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职业道德与法律 模块二任务1
模块二 任务1.依法治国,做守法公民
一、教学目标
1.认知
(1)了解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2)了解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容;(3)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含义;(4)理解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意义;
2.情感态度观念
遵纪守法,崇尚法治;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增强法律意识,自觉维护法律尊严;
3.运用
在日常生活中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二、教材分析 1.教学重点 1)什么是依法治国
2)怎样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2.教学难点:依法治国
三、学情分析
学生虽然处于中职的起步阶段,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与理解能力,但激发兴趣有利于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教学中穿插一些案例,增强教学内容的感性认识。中职学生社会经验与知识水平方面的欠缺,会影响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另外,中职生注意力容易分散,课堂教学中一旦出现疏密之处,他们就会分散精力,而对于感兴趣的内容能保持较高的注意力,并能积极参与。就本节内容而言,依法治国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在教学中注意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自主学习法
五、教学设计
本次任务的主要内容
一、增强遵纪守法的意识,争做守法公民。(重点)
二、坚持依法治国,维护法制尊严。
三、公民守法与法治国家。看图思考
非强制性规则
强制性规则
我们的课堂
我们的环境 校园活动
非强制性规则
校园篇
观看比赛
买票
超市购物
买菜
参观烈士纪念馆 乘坐公交车
非强制性规则
无处不有,无时不在的规则——社会篇
强制性规则
无处不有,无时不在的规则——交通篇
问1:他们自律了吗?——校园篇
校规校纪
需要自律
问2:他们文明了吗?——社会篇
嗬,第一排都站起来了,那就都站着。
先尝尝,看好不好吃。赶紧挤,要不就看不了漫画展了。道德能免费吗?
问3:他们自由了吗?——交通篇
斑马线是行人的自由线 孩子们是自由自在的 不守规则,还有自由吗?
想一想:规则是 ?的需要 ——需要规则,规则可以保证——。
结论:规则和秩序是正常学习工作和生活的需要 是我们享受自由和权利的保证 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需要
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需要
(图)向遵守交通规则的人献花
学习目标
学好法律知识,弄清楚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
一、增强遵纪守法意识,争做守法公民。
(一)法律及其特点P78(重点)
1、法律是由国家制定、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实施的行为规范。
以糯康一伙(2013年3月1号在云南昆明执行死刑)為例说明法律的权威性和强制性。
2、法律具有什么特点呢?
A、法律由国家制定
B、法律具有强制性 C、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D、法律规定了人们的权利和义务
(二)法律与纪律的关系如何?P79 提问:纪律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哪些方面?
• 在公交车上、考试的时候、在课堂、在会场---需要我们遵守什么纪律? • 名句: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就会有集体活动,而有集体活动就需要有纪律约束。
案情:2004年6月6日,重庆市文兴中学高三学生张仁龙因欠学校150元学费,高考参加语文科目考试前被带队老师刘亮扣押了准考证,张因此失去参考语文科的机会。为此,张仁龙把文兴中学告上法庭,要求学校赔偿精神损失费。问:同学们,你认为张仁龙可以这样做吗? 归纳:法律与纪律的区别:P 79 法律由国家立法机关制定,具有强制性,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违反法律的,要法办。
纪律由党政机关、团体、部队、企业、学校内部制订,只要求所属人员自觉遵守。违反纪律的,要处分。
(三)增强遵纪守法意识P80 • 法律的作用:规范、秩序、保护、惩罚 • 纪律的作用:规范、是对法律的补充 问:纪律与自由是否不相容?
法律具有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解决人与人之间的 纠纷或矛盾的作用。
(图示)2010年10月16日晚,一辆黑色轿车在河北大学校区内撞倒两名女生,肇事者李启铭不但没有关心伤者,甚至态度冷漠嚣张,高喊:“有本事你们告去,我爸是李刚!” 2011年1月30 日,法院以交通肇事罪判处李启铭有期徒刑六年。(图示)网吧接受未成年人被罚款2000元。问:为什么? 看图思考
我国为什么要修建长江三峡大坝?建坝的理由
1、驯服长江水
2、利用水力发电
3、蓄水
4、调节长江流域的水资源
5、开发长江的旅游资源
想一想,说一说
如果河水不受约束,会有怎么样的后果? 图片说明如果河水不受约束,就会暴发洪灾
结论: 水只有在受约束的情况下,才能为人类所利用。
问:大家爱自由吗?以下等式成立吗? 自由
= 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不)
试想:
学校如果没有纪律和规章制度,老师想上课就来上课,学生想听课就来听课,每个同学在课堂上想干什么就干什么,那么,校园秩序和教学秩序会怎么样呢?
