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争做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领头雁——村级服务型党支部先进事迹材料
争做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领头雁
——村级服务型党支部先进事迹材料
走进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高庄镇孙楼村,条条水泥路掩映在林间,绿顶灰墙养殖圈舍错落有致,牡丹基地里一片生机盎然,村级活动阵地美观大方,田间辛勤劳动的群众笑声不断,到处洋溢着欢喜的气氛。这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带给菏泽这个偏远村庄的新变化,也是孙楼村党支部服务群众作出的新成果。
高庄镇孙楼村地处菏泽城西北20公里,党员32人,辖8个村民小组,340 户,总人口 1600 人,耕地2600亩,以种植油用牡丹、养殖肉牛、奶牛为主,工业、农业、旅游业发展迅速。村党支部以“五好标准”为目标,以加强班子自身建设和转变党员作风为重点,以农业产业调整、富民强村、服务群众、惠及民生为着力点,提出了“抓班子,强队伍,重服务、调结构、促发展”的工作思路。党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不断增强,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村级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2014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15000元。
带头做,做表率,发挥作用树形象
“我是党员,我必须要带头!”63岁的老支部书记孙守清坚定的说道。2014年,孙楼村“两委”严格执行群众“一事一议”制度,由群众投工投劳硬化村级公路。老党员孙守清,不顾年事已高,身体力行,连续20天,坚持在公路建设一线,每天坚持早出整理、分发工具,晚归查漏补缺,当 1 时,村里考虑到他的实际情况,建议他少投劳,但村民们没有拗过他的倔脾气。在老支部书记的感召下,党员群众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孙楼村全长3.5公里的水泥路仅用了20天于2014年7月通车使用。在酷暑中总有一个身影,每天坚持给修路的工人们送水,连家里的小孩都顾不上照顾。这就是孙楼村普通的共产党员,伟大的母亲王华志。工人们是这样说的“如果修不好这条路,我们就对不起王大妈”,正是这种热情,使这段公路保质保量提前完工,结束了当地村民祖祖辈辈行走在泥泞小路的历史。党员带头示范,群众积极响应,孙楼村实现村组公路硬化率100%。
调结构、谋发展,服务百姓办实事
“当了村干部,就要时刻把群众的事当作自己的事,尽最大努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群众满意了,我们也就知足了。”这是孙楼村支部书记孙洪卫和“两委”班子多年来共同的心声。多年来,村“两委”犹如鲁迅笔下的孺子牛,身体力行,用实际行动见证了他们的诺言。
“地下无矿藏、地上无工厂,要发展经济,只有从种植、养殖上做文章”。2012年,经过认真研讨,村支部决定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上下狠功夫。当时,高庄镇要引进畜牧龙头企业建立现代畜牧园区,党支部书记孙洪卫得知消息后,毛遂自荐,向镇党委承诺一定做好土地流转等工作,保证把村里的肉牛养殖业发展起来。事实如此,孙楼村“两委”积极配合镇党委,披星戴月深入农户讲政策、做工作,仅用了7天时间就完成了鹤源有限公司使用150亩土地的流转工作。
“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发展成为党员”孙书记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早在2010年,他发动党员、群众按“公司+农户”的模式大力发展肉牛养殖,积极争取改、扩建牛舍资金,建青储池。孙楼村年轻党员何通,主动学习养殖技术,率先发展为养牛大户。看到养牛收益后,他主动带领群众大力发展。如今,有西门塔尔肉牛1400余头,黄牛300余头,奶牛1500余头,成立了两个养牛合作社,是菏泽市鲁西南黄牛育种繁殖基地。
2014年,村支部把眼光投向了油用牡丹种植,在村“两委”班子的带领下,成立了孙楼天源牡丹种植专业合作社和孙楼天洪牡丹种植专业合作社,采取“支部+合作社+公司+农户”的种植新模式,一次性流转土地2600亩,于当年10月中旬全部种植上牡丹,成为菏泽市名副其实的牡丹种植专业村。
通过近5年的不断努力,村中建起了集住宿、娱乐、休闲为一体的现代化老年公寓,能够容纳200名老人养老;规划了两个千亩牡丹园、一个黄金梨采摘园、一个苹果采摘园、两个垂钓园,“春赏花、夏垂钓、秋品果、冬尝鲜”的“四季乡村游”已见雏形。文化广场、乡村文明大舞台、秧歌队、街舞队、四德榜、道德讲堂、文化一条街、健身器材等群众健身娱乐文化设施一应俱全;村级企业发展迅速,先后有神华食品、赫宁电器、贵源面筋等3家企业入驻孙楼工业园区。
“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积极探索农业为基础、工业为支持、服务业融合发展的新模式,带领全村群众走上小康 3 致富路。”支部书记孙洪卫充满信心。
强班子,建机制,提升支部战斗力
孙楼村的发展巨变是怎样实现的?党员和群众的战斗力怎样提高的如此快?广大干部群众的凝聚力是如何形成的呢?
