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最美致富带头人事迹材料
最美致富带头人事迹材料
朱登平,男,1964年1月出生,中共党员,xx镇xx村党支部书记,全家5口人,他思想进步,刻苦钻研学习科技文化知识和实用技术,在实施科学养殖、带头示范、带领群众,指导群众学科技奔小康工作中实绩显著,是全镇科技示范的典型人物。
为了能更好的发展,带动全村农民致富,偶然的机会他产生了搞养殖业的想法,说干就干,在认真分析了市场实际情况后终于在2009年7月建起面积为40亩的肉羊繁育养殖基地,现在养殖1000多只肉羊。
朱登平的养殖业取得了初步成功,经济收入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勤奋的他坚持看书学习养殖技术,刚开始由于经验技术的不足管理上还不到位,这让他遇到了创业以来的第一次打击,但是他并没有为此而气馁,请来了专业技术员进行指导,凭着对创业的执着和吃苦耐劳精神,生意越做越好,养殖场越做越大。一年销售肉羊达到400只,纯收入达到5万元,在村上已经是出了名的“养殖专家”了。
在搞好自己的养殖的同时,作为村上“先富帮后富,共同奔小康”的带头人,他没有忘记带领村上的贫困户共同致富,时时关心贫困户的生产、生活情况,他鼓励村民发展养殖业,与此同时,他义务给村民讲养殖的一些知识和技能,使周围的很多村民也走上了养殖道路,开始过上了富裕的生活,在讲解中,他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在农民中树起一面旗帜,起到了先锋模范作用。
第二篇:养鸡致富带头人事迹
养鸡致富带头人事迹
蒋梅同志今年30岁,毕业于佳木斯工学院,1996年7月,她意气风发,满怀憧憬地走上了工作岗位,任桃山林业局机修厂技术股技术员,正当她沉浸在爱的温馨与对事业充满抱负之时,1998年,全国企业转制,3月份她下岗了,几天以后,丈夫也下岗了……夫妻双双下岗,犹如睛天霹雳,让刚刚步入工作的一对年轻人无法接受,现实是如此的冷酷无情,他们失去了经济来源,靠双方父母接济生活,随之他们的女儿又出生了,女儿的到来并没有给他们带来太多的喜悦,却增加了负担和忧伤。丈夫四处找工作,却处处碰壁,家里的开销已经是维持不下去了,这日子怎么过啊?“回山上吧”,爸爸以坚定的态度做出决定,“嫁出去的姑娘,泼出去的水”,她真是不好意思回去,可回山上最起码能吃上饭啊,是爸爸宽广的胸怀托起了难以自拔的窘境。于是9 9年春天,她携夫抱女一家三口回到了白河林场安家落户,同父母挤在仅四十平方米的屋子里,难处可想而知。丈夫同父母下田务农,她边带孩子边干家务,为了增加点收入,又喂了几十只鸡和两头猪,生活状态有了改变。99年秋天,在林场党政领导的关怀和帮助下,她和丈夫重新上岗,丈夫在护林队工作,她被任命为林场团书记。新的岗位、新的环境点燃了她向往新生活之火,我满怀豪情,走上了新的工作岗位。
面对林业局和林场的经济现状,只靠工资和土地的微薄收入,年轻的她敏锐地感到,要想做好新时期共青团工作,充分发挥青年突击队作用,调动全场青年团员迎接经济大潮对年轻人的挑战,必须选择发展家庭经济的好项目,走自强之路。
看准事就干,干就干得利利索索。XX年6月,她靠亲朋好友和林场贷款筹集资金13000元,购买了平贝种子,迈出了她田园初露锋芒的创业第一步,当时有人说:“平贝价格不高,是在拿钱开玩笑。” 她却认为这是施展抱负的希望之光。她看准的是发展平贝项目的市场前景,现实并不是我想象的那样好,要想在陌生的平贝种植上成就一番事业是相当难的,一是缺少资金;二是缺少技术。缺少资金还好办些,靠亲朋好友借点,靠林场扶持贷款,可面临的最大困难不是资金,而是掌握的种植技术太少了,在种植的第二年春天,苗出得不齐,而且部分得了灰霉病、黑腐病,秧苗成片成片的枯死,一连串的问题接踵而来,头一年经营下来,几乎没有什么利润,面对自己付出的努力,她心里真不是滋味。
“开弓没有回头箭”,经历了挫折后,又重新振作起来,带着这些问题,她先后到上呼兰等地取经,并购买了有关平贝种植及病虫害防治的书籍,潜心自学,经常向有经验的种植户请教,不断总结积累经验,天长日久,逐渐掌握了平贝种植技术。机遇偏爱有心人,XX年正值她家的平贝喜获丰收的时候,平贝价格陡然上升,每市斤卖到了30多元,仅此一年就纯收入5万元。尽管近两年平贝价格下跌,但每年纯收入都在万元以上,平贝面积也由原来的600平方米发展到4000平方米,实实在在地在平贝种植上尝到了甜头。