看漫画:他敢剪吗?理解纪律和自由的关系
总结:纪律和自由好比甲乙两方,它们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自由离不开严明的纪律。自由是在纪律约束下的自由。另一方面,纪律是对自由的保障。真正的自由是在纪律许可范围内行使权利的自由。问:遵纪守法是否可以说到做到? 资料:我们对全国每年上百万起事故原因进行分析证明,95%以上的事故是由违章违纪导致的。我国的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位居世界首位,平均每天有几百人死于车祸,其中中小学生占10%。
问:违章违纪不一定出事故?
出事故必是违章违纪? 综上所述,纪律和法律意识是逐渐养成的,这种意识一旦形成,就具有很强的惯性,它总是在潜意识里告诉我们,可以这样做,不可以那样做,特别是在面对突发事件时,这种惯性作用就表现得更为明显。看故事,说看法:
陈东和苏丽是同一公司的业务员,在工作接触中,两人互有好感,并确定了男女朋友关系。一天,陈东突然拿出一枚戒指对苏丽说:我们结婚吧。苏丽很突然,没有答应,陈东急了,说,“苏丽,我们赶紧结婚吧,拿了结婚证,我们就能赶上单位分房,可以分一套两居室。”苏丽听了,不同意,认为结婚是大事,不能草率,应有充分的准备,以分房为理由草率结婚,不行。由于两人观点上意见分歧,导致苏丽重新考虑与陈东的关系,最后苏丽决定向陈东提出分手,并主动调离了公司。
分手后的陈东很是沮丧,一天他在大街上逛,听到有人问他:“先生,你需要办证吗?”陈东本不想理会,但突然一想:对了,如果我办一个假结婚证不就可以分房了吗?于是,陈东花了200元办了一个他与苏丽的假结婚证,也如愿凭这假结婚证分到了两居室。
陈东以为这事神不知鬼不觉地过去了,谁知三年后,他的妻子小云无意间找出这本假证,也找到假证上的苏丽。苏丽看到结婚证大吃一惊,两个人一齐找到陈东质问,陈东见事情无法再隐瞒,只好和盘说出,并向苏丽赔礼道歉。正当陈东以为事情已经过去时,他突然收到法院的传票,苏丽把他告了。接着,更让陈东无法理解与接受的是,公安局要对他进行行政处罚,单位也要求陈东说明情况并对他作出处分。而他的妻子小云也向他提出离婚。
陈东百思不解,我只是想分一间大一点的房罢,我惹谁了我? 同学们,想想
1.陈东的行为怎么了?违纪了还是违法了?既违纪也违法了
2.为什么苏丽把他告了?侵害了苏丽的姓名权
3.公安局为什么要对他实施行政处罚?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
4.他的单位何以也要处分他?弄虚作假,以实现自己的不合理利益 故事的启示
一是我们每个人都要从思想的高度上认识遵纪守法的重要性,树立“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的观念。
二是每个人都必须自觉遵守法纪,凡事都依法纪办,不要走歪门邪道。三是遵纪守法必须落实到日常生活和工作学习中。
二、坚持依法治国,维护法制尊严P81
1、依法治国的含义: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社会事务。问:依法治国的核心?依宪治国
2、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P82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看图:新的《机动车排放污染防治办法》
比较后谈看法:一视同仁
中国式过马路
酒后骑自行车也要罚
酒后开车重罚 交通事故
3、增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P83 树立和崇尚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要增强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意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包括:
第一,公民在守法上一律平等
第二,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原山东省副省长因违法被判死刑2013。4)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容为:
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公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其中: • 依法治国——核心内容 • 执法为民——本质要求 • 公平公义——价值追求 • 服务大局——重要使命 • 党的领导——根本保证
4、维护社会主义法制尊严 视频:新疆喀什 在我国,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任何人不论职位高低、功劳大小,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例子:艺人含笑、藏天朔因犯法被追究责任。2011年5月17日,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法院一审宣判:高晓松以危险驾驶罪被判处拘役六个月,并处罚金四千元人民币。高晓松一手打造的包括了老狼、叶蓓、阿朵等,曾经为刘欢、那英、小柯、黄磊、朴树、零点乐队、李宇春、林依伦、曾轶可等人写歌或者担任制作人。
