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影子银行的风险及防范(含五篇)

时间:2019-05-13 15:42: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影子银行的风险及防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影子银行的风险及防范》。

第一篇:中国影子银行的风险及防范

中国影子银行的风险及防范

专业:

学号:

姓名:

摘要----------------------1

一、引言------------------2 1.1 选题背景-----------2 1.2 选题意义-----------2 1.3 研究目标-----------2

二、影子银行的定义及特征--3

三、影子银行之中国现状----4

四、影子银行的特点、表现形式、风险特征及成因-------------6 4.1 影子银行体系的特点7 4.2.1 从影子银行的机构表现形式来看-----------------7 4.2.2 从影子银行功能的角度出发---------------------7 4.2.3 从影子银行作为金融工具的层面上看-------------8 4.3 银子银行的风险特征-8 4.3.1 高杠杆率的风险 8 4.3.2 流动性风险----9 4.3.3 信息不对称及不透明风险-----------------------9 4.4 影子银行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11 4.4.1 过度杠杆化导致风险扩大----------------------11

4.4.2 期限错配造成流动性不足----------------------11 4.4.3 较高的关联性引起风险传递--------------------11 4.4.4 较低的信息透明度导致外部评级失灵------------12 4.4.5 缺乏监管约束使得风险可控性降低--------------12

五、加强中国影子银行风险防范的措施及建议----------------12 5.1 促进金融机构的改革进程---------------------------13 5.2 建立金融体系市场化竞争和退出机制-----------------13 5.3 加强理财产品的管理与运作-------------------------14 5.4 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 14 参考文献-----------------16

摘要

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以资本市场为基础的金融体系的迅速发展深刻改变了美国的传统金融格局。影子银行逐渐超越传统银行,成为美国金融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影子银行疏于监管被认为是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的一个重要原因。本文通过影子银行体系的深入研究,发现影子银行存在高杠杆率、期限错配以及流行性风险,而中国的影子银行风险具有独特性,主要表现在金融创新不规范、运作无序以流动性风险。与欧美等过相比,中国不是创新过度而是创新不足。因此中国应当充分吸收欧美等过在影子银行问题上的前车之鉴,按照运作规范、有效监管、分类指引的原则,强化中国影子银行的监管,促进金融体系健康稳健的发展,有效防范影子银行可能带来的风险。

关键字:影子银行、风险、防范建议、改革

一、引言

1.1 选题背景

2011年11月中旬,IMF公布了一份关于中国金融部门的评估报告,报告中肯定了中国近几年来中国金融体系在监管金融改革、商业化转型、增强财务稳健等方面取得了突出进展。但是,由于信贷扩张导致贷款质量下降、通货膨胀率持续偏高、银行存款负利率使得影子银行和表外活动频繁,中国金融部门近期仍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一次向中国政府提出注意防范影子银行的风险问题。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非法集资问题,甚至在局部地区有蔓延之势,使得我国影子银行的风险问题开始公开化和表面化。1.2 选题意义

近年来中国的高通货膨胀使得银行存款出现负利率,金融脱媒现象越来越严重,银行表外业务不断扩大,民间金融活动日益频繁。如何直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提示,看待和认识我国影子银行的风险,防范影子银行系统性风险在金融体系中蔓延,已成为目前我国金融裕兴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选题的意义在于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现实需要,具有现实意义,以及通过全面认识影子银行体系来了解国外研究动态,紧跟外界研究步伐。1.3 研究目标

本文力图通过现有的关于影子银行的定义、产生的基础、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风险等内容进行归纳梳理和研究,探讨我国影子银行的特

性和风险程度,继而对如何防范我国影子银行的风险提出建议。

二、影子银行的定义及特征

所谓“影子银行”,目前并未有一个明析的定义,但一般是指那些有着部分银行功能,却不受监管或少受监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及金融行为。影子银行系统(The Shadow Banking System)的概念由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执行董事麦卡利首次提出并被广泛采用,又称为平行银行系统,它与商业银行的业务平行,除了吸收存款外,“影子银行”经营几乎所有的银行业务。“影子银行”有几个基本特征:第一,交易模式采用批发形式,资金来源受市场流动性影响较大;第二,由于其负债不是存款,不受针对存款货币机构的严格监管,进行的多是不透明的场外交易;第三,杠杆率非常高。由于没有商业银行那样丰厚的资本金,影子银行大量利用财务杠杆举债经营。该活动在2007开始的美国次贷危机中渐渐被人们重视,此前一直游离于市场和政府的监管之外,当前也无十分有效的监管方式。

影子银行可以分为三类:首先,就是影子银行本身,主要包括投资银行、对冲基金、私募股权基金,SIV和货币市场基金等。第二类是应用影子银行方法的传统银行。这些银行仍在监督管理下运行,同时可获得中央银行的支持,但它们也将影子银行的操作方法运用到了部分业务中。第三类则涵盖了影子银行的工具,主要是一些能够让机构转移风险,提高杠杆率,并能逃脱监管的金融衍生品。“影子银行”是信贷市场、资本市场、金融衍生品和大宗商品交易、杠杆收购领域的主要参与者。这些机构通常从事放款,也接受抵押,是通过杠杆操

作持有大量证券、债券和复杂金融工具的金融机构。在带来金融市场繁荣的同时,影子银行的快速发展和高杠杆操作给整个金融体系带来了巨大的脆弱性。

三、影子银行之中国现状

中国的影子银行主要指银行理财部门中典型的业务和产品,特别是贷款池、委托贷款项目、银信合作的贷款类理财产品。”该研究所金融重点实验室主任刘煜辉认为,中国的“影子银行”包含两部分,一部分主要包括行业内不受监管的证券化活动,以银信合作为主要代表,还包括委托贷款、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信托公司、财务公司和金融租赁公司等进行的“储蓄转投资”业务;另一部分为不受监管的民间金融,主要包括地下钱庄、民间借贷、典当行等。

影子银行有几个基本特征:第一,资金来源受市场流动性影响较大;第二,由于其负债不是存款,不受针对存款货币机构的严格监管;第三,由于其受监管较少,杠杆率较高。说白了,它具有和商业银行类似的融资贷款中介功能,却游离于货币当局的传统货币政策监管之外。

在中国的市场现实中,影子银行主要涵盖了两块:一块是商业银行销售得如火如荼的理财产品,以及各类非银行金融机构销售的类信贷类产品,比如信托公司销售的信托产品,另一块则是以民间高利贷为代表的民间金融体系。

其中,规模较大,涉及面较广的是“银信合作”,银信合作的信托方式属于直接融资,筹资人直接从融资方吸取资金,不会通过银行

系统产生派生存款,这样就降低了货币供应的增速。同时,银行通过银信合作将资本移出表外,“减少”了资本要求,并规避了相应的准备金计提和资本监管要求。另外,信托公司资金大量投向各级政府基建项目,形成集中度风险和政府融资平台违约风险。

中国式的影子银行可以分为三大类:包括传统商业银行主导的影子银行、负债方主要包括非保本型银行理财产品(4.5万亿)、未体现银行承兑汇票(7万亿);采用传统商业银行模式的非银金融机构、负债方包括委托贷款(6.5万亿)、信托贷款(3.7万亿);以及较少监管或无监管的影子银行,主要狭义民间借贷(3.2万亿)、小贷公司(0.6万亿)、典当(0.25万亿)、部分私募股权基金(0.5万亿)、融资租赁(1.6万亿)。

影子银行的风险在很大程度上仍属于一般的信贷风险。但是由于其典型的批发业务模式、资金池-资金池业务模式加剧了信息不对称,使得道德风险大增,并提升了银行的经营管理风险。市场普遍关心的房地产信托(0.68万亿)由于兑付分散且行业资金链改善,风险较低。倒是规模约1.65万亿的基础产业信托在2013年即将遭遇集中兑付,值得关注。

近期银监会发布了加强监管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8号文,未来针对其他影子银行业务的监管措施也可能择机出台。但对于影子银行的监管,主要是控制结构风险,属于宏观审慎监管政策,与总量调控的货币政策。整顿影子银行,如果对短期流动性产生较大冲击,货币政策可以通过逆回购等对冲。个人认为监管力度会视情况的发展而灵活

调整,不会导致货币条件大幅紧缩。

四、影子银行的特点、表现形式、风险特征及成因

4.1 影子银行体系的特点

4.1.1 影子银行是传统银行信用扩张的证券化

银子银行是通过银行贷款证券化进行信用无限扩张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的核心是把传统的银行信贷关系演变为隐藏在证券化中的信贷关系。这种信贷关系看上去像传统银行但仅是行使传统银行的功能而没有传统银行的组织机构,即类似一个“影子银行”体系存在。

在“影子银行”中,金融机构的融资来源主要是依靠金融市场的证券化,而不是如传统银行体系那样,融资的来源主要是存款。而“影子银行”的证券化最为主要产品就是把住房按揭贷款的证券化。它还包括了资产支持商业票据、结构化投资工具、拍卖利率优先证券、可选择偿还债券和活期可变利率票据等多样化的金融产品与市场各种各样的信用扩张工具。

4.1.2影子银行的不透明性,未被监管触及。

由于这些影子金融机构属非银行类机构,因此他们无需接受政府对银行的严苛监管,其经营活动不公开、不透明,相对比较隐秘;其经营背后也没有类似传统银行拥有的存款保险制度、最后贷款人等保护机制,这使得其潜在经营风险较大。同时,影子银行的产品结构设计非常复杂,这些金融衍生品交易大都在场外柜台交易市场进行,鲜有公开的、可以披露的信息。4.1.3影子银行的高杠杆性及表外性

由于不受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管,影子银行不需要留存准备金,资本运作的杠杆率很高,这会导致整个金融体系的杠杆率随之升高,系统风险得以放大,给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带来极大的风险。

