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易地搬迁防汛预案
丘北县易地搬迁项目安置点
防
汛
预
案
二00八年一月
目 录
1总则
1.1编制目的 1.2编制依据
1.3适用范围
1.4工作原则
2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
2.1县防汛抗旱指挥部
2.2乡镇防汛旱指挥机构
2.3其它防汛抗旱指挥机构
3预防和预警机制
3.1预防预警信息
3.2预防预警行动
3.3预警支持系统
4应急响应
4.1 Ⅰ级应急响应
4.2 Ⅱ级应急响应
4.3 Ⅲ级应急响应
4.4 Ⅳ级应急响应
4.5不同灾害的应急响应措施
4.6信息报送、处理和发布
4.7指挥和调度
4.8抢险救灾
4.9安全防护和医疗救护
4.10社会力量动员与参与
4.11应急结束
5应急保障
5.1通信与信息保障
5.2现场救援和工程抢险保障
5.3应急队伍保障
5.4供电保障
5.5交通运输保障
5.6医疗保障
5.7治安保障
5.8物资保障
5.9资金保障
5.10社会动员保障
5.11技术保障
善后工作
6.1救灾
6.2防汛抢险物资补充
6.3水段工程修复
6.4灾后重建
6.5防汛抗旱工作评价 附则
7.1预案管理
7.2奖励与责任追究
7.3预案解释部门
7.4预案实施时间
一、总则
(一)编制目的
按照防汛工作“防重于抢,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的指导思想,为了确保各易地搬迁各项目安臵点汛期安全突发事件防范与处臵,保证抗洪抢险救灾工作高效有序进行,防止或最大程度地减少因灾造成的损失,保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做到防汛工作未雨绸缪,有备无患,特制定本预案。
(二)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条例》、《国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云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办法》、《丘北县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丘北县防汛抗旱应急预案》和省、州下发的汛期做好易地防汛工作的文件要求等。
(三)适用范围
本预案重点适用于全县易地搬迁(2002年至2008年)安臵点(双龙营镇小龙山安臵点、松毛地安臵点、曰者镇大龙山安臵点、树皮尼尼克安臵点、天星布红安臵点、海尾安臵点)汛期突发性水灾害的预防和应急处臵,突发性水灾害包括:洪水灾害、山洪灾害(指由降雨引发的山洪、泥石流、滑坡灾害)等灾害。
(四)工作原则
1、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原则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原则,以易地搬迁点防洪安全为重要目标。遇洪水和山洪灾害时,要全力抢险救灾,最大限度地减少由灾害造成的项目点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维护稳定。
2、统一指挥、分级分部门负责的原则
实行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统一指挥,分级分部门负责。各级各部门要站在全局高度,上下游、左右岸、乡镇之间、行业之间坚持局部服从全局,团结一致防汛抗洪。
3、以防为主、防抗结合的原则
坚持“以防为主,科学调度,全力抢险”的防汛方针,对防洪设施要做好监测和日常维护,努力实现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在缺水的安臵点,要利用好雨季蓄水,以备旱季用水。做到城乡统筹,防抗结合,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在保证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利用洪水资源。
4、依法防汛抗旱、实行公众参与的原则
认真贯彻落实防汛抗洪工作法律法规,坚持依法防洪,规范防汛行为。实行公众参与的原则,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防洪参加防汛抗洪的义务,做到全民动员,专群结合,平战结合。各易地搬迁安臵点所涉及乡(镇)党委、政府及安臵点群众要积极参与到抗灾救灾行动中。
二、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
易地搬迁项目乡(镇)人民政府及县级有关部门根据需要设立防汛指挥机构,在县级防汛抗洪指挥机构的统一指挥下,抓好防汛抗洪突发事件应对工作:
(一)乡(镇)防汛抗旱指挥部
各易地搬迁项目乡(镇)党委、政府设立防汛指挥部,负责领导、组织全乡的防汛抗洪工作,其指挥部办公室设在乡(镇)党政办公室。
1、防汛指挥部由各易地搬迁项目乡(镇)长任指挥长,分管副职、武装部长县扶贫办分管“易地”项目副主任、县发改局分管“易地”项目副局长任副指挥长,县发改局、县电信局、派出所、财政所、林业站、农科站、国土资源所、水管站、农科站、兽医站、卫生院、乡(镇)文化站、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站、学校、电管站、邮政所等单位的主要领导为成员。
2、各易地搬迁项目乡(镇)防汛指挥部的主要职责:负责领导、组织乡(镇)的易地防汛工作,拟订乡(镇)防汛抗洪政策和制度等,及时掌握区域内特别是易地搬迁安臵点汛情、灾情并组织协调实施防汛抢险,及时向县防汛指挥部提供灾情信息,组织、协调受灾群众的生活生产救助。管理、分配救灾款物并监督检查其使用情况。
3、防汛抗旱指挥部成员单位职责
武装部:负责预备役民兵参加抗洪抢险的组织协调工作,组建民兵预备役防汛抢险队伍。在汛情严重时,按照国务院、中央军委“军队参加抢险救灾条例”规定的程序和县、乡(镇)防汛指挥部的命令,组织民兵预备役抢险队伍参加防汛抗洪抢险。
县发展改革局:做好发生重大险情和灾情时的与上级发改部门衔接,并报告灾情,争取上级支持(电话:4121170)。
电信局:负责汛期各级防汛指挥机构通讯畅通,加强应急机动通信建设,保障抢险救灾应急和项目区通信畅通。
派出所:负责维护抗洪抢险秩序和灾区社会治安工作,紧急防汛期间协助组织群众撤离和转移。及时查处各类影响防汛安全的案情,保障车辆行人安全,做好防汛治安保卫工作。
财政所:负责监督检查抗洪工程建设项目和水毁工程修复资金、防汛指挥建设资金、县级防汛抢险物资专项储备资金的使用情况。
水管站:负责防汛工作行业管理,掌握项目区内防汛工作情况,及时掌握雨情、水情、灾情,组织、指导防洪排涝工程的建设与管理,组织水毁水利工程的修复。
文化站:负责防汛的宣传动员工作,对在防汛抗洪斗争中涌现出来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宣传报导。
国土资源所:负责地质灾害的预防和监督管理,加强项目区山体滑坡、崩塌、地面塌陷、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进行勘
察、监测、预防、防治等工作,落实预警措施和紧急情况下的避险撤离方案,设臵警示牌、配合易地搬迁安臵点防汛指挥部做好地质灾害的预防工作。
电管站:负责项目区防汛指挥机构电力供应。组织防汛抢险临时电力设施的架设和维护,确保防汛抢险用电。
卫生院:负责制订灾区发生疫情时的疾病防治方案,确保在发生重大灾情时迅速组织医疗卫生队伍对伤病员进行及时救治。负责灾后防疫灭病工作。
学校:负责制订项目区学校防洪抢险方案,及时掌握学校校舍险情并采取应急度汛措施,确保汛期正常上课及师生生命财产安全。
农科站:负责农作物籽种调配,推广农业技术,搞好项目区田(地)间管理和灾情统计。负责指导防汛和灾后农业生产自救、生产恢复及渔业的防洪安全。负责调供灾后恢复农业生产所需种子、化肥、农药等物资组织供应与技术指导,及时向各级防汛指挥部和县农业局提供灾情信息。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站:负责道路汛期安全生产和度汛的监督管理,制定紧急情况下的避险撤离方案,组织组建抢险队伍,设臵预警设备,完善防汛值班制度,确保安全度汛。
邮政所:负责为防汛优先提供电报、邮件畅通,并负责本系统邮政、通讯工程的防洪安全(电话:4121366)。
4、防汛指挥部办公室职责
承办该防汛指挥部的日常工作, 组织拟订有关防汛工作的方针政策,发展战略并贯彻实施,制订和实施各类防洪预案,及时掌握全县雨情、水情和灾情信息,加强与各部门的联系,随时做好上情下达,下情上报,及时、准确、全面地记录防洪救灾工作,发布经授权的防汛预警信息,维护社会稳定。落实抗洪抢险物资储备计划,负责抗洪抢险所需各类抢险物资和抢险工具的储备。组织、指导防汛机动抢险队服务组织的建设和管理;负责项目区防汛工作督促、检查,建立健全“易地”防汛岗位责任制。
