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麻阳苗族自治县社会救助工作情况汇报
麻阳苗族自治县社会救助工作情况汇报
近年来,我县高度重视社会救助工作,把它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不断加强制度建设,规范操作程序,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使我县社会救助救助水平逐年提高,运行机制日趋完善,有效地保障了社会最底层、最贫困群众的基本生活。我县现有农村低保对象6933户15767人,占全县农村人口总数的5%,月人均补差为76.6元;城市低保对象3976户 6817人,占全县城镇人口总数的9.7%,月人均补差170元;五保供养对象2199人,其中集中供养对象654人,集中供养标准为3120元/年;分散供养对象1545人,分散供养标准为1500元/年。全县资助困难群众参合参保17951人,资助金额31万元;有950人得到了门诊医疗救助,救助金额22万元;有370人得到了住院医疗救助,救助金额45万元;有410人得到临时医疗救助,救助金额28万元。
一、主要做法
(一)高度重视,社会救助工作组织到位。我县十分重视社会救助事业建设,下发了《关于建立县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的实施意见》,把事关民生的救助工作列为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目标考核内容。健全领导协调机制,成立由分管副县长任组长,民政、财政、劳动、卫生、教育、司法、电力、自来水、房产、物价、监察、广电等部
门负责人参加的社会救助体系协调领导小组,建立了社会救助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每年召开1—2次会议,组织协调各项救助制度的建立,整合各方面救助资源,推进了救助体系的不断完善,形成了政府领导、民政牵头、部门实施、社会参与、基层落实的社会救助良性工作机制。
(二)健全制度,规范工作运行。近年来,我县在建立和完善社会救助政策法规的同时,不断加强制度建设,先后建立了《入户调查制度》、《民主评议制度》、《张榜公示制度》、《审核审批制度》和《动态管理制度》等规章制度,并制定出台了《城市低保操作规程》、《农村低保操作规程》和《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救助基层规范化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文件,通过制度建设,确保了社会救助工作的各个环节和步骤完全实行了程序化、规范化管理,促进了社会救助工作健康有序开展。
(三)夯实平台,完善社会救助工作机制。在县一级成立了城乡社会救助管理局,为副科级单位,下设综合办、城市低保股、农村低保股和医疗救助股和五保供养股,有工作人员20人,并配备了社会救助专用车辆。在乡镇一级建立了社会救助工作站,成立了评审小组,并按1万人不少于1名的比例,配备了专职的社会救助工作人员;在村、社区居委会建立了社会救助服务中心,成立了评议小组,并配备了专(兼)职的社会救助工作人员。全县23个乡镇、14个社
区居委会和示范村都配备了专门的办公室,设立了城乡低保受理窗口,配置了办公电脑、办公桌椅和文书柜等办公设施。通过近几年来的努力,目前,我县已基本建立了县、乡、村(居委会)“三级联动”的城乡社会救助服务网络和一支稳定、专业的工作队伍,基本形成了我县城乡社会救助工作层层有人管,级级有人抓的良好工作格局。
(四)规范操作,提升城乡低保管理水平。一是严把入户调查关、民主评议(审)关和张榜公示关。凡是申请城乡低保对象,县、乡(镇)、村(社区居)委会三级社会救助工作人员全面进行了入户调查,了解真实情况,形成书面纪录,做到底子清、情况明。全县所有村(社区居)委会成立了民主评议小组,23个乡镇都成立了民主评审小组,对辖区内的城市低保对象重新进行民主评议和评审。对初审、审核和审批结果分别在村级公示栏、乡镇公示栏和县民政局机关大楼门口进行三榜公示。二是实施动态管理。城市低保实行按月动态管理,农村低保按季动态管理,及时将生活条件好的城乡低保对象清退,对因灾、因病等突发性事件导致生活困难的群众及时纳入保障范围。三是规范资金发放。城乡低保资金由财政部门直接拨付低保资金专户,通过银行代发,将低保金直接发放到低保户手中,减轻了中间环节,确保低保金及时足额发放。
(五)深入开展医疗救助工作。一是建立和完善医疗
