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军魂 永久的忠诚——党的十六大以来国防和军队建设成就述评①(共5篇)

时间:2019-05-13 16:37: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永远的军魂 永久的忠诚——党的十六大以来国防和军队建设成就述评①》,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永远的军魂 永久的忠诚——党的十六大以来国防和军队建设成就述评①》。

第一篇:永远的军魂 永久的忠诚——党的十六大以来国防和军队建设成就述评①

永远的军魂 永久的忠诚

——党的十六大以来国防和军队建设成就述评①

10年奋进,10年辉煌。

回眸党的十六大以来发生的沧桑巨变,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经济越发展,生活越富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越成为最大的“幸福指数”。

利莫大于治,害莫大于乱。在庆祝建军80周年大会上,胡主席的铿锵话语响彻人民大会堂——

“总结历史,我们完全可以说,党和人民事业之所以能够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社会主义中国之所以能够在国际风云剧烈变幻中始终站稳脚跟,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我们有人民解放军这样一支忠于党、忠于社会主义、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的英雄军队。”

社会环境深刻变化,忠诚于党的信念从未改变

挑战,从来与机遇同行。党的十六大以来,当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戮力同心,把“重要战略机遇期”打造成举世瞩目的“黄金十年”之时,人们发现,这一路上不只是风光旖旎,也有荆棘丛生、风雨侵袭。

新形势下,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尖锐复杂,国内外敌对势力频频制造事端,甚至公开叫嚣“军队非党化、非政治化”和“军队国家化”,妄图使我军脱离党的领导,进而推翻党的执政地位,颠覆社会主义制度。身处这样的复杂环境,如何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确保我军始终成为党绝对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确保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确保有效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成为军队思想政治建设的时代课题。

2004年9月,胡主席主持军委工作召开的第一次重要会议就强调,“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我军建设和发展的首要问题。我们对这个问题要始终关注、抓住不放,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含糊和动摇。”

从修订《政治工作条例》,到颁发《思想政治教育大纲》;从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到大力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从深入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到广泛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这些年,党中央、中央军委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都朝着一个目标聚焦: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军,不断强化军魂意识,确保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2011年底,新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语》颁发施行。8587个规范用语中,用“绝对”二字修饰的,唯有“党对军队的领导”。对此,军事科学院研究员吴志忠这样解读:这是党和人民对我军的最高政治要求。

“兵权之所在,则随之以兴;兵权之所去,则随之以亡。”一个国家的军队掌握在什么人的手里,始终是关系这个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

历史早已证明,只有党绝对领导下的人民军队,才能成为巩固人 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保卫国家的钢铁长城、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现实同样印证,新形势下,我军仍在用坚定不移的行动昭示着永恒立场——

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军魂永不改变!人民军队忠诚于党的信念永不改变!

使命任务不断拓展,党指挥枪的原则从未改变 这是足以令三军将士自豪的传奇。

在我军历史上,不管形势多么险恶,从来没有一支成建制的部队投敌叛变;无论野心家多么狡诈,从来没人能够利用军队实现个人阴谋。

传奇背后的奥秘就是“党指挥枪”。令人欣喜的是,我军这一根本原则,已然穿越岁月的烽烟,积淀为这支新型人民军队最鲜明的品格。

历史将永远铭记这个时刻。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面对突如其来的天灾,14.6万名官兵坚决听从党中央、中央军委和胡主席号令,昼夜兼程挺进灾区。

陆路强突、水上开进、高空伞降,明知无路也要往前闯,明知危险也要往下跳,党指向哪里,子弟兵就冲向哪里。赶赴震中的官兵,把党的号令化作最坚定的决心:“就是倒下,头也要朝着汶川的方向!”

什么是听党指挥?这就是听党指挥。

2010年8月7日,经过4个月艰苦奋战,当兰州军区某旅最后 一批参加玉树抗震救灾的官兵返回营区时,已是子夜时分。次日凌晨,官兵酣睡正香,作战值班室电话骤然响起:“舟曲发生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命令你部火速救援!”千余官兵立即打起背包、发动车辆,以强行军方式向舟曲进发,当晚即赶到指定地域展开搜救。

征尘未洗鼓又催,而今只是寻常事。新世纪新阶段,我军使命任务不断拓展,既要应对传统安全威胁,又要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既要维护国家安全利益,又要维护国家发展利益。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时候,只要党一声令下,人民军队不仅勇于担当,而且无愧担当。

人们不会忘记,非典肆虐时刻,军队医护人员奉命出征,决战小汤山;奥运世博安保,数万官兵全力支援,守护盛会成功;亚丁湾护航,海军将士劈波斩浪,用忠诚写下道道航迹;西部大开发,子弟兵奔赴最需要的地方,承担最重要的任务,发挥最关键的作用……

