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阳江阳东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
阳江市阳东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
(2016-2020年)
全民身体健康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也是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全民健身是实现全民健康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基础。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是国家的重要发展战略。“十二五”期间,经过各镇、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我区初步建成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较为完备的公共体育设施,为全民健身运动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设施。“十三五”期间,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为实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建成更加完善的全民健身公共体育服务体系,进一步提高全区人民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根据《全民健身条例》(国务院令第560号)和《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国发〔2016〕37号)精神以及《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东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的通知》(粤府〔2016〕119号),按照《阳江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阳江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的通知》(阳府〔2017〕32号)的要求,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实施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2
树立爱锻炼、会锻炼、勤锻炼、乐分享、重规则、讲诚信的生活理念,将体育文化融入体育健身的全过程。配合市加强对阳江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传承和保护,积极传承与发展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的风筝放飞、赛龙舟等阳东传统群众体育项目。深化我区与周边市县的体育文化合作交流,打造区域体育品牌,举办群众体育赛事,开展竞赛信息交流、体育科研交流、体育产业项目洽谈等,努力提升阳江体育文化影响力。
2.完善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提升服务水平。按照配置合理、规模适当、安全实用、合理分配的原则,科学规划和统筹建设全民公共健身场地和设施,着力构建区、镇、行政村(社区)三级全民健身设施网络和城乡15分钟健身圈,重点建设一批便民利民惠民的中小型体育场馆。重点建设公共体育场、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全民健身广场、健身步道等场地设施。城区重点建设社区体育公园、社区多功能运动场、篮球场、健身步道等场地设施。农村重点建设综合性文化体育服务中心,在已实现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全覆盖基础上,增配体育设施,增加建设标准篮球场、中小型足球场、乡村健身步道等。新建居住区和社区要严格落实按“室内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不低于0.3平方米”标准配建全民健身设施的要求,确保与住宅区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同步投入使用,不得挪用或侵占。旧城区与已建成居住区无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的,要充分利用旧厂房、仓库、老旧设施改造建设体育健身场地。充分利用城郊公园、城市公园、公共绿化地及城市空置场所等建设群众体育设施。鼓
励社会力量建设小型化、多样化的活动场馆和健身设施,政府以购买服务等方式予以支持。同时做好已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的使用和管理,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现有场地设施的管理运营。
促进公共体育设施拓展服务领域,延伸配套服务,提升服务水平。完善公共体育场馆和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免费、低收费开放政策(现有部分按时段实行免费低收费),落实相关政策鼓励符合开放条件的企事业单位、民营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开放。提升公共体育场馆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管理和服务水平,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向社会公布各类公共体育场馆开放相关信息。推动公共体育馆(场)完善服务项目,提供更多免费基本公共体育服务项目。支持和鼓励民办体育场馆、经营性体育设施等提供优惠或免费的公益性体育服务。完善公共体育设施运营评价制度,畅通群众评价和反馈渠道,推动体育场馆评估定级工作。
3.激发各类体育社会组织活力。区、镇体育社会组织总体实现全覆盖,枢纽作用更加明显,各级各类体育社团会员规模显著扩大,强化单项体协运动项目专业化服务能力。支持社会力量和各类民办企业非企业单位积极参与兴办各类健身俱乐部、户外体育营地和体育活动中心等,不断发挥基层文化体育组织服务功能,培育发展城乡社区群众自治健身组织和全民健身站(点),大力推动体育社会组织开展“一镇一品牌”活动。
深化体育社会组织改革,努力营造法制健全、政策完善、待遇公平的体育社会组织发展环境,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促
推进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实现城乡、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制度的统一、体育设施的共享和城乡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保障标准等方面的一致,逐步形成上下衔接、符合实际需求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标准指标体系。