这一切都是村支部一心一意抓班子、带队伍,聚精会神建机制、调结构、谋发展的结果。一是重学习、强班子。村党支部从提升班子队伍素质,强化自身能力,增强引带能力上做起,认真进行学习,坚持每月进行集中学习,实现素质的再提高。二是建机制、增合力。进一步完善了党务公开、民主决策、分工负责、集体议事等工作制度,明确班子成员分工,落实创先争优责任,使班子合力进一步增强。三是讲民主、提战力。村党支部开展工作时重团结,讲民主,认真执行“四议两公开一监督”工作法,党支部提议、村“两委”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决议重大事项,使各项工作得到顺利开展,党支部凝聚力和战斗力进一步增强。四是定目标、明方向。广泛征求党员、村民代表和群众的意见、建议,组织每名党员形成了目标承诺书,并召开全体党员、村民代表会议,进行公开承诺,做到了工作有方向、有目标。五是抓阵地、夯基础。村党支部认真实施特殊党费援建项目,建设完工了高标准的党组织活动场所及配套设施,按时完成了远程教育设备的安装调试,并在党员培训、城乡环卫一体化、产业结构调整、土地确权中充分发挥远程教育的作用,真正达到了“党员干部受教育,群众得实 4 惠”的目标。各项规章制度上墙,配备了办公桌椅、书柜等,确保干部办公有场所、党员活动有阵地,电教播放有设备,群众休闲有去处,各项活动健康开展,党组织活力明显增强。
一项项工作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完成了,展现在村民面前的是一座高标准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村民们笑了,村党支部一班人紧缩了很久的眉头舒展了。有了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村里的年轻人每天来这里看书、看报、运动、娱乐,往日的一些坏习惯没有了,村里的风气真的变了,变好了。
过去村里是“挎包村长、流动公章、现场办公”,村民办事很不方便。如今村级阵地建设好了,如何方便群众办事,提供优质服务,党支部充分考虑基层工作实际需要,在镇党委的指导下,去年3月,孙楼村率先试点建设村级便民服务代办站。如今村级便民服务代办站经过实践检验,广受村民欢迎,高庄镇迅速在全镇推广,成立了网上便民服务大厅,结合代办点,实现了既方便群众办事,又能使村干部集中精力办事。把群众的多元需求诸如计划生育一胎注册、二胎办证、养老保险缴纳等事项纳入代办站服务内容,真正使群众感觉到便利。
近些年,村党支部严格按照“坚持标准、改善结构、保证质量、慎重发展”的方针,发展党员优结构。全面实行发展党员公示制和全程联名推荐制,采取村支部推荐培养、镇党委考核把关的方式来发展党员。扩大民主,加强监督,切实保证发展党员的质量。2014年,村党支部坚持从致富带头人、产业大户、科技示范户中确定入党积极分子3人,转 5 正入党1人,平均年龄35岁,文化程度都在高中以上,从而改善了党员队伍的年龄层次、文化结构。他们原来都是致富能手或在各业中成绩突出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人才,被接纳为党员后增添了党组织的生机与活力。
与此同时,村党支部还坚持把“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党员承诺”活动作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载体,切实转变工作作风。通过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党员创先争优、转变作风、发挥作用。党支部书记孙洪卫带头承诺、积极践诺,并积极争取落实,发挥了表率作用,每个党员分别确定出自己的争创目标,做到心中有目标,工作有任务,行动有效果,得到了群众的好评。
农业结构调整是新形势下农民致富的有效途径,村级服务型党组织肩负着带领农民走共同致富道路的重任,孙楼村支部用自己的汗水和辛勤劳动,编织了农民发家致富的一幅幅蓝图,广大人民群众多么希望能出现一大批象孙楼村支部一样的领头雁。
如今孙楼村政治安定,经济快速发展,群众安居乐业,出现了风正、气顺、心齐、劲足的良好局面。村党支部先后获得区、镇先进党支部,菏泽市牡丹种植专业村等荣誉称号。
第二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农产品的供求格局和市场条件的根本性变化,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因素由单纯的资源约束转向了需求约束。在此形势下,农业进一步发展,须在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下,以市场为导向,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一、目前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的问题
改革以来我国的农业产业结构虽然得到了较快的调整,但是与变化更快的市场关系相比,却总是慢半拍。特别是最近几年,伴随着宏观经济形势的巨变,我国农业发生了重大的阶段性转变,农产品出现供给过剩,农民收入增加受到“卖难”和价格下跌的严重影响,农业生产结构与市场需求结构的矛盾变得非常突出。