• 在我国,坚持法律面前宗教信仰平等(藏族朝圣图)(1)维护社会主义法制尊严的要求P84 • 社会主义法律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具有权威和尊严,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前提条件。
• 法律权威就是法律所具有的尊严、力量和威信。
• 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树立,既有赖于国家的努力,也有赖于公民个人的努力。(2)、维护社会主义法制尊严的途径
依法执政
依法行政
公正司法 法治理念教育 賴昌興潜逃12年被譴返圖
三、公民守法与法治国家 看视频(我不是小偷)
不遵守交通法规的现状:混亂不堪
说明守法与法治关系密切 课堂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是(C)A.服务大局
B.公平正义
C.依法治国
D.党的领导
2.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法治和德治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是(D)A.法治比德治更重要
B.德治比法治更重要 C.法治是德治的前提
D.法治和德治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二、多项选择题 1.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是(A、B、C、D)A.有法可依
B.有法必依 C.执法必严
D.违法必究.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涵除了依法治国外,还包括(A、B、C、D)A.执法为民
B.公平正义 C.服务大局
D.党的领导
三、辨析题
强调法治就会妨碍公民行使自由。
此观点错误。我国的宪法和法律保障公民自由,但我们要认识到自由是法律所允许的自由,不是不受约束的,从这一点考虑,加强法治恰恰是保障公民更好地行使自由权。
课堂小结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内涵以法律为准绳依法行政司法公正基本要求依法治国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和权威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以德治国相结合(涵养道德)教师语:学法、守法、用法,是我们应尽的责任;爱法,是我们应取的态度;每个都要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把遵纪守法转化为自觉的实际行动
视频2013年3月25北海交通事故(生命没有彩排)共勉:以遵纪守法为荣
以违法乱纪为耻
课堂小结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内涵以法律为准绳依法行政司法公正基本要求依法治国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和权威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 以德治国相结合(涵养道德)学法、守法、用法,是我们应尽的责任;
爱法,是我们应取的态度;每个都要养
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把遵纪守法转化为
自觉的实际行动
视频2013年3月25北海交通事故(生命没有彩排)• 与同学们共勉:以遵纪守法为荣 • 以违法乱纪为耻
第二篇:职业道德与法律
职业道德与法律
第四单元 自觉依法律己,避免违法犯罪
第十课 避免误入犯罪歧途
二、同犯罪行为作斗争
一、教学目标
1.认知
(1)了解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观原因,自觉预防犯罪;
(2)懂得职业活动中的各种腐败现象可能构成犯罪,树立自觉防范意识。
(3)培养见义勇为、见义智为的品质,与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公共利益及贪污腐败等犯罪行为作斗争。
2.情感态度观念
要认同法律、自觉守法;树立以守法为荣、以违法可耻的观念,增强未成年人预防犯罪的意识和廉洁自律意识,做守法的劳动者。培养见义勇为、见义智为的品质,同犯罪行为作斗争。
3.运用
全面地、辩证地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学会廉洁自律,做守法的劳动者。自觉依法律己,见义勇为、见义智为,同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二、教材分析
1.教学重点 加强未成年人预防犯罪的意识
