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耿永红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耿永红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耿永红,男,汉族,生于1977年12月,眉县横渠镇跑安村人,2008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7年8月参加工作,大专学历,先后在眉县齐镇派出所、县刑警大队预审中队、交警大队、刑侦大队工作,先后任县交警大队事故股副股长、刑侦大队城西责任区刑警队长、刑侦大队副大队长等职务。生前系眉县公安局刑警大队副大队长,一级警司。2013年10月29日,耿永红同志在押解犯罪嫌疑人从重庆开县返回宝鸡途中突遇车祸,为保护犯罪嫌疑人,头部重撞,经抢救无效,于11月1日不幸因公牺牲,年仅36岁。
根据市公安局党委和眉县县委对耿永红同志在眉县工作情况的介绍和评价,以及在眉县公安局工作期间的现实表现看,耿永红同志是从基层一线成长起来的一名优秀党员干部,是我市公安战线上的杰出代表。
一是信念坚定,对党忠诚。耿永红同志参加工作16年来,始终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念武装头脑,始终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始终自觉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始终保持着一名警察、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始终怀着对党无限忠诚、对公安事业无比热爱。特别在刑警大队工作期间,识大体、顾大局,几乎把全部的精力都倾注在忠爱的公安工作中,不分昼夜和节假日,对工作不抱怨、不推诿,不放松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尤其是在大是大非问题上,立场坚定,旗帜鲜明,态度坚决,模范履行了一名共产党员入党时的铮铮誓言,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人民警察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职业素养。
二是克己奉公,敢于担当。“选择了刑警职业,就选择了危险,随时准备流血牺牲。”这是耿永红同志的口头禅。他在日记中写到“我作为一名人民警察,就要自身净、自身硬、自身正,做人要像棵胡杨树,有品有德,处事要像杆天平,有规有矩……”他是这样写的,也是这样做的。耿永红同志因为办案原则性强,得罪了不少人,有人曾威胁他说:“你注意,警察能当一辈子吗?”但他从来没有退缩过。本村有人因孩子故意伤害罪被关押,提东西找到他家说情,他严词拒绝。妻子同学因交通事故案件送了两条烟,被他从门里扔了出来。2008年4月,在一次抓捕流窜盗窃犯罪嫌疑人时,遭到强烈反抗,导致腰椎受伤急度膨出而压迫神经。由于行走困难,接受了腰椎手术。从此,不仅必须借助特制的50厘米宽的铁腰带挺直身子,而且落下了侧身走路的病根。虽然身体已不能承受超负荷劳动,但对待工作始终满怀激情,对群众始终带有深厚的真情,把满腔的爱献给了最钟爱的刑侦事业。每当任务来临时,总是奋不顾身,冲锋在前,不顾个人安危,凭着一腔热血,扬善除恶,用青春和生命捍卫了一方平安。2013年9月,眉县公安局立案侦查一起电信诈骗案,耿永红带领干部夜以继日地排查线索、分析案情。10月20日,耿永红不顾局领导和同事的再三劝阻,撇下因突发脑梗塞住院的老父亲,带领民警赶赴重庆开县抓捕犯罪嫌疑人。10月29日,耿永红带队押解王某等嫌疑人返回宝鸡途中,突发车祸,在车祸发生瞬间,职业本能让耿永红紧紧抓住犯罪嫌疑人王某的手铐,用手臂保护了犯罪嫌疑人的生命,自己却献出了生命。犯罪嫌疑人王某得知耿永红牺牲后,痛 2 哭流涕,反复念叨:“没想到,抓我的警察却在危险的时候救了我一命。”
三是务实进取、勤勉敬业。耿永红同志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几乎天天都在办案,被干警誉为“拼命三郎”。犯罪没有预约,案情就是命令,手机二十四小时开机,节假日随时待命,枕戈待旦时刻准备出警,天天徘徊在生死线上,为破一起案件,蹲点守候连续43天没有回家。先后侦破了“2009.1.10”盗窃奶羊案,“2012.12.11”杀人抛尸案,“2013.9.5”特大电信诈骗案等一系列大案要案。据统计,从2012年以来,带领刑侦大队大案中队和信息研判队民警,共侦破各类刑事案件287起,占全局破案数量的70%;打掉了9个犯罪团伙,抓捕148名嫌疑人,占全局抓捕总数的75%;追捕逃犯42人,占全局追逃总数的55%。一心扑在工作上,16年来屡立战功,用骄人的业绩为警徽增了光添了彩,用一个又一个战果证明自己无愧于身上的警服。他先后被评为宝鸡市“杰出青年卫士”、宝鸡市公安机关第三届“十大卫士”,3次荣立个人三等功。网民在悼文中这样评价:“你也有家庭,但对你来说家就是旅社和饭店;你也有父母,但很少有时间把父母双亲陪伴;你也有妻女,但近在咫尺却用电话连接思念;你舍小家顾大家,无愧人民警察光荣而神圣的称号”。
四是一心为民,无私奉献。耿永红同志始终坚持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理念,始终保持“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从警16年来,尽管家境贫寒,但从未接受过当事群众的宴请和礼品,反而把为群众办实事当成最 3 大的成就,把群众信任当成最大的褒奖,无怨无悔地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年华。在办案过程中,遇到困难群众和紧急状况时,总是慷慨解囊。2009年1月初,姜眉公路沿线村庄连续发生奶羊被盗案件,嫌疑人疯狂作案30余起,给群众利益造成极大伤害。案情就是命令,感冒高烧正在输液的耿永红得知情况后,拔掉针头赶到案发现场,带领战友顶风冒雪,翻山越岭走访摸排,经过43个严寒昼夜的守候排查,一举破获赵某等5人驾车流窜于眉县、岐山、扶风、杨凌等地盗窃奶羊案件60余起,为群众追回损失3万余元。耿永红在一次公益活动中了解到眉县中学高一女学生小金学习优秀,家中特别困难,便对妻子说:“不管咱有多困难,都要把这孩子高中三年资助下来!”直到牺牲,他已默默资助小金学杂费一年时间。在一件强奸杀人案告破时,耿永红却难以高兴起来,面对受害人家属贫困的家庭状况,他自告奋勇在局机关组织了一场爱心募捐,为受害人家属送去了温暖。耿永红把案件中的困难家庭牢牢记在心中,多次跑乡镇民政争取政策救济资金,把温暖送到困难群众心中。心系群众,群众就记着你。耿永红同志遗体运回眉县和举行追悼会期间,数千名群众自发送行。一位七旬老人向着缓缓驶来的灵车竖起两个大拇指,说:“娃是个好警察,我专门来送送他。”