二、政府与市场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一个长期动态过程,特别是目前,农业发展正处于一个关键时期,要求对农业进行战略性调整。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既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积极作用,又要积极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
在原计划经济条件下,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变化,完全是政府的行为,是通过中央计划、层层下达任务的自上而下的方式实现的。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结构调整主要是通过价格信号的诱导机制实现的,是农业生产者的行为和自下而上的变化。但是,由于我国农民经营能力十分有限,市场发育离成熟完善的程度还相差甚远,加之农业特殊的产业特性,致使广大农民很难顺利实现结构的调整。这表明,目前微观决策与宏观供求关系之间的矛盾,是制约农业结构调整的重大障碍。因此,政府必须充分关注我国农民人数众多、经济容量狭小和抵御风险能力很弱这一特点,既要看到市场化改革给农民带来的巨大利益,也要认识到市场经济对个体小农的冲击。
因此,在市场化改革中,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农民的利益问题,并在政策安排上有充分的体现。特别提出以下几点:1.调整农业结构,首先要调整总量供求关系。2.保持农民利益,妥善处理财政负担与农民收入的关系。3.加强信息服务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结构是否能够得到优化调整,取决于产品和要素的价格信号是否真实、准确,即在发展市场农业的过程中,价格信号是决定资源配置的方向、规模和速度的核心因素,进而是引发结构变化和资源配置效率水平变化的基本动因。
三、进一步调整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政策建议
1.扩大优良品种,提高农产品优质率。增加优质农产品的生产,不仅有利于从整体上实现农产品质的提高,也有利于缓解农产品普遍供大于求的矛盾。通过提高农产品优质率,加快农业科技进步的步伐。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程度如何,归根结底是取决于科技进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必须建立在科技进步的基础上,从本国国情出发,大力推广和运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不断提高科学种植和科学养殖的水平,提高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优质率和产出率,使我国农业的整体科技含量能有一个明显的上升,实现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取得较好的农业综合经济效益。
2.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逐步优化生态环境。长期以来,我国水土流失严重,国土荒漠化趋势加重,自然灾害频繁,都是与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有很大关系。而生态环境被破坏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毁林开荒、围湖造田和开垦草原。退耕还林还草还湖不是权宜之计,不是在粮食充裕情况下的一时安排,而是长远的战略性措施。
3.调整农业布局,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除了要从全国着眼农业总体结构外,还必须从各个地区着手调整农业区域结构。全国的农业产业结构是否合理,和各个地区的区域结构有着直接关系。各个地区有着不同的自然、经济和社会条件,既有各自的特长和优势,也有各自的缺陷和劣势,只有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农业产业结构,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确立较为有利的地位,进而形成一个具有活力的全国农村产业结构,并且促进和保持农业的长期持续稳定发展。当前,我国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各个地区的区域结构趋同现象严重,区域优势没有很好形成,更没有充分发挥作用。
