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实施易地搬迁 改善生态环境
实施易地搬迁 改善生态环境
酒泉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05年8月24日)
根据这次会议安排,我就酒泉市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的情况向大会做如下汇报发言。
一、基本情况
酒泉市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西端,与青新蒙三省交界,国土面积19.2万平方公里。全市辖肃州、玉门、敦煌三市区和金塔、安西、肃北、阿克塞四县,有汉、蒙古、哈萨克、回等24个民族,总人口100万人。区域内巴丹吉林、库穆塔格沙漠依次横贯全境,北部有长达1600公里的风沙线,绿洲内部流动沙丘、活化沙地广泛分布,是全省沙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区域沙漠化及潜在沙漠化面积土地面积达1.9亿亩,占全市国土面积的68.8%,绿洲面积仅占0.77%,森林覆盖率只有1.66%。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生态环境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按照“南护水源,中建绿洲,北拒风沙”的建设思路,加大水土治理和环境保护力度,实施了“三北”四期防护林体系、绿色通道、重点风沙口治理、封沙育林育草、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系列生态建设工程,全市累计人工造林保存面积达到100万亩,封滩育林草300万亩;有效耕地90%达到了农田林网化;启动和实施了62个重点风沙口的综合治理;建立了两个国家级、十一个省级自然保护区和一个国家级地质公园,保护区面积达到6675万亩;生态建设取得初步成效。但是,受自然条件的制约和社会发展的影响,我市气候干旱,植被稀疏,风大沙多,农区沙尘暴破坏性自然灾害频繁,绿洲边缘地带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极其恶劣;牧区海拔高,自然条件恶劣,部分不适宜人类居住,草场沙化、碱化严重,农牧民增收困难,生态环境条件差已经成为制约我市社会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为了恢复和保护生态环境,让生活在风沙沿线受荒漠化威胁严重地区的农牧民尽快尽早脱离风沙侵害,让生活在自然保护区、退牧还草工程禁牧区的农牧民集中定居到生产生活条件相对较好的区域,加快生活在这些农牧民实现小康生活的进程,2004年,省发展改革委在进行详尽的调查摸底后,批准我市实施生态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批复实施搬迁1500人,总投资1914万元;其中:金塔县搬迁1000人,投资1259万元;肃州区搬迁200人,投资183万元;肃北县搬迁300人,投资472万元。截止目前,完成了《易地搬迁项目实施细则》、《易地搬迁项目报帐实施细则》、《易地搬迁报帐管理办法》和《单项工程初步设计方案》的编制和审批工作,搬迁农户管理卡、搬迁人口资格审查表的审查填制,落实了搬迁农户安置区宅基地划拨、耕地调整、置换确权、搬迁农户户口的调整及管理卡的换发等工作。项目所涉及的各单项工程已完成投资1435万元,占计划的75%;其中:建设小康住宅320户,完成投资960万元;基本农田、渠道、道路、生态等单项工程完成投资475万元。住宅及各单项工程预计10月底可全部建成。该项目的实施,受到了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将有效改善项目区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搬迁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加快贫困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步伐;有利于风沙前沿区的生态恢复和植被保护,缓解生态脆弱地区的土地承受力,起到保护整个绿洲的作用;有利于区域中心地区的人口聚集,产业发展,进而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一条符合沙区、艰苦牧区实际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也是一项实实在在的富民工程、德政工程、民心工程。
二、主要做法
