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儿童川崎病临床合理用药及不良反应分析[范文模版]

时间:2019-05-13 16:27: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院儿童川崎病临床合理用药及不良反应分析[范文模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院儿童川崎病临床合理用药及不良反应分析[范文模版]》。

第一篇:我院儿童川崎病临床合理用药及不良反应分析[范文模版]

【摘要】 目的:结合临床了解儿童川崎病(kd)用药情况,探讨合理用药方案。方法:通过 计算 机随机抽取2005~2006年98例儿科kd病历资料,对临床用药和药物不良反应等情况进行分类统计。结果:kd患儿使用阿司匹林93例(94.90%);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71例(72.45%)及采取控制感染等综合 治疗,有效率97.96%,药物不良反应为7.14 %。结论:我院根据kd患儿临床情况而采取的用药方案,能达到高效、安全、经济 的效果。

【关键词】 川崎病;儿科;合理用药

川崎病(kd)又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mucocutaneous lymph node syndrom,mcls),此病好发于5岁以下的儿童,为儿科临床常见的疾病之一。由于川崎病已经成为患儿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原因,近年来引起儿科临床的重视,因此药物的正确选用和合理应用愈加显得重要。为了解小儿kd临床用药情况,包括治疗方案及药物不良反应等,拟从合理用药角度进行 科学 的分析和论证,选出合理治疗方案。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通过计算机检索取得我院2005~2006年两年经临床诊断为kd住院患儿98份病史并记录以下项目:(1)姓名、出生年月、性别、住院号、出(入)院时间,主要症状、体征、是否有冠状动脉损害情况、病史、诊断、实验室检测数据及报告、药敏等情况;(2)用药情况,包括药品名称、生产单位、用药时间、用法、剂量、疗程、用药中改变方案目的,联合用药情况及发生adr的相关因素等、药物过敏史或家属过敏史、发生adrs后治疗情况及疗效和疗程等。

1.2 方法

病例纳入标准:入院后经儿科临床医生根据《小儿内科学》[1]典型的kd标准确定为kd的患儿,通过计算机检索所查阅的住院患儿病史(包括复发病例7例)。如6项指标不在同时间点出现,就根据动态观察而定,若发热≥5 d,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不足5项,但超声心动图或血管造影发现有冠状动脉病变(cal)临床诊断肯定为kd的病例,剔除资料不全、证据不足的病例,而且入院后经儿科临床医生会诊为kd的病例共98例,因此本文不包含可疑病例。1.3 药物应用情况

包括治疗kd患儿药物选用的指征,了解合理用药治疗方案及临床需要改变治疗方案的可靠性,药物的配伍禁忌、小儿个体差异及药物的安全性,kd患儿经过治疗后的愈后随访情况等。1.4 药物不良反应情况的调查

以每份病例的住院用药详细医嘱单和医生每天两次详细查房记录确诊为药物不良反应的病例,调查患儿药物不良反应症状、相关诱发因素及对相应药物不良反应所采取的治疗措施及疗效等。2 结果 2.1 患儿情况

被确定为kd的患儿98例,男60例,女38例,男女比例为1.63∶1。其中有kd复发患儿7例(7.14%)。复发间隔时间为3个月到2年。年龄1月~11岁,平均年龄为2.70岁,发病年龄主要在3岁以下为77.5%,1岁以下为33.67%;住院天数3~ 24 d,平均住院9.4 d;临床实验室检查发现kd患儿检验结果异常,包括血小板(plt)计数增高76例(77.55%)、血沉(esr)增快75例(76.53%)、c反应蛋白(crp)增高25例(25.51%)、中性粒细胞异常等;小儿kd主要临床症状体征及影像学表现见表1。治疗愈后情况:好转93例(94.89%),治愈3例(3.06%),病情未愈自动要求离院2例(2.04%)。表1 kd患儿临床症状体征及影像学表现

2.2 kd患儿用药情况

kd患儿主要使用以阿司匹林(asa)为93例(94.90%)和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ivig)为71例(72.45%)为主,其它为头孢类抗生素86例(87.76%),糖皮质激素(gcs)为15例(15.31%),药物的有效率为97.96%,结果见表2。调查中没有发现药物滥用和不合理用药现象。