4.健全农业产业体系,保证农民收益增加。农业作为一个完整的产业,应当是生产、加工、流通等紧密连接在一起的。完整的农业产业结构,不仅包括农产品的生产环节,而且包括农产品的加工环节和流通环节。在农业发达国家,农业早已不是指单纯的农产品生产环节,而是包括农产品加工和流通在内完整的农业体系。相比之下,我国农业至今基本上仍然没有摆脱单一生产环节的束缚,总体上存在着与加工、流通环节脱节的结构缺位,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农业产业体系。推进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一个举足轻重的任务就是解决结构缺位问题,逐步建立农产品生产、加工和流通等环节连成一体、协调运转的农业产业体系,并且在此基础上建立带领农民有组织走向市场的组织形式,形成有利于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的利益分配机制
第三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材料
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提高农业效益 增加农民收入
近年来,***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县有关部门的精心指导下,乡党委、政府团结带领全乡广大人民群众,围绕“三基(基础设施建设、基础教育建设、基层组织建设)一调(产业结构调整)一转(转变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着力于“六抓六促(抓设施建设,促经济发展;抓扶贫攻坚,促农民致富;抓农村教育,促素质提高;抓龙头企业,促结构调整;抓工业发展,促财政增收;抓统筹发展,促社会进步)”和逐步建成“四个中心(水城县南部交通枢纽中心、工业组团中心、农产品交易中心、文化活动中心)”的发展思路,本着“产业调特、规模调大、品种调优”的原则,逐步构建“市场引导、龙头带动、农民参与、政策扶持、政府服务”的产业化发展模式,以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为已任,调整优化结构,稳定粮食基础,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发展后劲,扩大经作比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基本情况
***乡位于水城县西南部,全乡总面积104平方公里,距市心中76公里,平均海拔1200米,年平均温度18.5℃,降雨量1100-1200mm,气候温热,雨量便低,干湿季节明显,属典型亚热带河谷气候,素有“天然温室”之称。耕地面积21210亩,其中水田9810亩,旱地11400亩,人均耕地面积0.7亩。全乡辖15个行政村,154个村民小组,居住着汉、布依、苗、彝等民族,少数民族占全乡总人口的45%。2008年,全乡生产总值完成86093万元,农业生产总值9183万元,粮食总产量完成10828吨,财政收入完成8371万元,人均占有粮319公斤,人均纯收入2698元,-1-
粮经比35∶65。
二、农业产业结构调情况
***乡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从本乡的实际出发,引导群众抢抓机遇,充分发挥***的区位优势,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大力发展种养殖业,走姜、果、蔬、猪、蜂的发展路子。产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结构进一步优化,优势产业日益增强,几种支柱产业规模逐步壮大。
(一)抓春耕生产,促规模发展。在春耕备耕中,农用物资准备方面:进杂交玉米种45000公斤,杂交水稻13000公斤,氮肥800吨,磷肥400吨,复合肥60吨,农膜40吨,农药0.4吨;春播进度方面:完成蔬菜种植13000余亩,占县下达任务8500亩的147%马铃署种植8300亩,占县下达任务8000亩的103%,玉米种植7150亩,占县下达任务7600亩的94%,大豆种植800亩,占县下达任务1300亩的61.53%,杂粮种植400亩,占县下达任务3000亩的13.33%,杂交玉米高产示范基地1个,面积200亩,正在移栽。在工作中主要围绕“五抓”落实春耕生产工作。一是抓“早”。提前安排部署,2008年未召开会议对春耕生产工作进行了全面安排和部署。提前调运优质良种,确保了种子及农用物资的供应,组织农技人员深入农户进行种植规划,推广良种良法。二是抓“巧”。广泛宣传,营造氛围,由分管农业的副乡长带队,组织农业服务中心、农技站及驻村工作人员组成的宣讲组,带政策、带信息深入全乡15个村,千方百计调动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召开村组干部会和群众动员会,向广大种植农户发放《致***乡种植户的一封信》5500余份,在全乡范围内采取悬挂宣传布标、张贴宣传标语、制作宣传牌坊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三是抓“实”。