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当前农村信用社在金融产品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2011.11.20[共5篇]

时间:2019-05-13 16:26: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调研当前农村信用社在金融产品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2011.11.20》,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调研当前农村信用社在金融产品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2011.11.20》。

第一篇:调研当前农村信用社在金融产品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2011.11.20

当前农村信用社在金融 产品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纵深推进和农村经济发展,农村地区出现宽领域、多层次、多类型的金融需求,既有农户一般的小额信贷需求,也有产业集群化龙头企业的大额资金需求;既有普通的存贷款需求,也有各类银行卡、支付结算和投资理财的服务需求,农村经济的多样性,呼唤金融服务的多元性。拥有农村金融“百年老店”之称的农村信用社如何推进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值得探讨。

一、农村信用社金融产品创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创新能力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贴近农村信用社自身实情,突出资源优势,围绕服务“三农”、服务社区和服务中小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金融企业,通过差异化的产品、优质化的服务、多元化的渠道及现代化的手段为“三农”提供更全面、更快捷、更有价值的金融服务,既是全面改进和提升农村金融服务,解决城乡统筹发展、经济结构调整等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的资金“短板”问题,缓解新形势下农村和农民贷款难、促进城乡公共金融服务均等化和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手段,也是农村信用社焕发生命活力,加强信贷结构调整,增强综合竞争能力、盈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现实要求。

(一)农村金融市场竞争白热化带来的新挑战。当前,中国的农村金融市场正在“洗牌”,一方面,中国金融业对外全面开放,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和地域限制取消后,必然抢占冲击农村金融市场;另一方面,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日益深化,国家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农业银行回归农村,政策性银行商业化运作,邮政储蓄银行定位农村,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小额信贷组织等各种新生金融机构在农村市场相继生根发芽,这些均要求农信社必须创新服务手段和服务功能,应对挑战

(二)农村经济发展对融资服务提出新要求。一是资金需求量增大,农业产业化促使信贷资金需求改变以往零散、小额的传统农业资金需求模式,规模化、专业化、商品化的新型“大”农业促使资金需求向集中、大额方向转变,单户单笔资金需求明显增加;二是资金需求长期化明显,种、养殖产业产品周期长,生产、仓储和销售等环节需要长期占用大笔信贷资金;三是资金需求点增多,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形成多种以特色产业为基础的农业产业化链条,在生产、加工、销售等诸多环节均可能产生信贷需求点。四是贷款方式呈多样化需求。产业农户因所处产业领域和发展阶段的不同,对信贷方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农户贷款过去一直以单一的小额信用贷款为主,随着产业集约经营,大额资金需求上升,小额信贷已难以满足资金需求,对抵(质)押贷款需求呈上 升趋势,但大部分农业业主又苦于没有抵押品而只能望洋兴叹。五是中小民营企业在区县经济圈迅速崛起,资金需求旺盛,但由于起步晚、规模小、发展慢、抵押物不足及融资渠道狭窄等因素,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需要农村信用社通过创新来解决。

(三)新农村建设催生金融消费主体的新变化。今年的中央1号文件提出,要“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这反映出“新生代农民工”正成为经济社会建设的重要支柱。此外,还有有文化、有理想大学生村官、西部志愿者、回乡创业的大学生,有一定工作经验且具有一定经济基础、返乡创业的“一代农民工”,他们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热潮中,正悄然成为农村金融消费市场的主体。他们文化水平较高,接受能力较强,有强烈的自主创业及城镇化取向,对现代金融服务十分青睐,需求丰富,如农村乡镇的ATM、POS等自助服务需求、创业贷款融资需求、电话银行、网上银行需求及购买基金、股票等个人理财需求等。

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在金融产品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农信社自改革试点工作启动以来,经过多方面的共同努力,目前第一阶段的各项目标任务已基本实现,总体进入良性发展轨道。但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适销对路的金融产品少、服务方式单

一、服务质量和效率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多元化金融服务需求不匹配的问题仍然 突出,主要表现在:

(一)业务品种较为单一

一是在贷款投放上,农信社的业务经营仍停滞在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上,有效贷款品种不足,品牌产品优势不突出,80%的贷款集中于小额信用贷款和抵(质)押贷款,未能按照客户、市场的发展潜力、需求特点等变量为客户量身定制。票据贴现、国债投资等其它投资业务占比极少,且联保贷款在实际操作中存在高风险性,许多信用社被迫减少和停办了此项业务。二是在中间业务的开办上品种少,集中于低层次和低效益业务。中间业务以不占用资金、风险小、收益率高等特点,普遍受到银行部门的重视,由于农村信用社受到硬件设施、技术条件和人力资源短缺等因素制约,近几年在中间业务的开发上,主要品种为低层次的代发工资、代收税款、代发财政农民直补资金、代理保险等,高效益的网上银行、银行贷记卡、代保管等业务未能开发,且其中许多代理业务均为无偿服务,不能发挥中间业务的高效益性,中间业务收入与总收入的占比微乎其微,近几年来,虽然有所增长,但一直处于2%以下,且主要为电子汇兑和ATM机刷卡等收费,与当地工行超过50%的占比形成了巨大差距。三是在市场营销服务和开发上,方法单一,缺乏灵活性和适用性。如在利率制定上,存在全县信用社一浮到顶的政策,贷款手续、利率的确定,不论黄金客户和普通客户都实行统一标准和贷款 操作流程,缺乏温情感,使部分黄金客户在发展壮大后,放弃了对信用社的选择,造成了信用社为人作嫁衣的局面。

(二)贷款担保创新少

一是联保贷款“联而不保”。存在联保户相互贷款,相互联保,家族式联保,造成借名贷款、“垒大户”和“联而不保”的局面,贷款风险增加。二是担保种类少。目前农村信用社开办的担保贷款,多为住房、门脸房等不动户及存款单等担保,收费权、股权、保险、动产质押,经营权、使用权、林权抵押等开办较少,更无其它担保品种的创新。三是落实担保抵押操作难。部分客户贷款担保抵押物难找,就是勉强找到,也往往要通过签订借款合同、抵押合同,分别到相关的土地、房管、工商、公证、林业等部门,经过评估、登记等环节,手续繁琐,费用高、操作时间长。四是担保物管理难,风险性大。如对抵押财产的管理、转让、变现难以落实到位,操作难度大。

