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防范银行理财业务风险
如何防范银行理财业务操作风险
作者:卜祥瑞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更新时间:2009-2-18
“你不理财,财不理你”,理财,已经是当前最热门的词汇之一。纷繁复杂的理财业务不仅给银行带来了巨额的中间业务收入,同时也给银行带来了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等一系列风险。本文仅就银行理财业务的操作风险如何防范进行探讨。
理财操作风险——银行无法回避的现实
2004年6月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颁行《统一资本计量和资本标准的国际协议:修订框架》(以下统称《巴塞尔新资本协议》)首次对银行操作风险进行定义,并明确了操作风险资本的计量方法,将操作风险纳入银行监管的统一框架,要求银行为操作风险配置相应的资本。这是第一次将操作风险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相提并论。
操作风险是与银行业相伴而生的最古老风险之一,它从银行产生的那天起就在不停的演进,以至于近些年来愈演愈烈,如 2008年1月24日,法国兴业银行的交易员杰洛米?科维尔在套利操作过程中因违规豪赌股指期货,造成该行税前损失49亿欧元(约合人民币510亿元)的巨额损失事件。这成为世界银行业迄今因一名员工理财违规操作而蒙受的单笔最大金额损失案件。在国内,某商业银行自2005年以来,因代理基金、销售保险产品、担当理财顾问等引发被诉案件高达700多件,银行败诉率95%以上。
借鉴国际先进的银行风险管理理念,探讨商业银行理财业务中操作风险中防范迫在眉睫。
银行理财业务的五大操作风险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在《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第一支柱——最低资本要求——操作风险”中提出操作风险概念,它是指由于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及系统或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包括法律风险。当前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操作风险在上述方面有着不同程度的表现。
理财主体风险。理财主体的风险既包括理财机构,也包括理财参与人,换言之既有法人也有自然人。理财主体风险主要是理财参与人适格性。
依据《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商业银行法》以及银监会《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等规定,银行开展理财业务应当依法取得相应的资质,符合理财业务市场准入的相关规定。作为理财业务参与人包括银行从事理财业务的从业人员和客户。银行理财人员应当具备从事理财业务的资质,银监会《关于进一步规
范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中,仅要求商业银行理财从业人员持证上岗、并完善理财业务人员的处罚和退出机制,尚未强制推行理财人员从业资格认证制度,与国外、境外相对成熟的银行理财监管机制相比较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如香港监管机构对无财富管理牌照银行业人员擅自代客理财则进行则较重的经济处罚。目前,取得国际理财师资格的银行从业人员还很少,国内理财师资格的数量也远远不能适应日趋火热的银行理财市场需要。
商业银行在营销理财产品时,必须按照“了解你的客户”要求对客户进行评估,充分了解客户的财务状况、投资目的、投资经验、风险偏好、投资预期等,确定客户的产品适合度并由客户对评估结果进行面签,否则商业银行不能为客户提供理财服务。应当注意的是,商业银行经销理财产品应当合规,商业银行不得以发售理财产品名义变相代销境外基金或者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境外投资理财产品。
在理财主体方面,银行从业人员还必须正确面对第三方理财问题。第三方理财是指那些独立的中介理财机构,它们不代表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却能够独立地分析客户的财务状况和理财需求,判断所需投资工具,提供综合性的理财规划服务。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的第三方理财公司有近万家,但第三方理财在管理资金的安全性、品牌性、市场资格准人、法律风险、道德风险方面存在诸多问题,银行与之合作应采取审慎态度,银行从业人员也不宜向客户推荐第三方理财。
理财流程风险。理财流程的不完善或存在问题极易引发风险事件。从各商业银行理财实践活动看,客户在理财过程投诉乃至诉讼最多的是开放式基金、代理证券业务、代理保险业务、个人账户黄金买卖、个人账户外汇买卖业务、个人理财业务等理财流程问题。
一是理财产品设计风险。理财产品的名称不得包含只赚不赔、无风险等误导性宣传,理财产品的设计应当符合客户利益和风险承受能力,并遵循《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和《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指引》有关保证收益、研发流程、成本与收益等方面的具体规定,实现客户分层、目标分群。如某银行设计外汇理财产品的收益竟然低于同期外币存款利率,引发客户广泛投诉,最终无法销售,无疾而终。二是营销风险。营销是理财产品与客户投资联系起来的关键环节,也是理财产品流程风险最突出的环节。其风险集中表现为客户评估流于形式、理财顾问协议权利义务不对等、格式合同涉及客户责任条款缺乏解释、不利的投资情形和后果等风险揭示不全面、不履行或不当履行告知义务等等;营销人员违反银监会规定,任意夸大理财产品收益;对于无法在宣传和介绍材料中提供科学、准确的依据和方式的理财产品,在有关材料中不得标明预期收益率或者最高收益率;简单利用手机短信进行客户风险评估或理财产品销售等。
三是信息披露风险。充分的信息披露能够有效保障客户的知情权。信息披露的不充分主要表现为理财产品属性不透明、产品说明书信息披露不完备、不按时提供理财产品对账单据、市场行情报告、收益情况报告,未与客户明确约定信息披露方式,仅在自己的网站上披露有关信息属于仍然属于信息披露不当行为。银行还
应与客户明确约定联络和信息传递方式。
四是售后服务风险。理财产品营销需要服务,服务也是商业银行最重要的产品。售后服务风险集中体现在客户投诉上。实践标明,大量客户投诉一旦处理不当,极易演化为法律诉讼,甚至是集团诉讼。银行缺少有效的客户投诉处理机制不仅影响客户利益,也会严重地损害商业银行信誉。
理财系统风险。早在1989年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发布了《计算机和系统中的风险》,专门对商业银行系统操作风险进行提示。理财系统操作风险是指系统中断及系统失灵,包括硬件、软件、电信、设备故障或中断而引发客户财产、收益损失,还包括与第三方交易不能损失、交通费用损失、误工损失等等,广义理财系统包括自助设备维护、管理后果。如果商业银行未能够有效维护和管理自助设备,客户因此产生损害,依法有权要求商业银行赔偿。理财系统风险还必然涉及系统供应方的法律责任纠纷等问题。
理财外部事件风险。外部事件引发商业银行理财操作风险事件屡见不鲜,金融危机、外部欺诈犯罪、自然灾害以及政府行为、交通事故、外部销售商和供应商违约等都会对银行理财业务产生重大风险。其中尤以金融危机、外部欺诈犯罪、自然灾害为重。如2006年11月,招行发行“金葵花”——雷曼兄弟农产品指数表现联动理财计划,该产品与雷曼兄弟农产品指数挂钩但招行将保证此理财计划项下的本金安全,并按照产品说明书规定,计算和兑付收益,随着雷曼公司的破产,不排除收益泡汤的可能。2007年9月,北京银行发行0770号和0771号两款信用挂钩型理财产品,该产品主要用于购买美林、雷曼兄弟等信用主体的债券,原本预计于2008年9月17日到期。雷曼兄弟申请破产保护的行为已经构成“信用违约事件”,理财目标无法实现。可以说,金融危机事件的发生对与之相关的理财产品而言是灾难性的风险。
理财法律风险。银行在创新开展理财业务时,可能会因法律制度不完善引发理财行为合规性风险,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以商业银行超越经营范围经销理财产品进行处罚等。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仍然处于比较严格的分业经营法律环境下,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操作性法律风险当属高发期,采取有效措施防范理财业务法律等风险仍是当务之急。
防范风险的四大对策
理财业务的操作风险发生的原因具有多样性,涉及法律关系具有复杂性,防范理财业务操作风险必须从多维度入手。
其一,规范理财人员资质,强化法律风险意识。
操作风险的控制离不开人,商业银行依法合规经营理念推行,人的因素更是关键,无论是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还是不完全合同导致法律风险都离不开人的作用,建立高素质的理财专业队伍是防范理财业务操作风险的根本。全面推行理财业务从业资格制度,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行为,能够有效地防范理财售前、售中、售后风险。加强理财从业人员风险文化尤其是法律风险意识的培育,抓好法律制度、风险文化和理财队伍三个关键要素,通过多种路径,克服商业银行在理财人员管理上用人失察、违法违规处罚不力等因素,依法促进理财业务规范、稳健发展。
其二,严格市场准入手续,防范理财产品设计风险。
规范理财业务的主体资格以及商业银行理财业务资质,这不仅是防范金融风险、完善现代金融监管的需要,也是保护广大客户合法权益的迫切需要。对商业银行开展理财资质进行严格的审查、准许制度,对商业银行经营理财产品实施必要的核准、备案制度,加大对商业银行理财产品设计、对外文件合规性监管,有效监督商业银行防范理财产品设计风险,进一步完善理财业务的监管法律制度。同时,监管部门应尽快改变理财监管滞后局面,将第三方理财纳入金融监管范畴,切实保护投资人的合法权益不被侵害。
其三,全面履行合同义务,提升售后服务质量。?