2.3 不良反应观察

发生药物不良反应为7例(7.14%),应用抗生素发生不良反应为5例(其中头孢类抗生素2例,青霉素2例,阿奇霉素1例),中药注射剂(炎琥宁)1例,中草药1例,大多数为药物性皮疹。

第二篇:药物不良反应和临床合理用药策略

药物不良反应和临床合理用药专题报告

略阳县人民医院

王小霞

摘要:药物在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改变人体的生理功能,在正常用法用量的情况下所用合格药品出现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反应称之为不良反应。随着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人民的健康意识逐步提高,药物治疗的必要性、有效性和安全性已成为药物治疗的重点。

关键词:药物不良反应

合理、安全用药

近年关于药物不良反应(ADR)的报道和讨论逐年增加,已引起卫生行政部门和药品食品监督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临床上对药品的要求不仅仅限于对疾病的治疗作用,同时也要求在治疗疾病的同时,所用的药品应当尽可能少的出现ADR,根据WHO报道,全球死亡人数有近七分之一的患者死于不合理用药,在我国,据有关部门报道,药物不良反应在住院患者中的发生率为20%,四分之一是抗菌药物所致。

合理用药和合理治疗伴行,是一个既古老而又新颖的课题,也是医院药学工作永恒的话题,医院药学工作的宗旨是以服务患者为中心,以临床药学为基础,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其核心是保障临床治疗中的安全用药。合理用药的要素是:以当代药物和疾病的系统知识和理论为基础,安全、有效、经济及适当的使用药物。

下面结合我院临床工作经验,并参考相关文献,谈谈临床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和合理用药问题:

一、抗生素滥用,导致药物的不合理应用

抗生素滥用已经到了相当的程度,主要表现为滥用、用量过大和不正确的联合用药,只是耐药菌株急剧增加。有关资料表明,我国三级医院住院患者抗生素的使用率约为70%,二级医院为80%,一级医院为90%。抗生素的滥用,不仅使药物使用率过高,导致医药费用的急剧上涨,同时也给临床治疗带来了严重的后果。临床上很多严重感染者死亡,多是因为耐药感染使用抗生素治疗无效而引起的。药物不良反应以抗生素居首位。

比如说普通的感染,有90%以上是有细菌或病毒引起的,但临床上使用抗生素的却不在少数。滥用的后果在宏观上造成细菌的耐药性增强,抗生素的抗菌能力下降而导致疗效下降甚至消失,最终可能导致人类无药可用;在微观上会对患者的身体造成药源性损害。由于人体内部有许多的菌群,在正常情况下相互制约,形成一种平衡,在应用抗感染药物的治疗中,由于对体内药物敏感的细菌被杀灭,而一些对抗感染药物具有耐药性,抗药性的细菌趁机大量繁殖,而导致体内的某些正常菌群被破坏,有一些细菌或病毒趁虚而入导致二重感染、菌血症或败血症等。

长期以来,人们已经习惯把抗生素当作家庭的常备药,稍微有点头疼脑热就服用,而一些患者主动要用好药,贵药,就更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细菌耐药性的发生。

临床分科过细,医师缺乏正确的抗菌药物知识;正确的药品信息获取困难;医师缺乏全面的药学知识等,也是导致用药错误的重要原因。

由于存在重诊断,轻视药物治疗的倾向,在药物使用上易犯经验主义甚至机械唯物论的毛病,凡炎症就使用抗生素,在使用中往往只注重有效性,而忽略药物的不良反应。比如:对肠道感染的患者,有的医生使用多种抗生素联合用药,结果造成患者肠内菌群失调、营养衰竭,导致死亡;强的松、氢化强的松的滥用导致患者肱骨头或股骨头坏死、骨质疏松或骨折、感染加重等病例也多次报道。

由此看来,合理用药不仅仅是医学问题,要真正做到合理用药医生、药师、药事管理部门需要相互协作,紧密配合才能得以实现。

二、提高自我保护意识,防止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导致ADR的原因十分复杂,而且难以预测,主要包括药品因素、患者因素和其他因素。