(二)统筹推动全民健身事业协调发展
1.着力推进区域、城乡全民健身事业协调发展。完善促进区域、城乡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均衡发展的措施,推动公共体育资源及服务要素供给,重点向农村和特殊群体倾斜。着力推进区全民健身实现跨越式发展,实施精准扶持政策,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彩票公益金等支持地区建设公共体育设施,力争到2020年建成公共体育场、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巩固提升区群众公共体育服务水平,鼓励有条件地区率先扩大公共体育服务的范围和提高保障水平,发挥示范和引导作用,带动其他地区加快发展,力求城乡均等化发展,不断缩小区域城乡公共体育服务水平差距。重点整合文化、体育、教育、民政、残联等部门资源,提升综合文化体育服务中心服务水平。推进基层公共体育服务区域联动,推动相邻城市体育资源共建共享,提升我区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水平。
2.加强特殊人群体育健身活动保障体系建设。高度重视老年人、残疾人、农民工、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生活困难群众、社区矫正人员等为重点服务对象的特殊人群体育,增加供给,提高专门化服务水平。支持各级老年人活动中心配置适合老年人活动的体育设施,推动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与社区体育设施的功能衔接,支持社区利用公共服务设施和社会场所组织开展适合老年人的体育健身活动,积极探索利用已有公共体育设施建设老年人体育活动中心,开发推广适合老年人特点的健身项目和方法。支持加大对残疾人体育设施投入建设,指导按照国家有关无障碍规范标准设计和建设公共体育设施,为残疾人健身提供便利,开展好残疾人体育健身活动。把农民工体育纳入常住地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以公共体育机构、社区和用工企业为实施主体,满足农民工基本体育需求,积极为女职工参加体育健身创造条件。加大对社区矫正人员等特殊人群的全民健身服务供给,使其享受更多社会关爱,在融入社会方面增加获得感和满足感。各级工会要重视和充分发挥各类职工体育协会作用,开展职工体育健身和比赛活动,普及广播体操、工间操,推进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实施,鼓励各行各业举行职工运动会。
3.扎实推进青少年体育发展。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大力开展阳光体育系列活动和主题性课外体育锻炼,促进青少年养成体育锻炼习惯,掌握一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大力推动足球、篮球、排球等集体项目,广泛开展田径、游泳、乒乓球、羽毛球、体操等基础项目。加强青少年校外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积极推动公共体育场馆设施为学校体育提供服务,向学生免费或优惠开放,推动有条件的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在课后和节假日对本校师生和公众有序开放,充分利用青少年活动中心、少年宫、户外营地等资源开展体育活动。积极推动青少年体育俱乐部、青少年体育校外活动中心、户外体育活动营地创建活动,完善管理人员培训制度。办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10
政策,按照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和规划中年度用地需求,将体育设施用地纳入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用地计划,合理安排用地需求。加强政策协调联动,建立部门之间、部门与地方之间协调联动机制,形成强大合力。完善多部门协同推进机制,区财政、文化、教育、科技、卫生、旅游、人社、公安、民政等部门按各自职责简化审批程序,配合开展工作,支持发展全民健身事业。
(二)落实经费投入。要将全民健身事业经费(含残障人士健身事业经费)足额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和统筹力度,严格执行国家规定体育彩票公益金按比例用于全民健身事业,强化资金预算执行和监管,加强资金使用绩效评价。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和体彩公益金使用扶持办法,重点加大对农村体育设施及全民健身重点项目建设投入。以政府投入为主,鼓励社会各方力量积极参与,建立多元化资金筹集机制,优化投融资引导政策,拓宽社会资源进入全民健身事业的途径,引导社会资金支持发展全民健身事业。
(三)完善政策法规。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全民健身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普遍增强法制意识,落实《全民健身条例》等法律法规,保障公民法定权益。加强全民健身与精神文明、社区服务、公共文化、健康、卫生、旅游、科技、养老、助残等相关制度建设的统筹协调。建立和完善全民健身督导检查制度,促进全民健身各项工作落实到位。完善规划与土地政策,建立健全全民健身执法机制和执法体
系,做好全民健身活动中的纠纷预防与化解工作,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提供多样化的全民健身法律服务。
(四)加强队伍建设。高度重视和统筹部署全民健身人才队伍建设,优化全民健身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优化培训方式,建立健全的长效培训机制。加大社会体育指导员、农村文体协管员、体育志愿者和基层残疾人体育健身指导员队伍培育建设力度,重点做好城乡基层体育骨干培训培养,发现、培养全民健身领军人物。倡导优秀运动员、教练员、学者专家参与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大力发展全民健身服务职业教育,倡导高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就业岗位与全民健身事业发展有机衔接。加强全民健身服务从业人员培训,不断提高素质和能力。
(五)强化改革措施。创新全民健身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进一步简政放权,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积极探索建立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统一、多层次、多元化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机制,畅通社会力量参与渠道,培育公共体育服务新型业态,激发各类社会主体参与活力和积极性,努力形成多方共建的强大合力,丰富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创新公共体育设施管理模式,让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开展公共体育设施社会化运营试点,通过委托或招投标等方式吸引有实力的社会组织和企业参与公共体育设施的运营。