银行与客户法律关系的本质是合同关系,全面履行理财合同约定义务是银行的法律责任,也是客户依据合同规定依法享有的权利,商业银行必须严格依据合同条款约定履行理财义务。同时,银行还应依据《合同法》等规定履行告知、通知等附随义务,逐步建立健全理财客户档案资料,实施全过程跟踪理财服务,把售后服务作为提升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环节来抓。
其四,妥善处理客户投诉,依法保护客户权益。
客户投诉处理机制是保障客户利益的重要环节,客户投诉对商业银行理财业务规范发展具有较好地促进作用。构建全面、透明、方便和快捷的客户投诉处理机制,包括处理客户投诉流程、回复安排、投诉调查以及客户投诉的补偿、赔偿制度。这不仅有利于保护客户合法权益,也有利于提升银行理财产品品牌价值,更有利于提升银行声誉。银行应高度重视客户对理财产品相关事宜的投诉工作,明确归口管理部门,实施投诉一站式服务,明确客户投诉处理程序、时限,减少因投诉法律诉讼转化几率,建立高素质客户投诉专员队伍,化解理财客户投诉风险。
防范银行理财操作风险必须和银行内控制度建设、全面风险管理有机结合起来,防止孤立地按部门和业务线条认识和处理操作风险,徒加成本并抑制累积效果。应该把操作风险管理做法嵌入直接进入损益表的长期战略和日常经营决策,依法合规促进银行理财业务稳健发展。
作者单位 工行南宁分行
第二篇:银行如何防范支付结算业务风险
银行如何防范支付结算业务风险
支付结算风险是银行在运用结算工具从事货币活动、资金清算过程中可能遭受的损失。随着银行支付结算渠道的扩大,票据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各商业银行在注重加强支付结算服务的同时,却忽视了对支付结算的管理和风险的防范。支付结算风险一旦转化成现实的损失,将直接影响着银行、企业资金的安全和社会经济的稳定与发展。支付结算作为银行工作的重点内容和重要环节,其防范风险尤为重要。
一、支付结算风险的表现
银行支付结算风险已渗透到银行会计结算工作的各个环节,其表现形式也呈多样化。当前,银行支付结算风险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清算风险
清算风险是银行在清算同城票据交换资金或系统内联行资金过程中产生的风险。
(二)票据风险
随着票据的广泛推广使用,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商业汇票与银行汇票进行诈骗,而产生的风险日趋突出。主要表现为:
(1)伪造变造票据、诈骗盗用资金。犯罪分子通过涂改、挖补等手段更改出票金额、收款人等,伪造、变造票据行为,骗取银行和企业的资金。有的利用空头转账支票、作废支票进行诈骗;有的通过私刻企业预留银行印鉴开汇票委托书,骗取银行签发真汇票从中作案;有的银行对银行汇票、银行承兑汇票的签发、兑付、退汇等管理和审查不严,缺乏自我约束机制,犯罪分子乘机作案。
(2)伪造账证、盗用资金。近年来,银行内部会计人员通过伪造进账单、联行来账补充报单等结算进账凭证盗用资金的案件也在一些地方时有发生。有的伪造、涂改凭证、篡改数字、空转账务,有的复制、伪造联行来账补充报单、凭空捏造收付款人,盗用联行资金;有的通过暂收暂付科目,空挂账务,盗用银行资金。
(3)银行违规承兑、贴现商业汇票。一些商业银行承兑银行承兑汇票时忽视了对承兑申请人的资信状况、商品购销合同的严格审查,使一些无真实商品交易关系的商业信用纳入了银行信用;有的贴现银行对票据所记载的事项审查不严、致使一些背书不连续、绝对记载事项不全等有瑕疵的票据流入银行,从而卷入不必要的票据纠纷之中等。
(4)违规签发银行重要凭证,套取联行资金或盗用银行资金。一些银行为了小集团利益和个人利益,擅自签发空头银行汇票、联行报单及汇划凭证;或与企业相互串通,违规签发无资金保证的空头银行汇票、套取系统内或占用人民银行的联行资金,从而获取不法收益。
(三)内控风险
内控风险主要表现为会计结算制度本身不完善,印押(压)证管理不严;会计内部凭证随意制作,复核和事后监督制度不落实;对重点岗位、重要人员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等内控制度不严产生的风险,主要表现为:
(l)凭证管理失控,存在严重隐患。许多案件的发生,都与凭证管理不严有直接关系。据统计,全国发生各类重要空白凭证丢失、被盗达上万张,已经形成严重的潜在风险。
(2)会计核算手续不严密。主要存在会计人员随意制作银行内部凭证;会计复核人员对会计凭证的要素、内容审查不严,有的复核岗位形同虚设;会计事后监督人员未能按规定履行监督检查职能。
(3)管理松弛,内控制度不落实。一些行加强内部管理的力度不够,未建立有效的内控制度,造成潜在的会计风险。有的行同城票据交换双人临岗制度不落实,暂收暂付款项科目挂账监督不严,汇出汇款管理薄弱,印、押(压数机)、证分管制度执行不严,联行对账和内外账核对不严格等。
(四)技术风险
技术风险主要表现为技术软件、硬件可靠性不强而发生的系统风险。这种风险的危害性很大,所以在程序的开发设计和应用上必须考虑其安全性、可靠性、适用性。目前,计算机安全管理操作职责不落实,软件开发和系统维护人员未与操作人员严格分离,会计核算系统操作人员违规越级操作、个人密码公开使用等现象大量存在,犯罪分子通过修改计算机程序、篡改记账信息,利用他人电脑操作代码虚假收付,盗用银行资金等手段作案。
(五)经营风险
经营风险是指商业银行或城乡信用社由于经营管理不善,各种风险积聚到一定程度集中表现为流动性困难而引发的支付风险。当前影响商业银行资产流动性、安全性的主要因素是金融资产质量低下、资产负债比例高、金融资产风险大。有的商业银行违反金融法规搞账外经营、投资房地产,有的违规拆借、越权办理贴现转贴现;有的高息揽储,高息放贷等,这些在高额利润的驱动下违规经营的结果是造成了巨额资产的呆滞损失,使有关金融机构的正常支付难以为继,甚至导致挤兑破产、关闭清算,引发严重后果。
二、支付结算风险产生的原因
产生上述支付结算风险和会计内部管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
1、内部控制软弱,违章操作严重。从银行会计部门内部发生的各类案件中不难发现,有章不循、违章操作是发案的根本原因。客观上银行内部都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难以落实到位。突出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人员配备不到位、规章制度形同虚设,特别是一些基层分支机构人手配备不足或随意抽调会计人员应付紧急任务,使业务相互制约机制不落实、出现真空和漏洞,被犯罪分子伺机作案;二是监督检查流于形式,上级对下级、主管对基层人员、事后监督岗对会计操作岗的各项检查并未严肃认真进行,而是成了例行公事、使一些内部案件长期暴露不了。尤其是在一些部门与部门之间、上级行与下级行业务交叉衔接环节上极易疏忽;三是内控手段滞后,作案分子在票据、联行清算、电子技术方面的作案手段越来越隐蔽,而金融机构内部的超前防范监督手段和措施难以应付。另外对违规违章处罚力度不够,也不同程度地助长了内部管理的松弛。