五是孝悌为先,品行高尚。在调查中耿永红的战友说,耿永红生前多次提到,自己亏欠家人太多,干刑警这一行与家人聚少离多。面对妻子的抱怨,他说:“没有警察的保障,哪来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你应该感到骄傲!”因为经常加班,陪孩子少了,有一次晚上加班回来后,孩子说:“你回 4 单位睡吧!”他很愧疚,休假回家就忙个不停帮妻子干家务。代妻子照顾重症的妻姐,给孩子洗衣服,还给孩子买来一大把铅笔,每支都削好,加班时把孩子放单位写作业,他晚上再辅导。每个月再忙都要挤出时间回老家看望独居老父亲。常年帮瘫痪在床的岳父擦洗身子,剪指甲,街坊邻居个个夸赞“不是亲儿,胜似亲儿!” 耿永红同志对待群众态度和蔼、语言文明,总是想方设法把群众的损失和伤害降到最低点,以实际行动诠释人民警察为人民的庄严承诺,被誉为组织放心、群众满意,单位信赖的好民警。
第二篇:耿家盛同志先进事迹
耿家盛同志先进事迹
一、耿家盛同志基本情况
耿家盛,男,汉族,中共党员,1963年10月生,云南冶金昆明重工有限公司(原昆明重机厂,以下简称昆重)车工高级技师。1982年毕业于昆明机床厂技校油漆专业,同年秋进入昆明铣床厂;1984年调入昆明重机厂,先后操作过车床、镗床、铣床和钻床。1999年5月被授予‚云南省机械工业技术能手‛称号;2003年参加‚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获昆明地区选拔赛车工‚优秀技术技能选手‛称号,获云南省车工大赛第二名、‚车工技术能手‛称号,参加全国‚车工决赛‛获第十四名;2004年被评为首届‚昆明市有突出贡献高技能人才‛,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技术能手‛称号;2005年被授予云南省‚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2006年被授予‚兴滇技能人才‛、获首届‚兴滇人才奖‛;2009年获‚全国重型机械行业高技能优秀工人‛称号;2010年被评为‚第一届昆明市名匠‛;2011年获‚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贴‛奖励;2012年获国家人社部‚耿家盛技能大师工作室‛授牌;2013年获‚云南省职工技师工作站‛授牌;2014年获‚云岭首席技师‛称号;2015年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和‚云岭楷模‛、‚中国好人‛称号。
二、耿家盛同志先进事迹
耿家盛同志的先进事迹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一)忠诚奉献 以德立人
昆重1958年奠基开工建厂,至今走过了57年,曾经有过辉煌,现在正是它发展的低谷期。一方面是职工人数的消长,‚在最高峰的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有职工近5000人,一天几班倒,‛耿家盛说,‚而现在,全厂只有700多人。‛再一个是工人收入的锐减。‚今年我们订货不好,扣除‘五险一金’后,发到手的工资比去年至少降低了20%到30%,还有很多工人工资更低。‛
在此情况下,对耿家盛的诱惑是,好几个学校来挖他,如果去学校教书,耿家盛的收入比现在高得多。耿家盛脑子里所谓的‚铁饭碗‛不是传统的单位、岗位,而是技能。
如果按‚良禽择木而栖‛的观念,耿家盛有充分的理由和条件离开昆重,他不仅有这个条件,更有这个能力,但是他却说,‚我不能、不会、也不可以这样做,我这代人很传统,有着强烈的感恩心和组织观念。‛他接着说:‚感恩心,就不用说了,没有昆重的培养造就,没有我的今天。按组织观念讲,除非组织根据工作需要来调动,按程序办理,否则,要我自己与其他单位私下交易,一拍屁股走人,抛下困难中的昆重,我做不出来,也做不到。‛
他的话,平实、平淡、平凡,‚昆重好的时候,我一个月也挣五六千元,现在遇到困难,收入少了,我就要离开它,企业犹如我的父母,能不能父母老了弱了,就不要自己的爹妈了?不能嘛。‛
除妹妹耿家豫外,耿家盛一家5口,一辈子都贡献给了昆重。父亲耿鼎曾是昆重的总工艺师、全国劳模,更是耿家三兄弟接触机械、走进昆重的启蒙者和领路人。耿家两代人陪伴着昆重走过了近60年的历史,他们与昆重的情感悠远深长,无法割舍。
对企业的忠诚,在青年时期的耿家盛身上就有所体现。1991年,28岁的耿家盛随原模具分厂副厂长臧开衡一行8人,前往珠海工业发展总公司(格力集团前身)去做空调机模具,‚我们去了一年多,到1992年才回来‛。臧开衡记得,加工这个模具出了个插曲。其中一个工件因为图纸是复印的,看不清,加工时把零件做反了,‚模具的零件一旦废了,100%的废品。‛零件废了,要补铸件,但当时偌大的珠海竟然没有办法锻造,工期又紧,厂里找来一段圆钢,加工余量太大,需要磨去几十毫米,夸张说,是要把铁棒磨成绣花针,找谁做呢?找耿家盛来做。
臧开衡说,耿家盛用铣床铣,不停歇干了两昼夜,完活了,‚干之前,并没有说好给多少钱,他也不问,傻傻地就接过去干了。‛夜里凌晨1点,组装完毕,一试模,‚一模成功,这是模具制造过程中极其罕见的。‛
一行8人,耿家盛的人品、技术表现最佳,第一个月工资就拿了3300元,是当时他在昆重的20倍以上。
珠海方面有意挽留耿家盛几人在格力发展,他们请大伙儿到珠海当时最高建筑拱北旋转餐厅喝晚茶商谈,表示愿意 支付高出昆重几倍的工资。1992年春节,还把他们的家属接到珠海过年,‚带我们参观格力职工的新宿舍,诱惑的确很大。‛
最终,耿家盛回到了昆重。臧开衡说,‚家盛若留下,绝对是技术骨干,后来的发展不可限量,他对企业的贡献不会比在昆重少。珠海那一年,对我、对家盛都是一种考验和道德升华。‛
‚收入如此低,师傅还在坚守,我理解是他吃苦耐劳的性格和对企业感恩的表现,不然,我没法理解他。‛耿家盛的徒弟马自辉,其平静的语气里有困惑,更多的是敬仰。
(二)因材施刀 胜人一筹
磨刀是车工的基础。早年,刚刚入门的耿家盛被安排上夜班,白天闲着他心里发慌,于是在父亲的安排下,耿家盛跟着昆重第一位高级车工技师黄廷富学习磨刀。黄廷富是市劳动模范,是当时昆重公认的车工大王。黄师傅拿来一把车刀,站在砂轮机旁,一边磨,一边对耿家盛讲解动作和技术要领。刀磨好了,黄师傅把它递到耿家盛手里,让耿家盛照着磨。耿家盛仔细端详这把刀,觉得是件艺术品,‚刀子的前角、后角、主刀刃、副刀刃清晰可辨,特别是两条刀刃,铮亮、锋利,用它干活绝对又快又好。这是高手磨出的刀。‛
耿家盛找来几把报废的车刀,老老实实站在砂轮机前,照着师傅讲的要领,认认真真地磨。用报废车刀苦练了一个星期,耿家盛认为可以了,就把黄师傅此前磨好的、艺术品 一般的那把刀拿出来,在刀子的另一端,照着师傅磨出的样子,把刀磨好。这是一把用于车削台阶的90度车刀,2015年5月,以耿家盛的名字命名的‚大师工作室‛迁址新建,这把车刀就被陈列在耿家盛的作品柜里,成为了耿家盛的‚处女作‛。
‚成天反反复复磨刀,反正就那几个动作,当时也觉得乏味无聊,每当这时,脑子里就有我父亲、我师傅教给我的话儿,他们说的都是同一个道理:车工就玩‘一把刀’,刀好,一般而言,活就不会差。‛
当然,经过后来很多年的积累,耿家盛才懂得父亲和师傅们强调的‚一把刀‛是什么意思,不是仅仅指把刀磨好,而是要‚因材施刀‛,要能针对不同工件的加工参数、不同的工件材质,或者客户的特殊要求选刀用刀。很多时候,常规的刀子用不上,得自己想办法制作刀具。耿家盛说,‚直到这时我才明白,好的车工得有自己的主意和想法,思维要灵活,方式要多样,不能一成不变地应对工作。‛
耿家盛的工具柜里,保存着一卷数百米的橡筋,这条细如麻缕的橡筋条是他切削加工橡胶胶辊时产生的副产品。这卷橡筋条颠覆了外行对车床的刻板印象--车床,只用来进行金属加工?