她是个敢于尝试新事物的人,XX年3月份,一次偶然的同学聚会听说养鸡效益不错,她回来后马上进行了市场调查,感觉真的挺好,于是花3万元购买鸡舍180平方米,鸡厂很快建成了,然而干起来却出现了许多料想不到的难题,第一步非常不顺利,由于她缺乏科学养鸡知识,只凭传统饲养方法喂养,只是一味地喂料饮水,想不到这些小家伙还真难伺候,吃多了撑坏,吃少了饿死,室温低了不行,室温高了还不行,往往是打开窗户着了凉,关着窗户又受了热。安排鸡群也有讲究,密度过大,鸡群拥挤,采食不均。密度过小,不利于保温,成活率下降。再就是雏啄,进料前还和平共处,进料后就相互啄羽、啄翅、啄肛,轻者伤残,重者死亡。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头天晚上还好好的,第于天早上就不明不白地死去一大片,这让她非常着急,又象坦克陷进泥滩里一样,有劲使不出来。
为了养好鸡,她先后去了柳河林场和桃山楼上娄等大型养鸡厂参观,又两次请技术人员到家里,她又买了《禽病分析》、《畜禽养殖》等书籍,经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经过无数次分析,经常将死鸡“开膛检验”,逐步掌握了鸡的生活习性、病理常识,对鸡的防疫、消毒、滴鼻、点眼已能正确处理,逐步掌握了科学养鸡的技术。第二批1500只肉鸡的成活率达到95%,当年出栏10000只,实现利润2万元,以后逐步达到出栏XX只、2500只、3000只……现在她正准备继续扩建鸡舍200平方米,在养鸡上形成规模。
在种养业兴旺发达、齐头并进的情况下,为了响应党委、林业局的号召,在青年团员中起带头作用,她又把目光投向了商品林,利用现有资金,在跃进林场购买商品林7公顷,她想营造一片青山绿林,就象自己有了一个绿色银行一样,可以早日达到小康生活,又可以造福子孙后代。
几年来,凭着自己的真实苦干,执着追求,敢为人先的创业精神,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她用辛勤的汗水造就了成功之路,她说:人活着就要有一种精神,那就是艰苦创业,靠自己努力创造的劳动果实才甜美!
第三篇:“最美乡村”的创业致富带头人
“最美乡村”的创业致富带头人
曾经,这里是偏僻的山旁村,是当地的贫困村;现在,这里是“江苏最美乡村”,乡亲们过上了幸福生活,村里到处可见各种乡村特色的建筑,早已没有了往日的荒芜。这一切,都与一个人有着密切的关系,她就是朱虹,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东港镇山联村党总支副书记、东港镇团委副书记、山联村富民合作社总经理。朱虹是一位“85后”女大学生村官,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
信仰就是生命力
第一次见到朱虹是在今年的两会期间。梳着马尾辫,带着黑框眼镜,身材高挑,在江苏代表团驻地,记者当时一眼便认出了这位虽生为女儿身,却有着男孩子般豪爽性格的女村官。山联村是一个拥有40个自然村,6000多人口的大行政村,村里的大大小小的事几乎都离不开朱虹,过度的劳累最终导致身体的“抗议”,更让人担心的是朱虹此时还是有孕在身。
朱虹是江苏省无锡市山联村人,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她顺利进入了无锡一家汽车4S店工作。回想起当初选择村官的缘由,朱虹说,她既不是省招也不是市招的大学生村官,而是村里自招的大学生村官,回村工作只是一次偶然的机会。
2007年6月的一天,山联村召开了一次普通的党员大会。由于朱虹毕业后党组织关系回转到了山联村,所以朱虹被要求连同其他4名新党员一起在全体党员面前作简单发言。如果没有这次“简单的发言”,也许朱虹现在已经成为那家4S店的中层干部。但人生的轨迹往往就是这样被不经意的拨动着。
在那次党员会上,22岁的朱虹没有准备发言稿,她从容上台,侃侃而谈,从自己的入党动机,到表示愿为家乡做贡献,一口气讲了8分钟。即兴脱稿演讲的能力和落落大方的风度深深打动了当时山联村书记吴岳平,他准备把朱虹这个人才挖到自己村里培养。朱虹的这次演讲改变了她和山联村的命运。吴岳平已在心中拿定了主意:好好培养这棵苗子!