(六)推动网络服务。推进我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与全民健身相结合,通过政务公众平台和政务信息资源共享
314
第二篇:阳江阳东区农村建设项目实施管理办法
阳江市阳东区农村建设项目实施管理办法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我区农村建设项目工程管理,简化项目审批流程,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和创建目标任务如期完成,根据国家、省、市有关法律、法规,以及省、市省定贫困村创建新农村示范村实施方案和农村建设项目组织管理指导意见文件精神,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农村建设项目是指我区省定贫困村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及全域推进新农村建设涉及政府奖补资金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第三条 农村建设项目由镇政府和村委会负责组织实施,各级职能部门要根据各自职责履行好农村建设项目涉及的行政职能,做好业务指导。
第二章 项目决策
第四条 农村建设项目由自然村村民理事会和所在村委会围绕村道硬化、集中供水、雨污分流、垃圾处理、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要求,对照新农村示范村创建标准,按 照缺什么补什么,民主协商安排行政村的建设项目。
第五条 农村建设项目由村委会、镇政府负责组织申报,报区委农办审核后报阳东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人居生态环境综合整治领导小组审定实施。各镇政府应对批复的农村建设项目进行公示。
第六条 村委会根据已批复的农村建设项目组织编制各自然村的项目建设方案,区住建局和镇政府负责指导,在征求区发改局、区财政局、区国土局、区住建局、区交通局、区环保局等部门意见后,由区委农村工作办公室报区政府批准实施。
第三章 项目审批
第七条 估算总投资60万元人民币以上(含本数,下同)200万元人民币以下(不含本数,下同)的农村建设项目,区发改局根据已批准实施的农村项目建设方案直接核准项目招标方式,不再审批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及概算;估算总投资2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农村建设项目,按《阳江市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办法》审批程序办理。
第八条 估算总投资60万元人民币以下的农村建设项目可不再审批项目投资估算。
第九条 农村建设项目的规划编制及施工设计方案,按照创建示范村要求,由区住建局负责组织落实,镇政府为规划实 2 施主体。
第十条 农村建设项目用地报批由镇政府根据村庄规划和项目需要负责组织申报,区国土部门出具项目用地审查意见。
第十一条 农村建设项目规划设计方案由区住建局审定,并出具建设项目规划审查意见。
第十二条 对环境影响较小的农村建设项目建设方自行填写《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登记表》并报区环保局审批或备案;对环境影响较大的农村建设项目须编制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报告书或报告表)报区环保局审批。
第十三条 农村公路(包括道路硬底化、路面拓宽、会车平台)和危桥改造项目,按交通部门建设方案的规定和审批程序执行。
第四章 项目实施
第十四条
建设单位应当按照批准的项目建设方案,按规定选择设计单位进行施工图设计,并按规定编制项目预算。
施工图设计应按照《阳江市省定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图集标准》(以下简称《图集标准》)进行设计,确定项目施工图预算价格。
项目预算包括施工图预算和建设项目所必须支出的其他费用。第十五条 房屋建筑、有盖顶的舞台等涉及公共利益、公共安全农村建设项目应办理施工图审查,列入《图集标准》内及《图集标准》外建筑面积300平方米以下的项目不需要办理施工图审查。
第十六条 农村建设项目应由所在镇政府根据项目规模和性质按相关规定向区住建局办理施工许可手续,其中工程投资额在30万元以下或者建筑面积在300平方米以下的建筑工程可不用办理施工许可手续。
第十七条 农村建设项目应当严格按照批准的设计进行施工,不得随意调整建设规模、标准和内容。项目实施过程中,确需工程变更(包括变更设计、补充设计、现场签证)或其他原因而引起增加工程造价的,按《阳江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阳江市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办法〉的通知》(阳府〔2015〕76号)的相关规定执行。
第十八条 工程招标的最高限价不得超过已审定的施工图预算造价。
第十九条 农村建设项目限额以下工程应进入阳江市镇级农村产权交易管理服务平台通过摇珠方式或自行发包进行发包交易活动。
第二十条 限额以下工程指依法不需要进行招标的工程建 4 设项目,其规模标准范围包括:
1.单项施工合同估算价在60万元人民币以上100万元人民币以下的工程建设施工类项目,发包人可采用摇珠方式选定项目承包人;
2.单项服务合同估算价在20万元人民币以上50万元人民币以下的工程建设服务类项目,发包人可采用摇珠方式选定项目承包人;
3.单项施工合同估算价低于60万元人民币或单项服务合同估算价低于20万元人民币的工程建设项目,发包人可采用自行发包方式进行。
第二十一条 对村内道路硬化、农村道路建设、垃圾收集点和垃圾屋建设等工程量小、技术要求不高等建设项目,可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组织实施。
乡贤捐赠的工程可由乡贤直接发包给有资质的建设单位来建设,并报区有关业务主管部门备案,但政府有关部门必须做好工程的质量及其他安全施工的监督工作。
第二十二条 采取随机摇珠或自行发包方式的承包单位必须提交建设项目施工方案,参与摇珠的单位原则上不少于3家,由镇政府组织采用摇珠或自行发包方式选定承包单位。
第二十三条 采用摇珠方式或自行发包选定承包人的,应 组成资格审查小组对参与摇珠单位或承包人进行资格审查,小组成员由区职能部门技术和管理人员、帮扶单位驻村干部、镇政府干部、村两委干部、村民理事会成员中抽取5人或以上单数组成,区纪委监督。
第二十四条 建设招标主管部门对农村建设项目招标进行备案审查,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完成。
第二十五条
农村建设项目的验收。项目施工单位向村民理事会提出项目竣工验收申请,由村两委组织村民理事会、村民代表等,对项目建设情况进行初步验收。初步验收合格后,由村委会和镇政府组织设计(勘察)、施工、监理、现场管理机构等人员进行竣工验收,签署验收报告。并报区有关部门备案。
第二十六条
农村建设项目的结算,根据建设项目竣工验收报告,施工方负责提交建设项目施工结算报告,由区有关职能部门、镇政府按相关规定签署结算报告。