1、药品因素 1)药物本身的作用:如果一种药有两种以上作用时,其中一种作用可能成为副作用,如:麻黄碱兼有平喘和兴奋的作用,当治疗支气管哮喘时可引起失眠。2)药物的副作用:有些药物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产生了与治疗目的无关的副作用。如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能使毛细血管变性出血、骨质疏松、诱发或加重糖尿病,可能出现停药反跳现象而导致肾上腺皮质危象的发生。

3)药物的质量:生产过程中混入杂质或保存不当使药物污染,均可引起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如青霉素发生过敏反应发生的机制的过敏原是青霉噻唑蛋白与青霉素的聚合物。青霉素在发酵过程中形成的青霉噻唑酸可以与蛋白质结合生成青霉噻唑蛋白,青霉素在储存或在水溶液中能产生青霉素聚合物。4)药物的剂量:药物的剂量过大可发生中毒反应,甚至死亡。如强心苷类药物的治疗剂量和中毒剂量相差小,安全范围小,在使用中要注意剂量的准确性。5)剂型的影响:同一药物的剂型不同,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也不同,而使生物利用度不同,药效也可能不同,如:硝苯地平的控释片,在体内维持长时间的有效血药浓度,使患者的服用次数减少;口服的硫酸镁有导泻作用,而肌肉注射用于抗惊厥、抗癫痫等药理作用。

2、患者因素

1)性别:一般认为,女性对药物的不良反应较为敏感。

2)年龄:婴幼儿的脏器功能不健全,对药物作用的敏感性高,药物代谢速度慢,肝脏排泄功能差,药物容易通过血脑屏障,所以不良反应的发生了率较高,而且其临床上的不良反应也可与成年人不同。儿童容易对中枢抑制药、影响水盐代谢和酸碱平衡的药物出现不良反应,老年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器官功能退化,药物代谢速度慢,血中血浆蛋白含量降低等情况,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一般较高。

3)血型:血型对药物不良反应的报道不多,已经发现,少数妇女用口服避孕药以后出现血栓,A型血的妇女出现这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高于O型血的妇女。4)患者的病理状况:(a)用药者的病理状况影响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和发生率。如:便秘患者,口服药物在消化道内停留的时间长,吸收量多,(b)本身患脑膜炎或脑血管疾病,容易诱发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

(c)中耳炎或中耳炎病史者,小剂量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也可能引起听神经的损害。

(d)曾有心绞痛病史,应用肾上腺素后容易引起心绞痛的发作。(e)患毒性甲状腺肿者对肾上腺的作用也较明显。

(f)肝脏疾病对药物不良反应的影响:许多药物进入人体后,主要经过肝脏进行代谢,肝脏疾病或肝功能不良时,用药后容易导致不良反应。

(g)个体差异:由于遗传、新陈代谢、酶系统以及生活习惯,烟酒嗜好等方面存在差异,人与人之间在药物不良反应方面也存在差异。

3、其他因素

1)不合理用药:误用、滥用、处方配伍不当等,均可引起药物不良反应。2)长期用药:慢性疾病的患者,长期服用药物,极易引起不良反应的发生,甚至由于药物蓄积作用而中毒。

3)合并用药:两种以上药物合用,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3.5%,六种以上药物合用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10%,十五种以上药物合用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80%。各种药品都可能存在不良反应,中药也不例外,只是程度不同,或是在不同人身上发生的几率不同。出现药物不良反应时也不必过于惊慌,患者用药时一定要仔细阅读说明书,如果出现了较严重或说明书上没有标明的不良反应,要及时向医生报告。

三、怎样做到安全合理用药

1、不能轻信药品广告,有些广告夸大药品的有效性,而对药品的不良反应只字不提,容易给缺乏一定医疗常识的患者造成误导。

2、不要盲目的相信新药、贵药、进口药,有些患者认为,凡是新药、贵药、进口药一定是好药,到医院里点名让医生给开好药或在不清楚自己病情的情况下就到药店自己买药,这都是不可取的做法。

