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如何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浅议如何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党的十八大明确要求,加大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文化建设的扶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把文化体制改革纳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布局。可见,国家对文化这个软实力建设的重视,然而农村文化建设在整个国家文化建设所占比例较大,因此,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显得至关重要。**市从上至下把文化建设摆上重要的工作位置。**县农村文化建设发展不均衡,这与**的经济发展不相适应,与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不相适应。所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不容忽视,必须想方设法,拓宽思路,创新举措来解决面临的问题。
一、转变观念,营造文化建设氛围。转变观念首先应从政府做起,各级政府要切实转变“重经济轻文化”的思想观念,将文化建设摆在和经济建设同等重要的地位,牢固树立“大文化大发展”的观念,不遗余力地抓好文化建设。其次农民要转变观念。农民要转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观念,培养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树立积极向上的文化理念,自觉为农村文化建设添砖加瓦,成为农村文化建设队伍的主力军。再是社会要转变观念。政府要加强宣传引导,让全社会转变观念,在人力、财力、物力上予以大力支持,尽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农村文化建设的良好氛围。
二、科学规划,推动文化均衡发展。在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美丽乡村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农村文化建设,统筹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体育、青少年和老年活动场所的规划建设和综合利用,尽量做到相关设施能同建共享。要把农民的实际需求作为建设的方向,不搞千篇一律的样板工程,不做统一标准的设施建筑,要因地制宜地建设文化基础设施,可以一次规划分期实施。要立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城乡一体化,达到文化均衡发展的目标。
三、创新机制,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基层文化工作开展的如何,文化队伍建设是关键,要建设好基层文化队伍,可以探索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组建专业队伍,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撑。首先需要培养文化艺术专业人才,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采取“对外招考、对内选聘”的方法,在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的同时,梳理本地的人才资源,从学校、民间选聘优秀人才对他们进行专项培训,充分发挥他们在乡土文化传播中的巨大作用。通过定人定岗,着力培养文化经营管理人才,提升文化站开展和组织农村文化活动的能力。建立一支有一定素质和业务能力的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包括农家书屋的管理、公益性电影的放映等农村专职文化员队伍,让文化的触角进一步延伸到村、组、户。二是因地制宜,培育和发展地方特色业余文化队伍。深入挖掘地方的各类文化资源,以地方特色为抓手,组建民间表演、管理团队,推行市场化运作,实现文化创收,达到以文养文,不断发展壮大地方特色文化业余文化队伍。三是千方百计激发农村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文化主管部门和文化单位要不断探索和建立能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工作机制,尤其是能够广泛调动农村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采取有效措施,使基层文化工作者人尽其才、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可以根据农村文化工作的需求,设置文化工作岗位和专业技术岗位,充实农村文化工作力量,发挥精神和物质双重激励作用,对在基层文化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予以表彰,给予重奖。
四、坚定不移,加快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农村文化活动要有场地,因此首先必须建好文化设施。要建好文化设施,必须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组为重点,大力推进农民文化活动广场、农家书屋、农民健身休闲中心等基础设施。其次要管好文化设施。要建立健全农村文化设施管理规章制度和运行机制,文化管理部门统一对设施服务使用情况进行监督管理,防止随意改变用途和性质。加大对农村文化设施使用情况的考核,提高地方政府对农村文化设施的重视程度,提高公共文化设施使用效率。同时,还要千方百计用足用活现有文化设施,推动文化资源与教育、科技、体育等资源的互动发展,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现有文化设施的利用率。
五、落实政策,文化惠民之风吹进农村。要经常开展送电影、送戏、送文艺演出和“三下乡”等文化公益活动,鼓励和组织专业文化工作者到农村辅导基层群众文化活动。要将农村文化建设纳入扶贫计划,建立县直机关、企业对口扶持,加速推动农村文化发展。要保护好农村传统文化,加强对农村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发掘、整理、开发与利用,以“节、俗、赛、展、游”等多种活动形式,突出打造丰富多彩的节庆文化、争奇斗艳的民俗文化、独具特色的赛事文化、合作共赢的会展文化、生态休闲的旅游文化。要培养本土文化。本土文化是农民最愿意接和参与的,近几年,**县举办的文化体育活动以农民群众为参与主体,深受农民喜爱,活动举办比较成功,文化惠民真正落到了实处。
第二篇:农村文化建设
2014 —2015学年
大学生寒假社会实践活动(调研)
题目:有关农村娱乐文化的调研
学生姓名:董会民 学号:201409020121 学院:设计与艺术学院 专业:产品设计 指导教师:李志如
2015年 2月 25 日
摘要