2、风险意识淡化,内控监督不力。从几年发生的案件来看,支付结算环节内外勾结作案多发,从涉案人员看基层单位负责人和财会人员作案多,涉案金额大,作案潜逃的增多,在银行内部一些领导的意识中存在经营管理思想上的偏差,重经营轻管理,重存款、轻结算,重效益,轻风险防范,忙于应付日常事务,疏于管理和监督。
3、经营管理不善、支付风险积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金融业竞争的加剧,银行经营面临内外双重压力。银行自我约束机制和内部控制机制尚未真正建立,经营管理水平难以适应市场的变化,出现大量违规经营,信贷资产质量下降,不良资产比例上升,政府行政干预和企业借转改制之机悬空银行债务,使银行经营状况进一步恶化,资产安全性和流动性出现严重问题,有的已发生支付危机。与此同时有效化解和抵御风险机制尚未建立,如银行收购、兼并、重组退出市场的机制尚未形成,使支付风险日益积聚,这种局面不改变,会威胁整个银行体系的安全。
4、人员素质不能适应业务需要,政治思想工作薄弱。目前,有相当一部分银行分支机构会计队伍素质不能适应业务发展和会计管理的需要,尤其是城乡信用社人员素质相对较差。同时会计岗位人手多,业务变化大,知识更新快,培训工作未能及时跟上,造成人员素质与业务发展需要相脱节。
5、犯罪分子把作案目标瞄准了金融部门。金融部门是经营货币的特殊行业,诈骗案件多发、内外勾结作案多发,并且一些大案要案涉案金额之大,令人触目惊心。特别是在金融结算工具不断完善的今天,票据活动日益增多,由于票据在流通环节所特有的功能,犯罪分子利用其作案具有较强的隐蔽性,且有的犯罪分子的文化层次较高,采用一些高技术手段作案,容易得逞。
三、支付结算风险防范控制措施
防范支付结算风险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支付结算管理、完善会计控制体系是防范风险的基础。
(一)建立健全和落实内部管理和监督制约机制,堵塞漏洞,消除隐患。
内部管理制度的健全,是防范风险的重要保证。商业银行必须建立一套科学完善、职责明确的内部管理体系和银行内部控制制度。
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
建立重要事项审批制度;建立账务核对制度;
建立会计事后监督制度;建立重要空白凭证管理制度。
(二)严格按照《票据法》和《支付结算办法》准确及时办理支付结算业务。
要严格票据的审查,对票据的真实性、必须记载事项是否齐全、背书是否连续、更改是否合法有效、是否是合法持票人等要严格审查,尽可能避免因审查不严造成诈骗得逞;要严把大额款项支付关,对有疑问的票据和联行重要凭证要先查询后支付,严格遵守各项结算业务操作规程。
(三)重视计算机安全管理,防范系统风险。
(四)加强经营管理,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商业银行要重视支付结算风险防范,加强经营管理,控制金融资产风险。要充分认识支付结算风险防范的紧迫性,从已经发生的形形色色的案件中认真吸取教训,充分重视内部控制和风险防范;要采取措施防范支付风险。
(五)加强员工管理,提高会计队伍素质。江西省鄱阳县农村信用联社案件情况
三、下步措施和意见
这起案件性质恶劣,影响严重,给国家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各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都要从中吸取教训,举一反
三、引以为戒。牢固树立风险意识,全面加强风险管理,严守风险底线,持之以恒抓好案件风险防控工作。
一是加强重大事件和信息、舆情的监测、报告、处置工作。二是认真落实案件风险防控措施,强化问责,确保贯彻到位。
三是准确把握风险特点,扎实整改,严密防范案件。四是狠抓制度建设,完善内部控制,提高执行力。五是提高队伍职业素质,大力培育良好企业文化。××省A市B区C农村信用社支某侵占资金案
本案件的案发原因主要是信用社员工法制意识淡薄、内部管理混乱,监督制约机制失效和用人失察造成的。
目前,部分信用社内部管理不够规范、业务操作系统控制不够完善、员工素质参差不齐、部分员工制度和法规意识淡薄,要想有效控制和防范案件,必须把好基层管理人员的用人关。把人品好、懂经营、会管理、敢负责、有风险意识的干部选拔到基层领导岗位。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对员工的政治思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法律和犯罪案例警示教育,引导员工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诚实守信的职业操守,严守法律底线,增强遵纪守法和风险意识。加强对员工的业务知识、技能和规章制度、操作流程培训,提高员工的业务素质和执行规章制度的自觉性。
第三篇:银行如何防范支付结算业务风险
支付结算风险是银行在运用结算工具从事货币活动、资金清算过程中可能遭受的损失。随着银行支付结算渠道的扩大,票据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各商业银行在注重加强支付结算服务的同时,却忽视了对支付结算的管理和风险的防范。支付结算风险一旦转化成现实的损失,将直接影响着银行、企业资金的安全和社会经济的稳定与发展。支付结算作为银行工作的重点内容和
重要环节,其防范风险尤为重要。
一、支付结算风险的表现
银行支付结算风险已渗透到银行会计结算工作的各个环节,其表现形式也呈多样化。当前,银行支付结算风险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清算风险
清算风险是银行在清算同城票据交换资金或系统内联行资金过程中产生的风险。主要表现为两大类。一类是个别行、社在同城结算和联行清算环节上控制不严所产生的风险。同城票据交换和联行清算环节是会计部门发案较高的部位,主要存在着同城票据交换和暂收暂付款项挂账管理不严、汇出汇款管理薄弱、联行对账不及时,以及印、压、证三分管执行不力等现象。1997年1月3日至3月13日,建设银行南京分行下关支行票据交换员,利用职务之便采用自制进账单、偷盖印章、空提票据交换等手法,先后7次将1440.3万元资金转出提现;工行南京分行城北支行汉口分理处会计员胡某,利用代班接柜、掌管压数机之机,并偷盖印章,签发金额为900万元和700万元两份银行汇票,内外勾结交由深圳某公司经理行骗。另一类是商业银行将资金矛盾转化为结算矛盾,利用联行体系的关联性而导致的地区性支付风险。这种风险突出表现在各银行系统联行汇差资金占用严重,资金调度失灵,各基层银行占用汇差进行超负荷经营,造成大面积的支付困难,各行备付率极低,有的甚至在人民银行透支,人民银行的同城票据交换资金清算难以正常进行,严重的会由一个行、一个系统的矛盾演化为地区性、系统性的支付困难。
