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河南石油分公司固定资产损坏、丢失责任追究处理办法
河南石油分公司固定资产损坏、丢失
责任追究处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国有资产的管理,增强员工爱护固定资产的责任心,避免国有资产损坏和丢失,确保生产经营工作的顺利进行,根据《中石化股份销售企业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和《河南石油分公司固定资产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加油机、油罐、办公设备、车辆等是河南石油分公司固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固定资产使用部门要做到正确使用固定资产,做好资产的维护与保养;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对资产的维护、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和指导,并负有监督职责,发生资产毁损时依照有关规定追究责任人和责任部门的责任。
第三条 各单位、各部门领导要对本单位或本部门员工经常进行爱护公司财产,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的教育,尽量避免事故的发生;要加强对资产管理工作的检查力度,督促建立科学、严格的保管和使用制度;操作人员和保管人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操作技能,对资产做到经常性的检查和维修,确保资产处于完好、可用状态,防止资产损坏、丢失的发生。
第二章 责任认定及追究原则
第四条 应赔偿事项认定。由于下列主观原因发生责任事故,造
— 1 — 成固定资产损坏、丢失的,责任人均应赔偿:
1、在保管和使用过程中因玩忽职守,不负责任,致使固定资产受震、受潮、损坏、腐蚀、生锈、丢失、被盗而造成损失的;
2、不听从指挥,不按技术操作规程或不按规定程序进行操作造成损坏的;
3、未经批准擅自动用、拆卸、改修、组装或改装造成损失的;
4、尚未掌握操作技术、了解性能及使用方法,轻率动用固定资产造成损失的;
5、指导错误或改正不及时造成损失的;
6、失职原因造成火灾、水灾等而损坏或被盗的;
7、驾驶人员违章驾驶车辆,造成车辆损坏的,保险公司不全额赔付或不承担赔付责任的;
8、由于其他不遵守规章制度等主观原因造成损失的。
第五条 免责事项认定。由于下列原因造成固定资产损失的,经过设备管理部门鉴定和部门负责人证实,可免于赔偿处罚:
1、因操作本身的特殊性确属难以避免引起的损坏;
2、因固定资产本身的缺陷或使用年久,在正常使用时发生的损坏和合理的自然损耗;
3、经过批准,按照操作规程进行的改造操作或检修,存在事故隐患,虽经采取预防措施,仍未能避免的损失;
4、不可抗力(指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等)原因造成的毁损、报废损失,应当由相关职能部门出具鉴定报告,如消防部门出具的受灾证明,公安部门出具的事故现场处理报告、车辆报损证明,房管部门的房屋拆除证明,锅炉、电梯等安检部门的检验报告等。
第六条 追究原则。固定资产使用、保管人应加强对资产的维护和保管,发生损坏或丢失的,责任人及责任部门对资产管理部门负有告知义务。此外,在公司定期组织的资产盘点中,对所发现的固定资产毁损情况进行备案,并区分情况进行处理。
1.主动申报、处理从轻。固定资产发生损坏、丢失的,使用部门责任人应立即向部门负责人汇报,并在发现日起7个工作日内形成书面报告送达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对于主动申报资产损坏及丢失情况,情况客观真实,且未带来较大损失的,作出经济赔偿后原则上不再追究责任人的行政责任。
2.隐匿不报、处罚加重。在固定资产清查盘点中,如发现责任人及所在部门未在有效时间内将固定资产损坏、丢失情况报告资产管理部门的,要对使用部门提出书面批评;责任人或责任部门主观故意隐瞒不报,或采取其他不正当措施掩盖真相的,应处以警告以上处分;造成较大损失的,按照公司有关规定加重处罚。
第三章 处理方式
第七条 适当经济赔偿原则。固定资产所有权属于公司,因使用人主观原因发生损坏、丢失,导致该项资产使用价值降低或消失,理应由责任人进行适当经济赔偿,赔偿标准以恢复该项资产达到原使用状态预计所需支出数额为基础依据,并经过适当评估后调整。
第八条 计价标准。资产损坏丢失计价应遵照以下原则:
1、损坏丢失零配件的,只计算零配件的损坏、丢失价值;