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掌握我市当前农村文化事业现状,摸清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探索促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途径、方式和工作思路,我对新农村文化工作进行了详细调研。在调研中,通过召开座谈会、走访和现场视察等形式对新农村文化现状进行了认真调查和剖析,现归纳整理,形成调研报告。
关键词:文化建设 文化现象 建议、措施
目录
1、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3
2、目前新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4
3、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和建议----------------------6 有关农村娱乐文化建设的调研
山东省曹县魏湾镇董楼村娱乐文化建设
一、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部署下,我市农村文化事业有了较快发展,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总体来看,基础设施有所改善,文化生活有所体现,民间文化有所弘扬,人才队伍相对稳定,文化产业初见端睨,文化市场渐趋繁荣。文化设施建设步伐加快。从我们调研来看,农村现在设有展览、图书、阅览、健身、棋牌等文化活动厅室,配备有相应的活动器材,并正常开放;开辟两处文化广场,广场上配备体育健身器材;平时利用文化活动中心举办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为整合文化资源开辟了一条创新之路。乡镇、村领导文化意识有所增强。从走访调查中,我们感受到乡镇、村的领导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识已逐渐增强。当经济建设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农民的文化需求就更为迫切,文化建设也就显得更为重要,经济发展亟需先进文化来支撑。为此,山东省曹县魏湾镇董楼村已开始将新农村文化建设摆上工作的议事日程。乡负责人对文化建设工作十分重视,首期 投资了45万元,建成了一体的多功能文化大楼。
部分民间文化得到传承弘扬。每个乡镇庙会文化都较为发达。部分乡镇能利用民俗和传统文化开展民间文化活动。送文化下乡活动深受欢迎。县里组织的送戏、送电影、送体育和送图书下乡活动,普遍受到广大村民的欢迎。董楼村重新改组恢复了电影放映队,创造条件,积极实施“送电影”下乡活动,仅2014 年就完成“送电影”下乡495场次,较好地满足了当地农民的这一文化需求。
村民自发性文化活动较为丰富。调研乡镇都能利用重大节日和配合中心工作,组织一些文体活动,如组织文娱演出、棋赛、球赛和联欢会等。乡镇农民自娱自乐、自发性的文化活动较活跃,如组成腰鼓队、舞剑、扭秧歌和小型民间乐队等。近年来由乡镇文化站或当地学校牵头组织的一些文艺节目进行演出,普遍受到好评。董楼村常年活跃着一支宣传队,逢年过节均自发举办文艺演出活动。
二、目前新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我市新农村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对照国家、省市对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要求,差距很大,问题不少,现状不容乐观,乃至令人堪忧。经分析,主要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
1、文化经济政策落实不够,文化事业资金投入严重不足。中央和省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文化经济政策,并要求地方政府对当地文化事业的投入幅度应高于当地经济增长的幅度,但不少乡镇并不能很好、全面地落实相关的文化经济政策,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很少,与经济增长的幅度相比,严重失衡;文化建设不能与经济建设同步,严重错位。
2、文化建设的意识不强,思想认识不到位。不少乡镇、村干部对新农村文化建设意识淡薄、甚至缺失,不能做到对新农村文化建设丰富内涵的整体把握。他们甚至不知道新农村文化建设应该抓什么,如何抓,以致不想抓、不愿抓。他们在思想认识上有偏差,认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是“软任务”,不如搞经济建设,看得见,摸得着,体现政绩明显,长期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同时亦存在畏难情绪,认为文化建设不好搞,费钱费力不讨好,而勉为其难、虚于应付。
3、文化参与积极性不高。调查发现,大都农村文化生活单调贫乏,一些乡镇可谓“文权”旁落,镇村领导干部缺乏先进文化的影响力、号召力和凝聚力;而将引领、导向作用让位与民间“会头”,使得他们在农村“神气活现”、“一呼百应”,建庙迎会请神,以致封建迷信沉渣泛起,赌博打麻将之风盛行。还出现不少假僧假道,摆“水陆道场”;伪装“半仙”算命看病,骗取群众钱财。在这种情况下,先进文化如何能够占领农村阵地?不少干群对此十分忧心。如此现象,固然与大量青壮年且素质相对高些的农民外出打工,留守老少病弱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偏低、认识不到先进文化的重要性有关,但主要原因则是镇村干部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宣传力度不够,工作方法不对路,缺乏相应的组织和因势利导,以致不能调动农民群众参与先进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4、文化阵地建设滞后,村级文化设施奇缺。调查显示:经努力,2014年全县有3个乡镇文化站建成达标,但目前尚有10个未建成镇级文化站。而行政村一级的文化活动场地就更为奇缺,据统计,目前我市27个行政村无正规文化体育活动场所,即使行政村有文化活动室,文化设施也不齐全,图书藏量很小,难以开展正常的文化活动,不能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5、农村文化人才队伍缺失、老化,青黄不接且后继乏力。我市农村因大量劳动力转移,留在农村有文体特长的人才十分缺 乏,绝大部分乡镇没有吹、拉、弹、唱和文学创作等方面的专业人才,也没有专业的文艺辅导人才。村中小学亦几乎没有专业学校毕业的音、体、美教师。所有这些,对繁荣新农村文化造成很大阻碍。乡镇文化站干部队伍也令人堪忧:一是年龄偏大。因近几年进入农村文化干部队伍的年轻人极少,多数人员是在“文革”期间由于宣传需要而培养出的文艺人才,现在他们的平均年龄已在50岁左右。二是水平偏低。这些人的文艺专长大都是靠自悟自学形成的,没有与文化对口的专业学习基础,其专长往往仅停留在“ 会”的层面上,还谈不上“精”、“专”、“博”。三是不够平衡。全市乡镇的专业文化干部布局不合理,多的乡镇达5-6人,而少的乡镇没有1名专职干部。加之这些人员隶属当地乡镇管理,不便于流动调剂,因各乡镇财力和重视程度差异,其人员工资待遇保障不够,亦影响其工作积极性和这支文化干部队伍的稳定。