第二十七条 农村建设项目工程的资金(含项目前期费用)拨付要严格按照《阳江市阳东区省定贫困村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建设财政奖补资金管理办法》有关规定和工程合同的约定执行。
第五章 监督管理
第二十八条 成立阳东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人居 6 生态环境综合整治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全区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区政府与贫困村所在的镇政府签订新农村示范村创建责任书,镇政府与贫困村签订新农村示范村创建责任书,明确目标任务和责任要求,确保每个贫困村有区、镇领导挂钩负责。
第二十九条 成立农村建设督导小组。督导小组由发改、财政、审计、住建、林业、水务、国土、环保、旅游、文化等相关部门组成,对农村建设项目的计划执行情况、补助扶持专项资金使用情况、工程施工质量、进度以及竣工验收情况进行督查指导,确保项目顺利开展。
第三十条 各镇政府成立农村建设项目现场管理机构。机构由镇政府各相关部门及项目所在地的村民委员会或村民理事会派员和至少有1名工程专业技术人员参与,负责工程项目质量、进度、资金、验收等监督、管理、协调工作。同时,区住房规划建设部门应将农村建设项目工程建设质量和施工安全监督纳入日常指导工作。
第三十一条 强化考核验收。对通过验收的镇、村进行公示并授牌,实施奖励;对当年创建未达标的,给予一年的整改期,达标后再予以奖励。对获得“整洁示范村、标准示范村、特色示范村”称号的村庄实行动态管理,两年内进行跟踪回访督查,对回访不达标的予以警告、降级直至摘牌;对回访达标 的给予一定的奖励,实现管理的长效化与发展水平同步。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二条 政府有关部门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责令限期纠正,依法追究部门主要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的行政责任。
(一)未按规定拨付建设资金的;
(二)强令或者授意项目建设单位违反本办法规定的;
(三)因故意或重大过失造成重大损失的;
(四)其他严重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
第三十三条 项目建设相关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相关部门责令限期整改、暂停项目建设或者暂停资金拨付,并视情节严重依法追究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一)提供虚假情况骗取财政资金的;
(二)擅自改变建设标准,扩大投资规模的;
(三)未依法组织招标的;
(四)转移、侵占或者挪用建设资金的;
(五)未经工程竣工验收擅自交付使用的;
(六)其他严重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
第三十四条 有关咨询评估机构在咨询评估时弄虚作假或者评估结论意见严重失实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处理。
第三十五条
政府投资项目发生重大安全质量事故的,依法追究项目建设单位、建设管理单位和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单位,以及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法律责任。
第三十六条 国家工作人员在政府投资项目建设过程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索贿受贿的,没收非法所得,依法追究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 附则
第三十七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自实施之日起有效期8年。本办法施行期间国家或省对农村建设项目管理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十八条 其他未在本文规定的情形,按相关法律、法规、规定执行。
第三十九条 本办法由区发展和改革局负责解释。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抄送:区人大办、区政协办、区纪委办、区法院、区检察院。
阳江市阳东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7年9月 日印发
第三篇:县全民健身实施计划
****县全民健身实施计划
(2011-2015年)
全民健身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活幸福,是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进一步发展我县全民健身事业,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高全县人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加快体育强县建设进程,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的通知》(国发〔2011〕5号)、《**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2015年)的通知》(********)和《****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沧州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2015年)的通知》(***********)精神,结合我县全民健身发展特点,制定本实施计划。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建设“体育强县、杂技名城”的要求,坚持体育事业公益性,逐步完善符合县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保障人民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合法权益,促进全民健身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人民身体素质、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和文明进步。
二、目标任务
到2015年,城乡居民体育健身意识进一步增强,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进一步扩大,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得到提升,全县人民身体素质明显提高,初步形成覆盖城乡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
第四篇:沁水县全民健身实施计划
沁水县全民健身实施计划
