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食品监督检验--不合格项目的小知识-汇总----2018大全
附件2 部分不合格项目的小知识
(2018年CFDA 食品抽检公告-整理)
一、微生物
1.菌落总数
菌落总数是指示性微生物指标,并非致病菌指标。主要用来评价食品清洁度,判定食品被细菌污染的程度及卫生质量,反映食品在生产过程中是否符合卫生要求。菌落总数测定是用来以便对被检样品做出适当的卫生学评价。菌落总数是指单位食品中的细菌个数,包括各种细菌种类。食品中细菌来自食品产、储、运、销各环节的外界污染,食品细菌的数量表示食品清洁状态,由于细菌通过自己产生的酶分解食品成分物质,因而食品细菌数量越多,越能加速食品腐败变质。菌落总数是指示性微生物指标,并非致病菌指标。主要用来评价食品清洁度,反映食品在生产过程中是否符合卫生要求。菌落总数超标说明个别企业可能未按要求严格控制生产加工过程的卫生条件,或者包装容器清洗消毒不到位;还有可能与产品包装密封不严,储运条件控制不当等有关。2.大肠菌群
大肠菌群是指示性微生物指标,反映产品的一般性卫生状况,用于判断食品受到粪便污染的可能性。大肠菌群是国内外通用的食品污染常用指示菌之一。食品中检出大肠菌群,提示被致病菌(如沙门氏菌、志贺氏菌、致病性大肠杆菌)污染的可能性较大。大肠菌群超标可能由于产品的加工原料、包装材料受污染,或在生产过程中产品受人员、工器具等生产设备、环境的污染、有灭菌工艺的产品灭菌不彻底而导致。
3.霉菌
霉菌是自然界中常见的真菌,霉菌污染可使食品腐败变质,破坏食品的色、香、味,降低食品的食用价值。霉菌超标原因可能是加工用原料受霉菌污染,或者是产品存储、运输条件控制不当导致流通环节抽取的样品被霉菌污染。
霉菌属于真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淀粉中霉菌超标可能是由于原料受到污染,或是在生产、存储、运输、销售过程中卫生条件控制不当而导致产品被霉菌污染。霉菌污染可使食品腐败变质,破坏食品的色、香、味,失去食品的食用价值,并产生真菌毒素危害人类健康。
霉菌属于真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淀粉中霉菌超标可能是由于原料受到污染,或是在生产、存储、运输、销售过程中卫生条件控制不当而导致产品被霉菌污染。糕点中霉菌超标主要原因可能是原料或包装材料受到霉菌污染,产品 在生产加工过程中卫生条件控制不到位,生产工器具等设备设施清洗消毒不到位或产品储运条件不当而导致。依据《食用小麦淀粉》(GB/T 8883—2008)中规定,食用小麦淀粉中霉菌应当不超过100CFU/g。《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糕点、面包》(GB 7099—2015)中规定,糕点中的霉菌应不超过150CFU/g。霉菌污染可使食品腐败变质,破坏食品的色、香、味,失去食品的食用价值,并产生真菌毒素危害人类健康。
霉菌在自然界很常见,可使食品腐败变质,破坏食品的色、香、味,降低食品的食用价值。食品中水分含量和环境温湿度是影响霉菌繁殖与产毒的主要条件。受到霉菌和霉菌毒素污染的食品,会引起食品变质和食用中毒。
在《蜜饯卫生标准》(GB 14884—2003)中规定,蜜饯中霉菌的最大检出量为50 cfu/g。霉菌超标可能是加工用原料受霉菌污染,或是生产过程消毒不彻底,或是储运条件控制不当导致流通过程中样品受霉菌污染。
霉菌是自然界中常见的真菌,霉菌超标原因可能是加工用原料受霉菌污染,或者是由于产品存储、运输条件控制不当引起霉菌滋生,导致流通环节抽取的样品不合格。《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坚果与籽类食品》(GB 19300—2014)中规定,熟制坚果与籽类食品霉菌的最大限量值为25 CFU/g。霉菌污染可使食品腐败变质,破坏食品的色、香、味,降低食品的食用价值。
霉菌超标主要原因可能是原料或包装材料受到霉菌污 染,产品在生产加工过程中卫生条件控制不到位,生产工器具等设备设施清洗消毒不到位或产品储运条件不当而导致。《固体饮料卫生标准》(GB 7101—2003)规定固体饮料中霉菌含量≤50 cfu/g。长期食用霉菌超标的产品,可能导致肠胃不适、腹泻等疾病。
霉菌超标原因可能是加工用原料受霉菌污染,或者是产品存储、运输条件控制不当导致流通环节抽取的样品被霉菌污染,《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坚果与籽类食品》(GB 19300—2014)规定熟制坚果与籽类食品霉菌的限量值为不超过25 CFU/g。霉菌是自然界中常见的真菌,霉菌污染可使食品腐败变质,破坏食品的色、香、味,降低食品的食用价值。
3.沙门氏菌
沙门氏菌是一种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感染沙门氏菌的人或带菌者的粪便污染食品,可使人发生食物中毒。据统计在世界各国的种类细菌性食物中毒中,沙门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常列榜首。沙门氏菌在冰箱中可生存3~4个月,在自然环境的粪便中可存活1~2个月。沙门氏菌最适繁殖温度为37℃,在20℃以上即能大量繁殖。国家标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致病菌限量》(GB29921—2013)中规定预包装熟肉制品和即食生肉制品中的沙门氏菌为5次检测结果均不得检出。由沙门氏菌引起的症状主要有恶心、呕吐、腹痛、头 痛、畏寒和腹泻等,还伴有乏力、肌肉酸痛、视觉模糊、中等程度发热、躁动不安和嗜睡。
4.嗜渗酵母计数
蜂蜜中嗜渗酵母对蜂蜜品质影响较大,是导致蜂蜜发酵的重要原因。《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蜂蜜》(GB 14963—2011)中规定,嗜渗酵母计数的含量应不超过200 CFU/g。在蜂蜜生产加工过程中,嗜渗酵母主要来源于蜜蜂采集蜂蜜过程和原蜜采集后加工生产过程中两个部分。采集过程污染源自花粉、蜜蜂消化道、蜜蜂采集中遇到的空气、灰尘以及花蜜中含有的包括嗜渗酵母在内的各种微生物,生产过程污染来源于操作人员、设备和容器等的污染。食用嗜渗酵母计数超标的蜂蜜可能出现腹泻等不适症状。
嗜渗酵母是嗜高渗透压、耐盐耐糖的一类酵母,在蜂蜜生产加工过程中,主要来源于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在蜜蜂采集到蜂蜜收集加工这个过程中产生的,包括源自花粉、蜜蜂消化道、蜜蜂采集中遇到的空气、灰尘以及花蜜中含有的包括嗜渗酵母在内的各种微生物;另一部分主要是原蜜采集后加工生产过程中接触的,包括生产过程中的空气、操作人员、设备和容器等的污染。食用嗜渗酵母计数超标的蜂蜜可能出现腹泻等不适症状,危害人体健康安全。
5.酵母
酵母是自然界中常见的真菌,酵母超标原因可能是因为加工过程中原料受污染,也可能是储运条件控制不当导致被污染。《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再制干酪》(GB 25192—2010)中规定,酵母应不超过50 CFU/g。酵母污染可使食品变酸,破坏食品的色、香、味,降低食品的食用价值。
6.阪崎肠杆菌
阪崎肠杆菌是存在于环境中的一种条件致病菌,可能对0-6月龄婴儿,尤其是早产儿、出生低体重儿以及免疫力缺陷婴儿存在较高健康风险。《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婴儿配方食品》(GB10765—2010)规定,阪崎肠杆菌(仅适用于供0-6月龄婴儿食用的配方食品)应不得检出。检出阪崎肠杆菌原因可能是生产原料中微生物控制欠佳、加工过程中关键控制点控制不足或生产加工过程卫生状况较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世界卫生组织(FAO/WHO)认为,婴幼儿配方乳粉冲调、放臵过程中阪崎肠杆菌有潜在生长的可能,消费者应注意婴幼儿配方乳粉冲调、放臵的有关事项。阪崎肠杆菌是存在于环境中的一种条件致病菌,可能对0—6月龄婴儿,尤其是早产儿、出生低体重儿以及免疫力缺陷婴儿存在较高健康风险。《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婴儿配方食品》(GB 10765—2010)中规定,阪崎肠杆菌应不得检出。造成阪崎肠杆菌不合格的原因可能是产品原料中微生物控制欠佳、加工过程中关键控制点控制不足或生产加工过程卫生状况较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世界卫生组织(FAO/WHO)认为,婴幼儿配方乳粉冲调、放臵过程中阪崎肠杆菌有潜在生长的可能,消费者应注意婴幼儿配方乳粉冲调、放臵的有关事项。
阪崎肠杆菌是存在于环境中的一种条件致病菌,可能对0—6月龄婴儿,尤其是早产儿、出生低体重儿以及免疫力缺陷婴儿存在较高健康风险。《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婴儿配方食品》(GB 10765—2010)中规定,阪崎肠杆菌应不得检出。造成阪崎肠杆菌不合格的原因可能是产品原料中微生物控制欠佳、加工过程中关键控制点控制不足或生产加工过程卫生状况较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世界卫生组织(FAO/WHO)认为,婴幼儿配方乳粉冲调、放臵过程中阪崎肠杆菌有潜在生长的可能,消费者应注意婴幼儿配方乳粉冲调、放臵的有关事项。
7.霉菌和酵母
霉菌和酵母是微生物污染检测指标之一,由于霉菌和酵 母在自然界普遍存在,所以霉菌和酵母超标主要原因可能是加工用原料受到污染,或者生产过程控制不当(如环境或操作人员污染),或流通环节样品储运条件未满足要求所致。《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保健食品》(GB16740—2014)中规定,霉菌和酵母不得超过50 CFU/g 或50 CFU/mL。霉菌和酵母超标可使食品腐败变质,破坏食品的色、香、味,部分霉菌可产生霉菌毒素致病。
8.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是一种人畜共患病的病原菌。它能引起李氏菌的病,感染后主要表现为败血症、脑膜炎和单核细胞增多。该菌在4℃的环境中仍可生长繁殖,是冷藏食品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病原菌之一。国家标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致病菌限量》(GB29921—2013)中规定,一个样品的5次检测结果均不得检出(适用于预包装熟肉制品和即食生肉制品)。由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引起的食品中毒症状为新生儿、孕妇、免疫缺陷患者表现出呼吸急促、呕吐、出血性皮疹、化脓性结膜炎、发热、抽搐、昏迷、自 然流产、脑膜炎、败血症等症状。
9.商业无菌
商业无菌是指经过适度的热杀菌以后,不含有致病的微生物,也不含有通常温度下能在其中繁殖的非致病性微生物。《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灭菌乳》(GB 25190—2010)中规定灭菌乳要符合商业无菌的要求。该项目超标的原因可能是产品杀菌处理不够彻底,导致有部分致病微生物残留,或者产品存储、运输条件控制不当导致被致病微生物污染。商业无菌不合格可能会导致食品腐败变质,破坏食品的色、香、味,影响人体的身体健康。
二、农兽药残留
1.毒死蜱
毒死蜱是一种具有触杀、胃毒和熏蒸作用的有机磷杀虫剂。《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 2763—2016)中规定,普通白菜(如上海青等)、菠菜中毒死蜱残留限量值均不得超过0.1mg/kg,芹菜中毒死蜱残留限量值不得超过0.05mg/kg。毒死蜱属中毒农药,在叶片上残留期一般为5至7天,在土壤中残留期较长,对鱼类及水生生物毒性较高,对蜜蜂有毒。长期暴露在含有毒死蜱的环境 中,可能会导致神经毒性、生殖毒性,并会影响胚胎的生长发育。
毒死蜱是一种具有触杀、胃毒和熏蒸作用的有机磷杀虫剂。《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 2763—2016)中规定,菠菜、普通白菜中毒死蜱残留限量值不得超过0.1mg/kg,芹菜中毒死蜱残留限量值不得超过0.05mg/kg。毒死蜱对鱼类及水生生物毒性较高,在土壤中残留期较长。长期暴露在含有毒死蜱的环境中,可能会导致神经毒性、生殖毒性,并可能会影响胚胎的生长发育。
2.氟虫腈
氟虫腈是一种苯基吡唑类杀虫剂。《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 2763—2016)中规定,叶菜类蔬菜中氟虫腈残留限量值均不得超过0.02mg/kg。欧盟法律规定,氟虫腈不得用于人类食品产业链中的畜禽。世界卫生组织表示,大量进食含有高浓度氟虫腈的食品,会损害肝脏、甲状腺和肾脏。3.氯霉素
氯霉素是一种广谱抑菌剂,《动物性食品中兽药最高残留限量》(农业部第235号公告)中将氯霉素列入禁止使用且不得在动物性食品中检出的药物。蜂产品中检出氯霉素的主要原因包括:一方面可能是蜂农为防止病虫害而非法使用 禁用兽药氯霉素,另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养蜂地域的环境受到污染。氯霉素可能会抑制人体骨骼的造血功能,引起人的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状白细胞缺乏症等疾病,过量食用高含量氯霉素的蜂蜜会对人体造成危害。
氯霉素是一种广谱抑菌剂,农业部235公告中将氯霉素列入禁止使用且不得在动物性食品中检出的药物,然而在动物饲养时滥用兽药可能造成氯霉素的带入。蜂产品中检出氯霉素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蜂农为防止病虫害而非法使用禁用兽药氯霉素,另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养蜂地域的环境受到污染。氯霉素会抑制人体骨骼的造血功能,引起人的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状白细胞缺乏症等疾病,过量食用高含量氯霉素的蜂蜜会对人体造成一定的健康危害。4.克百威
克百威是一种具有内吸、触杀和胃毒作用的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 2763—2016)中规定,叶菜类蔬菜(如芹菜等)中克百威残留限量值不得超过0.02mg/kg。克百威对鱼类、鸟类及野生动物有害。对在施药区觅食的鸟类可能致命,这种误食致死的鸟尸可能还会对其他鹰类及肉食鸟类造成危险,并且该农药不易降解,容易造成环境污染。5.阿维菌素
阿维菌素是一种大环内酯双糖类化合物,对昆虫和螨类具有触杀、胃毒及微弱的熏蒸作用,无内吸作用。《食品安 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 2763—2016)中规定,普通白菜(小油菜)阿维菌素残留限量值不得超过0.1mg/kg。阿维菌素中毒对中枢神经系统损害最为多见,可表现为中枢抑制、呼吸抑制、血压异常,甚至更严重情况。
6.五氯酚酸钠
五氯酚酸钠属于有机氯农药,是氯代烃类杀虫剂和杀真菌剂。《动物性食品中兽药最高残留限量》(农业部第235号公告)中规定,五氯酚酸钠为禁止使用的药物,在动物性食品中不得检出。五氯酚酸钠会抑制生物代谢过程中氧化磷酸化作用, 可能会造成人体的肝、肾及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
7.腐霉利
腐霉利是一种低毒内吸性杀菌剂,具有保护和治疗双重作用。主要用于蔬菜灰霉病防治。《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 2763—2016)中规定,韭菜中腐霉利残留限量值不得超过0.2mg/kg。腐霉利对眼睛、皮肤有刺激作用。
腐霉利是一种低毒内吸性杀菌剂,具有保护和治疗双重作用。主要用于蔬菜灰霉病防治。《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 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 2763—2016)中规定,韭菜中腐霉利残留限量值不得超过0.2mg/kg。腐霉利对眼睛、皮肤有刺激作用。8.啶虫脒
啶虫脒是一种具有触杀、渗透和传导作用的吡啶类杀虫剂。《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 2763—2016)中规定,普通白菜(如上海青、小青菜等)中啶虫脒残留限量值不得超过1mg/kg。啶虫脒中毒后会出现头痛、头昏、无力、视力模糊、抽搐、恶心、呕吐等健康危害。
9.克伦特罗
克伦特罗属于β-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曾作为饲料添加剂用于畜牧生产,以促进动物生长、提高瘦肉率及减少脂肪。也曾作为药物用于治疗人支气管哮喘,后由于副作用太大而禁用。《动物性食品中兽药最高残留限量》(农业部公告第235号)将其列入禁止使用并在动物性食品中不得检出的药物,2010年《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和易滥用的食品添加剂品种名单(第四批)》(食品整治办„2010‟50号)又将其纳入黑名单。长期食用克伦特罗等污染的食品会引起中毒,产生心律失常,出现心悸、头晕、乏力及肌肉颤抖等健康伤害。10.呋喃它酮代谢物