影子银行与传统银行存在广泛而紧密的合作关系,以实现多方“共赢”。比如,商业银行可以深度参与投资银行的资产证券化和结构化投资,但这些业务的运作由于影子银行的参与难被监管触及,而且都游离于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之外,使得传统商业银行的业务边界被跨越了。

4.2 影子银行的表现形式

4.2.1 从影子银行的机构表现形式来看

影子银行体系包括了几乎全部市场型信用机构。例如,在各种类型的证券化安排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的投资银行,市场型金融公司如货币市场共同基金、对冲基金、私募股权基金、独立金融公司、各类私人信用贷款机构等;结构化投资实体、房地产投资信托、资产支持商业票据管道等,它们多由商业银行或金融控股公司发起并构成这些机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经纪人和做市商所从事的融资、融券活动,以及第三方支付的隔夜回购等;银行之外的各类支付、结算和清算便利,等等。总之,影子银行体系已经内化为中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渗透到其金融体系的方方面面。4.2.2 从影子银行功能的角度出发

影子银行体系与商业银行体系一样,将全社会的储蓄者和借款人联系起来,但其方式不同于商业银行的吸收存款发放贷款机制,影子

银行体系走的是金融市场交易的路子。影子银行的货币创造机制主要是通过影响金融市场流动性的途径,是以市场为基础的信用创造,这与传统的以银行中介为基础的信用创造互为映照。它们借助各种融资性金融工具,逐步替代商业银行的信贷市场,或依托银行信贷进行自我创造。信贷资产证券化就是其最典型的运作模式。此外,它们通过为商业银行提供信用风险对冲工具,成为商业银行信用管理的一个环节和交易对手方,从而融入银行的信用创造过程。从总体来看,它们在货币银行信用的基础上进行证券信用的创造,最终又放大了整个金融体系对于货币银行信用的创造。4.2.3 从影子银行作为金融工具的层面上看

影子银行体系主要是建立在衍生品、证券化及再证券化工具的基础上,由此自下而上地形成了产品线、业务部门、机构等产业组织。这些金融工具可以被不同的金融机构所运用,并在彼此之间形成了复杂的对手方交易网络。

4.3 银子银行的风险特征 4.3.1 高杠杆率的风险

影子银行的高杠杆率主要源于其特有的业务模式。传统银行体系其资金主要来源于存款,在留取一定存款准备金后再做贷款,其以零售为主导,并受到监管部门的严格监管。与传统银行体系不同,影子银行采取了一系列所谓的金融创新,能够在短期内迅速发展起来,突破了现有的银行监管制度与体系,把金融衍生品的设计建立在不存在的假定之上,并形成了一套高风险的运作方式。尽管通过金融杠杆提

高盈利能力是金融机构获利的模式之一,但过高的杠杆率使得金融机构在面临重大的非预期损失时,将迅速丧失清偿能力,由此导致这类金融机构追求过高的杠杆率而形成巨大的潜在风险。

4.3.2 流动性风险

影子银行带来的致命性风险可能来自于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反作用,市场信息的不对称又会造成借款人的道德风险和贷款机构的逆向选择。首先,由于投资者追求高回报,会对一些杠杆较高的金融产品有很大的需求,同时,风险评级机构受到金融产品发行者的劝说,放松了评级要求。这样一来这种高杠杆的金融产品处于极高的风险中,对市场的安全造成一定的危害。而对于影子银行,由于货币流动性萎缩,房价下降,本身就对流动性需求,市场信息和资产价格波动更加敏感,在市场出现危机时更容易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

4.3.3 信息不对称及不透明风险

影子银行不同于传统商业银行,其一般采用的是批发业务模式,由于不能获取比较完整的信息,不能有效的进行个体风险的鉴别与控制,从而形成信息不对称以及不透明的风险。

1.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

国外的影子银行进行的主要业务之一是资产证券化,在这一过程中,存在较大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逆向选择是指贷款银行由于可以通过资产证券化将利率风险及信用风险等转移出去,不需要持有贷款至到期为止,因此会强化贷款人盲目信贷扩张的激励,而不注意贷款的品质控制问题。道德风险是指这种信贷模式不仅在事前不会认真

筛选借款人,在事后也不会认真监督借款者,不进行有效的风险防范。

2.资产证券化的虚假包装

影子银行的产品结构设计非常复杂,其设计的金融衍生品交易大都在柜台交易市场进行,信息披露很不充分,使得包括对手风险在内的一系列风险都未被监管机关以及金融市场的参与者所认识和警觉,更难以由监管机构监管。对于这些复杂的衍生化金融产品来说,其复杂结构下的风险即使是最为精明的投资者也是无法识别的。由于这些证券化产品的投资者没有能力来识别产品蕴藏的风险高低,所以诸多投资者往往就会在这种过度包装的迷惑下进入市场,也使影子银行有可能通过复杂的设计以及虚假的包装隐藏金融衍生品的风险。

3.信息透明度低

影子银行为了提高证券的发行规模以及收益率,在淡化证券的基础资产的同时,强化证券化过程中的附加值,减少信息披露。由于证券化过程过于复杂,很多机构投资者对证券化产品的定价没有深入了解,主要是依赖产品的信用评级进行投资决策。由此造成了信用评级较高的证券化产品受到市场的非理性追捧,积累了市场风险。

国外影子银行的主要业务是证券化业务,国内的影子银行发展较晚,业务主要集中在资产证券化、银行表外业务、场外金融衍生品、私募基金、民间信贷等。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规模小,产品单一,风险较高的信贷类衍生品尚未推出,主要的金融衍生产品是利率衍生品和外汇衍生品。其他的业务也都还在发展阶段,有场外交易透明度低,隐含风险较大等问题,有待更多的监管措施的管理。

4.4 影子银行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 4.4.1 过度杠杆化导致风险扩大

影子银行系统的高杠杆率在金融市场下行中将放大风险,造成自我强化的资产价格下跌循环。影子银行实施以风险价值为基础的资产负债管理模式,在资产价值下跌的条件下,影子银行要么出售风险资产来偿还债务、主动收缩资产负债表,要么通过吸引新的股权投资来扩充自有资本规模。如果机构投资者同一时间内大规模出售风险资产,将会引发市场动荡并造成金融机构尚未出售的风险资产的账面价值再度下降。如果采取提高资本金的方式进行去杠杆化,那就会造成市场的流动性紧张,可能酝酿整个信贷市场的系统性危机。4.4.2 期限错配造成流动性不足

影子银行系统存在难以克服的期限错配,容易导致流动性风险或危机。影子银行的负债主要是从短期资本市场获得融资,是期限较短的负债;在资产方则是期限更长的资产。随着回购市场的高速发展,影子银行资产组成从原本具有高度流动性的国债等逐步转变为流动性较差的资产。信用的期限结构造成了影子银行系统的期限错配。如果市场出现不稳定因素,比如市场预期转变而出现资金溃逃,那么投资银行、对冲基金和私募基金等影子金融机构就出现了类似商业银行的“挤兑”,此时影子银行并无法将其长期资产立即变现,就出现了流动性严重不足的局面,从而引发流动性危机。4.4.3 较高的关联性引起风险传递

影子银行系统的风险更容易跨境传递。影子银行系统极大地推进

了金融全球化进程。但这个过程是建立在流动性充足、资本流动稳定和资产价格稳定的基础之上的,一旦产生外部冲击,资本的国际流动就面临巨大的风险。风险的爆发不仅会影响资本所有者,更会影响到资本投资的目的地市场。影子银行系统不仅低估了市场的风险水平,还极大地增强了全球市场的关联度。4.4.4 较低的信息透明度导致外部评级失灵

影子银行系统本身的产品结构复杂,信息披露不完全。影子银行为了提高证券的发行规模和证券的收益率,在淡化基础资产的同时强化证券化过程中的附加值,并潜意识地减少信息披露。由于证券化产品过于复杂,很多机构投资者对证券化产品的定价并没有深入了解,而是完全依赖产品的信用评级来进行投资决策。结果是,证券化产品偏高的信用评级引发了机构投资者的非理性追捧,进而导致风险的积累,并最终带来市场的脆弱性。4.4.5 缺乏监管约束使得风险可控性降低

影子银行系统还对全球金融监管系统的有效性和完备性提出了挑战。影子银行不受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管,不需要留存准备金,资本运作的杠杆率很高。由于影子银行交易的隐蔽性及对监管的规避,从而减少来自监管当局的监管约束,进而降低了风险的可控性。当监管当局发现影子银行系统存在严重问题的时候,整个金融系统已经陷入了一种不可控的崩溃状态。

五、加强中国影子银行风险防范的措施及建议

中国应当充分吸收欧美等过在影子银行问题上的前车之鉴,在承

认其具有合理性的基础上,用其所利,避其所害,按规范运作、有效监管、分类指导的原则,强化对影子银行的监督管理,从而促进中国银行体系健康稳定的发展,有效防范影子银行可能带来的风险。5.1 促进金融机构的改革进程

必须承认影子银行其存在价值及为经济发展带来的积极作用,逐步将其纳入监管范畴。尤其像民间信贷,是一种在野的金融运作模式。对身处困境的中小企业来说,资金吃紧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相对于从银行贷款要等很长时间,而且提前还贷还得支付违约金,因此,中小企业更倾向于依赖影子融资,是因为这个市场更加灵活。此外,这些影子银行,尤其像民间信贷机构,本身掌握了很多有价值的信息;它对草根层面的资产情况的了解,肯定比银行要多。所以,在不允许吸收公众存款和加强监管的前提下,通过承认其存在的合法性,让有一定规模的影子银行和地方性的、有合法经营牌照的金融机构进行合作,规范化运作,积极培育有竞争性的信贷市场体系,同时监管部门要制定具体监管办法,防止关联交易,从而促进金融机构的改革进程。