耿家盛说:‚车床可以加工的材料有很多,除了常规的金属,还有塑料、橡胶、木材。‛这卷橡皮筋是制作一个橡胶胶辊,从橡胶上切削下来的,‚当时,我针对这个胶辊的加 工特点,感到一般的车刀做不了,喏,就自己发明了这样一把刀。‛
耿家盛从柜子里取出的车刀竟然是用一块锯片制成的。他说,‚常规的刀子主要是切削金属材料用的,对加工橡胶这种特殊材料,那些刀子用不了,橡胶材质软、弹性大,刀子一定要锋利,同时又要有刚性,我当时琢磨了好一段时间,心想用锯片试试,不想一试就成功了,还好使。‛
昆重现安装分公司范子文曾是耿家盛的直属领导,他评价耿家盛的技术特色时说:‚他的法宝就是刀,他的刀有很多是自己根据工件特殊性自制的,这是一般人不如他的原因。‛耿家盛成为车工大师的奥妙之一就是他和车刀的优良关系,即对车刀的打磨、使用和发明。
这也就是耿家盛传承并总结的一个秘笈,‚因材施刀‛。(三)踏实肯钻 铸就“全能”
耿家盛是公认的工作效率高、和时间赛跑的人,他遵循‚精益操作‛理念,工作中追求‚低投入、高产出‛,‚这和多年的工作经验有关,关键在总结积累。比如,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动作。‛在车床上加工零件,有的师傅从粗车第一刀开始到粗车结束,要停车测量数次,而耿家盛只需要一次就够了。他在机床手柄的刻度尺上打一个小孔,攻上螺纹,装上止动螺栓,巧妙地解决了多次测量的问题。
耿家盛十分注重加工前的准备工作。‚每次接到图纸,要先看清零件的复杂程度,然后再选择适合的刀具、工装、量具,准备工作越充分,工作起来越轻松。‛任务饱满时,他能够同时手工操作三台车床加工不同的零件,一天能干一百多个工时,这正是得益于他开机前做的大量准备工作。另外,耿家盛非常爱护他的机床,定期加油、换油,每天擦拭,优良的润滑延缓了磨损,确保了机床的精度,加工起零件来速度快、质量高。‚有的师傅不爱惜自己的设备,还时常朝设备发火,结果你操作习惯不好,设备肯定故障就多,哪里来的工作效率?‛
耿家盛肯钻、肯学、爱琢磨,是多年前就培养的习惯。
1985年,厂里分给车间一台新车床。这台车床一直放在角落里,没有派上用场。当时的车间主任叫吴尔能,耿家盛上夜班没床子可开,便跑去对吴尔能说:‚主任,车床放着不用太可惜了,我想开新车床。‛吴尔能笑笑,‚你自己去安装吧,装好了,车床就归你了。‛
耿家盛马上找来手锤和钢钎,凿出地脚螺栓孔。他和机修工人一起校好水平,拧紧螺帽,把机器安装好了。从此,耿家盛在这台床子上一干就是十几年。
机床是个大概念,它包括车、铣、刨、磨、镗、钻等多种常见机器,车床只是机床当中的一种。对于车床刚刚入门的耿家盛来说,车床的熟练只是为他打开了机床其他技术门类的一扇门。
1986年,模具车间来了一部T68型镗床,吴尔能问耿家盛想不想开?耿家盛说当然愿意,但镗床与车床大同之中 有小异,两者最大的区别是工作原理不同。操作方式的差异对耿家盛来说又是一个新课题,吴尔能就把耿家盛送到冶金分厂拜师学艺。这一来,1965年从浙江来支边的镗床操作工郑伟便成为耿家盛的第四位师傅。郑伟当时已从事镗工21年,郑伟印象中,耿家盛人品好,虚心好学,‚人聪明,喜欢动脑筋,不懂就问我,跟我学了两个月左右,就可以独立开镗床了。‛郑伟说,他带过6个徒弟,耿家盛是最好的那个,学习镗床要具备聪明、刻苦、勤快3个要素,耿家盛都有。
学会了镗床,又为耿家盛增添了一技。2009年至2010年间,开落地镗的工人跳槽了,落地镗床没人开,拉丝机分公司的领导让耿家盛去开,‚我之前没开过落地镗,落地镗和此前的普通镗床不一样,全是按钮和旋钮操控,我用了4个小时仔细琢磨,才把它搞懂了。‛4个小时就掌握了落地镗,当然是以前学习操作T68打下的基础。
现在,车、镗、铣、刨、磨,耿家盛是名符其实的‚全能‛机床工。但耿家盛本人只承认,只有镗床是他的另外一个专业,其他的均为副业。(四)勇于创新 绩效致胜
1993年,分公司首次承接132HC塔机生产任务,主要零件主弦杆长2500mm,要求四件一组长度一致,原加工工艺是在落地镗床上加工,效率低,费用高。耿家盛和工友研究制作了四件双‚V‛形铁,将主弦杆摞起来用T68镗床加 工。同时通过改进刀具利用机床夹盘铣刀,将刀片主后角减小,再加强工件钢性,加大了吃刀深度和走刀量,使每组的加工费用从1250元降到300元,工效提高了3倍。
1998年,耿家盛接受了某塑料厂一塑料挤出丝杆加工任务,其中,丝杆长为3040mm、外径130mm,底径为锥度,最小直径85mm,最大直径124mm。工件细长且外径小,加工刚性差,非常容易出废品。为了增加工件钢性,耿家盛制作了一个大型跟刀架,在加工底径的锥度时,由于没有靠模,他采用分段加工逐步切入,再用宽刃刀精车,最后用沙带磨削,使底径的表面粗糙度达Ra1.6,最终保证了产品质量。这一高难度加工技巧和创新方法赢得了昆重干部职工的称赞。
2007年,耿家盛加工橡胶设备绉片机的辊轴,由于加工难度太大,他改进机床挂轮,改装可调速电机,降低工件转速,自制高速铣头,将其固定在刀架上,利用小拖板的移动,消除工件正转与反转带来的综合间隙。改造后的设备以车代铣,加工效率得到很大提高。
2010年以后,由于分公司缺乏技术员,耿家盛通过自学掌握了AutoCAD制图运用。他带领工作室成员先后完成拉丝机、橡胶绉片机、轧机等产品工艺编制和图纸改进500余项,改进了塔机起升部分、圆筒设备上托轮座、重卷机滑槽等400余项零件生产工艺。在他的带动下,工作室成员杨祥、侯金富等人的丝杆多用切削装臵、检验蜗杆牙型角对刀 装臵、螺纹加工快速返程法等创新项目,同样攻克了多个技术难关,技术革新,解决了部分产品噪声大、抖动、漏油、铸造缺陷等生产疑难问题,年平均为公司节约创效100余万元。
2015年,以耿家盛为主或独立完成的‚一种深孔锥度铰刀‛、‚一种高硬度、高韧性难切削材料机加工刀片‛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实用新型专利‚;一种高硬度合金堆焊机加工刀片‛正在申报国家创新项目,‚一种螺纹快速返程车加工方法‛等3项技术申报国家发明专利已获受理。(五)薪火相传 下自成蹊
和所有的国企一样,昆重素有‚师带徒‛的传统。同样的,耿家盛从学徒时期开始,先后跟着朱凤仙、张录、黄廷富、郑伟学习车工、镗工技术。
‚1984年,我从铣床厂来到昆重做车工学徒,车间主任让张录做我的师傅‛。张录在当时的昆重也是车工大腕,对刚入厂、毫无实作经验的耿家盛,他认为不适合跟着他从车床的ABC学起,他让耿家盛先入门再来跟他学。
于是,耿家盛先拜朱凤仙为师,跟着她从摇手柄开始学起。刚入门的耿家盛开始领悟到,车工这一行不简单。
跟着朱凤仙学了两个月,车工大腕张录正式带着耿家盛学习车工技术,‚张录师傅一个人同时开着一部螺纹磨床、一部车床,他叫我守着开车床,有问题尽管问他。‛
5个月后,耿家盛想要独立干活,不曾想,因年轻胆大 长了个‚教训‛。一天晚上,车床闲着,耿家盛一个人来到车间,‚我找好图纸、工件、刀子、量具,6点开机,干到夜里11点。‛第二天早上一上班,耿家盛十分忐忑,等着张录一顿狠狠的批评--耿家盛昨晚擅自开班干活,车钢筋两头的螺纹,没有掌握好技巧,车速快,钢筋一甩,弯了。钢筋把车床尾部电气柜上的胶木开关给打坏了。
这部车床是台湾产进口车床,是当时厂里重要的吃饭家伙,对张录这代爱惜公物如眼珠子的老工人来说,对设备的任何损坏都是罪过,‚当时心里很不安,以前曾听我父亲讲,一个老师傅不小心把镗床导轨拉毛了,一句话不说,回家收拾洗漱工具,等着去坐牢。‛
所以,面对气头上的张录,耿家盛特别能够理解他的心情。这是张录爱企业、爱设备、爱徒弟给急的。张录‚教训‛完耿家盛,弯下身子,教给耿家盛一个方法,‚他仔仔细细地告诉我,以后再车类似细长条状工件,工件的后部一定要用木头固定好。‛
耿家盛的另外一位师傅黄廷富,同样给青年时期的耿家盛产生了重要影响。‚黄师傅手上随时都拿着一团棉纱,一开始我搞不懂是什么意思,后来发现他即使上班,身上的衣服都是干干净净,才知道棉纱是揩手用的,其次是擦量具,也可以随时清洁车床上的导轨,保持设备洁净光滑。设备爱惜好了,对保证加工精度有好处。‛
在那个传统色彩较浓的岁月,师傅给徒弟所传播的,技 术技能只是一方面,为人做事的风范更是师徒传承的重要内容。黄廷富和张录给耿家盛带来的不仅仅是车工技术,还有他们飘逸潇洒的做事派头,用今天的网络流行语说,就是一种‚范儿‛。
如今,‚师带徒‛仍然是昆重最常用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是以耿家盛为主导的名匠工作室的重点任务。2010年以来,在耿家盛的带领下,工作室先后与50余青年名职工签订了‚师带徒‛协议,仅耿家盛1人每年平均带徒7人以上。通过他理论上的耐心讲解及手把手的操作帮带,目前,胡晓财、马自辉等青年职工已成为企业的生产骨干。
马自辉从云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毕业,是耿家盛目前较认可的徒弟。马自辉承认,他选择昆重和师傅耿家盛有很大关系。‚除了所学专业原因,我师傅原来到我们学校讲过课,佩服他的技术,所以毕业就把简历投到了昆重。到厂里报到,师傅对我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干车工,要吃得苦。’‛小马2012年7月进厂,至今除车床外,也能独立操作铣床、镗床。
在马自辉看来,耿家盛身上的很多优点都令他佩服:‚他能吃苦,经常带我们干到深夜。他做事不拖拉,日清日毕。他为人和气,一专多能,我们公司90%的设备他都能运用自如。‛
传统的师带徒,由于师傅的文化局限性,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能把工作实践或者经验上升为理论总结,做不到举一反三。具有大专学历的 耿家盛克服了老一辈师傅的这种弱点。他把枯燥乏味的加工原理、刀具材质等理论提炼转化为通俗语言,一点点讲给徒弟听,再结合实际经验,教徒弟如何根据加工需要选择刀具角度、切削三要素和加工工艺,一步一步,循序渐进,直到徒弟可以独立操作。(六)忧思未来 心怀感恩