专门成立了由乡长任组长、分管农业的副乡长任副组长、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春耕生产工作领导小组和以乡纪委书记为组长的春耕生产工作督查组,专抓春耕生产工作。乡政府与各单位各村签订责任书,将各项春耕生产工作任务落实到相关单位、村和人头上。督查组一周一查,确保工作落到实处。根据各村的农业生产条件,将种植指标落实到村,再由村组分配到户。在技术指导上,定点到人,实行量化考核,与月工资挂钩,确保了种植技术。春耕生产工作做到措施、督查、人员、责任、技术五到位。四是抓“好”。各点上的农技指导员与各挂村工作组、各村齐心协力,从整体规划布局到指标分配、良种选购、种植指导和病虫防治等进行了全程跟踪服务,确保春耕生产指标完成,形成规模,种出实效。五是抓“精”。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目标,注重连片种植,因地制宜,种出特色。以新联村为示范点,规划了3000亩的茄子和辣椒等早春蔬菜基地,切实带动了早春蔬菜的发展。在民主村规划200亩优质玉米高产示范种植基地,在市、县每亩补助3斤良种的基础上,乡政府每亩补助农户地膜50元。目前,地块丈量已结束,种子、农用物资等已调运到位,正组织农户做各项准备工作。
(二)抓产业模式,促结构优化。认真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初步形成“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的产业化经营模式,通过“二厂五合作社”(金农食品加工厂、生姜脱硫加工厂、四季鲜果蔬专业合作社、横发养蜂专业合作社、永鑫兔业合作社、天合养殖专业合作社、德发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带动,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正在形成,精肉渣、蜂蜜产品已打开省内市场,生姜脱硫加工厂已投产,产业化经营的步子在迈进。继续加大“四个基地”的建设力度。一是双井村建黑山羊基地1个,养殖规模500只以上,投资50万元,实行圈养;二是加大大寨村养猪基地建设力度,2011年饲养母猪达3000余头,产仔猪达20000余头,生猪年出栏达2万余头;三是白岩脚村继续实施好种
草养牛基地,有基础母牛160头,计划将规模发展到种草100亩,养牛300头;四是新光村大力发展养蜂基地,已发展4000箱,产值120万元;五是发展万亩蔬菜基地,投入12万元给果蔬协会建常年大棚20个,投入3万元解决民主村500亩辣椒基地的种子地膜,促成基地与金农食品厂签定保护价销售协议,价高随行就市,促进了订单农业的发展。通过资金帮、科技扶、人员带的方式,扶持和鼓励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带动全乡产业结构的发展。
(三)抓区域布局,促农业增效。根据交通、气候、水资源及销路等综合因素,因地制宜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布局。在交通便利的5个低海拔村大力规划蔬菜种植;在4个中海拔的村大力发展生姜种植;在铁路沿线5个村发展经果林种植,在特色村扩大种养殖规模。为确保科学种植,引导好农民选好品种,做到品种调优、规模调大、结构调特,切实增加农业生产效益。在抓好农业工作上,建立健全了领导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与其他中心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检查、同落实、同考核。2008年,投入蔬菜种植经费12万元,在大寨村发展8亩常年蔬菜大棚的建设;投入资金10余万元,建成民主村300亩“百果园”科技示范基地。目前,已建成500亩辣椒基地、500亩弥猴桃基地、500亩杨梅基地、500亩雪莲果基地。为确保农产品能及时进行市场,在小城镇为蔬菜商贩搭建收购摊位20个,卖肉摊位20个,保证了蔬菜和生猪产品的畅销。加大养殖业扶持力度,抓好春秋两防工作,全年W疫苗注射密度达98%以上、猪温注射密度达95%以上,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治注射密达98.5%以上。目前全乡母猪存栏8408头,年出栏仔猪4万头,生猪存栏32304头,家禽存栏129336羽。
(四)抓技术推广,促质量提升。为强化技术推广,提高科技含量,不断加强农技科技培训力度,2008年完成农技普及培训
2.5万元人次;完成“绿证”培训6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60人,引导性培训220人。组织各村支书、主任和部分种养殖大户到大寨村四季鲜专业合作社的大棚常年蔬菜基地和养猪基地进行实地参观,由乡农技人员现场作技术示范和讲解;组织农技便民服务队深入各村田间地头,现场指导群众科学种植;由农业服务中心和兽医站技术人员实行定点指导,为农户提供选种、种植、喂养、防疫等全程管理服务。有力提高了群众的科技意识和技术水平。
(五)抓资源优势,促特色种植。