(2011—2015年)全民健身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活幸福,是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进一步发展我县全民健身事业,根据国务院颁布的《全民健身条例》(国务院令第560号)和山西省人民政府印发的《山西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2015)》,现结合沁水县实际,制定本实施计划。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转型跨越发展这一契机,坚持体育事业公益性,逐步完善高效能、广覆盖、可持续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全民健身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切实提高广大群众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为建设“三晋十强县”做出积极贡献。
二、目标任务
紧紧抓住沁水人文环境资源,广泛开展富有沁水特色的低碳、绿色、生态、休闲的全民健身活动。初步建立与沁水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水平相协调的,覆盖全县各乡(镇)、行政村的,基本满足广大群众体育健身需求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培养群众健身意识、健身习惯,使城乡居民体育健身意识进一步增强,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进一步增加,人民身体素质、健康水平全面提高。加强县、乡(镇)、村(社区)三级群众体育组织建设,不断壮大群众体育骨干队伍,加大乡镇、农村体育 1
设施建设力度,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调动和激发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和热情。到2015年,全面完成覆盖县、乡(镇)、村(社区)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一)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进一步增加。城乡居民体育健身意识和科学健身素养普遍增强,每周参加体育锻炼活动不少于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学生在校期间每天至少参加1小时的体育锻炼活动。提高老年人、残疾人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
(二)城乡居民身体素质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明显增加。在校学生普遍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基本要求,其中达到优秀标准的人数比例超过20%。
(三)体育健身设施有较大发展。县、乡(镇)、行政村普遍建有体育场地,配有体育健身设施。有条件的公园、绿地、广场建有体育健身设施,各类体育设施的开放率和利用率有较大提高,进一步改善群众体育健身条件和环境。加快以沁水县全民健身中心(体育场、综合馆、游泳馆)为重点的项目建设。
(四)全民健身活动内容更加丰富。大力开展田径、游泳、乒乓球、羽毛球、足球、篮球、等竞技性强、普及面广,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项目,广泛组织秧歌舞、武术、太极拳(剑)、骑车、登山、门球等群众喜闻乐见、简便易行的健身活动。
(五)全民健身组织网络更加健全。单项体育协会达到20个以上;85%以上的县区街道、60%以上的乡镇、农村建有体育组织;社区普遍建有体育健身站(点);50%以上的农村建有体 2
育健身站(点);所有乡镇有专职体育工作者;建成“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指导站”,定期开展全面体质监测和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
(六)成立沁水县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加大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力度。每年培训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不少于120人,力争“十二五”末实现全县城乡每1000人有1名以上的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保证社会体育指导员人均每周开展体育健身指导服务的时间不少于1小时。
(七)全民健身服务业发展壮大。形成规范有序的体育健身休闲市场,城乡居民体育健身消费意愿明显增强,体育健身服务从业人员不断增加。
三、工作方法
(一)抓好“三个环节”
1、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大力推进体育生活化。健身活动要遵循因地制宜、业余自愿、小型多样、就近就便的原则,突出健身性、参与性、趣味性。利用传统节日、法定假日组织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打造富有沁水特色的,群众喜闻乐见的群众体育活动。认真开展好“健身大拜年”、“全民健身周”等一系列活动。
2、加快建设公共体育健身设施,提高体育设施利用率。进一步加强社区和农村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特别要加强农村基础体育设施建设。要积极创造条件将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防止公共体育设施闲置浪费。
3、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提高服务能力和指导水 3
平,健全全民健身组织网络体系。加快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建立社会体育指导员档案,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登记注册制度;加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力度,拓宽培训渠道,吸纳优秀教练员、运动员,授予相应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等级称号,充分发挥其在社会体育指导服务活动中的引领作用;加大同民政、共青团、教育、工会等部门和单位的联系,建立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工作体系和组织体系。
(二)突出“三个重点”