三、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新农村文化建设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项迫切而长期的艰巨任务。针对当前我市新农村文化建设现状和存在问题,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新农村文化建设工作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以推进。结合这次调查,我们特提出如下对策和建议。
1、加大资金投入,全面落实各项农村文化经济政策。近年来,中央和省市政府颁发了一系列有利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经济政策,我们应不折不扣地执行和兑现。我们应制定新农村文化扶持政策,认真履行“文化事业资金投入率不低于同年当地财政收 入增长率”这一政策,进一步加大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培育文化市场,扶植文化产业。市、乡镇、村每年都要抽出一定的资金用于发展新农村文化设施的建设。各级财政部门应确保文化事业单位的办公经费;相关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及时研究解决因增加新农村文化服务项目和内容而需要增补经费的问题,保证专项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合理分布,并为乡镇文化站、村文体活动室及室外健身场所等设施建设、运作提供一定的资金保障。市与文化工作相关的各部门如文化、教育、体育等主管局和新华书店应积极向上争取文化政策性资金、设施、器材及书刊,用于扶持新农村文化事业,以确保新农村文化建设和各类文化活动的顺利开展。
2、提高思想认识,切实加强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新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干部应强化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意识,进一步增强做好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责任感、紧迫感、使命感和“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自觉性,建立长效机制,积极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事业向前向深层次发展。要摒弃文化建设是“软任务”,搞得好不好,与镇、村工作业绩考评关系不大的错误思想和做法。建议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新农村的文化建设,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与农村经济建设的总体布局调整,真正做到合理、适度、同步发展。
3、培育引进人才,不断强化新农村文化队伍的建设。要搞好新农村文化建设,有一支较高素质的农村文化人才队伍是关键。我们应尽快配齐乡镇文化站专业人员,理顺体制,落实编制,妥善解决其归属、工资待遇等问题,以充分调动他们服务农村文化 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我们从现在起要有意识地解决农村文化队伍老龄化、人才断层和青黄不接的问题。一是要善于发现人才,大胆使用新农村文体能人,不断发展专兼职结合的新农村文化队伍,并通过精心培育、加强业务辅导,逐步提高新农村文化队伍的整体素质。二是积极扶持镇村建立各类文体协会,并指导各类协会组织开展好文艺、棋类、球类等文体活动,激励农民积极参与,引导广大群众自觉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道德风尚。三是从源头抓起,加强新农村艺术师资力量,农村各中小学要辟建好文体第二课堂,设全上满教好音、体、美等艺术课。四是着意引进人才,建议用足并增加农村文化事业编制,在人力资源招聘时,可优先招收文化艺术专业人才和艺术体育类教师安排到乡镇文化站和农村学校。
4、加快阵地建设,充分发挥农村文化设施的作用。我们要充分运用省文化厅的相关扶持政策,积极行动,按达标要求迅速完成乡镇文化站的恢复、扩建和兴建工作。我们应充分调动和发挥乡镇、行政村、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富裕农民的积极性,大力采取“投、引、捐、集、融”资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法,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新农村文化体育事业,尽快构建出各个乡镇有文化站(文化活动中心)、各个行政村有文化(体育)活动室、自然村里有文化活动户、农家书屋等多层次文体活动网络。调查发现,由于农村教育布局调整,小学撤并后不少行政村的小学校舍闲臵,可通过整修开发成为当地村文化活动室。同时,应充分发挥这些文化阵地和文化设施的功能和作用,不得以任何借口挤占、挪用文化站房和文化设施,并加强管理,真正让其用于文化,发展文化事业,开展文化活动,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各类文化需求。
5、发展文化产业,着力打造我市新农村特色文化。我市农村有着丰富深厚的文化底蕴,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必须继承并弘扬我市农村的传统文化,打造新农村的特色文化。我们还应加以创新,让其承载更多更丰富的新内容,变旧文化为新文化;结合具有乡镇地域特色的农民艺术、食品和农产品,以打造新农村的特色文化,并通过有效开发,实施特色文化品牌战略,力争培育出一大批文化名镇、名村和名品。
6、整合文化资源,积极开创农村文化活动新路。当前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加快,农村文化资源和文艺载体日趋丰富,电视、广播、通信网络等资源我们应予以充分开发和利用,农村庙会、会船节和农民自娱自乐的演出等我们要充分加以引领和疏导。我们应加强乡镇、村级组织的文化影响力、号召力和凝聚力,要整合各类文化资源,创造条件、加强宣传,进一步提高有线电视的入户率;有效恢复农村广播网,利用好“大喇叭”;健康引领农民宽带上网;并通过“农家书库”、“农家书香” 工程和“万村体育工程”的实施和推进,学校文化资源与镇村文化资源互补共享,使广大农民了解掌握更多的文化、科技信息,以促进农业生产、丰富农民生活,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各乡镇也要坚持组织开展好农民书画展、文艺会演和农民体育比赛等活动,行政村还可结合文明创建工作搞些成才榜、功德榜和能人榜等文化宣传,让先进文化占领、覆盖广大农村,有效抵制农村封建迷信、黄、赌等活动的蔓延,以科学发展观引导和推动农民 营造自演自赏、自娱自乐和强身健体,崇尚科学、文明的文化氛围。我们要积极组织送文化下乡活动。要不断创新活动方式,丰富活动内容,文艺工作者要把新农村建设中的新人新事创作、编排成农民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深入乡、村巡回演出。要建立“常下乡”规划,不拘泥于形式,改进服务,变文化“下”乡为文化“留” 乡,变“送”文化为“种”文化。要继续抓好乡村文化、家庭文化、农村校园文化,推进新农村文化普及工作,提高农民群众文化活动质量。目前,我市农村幅员广阔,各乡镇之间经济发展和文化基础差异很大,为此,对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目标和要求,不能“一刀切”、搞同一模式、定同一进度,应该结合各乡镇实际,制定不同的规划,分类推进和实施;加之,繁荣和发展新农村文化事业,非一朝一夕之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通过实践,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并改进完善,然后逐步在其他镇、村进行推广,从而使我市新农村文化建设工作能够更快推进,取得实效。