自认为出身平凡、岗位平凡的耿家盛,当他站在了‚国家技能大师‛这一耀眼的人生巅峰,却始终未曾忘记‚忧国忧企‛。
耿家盛首先有一个最现实的忧虑--技术工人的青黄不接。‚我们厂周围,每天一早都有拿着锄头的农民工等着干零活,一天低于150元他就不干,高的一天要挣200多,我是高级技师,但一个月到手的收入,低的时候没有一个农民工高。‛耿家盛有些担忧,‚前年我们分公司分来大中专学生17个,到现在没剩几个了,甚至有的青工家长到车间一看,就对孩子说,走了,别干了。技术工人不吃香了。‛
马自辉从2012年7月进厂到现在,是在耿家盛这儿学技术比较长的徒弟之一。大多数学生,来一段时间,充其量三四年,就走得差不多了。马自辉属于耿家盛目前最喜欢的弟子,可惜这样的弟子不多。
‚这几个月活少,小马一个月拿到手的收入就一千元多一点,小伙子不容易。‛收入太低,耿家盛担心马自辉也留不住。
2015年5月,在公司召开的一次座谈调研会上,耿家盛就提出了自己的担忧,‚我们操作工人年纪大了,基本都在40岁以上,一个钉子一个眼,我们要是生病了,我们歇几天,车床就要停几天。年轻人普遍不愿意学技术,进厂一两年就走了,企业留不住人,没有后备人才,怎么办?‛
耿家盛还有一个‚忧国忧民‛的大情怀。
2009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2015年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耿家盛作为产业工人的代表,先后两次来到北京天安门的观礼台。好学、肯钻的耿家盛从不放弃任何一个学习机会,两次受邀出席阅兵典礼,耿家盛把它视为观摩国家军事工业成就的绝佳机会。
2015年9月3日,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的阅兵典礼盛况空前。从早上6点多就进入现场,端坐在天安门广场旗杆一侧,耿家盛习惯以一个机械加工工人--车工兼油漆工的眼光去打量眼前这些代表国防工业最高水平的‚武器‛,比如漆水、外形结构、机械走合部分,甚至粗糙度……
‚看了兵器展示,很震撼,觉得这些东西如果搁在我们厂做,肯定做不出来,为啥?咱们没有生产这些一流产品的装备。‛耿家盛说,他观察得很细,‚这次我注意到出现了蓝色的坦克,2009年‘10.1’阅兵那次没有出现这种武警用的坦克。‛这是一定的,阅兵所展示的装备当然是一个国家现代工业在各个领域的最高成就。
全世界工人阶级的导师弗里德里希〃恩格斯,曾在其著 作《反杜林论》一书中这样论述,‚现代的军舰不仅是现代大工业的产物,同时还是现代大工业的缩影,是一个浮在水上的工厂。‛
未必读过恩格斯的著作,但工人出身的耿家盛也懂得这个道理,只不过,耿家盛是从机械加工的角度,用自己过去33年的工作经验一点一滴去读懂的,‚工业不发达,军械制造也肯定落后,家伙不好使,保卫国家那是空话‛。
两次受邀参加阅兵典礼,耿家盛倍感荣幸,‚虽然两次都要在烈日炎炎下,不吃不喝,坐5个多小时,我很值,看到了好多令人激动的工业产品,感受到了作为一名制造工人的自豪、责任与自省‛。
‚器不如人的背后,是艺不如人。‛在33年的工作经历及个人成长当中,耿家盛始终自觉地将个人命运与企业发展、与工业文明、与国家繁荣紧密联系在一起。两次参加阅兵观礼,耿家盛深沉地感到,祖国繁荣产业工人自信豪迈;国家要实现强大复兴,需要产业工人更执著的担当、更无畏的付出、更卓越的成就。
因为心怀忧虑,所以更懂感恩。
2015年5月,昆重一楼大厅内,迁址新建的‚耿家盛工作室‛正式挂牌。在短短半年的时间内,工作室先后接待有色系统、机械行业、院校师生等各方面调研及观摩学习活动500余人/次;昆重依托工作室先后承办了冶金集团‚一站一室‛现场工作会、滇沪共建劳模(创新)工作室合作签字仪 式等高规格活动;机冶建材系统、省市领导多次前来看望耿家盛并对工作室进行考察调研。企业生产一线的耿家盛,其质朴的工人形象、惊人的技术技能、卓越的个人成绩更广泛地被社会知晓。换句话说,这时候的耿家盛,真正成了名人。
面对各种荣誉、奖项和名望,耿家盛质朴的工人本色没有改变。
‚踏实做人,认真做事‛,是很多人推崇的人生信条,耿家盛更是数十年如一日、用大半生的经历践行着这样一句箴言。他始终坚定地认为,‚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无论你在什么岗位,干什么工作,只要你爱岗敬业,舍得下工夫,不怕吃苦,肯动脑筋,从点滴做起,持之以恒,就能从工作中找到乐趣,就能有所成就。‛在各种观摩交流授课场合,面对众人仰慕的目光,耿家盛都表现得十分谦逊,他诫勉自己,一定要牢牢记住两个字,‚感恩‛。他认为,荣誉不是他一个人的,正是有了企业这一载体,有了各级政府和领导的关心支持,有了各级工会为基层工人搭建的平台,经过自身努力,才收获了一些成绩。在荣誉面前,耿家盛总结了一句话,‚学会保持,懂得坚持‛。他认为,不管走了多远,自己都要始终坚守‚踏实做人、认真做事‛的人生信条,保持工人本色,在学技术、搞革新、爱企业、讲奉献这条路上矢志不移。耿家盛还说,自己是站在前辈们的肩膀上成长起来的,自己掌握的技术,是昆重几代机械工人创造、积累起来的,没有他们的付出,就没有我的今天,他有责任、有义 务把多年积累的经验传授给年青人,让他们也能站在我的肩膀上,更快成长,回报社会。
第三篇:学习耿永红精神心得体会
学先进、转作风、讲奉献
——学习耿永红心得体会
按照县委和局(分公司)的安排,我认真学习了耿永红的先进事迹。从学习中,我得知,耿永红生前系眉县公安局刑侦大队副大队长,2013年10月29日,在执行公务时突遇车祸,经抢救无效,不幸因公牺牲,年仅36岁,他为党的事业和群众的安康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诠释了一名优秀共产党员应该具备的党性修养和一位人民警察全心全意为民服务的崇高品质。耿永红将毕生精力投入火热的警营,以无私奉献和满腔热血为金盾增色。
他 16年如一日,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用实际行动书写了人生最光辉的一笔,为闪耀的警徽增添了一抹新的亮色!当地不少群众打出“公安英雄一路走好”、“为天地立命虽死犹生”等条幅。
耿永红的事迹生动地诠释了人民警察立足本职、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一心为民、不怕牺牲的崇高精神,展示了新时期人民警察践行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的良好形象,为我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作为一名党员,我要把学习耿永红先进事迹作为目前深化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认真查找存在的差距和不足,研究下一步改进工作的办法和措
1施,切实把学习耿永红先进事迹活动转化为推动自身工作的强大动力。
耿永红同志是我市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他始终以饱满的热情和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兢兢业业忘我工作;他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尽心尽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用忠诚和奉献诠释了一名党员干部的崇高境界,充分彰显了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人格魅力。
对照耿永红同志的先进事迹,我打算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养成勤奋敬业,踏实肯干的好作风
耿永红同志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以忘我的境界去干好每一项工作。为了保质保量完成工作任务,他一心扑在工作上,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只要工作需要,再苦再累也在所不辞。正是靠着这种勤奋的敬业精神,他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业绩。我要学习他的满腔热情,恪尽职守,勤奋踏实工作,以持之以恒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去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二)要养成脚踏实地,乐于奉献的好品质
耿永红同志在本职岗位上取得一个又一个成绩的时候是因为他能够脚踏实地,耐得住寂寞,经得住考验,一如既往的踏实工作。这说明他们踏踏实实的工作,不是做表面文章给领导看的,更不是为了个人私利,而是能站在更高的角
度上,怀着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去完成每一项工作任务。我们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得养成一种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和脚踏实地的作风。缺乏埋头苦干的精神,就什么事情也干不成。要修炼他们那样不张扬,默默奉献的个人品质。一是要务实,就是要知实情、说实话、想实招、求实效。想问题,办事情,要以是否符合客观实际为标准。二是要勤勉,就是要发扬“老黄牛”的精神,把全部精力都用在工作上,做到夜寝夙兴,殚精竭虑。三是要吃苦,就是要经受住苦与累的考验,勇挑重担,敢于到艰苦岗位和困难多的地方去工作,以累为荣,以苦为乐,永葆艰苦奋斗的作风。
(三)要养成公道正派,克勤克俭的好传统