未成年人犯罪是全世界的共同问题。当今,未成年人犯罪已在世界范围内被列为继环境污染、吸毒贩毒之后的第三大社会公害。只有加强未成年人预防犯罪的意识,才能自觉依法律己,也才能在此基础上,谈到同犯罪行为作斗争的问题,以及怎样同犯罪行为作斗争,所以这是教学重点。
2.教学难点
培养见义勇为、见义智为的品质
见义勇为、见义智为这是两个道德概念,不属于法律用语。培养见义勇为、见义智为的品质,是本课道德方面的要求。因为特定群体中小学生一般是1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自我保护的能力还很差,见义勇为的后果很可能是以付出生命为代价,所以对未成年人不提倡见义勇为,而是把它作为公民的义务。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优良传统,“不提倡”并不等于反对,而是要让学生认同这是一种高尚的行为的同时,强调见义勇为的方式方法,要见义智为。换句话说,要求未成年人懂得在保证自身安全的条件下见义勇为,要教育学生依靠自己的智慧使用有效手段,结合自己的身心特点进行见义勇为;要避免蛮干,以免导致不必要的伤害和死亡。所以是教学难点。
3.结构线索
本课时的主题是同犯罪行为作斗争。教材首先从加强未成年人自觉预防犯罪意识入手,通过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观原因,帮助学生增强法制观念,自觉预防犯罪;其次提出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要廉洁自律,做守法的劳动者。最后,培养学生见义勇为、见义智为的品质,引导学生提高与违法犯罪行为做斗争的自觉性,在将来走向社会后,见义勇为、见义智为,积极同违法犯罪作斗争。
三、学情分析
由于中职学生是未成年人,进入中职学校学习时间不长,文化知识薄弱,认知水平相对较低,心智还不成熟;还因为思想意识、心理发展不成熟,看问题容易偏激,爱钻牛角尖,加上生活经验的欠缺,容易受到不良诱惑和意外灾害的侵害,个别中职学生误入犯罪歧途。所以对学生而言,需要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同时中职学生思想活跃,个性活泼,对事物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开始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和独立性,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有较强的求知欲,有学习法律知识的积极性,能够增强法律意识,认同法律,自觉守法,培养见义勇为、见义智为的品质,同犯罪行为作斗争。
四、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小组协作活动法、讲授法、任务驱动法等。
五、教学过程
【创境激趣】
[情境创设]
因盗窃罪判刑3年的小华在上小学时,就曾多次有过小偷小摸的行为,逐渐养成了只要是自己喜欢的东西就想尽办法据为己有的不良品性。初中二年级的一天,他从居民家的窗户爬进室内,将钱和首饰偷出,结果被判刑。[问题思考]
●结合上述案例,分析说明未成年人小华犯罪的主观原因是什么?
同学们,未成年人犯罪是全世界共同的话题,它已经被列为继环境污染、吸毒贩毒之后的世界第三大公害。为什么未成年人犯罪如此猖獗呢?隐藏在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
要想弄懂这些问题,我们就要学习有关的法律知识,也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内容,第十课第二个大问题,同犯罪行为作斗争。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16页,看一看教材首先提到什么观点?
一、同犯罪行为作斗争
1.加强未成年人预防犯罪的意识
人的行为是在一定思想的支配下做出的,大家来说一说小华走上犯罪的道路的原因是什么?
很显然,小华之所以走上犯罪的道路,是因为他有小偷小摸的坏习惯,而且认为只要是自己喜欢的东西就据为己有。概括地说,就是贪婪自私,价值观扭曲。那么,未成年人犯罪还有其他原因吗?
学生观察体会,思考讨论,总结归纳。【引思明理】
<设置问题>
1.对未成年人进行预防犯罪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2.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有哪些?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观原因是什么? 请同学们看课本116—117页,我们阅读课本上的案例,再继续总结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
我们先找一位同学来读一读。(略)
读得不错!下面大家一起来分析这个案例,思考以下几个问题。老师把每个问题布置给我们几个学习小组,由各组派代表来总结发言好不好?
①龙某为什么打伤医生李某?
②龙某故意伤害他人受到了什么法律处罚?
③我们青少年应该从中汲取什么教训?