救助制度。根据省、市文件精神,结合麻阳实际,按照“广覆盖、保基本、救重点、多层次、可持续”的指导方针,我县于2008年8月对医疗救助政策进行了调整,制定出台了《麻阳苗族自治县城乡医疗救助暂行办法》,建立了五位一体的新型医疗救助模式,提高救助标准,进一步提高了医疗救助的可及性,扩大了医疗救助的覆盖面。二是积极推进医疗救助“一站式”服务。为了实现医疗救助与城镇医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有效衔接,方便困难群众看病就医,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我们按照省市的要求,积极探索网上救助,通过一年来的努力,全县共建立了30家(其中村级卫生室3家)定点医疗救助服务机构和2家定点药店,住院和日常门诊已完全实行了网上救助,通过“一站式”结算,既方便困难群众看病、治病,又减少了民政部门救助管理工作压力,节省了行政成本,提高了办事效率。
(六)多措并举,五保供养水平不断提高。一是加强制度保障。先后制定出台了《麻阳苗族自治县农村五保供养实施办法》、《麻阳苗族自治县农村敬老院管理办法》,建立健全了敬老院管理各项制度,切实做到了五保供养工作有章可循。二是做到资金有保障。确立了财政供养为主的农村五保供养体制,首先保证财政预算优先安排五保供养经费,并建立了自然增长机制,县财政每年都按15%的增长比例预算安排五保供养资金,逐年提高供养标准。三是加强敬老院管理。
2003年以来,我县新建(改扩建)农村敬老院15所,五保之家6所,总占地面积达到165亩,总建筑面积达到20000m2,集中供养654人。管理上,建立以县民政局主管、乡镇领导负责、院长主抓、副院长专管的管理体系,每所敬老院按10:1的比例聘请服务人员,制定建全了各项规章制度,明确岗位职责,建立健全了敬老院工作人员考评制度,大力发展院办经济。
(七)大力开展临时救助。为妥善解决城乡贫困家庭的临时性生活困难,进一步推进我县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我县于2009年出台了《麻阳苗族自治县县临时性生活困难救助暂行办法》,对因各种特殊原因造成基本生活出现暂时困难的本县城乡低收入家庭给予非定期、非定量生活救助。今年,对暂时性生活困难的群众给予了临时救助,共累计救助 2000人次,支出资金100.9万元。
二、存在困难和问题
近年来,我县加强社会救助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困难群众的需求还有很大的差距,亟需进一步完善和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部门协作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由于家庭收入情况非常复杂,现阶段隐性收入、隐性就业、人户分离现象普遍,加之缺乏有效的信息采集手段和明确的法规政策依据,导致社会救助相关部门之间信息资源难以共享,城乡低保对象
界定较为困难。由于与社会和劳动保障等部门衔接还不够畅通,部分有劳动力的社会救助对象因缺乏技术和资金,难以脱贫。
(二)基层社会救助工作队伍有待于进一步充实。2006年我县社会救助对象为5000人,到今年现有社会救助对象已增加为2万人左右,而乡镇和社区并没有相应的增加从事社会救助力量,大部分乡镇和社区一般只有1-2个工作人员。而随着城乡低保工作的不断规范,加上每年都大幅度调标,动态管理原则的落实,低保救助人数和新进幅度增加,现在的社会救助工作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发发救助金,具体工作极其繁重。而且他们担负着大量的社会救助管理服务工作,不仅要完成民政部门的工作,还要完成社保、残联等部门的工作,特别是基层民政工作人员兼职多,岗位变动频繁,业务素质参齐不全,以致我县与当前政府对社会救助工作的要求不相适应。
(三)资金投入力量有待于进一步加大。我县属省定贫困县,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贫困人口基数大,困难群体的生活条件恶劣,因病因就学返贫的家庭多,需要社会救助的对象还是很多,加之社会救助对象多分布交通不便的边远贫困山区,分布极为分散,为及时准确掌握社会救助对象的真实情况,必须经常组织工作人员进行入户调查,与救助对象取得联系,加强规范化管理和动态管理。我县在财政十分拮据 的情况下,仍能做到社会救助资金的及时到位,但从我县社会救助工作的发展需要来看,我县仍需进一步加大对民生资金投入力量。
三、建议和对策
(一)强化协作,形成合力,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县民政部门要更好地发挥好牵头作用,积极加强与工商、税务、房产、公安、劳动和社会保障等部门联系,搭建统一的社会救助信息平台,实现救助信息的畅通共享,利用信息核对的方式,便于了解社会救助对象的真实收入情况,积极探索低保收入确定新机制;进一步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合作,依托一村一品,技能培训和帮扶结对等多种形式,让困难群众掌握一定就业创业技能,提高社会救助对象的造血能力,提高社会救助的效果。
