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研究报告8.

时间:2019-05-13 16:47: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研究报告8.》,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研究报告8.》。

第一篇: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研究报告8.

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研究报告

王汉田(课题组组长)、卢森崇(执笔人)

[内容提要] 本文从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的角度出发,通过分析现阶段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应用编制管理理论,提出事业单位编制管理需要从创新管理模式、依据统一的标准、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科学的程序、严格的法制,区别不同情况实行分类管理的思路。探讨事业单位编制管理体系改革,尝试建立科学合理的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配备体系,为下一步的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顺利进行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一、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宏观调控乏力

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是事业机构编制的现行管理体制,各级机构编制管理部门具体受理和承办同级事业机构编制的审查和审批工作,并按照程序报党委政府或主管机构编制工作的领导,实行“一支笔”审批。但缺乏规范的宏观调控手段,事业单位发展在地区间极不平衡,宏观管理失控[1]。

(二)界限不清、职能不分

多年来由于用行政手段管理事业单位,而且事业单位自身的组织形式、管理方式、经营手段以及人事制度等方面也仿效行政机关。致使事业单位“行政化”,违背了事业单位内在发展规律。特别是近年来,由于机构改革,严格控制行政机关和人员增加,一些政府部门就成立一些带有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成为政府机构的延伸,其结果不仅导致了事业单位不断膨胀起来,而且套用行政级别的现象也很严重,弊端不少[2]。

(三)法制不完备

事业机构编制管理尚未形成完整的法律体系。我国至今尚未制定《事业机构编制法》,致使事业单位的机构设置、法律责任、权利义务缺乏相应的法律依据,其申报程序和审批程序也长期处于无法可依的状态。

(四)类别划分不合理

现行的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主要采用行业分类法和经费用分类法。这两种分类方法要么过于繁琐,要么过于模糊,都缺少可操作性[3]。

(五)级别、经费核定缺乏科学性

目前,事业单位的级别管理,采用的是套用机关行政级别的方法。由于缺乏明确的划分标准,新成立的事业单位容易在核定行政级别时出现争议;已成立的事业单位,为了争取更好的待遇,也要求提高级别。这不仅给编制部门工作带来不便,也加重了事业单位管理的压力。在事业单位经费形式的核定上,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参考了该单位的职能、业务量、社会化程度等因素,但由于缺乏具体科学的标准,主观度量性仍然很大,使财政拨款形式与事业单位实际情况相脱节。

(六)动态管理不到位

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快速发展,事业单位的职责、人员、工作量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原定的编制、经费等渐渐不适应实际情况的发展需要。但是,由于编制部门对编制使用情况缺乏有效的后期监督管理,没有根据实际工作量及时地予以调整,使编制部门的工作处于一种较为被动的位置,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的管理与事业单位的发展不相适应。

二、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一)管理缺乏科学性

事业单位编制管理技术尚未走向科学化,人为因素影响还是很大,一些基本的指标、参考指数等还缺乏量化和硬性规定。此外,编制管理体制仍有些关系尚未捋顺,还存在条条干预过多问题,这里既有所在系统的干预,也有领导者的“权威”干预。少数上级业务部门以领导讲话、检查评比、经费划拨和车辆配置等形式干预下级尤其是乡镇的机构设置、机构规格和人员编制等事项,导致编制管理工作处于无序和被动应付的状态,甚至,即将触碰到国家确保乡镇机构编制和实有人员在“十一五”期间只减不增这一红线。

(二)管理缺乏规范性

事业单位编制管理的法制基础薄弱,尚未步入规范化轨道。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一是编制管理机构设置不规范。从隶属关系上看,在独立的也有半独立的;从规格上看,省这一层次上,有正厅(局)级的,也有副厅(局)级和处级的。二是编制管理机构人员和硬件设备配置不规范。如有些地方的编制管理部门,人员编制只有几人或十几人,具体负责一个地区范围内的所有编制管理工作,确实有力不从心或“小马拉大车”的感觉,一些必要的办公设备没能完全配套齐全,难以适应信息化时代的要求[4]。三是监督检查还不规范。目前,监督检查手段比较单一,大多还停留在听取汇报、检查台帐系统这一层面,内在的、深层的问题得不到及时发现和纠正。同时,按照中央要求,县级以上编制部门要单独设立机构编制监督检查科室,明确相关职能,并指派专(兼)职人员负责监督检查工作。实际上,“任务重人员少”是现阶段编制部门的一个显著特征。编制部门肩负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政府机构改革、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和机构编制日常管理及监督检查工作,职责任务十分繁重,特别是县级编制部门,编制配备少,人员力量总体偏弱,专职人员几乎没有,多数身兼数职,导致工作“一锅粥”,精力投入有限,无力更多的顾及监督检查工作。