5.2 建立金融体系市场化竞争和退出机制

目前在许多地区农村信用社事实上成为县城以下唯一的金融供给主体,社区银行等小型机构发展不够,缺乏存款保险制度,一些经营亏损、资本充足率不足的金融机构仍在经营。此外,在同商业银行的较量中,投资银行从人才、创新手段和技术水平都胜出一筹。不仅在资本市场上独领风骚,在衍生品和大宗商品交易方面也是占据主

流。因此商业银行应依靠信息技术的创新,发展网络银行、手机银行、短信金融等金融服务改进对中小企业贷款项目分析和管理,提升对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水平。银行有了足够的动机贷款给中小企业并实现贷款的多样化,从而降低黑市的重要性和生长。5.3 加强理财产品的管理与运作

在过去几年,储户的资金逐渐地从储蓄向理财产品“搬家”,尤其是个人财富价值比较高的客户,他们逐渐将财富向理财产品转移。理财产品现在恰恰又是在整体监管环境方面,监控比较弱的一环。资金进了理财渠道之后,最终去向是哪里,如何去运用,怎样产生收益,都缺乏一个非常系统的管理模式。而影子银行的赢利模式是有其商业逻辑的,有非常清楚的市场需求,有非常清晰的客户定位。监管单位在对此类产品进行监管时,不能只去想围堵这些民间信贷,而是如何规范其资金来源。所以,要控制民间信贷,或者说这种影子银行迅猛发展的规模,最重要的一点是在上游规范其行为。要严格地监管理财产品的资金走向,甚至可以借鉴一些反洗钱的资金监管思路。5.4 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

整个影子银行体系的存在,其实是和从量调控的宏观经济政策的大背景、中国特色息息相关。温州现象的出现,将利率市场化推向前台,金融结构性改革难以回避。近十年来,随着中国经济规模扩大,管制利率进一步扭曲了资金价格,导致宏调传导不畅、资金配置无法优化、金融机构创新动力不足等。如果没有这样从量调控的大背景,如果是完全用价格杠杆来调控资金供需,影子银行生存的空间就要小

很多。虽然从量调控有它短期调控的效果的优势,但这种粗放的调控手段扰乱了价格信号,甚至会出现不符合市场规律的现象。这也就为影子银行的存在和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空间。因此,当前的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利率市场化是一对孪生兄弟,应该同时推进利率市场化,通过推进利率市场化促进结构调整。无论是为了避免“表外”风险失控,还是为了宏观调控的有效性,中国都应该加快利率市场化的尝试,实现数量调控向价格调控转变。

参考文献

[1] 巴曙松.金融危机下的全球金融监管走向及展望.西南金融.2009(10)[2] 巴曙松.加强对影子银行系统的监管.中国金融.2009(14)[3] 曹勇.对影子银行体系及其管理的几点思考.银行管理.2011(8)[4] 杜亚斌、顾海宁.影子银行体系与金融危机.审计与经济研究.2010(25)[5] 龚明华、张晓朴、文竹.影子银行的风险与监管.中国金融.2011(3)[6] 何德旭、郑联盛.影子银行体系与金融体系稳定性.经济管理.2009(11)[7] 李世宏.影子银行监管:国际动态和启示.中国金融人论坛: http://www.xiexiebang.com/plus/view.phpaid=4979, 2012.11 [8] 李杨.影子银行体系发展与金融创新.中国金融.2011(12)[9] 陆小康.影子银行体系的风险及其监管:基于流动性风险的视角.金融纵横.2011(9)

[10] 王达.论美国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运作、影响及监管.国际金融研究.2012(1)[11] 王增武.影子银行体系对我国货币供应量的影响——以银行理财产品市场为例.中国金融.2012(23)[12] 文维虎、陈荣.重视影子银行动向,避免风险隐患显现.西南金融.2010(2)[13] 谢婷.影子银行系统的风险及监管改革.中国金融.2011(12)[14] 徐滢、周恩源.影子银行体系金融不稳定性扩大机制与美联储货币政策应对研究.上海金融.2011(7)[15] 易宪容.“影子银行体系”信贷危机的金融分析.江海学刊.2009(3)[16] 袁增霆.中外影子银行体系的本质与监管.中国金融.2011(1)[17] 朱孟楠、叶芳、赵茜王、王宇光.影子银行体系的监管问题——基于最优资本监管模型的分析.国际金融研究.2012(7)

第二篇:浅析中国影子银行风险及监管

西南财经大学 Southwester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2014届 本科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 浅析中国影子银行风险及监管 学生姓名: 牛牧川 所在学院: 金融学院 专 业: 金融学

学 号: 41004184 指导教师: 郑平

成 绩: 2014年 5月 西南财经大学 本科毕业论文原创性及知识产权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取得的成果。对本论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因本毕业论文引起的法律结果完全由本人承担。本毕业论文成果归西南财经大学所有。特此声明 毕业论文作者签名: 作者专业: 作者学号: 2014年 月 日

西南财经大学本科学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表

论文名称 浅析中国影子银行发展及监管 论文来源 自拟 论文类型 B 导 师 郑平学生姓名 牛牧川 学 号 41004184 专 业 金融学 开题报告内容: 随着金融创新和“金融脱媒”的迅速发展,金融市场结构呈现多元化。影子银行近几年来已经发展成为各国金融业的一个新的市场模式,其在补充正规金融机构和金融体系所不能满足的金融需求。但随着影子银行借贷规模迅速扩张,其对金融系统带来的风险也逐渐显现出来,影子银行不寻常的发展已经严重威胁到了我国的金融稳定。在全球监管者呼吁整顿“影子银行”的背景下,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已经刻不容缓。本文结合中国金融监管的实际,对影子银行进行监管,正确引导和规范民间借贷行为,使其健康发展,在金融体系发挥积极的融资作用,更好的为中国金融业发展做出贡献。本文于2013年12月选题并进行资料收集,于2014年3月完成初稿交由导师指导,于2014年5月定稿。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论文类型:A—理论研究;B—应用研究;C—软件设计

中文摘要

随着金融创新和“金融脱媒”的迅速发展,金融市场结构呈现多元化。影子银行近几年来已经发展成为各国金融业的一个新的市场模式,其在补充正规金融机构和金融体系所不能满足的金融需求。但随着影子银行借贷规模迅速扩张,其对金融系统带来的风险也逐渐显现出来,影子银行不寻常的发展已经严重威胁到了我国的金融稳定。在全球监管者呼吁整顿“影子银行”的背景下,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已经刻不容缓。本文结合中国金融监管的实际,对影子银行进行监管,正确引导和规范民间借贷行为,使其健康发展,在金融体系发挥积极的融资作用,更好的为中国金融业发展做出贡献。【关键词】影子银行 监管 风险 民间金融

引言

2008年,美国次级贷款危机所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重创了全球经济金融体系。随着危机的爆发和深化,本次金融危机显示出与以往历次危机不同的特性,对此社会各界展开了一系列研究和探索。普遍认为,影子银行在这次危机的产生和传导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人们开始认识到影子银行体系对金融系统产生的不良影响和对风险监管的重要性。此次危机充分暴露出影子银行体系的复杂性、脆弱性和难监管性,这个体系规模庞大且结构复杂,在推进金融全球化,增强市场流动性,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市场繁荣的同时,其难以克服的期限错配、高杠杆、信息不透明、高关联性以及对监管的刻意规避,给整个金融体系带来了潜在脆弱性,一旦市场逆转,容易形成系统性风险,引发金融危机。危机所带来的经济社会效应和深远影响尚未完全显现,全球经济环境复杂多变,不稳定和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前景尚不明朗。人们在不断经历着恐慌、惊讶、质疑和愤怒的同时,也在不断研究、分析与反思金融危机的方方面面,改革与完善经济金融领域的缺陷,维护金融体系稳定。在这个过程中,一个新的金融术语——影子银行逐渐的突显出来,引起国际社会的巨大关注,成为金融研究领域的新焦点。我国影子银行的构成和规模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有所差异,并且影子银行的规模并不大,但这不能表示我国没有影子银行,也不能表示我国影子银行处于良性的发展之中。近几年来,在紧缩的宏观大背景下,随着市场的需求,金融创新在不断发展,影子银行的规模迅速的壮大起来,同时其所带来的风险也愈发明显。在近日召开的二十国集团(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强调,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风险,参照和学习国际经验教训,对“影子银行”实行有效监管。随着全球自由化和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影子银行近几年来已经发展成为我国金融业的一个新的市场模式,其在补充正规金融机构和金融体系所不能满足的金融需求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非银行金融机构放贷规模已经越来越大。随着影子银行借贷规模迅速扩张,其对金融系统带来的风险也日益显现。可以说影子银行在我国经济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然而影子银行如一把双刃剑,如对其监管不力一定导致银行体系的风险蔓延,从而致使整个金融系统出现危机,如果对其监管过度又会阻挡金融创新的速度与效率,造成严重的金融压抑。本文以中国影子银行监管问题作为研究对象,阐述中国影子银行发展状况,探讨我国当前对影子银行监管面临难点和主要问题,完善我国对影子银行监管采取的对策。从影子银行的初级阶段开始进行监管,正确引导和规范民间借贷行为,使影子银行能够健康的发展,在金融体系中发挥积极的融资作用,更好的为我国金融业发展做出贡献,对促进金融业安全,健康稳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章 中国影子银行现状

1.1中国影子银行现存的主要组织形式

由于至今对影子银行还没有明确定义,并且西方国家的影子银行体系与我国有很大差异。因此,社会各界对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判定尚无统一结论。根据我国当前对影子银行概念的理解和运用情况,以及参阅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把影子银行定义为:那些游离于监管体系之外的,行使部分传统银行功能,但运作模式、交易方式、监管制度等都与传统银行完全不同的金融机构、金融工具和金融运作机制的总和。根据这一定义我们可以对我国的影子银行体系做一个梳理归纳。