呋喃唑酮、呋喃它酮、呋喃妥因、呋喃西林是属于硝基呋喃类广谱抗生素,曾广泛应用于畜禽及水产养殖业。硝基呋喃类原型药在生物体内代谢迅速,和蛋白质结合后相当稳定,故常利用对其代谢物的检测来反映硝基呋喃类药物的残留状况。《动物性食品中兽药最高残留限量》(农业部公告第235号)、《兽药地方标准废止目录》(农业部公告第560号)中规定,硝基呋喃类药物及其代谢物为禁止使用的药物,在动物性食品中均不得检出。硝基呋喃类药物及其代谢物可引起溶血性贫血、多发性神经炎、眼部损害和急性肝坏死等病症及致癌、致畸等健康危害。2010 年《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和易滥用的食品添加剂名单(第四批)》(整顿办函„2010‟50号)又将其纳入黑名单。
三、添加剂(防腐剂+色素)
三十、二氧化硫残留量
二氧化硫、焦亚硫酸钾、亚硫酸钠是食品加工中常用的漂白剂和防腐剂,使用后会产生二氧化硫残留。《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4)中规定,坚果与籽类食品生产加工中不得使用亚硫酸盐、二氧化硫等 物质。二氧化硫进入人体后最终转化为硫酸盐并随尿液排出体外,少量摄入不会对身体带来健康危害,但若过量食用可能引起如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
二氧化硫(以及焦亚硫酸钾、亚硫酸钠等添加剂)对食品有漂白和防腐作用,是食品加工中常用的漂白剂和防腐剂,使用后均产生二氧化硫的残留。依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2014)中规定,食用淀粉中的二氧化硫残留量应不超过0.03g/kg。淀粉中二氧化硫残留量超标可能是由于生产过程中二氧化硫使用过量。二氧化硫溶于水生成亚硫酸,亚硫酸对胃肠道有刺激作用;还会破坏食品中维生素B1;影响人体对钙的吸收。
二氧化硫(以及焦亚硫酸钾、亚硫酸钠等添加剂)对食品有漂白和防腐作用,是食品加工中常用的漂白剂和防腐剂,使用后均产生二氧化硫的残留。《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4)中规定,蜜饯凉果类二氧化硫残留量不得超过0.35 g/kg。
水果制品二氧化硫残留量超标可能是水果制品在加工过程中为了起到漂白和防腐的作用,超范围或超限量使用亚硫酸盐等漂白剂,从而导致产品中二氧化硫残留量不符合要求。少量的二氧化硫进入身体可能危害不大,但如果长期食用二氧化硫残留量超标的食品,可能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
二氧化硫、焦亚硫酸钾、亚硫酸钠是食品加工中常用的 漂白剂和防腐剂,使用后产生二氧化硫残留。《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014)中规定蜜饯凉果类二氧化硫残留量不得超过0.35g/kg。二氧化硫进入人体后最终转化为硫酸盐并随尿液排出体外,少量二氧化硫进入人体不会对身体带来健康危害,但若过量食用可能引起如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
二氧化硫、焦亚硫酸钾、亚硫酸钠是食品加工中常用的漂白剂和防腐剂,使用后产生二氧化硫残留。《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4)中规定蜜饯凉果类二氧化硫残留量不得超过0.35g/kg。二氧化硫进入人体后最终转化为硫酸盐并随尿液排出体外,少量二氧化硫进入人体不会对身体带来健康危害,但若过量食用可能引起如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
三
十一、山梨酸
山梨酸及山梨酸钾是食品防腐保鲜剂,具有广泛的抑菌效果和防霉性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4)中规定,山梨酸及其钾盐(以山梨酸计)在糕点中最大使用量为1.0g/kg。山梨酸可以被人体的代谢系 统吸收而迅速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在体内无残留。但如果长期食用山梨酸超标的食品,可能会对人体的骨骼生长、肾脏、肝脏健康造成一定影响。
山梨酸又名2,4-己二烯酸,为酸性防腐剂,具有广泛的抑菌效果和防霉性能,对霉菌、酵母菌和好气性细菌的生长发育均有抑制作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4)中规定,山梨酸在熟制水产品(可直接食用)中的最大使用量为1.0 g/kg。该项目不合格原因可能是企业为增加产品保质期或者为弥补产品生产中卫生条件不佳而超限量使用,或者未准确计量。山梨酸可以被人体的代谢系统吸收而迅速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在体内无残留。但如果长期食用山梨酸超标的食品,可能会对人体的骨骼生长、肾脏、肝脏健康造成一定影响。
山梨酸及山梨酸钾是国际粮农组织和卫生组织推荐的国际公认、广谱、高效、安全的食品防腐保鲜剂,广泛应用于食品、饮料、烟草、农药、化妆品等行业,是近年来国内外普遍使用的防腐剂。山梨酸是一种不饱和脂肪酸,参与体内正常代谢,并被人体消化和吸收,产生二氧化碳和水。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都对其安全性给予了肯定。山梨酸的毒副作用比苯甲酸、维生素C和食盐还要低,不会对人体产生致癌和致畸作用。国家标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4)规定,山梨酸及其钾盐(以山梨酸计)在熟肉制品中最大使 用量为0.075g/kg,肉灌肠类中最大使用量为1.5g/kg。消费者长期服用山梨酸超标的食物,在一定程度上会抑制骨骼生长,危害肾、肝脏的健康。
山梨酸即2,4-己二烯酸,为酸性防腐剂,具有广泛的抑菌效果和防霉性能,对霉菌、酵母菌和好气性细菌的生长发育均有抑制作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4)中规定,山梨酸在熟制水产品(可直接食用)中的最大使用量为1.0 g/kg。该项目不合格原因可能是企业为延长产品保质期,或者弥补产品生产过程卫生条件不佳而超限量使用,或者未准确计量。山梨酸可以被人体的代谢系统吸收而迅速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在体内无残留。但如果长期食用山梨酸超标的食品,可能会对人体的骨骼生长、肾脏、肝脏健康造成一定影响。
三
十二、苯甲酸及其钠盐
苯甲酸及其钠盐是食品工业中常见的一种防腐保鲜剂,对霉菌、酵母和细菌有较好的抑制作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4)中规定,蔬菜罐头不得使用苯甲酸及其钠盐(以苯甲酸计)。苯甲酸及其钠盐的安全性较高,少量苯甲酸对人体无毒害,可随尿液排出 体外,在人体内不会蓄积。若长期过量食入苯甲酸超标的食品可能会对肝脏功能产生一定影响。
苯甲酸及其钠盐是食品工业中常见的防腐保鲜剂,对霉菌、酵母和细菌有较好的抑制作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2014)中规定,苯甲酸及其钠盐(以苯甲酸计)在腌渍的蔬菜中最大使用量为1.0g/kg。苯甲酸及其钠盐的安全性较高,少量苯甲酸对人体无毒害,可随尿液排出体外,在人体内不会蓄积。但若长期过量食入苯甲酸超标的食品可能会对肝脏功能产生一定影响。
二十五、脱氢乙酸及其钠盐
脱氢乙酸及其钠盐作为食品添加剂,广泛用作防腐剂,对霉菌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4)中规定,非发酵性豆制品中不得使用脱氢乙酸及其钠盐。长期大量食用脱氢乙酸及其钠盐超标产品,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一定影响。防腐剂超范围使用的原因可能是个别企业为防止食品腐败变质,超范围使用了该添加剂,或者使用的复配添加剂中含有该添加剂。
三
十七、防腐剂各自用量占其最大使用量比例之和 防腐剂是指天然或合成的化学成分,用于加入食品以延迟微生物生长或化学变化引起的腐败。《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4)中规定,防腐剂在混合使用时,各自用量占其最大使用量的比例之和不应超过 1。月饼中防腐剂各自用量占其最大使用量比例之和超标可能是企业在生产加工过程中未严格控制各防腐剂的用量造成的。防腐剂使用不当会有一定副效应,长期过量摄入会对消费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一定损害。
防腐剂是以保持食品原有品质和营养价值为目的的食品添加剂,它能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防止食品腐败变质从而延长保质期。国家标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4)中不仅规定了我国在食品中允许添加的某一添加剂的种类、使用量或残留量,而且规定了同一功能的食品添加剂(相同色泽着色剂、防腐剂、抗氧化剂)在混合使用时,各自用量占其最大使用量的比例之和不应超过1。我国允许使用的食品防腐剂为低毒、安全性较高的品种,但长期过量摄入可能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一定的损害。
六
十八、甜蜜素
环己基氨基磺酸钠(甜蜜素)是一种常用甜味剂,其甜度是蔗糖的30~40倍。作为非营养型甜味剂,可广泛用于面包、糕点、饮料、配制酒及蜜饯等各种食品中。《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4)规定允许蜜饯凉果中的果脯类甜蜜素最大使用量为1.0 g/kg。长期过量食用甜蜜素超标的食品,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一定影响。六
十六、纽甜
纽甜的化学名称是N-[N-(3,3-二甲基丁基)]-L-α-天门冬氨-L-苯丙氨酸1-甲酯,是食品加工中常用的甜味剂。《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2014)中规定白酒不得使用。造成不合格的原因是生产企业为降低成本、增加产品的口感,在产品中添加纽甜来调节口感。
六
十三、柠檬黄、日落黄、胭脂红
柠檬黄、日落黄、胭脂红是一种人工合成的食用着色剂,其在食品中的使用范围和使用限量需要严格按照国家标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4)的要求执行,该标准规定柠檬黄、日落黄和胭脂红在茶叶中为不得使用。茶叶中检出柠檬黄、日落黄和胭脂红可能是企业在生产加工过程中为了改善茶叶感官品质,超范围使用了该类食品添加剂。合成着色剂本身没有营养价值,但长期过量食用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一定影响。
日落黄是一种人工合成着色剂,为国家批准使用的食用合成色素,可用于饮料、果冻、糖果等食品的着色。按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4)规定,日落黄不允许在肉制品中添加。长期大量食用日落黄超标的食品,可能会对人体肝脏产生一定影响。
胭脂红为水溶性合成色素,为国家批准使用的食用合成 色素,可用于饮料、糕点、冰激凌等食品的着色。《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4)规定,胭脂红在肉制品的可食用动物肠衣类最大使用量为0.025g/kg,除可食用动物肠衣外,肉制品中均不得添加。长期大量食用胭脂红超标的食品,可能会对人体肝脏产生一定影响。
六
十五、苋菜红
苋菜红是一种合成着色剂,用于改变饮料的色泽有较好的效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4)规定果、蔬汁饮料中苋菜红≤0.05g/kg,同时也应满足产品明示质量要求。合成着色剂几乎没有营养价值,长期大量食用合成着色剂超标的产品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一定影响。
六
十一、乙二胺四乙酸二钠
乙二胺四乙酸二钠作为食品添加剂广泛用作稳定剂、抗氧化剂、防腐剂、螯合剂、防止金属离子引起的变色、变质、变浊及维生素的氧化损失。《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4)中允许蜜饯凉果中的果脯类(仅限地瓜果脯)使用乙二胺四乙酸二钠(最大使用量为0.25g/kg),其他类别的蜜饯凉果类不得使用。乙二胺四乙 酸二钠对粘膜、上呼吸道和对眼睛、皮肤可产生刺激作用。长期大量食用乙二胺四乙酸二钠超标产品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一定影响。
乙二胺四乙酸二钠作为食品添加剂广泛用作稳定剂、抗氧化剂、防腐剂、螯合剂,防止金属离子引起的变色、变质、变浊及维生素的氧化损失。《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4)中允许蜜饯凉果中的果脯类(仅限地瓜果脯)使用乙二胺四乙酸二钠(最大使用量为0.25g/kg),其他类别的蜜饯凉果类不得使用。乙二胺四乙酸二钠可对粘膜、上呼吸道、眼睛、皮肤产生刺激作用。长期大量食用乙二胺四乙酸二钠超标食品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一定影响。
乙二胺四乙酸二钠作为食品添加剂广泛用作稳定剂、抗氧化剂、防腐剂、螯合剂,防止金属离子引起的变色、变质、变浊及维生素的氧化损失。《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4)中允许蜜饯凉果中的果脯类(仅限地瓜果脯)使用乙二胺四乙酸二钠(最大使用量为0.25g/kg),其他类别的蜜饯凉果类不得使用。乙二胺四乙酸二钠可对粘膜、上呼吸道、眼睛、皮肤产生刺激作用。长期大量食用乙二胺四乙酸二钠超标食品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一定影响。
四、重金属
三
十六、铅
铅为有害金属元素,主要通过环境污染带入保健食品原料,某些原料对重金属的富集能力较强。GB 16740—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保健食品》中规定,铅不得超过2.0mg/kg。纽斯葆牌钙维D咀嚼片(香橙味)执行的企业标准Q/GS 0083S—2016中规定,铅不得超过0.5 mg/kg。铅超标说明生产企业对原料质量把关不严,或者使用了有害金属含量超标的原料,也不排除从生产设备迁移入保健食品的可能。
铅是一种慢性和积累性毒物,长期接触铅及其化合物会严重影响身体健康。《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2762—2012)中规定香辛料类铅的最大检出限量为3.0mg/kg,水果制品中铅的限量值为≤1mg/kg。香辛料中铅超标主要是环境污染带入原料,说明生产企业对原料把关不严,使用了铅含量超标的原料,也不排除从生产设备迁移入食品的可能。蜜饯中铅超标可能是由植物从土壤中吸收,再由植物原料进入终产品蜜饯中,或者是食品加工设备、食品容器、包装材料以及食品添加剂等含有铅,食品加工时也可能迁移到蜜饯中。
铅是一种能够在生物体内蓄积且排除缓慢的重金属污染物。《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2762—2012)(生产日期在2017年9月17日前)中规定,油脂及其制品中铅(以Pb计)限量值为≤0.1mg/kg。食品中铅含量超标可能是生产企业对原料把关不严,使用了铅含量超标的原料,或存在污染物从生产设备迁移入食品的可能。人体若长期大量摄入铅含量超标的食品,铅会蓄积在体内,可能影响神经系统、智力发育等。
三
十九、镉
镉是水产制品中最常见的污染重金属元素之一,联合国环境规划署(DNFP)和国际职业卫生重金属委员会将镉列入重点研究的环境污染物,世界卫生组织(WHO)则将其作为优先研究的食品污染物。《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2762—2012)中规定,干制食品中污染物限量以相应食品原料脱水率或浓缩率折算,脱水率或浓缩率可通过对食品的分析、生产者提供的信息以及其他可获得的数据信息等确定。本次检出不合格产品是按照企业提供的脱水率进行折算。水产制品中镉不合格可能是水产品养殖过程中对环境中镉元素的富集导致。镉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是慢性蓄积性,长期大量摄入镉含量超标的食品可能导致肾和骨骼损伤等。
镉是水产制品中最常见的污染重金属元素之一,联合国环境规划署(DNFP)和国际职业卫生重金属委员会将镉列入 重点研究的环境污染物,世界卫生组织(WHO)则将其作为优先研究的食品污染物。《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2762—2012)中规定鲜冻水产动物鱼类镉的限量≤0.1mg/kg,干制食品中污染物限量以相应食品原料脱水率或浓缩率折算,脱水率或浓缩率可通过对食品的分析、生产者提供的信息以及其他可获得的数据信息等确定。本次检出不合格产品是按照企业提供的脱水率折算限量值进行判定,折算后镉的限量值为≤0.17mg/kg。水产制品中镉不合格可能是水产品养殖过程中对环境中镉元素的富集。镉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是慢性蓄积性,长期大量摄入镉含量超标的食品可能导致肾和骨骼损伤等。
五
十九、铝的残留量
在传统粉丝粉条加工过程中,添加硫酸铝钾(明矾),可以提高粉丝的韧性,减少断条损失。硫酸铝钾的添加会造成粉丝粉条中铝残留。《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批准β-半乳糖苷酶为食品添加剂新品种等的公告》(2015年第1号)中要求粉丝粉条中铝的残留量不得超过200mg/kg。长期过量摄入铝会导致运动和学习记忆能力下降,影响儿童智力发育,抑制胎儿的生长发育。
五、真菌毒素
四