第三篇: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市人大视察汇报材料
近年来,在市、县人大常委会的监督指导下,舞阳县政府不断加大农村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力度,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大力发展以舞阳农民画为代表的文化产业,创新活动载体,形成了天天有活动、周周有演出、月月有赛事、群众齐参与的可喜局面。舞阳县先后荣获全国文化先进县、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中国现代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等多项荣誉。现将我县农村文化建设和舞阳农民画产业发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农村文化建设情况
舞阳县委、县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通过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加快完善群众文化服务体系,有力推动各类群众文化活动深入持久开展。
(一)加大投入,完善设施。文化设施是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基础条件。近年来,我县通过财政投入、向上争取项目资金,深入实施了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家书屋建设等文化惠民工程,加快完善基层文化设施。先后投资1亿多元,建成了县宣传文化中心,完善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综合服务功能,建设了西城文化广场、贾湖文化广场、雷世奥文化广场等一批现代化的文化设施。在建好城区文化设施的同时,更加注重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建成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全县14个乡镇均建成了达标综合文化站,内部设有图书室、电子阅览室、文化活动室、培训室、多功能厅等,其中吴城镇、文峰乡、孟寨镇、姜店乡、太尉镇5个文化站已经实现免费开放。397个行政村均建有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网点和农家书屋,配备电脑、投影仪等设备一套,图书2500余册、音像制品100余盘、报刊杂志30余套,以及书柜、桌椅等设施,免费向群众开放。采取财政拨款、乡村筹资、个人捐款等多种形式,使全县75%以上的行政村建成了村级文化大院和文化活动广场,并且多数广场都建有戏楼,安装有健身器材,确保了群众娱乐有场所,文化活动有阵地。民间艺术团体也得到了长足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全县自发组织的锣鼓队及舞龙舞狮队211个、秧歌队161家,戏曲表演团体23家,电影放映队15个、唢呐班56个、文化娱乐个体经营户120家、广场舞表演队300多家,构建了以县直文化单位为龙头,以乡镇文化站为枢纽,以村文化大院为基础,以文化专业户为补充的多层次、多体制的大文化新格局。
(二)培养骨干,示范带动。县文化旅游中心、乡镇文化站发挥专业优势,采取集中培训、下乡培训、组织外出学习等方式,围绕音乐、舞蹈、戏曲、书法、农民画和民间艺术以及文化设施管理、文化活动组织等内容,每年开办文化骨干培训班80期以上,全县形成了以乡镇文化专干、村文化协管员、基层文化活动带头人、民俗文化传承人等为主的 一批文化骨干力量。姜店乡原文化站长王玉德,退休后发挥自身文艺特长,组织本村热心人士捐款,举办了“戏迷擂台赛”,吸引了本村和周边县区的戏曲爱好者30多人参赛,观众达到3000多人。马村乡花店村象棋爱好者郭进会牵头成立了樊侯祠中国象棋协会,从2009年开始,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初八举办“舞阳中国象棋公开赛”,吸引了包括周口、平顶山、许昌等地以及安徽、湖北、河北等外省的象棋爱好者来舞参赛,国家专业象棋协会多次派出专家前来指导。莲花镇文艺青年杨珂卫, 今年春节期间在镇文化站的指导帮助下,组织举办了“漯河市首届农民春节联欢晚会”,有戏剧、相声、小品、舞蹈、声乐、器乐等20多个节目,群众演员100多人,观众达到5000多人,河南电视台、漯河电视台以及多家知名网站对这场晚会进行了宣传报道。
(三)创设载体,群众参与。我县各级、各部门充分利用各种载体,激发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不断掀起群众文化活动热潮。每逢“双节”、国庆节等重大节日和纪念日,全县都要举办民间艺术大赛、歌咏大赛、书画展览、猜灯谜等各类大型文化活动。如自1988年开始,我县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十六举办民间艺术大赛,至今已举办26届。文化馆、豫剧团、电影放映队等文艺团体,精心编排和筛选文艺节目,以流动舞台巡演、公益电影下乡活动为载体,每年开展巡回义演30场次以上,放映农村公益电影4700余场以上。保和乡根据群众生活需求,大力发展广场舞活动,每个 行政村至少有1支广场舞队伍,参与群众有4000多人,广场舞已成为该乡的一项群众文化活动品牌。九街乡今年举办的民间艺术大赛,33个行政村有26支队伍参赛,参演群众100多人,其中仅马岗村就有4支参赛队伍。莲花镇韩寨村、吴城镇北高村连续多年举办“好媳妇、好婆婆”评选活动,大张旗鼓地对“好媳妇、好婆婆”进行宣传,营造了尊老爱幼的良好氛围。
(四)市场运作,产业引领。群众文化活动作为一项公共行为,往往会遇到资金问题,如果不能妥善解决,活动就难以顺利开展。为此,我县采取“党政搭舞台、群众唱主角、社会办文化、产业作支撑”的办法,在加大财政投入的基础上,一方面,动员社会力量,采取个人捐助、企业赞助等方式,支持文化活动的开展;另一方面,把群众文化活动引入市场,走产业化发展的路子,推动群众文化活动实现可持续发展。如在舞阳农民画产业发展上,通过与河南中烟集团实行“文企联姻”,开发了“万柿如意”题材的系列农民画产品,在全省各地市作巡回展览,并以此为契机,加大农民画衍生产品的开发力度,推出了邮品画、炭雕等一批适销对路的农民画产品,收到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效益。在戏曲文化产业发展上,近年来,受文化市场需求的拉动,我县戏剧团的数量和规模不断发展壮大,现有各类戏曲演出团体33家,戏剧从业人员1000多人,仅2012年就演出4000余场,总收入1200多万元。此外,我县的民间艺术团体贴近群众生活,积极融 入市场,也得到了较快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全县自发组织的舞龙、舞狮、秧歌队372个,电影放映队15个,文化娱乐个体经营户170家,他们忙时搞生产,闲时搞表演,成为活跃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力量。目前,全县已初步构建起以县直文化单位为龙头,以乡镇文化站为枢纽,以文化大院、文化广场为阵地,以文化专业团体为主力,以民间艺术团体为补充的多层次、多体制的群众文化活动新格局。