1、大力发展竞技体育。创造良好的体育人才培养环境。加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青少年俱乐部和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建设,形成文化教学和运动训练相结合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和运行机制。积极开展中小学生篮球、足球联赛,使学生全面发展、多项选择、发挥特长。拓宽竞技体育投入方式,逐步加大竞技体育资金投入力度,使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并重发展。
2、加快发展农村体育。虽然我县全民健身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依然存在许多问题和困难。一些地理位置相对偏远、地域相对封闭、经济欠发达乡(镇)、村群众体育发展比较滞后。我县在“十二五”期间,要将农村体育工作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重点发展偏远、欠发达地区农村体育事业。结合新农村建设,实施新农村示范点工程、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利用传统节日和农闲季节,广泛组织开展农民体育活动,开展“体育下乡”活动,丰富农村体育文化生活。
3、切实加强青少年体育。“十二五”期间,将增强学生体质作为我县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和重要评价内容。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在全县广泛深入开展中小学生体育比赛和健身活动,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每天至少参加1小时的体育锻炼活动。每年至少举办一次全校运动会,使学生在高中毕业前掌握1―2项终身受益的体育技能。
(三)加强“三项建设”
1、完善规章制度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国民体质监测工作规定》和《全民健身条例》要求,推进全县城乡居民体质监测工作,进一步完善监测网络,加大实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人民体质监测制度。
2、加强优势体育项目建设。充分利用我县秧歌舞、门球等项目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具有代表性的民间传统体育项目,打造专业队伍,形成特色,形成气候。打造沁水群众体育品牌,形成镇镇有精品,村村有特色的体育氛围。
3、加快各类民生体育工程建设。加快以沁水县全民健身中心(体育场、综合馆、游泳馆)为重点的项目建设。2015年底,人均体育场地设施面积达到2平方米以上,最大限度的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健身需求。
(四)服务“三类人群”
1、重视发展老年人体育。广泛开展经常性体育健身活动,不断创新适合老年人特点的体育健身项目和方法。社区服务兼顾老年人体育健身服务,做到有专人负责。鼓励、支持社会组织和个人兴办老年人体育服务机构和体育健身设施。
2、大力推进残疾人体育。建立健全残疾人体育组织,培养为残疾人服务的体育教师和社会体育指导员,组织开展残疾人体育健身活动。为残疾人建设就近方便的体育健身设施,公共体育设施进行必要的无障碍改造,为残疾人参加体育活动提供便利。
3、着力推动职工体育。充分发挥体育部门、总工会等各类组织的作用,广泛建立职工体育俱乐部和体育健身团队,开展符合单位特点和职工喜闻乐见的体育健身和竞赛活动。坚持工间(前)操制度,丰富基层职工体育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
各级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全民健身工作的领导,将发展全民健身事业、建设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建立激励机制,把全民健身工作作为精神文明建设、文明社区、社会事业发展评价体系等各类评比、表彰活动的重要指标。工会、共青团和妇联等社会团体各尽其能、各司其职,采取有效措施,认真执行本实施计划。
(二)加大经费保障,确保全民健身事业财政投入
各级政府要将全民健身工作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并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逐步增加对全民健身的投入。鼓励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以捐赠形式支持全民健身计划实施,并依法享受税收优惠。
(三)健全设施管理,确保健身设施的开放率和完好率
健身设施实行属地化管理。乡(镇)负责本辖区内健身设 6
施的日常管理,确保器材使用安全,常年无事故发生。同时落实健身器材的日常维修保养、更新及保险资金,所需经费纳入乡(镇)财政预算。任何组织和人员未经县体育部门同意,不得擅自改变社区健身设施的性质、用途和面积。加大学校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力度,机关、企事业单位要完善体育设施,为职工参加体育锻炼创造条件。
(四)加强健身宣传,开展信息化、数字化工作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等载体不断加大全民健身、科学健身的宣传力度,提高宣传质量。建立县级全民健身网站,方便群众查询体育健身信息。建立全民健身数据库,为群众开具科学健身处方,逐步形成全民体质监测服务系统和预警机制。
(五)加强法制建设,建立督办检查机制,强化工作考核,维护群众参与全民健身的权益
县体育部门要切实担负起加快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的职责,进一步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全民健身条例》等法律法规。建立统筹规划、政策引导、组织协调、提供服务等方面机制。加强执法和监督检查,做好全民健身的长效管理。
五、组织实施
本实施计划在县人民政府领导下,由县文体广电新闻出版局会同有关部门、群众组织和社会团体共同推行。各乡(镇)人民政府要依照本计划,并责成有关部门共同组织实施。各乡(镇)体育主管部门要切实提高认识,认真履行职责,积极探索全民健身工作的新思路、新办法,加强组织领导,落实政策 7
保障、人员配备、资金投入、监督奖励等措施,并建立目标责任制,签订责任书,实行目标考核。
各乡(镇)体育主管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不定期对《沁水县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实施情况进行检查指导,并在2014年对实施成效进行全面评估,将评估报告报本级人民政府。各乡(镇)人民政府要把全民健身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定期听取汇报,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对为全民健身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
第五篇:西吉县全民健身实施计划
西吉县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