在省以工代赈办公室的精心指导下,通过我市各级党政领导、广大干部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努力,我市生态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建设各项工作进展顺利。在具体工作中,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几项措施:
1、加强领导、健全机构、制定完善的工作制度
易地搬迁项目涉及工程建设、群众搬迁、政策协调、项目整合多方面的内容。为了确保项目建设顺利实施和实现搬迁农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预期目标,我市易地搬迁工作实行“市上管宏观、县上负总责、乡上抓落实、移民到村、责任到户、搬迁到人”的组织体系和工作运行机制。一是建立了市、县、乡、村四级管理机构,确定党委或政府一把手为项目实施的第一责任人,配备专人,明确职责,统筹项目的实施组织管理工作。二是各项目实施县制定了《易地搬迁项目建设管理办法》、《易地搬迁项目管理实施细则》和《易地搬迁项目报帐实施细则》,明确了搬迁项目的组织领导、项目管理、资金管理、考核验收、奖惩措施,以及县乡镇领导扶持搬迁农户后续产业发展的责任机制。三是各县易地搬迁办与乡镇分别签订了易地搬迁项目建设目标责任书和管理合同。通过健全各项工作机制,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和制度保证。
2、深入宣传、广泛动员,营造浓厚舆论氛围
实施易地搬迁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为充分调动搬迁群众参与项目建设的积极性,真正把国家实施易地搬迁的各项方针政策落到实处,市、县、乡、村各级党政组织高度重视,扎实安排,抓好落实。一是抽调专人组成工作组进村入户,宣传发动,做好搬迁群众的思想工作。金塔县对搬迁前生活困难和搬迁后一时难于适应安置区环境、生产、生活的部分农户,协调民政、残联和包挂部门,从解决群众急需解决的问题入手,为25户农户送去化肥2.5吨,地膜250公斤。二是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党和国家易地搬迁的各项方针政策,扩大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金塔县鼎新镇将易地搬迁项目的有关政策、建设内容、工程进度等方面的内容制作成网页,在网上公开发布。三是实施项目公示制。按照公正、公开、规范的原则,在安置区设立了项目永久性公示牌,向群众公示项目名称、建设性质、建设内容及规模、项目总投资、资金来源、建设年限等内容,接爱群众监督,提高项目建设透明度。四是在项目安置区公路沿线、河堤、路旁墙面等醒目位置刷写永久性宣传标语,制作永久性水泥宣传牌和移动铁制宣传牌,项目启动前共张贴临时性标语100多条,营造了易地搬迁项目建设的社会氛围。
3、整合项目、用好资金,发挥资金整体效应
为确保项目工程的建设进度,在资金使用性质不变、管理渠道不乱的前提下,紧紧围绕搬迁项目的实施,把其他项目资金向易地搬迁项目区倾斜。市政府确定将市财政配套补助建设的农村小康住宅工程与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相结合,按每户由市级财政补助3000元建设小康住宅;金塔县工作超前扎实,经县政府常务会研究确定整合防护林建设、农业综合开发、黑河节水灌溉、通乡公路等项目资金269万元;肃北县结合实施200万亩退牧还草工程,整合围栏建设、饲料粮补助资金,建设搬迁牧户饲草料基地和牲畜棚圈及配套设施。通过整合项目,有效提高了项目资金的利用率,改善了安置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4、制定优惠政策,促进搬迁工作顺利开展
为了加强安置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按照“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加强农牧民住宅、乡村基础设施、基本农田和产业化建设,实现搬迁农户居有其所、耕有所田、富有所靠,极大地改善贫困农牧民的生活条件,促进城乡协调发展。金塔县对所有搬迁户无偿划拨宅基地,以乡镇开发区和乡办农场预留的集体国有土地置换确权,变更土地承包合同,保证了所有安置户每人2亩基本口粮田。安置区的居民免费移装闭路电视和电话,儿童上学减免3--5年学杂费,优先落实农村医疗保险配套资金。肃北县结合牧民新村建设,整合退牧还草项目产业开发,建设高标准农牧民住宅,配套建设饲草料基地,修建牲畜暖棚圈舍,提高了牧民生产生活质量,改变了传统的牧业经济结构。肃州区充分利用区位优势资源,将搬迁农民安置在清水河沿线,配套开发农家乐园和旅游产业。在住房建设上,按照市委、市政府安排部署,坚持统一规划、统一划拨宅基地、统一住宅标准、统一建设、统一发放补助费的原则,结合各安置区的实际,因地制宜,灵活掌握政策原则,充分尊重搬迁群众意愿,结合搬迁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由小康办负责委托有资质设计单位,规划设计不同标准和模式的十余种小康住宅户型,积极引导农户宜商则商,宜农则农,以农兼商或以商兼农,大力发展小加工、小作坊、小维修、小商店和运输流通等商业企业,确保搬迁安置群众生产生活基本稳定的前提下,努力实现一年建设、两年搬迁、三年稳定、四至五年发展、六年后致富的目标。