1.1.1银行机构内部的影子银行

银行机构内部的影子银行主要指由于商业银行内部的金融创新和分工协作而产生的银行理财相关部门。国内商业银行自2004年以来不断推出的理财产品和服务可以通过种种方式绕开贷款规模管控,银行理财相关部门被归为银行系内部的影子银行。银行理财相关部门也是整个影子银行体系中最重要的交易对手或中间人,正是因为有了这些部门,证券公司、信托公司、基金公司以及证券化机构等非银行机构才得以利用商业银行丰富的客户、资金和项目资源,成为名副其实的影子银行。

1.1.2信托投资公司

信托投资公司被认为是我国最具备影子银行特征的机构。在银信合作业务中,信托投资公司履行了部分投资银行的职责。商业银行提前将不良贷款卖给信托投资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又将其证券化后卖给大户或机构投资者。这与美国的房地产信贷证券化业务有类似之处。

1.1.3监管机构批准的非银行金融机构

我国存在着众多经监管机构核准的从事特定金融业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他们也是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这类机构包括企业集团财务公司、汽车金融公司、金融租赁公司、金融消费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他们一般不组织吸收公众存款,需要依据核准的业务范围经营。这类机构相对来说处于监管之下,但监管的方式和政策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监管较为薄弱。

1.1.4政府相关部门核准或报备的专业性公司

政府相关主管部门为支持特定群体,依据职责分工运用行政手段协调部分资源以服务特定对象,或为达到特定目标而创设的特有功能机构。如典当行、青年互助与创业信贷、专业合作社、担保公司等类似机构。这类机构由于金融需求较多发展也较快,往往从事直接的或间接地信贷业务,同时接受的金融监管也相对较少。1.1.5民间金融组织

民间金融组织主要指从事我国非正规金融业务的金融组织,它们多从事不宜观测到的地下金融活动。民间金融主要有民间借贷、民间集资、合会和私人钱庄以及其它地下金融组织。相对于一般的民间融资活动,地下金融组织不注册、不纳税、不依据公开规则开展信用活动,而专门从事资金借贷、甚至是高利贷活动,有时还从事非法金融及融资活动,因此危害更大。

1.1.5资金富裕的大型企业 由于紧缩的货币政策使得中小企业更难通过正规银行渠道融资,越来越多的我国大型企业和组织正在利用手中多余的资金,间接向实体或虚拟经济投放资金。我国扬子江船业(控股)有限公司2011年第二季度有逾四分之一的税前利润来自房贷业务。如出一辙的是,我国移动已成立一家子公司从事房贷业务,而我国石油旗下拥有一系列金融业务平台。我国影子银行组合层面构成示意图

我国影子银行产品层面构成示意图

1.2中国影子银行的规模

国内外有些机构测算我国影子银行规模的时候,往往是包括银行理财产品、信托公司资产、小额贷款和民间借贷。美国桑福德·伯恩斯坦研究公司的数据认为,我国“影子金融”的融资规模大约为20万亿元人民币,约相当于银行放贷市场的三分之一(华尔街日报,2012),其口径是融资,与社会融资规模口径一致。瑞士银行发布报告称,估算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总规模大约为30-40万亿元(网易财经,2014)。2012年11月海通证券测算的我国影子银行规模大致在28.8万亿元,包含信托和委托贷款、银行承兑票据、债券等信用类金融工具和民间借贷和信托融资(辛灵,2012)。实际上类似于广义全社会融资规模当中的非银行贷款融资。影子银行在一定程度上对接了信贷需求的缺口,从而使国内多数资金通过影子银行流动。尽管起步相比国外晚、运营规模小,发展速度却十分惊人。近两年来,已经从信贷总量的10%左右升到约20%的水平。从以前仅仅作为信贷补充的边缘金融市场角色,迅速成社会融资的重要主力,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对贷款有明显的替代效应。我国金融业形成了以银行业为主导、间接融资为主的社会融资模式(如表1.1所示)。据央行统计社会融资规模统计,2012年全年社会融资规模为15.76万亿元,比上年多2.93万亿元。其中,人民币贷款增加8.20万亿元,同比多增7320亿元,占社会融资规模的52.1%。也就是说,有将近50%的新增贷款都来源于影子银行,影子银行规模不断扩大。但是由于民间借贷部分透明度低,目前对影子银行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统计口径,也没有精准的数据,其规模难以精确统计出来。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影子银行的规模大约在14万亿到29万亿元之间。贷款规模如此庞大已经占据了GDP的半壁江山。影子银行“反客为主”成为了经济运行的重要环节,对于我国影子银行的监管迫在眉睫。

2003年以来社会融资总量结构表

数据来源于《我国统计年鉴》

1.3中国影子银行快速发展的原因 1.3.1企业融资缺口急剧扩大

近年企业投融资资金缺口日益扩大:一方面,房地产、地方政府拉动经济增长等资金需求量大,投资后所形成的大量企业项目滚动形成再融资需求;另一方面,资金供应上,传统银行信贷受到资本充足率、信贷额度以及贷存比考核等监管约束,资本市场上股票和债券等标准化工具的融资分流的增量有限。2009-2012年四年社会融资构成看,最终实现的年均社会融资总量约14万亿元(12-16万亿元区间),但银行信贷(人民币+外币)年均供应仅约9万亿元,资本市场的标准化产品(股票+债券)年均提供融资量不到1.9万亿元。其间存在约2.5-3.5万亿元融资缺口。此外,还有包括尚未被央行统计包括的民间借贷的资金需求缺口。如此巨大的融资缺口造就了影子银行的产生,并按每年约3-5万亿元的速度积累扩张规模。当传统的银行信贷难以满足资金需求更快速度增长时,全社会融资的实际资金缺口日渐拉大,一部分企业也越来越倾向甚至被迫通过影子银行等非正规的融 资渠道,以绕开信贷监管方式来补充市场资金缺口。1.3.2是顺应突破传统银行的市场及业务垄断的需要而发展 国内银行因历史因素,在企业信贷市场上长期拥有利率垄断、产品规模垄断和渠道垄断。企业与银行的业务地位、非银行机构与银行的竞争地位、储户与银行的分配地位不对等,银行凭其垄断优势获取与其所承受的风险不相匹配的高收益。银行长期垄断的结果是,部分企业不断尝试跨过传统银行通过债券或信托等其他途径融资,部分非银行机构也试图与银行分享融资市场的中间收益。在这一进程中,银行的相对优势还继续保持,其他非银行机构和企业的融资对接上对银行的依赖性仍强,但更多通过表外业务形式开展。

1.3.3金融创新助推影子银行发展 随着全球自由化和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影子银行近几年来已经发展成为我国金融业的一个新的市场模式,影子银行为传统金融机构和金融体系所不能满足的市场需求做了有效的补充。影子银行的产生来源于金融市场的需求,金融市场主体需要丰富的金融需求,当原有的传统银行金融机构已经不能满足这些市场需求时,就会开拓新的领域,使原来不能完成的融资变成可能,并扩大了金融体系的群体,这些新兴的金融创新活动绕过了监管的局限,以监管套利的形式出现成为了影子银行。1.3.4银根紧缩是影子银行产生的重要原因 2008年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时,我国大力推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以刺激经济。而随着通货膨胀问题越来越严重,央行又转而采取了紧缩的货币政策。如此的政策变动,导致资金严重供不应求。我国金融监管又十分的严格,准入门槛高,即便国家对中小企业的已经相当重视,也出台了很多政策,但实际上,仍然有很多中小企业贷不到钱,国有大型企业不缺钱的情况。在这种情形下,中小企业只以高昂的代价从非正规渠道融资,以解燃眉之急,一个庞大的我国式“影子银行”就诞生了。

第二章 中国影子银行监管现状及问题 2.1我国影子银行监管现状

在我国目前的经济形势下,多数影子银行的存在是具有一定合理性的,而且已经成为社会融资规模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子银行在整个金融系统发展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首先,能及时解决中小企业资金困难,对于那些处于融资困难的农村或小微型企业来说,影子银行的存在可以暂时缓解其短期的资金流通的局面,帮助其渡过难关,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其次,我国影子银行体系有利于推动我国金融创新与发展,可以说我国影子银行的迅速发展是我国金融深化过程的体现,也是我国金融改革发展与创新的重要环节。影子银行的产生有利于进一步推动金融市场、机构与产品的各类创新,促进我国金融市场多元融资结构的形成。然而随着金融市场结构多元化的发展,金融产品和融资工具不断的创新,我国社会融资总量快速增长,其中影子银行创造了大量的新增贷款,影子银行对金融系统已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影子银行最大的风险就是不知道风险到底有多大,其快速的发展会带来风险严重的累积,由于影子银行的借贷利率较高、融资规模较大,一旦出现问题,就会导致大量的民间资金损失,形成系统性风险,威胁到金融系统的稳定以及社会的安定和谐。2011年温州民间借贷案使得监管部门意识到影子银行借贷规模迅速扩张及其对金融系统带来的风险,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在2011年提出了银行业面临的三大风险:一是防范平台贷款风险,二是房地产信贷风险,三是影子银行风险。这是银监部门第一次把影子银行风险提高到如此高度。银监会指出要规范银行业金融机构之间合作与创新,从根源上防范影子银行的风险传递,防范影子银行业务的监管套利动机。新巴塞尔协议后我国金融监管当局对影子银行目前采取了一系列的监管方案。

2.1.1银信合作方面

银监会目前先后出台了2009年111号文件、148号文件和2010年72号文件、2011年的7号文件4个有关文件来规范银信合作。主要把融资型银信合作的理财产品归为监管范畴,对信托公司实行资本进行了要求,并规定各商业银行在2011年底前将银信理财合作业务的表外资产转入表内。央行在2010年12月引入了社会融资总量的概念,里面包括银行表内外以及股市债券的融资。2011年8月,央行决定将一些表外资产包含到法定存款准备金的计提中,并加强了对于非正规融资活动和控股公司等交叉性金融工具的监管强度。