(三)管理缺乏约束力

由于事业单位实行改革以后,未能把机构改革的成果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即没有将机构编制管理纳入法制的轨道,现行的有关机构编制的政策性文件,只停留在重申违犯机构编制纪律要予以严肃处理的程度上,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只有监督权力能力,而无监督行为能力,使一些违犯机构编制管理纪律的行为得不到应有的惩处和纠正。只有制定机构编制管理法规,才能利用其强制性,及时处罚制裁违规者,实现机构编制管理的硬约束。

三、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改革的对策

(一)创新机构编制管理模式

1、构建机构编制管理信息化、数字化平台,使机构编制管理实现“五化”目标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等信息化工具在机构编制管理领域的广泛应用,机构编制管理模式应该向构建信息化、数字化平台调整和创新,使机构编制管理实现“五化”目标,保证机构编制管理的成效。

一是实现联动化。除了目前正在实施的《实名制管理系统》外,还应该研发、建设并应用一套《编制人事财政综合管理系统》,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手段在部门之间构建一个有组织、人事、财政参与的协调配合、信息联动、数据共享的联动管理平台,把管理的各个工作环节都联结到了一起,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管理效应,彻底解决数出多门、底数不清的问题。形成机构编制管理的联动局面。二是趋向质量化。应尽快实现《实名制管理系统》联网,尽快启动《编制人事财政综合管理系统》的研发、建设并应用,只有这样,才能让管理触角伸到每一个工作环节。有了这样的信息化管理平台,以定职能、定机构、定编制为核心的机构编制管理才能由单纯的数量审批式管理逐步趋向包含职能研究和效果评估的质量化管理。

三是实现同步化。统计工作是机构编制管理的一项基本业务,也是检查机构、编制执行情况的重要手段。今后,随着《实名制管理系统》和《编制人事财政综合管理系统》等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应用和启用,尤其是随着机构编制业务办理与中心数据库的联通,机构编制信息会随着业务的办理,自动同步更新到中心数据库中,相关的管理信息也会自动更新。就能即时为管理者决策者提供准确的数字依据。

四是走向机制化。《实名制管理系统》和《编制人事财政综合管理系统》,是解决超编、混编、吃空饷、数出多门、底数不清等问题。只有通过以计算机、信息处理程序和网络等信息化工具为基础建立的包括编制、人事、财政信息的综合管理机制,才能让人力做不到的不能控制的事情变得可以做到可以控制了。通过系统管理平台,上级可以随时对下级的管理工作进行检查和监督,下级也可以及时掌握上级的管理动态。甚至不同部门、不同级别的机构之间,只要存在着共享信息,就可以通过信息化手段,建立相应的机制来保障管理效果的实现。但是信息化手段本身并不是万能的,只有在科学配套的管理制度支撑下,才能真正起到机制的制约与保障作用。

五是转向服务化。目前,政府一方面将带有管理性质的审批职能从相关部门逐一剥离,成立了“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的政务大厅,从体制上在转向服务化;另一方面,机构编制管理的信息也正在由政府垄断并控制的封闭状态转为向广大人民群众公开的开放状态,从客观上正在形成地位平等的服务局面。在大家都掌握信息、了解政策的情况下,我们拥有的不再是管理的权力,而是肩负着服务的职责。可见,信息化正在逐步让我们走近服务型政府的建设目标。

2、事业单位要全面实行聘用制

一是事业单位的人事制度改革。要打破过去的“铁饭碗”,全面实行聘用制,许多事业单位还有编外人员,在一个单位到底使用什么样式的人事制度,这个制度要规范。

二是工资制度改革。现在大家都知道基本工资制度已经改革了,但是按照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的规划,还要实行绩效工资制。绩效工资已经在义务教育中小学教师中陆续开展,其他单位也要陆续开展。

三是财政投入体制改革。要通过不同的投入机制,既保证事业单位的公益性,又使人员福利得到保障。

四是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要在科学基础上和这些改革配套进行。“如果没有人事制度改革,什么关系都搞不清楚就谈不上养老保险怎么改革。如果没有工资制度改革,配发养老金的基数是什么,也谈不上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没有财政投入体制的改革,也不知道资金来源到底是什么配置,这几项改革是相互联系的。”胡晓义(国家人社部副部长)说。针对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胡晓义表示,这一改革绝不是为财政甩包袱,大幅度降低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待遇水平,也是没有根据的[5]。

3、清理规范事业单位的机构编制[6]: 一是关于机构

(1)清理规范事业单位机构名称,使之真正体现出事业单位的特点,并与党政机关、企业及社会团体名称相区别。

(2)严格按照国家和自治区有关规定,明确事业单位的相应规格,对擅自提高规格的予以清理和纠正。

(3)撤销或整合机构设置和实际运行存在突出问题的事业单位。对承担特定工作任务已完成或履行职责的法定依据已消失的事业单位予以撤销;对设置过于分散,规模过小的和职责接近,重复设置的事业单位等予以整合。