(五)异彩纷呈,社会和谐。文化盛宴齐开放,万紫千红总是春。我县经常开展的群众文化活动有60多种,且有逐年增多的趋势。如广场舞、大秧歌、交谊舞、健美操、戏曲、书法、绘画、剪纸、体育比赛、传统庙会等,全县60万人口中,经常性参加文化活动的大约在12万人以上,占全县总人口的1/5,每月至少参加一次文化活动的群众在30万人以上,占全县总人口的1/2,全县70%以上的行政村开展有广场舞活动,经常参与的群众达到2万人以上。农村文化设施的不断完善,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搭建了平台、提供了便利,使亲情更浓、友情更深,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倡树了社会文明新风,增强了群众身体素质,弘扬了民族传统文化,促进了家庭矛盾、邻里纠纷的有效化解,群众忙娱乐、忙活动、忙学习,聚众赌博、酗酒闹事等不良现象越来越少,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二、舞阳农民画产业发展情况
舞阳农民画不仅是舞阳优秀民间文化的代表,也是舞阳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突破口,我县按照“抓队伍、建阵地、出精品、树品牌、拓市场”的工作思路,采取多种措施,全力扶持其发展。
(一)抓队伍。成立了舞阳农民画院和河南省舞阳农民画创作基地,把农民画院纳入事业编制,实施县财政全供,公开选拔3名工作人员充实到农民画院。采取举办培训班、研讨会等形式,吸纳更多绘画爱好者从事农民画创作。组织骨干画家到陕西户县、吉林东丰等地参观学习,并先后邀请中央美院、河南大学等文艺团体专家学者来舞指导,努力提升画家的创作水平。去年以来,先后有10名画家成为市美协会员,3名画家成为省美协会员。
(二)建阵地。在县城新西路建成了舞阳农民画创作基地,充实完善了舞阳农民画院内部设施建设,高标准建设了舞韵农民画发展有限公司对外展示销售窗口,不断加大九街乡胡岗村农民画专业村的扶持力度,筹建了舞阳农民画院胡岗分院,重点扶持了新亮画室、明兆画室等一大批专业农民画室,为舞阳农民画创作、交流、展示提供了有效的阵地保证。
(三)出精品。坚持举行每月一次农民画画友会,一季度一次农民画作品研讨会、半年一次农民画工作推进会,每年一届农民画大奖赛,进行农民画创作、培训、交流、展示等活动,激励画家的创作积极性。2012年8月份,在中国 人口文化奖评选活动中,有2幅作品获奖,9月份,在吉林东丰全国农民画展览中,有10幅作品获奖;10月份,在南京(六合)全国农民画展览中,有4幅作品获奖。今年,参加的漯河市首届“金三角杯”书画盆景艺术展,农民画作品荣获一、二、三等奖。组织参加的“漯河建市26周年成就展暨昌建地产集团10周年建设---百名画家画漯河美术作品展”活动,我县17件农民画作品获奖。5月份,参加的首届中国畜牧产业创意文化节“雏牧香”杯创意文化大赛中,我县 6件农民画作品获奖(全国41件获奖)。
(四)树品牌。在利用电视、报纸、互联网等新闻媒体,进行宣传推介的同时,主动策划实施有影响力的宣传推介活动,去年9月18日,与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文联、河南中烟公司在河南艺术中心联合举办了喜迎十八大·我们的生活万事如意舞阳农民画巡回展启动仪式暨专题研讨会,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赵素萍,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王耀、李庚香,省文化厅厅长杨丽萍,省文联主席马国强,省烟草专卖局局长李孟顺等领导出席了活动。在舞阳农民画专题研讨会上,赵素萍部长指出,舞阳农民画有根基、有生活、有潜力,发展前景广阔,要大力扶持其发展。今年5月份以来,舞阳县遴选了200多幅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农民画精品报送到全国“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活动办公室,被选取并制作成平面类公益广告通稿16幅、手机类57幅、展板类27幅、围挡类18幅、电子屏类6幅、提示牌25幅,合计149幅,为公益广告宣传做出了贡献。舞阳县被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列为全国“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创作基地,有5名画家被聘任为公益广告艺术委员会委员。近日先后有《中华儿女报效祖国》、《中国日子呱呱叫》、《中国梦·和为贵》等多幅作品在《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青年报》、《环球时报》、中国文明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等中央主要媒体、期刊杂志和网络媒体上刊发。这是我省首批入围全国“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的绘画作品,也向全国展示了舞阳农民画的独特风格。为向广大农民画作者提供展示交流的平台,进一步加快舞阳农民画发展,把舞阳农民画打造成漯河乃至河南的文化名片,今年11月2日-4日,我县在漯河市科教文化艺术中心举办了第五届舞阳农民画大奖赛颁奖仪式暨展览活动。此次活动共征集农民画作品100余幅,经过大奖赛组委会的综合评审,评选出一等奖1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3个、优秀奖6个、佳作奖70个。此次展出的100余幅作品,既有舞阳农民画的优秀代表作,又有今年创作的新作品,每件作品都凝聚着舞阳农民画作者的心血和汗水,既蕴涵着扎实的传统功底,又呈现出全新的审美趋向,体现了他们对幸福生活的无比热爱。
(五)拓市场。加强与上级文化文艺部门的沟通联络,与省市有关文化经纪公司、各大画廊密切合作,搞好市场对接,努力探索农民画产业化发展的新路径。加大农民画衍生产品的开发力度,推出了礼品画、炭雕、茶具、邮品等一批 适销对路的农民画产品。与河南中烟加强“文企联姻”,开发了 “万柿如意”题材的系列农民画产品,与省文投公司合作开发的农民画产品已成为省委宣传部的馈赠礼品。在市区许慎文化园、金都大酒店等地开设了舞阳农民画展示销售窗口,有效扩大了市场份额和销售渠道。
三、下步工作打算
(一)在农村文化建设方面。虽然当前我县农村文化建设有了好的基础,但要实现长足发展,还面临着资金投入渠道单