《六韬》有言:“凡兵之道莫过乎一,一者能独往独来”。而今,在党的领导下,凭借统一的信仰和意志,人民军队真正达到了古往今来军事家们梦寐以求的“一”的境界。

从这个意义上说,党指挥枪不单是我军的建军之本、成长之基,更是强军之路、力量之源。

价值观念日趋多元,信党爱党的情怀从未改变

济南军区某集团军军史馆里,存放着一张特殊的收据。那是战士张亮亮生前唯一的党费交纳记录。

在和骨癌顽强抗争的最后日子里,张亮亮最大的心愿就是入党。高位截肢后,他吃力地写下第2份入党申请:“我要入党,独腿也要 做党的人!”连队党支部在病床前为他举行了入党宣誓仪式,6天后,张亮亮含笑离开人世……

还是这支部队,在一次重大军事演习现场,10名战士面向党旗宣誓,火线入党。受邀观摩演习的外国武官分外好奇:“你们入了党有什么特别待遇?”战士们回答:“待遇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随时准备为党牺牲一切!”

“铁心向党,至死不渝”,这句话历经战火硝烟流传至今,依然是三军将士最响亮的誓言、最坚定的选择。

这样的选择看似简单,却殊为不易——即便实行的是封闭式管理,官兵也不可能在世界日益变“平”的时代,免受多元价值观和文化碰撞的冲击。是什么让他们不约而同地把对党忠诚看得比生命还重要?

“信党先知党,知党更爱党。”三湾、古田、西柏坡……在遍布大江南北的红色教育基地,从将军到列兵,一队队绿色身影常常在此寻根溯源;读书、演讲、听报告……在长城内外的座座军营,军魂教育始终如火如荼。

“我们天天说要听党的话,从根本上说,党的创新理论就是党的话。”沈阳军区某部“红九连”官兵说得好,听党话跟党走,首先要自觉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

这种历史的熏陶、理论的滋养、长期的培塑,最终内化为官兵信党爱党的情怀,并由此催生履行使命的强大动力。

这情怀,绝非空洞的口号,而是方永刚立足三尺讲坛传播创新理 论的执着,是李中华挑战极限驾机试飞的从容,是何祥美爱军精武矢志打赢的动力,是高铁成三入火场排险救人的果敢。

这情怀,绝非浮泛的表态,而是戍边卫士警惕的双眸,是守岛官兵黝黑的肤色,是“神舟”遨游太空,“北斗”组网运行,“天河”领跑世界,“歼-20”一飞冲天!

斗转星移,军魂永驻。

党的领导,确保了我们这支队伍不断创造辉煌的历史。党的领导,同样能确保我们这支队伍创造辉煌的未来!

(来源:解放军报,毛 俊)

第二篇:党的十六大特别是十七大以来国防和军队建设成就

党的十六大特别是十七大以来国防和军队建设成就

沧海横流显本色,人间正道是沧桑。党的十六大以来,国际局势风云变幻,安全环境日益复杂,改革发展攻坚推进,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团结带领人民战胜来自经济、政治、社会和自然领域的风险考验,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我军全面推进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全面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军队历史使命,有力捍卫了国家主权安全和领土完整,坚决维护了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谱写了国防和军队建设的辉煌篇章。

思想政治建设全面加强。走进座座军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的醒目标牌,官兵朝气蓬勃、生龙活虎,展示了当代革命军人的时代风貌。十年来,无论形势如何变化,我军始终紧紧抓住思想政治建设这个根本,着眼回答和解决“三个确保”时代课题,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大力弘扬“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优良传统,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科学发展观武装官兵,深入持久地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大力发展先进军事文化,部队建设始终保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广大官兵高举旗帜、听党指挥、履行使命的思想政治基础不断巩固。从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从“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加强党性修养、锤炼思想作风”到“讲政治、顾大局、守纪律”,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到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学习教育活动步步深入、扎实有效。提高军队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积极推进人才战略工程,数十万大学生携笔从戎,一批博士硕士指挥员成为中坚骨干,杨业功、方永刚、刘义权和“科学发展好九连”等英模辈出,抗震救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载入史册。