(二)增强基层工作力量。一是要配齐配强工作人员。按照乡镇总人口、工作服务对象、实际工作量等综合因素配备,每个乡镇应设立2-3个“公益岗位”,保证每个乡镇有3-4人从事民政工作,村委会要通过配备专职民政工作联络员,社区居民委员会要配备专职的工作人员,以确保村、社区居委会社会救助工作正常运行。二是对于经常深入乡村开展调查工作的社会救助工作人员给予必要的通迅、交通费用、餐饮补助等工作经费,确保低保工作在经费方面得到保障。三是加大培训力度,要定期不定期的采取各种开式基层
民政工作人员培训,提升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
(三)进一步加大对社会救助资金的投入力度。一是既要加大对社会救助配套资金得到优先足额安排,又要积极向上攻关,争取更多的项资金投入,进一步提高社会救助水平。二是要尽快建立完善低保标准自然增长机制,特别是低收入群体价格临时补贴与物价上涨机制,确保困难群众不因基本生活费用价格上涨,导致生活水平下降。三是适当扩大城乡低保保障面,提高保障标准。四是积极开展社会慈善捐助活动,扩大资金的来源,完善经常性社会捐助网络,充分发挥公益慈善组织的作用,建立完善社会捐助市场化运作模式。尽快出台鼓励各类企业和个人捐助慈善事业相关办法措施。
第二篇:社会救助工作汇报
社会救助工作汇报
今年我区社会救助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民政局的精心指导下,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机制,制定了《区农村低保实施细则》,推行城乡低保两级受理和低保工作人员及村干部近亲属备案制度,城乡低保进一步提标,低保资金及时发放,有效保障了我区困难居民的基本生活,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2013年在两级受理的基础上,继续全面推行民主评议、代表票决、三榜公示制度,做到动态管理、分类施保。10月份我区有农村低保2506户、4724人,月保障金额176.2万元,一至十月份累计保障50494人,共收到低保资金1029.1万元(含政府配套200万元),发放保障金额936.9万元,其中发放一次性生活补贴107.4万元,发放临时补贴161.2万元,累计人均补差185.5元,与去年同比增加54.1元。
二、工作中的主要做法
(一)加大业务培训力度,进一步完善救助制度,以提高工作人员素质为载体,加大业务人员的培训力度,3月5日,举办了国办[2012]45号文件及解读专题培训班,先后两次开展业务培训班,培训内容涉及社会救助、救灾救济、社区建设、居家养老、医疗救助等,培训人员包括局业务科室人员、乡镇分管领导民政室主任、各村民政工作员及全区低保业务员,通过一系列的培训,达到了提高业务水平和自身
名民政工作监督员, 开设了低保公开栏;在局机关和各镇、街道办事处设置了民政工作举报箱,公布了举报电话;在强化三榜公示的基础上,增加了市、区政务网公示。今年下半年区民生办还制定了民生工程月公示栏,及时公示每月的低保信息,真正做到了程序规范、对象准确、公平公正,得到了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四、强化规范管理,做到应保尽保动态管理。做到五个“坚持”。坚持定期入户制度。为了确保对象的准确性,始终坚持定期登门入户调查,通过实地了解,掌握低保对象最近的生活和家庭状况,决定其是否脱保或续保。坚持逢进必查制度。凡是新增对象都要低保工作人员经过详细调查核实,符合政策条件,才准予纳入,入户率达到100%。坚持有查必评制度。为了保证低保工作公开、公正、透明,凡是入户调查的对象,必须进行民主评议,无评议记录不予审批。坚持三榜公示制度通过公示,接受群众评议,接受社会监督,实现“阳光操作”。坚持低保档案归类整理。低保档案整理是低保工作当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全区低保档案按分类归档,在建立健全村(居)、乡(街道)及低保局三级原始档案的基础上,将低保对象的基本情况和动态管理输入微机。内容包括姓名、家庭人口、类别、身份证号码、变动时间等,使查阅更加方便快捷,同时,及时对低保对象的原始档案资料进行整理和完善,将入户调查表、低保申请表、低保审批表等分类归档,实行专人专柜管理。
第三篇:试论湘西南麻阳苗族民俗文化
试论湘西南麻阳苗族民俗文化
地处五溪腹地的麻阳,是一个美丽而神奇的地方。这里自然环境良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人民淳朴善良。而形成于麻阳地域文化基础上的民俗文化,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