(三)创新成本较高

一是自身基础薄弱。农村信用社多年来,一直以传统的存贷业务为主,新业务和金融工具的开发、使用和推广还存在一个过程,许多配套环节,如硬件设备、资金、技术、人力资源等一时难以跟上。二是管理体制受制约。由于农村信用社在全国没有统一机构和网络,科技建设各自为政、品牌推广重复混乱,硬件和软件建设距全国统一规划的现代化的 商业银行差距较大,处于明显的竞争劣势。三是创新适用性不强。有的农村信用社先后开通了代收社保业务,但设置的操作环节呆板,手续繁琐,严重影响了办事效率,无形走失了许多客户。

(四)农村金融业务创新的智力和技术储备落后。农村金融业务创新是一种高智力的创造活动,需要优秀的人才来推动这一进程,当代金融创新的一大特点是新技术革命特别是现代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但是,与国有商业银行相比,目前农村信用社必需的智力储备和技术储备还严重滞后,缺乏一定的科技力量和人才。

三、农村信用社做好金融产品创新工作的措施和思路 做好农村信用社金融产品的创新工作,要因地制宜,因社制宜,着眼于农村与农民最急需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努力寻求新突破;坚持求真务实、风险可控和财务可持续,重在实效和管理,务必抓实,务必见效,为“三农”发展多干实事、好事。

(一)创新金融产品

为保持并扩大农信社农村市场占有率,当好农村金融主力军,当务之急就是要进行金融产品创新,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在政策允许范围和风险控制能力以内开发多样化、系列性金融产品,适应农村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

1、创新金融产品内容 一要创新经营权抵押贷款。主要是围绕农村土地流转这一新政策,针对农村土地可以转包、出租、转让、代耕、户际联营实际,积极探索开发经济林权抵押贷款、经营权抵押、养殖水面使用权抵押、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抵押、合作组织股权以及动产抵押贷款、浮动抵押贷款、最高额抵(质)押循环贷款等品种,一方面支持农业发展,“转”富农民,另一方面尽快“转”活历史遗留贷款,盘活存量资金。二要创新农业行业协会贷款。对额度大以及大项目的农户资金需求,创新“协会联保”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联姻”贷款品种,支持农民产业合作社和农村行业协会等专业组织的成员。三要创新“订单+保单”贷款。探索发展基于订单与保单的金融工具,鼓励加强与保险公司的合作,以订单和保单等为标的资产,探索开发“信贷+保险”金融服务新产品。

2、创新担保方式

扩大贷款抵押担保品范围,发展各类与农产品期货市场、农业保险、订单农业生产相联系的新型贷款方式。对农户贷款,可探索推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耕地、宅基地使用权抵押、养殖水面使用权抵押、林权抵押等方式,积极探索、逐步实行农具、牲畜、农作物收获权等动产抵押、权益质押、土地使用权抵押、商家协会联保或龙头企业担保等等多种抵押担保方式,多渠道、多方式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对个体工商户贷款,可探索推行经营权抵押、货款抵押、商 品抵押、收费权抵押等方式;对经营效益好、产品有市场的农业龙头企业贷款,可探索仓单质押方式;对信用好、效益好的成长型、盈利型中小企业,积极稳妥地开办仓单、原材料、应收款、专利权等抵(质)押贷款,开办微小企业信用贷款和小企业联保贷款,有效解决中小企业抵押、担保不足的问题。

3、创新利率定价机制

积极适应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需要,建立科学的贷款定价机制,规范贷款利益定价行为,逐步建立以成本效益为基础、以市场价格为主导、以降低利率风险和提高综合收益为目标的贷款利率定价体系。贷款定价要充分体现依法合规原则、让利原则、等级差别原则、风险覆盖原则和有利竞争原则,以巩固和开发客户为导向,对不同行业、不同对象、不同期限、不同信用的各类客户实行差别利率,做到贷款利率与经济发展水平、贷户承受能力相适应,更好地发挥利率杠杆对经济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作用。

4、创新开发中间业务

目前,农信社的电子网络建设已经取得阶段性突破,大部分实现了全国通存通兑,这为中间业务的发展提供了可能。为此,当充分利用网点、人缘等优势,树立“后来者居上”的超越意识,积极广泛开展各类中间业务,办理或扩大代收水电费、电话费、学杂费和代发民政补助款、扶贫款、代理保险、委托、信息咨询等代理业务,开办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等时尚业务,开办代售基金、股票及代销债券等理财业务,增加ATM机、POS机等卡交易受理设备数量,以丰富的金融服务和产品满足不同客户的不同金融需求,提高中间业务创利水平。

(二)创新服务

1、创新服务理念

树立“以客户为本”的理念,把持续地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作为加强和改善农信社金融服务,提高服务层次与水平的重要内推力,无论是金融产品的研发,还是服务过程的设计,或者硬件环境的匹配,都当把客户、市场放在第一位;应实施服务优化工程,倾听客户之声,关注客户之行,以客户需求为始,以客户满意为终,只要是客户需要的,只要不违背政策,不破坏规矩, 因时因势,都应竭力为客户服好务, 促使服务方式从“等客上门型”向“主动服务型”转变,以自我创新之变不断适应和满足客户金融服务需求之变,做到哪里有金融服务需求,哪里就有农信社的金融服务

2、创新服务流程

提升农信社的服务质量,可借鉴 “6西格玛管理”方式,以“最高的质量、最快的速度、最低的价格”向顾客或市场提供产品或服务,并使之与客户的要求偏差最小;建立重点客户和VIP客户档案,开辟“绿色通道”,提供差别服务、个性服务、增值服务,努力做到为客户提供最高效、最周到、最适用的服务;建立以流程为主线、以客户为核心、以IT技术为支撑、以组织创新和流程优化再造为基础、以全方位的资源整合为目的的现代银行管理模式,致力客户满意度的持续提升,形成追求卓越的服务文化,凝聚农信社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的“软实力”。

