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居住区名词解释
场所:指特定的人或事占有的环境的特定部分。特征是具有识别性的基本条件之一
社区发展原则:适应与满足人的需求,建设社区文明与发展社区文化,建立完善的与管理机制。适应与满足人的需求是社区发展原则的核心内容。
生理的需要和安全的需要:人生存的基本需要,包括衣、食、住、行的需要,以及对这些基本生活条件的保障需要和人身安全、劳动、就业保障等的需要。
爱与归属的需要和尊重的需要:人的心理需要,包括对社会交往、社会地位、宗教信仰、文化传统、道德规范等的需要与认可。
自我实现的需求:人高层次的发展需求,包括对生存的价值、生活的意义、自我的满足.个人的风格。
生态优化原则:通过新技术、新产品、充分利用和营造生态环境,改善住宅区及其周围的小气候
共享社区原则:住宅区规划设计应该充分考虑全体居民对住宅区的财富的公平共享,包括共享设施,共享服务,共享景象,公平参与
共享:要求住宅区规划设计应该在设施选择上注意类型,项目、标准和消费费用的大众化,在设施布局上注意均衡性与选择性,在服务方式与管理机制上注意整体性与到位程度,以直接面向住宅区自身的居住对象。
公众参与:公众参与是住宅区全体居民共同参与社区事务的保证机制和重要过程。
公众参与包括1)居民参与社区管理 2)社区发展决策3)社会后续建设4)社区信息交流 居住区:一个城市中住房集中,并设有一定数量及相应规模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公用设施的地区,是一个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为居民提供居住、游想和日常生活服务的社区。它由若干个居住小区或若干个居住组团组成。
居住小区:由城市道路或自然界线(河流等)划分的,具有一定规模并不为城市交通干道所穿越的完整地段,小区内设有整套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基础服务设施和公共绿地。它由若干居住组团组成,是构成居住区的一个单位。
居住组团:由若干栋住宅组合而成的,并不为小区道路穿越的地块,内设为居民服务和最基本的管理服务设施和庭院,它是构成居住小区的基本单位。
住宅街坊:住宅街坊是由城市道路或居住区道路划分,用地大小不定,无固定规模的住宅建设地块。它的规模介于 居住组团和居住小区之间,服务设施一般因环境条件而异。通常沿街有商业设施,内部建住宅和其它公共建筑。
住宅群落:住宅群落规模介于单栋住宅和居住小区之间,服务设施则因规模和环境而异,是一种适应于现有城市道路网(特别是旧城区)的住宅区形式。居住区、居住小区和居住组团的用地规模是相对的。居住密度:关于住宅区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指单位用地面积上居民和住宅的密集程度,它是一个包含人口密 度、人均用地、建筑密度和建筑面积密度指标的综合概念。
服务半径:指各项设施所服务范围的空间距离或时间距离。各项设施的分级及其服务半径的确定应考虑两方面的因 素,一是居民的使用频率,二是设施的规模效益。
私密空间:一般指住宅户内空间和归属于住户自已的户外平台、阳台和院子空间。
半私密空间:一般指住宅群落围合的、属于围合住宅院落的住宅居民的住宅院落空间,一般包括其中的绿地、场地、道路和车位等。
半公共空间:一般指若干住宅群落构筑的街坊、居住小区或居民外部空间,一般包括公共绿地、公共服务设施开放的公共场地。
公共空间:一般指归属于城市空间的居住区或城市外部空间。实况调查:对居民当前居住生活状况的调查 意向调查:居民对期望的居住环境的调查。评价调查:居民对目前所居住的居住环境满意程度的调查。
访谈调查:一般具有确定的被调查对象和有针对性的询问内容,范围较小,内容一般需要访谈者解释。
观察调查:对事实进行真实的记录与描述,侧重于从调查者的角度去了解现状。
通路:是住宅区内外各种路径的统称,包括小径,车路和街道。在规划结构中是住宅区的空间形态骨架,是住宅区功能布 局的基础,有着其最基本的交通功能。
空间的分隔:通过空间分割可创造空间尺度,形成远、中、近多层次的空间深度 空间的渗透与联系:通过空间的扩散、延伸产生层次变化,扩大景深感。公共建筑物:为居民公共生活和活动所需要的服务性设施 住宅日照:指居室内获得太阳的直接照射
日照间距:指前后两排房屋之间,为了保证后住宅能在规定的时日获得所需的日照量必须保持的距离。
住宅间距:包括住宅前后(正面和背面)以及两侧(侧面)的距离 行列布置:建筑按一定朝向和合理间距成排布置的形式 周边布置:建筑没街坊或院落周边布置的形式
识别性与归属感是人对居住环境的社会心理需要。场所与特征是居住环境具有识别性与归属感的两个重要要素。
1)场所与居住环境的心理归属感具有密切的关系。
2)特征则与居住环境的形象识别性、社会归属性有着直接的联系。场所指特定的人或事占有的环境的特定部分