一、麻阳苗族民俗文化的起源
麻阳民俗文化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上古时代,那时,人们时时刻刻面对大自然的挑战,在求生存的狩猎与征战需要下,在对生命的追求和渴望中,便产生了民俗文化的雏形。有历史见证,古代的图腾文化、盘瓠文化、是麻阳民俗文化的重要佐证,所谓“图腾”本意为“他的家族”,在辞海中批注为:原始部落以动物或植物作为种族血统的标志并将之绘成图案,当成祖先来崇拜,这种当成崇拜对象或符合者,即是“图腾”。它是人们用原始的图文形式开始对“福”、“禄”、“寿”的追求,史书记载,它主要是源于对远古的星辰自然崇拜,古麻阳人按照自己的意愿,赋予他们非凡的神性和独特的乡土习性。经过一段历史时期,便产生了大量的民间习俗和传说。譬如,“搬土地”,农历正月初三至十五日,“土地公”头戴面具,包长红布于颈,手执插“香”杖,伴着“土地婆”(男扮),双双挨户送财驱瘟。苗族人民酷爱“土地入门”,以粑粑相送。“车(chā)七姑娘”,在锦和、尧市、拖冲、文昌阁等上山区,流行一种“车七姑娘”的民俗。传说:到了七月初一,家里死去的亲人都会回到自己的家里,与家里的亲人相伴半个月的时间,在七月十五日晚上回去。所以,在这半个月的时间里,可以通过“车七姑娘”的方式,让灵魂去西天看看死去亲人的情况。用农村有靠背的椅子,四脚垫上冥币,人坐在上面,头蒙头巾,口含神水(老司念咒作法后的圣水),闭目,由老司在身后念咒作法,手拍大腿,脚跟离地,如骑马状急行至天宫,这样就可以看到死去亲人的近况了。等等,这些传说与神话都说明了古麻阳人对吉祥富贵的向往和追求。到中古时期,以吉祥富贵为主题内容的节日和吉祥物等也开始以文字形式记载。譬如,在麻阳上山区称为“过时节”,在下山区称为“过月半”,就是每一个月都要过一个节,杀鸡宰鹅,烧纸敬奉先人,祈求五谷丰登、先祖保佑、生活美满幸福。每年正月初二至十五日,由孩童或艺人化装演唱,常常在夜间以村落氏族为单位进行,称灯班跳灯。演唱内容丰富,有唱古人的,有宣扬礼教的,有贬剖社会丑习的,有歌唱爱情生活的,有祝福祝寿的等等,这个风俗现在依然盛行。到了现代,麻阳人过大年时,家家户户都会在大门前贴上倒“福”字画,表示“福到了”。“小年敲锣”。农历腊月二十六日前后,拖冲、大王、大酉、旋涡等地谓之“小年”,组织艺人在庙内或村庄较高之楼舍,有节奏地敲锣,朝夕不停,通宵达旦。村民挨户为敲锣者呈酒送饭。锣响时,男女老幼坐在家里静听,喜笑颜开,庆五谷丰登,贺六畜兴旺。在麻阳苗乡的石门柱上,路边、河边的耀眼处都可以看见雕有“福”、“寿”等石刻,这些都反映了人们对吉祥富贵的祈盼、追求。近二十年来,麻阳民俗文化的形式,人民开始对其深入研究、整理和开发,其中,“傩文化”、“盘瓠文化”等一些乡土文化作为民俗文化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在媒体、在民间作为热点被推介和传播。
二、麻阳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麻阳有着悠久的历史,远古时代即有先民在这里劳动、生息、繁衍。在秦朝时千里只为一次分享 我的泪水 你的喜悦
期就已属黔中郡地,汉为武陵郡地。南朝陈天嘉三年(562年)置麻阳戍,唐武德三年(620年)置麻阳县属辰州。其后虽几经变易,但麻阳县名一直沿用至今,已有1386年历史。麻阳人民在几千年的劳动、生产、生活中,形成了独特的民俗文化。这种文化神奇独特、古朴神秘,它集对神的敬仰和对福的祈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于一身,是麻阳民俗文化的精髓。
在麻阳,“节”文化与民俗文化紧密相连。过节,在上三区称为“过时节”,在下三区称为“过月半”,就是基本上每一个月都要过一个节,杀鸡宰鹅,烧纸敬奉先人,企求五谷丰登、先祖保佑、生活美满幸福。概括起来有:三月初三的“上巳节”、立春后第五个戊日的“吃社”、五月十五的“盘瓠龙舟节”、七月十五的“鬼节”、六月第二个卯日的“吃新节”、十月初二的“过苗年”等等。http:// 只为你分享
丰富的节日活动产生了丰富的民俗文化。虽然这些民俗文化活动有的含有一些封建迷信色彩,但站在宗教信仰和民俗习惯的角度来看,无不体现了麻阳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祈祷健康长寿、怀念先人的优良传统。
正月跳灯。每年正月初二至十五日,由孩童或艺人化装演唱,常常在夜间以村落氏族为单位进行,称灯班跳灯。出行时,2人先行开路,1人举姓氏灯,灯上书写堂号:张姓“清河堂”、滕姓“南阳堂”、黄姓“江夏堂”、刘姓“彭城堂”、田姓“雁门堂”或“紫荆堂”、陈姓“颖川堂”、谭姓“弘农堂”,李姓“陇西堂”等。1人下贴,通知村寨,灯班即至。灯班进寨,神灯放下,谓之扎营。诸灯聚汇村寨院落或豪富人家,谓之打栾。打栾之初,演唱“二十八宿”,即比喻前朝古人为星宿,群星聚会,吉星高照。演唱内容丰富,有唱古人的,有宣扬礼教的,有贬剖社会丑习的,有歌唱爱情生活的,有祝福祝寿的等等。正月十五日,路灯活动停止。即日,杀猪宰羊敬神灯,烧掉神灯和花灯,宣告一年一度新春跳灯活动结束。