一、内容形式缺乏特色等一些困难和问题,需要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予以解决。一是注重借力发展,推动文化活动繁荣。首先,要结合我县实际,重点依靠社会力量来推动群众文化活动提质提速发展。围绕舞阳丰富的文化资源,借鉴外地文化产业开发的成功经验,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吸引有实力的企业采取冠名赞助、注资协办等方式,参与我县群众文化活动的产业化发展,从而实现文企联姻、互利共赢。其次,积极争取、认真落实各类文化惠民项目,由县、乡文化部门牵头,组织群众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更好地满足群众对文化活动的多种需求。二是注重发挥好基层文化骨干的示范带动作用。对全县各类文化骨干、文化活动积极分子进行排查摸底,掌握区域分布、业务水平、带动能力等情况,有计划、有重点地发掘、培养基层众文化活动带头人,确保各重点活动场所有稳定的骨干力量,有力带动基层文化活动开展。三是突出本地特色,打造群众文化活动品牌。我县的 群众文化活动发展,要与本地文化资源有机结合,着力打造舞阳群众文化品牌。要突出抓好舞阳农民画的产业化发展、传统艺术的保护开发,重点打造一批有实力的文艺团体和有影响的优秀作品。对各乡镇,鼓励其结合本地实际,抓好一项或几项有地方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让更多的群众参与其中,为建设美丽舞阳、幸福舞阳不断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二)农民画产业方面。一是加强领导,健全机制。进一步完善工作制度,制定完善各项政策措施,积极争取上级有关部门的政策、资金支持,探索实施舞阳农民创作奖励机制,将其创作数量、质量与自身经济利益相挂钩,重金奖励在全国、全省大型赛事活动中获奖的农民画家,进一步激发广大画家的创作活力。二是强化宣传,打造品牌。进一步加大报纸、电视、网络等宣传推介力度。抢抓中宣部、中央文明办等六部委开展的“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征集活动有利时机,推出一批舞阳农民画精品,打亮舞阳农民画品牌。引导、鼓励画家树立精品意识,提升作品内涵,逐步推出“大师级”名人名画。积极组织参加全国性大型赛事展览活动,持续举办好舞阳农民画大奖赛,不断提高舞阳农民画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培养人才,创造精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创造交流与学习机会,不断提升农民画作者专业素养,瞄准市场创造“四多”作品:多创作人们喜闻乐见、吉祥文化元素的作品,多创作有舞阳地域文化特色和历史文化元素的作品,多创作有现代文化发展方向引领作用的作品,多创作思想内 容丰富、艺术水平高、视觉效果好的作品;加强与大专院校的联系,每年从舞阳招收三十名美术专业的学生,由政府出资委托漯河技术学院代为培养,持续为农民画家队伍输送高素质的年轻画家;现有的画家要用全新的形式培养后继人才——不收学费,还要发工资,也就是让学生为现有的画家复制作品,作品合格由画家署名向市场推出销售,适当为学员发放薪酬和生活费。四是开拓市场,壮大产业。抢抓省委宣传部帮扶舞阳扶贫开发有利机遇,切实加强与省文投公司等的沟通联系,不断提高农民画产品的开发档次和产品种类。努力探索农民画产业发展的新路径,在北京、深圳等地增设一批展示销售窗口,推动舞阳农民画在商品化、市场化、产业化道路上阔步前进。
第四篇:农村文化建设
农村思想文化建设的现状与对策
时间:2008-12-11 08:55 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农民报 进入论坛 手机读报 我要评论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要的任务是发展生产,但是经济发展需要社会发展的支撑,没有一个稳定健康的社会环境系统,经济发展就不能有效带动社会整体的进步,最终还会影响经济的发展。农村思想文化建设,就是农村稳定健康社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认为目前农村思想文化现状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概括:
一是物质生活普遍提高,精神生活却相对滞后
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物质生活质量有了三次大的提高,与此同时,农村的精神文化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和较快提高的物质生活质量相比,农村的精神文化的发展却相对滞后,农民除了看电视外,很少有人看书看报,有组织的、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更是少之又少。
二是束缚解除了,不少封建糟粕却有抬头的倾向
随着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束缚农民自主经营、自主发展、自主创业的各种教条都解除了。随着农村自由程度的提高,农村精神文化生活也呈现出多元、活泼、健康向上的态势。但不可忽视的是,曾一度销声匿迹的封建糟粕也有了抬头的倾向如求神、拜佛、算命等。虽然这些封建糟粕只是在个别角落存在,也绝对不是农村精神文化生活的主流,但却不能因暂时的瑕不掩玉而让其放任自流,无所顾忌地滋生蔓延。
三是民主意识、权利意识显著增加,大局意识却相对淡薄
农民民主意识增强主要体现在对村干部选举的积极参与上。与农民民主意识同步提高的还有农民的权利意识,越来越多的农民懂得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但是,在两种意识提高的同时,农民的大局意识却相对淡薄滞后,这主要体现在对公益事业、公益活动参与热情不高上,这也成了农村干部开展工作的一件头疼事,因而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农村干群关系的不太协调。
四是信息渠道拓宽了,鉴别能力却没有相应提高
随着闭路电视进村入户,农民了解外面世界的信息渠道有了很大的拓展,在不少农村也有了网络接入,这对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无疑是有好处的,也是农村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的一个重要体现。可是信息资源异常丰富,就很难避免良莠不齐、鱼龙混杂,加上现阶段农民对多渠道信息缺乏相应的分析判断能力,这样,一些腐朽不健康的东西就难免有了温床和土壤,这也是黄、赌、骗在一些地方抬头的一个重要原因。
五是社会秩序普遍良好,但传统顽疾难除病根
据群众反映,近年来农村刑事案件较以往明显减少,打架斗殴现象很少发生,邻里矛盾也较以往明显缓和,乡风文明有了显著提高。但不可忽视的是有两个传统的顽疾却难除病根,有时还有反弹向上的趋势。其一,尊老不足成了一种普遍现象;其二,婚丧嫁娶、生日、暖房大操大办,也成为群众的一个普遍负担。
根据以上现状和分析,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抓发展,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抓发展要把中央的“多予少取放活”真正落到实处。而在“多予少取放活”的六字方针中,最重要的是“放活”。笔者认为,一定要放松对农民的管制限制,让农民充分自主经营,自主发展,自主创业,从根本上改变当今农村整体落后的现状。
二是抓教育,真正提高农民整体科学文化素质
抓教育有两层意思:其一,要加人对农村中小学教育的投入,全面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其二,要大力宣传普及现代意识,加速社会的转型。
三是抓宣传,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多办一些有乡土特色、贴近农民生产生活的宣传、教育、娱乐节目。此外,还要加强农村文艺宣传队伍和编写队伍的培养,繁荣农村文艺活动。发掘整理农村通俗易懂且地域特色突出、容易被农民接受的演唱材料,以改变农村演出队伍青黄不接的现状。
四是抓投入,建设农村文化阵地