认真学习耿永红同志不计个人得失,不追逐个人名利,公道正派,清正廉洁,胸怀事业,勇于担当的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人格魅力,学习耿永红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坚持原则、作风民主、生活简朴、克勤克俭的共产党员政治本色。
对照耿永红的先进的事迹,我想:不管干什么工作,都应该保持一种激情,我要以耿永红同志为榜样,认真对照检查不足,切实改进提高工作,以更饱满的精神状态,以更务实的工作作风,扎扎实实、兢兢业业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使自己的工作不断进步。
二○一四年四月二日
第四篇:杨红同志先进事迹
无悔的追求
---记凤翔县陈村一中青年教师杨红
杨红,男,1975年5月出生,本科学历,中共党员。现在凤翔县陈村镇第一中学任教务主任。参加教育工作14年来,杨红老师爱岗敬业,勤奋育人,追求上进,努力钻研,在教育教学各项工作中取得了突出的成绩。2005年3月,被市教育局评为“学校管理百校行”活动先进教师;
2010年5月,荣获宝鸡市第二十五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组织工作者; 2010年10月,在宝鸡电视台、宝鸡市教育局组织的教师风采大赛中荣获二等奖。2011年4月,被凤翔县宣传部、组织部、团委授予“第八届十大优秀青年”称号.……
这些荣誉,如串串珍珠,将杨红的教师生涯装点得绚丽多姿。他,是一位杰出的青年教师。
1997年7月,刚刚21岁的杨红从宝鸡文理学院政法系毕业,当众多的同学走上了大城市当上了公务员的时候,他无悔的选择了回到故乡,回到农村当一名中学教师,不久就由于出色的表现,被提拔为学校的团总支书记、教务处主任等职。从刚开始进入凤翔县陈村一中工作到现在,不少同行改行了,进城了,下海了,而他却在这农村小镇学校一干就是14年!
提起杨红,他的学生和同事及家长都会竖起大拇指!
“杨老师的课有激情,我们爱听!”这是学生对他的评价。
“杨老师的课图文并茂,一手好书法,一口流利的普通话,那板书简直就是艺术!”听完课的同事如是说。
“是杨老师帮助孩子戒掉了网瘾,重新树立起了人生的目标,才使他考上了重点高中。”毕业典礼上家长这样称道。
杨红老师有着扎实的课堂教学硬功。他走上讲台,只需要一支粉笔,教材烂熟于心,所讲的课本上不一定有,可知识范围却都在课本上或略高于课本。他举例,仿佛不加思考,信手拈来。板书,一手标准的“华文行楷”。他课堂教学的软功无不散发着个人人格的魅力。他讲课,语言丰富而幽默,像一个魔术师,他知识牢固,思维敏捷,课堂上学生无论怎样发问,他都能给学生令人信服的回答。他的语言,他的板书,他的动作,他的渊博学识,早已把学生带入到梦幻般的境界。学生说:“杨老师是一个温和型的老师,我们很喜欢他。他上课没有严厉的言辞,也不用过激的手段,即使是很调皮的学生,在他的课堂上也服服帖帖。”他心中只有他的教学和学生。在他的学生观里,没有城乡之分,没有贫富之别,优秀的学生请教难题,他给予满意的解答,差生问常识性的问题,他也让他们高
兴地离去。
他觉得教学不只是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训练,还是一门综合艺术,成功与否,还与人格因素有关。教学艺术的一招一式绝不是一日之功,它来自于牢固的知识功底,来自于平时的教学钻研,也来自于群体的合作意识,更来自于高尚的师德修养。因此,自1997年大学毕业进入教坛以来,他苦练教学基本功,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水平,增强自己的师德修养,注重打造自己在学生和同事中的形象。
是啊,杨红老师虚心向老教师学习,不断钻研教学艺术,不断探索新课改下思想品德教育的新途径,在个人成长和学生收益诸多方面取得了双赢!不但考试成绩在同科中名列前茅,更重要的是在课堂上,他热情洋溢,善于用喜闻乐见的教学活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使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及前途理想诸多方面受益匪浅。被誉为陈村一中的心理咨询师。
知识如何传授给学生,有什么规律,曾使他煞费苦心。他一边教学,一边总结,既研究教材体系,又琢磨影响学生学习有哪些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他讲课时让学生感觉教材仿佛是老师自己编写的;这样,讲课时就能扣住学生思维跳动的脉搏,有的放矢地施教,在三尺讲台上左右逢源,游刃有余。
2007年,学校建立了电子备课室。课余时间,他一头扎进去,很快掌握了多媒体教学技术并组织老师学习和在各学科应用新的教学技术。很多青年教师在他的指导下获益匪浅,教学工作成绩不断突出。他边教学边研究,写出了大量的教学案例,教育叙事和教学论文,有十多篇获得县级以上奖励,其中,论文《新课程改革中如何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在宝鸡市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建设征文活动中被评为一等奖。《浅议政治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师报全国论文大赛中荣获二等奖。他是陈村一中的研究型教师。
由于杨红老师教学出色,多次被评为校镇县先进教师。2002年被命名为“县级教学能手”。
他,是一位出色的教务主任
2003年,当27岁的杨红------这位稚气未脱的毛头小伙子被提拔为陈村一中教务主任的时候,不少人捏了一把汗:“自己都乳气未脱能在上千人的中学当好这教务主任吗?”
可这位善于学习,不断攀登,勇于探索的年轻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给人们一个响亮的回答----
教务工作有条不紊,教学工作井然有序,教研活动有声有色,考试活动忙而不乱,上下协调有序有规,学生创新成果不断......在学校最忙的是教务主任,可杨红老师更追求的是“务”字的最高境界。他
认为教务主任是学校为教学服务的机构,因此,他始终以服务者的姿态出现,以服务者的心态去处理日常工作,以全心全意为教学服务的标准去衡量自己的每一项工作,每一决定。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盛开春满园。”杨红深深懂得,教师劳动形式是个体的,而劳动成果(学生完成学业)却是教师集体劳动、师生相互配合的结晶。因此他十分注重同事之间的合作。他本人是教务主任,又是学科的带头人,他常常和有经验的老师为新手上示范课,也常常组织全体教师进入新手的课堂听课。在学校,求真务实已蔚然成风。每次评课之后,年长的年轻的都有收获。老师们的互助合作意识和严谨治学的教风中也有杨老师的一份辛劳。
杨老师多少年如一日倾心教育教学工作,最受大家称道的是爱校如家,在学校不管是份内份外的事,他都主动抢着去干。每天早中晚三次巡视各班学生和教师上课情况,完成相关记载,随时处理发现的问题。截至目前,从未发现记载有失误。有老师临时有事请假,得安排人顶课,有时实在找不出合适的人,他就亲自上阵。全体教师常要组织一些活动,或者哪个老师有红白喜事,杨老师与其他领导一起,忙前忙后,四处张罗,唯恐有一点疏漏。杨老师以自己出色的工作和高尚的人格赢得了全体老师的拥戴,学校评优时,他得票最高,而上报学校评优名单,他却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将自己的名字从名单上划去。
正因为他全身心投入的工作,这位年轻的教务主任在2005年3月被宝鸡市教育局评为“学校管理百校行”活动先进教师;2010年5月荣获宝鸡市第25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组织者。
他,是一位多才多艺的青年才俊
杨红老师不仅是一位杰出教师,出色的教务主任,他还是一位多才多艺的青年才俊。
他喜欢演讲,在县组织的演讲比赛中多次获奖,2001年在凤翔县教育局及教研室组织师魂杯演讲大赛中获一等奖。
他热爱书法艺术:陈村境内不少乡亲的红白喜事的对联出自他手;单位同志的春联他一手包揽;1999年和2001在县教育局组织的青年教师“三字一画”基本功大赛中两次均获一等奖;2005年2月,杨红老师在凤翔县“党风廉政建设书画作品创作评选”活动中,被评为优秀作者。在2009年9月凤翔县教育系统庆祝第25个教师节书画比赛中荣获优秀奖。
他还是一位杰出的青年歌手:学校一有活动,他就一展歌喉,他演唱的《母亲》不知打动了多少人的心灵;2005年5月在凤翔县“中国移动通信杯”青年歌手大赛中获优秀奖;2007年6月在共青团凤翔县委员会、凤翔县文明办、凤翔县妇联联通杯“庆七一,迎奥运”庆祝建党80周年卡拉OK大奖赛中荣获三等
奖;2010年10月,在宝鸡市教育局和宝鸡电视台联合举办的青年教师风采大赛中荣获二等奖。
在教育这个行当,“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在杨红老师看来,这桶水还必须是丰富多彩的。
杨老师的敬业精神感动着身边每一个人,平日里不管刮风下雨,杨老师从未因自己的私事请一天假,缺过学生一节课。他虽年轻,但特别注重自身修养,虚心向每位同学学习,积累了丰富的从教和管理经验。在他眼里学生和老师没有好差之分,对待每位学生都尽心尽责,对待每一位老师都热情真诚,多年来他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也用自己的思想和言行影响着一批又一批学生,他培养和锻炼了一个有一个青年教师,深受广大师生、领导和社会各界人士的爱戴和好评。
不断地探索,无悔的追求,但愿这位凤翔教坛的青年才俊在教育事业中不断展翅飞翔!