5、落实“三专四制”,规范管理资金和项目
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认真落实省易地搬迁项目管理和资金管理的各项规定,严格按照国债项目管理办法运作。在资金管理上,制定《易地搬迁项目实施细则》和《易地搬迁项目资金报帐管理办法》,实行逐级报帐制管理的资金运行方式,专户储存、专款专用、封闭运行、严禁挤占挪用,并项目进度和配套资金落实程度足额拨付。明确规定各项工程凭原始支出凭证和有效附件、阶段性工程结算单、工程进度审核表等手续进行报帐的制度。在项目管理上,严格按照国债项目管理的“四制”要求,各县项目办与项目实施乡镇签订项目建设管理目标责任书,实行县乡两级项目法人责任制,县级法人具体负责项目前期规划、论证、报批和资金管理等工作,乡级法人具体负责单项工程招投标、合同签订、工程进度和质量管理等工作。金塔县为了确保项目工程质量,县易地搬迁项目办公室加强和落实工程质量监督、检查制度,办公室下设的7个专业技术指导小组,在做好各单项工程建设技术指导的同时,也作为单项工程建设的专业监理单位,派专业技术人员对工程建设进行全过程监督,确保工程质量达到项目质量管理要求。
三、体会和下一步的打算
实施生态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在我市尚属首次,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有以下几点感受和体会:一是坚定不移的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是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的前提,只有不折不扣的认真落实好易地搬迁的各项政策,才能实施好项目。二是项目管理部门的理解支持,关怀指导是实施易地搬迁项目的关键,我们真诚希望省以工代赈办公室能经常性的检查、指导,只有在你们的理解、支持、关怀、指导下,我们才能更有信心、更有决心实施好项目。三是深入宣传发动,调动乡村干部和迁出群众参与项目建设的积极性,是实施好项目的保证;只有让基层干部和群众真正认识到实施这一工程给自身、家庭带来的切身利益,才能充分调动搬迁群众的积极性,更快更好地完成项目建设的各项任务。四是科学选择安置区是实施好项目的必要条件,安置区要选择充分发挥当地经济、文化、人流、物流、信息、交通、商贸流通等集镇优势的区域,有利于搬迁农牧民尽早尽快脱贫致富,也使乡镇干部的工作政绩得到体现。五是合理选择迁出区是实施项目的基础;在项目规划和实施中,对迁出区的选择我们始终坚持5个“先搬”:重点风沙口先搬,居住边缘分散的先搬,饮水困难的先搬,交通不便的先搬,上学就医困难的先搬,真正体现生态易地扶贫搬迁的目的。
据调查,我市还有1.97万人生活在祁连山林区、沙漠边缘区、自然保护区和高寒山区的农牧民,因生存条件恶劣,普遍存在出行难、吃水难、生产难、致富难,且为维持现有的生产生活条件,滥垦滥牧,毁林毁草,导致生态环境趋于恶化,形成恶性循环,已基本不具备原地脱贫致富的条件。为此,我们要抢抓国家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的机遇,在省以工代赈办公室的大力支持下,继续实施以祁连山林区、荒漠边缘区、自然保护区、高寒牧区贫困农牧户为重点的生态易地扶贫搬迁项目,以恢复植被改善环境,提高农牧民素质增加收入为主线,科学规划,分步实施,坚持以移民自力更生为主,政府补贴为引导,多元化融资为补充,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基础设施条件和积极整合项目,先富带动后富,企业带动农户,大力实施特色产业开发和项目带动战略,推进我市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建设取得新进展。
我们相信,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在省发展改革委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我们有能力实施好2004年易地扶贫搬迁项目,也请省上在2005年和“十一五”期间安排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规模时,对酒泉给予重点扶持,我们将积极组织和带领项目实施区广大干部群众把工作做的更好、更加富有成效!
谢谢大家!