7年来,朱虹从一个22岁的青涩丫头,到如今带领几千人创业致富的当家人,并先后评为“优秀共产党员”、“无锡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杰出青年”、“无锡市优秀共青团员”、“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江苏省优秀大学生村官”等荣誉称号。
忙碌,但很快乐
在一次与村书记的谈话中,村书记问她,这一个星期来有什么感受,做了哪些事情?除了打扫卫生、烧水就是复印材料的朱虹有些语塞。书记又问她,“你知道村里有多少人口?你知道咱村面积多大?你知道村里有多少自然村?”三个简单的问题把朱虹问得哑口无言,她一个都不知道。朱虹有些羞愧。
“农村工作不像企业里面会有领导告诉你做什么,很多工作都必须要你自己来想自己去摸索。我坐在村书记的位置上,如果村里路坏掉了,上级党委书记会来跟我说你去把那条路修一下?会吗?不会。像你们年轻人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都很强,你应该好好反思一下要怎样融入农村的工作。”书记的一番话让好胜心很强的朱虹下决心改变这种状况。“我不能让村民觉着我到农村是来镀金的,不能让他们觉着我是花瓶,不懂农村工作。”
2008年朱虹担任村主任助理兼村团支部书记。恰逢山联村被选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朱虹依托顾山的自然生态环境全力打造的“山前嘉园”被列为锡山区新农村村庄综合整治点。每天朱虹和村干部一起早出晚归,修建牌楼、清理山道、购置垃圾箱、建公共活动场所、排设污水管网……“虽然忙碌但很快乐”。随着对农村工作的熟悉,朱虹渐渐发现农村工作远不如自己想得那样简单,需要懂得的东西太多,也明白了“处理问题必须知村情、解民意、体民情”。经过整治后,山联村曾经工厂林立、污水横流、开山毁林的荒芜现象焕然一新,取而代之的是田园风光和山清水秀的美景。
创业带动村级经济收入
随着村庄环境的彻底整治,“无锡市最美村庄”、“江苏最美村庄”等美誉便被用来形容山联村,慕名而来游玩的人越来越多,但周围相配套的旅游设施却很是欠缺,当地村民又缺乏商业意识。由此,朱虹萌生了创业的念头:把优越的环境与便民富民结合起来,让游客来得了、留得住。
年轻人有魄力,敢想敢做,朱虹连夜做出了农家乐可行性方案交给了吴岳平。在得到书记的认可后,朱虹便信心满满地到村民家中劝说他们一起开办农家乐,还准备帮他们做宣传和一些硬件设施。可满腔的热情得到的却是村民的纷纷质疑:“村里又不是4A、5A级的景区,也没有什么文化传承,开的饭店谁来吃?本来我们夫妻在企业里上班一年还能有三四万的收入,把钱投入这里面,要是亏了你赔我吗?”朱虹跑了很多家,得到的答复基本一样。倔强的朱虹不甘心,她决定自己干。
可是在饭店选址的时候朱虹却犯了难,因为没有人愿意把房子租给她,村民们觉着她实在“瞎折腾”。为了租到房子,朱虹一周往村民程均立家跑了14趟,凭着执着和诚意打动了他,程均立终于将自家闲置的房子租给了朱虹。
2009年4月,连同朱虹在内的五个年轻人搭伙开了一家农家乐。朱虹还给它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字:青年文明一号,厅内悬挂“共青食堂”的匾额。
这是一个属于年轻人自己的农家乐,大家心情激动,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自己的“事业”中。这群年轻人干劲虽大,但毕竟没有经验,饭店开张的第一个月便亏了。朱虹心里着急,便找到村里的企业帮忙。“后来情况慢慢地好转,到第二个月就转亏为盈,接着第二个月、第三个月……我开了4个半月,就赚了3万多。”朱虹用亲自试验证明了自己的想法,也让村民们看到了甜头,纷纷找到朱虹一起做起了农家乐。当时朱虹开办农家乐时固定资产只有7万块钱,还是几个年轻人东拼西凑的。而现在村里已办起了20个各具特色的农家乐,固定资产达到了1000多万。山联农家乐已经创出了自己的品牌,平均每个农家乐年利润可达15万元左右,带动了152名村民就业创业。
多产业化发展 促进农民增收