(二)票据风险
随着票据的广泛推广使用,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商业汇票与银行汇票进行诈骗,而产生的风险日趋突出。主要表现为:
(1)伪造变造票据、诈骗盗用资金。犯罪分子通过涂改、挖补等手段更改出票金额、收款人等,伪造、变造票据行为,骗取银行和企业的资金。有的利用空头转账支票、作废支票进行诈骗;有的通过私刻企业预留银行印鉴开汇票委托书,骗取银行签发真汇票从中作案;有的银行对银行汇票、银行承兑汇票的签发、兑付、退汇等管理和审查不严,缺乏自我约束机制,犯罪分子乘机作案。
(2)伪造账证、盗用资金。近年来,银行内部会计人员通过伪造进账单、联行来账补充报单等结算进账凭证盗用资金的案件也在一些地方时有发生。有的人民银行内部员工通过自制会计凭证,挪用商业银行准备金存款和汇票保证金,甚至挪用国库资金;有的伪造、涂改凭证、篡改数字、空转账务,有的复制、伪造联行来账补充报单、凭空捏造收付款人,盗用联行资金;有的通过暂收暂付科目,空挂账务,盗用银行资金。
(3)银行违规承兑、贴现商业汇票。一些商业银行承兑银行承兑汇票时忽视了对承兑申请人的资信状况、商品购销合同的严格审查,使一些无真实商品交易关系的商业信用纳入了银行信用;有的承兑银行承兑时未要求承兑申请人提供现实的资产担保或提供的抵押担保资产不足,造成到期票款难以收回,从而倒逼银行信用放款;有的贴现、再贴现银行对票据所记载的事项审查不严、致使一些背书不连续、绝对记载事项不全等有瑕疵的票据流入银行,从而卷入不必要的票据纠纷之中;有的银行超限额、超比例承兑商业汇票、或是一些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及不具有贷款权限或未经其上级行承兑授权、转授权的银行分支机构违规办理银行承兑汇票的承兑和贴现业务。如工商银行南京某支行承兑了一笔融资性的银行承兑汇票业务,该票据第一收款人在转让时以一下属无法人资格的子公司的印章进行背书,致使该票据成为有瑕疵的票据,而农行某支行由于审查不严而办理了贴现手续成为最后票据持有人。该汇票到期后农行向工行划款,工行以背书不连续而拒付,从而引起票据纠纷。
(4)违规签发银行重要凭证,套取联行资金或盗用银行资金。一些银行为了小集团利益和个人利益,擅自签发空头银行汇票、联行报单及汇划凭证;或与企业相互串通,违规签发无资金保证的空头银行汇票、套取系统内或占用人民银行的联行资金,从而获取不法收益;有些企业想方设法恶意取得银行的信赖,银行违规签发空头大额定期存单或储蓄存单,骗取银行资金。如农业银行南京分行秦淮支行健康路分理处主任王健利用空白存单进行账外经营,共95笔,金额达3.6亿元,他主要采取与单位串通开汇票后贴高息、由其直接将汇票通过背书交给另一企业使用收取高息、同时另开一张空头存单交出款单位抵账。此案涉及众多金融从业人员,社会影响恶劣,造成的资金损失较大。
(三)内控风险
内控风险主要表现为会计结算制
度本身不完善,印押(压)证管理不严;会计内部凭证随意制作,复核和事后监督制度不落实;对重点岗位、重要人员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等内控制度不严产生的风险,主要表现为:
(l)凭证管理失控,存在严重隐患。许多案件的发生,都与凭证管理不严有直接关系。据统计,全国发生各类重要空白凭证丢失、被盗达上万张,已经形成严重的潜在风险。据1997年
我省对金融系统重要空白凭证管理进行的专项稽核发现,不少金融机构存在着重要凭证使用不规范、账实不符以及丢失被盗等现象。凭证库房安全设施较差,普遍存在内部管理和控制方面缺乏制约机制等问题和隐患。
(2)会计核算手续不严密。主要存在会计人员随意制作银行内部凭证;会计复核人员对会计凭证的要素、内容审查不严,有的复核岗位形同虚设;会计事后监督人员未能按规定履行监督检查职能。
(3)管理松弛,内控制度不落实。一些行加强内部管理的力度不够,未建立有效的内控制度,造成潜在的会计风险。有的行同城票据交换双人临岗制度不落实,暂收暂付款项科目挂账监督不严,汇出汇款管理薄弱,印、押(压数机)、证分管制度执行不严,联行对账和内外账核对不严格等。
(四)技术风险
技术风险主要表现为技术软件、硬件可靠性不强而发生的系统风险。这种风险的危害性很大,所以在程序的开发设计和应用上必须考虑其安全性、可靠性、适用性。目前,计算机安全管理操作职责不落实,软件开发和系统维护人员未与操作人员严格分离,会计核算系统操作人员违规越级操作、个人密码公开使用等现象大量存在,犯罪分子通过修改计算机程序、篡改记账信息,利用他人电脑操作代码虚假收付,盗用银行资金等手段作案。某农村信用社储蓄柜负责人利用工作之便,盗窃资金45万多元,其作案手段主要是采取虚设开销户单、套用当日使用的存单号码、修改开户日期等,此外,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不强隐含的潜在风险也很大。
(五)经营风险
经营风险是指商业银行或城乡信用社由于经营管理不善,各种风险积聚到一定程度集中表现为流动性困难而引发的支付风险。当前影响商业银行资产流动性、安全性的主要因素是金融资产质量低下、资产负债比例高、金融资产风险大。有的商业银行违反金融法规搞账外经营、投资房地产,有的违规拆借、越权办理贴现转贴现;有的高息揽储,高息放贷等,这些在高额利润的驱动下违规经营的结果是造成了巨额资产的呆滞损失,使有关金融机构的正常支付难以为继,甚至导致挤兑破产、关闭清算,引发严重后果。
当前,金融机构支付风险隐患相当严重,这是多年来主、客观,内、外部矛盾积累交织形成的。有的存贷款比例严重超过规定的标准,超负荷经营;有的信贷资产质量低下,呆账坏账所占比例很高;有的已资不抵债,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支付困难。特别是城乡信用社和信托投资公司等金融机构存在着较大的支付风险隐患。如我辖区一城市信用社,1997年9月份发生了严重的支付困难,9月2日该社业务库存现金只有5万元,在人民银行备付金存款和在农业银行的清算资金共计只有l万多元,而该社吸收的活期储蓄存款达938万元,11、12月到期的定期储蓄存款达917万元。这类高风险城乡信用社为数不少,支付风险防范任务艰巨。
二、支付结算风险产生的原因
产生上述支付结算风险和会计内部管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