2.1.2理财产品监管

针对最近理财产品风险事件频现的现象,成立了专门的我国银行业协会理财业务专业委员会,并在2012年12月14日,银监会对各家商业银行下发了《关于银行业务金融机构代销业务风险排查的通知》,要求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全面排查代理销售第三方产品的业务。在2013年3月27日,银监会下发了8号文件:《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关问题的通知》。理财新规力促理财产品走向规范,并首次给出“非标准化债券资产”业务的范围;对银行该部分业务进行规范限制。

2.1.3民间借贷的监管 对于民间借贷的监管,目前还不在监控的范畴中,极其缺乏有效的监管措施。虽然央行已经限制了民间借贷利率不得超过贷款基准利率4倍以内,可是事实上,在操作过程中却没有使其能够强制执行的有效机制。虽然严格规定不允许个人贷款以及非金融机构为目的性的吸收存款,可是事实上,这种现象是经常发生普遍存在的,这使得当局禁令很难得以落实。

2.2中国影子银行监管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金融监管在分业经营的情况下,实行的是分业监管的“一行三会”的监管模式。随着金融的不断创新,使得我国的金融传统格局发生了变化,金融业综合经营方面、交叉综合起来的金融创新业务发展速度快,不同行业之间联系非常的密切。可见,传统的机构监管和分业监管模式已经不能满足金融业的创新性发展。金融监管正面临较大的挑战。对于处于监管之外的融资机构,并没有整体性的监管政策框架。影子银行多数属于混业经营,还没有一个专门性的监管影子银行的机构,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可以说是有心无力。问题也较为明显。主要表现在:

2.1.1存在监管真空 我国金融监管在分业经营的情况下,实行的分业监管的“一行三会”的监管模式,银监会统一监督管理全国的银行业、信托投资公司、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及其他的存款类金融机构;证监会集中统一监管全国证券及期货市场;保监会监管全国保险市场。目前,我国对于部分新型金融机构的监管处于真空。我国对影子银行不同行业实行分头主管和审批,正所谓是各扫门前雪,各级省政府金融办审批小额贷款公司、信托业由银监会监管、融资性担保公司由工信委审批、典当行是由商务部主管的。指定的这些主管审批部门只对于影子银行的准入资格进行审核,对于行业经营发展情况和风险状况却缺乏掌控。担保公司、典当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机构都是非金融机构不在监管范畴。由于影子银行在业务上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联系紧密,一旦出现资金链条断裂就容易引起系统性的金融风险。

2.1.2监管措施不到位 目前对于影子银行的监管存在理念不清晰、监管目标不确定,从而导致监管具体政策和监管制度不到位。主要表现为:第一,监管法律不到位。就如网络借贷,银监局和人民银行都否认自己的监管职责,目前没有专门的法律监管网络借贷。第二,监管手段不到位。央行2011年推出了社会融资总量的统计工具,存在着缺乏可控性的缺陷,从货币调控的手段还不到位。例如在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转让方面会出现一方未进表而一方已出表的问题,贷款数据的不准确,会导致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信贷规模判断出现误差,从而影响到国家整体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效果。第三,监管制度不到位。例如,央行对第三方支付公司颁布了准入名单,也确立了准入机制,但如何对其监管目前还尚不明确,监管机制也不健全。目前商业银行正在向综合经济业务前进,银行业、信托业、证券业、基金等多种业务不断交叉结合,如果只在单一监管功能下,就会导致监管真空。

2.1.3金融监管滞后于金融创新 与欧美等主要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金融创新还处于初级阶段。但在综合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已经出现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等多种业务交叉综合发展的情况。例如,以信托公司为媒介来的商业银行,通过资金等方式发行信托计划 来发展信托融资、信托理财等业务。如商业银行在发放贷款的同时,可以通过证券、保险等相关渠道来收取高额的咨询费或者管理费。这些不断出现的新兴金融创新形式,其目的都是为了规避对商业银行信贷规模的控制,规避监管。如果不能有效的对其监管将导致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出现短期投机性和不稳定性,进而影响了金融系统安全性和稳定性。影子银行已经在社会融资活动中不断壮大,缺乏监管将直接导致各影子银行业机构的粗放式发展,制度基础的不完善和行业操作标准的缺失容易产生各种经营风险。影子银行与商业银行联系的日益紧密,将助长风险向商业银行和实体经济的传递,不利于金融系统稳健发展。目前,影子银行已经成为了重收益、轻风险的行业,导致了资本不实、风控不明、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的非法金融机构乘隙而入。监管缺位状态下的影子银行会引发系统性风险和监管套利风险。美国次级贷款危机的教训就充分说明了这个问题。由此可见,我国监管业应该尽快出台对于影子银行系统性的监管措施。

第三章 完善我国影子银行监管的政策及建议 3.1对我国金融监管机构的建议 3.1.1要正确合理的引导影子银行发展

首先,要明确监管主体,区分不同的影子银行,疏堵有别。对于影子银行机构形式要进行分类,指定专门的监管主体,并由该监管机构专门对影子银行进行监管负责。所谓的“堵”就是对于非法的金融机构给予严厉的打击。比如非法集资、高利贷等。所谓“疏”就是对于那些简单的、透明的、真正能够满足于市场需求的准金融机构扩大监管范围、降低准入门槛、使其阳光健康发展。比如典当行、融资类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做到疏堵结合,以疏为主。其次,要正确引导和规范民间借贷。民间借贷的存在有一定的客观性,它是市场需求和民间资本追求逐利共同作用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融资补充作用,不能仅仅对其一味的打击对待,应该要正确引导和规范,在有效的立法支持的基础上进行监管,促使民间借贷从黑暗里走出来,在阳光下健康运行。最后,要加强对影子银行机构的监测。对于不法机构、违规办理金融业务的行为要加大力打击度,并对影子银行存在的问题做好跟踪记录分析,进行调查研究。

3.1.2树立功能性监管理念.要建立健全金融业监管协调机制,树立功能性的监管理念,避免监管真空和多头监管。所谓的机构监管就是通过把金融机构进行分类,分出不同类型监管部门,不同的监管方法,各个监管部门不能干预、管制其他监管部门。机构监管对于那些业务不交叉综合的范围,经营存在独立性的机构有效果。而功能监管是都由同一监管部门对特定的金融活动进行监管,功能性监管能更好的提高监管的秩序和效率。影子银行与传统银行都有一个相同的提供信用中介的功能,并且影子银行只对信贷、期限和流动性进行转换。单一按照机构的形式对影子银行进行监管,仅仅监管了传统商业银行的业务,而商业银行的部门业务就会转移到影子银行部分,从而出现了监管空白。如果按照信用中介功能的形式进行监管将避免监管套利。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各个金融机构之间经营涉及的交叉综合业务越来越广泛,越来越不分界限,功能监管能够避免重复监管,也可以避免监管真空。金融业混业经营已经成为了趋势,在完善我国的“一行三会”制度基础上,建立健全的金融业监管协调机制,由机构监管转向功能性目标监管,才能更为有效的防范风险。

3.2完善影子银行自律的对策

3.2.1完善影子银行内控机制 内部风险控制是金融市场监管的核心,有利的外部监督必须是要以充分有效、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为前提条件。为了防止影子银行产生的高风险,就必须用严格的内部控制机制来防范。投资者不能被巨大的高风险的利润所诱惑,要建立内部有效的风险预警系统,提高有效的早期预警和提示,有效的防止影子银行带来的损失。提高影子银行风险监管的敏感性,完善内部控制和风险分析系统,并建立一个健全的内部控制系统和风险预警系统。针对影子银行的特征进行风险评估,制定出严格、有效、合理的控制方案,并建立一个安全的内控风险监测机制。

3.2.2建立影子银行与商业银行之间的防火墙 针对于影子银行带来的不良影响,商业银行应该建立有效的风险防火墙,来阻断影子银行的风险传递。严格控制高杠杆的产品,加强对金融机构的操作风险的监管。要加大各类金融机构的内部管理,防止金融机构参与民间金融活动。商业银行要摸清企业和担保公司贷款的真实用途,严格控制商业银行的表内资金流向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民间融资中介等影子银行机构;严格控制小额贷款公司的银行融资本利率;严格禁止商业银行的从业人员利用职务之便为企业或他人提供融资便利,从而避免风险传递。为了保证商业银行与影子银行类机构的合作业务的风险可控,防止影子银行的风险积累扩散转移给商业银行,商业银行应该严格按照监管部门“三禁止”的要求,建立相应的防范措施,实施贷款的全部按流程管理,严格防止影子银行体系传递风险。

3.3完善市场纪律的对策 3.3.1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确保影子银行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就是提高影子银行的透明度,完善影子银行信息披露制度。影子银行之所以缺乏有效的监管,导致不能及时的防范影子银行风险,是因为对于影子银行的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监管机构对影子银行没有足够的、精确的信息,对于影子银行的经营和风险不了解,也无法对其风险进行预测和掌控,可以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要把提高影子银行的透明度作为影子银行监管的首要目标。各监管部门监控标准要形成统一,要建立起完整的、及时的平台来对信息进行收集、汇总、分析并及时处理,以便发布最新的市场数据信息。对于那些新兴的影子银行类产品,公众的金融风险防范意识淡薄。应让投资者对充分了解对影子银行一类新型金融产品的真实信息以及详细说明,尤其是要加强风险提示方面,杜绝只言收益不言风险。只有公开、公正、公平、透明的金融市场才会促进金融业健康和稳定的发展。还要提高那些非正规化的场外交易的透明度,对其制定有效地监控措施,完善投资者、金融机构、影子银行关联者之间的信息披露制度。降低交易成本,预防交易风险,以便借贷双方完成对接。对于一些高风险、高杠杆金融运行的活动实施限制,增加产品的透明度,进而打 造无影灯式无死角监管体系。