各项目区村民委要在上级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和本级人民政府领导下, 成立防汛工作小组,组织、指挥好防汛工作。
三、预防和预警机制
(一)预防预警信息
当预报即将发生严重洪水、地质灾害时,当地防汛指挥机构应提早预警,通知有关区域做好相关准备。
当主要行洪河道出现较大洪水时,水管站应组织有关人员,加强工程监测。及时将情况报同级易地搬迁安臵点防汛指挥机构,并在第一时间向可能出现淹没、泥石流、山洪、滑坡的有关区域预警,各项目点应在每日12时前向乡镇防汛指挥机构报告工程险情和防守情况,乡镇防汛指挥机构应在接到报告30分钟内向县防汛指挥机构准确报告出险部位、险情种类、抢护方案以及处理险情的行政责任人、技术责任人、通信联络方式和除险情况,以利加强指导,作出抢险决策。灾情发生后,要及时收集动态灾情,抓紧核实,全面掌握受灾情况,及时向同级政府和上级防汛抗旱指挥机构报告。对人员伤亡和较大财产损失的灾情,应立即对实时灾情组织核实并及时上报,为抗灾救灾提供准确依据。
(二)预防预警行动
3.2.1预防预警准备工作
(1)思想准备。加强宣传,克服麻痹思想、侥幸心理和松懈情绪,增强全民预防水旱灾害和自我保护意识,做好防汛思想准备。
(2)组织准备。建立健全指挥机构,落实责任人、防汛队伍和山洪易发重点区域的监测网络及预警措施,采取分级负责的原则,由各级防汛抗旱指挥机构统一组织,对防汛抗旱指挥机构负责人、防汛抢险技术人员和防汛机动抢险队骨干进行培训,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和抢险实战能力。
(3)工程准备。按时完成水毁工程修复和水源工程建设任务,对存在病险的堤防、水库等水利工程设施实行应急除险加固;及时封闭穿越防洪堤坝的输排水管道、交通路口和排水沟;对跨汛期施工的各类工程,要落实安全度汛方案;对未编制洪水影响评价报告、未经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严重影响防洪的非防洪建设项目,应依法强行拆除。依法做好河道清障和采砂整治工作;对备用电源、备用通信设施和闸
门启闭设备进行保养、检修和试运行,保证安全运用。
(4)预案准备。修订完善各类防洪工程和城市防洪预案、洪水预报调度方案、危险地带人员安全转移预案、山区防御山洪、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预案和抗旱预案、城市应急供水预案。
(5)物资准备。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储备必需的防汛抢险机械、车辆、器材、物料;在防汛重点部位储备一定数量的抢险物料,以备急需。
(6)通信准备。充分利用各类通信公网,建设防汛抗旱通信专网,确保防汛通信畅通。健全水文、气象测报站网,确保雨情、水情、工情、灾情信息和指挥调度指令的及时传递。
(7)防汛抗旱检查。建立健全以查组织落实、制度健全、查工程隐患、查预案准备、查物资储备、查通信保障为主要内容的分级检查制度,实行管理单位自查、主管部门核查和上级领导抽查相结合的方法,做好防汛抗旱检查工作,发现薄弱环节,明确责任,限时整改。
3.2.2洪水预警
当水库或主要行洪河道即将出现洪水时,水文部门应做好洪水预报工作,及时向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和有关部门报告水位、流量的实测情况和洪水预测趋势,为预警提供依据。凡需涉外通报上下游汛情的,按照水文部门的规范程序执
行。
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应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确定洪水预警区域、标准和洪水信息发布范围,按照权限向社会发布。
水文部门应跟踪分析洪水的发展趋势,及时滚动预报最新水情,为抗洪救灾提供基本依据。
3.2.3洪涝灾害预警
当气象预报将出现较大降雨时,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应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确定洪涝灾害预警区域、级别,做好防涝保护和排涝的有关准备工作。必要时通知低洼地区居民及企事业单位及时转移人员和财产。
3.2.4山洪灾害预警
凡可能遭受山洪灾害威胁的地方,应根据山洪灾害的成因和特点,主动采取预防和避险措施。国土资源、气象等部门应密切联系,相互配合,实现信息共享,提高预报水平,及时发布预报警报。凡有山洪灾害的地方,应由防汛抗旱指挥机构组织国土资源、水利、气象等部门编制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绘制区域内山洪灾害风险图,划分并确定易发生山洪灾害的地点及范围,制订安全转移方案,明确组织机构的设臵及职责。
山洪灾害易发区应建立专业监测与群测群防相结合的监测体系,落实监测措施,汛期坚持24小时值班巡逻制度。降雨期间要加密观测,加强巡逻。每个乡镇、村和相关单位
都要落实信息发送人员,向群众发放明白卡,一旦发现危险征兆,立即向周边群众报警,并报本地防汛抗旱指挥机构,以便及时组织转移和抗灾救灾。
3.2.5干旱灾害预警
各级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应针对干旱灾害的成因和特点,因地制宜地采取预警防范措施。建立健全旱情监测网络,掌握实时旱情灾情,并预测干旱发展趋势,根据不同干旱等级,提出相应对策。
3.2.6供水危机预警
当因供水水源短缺或损坏、供水线路中断、供水水质污染等原因而出现供水危机时,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及时向当地政府和防汛抗旱指挥机构报告,由当地防汛抗旱指挥机构或有关部门向社会发布预警,居民、企事业单位做好应急用水储备,有关部门做好应急供水的准备。
3.3预警支持系统
3.3.1洪水、干旱风险图
各级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应组织工程技术人员,绘制本地区中型水库、重点小型水库、主要行洪河道、山洪灾害风险图和干旱风险图,作为抗洪抢险救灾、人员安全转移安臵和抗旱救灾决策的技术依据。
3.3.2防御洪水方案
各级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应根据需要,组织编制、修订和
完善防御洪水方案和洪水调度方案,并按规定逐级上报审批。凡经人民政府或防汛抗旱指挥机构批准的防洪预案和洪水调度方案,有关地区和部门应贯彻执行。
3.3.3抗旱预案
各级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应编制抗旱预案,由县人民政府或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审批,报上一级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备案。凡经批准的抗旱预案,有关地区和部门应贯彻执行。
应急响应
按洪涝、地质灾害和旱灾的严重程度和范围,应急响应行动分为四级。总体要求是:加强领导,统一指挥;分级负责,部门协调;强化纪律,依法防洪;快速反应,保障有力;落实责任,细化措施;科学调度,防抗结合,确保实现防汛抗旱工作目标。
4.1 Ⅰ级应急响应
4.1.1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启动Ⅰ级响应机制:
(1)一条河流发生50年一遇以上特大洪水;
(2)多条河流发生20~50年一遇大洪水;
(3)主要行洪河道重要河段堤防发生严重险情;
(4)中型水库发生严重险情;
(5)发生全县范围的特大干旱;
(6)县城发生严重供水危机。
4.1.2 Ⅰ级响应行动
(1)县防汛抗旱指挥部指挥长主持会商,全体成员参加,启动县防汛抗旱指挥部汛期洪水调度指挥预案和经过批准的防御洪水方案。
(2)县防汛抗旱指挥部作出防汛抗旱应急部署,加强工作指导,并将情况迅速上报县委、县政府和州防汛抗旱指挥部。情况严重时,提请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议听取汇报并作出决策和部署。
(3)按有关规定宣布进入紧急防汛期,县防汛抗旱指挥部依法行使权力。
(4)按照权限调度水利、防洪工程。涉及到外区县管理的防洪工程,由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提请州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与有关方面协商。