第五篇:耿家盛同志先进事迹
耿家盛同志先进事迹
一、耿家盛同志基本情况
耿家盛,男,汉族,中共党员,1963年10月生,云南冶金昆明重工有限公司(原昆明重机厂,以下简称昆重)车工高级技师。1982年毕业于昆明机床厂技校油漆专业,同年秋进入昆明铣床厂;1984年调入昆明重机厂,先后操作过车床、镗床、铣床和钻床。1999年5月被授予“云南省机械工业技术能手”称号;2003年参加“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获昆明地区选拔赛车工“优秀技术技能选手”称号,获云南省车工大赛第二名、“车工技术能手”称号,参加全国“车工决赛”获第十四名;2004年被评为首届“昆明市有突出贡献高技能人才”,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技术能手”称号;2005年被授予云南省“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2006年被授予“兴滇技能人才”、获首届“兴滇人才奖”;2009年获“全国重型机械行业高技能优秀工人”称号;2010年被评为“第一届昆明市名匠”;2011年获“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贴”奖励;2012年获国家人社部“耿家盛技能大师工作室”授牌;2013年获“云南省职工技师工作站”授牌;2014年获“云岭首席技师”称号;2015年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和“云岭楷模”、“中国好人”称号。
二、耿家盛同志先进事迹
耿家盛同志的先进事迹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忠诚奉献 以德立人
昆重1958年奠基开工建厂,至今走过了57年,曾经有过辉煌,现在正是它发展的低谷期。一方面是职工人数的消长,“在最高峰的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有职工近5000人,一天几班倒,”耿家盛说,“而现在,全厂只有700多人。”再一个是工人收入的锐减。“今年我们订货不好,扣除‘五险一金’后,发到手的工资比去年至少降低了20%到30%,还有很多工人工资更低。”在此情况下,对耿家盛的诱惑是,好几个学校来挖他,如果去学校教书,耿家盛的收入比现在高得多。耿家盛脑子里所谓的“铁饭碗”不是传统的单位、岗位,而是技能。
如果按“良禽择木而栖”的观念,耿家盛有充分的理由和条件离开昆重,他不仅有这个条件,更有这个能力,但是他却说,“我不能、不会、也不可以这样做,我这代人很传统,有着强烈的感恩心和组织观念。”他接着说:“感恩心,就不用说了,没有昆重的培养造就,没有我的今天。按组织观念讲,除非组织根据工作需要来调动,按程序办理,否则,要我自己与其他单位私下交易,一拍屁股走人,抛下困难中的昆重,我做不出来,也做不到。”
他的话,平实、平淡、平凡,“昆重好的时候,我一个月也挣五六千元,现在遇到困难,收入少了,我就要离开它,企业犹如我的父母,能不能父母老了弱了,就不要自己的爹妈了?不能嘛。”
除妹妹耿家豫外,耿家盛一家5口,一辈子都贡献给了昆重。父亲耿鼎曾是昆重的总工艺师、全国劳模,更是耿家三兄弟接触机械、走进昆重的启蒙者和领路人。耿家两代人陪伴着昆重走过了近60年的历史,他们与昆重的情感悠远深长,无法割舍。对企业的忠诚,在青年时期的耿家盛身上就有所体现。1991年,28岁的耿家盛随原模具分厂副厂长臧开衡一行8人,前往珠海工业发展总公司(格力集团前身)去做空调机模具,“我们去了一年多,到1992年才回来”。臧开衡记得,加工这个模具出了个插曲。其中一个工件因为图纸是复印的,看不清,加工时把零件做反了,“模具的零件一旦废了,100%的废品。”零件废了,要补铸件,但当时偌大的珠海竟然没有办法锻造,工期又紧,厂里找来一段圆钢,加工余量太大,需要磨去几十毫米,夸张说,是要把铁棒磨成绣花针,找谁做呢?找耿家盛来做。臧开衡说,耿家盛用铣床铣,不停歇干了两昼夜,完活了,“干之前,并没有说好给多少钱,他也不问,傻傻地就接过去干了。”夜里凌晨1点,组装完毕,一试模,“一模成功,这是模具制造过程中极其罕见的。”一行8人,耿家盛的人品、技术表现最佳,第一个月工资就拿了3300元,是当时他在昆重的20倍以上。珠海方面有意挽留耿家盛几人在格力发展,他们请大伙儿到珠海当时最高建筑拱北旋转餐厅喝晚茶商谈,表示愿意支付高出昆重几倍的工资。1992年春节,还把他们的家属接到珠海过年,“带我们参观格力职工的新宿舍,诱惑的确很大。”
最终,耿家盛回到了昆重。臧开衡说,“家盛若留下,绝对是技术骨干,后来的发展不可限量,他对企业的贡献不会比在昆重少。珠海那一年,对我、对家盛都是一种考验和道德升华。“收入如此低,师傅还在坚守,我理解是他吃苦耐劳的性格和对企业感恩的表现,不然,我没法理解他。”耿家盛的徒弟马自辉,其平静的语气里有困惑,更多的是敬仰。
(二)因材施刀 胜人一筹
磨刀是车工的基础。早年,刚刚入门的耿家盛被安排上夜班,白天闲着他心里发慌,于是在父亲的安排下,耿家盛跟着昆重第一位高级车工技师黄廷富学习磨刀。黄廷富是市劳动模范,是当时昆重公认的车工大王。黄师傅拿来一把车刀,站在砂轮机旁,一边磨,一边对耿家盛讲解动作和技术要领。刀磨好了,黄师傅把它递到耿家盛手里,让耿家盛照着磨。耿家盛仔细端详这把刀,觉得是件艺术品,“刀子的前角、后角、主刀刃、副刀刃清晰可辨,特别是两条刀刃,铮亮、锋利,用它干活绝对又快又好。这是高手磨出的刀。”
耿家盛找来几把报废的车刀,老老实实站在砂轮机前,照着师傅讲的要领,认认真真地磨。用报废车刀苦练了一个星期,耿家盛认为可以了,就把黄师傅此前磨好的、艺术品一般的那把刀拿出来,在刀子的另一端,照着师傅磨出的样子,把刀磨好。这是一把用于车削台阶的90度车刀,2015年5月,以耿家盛的名字命名的“大师工作室”迁址新建,这把车刀就被陈列在耿家盛的作品柜里,成为了耿家盛的“处女作”。“成天反反复复磨刀,反正就那几个动作,当时也觉得乏味无聊,每当这时,脑子里就有我父亲、我师傅教给我的话儿,他们说的都是同一个道理:车工就玩‘一把刀’,刀好,一般而言,活就不会差。”当然,经过后来很多年的积累,耿家盛才懂得父亲和师傅们强调的“一把刀”是什么意思,不是仅仅指把刀磨好,而是要“因材施刀”,要能针对不同工件的加工参数、不同的工件材质,或者客户的特殊要求选刀用刀。很多时候,常规的刀子用不上,得自己想办法制作刀具。耿家盛说,“直到这时我才明白,好的车工得有自己的主意和想法,思维要灵活,方式要多样,不能一成不变地应对工作。”耿家盛的工具柜里,保存着一卷数百米的橡筋,这条细如麻缕的橡筋条是他切削加工橡胶胶辊时产生的副产品。这卷橡筋条颠覆了外行对车床的刻板印象——车床,只用来进行金属加工?
