政府统筹召开教育专门会议,研究教育发展方案,解决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区分管教育的领导定期向区主要领导汇报工作,针对存在问题,制定相关的解决方案;区人大、区政协定期视察、检查和指导教育工作,共提出有关教育的议案和提案19件。在区委每年的全委(扩大)会议和人大、政协“两会”上,充分肯定了教育所取得的成绩,明确了教育发展尤其是创建教育强区的目标和要求。近两年来,区主要领导深入学校调查研究、慰问特困师生,召开与教育有关的专题会议达29次,及时研究解决了教育经费、教师编制、岗位津贴、职称评聘、教师住房公积金、学校食品卫生安全、华侨中学创“国示”、区职中“国重”复评、清城中学创省级以及镇街创强资金、学校发展用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等问题。

三是教育用地优先安排。从2006年开始,我区进一步加大了基础教育用地的安排力度,优先规划教育发展用地,对学校建设用地的各种费用,在区职能范围内,能免则免,能减则减,千方百计为学校发展高挂绿灯,保驾护航。近三年,全区教育新征用地623440平方米,新建校舍建筑面积130360平方米,改建校舍119069平方米,全区小学生人均占地面积由2005年的17.4平方米提高到21.5平方米,中学生人均占地面积由2005年的20.6平方米提高到22.4平方米。

四是教育经费优先划拨。资金保障是教育发展的基础,为了尽快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我区全面客观地分析了区域教育现状,采取积极措施,及时优先划拨教育经费,促进教育发展。

(1)教育财政拨款确保“三个增长”。

1)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2006—2008年,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率分别比上一年增长18.68%、25.13%和24.06%,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率分别为11.91%、19%和23.00%,对比分别增长了6.77%,6.13%和1.06%,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

2)在校学生人均教育经费逐步增长。2006——2008年,人均教育事业经费为2297元、2871元和3563元,分别比上一年增长19.51%、24.99%和24.10%。

3)学生生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

2006——2008年,生均公用经费为1044.41元、1108.56元和1126.23元,年增长率分别为2.17%、6.14%和1.56%。

同时,高度重视职业技术教育。建立和完善了职业教育生均综合定额为主的预算管理体系,制定了《关于健全我区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实施意见》,2007年区财政安排专项职业技术学校生均公用经费12.5万元,达到生均25元,有效地解决了职业学校的运作经费,并由2008年开始将此项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内安排。中等职业学校实行国家助学金制度,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按每生每年1500元标准补助,我区能按照省、市、区分担的比例,及时筹足,依时划拨。贫困学生生活费补助及时分发到学生手上。

(2)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逐年提高。

1)近三年,我区每年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均超过30%,达到60%左右,且逐年提高,2006——2008年,分别为20,596万元、25,772万元和31,973万元,分别比上一年提高了18.68%、25.13%和24.06%。

2)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在预算决算中逐年提高。2006年——2008年财政预算教育经费支出分别为13,555万元、15,892万元和22945万元,分别比上年提高14.59%、17.24%和44.38%,财政决算教育经费支出分别是20596万元、25772万元和31973万元,分别比上一年增长18.68%、25.13%和24.06%,财政预决算教育经费支出均比上一年增长。

(3)税费改革转移支付用于教育的比例高于省的标准。近年来,我区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均能按省核定比例用于教育发展。我区上级转移支付资金为1447万元,上级转移支付资金中省核定我区用于教育的比例为40.1%,2006年---2008年我区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用于教育发展均为581万元,占转移支付资金的比例均为40.15%。

严格执行城市教育费附加征收管理的有关规定,做到依法征收、规范管理,合理使用。城市教育费附加全部用于发展教育事业,分别为743万元、1005万元和1248万元。其中用于职业教育的费用(2006——2008年)分别为282万元、515万元和606.6万元,占区城市教育附加费的38%、51.24%和48.61%。