搬土地。农历正月初三至十五日,“土地公”头戴面具,包长红布于颈,手执插“香”杖,伴着“土地婆”(男扮),双双挨户送财驱瘟。苗族人民酷爱土地入门,以粑粑相送。
小年敲锣。农历腊月二十六日前后,拖冲、大王、大酉、旋涡等地谓之“小年”,组织艺人在庙内或村庄较高之楼舍,有节奏地敲锣,朝夕不停,通宵达旦。村民挨户为敲锣者呈酒送饭。锣响时,男女老幼坐在家里静听,喜笑颜开,庆五谷丰登,贺六畜兴旺。
车(chā)七姑娘。在锦和、尧市、拖冲、文昌阁等上三区,流行一种“车七姑娘”的民俗。传说到了七月初一,家里死去的亲人都会回到自己的家里,与家里的亲人相伴半个月的时间,在七月十五日晚上回去。所以,在这半个月的时间里,可以通过“差七姑娘”的方式,让灵魂去西天看看死去亲人的情况。用农村有靠背的椅子,四脚垫上冥币,人坐在上面,头蒙头巾,口含神水(老司念咒作法后的圣水),闭目,由老司在身后念咒作法,手拍大腿,脚跟离地,如骑马状急行至天宫,这样就可以看到死去亲人的近况了。
一种文化的形成,需要特定的历史环境、特定的人文基础和特定的历史变迁。正是得益于这样的民俗文化的熏陶,麻阳苗族人们形成了古朴厚道、勤劳善良、思想淳朴的性格,产生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全社会形成了追求幸福美满和富贵吉祥的好风尚、好传统、好家风。谁不按照追求幸福美满好风俗就会受到村民的鄙视和谴责,会被当作没有“家教”,不孝敬长辈的例子教育幼辈。这样的好风尚、好传统、好家风,使家庭更加和睦美满,其乐融融,形成了独特的“锦江
民俗现象”。
三、麻阳民俗文化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作用
中华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伟大文化的重要内容,是中华大文化的分支,从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发展历史来看,中华民俗文化可以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根本和归宿。
在湘西南麻阳地域文化基础上形成的麻阳民俗文化,与其他民俗文化相比较,既有共同点,又有差异性。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延伸和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麻阳民俗文化形成的追求幸福、美满的鲜明主题,是对中华民俗文化的重要贡献,是中华民俗文化的瑰宝。
麻阳人民古朴简单。在千百年的生产生活中,麻阳人们依山傍水而居,伐木建房,以茅草盖之,采野菜而食,捕野畜以牧,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与花草相伴,与鸟兽为依,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尽情地享受着天地之间的灵气。他们过着古朴简单的生活,没有太多的欲望杂念牵挂,平平淡淡,宽宏温和,正应了“气之温和者寿”、“量之宽宏者寿”的真理。
麻阳人民思想淳朴。孔子说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麻阳人民淳朴的思想里贯穿着“和”的社会理念,“家和万事兴”、“和为贵”、“和气生财”,这些都是注重人际关系融洽的表现。淳朴的思想给社会带来了福音,家庭和睦,邻里和睦,亲朋和睦,产生了淳朴的社会环境,形成了良好的社会风气。http:// 只为你分享
麻阳人民勤劳善良。“质之善良者寿”。麻阳人民十分勤劳,在辛勤的劳动中,他们拥有了强健的体魄,拥有了健康的基础。他们懂得,只有通过辛勤的劳动,才能改变生产生活环境,才能创造更多的财富,才能改变生活质量。丰富的物质基础和精神生活,为幸福、健康、提供了赖以生存的条件。
四、麻阳民俗文化理念的提升与发扬光大
独树一帜的麻阳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有超强的生命力和发展前景。近年来,麻阳县委、县政府站在历史的高度,以弘扬民俗文化,发展县域经济为己任,提出了打造民俗文化品牌的战略决策,必将进一步丰富麻阳民俗文化的内涵,将麻阳民俗文化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阶段。这是麻阳苗乡37.3万苗族同胞之福。
