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易地搬迁申请
易地扶贫搬迁农户申请书
乡(镇)人民政府:
我家住 村 组,家庭人口 人,其中有劳动能力 人,属建档立卡贫困户。现家庭住房属 结构平方米(含配套附属设施)。按照“五个一批”扶贫攻坚行动要求,我自愿申请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搬迁后自愿将现有住房及配套附属设施进行拆除复垦。
特此申请
申请人(签字):
年
月 日
易地扶贫搬迁乡镇考察意见
申请人,自愿申请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并承诺搬迁后将现有住房及配套附属设施进行拆除复垦。
乡镇人民政府组织相关部门对该户进行了实地考察,申请人,家住 村 组,家庭人口 人,其中有劳动能力 人,属建档立卡贫困户。现家庭住房属 结构平方米(含配套附属设施)。该户居住环境恶劣,符合易地扶贫搬迁条件,同意该户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
乡(镇)人民政府
年
月 日
第二篇:关于请求易地扶贫搬迁的申请
关于请求易地扶贫搬迁的申请
尊敬的新店镇各位领导:
本人XXX,男,侗族,身份证:XXXXXXXXXXXXXXXX,户籍为新店镇丙溪村大田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父亲早年去世,母亲迫于我与姐姐的生活及上学负担,改嫁到松桃县孟溪镇,继父家中有两个小孩,生活仍是非常窘迫。目前我就读于铜仁市第十五中学高二学段,享受党委、政府脱贫攻坚大好政策,感激涕零,心中早已定下学成报效家乡的理想,但是眼下我能居住的仅是老家大田的老旧木房,早已年久失修,不能居住,得知党委、政府对我们实施得有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现特向新店镇人民政府申请易地扶贫搬迁。
望批准为谢!
申请人:姚敦文 2018年7月9日
第三篇:易地搬迁对联
易地搬迁对联
陈剑龙整理
1、扶贫不忘共产党;搬迁铭记习书记。
2、斩断穷根搬迁策;勤劳即报政府恩。
3、搬出大山天地宽;脱贫致富前途望。
4、精准扶贫政策暖;易地搬迁情意浓。
5、入住洋房心窝暖;发愤图强报党恩。
6、坚定信念跟党走;脱贫致富奔小康。
7、梦圆搬迁真大爱;难报政府扶贫恩。
8、托党恩乐迁福地;感良政喜住新居。
9、真心帮扶解民困;精准发力助脱贫。10扶贫政策就是好;为咱百姓解烦恼。11帮扶之恩重如山;脱贫责任记心间。12党施仁政泽泽雨;民建小康耿耿心。13英明政策扶三农;伟大光辉照千家。14好日子舒心顺意;美生活幸福安康。15华堂韵欣逢盛世;新村焕彩记党恩。16住新居喜上眉梢;享党恩乐在其中。17扶贫措施显大智;惠民政策奔小康。18户尽脱贫春酿酒;人皆向善德培花。19政策英明改旧貌;路线正确出新生。20党造新屋焕秀色;民振雄心满春风。21政策拓宽平坦路;春风吹暖贫困家。22旭日随心临吉宅;春风着意入新居。23燕喜新居春正暖;莺迁乔木日初长。24一片彩霞迎旭日;满堂春风庆新居。25日丽风和锦铺院;冬暖夏爽笑满堂。26吉星高照福安地;盛世促成和睦家。27新屋落成千载盛;阳光普照一家春。28江山聚秀归新宇;蓬壁联辉映画堂。29花木向阳春光永驻;人民跟党福水常流。30看真贫真扶贫扶真贫;真办法实举措硬功夫。31改革开放实现国家富强;精准扶贫建成全面小康。
第四篇:易地搬迁管理办法 - 副本
化隆县昂思多镇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易地扶贫搬迁的相关要求和《化隆县人民政府关于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的实施意见》,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各级发展改革5部门是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的行政主管部门,在本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承担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的具体管理职责。
第三条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遵循政府引导、群众自愿、政策协调、讲求实效原则,严格按国家基本建设程序进行申报、审批、建设与管理。
第二章
搬迁对象及模式
第四条
易地扶贫搬迁的对象主要包括三部分群体:
1.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及省上确定的扶贫开发重点乡中生活在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落后、缺乏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扶贫成本过高、就地脱贫无望区域和年人均纯收入在国家规定贫困线以下的农牧民。
2.生活在水源涵养林区、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风沙沿线受荒漠化威胁严重地区,退牧还草工程禁牧区等生态位置重要、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土壤侵蚀模数长江上游在2000吨/平方公里·年以上、黄河中上游在5000吨/平方公里·年以上区域的农牧民。
3.生活在地质灾害频发、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地区需要避险搬迁的农牧民。
第五条
易地搬迁应以整村、整社搬迁为主。
第三章
安置区选择及安置模式 第六条
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必须是水土资源能满足搬迁农牧民生产生活需要,基础设施和社会公益设施通过必要的扶持建设能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且有带动搬迁农牧民脱贫致富产业的区域。
第七条
主要安置模式:
1.从山梁沟壑区及地质灾害严重地区向交通便利、基础条件较好的水川地及塬台地建点集中安置。
2.依托中小型水利工程,通过合法开发荒地或利用农场闲置地集中安置。
3.依托县城、小城镇、中心村集中安置。
第八条
易地扶贫搬迁建设用地应纳入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村镇建设规划,统一布局、集中连片。坚持节约用地、少占耕地、集约利用土地的原则。
第九条
易地扶贫搬迁建设用地利用荒地、戈壁、废弃地、闲散地等未利用土地的,可以无偿划拨方式供给;占用耕地的,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相关手续。
第十条
搬迁后的废弃建设用地应及时予以整治,作为农林牧发展用地,促进当地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改善。
第十一条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所需土地,应到当地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依法进行登记,并办理国有或集体建设用地使用证。
第四章
实施方案编报和审批
第十二条