3、能够不使用药物治疗时,尽可能不使用药物,靠机体的免疫及自身调节,任何药物都存在一定的毒副作用。

4、使用药物时,特别是处方药,应主动向医生或药师进行用药咨询,因每个人的个体差异、性别、年龄、血型及生活习惯的因素影响,对药物的使用剂量、使用剂型及给药途径也有所不同,切勿凭自己的主观臆断去随便乱用药物。

5、能够口服的药物,最好不使用注射剂,以最大程度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6、药品消费者应该提高自我保护意识,用药后如出现与机体异常的反应,应该停药就诊由临床医生诊断治疗,有些人服用药物后出现可疑的不良反应,不要轻易的下结论,要由有经验的药师或医生认真地进行因果关系的分析评价,并做出最后的结论。

随着人们对健康和生活质量问题的日益关注,药品不良反应也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国家正在建立和健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制度,尽量避免和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给人们带来的各种危害,在此同时,人们应抱着无病不随便用药,不轻易相信减肥药物及一些保健品,平时多吃一些水果蔬菜,多参加体育运动,让自己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有病时要对症下药,合理用药,做到经济做小化,疗效最大化。以正确的心态对待药品不良反应,正确服用和保管药品,不断提高用药水平,从而达到药品真正地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和适用性,使药品能够更好的服务于患者,在人们的医疗保健中发挥优良的作用。

第三篇:西药用药不良反应与临床合理用药体会

西药用药不良反应与临床合理用药体会

摘要:目的:探讨西药用药不良反应与临床合理用药体会。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4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56例西药用药不良反应患者作为本次探讨的对象,对西药用药不良反应患者的用药种类、方式、原因以及用药后的临床表现进行观察。结果:经过观察发现,引起患者西药用药不良反应使用途径主要为四大途径:静脉滴注、静脉注射、肌肉注射以及口服,其中引发不良反应最多的为静脉滴注,占总例数的64.3%(36/56);主要不良反应表现在皮肤上,占44.6%(25/56)。主要药物为抗生素类、呼吸系统类、内分泌系统类以及消化系统类等,其中抗生素类的占51.8%(29/56)。此56例患者经过相关药物治疗后,其中痊愈患者52例,减轻患者4例。结论:在西药的使用中,必须对医护人员普及西药用药不良反应的相关知识,使其能够更安全、更合理的对患者进行用药。

关键词:西药、不良反应、静脉滴注、抗生素

西药的药物种类较多,并且不同药物组合所产生的反应也是不相同的,在临床上,西药的合理使用已经成为了医学界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在用药联合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两种状况,即药物作用相互促进与相互减弱

【1】

。本篇文章主要阐述了对我院收治的56例西药用药不良反应患者进行研究,分析其产生的因素。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4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56例西药用药不良反应患者作为本次探讨的对象。在此56例不良反应患者中,有男患者20例,女患者36例;年龄为5至70岁,平均年龄为(37.52±32.85)岁。此56例患者均属于因西药用药而导致的不良反应患者。1.2 方法

对此56例患者的西药用药类型、临床表现症状、导致不良反应的因素以及所采取的措施等进行全面的研究与分析。1.3 观察指标

对56例西药用药不良反应患者的用药种类、方式、原因以及用药后的临床表现进行观察。1.4 统计学处理

在本次研究结束后,在这56例西药用药不良反应患者中,其各项观察指标情况的研究数据,均根据研究的实际情况,在确认无误后,录入到SPSS20.0软件中,进行统计数据处理,以数据上下浮动5%作为可信区间。计数资料的表示使用例数(%),对比方法使用χ²检验;计量资料的表示使用均数±标准差(xs),对比方法使用t检验。

2.结果

2.1 患者不良反应的基本状况

在此56例不良反应患者中,有34例中老年患者,占总例数的60.7%,在各个年龄阶段中,中老年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最高;有4例婴幼儿患者,占总例数的7.1%。其中女性患者占总例数的64.3%(36/56);男患者占35.7%(20/56),经过对比发现,女性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男性患者,这可能与男女之间的体质有一定的关系。2.2组织系统与临床表现