3.3.2建立覆盖影子银行的法律法规

解决影子银行对金融市场造成的负面影响的主要方法,就是制定全面覆盖影子银行的金融法规,使影子银行合理的发展。我国还没有对影子银行进行全面的界定、也没有具体的措施对其防范监管。当前,金融监管部门应尽快出台对民间借贷等影子银行形式业务覆盖全面的、系统性的监管法律法规。尤其要加快对民间融资机构相关指导意见的规定。明确民间借贷的监管主体部门,对非法集资和高利贷行为要加大力度严厉打击;有序合理的发展那些简单的、透明的、真正能够满足于市场需求的准金融机构,例如,融资性担保机构、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行等。

3.4积极推动市场利率化改革

利率管制是导致影子银行出现的最重要原因。从国家角度来说,要解决影子银行带来的诸多问题的根本办法就是实现利率市场化。我国特色影子银行的主要功能就是提供套利融资服务,这与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滞后相关。影子银行所带来最大的问题就是高利贷,影子银行的一些民间融资机构所做的业务都类似于高利贷业务,如小额贷款、担保公司、典当行、地下钱庄等。导致企业和个人都热衷放贷款的恶性循环,货币资金市场的严重供不应求这样的状况都是官方利率、利率管制失灵造成的。利率管制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贷款的需求,给低效率的贷款项目提供了条件。之所以会存在民间市场利率超高、官定利率却超低的现象,原因是商业银行可以以超低的利率向国企或者地方融资平台以及有“渠道”弄到贷款。就像信贷配给理论中,一部分人占用了资金所以另一部分人借不到钱。影子银行的出现使利率能够发挥了真实反映市场资金的供求情况的水平。所以只有加快利率市场化步伐,逐步放开银行信贷管制和存款利率上限,让资金价格“随行就市”,才能从根本上消除我国影子银行风险存在的基础,防止监管套利。

结论

影子银行是一把双刃剑,如对其不加监管可能会导致银行体系的风险蔓延从而导致整个金融系统出现危机,如果监管过度又可能会阻挡金融创新的速度与效率造成严重的金融压抑。本文在原有提出的影子银行概念基础上,总结和概括出我国影子银行监管存在的问题。建立健全金融监管的协调机制,监管者要转变监管理念,树立功能性监管理念,才能更加有效的监管影子银行。强化金融机构内部控制机制建设、建立影子银行与商业银行之间的防火墙。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应该重点明确、分类监管,要做到疏堵结合,不能搞一刀切。要正确引导和规范民间借贷行为,使其健康发展。规避风险需要金融体制的改革,健全和完善金融市场的融资渠道,规范金融市场秩序,为资金的投放和使用提供一个健康的环境。建立完善影子银行的数据库。从影子银行的初级阶段开始进行系统的监管,使其能够发挥的有效的融资作用,为金融市场做有利的补充,以更好地促进我国金融业的发展。

第三篇:如何防范影子银行

防控影子银行风险不能仅靠监管层施压

据报道,当前国内有一半以上的资金通过“影子银行”体系流动。鉴于“影子银行”潜在的巨大风险性,目前“影子银行”已经成为众矢之的。今年5月初,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在银监会第22次委务会议上指出,当前银行业面临三大主要风险,防范平台贷款风险、房地产信贷风险和“影子银行”风险,这是银监部门第一次把“影子银行”风险提高到如此高度,这意味着防范“影子银行”风险已迫在眉睫。从目前来看,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有其合理性的一面,是间接融资向直接融资的转型。但“影子银行”游离于现有的金融监管体系之外,使得其发生金融风险的概率比较大。而一旦发生风险,最终又必然会影响到银行体系的健康发展。因此,我们认为,防控影子银行风险不能够仅靠监管,商业银行亦需要时刻警惕其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以及传导性,并适时调整发展战略。

所谓的影子银行,是指通过杠杆操作持有大量证券、债券和复杂金融工具等的金融中间机构,包括投资银行、对冲基金、货币市场基金、债券、保险公司、结构性投资工具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在我国,“影子银行”主要表现在“银信合作”和地下钱庄等金融形式。这种融资方式把传统的银行信贷关系演变为隐藏在证券化中的信贷关系。

一、“影子银行”的前世今生

“影子银行”的概念4年期诞生于美联储会议,又称“影子金融体系”或者“影子银行系统”,一般是指那些有着部分银行功能却不受监管或少受监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及金融行为。

从全世界范围来看,“影子银行”体系主要由四部分构成,分别是:证券化机构,主要功能是将传统金融产品证券化;市场化的金融公司,主要包括对冲基金、货币市场共同基金、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等,主要从事在传统金融机构和客户之间融通资金;此外,还有结构化投资机构及证券经纪公司。大部分业内人士都认为,“影子银行”系统的存在是此次美国爆发金融危机的元凶之一,原因是由银行系统承担的房地产贷款被证券化之后,脱离了监管。由于影子银行过低的自有资本金率,使得其潜藏较大的个性风险。个性风险加上其迅速膨胀的规模,成为引发美国整个金融系统风险的重要因素。

虽然目前,中国尚无房地产贷款证券化的行为出现,但在高度金融监管下,“影子银行”依然存在,主要体现在“银信合作”和地下钱庄等金融形式上。

随着2011年央行稳健的货币政策流动性收紧,2009—2010年过度的信贷扩张也开始收缩。面对这种环境变化,无论是企业,还是地方政府、银行及个人,其信用无限扩张的冲动及滥用国家担保的信用体系并没有收敛,只是把信贷无限扩张的冲击由银行表内转移到了表外。尽管中国以证券化为核心的影子体系没有建立起来,但变异形式的影子银行体系却已经出现,包括地方政府的融资平台、房地产信贷产品及个人理财信托产品等。其中比较典型的就是,“银信合作”以及地下钱庄等金融形式。

二、“影子银行”的存在有一定的合理性

从某种意义上说,“影子银行”是金融脱煤的必然产物。以银信合作为例,其中暗含着中国金融转型的合理内涵,在很大程度上,银信合作的本质是间接融资向直接融资的转型。转型的背景不仅仅是资金饥渴,更主要的是商业银行的贷存比红线压制与相应的利率市场化。

在经历了前两年的贷款快速扩张之后,目前大部分商业银行按集团或合并口径计算的贷存比已经接近甚至突破75%的监管红线。这也是自去年下半年以来月度贷款增长率持续下降的主要原因。由于新增贷款额度有限,商业银行处于效率原则的考虑自然会采取优选法淘汰坏账风险较大的贷款,其中的一部分透过银信合作的途径转变成信托的资产。与此同时,利率市场化一方面发生在传统的信贷业务当中,另一方面也出现在信托产品领域。

一般而言,贷款的信用程度要高于信托的信用,或信托的偿债风险大于贷款的偿债风险。这决定了信托产品的利率通常会高于贷款,也使得信托产品的利率市场化成为进一步约束商业银行贷存比的因素:伴随存款向信托资产的转移,分母减少必然导致贷存比提升。从贷存比红线压制到信托产品的利率市场化,再从信托产品的利率市场化到贷存比的进一步承压,这是一个循环。而且从银行自身的角度来讲,银信合作也带来多方面的积极因素:一方面银信合作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利润的贡献;另一方面则是不断优化的贷款结构和相应的利率市场化确保了贷款业务基于地不良率的高收益。与此同时,由于“影子银行”很少受到人为干预反而十分灵敏,能够真实地反映资金的流向、规模和兴趣所在,甚至是传统银行的有益补充。很显然,“影子银行”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三、“影子银行”暗藏诸多风险隐患

虽然说,“影子银行”的存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是我国金融体系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当前我国“影子银行”体系扩张迅速,在缺乏监管的背景下,极其容易带来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

(一)当前我国“影子银行”的特点

1、规模巨大,扩张迅速 目前,我国的“影子银行”主要体现在“银信合作”和地下钱庄等金融形式上。“地下钱庄”总规模尚难统计,但“银信合作”的规模较为惊人。尽管为防范风险,银监会在去年一度叫停银信合作理财产品,并下发文件强化监管,但中国信托业协会公布的一份数据显示,截至今年3月31日,银信合作理财产品规模仍达1.53万亿元。而央行的数据亦显示,2010年新增人民币贷款以外融资6.33万亿元,占融资总量的44.4%。这意味着所谓的银信合作、地下钱庄、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行等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贷款规模已经逼近半壁江山。

2、影子银行与房地产、“热钱”等调控重点目标相结合

一方面,影子银行成为房地产资金来源的泄洪口。在前两年全国房价飙升、房地产行业融资总量超过正常范围的情况下,政府决定通过减缩银行信贷发放来抑制房地产行业过热。但是,由于委托贷款、票据融资、信托贷款、民间借贷等影子银行渠道依旧畅通,房地产开发资金来源出现了结构性变化,虽然资金使用成本上升,但房地产企业在一定程度上仍能与调控政策相抗衡。最新数据显示,房地产行业在今年1季度获得的资金总量,同比仍然增长了18.6%。值得注意的是,当期国内贷款只有3837亿元,同比增长4.4%,而自筹资金却高达7126亿元,同比增长了27.2%。其中,房地产信托等影子银行体系的贡献最大。

另一方面,影子银行与境外热钱相结合。由于收紧银根,内地企业转而到香港争取贷款的数目增加。最终的信贷控制集中在人民币贷款上,企业首先便转向外币贷款,当外币贷款无可贷,同时央行也开始转向涵盖了外币贷款的社会融资总量监控后,企业就把筹资目光从内地转向了海外。具体操作路径为:比如,一位港资企业老板在广州买了块地,准备盖楼,但他在广州设立的房地产企业并没有足够的开发资金。由于今年银根紧缩,对房地产开发贷款的审批严上加严,像这类房地产企业不大可能从银行拿到贷款。那么他可以在香港汇丰银行存入1亿港元作为担保,然后由汇丰银行广州分行向同样由他控股的一家物流企业发放1亿元人民币贷款,最后,物流企业以委托贷款的形式,通过银行把钱借给了他的房地产企业。