耿家盛说:“车床可以加工的材料有很多,除了常规的金属,还有塑料、橡胶、木材。”这卷橡皮筋是制作一个橡胶胶辊,从橡胶上切削下来的,“当时,我针对这个胶辊的加工特点,感到一般的车刀做不了,喏,就自己发明了这样一把刀。”耿家盛从柜子里取出的车刀竟然是用一块锯片制成的。他说,“常规的刀子主要是切削金属材料用的,对加工橡胶这种特殊材料,那些刀子用不了,橡胶材质软、弹性大,刀子一定要锋利,同时又要有刚性,我当时琢磨了好一段时间,心想用锯片试试,不想一试就成功了,还好使。”昆重现安装分公司范子文曾是耿家盛的直属领导,他评价耿家盛的技术特色时说:“他的法宝就是刀,他的刀有很多是自己根据工件特殊性自制的,这是一般人不如他的原因。”耿家盛成为车工大师的奥妙之一就是他和车刀的优良关系,即对车刀的打磨、使用和发明。这也就是耿家盛传承并总结的一个秘笈,“因材施刀”。
(三)踏实肯钻 铸就“全能”
耿家盛是公认的工作效率高、和时间赛跑的人,他遵循“精益操作”理念,工作中追求“低投入、高产出”,“这和多年的工作经验有关,关键在总结积累。比如,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动作。”在车床上加工零件,有的师傅从粗车第一刀开始到粗车结束,要停车测量数次,而耿家盛只需要一次就够了。他在机床手柄的刻度尺上打一个小孔,攻上螺纹,装上止动螺栓,巧妙地解决了多次测量的问题。耿家盛十分注重加工前的准备工作。“每次接到图纸,要先看清零件的复杂程度,然后再选择适合的刀具、工装、量具,准备工作越充分,工作起来越轻松。”任务饱满时,他能够同时手工操作三台车床加工不同的零件,一天能干一百多个工时,这正是得益于他开机前做的大量准备工作。另外,耿家盛非常爱护他的机床,定期加油、换油,每天擦拭,优良的润滑延缓了磨损,确保了机床的精度,加工起零件来速度快、质量高。“有的师傅不爱惜自己的设备,还时常朝设备发火,结果你操作习惯不好,设备肯定故障就多,哪里来的工作效率?”耿家盛肯钻、肯学、爱琢磨,是多年前就培养的习惯。
1985年,厂里分给车间一台新车床。这台车床一直放在角落里,没有派上用场。当时的车间主任叫吴尔能,耿家盛上夜班没床子可开,便跑去对吴尔能说:“主任,车床放着不用太可惜了,我想开新车床。”吴尔能笑笑,“你自己去安装吧,装好了,车床就归你了。”耿家盛马上找来手锤和钢钎,凿出地脚螺栓孔。他和机修工人一起校好水平,拧紧螺帽,把机器安装好了。从此,耿家盛在这台床子上一干就是十几年。机床是个大概念,它包括车、铣、刨、磨、镗、钻等多种常见机器,车床只是机床当中的一种。对于车床刚刚入门的耿家盛来说,车床的熟练只是为他打开了机床其他技术门类的一扇门。
1986年,模具车间来了一部T68型镗床,吴尔能问耿家盛想不想开?耿家盛说当然愿意,但镗床与车床大同之中有小异,两者最大的区别是工作原理不同。操作方式的差异对耿家盛来说又是一个新课题,吴尔能就把耿家盛送到冶金分厂拜师学艺。这一来,1965年从浙江来支边的镗床操作工郑伟便成为耿家盛的第四位师傅。郑伟当时已从事镗工21年,郑伟印象中,耿家盛人品好,虚心好学,“人聪明,喜欢动脑筋,不懂就问我,跟我学了两个月左右,就可以独立开镗床了。”郑伟说,他带过6个徒弟,耿家盛是最好的那个,学习镗床要具备聪明、刻苦、勤快3个要素,耿家盛都有。学会了镗床,又为耿家盛增添了一技。2009年至2010年间,开落地镗的工人跳槽了,落地镗床没人开,拉丝机分公司的领导让耿家盛去开,“我之前没开过落地镗,落地镗和此前的普通镗床不一样,全是按钮和旋钮操控,我用了4个小时仔细琢磨,才把它搞懂了。”4个小时就掌握了落地镗,当然是以前学习操作T68打下的基础。现在,车、镗、铣、刨、磨,耿家盛是名符其实的“全能”机床工。但耿家盛本人只承认,只有镗床是他的另外一个专业,其他的均为副业。
(四)勇于创新 绩效致胜
1993年,分公司首次承接132HC塔机生产任务,主要零件主弦杆长2500mm,要求四件一组长度一致,原加工工艺是在落地镗床上加工,效率低,费用高。耿家盛和工友研究制作了四件双“V”形铁,将主弦杆摞起来用T68镗床加工。同时通过改进刀具利用机床夹盘铣刀,将刀片主后角减小,再加强工件钢性,加大了吃刀深度和走刀量,使每组的加工费用从1250元降到300元,工效提高了3倍。
1998年,耿家盛接受了某塑料厂一塑料挤出丝杆加工任务,其中,丝杆长为3040mm、外径130mm,底径为锥度,最小直径85mm,最大直径124mm。工件细长且外径小,加工刚性差,非常容易出废品。为了增加工件钢性,耿家盛制作了一个大型跟刀架,在加工底径的锥度时,由于没有靠模,他采用分段加工逐步切入,再用宽刃刀精车,最后用沙带磨削,使底径的表面粗糙度达Ra1.6,最终保证了产品质量。这一高难度加工技巧和创新方法赢得了昆重干部职工的称赞。
2007年,耿家盛加工橡胶设备绉片机的辊轴,由于加工难度太大,他改进机床挂轮,改装可调速电机,降低工件转速,自制高速铣头,将其固定在刀架上,利用小拖板的移动,消除工件正转与反转带来的综合间隙。改造后的设备以车代铣,加工效率得到很大提高。
2010年以后,由于分公司缺乏技术员,耿家盛通过自学掌握了AutoCAD制图运用。他带领工作室成员先后完成拉丝机、橡胶绉片机、轧机等产品工艺编制和图纸改进500余项,改进了塔机起升部分、圆筒设备上托轮座、重卷机滑槽等400余项零件生产工艺。在他的带动下,工作室成员杨祥、侯金富等人的丝杆多用切削装置、检验蜗杆牙型角对刀装置、螺纹加工快速返程法等创新项目,同样攻克了多个技术难关,技术革新,解决了部分产品噪声大、抖动、漏油、铸造缺陷等生产疑难问题,年平均为公司节约创效100余万元。
2015年,以耿家盛为主或独立完成的“一种深孔锥度铰刀”、“一种高硬度、高韧性难切削材料机加工刀片”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实用新型专利;“一种高硬度合金堆焊机加工刀片”正在申报国家创新项目,“一种螺纹快速返程车加工方法”等3项技术申报国家发明专利已获受理。
(五)薪火相传 下自成蹊
和所有的国企一样,昆重素有“师带徒”的传统。同样的,耿家盛从学徒时期开始,先后跟着朱凤仙、张录、黄廷富、郑伟学习车工、镗工技术。“1984年,我从铣床厂来到昆重做车工学徒,车间主任让张录做我的师傅”。张录在当时的昆重也是车工大腕,对刚入厂、毫无实作经验的耿家盛,他认为不适合跟着他从车床的ABC学起,他让耿家盛先入门再来跟他学。于是,耿家盛先拜朱凤仙为师,跟着她从摇手柄开始学起。刚入门的耿家盛开始领悟到,车工这一行不简单。跟着朱凤仙学了两个月,车工大腕张录正式带着耿家盛学习车工技术,“张录师傅一个人同时开着一部螺纹磨床、一部车床,他叫我守着开车床,有问题尽管问他。”
5个月后,耿家盛想要独立干活,不曾想,因年轻胆大长了个“教训”。一天晚上,车床闲着,耿家盛一个人来到车间,“我找好图纸、工件、刀子、量具,6点开机,干到夜里11点。”第二天早上一上班,耿家盛十分忐忑,等着张录一顿狠狠的批评——耿家盛昨晚擅自开班干活,车钢筋两头的螺纹,没有掌握好技巧,车速快,钢筋一甩,弯了。钢筋把车床尾部电气柜上的胶木开关给打坏了。这部车床是台湾产进口车床,是当时厂里重要的吃饭家伙,对张录这代爱惜公物如眼珠子的老工人来说,对设备的任何损坏都是罪过,“当时心里很不安,以前曾听我父亲讲,一个老师傅不小心把镗床导轨拉毛了,一句话不说,回家收拾洗漱工具,等着去坐牢。”所以,面对气头上的张录,耿家盛特别能够理解他的心情。这是张录爱企业、爱设备、爱徒弟给急的。张录“教训”完耿家盛,弯下身子,教给耿家盛一个方法,“他仔仔细细地告诉我,以后再车类似细长条状工件,工件的后部一定要用木头固定好。”耿家盛的另外一位师傅黄廷富,同样给青年时期的耿家盛产生了重要影响。“黄师傅手上随时都拿着一团棉纱,一开始我搞不懂是什么意思,后来发现他即使上班,身上的衣服都是干干净净,才知道棉纱是揩手用的,其次是擦量具,也可以随时清洁车床上的导轨,保持设备洁净光滑。设备爱惜好了,对保证加工精度有好处。”