3、创新金融服务方式

一是进一步强化电子化建设,增强支付结算功能,开发出适用于农村市场的电子金融产品,让信用卡、商业承兑汇票、银行承兑汇票等现代结算工具在农村得到推广和应用;推出或推广手机银行和联网互保以及农民工银行卡等农村金融服务新方式,减少农村地区现金使用;二是推行客户经理制,采取客户经理包片服务,建立金融辅导员制度,建立支农服务中心,推广农村金融超市“一站式”服务,对龙头企业、农业业主等实行“一对一”服务,实现支农贷款投放总量、覆盖面、受惠面的新突破,确保“两个不低于”;三是广泛深入开展包括金融政策、产品、服务、工具等的全方位的“送金融知识下乡”活动,同时送资金、送信息、送技术,让广大农民真正享受到金融服务的权利;四是全面建设农村信用体系,营造良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五是本着“财政扶持、成本可算、风险可控、服务充分”的原则,采取“定时定人、流动服务”的方式,解决好金融机构空白乡镇的金 融服务问题,满足其基础性金融服务需求,并从中争得客户、赢得市场、创造品牌,使农信社真正成为农民自己的银行、农民首先的银行。

(三)强化农村信用社金融业务管理创新

要实现农村金融业务从帐户管理到客户管理经营方式的转变。一是要确立经营客户的新理念,明确“四个第一”。即客户的需求是第一动力,客户的满意是第一追求、客户的信任是第一财富、客户的权益是第一责任;二是要细分客户市场,整和客户资源,优化客户结构,降低客户关系管理的成本,使服务向优质客户倾斜;三是要积极开发农村客户关系管理软件。通过个人客户关系管理软件,金融机构可以在不增加雇员的情况下处理更多的业务,同时,还可以提高业务的成功率和准确率,提高员工推销农村金融产品的销售率,可以更加有效地进行客户关系管理。

(四)创新风险分散机制,注重风险管控

加强与政策的协调配合,营造有利于农信社金融创新的配套政策环境和风险分散机制。一要积极寻求政府的关心和和政策的支持,借力化解历史包袱,弥补历年亏损予,惩戒逃废债行为;二要加强呼吁建立农业再保险体系和财政支持的巨灾风险分散机制、补偿机制,如设立风险补偿基金、增加财政贴息资金,增强农信社支农信心;三要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加快农村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探索建立农民 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村经济组织的信息采集与信用评价机制,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四要推进精细化管理,加快经营机制转换,打造核心竞争力,实现经营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真正建立起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模式。

注重企业合规文化建设是农信社防范风险的前提条件和必然要求。在合规工作中,一要完善规章制度,使每一个岗位、每一个环节都有章可循,从而规范员工业务操作行为,进一步促进内控制度体系建设的完整与统一,确保内控管理不留死角;二要建立诚信举报制度,鼓励员工与社会各界举报信用社在经营活动中的违法、违规行为,充分利用公众的外部监督作用,从而促进了自身服务水平和社会形象的提升;三要完善合规问责制度,对违反法律、规则和标准的操作行为,采取适当措施予以纠正或处罚。

(五)加快培养创新人才

创新的关键是人才。农信社应深入实施“人才强社”的战略,加快建立创新型金融企业,加大对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的资金、技术与智力投入,特别是高度重视金融创新人力资源的开发,可设立创新基金,对产品和服务做出突出贡献的人给予奖励,以激发员工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坚持“人才兴社”的发展理念,锻炼一支有激情、负责任、讲奉献的人才队伍,才能为农信社稳健发展注入旺盛的生机与活力。

一是根据工作岗位的性质、职责和任务,有针对性地对员工开展岗位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掌握农信社的新知识、新理念、新业务、新技能,提高员工的业务素质和工作适应能力;二是要鼓励员工继续参加在职学历教育,提高员工的学历层次和专业水平;三是对员工进行扩展知识的继续教育,培养复合型人才、核心人才,提高建立现代金融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四是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对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真正建设一支具有高水准的政治、文化和业务素质的员工队伍;五是培养员工的职业情感,培养员工的“三感”意识和“三种”精神,即危机感、紧迫感、责任感、主人翁精神、团队精神和开拓创新精神,给予员工更多的学习机会和成长机会,促进员工全面发展,使员工能在更大的舞台展示才华和能力,树立职业发展目标并为此不断付出努力。

2011年11月20日

第二篇:浅谈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浅谈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谢荣巍 国金11***79 【摘要】当前,要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力,主要的市场手段就是进行银行金融产品创新,而我国商业银行业的金融产品创新能力却相当薄弱。因此,本文主要分析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的现状,找出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建议,以提升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能力。

【关键词】商业银行 产品创新 存在不足

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商业银行开展金融产品创新是增强盈利能力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是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有效途径,因此,商业银行必须积极进行金融产品创新,同时这也是商业银行产品竞争的客观要求。

一、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的意义

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不仅仅是银行业对产品进行的完全自主的原创性的开发,还包括引入国外已经成熟的产品,对原有产品的功能进行拓展、产品间的组合和重新组合,产品的重新市场定位等。

首先,金融产品创新必然伴随着金融机构和金融产品的日益丰富,从而使金融部门能运用各种金融产品来消化经营风险;其次,金融产品创新能推动金融市场向前发展,可以实现风险的社会分散化;最后,金融产品创新保证了产品的多样化和服务的特色性,使客户从中得到方便和利益。

二、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存在的问题目

前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落后产生的滞后效应已经显现,而且负作用大,应引起商业银行和相关监管机构的足够重视

(一)金融产品创新缺乏针对性

首先,一些银行在创新过程中只图规模,不注重效益,以提高自身知名度、抢占市场为主要目标,并不是真正围绕客户需求而开发产品。同时,产品开发和改进往往从行内部门的局部利益出发,对客户需求缺乏必要的细分和整合,导致不能有针对性地开发出具有前瞻性和吸引力的金融产品。

(二)金融产品创新层次较低

近年来,商业银行创新的产品多达百余种,范围涉及银行经营的各个层次,但大多是通过“拿来”方式从国外或同业模仿、引进的,吸纳性的创新多,真正由自己首创、具有特色的原始性创新少,独特性不强,商业银行之间的产品同质化现象比较突出,不但无法成为自己的核心产品,反而形成了过度竞争,往往进行的是低水平的价格竞争,而不是高层次的服务竞争和差异化竞争。另外,产品创新的范围虽广,但大多数属于科技含量少的低层次金融产品。各家银行推出的创新产品大多是在传统业务基础上的创新,缺乏复杂的衍生金融产品创新,以及各类金融产品组合创新,这就使得我国商业银行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还很不够。