追求幸福、健康、和谐、美满是湘西南麻阳苗族人们美好的夙愿。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麻阳人民追求生活富裕、社会和谐和实现健康长寿的愿望越来越强烈。麻阳县委、县政府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提出打造地域文化品牌,发展县域经济的思路,符合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符合麻阳人们的根本利益,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必将使民俗文化理念得到提升。
麻阳有良好的生态环境,独特的生态资源,有很多潜力等待我们去利用与开发。这里有被誉为中国冰糖橙之乡、还有曾被列为贡品的小籽花生和苞茅酒,有益寿延年的松花养身酒和雄山长寿矿泉水等特产,经过近年来的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步伐的加快,这些无公害农产品资源越来越丰富,不但满足了麻阳人们生活的需要,还有大量的储备等待外销。
这是一番喜人的景象,苗乡人们正在为幸福美好的生活创造条件,相信有县委、县政府的正确引导,有苗乡37.3万人民的积极参与,麻阳人民离富裕的生活已经指日可待了。
麻阳民俗文化在历史前进的车轮中一定能进一步发扬光大。
http:// 只为你分享
第四篇:社会救助工作汇报
社会救助工作汇报 我县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从实际出发,从解决困难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入手,认真落实社会救助法规政策,建立了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以养老、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等专项救助为辅助的社会救助体系,并逐年加以健全和完善。
第一、城乡低保制度逐步完善,保障水平不断提高
(一)规范管理进一步加强。为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我县城乡低保工作,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最低生活保障的意见》(国发〔20xx〕45 号),20xx 年 9 月我县出台了《县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实施细则的通知》(政发[20xx]36 号),进一步规范操作程序、推进公开公示、加强动态管理,建立起“个人申请、村居评议、乡镇审核、县级审批、三榜公示、动态管理、社会发放”的管理运行体制,积极推行“阳光政务”,把好“入口”,疏通“出口”,充分体现公开、公平、公正。
(二)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我县 1999 年初步建立起城市低保制度,20xx 年农村低保制度开始全面实施。低保制度实施以来,县委、县政府把低保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将城乡低保提标列入为群众办实事内容,有效保障了城乡低保政策的落实。截止目前,我县共有城市低保对象 2873 户、xx 人,发放低保金 xx 万元,人均补差水平达到 270.2 元;农村低保对象 xx 人,发放低保金 xx 万元,人均补差水平达到 145 元。
(三)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一是低保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我县不断加大财政投入,科学制定低保标准,逐年提高社会助标准。根据省、市有关文
件精神,20xx 年我县再次提高救助标准,城市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 430 元;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 220 元;农村五保集中供养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3300 元;分散供养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 3120 元,实现了救助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二是建立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我县成立了县居民经济状况核对中心,进一步加强了对居民家庭经济状况的核对能力。
第二、医疗救助制度全面建立,困难群众医疗难问题得到缓解