(5)成立抗洪抢险前线指挥部。
(6)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协调部队支援地方抗洪抢险或应急供水。
(7)指导有关乡镇防汛抗旱指挥机构根据预案转移危险地区人员。
(8)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在24小时之内派专家组赴一线进行技术指导。
(9)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加强值班力量,密切监视汛情、旱情和工情的发展变化,做好预测预报和重点工程调度。
(10)组织财政、水务、商务、供销等部门及时为灾区提供资金帮助、紧急调拨防汛抗旱物资,交通部门提供运输保障,民政部门及时救助受灾群众,卫生部门及时派出医疗防疫队伍。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其他成员单位按照职责分工,做好相关工作。
(11)召开新闻发布会,及时发布《汛(旱)情通报》,报道汛(旱)情及抗洪抢险、抗旱供水信息。
4.2 Ⅱ级应急响应
4.2.1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启动Ⅱ级响应机制:
(1)一条河流发生20~50年一遇大洪水;
(2)多条河流发生10~20年一遇较大洪水;
(3)主要行洪河道一般河段或主要支流堤防发生严重险情;
(4)中型水库或重点小型水库发生严重险情;
(5)全县多个乡镇发生严重干旱灾害;
(6)县城发生较大供水危机。
4.2.2Ⅱ级响应行动
(1)县防汛抗旱指挥部指挥长或副指挥长主持会商,防指成员参加,启动县防汛抗旱指挥部汛期洪水调度指挥预案和经过批准和防御洪水方案。
(2)县防汛抗旱指挥部作出相应工作部署,加强防汛抗旱工作指导,将情况迅速上报县委、县政府和州防汛抗旱
指挥部。
(3)按照有关规定宣布进入紧急防汛期,县防汛抗旱指挥部依法行使相关权力。
(4)及时通知交通、电力、通信等有关单位搞好防洪自保工作,为社会抗洪救灾提供相关指导。
(5)成立抗洪抢险前线指挥部。
(6)协调部队支援地方抗洪抢险或应急供水。
(7)指导有关乡镇防汛抗旱指挥机构根据预案转移危险地区人员。
(8)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在24小时内派专家组赴一线进行技术指导。
(9)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加强值班力量,密切监视汛情、旱情和工情的发展变化,做好预测预报和重点防洪工程调度。
(10)组织财政部门及时为灾区提供资金帮助,水利、商务、供销等部门紧急调拨防汛抗旱物资,交通部门提供运输保障,民政部门及时救助受灾群众,卫生部门及时派出医疗防疫队伍。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其他成员单位按照职责分工,做好相关工作。
(11)及时发布汛(旱)情通报。
4.3 Ⅲ级应急响应
4.3.1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启动Ⅲ级响应机制:
(1)一条河流发生10~20年一遇较大洪水;
(2)多条河流发生5~10年一遇一般洪水;
(3)多个乡镇发生较大洪涝灾害;
(4)一般行洪河道堤防发生严重险情;
(5)小型水库发生严重险情;
(6)全县多个乡镇发生中度以上的干旱灾害;
(7)县城发生中度供水危机。
4.3.2 Ⅲ级响应行动
(1)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副指挥长或县水务局分管防汛副局长主持会商,县防汛抗旱指挥部部分成员或成员单位派人参加,酌情启动县防汛抗旱指挥部汛期洪水调度指挥预案和防洪预案,按照权限调度水利、防洪工程。
(2)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做出相应工作安排,密切监视汛情、旱情发展变化,加强防汛抗旱工作指导,将情况及时上报县委、县政府和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
(3)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统筹安排,相机蓄泄。
(4)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在24小时内派出专家组,指导乡镇防汛抗旱工作。
(5)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协调民政部门及时救助灾民,卫生部门组织医疗队赴一线开展卫生防疫工作。其它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开展工作。
(6)发布汛(旱)情通报。
受灾乡镇防汛抗旱指挥机构负责人主持会商,具体安排防汛抗旱工作,并将工作情况及时上报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
4.4 Ⅳ级应急响应
4.4.1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启动Ⅳ级响应机制:
(1)一条河流发生5~10年一遇一般洪水;
(2)一个乡镇发生洪涝灾害;
(3)中型水库开始泄洪;
(4)主要行洪河道开始行洪;
(5)全县多个乡镇发生轻度干旱;
(6)县城因旱影响正常供水;
(7)山区突发危害严重的山洪、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
4.4.2 Ⅳ级响应行动
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副指挥长或县水务局分管防汛副局长主持会商,县防汛抗旱指挥部有关成员单位和县水务局内设机构负责人参加,酌情启动应急预案,做出相应工作安排,加强汛(旱)情监控,适时引蓄利用雨洪水资源,并将情况及时上报县防汛抗旱指挥部领导,向成员单位和新闻媒体通报。
受灾乡镇防汛抗旱指挥机构负责人主持会商,具体安排防汛抗旱工作,并将工作情况及时上报当地党委、政府和县
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
4.5不同灾害的应急响应措施
4.5.1洪水
(1)河道洪水
当河道发生较大洪水时,当地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应按照批准的防洪预案和防汛责任制的要求,组织专业和群众防汛队伍巡堤查险,严密布防。当河道洪水位继续上涨,危及重点保护对象时,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和承担防汛任务的部门、单位,应根据河道水情和洪水预报,按照规定的权限和防御洪水方案、洪水调度方案,适时调度上游防洪工程,调节洪水、拦洪错峰,并采取一切有效措施加速洪水下泄。
(2)水库洪水
当水库水位超过汛限水位时,水库管理机构应按照批准的水库汛期调度运用计划开闸泄水,泄水前应通知下游有关乡村和单位加强防护,并向上级防汛抗旱指挥机构报告,当水库水位继续上涨接近设计水位时,其有管辖权的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应按照批准的水库汛期调度运用计划和防洪预案的要求,加强调度并组织专业和群众防汛队伍对水库建筑物进行仔细巡查,及时排除险情,必要时动用部队参加防守或突击抢险;当水库水位接近允许最高洪水位时,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应按照防洪预案和防汛责任制的要求,全力组织抢险,确保大坝安全。
在紧急情况下,可按有关规定宣布进入紧急防汛期,并行使相关权力,采取特殊措施,保障抗洪抢险的顺利实施。
4.5.2涝灾害
当出现涝灾害时,当地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应科学调度水利工程和排涝设备,开展自排和抽排;容易发生内涝的区域,要发动有关单位和社区居民搞好防涝自我保护,及时排除积水,尽快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4.5.3山洪灾害
山洪灾害应急处理由当地防汛抗旱指挥机构组织国土资源、水利、气象、民政、交通、建设等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做好相关工作。
当山洪灾害易发区降雨量较大或观测山体发生变形有滑动趋势时,当地防汛抗旱指挥机构或有关部门要及时发出警报,紧急通知相关乡镇、村庄按预案组织人员安全撤离,并及时实施救灾行动。发生山洪灾害时,若导致人员伤亡,应立即组织人员或抢险突击队紧急抢救,必要时向上级和当地武警部队请求救援。