军事能力显著提升。2004年胡主席提出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2005年我军第一次参加多国联合军演,2006年全军军事训练会议推进训练转型,2007年自主研制的新一代战机引起世人瞩目,2008年第一次派海军舰艇编队远洋护航,2009年首次组织大规模远程跨区机动演习,2010年三大舰队在南海海域举行联合作战演习,2011年首次派军机军舰赴海外撤侨,2012年中俄海军在东海举行联合演习„„我军先后圆满完成抗灾救灾、支援安保、反恐维稳等一系列重大军事任务,锤炼和展示了强大的军事能力。十年来,我军始终坚持军事斗争准备龙头地位不动摇,扭住核心军事能力建设不放松,注重加强非战争军事行动能力建设,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信息化建设加速发展,军事信息系统、信息化武器装备系统和信息化支撑环境建设日臻完善。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一大批高新武器装备陆续列装部队,基本建成了以第二代为主体、第三代为骨干的武器装备体系。坚持把军事训练摆在战略地位,积极开展联合训练、复杂电磁环境下训练,基地化训练、模拟训练和网络训练渐入佳境,军事训练转变向纵深发展。推动军队院校教育科学发展,新型院校体系进一步完善。加快全军应急机动作战部队及数字化部队建设,战略预警、信息攻防、远海防卫等一批新型作战力量得到加强,信息化条件下威慑和实战能力大幅提高。陆军,一支支重装之师“巧瘦身”,千里机动“马蹄轻”;海军,一艘艘战舰游弋万里海疆,劈波斩浪走向深蓝;空军,攻防兼备的现代化空军正在形成,远程作战能力不断提升;第二炮兵,长空利剑自由驰骋,导弹劲旅羽翼更丰。现代化武装警察力量建设加快推进,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中发挥重要作用。

军队组织形态日益现代化。2011年11月22日,负责全军“顶层设计”的解放军战略规划部正式挂牌,同时总参通信部改编为信息化部,军训和兵种部改编为军训部等,一批作战师改旅,陆航团、特种大队升旅,院校和训练机构优化整合,新一轮体制编制改革深入推进。这是在本世纪初裁军20万基础上进行的又一次调整改革。十年来,贯彻科技强军、质量建军方针,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我军朝着“精兵、合成、高效”的目标迈出新的步伐。以联合作战指挥体制改革为牵引,带动联合训练、联合保障体制改革;以作战力量结构优化为牵引,带动作战支援、作战勤务保障力量科学组合;以军事人力资源制度调整改革为牵引,带动军队政策制度的调整改革;以建立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军队人才培养体系和军队保障体系为牵引,带动军民融合体制机制的健全完善。海军、空军和第二炮兵得到加强,兵种部队、作战部队、高技术部队比例上升,组织结构逐步优化,关系不断理顺,规模更趋精干,质量迅速提高,领导管理体制、联合作战指挥体制、联合训练体制、联合保障体制日趋健全,具有我军特色的新型体制编制逐步建立。同时,兵役制度、军人转业退伍安置制度、工资福利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和军人社会保险制度等调整取得重要突破,一些长期制约军队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和政策性问题得到较好解决,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和武器装备现代化同步发展、相得益彰。

军营建设面貌焕然一新。胡主席和中央军委始终高度关注改善广大官兵的战备、训练、工作和生活条件,持续加大对基层部队后勤基础设施的投入和建设力度,基层部队保障条件和后勤建设水平显著提高。十年来战士伙食费增长了2.3倍。吃讲营养,牛奶、水果摆上餐桌,伙食越来越好,野战保障车结束了吃冷饭冷菜的历史;住讲舒适,一批布局合理、坚固舒适、功能配套、生态低碳、文化浓郁的现代营房拔地而起,官兵住得宽敞、冬暖夏凉,一线连队特别是边防哨所也基本实现冬有暖气、夏有空调;穿讲仪表,军服系列化、功能化,既适应战备需要,又跟上时代步伐;医有保障,在实行军人免费医疗、家属优惠医疗基础上,建立军人退役医疗保险、未就业随军配偶医疗保险,解决退役后看病就医后顾之忧;用更便捷,官兵人手一张保障卡,用卡发薪、刷卡消费、持卡就医、依卡领装,功能齐全,一卡“通”军营;乐上层次,新型文化装备列装部队,健身房、图书室、娱乐室一应俱全,周日有活动,假日有晚会,卫星电视、网吧进军营,处处呈现以人为本、健康和谐的氛围。我军加快全面建设现代后勤步伐,积极推进保障体制一体化、保障方式社会化、保障手段信息化、后勤管理科学化,有力保障了部队战备训练和各项任务完成。

正规化水平有新的提高。2010年6月3日,胡主席签署命令,将重新修订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内务条令》、《纪律条令》、《队列条令》颁发全军施行,标志着我军正规化建设迈上新的台阶。十年来,各级坚持把依法治军、从严治军作为全局性、基础性、长期性工作紧抓不放,牢固树立和落实安全发展理念,深入研究信息化条件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中治军带兵特点规律,军队建设日益走上法制化轨道。加强国防军事立法,制定《国防动员法》,修订《兵役法》、《现役士兵服役条例》、《武器装备管理条例》等军事法律法规,修订颁发《政治工作条例》、《军队基层建设纲要》。我军3000多件军事法规中有一半左右是近十年完成的,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比较完善的军事法规体系。加强科学管理,转变管理模式,采用先进管理技术,搞好战略筹划和战略管理,军队建设的质量效益不断提高。严格按条令条例管理部队,领导依法决策、机关依法指导、部队依法运转、官兵依法行事的局面正在形成,保持了正规的战备、训练、工作、生活秩序。注重抓基层打基础,基层建设全面进步、全面过硬。近年来,全军涌现出4万多个基层建设先进单位、130多万名优秀士兵。贯彻以人为本建军治军理念,坚持依法带兵、以情带兵、文明带兵、科学带兵,团结、友爱、和谐、纯洁的内部关系不断巩固发展。突出防范重大安全问题,狠抓预防犯罪和事故,积极开展防间保密工作,部队安全发展基础更加巩固。