十六、黄曲霉毒素B1 黄曲霉毒素B1是已知的化学物质中致癌性最强的一种,其毒性作用主要是对肝脏的损害,它污染的食物主要是花生、玉米、稻谷、小麦等食品,这些食品常用于生产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国家标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GB 2761—2011)中规定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1最大不超过0.5μg/kg。导致黄曲霉毒素B1不合格的原因可能是企业采购时没有严格挑拣原料并进行相关检测。
黄曲霉毒素B1是已知的化学物质中致癌性最强的一种。国家标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GB 2761—2011)中规定黄曲霉毒素B1在玉米制品中的最大限量为20 μg/kg。薯类和膨化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1不合格可能是原料在采收和储运过程中环境条件高温潮湿,导致霉变、腐烂,企业采购时没有严格挑拣原料并进行相关检测;加工中工艺控制不当。
六、污染物 + 非食用物质
三
十八、苯并[a]芘
苯并[a]芘是一种芳烃类化合物,在环境中广泛存在,具有一定致癌性、致畸性、致突变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2762—2012)中规定,稻谷、糙米、大米、小麦、小麦粉、玉米、玉米面(渣、片),熏、烧、烤肉类以及熏、烤水产品中苯并[a]芘最大限量为5.0μg/kg;油脂及其制品中苯并[a]芘最大限量为10μg/kg。食用植物油中苯并[a]芘超标的原因可能是油料收储、晾晒不当,从环境、包装、机械收获、运输等过程中引入污染;生产中关键工艺控制不当等。
五
十三、氰化物
氰化物是白酒中一项重要的安全指标,《蒸馏酒及配制酒卫生标准》(GB 2757—1981)规定蒸馏酒氰化物指标(以HCN计):以木薯为原料者≤5mg/L,以代用品为原料者≤2mg/L(60%酒精度折算);《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蒸馏酒及其配制酒》(GB 2757—2012)规定蒸馏酒氰化物指标(以HCN计)≤8mg/kg(100%酒精度折算)。白酒中氰化物超标可能是生产者直接使用不符合规定的原料加工或用木薯为原料的酒精勾调制成成品白酒上市出售,也可能是生产工艺去除氰化物不彻底造成。六
十、N-二甲基亚硝胺
N-二甲基亚硝胺是N-亚硝胺类化合物的一种,食品中天然存在的N-亚硝胺类化合物含量极微,但其前体物质亚硝酸盐和胺类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在适宜的条件下可以形成N-亚硝胺类化合物。鱼类特别是海洋鱼类中存在天然胺类物质氧化三甲胺,在氧化三甲胺还原酶、腐败细菌特别是兼性厌氧菌的作用下,氧化三甲胺脱氧被还原成三甲胺,三甲胺是海洋鱼类腐败的恶臭成分,可经亚硝化反应生成亚硝胺。本次检出2批次N-二甲基亚硝胺不合格食品均为烤鱼片类,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2762—2012)水产制品限量规定(≤4.0 μg/kg)。N-二甲基亚硝胺超标可能由于产品原料腐败所致,反映该食品卫生状况不达标。N-二甲基亚硝胺是国际公认的毒性较大的污染物,具有肝毒性和致癌性。目前由N-二甲基亚硝胺引起的急性中毒较少,但如果一次或多次摄入含大量N-亚硝基化合物的食物,也可能引起急性中毒,主要症状为头晕、乏力、肝实质病变等。
在传统粉丝粉条加工过程中,添加硫酸铝钾(明矾)可以提高粉丝的韧性,减少断条损失。硫酸铝钾的添加会造成粉丝粉条中铝残留。《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批准β-半乳糖苷酶为食品添加剂新品种等的公告》(2015年第1号)中要求粉丝粉条中铝的残留量不得超过200mg/kg。长期过量摄入 铝会导致运动和学习记忆能力下降,影响儿童智力发育,抑制胎儿的生长发育。
六
十四、溴酸盐
其他饮用水中的溴酸盐是水源水在经过臭氧消毒后所产生的副产物。《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包装饮用水》(GB 19298—2014)规定其他饮用水中溴酸盐含量≤0.01mg/L。长期饮用具有较高含量溴酸盐的饮用水,可能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一定影响。
七、标签—营养—保健
1.标签标识
本次抽检标签标识错误产品情况如下:哈尔滨市香坊区美乐孕婴用品馆销售的标称黑龙江农垦英博华威乳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婴儿配方奶粉(1段)产品标签营养成分表中铜、镁的单位标识错误,铜的单位“μg”错误标识为“mg”,镁的单位“mg”错误标识为“μg”。检验机构为深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食品检验检疫技术中心。2.酒精度
酒精度又叫酒度,是指在20℃时,100毫升酒中含有乙醇(酒精)的毫升数,即体积(容量)的百分数。酒精度是葡萄酒的一个理化指标,含量不达标会影响葡萄酒的品质。《葡萄酒》(GB/T 15037—2006)中规定脱醇葡萄酒的酒精度为0.5%vol~1.0%vol,酒精度高于或低于此范围即为酒精度不达标。不达标原因可能是生产企业检验能力不足,造成检验结果偏差,或是包装不严密造成酒精挥发,导致酒精度降低以致不合格。
3.水分
水分,是保健食品的一项质量指标,按照广东省食品安全企业标准Q/WK 0014 S—2014中规定,水分不得超过9.0%。水分超标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生产工艺控制不到位、包装材料密封性差、储运时的环境条件不符合要求等。水分超标可能引起保健食品霉变、功效成分或营养物质产生变化等。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GB 10769—2010)中规定婴幼儿谷物辅助食品水分不得超过6.0%。水分超标,会导致产品储存时间变短,容易变质。
4.钠
钠是人体必需的营养元素。《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GB 10769—2010)中规定,婴幼儿谷物辅助食品中钠元素指标不超过24.0 mg/100kJ,且《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特殊膳食用食品标签》(GB 13432—2013)中规定,钠含量不得低于标签明示值的80%。钠元素不达标原因可能是原辅料质量控制不严,包括食品营养强化剂不满足质量规格要求、食品原料本底含量不清等;生产加工环节控制不严,包括生产加工过程中搅拌不均匀,企业未按标签明示值或企业标准的要求进行添加。
钠是人体必需的营养元素。钠的缺乏在早期症状不明显,严重时,可出现恶心、呕吐等,是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的基本营养成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GB 10769—2010)中规定,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中钠元素指标不超过24.0 mg/100kJ,且《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特殊膳食用食品标签》(GB 13432—2013)中规定,营养成分的实际含量不应低于标示值的80%,并应符合相应产品标准的要求。因此,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中钠的技术要求最小值为不低于标示值的80%,最大值为24.0mg/100kJ。钠元素不达标原因可能是原辅料质量控制不严,包括食品营养强化剂不满足质量规格要求、食品原料本底含量不清等;生产加工环节控制不严,包括生产加工过程中搅拌不均匀,企业未按标签明示值或企业标准的要求进行添加。
钠是人体必需的营养元素。《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GB 10769—2010)中规定,婴幼儿谷物辅助食品中钠元素指标不超过24.0 mg/100kJ,且《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特殊膳食用食品标签》(GB 13432—2013)中规定,钠含量不得低于标签明示值的80%。钠元素不达标原因可能是原辅料质量控制不严,包括食品营养强化剂不满足质量规格要求、食品原料本底含量不清等;生产加工环节控制不严,包括生产加工过程中搅拌不均匀,企业未按标签明示值或企业标准的要求进行添加。
钠是人体必需的营养元素。《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GB 10769—2010)中规定婴幼儿谷物辅助食品中钠元素指标不超过24.0 mg/100kJ,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特殊膳食用食品标签》(GB 13432-2013)规定钠含量不得低于标签明示值的80%。钠元素不达标原因可能是原辅料质量控制不严,包括食品营养强化剂不满足质量规格要求、食品原料含量不清等;生产加工环节控制不严,包括生产加工过程中搅拌不均匀,企业未按标签明示值或企业标准的要求进行添加。
5.镁
镁是人体不可缺少的矿物质元素之一,是一种参与生物体正常生命活动及新陈代谢过程必不可少的元素。镁影响钾
离子和钙离子的转运,调控信号的传递,参与能量代谢、蛋白质和核酸的合成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婴儿配方食品》(GB 10765—2010)规定镁的限值为1.2~3.6mg/100kJ;《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特殊膳食用食品标签》(GB13432—2013)规定,营养成分的实际含量不应低于标示值的80%,并应符合相应产品标准的要求,因此婴儿配方奶粉中镁的技术要求为不低于标示值的80%且不超出1.2~3.6mg/100kJ。本次抽检共检出3批次婴儿配方奶粉产品亚镁指标均为符合国家标准但不符合产品标签明示值。
6.磷
磷是骨骼牙齿的重要构成材料,促成骨骼和牙齿的钙化不可缺少的营养素,还参与体内能量的代谢。《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特殊医学用途婴儿配方食品通则》(GB 25596—2010)中规定,磷含量要求为6~24mg/100kJ,《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特殊膳食用食品标签》(GB 13432—2013)规定,营养成分的实际含量不应低于标示值的80%,并应符合相应产品标准的要求,因此,特殊医学用途婴儿配方食品中磷的技术要求最小值为不低于标示值的80%且不低于6mg/100kJ,最大值为24mg/100kJ。产品不合格原因可能是:原辅料用食品营养强化剂不满足质量规格要求或生产过程中企业未按照标签明示值进行添加。如果过量摄入,会导致骨质疏松易碎、破坏其他矿物质平衡。
7.钙
钙是人体必需的元素,是人类骨、齿的主要无机成分,也是神经传递、肌肉收缩等所必需的元素,人体中钙含量不足或过剩都会影响生长发育和健康。《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特殊医学用途婴儿配方食品通则》(GB 25596—2010)中规定,钙含量要求为12-35mg/100kJ,问答中规定,对于乳蛋白深度水解配方食品或氨基酸配方食品应当根据婴儿代谢状况调整部分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素,钙含量可以调整为12-60mg/100kJ。《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特殊膳食用食品标签》(GB 13432—2013)规定,营养成分的实际含量不应低于标示值的80%,并应符合相应产品标准的要求,因此,特殊医学用途婴儿配方食品中钙的技术要求最小值为不低于标示值的80%且不低于12mg/100kJ,最大值为35mg/100kJ,对于乳蛋白深度水解配方食品或氨基酸配方食品的钙含量,最大值可以调整为60mg/100kJ。钙元素不合格原因可能是:原辅料质量控制不严或企业在生产加工环节未按照标签明示值进行添加。
8.硒
硒元素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对提高免疫力和预防癌症非常重要。《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特殊医学用途婴儿配方食品通则》(GB 25596—2010)中规定,硒含量要求为
0.48-1.90μg/100kJ,《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特殊膳食用食品标签》(GB 13432—2013)规定,营养成分的实际含量应不低于标示值的80%,并应符合相应产品标准的要求,因此,特殊医学用途婴儿配方食品中硒的技术要求最小值应不低于标示值的80%且不低于0.48μg/100kJ,最大值为1.90μg/100kJ。硒元素不合格原因可能是:食品原料本底含量不清;企业未按照标签明示值或企业标准的要求进行添加。盲目补硒是不可取的,人体长期处在高硒状态下表现为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状。
9.脂肪
脂肪脂类是油、脂肪、类脂的总称,广泛存在于绝大部分的食品中,属于五大核心营养素,也是乳制品的一个品质指标。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发酵乳》(GB 19302—2010)中的要求,发酵乳中脂肪的含量必须≥2.5 g/100g。该项目不达标的原因可能是产品添加了过多的物质,使得脂肪含量过低。脂肪属于营养成分,含量过低会导致营养摄入量不足,影响身体健康。
10.维生素A 维生素A又称维生素甲、视黄醇等,为脂溶性维生素品种,可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促进生长和骨的发育,是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的基本营养成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GB 10769—2010)中规定,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中维生素A指标不低于14μgRE/100kJ且不超过43μgRE/100kJ,并且《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特殊膳食用食品标签》(GB 13432—2013)中规定,营养成分的实际含量不应低于标示值的80%,并应符合相应产品标准的要求。因此,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中维生素A的技术要求最小值为不低于标示值的80%且不低于14μgRE/100kJ,最大值为不超过43μgRE/100kJ。维生素A含量不达标原因可能是由于受生产工艺条件的限制,在生产加工过程中损耗了大量的营养物质;企业未按标签明示值或企业标准的要求进行添加等。
11.维生素B1 维生素B1又称 硫胺素,能促进肠胃蠕动,增加食欲。
是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的基本营养成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GB 10769—2010)中规定,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中维生素B1指标不低于12.5μg/100kJ,且《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特殊膳食用食品标签》(GB 13432—2013)中规定,营养成分的实际含量不应低于标示值的80%,并应符合相应产品标准的要求。因此,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中维生素B1的技术要求最小值为不低于标示值的80%且不低于12.5μg/100kJ。维生素B1含量不达标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受生产工艺条件的限制,在生产加工过程中损耗了大量的营养物质;另一方面就是企业对相关法规标准的理解不够透彻等。
12.生物素
生物素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可以帮助脂肪代谢,减轻湿疹症状,是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的可选择添加的营养成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GB 10769—2010)中规定,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中生物素指标不低于0.17μg/100kJ,且《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特殊膳食用食品标签》(GB 13432—2013)中规定,营养成分的实际含量不应低于标示值的80%,并应符合相应产品标准的要求。因此,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中生物素的技术要求最小值为不低于标示值的80%且不低于0.17μg/100kJ。生物素含量