第二篇:易地扶贫搬迁实施承诺书
马临区易地扶贫搬迁实施承诺书
马临工业经济区管委会:
经政府宣传,我户已知晓易地扶贫搬迁有关政策,根据家庭成员商量,愿意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并承诺如下:
1、搬迁补助标准以实施搬迁当年国家的执行标准为准。
2、我户自愿选择马临区丰泰景园,通过政府统一安置。
3、我户拟选择住房面积在120平方米。
4、房屋建设方式由县、区确定。
5、积极配合区、村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工作。
6、搬迁以后愿意通过自己勤劳致富,不因生产生活困难等到政府闹事。
7、本承诺经我户家庭成员中任一成年人签字,均可代表我户意见,如有违背,愿意承担由此产生的一切责任。
承诺人:(签名并按手印)
2016年 月 日
第三篇:易地搬迁对联
易地搬迁对联
陈剑龙整理
1、扶贫不忘共产党;搬迁铭记习书记。
2、斩断穷根搬迁策;勤劳即报政府恩。
3、搬出大山天地宽;脱贫致富前途望。
4、精准扶贫政策暖;易地搬迁情意浓。
5、入住洋房心窝暖;发愤图强报党恩。
6、坚定信念跟党走;脱贫致富奔小康。
7、梦圆搬迁真大爱;难报政府扶贫恩。
8、托党恩乐迁福地;感良政喜住新居。
9、真心帮扶解民困;精准发力助脱贫。10扶贫政策就是好;为咱百姓解烦恼。11帮扶之恩重如山;脱贫责任记心间。12党施仁政泽泽雨;民建小康耿耿心。13英明政策扶三农;伟大光辉照千家。14好日子舒心顺意;美生活幸福安康。15华堂韵欣逢盛世;新村焕彩记党恩。16住新居喜上眉梢;享党恩乐在其中。17扶贫措施显大智;惠民政策奔小康。18户尽脱贫春酿酒;人皆向善德培花。19政策英明改旧貌;路线正确出新生。20党造新屋焕秀色;民振雄心满春风。21政策拓宽平坦路;春风吹暖贫困家。22旭日随心临吉宅;春风着意入新居。23燕喜新居春正暖;莺迁乔木日初长。24一片彩霞迎旭日;满堂春风庆新居。25日丽风和锦铺院;冬暖夏爽笑满堂。26吉星高照福安地;盛世促成和睦家。27新屋落成千载盛;阳光普照一家春。28江山聚秀归新宇;蓬壁联辉映画堂。29花木向阳春光永驻;人民跟党福水常流。30看真贫真扶贫扶真贫;真办法实举措硬功夫。31改革开放实现国家富强;精准扶贫建成全面小康。
第四篇:易地搬迁管理办法 - 副本
化隆县昂思多镇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易地扶贫搬迁的相关要求和《化隆县人民政府关于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的实施意见》,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各级发展改革5部门是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的行政主管部门,在本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承担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的具体管理职责。
第三条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遵循政府引导、群众自愿、政策协调、讲求实效原则,严格按国家基本建设程序进行申报、审批、建设与管理。
第二章
搬迁对象及模式
第四条
易地扶贫搬迁的对象主要包括三部分群体:
1.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及省上确定的扶贫开发重点乡中生活在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落后、缺乏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扶贫成本过高、就地脱贫无望区域和年人均纯收入在国家规定贫困线以下的农牧民。
2.生活在水源涵养林区、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风沙沿线受荒漠化威胁严重地区,退牧还草工程禁牧区等生态位置重要、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土壤侵蚀模数长江上游在2000吨/平方公里·年以上、黄河中上游在5000吨/平方公里·年以上区域的农牧民。
3.生活在地质灾害频发、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地区需要避险搬迁的农牧民。
第五条
易地搬迁应以整村、整社搬迁为主。
第三章
安置区选择及安置模式 第六条
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必须是水土资源能满足搬迁农牧民生产生活需要,基础设施和社会公益设施通过必要的扶持建设能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且有带动搬迁农牧民脱贫致富产业的区域。
第七条
主要安置模式:
1.从山梁沟壑区及地质灾害严重地区向交通便利、基础条件较好的水川地及塬台地建点集中安置。
2.依托中小型水利工程,通过合法开发荒地或利用农场闲置地集中安置。
3.依托县城、小城镇、中心村集中安置。
第八条
易地扶贫搬迁建设用地应纳入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村镇建设规划,统一布局、集中连片。坚持节约用地、少占耕地、集约利用土地的原则。
第九条
易地扶贫搬迁建设用地利用荒地、戈壁、废弃地、闲散地等未利用土地的,可以无偿划拨方式供给;占用耕地的,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相关手续。
第十条
搬迁后的废弃建设用地应及时予以整治,作为农林牧发展用地,促进当地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改善。
第十一条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所需土地,应到当地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依法进行登记,并办理国有或集体建设用地使用证。
第四章
实施方案编报和审批
第十二条
实施方案编报。1.县市区发展改革部门根据当年确定的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建设内容、资金安排的原则和使用范围及本县市区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建设规划,组织相关部门编制本县市区易地扶贫搬迁实施方案,经县市区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领导小组同意后上报市州发展改革部门,并附项目的单项工程设计、搬迁人员名册及相关附图。
2.对各县市区上报的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实施方案,市州发展改革部门应组织相关部门认真审查、论证,并经市州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领导小组同意后,将审查意见与相关附件一并上报省发展改革委。