主体是人以及人与环境的某种关系所体现出的意义,不同的人或事件对场所的占有可以使场所体现出不同的意义。场所不仅是一种空间,它的存在在于人们赋予这个空间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住宅区规划应该注重场所的营造,使居民对自己的居住环境产生认同感,对自己的居住社区产生归属感。特征是具有识别性的基本条件之一
在住宅区物质空间环境的识别性方面可以考虑的要素有:建筑的风格、空间的尺度、绿化的配置、街道的线型、空间的格局、环境的氛围等。
邻里单位的理论又做了补充:在邻里单位的四周应有比较宽的绿化带和城市道路隔离;邻里单位周围的道路城市,道路交叉采用立体交叉;住宅类型应以1~2层的独立式花园住宅为主;除去公共设施外,还应有大量停车场;在住宅群中,应布置儿童游戏场(为不进幼儿园、托儿所的儿童使用的)和成年人活动场所
居住小区的特点:人口规模在5000~15000人,用地规模在12~35ha。
居住小区是由城市道路或城市道路和自然界线(如河流、山脉)划分的具有一定规模,并不为城市交通所穿越的完整地段。小区的公建配置比邻里单位更齐全(不只设小学,还设中学)。小区的内、外部道路系统要明确区分。
我国城市居住区规划结构的常见形式(与社会生活方式、城市大小、规模有关)1.城市生活居住区――居住区――邻里单位――街坊――住宅群 2.城市生活居住区――居住区――居住小区――住宅群
3.城市生活居住区――居住区――街坊――住宅群(中等城市)4.城市生活居住区――小区(或街坊)――住宅群(小城市)5.城市生活居住区――住宅群(更小的城市)
公共建筑物规划的一般原则:合理的服务半径;合理的规模;注意道路交通的影响;应布置在交通便利的地段;公建应与公共绿地相邻布置;应注意远近期结合 公建指标确定的依据及影响因素1)从百岁图和年龄构成上分析2)从市场的供求关系上分析3)从生活习惯上分析 4)从就业率和收入水平分析5)从政策的变化上分析6)从城市的性质和规模上分析 人均公共绿地指标(平方米/人)包括公园、小游园、组团绿化、广场等。居住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平方米/人)=居住区公共绿地面积(平方米)/居住区总人口(人)绿地率(%)=居住区公共绿地面积(平方米)/总用地面积(平方米)*100 居住区内公共绿地的指标:组团不少于0.5平方米/人;小区(含组团)不少于1平方米/人;居住区(含小区与组团)不少于1.5平方米/人;其它带状、块状公共绿地应同时满足宽度不小于8m,面积不小于400平方米的环境要求。绿地率要求新区不低于30%,旧区改建不低于25% 乔木:阔叶常绿乔木,落叶乔木,针叶常绿乔木。灌木:常绿阔叶灌木,落叶灌木和藤本植物。草本植物
居住区级道路为居住区内外联系的主要道路,道路红线宽度一般为20~30米,山地居住区不小于15米车行道般需要9米,加考虑通行公交时应增加至10~14米,人行道宽度一般。在2~4米左右,居住区级道路多采用一块板形式,也可采用三块 板的形式。居住小区级道路是居住小区内外联系的主要道路,红线宽度10~14米车行道为5~8米,没人行道,宽度1.5~2 米。居住组团级道路为居住小区内部的主要道路,联系小区内各住宅群落,红线宽度在8~10米,车行道5~7米。宅间小 路指直接通到住宅单元入口的通路,连接住宅单元与居住组团级道路。路幅宽度不宜小于2.5米,高层住宅时不宜小于3.5 米。
住宅区居民交通方式的选择:住宅区的用地规模在100公顷以内,其范围在1000米左右,选择步行和自行车交通方式占 绝大多数;如果交通距离相对较长,居民选择自行车或机动车的比例会大增加。
交通方式选择的分析:交通方式采用的交通工具分为机动车交通、非机动车交通和步行交通三种。居民在考虑选择交通方 式时的基本要素是交通距离。影响交通距离与交通方式的相关关系的因素有体能、交通时间和交通费用三项。在比较短的 距离内(一般为500~1000米),步行是道德的交通方式。住宅区的构成要素四个部分:用地――用地规模与配置;设施――设施分级与布局;空间――空间层次与组合;景观――视觉景观与形象
物质系统居住区用地分类及相应系统:住宅用地――住宅系统;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公共建筑系统;道路停车用地――道路交通设施系统;公共绿地――绿地与场地系统 1.住宅用地:“住宅”可以包含住宅单元、栋(幢)、住宅群(R)住宅→居住组团→住宅群落→住宅院落→住宅(栋)→住宅单元→户 2.道路交通设施与道路停车用地:包括住宅区内的通路以及为住宅区居民居住生活服务的非机动车和机动车停车设施 住宅区道路可分为四级:宅间路 ?组团路 ?小区路 ?居住区道路 3.公共建筑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住宅区的公共建筑以及相应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是指主要为该住宅区居民日常生活服务的商业、服务、文化、教育、医护、运动等设施及用地。
4.绿地与户外活动场地 其中绿地包括:公共绿地,宅间宅旁绿地,道路绿地,专用绿地和防护绿地等其它绿地; 户外活动场地包括幼儿和儿童游戏场地,青少年活动场地,老人健身与活动场地等。