1、内部控制软弱,违章操作严重。从银行会计部门内部发生的各类案件中不难发现,有章不循、违章操作是发案的根本原因。客观上银行内部都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难以落实到位。突出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人员配备不到位、规章制度形同虚设,特别是一些基层分支机构人手配备不足或随意抽调会计人员应付紧急任务,使业务相互制约机制不落实、出现真空和漏洞,被犯罪分子伺机作案;二是监督检查流于形式,上级对下级、主管对基层人员、事后监督岗对会计操作岗的各项检查并未严肃认真进行,而是成了例行公事、使一些内部案件长期暴露不了。尤其是在一些部门与部门之间、上级行与下级行业务交叉衔接环节上极易疏忽;三是内控手段滞后,作案分子在票据、联行清算、电子技术方面的作案手段越来越隐蔽,而金融机构内部的超前防范监督手段和措施难以应付。另外对违规违章处罚力度不够,也不同程度地助长了内部管理的松弛。
2、风险意识淡化,内控监督不力。从几年发生的案件来看,支付结算环节内外勾结作案多发,从涉案人员看基层单位负责人和财会人员作案多,涉案金额大,作案潜逃的增多,这种现象发生不是偶然的,有主观社会环境的原因,特别是经商热、炒股热和拜金主义思想的影响。但更主要在于银行内部管理不严、用人不当。在银行内部一些领导的意识中存在经营管理思想上的偏差,重经营轻管理,重存款、轻结算,重效益,轻风险防范,忙于应付日常事务,疏于管理和监督。
3、经营管理不善、支付风险积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金融业竞争的加剧,银行经营面临内外双重压力。银行自我约束机制和内部控制机制尚未真正建立,经营管理水平难以适应市场的变化,出现大量违规经营,信贷资产质量下降,不良资产比例上升,政府行政干预和企业借转改制之机悬空银行债务,使银行经营状况进一步恶化,资产安全性和流动性出现严重问题,有的已发生支付危机。与此同时有效化解和抵御风险机制尚未建立,如银行收购、兼并、重组退出市场的机制尚未形成,使支付风险日益积聚,这种局面不改变,会威胁整个银行体系的安全。
4、人员素质不能适应业务需要,政治思想工作薄弱。目前,有相当一部分银行分支机构会计队伍素质不能适应业务发展和会计管理的需要,尤其是城乡信用社人员素质相对较差。同时会计岗位人手多,业务变化大,知识更新快,培训工作未能及时跟上,造成人员素质与业务发展需要相脱节。不少分支行在教育培训上重业务轻思想、使会计人员缺乏职业道德约束、抵御病毒的能力不强。
5、犯罪分子把作案目标瞄准了金融部门。金融部门是经营货币的特殊行业,诈骗案件多发、内外勾结作案多发,并且一些大案要案涉案金额之大,令人触目惊心。特别是在金融结算工具不断完善的今天,票据活动日益增多,由于票据在流通环节所特有的功能,犯罪分子利用其作案具有较强的隐蔽性,且有的犯罪分子的文化层次较高,采用一些高技术手段作案,容易得逞。
三、支付结算风险防范控制措施
防范支付结算风险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支付结算管理、完善会计控制体系是防范风险的基础。
(一)建立健全和落实内部管理和监督制约机制,堵塞漏洞,消除隐患。
内部管理制度的健全,是防范风险的重要保证。商业银行必须建立一套科学完善、职责明确的内部管理体系和银行内部控制制度。
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营业机构要建立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针对银行会计工作的每一个岗位和每一个环节的业务特点和业务流程制定相应的制约措施,特别是对易发生案件的重要岗位,实行岗位分工,严禁—人兼岗或独自操作全过程,对记账员、复核员、同城票据交换员等重点岗位人员要实行定期检查、定期轮换、交流和强制休假制度;对重要岗位的不合格人员要坚决予以调整并进行离任审计和严格办理工作交接手续。
建立重要事项审批制度。会计人员进行账务处理必须依据符合会计制度的有效凭证,不得接受不符合制度的任何指令,上级行授权处理的事项必须履行必要的手续;制作内部记账凭证及错账冲正必须经会计主管审核签章;加强暂收暂付款科目的管理,严格按规定的核算范围使用、按规定权限审批,并定期进行清查。
建立账务核对制度。会计账务必须坚持“六相符”、即账账、账款、账据、账实、账表及内外账核对相符,根据制度要求,对不同账务采取每日核对或定期核对的办法,账务不平要换人查找。要建立和完善外部对账制度、由事后监督人员定期按户核对,确保内外账核对相符。
建立会计事后监督制度。各银行营业部门要设置事后监督岗位,对每日发生的会计业务于次日进行全面核查,会计主管重点抽查、及时发现和纠正差错。要加强重要岗位特别是易发生案件的环节重点监督,实行会计主管定期不定期检查制度。
建立重要空白凭证管理制度。凭证管理要做到专人领导、专人管理、专库保存,对重要空白凭证的出入库、领用和销毁,必须按规定的制度办理。落实专人保管和账实分管制度,严格将保管和签发使用分开,对重要空白凭证按日进行表外科目核算,并配备必要的安全保管设施。
(二)强化中央银行支付结算风险监管,保证支付体系安全。
人民银行支付结算管理的主要任务是保证支付结算体系的安全,监控金融机构经营资金流动性和安全性,以防商业银行将资金矛盾转化为支付结算矛盾,避免发生地区性的结算支付困难。要定期考核商业银行准备金存款情况,督促商业银行加强系统内资金的调度和管理;要加大金融监管力度,进一步落实会计制度执行情况、结算纪律执行情况的定期不定期的检查制度;要认真办理商业银行的转汇业务,监控商业银行执行联行汇差资金管理规定的情况,堵截银行超占汇差进行超负荷经营的渠道,确保大额资金的实时清算,防范支付风险的发生;要加强印、押、机、证的安全管理,增强防伪的手段,定点厂家生产,探索使用电子防伪技术。
(三)严格按照《票据法》和《支付结算办法》准确及时办理支付结算业务。
《票据法》颁布之后、《票据管理实施办法》、《支付结算办法》等配套法规相继出台,使结算管理逐步步入法制化轨道、但仍有存在有关规定不完善、票据行为不规范之处。需要进一步修订完善有关结算、联行制度,加强《票据法》及其配套法规的宣传、贯彻和落实,强化支付结算管理,依法办理各项业务。要严格票据的审查,对票据的真实性、必须记载事项是否齐全、背书是否连续、更改是否合法有效、是否是合法持票人等要严格审查,尽可能避免因审查不严造成诈骗得逞;要严把大额款项支付关,对有疑问的票据和联行重要凭证要先查询后支付,严格遵守各项结算业务操作规程。
(四)重视计算机安全管理,防范系统风险。
计算机技术在支付结算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从微机配置到网络化运行,加强安全管理愈来愈显得重要。要健全会计电算化系统岗位责任制,加强责任控制,把程序设计、系统日常管理、计算机操作、数据保管四个基本不相容的岗位分开;加强计算机系统操作控制,防止未经批准人员操作计算机,在操作中注意输入控制和输出控制,输入凭证必须经过审查并由两人输入检验,输出数据必须经过人工核对,由事后监督员对计算机打出的日结单与手工核算的日结单核对相符;认真执行会计电算化管理业务操作规定,加强口令、加密和权限管理。操作密码要定期更换,防止失密;加强磁介质档案管理,每日业务要进行备份,磁介质作为会计档案管理。