五是教师待遇优先考虑。区委、区政府始终坚持教师是第一教育资源的观念,采取得力措施把尊重教师、关心教育作为政府工作的一件大事切实抓紧抓好。近年来,我区连续五次增加教师职务岗位津贴。目前,我区教师初级职务岗位津贴为874元/月,中级职务岗位津贴为1310元/月,高级职务津贴为1592元/月;不断提高教师工资待遇,全区教师人均年工资从2007年的34330元增长到2008年的40620元,基本接近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为确保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我区还建立了中小学教职工工资发放区长负责制,设立教师“工资资金专户”,全区教师工资由银行统一代发;为增强教职工自我保障能力,我区设立了教职工互助保险基金,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有困难的教职工增强抵御重大疾病和灾难的能力;为解决教师住房问题,我区千方百计推进教师安居工程,目前,全区教师住房总建筑面积达474381.8㎡,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27㎡,达到上级有关规定和当地居民的人均居住水平。这一系列重要措施,对稳定我区教师队伍、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构建和谐社会发挥重要作用。

六是教育人才优先引进。我区成立清城区教师招聘工作领导小组,制定《清城区招聘教师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严格把好教师入口关;对招聘高素质教育人才实行优先安排编制,优先引进录用,千方百计为教育事业引凤筑巢。通过到重点高校现场招聘或面向社会公开招考等形式,引进一批研究生学历水平的高素质人才充实到教师队伍。近三年来,我区共引进优秀教育人才794名,从而使我区教师队伍在结构、学历及综合素质等方面得到明显的提升,高(职)中教师研究生程度达到8%。

(二)打造“十项工程”,教育综合实力全面增强。

1、资源配置工程。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再配置,做大做强中心区域教育”的决策,结合我区学校分布广、规模小,与加快城市化进程和经济社会发展不大相适应的实际,区委书记、区长和分管教育工作的副区长等领导,经过多次深入市区和乡镇中小学进行调研,提出了“优化教育资源再配置,创建教育强区”的战略构思,指导教育部门制订了《清城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等一系列文件,着力做好四项工作。一是加快学校布局调整。全区中小学校由三年前的112所,撤并为现在的79所,共撤并33所,撤并率为29.5%;二是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原区一中、区职中、松岗中学、新北江小学等四所市区学校,按计划完成扩建和新建任务,共投入资金近亿元,增强其扩容吸纳能力,既有效地缓解了市区大班额的压力,又达到了“做强做大”的目的。三是提升学校装备水平。我区投入了160多万元建成了清城区教育信息资源中心,所有学校与区教育资源中心连成区域网,实现了“校校通”目标,并实现了网络化教学管理及网络资源管理现代化。全区完小以上中小学100%配备计算机室,从小学四年级起开设信息技术课。教学仪器设备设施按省一类学校标准配备,满足教学需要,为教育均衡发展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四是增强队伍战斗力。引进一批本科生充实到乡镇中小学校,使其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工作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2、强镇强街工程。通过加大创建力度,我区教育强镇(街)创建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2006年,我区石角镇率先成功创建为省教育强镇,成为粤北地区第一个省教育强镇;2007年源潭镇、龙塘镇相继成功创建为省教育强镇;2008年横荷街创建为省教育强街,至此,我区具有教育功能的6个镇(街)中已有广东省教育强镇(街)4个,占66.7%,超过省定标准。目前,东城和洲心两街正奋力冲刺广东省教育强街目标。

3、规范化学校工程。2007年以来,我区在全面完成学校改危改薄工程后,着力把创建规范化学校作为提高基础教育整体水平、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环节来抓紧抓好,成立了清城区创建规范化学校工作领导小组,根据规范化学校的要求,按照教育思想现代化,办学条件标准化,学校管理规范化的目标,制订了《 清城区创建规范化学校工作计划》,全面铺开规范化学校建设工作。到2008年底,全区74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有65所创建成为省规范化学校,创建率为87.8%,名列全市第一。

4、校外场馆工程。我区十分重视青少年校外教育工作,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氛围,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纳入社区建设规划。建立了江滨公园、图书馆、少年宫、博物馆、文化馆、运动馆等多个供青少年假日活动的场馆;建立了孙中山纪念园、石板思源园、故乡里、红旗寨等多个青少年德育教育基地;建立了牛鱼嘴、凤城生态园、奇乐农庄等多个课外综合实践基地,定期组织全区中小学生到基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关活动场馆在节假日向青少年免费开放,基本能满足我区青少年节假日活动的需求。近三年,我区共组织中小学生40多万人次参加了各种校外实践活动,拓宽了视野,提升了技能,增强了素质,深受社会好评。

5、“五项基础”工程。

一是“生活设施”工程。2007年底,我区全面完成了农村中小学校生活设施改造工作,目前,全区学校生活设施基本达到上级规定的“四有要求”,即有床铺,有学生饭堂,有卫生间,有冲凉房;小学生宿舍生均建筑面积达6.71平方米,中学生宿舍生均建筑面积达6.42平方米,超过省定标准。