要扩大投入建设农村文化阵地,力争每个村子都有图书室、黑板报以及群众性的体育设施和老年活动中心。要有可观的、富有吸引力的定额补助。
农村思想文化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也是我们在现代化进程中必须直面和必须解决的一个全新课题,我们有必要进一步地研究和探索,让农民真正走上科学、健康发展的快车道。赵爱慧
第五篇:农村文化建设
浅析推进农村文化建设
简介:
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要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切实加强农村的文化建设,繁荣农村文化事业,因为我国农村幅员辽阔,百分之八十的人口是农民,而且农村的文化建设、文化事业基础差、底子薄,农民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文化需求也更加紧迫,所以,如果农村的文化建设搞不上去,农村文化事业繁荣不起来,农民的文化水平提不高,农民的文化需求满足不了,建设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就会成为一句空话。那么,要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繁荣农村文化事业,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和途径最为经济实用、长效可行呢?对此,我翻阅了相关书籍,查阅了一些资料,很多方面的材料说明采用广播电视覆盖方式,特别是把有线电视通到农家,是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繁荣农村文化事业的一个最为经济实用、长效可行的方式和途径。这些将在下面进行论述。
一、农村文化建设的状况
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农村文化建设取得很大成绩,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有了较大改善,农村文化建设呈现良好的发展局面。但总体上看,农村文化建设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还不相适应,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还不相适应,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可以说,农村还是我国文化建设的薄弱环节。具体表现在:
1、农村文化建设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文化事业费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偏低,并且文化投入偏重于城市。城乡差距日益拉大,据资料显示2003年文化事业费中城市占71.9%,农村文化只占28.1%;文化事业费中东中部地区占78.3%,西部地区只占21.7%。
2、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落后。尽管“十五”期间,国家共安排预算内专项资金4.8亿元用于支持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建设,安排项目1083个,但仍有部分县无文化馆、图书馆,一些农村乡镇无文化站。
3、农村文化建设的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现有文化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基层文化单位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文化馆、文化站业务经费和活动经费得不到保障,县级图书馆购书费用占经费总支出的比重逐年下降。许多乡镇文化工作者待遇问题难落实,队伍不稳定。
4、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供给不足。特别是全国文化系统艺术表演团体深入农村演出场次越来越少。还有农民很少看电影,因为电影院很少建在农村。这些问题都需要给予高度重视并加以解决。
二、推进农村文化建设的有效可行的措施—广播电视业建设
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文化生活的贫瘠让赌博、迷信等有机可乘,影响着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我国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一定的提高。人们满足自己物质文明的需要同时也要让自己精神文明的需要得到满足。农民最普遍认为广播电视属于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我曾经在报纸上见到一篇文章,文中写到,有位省级领导在检查验收
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后,感慨地说:“这个下乡,那个下乡,都比不上有线电视进山庄。”
1、广播电视是农民最喜闻乐见的现代文化传媒
社会主义的广播电视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是团结、教育和鼓舞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两个文明最具优势的现代化宣传工具,也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纽带和桥梁。同时广播电视也是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医疗卫生等多种知识和信息的现代传媒,而且它具有其它传播工具、传播方式无可比拟的、最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优越性。
广播电视传播具有很强的形象性。广播电视特别是电视是以声音和图像的形式传播知识和信息的,它具有很强的真实感、亲切感。它可把文字的东西音像化,把抽象的东西形象化,使观众不受年龄、文化程度等限制,最易为群众所接受,所喜闻乐见。
广播电视传播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在广播电视台播出的同时,观众就可以实时收听收看到,特别是现场直播,观众可实时地收听收看到哪怕远在万里的直播现场发生的实况。所以,广播电视才真正把地球变成了“地球村”,真正使“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
广播电视传播具有很强的广泛性。广播电视的传播可以不受距离、地形地貌等地理条件及气候条件的限制,它播出的节目,可以全天候地深入到服务区的各个角落、每个家庭,只要有接收工具就可以收听收看。它的观众也最具广泛性,它是最名副其实的大众传媒。此外,广播电视传播的内容也极其广泛。
一些资料表明,当前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是新闻媒体,而人们从电视、广播、报纸三种主要新闻媒体中获取信息的比例分别是88.9%、71.2%、25.7%,可见,广播电视是当前人们获取信息最最主要的渠道。
2、采用广播电视覆盖方式有效性、可行性