实施方案编报。1.县市区发展改革部门根据当年确定的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建设内容、资金安排的原则和使用范围及本县市区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建设规划,组织相关部门编制本县市区易地扶贫搬迁实施方案,经县市区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领导小组同意后上报市州发展改革部门,并附项目的单项工程设计、搬迁人员名册及相关附图。
2.对各县市区上报的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实施方案,市州发展改革部门应组织相关部门认真审查、论证,并经市州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领导小组同意后,将审查意见与相关附件一并上报省发展改革委。
第十三条
对各市州上报的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实施方案,省发展改革委应组织省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及相关专家审查、论证,并报请省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领导小组同意后,审批分县市区实施方案。
第五章
计划管理
第十四条
省、市州、县市区发展改革部门在本级人民政府的领导及上级发展改革部门的指导下,编制本级易地扶贫搬迁规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作为确定实施方案的依据。
第十五条
省发展改革委根据审批确定的建设任务,编制全省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建议计划,报请省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领导小组同意后,上报国家发展改革委。
第十六条
省发展改革委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的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资金和建设任务计划,在30个工作日内将计划下达到各市州。市州发展改革部门收到省上下达的计划后,应当在15个工作日内全额下转到各县市区,并抄送省发展改革委备案。
县市区发展改革部门收到市州下转的计划后,及时组织实施。
第十七条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投资计划下达后,不得擅自调整或变更搬迁对象、安置地点、规模、标准和主要建设内容。如因特殊原因确需调整或变更的,应按程序报省发展改革委批准。
第六章
项目建设管理
第十八条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按省级项目进行管理。
第十九条
乡镇负责组织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有关前期工作。工程前期工作要严格按照规范进行,实施方案、单项工程设计应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按照行业规范标准编制。
第二十条
乡镇根据县政府批准的实施方案,组织审批单项工程初步设计,初步设计的深度要达到工程建设的需要。
第二十一条
对依托县城、小城镇、中心村集中安置的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要纳入并服从县城总体规划或小城镇、中心村建设规划,同时按照规划要求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
第二十二条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实行合同制管理,由乡镇、施工单位及行业管理部门签订合同。其中,发展改革部门负责工程管理与协调,乡镇负责组织群众参加工程建设,行业管理部门负责工程技术管理及质量监督检验,施工单位负责工程建设。第二十三条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严格按照批准的建设方案和相关规范组织施工,不得随意变更已经批复的单项工程初步设计方案和建设内容。因特殊原因确需变更设计和调整概算的,应当报县发展改革部门批准。
各村在组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中,要严格按项目建设程序,建立科学的工程建设机制,确保工程质量。
第二十四条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实行公示制。乡镇要将项目名称、建设地点、建设内容、总投资及构成、项目实施单位、项目负责人、技术负责人、监督电话等主要内容通过展板广播等向社会公布,建设单位要在工程实施地显要位置设置公示牌,接受群众监督。
第二十五条
县发展改革部门每年要适时组织相关部门对工程进行检查、指导,及时了解和掌握工程建设、资金到位及使用等情况,协调解决工程建设中的问题,并及时将检查情况报易地搬迁办公室。县发展改革部门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全程管理,做好搬迁对象审查、搬迁农牧户管理卡和搬迁人口资格审查表填制、资料整理和进度报表上报。同时,应该协调做好施工技术指导、工程质量检查等工作。
第二十六条
乡镇主管必须在每月底前向县易地搬迁办公室上报本月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进展、资金到位、农牧民搬迁和安置等情况。
第二十七条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竣工验收按照《青海省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竣工验收办法》执行。
第二十八条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竣工验收后要及时组织移交,并建立管护制度,明确管护责任,确保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发挥效益。
第二十九条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严格按照一年建设、两年搬迁、三年稳定的目标考核,对不能按期完成工程建设和搬迁安置任务的,县发展改革委将在两年内停止安排该地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并相应调减正常以工代赈项目和资金。
第七章
资金管理
第三十条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建设资金包括中央专项、省预算内基建配套、省级专项配套和市州、县市区政府配套及群众自筹资金。
第三十一条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资金实行专户储存、专款专用、封闭运行,并按照工程建设进度及时足额拨付,严禁挤占、挪用。工程建设单位应严格执行基本建设财务管理相关规定。
第三十二条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中央专项补助标准:非建档立卡贫困户集中安置(自主安置)45000元标准补助;建档立卡贫困户集中安置(自主安置)按户均80000元标准补助。国家相关补助标准调整后,以上补助标准相应进行调整。