二是关于编制

在规范机构设置的基础上,对事业单位编制使用情况进行清理,包括事业单位的人员编制、领导职数、人员编制结构等。

(1)按照上级有关文件要求,根据事业单位承担的职责任务,按照精干、高效的原则,重新核定事业单位的人员编制。有定编标准的,按标准从严核定;没有定编标准的,结合全县财力状况,本着从严从紧的原则,综合考虑单位性质、职责任务、工作需要等因素合理核定。实现严格的总量控制。严禁超编进人,现有超编人员逐步消化。对于职责任务萎缩或大量空编两年以上的事业单位,要相应核减编制,使人员编制与承担的工作任务相适应。

(2)根据国家和自治区有关规定,合理配备事业单位的领导职数,不得超职数配备。现有领导职数超过规定要求的,要予以纠正;没有明确领导职数的事业单位,根据其所承担的任务和单位规模,明确其领导职数。

(3)根据事业单位的不同类型,调整事业单位的人员编制结构,已确定人员编制结构的,严格按确定的编制结构配备人员;尚未确定人员编制结构的,则按照单位属性合理配备专业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的编制比例。

二、完善事业编制标准体系,抓好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事业单位机构编制标准,是实现事业单位机构编制规范化管理的有效途径之一。机构编制部门应会同有关部门抓紧制定各类事业单位的机构编制标准。从近些年来各地区、各部门管理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的经验看,制定或完善事业机构编制标准至少应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一)等级规格标准

事业单位机构规格应是社会对事业单位的一种评价,是事业单位社会价值的表现形式。确立新的事业单位等级规格,是解决事业单位行政化问题的有效途径。

(二)机构设置标准

一是内部设置必须遵循分工合理、职责明确、精干高效。二是采用列举法,对不同标准类型的事业单位提出横向内部机构基本设置(必须设置)和辅助设置(机动设置)的数量要求以及控制的比例或幅度。三是事业单位纵向机构设置的层次一般按二级管理模式设计,特大型事业单位纵向机构设置的层次最好也不超过二层。

(三)人员编制标准

即关于规定定编的基本原则,各职位、岗位的人员数量和素质要求,规范各类人员结构比例等条款。其中,应该说明的是:一是定编必须遵循确保运转、分类管理、动态控制、政策引导等原则,既要保证事业单位正常运转,有利于事业单位发展,又要防止人员编制的盲目增长。二是规定事业单位总的人员定额,即事业单位每个职位、岗位的人员定额。三是要规定人员的构成和各类人员在数量上的比例关系。

(四)积极探索事业单位分类管理办法,促进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对事业单位改革要坚持分类管理原则,从实际出发,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按事业单位不同性质、职责和任务,明确事业单位类型,找出最为适应市场发展要求的分类办法。通过撤、并、转等方式,精简事业机构编制,优化事业布局结构和资源配置。

三、实行现代化管理方法和手段

(一)管理方法

事业单位编制管理,主要有定性、定量和综合管理三种方法。

1、定性管理法。即以定性分析和经验估算为特征的编制管理方法。一般分为任务分析法和比较确定法。在实践中一般是将任务分析法和比较确定法融合为定职能定机构定人员的(三定)法,即根据职能、机构、人员三者的内在联系,通过各类机关的职责、功能、内部机构和人员编制的比较、确定和划分,达到现顺关系、优化组合、合理定编的目的。

2、定量管理法。就是运用数量统计和量化分析的方法,通过提示和确定与编制相应的各种因素的数量关系和量变规律,建立管理模型和编制标准的方法,在编制管理实践中,一般是采用分等定编法和计算编制指数法。分等定编法是把从多的编制按一定的数量标准划分为若干等次,然后分别确定每一等次的编制比

例标准,再按此比例标准确定各种编制数。计算编制指数法则是将各种定编的依据组成一定的公式,通过这一公式计算来确定编制指数,得出该地区或单位应定编数。

3、综合管理法。即是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测算相结合而形成的综合评价和综合管理的方法。在编制管理实践中,主要运用综合指标评价法和综合运筹法。所谓综合指标评价法,就是通过建立机构的职责、功能、效益、目标、价值等约束条件和综合情况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专家评价的定性方式和价值统计测算的定量方式相结合的方法,确定机构设置、机构总数的方法模型。所谓综合运筹方法,它是一种主要应用于机关编制量化的特定的管理模式。其综合性表现在管理方法和管理内容的综合性上。