充分利用***区位和气候资源优势,发展早熟蔬菜种植。2008年完成早熟蔬菜种植11125亩,品种10余个,产量达到16092吨,2011年为全乡种植户补助地膜和种植50万元,发展早春蔬菜13000亩。在蔬菜种植上推行“三不”政策。一是不买单。保证种植规模的基础上鼓励农户发展种植;二是不强求。在种植品种上不强求农户种植单一品种;三是不一刀切。以市场价格为基础,群众按什么品种价格高种植什么品种的自愿方式进行种植。在政府引导上注重“三性”。一是注重示范性。通过为大寨村示范点在网上购买新品种实行示范种植,成功后再在全乡推广;二是注重引导性。乡农业服务部门在充分分析市场的基础上,再引导农户种植,努力克服供过于求,价贱伤农的问题;三是注重综合性。不要求农户统一种植单一品种,对早熟蔬菜种植进行综合发展。
三、下一步的工作打算
(一)充分利用***乡气候自然资源丰富的这一大优势,做强优势产业。重点发展经济作物种植产业,进行规范化种植和管理,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产业科技水平。加强示范基地建设,带动产业建设和开发。继续深化农村各项改革,调整产业结构,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全面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和效益。做好***优质早
春蔬菜和仔猪养殖两个特色产业的开发,突出打基础、找市场、调结构三个特点,努力培育等支柱产业,实施改革开放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教兴乡战略、特色经济战略和集镇化战略。
(二)以人民群众脱贫致富为根本出发点,进一步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全面提高群众的整体素质,加快农业产业结构和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大地规范化建设,有条件的村大力发展科技示范种植和养植。
(三)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围绕支柱产业,集中力量,突出重点,逐步建成各类经果林、养殖业、无公害优质蔬菜基地等。重点发展无公害蔬菜、农副产品加工、完善小城镇农产品交易市场。
(四)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促使***产业平衡发展。积极争取国家扶持,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利用***煤电项目开发的大好机遇,多渠道筹集资金,通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片区开发等,着力解决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环节。优化产业布局,发展优势产品。特别是放手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积极鼓励发展商贸、餐饮、运输及文化和其它公共事业,不断提高第三产业在全乡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以二、三产业来拉动***农业的发展,使第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
第四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案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案
为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结合农场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思路与目标
1、工作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依靠科技进步,加大工作力度,做优特色产业、培植优势产业,确保农业优质高效发展、职工持续稳定增收。
2、发展目标:力争到2018年,哈密瓜种植面积缩减到1万亩,其中精品哈密瓜面积达到6000亩;小麦、饲草种植面积6000亩;蔬菜等其它作物种植面积1000亩;畜禽存栏2万头/只。
二、具体做法
(一)做优哈密瓜产业
按照“标准化、产业化、品牌化、市场化”的发展思路,每年推进1000亩哈密瓜精品园创建。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实现园区林路渠配套合理,引进优质、抗病的品种,推广膜下节水灌溉技术。加强田间管理,统一重大技术措施,哈密瓜商品率达到85%。积极引进哈密瓜深加工企业,修建哈密瓜保鲜库,延长哈密瓜产业链,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发展哈密瓜文化产业,建设集观光、游乐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精品瓜园,宣传哈密瓜文化。