(五)加强经营管理,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商业银行要重视支付结算风险防范,加强经营管理,控制金融资产风险。要充分认识支付结算风险防范的紧迫性,从已经发生的形形色色的案件中认真吸取教训,充分重视内部控制和风险防范;要采取措施防范支付风险,首先要按照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要求加强经营管理,坚决纠正和严厉查处违规经营行为,其次要建立支付风险保障机制,明确政府、银行对各类金融机构风险处置责任、加强预警监测,制定临时救助方案和长期保障措施,各方努力化解风险。第三,要改革完善财务制度,贯彻谨慎会计原则,实施贷款五级分类,提足各项风险准备,增强商业银行经营实力和发展后劲。
(六)加强员工管理,提高会计队伍素质。
在我国金融事业迅速发展的今天,金融业必须拥有一支品质良好、训练有素的会计队伍,人的因素是决定因素。要对会计人员实行任职资格审查制度。会计主管和人员的任职变动,必须经过认真审核。要加强会计人员的培训,采取多种方式,对会计人员进行政治思想、职业道德、法规制度、业务知识、操作技能和计算机知识的教育培训。通过政治学习、岗位练兵、业务比赛等形式,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加强会计人员政治思想教育和法制教育,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和职业道德观念及风险防范意识,防止违法犯罪案件的发生。要根据业务发展和会计工作的需要,合理充实会计人员,才能保证各项制度的落实。
第四篇:银行如何防范支付结算业务风险
支付结算风险是银行在运用结算工具从事货币活动、资金清算过程中可能遭受的损失。随着银行支付结算渠道的扩大,票据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各商业银行在注重加强支付结算服务的同时,却忽视了对支付结算的管理和风险的防范。支付结算风险一旦转化成现实的损失,将直接影响着银行、企业资金的安全和社会经济的稳定与发展。支付结算作为银行工作的重点内容和重要环节,其防范风险尤为重要。
一、支付结算风险的表现
银行支付结算风险已渗透到银行会计结算工作的各个环节,其表现形式也呈多样化。当前,银行支付结算风险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清算风险
清算风险是银行在清算同城票据交换资金或系统内联行资金过程中产生的风险。主要表现为两大类。一类是个别行、社在同城结算和联行清算环节上控制不严所产生的风险。同城票据交换和联行清算环节是会计部门发案较高的部位,主要存在着同城票据交换和暂收暂付款项挂账管理不严、汇出汇款管理薄弱、联行对账不及时,以及印、压、证三分管执行不力等现象。1997年1月3日至3月13日,建设银行南京分行下关支行票据交换员,利用职务之便采用自制进账单、偷盖印章、空提票据交换等手法,先后7次将1440.3万元资金转出提现;工行南京分行城北支行汉口分理处会计员胡某,利用代班接柜、掌管压数机之机,并偷盖印章,签发金额为900万元和700万元两份银行汇票,内外勾结交由深圳某公司经理行骗。另一类是商业银行将资金矛盾转化为结算矛盾,利用联行体系的关联性而导致的地区性支付风险。这种风险突出表现在各银行系统联行汇差资金占用严重,资金调度失灵,各基层银行占用汇差进行超负荷经营,造成大面积的支付困难,各行备付率极低,有的甚至在人民银行透支,人民银行的同城票据交换资金清算难以正常进行,严重的会由一个行、一个系统的矛盾演化为地区性、系统性的支付困难。(二)票据风险
随着票据的广泛推广使用,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商业汇票与银行汇票进行诈骗,而产生的风险日趋突出。主要表现为:
(1)伪造变造票据、诈骗盗用资金。犯罪分子通过涂改、挖补等手段更改出票金额、收款人等,伪造、变造票据行为,骗取银行和企业的资金。有的利用空头转账支票、作废支票进行诈骗;有的通过私刻企业预留银行印鉴开汇票委托书,骗取银行签发真汇票从中作案;有的银行对银行汇票、银行承兑汇票的签发、兑付、退汇等管理和审查不严,缺乏自我约束机制,犯罪分子乘机作案。
(2)伪造账证、盗用资金。近年来,银行内部会计人员通过伪造进账单、联行来账补充报单等结算进账凭证盗用资金的案件也在一些地方时有发生。有的人民银行内部员工通过自制会计凭证,挪用商业银行准备金存款和汇票保证金,甚至挪用国库资金;有的伪造、涂改凭证、篡改数字、空转账务,有的复制、伪造联行来账补充报单、凭空捏造收付款人,盗用联行资金;有的通过暂收暂付科目,空挂账务,盗用银行资金。
(3)银行违规承兑、贴现商业汇票。一些商业银行承兑银行承兑汇票时忽视了对承兑申请人的资信状况、商品购销合同的严格审查,使一些无真实商品交易关系的商业信用纳入了银行信用;有的承兑银行承兑时未要求承兑申请人提供现实的资产担保或提供的抵押担保资产不足,造成到期票款难以收回,从而倒逼银行信用放款;有的贴现、再贴现银行对票据所记载的事项审查不严、致使一些背书不连续、绝对记载事项不全等有瑕疵的票据流入银行,从而卷入不必要的票据纠纷之中;有的银行超限额、超比例承兑商业汇票、或是一些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及不具有贷款权限或未经其上级行承兑授权、转授权的银行分支机构违规办理银行承兑汇票的承兑和贴现业务。如工商银行南京某支行承兑了一笔融资性的银行承兑汇票业务,该票据第一收款人在转让时以一下属无法人资格的子公司的印章进行背书,致使该票据成为有瑕疵的票据,而农行某支行由于审查不严而办理了贴现手续成为最后票据持有人。该汇票到期后农行向工行划款,工行以背书不连续而拒付,从而引起票据纠纷。
(4)违规签发银行重要凭证,套取联行资金或盗用银行资金。一些银行为了小集团利益和个人利益,擅自签发空头银行汇票、联行报单及汇划凭证;或与企业相互串通,违规签发无资金保证的空头银行汇票、套取系统内或占用人民银行的联行资金,从而获取不法收益;有些企业想方设法恶意取得银行的信赖,银行违规签发空头大额定期存单或储蓄存单,骗取银行资金。如农业银行南京分行秦淮支行健康路分理处主任王健利用空白存单进行账外经营,共95笔,金额达3.6亿元,他主要采取与单位串通开汇票后贴高息、由其直接将汇票通过背书交给另一企业使用收取高息、同时另开一张空头存单交出款单位抵账。此案涉及众多金融从业人员,社会影响恶劣,造成的资金损失较大。
第五篇:理财和基金业务风险防范专题讨论报告终稿