(二)管理手段

1、加强调研,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适时调整事业单位布局。机构编制部门应切实加强事业单位机构编制调研,按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机构编制管理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在事业单位机构设置和编制配备上要有所则重。着眼于本地区实际,因地制宜,使机构编制管理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机制保障。充分运用机构、编制、职能调整的扛杆作用,适时调整本区域内事业单位布局,管好管活事业单位机构编制。要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出发,做到事业机构该撤的坚决撤、编制该调整的应毫不含糊的调整,从而使事业机构有增有减,事业编制总量盘活,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2、强化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的规范性管理。首先,应加强事业单位机构编制审批的刚性管理。应尽快出台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的具体法规和办法,对事业单位机构编制在法律层面上加以约束和规范。其次,规范事业编制配备,科学核定编制。要尽快出台事业单位编制配备具体规定,合理界定各类事业单位编制配备的具体标准,做到科学核定事业单位编制,充分发挥事业编制的使用效率。

3、实行动态管理。一是要建立机构编制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利用计算机快速、准确地搜索,反映出事业单位机构编制动态的变化过程。二是要完善机构编制分析的例会制度。根据本地区国民经济发展战略的需要,不断调整事业单位发展规划、布局结构,及时指导事业单位机构编制工作,使事业单位的发展规范

和布局能更好地为地区经济建设服务。三是要推广完善法人登记制度。通过对事业单位设立登记、变更登记、注销登记、年度检验及行政处罚等手段,使机构编制部门及时掌握事业单位的运行状况,并对其中出现的问题,采取相应的解决办法。从近几年开展事业单位法人登记的经验和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实践看,可从以下几方面完善事业单位法人登记的内容:一是对任务严重不足、不能完成国家下达任务的事业给予警告,必要时予以合并或撤销;二是对功能弱化或名存实亡的事业单位,要予以撤销,并收回事业编制;三是对经济效益连年提高的事业单位,适时地进行转制改企,并取消其事业单位资格。在目前情况下,上述措施不失为对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的有效手段,同时,也能从根本上改变以往那种一次审批定终身的不合理状况[7]。

4、实行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严格按照《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暂行规定》的要求,推行事业单位人员编制实名制管理,彻底解决“吃空饷”、超编进人、超职数配备领导干部、数出多门、底数不清等问题。除历史遗留原因出现超编外,其余各事业单位出现的任何形式的“吃空饷”、超编及超职数配备领导干部等情况,单位和个人都可以通过“12310”举报电话向上级机构编制管理部门举报。

5、建立编制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机制。编制部门、财政部门和业务部门以及事业单位要密切配合,根据财政状况和经济发展需要来设置机构,核定编制,根据机构编制发展计划,编制经费预算。各业务主管部门和事业单位在对本年度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分析、预测的基础上,根据本地区财力、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和政府下达的预算计划。编制部门根据财力情况和经济发展需要,审批机构,核定人员编制,财政部门根据编制部门审批的编制员额核经费。这样,使预算管理部门掌握编制计划,编制部门掌握经费预算标准,达到控制机构编制增长的目的。同时,在日常管理中,编制、财政部门要相互配合,以定期或不定期的方式,对事业单位的人员编制、经费定额、人员结构比例、事业发展计划的完成情况和经费使用情况进行全面的检查和考核。对完成发展计划且空编的单位予以适当奖励:对于完不成计划、人员超编的单位予以必要的处罚[8]。

四、遵循科学的管理步骤

所谓科学的管理步骤,就是指机构编制管理机构依照一定的管理程序所进行的机构编制管理活动。一般说来,机构编制管理工作应按照如下步骤来进行:首先,要在经过周密研究的基础上,由机构编制管理部门提出可行性专题报告;其次,将可行性报告送上一级机构编制主管部门审核,并签署意见;第三,由上一级机构编制部门行文通知调整意见;第四,下级机构编制管理部门严格按照上级意见结合本单位情况组织实施。

五、严格的依法管理

由于我国事业机构编制的数量大,类型多,情况复杂,因此,不但要对现有事业机构编制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还要用法律的形式保持科学的组织结构和合理的责权划分。做到机构之间、岗位之间职权明确、责任分明。避免某些个人意志使事业机构编制随意变化,打乱正常和谐的运作秩序。事业机构编制法的指导思想必须分明,既要有实体法,又要有程序法。所规定的内容必须有一定的约束力。一要规范机构编制管理部门的组织形式、法律地位;二要规范事业单位及其主管部门、事业机构编制管理的相关部门和组织(如计划、财政、人社等)、机构编制管理部门的权利、义务和违反机构编制法应承担的责任;三要规范事业单位的性质、含义及管理范围和管理原则;四要规范各类事业机构的设置、人员编制的申报程序、批准权限;五要规范各类事业单位的职能、职责范围及其社会地位、作用;六要规范各类事业单位领导职数限额、内部工作的职位配置要素及行政管理、专业技术和后勤服务人员的结构比例;七要规范各有关方面与机构编制部门的相互关系及配合服从机构编制管理的责任和义务;八要规范机构编制法实施过程中的监督机制和手段等。