(二)做大畜牧业
1、落实职工多元增收优惠扶持政策,引导大田劳动力向畜牧业转移,专业化从事畜牧养殖工作。
2、建设标准化养殖小区,推行“合作社+养殖户”的经营模式,逐步扩大养殖规模,稳步提升经济效益。
3、建设饲草种植基地。合作社与饲草种植职工签订饲草订单合同,按时足额保证牲畜的饲草供应。
(三)发展蔬菜产业
以现有的设施大棚为基础,积极发展大田蔬菜种植,建设500亩的蔬菜生产基地一个,由绿康果蔬专业合作社牵头经营。根据市场需求种植蔬菜品种,为区域群众提供新鲜的蔬菜。
(四)发展其他产业
1、招商引资助力结构调整
引进农业生产经营企业,种植适合区域生长的作物,企业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农场为其提供发展的土地。
2、新作物引进示范
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引进其他经济作物进行试种植,不断总结经验并制定出相应的栽培技术规程,经济效益较好在农场逐步推广。
三、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全场上下必须统一思想认识,高度重视,抓好落实,确保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顺利推进。
2、加大资金投入。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加大配套资金投入比例,逐步改善基础设施现状。
3、加强宣传。发挥典型示范引导作用,通过多种形式,教育、引导广大职工主动参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第五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汇报材料
谷里镇2012年上半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
汇报材料
今年上半年,我镇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有关部门的指导下,根据全县农业产业 “54321”工程要求,按照“公司+基地+农户”及“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以无性系福鼎大白茶推广、青蒿和蔬菜种植为突破口,完善产业链,推进产业化,实现全镇“游古镇、看产业、泡温泉、品绿茶”四位一体的发展模式,推动谷里经济跨越式发展。现将半年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简要汇报如下: 一是强化组织、加强领导。为确保我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顺利进行,特成立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领导小组和土地流转工作领导小组,实行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全体干部共同抓,一级抓一级,级级抓落实的强大合力,让责任落实到人。
二是分项实施、狠抓落实。在茶叶种植方面。继续与黔西艺鑫有限公司合作,在五里、新金等村种植茶叶4273亩。在蔬菜种植方面。继续沿袭“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在香山、中狮、龙井沟等村种植1000亩二金条辣椒和1000亩大葱。在青蒿种植方面。继续加大投资力度,在乌木、牛角、健全等村流转土地种植青蒿7100余亩,着力建设万亩青蒿示范基地。在经果林种植方面。我镇在五里、天桥、中狮、龙井等村流转土地种植200余亩葡萄、3333亩核桃。在烤烟种植方面。我镇在新阳、仙鹅等村种植烤烟3000余亩,完成了县下达的种植任务。在畜牧养殖方面。建成建全村、松林村生猪养殖基地两个,辐射带动农户零星养殖,现有生猪存栏量8000余头。
总之,我镇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存在一些不足:一是财政资金紧,建设难度大;二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三是专业技术人才缺乏,产品科技含量不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下步的工作中,竭力采取措施:一是加大投资力度,整合资金,拓展融资渠道;二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三是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多措并举,为我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促进谷里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