西药用药引起的不良反应的症状有很多,例如:恶心、呕吐、皮疹、皮肤瘙痒、腹痛、意识不清晰、消化系统不适、呼吸困难、头疼以及发热等。在这些不良反应的症状中,皮肤瘙痒及皮疹是最为常见的症状,约占总比例的64.3%,最为少见的症状为呼吸系统,仅占总比例的1.8%(见表1)。

表1:患者的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及其组织系统

组织系统 皮肤 神经系统 消化系统 血液循环系统 呼吸系统 全身反应

2.3 药物情况

在所有药品中,不良反应最高的是抗生素类药品,占总例数的51.8%;最低的为神经系统类药品,占总例数的1.8%(见表2)。

临床症状 皮肤瘙痒、皮疹 意识不清晰、头疼 腹痛、恶心呕吐

心慌 呼吸困难 发热、抽搐

患者例数(例)

4 8 2 1 5

总比例(%)

64.3 7.1 14.3 3.6 1.8 8.9

表2:患者药物不良反应状况

药物类型 抗生素类药品 心血管类药品 血液类药品 中药类药品 呼吸系统类药品 神经系统类药品

3.讨论

合理的对药物进行使用能够有效的防止患者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并且对治疗效率及效果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在临床中,为了能够降低患者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率,可采取以下措施对其进行预防【2】

患者例数(例)4 10 5 7 1

总比例(%)

51.8 7.1 17.9 8.9 12.5 1.8 :①加强对医护人员相关知识的培训,使其综合职业素质、责任感以及技能水平能够得到提高。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充分的了解是给患者开药的前提条件,同时,还需对每种药品的药理作用以及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进行了解,为患者制定出最为合适的用药。②若患者需要进行联合用药时,需要对药物的药理进行深入的了解,并且对药物联用的使用范围进行掌握,避免超出药物之间的度。③医院应将药物不良反应的预防措施落实到每个医护人员中。在临床中,患者出现过敏反应时,大多是由于输液而导致,因此,在对患者进行输液时,需要对患者的身体及药物的质量进行全面的了解,防止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

在临床上,由于西药用药而导致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因素有很多,不同的不良反应所表现的临床症状也不相同【3】

。在本次研究中,不同年龄段及性别所导致的不良反应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从总体上来说,女性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男性较高;中老年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其他年龄段患者更高。

综合以上所述,西药用药不良反应的发生因素来自各个方面。因此,医院在实际的护理中,必须对药物的存放进行严格的规范,并且在患者进行输液前要严格检查输液的质量,运用正确、合理方式对药物的搭配进行选择,杜绝错误搭配的发生。同时,在患者进行用药时,医护人员要对其进行监督,若患者出现不适时,医护人员要立即停止患者对该药物的使用,并且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如有必要可给予抗结剂进行治疗,充分保障患者康复。

参考文献:

[1]胡占嵩.西药用药不良反应与临床合理用药初探[J].医学信息,2014,11(25):453-454.[2]周延坤.中西药结合用药造成不良反应因素及防治对策分析[J].亚太传统医药,2014,10(13):127-128.[3]唐帮胜.西药联合中药应用造成不良反应原因分析及对策[J].大家健康(中旬版),2014,17(4):170-171.

第四篇:临床合理用药病例分析

运用已掌握的相关知识,从合理用药、药物不良反应等方面分析以下病例,指出用药存在的问题,提出修改意见,对发生的不良反应提出处理意见。病例1 患者李某,男性,56岁,农民,因“心慌气短、腹胀、乏力、下肢浮肿3月余,加重1周”入院。查体:呈慢性病容,体温36.7℃,端坐呼吸,颈静脉明显怒张,心率齐,101次/分钟,两下肺有细小湿性啰音,肝于肋下二指可触及;双下肢有中—重度凹陷性水肿。心电图显示窦性心律;胸片可见肺有轻度淤血,心脏扩大;血常规及肝肾功能正常,因患者经济困难,拒绝做进一步的辅助检查。入院诊断为“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给予地高辛0.25mg口服,每日2次;青霉素160万u+庆大霉素16万u肌注,每日1次;氢氯噻嗪25mg+螺内酯25mg口服,每日2次;治疗1日后,因利尿效果不明显,加用呋赛咪40mg肌注,每日1次。治疗3天后患者症状明显好转,能平卧及进行室内活动,食欲较好;查:心率齐、86次/分钟,两下肺无啰音,水肿明显消退,遂将呋赛咪改为40mg肌注,隔日1次,其它治疗方案未变。治疗第9天,患者诉全身乏力,检查发现:心率不齐、54次/分钟,心电图示二度房室传导阻滞伴频发室性早搏。