全民健身是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加快我县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实施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引,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统领,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为根本目标,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体育健身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和县委政府提出的“4156”战略部署。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全民健身条例》,强化公共体育服务职能,建立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提高群众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促进社会文明和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健康的身体支撑发挥作用。
(二)发展目标。到2020年,群众体育健身意识普遍增强,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明显增加,每周参加1次及以上体育锻炼人口达到27万人,占总人口比例达到50%以上,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达到17万人,占总人口比例达到35%以上。群众身体素质稳步增强。体育消费产业逐步形成,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日趋完善,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全民健身事业发展格局更加明晰。
二、主要任务:
(一)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素质明显提高。群众体育健身意识和科学健身素养普遍增强,体育健身成为更多人的基本生活方式。每周参加体育锻炼活动至少1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达到中等以上锻炼强度的人数比例不低于49%,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体育人口比例明显提高。学生在校期间每天至少参加1小时的体育锻炼活动,普遍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基本要求,其中达到优秀标准的人数比例超过20%,耐力、力量、速度等体能素质明显提高。不断提高老年人、残疾人参加体育锻炼的比例。
(二)公共体育健身设施明显改善。在“十三五”时期对已建设的西吉县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及公共体育场等项目,争取早日竣工,投入使用,同时将新建投资1.35亿元,占地180亩的西吉县体育公园和投资1.5亿元,占地30亩,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的室内游泳馆。完成8个公共体育场地(占地面积8610㎡,投资4600万元,其中6个学校,2个社区)、2个足球场地(占地面积12000㎡,投资700万元)的建设。在全县各乡镇建设19个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占地面积38000㎡,投资1900万元)。建10个社区多功能运动场(占地面积10000㎡,投资600万元)。对已实施的全县298个行政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进行提档升级和改扩建,改善设施条件。到2020年,努力形成县、乡(镇)、村(社区)三级公共体育健身场地设施全覆盖。并鼓励企业投资建设体 育设施,对我县已建成运营的滑雪场,要求体育部门按照高危行业的具体要求,加强管理和指导。同时积极申报和创建自治区级及国家级示范县。使我县体育社会服务功能更加完善。
(三)全民健身活动内容更加丰富。充分发挥群众体育组织、场地的功能作用,各乡(镇)要坚持开展经常性、传统性、品牌性的全民健身活动,大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简便易行的各种健身活动,使全民健身活动做到常态化、大众化。
(四)全民健身组织网络更加健全。坚持“政府推动、部门联动、群团拉动、协会带动”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量力而行、注重实效”的原则,建立健全县、乡(镇)、村三级群众体育组织。县上要建立体育总会、行业体育协会、单项运动协会和人群体育协会等体育社团。80%的乡镇建有体育组织,80%以上的社区建有体育健身站(点),40%以上的学校建有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形成遍布城镇、规范有序、富有活力的社会化全民健身组织网络。
(五)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发展壮大。充分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引领指导作用,选拔培养高素质体育骨干队伍和社会体育指导员,十三五期间建立1个县级全民健身指导中心,给县体育中心增加两名事业编制,招录两名专门从事社会体育指导员专业的专业人员加强对全民健身工作的指导。在8个城市街道(社区)和19个乡(镇)建立全民健身活动指导站,配备1名专(兼)职社会体育指导员,面向农村基层举办5期国家三级社会体育指导 员培训班。广泛组织优秀运动员、教练员、学校体育教师开展义务健身辅导,培育全民健身骨干,形成组织落实、结构合理、覆盖城乡、服务到位的全民健身志愿者服务队伍。
(六)全民健身服务业特色鲜明。引导和促进体育健身消费,城镇居民体育消费明显增加,形成规范有序的大众体育健身休闲市场和一批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体育旅游品牌。
三、保障措施
(一)加快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按照《国家实施精准扶贫开发工作规划》,积极争取县级体育设施建设项目,加快实施完善乡镇体育活动中心建设,和村级农民体育建设工程建设,到“十三五”末,实现县、乡、村级体育设施全覆盖。并达到一定的设施水平。
(二)深化体育体制改革
1、推进体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明确政府和社会的事权划分,实现政事分开、管办分离。体育行政部门要把工作重点转移到贯彻国家体育方针、政策,研究制定体育行业政策性措施办法和发展规划,依法加强行业管理和提供服务上来,并加快体育制度的创新。提倡鼓励多渠道、多层次开办优秀运动队员业余训练,集中力量办好县级业余体校和优秀运动队。
2、加强新时期教练员、运动员队伍的建设。抓好业务学习和思想道德建设,组织岗位培训、进修、深造,不断完善学历教育 4 资源认证制度,提高教练员的科学文化素质、专业技术水平和科研创新能力。
