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文广局十二五文体广电事业发展研究
灵台县“十二五”文体广电事业发展研究
灵台县文体广电局是县政府主管全县文体广电工作的职能部门,归口管理单位有县旅游局,下属单位有县广播电视台、县博物馆、县文化市场稽查大队、县文化馆、县图书馆、县体育中心、县广播电视网络中心、县秦剧团、电影公司等9个单位。全系统现共有职工179人,其中正式职工149人,临时聘用人员30人。
第一部分 “十一五”期间文体广电事业发展概况
一、发展现状
“十一五”以来,全县文体广电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重点,以繁荣城乡群众文化生活为目的,以项目建设为载体,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解放思想、把握机遇,团结拼搏,开拓创新,各项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县图书馆有馆藏图书17000册,其中古籍书740册,其它各类书籍16260册。县博物馆有馆藏文物7269件,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3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7处;县广播电视台开办了《灵台新闻》、《百姓天地》、《天气预报》、《大戏台》、《灵台文物》等10个自办栏目,每天播出时间在8小时左右,全县现有13处乡镇文化站,132处农家书屋,建有农民健身工程40处。
广播综合覆盖率为99.29%。主要采用调频无线发射的方式覆盖,部分海拔较高的塬区群众基本上能够听到胡家塬转播台(91.5MHz)转播的中央台节目,而市发射台(88.8MHz)发送的中央一套、甘肃一套、市广播电台的调频广播以及中波信号,只有“什字塬”群众能够听到。
电视综合覆盖率为97.78%。主要采用有线联网、卫星接收、“村村通“工程、无线发射的方式进行综合覆盖。①有线联网覆盖:至目前,光缆有线电视开通13个乡镇、20个行政村,主要集中在镇区及毗邻村社,共有2万人可收看34套电视节目。全县有线电视用户5834户,其中城区3964户,农村1870户。有线电视入户率8.67%。②无线接收:农户接收的信号主要来自关山台和本县胡家塬转播台,有中
一、中
七、甘肃文化频道等,以上几套节目在农村综合覆盖率在51%左右。③卫星接收:对一些边远山区,采用卫星接收“锅”方式建立一户一“锅”的独立网,占全县总户数的38.11%左右。
二、取得的成效
1.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夯实。
(1)文化设施建设情况。2005年以来,县上累计筹资8000多万元,先后完成了皇甫谧文化广场、荆山森林公园、博物馆、皇甫谧文化园等10多项文化设施建设工程,有效改善了县城文化基础条件,优化了文化生活环境,提升了县域文化品位。基层文化基础设施以项目为依托,建设步伐逐年加快。全县13乡镇全部新建了乡镇文化站,建成农家书屋132处,实施农民健
—2— 身工程40处。什字、独店两镇各投资80多万元,分别建成了功能齐全的宣传文化中心和文化广场;朝那镇将宣传文化中心纳入小城镇规划进行建设,投资80万元,已建成文化展室11间,仿古式文化宣传长廊105米,仿古牌坊门1座,硬化文体活动场地2560平方米,安装各类文体活动器材14件,改造办公用房9间,完成了舞台改造装修;百里乡将文化广场和文化站建设工程列入重点建设项目,计划投资1000万元,分三年建成集文化、旅游、教育、娱乐、休闲为一体的文教中心,现已完成投资600多万元;蒲窝乡投资60多万元建成了集办公、书刊阅览、民间艺术展览、科技培训、木偶戏和秦腔自乐班活动室为一体的乡综合文化站办公楼,维修了露天舞台,硬化建成了20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并配套安装了篮球杆和健身器材。朝那、百里等乡镇在文化站建设中结合当地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升了乡镇文化站的文化品位。
(2)广播影视设施建设情况。近五年来是灵台县广播影视事业发展步伐最快、投资规模最大的五年。按照“发展抓项目”的思路,先后完成投资1282万元,实施了七个项目,有力提高了广播影视发展能力和水平。主要有: 2005年,投资150万元,实施了有线电视通达乡镇工程,向13乡镇传输34个频道电视信号;2006年,投资200万元,实施了皇甫谧大剧院改造工程,为县上举行大型会议和文艺演出提供了良好的场所;2007年,总投资150万元,实施了中央农村广播电视覆盖(一期)工程
—3— 建设项目,对胡家塬广播电视无线调频发射台进行了改造,收转中
一、中七和中央一套广播3套节目,覆盖半径30公里、8乡镇、9.5万人;2008年、2009年,实施了“广电中心大楼”建设工程,于2008年6月底开工建设,2009年7月底竣工并通过了技术验收,完成投资540万元,建筑面积3210.6平方米,工程的建设为今后广电事业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2009年,实施了乡镇农村有线电视网络延伸工程,完成投资52.8万元,共延伸13乡镇有线电视网络主信号24.2公里,实现入户1020户;2008年,投资108万元,实施了办公楼装修改造及附属工程,有效改善了工作环境;2008、2009两年,实施了设施设备更新工程,累计投资72万元,购臵设备器材共16类22台(件),新添臵了现场四路切换直播系统和摇臂,升级改造了互动点播频道。同时,认真实施了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工程,每年完成电影放映2000多场。
2.文学艺术事业不断繁荣。全县先后有《灵台史话》、《灵台民间故事集》、《灵台古今诗词选》、《金口哨》、《灵台碑林墨迹》、《皇甫谧遗著集》、《皇甫谧研究文集》等30多部文学作品问世;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作品累计800余篇;创作大型古装历史剧《皇甫谧》、歌剧《灵台祭天》及《银针记》、《说变》、《伤心泪》、《婆孙情》等“三小”剧目和歌曲20多个;在县级以上展出书画、摄影、工艺品等艺术作品2000余幅(件)。县秦剧团新创剧目《皇甫谧》在第五届秦腔艺术节
—4— 上获优秀奖,《天之妖女》在“魅力平凉”全市新创剧目调演中获特等奖;县一中编导的舞蹈《献血情》被教育部选送参加全国中小学生艺术展演获二等奖。
3.群众性文化活动进一步普及。2007年以来连续三年举办了全县性“灵台风情”,“灵台风韵”和“盛世欢歌”广场文化周活动,进行了民俗、音乐、舞蹈、戏曲、综艺、秦腔等各个门类的专场演出,参演人员3500多人,参演节目300多个。同时,还组织举办了秧歌、社火调演、文艺晚会、音乐会、秦腔演唱会等大型群文活动40余场次,参加省市各类大型文艺展演活动18次,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20余次,秦剧团年均演出达到350多场次;先后组织举办大型群众性综合体育运动会16次,各类较大规模的体育比赛28次。
4.导向正确,宣传引导有力。紧紧围绕“发展牛果富民,壮大工业强县,改善环境创业”的发展思路和“全面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秀美灵台”的奋斗目标,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各项惠农政策落实、新农村建设、牛果产业和煤炭资源开发、城镇建设、民生民计、抗震救灾以及各类重大活动为重点,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宣传活动,发挥了主阵地作用,营造了团结鼓劲、推动发展的舆论氛围。
在广播电视宣传的形式和内容上,坚持“精办新闻,提高质量,发挥优势,多出精品”的原则和“把握大局,扩大服务”的指导思想,突出“新”、“快”、“广闻博采,寓教于乐,贴近
—5— 群众,贴近生活”的特色,开办和制作播出了一系列思想性强、内容实在、形式多样、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优秀栏目和优秀节目,较好地发挥了喉舌作用和服务功能。《灵台新闻》、《百姓天地》、《大戏台》等栏目深受观众喜爱。广播电视台每年播出稿件1500多篇(条),播出各类专题120多期,外宣水平逐年提高,省市台上稿数量明显增加。县广播电视台在2007年度被市委宣传部、市新闻工作者协会评为“十佳新闻集体”,2008年度被市广电局分别评为全市电视通联工作先进集体二等奖和全市广播通联工作先进集体三等奖。
5.依法行政,确保广播电视安全播出。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监管体系,尤其是在节目审查、广告播出、安全播出等方面实现了零差错、零事故;在党的十七大、抗震救灾、北京奥运会等重要时期保证了节目的安全传输和播出;坚持守土有责,圆满完成了2007转星调整和2008年有线电视信号覆盖区卫星地面接收设施清理整顿工作,有力地维护了全县经济社会的和谐稳定。我局在2008年3月全省广播影视工作会议上被授予“十七大期间安全播出先进集体”称号,2009年3月全省广播影视工作会议对我县卫星地面接收设施清理整治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县广电局被省局评为2009年“全省境外卫星电视传播秩序专项整治工作先进单位”,胡家塬转播台被省局评为2009年“全省广播电视技术维护先进台站”。
—6— 6.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得到加强。目前,县博物馆收藏文物7000多件,国家、省、市调展、收藏3000多件。县博物馆一级藏品有44件,二级藏品441件,三级藏品1166件。珍贵文物数量多,尤其以西周青铜器著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自2004年启动以来,我们立足县情全面普查,收集“非遗”线索967条,确定县级保护项目95个。已将《灵台灯盏头戏》项目逐级申报,被审列为甘肃省民族民间文化十大保护工程试点项目;将《皇甫谧针灸术》审列为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7.文化产业市场进一步繁荣。全县有66个文化产业经营单位432名从业人员,2005年至今全县文化产业累计收入过千万元。从收入效益看,文物复制、书籍销售、工艺装潢、打字、艺术培训、文艺展演等产业收入较好。去年,我县青铜器工艺品仿制厂仿制馆藏文物西周青铜器5种7类10000多件(套),年内实现纯利润60余万元,已成为县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文化产品开发逐年增加,近年开发仿制馆藏文物西周青铜器5种8类10000多件(套),《灵台碑林墨迹》10000套。皇甫谧遗著集、麦秆画、泥塑、剪纸等文化产品具有一定的观赏性和收藏价值。
8.文化市场运行规范。目前,共有各类文化经营场所260余家,其中网吧17家,棋牌娱乐室58家,音像制品经营、图书销售、打字复印等门类188家。五年内开展集中整顿36次,—7— 常规检查630余次,举办经营业主法律、法规培训14次,受理群众投诉38起,切实解决了未成年人上网问题、棋牌娱乐场所变相赌博问题以及社会关注、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
三、存在问题
1.资金短缺,硬件建设投入不足,广电装备不能适应形势发展,县城没有体育馆和图书馆。
2.一些边远山区群众文化生活还不够丰富。
3.专业人才匮乏,严重制约文体广电事业的长远发展。现有人员培训力度不大,培训层次低,业务素质有待提高。
4.行政执法部门协调力度不够,行业管理有待加强。5.产业发展缺乏规划,经营性收入偏低。
6.农村文体广电事业发展缓慢。主要表现在:有线电视网络覆盖率低、乡镇广播电视站基础条件薄弱、已建“村村通”工程运行不畅等。
第二部分 文体广电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及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进一步繁荣全县文体广电事业为目标,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市场体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繁荣文艺创作,传承文化遗产,规范广播影视和文化市场管理,拓宽文化产业开发路子,稳步推进
—8— 文化体制改革,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文体广电事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增强我县文化软实力和文化竞争力,努力满足城乡干部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促进城乡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秀美灵台提供有力的精神文化支撑。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的原则,以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为指导,与时俱进,不断深化对文体广电发展的地位、方向、思路和目的的认识。