山联村注重挖掘和开发乡村特色,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初步建成了“葡萄大道、丝瓜大道”、“龟山东顾、知青小屋、人民公社大食堂、顾山风景区”、“百草园、牡丹园、红豆杉园、水产园、百鸟园”,借助农家乐的火爆,促进观光旅游和服务业的发展。
在今年1月投入使用的客房达到星级酒店的卫生和服务标准,朱虹说,“担任大学生村官7年来,山联村游客接待量突破30万人,按照我牵头制定的《山联村城乡一体建设标准化方案》,一条贯通全村水系的河道即将打通,很快游客就可以乘着乌篷船,体验山联村的慢生活。”
对于自己的这段经历,朱虹觉着很精彩,也很自豪。虽然很辛苦,开始时也没有得到村民的认可,但是朱虹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了百姓的信任,用她的话说就是“很值”。
朱虹用7年的时间将山联村从一个籍籍无名的贫困村发展为一个村级营业收入805万元,人均年收入22639元的富裕村。朱虹在心中暗暗承诺:“为了这些善良而淳厚的父老乡亲,为了给我机遇、给我希望的乡村,即便是洒尽全部的青春、热血也无怨无悔。”
第四篇:村最美致富带头人事迹材料14
最美致富带头人事迹材料
新农村建设的春风,沐浴着xx村,近几年,一个又一个好消息惠及农民。2016年,又一个新鲜事传进了村民的耳中,土地流转经营种植大户,家庭农场的成立,村民们欢呼雀跃。惠及民生政策,它搭建起了各行各业发展的新平台,为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实现了新提高,极大活跃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激励王斌在种植业致富带头,就是其中的姣姣者。
xx村土地流转种植大户户主王斌。1976年出生,高中文化,1994年毕业xx二中,父亲去世,是他刚刚成年的他面临抉择,大学的大门已经关上了,是一辈子“头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继续老辈们几十年几百年走过的路。早早地感觉到了致富这一切中存在的机遇。他经过艰苦的劳动、积累,在2013年,筹集了20000元钱,除了自家耕地,开始承包土地30多亩。他在承包地里全都种植了特色蔬菜,品种欧盾、苋菜、苦瓜,架豆、等十几品种,经济收入可观,激励两个兄弟,2014年,有承包120多亩,共计180多亩,年收入24万多元,带动辐射周边群众制种。他为了提高生产经营,购买农用机械两个小型玉米收割机,一台小型拖拉机,一台大型拖拉机,一台玉米精播机,一辆四拖拉机,实现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机械化就是他最大的梦想, 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2016年,他不断扩大种植蔬菜规模,带动劳动就业30余人,为活跃地方经济,实现地方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他是一个普通的共产党员,但共产党员的奉献精神,开拓精神,却已深深植根于他的心中;他艰苦创业,带动了一方群众的致富奔小康,成为人见人夸种植能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之中,作为先富起来的农民青年代表,正抓住这一前所未有的机遇,努力奋斗,继续创新,为实现在新农村建设的新跨越中发热发光而奋勇争先。
第五篇:党员致富带头人事迹篇二
党员致富带头人事迹篇二
张中美,男,41岁,中共党员,沅陵县借母溪乡借母溪村委会委员。从20xx年开始,他带头发展生态养蜂业,致富后不忘左邻右舍,带领周围群众致富,他政治思想进步,刻苦钻研学习科技文化知识和实用技术,在当地是一名远近闻名的‚采花大盗‛、‚美蜂王‛;先后多次受到了乡党委政府的表彰。在党的富民政策鼓舞下,他立足于生态环境保护,在创新增收致富的道路上越走越宽。
一、积极学习,练就养蜂真本领张中美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成长在交通、信息闭塞的借母溪自然保护区杉木洞组,为人勤恳,做事有责任心,20xx年被保护区管理局聘为巡护员。