(三)金融体制不完善

金融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的新业务按一级法人管理,逐级授权的原则,予以审批或备案。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开办或增办的业务,原则上不得超过其上级行的业务范围。因此,金融监管部门在审查商业银行新业务时,对超出现行规定的创新行为往往持观望的态度,这与商业银行对发展新业务的需求不相适应。另外,我国的金融体制长期以来受行政干预很大,而且在某一特定情况下,国家为稳定社会经济生活的需要,所制定的经济政策也会对商业银行的经营造成很大的影响,金融业激发不出创新的活力。

(四)社会信用观念淡薄

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以社会信用为基础,包括政府信用、银行信用、商业信用等。而目前我国,社会信用观念淡薄,信用制度的建立落后于国家经济发展的程度,从而制约了包括银行产品创新在内的经济金融活动的开展。

(五)机构设置调整缓慢

在内设机构上,主要按照业务及产品分类设置部门,一个部门只负责提供一种或几种产品和服务,部门之间缺乏信息沟通,无法从整体上对业务进行综合管理,更难以对客户、渠道、业务等进行成本分析。

(六)缺乏金融创新人才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产品创新低效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才缺乏。在整个产品创新过程中,对人员素质要求很高,但我国商业银行投资理财及信息科技等方面的产品创新开发人才以及符合创新需要的理论与实践、业务与技术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比较缺乏,自主研发创新的能力不强。

三、提升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能力的建议(一)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

首先,针对不同客户群的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产品创新策略,从而强化特色创新意识,避免产品重复和同质化。再者,加强客户细分,针对不同客户群的不同需要,为客户提供有差别的分层服务,提高产品适用性和客户满意度。另外,可通过与保险、证券行业合作,扩大业务范围、增加产品品种、拓展我国商业银行在组合产品创新方面的空间市场。同时,依托银行业电子化建设,以技术创新作为银行产品创新的突破口,依靠电子化平台,使银行产品的专业性和技术性大大提高,有利于银行维持产品创新的效益,也能使其服务向自动化、简约化方向转变。并且顺应国际银行业趋势,将应用技术作为产品创新的主要手段,完善现有的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的各项服务,及时更新各项功能,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构建客户信息数据库,进行集中、有效的数据信息管理,应用数据挖掘,进行业务产品的研发。

(二)营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

首先,将监管理念由“法无明文规定即禁止”向“法无禁止皆可为”转变,为商业银行留下了很多自主创新的空间;其二,监管模式上只规定相应监管标准,商业银行在标准内根据情况自主创新;其三,建立合理的绩效考评制度,构造银行业的良好竞争环境,保护创新成果。

同时,推进经济立法进程,改善社会恶劣的信用环境,加快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经济金融秩序混乱、违约失信的问题,为金融产品创新创造良好环境。

另外,完善金融创新组织体系,对创新工作实行统一规划,完成对创新业务的战略方向选择和具体业务的筛选、理顺银行内各部门在业务创新中的关系、强化创新的整体规划。

(三)加强部门的沟通,创新业务考核激励

首先,部门间要经常进行沟通,以保证市场信息在银行内部的传递及时、有效。

其二,创新业务的考核激励,可以按地理区域或业务单位考虑所占用的资本成本、测算固定成本,以及按单个业务品种或业务单位准确核算可变成本和机会成本,完善激励约束机制,调动全员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同时,创新业务可以按照经营者、管理人员、客户经理、柜员等不同类型制定不同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实行绩效挂钩、重奖重罚。

其三,加大商业银行的信息科技水平支撑力度,提高金融创新产品的技术含量,推动全行创新业务的持续开展。

(四)注重创新人才培养

加强人才的培训、激励、更新、多渠道、多方式的进行人才开发。首先,建立健全金融业务人员资格考核与认定管理制度,有关人员必须持有相关资格证书才能够从事金融服务;其次,借助完善的员工培养计划,对从业人员开展适时的继续培训,并对其业务水平及服务进行跟踪评价,将银行专业化人才培养成为全面复合型专家。另外,商业银行应当引进具有丰富市场经验或显著创新能力的人才。(一)投资主体多元化的问题

所有制方面的限制,导致了中国国有银行垄断的局面。由于银行业之间缺乏必要的竞争,一方面导致了国有银行改革动力的不足,效率低下;另一方面,非国有银行发展滞后,难以满足非国有经济的融资要求。因此,首先要打破所有制方面的限制,发展新的体制。金融体制改革的首要任务就是发展非国有银行和非国有金融机构。因此,必须大力发展针对非国有产业融资的非国有银行、非国有金融机构,放宽市场进入和退出“壁垒”,让那些效益良好的经济实体进入金融市场交易,让那些经营亏损、资不抵债甚至是违规经营的经济实体从金融市场上有序地退出。

(二)利率市场化的问题

从中国整个价格体系来看,由于市场经济的有效导入,所有价格基本上都放开了,而惟独作为金融产品价格之源的利率没有放开,没有市场化,还是由国家指令性调整。利率制定的非市场化,不仅直接影响到基础货币的调整,使得判断宏观货币供应量的多少和货币政策效果好坏缺少了最准确的标准,还影响到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的实施。所以,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和中国宏观经济改革都要求建立一个在市场条件下比较有效的利率调整机制。(三)分业与混业经营的问题

我国是在1995年通过《商业银行法》后才正式确立了分业经营制度,然而,在全球金融自由化和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中,在加入WTO的新形势下,势必面对国外金融业强有力的挑战。同样,引起国内银行的业内竞争加剧,造成银行利润率下降、业务风险增大,迫使许多银行不得不考虑从证券市场的发展上寻求自身的业务发展,于是各种取向混业经营的金融创新已经悄然涌现。这几年,我国银行的中间业务已经开始扩张,包括代收水电费、电话费、财务管理咨询、投资咨询等,混业经营成为国内金融企业的必然选择。但是在法律体系尚不十分健全、金融市场监管和内部控制能力较弱的状况下,要稳妥地做好混业经营的各项准备工作。除此之外,还存在银行的不良资产率较高,资本充足率依然较低;内控机制和经营业绩依然不甚理想,内部治理结构方面还存在较严重的缺陷,竞争力依然较差;非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还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等等问题。如何能够更快更好的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已成为我国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

三、我国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对策

2006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进一步规划了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目标和任务,目的就是要建立健全我国的金融机构组织体系、金融市场体系、金融调控监管体系和金融法律制度体系。围绕这些目标,在此就对如何深化改革提出一些对策和看法。