二是“五O班额”工程。我区通过采取整合教育资源、严格控制城镇中小学新生入学人数等途径,切实抓好消除大班额工作,目前,全区普通高中校均规模达3074人,平均班额53.7人;职业高中校均规模达5217人,平均班额54.9人;小学平均班额43.6人,初中平均班额48.8人,中小学班额分布基本合理,基本实现了“五O班额”的目标。

三是“扩容促优”工程。2006年以来, 我区加快了高(完)、中职学校的“扩容促优”工程。通过征地360亩,异地兴建华侨中学,使其办学规模达到94个教学班;把清城中学迁移到原城区一中旧址,使其办学规模扩大到77个教学班;全区普通高中校园面积由2006年的187336平方米增加到2008年的390093平方米,同比增加了202757平方米,建筑面积由2006年的103549平方米增加到2008年的 158713平方米;优质学位由2006年的5878个猛增到2008年的8222个,占39.3%;扩建区职校,使其建筑面积由2006年的31480平方米增加到2008年的48660平方米,办学规模达由2006年的62个教学班增加到目前的95个教学班,优质学位2006年的3144个增到2008年的5217个,优质学位同比增长66%。

四是“信息装备”工程。信息装备水平是教育现代化的标志之一。近年来,我区着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坚持“四个结合”,即政府主导与企业投入相结合,高起点与重实效相结合,重点建设与全面推进相结合,硬件建设与应用开发相结合;做到三个“创新”,即投入机制创新,网络建设创新和运营管理模式创新,信息装备工程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目前,全区学校共投入信息建设资金8194万元,建成理化生实验室114间,科学实验室71间,探究性实验室21间,计算机教室136间、电脑7811台,生机比例为12:1,语言实验室87间,图书室95间,电子阅览室25间,电子图书 149万册,远程网络电教平台1081套,有31所学校建有校园网,全区建有教育资源中心1个,并通过100兆光纤与全区所有中小学联成区域网,实现了“校校通”的目标,所有学校开设了信息教育课,45岁以下教师的信息技术使用率达到100%,课件应用率达72%,大大提高了我区教育信息化水平。

五是“强师兴教”工程。我区一直以来非常重视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着力抓好“强师兴教”工作。通过内训外引、名师助教、“培青催熟”,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通过举办“清城教育论坛”,进一步解放了思想,更新了观念,稳定了队伍,促进了发展;通过实施“名师、名校长工程”、跟班学习、挂职锻炼、基本功比赛、继续教育、岗位交流、“送教下乡”等途径,构建了一支懂业务、精专业、高水平的中小学骨干教师梯队;通过实行“中小学教师公开招考”、“中小学教师聘任”和“岗位量化考核”等措施,大面积增强了“两支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教育教学综合水平。近几年,全区共培养出优秀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全国3人,省级13人,市级67人,区级352人,省中小学特级教师2人,区级名校长10人,区级名教师46人,全区教师考核合格率达100%,优秀率达15%以上。

6、质量提升工程。近三年来,我区通过建立教育科研中心和成立兼职教研员队伍,全面开展课程改革实验、教师培训、校本教研、教学质量检测、开发校本课程、开展教育科研和成果推广等一系列质量强校工程,全区教育教学成绩稳步提升。

一是中考成绩摘取全市桂冠。近三年来,中考综合素质分稳居全市的前列;每年市一中在我区录取的最低分数线全市最高,人数全市最多。2006、2007年中考,我区680分以上优分率和700分以上高分率均稳居全市第一;2008年培育了1个全市总分状元和29个全市单科状元,700分以上高分人数有301人,再获全市桂冠。

二是高考成绩继续领先全市。2005年上重本线162人,本科以上806人,占37.1%;2006年上重本线164人,本科以上963人,占38.9%;2007年上重本线209人,本科以上1009人,占38.8%;2008年,全区共4006人参加高考,其中上重点本科线293人,上线率为7.3%,上普通本科线以上1356人,上线率为33.8%,上省专A线以上人数2046人,上线率为51%,总体成绩和各项指标继续保持全市领先的优势。