对外军事交流不断扩大。2011年4月,中国政府建立每月一次的国防部例行记者会制度,实现了军事新闻发布常态化,标志着我军对外开放迈出了新的步伐。十年来,作为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我军与150多个国家开展军事交往,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军事外交格局。我军至今已参加22项联合国维和行动,累计派出维和官兵18515人次。今天,中国维和军人的足迹遍及刚果(金)、利比里亚、苏丹、黎巴嫩等10个战乱频繁的国家和地区,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派兵最多的国家,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誉。我军先后与20多个国家的军队举行联合演习和联合训练52次,其中近三年就有25次。自2002年向阿富汗提供救援物资以来,已28次执行国际紧急人道主义援助任务。2010年9月,巴基斯坦遭遇严重的洪涝灾害,我陆航部队首次派出4架直升机飞赴海德拉巴市,圆满完成救助任务。至今,我军已派遣11批28艘舰船、9200余名官兵,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先后为4000余艘中外船舶提供安全保护,解救被海盗袭击船舶29艘,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重大贡献。

“事非经过不知难。”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十年,是我国发展进程中不平凡的十年。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严峻挑战,我军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与全国人民一道攻坚克难、开拓进取,办成办好办妥许多大事、喜事、难事,取得了辉煌成就。铸就辉煌靠什么,成功的奥秘在哪里?累累硕果中蕴藏着心血和汗水,更蕴涵着宝贵的经验和启示。这就是始终确保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始终坚持富国和强军的统一,始终聚焦新世纪新阶段历史使命,始终围绕国防和军队建设主题主线,始终贯彻以人为本建军治军理念,始终以深化军队改革为根本动力。这些宝贵的经验和启示,归结起来,就是坚定不移地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党的理论创新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也是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十年实践证明,我军建设发展的辉煌成就,正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取得的;解决前进道路上的矛盾问题,实现新的发展进步,更离不开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今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党的十八大将对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包括国防和军队建设作出全面部署、勾画宏伟蓝图。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召开,在新的起点上推动军队建设又好又快发展,要求我们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更加牢固地确立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指导方针地位,紧紧围绕国防和军队建设主题主线,凝心聚力、乘势而上,不断开辟部队建设科学发展新境界。广大官兵要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坚定信念、振奋精神,把肩负的职责担起来,把自己的工作干出色,为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作出新的贡献。(摘自总政宣传部编写的《军营理论热点怎么看·2012》)

第三篇: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步履铿锵——党的十六大以来国防和军队建设成就述评②

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步履铿锵

——党的十六大以来国防和军队建设成就述评②

10年,人类战争形态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从阿富汗战争到伊拉克战争,一个历史性趋势越来越清晰:未来战争是体系与体系的对抗,信息化战争的鼙鼓,正擂响在21世纪的星空。

10年,我军建设同样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站在国家安全和战略全局的高度,明确提出以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为主线的重大战略思想。全军闻令而动,向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目标挺进。

有备才能无患,能战方能止战。

10年,全军各部队开展的集成训练、网上演兵、联战联训红红火火。人们欣喜地发现:我军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已迈出铿锵步伐。

错过这一二十年,就可能错过整整一个时代——

“热”在转变中

千里大漠征尘未洗,又启程赶赴雪域高原……7月26日,记者在总参某信息保障基地采访时看到官兵们忙碌出征的身影。

两年前,军委决定组建这支新型作战力量。两年后,这支新型作战力量已从战略中枢走向战斗前沿,成为作战训练不可或缺的力量。

一叶知秋。新质战斗力成为我军战斗力建设新的增长点,是我军十年转型、十年奋进催生的“新生儿”。

世纪之初,当世界新军事变革酝酿着大裂变、大跨越、大转型之时,信息技术先发国家通过信息融合重塑战争机器,以武器装备的代差达成战场上的非对称优势,信息化如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落后者的头上。

中国军队又一次站在了必须做出抉择的十字路口。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错过这一二十年,就可能错过整整一个时代。时代差压在了全军官兵的心头。

2006年,胡主席在全军军事训练会议上强调指出:要着眼有效履行我军历史使命,以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为统揽,以提高一体化联合作战能力为目标,围绕推进机械化条件下军事训练向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转变的主题,坚持从实战需要出发从难从严训练。