不达标原因可能是原辅料质量控制不严;生产加工环节控制不严;企业未按标签明示值或企业标准的要求进行添加等。
13.叶酸
叶酸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叶酸缺乏可导致贫血,属于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中可选择添加的营养成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GB 10769—2010)中规定,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中叶酸指标不低于1.2μg/100kJ,且《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特殊膳食用食品标签》(GB 13432—2013)中规定,营养成分的实际含量不应低于标示值的80%,并应符合相应产品标准的要求。因此,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中叶酸的技术要求最小值为不低于标示值的80%且不低于1.2μg/100kJ。叶酸含量不达标原因可能是原辅料用食品营养强化剂不满足质量规格要求;生产加工过程中搅拌不均匀;企业未按标签明示值或企业标准的要求进行添加等。
14.亚油酸
亚油酸是促进大脑发育和保证视力必需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它和大脑发育、智力发育、视网膜发育和视觉形成都有密切关系,对皮肤发育及肾功能健全也十分重要。亚油酸在体内可以转化为二十二碳六烯酸和二十碳四烯酸,有助于促进大脑和视力的发育,促进皮肤健康和伤口愈合。新生婴
儿自身不能合成二十二碳六烯酸和二十碳四烯酸,必须完全靠外界食物供给,婴幼儿配方乳粉中添加足量的多不饱和脂肪酸,有利于婴幼儿健康成长。《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较大婴儿和幼儿配方食品》(GB 10767—2010)规定,亚油酸的最小限值为0.07g/100kJ;《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特殊膳食用食品标签》(GB 13432—2013)规定,营养成分的实际含量不应低于标示值的80%,并应符合相应产品标准的要求,因此较大婴儿和幼儿配方乳粉中亚油酸的技术要求为不低于标示值的80%且不低于0.07g/100kJ。
八、油脂—调味品---理化指标
1.酸值
酸值主要反映食品中的油脂酸败的程度。油脂酸败产生的醛酮类等化合物长期摄入会对健康有一定影响,但一般情况下,消费者可以辨别出油脂酸败特有的哈喇等异味,需避免食用。《菜籽油》(GB/T 1536—2004)中规定,压榨成品菜籽油、浸出成品菜籽油的酸值(KOH)限值分别为≤0.20mg/g(一级)、≤0.30mg/g(二级)、≤1.0mg/g(三级)、≤3.0mg/g(四级)。造成酸值不合格的主要原因有:食品生产者原料采购上把关不严,油脂加工工艺不达标;产品储藏条件不当,特别是在环境温度较高时,易导致食品中油脂的氧化酸败。
酸值主要反映食品中的油脂酸败的程度。造成酸值不合40 格的主要原因有:食品生产者原料采购上把关不严,油脂加工工艺不达标;产品储藏条件不当,特别是在环境温度较高时,易导致食品中油脂的氧化酸败。《亚麻籽油》(GB/T 8235—2008)中规定,压榨成品亚麻籽油的酸值(以KOH计)限值分别为≤1.0mg/g(一级)、≤3.0mg/g(二级);浸出成品亚麻籽油的酸值(以KOH计)限值分别为≤0.2mg/g(一级)、≤0.3mg/g(二级)、≤1.0mg/g(三级)、≤3.0mg/g(四级)。油脂酸败产生的醛酮类等化合物长期摄入会对健康有一定影响,但一般情况下,消费者可以辨别出油脂酸败特有的哈喇等异味,需避免食用。
酸价主要反映食品中的油脂酸败程度。油脂酸败产生的醛、酮类化合物长期摄入会对健康有一定影响,《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坚果与籽类食品》(GB 19300—2014)中规定,熟制坚果与籽类食品酸价不得超过3 mg/g。一般情况下,酸价超标的炒货食品,消费者在食用过程中能明显辨别出哈喇等异味,需避免食用。造成酸价不合格的主要原因有:原料采购上把关不严、生产工艺不达标、产品储藏条件不当,特别是存贮温度较高时易导致食品中的脂肪氧化酸败。
酸价主要反映食品中的油脂酸败程度。《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糕点、面包》(GB 7099—2015)中规定,月饼中的酸价(以脂肪计)(KOH)应不超过5mg/g。造成酸价不合格的主要原因可能是企业原料采购把关不严、生产工艺不达标、41 产品储藏条件不当,特别是存贮温度较高时易导致食品中的脂肪氧化酸败。酸价超标会导致食品有哈喇味,超标严重时所产生的醛、酮、酸会破坏脂溶性维生素,导致肠胃不适。
酸价主要反映食品中的油脂酸败程度。《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糕点、面包》(GB 7099—2015)中规定,糕点中的酸价(以脂肪计)(KOH)应不超过5mg/g。造成酸价不合格的主要原因可能是企业原料采购把关不严、生产工艺不达标、产品储藏条件不当,特别是存贮温度较高时易导致食品中的脂肪氧化酸败。酸价超标会导致食品有哈喇味,超标严重时所产生的醛、酮、酸会破坏脂溶性维生素,导致肠胃不适。2.过氧化值
过氧化值是表示油脂和脂肪酸等被氧化程度的一种指标。用来说明样品是否因已被氧化而变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腌腊肉制品》(GB2730—22015)中规定,火腿、腊肉、咸肉、香(腊)肠的过氧化值不超过0.5g/100g,腌腊禽制品的过氧化值不超过1.5g/100g。过氧化值超标可能主要与个别企业所使用的原辅料油质量问题不过关,或者使用的原料肉存储时间较长,以及产品存储时间过长等有关。
过氧化值主要反映食品中油脂是否氧化变质。过氧化值超标的原因可能是产品用油已经变质,或者产品在储存过程中环境条件控制不当,导致油脂酸败;也可能是原料中的脂肪已经氧化,原料储存不当,未采取有效的抗氧化措施,使
得终产品油脂氧化。《糕点、面包卫生标准》(GB 7099—2003)中规定,糕点中的过氧化值(以脂肪计)应不超过0.25g/100g。随着油脂氧化,过氧化值会逐步升高,虽一般不会对人体的健康产生损害,但严重时会导致肠胃不适、腹泻等症状。
过氧化值主要反映油脂是否氧化变质。随着油脂氧化,过氧化值会逐步升高,一般不会影响人体健康,但过高时可能会导致肠胃不适、腹泻等症状。《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膨化食品》(GB 17401—2014)中规定,膨化食品中的过氧化值(以脂肪计)应不超过0.25g/100g。《菜籽油》(GB/T 1536—2004)中规定,压榨成品菜籽油、浸出成品菜籽油的过氧化值限值分别为≤5.0mmol/kg(一级、二级)、≤6.0mmol/kg(三级、四级)。过氧化值超标的原因可能是原料中的脂肪已经氧化;原料储存不当;产品在储存过程中环境条件控制不当,导致油脂酸败。此外,植物油精炼不到位也可能造成食用油、油脂及其制品的过氧化值不合格。
过氧化值主要反映炒货食品中油脂是否氧化变质。随着产品中油脂氧化,过氧化值会逐步升高,虽一般不会对人体的健康产生损害,但食用不合格产品严重时会导致肠胃不适、腹泻等症状。《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坚果与籽类食品》(GB 19300—2014)中规定,熟制葵花籽过氧化值的限量值为0.80 g/100g,其他熟制坚果与籽类食品过氧化值的限量值为0.50 g/100g。一般情况下,氧化变质的炒货食品,消费者在食用
过程中能明显辨别出哈喇等异味,需避免食用。造成过氧化值超标的原因可能是原料储存不当导致坚果与籽类的脂肪氧化、生产用油变质,或者储存过程中环境条件控制不当,导致产品酸败变质。
过氧化值主要反映炒货食品中油脂是否氧化变质。造成过氧化值超标的原因可能是原料储存不当导致坚果与籽类的脂肪氧化、生产用油变质,或者储存过程中环境条件控制不当,导致产品酸败变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坚果与籽类食品》(GB 19300—2014)中规定,熟制葵花籽过氧化值的限量值为0.80 g/100g,其他熟制坚果与籽类食品过氧化值的限量值为0.50 g/100g。一般情况下,氧化变质的炒货食品,消费者在食用过程中能明显辨别出哈喇等异味,需避免食用。随着产品中油脂氧化,过氧化值会逐步升高,虽一般不会对人体的健康产生损害,但食用不合格产品严重时会导致肠胃不适、腹泻等症状。
过氧化值主要反映食品中油脂是否氧化变质。随着油脂氧化,过氧化值会逐步升高,虽一般不会对人体的健康产生损害,但严重时会导致肠胃不适、腹泻等症状。《饼干卫生标准》(GB 7100—2003)中规定,饼干中的过氧化值(以脂肪计)应不超过0.25g/100g。《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膨化食品》(GB 17401—2014)中规定,膨化食品中的过氧化值(以脂肪计)应不超过0.25g/100g。过氧化值超标的原因可能是产品用油已经变质,或者产品在储存过程中环境条件控制不
当,导致油脂酸败;也可能是原料中的脂肪已经氧化,原料储存不当,未采取有效的抗氧化措施,使得终产品油脂氧化。
过氧化值主要反映食品中油脂是否氧化变质。随着油脂氧化,过氧化值会逐步升高,虽一般不会对人体的健康产生损害,但严重时会导致肠胃不适、腹泻等症状。《饼干卫生标准》(GB 7100—2003)中规定,饼干中的过氧化值(以脂肪计)应≤0.25g/100g。《糕点、面包卫生标准》(GB 7099—2003)中规定,糕点中的过氧化值(以脂肪计)应≤0.25g/100g。过氧化值超标的原因可能是产品用油已经变质,或者产品在储存过程中环境条件控制不当,导致油脂酸败;也可能是原料中的脂肪已经氧化,原料储存不当,未采取有效的抗氧化措施,使得终产品油脂氧化。
过氧化值主要反映食品中油脂是否氧化变质。随着油脂氧化,过氧化值会逐步升高,虽一般不会对人体的健康产生损害,但严重时会导致肠胃不适、腹泻等症状。《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糕点、面包》(GB 7099—2015)规定,糕点中的过氧化值(以脂肪计)应不超过0.25g/100g。过氧化值超标的原因可能是产品用油已经变质,或者产品在储存过程中环境条件控制不当,导致油脂酸败;也可能是原料中的脂肪已经氧化,原料储存不当,未采取有效的抗氧化措施,使得终产品油脂氧化。
过氧化值主要反映油脂是否氧化变质。随着油脂氧化,过氧化值会逐步升高,一般不会影响人体健康,但过高时可
能会导致肠胃不适、腹泻等症状。《油茶籽油》(GB 11765—2003)标准中规定:压榨成品油茶籽油的过氧化值限值分别为≤6.0mmol/kg(一级)、≤7.5mmol/kg(二级);浸出成品油茶籽油的过氧化值限值分别为≤5.0mmol/kg(一级、二级)、≤6.0mmol/kg(三级、四级);过氧化值超标的原因可能是原料中的脂肪已经氧化,原料储存不当,产品在储存过程中环境条件控制不当,导致油脂酸败;此外,植物油精炼不到位也可能造成食用油、油脂及其制品的过氧化值不合格。
3.溶剂残留量
溶剂残留量中的溶剂是指浸出工艺生产植物油所用的溶剂,国内一般为“六号溶剂”,溶剂残留量超标的原因可能是生产加工过程中使用浸提溶剂后,没有在后续工艺中采取有效措施去除溶剂,或又将此类产品违规标称为压榨。《大豆油》(GB 1535—2003)(产品生产日期在2017年3月23日之前)中规定,三级压榨成品大豆油中溶剂残留量不得检出(检出值小于10mg/kg视为未检出)。食用油中溶剂残留量过高,长期接触会对人体的神经系统和造血系统有损害。
溶剂残留量中的溶剂是指浸出工艺生产植物油所用的溶剂,国内一般为“六号溶剂”,溶剂残留量超标的原因可能是:生产加工过程中使用浸提溶剂后,没有在后续工艺中采取有效措施去除溶剂,或又将此类产品违规标称为压榨。《菜籽油》(GB 1536—2004)(产品生产日期在2017年3月23日之前)规定,四级压榨成品菜籽油中溶剂残留量不得检出(检出值小于10mg/kg视为未检出)。食用油中溶剂残留量过高,长期接触会对人体的神经系统和造血系统有损害。
4.反式脂肪酸(C18:1T)反式脂肪酸是所有含反式双键不饱和脂肪酸的总称,反式脂肪酸(C18:1T)是其中一种,其双键上两个碳原子结合的两个氢原子分别在碳链的两侧。一般油脂在脱色、脱臭等精炼过程和煎炸过程中遇到光、热和催化剂,可能产生反式脂肪酸。《橄榄油、油橄榄果渣油》(GB 23347—2009)(产品生产日期在2017年3月23日之前)中规定,初榨橄榄油中反式脂肪酸(C18:1T)≤0.05%。过多摄入反式脂肪酸可能会增加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风险。
5.氨基酸态氮
氨基酸态氮是酱油的特征性品质指标之一。氨基酸态氮含量越高,酱油的质量越好,鲜味越浓。氨基酸态氮不合格,主要影响的是酱油产品的风味。氨基酸态氮的执行标准有《酿造酱油》(GB/T 18186—2000)、《配制酱油》(SB/T 10336—2012)、产品明示标准及质量要求。本次检出的不合格样品标签明示氨基酸态氮含量≥1.0g/100mL,实际检测含量未达标签明示要求。氨基酸态氮含量不达标,可能是产品生产工艺不符合标准要求,未达到要求发酵的时间;也有可能是产品配方缺陷的问题;还可能是酿造酱油产品本身等级较低,企业为增加销量违规标注高等级等(酿造酱油分为特级、一级、二级、三级);还有可能存在个别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为降低成本而故意掺假的问题。
九、蜂蜜+糖类
1.蔗糖分
食糖的质量指标之一,反映了食糖中蔗糖的含量,是食糖质量等级划分的主要依据之一。蔗糖是食糖的主要成分,蔗糖分高低与生产工艺水平密切相关。行业标准《单晶体冰糖》(QB/T 1173—2002)中规定合格级单晶体冰糖的蔗糖分要≥99.6%。
2.葡萄糖和果糖
蜂蜜的主要成分为糖类和水分。蜂蜜中的糖分以单糖为主,即葡萄糖和果糖,由于蜂蜜品种及产地的不同,其中葡萄糖与果糖的含量比例也不尽相同。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蜂蜜》(GB 14963—2011)中规定,每100g蜂蜜中葡萄糖和果糖含量之和应不低于60g。生产企业向原蜜中添加糖浆及其他添加剂以提高蜂蜜产量、降低生产成本,是导致蜂蜜中葡萄糖和果糖含量偏低的主要原因。
3.还原糖分
食糖的质量指标之一,反映了食糖中还原糖的含量。还原糖分高的食糖易吸潮,易滋生微生物,导致变质,不利于保存。还原糖分超标与生产工艺、运输储存环境等密切相关。行业标准《单晶体冰糖》(QB/T1173—2002)中规定合格级单晶体冰糖的还原糖分要≤0.12%。
食糖的品质指标之一,反映了食糖中还原糖的含量,还原糖含量会影响食糖的口感、外观等。《单晶体冰糖》(QB/T 1173—2002)中规定一级单晶体冰糖的还原糖分要≤0.08%。还原糖分超标与生产工艺、运输储存环境等有关。
4.色值
食糖的品质指标之一,是白砂糖、绵白糖、冰糖等质量等级划分的主要依据之一,它主要影响糖品的外观,是杂质多寡的一种反映,也是生产工艺水平的一种体现。国家标准《白砂糖》(GB317—2006)中规定精制白砂糖的色值要≤25IU;行业标准《多晶体冰糖》(QB/T1174-2002)中规定黄冰糖的色值要≤270 IU。
5.不溶于水杂质
食糖的品质指标之一,反映了食糖中不溶于水杂质的含量。不溶于水杂质影响食糖的外观、口感,杂质中也可能存在一些不安全的物质。不溶于水杂质含量的高低与生产工艺密切相关。行业标准《红糖》(QB/T4561-2013)中规定一级红糖的不溶于水杂质要≤150 mg/kg。
食糖的品质指标之一,反映了食糖中不溶于水杂质的含量。不溶于水杂质影响食糖的外观、口感等。国家标准《白砂糖》(GB317—2006)中规定二级白砂糖的不溶于水杂质要≤60mg/kg。不溶于水杂质含量的高低与生产工艺密切相关。
6.二氧化硫
硫磺在制糖工艺中常用作加工助剂,生产过程中生成二氧化硫,起到澄清、漂白作用,如生产工艺控制不好,有可能导致二氧化硫残留量超标。此外,制糖原料和其他助剂可能含硫,也可能造成二氧化硫残留。行业标准《单晶体冰糖》(QB/T 1173—2002)中规定单晶体冰糖的二氧化硫残留量要≤20 mg/kg。二氧化硫可
第二篇:特种设备监督检验知识
特种设备监督检验知识
谢龙根
2005年9月23日
一、锅炉
(一)锅炉的基本知识
锅炉,是指利用各种燃料、电或者其他能源,将所盛装的液体加热到一定参数,并承载一定压力的密闭设备。
锅炉主要由锅和炉两部分组成。锅,指锅炉中盛装液体的密闭受压部分;炉,指燃料燃烧产生热源的部分。
锅炉通常分为蒸汽锅炉、热水锅炉和有机热载体锅炉这么三类。蒸汽锅炉就是用于加热水使之转变为蒸汽的锅炉;热水锅炉就是加热水使之提高温度转变为热水的锅炉;有机热载体锅炉就是用于加热有机热载体的锅炉。有机热载体实际上是一种油,因为我们知道油的沸点要比水高,有些油可以达到300℃还不会沸腾产生,而水在常压下100℃就要沸腾了。如果水要达到300℃需要很高的压力,而油在常压下就可以达到这么高的温度。这可以说是有机热载体炉的优点之一吧。这些加热过的油和水就可以供生产生活上使用了。
锅炉一般有三大安全附件:安全阀、压力表和水位表。锅炉主要是通过这三大安全附件来保证安全运行的。安全阀的作用非常重要,打个比方,就相当于汽车的刹车。一旦锅炉超过规定压力,安全阀启动泄压。每台锅炉都有一个额定压力,超过这个压力锅炉就有可能发生爆炸事故。所以安全技术规范规定,安全阀每年至少检验一次。我们特种所提供安全阀校验服务。压力表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大安全附件,因为锅炉是承受压力的密闭设备,一台锅炉在运行的时候究竟承受了多大的压力,这主要通过压力表反映出来。压力表也要定期校验,压力表由计量所校验,有效期也是由计量所来定。第三大安全附件是水位表了,水位表一般用在蒸汽锅炉上,通过观察水位表的水位,我们就可以知道锅炉的水位在什么地方了。锅炉有一个正常的水位范围,超过这个范围锅炉都不能正常工作,甚至酿成严重事故。确保水位表正常工作主要是通过司炉工每班的水位表冲洗来保证。