教师结合案例引导学生思考,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为什么要加强未成年人预防犯罪的意识。进一步探讨总结影响未成年人犯罪的因素。找出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大致情形。层层推进,深入探究,及时拓展。
学生认真听讲,阅读教材,交流研讨案例,进行思维整合,解决问题:对未成年人进行预防犯罪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据教材内容回答对未成年人预防犯罪的教育,并结合课本上的案例讨论,分析说明龙某走上犯罪道路的原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由学生总结发言。
(1)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意义
总结:增强未成年人的法制观念,使未成年人懂得违法和犯罪行为对个人、家庭、社会造成的危害,懂得违法和犯罪行为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树立遵纪守法和防范违法犯罪的意识。
(2)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观原因及常见情形
(材料)片刀的“用途”
北京市某中学三个初一的学生,上课传递“片刀已买好”的纸条,被老师发现,经过耐心的开导教育,三个学生说出片刀的用途。其中一个学生的邻居是私营企业主,买片刀是想将其杀死,他们享用企业主的钱财;另一个说他母亲爱唠叨,买刀想趁母亲熟睡时将其杀死,这样就不会有人烦他了。当问及三个学生杀人的后果时,他们都摇头说:“不知道。”一张纸条被及时发现,避免了血案的发生,挽救了三个孩子。
(讨论)上述案例中的三个学生差点误入犯罪的歧途。简要说明他们差点误入犯罪的原因。
总结:三个学生差点误入犯罪的歧途,就是因为认知水平低,法律意识淡薄,价值观念扭曲,不能正确对待父母、邻居和金钱。
归纳:青少年法律意识淡漠,自控力差,认知能力低,价值观念扭曲,缺乏正确的交友观。比如龙某就是因法律意识淡漠,自控力差,价值观念扭曲而走上犯罪的道路,给他人、家庭和自己带来严重的损害。由学生叙述: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大致情形。(略)
(3)中职学生如何自觉预防犯罪
讨论总结: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社会公共规范,树立自尊、自律、自强的意识,增强辨别是非和自我保护的能力,充分运用法律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同学们,我们不仅要在中学阶段预防犯罪的发生,健康成长,还要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
2.廉洁自律,做守法的劳动者
看书第118页中间的案例,思考下列问题。
<设置问题>
1.程某是怎样一步步走上犯罪道路的?
由学生据教材相关内容总结回答。(略)
阅读课本118--119页相关链接的内容,归纳总结刑法中规定的职务犯罪都有哪些。由学生讲述。(略)
生活中有阳光就有阴影,有光明就有黑暗。说一说: 2.我们在职业生涯中怎样防范犯罪?
学生分组交流研讨,自主合作,探究问题。
(试一试)写出一个小贴士:预防犯罪的小提示
同学们,我们不仅要自觉预防犯罪,还要同犯罪行为作斗争。怎样同犯罪行为作斗争呢?首先要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具体地讲就是—— 3.培养见义勇为、见义智为的品质
(小组活动)看书119页下方的案例和图片,讨论回答书上的两个问题:
①结合案例说明面对违法犯罪现象,做到见义勇为的必要性。
②公民还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和方式依法同各种犯罪行为作斗争?
要回答这两个问题,首先要知道什么是见义勇为、见义智为。看课本120页第1自然段。比一比,看谁找得快,看谁找得准。
(1)见义勇为的内涵及其重要意义
见义勇为,就是公民为保护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的人身、财产利益,面对各种违法犯罪行为、自然灾害或者意外事故,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所实施的救助行为。
分析归纳见义勇为的构成要件:一是以保护国家、集体的利益和他人的人身、财产安全为目的;二是具有不顾个人安危的情节;三是实施了同违法犯罪行为做斗争或者抢险、救灾、救人的行为。这三个要件必须同时具备才构成见义勇为行为。
举例:2008年抗震救灾小英雄事迹介绍。(略)2008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介绍。由这些感人的事迹,我们可以看到见义勇为之所以代代相传,生生不息,就是因为见义勇为有着重要意义。哪位同学来总结一下见义勇为的意义?
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有利于弘扬社会正气,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同学们,同犯罪行为作斗争,不仅有高尚的见义勇为行为,也有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看书120页相关链接内容。
比较: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
(思考)未成年人如何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要想回答好这个问题,我们先来做一个活动,P120[互动在线],回答问题:
①结合上述案例,说明如何做到见义智为?
②假如在公交车上遇到小偷行窃,应如何智为?
师生共同讨论回答问题。(略)
(2)见义智为,积极同犯罪行为做斗争
见义智为的内涵就是,面对不法侵害,要依靠自己的智慧作出判断,要采取机智灵活的方法与其斗争,以避免造成更大悲剧和更多不必要的伤害。
如:在公交车上遇到小偷,可采取认亲戚的方式提醒受害者,而不是贸然与小偷打斗;或者打110报警„„等。
因本节课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增强预防犯罪意识,认同法律,自觉守法,培养见义勇为、见义智为的品质,同犯罪行为作斗争。为达到此意图,在教学中设置“交流研讨”环节。【体验导行】 [生活感悟]
下面我们来分析材料中主人公是怎样走上犯罪道路的?(材料)无影“杀手”
2008年7月14号下午五点多,上海浦东曹飞在家中服毒自杀,年仅27岁。在留给家人的遗书上,第一句话是“别碰纸杯,剧毒氰化物”。氰化物毒性很强,摄入几秒钟就使人致死且无救,对其生产、销售、运输都受到严密监控。随后一个多月里,河南的小亮、宁波的李某也因服用氰化钠自杀死亡。为什么受严密监控的氰化钠会落入三个普通自杀者手中呢?经警方侦察发现,它来自哈尔滨杨海东手中。审讯中交代,他从网上查阅信息并从网上邮购过来,然后再加价倒卖给三位自杀者,从中牟利2万元。而且他还有准备寄往全国各地的快递单20多份——危险在扩散。2009年2月13号,杨海东因非法买卖危险物质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七年。
<设置问题>交流研讨,共同提高
(1)私自买卖剧毒氰化物触犯了什么法律?会受到什么处罚?(2)谈一谈杨海东为什么走上犯罪道路?