巡山时,他注意到保护区花期长,蜜源丰富,基于自己的养蜂经验,敏锐捕觉到发展养蜂业是一条好路子,于是萌生了大力养蜂的想法。几年前,借保局领导从保护区生态经济发展的长远利益出发,提出了在保护好资源的前提下,在保护区发展养蜂业的构想,力求为保护区经济树立良好典范。张中美积极响应管理局领导的倡议,从20xx年开始,由借保局出资在杉木洞地段进行中蜂试点养殖。由于传统的桶式养蜂法不利于提高产糖率,他于是改用采用箱式养蜂法。中蜂爱分蜂,不易维持强群,特别在流蜜期,容易发生分蜂热,给蜂蜜生产带来不利影响。起初由于没有经验,在蜂群过箱时,他有时被蜂蛰得鼻青脸肿,产糖效果也很不理想,这引来不少人的议论,一年下来,他甚至有点泄气了,在借保局及乡政府领导的鼓励下,不服输的他买来专业书籍自学养蜂技术,并通过借保局与江苏、福建等外地一些大型蜂场取得联系,虚心吸取别人的养蜂经验。经过近两年的细心摸索,他逐渐掌握了选用能维持强群的优良蜂种及时更换老蜂王的技术。在流蜜期前半个月,用新女王或新产卵王替换老王,同时,加强造脾;在繁殖期,抽强群的老脾补给弱群;在大流蜜期,从强群中抽出带蜂的封盖子脾,补给弱群,掌握这些技术以后,‚蜂王‛就能随心所欲地控制分蜂热了,产糖效率随之大大提高。
二、帮扶群众,发家致富奔小康
20xx年市委扶贫工作队及20xx年中国远洋集团扶贫工作组的进驻,给张中美的生态养蜂产业带来了很大的机遇。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下,他大胆创新,借鉴外面的先进经验,花费3万多元购买了3台蜂蜜浓缩机,加快了品牌包装力度。他的蜂越养越多,蜜越产越好,名声不胫而走,很多单位争着下订单,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目前,他养有中蜂150箱,年产蜂蜜2000多斤,年收入近5万元。自己富裕了,他没有忘记带领乡亲们致富,乡亲们也纷纷向他学习箱式养蜂技术,他从不保守,每次都十分热情地到请教者的家里去传授经验,人们都戏称他为‚采花大盗‛,甚至流传起‚喝蜜要喝忠美牌,天然纯正家家买‛的游行语。目前,在张中美的示范带动下,借母溪村村民养蜂户达50户以上,发展中蜂养殖1000多箱,年产值在40万元以上,并成立了借母溪中蜂养殖协会。有了上级领导的支持和扶助,张中美对在保护区发展生态养蜂业的前景充满信心,他踌躇满志,说:‚有人叫我‘采花大盗’,也有人叫我‘蜂王’,我认了,我的名字叫‘中美’,命中注定要和中蜂结下‘美缘’,只要能酿出好蜜,带动保护区人致富,我愿一辈子当这个‘大盗’和‘蜂王’。‛
三、紧贴市场,瞄准未来绘蓝图
张中美用实践证明,在保护区内发展生态养蜂产业是极有前景的,一是保护区范围大,区内蜜源丰富,生产的蜂蜜营养价值极高,蜂蜜供不应求;二是养蜂成本不高,见效快,易发展;三是蜜蜂采花授粉,养蜂可以优化生态环境。
五是加大对产品的管理,形成一定规模以后,实行统一管理,统一包装,注册商标,创建借母溪天然蜂蜜品牌,为产品走向更大的市场奠定基础。
张中美他不仅是当地农民致富带头人,而且还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他在创先争优活动期间,时刻按照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积极参加组织的各项活动,及时完成组织交给的任务,能够认真地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学习科技文化知识,不断地提高业务水平和自身素质,并以帮扶群众发展中蜂养殖的实际行动诠释着对党的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事业的无限忠诚。他用言传身教的示范带动乡亲们开创了借母溪生态经济发展的新天地。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张中美的带领下,借母溪的生态养蜂产业一定会迅速发展壮大,走出绚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