2、局部损坏可以修复的,只计算修理费及所更换零件、材料费用
— 3 — 的30%;
3、损坏后质量显著下降,但尚能使用的,应按其质量变化程度酌情计算损失价值;
4、局部损坏或丢失重要部件,致使固定资产完全报废时,按整体折旧后的价格赔偿;
5、对于常用设备,特别是可以公私两用的设备,如笔记本电脑、数码照相机、摄像机等,因使用或管理不当引起丢失或毁损,按照净值赔偿;
6、凡未经批准私自动用、出借固定资产的,造成损坏、丢失者,均按资产净值全额赔偿。
第九条 责任划分。使用、保管人为直接赔偿责任人,承担赔偿金额的80%;所在部门领导为间接赔偿责任人,承担赔偿金额的20%。
第十条 附加处罚规定。因下列情形产生资产损失除责令赔偿外,应给予行政处分
1、严重不负责任的;
2、严重违反操作规程的;
3、发生资产损坏、丢失后隐瞒不报、推诿责任、态度恶劣的;
4、损失重大,后果严重的。
第四章 处理及赔偿程序
第十一条 损失申报。发生固定资产损坏、丢失后,使用部门和使用、保管人必须立即报告主管部门,并将书面情况在规定时间内报实物管理部门,书面情况中应客观详细叙述资产损坏或丢失的具体时间、地点及原因,并对损失价值作出初步估计。其中:电脑、移动存
— 4 — 储设备等损坏或丢失可能会导致公司机密泄漏的,必须如实申报内容;信息化系统或其他重要经营设备损坏或丢失可能会发生较大后续损失时,责任人及责任部门必须在第一时间将情况反映给各有关部门,积极采取补救措施;丢失、被盗资产,应注意保护现场,由公安部门立案处理,并索要立案证明。
第十二条 损失认定。一般固定资产发生损坏后,实物管理部门应当对资产的损坏情况作出技术鉴定,对于精密、贵重的固定资产,实物管理部门应当组织相关部门对资产的损坏进行认定,并出具书面鉴定意见或损失认定书。实物管理部门在财务部门的配合下提出处理及赔偿意见,后报公司领导审批,由实物管理部门监督执行。如有本办法第十一条所述情况发生,还应提交公司有关部门,对责任人给予行政处分。
第十三条 赔偿手续。确定赔偿金额和赔偿日期后,由赔偿人所在部门负责催缴,实物管理部门负责督促检查赔偿情况。经督促教育,仍然拖延不赔偿的,经人事部门同意,财务部门从其薪酬中扣付。如赔偿人经济上确有困难,可提出申请,经调查证实,经实物管理部门审核,报分管领导批准,可以分期或缓期赔偿。
第十四条 受损资产处理。损坏的固定资产,如有修复价值,则由使用部门向实物管理部门提出报修,修复后继续使用,如无修复价值,则由使用部门提出报废申请,办理固定资产报废准备工作。
第五章 附则
第十五条 本办法由财务资产处负责解释
第十六条
本办法公布后,全省系统要立即组织一次资产专项清
— 5 — 查,发现并核实固定资产损坏、丢失情况,在分清责任的基础上,依据本办法追溯处理,以引起各级领导和职工的重视,确保企业财产完整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各单位应把专项清查和处理结果及时报告省分公司财务资产处,处罚所得随时并入营业外收入。
二〇〇七年四月九日
第二篇:学院固定资产损坏、丢失赔偿办法
学院固定资产损坏、丢失赔偿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增强全校师生员工爱护国家财产的责任心,维护固定资产的完整、安全和有效使用,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设备器材损坏丢失赔偿办法》、《固定资产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学校的固定资产属于国家财产,各单位应加强对师生员工爱护国家财产的思想教育,并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保管、检验、维护、使用制度及必要的技术操作规程,积极推进岗位责任制度,改善物资保管条件并做好经常的检验和维护工作。
第三条 在处理赔偿时,可根据具体情节、资产性质、价值大小、责任人的表现和态度等,具体分析,区别对待。因责任事故造成固定资产损坏、丢失的,除按规定赔偿外,原则上应责令当事人进行检讨,并给予适当的批评教育,以吸取教训,提高认识。对于严重不负责任、违反操作规程的,发生事故后隐瞒不报、推诿责任、态度恶劣的,造成重大损失、后果严重的,除责令其赔偿外,应根据具体情节给予行政处分或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条 赔偿费由相关责任人负责交纳,不能确定责任人的,由使用人、资产管理员、单位负责人共同交纳。学校任何单位不得给予报销。
第二章 赔偿界限
第五条 因责任事故造成固定资产丢失的,应予以赔偿:
(一)属个人责任丢失稀缺珍贵资产的,按原价的3倍赔偿。原价低于现行市场价的,按现行市场价的3倍赔偿。
(二)属个人责任丢失的公、民两用性较强的固定资产,如计算机、照相机、摄像机、录像机、电视机、冰箱等,一律按同规格型号资产的现行市场价赔偿;属隐匿者或经查实擅自处置的加倍赔偿。