二.社区系统1.生活保障系统 2.育才就业系统 3.交流参与系统 4.运营系统 三.社区生活保障系统:基本服务保证――个人经济活动服务;通告条件保证――私人机动车通行与停放;义务教育保证 住房保障――物业管理;环卫保障――物业管理;基础设施供应保障――分质供水,网络计费;安全保障――报警系统 绿地面积保障;绿化环境保障――环境设计与设施维护
四.社区育才与就业系统:社区育才系统除配建中小学和幼儿园,还包括提供从幼儿到成人的完整教育内容。
1.开设业余学校:就业技能培训专题讲座和演讲;配置或开放教室、讲堂、图书资料、计算机设备
2.社区就业:社区中除传统的物业管理、医疗保健、商业服务外、更出现了许多新兴的家政、洗衣、净菜、老人和儿 童的看护等。
住宅区的各类系统不是一个孤立的系统,它与基周围地区和整个城市相应的各项系统密切相关。
住宅区的设施包括:公共服务设施,道路与停车设施,教育设施,绿地与户外活动场地,管理设施和市政设施六大类。服务半径是指各项设施所服务范围的空间距离或时间距离,确定应考虑两方面的因素,一是居民的使用频率,二是设施的规模效益。设施布局1)公共服务设施
商业设施和服务设施宜相对集中布置在住宅区的出入口处;文化娱乐设施宜分散布置在住宅区内或集中布置在住宅区中心 为老人和住宅区居民进行综合性社区活动的设施宜安排在住宅区内较为重要与近便的位置。2)教育设施
各类教育设施应安排在住宅区内部,与住宅区的步行和绿地系统相联系,并宜接近住宅区的中心位置,中小学的位置应考 虑噪声影响,服务范围以及出入口位置等因素,避免对住宅区内居民的日常生活和正常通告带来干扰。3)绿地
a.住宅区绿地的布局应以达到环境与景观共享,自然与人工共享为目标,充分考虑住宅区建设方面的要求,充分考虑保持 和利用自然的地形和地貌。b.区的绿地布局系统宜贯通整个住宅的各个具有相应公共性质的户外空间,并尽可能地通达至 住宅。c.绿地布局应与住宅区的步行游憩系统结合并将住宅区的户外活动场地纳入其中。
d.绿地系统不宜被车街道路过多地分隔或穿越,也不宜与车行系统重合。4)户外活动场地
各类户外活动场地应与住宅区的步行和绿地系统紧密联系结合,其位置和通路应具有良好好通过性。
幼儿和儿童活动场地应接近住宅并易于监护。青少年活动场地应避免其对居民正常生活的影响。老人活动场地宜相对集中
5)道路住宅区的交通组织方式一般可分为人车分行,人车混行两种 6)停车设施
a.居民的非机动车停车宜尽可能的安排在室内,并接近自家单元,可以以一个住宅组群250~300辆为单位集中设置。b.居民的机动车宜考虑以安排在室内为主,并在集中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接近自家单元。
c.晚间路边停车的方式可以考虑作为居民私车停放的辅助方式之一。d.公交站点应接近住宅区的人行主要出入口。
空间层次与组合 住宅区的空间可分为户内空间和户外空间两大部分。
住宅区的生活空间可以划分为私密性空间、半私密空间、半公共空间和公共空间四个层次。基本要求:住宅区各层次生活空间宜益遵循私密一半私密一半公共一公共逐级衔接的布局组合原则,重点关注各层次空间 衔接点的处理。
考虑因素:空间的尺度、围合程度、通达性、私密性越强,尺度宜小,围合感宜强,通达性宜弱。公共性越强,尺度宜大,围合感宜弱,通达性宜强。半私密性空间宜注重独立性。半公共空间宜注重开放性、通达性、吸引力、职能的多样化。人车分行路网布局原则: 1.进入住宅区后步行通路与汽车通路在空间上分开,设置步行路与车行路两个独立的路网系统。
2.车行路应分级明确,可采取围绕住宅区或住宅群落布置的方式,并以枝状尽端路或环状尽端路的形式伸入到各住户 或住宅单元背面的入口。
3.在车行路周围或尽端应设置适当数量的住户停车位,车行路尽端应设回车场地。
4.步行路应该贯穿于住宅区内部,将绿地、户外活动场地、公共服务设施连起来,并深入到各单元入口。
人车分行的路网布局一般要求步行路网与车行路网在空间上不能重叠,在无法避免时可以采用局部立交,特别是在行人量大的重要地段。人车混行与局部分行
在我国,人车的交通组织方式与路网布局有其独特的优点,是指机动车交通和人行交通共同使用的一套路网,是机动车和行人在同一道路断面中通行。住宅区的路网布局规划遵循以下原则: 1.顺而不穿,穿而不插。
2.分级布置,逐级衔接,不同等级的通路特别是机动车上,应该尽可能地做到逐级衔接。3.因地制宜,根据住宅区没同的基地形状基地地形,人口规模,居民需求和居民的行为轨迹来合理地规划路网的布局,道路用地的比例和各类通路的宽度与断面形式。4.功能复合化,营造人性化的街道空间。5.空间结构整合化。6.避免影响城市交通。空间的围合程度:在平面上,围合感在于空间边角的封闭;在立体上,围合空间是心理感受。因此,平面和立体同时进行分析。围合程度为强围合,部分围合和弱围合三类,围全的空间比例为全围合、界限围合和最小围合三种。
越是完整的空间形态其围合感越强。住宅区空间的宽/高在1至3之间为宜。(空间的类型和变化)
空间的变化:空间形状、大小、尺度、围合程度。
住宅建筑群体空间组合应考虑:进行户外活动的环境;满足基本生理和物理需求;形成特征景观
生理和物理因素有:日照、日照间距、自然通风、朝向、噪声防治 小区内绿地的布置原则:
a.住宅区绿地的布局应以达到环境与景观共享,自然与人工共享为目标,充分考虑住宅区建设方面的要求,充分考虑保持和利用自然的地形和地貌,b.区的绿地布局系统宜贯通整个住宅的各个具有相应公共性质的户外空间,并尽可能地通达至住宅。
c.绿地布局应与住宅区的步行游憩系统结合并将住宅区的户外活动场地纳入其中。d.绿地系统不宜被车街道路过多地分隔或穿越,也不宜与车行系统重合。居住区道路布置形式:尽端式、方格网式、串通式、分枝式、环通式
行列布置:建筑按一定朝向和合理间距成排布置的形式。多数居室日照和通风良好。单调、呆板的感觉,容易产生穿越交通的干扰。常采用山墙错落、前后交错、左右交错、前后左右交错形式布置 周边布置:建筑没街坊或院落周边布置的形式。空间封闭,便于组织绿化院落,可阻挡风沙,节约用地。部分居室的朝向较差,结构、施工复杂,不利于抗震,造价增加,混合布置。为以上两种形式的结合,以行列式为主,以少量住宅或公共建筑沿道路或院落周边布置 自由布置:散立 曲线形 曲尺形
第二篇:居住区调查报告
南京80、90、00年代居住区调研报告
班级:园林一班 学院:南方学院 姓名:夏春 学号:N091001126
日期:2011.12.6
南京80、90、00年代居住区调研报告
——黄鹂新村、尖角营小区、怡馨花园小区调研报告
调研时间:2011年12月3日 调研人员:孙啸、夏春、徐士昊
调研目的:比较3个年代时期的小区的绿化,建筑,规划 道路等 的不同以及时代特点。调研内容:
城市居民小区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对3个居民小区规划情况进行了一次初步调研。下面我分别小区的规划结构、道路交通、公建设施、绿化景观、住宅建筑组合等各方面来分析。1 规划结构
居住区规划结构,是根据居住区的功能要求综合地解决住宅与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公共绿地等相互关系而采取的组织方式。建好城市居民小区、优化居住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是建设适宜人类居住的城市的重要内容。
黄鹂新村位于朝天宫西街东头,靠近朝天宫广场,是一个成熟的小区,交通便利,靠近广场,绿化一般。以住宅建筑为主,休闲场所缺乏。
尖角营小区位于丹凤街与鱼市街之间,交通比较便捷,小区配套计较完善,环境绿化情况较好,建筑小品数量适宜,体量适中,小区中有休闲场所和小区的配套设施,物业管理情况一般。卫生环境不够好。设计者在规划小区时,没能够搞好休闲区与居住区和交通的关系。
怡馨花园小区处于秦虹路与光卡路南侧,大明路和秦虹路交叉口附近。小区配套完善、环境优美、建筑质量优、物业管理好。设计师在设计时秉承建筑与自然融合、天人合一的理念采用了古典园林风格对小区进行了规划设计。功能带的分工还是比较明确,休闲场所不与居住场所、交通场所混杂。用高差、用小楼梯来分隔,于上述所说的隐私性的保护外还加有安全性的考虑 2 道路交通
居住区道路是城市道路的延续,是居住空间和环境的一部分,它既是交通空间,又是生活空间,居住区道路是居住区环境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道路交通方面黄鹂新村、尖角营小区、怡馨花园小区都逐步完善交通系统,进一步区分交通功能与游览功能、步行系统与车行系统、居民流线与游客流线。通过加强管理,减少穿越城区的交通。其中采取的措施分以下几方面来实施:
A 采用由步行绿带与人行道构成的综合步行系统,整合旅游功能及居民休闲功能,使之适宜逗留、休闲和观景。
B小区交通贯通东西南北,交通四方八达。中心有公共绿地贯穿,羊肠小道穿梭其中,具有可达性。C组织由公交汽车、出租车以及小汽车多人合乘等方式组成的多元化公交系统。交通流线的设计强调导向性、灵活性、趣味性。
D结合城市与景区设施的规划布局和交通组织的需要,按照有关规范和服务对象的性质与规模,合理配置社会停车场和公共站场。并通过合理的布局设计把它们作为景区环境风貌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小区选择在各栋住宅半地下室配置停车库,很少采用集中地下车库。按人车分流的原则,小区采用地面停车与地下停车相结合的方式。3 公建设施
居住区环境设施小品是居民室外活动比不可少的内容,它们对居住区环境和满足居民的精神生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黄鹂新村公建设施不多,只有常规的垃圾桶,路灯,道路铺地等小区中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简单的娱乐设施。
尖角营小区小区康乐设施设置都较为合理,服务的半径也在合理范围之内,并且在儿童玩耍区采用质地软的铺地,踩上去很舒服,处处透着人性化。景观是城市园林景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居住区景观设计是指住宅建筑外环境景观设计,由物质元素和精神元素构成。居住区的优美景观环境,不仅直接提高人们的居住生活质量,还能消除都市的喧嚣,松弛神经安抚情绪,从而有利于居住者的身心健康,进而从整体上可提高城市环境的景观质量。为了充分取得景观效果,景观上除保留原规划中湖岸线的规划思想,将景观设计为早晚休闲、运动的亲水公园,同时赋予这个公园小区公共活动场所的功能。小区内部的水系呈点线面结合的布置模式,丰富景观资源,提升景观价值,并均衡整个小区的景观特征。各种精致的环境小品随处可见,环境相当的怡人。