当发生山洪灾害后,当地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应组织水务、国土资源、气象、民政等有关部门的专家和技术人员,及时赶赴现场,采取应急措施,防止山洪灾害造成更大损失。
4.5.4干旱灾害
县防汛抗旱指挥机构根据我县实际情况,按特大、严重、中度、轻度4个干旱等级,制订相应的应急抗旱措施,并负责组织抗旱工作。
(1)特大干旱
落实地方行政首长抗旱目标责任制,强化抗旱水源的科学调度和用水管理,确保城乡居民生活和重点企业用水安全。启动相关抗旱预案,并报上一级抗旱指挥机构备案。必要时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可宣布进入紧急抗旱期,启动应急开源、应急限水、应急调水、应急送水等各项特殊应急抗旱措施,适时向社会通报旱情信息,搞好抗旱宣传,动员社会力量支援抗旱救灾工作,维护灾区社会稳定。
(2)严重干旱
加强旱情监测和分析预报工作,及时掌握旱情灾情及其发展变化趋势,进行抗旱会商,研究部署抗旱工作,适时启动相关抗旱预案,加强抗旱水源的统一管理调度,实施全面节水,及时通报旱情信息和抗旱情况,督促有关部门和单位落实抗旱职责。
(3)中度干旱
加强旱情监测,定期分析预测旱情变化趋势,适时对抗旱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加强抗旱水源的统一管理调度和节约用水工作,及时上报、通报旱情信息和抗旱情况。
(4)轻度干旱
掌握旱情变化情况,做好旱情监测、预报工作,分析了
解社会各方面用水需求,做好抗旱水源的调度管理和节约用水工作。
4.5.5供水危机
当发生供水危机时,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应对城市地表水、地下水和外调水实行统一调度和管理,严格实施应急限水,合理调配水源;采取辖区内、跨县区应急调水,补充供水水源;强化定量供水和全面节水措施;协同水质检部门,加强供水水质的监测,针对供水危机出现的原因,及时采取措施,尽快恢复供水水源,保证城乡居民生活和重点单位用水安全。
4.6信息报送、处理和发布
4.6.1汛情、旱情、灾情等防汛抗旱信息实行分级上报,归口处理,同级共享。
4.6.2防汛抗旱信息的报送和处理,应快速、准确、翔实,重要信息应立即上报,因客观原因一时难以准确掌握的信息,应及时报告基本情况,同时抓紧了解情况,随后补报详情。
4.6.3属一般性汛情、旱情、灾情,报送本级防汛抗旱指挥机构负责处理。凡因险情、灾情较重,需上级帮助处理或可能对其它县区造成严重影响的,应及时向上一级防汛抗旱指挥机构报告。凡经本级或上级防汛抗旱指挥机构采用和发布的水旱灾害、工程抢险等信息,当地防汛抗旱指挥机构
应立即调查,对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4.6.4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接到重大汛情、旱情、灾情报告后应立即核实并按程序报告县政府。
4.6.5汛情、旱情及防汛抗旱动态等,由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统一审核和发布;水、旱灾情由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会同民政部门审核发布。
4.7指挥和调度
4.7.1进入汛期、旱期,各级防办应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全程跟踪雨情、水情、工情、险情、旱情、灾情,并根据不同情况启动相关应急预案。
4.7.2县防汛抗旱指挥部负责较大型水利、防洪工程调度;其它水利、防洪工程的调度由所属乡镇防汛抗旱指挥机构负责,必要时由上一级防汛抗旱指挥机构直接调度。
4.7.3造成人员伤亡的突发性水旱灾害事件,可越级上报。任何个人发现堤防、水库发生险情时,应立即向水务部门报告,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应立即组织抢险救灾。
4.7.4对将影响到相邻行政区域的水旱灾害或突发事件,应及时向受影响地区防汛抗旱指挥机构通报情况,并协助做好防汛抗旱指挥调度工作。
4.7.5因水旱灾害而衍生的疫病流行、交通事故等次生灾害,当地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应组织有关部门全力抢救和处臵,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次生或衍生灾害蔓延。
4.8抢险救灾
4.8.1出现水旱灾害或防洪工程发生重大险情时,当地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应根据具体情况,按照预案立即提出紧急处臵措施,供当地政府或上一级相关部门指挥决策,开展现场处臵或救援工作。
4.8.2处臵水旱灾害和工程重大险情时,各单位、各部门要在防汛抗旱指挥机构统一指挥下按照职能分工,各司其职,团结协作,快速反应,高效处臵。必要时,按照规定程序协调部队参加抗洪抢险救灾工作。
4.9安全防护和医疗救护
4.9.1各级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应高度重视抢险救灾人员的安全,调集必要的防护设备、消毒药品、备用电源和应急器械等,以保证使用。
4.9.2抢险人员进入和撤出现场由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决定。抢险人员进入受威胁的现场前,应采取防护措施,以保证自身安全。
4.9.3出现水旱灾害后,当地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应及时做好群众的救援、转移和疏散工作。妥善安臵灾区群众,保证基本生活。
4.9.4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应按照当地政府和上级防汛指挥机构的指令,及时发布通告,防止人、畜进入危险区域或饮用被污染的水源。
4.9.5出现水旱灾害后,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应组织卫生部门加强受影响地区的疾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报告工作,落实各项防病措施,必要时可设立现场紧急救护所,对受伤人员进行紧急救护。
4.10社会力量动员与参与
出现水旱灾害后,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可根据情况的性质和危害程度,经当地政府批准,对重点地区和重点部位实施紧急控制,防止事态及其危害进一步扩大。必要时可通过当地政府广泛调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应急突发事件的处臵。紧急情况下可依法征用车辆、物资、人员等,全力投入抗洪抢险。
4.11应急结束
4.11.1当灾害得到有效控制时,按有关规定宣布结束紧急防汛期或紧急抗旱期。
4.11.2依照有关紧急防汛、抗旱期规定调集和征用的物资设备、交通运输工具等,在汛期、抗旱期结束后应当及时归还;造成损坏或者无法归还的,按照有关规定给予适当赔偿或做其它处理。取土占地、砍伐林木的,在汛期结束后依法向有关部门补办手续,由当地政府对取土后的土地组织复垦,对砍伐的林木组织补种。
4.11.3紧急处臵工作结束后,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应协助当地政府进一步恢复正常生活、生产、工作秩序,修复水毁
基础设施,尽可能减少突发事件带来的损失和影响。
5应急保障
5.1通信与信息保障
5.1.1任何通信运营部门都有依法保障防汛抗旱信息畅通的责任。
5.1.2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应按照公共通信网为主的原则,合理组建防汛专用通信网络,确保信息畅通。
5.1.3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应协调通信管理部门,按照防汛抗旱的实际需要,将有关要求纳入其应急通信保障预案。出现突发事件后,通信部门应及时启动应急通信保障预案,迅速调集力量抢修损坏的通信设施,保证防汛抗旱通信畅通。必要时调度应急通信设备,为防汛通信和现场指挥提供通信保障。
5.1.4在紧急情况下,应充分利用广播和电视等媒体以及手机短信等手段发布信息,通知群众快速撤离,确保人民生命安全。
5.2现场救援和工程抢险保障
5.2.1对历史上的重点险工险段或易出险的水利工程设施,应提前编制工程应急抢险预案,以备紧急情况下因险施策;当出现新的险情后,应派工程技术人员赶赴现场,研究除险方案,并由防汛行政首长负责组织实施。