六、区别不同情况分类管理

加强事业单位的编制管理,必须在坚持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总原则下,根据各单位的职能和经费来源的不同,将事业单位划为不同的类型实行分类管理。

(一)对具有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基本上用管理行政机关的办法加以管理。不仅要严格控制其机构和人员编制,而且要严格规定它们的职责权限和业务范围,对它们的横向纵向关系也要加以明确,避免造成职责不清。

(二)对社会福利型的事业单位实行“一体两制”的管理形式,如医院在医疗方面按事业的方式管理,服务部、制剂室则实行企业化管理。

(三)对完全由财政开支的事业单位,对其机构的成立和编制的增加都要严格控制,以节约经费为原则,促使它们发挥更大的效益。

(四)对有一定收入,又需要财政给予一定补贴的事业单位,则应该根据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人力、财力、物力的可能对其进行具体处理,该增则增、该减则减。

(五)对依靠提供各种服务收取报酬,能做到经费自给、自收、自支的,实行企业化管理,不需要财政给予任何资助的事业单位,在人员编制上则应该放开或引导。这些单位人员编制可视其具体情况自行确定,编制部门只负责其机构的审批,并会同有关部门对其进行监督检查。

(六)对已经具备企业条件的事业单位如招待所、电影公司、建筑工程设计室等,应及时将它们转为企业。为减少阻力可在税收、工资上给一定的特殊政策或变通处理。

(七)对工作可基本定量计算的事业单位,如学校、档案馆、图书馆等,主要通过制定编制标准,参照标准进行管理。

参 考 文 献

[1]刘黔.构建人事编制管理法律保障体系[J].广西社会科学.2003.(6):83-85.[2]黄海霞.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寻求突破[J].瞭望新闻周刊,2002,(44):54-55.[3]对编制管理改革的探讨[J].辽宁教育研究,2000,(5):39-40.[4]东北大学硕士论文.么瀚捷.事业单位编制管理改革研究.2005.7(19)[5]中国青年报.2009(6)[6]广西壮族自治区机构编制委员会关于印发<关于开展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工作的实施方案>的通知.桂编发[2011]1号.2-5 [7]娄成武.魏淑艳.公共政策学[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3.[8]李述章.陈再旭.深化事业单位改革的深层次皖[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4.(2):20-22

作者单位职务:王汉田(课题组组长)大化县编委办主任 卢森崇(执笔人)大化县编委办副主任 联系人:卢森崇,大化县编委办副主任

联系电话:***(手机)0778-5813915(办公电话)电子邮箱:lsch1388@163.com

第二篇:曲靖市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规定

曲靖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

《曲靖市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规定》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直各委、办、局、事业单位: 曲靖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拟定的《曲靖市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规定》已经市政府研究同意,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二00三年七月十四日

曲靖市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规定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和规范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工作,根据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本市辖区内市、县(市、区)、乡镇各级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同级或上级财政投资兴办的,从事各项社会服务工作的事业单位。

第三条 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应当符合市、县(市、区)、乡镇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需要,坚持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和“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实行分类指导、动态管理、总量控制。

第四条 积极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事业单位依法从事经营活动,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提高经济效益,逐步实现经费部分或者全部自理,逐步推向社会化,减轻财政负担。

第五条 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市机关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在市机构编制委员会的领导下,对本市行政区域内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工作实施统一宏观控制和监督管理,负责市直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和指导县(市、区)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有关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工作。

县(市、区)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在同级机构编制委员会的领导下,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工作。

组织、人事、财政等部门应当按照各自的职责,配合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做好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工作。

第二章 事业单位机构管理

第六条 事业单位机构管理事项包括下列内容:

(一)事业单位机构的设立、合并、分设和撤销;

(二)事业单位机构的名称、规格、内设机构以及主管部门的确定或者变更;

(三)事业单位机构职责的确定或者调整。

第七条 设立事业单位机构,应当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注重规模效益、发挥综合功能。现有事业单位机构能够承担新增工作任务的,不再新设机构;可以由社会力量兴办的社会公益事业,不再新设财政投资兴办的机构。

凡工作任务长期不足、工作任务转移或者业务相近、重复设置的事业单位机构,应当精简、合并或者撤销。

第八条 设立事业单位机构,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符合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需要;

(二)有具体的主管部门和明确的职责;

(三)有合法、稳定的经费来源:

(四)有规范的机构名称、固定的工作场所以及必要的设施;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九条 设立事业单位机构,应当向同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提出申请,主要内容包括设立机构的目的、机构名称、隶属关系、职责任务、机构规格、内设机构、编制数额、领导职数、人员结构比例、经费供给形式,以及审批机关需要的其他证明材料。

第十条 事业单位机构的名称应当规范、准确,并与党政机关、企业和社会团体的名称相区别。

事业单位机构的名称由三部分组成:机构的地域位置或者隶属关系;基本工作内容或者工作性质;机构组织方式的中心词。“中心词”一般称院、校、馆、所、台、站、社、团、队、园、中心等。

第十一条 设立事业单位机构应当明确其隶属关系。属于主管部门设立的,明确由主管部门管理;属于两个以上部门共同设立或者双重领导的,明确主要管理部门和管理范围;属于委托管理的,明确委托管理关系和管理范围。

第十二条 设置事业单位内部机构,应当遵循精干、高效的原则。非业务性机构应当综合设置,不得超过内部机构的30%。

事业单位内部机构的规格原则规定如下:

(一)按照正处级、副处级管理的事业单位,其内部机构规格按照科级确定;

(二)按照科级管理的事业单位,其内部机构规格按照股级确定。

第十三条 合并、分设或者撤销的事业单位机构,应当在30日内向原审批机关提出申请,并提交申请及有关文件材料:

(一)合并、分设或者撤销机构的依据;

(二)原机构职责的转移、消失情况;

(三)原事业单位编制员额的处理意见。

第十四条 事业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撤销:

(一)由当地人民政府或者主管部门决定撤销的;

(二)原定工作任务结束的;

(三)因性质改变,不再作为事业单位的;

(四)国家和省、市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十五条 下列单位不得批准新设为事业单位机构,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一)应用开发型科研机构;

(二)社会中介服务机构;

(三)新建宾馆、饭店、招待所等经营性单位;

(四)各类协会、学会、研究会、基金会等社会团体;

(五)国家和省、市规定的其他单位。

第三章 事业单位编制管理

第十六条 事业单位编制管理事项包括下列内容:

(一)事业单位编制员额的核定或者调整;

(二)事业单位编制结构比例及经费形式的核定或者调整;

(三)事业单位领导职数的核定或者调整。

第十七条 市对事业单位编制实行宏观管理,总量控制。

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应当根据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测算出市、县(市、区)事业单位编制的控制数,经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审核后,报市委、市政府批准。

市、县(市、区)不得突破事业单位编制控制数审批事业单位编制。

第十八条 事业单位的编制员额,应当按照国家和省定编标准的低限核定或者调整。国家和省没有定编标准的,应当按照实际工作任务和必设工作岗位核定或者调整。

第十九条 核定事业单位编制结构比例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专业技术人员编制不得低于编制员额总数的75%;

(二)管理人员编制不得高于编制员额总数的15%;

(三)后勤服务人员编制不得高于编制员额总数的10%。

第二十条 事业单位编制经费形式分为全额拨款、定额补助(差额拨款)和自收自支三种。

核定或者调整事业编制,应当确定其经费形式。

自收自支事业编制不得改为定额补助或者全额拨款事业编制;定额补助事业编制不得改为全额拨款事业编制。国家和省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二十一条 核定事业单位领导职数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编制员额在20名以下的,核定1至2职;

(二)编制员额在21名至50名的,核定2至3职;

(三)编制员额在51名以上的,核定3至4职;

(四)事业单位内设机构,编制员额平均在10名以下的,核定1职;

(五)国家和省对核定事业单位领导职数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二十二条 经批准合并、分设的事业单位机构,应当重新核定事业编制;经批准撤销或转为企业的事业单位机构,原核定的事业编制应当核销。

第四章 审批程序和权限与监督管理

第二十三条 申请设立、变更事业单位机构管理事项和事业编制管理事项,由其主管部门或者代管部门向同级机构编制委员会提出申请;没有代管部门的,可以直接向同级机构编制委员会提出申请。

第二十四条 市直属事业单位机构的设立、合并、分设、撤销和事业编制管理事项,由主管部门送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审核后,报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审批;凡副处以上事业单位机构设立,经市机构编制委员会研究提出意见后,报市委审批。

第二十五条 县(市、区)直属事业单位机构的设立、合并、分设、撤销和事业编制管理事项,由主管部门送县(市、区)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审核后,报县(市、区)机构编制委员会审批,并报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备案;凡副科以上事业单位机构设立,经县(市、区)机构编制委员会研究提出意见后,报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审批。

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对违反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有关规定事项的,应当及时行文予以纠正。