锅炉还有三大参数,出力、压力和温度。这好比是一个人的身高、体重和腰围,虽然我们没见过这个人,但通过这三个参数的了解,这个人在我们头脑中一定会有一个大致的印象。锅炉也一样。锅炉出力有两个单位,如果是蒸汽锅炉的话,单位是吨/小时,它是表示锅炉每小时所产生的蒸汽数量。如果不是从事我们这一行的同志这里可能会有一些误解,我们平时经常说这锅炉是多少吨,这里多少吨不是指锅炉有多重,而是指锅炉每小时所能产生的蒸汽数量。另一个单位是兆瓦,主要用在热水锅炉和有机热载体锅炉上面,因为这两种锅炉不产生蒸汽。第二个参数是压力,单位是兆帕。还一个口语叫公斤。1兆帕近似等于10公斤。一般情况下,只要锅炉不超过它的额定压力都能保证安全。第三个是温度,温度主要用于热水锅炉和有机热载体锅炉上面。蒸汽锅炉不要标明温度主要是因为在饱和状态下蒸汽的温度和压力是一一对应的,知道了压力就知道了温度。温度一般用摄氏度来表示。因为这三大参数非常重要,所以安全技术规范规定在每台锅炉的铭牌上必须标明这三大参数。
(二)特种所开展的锅炉方面工作
我们所对锅炉的检验包括监督检验、定期检验和水处理检验这三个方面。我们检验的依据是国务院、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颁发的条例、法规、规范、规程和相关标准。包括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蒸汽锅炉安全技术监察规程、热水锅炉安全技术监察规程、有机热载体炉安全技术监察规程、锅炉定期检验规则、小型和常压热水锅炉安全监察规定、锅炉水处理监督管理规则、锅炉化学清洗规则、锅炉安装监督检验规则、锅炉压力容器制造监督管理办法等。
1、锅炉的监督检验。监督检验包括制造厂锅炉产品出厂的监督检验和锅炉现场安装的监督检验。监检的依据是蒸汽锅炉安全技术监察规程、热水锅炉安全技术监察规程、有机热载体炉安全技术监察规程和现行的相关标准、技术条件及设计文件。目前,我们松江有两个锅炉厂需要我们派检验员驻厂监督检验,上海松塔锅炉制造有限公司和上海海虹热管锅炉厂。我们的监督检验是对特种设备监察条例范围内的锅炉实施逐台监检。监检是在受检企业质量检验(自检)合格的基础上,对锅炉产品安全性能进行的监督验证。监检工作包括两个方面:锅炉制造过程中涉及安全性能的项目进行监检和对受检企业锅炉制造质量体系运转情况的监督检查。1 监检项目共40项,分为A类项目和B类项目监检,对A类项目,监检员必须到场进行监检,并在受检企业提供的相应见证文件上签字确认;未经监检确认,不得流转至下一道工序。对B类项目,监检员可以到场进行监检,如不能到场监检,可在受检企业自检后,对受检企业提供的相应见证文件进行审查并签字确认。40个监检项目里有6个A类项目,分别是设计图样审批手续、原材料入库、产品焊接试板性能报告、水压试验、出厂技术资料和铭牌;其余是34个B类监检项目。我们松江两个锅炉厂都有监检联络员,需要监检员到场监检的项目,受检企业会提前通知监检员,使监检员能按时到场监检。安装监检是指锅炉安装过程中,在安装单位自检合格的基础上,由检验所对安装过程进行的强制性、验证性的法定检验。安装监检工作的依据是蒸汽锅炉安全技术监察规程、热水锅炉安全技术监察规程、有机热载体炉安全技术监察规程以及其他相关安全技术规范、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内容跟锅炉产品出厂监检一样,包括锅炉安装监督检验规则规定的A类和B类项目以及安装过程中质量管理体系运转情况的监督检查。安装监检的程序是这样的,安装单位在安装施工前到特种设备监察科办理特种设备安装改造维修告知书,然后再向我们检验所申请检验,并附告知书等资料。我们所接到申请后,制定监检方案,安排监检员并告知安装单位。监检员根据安全技术规范进行监督检验,之后由我们检验所出具锅炉安装监督检验证书及锅炉安装监督检验报告。
2、锅炉的定期检验。定期检验包括内部检验、外部检验和水压试验三种。定期检验的依据是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蒸汽锅炉安全技术监察规程、热水锅炉安全技术监察规程及锅炉定期检验规则。内部检验是指锅炉在停炉状态下对锅炉的安全状况进行的检验。内部检验,我们上海地区是一年一次,条例是规定使用单位在使用有效期满前一个月向检验机构申请检验,现在可能是人们的法律意识还不是很强吧,很多单位还需要我们所发催检通知才来申请检验,所以我们现在是提前一个月发通知要求使用单位申请检验。因为定期检验是停炉状态下的检验,对使用单位的生产会有影响,所以需要我们检验所和使用单位双方约定好检验时间。约定好了时间之后,使用单位到时候做好检验准备工作,我们所派检验员到现场检验。我们内部检验主要包括对锅炉运行记录、水质化验记录、修理改造记录、事故记录及历次检验资料的检查,对锅炉承压部件的水垢、腐蚀、泄漏、变形、裂纹及过热等缺陷的检查。因为是内部检验,所以我们检验员还要穿工作服钻到锅炉内部去检验,工作是相当辛苦的。检验好了之后,合格的我们出具锅炉内部检验报告。不合格的我们出具意见书上交监察。外部检验是指锅炉在运行状态下对锅炉安全状况进行的检验。外部检验一般一年一次。外部检验包括锅炉管理检查、锅炉本体检验、安全附件、自控调节及保护装置检验、水质管理和水处理设备检验等方面,以宏观检验为主,配合对一些安全装置、设备的功能确认。检验工作完成后,检验人员根据实际情况出具检验报告。水压试验是指锅炉以水为介质,以规定的试验压力对锅炉受压部件强度和严密性进行检验。锅炉水压试验一般每六年进行一次,对无法进行内部检验的锅炉,应每三年进行一次水压试验。水压试验完成后,由检验员根据实际情况出具检验报告。锅炉只有在内部检验、外部检验和水压试验均在合格有效期才能投入运行。
3、锅炉的水处理检验。水处理检验工作的依据是锅炉水处理监督管理规则、锅炉化学清洗规则及GB1576-2001(工业锅炉水质)。根据规定,我们所每半年到锅炉使用单位抽样化验锅炉水质一次并出具检验报告。水处理对于蒸汽锅炉和热水来说非常重要,水处理工作如果没做好会引起锅炉结垢、腐蚀,从而影响锅炉的使用寿命甚至引发锅炉事故。用一句话来概括水处理检验工作就是,督促使用单位采取有效水处理措施,使锅炉用水符合GB1576-2001的要求,确保锅炉安全、经济运行。
二、压力容器
(一)压力容器的知识
压力容器既是工业生产和人民生活中广泛使用的重要设备,同时也是一种比较容易发生事故的特殊设备。特别是石油化工行业的压力容器,往往具有易燃、易爆、有毒、有害、腐蚀性较强的介质,一旦发生事故,将直接威胁到作业人员的安全和健康,影响生产的正常进行。因此,保证压力容器的安全运行,必须强化压力容器的安全管理、安全操作和定期检验。压力容器作为具有潜在爆炸危险的特殊的承压设备,需要专业的安全技术和专业的安全管理。压力容器的安全技术,包括压力容器的设计、制造、安装、改造、修理、检验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压力容器的安全管理包括国家安全监察机构和行政管理部门及使用单位制定的压力容器 2 安全监察法规、规程、条例和安全管理的制度。
1、压力容器的特点。压力容器与一般设备相比,具有以下一些特点:(1)量大面广。压力容器不仅广泛应用于化工、石油化工、医药、冶金、机械、商场、采矿、电力、航天航空、交通运输、军事等各个领域,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日益广泛的使用,尤其在石油化学工业和化学制药中应用最为普遍。压力容器可以是简单盛装容器,用于储存工作介质。也可以作为化工生产的设备,特别是在石油化工行业和化学制药中,大多数的化工生产的过程是在容器设备中进行物理反应或化学反应的。随着我国工业的飞速发展,压力容器的数量还在不断的增加,要保证安全运行,必须要有一整套严格和先进的安全管理方法和制度。(2)操作条件复杂。压力容器不但使用的范围量大面广,且使用操作条件十分复杂,特别是石油化工和化学制药生产中使用的压力容器,大多是盛装易然,易爆、有毒或剧毒、腐蚀性强等危险性较大的介质。同时,压力容器还要承受各种苛刻的压力载荷和温度环境。压力容器在承受各种静载荷、动载荷或交变载荷,还有附加的机械或温度载荷和腐蚀介质的作用,有些反应过程要求的工艺条件很苛刻,控制上稍有偏差就有发生爆炸的危险。(3)安全要求高。压力容器不但数量巨大,使用范围极广,而且使用操作条件又十分复杂,一旦使用操作失误容器发生爆炸破裂,容器内易爆、易燃、有毒的介质将向外泄漏,势必造成极具灾难性的后面。根据有关的统计,因违章作业和误操作等使用管理不善是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根据对国内压力容器爆炸事故分析表明:因违章作业和误操作等使用管理不善(含安全附件失灵,维修不当)为58.1%,制造质量不良(焊接缺陷)、设计用材不合理占29.6%。为确保压力容器的安全运行,防止压力容器泄漏、爆炸等事故造成环境污染,确保人身安全与健康,为此对压力容器安全可靠性提出了更为苛刻的要求。即一方面对压力容器的设计、选材,制造,检验和使用维护等各个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对压力容器的管理、使用操作人员的安全管理技术和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我国和许多主要的工业国家都设有专门的机构,对压力容器实行国家安全监察和安全管理。目前,我国已经逐步建立了压力容器安全监察和安全管理制度,有了比较健全的压力容器法规体系;健全了安全管理体制;对压力容器实施了从设计、制造、安装、使用、检验、修理、改造七个环节全过程的监督检查。即通过实行对压力容器设计的监督管理,保证了设计的压力容器产品符合安全质量标准;通过对压力容器实施驻厂监督检验制度、做到了不合格的产品不准出厂;通过使用环节的监督检查和压力容器使用登记制度,使不符合安全质量的压力容器不能投入使用;通过定期检验制度,有效地发现和消除在用压力容器存在的事故隐患,确保压力容器安全、稳定、持久、可靠地运行。
1、压力容器的分类。压力容器的型式很多,按不同的需要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但是,从压力容器的使用管理和安全监察的角度,我国的《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以下简称〈容规〉)将压力容器按下面几种方法进行分类:
按使用的位置分类。按压力容器的位置分类,〈容规〉将压力容器分为固定式压力容器和移动式压力容器两大类。固定式压力容器是指固定安装在使用单位地点不能移动使用的压力容器。其特点是有固定的使用和安装地点,工艺操作条件和操作人员比较固定。移动式压力容器是指无固定的安装和使用地点,可以移动使用的压力容器.包括各类气瓶、罐车(汽车罐车、铁路)等。移动式压力容器的特点是无固定的使用地点,流动范围大,环境变化大,往往没有固定操作人员,管理比较复杂,容易发生碰撞和火灾危险等事故,事故的危害性也较严重。
按安全监察管理分类。我国的《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根据压力容器在生产过程中的重要性,按压力容器工作的介质、压力大小、介质危害程度、容器的容积、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和事故的严重性进行分类。将其监察范围内的压力容器分为三类,即一类容器、二类容器和三类容器。其中三类容器为最重要的压力容器。
2、压力容器安全管理的法规依据
1982年2月,国务院发布了《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暂行条例》,为我国建立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制度提供了法规性依据,确定了我国安全监察工作的性质、内容、方针、方法,明确了安全监察机构的职权,为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工作逐步正规化奠定了牢固的基础。2003年,国务院颁布《特征设备安全监察条例》,替代了《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暂行条例》。目前,我过已初步形成了一个在国务院的安全法令下,由安全技术监察规程、资格考核规则、监督管理规定组成的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法规体系。
压力容器安全管理的规章、规范大致按其性质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压力容器法规性的规定,另一类是压力容器安全技术性标准。
(1)压力容器的法规性规定。压力容器的法规性规定是政府有关管理部门颁发的强制性规范,包括安全监察、定期检验、使用登记、产品安全质量监督检验、资格考核和事故处理等各个方面。这些规范和法规是压力容器设计、制造、安,装、使用等各个环节所必须遵循的,也是安全监察机构实施监督检查和检验人员从事检验检查的法律依据。该类压力容器法规性的规范主要是有:(1)《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2003年2月13日国务院颁发,2003年6月1日实施。代替原《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暂行条例》(国务院1982年2也6日颁发,1982年7月1日开始执行)。(2)《压力容器定期检验规则》2003年9月,国家质检总局;(3)《锅炉压力容器使用登记管理办法》2003年9月;国家质检总局;(4)《锅炉压力容器产品安全质量监督检验规则》2004年1月实施,国家质检总局;(5)《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1999年6月 国家质检总局 ;(6)《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特种设备无损检测单位监督管理办法》2001.10,国家质检总局;(7)《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理特种设备事故处理规定》2001.10,国家质检总局;(8)《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及特种设备检验人员资格考核规则》,2002年11月,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9)《压力容器压力管道设计单位资格许可与管理规则》,2002年11月,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10)国务院第302号令 《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追究的规定》,2001年4月21日;(11)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局长第14号令《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特种设备安全监察行政处罚规定》2001.12;
(2)压力容器安全技术性标准。压力容器安全技术性标准是压力容器设计、制造、检验、质量控制过程中必须遵守的标准,是衡量压力容器产品质量的一个尺度。这类标准是压力容器产品质量特性中的一系列技术参数和产品质量要求的技术文件。国外相应的压力容器技术标准:美国-----ASME,日本-----JIS,英国------BS,德国------AD等。
3、压力容器安全监察
我国的压力容器安全监察,是由国务院授权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机构,依据《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对压力容器的设计、制造、安装、使用、检验、修理和改造等各环节实施监督检查,并负责实施进出口压力容器的安全性能监督检查。我国压力容器安全监察实行国务院授权国家质量检验检疫总局实施监察,设立专门的特种设备安全监察的机构。主管全国的特种设备的安全监察工作。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质量技术监督局均设立特种设备监察处。各地、市设立特种设备安全监察科,工业发达的县级市设安全监察股。
从广义上定义,凡承受压力的密闭容器都属于压力容器的范围。但实际上只有其中的一部分相对比较容易发生事故,而且事故的危害性较大容器,作为一种特殊设备,设立专门机构进行安全监督,并按规定的技术管理法规进行设计、制造、和使用管理。习惯上我们所说的压力容器,就是指这些作为特殊设备的容器。
目前,按照国务院在2003年颁发的《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规定:压力容器是指盛装气体或者液体,承载一定压力的密闭设备。其范围规定为:(1)最高工作压力大于或者等于0.1 Mpa(表压),且压力与容积的乘积大于或者等于2.5Mpa.L的气体、液化气体和最高工作温度高于或者等于标准沸点的液体的固定式容器和移动式容器;(2)盛装公称工作压力大于或者等于0.2Mpa(表压),且压力与容器的乘积大于或者等于1.0Mpa.L的气体、液化气体和标准沸点等于或者低于60℃液体的气瓶;(3)氧舱等。
根据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1999年颁布,2000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的规定的监察范围,只有同时具备下列三个条件的压力容器才属于压力容器的监察范围:最高工作压力大于等于0.1Mpa(不包括液体静压力);内直径大于等于150mm,且容器大于等于0.025M3;盛装介质为气体,液化气体或最高工作温度高于等于标准沸点的液体。
4、压力容器的使用登记