(二)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保障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为目标,扩大服务范围,提升服务水平,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三)坚持“双百”方针和“二为”方向,按照“高举旗臶、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的总要求,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
(四)坚持城、乡文体广电事业统筹发展的原则,加大城、乡文体广电事业发展力度,特别是加大对农村基层文化的投入,形成以城带乡、共同发展的格局。
(五)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共赢,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
—9—
三、工作目标
(一)总体目标
按照“结构合理、发展均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原则,到2015年,全县初步建立起文体广电设施配套齐全、文化体育活动异彩纷呈、文化艺术创作丰富多彩、广播影视事业繁荣发展、文体广电产业初具规模、文化遗产保护网络完善壮大、文化市场管理健康有序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使全县文体广电事业发展主要指标居于全市先进位次,实现全县文体广电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重点目标
1.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功能完善、布局合理,县、乡(镇)、村(社区)文化设施建设基本达到相应建设标准,城乡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保障,城乡特色文化繁荣,人民群众文体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
2.文艺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挖掘我县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以弘扬商周文化、皇甫谧文化为重点,彰显地域特色,创作出既有思想内涵又有市场价值的精品力作。
3.文化产业发展活力日益增强。商周历史文化、皇甫谧文化特色的文化产业开发路子不断拓宽,开发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文化旅游产品,文化产业效益不断提高。
4.体育实力整体增强。按照群众体育抓普及、竞技体育上水平的要求,群众体育工作要以奠定全民健身管理体制为基础,—10— 建立社会化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和服务体系,全面提高群众体质;竞技体育以在市运会、省运会上出成绩、上水平为目标,建成较为完善的体育人才培养体系,努力提高体育整体水平。
5.广播影视事业繁荣发展。广播电视宣传工作进一步改进,舆论引导能力显著提高,广播电视节目更加丰富多样,质量显著提高。广播电视安全播出保障能力全面提升,基本建立全县应急广播体系和覆盖城乡的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到 2015年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到 99%以上;全面推进广播影视科技创新和数字化发展,广播影视新技术快速发展,电影数字化放映基本普及;逐步形成广播影视产业体系。
6.文化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按照省市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有关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积极推进全县文化体制改革,形成科学有效的宏观管理体制和富有成效的微观运行机制,使其资源配臵更加优化,布局更加合理,效益更加明显。
7.文体广电队伍结构优化,素质显著提高。依托党员致富能力培养工程,抓好农村文化人才培养。结合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优化文化干部队伍,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素质、能力明显提升;党组织更加健全、作用充分发挥;党员队伍不断壮大,党员整体素质普遍提高,形成各尽其能、和谐共进的局面。
四、工作重点
(一)深入推进文化艺术事业发展,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11— 1.积极开展文艺创作。突出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组织好文艺精品创作生产。以争创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为目标,以甘肃省实施戏剧大省建设为契机,每年创作排练优秀小戏小品10个、舞蹈5个,创作一台大戏;积极申报全省艺术精品工程奖和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积极参加全省、全国艺术调演、会演。
2.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普及文化知识,活跃文化生活。弘扬先进文化,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群众文化生活中,体现到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社区文化和农村文化建设中,到“十二五”末,全县经常参与各类文化活动的群众达到总人口的50%左右。积极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形成县乡村(社区)三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网络,不断提升公共图书馆服务的信息化、现代化水平。充分发挥县级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文化站和农家书屋的龙头作用,建立完善文化活动机制,组织引导群众开展内容丰富、情趣健康的文化活动。坚持乡镇文化站“四不变”原则,积极推进社区文化建设。积极开展“千台大戏下农村”活动,大力实施群众性“年月周日”文体活动工程,形成县级文体活动年年办、乡(镇)特色文化活动月月有、广场文化活动周周乐、基层文化服务(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天天有的格局。
3.加强文化艺术人才队伍建设。健全完善各类艺术人才培养选拔引进激励机制,大力开展文化人才培养,壮大文化队伍。
—12— 抓好群众文艺工作,继续开展灵台县“皇甫谧杯”群星奖评选活动,激励一批有志于文化艺术创作人员脱颖而出。积极开展国家、省、市各类书法、绘画等文化艺术奖参选评奖活动,力争获奖成绩居全市前列。继续开展全国文化先进县创建活动,细化措施,加大投入,狠抓落实,实现全国文化先进县创建目标。切实抓好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继续实施全省、全国民间艺术之乡创建活动,巩固已有创建成果。“十二五”期间争取创建2—3个全省民间艺术之乡、1—2个全国民间艺术之乡。
(二)深入推进体育事业发展,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认真推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普通人群体育锻炼标准》,构建以人为本的群众体育服务网络,全面提高群众体质,使全县体育活动人口达到总人口的40%以上。
1.全面加强体育设施建设。体育场地建设以县级体育场馆为基础,乡镇全民健身活动中心为主体,乡村社区体育设施为配套,初步形成配套齐全的公益性群众体育健身设施体系。新建灵台县体育馆,改变我县无标准化体育馆的现状。力争在全县10个乡镇建成体育活动中心,县城新建全民健身路径工程5处,完成“一村一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100处的建设任务,使全县80%以上的村有“一场一室”。
2.加快体育人才培养步伐。健全社会化的群众体育活动组织网络,加强农村体育、社区体育指导机构和指导员队伍建设,到2015年,全县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占人口万分之十以上。完
—13— 善国民体质测定和监测制度,每两年定期向社会公布全县国民体质状况。竞技体育要以参加省市运动会取得优异成绩为目标,重点抓好县体校训练和体育竞赛选拔工作。不断完善竞技体育人才的培训、选拔、输送管理机制和办法,努力提升全县体育工作整体水平。
3.积级推进体育社会化进程。鼓励支持社会团体、民间组织和公民个人举办面向大众的社会体育活动,充分发挥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行业体协及社会各界办体育的积极性,努力使群众体育活动经常化,不断丰富群众的体育文化生活。提倡鼓励多渠道、多层次开办优秀运动队和业余训练,集中力量办好县级体校和优秀运动队。形成社会各界共同参与体育发展的氛围。
(三)全面加强广播影视宣传工作,办群众满意的广播电视节目。
1.加强舆论引导,营造良好氛围。坚持团结稳定、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把县委、县政府确定的“坚持走好五条路子、集中建设三大基地、全力打造两个示范区”战略思路和“突出塬区、加快川区、挖掘资源、综合开发、集中突破、整体推进”战略布局作为贯穿“十二五”时期宣传工作的主线,认真做好牛果产业、煤炭资源开发、重点项目建设、城镇建设、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民生民计改善等方面的宣传报道工作。不断加强和改进宣传报道形式,增强节目的贴近性、服务性和吸引力。严格
—14— 执行宣传工作各项管理制度,加强对重大主题、敏感问题节目的管理,确保舆论导向正确。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增加对外宣传通道,在上大稿、上头条上狠下功夫,每年组织采写一批真正能体现灵台文化特色、灵台人文环境、灵台投资环境与灵台精神的上送稿件,增强灵台的知名度和感召力。通过完善责任目标管理机制,确保“十二五”时期外宣工作在全市有位次。
2.加强精品工程建设,繁荣广播影视创作。按照“栏目个性化、节目精品化”要求,注重题材选择,加强节目策划,致力作品创优。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逐步实行栏目负责制,努力培育一批具有品牌影响力的栏目(节目)。争取在2011年实现《灵台新闻》按天播出。加大对播出节目的监听监视评议,建立健全县级广播电视节目评估体系。抓好以在全市、全省获奖为龙头的广播影视精品创作,力争年均获8项以上市级奖、2项以上省级奖,在国家级奖项上每年都有突破。
3.加强广播影视宣传管理,把握正确舆论导向。进一步完善宣传管理机制,建立健全节目监听监视制度,进一步加强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相关技术装备和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预警、应急处臵机制和制度建设,全面提高广播电视安全防范能力,提高应对公共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的能力。
(四)深入推进广播影视事业建设,全面加强广播影视传播能力建设。坚持事业建设的重点在覆盖、覆盖的重点在农村
—15— 的方针,按照覆盖城乡、经济可行、安全可靠、保证长效的总体要求,构建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
1.进一步扩大广播影视覆盖面。城镇郊区和有条件的农村地区采用有线电视联网,为农民群众提供多套广播电视节目和本地节目服务,力争“十二五”末全县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25%。广大农村地区采用无线覆盖方式,2011年实现市级节目覆盖全县;积极衔接、向上争取,2012年实现省级节目覆盖全县;科学调研,制定方案,创造条件,努力在2013年实现县级节目覆盖全县;采用直播卫星等先进技术手段,完成我县20户以下自然村的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任务;认真实施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工程,完成每年公益电影放映任务。
2.进一步推进数字化进程。大力推进广播电视摄、录、编、播、传设备的数字化升级改造,提高质量、充实数量,添臵新设备,加快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和双向化改造。大力开发视频点播、高清电视、付费电视、电子政务、生活信息等多种业务和信息服务,实现有线电视网络由小网向大网、由模拟向数字、由单向向双向、由用户看电视向用电视转变的目标。积极争取国家有关政策和资金支持,实施数字电视整体平移转换工程,完成我县数字电视覆盖任务,到 2015年基本实现数字电视覆盖全县。按照省市“三网融合”工作部署,建立新一代有线电视网络。