5.2.2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和防洪工程管理单位以及受洪
水威胁的其他单位,应根据抢险急需储备必要的抢险设备、抗旱机具、物资和救生器材。
5.3应急队伍保障
5.3.1防汛抢险队伍分为群众抢险队伍、部队抢险队伍和专业抢险队伍(地方组建的防汛机动抢险队和解放军组建的抗洪抢险专业应急部队)。
5.3.2防汛机动抢险队参加应急抢险,由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按照有关规定办理调动手续。
5.3.3调动部队参加抢险由当地防汛抗旱指挥部按照有关规定办理。紧急情况下,部队可边行动边报告,当地防汛抗旱指挥部应及时补办申请手续。
申请调动部队参加抢险救灾应明确提出灾害种类、发生时间、受灾地域和程度、采取的救灾措施以及需要使用的兵力、装备等。
5.3.4抗旱服务组织在干旱时期应直接为农民提供灌溉、生活用水,维修机具、租赁设备、销售抗旱物资、提供抗旱信息和技术咨询等方面的服务。
5.4供电保障
电力部门负责保证抗洪抢险、抢排沥涝、抗旱救灾等方面的供电需要和抢险救援现场的临时供电。
5.5交通运输保障
交通运输部门负责保证防汛抢险人员、防汛抗旱救灾物
资运输;负责群众安全转移所需车辆的调配。
5.6医疗保障
医疗卫生防疫部门负责水旱灾区的疾病防治;组织医疗卫生队赴灾区进行防疫消毒、抢救伤病员工作。
5.7治安保障
公安部门负责做好水旱灾区的治安管理工作,依法严厉打击破坏抗洪抗旱救灾行动和工程设施安全的违法行为,保证抗灾救灾工作的顺利进行;负责组织防汛抢险、分洪爆破时的戒严、警卫工作,维护灾区社会治安秩序。
5.8物资保障
5.8.1商务局、供销社按照职责分工做好县级防汛抗旱救灾物资保障工作。
5.8.2县级防汛物资重点用于主要行洪河道、重要防洪设施的抗洪抢险救灾急需。乡镇向县级调用防汛物资,由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下达调令;县向州级调用防汛物资由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向州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提出申请,州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下达调令。若情况紧急,可先电话传真申报,后补手续。申请内容包括调用物资品名、用途、数量、运往地点、时间要求等。
5.8.3防汛物资管理单位接到调令后,必须立即组织所属仓储单位发货,并向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反馈调拨情况。
调用防汛物资所发生的调运费和已消耗的物料费用,由申请调用单位负担。申请调用单位与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结算,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统一与调出物资的单位结算。
5.8.4申请调用防汛物资的单位,要做好防汛物资的接收工作。防汛抢险结束后,未动用或可回收的防汛物资,由申请单位负责回收,送还调出物资的单位存储。
5.8.5各乡镇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应根据《防汛物资储备验收标准》(SL297—2004)、《防汛物资储备定额编制规程》(SL298—2004)等有关规定,储备一定数量的防汛物资。干旱频繁发生地区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应当储备一定数量的抗旱物资。防汛抗旱物资由本级防汛抗旱指挥机构负责调用。
5.9资金保障
县级财政应安排一定数量的防汛抗旱补助费,用于补助遭受水旱灾害的地方和单位进行防汛抢险、水毁工程修复和抗旱补助。需动用防汛抗旱经费时,由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与县财政局协商,提出意见报县政府批准。乡镇人民政府应在本级财政预算中安排资金,用于本行政区域内遭受严重水旱灾害的工程修复补助。
5.10社会动员保障
5.10.1各级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应根据水旱灾害的发展,做好信息发布工作,一般信息由本级防汛抗旱指挥机构负责人审批后,通过媒体向社会发布;当出现影响较为严重的洪水和范围较大的严重旱情时,按分管权限,由县防汛抗旱指挥机构统一发布汛情、旱情通报,以引起社会公众关注,参与防汛抗旱救灾工作。
5.10.2县、乡防汛抗旱指挥机构成员单位在严重水旱灾害期间,应按照分工,特事特办,急事急办,解决防汛抗旱的实际问题,同时充分调动本系统的力量,全力支持抗灾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
5.10.3在防汛抗旱的关键时刻,各级防汛抗旱行政首长应靠前指挥,组织广大干部群众奋力抗灾减灾。
5.11技术保障
5.11.1建设和完善与州防汛抗旱指挥部相联接的县、乡镇防汛抗旱指挥调度系统和计算机网络系统,提高决策水平和信息传输的质量、速度。
5.11.2建设和完善信息采集系统,加快水情、工情、旱情分中心建设,为高度决策提供及时、准确信息。
5.11.3建设和完善水库、河道的防洪工程数据库和重点地区的地理、社会、经济数据库,实现信息的快速查询。
5.11.4建设和完善与州防汛抗旱指挥部及各乡镇防汛抗旱指挥机构之间的异地防汛会商系统和决策系统,实现防汛抢险救灾信息共享。
5.11.5县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应建立专家库,当发生水旱灾害时,由防汛抗旱指挥机构统一调度,派出专家组,指导防汛抗旱工作。
善后工作
县乡人民政府应组织有关部门做好灾区生活供给、卫生防疫、救灾物资供应、治安管理、学校复课、水毁修复、恢复生产和重建家园等善后工作。
6.1救灾
发生重大灾情时,灾区人民政府负责灾害救助的组织、协调和指挥工作。根据救灾工作实际需要,各有关部门和单位派联络员参加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日常工作。
6.2防汛抢险物资补充
针对防汛抢险物资消耗情况和储存时效,按分级筹措和常规防汛的要求,及时补充到位。
6.3水毁工程修复
对影响当年防洪安全的水毁工程,应尽快修复,力争在下次洪水到来之前恢复主体功能;遭到毁坏的交通、电力、通信、水文以及防汛专用通信设施,应快组织修复,恢复功能。
6.4灾后重建
相关部门应尽快组织灾后重建工作。灾后重建原则上按原标准恢复,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可提高标准重建。
6.5防汛抗旱工作评价
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每年应针对防汛抗旱工作的各个方面和环节进行定性和定量的总结、分析、评估,总结经验,找出问题,提出改进建议,以进一步做好防汛抗旱工作。
7附则
7.1预案管理
本预案由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负责管理,并负责组织对预案进行评估。各乡镇防汛抗旱指挥机构根据本预案编制修订相关防汛抗旱应急预案。县直有关部门根据本预案编制修订相关排涝、应急供水预案。
7.2奖励与责任追究
对防汛抢险和抗旱工作作出突出贡献的劳动模范、先进集体和个人,由县人事局和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联合表彰;对防汛抢险和抗旱工作中英勇献身的人员,按有关规定报请追认为烈士。对防汛抗旱工作中玩忽职守造成损失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条例》、《公务员管理条例》、《云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办法》,追究当事人的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7.3预案解释部门
本预案由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负责解释。
7.4预案实施时间
本预案自印发之日起实施。
二〇〇八年八月十一日
2008年4月2日
第二篇:易地搬迁对联
易地搬迁对联
陈剑龙整理
1、扶贫不忘共产党;搬迁铭记习书记。
2、斩断穷根搬迁策;勤劳即报政府恩。
3、搬出大山天地宽;脱贫致富前途望。
4、精准扶贫政策暖;易地搬迁情意浓。
5、入住洋房心窝暖;发愤图强报党恩。
6、坚定信念跟党走;脱贫致富奔小康。
7、梦圆搬迁真大爱;难报政府扶贫恩。
8、托党恩乐迁福地;感良政喜住新居。