三是各类竞赛人才辈出。三年来,全区教师在学科竞赛、优质课比赛、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论文比赛等获国家级奖的有208人次,省级奖的有149人次;市级奖的有686人次;区级奖的有75人次,在清远市首届教育科研成果奖评选中,获特别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是全市获奖项目最多、级别最高的县(市、区)。中小学生学科比赛获得市级以上奖励的有1394人,其中,国家级450人,省级146人,市级798人。

7、“两语教育”工程。一是英语教育工程。近年来,我区各学校均从小学三年级起就开设了英语课,2007年秋季学期,省、市一级学校更是从小学一年级起就开设英语课,全区中小学严格按照国家教育部颁发的课程标准开足课时;加大投入,完善学校多媒体电教室和语音室的设备设施;积极引进高素质的英语人才充实到教学第一线;邀请外籍教师或著名英语专家来校讲课;组织全区中小学英语教师参加新课标、新课程培训和英语教学基本功比赛,着力推进英语新课程研究和教学改革工作;开展校际英语竞赛,把英语口语考试列入中考内容,全区掀起了学英语、说英语、用英语的热潮,大面积提高了英语教学质量。近三年,全区中、小学英语教师参加比赛和发表英语教研论文,共有118人次获市级以上奖励;全区中学生参加全国中学生英语竞赛获国家级奖励的有244人次,市级341人次。

二是语言文字规范化工程。我区积极开展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成立了“清城区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学校成立相应机构,全力开展语言文字工作,积极组织教师参加普通话水平等级考试,有4290人获“三甲”以上等级证书,占实测人数的97%,普通话已成为全区学校、幼儿园的教学语言,并逐步成为校园语言。学校把师生的语言文字规范意识和应用能力培养渗透到日常生活和教学活动中,做到语言文字使用规范。

8、品牌学校工程。我区在打造品牌学校方面,重视以理念为先,创新为魂,育人为本,坚持走质量强校之路,着力改善办学条件,完善设备设施,狠抓队伍建设,实施“名师”、“名校长”工程,科学管理,提升质量,打造全区教育教学的“标本”。通过以上措施,培育了一批品牌学校:华侨中学成为高中教育品牌学校;清城区职业技术学校成为职业教育的品牌学校;清城中学成为高中艺术教育的品牌学校;松岗中学成为初中教育的品牌学校;新北江小学成为城镇小学教育的品牌学校;石角中心小学成为农村小学教育的品牌学校;源潭镇一中成为农村初中科普教育的品牌学校,进一步增强了全区教育的综合实力。

9、幼教成教工程。我区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强化科学管理,全面提高保教质量。2006学年有82所幼儿园,学前三年在园幼儿18119人,2007学年有83所幼儿园,学前三年在园幼儿19267人,2008年有幼儿园83所,在园幼儿20008人,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86.5%。近年来,政府加大了对民办幼儿园的投入,制定了《关于对区级以上幼儿园进行奖励的通知》等激励机制,创建了一批优质幼儿园。目前,全区有市级以上幼儿园14所(含省一级幼儿园1所),优质幼儿园的比例达到17%,我区学前教育在各级政府的关怀下,正沿着健康有序方向发展。

我区十分重视成人教育工作,积极创建乡镇示范性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目前,我区有市级以上乡镇示范性成校6所,其中,石角成校为省级乡镇示范性成校。建立了区成人实用技术实训中心1个,有规模以上的职业培训网点7个。近几年来,全区共举办现场劳务招聘会205场次,区劳动局、区职业技术学校、区成人教育实训中心、各乡镇成校等教育培训机构,举办成人免费就业咨询活动和各类职业技能、证书培训班522期,培训学员51347人,成功转移和安排就业25664人,为特困家庭、下岗职工提供了多种上岗和再就业机会,为打造生态农业、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步伐和全区社会经济跨越式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0、教育“收费创规”工程。我区非常重视规范教育收费工作。一是成立机构,制定方案。2006年,我区成立了清城区创建教育收费规范区工作领导小组,并制定了《清城区开展创建教育收费规范区活动的实施方案》。二是加强学习,提高认识。先后召开了区治理教育乱收费联席会议和中小学校长会议,宣传规范教育收费工作,提高了认识,明确了责任。三是抓好宣传,营造氛围。通过出专栏、贴标语、挂横幅和媒体报道等形式,广泛宣传教育收费有关政策和创建教育收费规范区的意义和要求。四是加强管理,规范收费。区联席会议统一指导和协调治理,切实杜绝乱收费、“搭车收费”和违反教育收费“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等问题。五是加强监督,依法办事。区治理教育乱收费联席会议成员单位严格按照省有关文件的规定,组织联合检查组,对学校收费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存在问题及时整改,对违规收费现象,及时查处纠正。