怡馨花园小区在规划时要求街区的每一处小品、雕塑、路面铺设、驳岸形式以及植物配置、种植方式等都需经过城市设计,使街区环境进一步园林化。为了在街区建筑中体现古典传统文化的特色,研究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道路景观,创造具有浓郁地方文化特色的道路空间景观,需设计一组具有传统意味的街道家具,包括路灯、座椅、公交车站、电话亭、广告牌、垃圾箱、栏杆、道路铺地等,并以多种方式、方法如观景亭设计、大门入口设计、建筑灯光设计等融入古典文化艺术。这样做既丰富了建筑空间,又提高了街区建筑的文化品位。怡馨花园公共设施配套完善。在小区中配套建设了诸如会所、运动场、老人活动中心、游泳池、儿童娱乐设施、停车场等基本设施。4绿化景观
居住区绿地是被人们使用频率最高的绿地,是人们日常生活环境中的重要部分。居住区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占城市总用地面积的35%,其绿地使用率是其他类型绿地的5—10倍。
居住绿地是决定一个城市环境质量好坏的主要园林绿地类型。经济的蓬勃发展,使得人们对居住区绿化的要求越来越高。居住区绿地面积广量大,且与居民关系密切,对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和城市生态环境也具有重要作用。黄鹂新村绿环景观比较少,整体设计也不是很完善,植物配置层次不丰富,植物种类较少。
尖角营小区内部的户外环境设计能够调节居民情绪,缓解工作压力,陶冶情操,是不可缺失的一部分。九合柳堤春晓苑的整体面貌是不错的,良好的朝向与城市景观,还有沿河以及民权街的主要主要城市景点,顺应地形,形成优美的动感曲线。居住区的绿地植物是由人来选择种植的,种类相对单一,自然生长的野草,昆虫往往被清除,加之其他人为因素的干扰,导致居住区绿地的生态系统要比自然状态下的生态系统简单的多。该居住小区的生态环境算是较好的,无论是绿地的数量还是质量,都要高于当地的平均水平。还有就是居住区整体环境的色彩比较协调,淡黄与白色相间的住宅楼与淡灰色的商业楼部分,在色调上取得了统一,颜色的对比突显了商业楼的商业氛围。
居住区外部景观的设计,也是要尽量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宗旨,按照人的心理和行为特点,创造亲切宜人的外部景观和环境,符合整个地方的发展需要以及保证居民的健康和安全。九合柳堤春晓苑有些外部景色设计的还是很好的,比如临近河边的休闲茶吧,还有河边绿地的设置。但是临近民权街一侧的商业设施外景我觉得设计的过于浮夸,让人觉得眼花缭乱,给人一种压抑的不舒适感
怡馨花园小区植物配置能注重其层次的搭配,利用乔灌、地被的混合配置出高、中、低、地被层四个层次,再进行空间的分割及联系,通过各个层次,使空间更具自然的节奏。乔木与灌木的比例合理,另外选用的植物种类丰富多彩,色块布置简洁明快,合理选择树种,注重小区的彩化与香化。现状面貌也能体现古典园林景色优美的传统风貌。
但是绿化方面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小区绿化带建筑渣土垃圾较多,小区土方未做微地形处理,局部地段土方回填不到位,土方缺失较多,施工粗糙,自然景观营造水平较低,整体绿化水平就感觉没那么好了。目前,区内园林绿化在有些方面没有做到“以人为本”。比如,有的地方用绿地做隔离带,却忽视了人们生活的方便,两分钟的路程可能得走上十几分钟;多数绿化设计没有把残疾人的行为考虑进去,为残疾人的出行带来不便。绿地中还应结合小广场、椅子等,以满足人们活动、休息的需要。
住宅建筑组合
建筑是构成城市的基本要素之一。是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中最主要也是最基本的内容。根据调查,怡馨花园小区的立面风格统一,整体造型简洁大方,色彩明亮,体现清新亮丽的特色,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外墙颜色以红色为主,白色灰色为辅,与周围的景观融为一体。并且基本上能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尖角营小区本着舒适,安全,美观的目标,给居住者提供了一个比较好的生活空间。小区内部有多个居住组团,由小区内部道路隔开,不允许城市道路穿过小区。低层建筑,多层建筑与高层建筑整体上由南向北错落分布保证了采光的充足。小区的空间划分主要分为四部分由东西两条轴线分开,两轴,一线七点的布局,使小区的内部规划形式简单明了。