近年来,我县医疗救助制度不断完善,救助覆盖面逐步扩大,医疗救助水平和规范化管理水平不断提高。20xx 年,根据上级文件精神,我县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的通知》(县民字[20xx]36 号),按照“严格救助原则、严格对象界定、严格审批程序、严格救助办法、灵活救助比例”的办法和“注重大病救助、降低小病救助门槛,倾斜低保边缘群体”的总体思路,着力完善各项救助制度,将解决城乡低保对象、五保对象的医疗难作为重点,提高救助比例及封顶线,分层次实施救助。截止目前,农村医疗累计救助 4759 人次,发放救助金额 xx 万元,并资助 26324 名农村低保、五保对象参加新农合,资助金额 43.8 万元;城市医疗累计救助 xx 人次,发放救助资金 xx 万元,从根本上解决贫困户看病难问题。
第三、落实临时救助政策,切实实现救急难
为进一步落实好《民政部关于进一步建立健全临时救助制度的通知》(民发[20xx]92 号)和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建立健全城乡困难群众临时救助制度的通知》(府厅发[20xx]31 号)的文件精神,妥善解决城乡贫困居民的突发性、临时性困难,我局 20xx 年出台了《关于建立健全城乡困难群众临时救助制度的通知》(政办发
[20xx]34 号),坚持“救急救难、及时有效”的原则,对生活出现突发性、临时性困难的家庭实行临时救助。截止目前,共救助 xx 人,发放救助金 xx 万元。
第四、存在的问题
1、经费投入不足不能满足事业发展的需要。资金保障机制和筹措机制不够健全,不能满足社会救助事业发展的客观需求。
2、民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没能随着形势的发展而同步协调发展创新,工作地位、机构设置、人员编制、队伍素质、经费投入、工作手段等,滞后于形势的发展,影响了民政职能作用的发挥,制约了民政事业的发展。
第五、下一步工作打算
1、提高思想认识。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思想认识和具体行动必须与党和政府保持高度的一致,力求宣传政策要详尽,执行政策不走样。
2、强化工作措施。加强社会救助政策宣传,加强干部教育管理,加强村级财务监督,切实增强群众意识。
3、加大督促检查。进一步加强各项社会救助政策落实情况的公示,接受社会的监督;坚持督促检查不流于形式,坚持不同时间段有不同的督查形式和内容,确保监督取得实效。
以上是我县救助工作的汇报,如有不足,请提出建议或意见!
第五篇:中共麻阳苗族自治县委党校教务科工作总结
中共麻阳苗族自治县委党校 麻阳苗族自治县行政学校
教 务 科 工 作 总 结
二O一O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2 2010年,我们教务科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上级有关规定、文件精神,充分调动广大教研人员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顺利完成各项教务工作,现将本工作总结如下:
一、教学内容紧贴本县实情
主体班教学紧跟教学要求,结合本县的政治经济、文化实际情况,认真地安排好教学内容,使每次培训班的教学让参训人员得到党性的锻炼、能力的提高、理论的更新。
1、把理性思维、党性修养的教育同提高执政能力紧密结合起来,围绕提高学习的能力开展教学,根据不同对象,将能力建设的要求具体化,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以政治理论、政策法律法规、业务知识、文化素养和技能培训为基本框架,加强干部教育培训课程建设。
3、针对当地县委、政策的工作中心设置专题,加强县性的教学研究,突出建设“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的专题教学。
4、认真落实县委、县干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对培训内容的要求和安排,突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基本理论知识和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建设等内容以及业务技能的培训。
5、充分征求广大党员的意见,针对各班次培训对象的特点,通过发放问卷、调查表掌握学员的未知意向,针对广大干部的思想和工作实际设置专题教学,做到“上下”兼顾,特色显著,突出培训内容的针对性,提高学员的积极性,努力提高培训实效。
6、教育培训与实践锻炼相结合,在培训中注重提高干部的 3 素质和能力,注重在实践中锻炼和考验干部。