通过以上措施,我区治理教育乱收费成绩显著,学校收费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没有违规收费、没有贪污、截留、克扣、挪用、挤占、抵顶各种教育资金等现象,创建教育收费规范区工作达到预期目标,2007年先后接受并通过了市政府纠风办等七部门的检查和省政府纠风办等七部门的审核,并在全市率先获得“广东省教育收费规范区”光荣称号。

(三)创建“六个特色”,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

新世纪、新清远、新发展。清城人团结奋进,锐意进取,在打造教育品牌,发展教育事业的道路上形成了清城教育的“六个特色”,为清城教育又好又快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1、教育科研特色。我区确立了“教育科研工作与教学热点问题相结合,为教学实践提供指引和办法”的指导思想,提出“教育要发展,科研作先导”的工作思路,形成了“区—校—科”的教育科研网络,掀起教育科研热潮;设立了专职科研人员和专项科研经费,设有心理学研究中心和教育科学研究中心各一个;镇街有中心教研组,全区上下形成了一支由教研员、学校分管教学的领导、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组成的“专家型”教育科研队伍。全力开展教育科研工作,对我区教育改革、学校发展和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焦点问题,进行课题研究,培育了一批在省、市、区有一定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和科研特色学校。近三年来,我区建立了13个教育科研基地,有市级以上教育教学科研课题51项,其中,国家级子课题6项,省级课题11项,市级课题34项;已结题并获得市级以上表彰奖励的有18项。

2、德育教育特色。我区坚持把德育放在教育工作的首位,成立了区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等工作机构,坚持以“导行、励志、修身”为教育目标,以学校为教育主阵地,以德育基地为依托,以家庭为基础,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全区形成了学校——家庭——社会思想道德教育体系,通过聘请法制副校长到学校讲课、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举办清城区德育工作现场会和德育论文征集活动、禁毒教育、网络道德教育等,把德育工作落实到人,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德育教育网络。创建了东城一中(待进生转化教育)、高桥中学(留守儿童教育)、清师附小(养成教育)、石角中心小学(礼仪教育)等一批德育教育特色学校。近年来,全区中小学校没有发生重大责任事故,违法犯罪率为零。

3、体艺教育特色。在体育方面,主要抓好四项工作。一是重视体育工作,落实全民健身纲要。我区高度重视体育工作,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灌输“全民体育、报国强身”的思想,积极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二是开展各种体育比赛,形成制度化。建立健全区、镇(街)、学校体育竞赛制度,促进区运会、镇运会(每两年一次)、校运会(每年一次)三级比赛制度化,每两年举行一次区中小学生篮球赛、中学生排球赛和乒乓球赛,开展镇街、社区和外来工篮球比赛、乒乓球比赛、拔河比赛等文体活动,大力促进全民健身运动。三是加大场馆建设投入,开展全民健身运动。近年来,我区投入了 3795万元,进一步充实和更新辖区内的公共活动场所和学校的体育设备设施,建有体育馆1个,400M田径场4个、塑胶运动场3个,200M田径场9个,塑胶篮球场9个,灯光球场1个,门球场1个,击剑房1个,健身房5个,各类足球场42个,排球场86个,羽毛球场202个。目前,市区各公园、休闲场馆、河堤江岸均可见健身、锻炼的人群,全民体育健康运动正蔚然成风。四是创建体育特色,培育体育人才。2006年,我区成功创建为“广东省体育先进区”,同年,东城街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全国城市体育先进社区”,石角镇被评为“广东省群众体育先进单位”,打造了市进修实验小学(田径特色)、大观小学(乒乓球特色)、古城小学(击剑特色)等一批体育特色学校,2007年,清城中学成功创建为“清城区业余体校”和“广东省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近三年来,全区培养了刘志恒、陈伟劲、黄敏娜等3名国家队运动健将,林凤珍等16名省队运动健将,还有市队运动健将230人,在省、市体育运动会上共取得金牌198枚。