围绕这一目标,全军上下闻令而动。四总部组织专家围绕训练转变“转什么”“怎么转”,深入科研院所、基层部队攻关,新一代《军事训练与考核大纲》《“十二五”时期军事训练改革总体方案》等一批纲领性文件颁发,同时经过300余名专家集智攻关形成的500多万字的重大战略战役理论成果,在引领实践创新中发挥出强大威力。

与此同时,军委、总部还及时总结推广南京军区党委学理论、练体能、练技能、练智能、练指挥的经验,兰州军区对所属作战师旅班子进行训练考核,济南军区组织四级首长机关信息化集训……一时间,全军上下兴起了学信息化、钻信息化、干信息化的热潮。

这10年,我军推进军事训练转变的实践步步深入。

2006年11月,正在进行战略战役集训,胡主席穿着迷彩服来到演练场,带头学科技、练谋略、谋打赢,给全军官兵以极大鼓舞和动力。海上腾蛟龙、空中翱战鹰、大漠剑出鞘……军事训练向更高层次跃升。近年来,全军涌现出573名四总部表彰的“爱军精武标兵”、15680名军区级训练标兵;全军表彰了243个军事训练一级师旅。

跳出“村村点火”的旧模式,赢得后发优势——

“转”向信息化

这是曾经让人说不出来的一种苦涩。

世纪之初,全军性演习,现场指挥的总部首长面前摆放着各军兵种不同体制的十几种指挥终端。部队演习,野战指挥所两台指挥车近在咫尺却不能联通。如何跳出信息化建设“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模式?如何赢得后发优势?一个个现实而紧迫的课题摆在了全军官兵面前。

这是让人感到开心愉悦的一刻。

2011年秋天,黄海之滨,由北海舰队牵头,陆军、空军和第二炮兵部队参加的联合演练在海天间拉开帷幕,海军预警与陆空雷达融合组网,水面舰艇与空中战机联手抗导,潜艇导弹与岸岛火器合同打击。强大的“网聚能力”让信息战场雏形呈现在百位将军面前。

回望巨变背后的历史印迹,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全军部队围绕加快转变作出的艰辛探索和收获的一串串果实。

——训练基础,从机械化装备向信息化装备转变。一体化指挥平台配发全军,运用信息系统进行作战信息获取、融合、分发、共享训练。成都军区司令部用一年时间展开“换枪”工程,带动各级指挥员能力素质升级“换代”。

——训练内容,从单一合同战术向诸兵种联合训练转变。未来战争是体系与体系的对抗,联战必须联训。一时间,陆上合成军师旅团营驰骋沙场,海上联合机动编队驶向远海,空中多机种编队激战蓝天……联合训练成为各军兵种训练转变的强大引擎。

——训练条件,从自然条件向复杂电磁环境条件下转变。总部下发《关于加强复杂电磁环境下训练的意见》,随后“砺剑-2007”复杂电磁环境下联合火力打击研究性演习打响,牵引全军部队走进“电磁丛林”,制胜“五维战场”。

——训练形式,从自主协同式向基于信息系统集成训练转变。全军下大力破解有硬件缺软件、有软件缺数据、有数据缺共享难题,整合四通八达的信息流,生成以信息主导的新质战斗力。

——训练模式,从传统训练方式向模拟化、网络化、基地化训练转变。北京军区某基地每年砺兵数万,“空战实验室”让飞行员在斗室之中激战“蓝天”……宁沪杭军事训练协作区里,来自三军部队的4700多名指挥员同时在网上展开演练,真正实现仗在一起打、兵在一起练。

2011年3月,一场信息化条件下网上对抗演练打响。分布在全国各地的10多个训练基地和全军数十个作战单位同台对抗,情报信息在三军网络间流动,战斗在“五维”空间展开。硝烟未散,参演三 军指挥员面露喜色:在网络催化作用下,部队加快了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

紧贴作战对手、紧贴作战任务、紧贴作战环境练精兵——

“实”在对抗中

2009年8月,“跨越-2009”演习拉开战幕。4大战区近5万名官兵,跨越多个战区、5个省市,集结在陌生地域展开激烈搏杀。

这场弥漫在华北、西北、中原、西南大地的战火硝烟,开启了我军大规模跨区远程机动训练的序幕。有外电评论:这次演习显示了人民解放军追赶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步伐,展现了积极构筑多军兵种一体化联合作战的渐增优势。

练即战。2011年秋,北京军区7个师旅围绕使命课题开展城市综合防卫、特种作战等3个方面的内容真打实抗,首都防空的重大课题取得新进展。与此同时,全军坚持紧贴作战对手、紧贴作战任务、紧贴作战环境练精兵,部队实战能力大幅提升。