根据国务院颁布的《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的有关规定,我国对压力容器实行使用登记管理制度。根据《锅炉压力容器使用登记管理办法》规定,每台压力容器在投用前或投入使用后30日内,使用单位应当向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机构申请办理使用登记,领取使用登记证。使用单位使用租赁的压力容器,由产权单位向使用地的登记机构办理使用登记证,交使用单位随设备使用。
5、压力容器的定期检验
压力容器的定期检验是按照国家规定的检查监督制度和检查方法进行的强制性的法定检验。所有的在用压力容器必须在规定的期限内,由取得压力容器安全监察机构批准的有检验资格的检验单位和由压力容器安全监察机构考核合格的持证检验员对压力容器的各个承压部件和安全附件进行检验。
我国在用压力容器的定期检验按国家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机构颁布的《压力容器安全技监察规程》、《压力容器定期检验规则》、《锅炉压力容器使用登记管理办法》等规范进行。现有的在用压力容器,均应按照国家安全监察机构颁布的《压力容器定期检验规则》规定的检验方法进行定期检验,检验后按照《压力容器定期检验规则》〉和《锅炉压力容器使用登记管理办法》的规定,对检验后的在用容器评定安全状况等级,并对压力容器进行使用登记。
压力容器定期检验包括:检验、全面检验和耐压试验。(1)检验。压力容器的检验包括使用单位压力容器安全管理检查、压力容器本体及运行状况检查和压力容器安全附件检查等内容。检验的方法以宏观检查为主,必要时进行测厚、壁温检查和腐蚀介质含量测定、真空度测试等。检验工作完成后,检验人员应根据实际检验情况出具检验报告,并做出以下结论;允许运行、监督运行、暂停运行、停止运行。(2)全面检验。压力容器的全面检验应以宏观检查、壁厚测定、表面无损检测为主,必要时可采用超声波检测、射线检测、涡流检测、声发射检测、硬度检测、金相检验、化学成分或光谱分析、强度校核或应力测定、气密性试或其他方法。耐压试验。耐压试验是指压力容器全面检验检验合格后进行的超过最高工作压力的液压试验或气压试验。
6、事故处理
发生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的安全事故之后,应立即按我国《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特种设备事故处理规定》,对事故进行处理。
事故分类。(1)特别重大事故,是指造成死亡30人(含30人)以上,或者受伤(包括急性中毒、下同)100人(含100人)以上,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含1000万元)以上的设备事故。(2)特大事故,是指造成死亡10-29人,或者受伤50-99人,或者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含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设备事故。(3)重大事故,是指造成死亡3-9人,或者受伤20-49人,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含1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的设备事故。(4)严重事故,是指造成死亡1-2人,或者受伤19人(含19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50万元(含5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以及无人员伤亡的设备爆炸事故。(5)一般事故,是指无人员伤亡,设备损坏不能正常运行,且经济损失50万元以下的设备事故。
事故报告。发生特别重大事故、特大事故、重大事故和严重事故后,事故发生单位或者业主必须立即报告主管部门和当地质量技术监督行政部门,然后逐级上报,直至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生特别重大事故或者特大事故后,事故发生单位或业主还应当直接报告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生一般事故后,事故发生单位或者业主应当立即向设备使用注册登记机构报告。事故报告应当包括以下内容:事故发生单位(或业主)名称、联系人、联系电话;事故发生地点;事故发生时间;事故设备名称;事故类别;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及事故概况。
事故调查。如果发生特别重大事故,应由国务院或者国务院授权的部门组织成立特别重大事故调查组,国家质检总局参加。特大事故则由国家质监总局会同事故发生地的省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组织成立特大事故调查组,省级质监行政部门参加。重大事故由省级质监行政部门会同事故发生地的市(地、州)政府及有关部门组织成立重大事故调查组,市(地、州)质监行政部门参加。严重事故由市(地、州)质监行政部门会同事故发生地的县(市、区)政府及有关部门组织成立事故调查组,县(市、区)质监行政部门参加。一般事故由事故发生单位组织成立事故调查组。事故调查组需要聘请有关专家时,参加调查组的专家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一)具有事故调查所需的相关专业知识;
(二)与事故发生单位及相关人员不存在任何利益或者利害关系。
三、机电类特种设备
(一)电梯
1、电梯是服务于规定楼层的固定式升降设备。它具有一个轿厢,运行在至少两列垂直的或倾斜角小于15度 5 的刚性导轨之间。
电梯的基本规格由七个参数组成:
(1)电梯的用途:可分为乘客电梯、载货电梯、客货两用梯、病床电梯、住宅电梯、杂物梯、观光梯等。
(2)额定载重量:指制造和设计规定的电梯载重量。它是设计制造和选用和使用电梯的主要依据。一般有630、800、1000、1250、1600、2000kg等。
(3)定速度:指制造和设计规定的电梯运行速度(m/s)。它也是设计制造和用户选用电梯的主要依据。1m/s及以下的为低速梯,大于1m/s而小于等于2m/s的为快速梯,2~3m/s的为高速梯,3m/s及以上的为超高速梯。
(4)拖动方式:指电梯采用的动力种类。可分为交流电力拖动、直流电力拖动、液压拖动等。
(5)方式:指对电梯运行实行操纵的方式。一般有手动控制、按钮控制、信号控制、集选控制、并联控制、梯群控制等。
(6)厢尺寸:指轿厢的内部尺寸和外廓尺寸,以深×宽表示。主要由梯种和额定载重量决定。
(7)型式:指电梯门的结构型式。可分为中分式门、旁开式门、直分式门等。
2、电梯是机、电、电子技术一体化的产品。其机械部分好比是人的躯体,电气部分相当于人的神经、微机控制部分相当于人的大脑。
电梯的总体结构如下:
(1)曳引系统:由曳引机、钢丝绳、导向轮等组成。
(2)导向系统:包括轿厢、对重的导轨及其导轨架。
(3)轿厢:由轿厢架和轿厢体组成。
(4)门系统:由轿厢门、层门、开关门机构和门锁等组成。
(5)对重平衡系统:包括对重和重量补偿装置等。
(6)电力拖动系统:由曳引电动机、供电系统、速度反馈和电动机调速装置等组成。
(7)电气控制系统:由操纵装置、位置显示装置、控制屏、平层装置和选层器等组成。
(8)安全保护系统:由限速器、安全钳、缓冲器和端站保护装置、超速保护装置、供电系统断错相保护、超越上下工作位置的保护装置、层门锁与轿门电气联锁装置等组成。
3、电梯的工作条件
为了电梯的正常运行,国家标准规定了电梯运行的条件如下:
(1)海拔不超过1000米;
(2)机房内的空气温度保持在摄氏5~40度之间;
(3)运行地点的最湿月,月平均最高相对湿度为90%,同时该月月平均最低温度不高于摄氏25度;
(4)供电电压相对于额定电压的波动应在±7%的范围内;
(5)环境空气中不应有含有腐蚀性和易燃性气体及导电性尘埃存在。
4、电梯的报警和救援装置
电梯发生困人故障时,通过报警或通讯装置应能将情况及时通知管理人员并通过救援装置将人员安 全救出轿厢。
(1)报警装置:电梯轿厢内必须安装应急照明和报警装置,并由应急电源供电。在外部电源断开的情况下,该应急电源应能保证至少一个小时的供电。应急照明必须有适当的亮度,在紧急情况时,能看清报警装置和有关的文字说明。报警装置应保证建筑物内的组织机构能有效地应答紧急呼救,同时轿厢内必须有清楚易懂的使用说明,告诉乘员如何使用报警装置。
(2)救援装置:电梯困人的救援不提倡乘员从轿内自救,以免发生意外事故。特别是现在的电梯从设计上就决定了救援必须从外部进行。救援装置包括曳引机的手动操作装置和层门的人工开锁装置。机房内的紧急手动操作装置,应放在拿取方便的地方,盘车手轮应漆成黄色,开闸扳手应漆成红色。为使操作时知道轿厢的位置,机房内必须有层站指示。机房内应贴有发生困人故障时,救援步骤、方法和轿厢移动装置使用的详细说明。
5、其他。(1)电梯应由有证单位进行日常维护保养。电梯从业人员应取得《电梯作业人员证》方可从事电梯操作。(2)电梯未经有关检验机构检验合格并取得合格证不得使用。(3)在用电梯的定期检验周期为一年。
(二)起重机械
起重机是以间歇、重复的工作方式,通过起重吊钩或其他吊具起升、下降,或升降与运移物料的机械设备。
1、起重机械按其功能和构造特点
可分为三类:(1)轻小型起重设备:特点是轻便,构造紧凑,动作简单,作业范围以点线为主。如千斤顶、电动葫芦等。(2)起重机:特点是可以使吊物在空间上实现垂直升降和水平运移。如桥式起重机、门座式起重机、塔式起重机等。(3)升降机:特点是吊物只能沿轨道升降。如施工升降机等。
2、起重机械的主要组成。(1)工作机构:它是起重机械的执行机构,其作用是使被吊运的物品获得必要的升降和水平移动,从而实现物品装卸、转载、运输、安装等作业要求。起重机上常用的工作机构有起升机构、运行机构、变幅机构和回转机构。(2)金属结构:它是起重机械的骨架,决定了起重机械的结构造型,它用来支承工作机构、物品的重力和自身重力以及外部载荷等,并将这些重力和载荷传递给起重机械的支承基础。(3)动力设备:它为起重机械提供工作动力、控制、照明、联络等。
3、起重机械的安全装置。(1)上升极限位置限制器:一般由起升传动系统分出一个运动动作去触发一个电气开关,造成起升机构停止工作,从而起到保护作用。(2)运行极限位置限制器:其作用是防止起重机失控撞向缓冲器和止挡前停止运行机构工作的一个保护装置。由一个动作机构和一个电气开关组成。(3)缓冲器:在起重机械失控撞向止挡或其他同一轨道上的起重机前起缓冲作用。(4)锚定装置和夹轨器:露天工作在轨道上的起重机,在静止状态下为了防止由于大风的作用使起重机自行滑行,从而失控造成脱轨甚至倾翻事故而设计的一个保护装置。(5)起重量限制器:防止起重机械超载从而引发设备损坏、人员伤亡而设计的一个安全装置。它能停止起重机向不安全方向的继续动作,而允许起重机向安全方向动作。一般在大吨位起重机上使用。
4、其他。(1)起重机械应由有证单单位进行制造、安装和维修。起重机从业人员应取得《起重机作业人员证》方能从事相应的工作。(2)起重机械应经有关检验机构检验合格,取得安全检验合格标志,方可投入使用。(3)在用起重机械的定期检验周期为二年。
(三)厂内机动车辆
厂内机动车辆是指在机关、团体、厂矿、学校、码头、货场等生产作业区、施工现场范围内行驶的各种机动车辆.属于特种作业管理.厂内机动车辆的种类很多,主要包括汽车、叉车、搬运车、装载机、推土机和挖掘机等。
1、厂内机动车辆的总体构造。(1)动力装置,作用是发出动力。(2)底盘,作用是接受动力装置发出的动力,使车辆产生运动.底盘由传动系、行驶系、转向系和制动系组成。(3)车身,用来安置驾驶员、乘员或货物。(4)电气设备,作用是保证动力装置正常工作,保证车辆正常行驶。它由电源、起动机、点火系以及照明、信号装置等组成。(5)工作装置,用来完成各种专项作业。如叉车的货叉、装载机的铲斗等。
2、厂内机动车辆的安全装置。(1)运行制动器,又称脚制动或脚刹车,用于车辆行驶过程中的制动,使车辆减速或停车。(2)停车制动器,又称手制动,用于车辆处于停车状态的制动,以防止车辆自行滑溜。(3)倒车报警装置,为了弥补驾驶员观察的缺陷以及对周围人员预先警示而安装的一个保护装置。
3、其他。(1)完好的车辆,是搞好安全行驶、安全作业的基本条件。特别是车辆的转向器、制动装置、前桥、车轮、轮胎、照明、灯光、信号、喇叭等技术状况,必须完好,才能确保安全。(2)为了确保安全,对厂内机动车辆的车速也作了规定:汽车速度≤10公里/小时;叉车、电瓶车等其他车辆≤5公里/小时。(3)根据《特种设备作业人员监督管理办法》规定,从事厂内机动车辆的作业人员,必须经专业机构考核,取得《厂内机动车辆作业人员证》,方可从事相应的作业。(4)在用厂内机动车辆定期检验周期为一年。定期检验不合格或安全检验合格标志超过有效期的不得使用。
第三篇:进出口酒类食品检验监督管理办法
进出口酒类检验监督管理办法
(草案)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立法依据)为保障进出口酒类质量安全,规范进出口酒类检验监督及管理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及其实施条例和《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保税区检验检疫监督管理办法》(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第71号)等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管理职责)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以下简称“国家质检总局”)主管全国进出口酒类检验监督管理工作。
国家质检总局设在各地的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以下简称“检验检疫机构”)负责所辖区域进出口酒类检验监督管理工作。
第三条(适用范围)本办法适用于进出口酒类的检验及管理工作,从事酒类进出口相关活动,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四条(企业诚信)进出口酒类生产经营企业应当诚实守信。国家质检总局将进出口酒类生产经营企业统一纳入进出口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诚信管理系统,实施“黑红名单”管理,并予以公布。
第五条(准入条件)国家质检总局根据法律、法规要求,对进 口酒类生产企业实施注册,授权检验检疫机构对进口酒类境外出口商、代理商和境内收货人实施备案,对出口酒类生产企业实施备案。具体办法另行制定。
第二章 进口酒类检验监督管理 第一节 检验监督放行方式
第六条(放行方式)进口酒类检验监督放行分为检测放行、查验放行两种方式。
第七条(名词解释)检测放行是指按照国家质检总局的规定,在现场查验、感官检验的基础上须抽取代表性样品进行实验室检测,待各项检测完成后,方能进行合格评定的放行方式。
查验放行是指根据进口酒类风险评估结果,对报检的进口酒类经现场查验、感官检验后,即可进行合格评定的放行方式。
第八条(适用条件一)具有下列情况之一的进口酒类,应当适用检测放行方式:
(一)国家质检总局风险警示通报期内的;
(二)首次进口的品种;
(三)以木桶、皮囊等形式包装的进口原酒;
(四)前次进境检出不合格,且未经过3次以上入境检验合格的;
(五)现场查验或感官检验存在异常情况的;
(六)国家质检总局和检验检疫机构进口酒类安全风险监控计划抽中的;
(七)按照检验检疫机构进口酒类检验工作指引,抽批检测抽中批次的;
(八)国家质检总局有特别要求的;
(九)其他需要检测放行的。
第九条(适用条件二)具备下列所有条件的进口酒类,检验检疫机构可根据现场查验、感官检验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适用查验放行方式:
(一)产品质量稳定;
(二)过往检验记录良好;
(三)产品风险低;
(四)进口食品收货人追溯体系完善、诚信度高。
第二节 报检、抽样、检验
第十条(申报要求)进口酒类报检人应逐一申报进口酒类的品名、品牌、原产国(地区)、规格、数重量等内容,不得使用笼统的商品名称或食品类别等不规范名称报检。
第十一条(报检单证)进口酒类报检时应提供以下单证:
(一)入境货物报检单;
(二)代理报检委托书(委托代理报检的);
(三)合同、发票、装箱单、提单等商业单据;
(四)进口预包装酒类中文标签样张、中文标签备案凭证;
(五)进口酒类原产地证明或自由销售证明;
(六)实施地理标志保护的酒类产品应当提供地理标志证书;
(七)标注获得奖项、荣誉以及认证标志的应当提供有关证明文件;
(八)检验检疫机构要求的其他单证。
第十二条(资料审核)检验监管人员应严格审核报检单填写内容是否规范、完整,所附单证是否齐全、有效,校验各报检的进口酒类CIQ代码是否正确。符合要求的,受理报检;不符合要求的,按照报检管理的有关规定处理。
第十三条(现场查验)检验监管人员对报检的进口酒类实施现场查验时,应当核对货物、运输工具信息,检查储存条件、酒类包装等内容。
进口酒类信息与申报相符、储存条件符合要求、包装完整的为查验合格。现场查验应当保留记录。
第十四条(抽采样品)检验监管人员对经查验合格的进口酒类应按照国家标准和国家质检总局有关规定实施抽采样,并按规定做好留样及样品处理。
对于进口少量的高价值酒类可适当降低抽样数量,但应满足检验需求。对于口岸现场不具备抽采样条件的进口散装酒类,可在符合条件的取样地或进口散装酒类使用地抽采样品。
第十五条(感官检验)检验监管人员对进口酒类实施感官检验时,应对产品的组织状态、色泽、气味、滋味,有无异物、霉变、腐败变质及标签内容等方面进行检查,进行初步卫生学评估,并在检验检疫记录上如实描述感官检验情况。第十六条(中文标签检验)检验检疫人员应按照国家标准和国家质检总局标签检验有关规定对进口预包装酒类中文标签进行检验,并对首次进口检验合格的标签予以备案。
第十七条(送样)适用检测放行方式的进口酒类经现场查验、感官检验合格后,检验监管人员应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结合过往检测记录、警示通报、标签符合性检测要求、食品安全风险监控计划及相关规定的要求和现场感官检验情况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估,选择实验室检测项目,并保证样品及时送往检测技术中心。