9、真心帮扶解民困;精准发力助脱贫。10扶贫政策就是好;为咱百姓解烦恼。11帮扶之恩重如山;脱贫责任记心间。12党施仁政泽泽雨;民建小康耿耿心。13英明政策扶三农;伟大光辉照千家。14好日子舒心顺意;美生活幸福安康。15华堂韵欣逢盛世;新村焕彩记党恩。16住新居喜上眉梢;享党恩乐在其中。17扶贫措施显大智;惠民政策奔小康。18户尽脱贫春酿酒;人皆向善德培花。19政策英明改旧貌;路线正确出新生。20党造新屋焕秀色;民振雄心满春风。21政策拓宽平坦路;春风吹暖贫困家。22旭日随心临吉宅;春风着意入新居。23燕喜新居春正暖;莺迁乔木日初长。24一片彩霞迎旭日;满堂春风庆新居。25日丽风和锦铺院;冬暖夏爽笑满堂。26吉星高照福安地;盛世促成和睦家。27新屋落成千载盛;阳光普照一家春。28江山聚秀归新宇;蓬壁联辉映画堂。29花木向阳春光永驻;人民跟党福水常流。30看真贫真扶贫扶真贫;真办法实举措硬功夫。31改革开放实现国家富强;精准扶贫建成全面小康。
第三篇:易地搬迁管理办法 - 副本
化隆县昂思多镇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易地扶贫搬迁的相关要求和《化隆县人民政府关于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的实施意见》,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各级发展改革5部门是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的行政主管部门,在本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承担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的具体管理职责。
第三条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遵循政府引导、群众自愿、政策协调、讲求实效原则,严格按国家基本建设程序进行申报、审批、建设与管理。
第二章
搬迁对象及模式
第四条
易地扶贫搬迁的对象主要包括三部分群体:
1.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及省上确定的扶贫开发重点乡中生活在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落后、缺乏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扶贫成本过高、就地脱贫无望区域和年人均纯收入在国家规定贫困线以下的农牧民。
2.生活在水源涵养林区、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风沙沿线受荒漠化威胁严重地区,退牧还草工程禁牧区等生态位置重要、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土壤侵蚀模数长江上游在2000吨/平方公里·年以上、黄河中上游在5000吨/平方公里·年以上区域的农牧民。
3.生活在地质灾害频发、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地区需要避险搬迁的农牧民。
第五条
易地搬迁应以整村、整社搬迁为主。
第三章
安置区选择及安置模式 第六条
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必须是水土资源能满足搬迁农牧民生产生活需要,基础设施和社会公益设施通过必要的扶持建设能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且有带动搬迁农牧民脱贫致富产业的区域。
第七条
主要安置模式:
1.从山梁沟壑区及地质灾害严重地区向交通便利、基础条件较好的水川地及塬台地建点集中安置。
2.依托中小型水利工程,通过合法开发荒地或利用农场闲置地集中安置。
3.依托县城、小城镇、中心村集中安置。
第八条
易地扶贫搬迁建设用地应纳入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村镇建设规划,统一布局、集中连片。坚持节约用地、少占耕地、集约利用土地的原则。
第九条
易地扶贫搬迁建设用地利用荒地、戈壁、废弃地、闲散地等未利用土地的,可以无偿划拨方式供给;占用耕地的,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相关手续。
第十条
搬迁后的废弃建设用地应及时予以整治,作为农林牧发展用地,促进当地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改善。
第十一条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所需土地,应到当地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依法进行登记,并办理国有或集体建设用地使用证。
第四章
实施方案编报和审批
第十二条
实施方案编报。1.县市区发展改革部门根据当年确定的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建设内容、资金安排的原则和使用范围及本县市区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建设规划,组织相关部门编制本县市区易地扶贫搬迁实施方案,经县市区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领导小组同意后上报市州发展改革部门,并附项目的单项工程设计、搬迁人员名册及相关附图。
2.对各县市区上报的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实施方案,市州发展改革部门应组织相关部门认真审查、论证,并经市州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领导小组同意后,将审查意见与相关附件一并上报省发展改革委。
第十三条
对各市州上报的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实施方案,省发展改革委应组织省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及相关专家审查、论证,并报请省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领导小组同意后,审批分县市区实施方案。
第五章
计划管理
第十四条
省、市州、县市区发展改革部门在本级人民政府的领导及上级发展改革部门的指导下,编制本级易地扶贫搬迁规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作为确定实施方案的依据。
第十五条
省发展改革委根据审批确定的建设任务,编制全省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建议计划,报请省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领导小组同意后,上报国家发展改革委。
第十六条
省发展改革委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的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资金和建设任务计划,在30个工作日内将计划下达到各市州。市州发展改革部门收到省上下达的计划后,应当在15个工作日内全额下转到各县市区,并抄送省发展改革委备案。
县市区发展改革部门收到市州下转的计划后,及时组织实施。
第十七条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投资计划下达后,不得擅自调整或变更搬迁对象、安置地点、规模、标准和主要建设内容。如因特殊原因确需调整或变更的,应按程序报省发展改革委批准。
第六章
项目建设管理
第十八条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按省级项目进行管理。
第十九条
乡镇负责组织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有关前期工作。工程前期工作要严格按照规范进行,实施方案、单项工程设计应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按照行业规范标准编制。
第二十条
乡镇根据县政府批准的实施方案,组织审批单项工程初步设计,初步设计的深度要达到工程建设的需要。
第二十一条