第三十三条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中央专项补助资金主要用于解决搬迁群众基本生产条件及必要的生活设施,具体包括:
1.搬迁人口的住宅和必要的生活设施建设; 2.农田建设;
3.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及人畜饮水工程建设; 4.交通道路、农电线路建设;
5.适当安排教育、卫生、基层政权建设等项目。
第三十四条
各村要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积极引导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农村“六小工程”、国土整治、基层政权建设、教育、卫生、整村推进等项目资金,在保持原有的管理渠道不乱、资金使用性质不变的前提下,以各村为单元,以规划为基础,以项目为支撑,做好资金整合工作。
第三十五条
各级发展改革部门应当积极配合监察、财政、审计等部门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的监督检查和审计,发现的问题要及时处理。县发展改革部门定期对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资金的拨付、到位、配套、使用等情况进行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第三十六条
各村可以在本级易地扶贫搬迁工程配套资金中安排一定比例的项目管理费,主要用于规划和实施方案的编制、规划、方案评估、工程检查、费用开支。
第八章
组织管理
第三十七条
乡镇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总体规划的制定、重大事项和有关政策的协调,并对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方案的落实、技术方案的执行和工程质量进行全面监督和严格考核。
第三十八条
乡镇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宣传动员、组织实施、计划管理、资金监督、政策兑现、技术服务和检查验收等工作。
第三十九条
乡镇易地扶贫搬迁领导小组协调各成员单位,按照各自的职责和业务分工,做好本部门的相关工作。第四十条
乡镇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应当有计划地组织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管理人员开展学习、交流和培训,提高业务素质。
第九章
附
则
第四十一条
各地可根据本办法,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具体实施细则。
第四十二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第五篇:易地搬迁工作总结
四、主要效果
通过实施以工代赈和易地扶贫搬迁,建设农村新社区,经济、社会、环境效益明显,极大地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改善了农民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条件。以工代赈和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的实施,从群众关心的住房建设着手,帮助群众建设经济适用、功能齐全的房屋,解决了群众住房难的问题。同时,水、电、路、学校、医疗等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2、促进了社会和谐。农村外出务工家庭通过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迁移至农村新社区后,解除了外出务工人员对家中老人、小孩的担忧,能够放心务工。
3、凝聚了基层组织的向心力。通过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建设村民综合服务中心,密切了党群关系,解决了群众求医、法律咨询和信息需求,方便了群众生活,基层党组织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得到了提升。
4、加快了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减少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减少了水土流失,保护了环境。搬迁群众广泛利用农村沼气、太阳能等新型能源,进一步改变了农村用能结构,推进了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5、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群众通过建新房、树新风、建新村,村民一改以往不良的生活习惯,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村容、村貌得到极大改善,乡风文明呈现一派新气象,加快了新农村建设步伐。
五、存在问题
1、我市贫困人口多、分布广、贫困程度深。截止2010年底,按照1600元贫困线标准,全市还有贫困人口75万人,占全市农村人口的30.8%。主要集中在秦巴中高山区,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落后,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
2、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由于自然灾害频发,尤其是去年“7.18”暴雨洪水灾害,我市水、电、路等农村基础设施受损严重,通达条件差,解决贫困群众行路难的任务还很艰巨。
3、贫困地区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标准偏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
4、配套资金落实难,资金到位不及时,一定程度影响了项目的建设进度和工程质量。
5、部分项目前期工作不细致,规划设计不到位,部分项目区的整体效益不明显。
六、对策建议
1、加大易地扶贫搬迁规模。“十二五”期间,我市需移民搬迁45万人。恳请省发展改革委继续支持我市的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增加易地扶贫搬迁规模。
2、加大以工代赈投资规模。加大以工代赈投资规模,使县区在照顾面上工作的同时,对贫困人口相对集中的连片重点贫困区域,实行片区综合开发,统筹兼顾,突出重点、集中投入、整体带动,集中力量抓好一批骨干示范项目建设,充分发挥示范项目的带动和引导作用。
3、强化以工代赈全过程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和资金安全。认真执行《陕西省以工代赈实施细则》,结合新形势,不断完善以工代赈管理制度和办法,提高以工代赈工作质量和水平,确保工程质量和资金安全。
5、与时俱进,拓宽扶持领域。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要求,在继续坚持主攻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对人口相对集中的贫困村实行标本兼治,综合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