第三节 合格评定
第十八条(合格评定)进口酒类合格评定是在资料审核的基础上,通过现场查验、感官检验和必要的实验室检测,结合过往检验记录的具体情况,做出的综合判断。
第十九条(检验标准)进口酒类应当符合我国法律、法规、国家食品安全标准的要求及国家质检总局的相关规定。
进口酒类原料全部用于生产加工(复)出口食品的,应当符合最终产品输往国家(地区)法规、标准和强制性技术规范及贸易合同的要求。
第二十条(检验程序)检验监管人员应及时在检验检疫综合管理系统中做结果登记,并在合格评定结论确定后3个工作日内完成证稿拟制。
第二十一条(出具单证)检验检疫机构对评定为合格的进口酒类,应当出具《入境货物通关单》和结论为合格的《卫生证书》。结论为合格的《卫生证书》由经检验检疫机构备案的施检部门负责人审核、签发。
需要提前签发通关单的,应当根据现行有关规定出具《入境货物通关单》,待合格评定后出具《卫生证书》及有关单证。
已取得《入境货物通关单》,尚未取得《卫生证书》的进口食品应当存放在检验检疫机构指定或认可的仓储场所,该仓储场所应符合《进出口食品储运场所与人员卫生规范 》(SN/T 1879.1-2007,SN/T 1879.2-2007)的要求。
第二十二条(不合格处理)检验检疫机构对评定为不合格的进口酒类,需作退货或销毁处理的,应当签发《检验检疫处理通知书》;涉及索赔的凭报检人申请,出具中英文对照或中文结论为不合格的《卫生证书》。
第二十三条(不合格处理方式)检验检疫机构应当监督不合格进口酒类做出如下处理:
(一)进口酒类经检验,发现存在严重质量安全问题,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重大危害的,须做销毁处理;
(二)其它涉及安全、健康、环境保护项目不合格的,责令报检人做退货处理。报检人书面申请做销毁处理的,检验检疫机构可批准其申请并监督实施,但不更改《卫生证书》处理意见;
(三)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但可通过必要的技术处理使其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经报检人书面申请,分支机构审核评估同意后,可实施技术处理。实施技术处理的,应当经重新检验合格后方 可使用。
第二十四条(复验)报检人对合格评定结论有异议,申请复验的,按《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进出口商品复验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五条(后续管理)进口酒类和全部用于生产加工(复)出口食品的进口酒类原料,未经检验合格,不得销售、使用。
第二十六条(召回)进口酒类代理商(经销商)应当依照我国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标准从事酒类进口活动,对社会和公众负责,保证食品安全。
进口酒类存在安全问题,已经或者可能对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损害的,进口酒类代理商(经销商)应当主动采取召回措施,避免和减少损害的发生,并立即向入境口岸检验检疫机构报告。
第三章
出口酒类检验监督管理 第一节 检验监督放行方式
第二十七条(放行方式)出口酒类检验监督放行采取监管放行和检测放行两种方式。
监管放行是指对经常或连续出口的酒类以一定时间段为单位,科学制定监测计划,定期进行抽样送检,综合考虑监测计划的实验室检测结果,日常监管、感官检验等因素,对报检的出口酒类进行合格评定的放行方式。
检测放行是指在日常监管、感官检验的基础上,对报检的出口酒 类进行抽样送检,待实验室检测结果出具后,方能进行合格评定的放行方式。
第二十八条(监管放行)具备下列所有条件的出口酒类,检验检疫机构根据过往检验记录、产品质量风险、输往国家(地区)法规要求等因素进行风险评估,确定是否适用监管放行方式:
(一)日常监管中未发现影响食品安全的不符合项目;
(二)企业质量控制体系正常运转,质量自控能力强;
(三)产品质量稳定,企业信誉良好。
第二十九条(监管频率)适用监管放行的出口酒类,检验检疫机构应结合企业管理水平、自检自控能力、产品质量风险和输往国家(地区)法律法规要求等因素,对出口酒类生产企业制定产品监测计划,明确送检项目及送检频率。原则上酒类食品监管性检测频率不低于报检批次的10%。
第三十条(检测放行)有下列情况之一的,检验检疫机构应当适用检测放行方式:
(一)首次输往法规或标准要求不同的某一国家(地区)的;
(二)被境外通报的;
(三)前次出现检测项目不合格,且未经过3次以上出口检验合格的;
(四)出具相关证书或换证凭单需注明具体检测结果的;
(五)企业诚信度低,管理不完善,自控能力不强的;
(六)合同或信用证有明确检测要求的;
(七)存在其它影响酒类食品安全卫生因素的;
(八)国家质检总局有特殊要求的。
第三十一条(检验方式转换)实施检测放行的出口酒类,符合以下条件,经企业提出申请,检验检疫机构评估同意后,可转为监管放行方式:
(一)出口酒类食品生产企业已整改,完善质量控制体系,消除不合格因素,并经验证、检测合格的;
(二)发布机构解除特殊要求的;
(三)境外通报调查完毕,消除食品不安全因素的。
第二节 报检 抽样 检验
第三十二条(报检资料)企业报检出口酒类时应提供以下资料:
(一)报检单;
(二)海关备案合同/贸易合同;
(三)出口酒类生产企业备案证书复印件;
(四)生产企业出口酒类质量检验合格报告;(《食品安全法》
37、38条,出厂检验制度)
(五)委托报检的应提供委托书;
(六)酒类包装性能检验结果单;
(七)出口酒类标签样张;
(八)输往国/地区要求运输包装加施检验检疫标志的还应提供检验检疫标志使用记录表;
(九)检验检疫机构要求的其他单证。第三十三条(资料审核)检验检疫机构对出口酒类备案生产企业所提交的报检资料进行审核。符合要求的,受理报检;不符合要求的,按照报检管理的有关规定处理。
第三十四条(抽采样品)对监管放行的监管性检测样品及检测放行的检测样品,检验检疫机构应按国家标准及国家质检总局有关规定实施抽采样、现场检验留样及样品处理工作。
第三十五条(感官检验)检验检疫机构检验监督人员应当对出口酒类食品的组织状态、色泽、气味、滋味,有无异物、霉变、腐败变质及标签内容等方面进行感官检验,做出初步卫生学评估。感官检验描述应当科学、准确地反映产品实际情况,并在检验监督记录上如实描述感官检验情况。
第三十六条(送检要求)检验检疫机构送检前应确定选用的标准,依据标准项目,结合输往国家(地区)的要求、过往的检测记录、国家质检总局及检验检疫机构发出的预警通报、出口酒类食品安全风险监控计划、特殊要求和日常监督管理情况,通过综合分析,确定检测项目,并尽快将样品送往检测技术中心。
第三十七条(检验标准)出口酒类食品应当符合输往国家(地区)的法规、强制性标准要求及合同要求。
输往国家(地区)无相关法规、标准要求且合同未有要求的,应当符合中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第三节 合格评定
第三十八条(合格评定)出口酒类食品合格评定是在日常监管 的基础上,通过感官检验和必要的实验室检测,结合过往检验记录的具体情况,做出的综合判断。
第三十九条(出具单证)检验检疫机构应当依据选用的标准对检验结果进行评定。
评定为合格的出口酒类食品,从本辖区口岸出境的出具《出境货物通关单》;从本辖区以外口岸出境或国家质检总局有特殊要求的,出具《出境货物换证凭单》或实施电子转单。
第四十条(证书签发)检验检疫机构对出口酒类出具证书的,应按照输往国家(地区)要求格式、内容拟制证书底稿,交由有资格的签发人签发。
第四十一条(检验检疫标志)运输包装需要加施检验检疫标志的出口酒类食品,按照国家质检总局有关规定加施检验检疫标志。
第四十二条(不合格处理)评定为不合格的出口酒类,检验检疫机构应当出具《出境货物不合格通知单》,并根据有关规定监督不合格品的处理。
第四十三条(复验)出口酒类食品生产企业对检验检疫机构出具的评定结论有异议,申请复验的,按《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进出口商品复验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十四条(召回)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应当依照我国法律、法规从事酒类生产、经营活动,保证食品安全。
出口酒类存在安全问题,已经或者可能对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损害的,出口酒类食品生产企业应当主动采取召回措施,避免和减 少损害的发生,并立即向辖区检验检疫机构报告。
第四节 口岸查验
第四十五条(查验规范)对经口岸换证出口的酒类,检验检疫机构根据《出口货物口岸查验规定》(国检法〔2000〕63号)、《出口货物检验检疫质量控制规范》(国质检通[2002]194号)等相关规定执行。
第四十六条(查验内容)检验检疫机构对需要核查货证的出口酒类,凭产地局签发的《出境货物换证凭单》或电子转单的内容进行查验,重点核对货物品名、唛头、批号、数量、规格、检验检疫标志流水号、检验检疫有效期、货物包装等信息。并填写《出境货物口岸换证现场查验记录单》。
第四十七条(查验不合格)出口酒类口岸查验时,发现货证不符、超出检验检疫有效期、包装异常的,不予换证,按规定通知产地局,并按照《出口食品化妆品口岸查验情况报表》内容及要求报送信息。查验不合格货物,按有关规定处理。
第四章 罚 则
第四十八条(擅自销售)违法本办法第二十一条规定,进口酒类未经检验合格,取得《卫生证书》,擅自销售、使用的,由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按照法律、法规规定处罚。
第四十九条(进口召回)违法本办法第二十六条规定,不能保障进口酒类质量安全的,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可以对其采取加严的检 验检疫措施。
进口酒类存在安全问题,已经或者可能对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损害,而拒不实施主动召回的,由入境检验检疫机构责令其召回。
第五十条(出口召回)违法本办法第四十四条规定,不能保障出口酒类质量安全的,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可以对其采取加严的检验检疫措施并按照法律、法规有关规定实施处罚。
第五十一条(黑名单管理)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对列入黑名单内的企业进出口酒类实施加严的检验检疫措施。
第五十二条(加严措施)加严的检验检疫措施是指在正常检验检疫措施的基础上加大抽检比例、逐批抽样实施实验室检验、逐批实施现场查验、要求进出口食品企业提供检验合格证明等较为严格的检验检疫措施。
第五章 附 则
第五十三条(保税区内)从保税区进口的酒类,检验检疫机构按照进口酒类检验监督管理方式实施检验。
对于集中入境分批出区的酒类,可以分批报检,分批检验;符合条件的,可以于入境时集中报检,集中检验,经检验合格的出区时分批核销。
第五十四条(解释权限)本办法由国家质检总局负责解释。第五十五条(实施日期)本办法自 年 月 日起施行。
第四篇:食品定期监督检验经费请示
*********************质量技术监督局
关于请求划拨2012年第一季度食品监督抽查经费的请示
县人民政府:
我局根据《食品安全法》及实施条例的相关规定,以《***********质量技术监督局关于报批2012食品定期监督检验计划的请示》(***质监„2012‟2号)文件向县政府报告了2012年我县食品生产加工环节定期监督检验计划。县政府以《*****人民政府关于2012年食品定期监督检验计划的批复》(***府函„2012‟***号)文件正式批复我局。
我局按照批复,认真组织开展食品监督检验,第一季度共抽样检验***批次。检验经费为*******万元。其中:检验购样费*****万元,监督检验经费****万元。
《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四十七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依照食品安全法第七十六条规定制定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计划,应当包含食品抽样检验的内容。对专供婴幼儿、老年人、病人等特定人群的主辅食品,应当重点加强抽样检验。县级以上农业行政、质量监督……部门应当按照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计划进行抽样检验。抽样检验所购买样品所需费用和检验费等,由同级财政列支”。
特请求县财政划拨2012年第一季度食品监督检验经费*****万元。
请予审批。
附件:2012年第一季度食品生产加工环节食品监督检验经费概算明细表
附注:
联 系 人:联系电话:
****** *********** 二○一二年四月十七日
附件:
2012年第一季度食品监督检验经费概算明细表
第五篇:进口食品口岸检验监督管理办法
进口食品口岸检验监督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目的依据】为规范食品进口活动,加强进口食品口岸检验监督管理,保障进口食品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及其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及其实施条例、《进出口食品安全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和国际通行做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适用范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食品进口活动,进口食品应当经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检验。进口食品检验的申请、受理、审查、检验及其监督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监管原则】进口食品检验监督管理应当遵循依法、公开、公平、公正、科学、便利贸易、高效的原则。
第四条【主动申报】对进口食品实施检验申报制度,即进口商从事进口食品活动,应当对每一个批次的进口食品向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申请检验。
第五条【分类管理】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按照进口食品风险程度和风险评估结果,对进口食品实施分类检验监督管理。
第六条【职责分工】国家质检总局负责监督指导全国进口食品口岸检验检疫监督管理工作。
直属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负责辖区内进口食品口岸检验监督管理工作。
第七条【监督抽检】国家质检总局组织开展进口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订国家进口食品安全监督抽检计划。根据进口食品安全风险状况,发布进口食品风险警示通告。
直属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负责执行进口食品安全监督抽检计划和风险警示措施。
第八条【信息公开】质检总局负责定期在质检总局网站上公开发布进口食品安全监督抽检计划的不合格进口食品信息。
第二章进口食品企业责任
第九条【总体要求】进口的食品应当符合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进口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应当保证向我国出口的食品符合我国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的要求,并对进口食品的安全负责。
第十条【生产企业责任】向我国境内出口食品的境外食品生产企业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具有与生产经营的食品品种、数量相适应的食品原料处理和食品加工、包装、贮存等场所,保持该场所环境
整洁,并与有毒、有害场所以及其他污染源保持规定的距离;
(二)具有与生产经营的食品品种、数量相适应的生产经营设备或者设施,有相应的消毒、更衣、盥洗、采光、照明、通风、防腐、防尘、防蝇、防鼠、防虫、洗涤以及处理废水、存放垃圾和废弃物的设备或者设施;
(三)有专职或者兼职的食品安全专业技术人员、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和保证食品安全的规章制度;
(四)具有合理的设备布局和工艺流程,防止待加工食品与直接入口食品、原料与成品交叉污染,避免食品接触有毒物、不洁物;
(五)餐具、饮具和盛放直接入口食品的容器,使用前应当洗净、消毒,炊具、用具用后应当洗净,保持清洁;
(六)贮存、运输和装卸食品的容器、工具和设备应当安全、无害,保持清洁,防止食品污染,并符合保证食品安全所需的温度、湿度等特殊要求,不得将食品与有毒、有害物品一同贮存、运输;
(七)直接入口的食品应当使用无毒、清洁的包装材料、餐具、饮具和容器;
(八)食品生产经营人员应当保持个人卫生,生产经营食品时,应当将手洗净,穿戴清洁的工作衣、帽等;销售无包装的直接入口食品时,应当使用无毒、清洁的容器、售货工具和设备;
(九)用水应当至少但不限于符合中国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十)使用的洗涤剂、消毒剂应当对人体安全、无害;
(十一)依法应当获得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注册的,还应事先申请并获得批准;