社会要素、自然要素和人工要素是小区的构成要素,确定小区的整体布局就是决定如何布置小区的这些构成要素,就是决定如何打造一个小区的特色[3]。再具体的说就是大体确定道路和人行道的核心轴线如何连接,在小区采用什么样的路线形式和道路组成交通,其他小区的构成要素如何与其衔接并构成整个小区。此外,如何设计小区的空间景观等,都是小区规划设计不得不考虑的因素
小区内部的公共设施比较完善,基本可以满足居住者日常的学习,休闲,锻炼需求。其他的几块都是比较单一一点的公共设施,比如有的是健身,有的是教育等。
怡馨花园小区本着突出本地文化特色。利用“邻里单位”思想要求在较大的范围内同意规划居住区,使每个“邻里单位”成为组成居住区的“细胞”。文化是建筑的灵魂,建筑风格要体现本地文化特色。弱势群体需求也被考虑在内了。居民小区无障碍设施建设完善,小区道路设有盲道,倾斜路面也使用了防滑建筑材料,居所有标识明确的路线或标志物。小区中设有老年公寓、老年人娱乐活动中心等服务配套设施,给老年人和残疾人生活带来很多乐趣。
其中的住宅以正面朝南为主,起居室、卧室及厨房均有自然采光,房内空气南北对流,起居室以居南为多,自然通风较好。但由于部分小区沿街位置建有门面房,影响了附近的住宅采光通风效果,并且部分门面房建成后经营饭店,造成油烟、噪音污染,降低了小区居民环境和生活质量。
黄鹂新村部分照片及户型图:
怡馨花园小区:
总结:随着时代的发展,小区的更方面都在向着“以人为本,以健康为首”的理念在进步。
第三篇:居住区调查报告
关于东山弄社区情况调查报告
摘要:社区是城市组织中的重要细胞,搞好社区的建设是搞好城市建设的重要基础;社区文化也是提高社区居民精神生活、维系社区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人居生活环境空间质量的最有效方式和途径。本文以杭州市灵隐街道的东山弄社区作为研究对象,对社区的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建议。关键词:社区;居民;报告
一 引言
社区是我国城市建设中的一个单元,城市的发展离不开社区的建设。因此,探求社区建设的新模式,强化对社区组织的管理,不仅符合当前我国社区发展的迫切要求,对于社会学中社区组织的研究,同样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 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杭州市灵隐街道的东山弄社区作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访谈法
对社区领导进行访谈,了解社区居民居住情况以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情况。
2、文献资料法
查阅国内外有关社区研究等方面的著作、论文和法规等资料,了解居民社区主要特征及发展、研究现状。
3、问卷法
对社区居民发放问卷600份,回收544份,回收率为90.6%,其中有效问卷512份,有效回收率85.3%。
三 社区具体情况分析
(一)社区的基本情况
灵隐街道东山弄社区是地处西湖风景区内唯一的住宅小区,东邻曙光路、南接玉泉路、西靠玉古路、北连浙大路,总面积0.8平方公里,社区内有大型农贸市场、超市、幼儿园及青少年活动中心、社区文化教育活动中心、社区服务中心、。2010年底全区总人口18510人,其中常住人口18107人。总户数5560户,户均人口3.5人;其中男性人口9842人,女性人口8668人,性别比为100:90;人群职业构成以工人和进城的农民工为主,占61.9%,其次是干部(10.3%)、科技人员(4.8%)和经商及服务业人员(6.8%)。居民文化程度仍以中初级文化程度为主,其中文盲占6.1%,大专以上占14.9%。居民收入差距较大,尚有12%以上的居民较为贫困。
(二)社区公共交通资源布局状况调查
社区内公交线路为8条,配车数为67辆;社区出发向市区辐射的公交线路共有2条,配车数为17辆。公交车辆基本上以中型公交客车为主。社区8条公交线路总长度达78km,公共交通线网密度达到1.17 km/km2。随着公共交通线网规划和建设工作的不断推进,基本形成了以公共交通为主体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
(三)物业管理情况
1、供水、供电设施移交不到位
一是水、电是专业设施,物业企业维护能力不足;二是出了故障后,与专业部门相互推诿扯皮;三是开发企业一旦改制,先天不足的物业企业又承担不了相关责任。
2、违章现象难于处理
私搭乱建、违章装修、油烟噪音污染是困扰物业管理的三大难题。依法制止这些问题的发生,物业公司有畏难情绪,也苦于没有处罚权,无法尽责,只得放任自流。
3、公共照明设施的正常使用不能得到保证
社区公共照明设施的电费和维修标准偏低,调整艰难,严重影响了正常使用;另外,部分物业企业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主动维护社区照明设施的意识淡漠,只有等到居民投诉、电话办交办后才被动维修。
四、小区目前面临的问题
(一)空间形式单调