3.全面加强社会行业管理工作。不断加强卫星电视广播地
—16— 面接收设施管理、网络视听节目服务管理以及新媒体新业务管理,建立健全监管机制,努力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效益明显、富有活力的广播影视管理新格局。
(五)深入推进文博事业发展,健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认真执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积极探索实现文博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不断提高我县文物保护管理水平,推动文博事业科学发展。
1.抓好文物的修缮保护。进一步提升县博物馆馆藏文物环境、馆藏文物技术保护档次和水平,做好博物馆免费开放工作。积极落实文物工作 “五纳入”,改善文物事业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进一步修缮和保护重要古建筑、纪念建筑、历史遗址、名人故居等人文资源,重点做好以古灵台、疙瘩庙、蛟城庙、太白庙为代表的古代建筑以及仰韵文化遗址、齐家文化遗址、古密须遗址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建筑维修和遗址的保护工作。全面建成并开放皇甫谧文化园。配合泾川至灵台到渗水坡二级公路建设,邵寨、独店、新开、中台、百里等多处煤田开发,开展文物考古调查勘探和抢救工作,完善县乡村三级文物保护网络。全面完成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对文物资源进行全面登记、公布,申报公布一批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全面完成文物保护单位的数字化工作,建立文物保护单位记录档案数据库。出版灵台文物书籍,举办文物精品展览,充分发挥其独特的社会教育
—17— 功能。
2.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挖掘。
重视保护传承灵台人民赖以生存的物质文化,彰显文化名县特色,审时度势,把宣传地域特色文化、加快文化名县建设步伐作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秀美灵台重要内容来抓,对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从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大力支持,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打下坚实的基础,以广播电视媒体为平台,通过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宣传,增强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为“非遗”保护和挖掘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重视“非遗”保护队伍建设,建立一支热爱“非遗”保护工作、有奉献精神、有一定业务水平和专业技能的“非遗”工作队伍,为“非遗”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技术支持和人力保障。抓好灯盏头、木偶戏、皮影戏等地方传统戏曲文化的挖掘研究传承工作。继续做好国家、省、市、县级“非遗”名录体系申报工作,力争到2015年,国家级项目达到2项,省级项目达到6项,市级达到50项,县级项目达到120项,真正使我县珍贵、濒危并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活态传承、活态保护。
(六)深入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建立齐全的文化产业体系。继续壮大传统文化产业,大力发展新兴文化产业,基本形成布
—18— 局合理、特色明显、功能互补的文化产业体系。
1.深入挖掘开发深厚历史文化资源。充分挖掘利用具有我县地域特色的民间文化、文物和古商周历史文化、皇甫谧文化等人文历史资源,发展一批优势明显、特色突出的文化产业基地。以体现商周历史文化、皇甫谧文化和传统民俗文化为特色,开发一批旅游工艺品、纪念品。以国家4A级古“灵台”荆山森林公园和皇甫谧文化园、皇甫谧故里为主,积极开发民风民俗文化旅游业。
2.初步形成皇甫谧文化资源开发产业。皇甫谧文化资源包含了丰富的物质遗存、厚重的文化积淀以及深远的精神影响。皇甫谧文化资源的开发,以皇甫谧文化为主题和线索,以现有历史遗存为主体,以自然山水为依托,形成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内涵、弘扬皇甫谧文化的旅游圈,使皇甫谧资源体系更具国内乃至国际吸引力。皇甫谧文化资源开发主要涉及三大产业:旅游业、教育产业、医药业。旅游业开发以皇甫谧遗址遗迹为依托,以皇甫谧文化为品牌进行产业开发,打造具有文化特色的旅游区;医药业开发以本地中草药为依托,以皇甫谧制药公司为龙头,形成中药材种植基地和制药基地,开发出“皇甫谧品牌”系列产品,同时,延伸皇甫谧中医医院,开办专业针灸医院,设立针灸疗养基地,促进中医医疗保健业的发展;教育产业开发将皇甫谧文化资源、针灸学研究成果作为教育产业资源进行开发,开办全国第一所专门的针灸大学,出版法文、日文、—19— 德文等8种版本的《皇甫谧遗著集》,同时,举办各类针灸研讨会,开设网上学校,出版相关教材,以此来促进我国国粹针灸学的传播与发展。
3.积极开发文化艺术产业。以体现“多样化、大众化、高品位”的特色为重点,鼓励支持县秦剧团大力拓展演出市场。扶持改善县秦剧团排练演出设施、设备,进一步深化县秦剧团体制改革和艺术创作结构调整,壮大剧团自我发展能力和自主经营能力。通过实行文企联姻和利用社会资本,尤其是民间资本等方式,恢复建立灵台县木偶皮影剧团,既丰富活跃群众文化生活又传承我县传统戏曲文化。以发挥县文化馆、体育中心文化体育阵地作用为重点,抓好少儿、业余爱好者戏曲音乐、舞蹈、书法、绘画、刺绣、编织等培训教育和中老年健美健身及相关社会培训教育活动,发展壮大艺术体育培训业。以书法、绘画、装裱、手工艺品制作、展销为重点,培育书画装裱、手工艺品市场。按照“大市场、大流通”的思路,积极开拓城乡图书市场。
4.积极开发体育产业。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多形式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发展体育产业。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对企事业单位、团体、个人举办体育赛事,投资建设公益性体育设施的,在土地征用、项目审批、融资等方面给予优惠,使体育产业发展成我县新经济增长点。以满足广大群众的体育锻炼健身需求为重点,形成以场地开发、健身娱
—20— 乐、体育培训、器材经销、体育竞赛等多头并进的体育市场。
(七)深入推进文化市场管理,建立高效的文化市场管理体系。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落实好有利于发展先进文化、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利,有利于壮大文化产业的要求,不断调整和优化市场结构,提升经营层次,促进文化市场健康、繁荣、有序发展。不断改进管理手段和方法,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加强对文化市场的宏观管理,实现管理的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加大文化市场执法力度,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和执法责任过错追究制。建立和完善文化市场群众监督和举报奖励制度,维护合法经营。统筹城乡发展,建立健全农村文化市场稽查机构,完善农村文化市场稽查机制,形成县有文化执法大队、乡(镇)有协管员的城乡一体的文化市场管理体系。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建立合理流动的机制,增强执法队伍的活力。加强城乡执法机构的设施设备建设,改善执法环境和条件。全面加强市场管理,净化文化市场环境。加强日常监管,建立城乡一体监控系统,促进城乡网吧通过连锁整合做大做强,坚持不懈地开展“扫黄打非”集中行动,维护出版业市场正常的经营秩序。
五、重点项目
(一)灵台体育馆建设项目。建设占地118500平方米,可容纳5000人的体育馆一座。内设带看台灯光球场2个、足球场地1个,配套安装健身器材,并建设县体育中心办公场所,总
—21— 投资13000万元(其中国投12000万元,县级自筹1000万元),2011年开工建设,2013年建成并投入使用。项目建成后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举办或承办市级单项体育比赛,县级各类体育竞赛、体育活动为主,亦可举办较大型文艺表演和群众集会活动。
(二)灵台县图书馆大楼建设项目。该馆建设面积3000平方米,总投资450万元(其中国投360万元,县级自筹90万元)。内设档案室、成人阅览室、少儿阅览室、古籍阅览室等书刊阅览室,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电子阅览室、主控机房、编辑制作室等功能室,配套安防、消防设施。达到国家县级二级馆标准。2013年开工建设,2015年全面竣工。
(三)基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在完善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的基础上,全县13乡镇各修建露天舞台一座,每座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配套相关附属设施,每座投资60万元,共需资金780万元,申请中央专项资金630万元,县乡级自筹150万元。全县184个行政村修建标准化村级文化室,每村房屋建设面积100平方米,配套书籍2000册,多媒体机1台,每村配套建设2500平方米村级文化广场一座,共需资金7360万元,申请中央专项资金5960万元,县、乡、村三级自筹1400万元。工程2011年开始实施,到2015年全面建成。
(四)博物馆文物藏品保存保护环境达标改造项目。对博物馆210平方米文物库房进行标准化改造,配备恒温、恒湿和
—22— 空气调节系统,配备藏品和柜架,囊匣,建立馆藏信息化管理系统。建立60平方米的文物养护室,对博物馆馆藏三级以上文物进行封护、除霉、脱碱、补残修复等技术处理保护,共需资金442万元,争取国投330万元,县级自筹112万元。
(五)古“灵台”重建项目。对我县标志性建筑“灵台”拆除,重新规划建设,扩大建设规模,建成“灵台”、鹤来亭、囿亭、沼亭、周苑门、碑廊等古建筑,群落总面积5000平方米、总投资1200万元,申请国投1000万元,县级自筹200万元。2011年开工建设,2012年全面建成。
(六)皇甫谧墓修缮维护项目。对针炙鼻祖皇甫谧古墓全面修缮,维修墓基,绿化墓地周围空地,安装排水管道,埋设照明线路,建设管护用房,墓区保护围墙,安装监控报警设施。工程投资640万元,争取国投512万元,县级自筹128万元。2011年开工建设,2012年全面建成。
(七)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全县20户以下已通电自然村308个15400户,全部采取直播卫星建设方式实施“村村通”工程。每户投资按360元计算,工程共投资554.4万元,其中:国家补助256.67万元,省上配套150.92万元,市上配套40.24万元,县上配套60.37万元,农户自筹46.2万元(受益户每户收取30元)。根据国家规划,当年投资、当年建成。
(八)省、市、县广播电视无线覆盖工程。胡家塬转播台增设u波段1kw发射机和300w调频发射机各3台,转播省
一、—23— 市台、县台电视节目及调频广播;在县域西部朝那镇增建无线覆盖工程一处,设立50米自立铁塔,新建5间机房,购臵部分设备,实现省
一、市台、县台电视节目全覆盖。工程投资280万元,争取省市投资200万元、县级自筹80万元。2011年开工建设,2013年全面建成。
(九)灵台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工程项目。建设数字电视机房,改造分配网和入户网,配备机顶盒。两年内完成县城8000户、农村7000户入户安装。工程投资839.7万元,2011年开工建设,2012年全面建成。
(十)文明生态家园有线电视通达项目。全县64处生态家园共延伸光缆582.2公里、电缆210.5公里,为8420户群众通达有线电视信号。工程投资2479万元,2013年开工建设,2014年全面建成。
(十一)灵台县乡镇广播电视站建设项目。建设内容包括:乡镇新建机房及办公用房14处,共1680平方米;调频广播覆盖工程14处;城镇调频音箱建设工程14处;落实乡镇广播电视无线覆盖维护运行费。工程投资485万元,国家投资300万元,省级投资150万元,县级自筹35万元。2012年开工建设,2013年全面建成。