第二十六条 组织、人事、财政部门应当以法定的事业单位机构编制为依据,编制增人计划、工资总额计划和进行人员经费预算。

第五章 罚 则

第二十七条 违反本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应当直接予以纠正;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由其任免机关或者行政监察机关依法决定给予行政处分:

(一)擅自设立、合并、分设和撤销事业单位机构;

(二)擅自变更事业单位机构名称、主管部门、规格及其内设机构;

(三)擅自变更事业单位机构职责;

(四)擅自增加事业编制员额和事业单位领导职数;

(五)擅自挤占、挪用事业编制员额;

(六)擅自调整事业编制结构比例及经费形式;

(七)违反本规定的其他行为。

第二十八条 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在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工作中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的,由其任免机关或者行政监察机关依法决定给予行政处分。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九条 本规定由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负责应用解释。

第三十条 本规定自2003年9月1日起施行。

第三篇:长春市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规定

【发布单位】80705

【发布文号】长春市人民政府令第2号 【发布日期】1992-05-25 【生效日期】1992-05-25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长春市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规定

(1992年5月25日长春市人民政府令第2号)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第一条 为加强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促进我市各项事业的发展,根据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的事业单位是指从事为国民经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服务,满足人民文化、教育、科学、医疗、社会福利等需要,不以为国家积累资金和盈利为直接目的,一般不具有政府赋予的行政管理职能,由党委、政府和人民团体等党政群机关举办的全民所有制组织。

第三条 第三条 事业编制是指事业单位职工(不含临时工)人数的定员。

第四条 第四条 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包括:单位名称、性质、职责范围、规格待遇、隶属关系、领导职数、内部机构、编制员额、人员结构、经费来源等。

第五条 第五条 本规定适用于我市直属及各部门所属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

第二章 管理机构和管理原则

第六条 第六条 事业单位机构编制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管理体制。市编制委员会(以下简称市编委)负责对事业单位机构编制实行直接管理、监督、协调,并对下级编委的工作进行业务指导。

第七条 第七条 事业单位机构编制工作实行编委及其办事机构(以下简称编制部门)一个部门承办,主管机构编制的领导审批,市编委一家行文的制度。

第八条 第八条 编制部门应对事业单位机构编制实行计划管理,并根据事业发展需要,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事业单位机构编制发展、调整计划,并按计划审批机构编制。

第九条 第九条 事业单位的人员结构按国家有关规定和实际需要合理确定,达到科学组合,有效利用编制。

第十条 第十条 编制部门对事业单位机构编制应根据其职责变化适时调整,实行动态管理。

事业单位调整职责范围时,须经编制部门审核批准。对工作任务长期不足、工作任务转移以及业务相近、重复设置的机构应及时裁并,收回编制。

第十一条 第十一条 编制部门要建立和增强事业单位在机构编制上的约束机制。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事业单位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注重和提高经济效益,逐步做到经费自给。对财政拨款和提取管理费的事业单位编制员额要严格控制。

第十二条 第十二条 各有关部门必须在编制部门批准的事业单位人员编制总额内下达劳动计划和工资基金计划。

第十三条 第十三条 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在事业编制总额和人员结构比例内调配工作人员,按计划录(聘)用干部,接收各类毕业生、转业退伍军人,招用合同工等。

第三章 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

第十四条 第十四条 事业单位应根据国民经济增长情况、社会发展需要以及财力状况设置机构、配备编制,做到精简、高效、科学、规范。

第十五条 第十五条 事业单位的设置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1、具有明确的职能任务,符合社会发展需要;

2、有明确的隶属关系或主管部门;

3、有固定的经费来源,包括开办费、业务费、人员经费等;

4、有所需工作设备及办公场所(拟建的应提供列入基建计划的证明材料,调剂解决或租借的应出具相应证明材料);

5、人员来源须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第十六条 第十六条 事业单位设置形式有:独立设置,一套机构、两块牌子等。

第十七条 第十七条 事业单位名称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区别于机关、企业单位,并与其承担的职能任务相一致。

第十八条 第十八条 事业单位的规格待遇和领导干部工资标准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实际需要确定,依据事业单位的性质、规模、职责范围、隶属关系等可分为相当于地(厅)级、副地(副厅)级、县(处)级、副县(副处)级、科级、副科级待遇。

事业单位的规格待遇原则上低于主管部门,一般相当于其主管部门内部机构的规格。

社团组织及已有工资系列标准的学校、医院不再确定规格待遇。

第十九条 第十九条 副县(副处)级以上(含相应工资标准)事业单位,人员编制超过二十名的,可根据需要设立内部机构,但不得设三级机构。

内部机构中,每个业务科(处)室不得少于五名编制,管理科(处)室平均不少于五名编制。

学校、医校等单位的内部机构设置,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条 第二十条 事业单位领导干部职数是指允许该单位配备的党政领导干部人数。编制在一百名以上的单位可设专职党(支部)书记。专职的纪检、工会、共青团等组织的领导干部按有关规定配备,不占核定的单位领导干部职数。