(十二)建立食品安全防护计划,防止发生蓄意破坏或污染为害。
(十三)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要求。
第十一条【境外出口商责任】向我国出口食品的境外出口商或代理商应当向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备案,如实填报相关信息,并对信息真实性负责。
第十二条【进口商责任】进口食品的进口商或代理商应当遵守下列要求:
(一)按照国家质检总局的有关规定,向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备案,如实填报相关信息,并对信息真实性负责。
(二)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配备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并加强对其培训和考核。
(三)按照国家质检总局的有关规定,建立境外食品出口商、境外食品生产企业审核制度,并定期实施审核。审核境外生产企业、境外出口商是否符合本办法第十条和第十一条规定的内容。不从审核不合格的境外出口商、境外生产企业进口食品。
(四)按照国家质检总局的有关规定,对每一批次进口食品向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申报检验,并根据要求随附合格证明材料。
(五)按照国家质检总局的有关规定,建立进口食品的进口和销售记录,如实记录食品、食品添加剂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日期、生产或者进口批号、保质期、境外出口商和购货者名称、地址及联系方式、交货日期等内容,并保存相关凭证,实现进口食品质量安全信息可查询、来源可追溯、流向可追踪。
第十三条【召回制度】发现进口食品不符合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或者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进口商应当立即停止进口,并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规定实施召回。
第十四条【特殊食品要求】进口婴幼儿配方乳粉的产品配方应当经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注册。进口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应当按照相关规定经国务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注册或备案。
第十五条【标签要求】进口的预包装食品标签、说明书应当符合我国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要求,境内进口商、境外出口商和境外生产企业应对标签、说明书的内容负责。进口商应当审核进口食品的标签是否符合相关要求。
第十六条【配合检查】进口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接受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的监督检查,如实提供有关资料,回答相关询问,协助核查生产经营情况和抽取食品样品。不得拒绝、逃避,或者以暴力、威胁等方式阻碍监督检查工作。
第三章 口岸检验
第十七条【合格评定】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根据审核单证、现场查验、抽样检测、进口商自我合格证明或上述措施的组合等方式,对进口食品实施合格评定。合格评定主要方式包括:
(一)对进口食品逐批实施审核单证和现场查验;
(二)对进口食品逐批实施审核单证和现场查验,根据不同风险的进口食品,按照不同的比例实施抽样检测;
(三)对进口食品逐批实施审核单证和现场查验,进口商按照要求提交该批次进口食品的合格证明;
(四)对进口食品逐批实施审核单证和现场查验,根据不同风险的进口食品,按照不同的比例实施抽样检测,进口商按照要求提交该批次进口食品的合格证明;
(五)首次进口食品有特殊规定的,按照相关规定实施。第十八条【预先申报】进口食品的进口商或其代理人应当在进口食品到达口岸前5天之内,向入境口岸所在地的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申报检验,并按照规定提交相关材料。
第十九条【审核单证】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对进口商提交的相关资料进行审核,重点包括以下内容:
(一)对输出国家(地区)有准入要求的,相关产品应来自已获准入国家(地区),产品种类已获进口批准;
(二)需经相关部门注册或备案的产品,应提供相关注册、备案证明文件;
(三)要求随附合格证明的,包括企业自我合格声明、有资质实验室出具的检测报告等,是否提供了符合要求的证明文件;
(四)所提供单证及其它相关资料是否符合规定要求;
(五)上一批次进口食品的进口和销售记录(首次进口的除外)。
审核单证不符合要求的,不受理检验申报。
第二十条【现场查验】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应当在入境口岸或货物存放场所,对进口食品实施现场查验,重点包括以下内容:
(一)运输工具、存放场所卫生是否符合要求;
(二)货证是否相符;
(三)包装是否破损;
(四)标签标识是否符合要求;
(五)是否含有禁止使用成分;
(六)是否发生腐败变质;
(七)是否被异物污染。
现场查验不符合相关规定要求的,不准进口;按照规定允许进行技术整改的,查验合格后,准予进口。
第二十一条【抽样计划】国家质检总局每年制定国家进口食品安全监督抽检计划。国家质检总局组织专家,采用科学的风险评估方法,开展进口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依据风险评估结果,制订国家进口食品安全监督抽检计划,按照有关规定公开征求意见,并经进出口食品安全专家委员会审定通过后,由国家质检总局发布执行。国家进口食品安全监督抽检计划主要包括:抽样检测的食品品种、频次、项目、方法、判定依据等。
国家质检总局可根据进口食品安全监管工作需要,及时制定专项进口食品安全监督抽检计划。
第二十二条【计划执行】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应当执行国家进口食品安全监督抽检计划,按照有关抽样技术要求(见附件),对进口食品进行抽样检测,实施分类监管。
抽样检测发现进口食品不合格的,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应当按照《中华人民人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实施条例》第十九条的规定对不合格产品进行处理,并按照有关规定将不合格进口食品信息上报质检总局。
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应当做好监督处理记录。实施销毁处理的,应当拍照或摄像存档,销毁费用由企业负担;实施
退货处理的,进口商应当及时办理退运,并在3个月之内向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提交已在海关办理出口退运的证明。
第二十三条【结果汇总】国家质检总局应当定期汇总、公布进口食品监督抽检结果,并根据规定向有关部门进行通报。
第四章监督管理
第二十四条【监管种类】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对进口食品采取常规监管、强化监管、扣留监管、暂停进口等监督管理措施。
第二十五条【常规监管】一般情况下,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对进口食品采取逐批实施审单和现场查验,并按照国家进口食品安全监督抽检计划对进口食品进行抽样检测的常规监管措施。
第二十六条【强化监管】常规监管中发现进口食品存在安全卫生项目不合格的,或其它信息显示存在安全隐患的,国家质检总局应当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发布进口食品安全风险警示通告,对该境外输华食品生产企业或国家(地区)的输华食品实施强化监管。由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对该境外食品生产企业或国家(地区)的该种输华食品的相关不合格项目实施不低于该进口食品批次30%的抽样检测。
实施强化监管的进口食品,连续检测60批次以上合格的,国家质检总局应当发布进口食品安全风险警示解除通
告,对该进口食品恢复常规监管。
第二十七条【扣留监管】对于实施强化监管的进口食品,再次发现存在安全卫生项目不合格的,或其它信息显示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国家质检总局应当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发布进口食品安全风险警示通告,对该境外输华食品生产企业或国家(地区)的输华食品实施扣留监管。相关食品必须存放在检验检疫机构指定场所,由进口商委托有资质实验室检测相关项目,并向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提交该项目合格的检测报告;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根据需要可进行抽样检测。在未获调离通知前,相关货物不得擅自调离指定存放地。
实施扣留监管的进口食品,连续检测300批次以上合格的,国家质检总局应当发布进口食品安全风险警示解除通告,对该进口食品恢复强化监管。
第二十八条【暂停进口】存在以下情况时,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对进口食品实施暂停进口监管:
(一)该生产企业的进口食品最近12个月内进口量在60批次以上,实验室检测不合格率达到5%以上的。
(二)进口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违反相关法律法规,情节严重的。
(三)其它信息显示某生产企业或某国家(地区)进口食品风险隐患极大的。
实施暂停进口的食品,提交相关整改措施报告证明该违
规原因已查清并得到彻底整改、且有充分措施保障该类食品安全,国家质检总局根据需要可组织开展回顾性审查,符合要求的,可解除暂停进口措施,恢复扣留监管。
第二十九条【全面加严措施解除】国家(地区)进口食品被全面采取加严监管措施后需解除的,应由该国家(地区)主管部门向国家质检总局提出申请,国家质检总局组织专家开展风险评估,并根据需要可组织开展回顾性审查,符合要求的,确定解除加严监管措施。
第三十条【风险预警】进口食品存在质量安全风险,达到本办法第二十六条、二十七条、二十八条规定条件的,国家质检总局可发布风险预警,确定进口食品的相应监管措施。
第三十一条【便利措施】国家质检总局将实施优良进口商评定制度,对符合相关条件的优良进口商,进口时可向所在地直属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提出给予便利检验监管措施的申请,直属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审核后报经国家质检总局评估,符合条件的,可实施便利的检验监管措施。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二条 检验监管中发现违法生产经营进口食品行为,《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已有处罚规定的,按《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规定进行处罚。
第三十三条 境外生产企业不符合本办法第六条,检验
检疫部门可以暂停相关产品进口,情节严重的,可以取消其注册。
第三十四条 境外出口商、进口商未经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备案,进口商未按规定提供合格证明材料的,检验检疫部门禁止相关食品进口。备案时填报虚假信息、提供虚假证明材料的,检验检疫部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安全法》第一百二十九条进行处罚。
第三十五条 进口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进口婴幼儿配方乳粉未按照相关规定注册或备案的,检验检疫部门禁止相关产品进口。注册、备案时提供虚假信息的,检验检疫部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安全法》第一百二十九条进行处罚。
第三十六条 进口食品生产经营企业拒绝、阻挠检验检疫人员依法实施现场查验、监督抽检的,检验检疫部门可禁止相关食品进口,并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进行处罚。
第三十七条 检验检疫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有关监督检查部门按照权限对相关责任人依法追究行政责任;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一)未按规定进行检验监管造成后果的;
(二)隐瞒、谎报、缓报检验监管中发现的食品安 全问题,造成严重后果的。
(三)阻碍、干涉检验监管工作的;
(四)在检验监管中伪造或指使他人伪造记录的;
(五)其他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八条 本规定中的“批次”是指货物批,进口商申报后在检验检疫申报系统中归为同一报检号、同一货物名称的进口食品为同一货物批。特殊产品货物批有另行规定的,按照相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九条 进口食品监督抽检是指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在口岸监督中按照常规监管、强化监管、扣留监管、暂停进口监督措施和监督抽检计划,对进口食品实施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相关项目的抽样、检测活动。
第四十条 进口食品的检疫工作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执行。
第四十一条 进口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鲜瓜果类、小麦、大麦、黑麦、玉米(含玉米粉)大豆、马铃薯(含薯片、薯条、马铃薯淀粉)油菜籽、木薯干(含木薯淀粉)、食用活动物的口岸检验监督管理依照其他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十二条本办法中未明确的进口食品其他相关监管事项,应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规定执行。
第四十三条 本办法由国家质检总局负责解释。
第四十四条 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实施。国家质检总局于2014年2月26日发布的《进口食品不良记录管理实施细则》(总局公告2014年43号)同时废止。
(包括化妆品,下同)
附件:进口食品抽样规定
一、抽样管理制度
各地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应当建立辖区内进口食品抽样管理制度,明确岗位职责、抽样流程和工作纪律,加强对抽样人员的培训和指导,保证抽样工作质量。抽样人员应当熟悉食品安全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等的相关规定。
二、样品管理要求
进口食品监管抽样人员应按照相关抽样标准进行抽样,并现场封样,标明样品名称、可追溯性编号(如报检号)、采样时间、数量、批号(或生产日期)、抽样人姓名等,不得由进口商自行提供样品。食品安全监督抽检的抽样数量原则上应当满足检验和复检的要求,复检样品应单独封存。
三、抽样凭证制定
抽样人员抽样后应填写《抽/采样凭证》,由抽样人员、货主签字确认后,检验检疫部门和货主各执一联。
四、送样要求
抽取的样品应由抽样人员送有资质的实验室检验,不得由企业自行送样。对有特殊贮存和运输要求的样品,抽样人员应当采取相应措施,保证样品贮存、运递过程不发生影响检验结论的变化。
五、承检机构要求
承检机构应当对检验工作负责,按照国家食品安全标准规定的检验方法和检验规范对进口食品进行检验,如实、准
确、完整、及时地填写检验原始记录,保证检验工作的科学、独立、客观和规范。
六、复检样品保存
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应当妥善保存复检样品。经检验合格的进口食品,应当自检验结论作出之日起3个月内妥善保存复检备份样品,复检备份样品剩余保质期不足3个月的,应当保存至保质期结束。经检验不合格的进口食品,应当自检验结论作出之日起6个月内妥善保存复检备份样品,复检备份样品剩余保质期不足6个月的,应当保存至保质期结束。
七、复检规定
进口商对检测结果有异议的,可按照《进出口商品复验办法》提出复检。有以下情形之一的,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不受理复检:
(一)检验结果显示微生物指标超标的;(二)复检备份样品超过保质期的;(三)逾期提出复检申请的;
其他原因导致备份样品无法实现复检目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