广播电视节目内容极其广泛,完全可以涵盖农村文化建设的其它方式。随着广电部门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广电技术的发展,广播电视节目的内容可以包罗万象,不但可以及时传播世界各地发生的各种新闻,而且可以传播各种知识和信息,大到宏观世界,小到微观世界,万事万物,都可尽显在小小的荧屏之上。许多农村干部和群众反映,农村有了广播电视,特别是安装了有线电视,社会治安好了,不良风气少了,农民眼光远了,知识也增长了,文化生
活更是丰富多彩了,天天有电影有戏看,什么国内外大事,什么领导人,什么影星歌星、科学家、名医生,农民都知道,农技知识也可以天天学。
随着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有线电视网的功能越来越多,这也正适应了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也是其它传统方式所无法比拟的。所以,广播电视不仅可以给农民传播文化,而且将有力改变农民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大大加快农村和农业现代化。3 农村广播电视覆盖取得的成绩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这些年来,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对加强农村广播电视覆盖问题都十分重视,把它作为讲政治、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为民办实事的重要工作来抓。数据显示我国已有92.3%的农户拥有电视机,广播普及率达76.9%。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广电部门的实力将不断增强,广播电视节目套数不断增加,播出时间不断延长,节目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制作、播出和传输质量不断提高,特别是对农节目,越办越好。这些不仅表明农村广播电视覆盖取得了巨大成绩,而且表明广播电视深受农民欢迎,已成为农民群众日常生活和生产不可缺少的信息来源,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一块主阵地。但是,当前农村广播电视覆盖也还存在不少问题。
首先,我国农村幅员辽阔,许多地方无线发射难以直接覆盖,卫星覆盖又有个落地问题,而且农村采用卫星地面接收设施接收,往往难以收到诸多频率、频道,特别是市、县台的节目无法收到。采用有线覆盖,在经济不发达、人口分散、地理条件差的老、少、边、穷山区,成本高,资金是个大问题,因此,这些地区,有线广播电视通乡率低,入村、入户率更低。
其次,认识不足。忽视了农村广播电视覆盖和基础设施建设,导致了广播电视作用在农村得不到充分发挥。农民对广播电视了解不够。像中央7套有很多农业节目,可以帮助他们做好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教会他们发展种养植业时,才来使农民来了劲。
再次,农村广播电视基础设施投资体制关系不顺,造成投入不足。架设农村广播电视线路和购置设备,成本都很高。特别是山区,有的从行政村架一条光缆到自然村,就要几万、十几万元,从乡到行政村有的成本更高。这样大的投入,由谁来投?到目前为止,各地还没有一个统一可行的投资体制,都要靠广电部门到处筹措。因此,农村有线广播电视基础网络建设投资,仅靠广电部门单方面完成是不可能、也是不切合实际的,广电部门不具备这个实力,应由社会、政府、乡镇以及村集体和村民共同投入。
4、对做好当前农村广播电视覆盖工作的建议
切实加强农村有线广播电视覆盖工作,并以此方式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措施。
首先提高认识,把做好农村广播电视覆盖工作摆上重要位置。一定要提高对搞好广播电视覆盖在农村文化、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的认识,充分发挥广播电视在农村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中的作用,把加强农村广播电视覆盖和基础设施建设当作农村文化建设的头等大事来抓,切实保质保量地实施好“村村通”工程。
其次进一步完善投入机制,加大投入力度。各级财政要加大对广播电视事业的投资力度,尽可能把用于农村文化建设的经费大部分投到扩大农村广播电视覆盖和基础设施建设上来,并逐年追加对农村广播电视扩大覆盖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额度。
再次要认真办好节目,搞好宣传。在节目改版、节目定位时,要充分考虑农村、农民、农业的需要,办好对农节目,使农民能从广播电视中受到更大的启示与教育,得到更多的知识与乐趣。
三、农村文化建设的目标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加强政策调控,加大政府投入,调整资源配置,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积极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动社会各方面力量的积极参与,为农村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要加大现有文化体制的改革,逐步理顺和创新体制,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农村文化的需求和发展,同时使现有的农村文化资源得到有效利用,文化活力得到巨大的释放。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必须针对农村文化建设与发展的现实问题,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在不断加大政府投入、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的前提之下,加大文化资源向农村的倾斜,进一步加强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要努力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发展农村卫生、医疗保健等各项社会事业,努力通过农业科技发展提高农村劳动生产效率和水平,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充分展现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繁荣农村文化,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让丰富多彩的文化成为广大农民群众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培养造就出一代又一代高素质的新农民,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建设更加繁荣美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希望的田野有了优秀文化的滋润,才能更加欣欣向荣;勤劳的人民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才能生活得更加幸福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