学生在教师引领下,再次交流研讨、分析案例,结合课件的动态演示,形象理解认同法律、自觉守法的深刻内涵,增强预防犯罪的意识。
在教学中,通过问题的引导,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的案例,边分析案例,边解决设置问题,以此加深学生对重点问题和难点问题的理解掌握,进行预防犯罪的教育。
所设置问题需要学生在观察案例,学习本课知识的基础上,深入思考,找到答案。教师可予以讲解并补充介绍预防犯罪教育的目的和例子,及培养见义勇为品质、见义智为品质,让学生真正懂得违法犯罪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要积极预防犯罪行为,同犯罪作斗争。
[课堂小结]
本课我们学习了解预防犯罪的重要意义,理解掌握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观原因,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廉洁自律,做守法的劳动者,同时要培养见义勇为、见义智为的品质,积极同犯罪行为作斗争。
对照板书总结。利用板书,引导学生就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以便把握法律知识,深化德育主题。
学生参与小结,实现对知识的再掌握,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果。
[课堂练习]
1.2005年4月份一天中午,贵阳市17岁的小蕾在西餐厅为客人服务时,发现客人落下一部价值6000多元的手机,随手装入自己的口袋中,同时还用客人手机给贵州老家打了一个长途电话。在客人返回寻找时,她拒不承认自己拿走手机。在警方调查时,依然拒绝交出客人手机。
(1)你认为小蕾是否构成犯罪?如果构成犯罪,属于什么犯罪?
(2)说一说当我们捡到物品时应该怎么做?
2.2003年3月22日下午4时左右,广州市初二女生小苏坐公交车回家时,无意发现一个男子正盯着一名60多岁用手机与人通话的老太太。突然该男子夺过老太太的手机跳下车,跑出十几米远。小苏见状把书包抛在地上,跳下车追歹徒。曾是足球队员的她飞起一脚踹了过去,歹徒像足球一样在地上翻滚,挥手一刀划过了小苏的腋间。随后歹徒抛下抢来的手机,穿过数十个围观者扬长而去。当时没有一人上前助见义勇为的小姑娘一把,而老太太拿回被抢的手机,仅说了一声“谢谢”后就不见了人影。一名摩的司机则称赞小苏:“好样的!”晚上小苏洗澡时才发现伤口,被送到医院缝了六针。
(1)谈谈怎样看待小苏的见义勇为?
(2)面对歹徒时,我们该怎么做?