病例2 患者杨某,男性,72岁,退休干部,因“咳嗽气喘反复发作二十余年,加重伴发热3天”入院。患者有50年吸烟史、20多年的“慢性支气管炎”史和10多年的“胃溃疡”史,长期使用“消炎药”、“平喘药”等治疗。查体:体温38.8℃,咳白色粘痰,两肺有干性啰音,心率齐,78次/分钟;心电图示窦性心律;胸片示肺透明度增加、纹理增多,心脏狭长;血常规及肝肾功能检查正常。肺功能检查示以阻塞为主的混合型通气功能障碍,轻度低氧血症。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气肿伴感染”。治疗:凯舒特(头孢哌酮钠/他唑巴坦钠)4克静脉滴注,每日1次;强的松龙10mg口服,每日2次;班布特罗10mg口服,每日1次;氨茶碱0.5mg口服,每日2次;必可酮雾化剂每日3-4次吸入。入院治疗2天后患者体温恢复正常,咳嗽减轻,查体发现两肺仍有干性啰音。上级医师指示每日加用氨茶碱1克、地塞米松10mg静脉滴注;接受新治疗方案后患者感觉有严重的胸闷、腹胀,被迫停用所有的氨茶碱。一周后患者感觉上腹疼痛明显,胃镜检查见食道、胃底、十二指肠球部均有活动性溃疡。

第五篇:川崎病的临床教案

科目:儿科护理学

任课教师:杨红

授课对象:儿科全体护士

授课地点:湘雅二医院儿科示教室 授课内容:川崎病的临床护理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川崎病的临床护理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川崎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和辅助检查 2.熟悉川崎病治疗要点

3.掌握川崎病的概念、临床表现、护理诊断与措施

二、教学重点:

1.川崎病的概念及临床表现 2.川崎病的治疗要点护理诊断 3.川崎病的护理诊断与措施

三、课程的类型:

临床小课

四、讲授方法:

临床多媒体示教室讲授

五、教具:

电脑、多媒体投影仪

六、课时

45分钟

七、教学内容和时间安排:

1、川崎病的概述:定义、病因及发病机制 4 1

分钟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的定义: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mucocutaneous lymph node syndrome,MCLS),是一种以全身中、小动脉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表现为急性发热、皮肤黏膜病损和淋巴结肿大。本病以婴幼儿多见,男孩多于女孩。1967年 日本川崎富作首先报告的。

病因及发病机制: 病因不明,可能与EB病毒、逆转录病毒、链球菌、支原体、立克次体等多种病毒感染有关,但均未得到证实;目前认为川崎病是一定易患宿主对多种感染病原触发的一种免疫介导的全身性血管炎。

2、川崎病的临床表现: 6分钟(1)主要表现。

①发热:38-40℃,呈稽留热或弛张热,持续1-2周,抗生素治疗无效。②皮肤表现:皮疹在发热或发热后出现,呈向心性、多形性,常见为斑丘疹、多形红斑样或猩红热氧,手足硬性水肿,掌中红斑,恢复期指、趾端膜状脱皮,重者指、趾甲亦可脱落。肛周皮肤发红、脱皮。