在艺术教育方面,主要落实了三项措施:一是培养人才,从娃娃抓起。我区坚持从幼儿教育抓起,努力塑造“崇贤尚美”的艺术氛围,经常举办各年龄段的艺术活动,让孩子们从小在艺术熏陶中锻炼成长。二是培育特色,从小学抓起。各学校按计划开齐、开足音乐、美术课时,均有自已的艺术节和艺术兴趣小组;城内的小学及各镇(街)的中心小学都建立鼓乐队和艺术长廊,定期开展艺术竞赛活动,把艺术教育渗透到校园文化之中,打造了清城中学、新北江小学等一批艺术特色学校。三是营造艺术氛围,刷新艺术成绩。近三年来,区文化体育馆举办了80多期艺术培训班,每年举行一次社区曲艺、书法大赛;区教育艺术团、社区曲艺社积极送戏下乡,组织了150多场文艺演出,进一步丰富了我区艺术教育内容。通过以上措施,我区艺术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中小学生参加市以上文艺汇演有435人次获奖;中小学教师在市级以上报刊杂志发表并获奖的作品有265篇(件);有9位教师夺得省书画优秀辅导教师奖;有13位同学的书画作品荣获省一等奖;有8所中小学器乐合奏包揽清远市前三名;有12所学校囊括清城区“政协杯”粤曲比赛前三名。

4、英语教育特色。抓品牌,创特色,狠抓英语科研工作,建立英语科研课题,全力打造英语教学示范性科研基地。华侨中学是省高中英语新课程课堂教学实验基地,积极承担省高中英语教研工作和主办市、区每年一次的高中英语教学教研观摩会;松岗中学是全区初中英语口语和教学实验基地,该校把英语口语教学灌输到常规教学工作中,设立英语沙龙,开展户外英语情景教学,利用板报、墙报等宣传和营造英语校园文化,近年来,该校学生参加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获国家级奖励人数为全区之冠;大观小学是省、市、区的小学英语教研实验基地,该校的市级科研立项课题《小学英语语言技能培养的研究》已结题,现正承担国家级课题《基础教育英语教学评价试验研究》专题工作,英语口语教学在全市城镇小学英语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力。近年来,省教厅教研室的英语教研员黄秀萍、郭植梅、王自成三位专家,来我区视察英语教研活动时,对我区英语教育给予高度评价:“水平高,氛围浓,特色新,潜力大,前景好,与珠三角发达城市的英语课堂教学水平相当。”

5、均衡发展特色。针对城乡教育仍存在“二元结构”的状况,我区着力把教育均衡发展作为提高基础教育整体水平、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环节来抓,努力办好每一所农村学校。一是着力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多渠道筹集资金,用于改善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全区43所乡镇学校,共建成校园网14个,占乡镇学校总数的32.6%,所有乡镇中小学均配备计算机室,共53间2798台,配备多媒体电教平台219个,配备电子阅览室9间,电子图书24万册,语音室45间。二是加大力度提高师资队伍素质。引进了一批本科生,充实到农村学校任教;实施“新世纪园丁工程”,加强了农村学校骨干教师队伍培养培训;建立教师轮流支教制度;鼓励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学习。通过上述有力措施,大大提高了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三是积极推进校长队伍建设。开办农村中小学校长提高班,实施“名校长工程”,组织中小学校长到中山、顺德等发达地区挂职学习,更新教育观念,增强管理水平。四是重视抓好学校布局调整工作。近几年来,我区撤并学校64所,扩(改)建学校32所,异地新建学校5所。

目前,全区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和教育综合实力有了明显提高,跟市区学校对比差距逐步缩小,从而大大改变了我区城乡教育“二元结构”的落后状况,教育均衡发展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6、多元化办学特色。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区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贯彻落实《教育法》、《义务教育法》、《职业教育法》、《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民办教育促进法》,创建等级幼儿园,让3-5周岁的儿童都能享受良好的学前教育;重视社区教育,把成人教育和弱势群体的教育培训放在重要位置抓紧抓好;加强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统筹兼顾高中、职校招生和扩容工作,做到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着力夯实“双师型”教学基础,对中职生实行“订单式”培养模式及“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培养模式;对初、高中毕业后不再升学的“两后生”实行一年左右的、非学历的劳动预备教育,全力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制定优惠政策,加强业务指导,大力扶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工作,目前,全区民办学校共有8所(其中2所附设初中),民办学校占公办初中、小学总数的12.1%,华南学院、盛兴中英文学校、南方影视文武学校、博爱学校等一大批优秀民办学校脱颖而出,为城区教育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四)重视社区教育,全民综合素质显著提高。(1)重视社区建设,满足群众需要。近三年来,我区共投入3000多万元加强城乡社区文化建设,创建了一批科普、农业综合实践基地和运动馆、阅览室、电影院等群众活动场所,添置了一大批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器材,社区内所有场馆节假日免费向居民开放,进一步满足了人民群众开展社区文体活动的需要。