对依托县城、小城镇、中心村集中安置的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要纳入并服从县城总体规划或小城镇、中心村建设规划,同时按照规划要求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
第二十二条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实行合同制管理,由乡镇、施工单位及行业管理部门签订合同。其中,发展改革部门负责工程管理与协调,乡镇负责组织群众参加工程建设,行业管理部门负责工程技术管理及质量监督检验,施工单位负责工程建设。第二十三条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严格按照批准的建设方案和相关规范组织施工,不得随意变更已经批复的单项工程初步设计方案和建设内容。因特殊原因确需变更设计和调整概算的,应当报县发展改革部门批准。
各村在组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中,要严格按项目建设程序,建立科学的工程建设机制,确保工程质量。
第二十四条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实行公示制。乡镇要将项目名称、建设地点、建设内容、总投资及构成、项目实施单位、项目负责人、技术负责人、监督电话等主要内容通过展板广播等向社会公布,建设单位要在工程实施地显要位置设置公示牌,接受群众监督。
第二十五条
县发展改革部门每年要适时组织相关部门对工程进行检查、指导,及时了解和掌握工程建设、资金到位及使用等情况,协调解决工程建设中的问题,并及时将检查情况报易地搬迁办公室。县发展改革部门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全程管理,做好搬迁对象审查、搬迁农牧户管理卡和搬迁人口资格审查表填制、资料整理和进度报表上报。同时,应该协调做好施工技术指导、工程质量检查等工作。
第二十六条
乡镇主管必须在每月底前向县易地搬迁办公室上报本月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进展、资金到位、农牧民搬迁和安置等情况。
第二十七条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竣工验收按照《青海省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竣工验收办法》执行。
第二十八条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竣工验收后要及时组织移交,并建立管护制度,明确管护责任,确保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发挥效益。
第二十九条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严格按照一年建设、两年搬迁、三年稳定的目标考核,对不能按期完成工程建设和搬迁安置任务的,县发展改革委将在两年内停止安排该地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并相应调减正常以工代赈项目和资金。
第七章
资金管理
第三十条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建设资金包括中央专项、省预算内基建配套、省级专项配套和市州、县市区政府配套及群众自筹资金。
第三十一条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资金实行专户储存、专款专用、封闭运行,并按照工程建设进度及时足额拨付,严禁挤占、挪用。工程建设单位应严格执行基本建设财务管理相关规定。
第三十二条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中央专项补助标准:非建档立卡贫困户集中安置(自主安置)45000元标准补助;建档立卡贫困户集中安置(自主安置)按户均80000元标准补助。国家相关补助标准调整后,以上补助标准相应进行调整。
第三十三条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中央专项补助资金主要用于解决搬迁群众基本生产条件及必要的生活设施,具体包括:
1.搬迁人口的住宅和必要的生活设施建设; 2.农田建设;
3.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及人畜饮水工程建设; 4.交通道路、农电线路建设;
5.适当安排教育、卫生、基层政权建设等项目。
第三十四条
各村要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积极引导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农村“六小工程”、国土整治、基层政权建设、教育、卫生、整村推进等项目资金,在保持原有的管理渠道不乱、资金使用性质不变的前提下,以各村为单元,以规划为基础,以项目为支撑,做好资金整合工作。
第三十五条
各级发展改革部门应当积极配合监察、财政、审计等部门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的监督检查和审计,发现的问题要及时处理。县发展改革部门定期对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资金的拨付、到位、配套、使用等情况进行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第三十六条
各村可以在本级易地扶贫搬迁工程配套资金中安排一定比例的项目管理费,主要用于规划和实施方案的编制、规划、方案评估、工程检查、费用开支。
第八章
组织管理
第三十七条
乡镇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总体规划的制定、重大事项和有关政策的协调,并对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方案的落实、技术方案的执行和工程质量进行全面监督和严格考核。
第三十八条
乡镇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宣传动员、组织实施、计划管理、资金监督、政策兑现、技术服务和检查验收等工作。
第三十九条
乡镇易地扶贫搬迁领导小组协调各成员单位,按照各自的职责和业务分工,做好本部门的相关工作。第四十条
乡镇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应当有计划地组织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管理人员开展学习、交流和培训,提高业务素质。
第九章
附
则
第四十一条
各地可根据本办法,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具体实施细则。
第四十二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第四篇:易地搬迁工作总结
四、主要效果
通过实施以工代赈和易地扶贫搬迁,建设农村新社区,经济、社会、环境效益明显,极大地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改善了农民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条件。以工代赈和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的实施,从群众关心的住房建设着手,帮助群众建设经济适用、功能齐全的房屋,解决了群众住房难的问题。同时,水、电、路、学校、医疗等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2、促进了社会和谐。农村外出务工家庭通过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迁移至农村新社区后,解除了外出务工人员对家中老人、小孩的担忧,能够放心务工。
3、凝聚了基层组织的向心力。通过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建设村民综合服务中心,密切了党群关系,解决了群众求医、法律咨询和信息需求,方便了群众生活,基层党组织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得到了提升。