一、银行理财业务面临的风险、风险成因以及防范对策 银行理财业务最近几年发展十分迅速,每年都有几千款理财产品发售,募集资金更是早已突破万亿大关。尤其是今年,商业银行的理财业务发展态势更是快得让人难以置信,仅2011年上半年各商业银行参与发行理财产品的达到了130家,共发行理财产品9371款,较2010年1至6月产品数量增加5170款,增幅达123.1%。2010年上半年月均发行700款,而2011年上半年月均发行产品数量为1561款,产品数量同比增幅明显,近几个月理财产品发行数量总体呈现震荡上行的特点。从募集资金的数量看,截至6月21日,年初以来银行理财产品预估发行规模达到8.25万亿元,已然超过去年全年7.05万亿元的发行规模。理财业务已成为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同时也成为商业银行规避监管,获取流动性,争夺存款市场份额的有力工具。然而,随着理财业务的快速发展,理财业务发展中的一些问题也暴露了出来,比如今年发行较多的超短期理财就有变相高息揽储的嫌疑,因理财业务而引发的商业银行与客户之间的法律纠纷也层出不穷,银行借助理财业务规避监管和央行的货币政策,理财业务中的违规问题越来越突出等。鉴于此,银监会于6月24日召开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座谈会,对商业银行理财业务进行风险提示。银监会已注意到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在近期发展中初现的一些新情况和问题,要求商业银行坚持合规开展理财业务,做好风险管控和信息披露工作,并且制定了《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管理办法》。预计,关于理财业务的各种监管政策将于明年开始正式执行,因此各家商业银行有必要在监管政策出台以前重新审视自己理财业务的发展情况,以及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风险和问题,及时采取相应的对策,以此来迎接即将出台的各种理财业务监管政策。
(一)银行理财业务面临风险
1.理财主体风险。理财主体的风险既包括理财机构,也包括理财参与人,换言之既有法人也有自然人。理财主体风险主要是指理财参与人的适格性。作为理财业务参与人包括银行从事理财业务的从业人员和客户。银行理财人员应当具备从事理财业务的资质。银监会《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个人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中,仅要求商业银行理财从业人员持证上岗,并完善理财业务人员的处罚和退出机制,尚未强制推行理财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制度。商业银行在营销产品时,必须按照“了解你的客户”要求对客户进行评估,充分了解客户的财务状况,投资目的、投资经验、风险偏好、投资预期等,确定客户的产品适合度,并由客户对评估结果进行面签。
2.理财流程风险。理财流程的不完善或存在问题极易引发风险事件。从各商业银行理财实践活动看,客户在理财过程中投诉乃至诉讼最多的是开放式基金、代理证券业务、代理保险业务、个人账户黄金买卖、个人账户外汇买卖。个人理财业务等理财流程问题。具体包括理财产品设计风险、营销
风险、信息披露风险和售后服务风险。理财产品的名称不得包含只赚不赔、无风险等误导性宣传,理财产品的设计应当符合客户利益和风险承受能力,并遵循《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和《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指引》中有关保证收益、研发流程、成本与收益等方面的具体规定,实现客户分层,目标分群。如某银行设计外汇理财产品的收益竟然低于同期外币存款利率,引发客户广泛投诉,最终无法销售,无疾而终。营销是理财产品与客户投资联系起来的关键环节,也是理财产品流程风险最突出的环节,其集中表现为客户评估流于形式、理财顾问协议权利义务不对等,格式合同涉及客户责任条款缺乏解释,不利的投资情形和后果等风险揭示不全面、不履行或不当履行告知义务等,营销人员违反银监会规定,任意夸大理财产品收益等。充分的信息披露能够有效保障客户的知情权,信息披露的不充分主要表现在理财产品属性不透明,产品说明书信息披露不完备、不按时提供理财产品对账单据、市场行抢报告、收益情况报告,未与客户明确约定信息披露方式等。理财产品营销需要服务,服务也是商业银行最重要的产品。售后服务风险集中体现在客户投诉上。实践证明,大量客户投诉一旦处理不当,极易演化为法律诉讼,甚至是集团诉讼,银行缺少有效的客户投诉处理机制不仅影响客户利益,也会严重损害商业银行信誉。
3.理财系统风险。理财系统风险是指系统中断及失灵,包括硬件,软件,电信,设备故障或中断而引发客户财产,收益损失,还包括与第三方交易不能进行造成的损失、交通费用损失、误工损失等。
4.理财外部事件风险。外部事件引发商业银行理财操作风险事件屡见不鲜,金融危机,外部欺诈犯罪、自然灾害以及政府行为、交通事故、外部销售商和供应商违约等都会对银行理财业务产生重大风险,其中尤以金融危机、外部欺诈犯罪、自然灾害为重。如2007年9月,北京银行发行0770号和0771号两款信用挂钩型理财产品。该产品主要用于购买美林、雷曼兄弟等信用主体的债券,原本预计于2008年9月17日到期,雷曼兄弟申请破产保护的行为已经构成“信用违约事件”,理财目标无法实现,可以说,金融危机事件的发生对与之相关的理财产品而言是灾难性的风险。
5.理财法律风险。银行在创新开展理财业务时,可能会因法律制度不完善引发理财行为合规风险。如工商行政部门以商业银行超越经营范围经销理财产品进行处罚等。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仍然处于比较严格的分业经营法律环境下,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操作性风险当属高发期,采取有效措施防范理财业务法律等风险仍是当务之急。
(二)风险成因
1.银行方面存在的问题:一是产品设计管理机制不完善;二是未有效对客户进行风险评估;三是产品宣传中风险揭示明显不足或有意弱化;四是未能建立完整的事前,事中,事后信息披露机制。
2.客户方面存在的认识误区:一是将银行理财等同于储蓄存款;二是将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误认为是实际收益,忽视收益的不确定性;三是将口头宣传等同于合同约定;四是盲目从众心理,将别人说好的产品误认为适合自己;五是投机心理做怪,将投资理财误认为投机发财。
(三)防范对策
1.规范理财人员资质,强化法律风险意识。操作风险的控制离不开人,商业银行依法合规经营理念推行,人的因素更是关键。无论是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还是不完全合同导致法律风险都离不开人的作用。建立高素质的理财专业队伍是防范理财业务风险的根本,全面推行理财业务资格制度,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行为,能够有效地防范理财售前、售中、售后风险,加强理财从业人员合规文化和风险意识尤其是法律风险意识的培育,抓好法律制度、合规文化和理财队伍三个关键要素,通过多种途径,克服商业银行在理财业务人员管理上用人失察,违法违规处罚不力等因素,依法促进理财业务规范、稳健发展。