(2)利用社区资源,开展就业培训。近年来,区职业技术学校、区成人实用技术实训中心和各镇街的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等教育培训机构,积极拓宽培训渠道,广泛开展种植、三鸟、水产、餐饮、运输、产品加工等职业技能培训,培养了大批爱学习、有知识、懂技术、善经营的劳动技术人才,为推动我区经济快速发展和构建学习型社区发挥了重要作用。

(3)开展文体活动,创建和谐社区。充分利用社区场馆,组织文艺晚会,开展“健康知识咨询”,举办迎春醒狮表演、拔河比赛、龙舟竞赛、外来工篮球赛等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将学习意识渗透到社区教育的每一个角落,形成了“学校—家庭—街道—专家”纵向衔接和“居委—部门—团体—居民”横向贯通的全方位育人网络,创建了全国百佳学习型社区洲心街光明社区、全国城市体育先进社区东城社区等示范性社区,一批“和谐家庭”、“文明单位”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社区居民的生活和孩子们的健康成长营造了良好教育环境。

四、存在问题和努力方向

近年来,我区教育虽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与教育现代化的要求、与珠三角地区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区域内教育发展不均衡现象仍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速度。为妥善解决此问题,我区将进一步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进一步改善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努力缩小教育差距;制订更优惠的激励措施,积极引进高素质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充实农村教师队伍;加强校长队伍建设,提高农村学校内涵管理水平,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我区今后一段时期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抓紧抓好。

二是个别社区教育设施还不够完善。对此,我区将进一步加强镇街社区建设工作,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改善社区教育环境,提升社区文化品位,创建更多和谐社区和文明家庭,全面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的水平。

三是名校长、名教师的数量未能满足办强办大教育的要求。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将按照“以德为首、突出专业;面向全员、突出骨干;强化培训、突出评价”的原则,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切实抓好“两个提高”(提高学历水平、提高继续教育质量),突出“三项建设”(名师工程建设、教师进修学校标准建设、校本培训体系建设),强化“四种培训”(中小学校长培训、骨干教师培训、班主任培训、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加大优秀人才引进力度,全力打造“名师工程”,认真规划、部署、落实中小学校长、教师继续教育和培训工作。努力培养大批名校长、名教师,为城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喜看清城教育,桃李芬芳,硕果满枝。我区将以这次省教育强区督导验收为契机,虚心听取专家们的意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整改,精益求精,努力将清城教育园地耕耘得更加绿意盎然,为促进清城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争当山区教育科学发展的排头兵铸造新辉煌。

清远市清城区人民政府 二○○九年五月

第五篇: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农村改革调研报告

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农村改革调研报告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

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农村改革调研报告2010-06-29 18:57:11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农村改革调研报告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农村改革调研报告(2)

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要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农牧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为主线,以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平稳快速发展为首要任务,加快农牧业结构调整,增强科技支撑,着力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创新体制机制,强化农业基础,繁荣农村经济,保障农牧民利益,促进农村和谐稳定,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

**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继续提供有力保障。

一、深化农村改革,完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体制保障。

坚持家庭承包经营、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划定永久基本农田。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保持现有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必须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加强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管理和服务,坚决防止低价骗包、侵害农牧民利益的现象发生。积极探索和发展农业保险,全面加强农村诚信教育,完善信用体系建设,保证各类放贷资金及时回收,引导金融部门给予农业生产更多支持;深化农村流通体制改革,积极开拓农村市场。积极探索国有牧场管理体制改革的有效途径。