实打实投实爆为战斗力生成提速。盛夏时节,随着指挥员一声令下,一枚导弹精确命中目标。第二炮兵某旅创造发射百余枚导弹全部命中目标纪录,印证实打实投实爆训练带来的实效。

神形兼备的“蓝军”让对抗训练成为常态。今年8月,北京军区某旅整体搬进大漠训练基地,组成专业“蓝军”。10年来,全军各军兵种部队组建各类“蓝军”,让对抗训练成为常态,砥砺出一支支真正能打仗的雄师劲旅。

检讨式练兵让每次战斗都能“打一仗进一步”。2006年秋天,“确 山-2006”演习总结半小时,2分钟讲成绩,28分钟讲问题,讲得参演部队主官坐立不安。有外电评论,中国军演出现新拐点,务实考风演风劲吹演兵场。

成就已属过去,未来任重道远。军事训练的终极目标是:令觊觎者放弃野心,让友善者常怀敬意,给带兵者足够自信,保用兵者征战凯旋。

实现这一期望,我军信息化条件下训练的改革发展之路还很漫长!

(来源:解放军报,记者 胡君华)

第四篇:党的十六大以来教育改革发展成就述评之三

党的十六大以来教育改革发展成就述评之三

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2010年,我国经济总量在世界的排序上升至第二位,2011年依然保持着这一位置。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经济跃上世界舞台,“中国制造”遍布全球。作为制造业大国,中国在全世界制造业总值中所占比例已达19.8%,大多数主要工业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

然而,光环的背后亦有隐忧:中国制造业仍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中低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品附加值不高,缺乏具有核心技术竞争力的自主品牌和知名产品。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已是制造业大国的中国,如何重塑优势、再创辉煌,实现产业的良性发展?答案就是,必须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飞跃。

“中国创造”的核心需求是人才,是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实现这一需求的关键在于职业教育。自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的职业教育一直为这一目标不懈努力,孜孜以求。

由量变到质变,应势而动服务国家战略

中国经济在经历了多年的高速增长之后,实现可持续发展面临着严峻挑战。

外部需求持续走低、传统竞争优势逐步减弱、人口资源环境约束压力日益加大,在这一新形势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创新驱动的发展道路,成为中国政府的必然选择。

转变发展方式,根本靠科技,基础在教育,关键是人才。

回望新世纪之初,受亚洲金融危机和全球经济低迷的影响,中国经济也面临潜在危机,其中,人才紧缺的矛盾尤为突出。

2004年,全国城镇近2.6亿从业人口中,技能型劳动者仅占32.9%,且技术等级偏低,技师和高级技师仅占其中的4%。许多行业企业招不到合适的技术工人,“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出现了技工荒。

技能型人才紧缺,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瓶颈。而当时,担负着技能型人才培养任务的职业教育正处于低谷期。

由于高校扩招引发连锁反应,职业教育的生存空间受到严重挤压。从1999到2001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出现历史性滑坡,招生数连续3年下降,由520多万人降到398万人。在这紧要关头,连续3次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让职业教育迎来了春天——

2002年,国务院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强调要从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高度,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2004年,经国务院批准,教育部等七部门再次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一系列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把党中央、国务院的方针政策落到实处;

2005年,国务院作出《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又一次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强调把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

这三次会议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明确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也为教育部提出的连续3年“扩招百万”的目标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这是一幅中等职业教育节节攀高的振兴景象:2004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数恢复性增长到566万人;2005年、2006年连续扩招100万人,近750万人的招生数和1800多万人的在校生数均创历史新高;2007年在此基础上再扩招50万人,达到800万人,基本实现高中阶段招生职普大体相当的战略性目标。与此同时,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规模也成倍增长,学校数从2001年的628所增加到2011年的1276所,招生325万人,成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自然规律显示,量变往往引发质变。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蒸蒸日上,其结构也在发生着深刻而重大的变化。高等职业教育下连中等职业教育,上接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应用性本科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其作用和意义与日俱增,中高职协调发展、齐头并进,已成大势所趋。

作为国家急需的职业教育,要提高质量,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要求,必须建设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为了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2011年10月,在国家发改委的支持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国家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全面启动。

随着《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文件陆续印发,中高职科学定位、有效衔接、办出特色、协调发展逐渐成为现实。

56个职业教育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开始实施,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工作有序开展,各高校和科研机构的重大专题研究已然上马,诸多举措为体系建设提供了丰富而强大的理论支撑、实践案例、国际经验和政策建议。

国人瞩目、备受期待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正一步步向我们走来。

由内聚到外联,优势互补支撑产业发展

纵观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历史进程,从2002年“新技术改造传统工业”,到2005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再到2011年“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每一阶段都有着明确的发展主题,并对人力资源建设提出新的要求。