(三)属个人责任丢失的公、民两用性不强的固定资产,应根据事故性质、资产新旧程度、造成后果、认识态度等,按原价的30-50%赔偿。
(四)经公安机关鉴定,由于安全措施不到位或存放地点不当造成资产被盗的,按原价的50%赔偿。
第六条 因责任事故造成固定资产损坏的,应予以赔偿。
(一)属下列原因,发生责任事故,造成固定资产损坏且无法修复的,按折旧价的30%赔偿。
1.不遵守操作规程或不按规定进行工作,造成资产损坏的;
2.未经批准,擅自动用、拆卸、改修、组装或改装,造成资产损坏的;
3.在操作过程中,指导教师指导错误或纠正不及时,造成资产损坏的;
4.管理人员工作不负责任失职,造成损坏的;
5.人为因素导致火灾、水灾等发生,造成资产损坏的;
6.由于其他不遵守规章制度等原因造成损坏的。
(二)属下列情况之一的,按折旧价的10-20%赔偿或免于赔偿。
1.按照指导或操作规程进行操作,确因缺乏经验或技术不熟练,初次造成损坏的;
2.资产维修、洗刷、搬运过程中,非故意造成损失的;
3.发生事故后,能积极设法挽救损失,且主动如实汇报、认识较好的。
(三)损坏的固定资产折旧价值计算:使用时间在2年以内按原价计算;2-3年按80%计算;3-5年按60%计算;5-10年按50%计算;10年以上按30%计算。国家另有明确规定的,按国家规定办理。
(四)局部损坏可以修复的,只计算修理费及所更换的零件、材料费用;局部损坏致使固定资产完全报废的,按整体折旧后的价格赔偿。
第七条 损坏、丢失固定资产的责任事故,属于几个人共同负责的,应根据每个人责任大小和表现认识,区别处理,分担赔偿。
第八条 由于下列客观原因造成固定资产损失,经过技术鉴定或有关负责人证实,可免予赔偿。
(一)虽采取预防措施,但由于资产本身的特殊性,难以避免造成损坏的;
(二)因资产本身的缺陷或使用年限长久,接近报废程度,在正常使用时发生的损坏和合理的自然损耗;
(三)经过批准,试用稀有的资产,试行新的操作或检修时,虽采取预防措施,仍未能避免损坏的;
(四)经公安部门鉴定,自身安全防范措施到位,但仍未能避免被盗的;
(五)由于自然灾害或其他不可抗拒的客观原因造成损坏的。
第三章 赔偿处理权限
第九条 损坏、丢失总价值在15万元以下的,由资产与后勤管理处审核和汇总,报学校国有资产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决定。
第十条 损坏、丢失总价值在15万元以上的,由使用单位提交书面情况说明,归口管理部门提出处置意见,资产与后勤管理处审查后报学校分管领导审核,报省教育厅审批。
第十一条 损坏、丢失土地、房屋、车辆及其他单价在20万元以上的资产,由学校提出意见,报省教育厅审核、省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审批。
第四章 赔偿处理程序
第十二条 一旦发生固定资产损坏、丢失事故,使用单位或当事人必须立即报告主管部门和资产管理部门。损坏、丢失贵重仪器设备或发生其他重大事故,应注意保护现场,由学校武装保卫部(处)立案处理,并出具证明或鉴定。
第十三条 固定资产发生损坏后,归口管理部门应当对资产的损坏情况做出技术鉴定,对于精密、贵重的仪器设备,应当组织相关部门和技术专家对仪器设备的损坏进行认定。
第十四条 损坏、丢失固定资产的当事人要写出书面报告,写明经过,经所在单位领导签字确认后报归口管理部门,归口管理部门提出处理及赔偿意见,经资产与后勤管理处审核,报学校国有资产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决定,学校分管领导审批。
第十五条 赔偿人应按照处理决定及时到财务处缴纳赔偿金,赔偿人所在单位负责催缴,归口管理部门负责监督。
赔偿金额在2万元以下的,赔偿人在接到通知之日起30日内,应一次缴清;在2万元以上(含2万元)的,赔偿人可分期缴纳,但应在接到通知之日起六个月内缴清。对不按期缴纳的,按每日5‰收取滞纳金;超过一个月仍不缴纳的,连同滞纳金从其津贴中扣除。
第十六条 凡属损坏报废、丢失的固定资产,资产与后勤管理处根据批复及交款单据,按规定调整相应帐目。
第五章 附则
第十七条 本办法与上级文件精神不符的,按上级有关文件规定执行。
第十八条 本办法由国有资产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解释。
第十九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三篇:固定资产损失丢失处理办法(讨论稿)
公司固定资产损坏、丢失赔偿处理暂行办法
(讨论稿)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全体员工都应自觉爱护公司的资产,增强公司资产管理意识,落实岗位责任,防止公司财产的损坏和丢失。