第十三条
对各市州上报的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实施方案,省发展改革委应组织省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及相关专家审查、论证,并报请省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领导小组同意后,审批分县市区实施方案。
第五章
计划管理
第十四条
省、市州、县市区发展改革部门在本级人民政府的领导及上级发展改革部门的指导下,编制本级易地扶贫搬迁规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作为确定实施方案的依据。
第十五条
省发展改革委根据审批确定的建设任务,编制全省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建议计划,报请省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领导小组同意后,上报国家发展改革委。
第十六条
省发展改革委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的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资金和建设任务计划,在30个工作日内将计划下达到各市州。市州发展改革部门收到省上下达的计划后,应当在15个工作日内全额下转到各县市区,并抄送省发展改革委备案。
县市区发展改革部门收到市州下转的计划后,及时组织实施。
第十七条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投资计划下达后,不得擅自调整或变更搬迁对象、安置地点、规模、标准和主要建设内容。如因特殊原因确需调整或变更的,应按程序报省发展改革委批准。
第六章
项目建设管理
第十八条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按省级项目进行管理。
第十九条
乡镇负责组织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有关前期工作。工程前期工作要严格按照规范进行,实施方案、单项工程设计应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按照行业规范标准编制。
第二十条
乡镇根据县政府批准的实施方案,组织审批单项工程初步设计,初步设计的深度要达到工程建设的需要。
第二十一条
对依托县城、小城镇、中心村集中安置的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要纳入并服从县城总体规划或小城镇、中心村建设规划,同时按照规划要求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
第二十二条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实行合同制管理,由乡镇、施工单位及行业管理部门签订合同。其中,发展改革部门负责工程管理与协调,乡镇负责组织群众参加工程建设,行业管理部门负责工程技术管理及质量监督检验,施工单位负责工程建设。第二十三条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严格按照批准的建设方案和相关规范组织施工,不得随意变更已经批复的单项工程初步设计方案和建设内容。因特殊原因确需变更设计和调整概算的,应当报县发展改革部门批准。
各村在组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中,要严格按项目建设程序,建立科学的工程建设机制,确保工程质量。
第二十四条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实行公示制。乡镇要将项目名称、建设地点、建设内容、总投资及构成、项目实施单位、项目负责人、技术负责人、监督电话等主要内容通过展板广播等向社会公布,建设单位要在工程实施地显要位置设置公示牌,接受群众监督。
第二十五条
县发展改革部门每年要适时组织相关部门对工程进行检查、指导,及时了解和掌握工程建设、资金到位及使用等情况,协调解决工程建设中的问题,并及时将检查情况报易地搬迁办公室。县发展改革部门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全程管理,做好搬迁对象审查、搬迁农牧户管理卡和搬迁人口资格审查表填制、资料整理和进度报表上报。同时,应该协调做好施工技术指导、工程质量检查等工作。
第二十六条
乡镇主管必须在每月底前向县易地搬迁办公室上报本月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进展、资金到位、农牧民搬迁和安置等情况。
第二十七条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竣工验收按照《青海省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竣工验收办法》执行。
第二十八条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竣工验收后要及时组织移交,并建立管护制度,明确管护责任,确保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发挥效益。
第二十九条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严格按照一年建设、两年搬迁、三年稳定的目标考核,对不能按期完成工程建设和搬迁安置任务的,县发展改革委将在两年内停止安排该地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并相应调减正常以工代赈项目和资金。
第七章
资金管理
第三十条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建设资金包括中央专项、省预算内基建配套、省级专项配套和市州、县市区政府配套及群众自筹资金。
第三十一条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资金实行专户储存、专款专用、封闭运行,并按照工程建设进度及时足额拨付,严禁挤占、挪用。工程建设单位应严格执行基本建设财务管理相关规定。
第三十二条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中央专项补助标准:非建档立卡贫困户集中安置(自主安置)45000元标准补助;建档立卡贫困户集中安置(自主安置)按户均80000元标准补助。国家相关补助标准调整后,以上补助标准相应进行调整。
第三十三条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中央专项补助资金主要用于解决搬迁群众基本生产条件及必要的生活设施,具体包括:
1.搬迁人口的住宅和必要的生活设施建设; 2.农田建设;
3.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及人畜饮水工程建设; 4.交通道路、农电线路建设;