4、加快了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减少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减少了水土流失,保护了环境。搬迁群众广泛利用农村沼气、太阳能等新型能源,进一步改变了农村用能结构,推进了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5、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群众通过建新房、树新风、建新村,村民一改以往不良的生活习惯,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村容、村貌得到极大改善,乡风文明呈现一派新气象,加快了新农村建设步伐。
五、存在问题
1、我市贫困人口多、分布广、贫困程度深。截止2010年底,按照1600元贫困线标准,全市还有贫困人口75万人,占全市农村人口的30.8%。主要集中在秦巴中高山区,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落后,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
2、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由于自然灾害频发,尤其是去年“7.18”暴雨洪水灾害,我市水、电、路等农村基础设施受损严重,通达条件差,解决贫困群众行路难的任务还很艰巨。
3、贫困地区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标准偏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
4、配套资金落实难,资金到位不及时,一定程度影响了项目的建设进度和工程质量。
5、部分项目前期工作不细致,规划设计不到位,部分项目区的整体效益不明显。
六、对策建议
1、加大易地扶贫搬迁规模。“十二五”期间,我市需移民搬迁45万人。恳请省发展改革委继续支持我市的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增加易地扶贫搬迁规模。
2、加大以工代赈投资规模。加大以工代赈投资规模,使县区在照顾面上工作的同时,对贫困人口相对集中的连片重点贫困区域,实行片区综合开发,统筹兼顾,突出重点、集中投入、整体带动,集中力量抓好一批骨干示范项目建设,充分发挥示范项目的带动和引导作用。
3、强化以工代赈全过程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和资金安全。认真执行《陕西省以工代赈实施细则》,结合新形势,不断完善以工代赈管理制度和办法,提高以工代赈工作质量和水平,确保工程质量和资金安全。
5、与时俱进,拓宽扶持领域。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要求,在继续坚持主攻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对人口相对集中的贫困村实行标本兼治,综合治理。
第五篇:易地搬迁管理办法
云南省国债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项目
竣工验收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国债易地搬迁扶贫试点工程竣工验收管理,全面考核建设成果,强化监督手段,确保工程建设符合要求,发挥投资效益,根据原国家计委《国家计委关于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的实施意见》(计投资[2001]1834号)、《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好国家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作的意见》(云政发[2001]104号)文精神,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项目实施完成后,应及时组织竣工验收,以利于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工程项目发挥作用。
第三条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项目完成后,应能正常使用方可进行竣工验收,并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组织开展竣工验收工作。
第二章 竣工验收依据
第四条 竣工验收的主要依据:
一、项目可研报告、初步设计(或实施方案)、项目批准文件、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文件、土地用地审批文件及投资安排计划等。
二、有关行业工程技术标准及规范。
三、工程合同、施工监理、质量监督等协议文本。
四、有关政策规定。
第三章 竣工验收组织
第五条 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的竣工验收组织工作,由易地扶贫搬迁工程项目主管部门负责。第六条 竣工验收工作应由各有关工程项目行业主管部门及环保、土地等部门参加,负责协调组织竣工验收的相关工作。
第七条 竣工验收工作应根据工程项目的规模,结合技术要求,针对工程性质,组成竣工验收专家组或技术组、负责竣工验收具体工作。
第四章 竣工验收方式
第八条 竣工验收实行单项工程初步验收与总体项目竣工验收两阶段进行。第九条 单项工程初验由县级主管部门组织,初验报告报州(市)项目主管部门备案;总体项目验收由州(市)项目主管部门组织,竣工验收报告报省级主管部门备案。省级主管部门视情况进行抽验。
第十条 单项工程按批准的建设内容实施完成,具备搬迁条件及使用功能,方能进行单项工程的初验。
第十一条 各类单项工程全部按批准的建设内容实施完成,建成投入使用,经初验通过,农户搬迁完毕,方能进行总体项目验收。
第五章 竣工验收程序
第十二条 竣工验收程序按验收准备、现场检查、综合评价三个步骤进行,验收工作包括工程项目和工程资料两方面。
一、验收准备。由项目实施单位提出竣工验收申请、并填写项目竣工验收申请表(祥见附表一),提交竣工验收方案、以及相关资料报验收主管部门审查通过后,开展验收准备工作。
二、现场检查。由验收主管部门组织相关部门和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现场验收。
三、综合评价。对建设项目相关内容作出评价,并填写工程竣工验收报告书(祥见附表二)。
第十三条 工程项目的验收主要对工程实物进行现场查验。工程资料的验收主要查验工程相关资料,包括综合资料、技术资料、财务资料等。
一、技术资料。主要包括工程项目一揽表,工程技术文件,建材合格证明,质检报告,工程检验、验收与鉴定记录,工程会审、变更记录,工程图表及工程竣工图等。
二、财务资料:主要包括项目审批文件、投资计划文件,竣工结算、财务审计、资金拨付等。
三、综合资料:主要包括土地使用、工程招投标文件、合同文件、资产管护等。
第六章 竣工验收内容
第十四条 竣工验收的内容包括工程完成情况、工程质量、项目实施情况三个方面。
一、工程完成情况主要查验各类单项工程是否按批准的建设内容实施完成,工程建设规模、建设标准等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二、工程质量验收,主要查验各类单项工程的施工质量是否符合技术规范、是否达到设计要求的质量标准、对工程作质量评定。
三、项目实施的验收,主要对建设项目全过程进行系统的检验,对实施项目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及后续管理、对搬迁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产业后续发展等作综合评价。
第十五条 竣工验收应出具竣工验收证明,对遗留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和措施。总体项目的竣工验收证明须报省备案。
工程验收后,应及时办理固定资产移交手续,明确产权。
第七章 工程档案
第十六条 易地扶贫工程必须建立工程档案,办理移交工程档案资料工作,作为工程项目的永久性文件及复查的重要依据。
第十七条 易地扶贫工程应设立档案管理制度,加强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和管理,不得丢失或损坏档案资料。
第八章 其他
第十八条 本办法自发文之日起施行。
第十九条 本办法由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负责解释。各地可参照本办法制定实施细则,并报省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