(一)加强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与金融监管

为了加强央行的宏观调控与监管职能,中央政府已提出两项重大举措:一是改革中国人民银行管理体制,改革人行分支机构按行政区划设置的状况,保留或适当合并现有地、市分行,加强分行或支行的金融监管,二是按照《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等,切实加强金融监管和金融企业内部管理。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进一步完善央行的金融监管制度,制定金融企业各项业务并改善管理办法,(2)健全金融监管责任制,(3)对金融机构高层管理人员任职资格进行严格审查。

(二)进一步深化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

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重点应放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深化股份制改造改革。由于所有制结构单一,目前国有商业银行还依然存在着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的弊端,如产权模糊、所有者缺位、缺乏激励和约束机制等。因此,国有商业银行最终的现实选择是实行股份制,同时还要加强公司治理。第二,强化国有商业银行内部管理。比如国有商业银行要有法定的资本金,实行自主经营,自担风险;健全国有商业银行的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监事会和董事会监督下的行长负责制;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等。第三,加强业务流程监管。在促进银行各项业务流程不断规范化的同时还要加强对其的监督与管理,使各项业务依法进行。

第三篇:农村信用社金融创新的现状和存在问题[范文]

农村信用社金融创新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1、农村信用社金融创新的现状

1997年以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在人民银行监督管理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各地农村信用社改革体制、改善管理、改进服务,积极进行金融创新,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在支持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已逐步成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和联系广大农民群众的金融纽带。特别是从2003年

以来的新一轮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使农村信用社金融创新更为活跃,主要表现在:

(1)农村信用社产品与服务创新取得了很大进展。近年来,农村信用社业务创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传统负债业务和资产业务基础上积极创新,同时在中间业务领域相继推出了银行卡、信息咨询、理财业务等金融产品。这些新兴的金融产品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多样化的金融需求,而且拓展了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空间,拓宽了农村信用社的盈利渠道。在服务方面,农村信用社不断改进服务方式,改善了信用社与客户之间的关系,传统的“银行至上”的服务形象发生了重大转变,服务质量有了很大的提升。

(2)农村信用社管理素质与管理水平取得很大进展。2003年6月,国务院决定在浙江等8个省(市)实施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在管理体制、产权模式和组织形式等方面对农村信用社进行一次全面改革。2004年8月,农村信用社改革在除海南和西藏以外的21个省(区、市)全面推开。在传统的“三性”原则基础上,引入全面风险管理、资本充足率管理等方法的基础上,2006年,中国银监会整体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在改造现有金融机构,鼓励培育新的金融机构,完善金融服务体系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从2006年初开始,全国农信社系统参照国际通行做法,对贷款实行“五级”分类。农村信用社系统展开了从高管人员的大规模培训,大量的农村信用社的基层高管人员被轮流培训,到大型银行与股份制银行进行工作实践,大银行抽调上百人分赴各省指导五级分类,农信社六十万员工的业务水平得到迅速的提升。通过实行五级分类,使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监管标准与商业银行的标准达到了统一。

(3)农村信用社电子化和管理信息技术创新不断加强。农村信用社在计算机方面的应用与工、农、中、建等商业银行相比起步较晚,起初主要应用在对外营业上。现在,农村信用社加大了科技投入力度,金融电子化建设进程进一步加快,以网络为依托,先后开展了电子联行及各类代收、代付等业务。除联行外,对外营业的电子化水平基本能够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持平。同时,管理信息化在业务工作中的应用进一步加强。通过管理信息的及时反馈,农村信用社增加了经营收益,降低了经营风险,优化了人力资源的配置,提高了工作效率。

2、农村信用社金融创新存在的问题

但是,由于诸多因素的制约,农村信用社依然面临着资产质量较差、经营效益不好、资本充足率低、抗风险能力弱等诸多问题。相对于国内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起了步,上了路,水准低,不平衡”(银监会副主席唐双宁语)的现实状况,农村信用社金融创新的能力更为落后,主要表现在:

(1)金融创新观念缺乏。目前,很多农村信用社还没有真正树立起金融服务的观念,依然存在安于现状、保守求稳的心态。这种观念的存在导致其经营核算意识不强,工作开拓性差,不能积极主动地去寻找金融创新的切入点,而是更多的是考虑如何应付上级的考核,缺乏金融创新观念。

(2)高素质金融人才严重缺乏。金融创新对金融从业人员素质要求较高,需要从业人员具备现代金融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和风险防范意识。没有思想观念新、竞争意识强、具有丰富金融知识和直接操作经验、精通业务的高素质人才,银行等金融机构很难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由于农村信用社地处广阔的农村,对计算机、国际金融、企业管理、投资、保险等高素质人才缺乏吸引力,严重影响了农村信用社金融创新的开展。

(3)金融服务品种单一,吸纳性创新多,原创性和特色性创新少。当前农村信用社金融服务品种单一,主要集中在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上,满足农户信贷资金需求的信贷品种较少,金融创新主要是模仿、借鉴国内商业银行的做法,以吸纳性创新为主,有特色和原创性创新很少,创新产品具有很强的同质性。由技术进步引起的金融创新工具只是极少数,同时创新层次低,创新主要表现为简单的数量扩张。

(4)金融技术创新有限,金融工具创新能力不强。国有商业银行老牌资深、实力雄厚,有先进的技术设备和业务网络,电子化程度较高,资金调拨灵活,在“硬件”上比农村信用社先进的多。同时它们采用国际金融领域已有的金融创新成果,再加上服务意识强,在“软件”上也比农村信用社先进。农村信用社由于科技人才的缺乏,观念落后,不舍得在电子化建设上投入,导致农村信用社金融工具科技含量低,竞争力不强,金融创新处于初级阶段。

(5)金融创新的监管不完善。目前,监管部门对农村信用社在金融创新方面的监管还不到位,不完善。金融法律法规仍不健全,金融创新的监管手段仍很落后,还没有将农村信用社金融创新活动监管纳入正常轨道。

第四篇:农村信用社金融创新问题探讨

农村信用社金融创新问题探讨

金融创新是金融机构和金融管理当局基于微观利益和宏观效益的考虑而对机构设臵、业务品种、金融工具及制度安排所进行的创造性变革和开发活动。一般来说金融创新主要包含四个层次:一是产品与服务创新,二是管理与技术创新,三是理念与文化创新,四是体制与机制创新。