第二条 凡因责任事故造成固定资产损坏、丢失的,均应赔偿,并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公司在考虑赔偿责任时,可根据事故具体情节、资产性质、价值大小、当事人的事后态度等具体分析,责令赔偿损坏、丢失资产价值的全部或部分,或免予赔偿。
第三条 凡发生财产损坏、丢失事故的,发生事故的部门及个人应及时向公司行政部出具书面报告,并立即查明原因。无论事故大小,凡隐瞒不报的,一经查出从严处理。
第二章 赔偿界限与处理原则
第四条 由于下列原因发生责任事故,造成固定资产损失应予赔偿:
1、不听从指挥,不遵守操作规程或不按规定要求进行工作;
2、不按制度又未经批准,擅自动用、拆卸固定资产;
3、工作失职,不负责任,保管不当;
4、粗心大意,操作错误;
5、由于主观原因造成固定资产被盗、烧坏、变质、水毁等;
6、由于领导失职,对所主管部门的资产没有明确分工而造成损失。
第五条 由于下列客观原因造成资产损坏、丢失的,经过鉴定或有关人员证实,可免予赔偿:
1、因固定资产本身缺陷或工作操作本身的特殊性引起的损坏,确实难以避免的;
2、因固定资产使用年久,接近损坏程度,在正常使用时发生的损坏或合理的自然损耗;
3、经过批准,试用有关固定资产,试行新的操作或检修,虽采取了预防措施,仍未能避免的损失;
4、经公司证实,虽采取了比较严密的防范措施,仍发生的资产被盗或丢失;
5、由于其他不可抗拒的客观原因造成的意外损失。
第九条 固定资产损坏的,其损失价值应根据具体情况实事求是地计算:
1、损坏零配件的,只计算零配件的损失价值;
2、局部损坏可修复的,只计算修理费;
3、损坏后质量显著下降但尚能使用的,视质量变化程度酌情计算损失价值。
4、已上保险的,只计算保险公司支付保费后的剩余部分。第十条 固定资产丢失应根据丢失的原因划分赔偿责任:
1、按照责任的程度分为:全部责任(100%)、重大责任(90%)、主要责任(0.5、0.6、0.7、0.8)、次要责任(0.2、0.3、0.4)、轻微责任(0.1)、免除责任(0)。
2、属于被盗并有保卫部门证明(外出被盗应有当地公安机关证明),也采取了必要的防范措施,可以减免赔偿;
3、因管理不善,属于部门责任的,应由部门领导赔偿;
4、因工作不负责任,造成固定资产丢失的,应由个人赔偿。第十一条 赔偿比例按下列公式计算: 赔偿金=购置原值×赔偿比例×加权系数 赔偿比例=(折旧年限-已使用年限)/折旧年限
折旧年限:电子类固定资产为6年,仪器仪表类固定资产为10年,机械类固定资产为12年;
加权系数:0~1, 按照责任的程度划分。根据本办法第十条第一款确定。
第三章 处理办法
第十二条 发生固定资产损坏、丢失事故后,必须立即向行政部和保卫部门报告,所在部门应及时会同相关部门查明原因,分清责任,提出处理意见并办理有关手续。损坏精密、贵重、稀缺固定资产和其他固定资产的重大事故,应保护好现场,由公司相关部门组织鉴定,进行专案处理,并将情况及时报告董事长和总经理。
第十三条 发生固定资产损坏丢失事故,责任人或责任部门应写出书面情况报告,填写《固定资产报损报失单》(见附件),并附相关证明材料,报财务部、行政部主管领导审批。
第十四条 赔偿费由负责审批的部门根据确定的赔偿金额及本人经济情况决定一次偿还或分期偿还。如赔偿人经济上确有困难,可提出申请,经过有关部门调查证明,报负责审批部门批准,可以分期或缓期偿还。
第十五条 赔偿及处罚意见,报总经理批准后执行。赔偿人凭单到公司财务部门办理缴款手续。
第四章 附则
第十六条 本办法由行政部负责解释。第十七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附表:固定资产报损报失单
第四篇:县生态环境损坏责任追究办法
县生态环境损坏责任追究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保障生态立省战略顺利实施,推进县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全县各级各部门及其生产企业在生态与环境管理和生产经营活动中认真、全面、正确履行职责,切实做到依法行政、恪尽职守、守法经营,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全县各部门及乡镇党委和政府、街道办、其他行政管理机关(以下简称“机关”)及法律法规授权履行公共管理职能的组织(以下简称“组织”)及其工作人员,以及各类事业单位、企业及其工作人员。