多年来,我国三次产业素质不高、发展粗放的问题,一直未得到根本改善。

一产方面,农业现代化滞后,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化水平低、比较效益低等问题突出;二产方面,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资源能源消耗高,高端制造业发展滞后,缺少具有核心技术竞争力的大企业和知名品牌;三产方面,生产性服务业规模偏小,新兴服务业引领作用不强,科技服务业支撑能力较弱。

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实施优化升级战略,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人才结构调整和教育改革的大背景。对于职业教育而言,全面对接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根据国家产业优化升级的部署,调整专业结构,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培养大批中高端技能型人才,则是实体经济和现代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10年之间,职业教育步步为营,把正确的理念转化为实际的行动。

2002年以来,职业教育在数控加工、汽车修理等多个领域开展紧缺技能人才培养项目,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充分依靠行业企业的优势发展职业教育。

从电子商务业、物流业、动漫业到智能化楼宇,从传统服务业到休闲娱乐服务业,从商业性服务业到工业性服务业,伴随着新兴产业的迅速崛起,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也与时俱进、不断拓展,为新兴产业提供人力支撑。

“集团化办学”、“校企一体化办学”、“订单培养”,多种多样的校企合作实现形式,让职业教育逐步从内聚走向外联,多方借力、合作共赢。

目前,在教育行政部门、行业主管部门的引导下,已形成教育与产业定期对话协商机制,汇聚行业、企业等多领域人员共同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创新。2011年,产教对话活动覆盖了1500多家企业、1600多所学校、80多个研究机构,促成校企签约300多份,合作资金达7亿元。

在全国各地,面向汽车业、钢铁业、纺织业、装备制造业、船舶业等十大产业以及区域特色产业的职教集团已达500多个,覆盖100多个行业部门、1万多家企业、近600个科研机构和30%以上的中职校、80%以上的高职校。

产教联手不仅实现了优势互补,也为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变革带来新气象。无论是专业设置、课程标准还是教材开发、技能比赛,紧贴产业动态、服务产业发展的气息无处不在。

2011年,新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开始实施,高等职业学校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初步建立,中职85个新增专业课程改革试点和430个高职专业教学标准审核工作全面开展。2012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涉及18个专业大类、96个比赛项目,由行业主导设计和企业参与实施的赛项达到95%以上。

专业建设对接产业门类,课程内容对接职业标准。随着“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产教结合办学体制的建立健全,不仅令职业教育在改革创新、内涵发展的道路上受益匪浅,更为产业体系建设和优化升级提供了不竭动力。

由有业到乐业,适应需求增强人才供给

随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日益加快,中国社会对技能型人才、高端技能型人才、应用型人才乃至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需求不断增加。

当前,我国劳动力的供给总量仍然较大,就业总量压力不小,但同时,结构性矛盾也日渐明显。当前乃至整个“十二五”时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就业是民生之本。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是职业教育承担的历史责任。

职业教育作为国家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不断强化基础能力建设,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学生资助和中职免学费政策,切实成为城乡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和过上有尊严生活的强大助推器。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示范性职业院校建设项目”、“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国债西部地区中等职业学校建设项目”、“县级职教中心建设项目”等,支持了近1500所职业院校的基础建设。

“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投入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专项资金超过140亿元。2011年,该专项资金投入更是高达104亿元,远高于“十一五”期间年均投入水平。紧扣薄弱领域和关键环节,重点支持实施实训基地、教师队伍建设等一系列重大项目,大幅度改善了职业院校的办学条件。

“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为了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党和国家还不断完善资助政策体系,实施国家助学金政策和免学费政策。2011年,中央和地方财政投入国家助学金135.9亿元,资助了906万名中职学生;投入免学费资金79亿元,覆盖了395万名中职学生。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人均GDP已超过5000美元,我国要走出“中等收入陷阱”,让群众真正得到经济发展的实惠,并保持社会的和谐稳定,提高职业教育的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能力成为必然之选。

2006年以来,职业院校共向社会输送了5000万名毕业生。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增强了人才输出的针对性、适用度和吻合度,受到企业广泛欢迎。

与各级各类教育相比,职业教育的就业率有口皆碑。统计显示,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84%。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不断提高。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职业教育,让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的城镇生活和就业能力明显增强,农村劳动力带技能转移、带知识转变为新市民和新产业工人,兑现了政府改善和保障民生的郑重承诺。

10年来,职业教育攻坚克难,屡创辉煌;面向未来,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职业教育责任在肩,使命崇高。(本报记者 刘琴)

第五篇:组织保障更有力——十六大以来党的组织建设成就综述

党的建设巡礼

组织保障更有力——十六大以来党的组织建设成就综述

“经过3至5年,面向大学生村官定向考录公务员的比例一般应达到当年公务员录用计划的15%左右。”这是前不久中组部、中编办、教育部、财政部、人社部、国家公务员局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村官工作的意见》提出的关于加大选拔使用大学生村官力度的一项新举措。经过几年来的扎实推进,这项“具有长远战略意义”的计划,已成为一个响亮品牌,赢得普遍欢迎和广泛赞同。30万名大学生村官的成长,为基层党政干部队伍建设储备了重要力量,大学生村官工作也成为党政干部基层培养选拔链上的重要一环。