运用上述两个案例材料进行课堂练习,利用案例强化认识,通过解决设置问题的活动渗透德育教育,进行能力升华。学生学以致用,结合本节课所学知识分组交流讨论、分析案例,深入思考,强化守法意识,提升德育主题。
[课后作业]
1.完成学生用书[素质演练]部分练习题。
2.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以“见义勇为”为题,写一篇演讲稿。(不少于500字)
学生通过实践性作业,分层次巩固知识,提高认识。
[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思路:创设案例情境——设疑探究——启迪思维——激趣导思——引导学习——巩固提高——能力升华——学以致用。
在教法学法上,以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为主,用案例作教学主线贯穿本课知识,精心设置问题,步步深入,激趣导学,根据案例从不同角度设计分析问题,通过学习案例让学生掌握教材知识。同时,进行多种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在知识教学中渗透品德教育。整体思路清晰,线索明朗,理论与实际契合度高,课堂教学效果较好。不足之处,还需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拓展知识、创新能力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第三篇:职业道德与法律
甘肃省山丹培黎学校2012—2013学年
A 道德品质
B 道德理想
C 道德原则
D 道德规范
10.即使在个人单处,无人监督,也坚守自己的道德信念,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这种道德修养方法是
名姓《职业道德与法律》第一次月考试卷
()
A 养性
B 内省
C 慎独
D 顿悟
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6分)
四、多项选择题(每题4分,共16分)
密封装订_1.职业礼仪 1.下列关于自尊的理解,正确的是()____2.职业道德 A.自尊的表现是受到赞扬时高兴,受到批评时难过、伤心 ____3.内省
B.平凡并不代表没有自尊,关键的是必须做最好的自己 ___
二、填空(每空1分,共11分)
C.自尊的人有着较强的荣辱观,能够自觉地约束自己
____1.认识自我是人生的起点。一个人正确________自己、接受自己的程度高低,决定着他适应 D.自尊的人善于自我解剖、自我反省、敢于正视并改正自己的短处 _号_______能力的强弱。
2.健康人格的基本特征有()
学2.自尊即_______________,是在接受自己_______________的一种积极心态。A.有良好的身体素质 B.有良好的情绪状态 3.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是,,C.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D.有良好的外表形象,3、从个人发展的层面上看,良好的道德有助于()____
4、职场最大的礼仪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A.塑造正面的道德形象 B.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___
三、单项选择(共10道,每题2分,共20分)C.激发人的工作潜能 D.促进事业发展 ____1.下列自我认识中,不恰当的一项是()
4、从小事做起,涵养职业道德,必须()
____A.自我认识要建立在客观分析自己的基础上 B.不必向别人学习A.立足岗位,脚踏实地 B.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__级 C.每个人身上都有优点,也有各自的不足之处 D.人人都有自己的观点 C.从点滴小事做起,把细做好 D.凡事都要亲力亲为.班 2.“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体现了公民基本道德的()
五、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
A.明礼 B.勤俭 C.自强 D.敬业
1.正确认识自己,就是自我欣赏、自我评价。
3.“爱岗敬业”是对从业人员()的基本要求。2.个人的自尊自信高于国家和民族的自尊自信。
_ _ A.工作态度 B.职业技能 C.事业意识 D.职业理想 3.个人礼仪修养的核心是养成高超的沟通技巧。
_ _4.文明礼仪要从小培养。从严要求,才能形成良好习惯。
_ _ 4.职业礼仪的最高境界是()
__5.交往礼仪在不同的场合的要求是相同的。
______ A.敬业 B.守业 C.奉献 D.牺牲 接受礼仪约束的人,被认为是符合社会要求的人。
(______5.()是企业形象的最好代言
7.自省就是只又在需要的时候自省就可以了,没必要经常去自省
________ A、广告宣传 B、员工的良好形象 8 在人际交往中,要容纳不同的观点、看法和行为,做到求同存异。
____9.在交往中,对于自己不喜欢的对象要疏远排斥。
别__ C、企业的良好管理 D、低廉的产品价格
10.人格魅力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在实践中通过不断磨炼而提升。
_级__
6、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是()、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六、简答题
A.爱国爱企、明礼诚信 B.爱国守法、明礼诚信 1.简述良好道德的作用。(6分)C.爱岗敬业、诚实守信 D.遵纪守法、诚实信用
7、职业道德的核心是()
A.为人民服务 B.顾客是上帝 C.爱岗敬业 D.公私兼顾
8.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是()
A.爱国主义 B.为人民服务 C.集体主义 D.诚实和守信
2.如何养成讲文明、有礼仪的好习惯?(5分)9.一种道德行为多次重复出现,就会成为一种习惯,这种习惯即成为
()))))
()6.自觉地)
()()))
((((((3.谈谈你对慎独的认识和理解(5分)
材料分析
1.童杰从走进公司的第一天起,就牢牢记着老师的那句话:“每天多做一点点,便是成功的开始;每天改进一点点,便是卓越的开始。”他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晚上都要问自己三个问题:(1)今天我多做了什么?(2)今天我改进了什么?(3)明天还有什么可改进的?