第三条 本规定所称损害生态环境行为,是指机关、组织、企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在生态与环境管理和生产经营活动中,违反国家和省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规章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决策部署,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滥用职权、失职渎职、违法经营,对生态环境造成或可能造成影响和破坏的行为。
第四条 对损害生态环境行为实行追究,要坚持实事求是、公平公正,权责一致、惩教结合,依靠群众、依法
(七)对铁路、高速公路、国道、省道两侧直观可视范围内的露采矿山,未完成限期关闭和逐步退出任务,未研究制定具体治理行动方案、实施矿山复绿工程的;
(八)限制、干扰、阻碍行政执法机关依法对保护环境资源进行监督管理和对破坏环境资源案件进行查处的;
(九)导致发生群体性事件或严重污染等后果的;
(十)对群众反映强烈或者上级督办的环境污染与破坏等问题不依法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处理或久拖不决、处理不力,造成环境质量恶化等后果的;
(十一)因城镇污水处理厂运行不正常、流域污染、发生重大突发环境事件等情况,导致国家对本辖区进行区域限批的;
(十二)环境质量超标,不按规定制定达标实施方案的;
(十三)不按规定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或者擅自变更保护区范围的,或者不按规定取缔排污口的;
(十四)因监管和防控不力,导致本辖区发生Ⅰ、Ⅱ、Ⅲ级突发环境事件的;或者发生突发环境事件处置不当或不及时公布相关信息,导致群体性事件或其他严重后果的;
(十五)迟报、谎报、瞒报、漏报有关突发环境事件的信息,或者通报、报送、公布虚假信息的;
(八)对依法应当移送有关机关处理的环境违法违纪案件不移送,致使应当受到追究的人员逃脱处分、处罚或者刑事责任的;
(九)在环境监测工作中弄虚作假的;
(十)在总量核查或审批中弄虚作假的;
(十一)不按规定及时处理、报告突发环境事件或者在报告时弄虚作假,导致延误事故处理,或者通报、报送、公布虚假信息,造成恶劣影响的;
(十二)发现环境安全隐患不督促整改的;
(十三)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其他法定环境保护职责的行为。
第七条 其他行政管理机关或组织在监督管理过程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应当追究:
(一)擅自为未批先建(含已建成)或者依法不予批准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建设项目办理审批、核准、规划、用地、供电、供水、设计、竣工验收等项目管理手续的;
(二)不按照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规定的要求,对未经环境保护行政管理机关批准的排污单位、个人核发生产、经营许可证照的;
(三)允许或放任单位或者个人继续生产、使用国家和省明令淘汰的落后生产工艺、设备、产品的;或者未按照规定完成淘汰运营“黄标车”工作任务的;
擅自撤销自然保护区或者擅自调整、改变自然保护区的性质、范围、界限、功能区划的;
(十三)未经林业行政管理机关审核同意,批准勘查、开采矿藏和修建道路、水利、电力、通讯等工程征占用林地的;
(十四)发生滥砍滥伐林木和毁坏草原、湿地开荒等现象不制止,不查处的;
(十五)发生焚烧农作物秸秆或者不按规定要求处置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废旧农膜及畜禽养殖废弃物,造成污染,不制止、不查处的;
(十六)未严格控制超限定指标用能,对超限定指标用能的企业未及时预警,未实行限产限排措施的;未按规定对能源消耗超过国家和省定能(电)耗限额标准的企业和工序落实惩罚性电价政策的;未严控用电量增速,未加强对发、用电大户监测和调控的;
(十七)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和产能过剩项目,金融机构发放贷款或进行融资,不检查、不及时制止和督促整改的;
(十八)其他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职责,影响生态与环境保护工作的行为。
第八条 企事业单位在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应当追究:
(十一)不按规定开展重金属监测并及时报告,或者不按规定及时发布企业环境信息,造成严重后果的;
(十二)未经批准擅自对林带进行采伐的;
(十三)发生滥砍滥伐林木和毁坏草原、湿地开荒等现象的;
(十四)擅自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引供水渠道和生态保护区内设置排污口或倾倒垃圾的;