在那个传统色彩较浓的岁月,师傅给徒弟所传播的,技术技能只是一方面,为人做事的风范更是师徒传承的重要内容。黄廷富和张录给耿家盛带来的不仅仅是车工技术,还有他们飘逸潇洒的做事派头,用今天的网络流行语说,就是一种“范儿”。如今,“师带徒”仍然是昆重最常用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是以耿家盛为主导的名匠工作室的重点任务。2010年以来,在耿家盛的带领下,工作室先后与50余青年名职工签订了“师带徒”协议,仅耿家盛1人每年平均带徒7人以上。通过他理论上的耐心讲解及手把手的操作帮带,目前,胡晓财、马自辉等青年职工已成为企业的生产骨干。马自辉从云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毕业,是耿家盛目前较认可的徒弟。马自辉承认,他选择昆重和师傅耿家盛有很大关系。“除了所学专业原因,我师傅原来到我们学校讲过课,佩服他的技术,所以毕业就把简历投到了昆重。到厂里报到,师傅对我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干车工,要吃得苦。’”小马2012年7月进厂,至今除车床外,也能独立操作铣床、镗床。
在马自辉看来,耿家盛身上的很多优点都令他佩服:“他能吃苦,经常带我们干到深夜。他做事不拖拉,日清日毕。他为人和气,一专多能,我们公司90%的设备他都能运用自如。”传统的师带徒,由于师傅的文化局限性,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能把工作实践或者经验上升为理论总结,做不到举一反三。具有大专学历的耿家盛克服了老一辈师傅的这种弱点。他把枯燥乏味的加工原理、刀具材质等理论提炼转化为通俗语言,一点点讲给徒弟听,再结合实际经验,教徒弟如何根据加工需要选择刀具角度、切削三要素和加工工艺,一步一步,循序渐进,直到徒弟可以独立操作。
(六)忧思未来 心怀感恩
自认为出身平凡、岗位平凡的耿家盛,当他站在了“国家技能大师”这一耀眼的人生巅峰,却始终未曾忘记“忧国忧企”。耿家盛首先有一个最现实的忧虑——技术工人的青黄不接。“我们厂周围,每天一早都有拿着锄头的农民工等着干零活,一天低于150元他就不干,高的一天要挣200多,我是高级技师,但一个月到手的收入,低的时候没有一个农民工高。”耿家盛有些担忧,“前年我们分公司分来大中专学生17个,到现在没剩几个了,甚至有的青工家长到车间一看,就对孩子说,走了,别干了。技术工人不吃香了。”马自辉从2012年7月进厂到现在,是在耿家盛这儿学技术比较长的徒弟之一。大多数学生,来一段时间,充其量三四年,就走得差不多了。马自辉属于耿家盛目前最喜欢的弟子,可惜这样的弟子不多。“这几个月活少,小马一个月拿到手的收入就一千元多一点,小伙子不容易。”收入太低,耿家盛担心马自辉也留不住。
2015年5月,在公司召开的一次座谈调研会上,耿家盛就提出了自己的担忧,“我们操作工人年纪大了,基本都在40岁以上,一个钉子一个眼,我们要是生病了,我们歇几天,车床就要停几天。年轻人普遍不愿意学技术,进厂一两年就走了,企业留不住人,没有后备人才,怎么办?”
耿家盛还有一个“忧国忧民”的大情怀。
2009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2015年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耿家盛作为产业工人的代表,先后两次来到北京天安门的观礼台。好学、肯钻的耿家盛从不放弃任何一个学习机会,两次受邀出席阅兵典礼,耿家盛把它视为观摩国家军事工业成就的绝佳机会。
2015年9月3日,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的阅兵典礼盛况空前。从早上6点多就进入现场,端坐在天安门广场旗杆一侧,耿家盛习惯以一个机械加工工人——车工兼油漆工的眼光去打量眼前这些代表国防工业最高水平的“武器”,比如漆水、外形结构、机械走合部分,甚至粗糙度……“看了兵器展示,很震撼,觉得这些东西如果搁在我们厂做,肯定做不出来,为啥?咱们没有生产这些一流产品的装备。”耿家盛说,他观察得很细,“这次我注意到出现了蓝色的坦克,2009年‘10.1’阅兵那次没有出现这种武警用的坦克。”这是一定的,阅兵所展示的装备当然是一个国家现代工业在各个领域的最高成就。全世界工人阶级的导师弗里德里希•恩格斯,曾在其著作《反杜林论》一书中这样论述,“现代的军舰不仅是现代大工业的产物,同时还是现代大工业的缩影,是一个浮在水上的工厂。”未必读过恩格斯的著作,但工人出身的耿家盛也懂得这个道理,只不过,耿家盛是从机械加工的角度,用自己过去33年的工作经验一点一滴去读懂的,“工业不发达,军械制造也肯定落后,家伙不好使,保卫国家那是空话”。两次受邀参加阅兵典礼,耿家盛倍感荣幸,“虽然两次都要在烈日炎炎下,不吃不喝,坐5个多小时,我很值,看到了好多令人激动的工业产品,感受到了作为一名制造工人的自豪、责任与自省”。“器不如人的背后,是艺不如人。”在33年的工作经历及个人成长当中,耿家盛始终自觉地将个人命运与企业发展、与工业文明、与国家繁荣紧密联系在一起。两次参加阅兵观礼,耿家盛深沉地感到,祖国繁荣产业工人自信豪迈;国家要实现强大复兴,需要产业工人更执著的担当、更无畏的付出、更卓越的成就。因为心怀忧虑,所以更懂感恩。
2015年5月,昆重一楼大厅内,迁址新建的“耿家盛工作室”正式挂牌。在短短半年的时间内,工作室先后接待有色系统、机械行业、院校师生等各方面调研及观摩学习活动500余人/次;昆重依托工作室先后承办了冶金集团“一站一室”现场工作会、滇沪共建劳模(创新)工作室合作签字仪式等高规格活动;机冶建材系统、省市领导多次前来看望耿家盛并对工作室进行考察调研。企业生产一线的耿家盛,其质朴的工人形象、惊人的技术技能、卓越的个人成绩更广泛地被社会知晓。换句话说,这时候的耿家盛,真正成了名人。面对各种荣誉、奖项和名望,耿家盛质朴的工人本色没有改变。“踏实做人,认真做事”,是很多人推崇的人生信条,耿家盛更是数十年如一日、用大半生的经历践行着这样一句箴言。他始终坚定地认为,“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无论你在什么岗位,干什么工作,只要你爱岗敬业,舍得下工夫,不怕吃苦,肯动脑筋,从点滴做起,持之以恒,就能从工作中找到乐趣,就能有所成就。”在各种观摩交流授课场合,面对众人仰慕的目光,耿家盛都表现得十分谦逊,他诫勉自己,一定要牢牢记住两个字,“感恩”。他认为,荣誉不是他一个人的,正是有了企业这一载体,有了各级政府和领导的关心支持,有了各级工会为基层工人搭建的平台,经过自身努力,才收获了一些成绩。在荣誉面前,耿家盛总结了一句话,“学会保持,懂得坚持”。他认为,不管走了多远,自己都要始终坚守“踏实做人、认真做事”的人生信条,保持工人本色,在学技术、搞革新、爱企业、讲奉献这条路上矢志不移。耿家盛还说,自己是站在前辈们的肩膀上成长起来的,自己掌握的技术,是昆重几代机械工人创造、积累起来的,没有他们的付出,就没有我的今天,他有责任、有义务把多年积累的经验传授给年青人,让他们也能站在我的肩膀上,更快成长,回报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