二、深入推进农牧业结构调整,加快构筑高效特色现代农牧业产业体系。

一是高度重视粮食安全。粮食安

全,事关全局。我市处在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区域,必须紧绷粮食安全这根弦,确保粮食安全不出问题。坚持因地制宜,合理规划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大力推广普及测土配方施肥、适期播种、科学管理等综合技术,不断提高小麦单产,确保粮食生产增效、粮农增收。实行严格的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负责制,全面落实粮食价外直补、农资综合补贴和良种补贴政策。二是加快推进农牧产业化。坚持以资源比较优势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积极调整种植业结构,在科学种植、扩大规模、提高效益等方面下功夫,提高耕地产出效益。加快发展以大棚蔬菜种植为主的设施农业,突出扩大种植规模和丰富品种,重点依托周边口岸积极发展蔬菜出口贸易。加快养殖小区、养殖基地建设,大力扶持培育养殖大户,加快推进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继续加大对乳品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引导**光明乳业和阿尔曼乳业在奶牛品种改良、奶站建设、奶源基地建设、产业链延伸等方面加大投入和建设力度,加快研发下游新产品,抓紧推进产品小包装生产项目,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在牛奶定价方面建立健全企农联结机制,确保“企农”双赢,促进奶业健康快速发展。进一步扩大土鸡、草鹅、獭兔养殖和牛羊育肥等庭院经济发展规模。同时,积极借助外力投资开发哈密瓜、打瓜、食葵、牛羊肉、冷水鱼等农副产品深加工项目,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强农村经纪人和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推广“集中种植、协会运作”的模式,提高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积极培养种植能手、种植大户,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和外向型农业,鼓励农民通过专业合作组织与企业依法依法建立有效的利益连接机制,形成经济利益共同体,增强农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三、加快科技创新,提高农牧业生产力。

加快农业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引导

科技力量逐步转向为农业生产服务,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步伐,提高农牧科技创新能力,依靠科技节本增效,转变农牧业生产方式,提高农牧业生产力水平。增加科技推广投入,组织实施一批围绕基地建设、优势资源开发和农业品加工转化等方面的新技术推广项目,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和以节水、节种、节地、节肥为主的节约型农业。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加强有害生物防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积极争取中央、自治区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加快改善农机装备结构,提升农机装备水平。以“科技之冬”、“科技之夏”等活动为载体,大力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强化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培训,成立农牧业专家服务组,保证每个乡镇场都有2—3名农业技术专家长期驻乡工作。加强与疆内外涉农科研院所的联系,引导其参与农牧业生产、加工、流通等关键领域技术

创新,依托科研院所培养和引进一批涉农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为全市现代农牧业发展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撑。

四、突出发展劳务经济和非农产业,开辟农牧民增收新领域。

一是大力培育新型农牧民。按照培育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守信用的新型农牧民要求,加大农牧民技能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农牧民文化素质,专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大力实施“阳光工程”、“一户一技工”等培训项目,着力提高农牧民从事二、三产业和外出务工、创业能力。围绕旅游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发展,创造条件支持农牧民从事个体商贸、餐饮旅游、交通运输、宾馆服务等,充分发挥农村自然资源和特色民俗文化,发展“农家乐”“牧家乐”等特色旅游及休闲观光农业和生态农业

下载落实科学发展观清理整顿三五渔船调研对策(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落实科学发展观清理整顿三五渔船调研对策(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落实科学发展观汇报材料

    科学定位 务实求真 努力实现学校跨越发展 自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开展以来,我校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认真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客观分析贯彻落实科学发......

    落实科学发展观整改措施

    落实科学发展观整改措施 第一、科学引进人才,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为实施公司战略规划,实现公司可持续发展建设一支高素质、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 1.制定人才引进的长期规划。 为......

    科学发展观整改措施落实情况

    新乐市水务局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具体整改落实情况 根据市委、市政府文件精神,我局对照任务目标,结合单位工作实际,及早安排部署,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各项工作进展顺利。我局......

    落实科学发展观发言稿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一点心得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今天很荣幸参加公司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座谈会,内心非常激动。这段时间,我每天都在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有关读本,仔细领......

    落实科学发展观汇报材料

    大 路 口 乡 落实科学发展观现场观摩汇报材料 今年以来,我乡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学习贯彻十七大和十......

    落实科学发展观汇报材料[★]

    落实科学发展观汇报材料 尊敬的张厅长和各位领导: 非常荣幸能有这次机会与各级领导者在这次稻谷飘香的金秋乡村就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形势进行座谈。作为长期从事农村工作的同......

    落实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大全]

    落实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任务。 通过开展学习......

    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实践科学发展观调研对策

    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实践科学发展观调研对策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 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实践科学发展观调研对策2010-06-29 18:55:36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