(十五)关闭矿山未提出矿山闭坑报告及有关环境保护、土地复垦资料并按国家规定报请审查批准的;
(十六)在铁路、高速公路、国道、省道两侧直观可视范围内露天采矿的;
(十七)不制定或者不履行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的;
(十八)擅自在国家规定的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重要风景区、重要地质遗迹保护区、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重点治理区和文物保护单位限定范围内开采矿产资源的;
(十九)擅自在水土保持方案确定的专门存放地之外,随意倾倒砂、石、土、矸石、尾矿、废渣等的;
(二十)擅自开工建设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和产能过剩项目或者扩大产能的;
(二十一)对环境安全隐患经指出仍不及时整改或者整改不到位的;
(二十二)其他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规定的行为。
第九条 有其他损害生态环境的行为,应当追究的,适用本规定。
第三章 追究方式、程序
第十条 追究方式、程序参照中组部、监察部《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和贵州省人民政府《贵州省生态环境损害党政领导干部问责暂行办法》执行。
第十一条 追究事项涉及党委和政府、环境保护行政管理机关、其他行政管理机关共同行为的,按法定职责和其行为在决策、执行、监督管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确定责任。
第十二条 工作人员受到追究,同时需要追究纪律责任的,依照有关规定给予党纪政纪处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机关、组织、企事业单位和工作人员同时需要给予行政处罚、或者应当承担其他法律责任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执行。
第十三条 本规定所称突发环境事件分级,按环境保护部《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报告办法》执行,分Ⅰ、Ⅱ、Ⅲ、Ⅳ级。
因不可抗拒因素导致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可从轻、减轻或免予追究。
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后,需要追究有关人员行政管理责任的,按照国家和省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组织实施。
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后,应急处置不当或者信息不公开,造成群体性事件或其他严重后果的,由县人民政府或者监察机关、任免机关按照职责权限,组织调查,追究应急管理行政责任。国家对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行政责任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十四条 对工作人员的考核、任用、奖励、表彰应当考虑其被追究的情况。
受到追究的工作人员,取消当年评优评先资格,当年不能晋升技术职务、不得提拔重用。
受到引咎辞去领导职务、责令辞去领导职务、免去领导职务追究的工作人员,一年内不得重新担任与其原任职务相当的领导职务。
同时受到组织处理和纪律处分的按影响期较长的规定执行。
第十五条 工作人员受到停职检查、待岗培训、调离岗位追究的,机关工作人员当年公务员考核定为基本称职或者不称职;法律法规授权履行公共管理职能的组织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可先予告诫,告诫期满有明显改进的,可定为合格等次,仍表现不好的,定为不合格等次;企业工作人员予以经济处罚。
第十六条 组织改善生态环境专项考核、重点检查和专项检查时,应向纪检监察机关或任免机关通报考核、检查结果或者提出追究建议。
第四章 附则
第十七条 对人民团体、街道和农村基层组织及企事业及其工作人员,以及单位临时聘用人员实行追究,参照本规定。
第十八条 本办法由县人民政府负责解释。
第十九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第五篇:农村信用社年底以前形成不良贷款损失责任追究处理办法