二、教学方法注重互动
在教学中坚持“读书、总结、研讨、交流、体验”的方针,突出多形式的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1、把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与学员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有机的结合起来,大力推广研讨式教学,每期培训班至少保证有三分之一的时间进行研讨。领导干部要带着现实问题参加学习,通过研究探讨寻找对策,交流学习成果。教师要通过学员了解社会,加强教学的现实感和针对性,提高教学水平,实现教学相长和学学相长。
2、综合运用多种方式和手段,提高培训质量,主体班次的教学今后要采取课堂集中教学,境内外、县内外实地考察、专题调研、案例式教学等多种灵活方式,提高培训的效果。
3、大力推广网络培训、远程教育、电化教育,提高干部教育培训教学和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4、积极进行案例教学、情景模拟教学、拓展体验式教学和现场教学方面的实践和探索,加快实现从知识传授为主的培训向能力提高为主的转变,达到把教学生动搞活泼,提高教学培训效果。
三、班级管理公正客观
1、进一步建立规范的领导干部培训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对培训的班级、对象、时间、内容、方式做出规划。争取组织纪检、宣传、劳动、人事等部门的支持,举办各种专题培训班,积极拓展党校教育功能。
2、加强主体班管理,完善干部点名轮训、脱产培训、组织管理、出勤登记、考试管理等制度。配合有关部门落实把干部在党校的学习情况作为年终考核和晋级、提拔的重要依据的有 关规定,使培训管理科学化、规范化。
3、建立健全学员入学考试和结业考核制度。主体班次坚持“凡训必考”原则。特别是本次全县首届优秀年轻干部培训班,全部实行闭卷考试,效果显著。
四、教师管理注重能力
(一)师资培训管理
按照素质优良、规模适当、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原则,加大干部教育培训师资队伍建设的力度。
1、通过选拔、培养和管理三个环节充实教师队伍,在全校内进行新课试讲、优质课教学大比武、演讲比赛、业务考试,使党校的教师业务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
2、课前调研制度
每位教师在主体班开班前,联系当前国际形式以及国内形式,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进行课前调研,调研时间每年不少于十天。同时,每位主体班教师每年须交两篇高质量的调研文章。否则,年终不能参加评优。
3、课题指标制度
干训部必须在每年12月份前,根据党校教育的特点和学员的实际需要,对当前社会的热点、难点、重点和疑点问题作为教学专题,征求教师意见,确定招标课题。
4、集体备课和试教制度
主体班次新课和需要进行调整的旧课,在正式讲授之前,先由主讲教师扼要介绍该专题理论框架、重点、难点等,然后试讲,试讲由干训部组织,有关教师参加,并召开备课会,讨论该教师讲课的内容、方法等,并提出修改意见。
5、课后分析与总结制度
干训部每学期组织教师听课,评课或召开1—2名学员干部 5 和学员代表座谈会,进行一次学生问卷调查,了解和掌握教师的教学情况和学员的学习情况,并认真研究加以改进。
6、讲稿检查评比制度
每年由干训部负责对主体班任课教师的教案、授课纲领、讲件进行检查,凡是检查不过关,不能上课;同时讲稿每期由干训部组织教师参加评奖小组进行评比,评出2—3名教师进行奖励。(注:第一名100元、第二名80元、第三名60元,随收入水平而变化)。
7、教学评奖制度
每年5月份,由干训部及有关教师组成评奖小组,结合讲稿检查评比的结果,主题出2—3名优秀教师,并在每年教师节的庆祝大会上进行表彰。每年的教学评优和考核直接挂钩,若任何一名教师连续三年被评为优秀教师,则直接进入该的考核评优中。
8、聘请3—5名在特定领域有专门研究,实践经验丰富,能够承担教学科研任务的县内外优秀党政领导干部和高等院校的专家校的专家学者到党校兼职。
9、根据新的教学布局,从全县干部培训的实际出发,规范科研工作,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设立课题组。教研人员都要完成最低科研工作量,通过科研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若教师不能完成科研和教学工作,则当年低聘或不聘。
麻阳苗族自治县委党校教务科 二O一O年十二月二十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