社区里的道路为单纯交通意义上的道路,缺乏变化;道路周边的环境的设计为单一的绿化,整齐划一的行道树,绿篱,没有建立环境的多样化;住区大量无特色,相同的住宅建筑的重复排列,加上单调的道路,形成单调、呆板的居住区外部形态。
(二)交通功能单一
设计者在住区道路设计上对交通的考虑远胜于对居民生活需求的考虑,更多关注的是路网的设计,道路等级的划分,人车流线的规划等。仅仅从道路单纯上的交通意义出发,考虑它如何通往各家各户的流线设计,必然忽略了它联系住区多个活动中心的作用。当道路与居民的活动场所失去联系,通常就会成为单一的交通空间,丧失了它周边成为居民生活空间的可能。
(三)多样性场所缺乏
社区表现为单一的居住功能,场地利用率低下,与其它住区环境缺乏亲和性,成为住区的消极空间,不利于住区环境的改善,也不利于居民活动空间的创造。社区应该具有一条或多条热闹的、生活化的带型空间,满足居民对住区休闲、活动空间的需求,得到人们的喜爱。
五、改善小区状况的建议
(一)合理规划小区建设
对小区建设要科学规划、和谐发展。小区规划车位时要有前瞻性,至少要考虑到10-20年后的要求,根据小区的级别,每2户应预留3个车位,最少的也应每户预留1个车位,并在小区规划审批时将车位预留列入强制指标。对已建小区要综合利用小区周边空间设置车位,或建设多层车库。
(二)加强物业管理,提高业主意识
对物业管理机构要加强培训、考核,最好是集团化管理、形成竞争机制、统一思想,体现准基层政府水平。同时,社区要选出真正能够代表业主利益、有一定知识水平的人员,能够在物业管理企业和业主之间起到桥梁作用,建立业主和
物业管理企业之间的信任。业主委员会与物业公司签订物业管理委托服务合同,确定服务项目和服务费价格,并定期召开业主大会,监督经费使用情况,受理业主投诉,共同维护小区稳定。
(三)强化宣传,着力夯实小区文明的思想基础
居民小区是社情民意、社会基层各种矛盾和问题比较集中的地方,不断提高小区居民的文明素质,已显得越来越迫切。小区要以营造文明环境,提高市民素质为切入点,在全社会组织开展争当文明市民的大讨论,适时组织广场文化、小区文化活动,从而把提高市民素质巧妙地融入寓教于乐的文化娱乐活动之中。
结论
具有行业管理功能的社会团体已经成为各国政府实行间接管理的理想组织手段,随着我国政治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政府行政管理权力的进一步下放,社会团体将会在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社区基层组织的建设,一定要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创建社区各类基层组织;同时必须建立有效运行机制,才能促进基层组织快速发展。相关部门应制订有关政策和法规来规范各类基层组织的责任和义务,在制度规范、专项经费投入与保障等多方面进行积极探索,从而推动社区得以积极有效、健康有序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璇.现代调解制度的价值考察[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10,(05).[2]唐茂林.论人民调解的转型[D],湘潭大学,2009
[3]黄翘云.和谐社区长效机制的探讨[J],武汉学刊 , 2010,(01)
[4]张芝霞.我对社区调解工作的几点体会[J,社区,2009,(05)
[5]刘武俊.重估调解制度的价值[J].中国司法, 2009,(01).[6]郝增福.社区调解引入“民主听证”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司法,2009,(04)
[7]罗淳.社区问题探讨[J], 理论与改革, 2009,(02)
[8]陈新江.推进社区依法治理之我见[J].中国司法,2010,(07)
[9]姜良栋.建立治安调解中心的探索与实践[J].公安研究 ,2010,(07)
[10]江舟.治安调解处理的背后[J].检察风云, 2010,(19).[11]姜振华.对社区居民与居委会互动关系的透视[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0,(03)
第四篇:居住区 发展
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伴随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理念的更新,人们追求一种安静、舒适的生活方式,因此现代小区环境空间设计应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现如今居住小区在设计中都遵行了一个设计流程,规划、建筑、景观。这种把景观设计和小区整体规划与建筑脱节的设计流程使小区的景观设计和主体建筑脱节,缺少统一感,出现很多问题。如有的小区水景做得很漂亮很壮观,但是水声比较大,居民白天在家睡觉会受到干扰,夏天在外面散步蚊虫也比较多,因此景观设计师在设计时应多考虑细节问题。另外现在的社区很少有专门针对老年人设计的活动设施和物业服务,小区普遍缺乏无障碍设计;社区应创造一系列空间来满足人们不同的活动,包括散步、练操、公众聚会等,这样才能形成适宜的、富有人情味的环境空间,让居民在公共环境空间内体味无微不至的关怀。