大学生村官工作带来的基层新气象,恰是党的十六大特别是十七大以来党的组织建设显著成就的新鲜注脚。10年来,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要求,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主动作为、勇于担当,改革创新、狠抓落实,书写了组织工作服务科学发展的精彩答卷。

干部队伍建设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十六大以来,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努力建设高素质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加大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力度,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坚强保证。

党中央高度重视改革的顶层设计,在总结基层实践经验基础上,2009年颁布实施的《2010—2020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划纲要》,提出了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具体要求,为全面深化改革画好了“路线图”和“时间表”。

各地深化领导班子配备改革,突出“一把手”选拔配备,扎实推进对市党政正职、县委书记、乡镇党委书记、党委组织部长等关键岗位干部的重点管理,加大优秀年轻干部的培养选拔力度,注重选配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党外干部,进一步优化班子结构,增强班子整体功能,干部管理系统化类别化精细化水平显著提升。

各地突出德的优先地位和主导作用,把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贯彻到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全过程,体现到干部培养教育、管理监督、激励约束各方面。中组部印发了《关于加强对干部德的考核意见》,全国181个市、1312个县也已制定了考德办法。

各地把扩大民主的要求贯穿到干部选拔任用全过程,既落实群众“四权”,又发挥组织把关作用,以坚实的民意基础促进选人用人公信度的提高。目前,全国已有13个省、122个市、845个县试行全委会、常委会任用干部票决制,其中3个省的省、市、县三级全面实行常委会票决制。

各地还加大竞争性选拔力度,着力提高竞争性选拔质量,拓宽了选人视野,促进了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据统计,仅2008—2011年,全国通过公开选拔、竞争上岗方式就选拔了厅、处、科级干部共28.7万名。

组织工作满意度民意调查显示,干部群众对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成效的评价连年提升,2011年比2008年提高了13.43分。

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成果丰硕

组织强则基层稳,基层稳则天下安。十六大以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成果丰硕,党的执政基础更加坚实。

10年间,各地在以地域、单位为主设置党组织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组织设置,理顺隶属关系,健全组织体系,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大幅拓展,党组织已由传统领域向新兴领域延伸,由单位向区域延伸,由实体向网络延伸,由党的基层组织向其他各类组织延伸„„截至2011年底,全国基层党组织总数达到402.7万个。

10年间,各地突出抓好党员队伍建设这一基础工程,建立健全教育、管理、服务党员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党员主体作用,激发党员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内在动力。10年来,全国共发展党员2666.1万名,绝大多数是各行各业的骨干力量,生产和工作第一线党员、35岁以下党员、少数民族党员、女党员比例都有不同程度增长。

10年间,各地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找准基层党组织开展活动、发挥作用的着力点,充分发挥了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

10年间,按照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要求,各地建立健全培养选拔、教育培训、考核管理、激励保障机制,基层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得到全面加强。此次换届中,新当选的乡镇党委书记平均年龄41.1岁,大专以上学历的占94.2%。

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领域、强化功能,大力弘扬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各领域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人才工作开创全新局面

2011年全国组织工作满意度民意调查显示,对人才工作实际成效的评价比上年提高2.98分,在10项可比较具体工作中增幅最高。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2003年,中央召开全国人才工作会议,这在新中国历史上是第一次,会议作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十七大提出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并将其写入党章。10年来,党中央全面部署和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落实党管人才原则,树立科学人才观,作出一系列战略决策,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中国又一次迎来了“人才的春天”。

10年间,党和国家着眼于人才总量增长、素质提高和结构优化,坚持以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突出人才资源整体性开发,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人才总量大幅增长——截至2010年底,全国人才资源总量达到1.2亿人,人才资源总量占人力资源总量的比重达到11.1%;人才素质显著提升——截至2010年底,我国每万名劳动力中研发人员达到33.6人年;人才效能稳步提高——截至2010年底,人力资本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12.0%„„如今,一支规模宏大、专业门类齐全、能力素质较高的人才大军已初步形成。

“人才特区”在全国范围内兴起,国家科技和人才奖励制度不断完善,国家重点科研项目、重大工程建设为科技人才成长搭建了广阔的平台,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科学化人才评价机制基本形成„„如今,随着人才工作体制创新步伐加快,一个更加完善的人才工作格局正在形成。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记者 盛若蔚 江 琳)

下载永远的军魂 永久的忠诚——党的十六大以来国防和军队建设成就述评①(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永远的军魂 永久的忠诚——党的十六大以来国防和军队建设成就述评①(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