③黏膜表现:双眼球结膜充血,但无脓性分泌物,口唇红肿、皲裂或出血,舌乳头突起、充血呈草莓舌。

④颈淋巴结肿大:双侧或单侧,质硬有触痛,表面不红无化脓,热退后消散。

(2)心脏表现。

于病后1-6周可出现心肌炎、心包炎和心内膜炎等,冠状动脉瘤常在疾病的第2-4周发生,心肌梗塞和冠状动脉瘤破裂可导致心源性休克甚至猝死。

(3)其他表现。

可有间质性肺炎、无菌性脑膜炎、消化系统症状(呕吐、腹痛、腹泻、肝肿大、黄疸等)、关节疼痛和肿胀。

3、川崎病的辅助检查 3分钟

2(1)血液检查:轻度贫血,白细胞计数升高,以中性粒细胞增高为主,有核左移现象。血沉增快,C反应蛋白增高,免疫球蛋白增高,为炎性活动指标。(2)免疫学检测:血清IgG、IgM、IgA、IgE和血循环免疫复合物均增高。(3)心血管系统检查:心脏受损者可见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改变,必要时行冠状动脉造影。心电图主要为ST段和T波改变、P-R间期和Q-T间期延长、低电压和心律失常等。

4、诊断标准

发热5天以上,伴有下列5项临床表现中4项者,排除其他疾病后,即可诊断为川崎病:

(1)四肢变化:急性期掌跖红斑,手足硬性水肿,恢复期指端膜状脱皮(2)多形性红斑

(3)眼结合膜充血,非化脓性

(4)唇充血皲裂,口腔黏膜弥漫充血,舌乳头突起、充血,呈草莓舌(5)颈部淋巴结肿大

5、川崎病的治疗原则: 5分钟

尽早采用阿司匹林和丙种球蛋白,以控制炎症,预防或减轻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病情严重者可考虑使用皮质激素。血小板显著增多或冠状动脉病变、血栓形成者加用双嘧达莫。同时,根据病情给予对症和支持治疗。

6、川崎病的主要护理诊断: 3分钟

①体温过高 与感染、免疫反应等因素有关

②皮肤黏膜完整性受损 与小血管炎有关 ③潜在并发症 心脏受损

7、川崎病的护理措施 17分钟

①维持正常体温:急性期患儿应绝对卧床休息;密切监测体温,观察热型及伴随 3 症状,警惕高热惊厥的发生,及时应用物理及药物降温;保持适宜的室温及湿度,勤通风。

②皮肤护理:保持皮肤、床单清洁干燥,衣被质地柔软而清洁;剪短指甲,以免抓伤和擦伤;每次便后清洗臀部;对半脱的痂皮用消毒剪刀剪除,切忌强行撕脱,防止出血和继发感染。

③保证充足的营养:给予营养丰富、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鼓励患儿多饮水,必要时静脉补液。

④黏膜护理:观察口腔黏膜病损情况,每日口腔护理2-3次,口唇干裂者涂润唇油;禁食生、辛、硬的食物;每日用生理盐水洗眼1-2次,也可涂眼膏,以保持眼的清洁,预防感染。

⑤监测病情:密切监测患儿有无心血管损害的表现,如面色、精神状态、心率、心律、心音、心电图异常等,并根据心血管损害程度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⑥用药护理:按医嘱用药,注意观察药物疗效及有无不良反应,如:应用阿司匹林是否有出血倾向和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有无过敏反应等,一旦发生及时处理。⑦健康教育:及时向家长交代病情,并给予心理支持。指导家长观察病情,定期带患儿复查,对于无冠状动脉病变的患儿,于出院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及1年全面检查一次;有冠状动脉病变的患儿应密切随访。

八、参考文献

1、崔焱主编.儿科学护理学(第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年

2、薛辛东主编.儿科学(七年制)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年

急性期大剂量应用丙种球蛋白,是一种被动免疫疗法,它是把免疫球蛋白内含有的大量抗体输给患者,使之从低免疫状态很快达到暂时免疫状态,由于抗体和抗原相互作用,直接中和毒素与杀死病毒和细菌。输注前后量体温,输入前查输血前5 4 项,输注前后冲管,开始时慢,15分钟后调快,一次性输完,输液过程防止外渗,应用丙种球蛋白后9个月内不宜进行麻疹、风疹、腮腺炎等疫苗接种,不能用输液泵进行输注。

下载我院儿童川崎病临床合理用药及不良反应分析[范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院儿童川崎病临床合理用药及不良反应分析[范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