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存在问题及解决策略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居住区的建设速度正已迅猛势头发展起来。当人们对于住房居住基本功能的需求得到满足后,追求生活质量的现代都市人,开始关注生活居住区室外景观设计品质。而且,高品质的居住区景观环境,还将对人们的购房行为产生积极的心理影响,是房地产项目营销中的重要宣传内容。当前,城市特色与生态危机是城市环境景观设计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之一,并成为了城市规划和建设管理部门的重点议题。因此,解决居住区景观设计中业已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景观设计水平已经迫在眉睫。1居住区景观环境设计中存在的问题1.1缺少人文关怀的设计理念有很多设计师往往花很大的力气研究居住环境的设计风格、技巧、形式等问题,刻意追求景观的形式美,但却忽略了景观最基本的实用功能。例如,在居住区环境设计中推行“大硬化”、“大草坪”的欧式风格模式,没有合理安排公共空间的开放和隐蔽的功能,结果出现显得过于单调的景观空间效果,缺乏亲和力的小空间。此外,居住区人们的年龄、兴趣和文化层次具有较大差异,对景观设计审美与功能需求不同。有些设计师没有对这些差异加以考虑,特别是忽视了老年人、儿童和残疾人对居住区空间的特定需求,缺少一定的活动设施。
一、绪论近年来,全国各地的居住小区以勃勃生机向前发展,人民居住水平显著提高,居住的意识形态也在发生变化,其中主要体现在居住者越来越强烈的认识到居住环境的重要性。然而,由于景观设计的研究与实践才刚刚起步,我国的居住区外部环境设计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例如建筑与环境设计缺乏整体性、户外环境缺乏人情味、以及外部环境设计缺乏对生态与自然环境的高度重视等等。本文,试从景观环境形象、大众行为心理、环境生态绿化三个方面入手,浅析居住区应如何创造高质量的景观环境,并兼顾其人性化的创造。
二、景观环境形象设计思考居住区景观环境规划就兼有城市广场景观、商业区景观和城市公园景观这三方面的功能与特性,形成自己独特的特征。这一面向小区内大众群体的景观环境,除具有景观、使用、绿化这三要素外,在居住区景观环境规划设计中还要充分考虑景观环境中的人类行为学,应当更多体现对人的需要及对人性的关注。在一个设计中,设计师往往花很大的精力去研究风格、手法、形式等问题,把建成后的形象当作设计追求的最大目标。一个建筑作品强调功能很多人都可以理解,而对景观设计却常常忽略它的功能。目前,许多居住区环境设计较少重视人的需求,设计师为了满足绿
第五篇:居住区设计任务书
居住小区景观设计任务书
2某居住区用地平坦,周围大多为居住及配套用地。该小区用地19721m ,规
划居住1874人,建筑密度23%,容积率为2.2,绿地率为30%,住宅平均层数为10层。小区中,一号楼为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二号楼为零居和一居室,两栋楼底层为商业配套。七号楼、八号楼和五号楼楼层较低,户型较大,居住标准比较高。三四五号楼南侧为消防通道,小区设有5200 m2的地下车库,其顶板距离地面1.5米。
由于小区位于某市文教科研区的重要地段,住户大多为年轻的知识阶层,整体建筑风格比较简洁明快,景观设计的风格应与建筑相统一,要求简洁、现代,应充分反映出住户的审美取向。小区景观设计要充分考虑居民休息、活动、交往的需要,设置适当的设施和场地。同时,该区段地价昂贵,寸土寸金,景观设计应充分利用土地,既要通过设计提升小区品质,又要注意设计的实用性。
一 设计要求:
景观设计应满足居民多种户外活动要求;
景观布局应适当考虑日照等因素;
可以根据设计意图,调整原图中机动车停车位的位置,但保持原有数量不变。在保持小区消防通道功能的基础上,可以弱化消防通道的线性形态。小区景观设计应符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以及消防规范中对绿地的相关要求;
小区景观设计应符合国家无障碍强制性规范。
二 设计深度:
1.设计总平面图比例1:300
2.主要节点或能反映设计意图的主要区块的剖面2个,比例1:100-1:200,标出关键部位相对标高
3.鸟瞰或者局部透视效果图若干
4.简要的设计说明
所有图排布在2-3张A1图纸上,平面表达方式建议为电脑线稿,手工上色
三 计划安排
第一次:布置作业,调查
第二次:调查讨论,设计一草,要求确定功能布局和基本景观结构 第三次 二草,方案深入修改
第四次 三草,方案深入修改,直至定稿
第五次 正图绘制
四 交图时间:1月1日上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