(十二)灵台县广播电台、电视台设备数字化更新改造项目。建设内容包括:新建机房,对广播节目的采集、制作、播出、储存、收转、信号传送、调频发射等设备全部进行数字化
—24— 更新改造。更新购臵广播直播设备、采集制作设备、信号源传送等各类设备;并更新电视台模拟设备,全部实现数字化。工程投资691万元,国家投资350万元,省级投资200万元,县级自筹141万元。2011年全面建成。
六、保障措施
(一)切实落实文化经济政策,营造良好的文化发展环境。争取县委、县政府出台《关于推动文体广电事业大发展大繁荣的意见》,落实文体广电事业发展的特殊政策。文体广电事业经费支出占全县财政支出的比例不低于1%,并争取使其增长幅度不低于当年财政增长速度。按照中办发﹝2007﹞21号文件要求,从城市住房开发投资中提取体育发展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文化体育项目建设,文化精品生产、重大文化活动和文艺团体培育。对文化体育单位实行增值税优惠政策,出版、发行、电影、演艺等文化单位,按照国家规定,享受有关所得税、增值税税收返还等优惠政策,免收政府调控金。争取设立灵台县扶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鼓励社会资本向公益性文化体育事业捐赠,健全文化体育事业发展运行体制,落实“捐赠抵税”的政策。
(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健全文体广电事业发展运行机制。争取政府出台文化体制改革的配套政策,依据文体广电部门管理职责,重新核定文体广电单位机构编制。以“增加投入,转变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为目标,深化文体广电事业
—25— 内部改革,进一步激发文体广电事业发展活力。以“转变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为目标,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文体广电事业单位转制后,原有的正常事业费继续拨付,实行“以钱养事”机制。着力解决文体广电事业单位人员的保障问题,妥善解决文体广电改制单位的人员分流问题。
(三)贯彻落实文化法规,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加大宣传贯彻法律法规力度。把文化建设和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制定我县出版物、音像、文化娱乐等市场的管理办法。加强文化法规的监督检查工作,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文化市场管理要突出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法治化。建立和完善文化市场各类管理制度,切实加强网络信息管理,严厉打击文化侵权和非法出版活动,坚决禁止制造和传播不良文化的行为,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净化文化环境,促进文体事业繁荣和文化产业发展。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加大文化市场执法力度,不断提高文化市场监管水平,完善执法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把文化市场执法队伍建设成为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过硬的文化执法队伍。
(四)加强人才培养,实施“人才兴文”战略。按照“门类齐全、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要求,大力实施“人才兴文”战略,培养、引进和用好高层次文
—26— 体广电人才。加快制定文体广电人才教育、培训、引进等政策,选拔一批文体广电人才进修、观摩、学习、深造,培养和引进一批较高层次的文体广电专业人才、管理人才、经营人才和后备人才,形成文体广电人才梯队阵容。创新人才机制,建立县、乡(镇)、村三级人才培训体系。实施文体广电人才培养工程,建设行政管理、专业技术、产业经营三支人才队伍。设立优秀文体广电人才专项奖励基金,建立人才库,为文体广电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二〇一〇年九月十三日
—27—
第二篇:彝良县广电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改)
彝良县广播电视事业
十二五发展规划
彝良县广播电视局编制 二○一○年十二月
彝良县广播电视事业十二五发展
规
划
广播电视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喉舌”,是宣传各项方针政策和法律知识的窗口,是互通信息的桥梁,同时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最有力的宣传工具。彝良县是一个典型的贫困县,由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缓慢,财政乏力,广播电视在缺乏资金投入的情况下艰难前进,而且发展不平衡,近年来我县广播电视覆盖率虽有所增长,但还有不少地方存在听广播、看电视难的问题。特别是已建工程缺少维护资金,工程返盲率多年来居高不下。目前,解决这些问题主要靠国家扶持和政府投入。面对,群众对广播电视服务的不断需求同我县广电事业建设受经济制约之间的矛盾,明天我县广播电视将如何发展,是值得每一个彝良人,尤其是“广电人”深思的大事。一、十一五回顾
“十一五”期间我县广播电视事业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具体指导下,各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发展:
(一)事业发展现状及取得的成绩
事业建设是广播电视工作的两大任务之一,多年来,彝良县广播电视工作始终坚持“以星为源、逐步覆盖、实事求是、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的方针,采取先易后难的办法,大力发展农村广播电视覆盖工程,曾先后建成“村村通”、“211”、“311”工程239座,乡镇小片网7座,转播中央和省广播电视节目,农村广播电视覆盖率达81%。但是,由于自然灾害、机器老化,无资金维修维护等原因,大部分设备已无法使用,造成我县无线发射覆盖区反盲;新建2004至2005年新通电行政村和5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中频分配工程地面卫星接收设施174座,后因缺维修维护资金,现在大部分已反盲。
“十一五”期间全县共建成卫星地面接收站41139座,其中中频分配工程174座,直播卫星工程40965座;2008年5月恢复使用半边山无线广播电视发射站,新建50米高发射铁塔一座,架设光缆6000余米;2008年、2009年相继实施了“农村中央广播电视无线覆盖工程”和“农村省级广播电视无线覆盖工程”;2008年7月开通了本县第一档广播节目,结束了我县多年来一直没有自办广播节目的历史。通过以上工程的实施,到“十一五”末我县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了92.13%、95.65%。
(二)广播电视宣传工作
十一五期间,我局在宣传工作中,始终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宣传方针,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紧紧围绕县委、政府中心工作,全面、准确、深入地宣传报道当前推进的产业结构调整工作、重大工程建设、三农、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以及全国掀起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内容,用客观实际报道彝良各项工作的新思想、新举措、新成果、新经验,对重要活动内容和先进事迹分别制作专题和专栏进行宣传报道,对全县经济工作会议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展开动态报道,引导全县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进一步统一到县委、县政府的工作部署上来,统一到实现我县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上来。为全面推进彝良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工作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持;我们在加强新闻宣传报道工作的同时,也不放松能够对提高节目播出质量与确保安全播出起着重要作用的转播设备的升级改造工作。通过对设备的换代升级改造使得我局目前的广播电视节目从制作、编辑、播出等方面的质量都有明显提高,实现了手动播出到自动播出的更新换代。
二、“十二五”发展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3 全面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充分发挥广播电视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功能的前提下,建立适应中国入世后文化领域对外开放形势,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适应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求,适应广播电视发展规律的广播电视产业体系,形成广播和电视并举,市、乡(镇)、村(组)三级联动,努力实现我市广播电视产业的突破性跨越式发展。
三、“十二五”发展目标
(一)全县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达98%以上,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到98.5%以上,在有线和无线不能覆盖的地方全面实现“村村通”直播卫星工程覆盖。
(二)广泛采用广播电视节目采集、制作、传送、播出及存储新技术,实现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播出数字化,节目传输、交换网络化。
(三)实现广播电视音视频上网,积极探索手机电视、移动电视、等新业务开展,促进现有资源与其他媒体配合发展。
(四)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能力和质量显著提高,力争在全市乃至全省创作生产有较大影响的精品节目和栏目。
四、发展思路
(一)宣传出精品
宣传工作是广播电视工作的中心工作。“十二五”期间我 们将一如既往地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始终围绕党中央的重大方针和政策,始终围绕党和政府各个时期的工作重点,始终围绕弘扬时代主旋律,扎扎实实做好宣传工作,努力在宣传内容上求“深”,在宣传手段上求“新”,在宣传质量上求“精”,在宣传能力上求“强”。在此前提下,要努力提高宣传质量,着力打造精品。使广播电视收听、收看率有一个大的提高,增强广播电视宣传的吸引力。
(三)事业建设与市场接轨
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适应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求,适应广播电视发展规律的广播电视产业体系,形成广播、电视、网络并举,县、乡(镇)、村(组)三级联动,规模效益、经济速度、发展后劲、职工福利四位一体的广播电视产业发展新格局。
(四)科技数字化
一要建立农村无线广播电视数字技术新体系,基本完成全县数字无线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农村广播电视无线覆盖工程从模拟向数字化过渡;二要实现电台、电视台节目采集、制作、播出、存储的数字化、网络化。
(五)管理更规范
逐步建立一套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管理新理念,建立一套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管理新体制,建立一套有助于调 5 动各方面积极性的管理新机制,建立一套以高科技为手段的管理新方法,建立一套责任明确,指标合理的量化目标管理新模式,促进新时期广播电视事业的改革和发展。
(六)组建专业化队伍
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要求,在把好队伍进口关和出口关的同时,努力提高队伍的思想水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要把“用好才、育好才、留好才”作为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切实抓好。要通过引进、培养、提高等方式,培养一大批名编辑、名记者、名播音、名主持、及高水平的科技工作者和管理者、经营者,形成一支过硬的广播电视专业化队伍。
五、发展战略
(一)实现精品工程