2.严格市场准入手续,防范理财产品涉及风险。规范理财业务的主体资格以及商业银行理财业务资质,这不仅是防范金融风险,完善现代金融监管的需要,也是保护广大客户合法权益的迫切需要。对商业银行开展理财资质进行严格的审查、准许制度,对商业银行经营的理财产品实施必要的核准、备案制度,加大对商业银行理财产品设计、对外文件合规性监管,有效监督商业银行防范理财产品设计风险,进一步完善理财业务的监管和法律制度。
3.全面履行合同义务,提升售后服务质量。银行与客户法律关系的本质是合同关系,全面履行合同约定义务是银行的法律责任,也是客户依据合同规定依法享有的权利,商业银行必须严格按照合同条款约定履行理财义务,同时,银行还应该依据《合同法》等规定履行告知、通知等附随义务,逐步建立健全理财客户档案资料,实施全过程跟踪理财服务,把售后服务质量作为提升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环节来抓。
4.妥善处理客户投诉、依法保护客户权益。客户投诉处理机制是保障客户利益的重要环节,客户投诉对商业银行理财业务规范发展具有较好地促进作用。构建全面、透明、方便和快捷的客户投诉处理机制,包括处理客户投诉流程、回复安排、投诉调查以及客户投诉的补偿、赔偿制度,这不仅有利于保护客户合法权益,也有利于提升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品牌价值,更有利于提升银行声誉,银行应高度重视客户对理财产品相关事宜的投诉工作,明确归口管理部门,实施投诉一站式服务,明确客户投诉处理程序、时限,减少因投诉而导致的法律诉讼转化几率,建立高素质客户投诉专员队伍,化解理财客户投诉风险。
二、银行基金业务面临的风险和应对之策
(一)银行发展基金业务面临的风险
商业银行作为各种基金的托管人,同时也是基金的主要代销机构,因而在发展基金业务中自然要面对包括基金销售业务风险在内的各种风险。基金销售业务风险就是指基金销售机构在办理基金业务时,因为各种原因而对其自身利益带来损失的可能性。依照产生风险原因的不同,商业银行开展基金业务的风险主要包括合规风险、操作风险、技术风险、法律风险、道德风险、信誉风险等。
1.合规风险。包括基金销售机构的合规风险和基金销售人员的合规风险。基金销售机构的合规风险主要是指基金销售机构在开展基金销售业务中出现违反有关法律、行政法规以及监管部门规章及规范性文件、行业规范、业务规则和自律规则的行为,可能使销售机构受到法律制裁、监管部门处罚、遭受财产损失或声誉损失的风险。基金销售人员的合规风险主要是指基金销售机构聘用的员工违反法律法规或机构内部规章等有关规定,致使基金投资者或基金销售机构利益遭受损失的可能。
2.操作风险。主要是指在办理基金销售业务中,由于业务制度不健全或有章不循、违章操作、操作失误等人为因素而使基金销售业务出现差错,使投资者和销售机构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3.技术风险。主要是指基金销售机构的电子信息系统发生技术故障,从而使销售业务无法正常进行而可能带来的损失。
4.法律风险。法律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承办基金业务时未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法规,托管协议、代理销售合同以及协议、合同的缺陷所带来的风险。法律风险常常伴随着合规风险。
5.道德风险。如银行业务人员故意泄露基金交易的秘密,基金交易不公平。
6.信誉风险。基金交易涉及千家万户,银行的差错失误将损害银行的信誉。由于投资者不成熟,不能区分银行和基金管理公司的职责,可能由于非银行方责任却到银行挤赎基金。
(二)防范基金业务风险的措施
1.合规风险防范
1.1防范销售机构的合规风险。(1)要增强法制观念,提高遵纪守法、合规经营的意识,充分认识违法违规经营带来的巨大损失。
(2)要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各项业务操作规程都应有章可循。
(3)基金销售机构应建立健全有效的内部监督和反馈系统,查错防弊,堵塞漏洞,消除隐患。
(4)要加强业务管理和重点业务环节的控制,强化岗位制约和监督,做到遵章守纪、规范操作。
1.2.防范销售人员的合规风险。
(1)基金销售机构必须加强对员工的法律法规培训,切实提高员工的职责意识和法律意识。
(2)基金销售机构应建立健全相应的授权控制体系,基金销售机构各业务部门、各级分支机构在其规定的业务、财务、人事等授权范围内行使相应的职能。
(3)销售业务和管理程序必须严格遵从操作规程,经办人员的每一项工作必须在其业务授权范围内进行。
(4)重要岗位实行相互分离、相互制约。
2操作风险防范
(1)基金销售机构应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销售业务的性质和自身特点严格制定管理规章、操作流程和岗位手册,明确揭示不同业务环节可能存在的风险点并采取控制措施。
(2)在业务基本规程中,应对重要业务环节实施有效复核,确保重要环节业务操作的准确性。
(3)加强员工业务培训和考核,提高员工业务素质。
(4)应建立业务差错处理预案,提高差错或纠纷的处理效率。
3.技术风险防范
(1)基金销售机构的营业场所和信息系统设施必须符合有关信息系统的基本管理规定,硬件设备应当可靠、先进、高效,软件运行稳定、业务处理高效。
(2)关键的硬件设备、软件应当有必要的替代设备,信息技术运营有完善的备份措施.(3)基金销售机构应做好业务保障设施的日常管理与维护保养,并定期组织信息系统运营的应急演练。
总之,银行要强化风险意识,诚实守信,勤勉尽责,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严格内部管理,加强检查监督,提高员工素质和职业道德操守,健全理财系统和证券业务系统技术风险防范措施,确保系统安全运行,建立违规惩戒机制,对机构内外部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和分析,建立包括基金产品、理财产品、投资人风险承受能力、运营操作等在内的科学严密的风险评估体系,在基金和理财产品销售过程中严格按照法律法规、业务规范以及规章制度进行合法、合规的操作,加强营销人员的法规和业务培训,强化法制观念,提高业务管理和操作水平,预防和减少产品销售过程中的业务差错,及时防范和化解风险。同时,做好基金和理财产品的风险教育,促使投资者正确认识基金和理财产品这两种投资工具,了解各方当事人的职责和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