(三)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
1、按照<<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工作的总体要求,坚持活动与建设并举、重在建设的工作原则,积极推进全民健身事业的各项工作,创造良好的全民健身氛围,进一步提高群众身体素质,要着重抓好三个环节,即建设好群众健身场地,方便群众就近参加体育健身活动,健全社会化的群众体育活动组织网络。做好已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的使用和管理,确保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和符合开放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
2、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到2020年,全县社会指导员人数占人口万分之三以上,并坚持每年一次的业务培训制度,不断提高社会指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
3、努力使群众体育活动经常化,充分发挥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行业体协、个人及社会各界办体育的积极性,不断丰富群众的体育文化生活。要求各乡(镇)、村至少每年举办1-2次以上的体育比赛,县上至少举办2次以上的大型运动会,各协会每月都要有比赛活动。
4、突出四个重点。
(一)将青少年作为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重点人群,大力普及青少年体育活动,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加强学校体育教学,将提高青少年的体育素养和养成健康行为方式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保证学生体育课程和课余体育活动时 间,养成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把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纳入工作考核体系,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绩效评估和行政问责。各级各类学校在招生、就学、训练上,对具有体育专长的青少年学生要实行加分制和特招制等政策。并通过各类比赛选拔后备人才,促进青少年竞技运动水平进一步提高。
(二)农村体育以乡(镇)为重点,要结合我县农村实际,积极开展农民喜爱的体育健身活动,因地制宜、小型多样、科学文明地开展活动,丰富农民的体育文化生活。
(三)城市体育以社区为重点。社区体育要积极开展争创全省城市体育先进区活动,重点抓好2至3个社区创体育先进社区。每个社区要建立全民健身站点,努力创建体育组织健全、体育设施完善、体育活动经常、居民健康文明的社区。
(四)加快发展足球运动。把建设足球场地纳入全县总体规划,广泛开展校园足球活动,成立足球协会,组织举办全县足球联赛,不断扩大足球人口规模,推动足球运动成为群众普遍参与的全民健身活动。
(五)积极挖掘和整理民族体育项目,推动我县民族体育活动蓬勃开展。
(三)建成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系
1、加大引进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和高水平教练员的力度,落实体育优秀人才引进的优惠政策,以此推动项目发展,提高运动成绩,全面提升我县竞技体育的竞争实力。建立科学、高效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和管理体系,培养和输送拔尖人才。
2、加大对县级业余训练工作的管理和资金投入力度,建立和完善县业余体校,落实训练经费和训练基地,切实抓好青少年业余训练这一基础工作。
3、坚持走体教结合的道路。建立完善竞技体育人才的输送管理机制。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培养、输送体系。县业余体校和各中小学校运动队,向银川市及区体校、优秀运动队输送人才。并制定业余训练管理办法和评估标准,县体育中心定期对业余体校和学校运动队进行评估,合格的予以授牌,所需经费由县财政予以解决,对各级培养和输送体育优秀人才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在全县实施《西吉县业余训练工作奖惩办法》及《学校课外体育训练工作责任书》。
(四)着力打造体育品牌。推进体育与文化、旅游的融合,大力开拓健身娱乐市场和体育旅游,着力打造西吉县“火石寨丁香花节暨攀岩活动”及“农民篮球”等品牌活动,努力推动全县各类体育活动的开展,促进当地旅游产业的提升。充分认识和把握体育无形资产的价值,充分发挥体育中介组织的纽带作用,促进体育无形资产与市场结合,与企业联姻。
四、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夯实责任。本实施计划由县全民健身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实施并由县教育体育局(体育中心)牵头,会同各乡(镇)及有关部门、各群众组织和社会团体共同组织实施。各乡(镇)要依照本实施计划,结合实际,制定本辖区的《全民健 身实施计划》。县直有关部门要树立全局观念,明确各自的职责和任务,贯彻执行各项政策措施,全面推进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县工会、团县委、妇联、残联和行业体育协会等要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着力形成政府主导、部门推进、社会支持、全民参与的良好格局。
(二)加大投入,强化监督。各乡镇要按照《全民健身条例》规定,将全民健身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年终目标任务考核内容之中,并将全民健身工作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全民健身事业经费按人均1.5元纳入财政预算。随着国民经济发展逐步提高。要进一步扩大融资渠道,建立体育基金会,吸纳社会资金,增加对全民健身事业的投入。
(三)广泛宣传,营造氛围。宣传、文化、政务信息办公室、电视台要充分发挥各自的工作优势,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和互联网等媒体作用,加强全民健身日、全民健身月和各级体育赛事、体育健身展示活动的宣传报道,大力宣传普及体育健身知识,倡导科学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在全社会营造全民健身的浓厚氛围。
(四)及时督查,做好评估。要充分发挥县全民健身领导小组的作用,同时,县教体局(体育中心)要切实加强《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实施情况的检查、督导工作,建立健全全民健身计划实施工作机制和奖励机制,2019年底前对实施情况进行全面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