1、广播:办好直播节目,打造品牌栏目,由现有的单一的传统节目向多元化互动式名牌节目(栏目)转化。
2、电视:围绕中心工作,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以提高广播电视宣传质量和舆论水平为重点,加大创优力度,大力推进广播电视优秀产品的制作和传播;广播电视媒体要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服从服务于全县人民,力争“十二五”期末在广播电视新闻和社教节目中打造3档以上有较大社会影响力的名牌节目。加大对外宣传力度,每年确保在昭通台上稿110篇以上;省台上稿50篇以上,在中央电视台上稿2篇以上。
(二)实现覆盖工程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满足广大农民精神文化需求为目的,以先进的卫星数字和无线数字电视为手段,以无线数字电视发射为主,以无线模拟电视发射和地面卫星接收为辅,力争到2015年,让绝大部分农村群众收听、收看到免费提供的广播电视节目50套以上,其中50%的农户能够收看无线数字广播电视节目。
(三)实现人才工程
建立合理的人才使用机制,推行全员聘用制,针对不同工作岗位分别实行岗位工资、效益工资,努力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用人环境。建立健全人才机制,要通过引进、培养、提高等方式,培养一批名编辑、名记者、名播音、名主持、及高水平的科技工作者和管理者、经营者等人才。六、十二五期间的重点事业建设项目
“十二五”期间,全县广播电视事业要着力抓好以下几项重点事业建设项目:
(一)直播卫星覆盖工程。覆盖20户以下已通电及新通电自然村1140个,涉及15个乡镇136个行政村,覆盖 86000户边远山区群众,覆盖人口344000人。
(二)农村广播电视无线覆盖工程。建设15座乡(镇)一级广播电视无线发射站。
(三)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建设。新建一幢融会议厅、演播厅、广播影视、宣传教育、图书阅读、科技推广、科普培训、体育健身和青少年校外活动等功能于一体的“彝良县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大楼一幢。
七、实现“十二五”计划的主要保证措施
(一)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加快广播电视改革步伐,破除旧观念、旧体制、旧规定、旧模式,按照管办分离、制播分离、所有权经营权分离的原则,改革思维方式、改革管理体制、改革宣传方式方法、改革管理手段,将经营性广播电视产业推向市场,积极扶持公益性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做大做强广播电视事业。
(二)牢牢把握舆论导向,使宣传工作始终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围绕党委、政府工作大局展开,不断改进宣传方式和方法,提高宣传质量和效果,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舆论支持。
(三)积极争取党委和政府对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政策扶持,特别是对广播电视公益性一块要在资金、税收等各方面给予支持,对经营性要制定积极的政策加以引导和扶持,支持其发展。
(四)牢牢把握机遇,推进广播电视事业发展。抓住当前整个国家经济与社会大发展的大好环境,运用先进的广播电视新技术,加快广播电视的科技创新、体制创新、管理创新,推进广播电视快速发展。
二○一○年十二月十七日
第三篇:文体广电新闻出版局十二五发展规划
Xx县文体广电新闻出版局 “十二五”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和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十七届三、四中全会精神,以我县总体规划为依托,始终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努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加大投入,调整资源配置,深化体制改革,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文化建设,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
深入贯彻《体育法》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积极开展体育健身活动,增强人民体质,使体育人口不断增加。加大体育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的健身需求。积极发展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学校体育、老年体育等,使我县的体育事业发展真正呈现出出领导高度重视、群众广泛参与、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的良好发展态势。促进我县文化体育大发展大繁荣。
(二)发展思路:
文化体育事业的发展要按照县委、政府提出的要求,经过十年的努力,基本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规律的文化体育建设格局。县、乡、村文化体育基础设施网络健全,公共文化体育服务切实加强。文化体育工作体制机制逐步理顺,现有文化体育资源得到有效利用。文化体育队伍不断壮大,素质不断提高。文化体育产业得到较快发展,文化体育在促进我县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二、预期目标
(一)文化事业
规划期间,要建立和完善以县城为龙头,以乡(镇)为依托,以行政村为重点,以全县人民为对象的公共文化设施服务网络,使县城文化馆、图书馆达到国家三级馆标准。面积1500m以上文化馆设备齐全,辅导员达到中级以上职称;图书馆藏书量达到15万册,电子阅览室等配备完善;乡镇文化站面积达300-500 m,藏书达1万册以上,并能常年开展活动;村文化活动室达100 m,藏书达3000册以上。全县文化馆资源共享设备得到充分利用。积极发展社区文化、村镇文化、广场文化、老年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等,深入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全面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使文化产业初具规模,文化市场形成主体框架,各类文化产业发育完善。
2(二)体育事业
加大县、乡(镇)、村的体育场地建设力度,力争建成布局合理、资源共享、种类齐全的体育场馆,使县、乡(镇)、村都有健身场所,县城建设达到国家标准的体育场馆,包括篮球馆、网球馆、游泳馆,乡镇所在地体育面积达到1500—3000m的体育健身场所,村级体育场所达到1300—1500m,使全县体育场地面积达15万m,达到全省体育先进县标准;深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强少体校的培训工作,为体育事业输入后备力量;老体协工作也要更上台阶,我国将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的健康对社会发展至关重要,我们不仅要抓好年轻人的培养,更要重视老年体育,做到两不误、两加强。使体育人口有较大幅度增长,达到60%以上;积极探索体育产业化路子,鼓励引导社会各界投资兴办体育事业,推动体育社会化、产业化步伐;体育市场管理法制化、规范化,推进依法治体进程。形成社会化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
三、主要任务
(一)重视和加强文化体育事业建设。
1、新建一批重点文体基础设施。县城及乡镇、行政村各类公共文体设施建设纳入城镇总体规划,安排较好地段,合理布局,方便群众,就近利用。
2、拓展完善基层文体阵地。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建立健全综合性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每个文化站配备2——
22个编制,由县文体局管理,县文化馆负责业务指导。七个乡镇文化站的建设要融图书馆、老干部活动室、艺术和科技培训及其它公益性健身、娱乐项目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中心。
3、稳步推进公共图书馆事业。大力实施文化信息资源知识共享工程,逐步完善全县公共图书馆文化网络服务体系。县图书馆年购书经费应达到每年10万元,并保持与国民经济增长幅度同步,每年确保增加图书1万册,报刊订阅量达到30种以上。全县公共图书馆人均藏书不少于2册,持证读者不少于常居人口的30%。
4、加强“非遗”的保护和管理。规划期间,进一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经列入省市非物质遗产的项目要进行合理保护、开发和利用,另外还要继续深化非物质遗产的挖掘整理工作,并争取国家投资,进行重点保护维护和开发。
5、强化文化市场队伍建设。一是要建立适应文化执法部门特点的人事管理机制,优化执法人员资源配置。切实解决部门与执法人员之间职能交叉、权责脱节、人浮于事的问题。二是落实经费保障。用好、盘活有限的经费,增强成本意识,完善财务管理制度,规范财务行为,健全内外监督机制,科学使用现有经费,充分发挥有限资金的最大使用效益。三是建立健全文化市场管理保障体系。以县级稽查队为主,以各乡镇街道文化站为辅,积极发挥镇街、村干部的“活地图”优势,实现属地管理,全力构建“横到边、纵到底”的网格化管理格局。
维持文化市场的合法经营,加强对从业人员的管理和教育。文化市场经营是特殊行业,要重视和加强对从业人员的管理和教育工作,要加强对从业人员审批登记,注册工作要严格把关,凡是“两释”人员以及参加“黄、赌、毒”人员不得从事文化市场经营活动,以维持文化市场的严肃性。要定期对从业人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培训工作,经营者要建立健全内部经营管理制度。通过扎实有效地教育管理工作,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和遵纪守法意识,帮助他们自觉做好精神文明的传播者。
健全文化市场管理机制,从源头上的预防和管理。从制作音像制品,出版非法书刊的“地下工厂”抓起,坚持突出重点,集中打击。从源头遏制“制黄点”,加强对运输环节的检查工作,严把“流入关”。由突击检查转变为经常性管理,从组织上、队伍上和措施上保证对文化市场的有效管理,真正把文化市场管理工作落到实处,文化、公安和工商等执法单位对文化市场负有重要职责,按其各自的业务分工,加大对文化市场的检查、监督工作,齐抓共管,共同做好文化市场管理工作。
(二)切实提高舆论宣传水平。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坚持团结、稳定、鼓劲和正面宣传教育为主的方针,围绕县委、县政府的决策思路,弘扬主旋律,打好文化宣传主动仗,真正当好党和人民的喉舌。
(三)广泛开展各类文化、体育活动。
1、搞好全县文体活动的策划与组织。发挥社会各阶层力量,找准突破口,打出响亮品牌,使全县的文体活动形成大小相间,远近相通,“既有群山,又有高峰”的梯次结构,突出地域文化特色,树立安泽美好形象。
2、办好大型节庆文化活动。每年都要在各个重要节日分别举办文化活动,让文体活动真正在基层热起来,不断扩大参与面、影响力。同时,每年承办1次全国文化节庆即荀子文化节活动。
3、提升群众文体活动质量。不断完善文艺创作的引导激励机制。每年都要搞一次全县文艺会演,举办一至二次大型图片、书画摄影作品展览,以及各种形式的比赛,展示创作、演出成果,发现、选拔文艺人才和重点节目。
4、注重特色文化建设。在全县着力打造“荀乡安泽”; 重点抓好我县文化产业发展的“五个一工程”,深入开展“文化下乡”活动,每年送演出下乡不少于10场,并确保实现每村每月免费放映1场电影的目标。
5、大力开展文化培训与交流。加强各类社会文化事业人才培训,县文化馆、图书馆的专业人员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达到大专以上水平,中级以上职称人数占总人数80%以上;不断发展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规划期间社会体育指导员达到200人以上。
(四)着力发展壮大文化体育产业。
1、加强对文化体育产业的管理。编制全县文化体育产业发展规划,研究、制定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明确发展方向、目标和重点,分步骤组织实施。以国有资本为主,成立文体实业发展公司,促进文化体育要素合理流动和文化体育资源优化组合,形成文体产业发展的合力,逐步把文体产业培育成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2、全面提升传统文化产业。推进文艺表演团队、演出中介机构和演出场所等方面的联合,加强演出单位和传媒业及大型企业集团的合作,增加演艺业的活力和发展后劲。进一步推进连锁经营,发展书报刊、音像制品超市,大力扶持正版音像配送中心的建设。