5.适当安排教育、卫生、基层政权建设等项目。
第三十四条
各村要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积极引导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农村“六小工程”、国土整治、基层政权建设、教育、卫生、整村推进等项目资金,在保持原有的管理渠道不乱、资金使用性质不变的前提下,以各村为单元,以规划为基础,以项目为支撑,做好资金整合工作。
第三十五条
各级发展改革部门应当积极配合监察、财政、审计等部门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的监督检查和审计,发现的问题要及时处理。县发展改革部门定期对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资金的拨付、到位、配套、使用等情况进行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第三十六条
各村可以在本级易地扶贫搬迁工程配套资金中安排一定比例的项目管理费,主要用于规划和实施方案的编制、规划、方案评估、工程检查、费用开支。
第八章
组织管理
第三十七条
乡镇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总体规划的制定、重大事项和有关政策的协调,并对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方案的落实、技术方案的执行和工程质量进行全面监督和严格考核。
第三十八条
乡镇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宣传动员、组织实施、计划管理、资金监督、政策兑现、技术服务和检查验收等工作。
第三十九条
乡镇易地扶贫搬迁领导小组协调各成员单位,按照各自的职责和业务分工,做好本部门的相关工作。第四十条
乡镇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应当有计划地组织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管理人员开展学习、交流和培训,提高业务素质。
第九章
附
则
第四十一条
各地可根据本办法,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具体实施细则。
第四十二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第五篇:易地搬迁工作总结
四、主要效果
通过实施以工代赈和易地扶贫搬迁,建设农村新社区,经济、社会、环境效益明显,极大地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改善了农民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条件。以工代赈和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的实施,从群众关心的住房建设着手,帮助群众建设经济适用、功能齐全的房屋,解决了群众住房难的问题。同时,水、电、路、学校、医疗等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2、促进了社会和谐。农村外出务工家庭通过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迁移至农村新社区后,解除了外出务工人员对家中老人、小孩的担忧,能够放心务工。
3、凝聚了基层组织的向心力。通过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建设村民综合服务中心,密切了党群关系,解决了群众求医、法律咨询和信息需求,方便了群众生活,基层党组织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得到了提升。
4、加快了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减少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减少了水土流失,保护了环境。搬迁群众广泛利用农村沼气、太阳能等新型能源,进一步改变了农村用能结构,推进了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5、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群众通过建新房、树新风、建新村,村民一改以往不良的生活习惯,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村容、村貌得到极大改善,乡风文明呈现一派新气象,加快了新农村建设步伐。
五、存在问题
1、我市贫困人口多、分布广、贫困程度深。截止2010年底,按照1600元贫困线标准,全市还有贫困人口75万人,占全市农村人口的30.8%。主要集中在秦巴中高山区,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落后,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
2、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由于自然灾害频发,尤其是去年“7.18”暴雨洪水灾害,我市水、电、路等农村基础设施受损严重,通达条件差,解决贫困群众行路难的任务还很艰巨。
3、贫困地区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标准偏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
4、配套资金落实难,资金到位不及时,一定程度影响了项目的建设进度和工程质量。
5、部分项目前期工作不细致,规划设计不到位,部分项目区的整体效益不明显。
六、对策建议
1、加大易地扶贫搬迁规模。“十二五”期间,我市需移民搬迁45万人。恳请省发展改革委继续支持我市的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增加易地扶贫搬迁规模。
2、加大以工代赈投资规模。加大以工代赈投资规模,使县区在照顾面上工作的同时,对贫困人口相对集中的连片重点贫困区域,实行片区综合开发,统筹兼顾,突出重点、集中投入、整体带动,集中力量抓好一批骨干示范项目建设,充分发挥示范项目的带动和引导作用。
3、强化以工代赈全过程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和资金安全。认真执行《陕西省以工代赈实施细则》,结合新形势,不断完善以工代赈管理制度和办法,提高以工代赈工作质量和水平,确保工程质量和资金安全。
5、与时俱进,拓宽扶持领域。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要求,在继续坚持主攻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对人口相对集中的贫困村实行标本兼治,综合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