(二)带来多重风险隐患

1、影响宏观调控

当前国内货币调控的主要目的,一方面是通过减少M2总值来抑制通胀,另一方面是通过限制信贷来防止投资过热。但是,由于影子银行活跃,使得货币调控政策的效果大打折扣。

今年以来,央行收缩银根的力度不可谓不大,但是控制通胀的效果似乎并不明显。除了前期国际大宗商品涨价带来的输入性通胀,以及近期国内缺电和南方大旱等偶然性因素影响外,还有一个巨大的调控漏洞,即是“影子银行”的问题。虽然今年以来,央行连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曾多次造成了银行体系流动性的紧张,但市场上的流动性仍然十分充裕,使得央行紧缩性的调整政策效果大打折扣。根据央行数据,一季度社会融资总额4.19万亿元,高于去年同期略超过3万亿元的总额,其中银行新增贷款2.2万亿,基本与去年同期持平,通过理财产品投放的信贷增长大大高于去年同期,4.19万亿并未包括民间融资部分。从融资规模分析,今年截至目前为止,融资水平与2009年和2010年基本一致;如果延续现在的银行新增信贷、表外信贷和民间融资规模增长的态势,从全年的角度判断,可能会突破2010年14.27万亿的融资规模。很显然,目前央行货币调控面临着,一边收紧银行信贷;一边影子体系却在放水,使得调控效果大打折扣。

2、致使宏观调控效果扭曲

除了影响宏观调控以外,“影子银行”体系的存在还会致使宏观调控效果扭曲。在低利率、高存款准备金率的政策环境下,银行有限的资金主要流向强势大企业,中小企业所获资金甚少。为了维持生存,中小企业不得不以高得多的利率从财务公司、地下钱庄、典当行等影子银行借入资金。“影子银行”巨大的利差空间,又反过来诱使银行资金越过重重监管“曲线”流向影子银行。这一过程在使央行的数量型调控工具和价格型调控工具失效的同时,又使得央行“压低贷款利率,缓企业困难”的愿望落空,致使宏观调控效果扭曲。

3、将更多的主体捆绑在一起,加大风险的传导性及破坏性

由于影子银行游离于监管之外,很多银行将贷款转成被依托公司打包的金融产品,这些被轻度监管的信托公司再将资金投资于实物、基础设施、金融工具和高风险回报的领域,比如股票市场、房地产等,并通过资产抵押以及股权持有等方式,使更多的主体联系在一起,而一旦资产价格出现大幅波动,这些主体形成了一个紧密相连的风险组合。其中,风险对商业银行的传导效应不容忽视。

四、商业银行应高度重视影子银行体系的风险性 1、08年金融危机的警示

在美国经济繁荣起期间,影子银行设计出各种结构复杂的证券化融资产品,打包出售给世界各地的投资者(或投机者),其迅速膨胀的规模几乎能够与传统商业银行平起平坐。但是金融危机爆发后,“影子银行”表现脆弱,曾经傲视资本江湖的五大投行在半年内或被收购,或破产,或被迫回归商业银行;2/3的对冲基金倒闭,到2008年第四季度,资产价格的下跌和赎回使对冲基金的资产缩水一半以上。国际金融危机中的脆弱表现暴露出影子银行的个体性风险:首先是过低的自有资本金率,其次是产品及交易与基础资产状况脱钩。影子银行的个体性风险加上其迅速膨胀的规模,成为引发美国整个金融系统风险的重要因素。

可以说,影子银行的出现本身就是一种对传统银行模式的颠覆,是对传统银行体系的运作模式、产品结构、经营方式的金融创先。由于影子银行产生的根本目的是希望用所谓金融创新来摆脱政府对信用无限扩张的监管,其潜在风险在影子银行产生与扩张过程中不断积累,最后导致美国2008年下半年出现金融危机,整个美国影子银行体系崩塌。

2、国内经济增速放缓或使银行表外信贷风险上升

据业内估计,目前银行理财产品规模大约为7万亿,而2006年的时候才4000多亿。从数据上看,目前证券投资基金的规模才2.3万亿,由此可见银行已经成为私人资产管理的主力机构。而与银行理财产品相关的,就是银行的表外业务,包括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和银行承兑汇票。银行表外贷款占社会融资总额比重与CPI的走势密切相关,在通胀高企的情况下,监管部门对银行的信贷控制通常会比较严格,因此银行会选择表外的贷款来绕开表内贷款的监管,而在通胀高企和金融脱媒的大背景下,投资者也逐步减少了传统的储蓄方式,而越来越多地转向通过银行理财产品来获取更高的收益。

尽管目前表外贷款也被列入了监管层的注意范围,但由于表外信贷监管较为困难,预计2011年表外信贷占比难有实质性下降,将小幅上升至27.4%。由于表外业务透明度较低,不利于监管,而且,在通胀背景下理财产品要求的回报率又较高,一旦经济下滑,因企业经营状况恶化所带来的表外业务违约风险就会加大。因此,银行的表外业务在此轮经济回调过程中能否安全度过,还很难说。很显然,一旦经济下滑,风险最终将传导至商业银行。

3、监管层的持续警示

从近两年监管层的种种动作来看,影子银行所潜在的巨大风险性已经引起了监管层的重视。

早在去年,银监会开始逐渐关注到银信合作产品作为资产证券化替代渠道可能带来的风险。2010年8月,银监会正式下文,切断了银行和信托公司目的在于将银行信贷资产表外化的业务创新渠道,并一度引发系列连锁反应。但伴随着这些关注点的不断变化,银监会对于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拨备充足率的要求开始水涨船高。尽管银行获得了比较充裕的缓冲时间,但银监会试图对资产负债表内和表外各种无法预知风险提前准备的心态已经暴露无疑。

日前,银监会主席刘明康表示,当前风险形势依然严峻,要切实做好地方平台贷款清理、贷款新规实施、房地产信托业务监管等工作,特别强调对“影子银行”问题进行跟踪分析,做好银信合作表外转表内工作。

五、防控影子银行风险不能仅靠监管施压

目前,影子银行体系所存在的巨大风险性已经引起了监管层的重视。而对于房地产放水口的房地产信托,银监会近期也表明了收紧的态度。据了解,银监会已经叫停了十家信托公司的房地产信托业务。我们认为,监管层为了防范影子银行风险,很有可能会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是要加强内部控制,降低个体性风险,包括提高影子银行自有资本金充足率的要求、明确影子银行信息披露制度。可以说,当前银监会已经开始布局,此前已经要求银行及信托业提高资本充足率。

二是加强外部合作,降低系统性风险,包括加强影子银行监管机构的全球合作、加强对影子银行离岸经营的监管。

三是控制影子银行业务风险的其他制度安排,包括建立各国监管机构人员的国际培训体制、建立金融消费者保险体系,等等。

虽然中国的“影子银行”目前还没有形成庞大的体系,与美国的影子银行体系还有很大的差别,而且已经处于监管部门实现之下,所以危害性还未显现。但是从目前来看,虽然影子银行的存在将风险排挤出银行系统,不等于风险已经消失,而这些金融风险在影子银行中聚焦,一旦出现爆点不仅危害金融系统的安全,更有可能会引发系统性的金融危机,最终必然又会伤及商业银行。因此,加强影子银行体系的安全,不仅仅需要监管层加强监管,建立全方位的金融调控体系和风险监控体系。更需要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从大处着眼,加强自律性,提高对影子银行体系的认识,从道德层面降低规避监管等诸多手段的创新,将关注力集中在商业银行传统的信贷、中间以及零售业务上。

第四篇:中国影子银行新风险点

中国影子银行新风险点:委托贷款井喷

影子银行/委托贷款文 / Shox2014年05月02日 10:55 来源:华尔街见闻

随时随地读懂华尔街、到手机上看这则新闻 >>

在打击影子银行收紧杠杆政策背景下,一些过剩行业正加大使用委托贷款获取紧缺的资金,这构成了中国金融系统新风险点。

据中国央行的金融稳定报告,今年第一季度新增委托贷款较上年同期增加人民币7153亿元。去年委托贷款增幅相当于商业银行人民币贷款规模的30%左右,是2012年委托贷款规模的近两倍。

而2013年社会融资总规模缩水了5612亿元,这意味着在决策层控制信贷规模去杠杆政策下,其他形式影子银行贷款规模下降。

委托贷款是银行把委托人提供的资金,代为发放贷款并监督,相当于一种绕开银行中介,公司对公司的直接贷款。

银行通常作为委托贷款的中间机构,向借贷双方收取费用。由于这不需要动用自身资金,属于银行表外业务。

央行金融稳定报告中指出:

一些商业银行通过表内资产表外化来规避金融监管,将资金投向宏观调控限制行业和领域,或将不良资产从表内转移至表外,导致信贷风险透明度降低。

大部分公司间贷款流向了监管部门要求减少放贷行业和领域,即房地产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和其他产能过剩的部门。

中国央行山西分行经济学家闫静文发布报告显示,过去几年来山西省委托贷款的56%流向了电力、焦化、钢铁等领域。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能够获得信贷的大型上市公司是委托贷款的踊跃提供者,例如舜天船舶有限公司和专用化学品制造商浙江龙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而年初以来的房地产业急剧收缩导致部分委托贷款出现违约。

舜天船舶公告称,该公司委托银行贷给南京福地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风9000万元本金及1543万元利息未按期收回。尽管该笔委托贷款有在建的地产项目作抵押,但项目已被法院查封。