十几年后。他成了公司研发部首席工程师。当人们问到他成功的秘诀时,他轻松一笑:“每天20分钟的冷静反思,胜过一堆豪言壮语。”
结合所学的知识,将自己的感悟写下来(5分)
2.小何毕业后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可是没几个月他就干不下去了,原来是她不能适应那里的工作环境和人际关系。她不喜欢在那个上司的手下做事,同事之间的摩擦也让她十分烦恼,她感到郁闷、烦躁,有时忍不住发火,结果人际关系更加紧张最后丢到了这份工作。
你从小何的工作经历中获得了什么启示?(5分)
1.(1)交往礼仪的基本要求是什么?(3分)(2)遵守交往礼仪有什么作用和意义?(3分)
(3)自觉践行交往礼仪规范,首先要养成遵守交往礼仪的习惯。请结合实际,谈谈中职生应从哪些方面做到这一点。(5分)
第四篇:职业道德与法律
<<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考核标准
一.考核目的。
通过教学考核,了解教学目标是否达到、教学方法是否有效。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水平,反思学习方法是否科学有效,以便发扬成绩、找到差距、明确方向;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由此产生成就感,激励自己更好地学习、更快地进步。使教师透过教学效果反思自己的教,以便发扬成绩,改正不足,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
二.考核原则。
教学考核应遵循以下原则:客观、公正;激励学生进步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全面考核。
其中的全面考核,要求对学生从知、信、行三个维度予以考核,尤其重视考核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日常行为表现和良好习惯的养成;要求既考核学生的学又考核教师的教。
三.考核方式。
考核的主体包括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实践单位的相关人员。考核学生的学,包括教师对学生的考核考核、学生的自评互评、家庭和社会的考核。其中,教师对学生的考核考核,包括日常表现考核、学习成果鉴定、纸笔测验、学期评语等方式;学生的自评互评,包括学生的自我反思、收获和进步的总结、学生之间的相互考核等方式。考核教师的教,包括听取学生反映、教师自我反思、征求其他教师意见、教学督导评估等方式。
四.考核标准。
学习考核分为认知考核、情感态度观念方面的考核、行为表现考核。
认知考核分为“了解”、“理解”和“运用”三个层次。“了解”指知道有关的知识和原理,能够再认或再现;“理解”指对有关知识和原理能较全面、较深入地把握;“运用”指在理解的基础上,能恰当地举例说明所学的知识和原理,运用知识对具体问题做出分析和判断,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观念方面的考核,以与具体情境相适应的正确情感、态度和观念为标准,考核学生不良情感、态度和观念的变化情况,正确情感观念的体验和内化情况,以引导学生积极进步。
行为表现考核分为课内外学习表现和日常生活践行道德和法律的实际表现。以道德、学校纪律和法律为标准,实事求是地考核学生的学习表现和日常行为表现。发现学生的优点并激励其进步;指出存在的问题,使之明确努力方向。
教师“教”的考核,包括教师对课程定位的把握、教学原则的贯彻、教学内容的理解、教学资源的开发、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教学过程的驾驭,以及学生积极性是否调动起来、教学效果是否良好等。
第五篇:职业道德与法律
职业道德与法律
1.中职生应该如何提高宪法意识?
答;重视培养和提高中职生的宪法意识
A.培养宪法意识,就必须要普及宪法知识,让中职生对宪法都有所了解。
B.宪法需要社会化和生活化,稳定的宪法意识是在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的。
2.简述当合法利益受到非法侵犯时,我们应当通过哪些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答;法律服务、法律援助、非诉讼途径和诉讼途径。非诉讼途径主要指:投诉、调解、裁决、仲裁、申诉等。诉讼是我们最权威、最有效、最正规和最终的维权途径。
维护合法权利的途径有哪些? ①直接找侵权者交涉;②向有关管理部门申诉;③运用法律武器进行自我保护。
3.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有哪些?
答;一)停止侵害;
(二)排除妨碍;
(三)消除危险;
(四)返还财产;
(五)恢复原状;
(六)修理、重作、更换;
(七)赔偿损失;
(八)支付违约金;
(九)消除影响、恢复名誉;
(十)赔礼道歉。以上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可以单独适用,也可以合并适用。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除适用上述规定外,还可以予以训诫、责令具结悔过、收缴进行非法活动的财物和非法所得,并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处以罚款、拘留。
4.劳动合同应当具备哪些条款?
答;
(一)用人单位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
(二)劳动者的姓名、住址和居民身份证或者其他有效身份证件号码
(三)劳动合同期限
(四)工作内容和工作地点
(五)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
(六)劳动报酬
(七)社会保险
(八)劳动保护、劳动条件和职业危害防护
(九)法律、法规规定应当纳入劳动合同的其他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