3、加快开发新兴文化产业。以县图书馆、文化馆为基地,进一步壮大培训业,不断拓宽培训内容、培训对象,打响品牌;采取灵活多样措施,扩大体育彩票发行量,使销售量保持逐年增长。充分利用新建的一批文体设施,大力开发会展业、文体娱乐业。
(五)积极培育和规范文化市场。
1、努力加快文化市场发展。在国家许可和有利于先进文化发展的基础上,降低文化市场准入条件,鼓励集体、个人参与文化市场建设和开发。扶持建立2-3家有较高科技含量的集娱乐、休闲、健身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娱乐场所。探索书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的连锁经营方式,分别形成以城区为中心、向各镇及周边地区延伸的立体化销售网络。
2、加强文化市场的管理和调控。建立健全上岗证制度、目标管理责任制度等一系列管理制度,规范文化经营者的经营行为。文化经营者上岗前接受培训率达100%,出版物售(租)前审读审看率达100%。加大执法力度,全面推进文化市场行政执法的规范化进程。深入持久地开展“扫黄打非”专项斗争。逐步实现文化市场各行业、各门类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
(六)努力繁荣文化产品生产。
1、抓好文艺精品创作。树立精品意识,努力创作在省内外有影响、深受群众喜爱的文艺作品,重视影视作品的创作,文学、音乐、舞蹈、曲艺、美术、摄影等艺术门类在全市保持领先地位。
2、加强文艺团体建设。巩固发展现有荀乡文工团,出人出戏出效益。创造条件,组建融戏曲、曲艺、歌舞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团体。搞好创作,扩大影响。鼓励和指导社会兴办业余文艺团体,并进行重点扶持,积极组织它们创作有较高质量的作品、节目。努力形成多层次的群众文艺团体,营造繁荣文学艺术的浓厚氛围,为创作精品佳作创造条件。
(七)全面促进体育事业发展。
1、加强竞技体育建设。加强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建设。要经常举办各类竞技体育比赛,如篮球、乒乓球、羽毛球赛等各项赛事,从而吸引广大体育爱好者踊跃参与、增进交流。
2、搞好全民健身活动。进一步增强全民体育意识,完善体育竞赛制度,扩大体育网络,壮大体育人口。
四、保障措施
(一)提高思想认识,切实加强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文化、体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地方的形象和品牌,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内容。各级政府是实施文体事业发展的主体和责任人,要进一步增强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的观念,将文体事业的发展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作为落实建设安泽文化大县、强县的一件重要任务抓紧抓实。要做到县委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靠上抓,建立和完善文化工作协调机制,把文化体育建设的各项任务列入领导干部任期目标,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一起部署,一起实施,一起检查,一起考核。各部门要在县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通力协作,形成合力,为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外部条件。
(二)落实经济政策,增加对文体事业建设的投入。要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完善文化经济政策的若干规定》以及省、市政府制定下发的有关政策文件。规划期间,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对文体事业的投入,对文体事业投入的增长幅度要高于当年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对政府兴办的公益性文化单位如图书馆、文化馆等,财政要确保人员经费和业务活动经费。重点促进和支持优秀历史文化和民族艺术的繁荣发展。要支持文体设施建设,把文体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建设统一规划;同时,在立项、选址、征地、投入等方面给予优惠,用地实行行政划拨,指标优先安排,有关税费给予减免。建立“公益性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发展引导资金”,用于扶持和引导基层公益性群众文体设施建设。对乡镇文化站实行全额拨款,做到有人员、有编制、有经费、有阵地。加大增加财政对文物维修和保护的资金投入,鼓励社会各界、海外人士采取赞助、捐助等形式参与文物保护。要切实加强文体建设资金管理,充分发挥文化经济政策的宏观调控作用,统筹安排,保证重点,集中力量办大事,提高投资效益,防止重复建设。各级财政、审计和监察部门要加强对各项文化建设资金征收、捐赠和使用的监督管理。
(三)加快体制改革,不断优化文体发展运行机制。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逐步建立起统一管理文体事业和文体产业的管理体制。理顺政府主管部门与文化市场、文体事业单位、文体企业的关系,实行政企分开、政事分开,使政府主管部门从“办文化”转向“管文化”,真正成为履行政府管理职能的机构,使文体企、事业单位真正成为市场主体。大力推进文体资源的重组,加强跨部门、跨领域的联合,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实行优势互补,进一步形成文体工作的合力。增强安泽县文体产业的发展后劲。推进文体事业单位内部改革。对公益文化事业单位由政府给予财政保障,加大投入,确保其稳定健康发展;对公益性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政府给予财政补助,扶持发展,同时鼓励其积极开拓市场,通过多种渠道发展壮大自身;对经营性文化单位,政府给予政策扶持和引导,实行独立的经济核算和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公开、公平、公正操作,全面实施全员聘用制,改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或作品项目管理,以岗设人,量化指标,严格考核,兑现奖惩;在分配机制上,实施工效挂钩,优劳优酬,加大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分配倾斜的力度,拉开收入分配差距。健全和完善文体企事业单位的社会保障制度。
(四)加强队伍建设,重点培养和引进一批文化体育人才。
坚持引进和培养并重的原则,在文体系统广聚一批管理人才、技术人才、创作人才、研究人才、经营人才。一方面,根据需要,每年引进1—2名有成就、有影响的紧缺人才;另一方面,采取集中辅导、个人自学和选送进修等形式,对现有人员进行培养。规划期间,全系统新引进硕本科生不少于10名;培养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10名。要努力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环境,确立以业绩为取向的人才价值观,在职称评定、成果评奖、工作考核等方面,打破学历、资历的限制,以创新能力、创作研究成果和经营管理实绩为主要衡量标准,确保优秀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活。要根据“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和“不求所在、但求所为”的原则,广泛招揽一些文化名人为我县文化建设服务。要建立安泽县文化体育人才信息库,充分发挥广大基层文化工作者和业余文艺骨干在发展文化中的作用。
(五)加强文化法制建设,繁荣、规范文化市场。在文化法制建设中,要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互联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等国家和省颁布的法律法规;县文化行政部门要依法行政,加大执法工作力度。不断改善执法工作条件,进一步充实文化市场稽查力量,不断提高文化市场稽查工作人员的思想和业务素质;文化市场管理人员要加强法律法规的学习,继续推行执法公示制度,规范管理程序,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廉洁自律,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继续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宣传、普及文化法规知识的活动,使文化法规深入人心。县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要加强对乡镇文化市场执法工作的指导管理和协调。
第四篇:文体广电工作汇报材料
灵台县文体广电工作汇报
灵台县文体广电局(2010年12月 日)
下面,我就文体广电工作做以汇报,不妥之处,请领导批评指正。
一、基本情况
灵台县文体广电局是今年机构改革后,原县文化体育局、县广播电影电视局合并组建的,加挂灵台县旅游局牌子,主管全县文体广电旅游工作。下属单位有县广播电视台、县博物馆、县文化市场稽查大队、县文化馆、县图书馆、县体育中心、县广播电视网络中心、县秦剧团、县电影公司共9个单位。
全系统县城内现有职工181人,其中正式职工149人,临时聘用人员32人(博物馆13人、秦剧团15人、图书馆2人、文化市场稽查大队1人、局机关1人);科级领导干部34人。设局长1人、副局长6人(5人兼职下属单位主要负责人),均为党组成员;设总支书记1人、副书记1人;主任科员4人。
县图书馆有馆藏图书近6万册;县博物馆有馆藏文物7269件,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3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7处,是全省文物大县;县广播电视台开办了《灵台新闻》、《百姓天地》、《大戏台》、《灵台文物》等10个自办栏目,每天播出时间达8小时。广播综合覆盖率为99.29%,电视综合覆盖率为97.78%。有线电视开通13个乡镇,主要集中在镇区及毗邻村社,全县共有6万余人可收看34套电视节目。全县有线电视用户7140户,展演二等奖;戏剧《天之娇女》获平凉新创剧目调演特等奖;歌伴舞《红色记忆》荣获“甘肃省2009爱国歌曲大家唱社区文明成果展演”三等奖 ;秦腔历史剧《皇甫谧》获第五届中国秦腔艺术节优秀剧目奖、优秀组织奖,同时,该剧还获甘肃省纪念改革开放60周年新创剧目调演剧目二等奖以及19个单项奖。尤其是去今两年投资120万元,精心创作排演的大型秦腔历史剧《皇甫谧》,在第五届中国秦腔艺术节和晋京成功演出后,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好评,在甘肃日报、青海日报、平凉日报和有关网站媒体进行了突出报道,为我县戏曲工作写下了浓墨重彩的崭新一页。从今年10月份起,该剧在全省14个地州市和86个县区开始巡回演出,目前此项工作正在进行之中。
三是精心策划,社会联动,文化活动绽放异彩。2007年以来连续举办了“灵台风情”、“灵台风韵”、“盛世欢歌”广场文化周活动和迎国庆“荆山之秋”系列文化活动,组织开展了民俗、音乐、舞蹈、戏曲、综艺、秦腔等各个门类的专场演出,“文化周”已成为全县人民的文化大餐。积极开展“千台大戏送农村”、“三下乡”活动和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工程,组织乡村秧歌社火调演、农民运动会、秦腔自乐班演唱会等大型群众文化活动,组团参加省市文艺演出及比赛,极大地丰富了全县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为加强全县精神文明建设和创建和谐社会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同时,今年还成功举办了灵台煤炭资源勘探告捷庆祝大会、“神奇崆峒,养生平凉”旅游推介等文艺演出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全县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四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舆论宣传引导有力。坚持“精办新闻、提高质量、发挥优势、多出精品”的原则和“把握大局、扩大服务”的指导思想,突出“新”、“快”、“广闻博采、寓教于乐、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特色,开办和制作播出了一系列思想性强、内容实在、形式多样、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出中获得巨大成功;多方申报,使皇甫谧历史文化被载入中学《中国历史》、《语文》等全国通用教科书。灵台县皇甫谧针灸术被省文化厅列入甘肃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功注册了皇甫谧商标,涉及37个相关行业390多个类别。