金融创新作为农村信用社提高服务水平和竞争能力的重要基础,是正确处理防范金融风险和支持经济发展关系、促进地方经济加快发展的必然要求。有人曾以信用社为重点开展金融创新调查,并撰文指出信用社金融创新存在“三多三少”问题,即“资产业务创新多,中间业务创新少、吸纳性创新多,自主性创新少、低附加值创新多,树品牌增效创新少”。那么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的农村信用社,如何在“夹缝”中谋求生存发展,整合现有金融资源,加快金融创新步伐,全面提升竞争实力,成为当务之急。

一、农村信用社金融创新的现状

1997年以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在人民银行监督管理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各地农村信用社改革体制、改善管理、改进服务,积极进行金融创新,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在支持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已逐步成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和联系广大农民群众的金融纽带。特别是从2003年以来的新一轮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使农村信用社金融创新更为活跃,主要表现在:

(一)农村信用社产品与服务创新取得了很大进展。近年来,农村信用社业务创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传统负债业务和资产业务基础上积极创新,同时在中间业务领域相继推出了银行卡、信息咨询、理财业务等金融产品。这些新兴的金融产品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多样化的金融需求,而且拓展了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空间,拓宽了农村信用社的盈利渠道。在服务方面,农村信用社不断改进服务方式,改善了信用社与客户之间的关系,传统的“银行至上”的服务形象发生了重大转变,服务质量有了很大的提升。

(二)农村信用社管理素质与管理水平取得很大进展。2003年6月,国务院决定在浙江等8个省(市)实施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在管理体制、产权模式和组织形式等方面对农村信用社进行一次全面改革。2004年8月,农村信用社改革在除海南和西藏以外的21个省(区、市)全面推开。在传统的“三性”原则基础上,引入全面风险管理、资本充足率管理等方法的基础上,2006年,中国银监会整体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在改造现有金融机构,鼓励培育新的金融机构,完善金融服务体系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从2006年初开始,全国农信社系统参照国际通行做法,对贷款实行“五级”分类。农村信用社系统展开了从高管人员的大规模培训,大量的农村信用社的基层高管人员被轮流培训,到大型银行与股份制银行进行工作实践,大银行抽调上百人分赴各省指导五级分类,农信社六十万员工的业务水平得到迅速的提升。通过实行五级分类,使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监管标准与商业银行的标准达到了统一。

(三)农村信用社电子化和管理信息技术创新不断加强。农村信用社在计算机方面的应用与工、农、中、建等商业银行相比起步较晚,起初主要应用在对外营业上。现在,农村信用社加大了科技投入力度,金融电子化建设进程进一步加快,以网络为依托,先后开展了电子联行及各类代收、代付等业务。除联行外,对外营业的电子化水平基本能够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持平。同时,管理信息化在业务工作中的应用进一步加强。通过管理信息的及时反馈,农村信用社增加了经营收益,降低了经营风险,优化了人力资源的配臵,提高了工作效率。

二、农村信用社金融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一)金融创新观念不强。一方面,农村信用合作社主要是面向“三农”服务,信用社的大部分职工生长在农村,工作在农村,封闭的环境、传统的思想,禁锢了其思维模式。另一方面,农村信用社的干部职工在思想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对金融创新的误解:一是认为自己地位低,素质不高,不敢言创新;二是害怕改革创新会损害自己的切身利益,不敢越雷池之半步;三是对农村信用社的前途信心不足,因此对创新没有热情和兴趣;四是对新的金融工具或产品,认为不适合信用社的情况而束之高阁。

(二)体制滞后,管理机制不健全。农村信用社处于多重管理又失之于管理的地位,客观上抑制和阻碍了农村信用社创新的发展。我国农村信用社自设立以来,一直没有独立的运行过,先隶属于农业银行,后又归人民银行代管,这种动荡不定的体制,导致了农村信用社普遍存在资产质量低、经营效益差、管理手段落后、职工文化和业务素质低、电子化水平低、清算渠道不畅、服务功能不健全、安全防范设施条件差、信贷资产结构单一。各地虽然进行界定和清理,但仍有许多遗留问题没有解决。同时还加剧了队伍不稳、思想不稳的局面。体制的制约使农村信用社的创新增加了难度,这也是与其他商业银行相比形成较大差距的一个主要因素所在。

(三)高素质金融人才严重缺乏。金融创新对金融从业人员素质要求较高,需要从业人员具备现代金融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和风险防范意识。没有思想观念新、竞争意识强、具有丰富金融知识和直接操作经验、精通业务的高素质人才,银行等金融机构很难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由于农村信用社地处广阔的农村,对计算机、国际金融、企业管理、投资、保险等高素质人才缺乏吸引力,严重影响了农村信用社金融创新的开展。

(四)金融服务品种单一,吸纳性创新多,原创性和特色性创新少。当前农村信用社金融服务品种单一,主要集中在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上,满足农户信贷资金需求的信贷品种较少,金融创新主要是模仿、借鉴国内商业银行的做法,以吸纳性创新为主,有特色和原创性创新很少,创新产品具有很强的同质性。由技术进步引起的金融创新工具只是极少数,同时创新层次低,创新主要表现为简单的数量扩张。

(五)农村合作金融体系不健全,无法体现合作性。农村合作金融应是农村一支独立的起基础性作用的金融力量。但现在一直把合作金融作为国有银行的助手和补充,仅限于发挥拾遗补缺的作用,从而扭曲和制约了合作金融的发展,带来了不容忽视的负效应。

三、信用社金融创新滞后的根本原因

(一)体制方面因素。农村信用社可以说是自成立之日起就处于一种“上无爹娘,下却儿孙满堂”的尴尬地位。体制不清、权属不明使得信用社历来都处于一种“朝中无主,自我发展”局面。目前虽然农村信用社实行县级法人统一管理,但在业务管理体制上仍隶属于省级联社,加之本身由于财务、人员等包袱较重,在金融创新上可以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比如全省性吸纳性创新网上银行等业务都是一直处于难产阶段,更别说是全国性的自主性创新。可见体制不顺、权属不明一直以来都是制约信用社金融创新的根本原因。

(二)技术方面因素。金融要创新,就必然要依托高科技手段,在信息电子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而目前农村信用社电子化建设起步较晚,电子化程度普遍低下,加上信用社点多面广,空间跨度大,其电子化建设的难度相对较大,要想在全国范围内构建统一的电子网络平台,需要耗费巨额资金,而以目前省管信用社的体制是很难克服这个技术难题的。这也农村信用社缺乏金融创新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得症结所在。