*在各大APP商店搜索“华尔街见闻”,可下载我们的移动客户端。同时欢迎关注见闻微信号:wallstreetcn。

第五篇:防范影子银行风险不应影响银行金融创新

防范影子银行风险不应影响银行金融创新

影子银行是新近流行起来的词汇,当然它原本是2007年由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工司的麦卡利所创造。经济学家事后总结得出结论并影响了政府,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所以愈演愈烈,根源就是影子银行作祟。自那以后,国内对于影子银行开始提防起来,唯恐这一舶来品在我国兴风作浪。但是在中国,对于什么是影子银行争论非常之大。有一段时间,大家认为资产证券化产品就是影子银行,这直接导致这一金融创新产品发展停滞。后来又有一段时间,由于银行信贷规模受到控制,各项监管指标对于表内信贷业务形成强硬约束,许多银行通过与信托公司合作发行银信产品来绕过这个坎,尤其是存贷比指标经常处于临界点的各类股份制和中小银行积极性更高。监管层从强调风险控制的层面出发,很快地,银信合作尤其是产品投向为信贷资产类项目的该类合作项目直接被叫停,因为这类产品私底下被认为是影子银行的重要载体。

接着就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的事情。2009~2010年政府为应对经济增速的下跌,要求银行积极放贷,各级地方政府也迅速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机会,大干快上,各类融资平台层出不穷,地方债务急剧攀升。据前财政部长项怀诚估计,目前地方政府的负债为20万亿元,市场人士则估计为30万亿元。而地方融资平台的潜在风险是所谓软约束问题,即一方面地方政府的融资资金多来自于商业银行体系,而如果地方政府出现违约无法还款的话——甚至不排除恶意拖欠的情况,银行并不能够像对待普通企业那样,直接扣留地方政府的固定资产来保障自身权益,冲销这个风险。这样银行体系潜在的风险就显现出来了。最近包括标准普尔在内的外资机构大肆唱空中国银行业,也是基于2009年的巨额放贷后可能造成大量银行业不良资产到来的判断。鉴于各方警示的风险,监管部门在控制地方融资平台方面使出了浑身解数,打包还原、控总量、控新增、要求融资平台全口径负债管理等等不一而足,总的大思路采取总量控制和降新控旧,严控风险,明晰各方职责。在通常的行为模式下,银行储蓄资金投向市场,除了正常的银行信贷渠道之外,还可以通过其他一些方式,比如通过信托、银行理财、券商资管产品等注入市场,这也通常被认为是金融体系的一种金融创新。但在监管部门严守不发生区域性风险和系统性风险的理念指导下,其他渠道均被认为具有影子银行之嫌,这些模式能被用好的就非常有限了。>>了解更多相关知识请点击合时代

最新市场的关注点是银行理财问题。由于中国的利率市场化进展还相对有限,存贷款利率尤其是存款利率长期受到管制,储蓄资金在银行的收益在一些年份还赶不上CPI,而与此同时商业银行对于存款资金的需求却日益增加。正是在此背景下,银行理财产品应运而生,并成为平衡双方关注的一个重要金融产品,甚至有人断言,银行理财产品是利率市场化的主要抓手和助推器。但是,银行理财产品的运用机制和方式

始终是监管部门的重大关切。最近市场关注的有两个焦点,一是银行理财产品到期后收益亏损,二是银监会规范银行理财市场运作的8号文。对于部分银行理财产品到期后收益出现的亏损,引发了一些民众和媒体对这一产品的讨伐。最为典型的是年初华夏银行上海理财产品亏损事件,最终还是以银行方承担大部分责任了结,监管层也因此而出台了一系列的规章。分析后可知,这一做法还是典型带有金融市场维稳,进行危机管理的性质。目前市场上的银行理财产品分为保本产品和非保本产品,有的产品保证本金和收益,有的产品保证本金安全,但不保证投资收益,有的产品两方面均为浮动。按照商业银行的内部要求,理财产品在从设计到销售过程中需遵循许多规范,包括需要对产品风险属性评估,需要对客户风险承受能力评估,两者匹配才能销售,还需要制作产品说明书和风险揭示书等一系列文本,真是功课做足,可是客户购买出现问题后板子还是大多打在银行头上。目前,到银行网点购买理财产品都要求抄写本人自愿购买,清楚产品风险,出现问题自己承担一类的话语,甚至还正在引进类似保险的犹豫期等制度,各方为管理这一市场真是无所不用至极。如果对于一个普通金融产品的管制就到这个地步,那这是否会抑制这个市场和产品的进一步创新和持续发展就值得思考。实际上,金融创新在某种程度上是与粗放联系在一起的,而这正是市场活力之所在。可以想象,给一个备受大众欢迎的产品套上许许多多的缰绳,将之圈养起来,真不知还能从何处发挥金融创新的想象力。

市场比较关注的另一桩事是银监会《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关问题的通知》的8号文,8号文对银行非标理财产品做出限额管理即理财资金投资非标准化债权资产的余额做出规定,要求在任何时点均应满足理财产品余额的35%与银行上一审计报告披露总资产的4%之孰低。按照文件的定义,非标准化债权资产是指未在银行间市场及证券交易所市场交易的债权性资产,包括但不限于信贷资产、信托贷款、委托债权、承兑汇票、信用证、应收账款、各类受(收)益权、带回购条款的股权性融资等。根据8号文要求,商业银行应实现每个理财产品与所投资标的物的对应,做到每个产品单独管理、建账和核算,不得为非标准化债权资产或股权性资产融资提供任何直接或间接、显性或隐性的担保或回购承诺。银监会出台该文的一个考虑是希望规范银行理财产品目前的资金池运作模式,实现银行理财产品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的精细化对应,同时将银证、银基、银保等通道类业务纳入到监管范围中。这个文件出台的背景是长期以来银行理财资金直接或通过非银行金融机构、资产交易平台等间接投资于“非标准化债权资产”业务,而这背后带有影子银行的风险。从文件发布后资本市场的大跌可以看出,市场人士对此的理解偏向于悲观,普遍认为8号文将对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的未来业绩会产生负面影响。产生这些看法的逻辑是银行理财业务将大大萎缩,与此相关的中间业务收入将严重受压,同时也会影响资本充足率的合规,而这些对中小银行而言至关重要。事实也证明,8号文发布后银行理财产品发行量确实大为减少,这很大程度上减少了银行的存款来源。当然更为积极的看法也有,有人也从中嗅到了利好的味道。例如认为监管层原先规定银信合作不允许做,但是8号文明确可以做,这就是机会。此外,银行可以加大债券市场产品的配置,加大对

二级市场的投资,比如投资定向票据、私募债、券商资管产品;联手券商资产证券化、信托支持票据和信用衍生品等,以博取这些市场的超额收益。银行还可以通过加强代理业务,例如进行代理保险、代理券商定向资产管理计划、以及基金公司子公司定向资管计划等来提升中间业务收入。多元化经营使利润来源多元化,东方不亮西方亮。但是请别忘了,这些做法对中小银行而言仍是远水难解近渴。这是从机构层面的影响来看。如果从金融市场发展的层面来看,这涉及到管控影子银行如何不抑制金融创新的问题。

我们必须要认真考虑产生影子银行的原因和机制,影子银行本质上是金融体系功能不畅,融资需求受到压抑的产物。2010年信贷投放狂潮后,监管层面收紧了对基础设施和房地产开发项目的银行信贷投放,导致很多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中小企业、地产开发商不得不转向影子银行融资,以解资金饥渴。尤其是国内很多的中小企业,真的是不借助于影子银行的借贷就无法生存,无法玩下去。我们首先要反思的是如何使现有的金融体系更好地运作,储蓄和投资之间的对接更有效率,而不是针对金融压抑之后必然出现的创新再行压制,横加指责。即便对于真正的影子银行产品,监管层更应做的事情是指导银行做好产品的信用违约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管理,为投资者充分提示风险,让投资者意识到影子银行是有风险的,也会有违约现象发生,在交易中需要遵循卖方有责买者责任亦自负的原则,帮助协调产品设计者和投资者的行为关系,保障市场的健康运行即可,而无需介入交易的具体细节,管控风险中掺杂政府的维稳意图,以避免让市场参与者形成长期干预的预期而催生道德风险,甚至因此做因噎废食之事。只有这样,中国金融创新才会生生不息,中国金融大发展的时代才能到来。

下载中国影子银行的风险及防范(含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影子银行的风险及防范(含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中国影子银行

    浅谈中国影子银行 一、影子银行的背景及概念 2007年发生的美国次债危机是自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全球金融危机事件。本次事件当中,最为引人瞩目的就是“影子......

    中国影子银行风险威胁金融稳定性

    中国影子银行风险威胁金融稳定性 摘自:看中国腾讯财经[微博]2013-06-11 05:35 [导读]报告指出,中国已经有数万家非银行借款机构,在被严格监管的银行业之外,向商业企业和政府机......

    如何防范银行信用卡风险

    如何防范银行信用卡风险 银行信用卡作为便利的非现金支付工具,已被广大消费者使用,近段时间不断增加的利用银行信用卡的犯罪事件和银行信用卡不良资产的有所增加,给社会各个方......

    银行信用卡风险防范探讨

    摘要:信用卡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支付工具,其本身带有一定的风险性。如何有效地防范和化解信用一卡业务风险,减少发卡行损失,促进信用卡业务的健康发展,就成各信用卡发行机构共同探讨......

    银行风险防范情况调查

    宏观调控趋紧的政策环境下银行流动性风险防范情况 ——对交通银行宁波分行风险监控部的调查 (范文)一、背景介绍 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是“防止经济......

    银行风险防范自查报告

    银行风险防范自查报告根据我行文件《关于进一步做好有关风险防范的通知》的通知,我分理处主任为排查第一责任人,于2011年11月10日至2011年11月11日进行了一次认真自查,确保我分......

    银行风险防范心得体会

    银行风险防范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一 目前,中国经济发展势头良好,正处于转型之中,变化很快,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不断地变化。由于我国目前缺乏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商业银行产权制度......

    影子银行风险排查工作报告

    影子银行风险排查工作报告 我行在收到《中国银监会芜湖监管分局转发关于加强影子银行风险防控的通知》(芜银监发 [2014]2号)文件后立即组织相关人员对我行进行了影子银行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