六是查防并举,夯实基础,文化遗产保护成效显著。我县文化积淀丰富,出土文物种类繁多,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全县共保护收藏出土文物上万件,国家、省、市调展及收藏约3000件,县博物馆收藏7000多件,其中县博物馆藏国家一级文物44件,二级文物441件,三级文物1166件。灵台灯盏头戏、皇甫谧针灸术被列为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白事唢呐曲牌、木偶戏等13个项目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泥塑、麦秆画等95个项目列入县级保护名录。
七是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目前,全县有民营文化经营单位160多家,从业人员540多人。2007年成立了县文化市场稽查大队,依法对文化经营场所进行监管。2009年县上成立了文化产业发展协会,加强了行业自律,促进了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开发馆藏西周青铜器文物仿制品5种8类3400多件(套)、印制《灵台碑林墨迹》2000套。
三、“十二五”期间文体广电事业发展思路
今后五年,全县文体广电工作将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及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进一步繁荣全县文体广电事业为目标,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市场体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繁荣文艺创作,传承开发文化遗产,规范广播影视和文化市场管理,拓宽文化产业开发路子,稳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文体广电事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增强我县文化软实力和文化竞争力,努力满足城乡干
县文体广电事业繁荣发展。
(一)切实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1.实施灵台文化体育中心建设项目。总投资15000万元(其中:国投12000万元,县级自筹3000万元),建设占地150亩,可容纳5000人的文化体育中心一处。内设体育中心、皇甫书院,整合图书馆、文化馆、群艺馆、文艺戏曲排演厅、民俗文化陈列馆。项目建成后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文艺戏曲表演、书画创作展览、图书借阅阅览以及举办或承办各类体育竞赛、体育活动为主,亦可举办大型文化活动和群众文艺活动。
2.实施省、市、县级广播电视节目无线覆盖工程。项目投资480万元,争取省市投资350万元、县级自筹130万元。建设内容为:在胡家塬转播台增设u波段1kw发射机和300w调频发射机各3台,转播省
一、市台、县台电视节目及调频广播;在县域西部朝那镇实施无线覆盖工程,增建朝那发射台,设立50米自立铁塔,新建5间机房,购置部分设备,重点解决电视信号无法覆盖西部朝那、龙门、梁原、上良、星火五乡镇的问题,实现中
一、省
一、市台、县台电视节目以及中央一套、省一套广播、市广播节目全覆盖。
3.完成40个高标准农家书屋建设工作。在全县已建成农家书屋中,根据农家书屋房舍、基本设备情况、管理制度落实情况、借阅运行情况,建成40个高标准农家书屋。每个书屋图书1500册以上、品种500种以上、电子音像制品100种(张)以上,有面积20平方以上的图书室、可供10人以上共同阅览的桌椅,配备专职管理人员1人,文献资料排架管理规范,安防设施齐全,书屋管理运行正常。
4.完成广电网、互联网和电信网三网融合的体制改革工作。继续扩大乡镇街道有线电视网络,新增农村有线电视用户1000户。
优势资源的主题歌曲,并通过各类活动传唱,从而进一步提升灵台的知名度。
2.做好秦腔历史剧《皇甫谧》精品创作工作。年内,投资200万元,聘请国家级编剧、导演、作曲、舞美对《皇甫谧》进一步进行打造、提升,争取使该剧进入国家“五个一”工程。同时,精心准备,继续开展新编大型秦腔历史剧《皇甫谧》剧赴14个地州市及86个县区巡演活动,不断扩大皇甫谧文化的对外影响力。
3.鼓励和支持县内文艺工作者运用多种文艺形式和艺术手段全方位展现灵台地域特色的文化内涵,形成品牌文艺成果的规模优势和整体效应。新排剧目2本,折子戏7折,小戏、小品2个;在省、市刊物发表书画作品10幅以上。
4.年内新增纸质图书5000册,电子图书2万册。5.加大皇甫谧文化开发力度。年内,积极筹措资金,争取《皇甫谧》电视剧开机拍摄;出版法文、日文、德文等8种版本的《皇甫谧遗著集》;考察研究皇甫谧生平游历、事迹以及后世沿革,编写出版《皇甫谧正传》。
(四)精心开展群文群体活动
1.积极开展送文化下乡和“千台大戏送农村”活动,依托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指导乡镇开展各类群众文化体育活动,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2.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抓好健身辅导和培训工作,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完成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30名,积极选派人员参加省市一、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
3.抓好重大节庆文化体育活动的开展。精心筹备,组织开展庆祝建党90周年系列文化活动;继续举办广场“文化周”活动,丰富城区居民文化生活;在元旦、春节、国庆等节日期间,组织开展各类文艺演出、书画展览活动,努力营造欢乐祥和的
才队伍建设和文化帮扶工作;全力开展文化普查工作,对全县各类文化协会、文化组织、文化能人、古今文化艺术作品等进行全面普查清理,建立台帐,做好保护开发工作;发挥文广系统现有人才及阵地资源,开展干部、职工、居民培训和学生假期音乐、舞蹈、美术等培训;完善机关工作体制、创新机制,创建学习型、效率型、务实型、创新型和谐单位;全面加强党建、综治、信访、安全及工、青、妇等工作;组织干部职工参加各类知识竞赛、在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进一步提升全系统干部职工理论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开创文体广电工作新局面。
(八)先进典型抓建
1.实施灵台文化体育中心建设项目。总投资15000万元(其中:国投12000万元,县级自筹3000万元),建设占地150亩,可容纳5000人的文化体育中心一处。内设体育中心、皇甫书院,整合图书馆、文化馆、群艺馆、文艺戏曲排演厅、民俗文化陈列馆。项目建成后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文艺戏曲表演、书画创作展览、图书借阅阅览以及举办或承办各类体育竞赛、体育活动为主,亦可举办大型文化活动和群众文艺活动。
2.省、市、县级广播电视节目无线覆盖工程。投资480万元,争取省市投资350万元、县级自筹130万元。建设内容为:在胡家塬转播台增设u波段1kw发射机和300w调频发射机各3台,转播省
一、市台、县台电视节目及调频广播;在县域西部朝那镇实施无线覆盖工程,增建朝那发射台,设立50米自立铁塔,新建5间机房,购置部分设备,重点解决电视信号无法覆盖西部朝那、龙门、梁原、上良、星火五乡镇的问题,实现中
一、省
一、市台、县台电视节目以及中央一套、省一套广播、市广播节目全覆盖。
3.谱写反映灵台特色文化和丰富资源的主题歌曲。年内,聘请著名作曲家、作词家,谱写一首反映商周文化、皇甫谧文
第五篇: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2011—2015)
成都高新区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2011—2015)
中医药事业是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是贯彻落实深化医药体制改革、缓解“看病贵、看病难”等社会热点问题的重要途径。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加强和促进高新区中医药事业发展,根据《成都高新区管委会关于印发<成都高新区社会事业发展规划(2008—2012)>的通知》,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期间全区中医药事业回顾
(一)基本情况
2007年,高新区启动了社区卫生综合配套改革。改革前,全区面积87.5平方公里,服务人口32.8万,辖5个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个、乡镇卫生院3个,卫生技术人员226人。目前经区划调整面积扩大到130平方公里,服务人口52.9万,辖6个街道,建成肖家河、芳草街、石羊、桂溪、合作、中和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7家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卫生技术人员达413人,执业医师总数181名,配备中医类别执业医师72名(主治医师47人),占医师总数39.7%。高新区通过卫生综合配套改革构建起“政府建、街道管、三级考、社会评”的具有高新区特色的社区卫生服务管理新模式,实现了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全覆盖、区域社区卫生特色服务新突破。
(二)主要成绩
“十一五”时期,高新区中医药事业快速发展,服务体系日趋完善,疾病防治能力显著增强,服务覆盖面显著扩大,中医药文化不断普及,在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和促进高新区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1.中医药发展政策环境不断优化。中医药服务融入社区“六位一体”功能中,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发挥了中医的独特作用。全区所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均纳入医保定点单位,针灸、火罐、刮痧等中医适宜技术均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2.中医药服务体系基本健全。全区形成了以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为龙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为主体,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基础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联系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著名专家教授,实行专家包片责任制,通过巡诊、坐诊、示教等方式指导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中医药服务。
3.中医药机构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加强中医药机构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中医馆,设置中医科、名中医工作室、康复理疗室等科室,不断改善服务条件。加强了中医内涵建设,推广14项中医药适宜技术。开展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增强中医药应对“甲流”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艾滋病、肝炎等重大疾病的防治能力。全区100%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100%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一级科室设置中医科;57.1%的社区卫生服务站以提供中医药服务为主。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评为“成都市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中心”。