(三)主动性方面因素。创新需要勇气、创新需要投入。从领导层来看,如果没有长远的、战略性的眼光来看待信用社的发展问题,过分偏重于传统业务和传统市场,不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开发,那么在金融创新方面就会按部就班、循规蹈矩没有任何突破。从普通员工层来看,如果不提高其整体文化程度、业务素质,那么创新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如果不打破“大锅饭”、“铁饭碗”采取一套行之有效的考核奖惩激励机制,员工进取意识和创新意识就得不到激发,信用社金融创新也就无法实现。

(四)环境方面因素。一是农村社合信用环境不够理想,有不少的贷户存在恶意赖债逃债行为,致使农村信用社不愿意积极推广新的贷款业务品种。二是金融监管相当严格。银监部门对农村信用社的代理业务以及新业务仍然实行比较严格的金融管制,使农村信用社的金融创新空间受到了很大限制。

四、解决信用社金融创新滞后的根本途径

面对日益激烈竞争的经济金融形势,农村信用社必须进行全方位综合性的金融创新,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管理制度创新。农村信用社进行金融创新的核心和关键在于管理制度创新,只有建立科学高效的管理制度,才能对农村信用社实施有效管理,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所以我们应该紧扣《国务院关于印发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的文件精神,在省政府负责的前提下,在建立县级统一法人基础上,直接对基层信用社员工进行垂直管理,最终把农村信用社逐步过渡为区域性的银行。具体要做以下几方面工作:(1)、调整机构设臵,构建高效组织机构。农村信用社在内部机构设臵上,应按照决策参谋系统、市场拓展系统、服务保障系统和监督考评系统重新调整内部机构。(2)、建立科学合理的人事制度。信用社应该将人力资源视为一种最重要的资源,彻底实现干部人事管理制度的创新。一是要建立符合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需要的员工级别体系,按照职称、学历、工作年限、业务经营能力、创造价值效益等指标全面推行等级管理,做到能者上庸者下。同时也要建立健全专业人才管理机制,实行管理职务和专业技术职务“双轨晋升”制度,为专业人才开辟“绿色通道”。确保真正做到以事就人,人适其所,各尽其才,各尽所用,使每个有能力的人都有机会实现自己的价值。

(二)加强产品与服务创新。产品创新主要包括存款业务创新、贷款业务创新、中间业务创新。服务创新包括服务形式的创新、服务内容的创新以及服务手段的创新。信用社的创新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实际来确定,不能一味的吸纳性跟风,搞什么“电话银行”、“网上银行”。其实,创新贵在“新”字,我们面对广大百姓,创新必须适合大众的口味。要脚踏实地的在“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上做文章,尤其是在个性化服务上要有新的突破。而个性化的服务要求信用社走出柜台、走向社会,了解社会上各方面的金融需求,找寻直接而有效的服务方式,这实际就叫“营销”。而诸如此类的营销活动正是未来农村信用社创新品种、创新服务、增强经营活力的一大趋势。农村信用社创新服务的根本点在于: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最终把业务经营的主动权抓在自己手里,最大限度地拓展业务市场。

(三)加强经营理念与文化创新。信用社要坚持树立和贯彻“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人本”经营理念,牢固树立起“面向市场、了解市场、服务市场、开拓市场”的“人本”经营策略,以市场为导向,创新经营。一方面信用社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对员工和大客户进行人文关怀,充分激发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和敬业意识。另一方面要求每一位员工要彻底更新观念,变“坐商”为“行商”。主动研究市场,瞄准市场需求,并创新提供与之相适应的产品和劳务去满足这些需要。

(四)加大创新资金和技术投入。技术创新促进业务创新。信用社要想实施技术创新战略,就必须要加大资金投入。当前法人结构既然是县级统一法人,那么联社有必要结合自己实际业务情况进行一些投入开展符合本地实情的业务创新。通过技术研发推动信用社综合效益的提升。

总之,信用社金融创新“三多三少”问题由来已久,要想改变金融创新尴尬现状也非一朝一夕之事。在省管县级统一法人的基础上,金融创新不管是体制上还是业务品种上,要想破解全局品牌效应和地方区域特色之间的矛盾还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

第五篇:关于当前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几点建议

关于当前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几点建议

2008-10-29 10:19:08来源:作者:昌江县联合社 吴勤智【大 中 小】浏览:436次评论:0条摘要随着国有商业银行逐步退出农村金融市场,农村经济的发展重任落到了农村信用社的肩上,尤其是农村基层信用社不容质疑地成为了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和新形势下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就更好地发挥农村信用社金融主力军作用,切实解决信贷业务发展中遇到的各类问题,进一步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尽快建立全新的信贷风险管理长效机制,确保信贷资产质量不断改善,进而进一步全面推动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水平的提升这一问题,谈几点浅见,以供商榷。

关键词信贷管理内控机制信贷质量

当前,较之其他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薄弱,信贷质量低下,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譬如现有的贷款审批制度只考虑数量多少,风险考虑不够,审贷分离等贷款制约机制薄弱,“一支笔”批贷款的现象较为普遍;其次信贷管理工作粗放,“重放轻收”的现象仍很突出,贷款担保、抵押推行不够,落实不力,存在连环保、图名保、担而不保的现象;有的贷款手续不完备、借款合同不规范、凭证要素不全;对信贷制度的执行缺少必要的监督,致使有章不循、违章不纠的问题大量存在。信贷队伍建设滞后,信用社信贷人员少、素质差的问题也非常突出。

究其根底,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还应该是管理模式上的问题。就农村信用社而言,由于仍沿用传统落后的管理模式,加上网点多,一些信用社信贷人员很少,力量薄弱,素质不高,一个信贷员常常要管几百户甚至上千户农户贷款,人力、精力都很难跟上。而在现有的信贷人员中,有的信贷员因为缺乏责任意识,放贷凭人情,靠感觉,收贷时又被人情所困,下不了决心,没有了恒心;有的信贷员放贷后长时间都不闻不问,不检查也不监督,习惯于坐等贷款户前来还款付息;还有的信贷员明知贷款到期快收不回来了,却没有通过法律手段加紧催收,白白错过了诉讼期限,给信贷管理带来很大压力。

面对农信社违章贷款层出不穷,不良贷款居高不下的严峻现实,如何从信贷管理的制度层面开展创新,以期扭转农信社信贷现状,加强信贷管理,提高信贷质量,需做到以下几点:

一、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实行信贷员管理创新,建立健康信贷文化,提高信贷人员整体素质

1、大力构建学习的平台,将健康的信贷文化思想、行为及职业道德,通过人这一特殊载体进行有效传导和贯彻;

2、建立信贷员继续学习制度。对信贷员进行定期、持续、制度化的业务培训,让信贷人员针对性的不断“充电”,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信贷工作需求;

3、实行信贷人员等级管理制度。通过科学设置评定信贷人员等级,建立科学的信贷考核目标体系和信贷考核的激励机制,让信贷人员的工作实绩得到高额回报和实现个人价值,充分调动信贷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切实执行信贷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

1、严格执行贷款“三查”制度,对每笔贷款都必须认真做好贷前调查、贷时严格审查、贷后跟踪检查。同时要本着安全性、效益性原则,对借款人、保证人的主体资格、资信状况和合法性、手续完整性进行审查,并要重视客户各种佐证材料的搜集,做到尽职调查,全面掌握客户的资产和生产经营及盈利能力,确保贷款对象准确、贷款金额适度;

2、严格贷款操作规程,特别是对每笔贷款从申请-调查-审查-审批-发放-贷后检查-收回等每个环节的相关操作流程要严格按照规定执行,细化各个环节的责任,全程监控每笔贷款的风险点。对每笔贷款都要坚持调查人、审查人、决策人等岗位进行审签制度,即由包片信贷人员签注调查意见后,经过审查人审查及审批人员审批后发放,杜绝人情、关系等贷款;

3、建立主责任人制度,严格责任界定。主责任人制,即第一责任人制,是适应农村信用社信贷业务发展需要,在实行审贷分离、明确岗位职责和部门职责的基础上,针对有决策权人在决策各环节中的作用及行为而承担责任的管理制度。主责任人制的建立,是对信贷决策各环节有决策权人管理责任的进一步明确,有利于规范信贷决策行为,有利于克服多年来信贷业务逐级报批而由一人承担责任或名为集体承担责任而实际无人承担责任的弊端,是信贷管理制度的又一个创新。通过建立主责任人制,进一步强化责任人的责任意识,确保责任人严格认真履行职责,共同为信贷业务的稳健发展负责,共同为提高信贷资产质量负责,共同为防范和化解贷款风险负责,建立有效的信贷风险监管机制。信用社权限内办理的信贷业务,信贷人员为调查主责任人,业务副主任为审查人承担审查主责任、主任为审批决策人承担决策责任。经审贷小组审议通过的信贷业务,审贷小组成员共同为真实性和合规合法性负责,并承担相应责任。

三、建立内部评价体系

首先,在明确责任,实时监控的前提下,应完善现有授权管理制度,进一步明确信贷管理部门工作程序内容及应承担的责任,逐步完善信贷管理制度,减少干预行为,提高服务效率。针对公司类项目大额贷款、微小企业贷款和农户贷款分别建立不同的授权管理制度,严格控制大额非农贷款的发放,有效防范大额贷款集中度风险。

其次,推广农户贷款授权、授信管理新模式。针对农户和其他自然人贷款,考虑支持三农和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对农户小额贷款,可通过创建信用工程,评定信用农户或建立农户联保小组,在推广过程中要加强基层社授信评定小组的建设,在落实贷款责任制的基础上,建立健全激励约束兼容的考核机制,通过导入市场营销激励机制等手段,将经营绩效与基层社信贷人员切身利益结合起来。要逐步提高信贷管理科技化水平,不断完善农户经济档案内容。

第三,建立农村信用社内部评级体系。可以在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中引入内部评级法。农村信用社建立客户信用等级评定体系,对科学识别、评价客户信用状况,优化客户结构,对信贷业务的健康发展都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积极探索建立适合公司类项目贷款、大额贷款、微小企业贷款和农户贷款等客户不同特点的信用评级制度,并将信用评级标准按区域经济状况予以区分。建立大额授信客户、大额贷款风险集中度、关联交易和关系人贷款管理制度,科学评定客户授信额度,坚持发展与风险防范并重的原则,完善授信管理制度。

第四,规范信贷档案管理。作为序时性真实反映信贷业务和信贷运行,明确信贷责任的信贷档案,是信贷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按照完整、实用、规范、安全的原则,进一步明确信贷档案管理的标准、内容、范围,将审贷小组审议、贷审会运作资料和客户资料分别归档保管,序时、分类装订保管。

四、结语

总之,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农村信用社无论是管理层,还是具体操作层,都应从中有所启发,让信贷管理更精一些,更细一些。只有把工作做精做细,农村信用社的贷款才能将风险降到最低限度,经营效益才能得到保证。只要我们以农信社发展为己任、立足实际、开拓创新、真抓落实、敢为人先、集思广益、创造性开展工作,

下载调研当前农村信用社在金融产品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2011.11.20[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调研当前农村信用社在金融产品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2011.11.20[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当前思想政治工作存在问题及建议

    当前思想政治工作存在问题及建议 随着社会发展以及铁路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入,思想政治工作所面临的环境、对象和任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段党委围绕推动科学发展、处理复......

    农村信用社农信社改革和发展存在问题及建议调研

    自从农村信用社开展改革工作以来,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状况明显好转,支农资金实力明显增强,产权制度也进一步得到完善,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针对农村信用社改革的现状、作法和存在......

    当前我国互联网金融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当前我国互联网金融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冰冰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互联网加金融的新型模式在我国迅速发展起来,有效地提高了金融服务的深度和广度。当然,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2007-02-10 16:47:25随着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步伐的不断深入,农村信用社各项业务得到了快速发展,经......

    当前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当前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在中学教育管理中,班级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学校行政管理向教育管理过渡和传达中转点,是学校班级资源合理配制的组织者和协调者,是学校......

    当前个体税收征管中存在问题及建议

    当前个体税收征管中存在问题及建议 樊国平梁文书 邢燕霞 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个体商户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发展。个体税收也日益发展成为重要税源,在整个税收总收入中的比......

    当前村级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当前村级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王建华 农村村级财务管理既是巩固和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基础,也是农村集体经济管理的重点和难点问题。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深入,农村集体资......

    当前农村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当前农村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农村财务管理先后经过了村账站管、村财双代管等多种管理模式,尤其是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历经乡镇合并、合村并组各地相继成立了乡镇农村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