ⅩⅩ区农村信用社年底以前形成不良贷款损失责任追
究处理办法
第一条
为强化贷款责任人的责任意识,促进ⅩⅩ区农村信用合作社(以下简称信用社)不良贷款清收,控制信贷风险,提高信贷资产质量,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自治区联社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ⅩⅩ区辖内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县(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以下统称县(市)联社〕,对ⅩⅩ年12月31日以前形成的不良贷款损失责任人责任追究。对ⅩⅩ年1月1日以后形成的不良贷款损失责任人的处理,依据《ⅩⅩ区农村信用合作社员工违反规章制度处理规定》追究责任。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不良贷款责任人是指在贷款调查、审查、审批、贷后管理环节的所有责任人员。
第四条
责任追究的原则。坚持“尊重历史、区别对待、逐笔审查,明确责任”的原则。要充分考虑信用社管理体制的历史变化,区别不同时期、不同性质进行逐笔审计,明确责任。
第五条
责任追究的方式。不良贷款责任人追究按性质划分为违法、违规和非违法违规三种形式。
(一)对违法的贷款责任人,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二)对违规责任人员的处理方式: 1.经济处罚,包括罚款、扣发绩效奖金等;
2.纪律处分,包括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解除劳动合同;
3.其他处理,包括通报批评、离岗清收、限期调离、停职、解聘专业技术职务等;
以上处理方式可以并处。
4.触犯法律的移交司法机关追究法律责任。
(三)对非违法违规的贷款责任人,主要采取经济处罚的措施。
第六条
违法违规贷款责任人处理。
(一)违法违规贷款认定范围:
1.超越审批权限、化整为零、垒大户、自批自贷、一户多贷、大额贷款不经集体审批的贷款。
2.跨区域贷款。
3.违规以贷收息,以贷还贷。
4.违反规定或擅自越权展期的贷款。5.冒名贷款。
6.未按规定依法办理抵(质)押手续发放的抵(质)押贷款。
7.帐外经营发放的贷款。
8.向关系人发放信用贷款或发放担保贷款的条件优于其他借款人同类贷款条件的贷款。9.向无借款资格人发放的贷款以及发放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或投向不合理的贷款。
10.利用职权合股经商、从中渔利、或索贿受贿发放的贷款。
11.其他违规违纪发放的贷款。
(二)处理依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贷款通则》、《金融违法行为处罚办法》和人民银行《印发农村信用合作社工作人员违反规章制度处理的暂行规定》(银农发〔1998〕39号)等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执行。
第七条
非违法违规的贷款责任人处理:
(一)非违法违规的贷款责任认定。因国家政策变化、企业改制、转制、政府行政干预、自然灾害等客观原因形成的责任损失贷款,采取经济处罚的措施。
(二)经济处罚标准。
1.1996年12月31日以前发放的贷款相关责任人处罚:(1)损失金额在5万元(含)以上30万元(含)以下的,给予500元---1,500元经济处罚;
(2)损失金额在30万元以上50万元(含)以下的,给予1,500元—3,000元经济处罚;
(3)损失金额在50万元以上100万元(含)以下的,给予3,000元—5,000元经济处罚;
(4)损失金额在100万元以上150万元(含)以下的,给予5,000元—8,000元经济处罚;(5)损失金额在150万元以上的,给予8,000元—10,000元经济处罚。
2.1997年1月1日至2000年12月31日以前发放的贷款相关责任人处罚:
(1)损失金额在5万元(含)以上30万元(含)以下的,给予1,500元---3,000元经济处罚;
(2)损失金额在30万元以上50万元(含)以下的,给予3,000元—5,000元经济处罚;
(3)损失金额在50万元以上100万元(含)以下的,给予5,000元—8,000元经济处罚;
(4)损失金额在100万元以上150万元(含)以下的,给予8,000元—10,000元经济处罚;
(5)损失金额在150万元以上的,给予10,000元—15,000元经济处罚。
3.2001年1月1日至ⅩⅩ年12月31日以前发放的贷款相关责任人处罚:
(1)损失金额在5万元(含)以上30万元(含)以下的,给予3,000元---5,000元经济处罚;
(2)损失金额在30万元以上50万元(含)以下的,给予5,000元—8,000元经济处罚;
(3)损失金额在50万元以上100万元(含)以下的,给予8,000元—10,000元经济处罚;(4)损失金额在100万元以上150万元(含)以下的,给予10,000元—15,000元经济处罚;
(5)损失金额在150万元以上的,给予15,000元—20,000元经济处罚。
第八条
不良贷款责任划分:
(一)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包片信贷员为第一责任人,并对形成的不良贷款负100%责任。
(二)在规定审批权限内,信贷员直接经办的全部贷款,信贷员为第一责任人并对形成的不良贷款负100%责任。如经审查人员审查,信贷员为第一责任人负80%责任,审查人员为第二责任人负20%责任。
(三)超过信贷员审批权限,信贷员调查、审查同意报信用社主任(负责人)审批发放的贷款,信贷员为第一责任人负70%责任,审查人员为第二责任人负10%责任,主任(负责人)为第三责任人负20%责任。未经审查发放的贷款,信贷员为第一责任人负80%责任,主任(负责人)为第二责任人负20%责任。
(四)信贷员不同意,信用社主任(负责人)坚持发放的贷款,主任(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负100%责任,信贷员不承担责任。
(五)超过信用社审批权限,信用社审查同意并上报县(市)联社审批的贷款,信用社调查信贷员为第一责任人负60%责任,信用社审查人员、主任(负责人)、县(市)联社审批人员共同为第二责任人分别负10%、20%、10%责任。信贷员不同意上报,信用社主任(负责人)坚持上报的,信用社主任(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负90%责任,县(市)联社审批人员为第二责任人负10%责任,信用社信贷员、审查人员不承担责任。
(六)县(市)联社贷款管理委员会研究决定,书面推荐信用社发放的贷款,县(市)联社贷款管理委员会成员为第一责任人负90%责任,其中:主任委员承担60%,其他成员共同对相应比例的责任负责;信用社主任(负责人)为第二责任人负10%责任。
(七)信用社集体多人调查、审查、决策的,多个调查、审查、决策人共同对相应比例的责任负责;县(市)联社集体多人调查、审查、决策的,多个调查、决策人员共同对相应比例的责任负责。
(八)经济处罚是对一笔损失贷款处罚额度,由相关责任人共同承担。
第九条
责任追究的程序。对不良贷款损失和责任人经审计认定后,必须按照《ⅩⅩ区农村信用合作社员工违反规章制度处理规定》的处理程序处理。
(一)坚持公开透明的原则。不良贷款损失和责任人的认定由县(市)联社审计、监察部门组织实施,严格工作程序,对不良贷款责任认定、当事人约见谈话、调查取证、处分决定、档案整理等环节的工作,要认真负责,以事实为依据,视违规情节、后果等情况作出适当处理,做到准确翔实、有据可查。
(二)坚持公正公平的原则。责任不良贷款的认定处理工作要坚持统一标准,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不能因人而异,不得因责任人特殊身份地位而减轻、免除贷款责任或降低处罚标准。
(三)坚持公示制度。对每个不良贷款责任人的责任贷款数额、损失大小、处理意见、处罚结果,要逐人逐户进行核实,在核对无误经当事人签字确认后,视情况采取上墙公示、大会宣读、下发通报等多种方式进行公示,接受员工的监督。
(四)坚持惩罚与教育相给合原则。要严肃处理少数违法违规人员,教育多数干部职工,引发案件的,从重或加重处理,强化全员质量意识和合规意识。对给予记过以上纪律处分责任人的处理意见必须在内部进行通报;对给予高管人员撤职以上纪律处分责任人的处理意见,要上报自治区联社人力资源部审批。
(五)对实行经济处罚和纪律处分并处的责任人档案,人事部门要分别整理相关资料建档,并作为永久保管资料。
(六)对责任人调出原县(市)联社但在信用社系统的,由贷款所在县(市)联社提出处罚意见,上报自治区联社风险管理部,自治区联社资产风险管理部、纪检监察部将以上报意见为依据,向责任人所在联社发函,落实处罚。
(七)已与信用社解除劳动合同的人员,经查实在信用社工作期间有违规行为的,按有关规定提出处理建议,移送有关部门处理。退休和内退人员,在信用社工作期间有违规行为的,根据本办法进行处理。
第十条
以前有关规定与本办法有抵触的,以本办法为准。本办法由ⅩⅩ区农村信用社联合社负责解释和修订。
第十一条
本办法自下发之日起施行。原《ⅩⅩ区农村信用合作社ⅩⅩ年底以前形成不良贷款损失责任追究处理办法》(新农信〔2009〕60号)同时废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