4.中医文化建设和科普宣传蓬勃开展。通过中医药健康教育、文化理念宣传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中医药文化。广泛开展了中医药科普宣传及周末名中医义诊活动。开展了“弘扬传统医学、服务大众健康——创建全国社区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大型宣传活动”、“高新区中医适宜技术大赛”等活动,利用多种形式向居民宣传中医药常识和中医药的特色优势。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医药传统文化博物馆位于成都高新西区,面积5000平方米,展出内容丰富、极具特色,包括中药博物馆、医史博物馆、人体奥秘馆、校史馆和科技成果陈列馆。中医药传统文化博物馆已经省、市团委批准成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经省、市科协批准成为科普知识教育基地。“肖家河中医一条街”建设初具规模,为老百姓提供多种模式的中医药服务,受到国家和省、市中医药管理局的充分肯定,多次在中央电视台等国内大型媒体报道。
大力开展中医知识进社区、进企业、进机关、进高校、进家庭“五进”活动,提升了全区居民的健康素养,群众对中医药知晓率达到90%以上。
5.中医药行业管理进一步加强。改革中医行政审批制度,实施中医坐堂医诊所审批制度。启动中医药标准化建设,规范设置中药房,健全药品管理制度,规范中医药服务秩序,提高中医药行业管理水平。
“十一五”期间,全区中医药发展虽然取得了较大成绩,但发展水平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服务需要,突出表现在:中医药资源配置不合理,城乡居民不能公平享受中医药服务;中医药学科带头人和临床专业骨干缺乏,高层次人才引进不畅;中医学术水平不高、科研能力和专科特色不强;中医药特色和优势不突出。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的政策还需进一步细化落实等问题。
二、“十二五”期间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作为中医工作的出发点。遵循中医发展规律,保持和发展中医特色优势,推动继承与创新,丰富和发展中医药理论与实践。推动高新区中医药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服务。
(二)基本原则
坚持中西医并重原则,把中医药和西医药摆在同等重要位置,促进中西医结合;坚持政府扶持和主导原则,动员各方面力量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坚持继承与创新原则,既保持特色优势又要积极利用现代科技;坚持城乡统筹,全面发展的原则,城乡居民公平享受中医药服务。
(三)总体目标
“十二五”期间,高新区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建设与高新区发展相适应的功能完善、特色突出、方便可及的中医药服务体系;培养一批理论功底扎实、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学术水平较高的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一批中医药特色突出的医疗服务机构。
三、“十二五”期间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和水平
1.科学规划,优化中医药资源配置。坚持城乡统筹,合理布局全区中医药资源,提高中医医疗资源利用效率。基本实现以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为龙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为主体,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基础的中医药服务网络。发挥成都中医药大学及其附属医院在技术、人才等方面的辐射作用,实现各级各类机构的功能互补、梯度支持,形成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中医药服务体系。
2.大力实施“名院、名科、名医”战略。完成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的二期工程建设工作,将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建设成为特色突出、优势明显,设施、人才、管理、科研、服务一流的现代化中西医结合医院。不断提高应用中医药诊疗手段的实效性和规范性。
3.深入开展“中医治未病”工程。传承中医“上工治未病”学术思想,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的“治未病”中心的基础上,培养优秀的中医预防保健人才,开展临床诊断和保健服务。利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根据居民不同体质开展中医体质辨识服务,进行健康指导。
4.推进社区中医药服务。以创建全国社区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为契机,利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积极推广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均具备开展按摩、推拿、足底反射疗法等中医特色服务的能力。促进中医药服务与社区卫生服务六位一体功能的有机融合。依托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强化共建,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中医药服务提供人员、技术支持。
5.大力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总结社区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应用经验,继续组织中医
药诊疗适宜技术的筛选、整理与推广应用。加强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建设。在基层医疗机构中推广不少于20项疗效确切、安全方便、易于操作的中医药适宜技术。针对社区常见病症、慢性病,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验方)的培训推广应用,力争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全覆盖。
(二)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
1.加大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培养引进力度。加强中医药人才梯队建设。加强与高等院校及三级医院中医科的合作,围绕影响临床疗效的主要问题和关键技术,开展科研攻关,以科研带动临床,培养和造就一批高素质的,能自觉运用中医理论和方法指导实践的复合型中医药优秀人才。对副高级以上职称及急需特殊岗位的专业人才,在引进政策上予以支持。
2.强化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完善中医药继续教育制度,提高中医药继续教育的层次、覆盖面和内涵,重点强化中医药经典理论、诊疗护理技能的培训。建立中医药人员规范化培训、岗位培训制度。开展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加强中医护理队伍的专业培训。加强中医药管理人才培养工作。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积极选派人员参加国家、市级中医技术培训,到全国知名的中医院校、中医医疗机构进修学习,聘请知名中医药专家、学者来高新区授课或指导临床。到2015年,全区医疗机构的中医人才梯队结构合理,学科带头人由中医类别高级职称人员担任,医疗机构医护人员中医药知识知晓率达80%以上。
3.加快培养社区中医药人才。实施中医类别全科医师培养计划,加强基层全科医师的中医培训和“西学中”工作。培养40名中医全科医师,并开展社区基层医务人员中医药知识全员培训,培养20名社区中医临床骨干。
(三)提升中药服务水平,打造标准化中药房
全面推广中药配方颗粒、小包装饮片和中医信息化、智能化给药工作,保证中药饮片质量,构建完善的中药质量追溯体系,以更好地发挥中医服务社会的能力。加强中药新药和中药自制制剂的研究应用。依托辖区制药企业和高校药学专业及实验室建立合作机制。加强名医名方开发及名优中成药的二次开发,继续开展对组方合理、疗效确切的中药自制制剂的筛选、研制开发。强化中药零售企业中药饮片调剂能力,打造标准化中药房。
(四)强化中医药自主创新体系建设
加强中医基础研究。遵循中医药自身特点和发展规律,借鉴现代生命科学、系统科学、信息科学等多学科前沿理论、方法及技术,依托高等院校的优良资源,对中医藏象、证候、经络、病因理论及方剂、药性理论等中医药基础理论进行研究。进一步加强四诊客观化识别、中医药研究方法学、中西医比较、中医术语的标准化和国际化表述的研究,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五)推进中医药文化建设
加快中医药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肖家河中医一条街”形象建设和内涵建设,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将中医药文化特征作为建设的重要内容,成为体现和弘扬中医药文化的重要阵地,成为传播中医药文化的公共教育场所。各街道、社区和区属各医疗卫生机构要开设专栏,宣传中医药预防保健知识。加大开展中医药文化进社区、进企业、进机关、进高校、进家庭“五进”活动力度,培养一批优秀的中医药宣讲人才,提升群众对中医药文化的知晓程度,普及有中医特色的防病治病知识。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切实落实中医药相关政策
各街道和有关部门要统一认识,加强领导,分工合作、协调配合,要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四川省中医药条例》和《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经贸发展局负责,优先安排对公立中医药机构的基本建设和其他重点项目,积极争取有利于中医药发展的价格措施,体现中医技术劳务价值。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要支持中医药人才培训与引进工作,优化中医药基本医疗保险政策,扩大中医药报销范围,将符合条件、经有关部门批准的中医特色诊疗项目、中药品种、中药免煎颗粒和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纳入报销范围,鼓励患者就诊中医,积极争取中医药报销比例的适当调整。科技局对区内中医药科研课题项目予以倾斜,扶持中医药科技发展。发展策划局要利用各种舆论工具,加大中医药政策和中医药科学知识的宣传力度,为中医药事业的快速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完善投入和补偿机制
要逐年加大财政对中医药事业的投入力度,落实对各级各类公立医疗机构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以及基本药物制度中药饮片的补助政策。建立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与服务的长效机制。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捐资支持中医药事业。各街道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发展中医药专项资金,重点支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的设施设备、学科和专科(专病)建设、人才培养、中医科研等工作,积极推进中医药事业快速发展。
(三)深化改革,积极发挥中医药的作用
中医药行业要积极参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增大中医药在医改中的比重,发挥中医药在促进卫生事业发展中的作用。在区域卫生规划中,统筹设置中医药机构。鼓励社会资本举办独立的中医药机构,鼓励有资质的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名老中医开办中医诊所,允许符合条件的药品零售行业按照有关规定举办中医坐堂医诊所。加强区域合作,加大开放力度,支持和鼓励成都中医药大学来高新区举办医院和中医药科研机构。公立中医药机构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经营模式、分配体制、人力资源配置等方面,既要体现政府创办的公益性,又要适应市场经济与健康服务的需求。
(四)加强内涵建设,进一步突出中医药特色优势
大力加强内涵建设,强化内部管理,调整中医院诊疗服务结构,增加中医药特色服务,提高中医医疗服务能力。大力加强中医药治疗疑难病、老年病及“治未病”、养生保健等特色优势建设。认真抓好中医药机构药剂室、名医馆等建设。支持有中医药特色、有创新、有临床应用价值的中医药科研项目申报,提升全区中医药学术及科研水平。
主题词:卫生中医规划通知
信息公开类别:主动公开
抄送:市卫生局。
成都高新区管委会办公室2011年7月27日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