第二十一条 第二十一条 事业单位领导干部职数按下列标准配备:

1、市直属事业单位配备三职;

2、各部门所属事业单位,编制七名以下的配备一职,编制八至二十名的配备二职,编制二十一至一百名的配备二至三职,编制一百零一名以上的配备三至四职;

3、较大或有特殊情况的单位可略高于本条以上二项标准配备;

4、内部机构的领导干部,原则上一个科(处)室一职,特殊情况的可配备二职;

5、学校、医院等单位的领导干部按国家有关规定配备。

第二十二条 第二十二条 事业单位人员编制采取编制定员标准、规定各类人员比例结构、审批编制方案等办法进行核定。

第二十三条 第二十三条 核定事业编制的依据:

1、事业单位承担任务的工作量和职责范围;

2、各类事业单位编制员额比例标准;

3、财力情况。

第二十四条 第二十四条 增加事业编制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1、经有关部门批准增设事业单位的;

2、事业单位职责变化,增加工作任务的。

第二十五条 第二十五条 事业单位举办的企业性机构的人员,不得占用本单位的事业编制(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

国家明确规定使用行政编制的党政群机关以及各种社团组织和非常设机构,不得使用事业编制。

第二十六条 第二十六条 事业单位中病休一年以上,脱产学习或出国两年以上的人员,可列编外,由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报编制部门审批。

第二十七条 第二十七条 各级机关均不得从事业单位借调人员顶岗工作,事业单位有权拒绝上级机关从本单位借调人员。借调超过半年的,编制部门相应核减被借调单位的人员编制。

第二十八条 第二十八条 事业编制经费渠道分为:财政全额拨款、财政差额补贴、自收自支三种形式。自收自支形式中收取管理费或服务经营性收费必须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第四章 机构编制审批

第二十九条 第二十九条 机构编制审批程序:

1、事业单位的设立、撤销、合并、更名及内部机构设置、编制配备等事宜,必须由其主管部门提出专题报告,明确经费来源,提交有关文件和论证材料,报市编委审批;

2、编制部门对增加编制的经费来源,一般应征求财政部门意见后再进行审批,财政部门按批准的经费来源核拨经费,经费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按财政部门同意的经费渠道执行;

3、市直属等重要事业单位的设立,经市编委审核后,报市委、市政府审定;

4、各类普通学校和独立的自然科学研究机构的设立、撤销、合并、更名等,分别由市教委、科委会同计划、财政等有关部门,按国家规定的审批权限审批,其内部机构和人员编制由编制部门核定审批;

5、凡公开出版发行的报纸、刊物,须按国家有关规定,经新闻出版部门审查批准后,由编制部门审批机构和人员编制。

第三十条 第三十条 规格待遇审批程序:

1、相当于副地(副厅)级以上待遇的,由市编委审核并经市委、市政府同意后,报省编委呈省委、省政府审批;

2、相当于县(处)、副县(副处)级待遇的,由市编委审核后,报省编委审批;

3、相当于乡(科)、副乡(副科)级待遇的,由市编委审批,县(市)区属事业单位,由县(市)区党委、政府审核后,报市编委审批;

4、相当于副县(副处)级以上待遇的事业单位内部机构的设立、调整、更名等由主管部门审核后,报市编委审批。

第三十一条 第三十一条 领导干部职数审批程序:

1、市直属事业单位,由市编委审批;

2、各部门所属事业单位,经主管部门审核后,报市编委审批;

3、相当于副县(副处)级以上规格待遇的事业单位,经批准设立内部机构的,其中层干部职数由主管部门审核后,报市编委审批。

第三十二条 第三十二条 编制部门在审批事业单位机构编制时,应对下列内容做出规定:

1、隶属关系;

2、职责范围;

3、规格待遇(领导干部工资标准);

4、内部机构设置;

5、领导干部职数;

6、编制员额;

7、人员来源;

8、人员经费渠道;

9、人员结构。

第五章 监督检查

第三十三条 第三十三条 机构编制一经确定,各部门、各单位必须严格执行。编制部门要严格履执其监督检查职责,及时查处违反编制纪律的行为。

第三十四条 第三十四条 违反编制纪律是指下列行为:

1、未经批准擅自设立机构或更改机构名称,提高机构规格的;

2、未经批准扩大人员编制或自行超编调入工作人员的;

3、挤占、转移、借用事业单位编制和人员的;

4、超过规定的职数和人员结构比例配备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的;

5、擅自使用临时工,集体身份工作人员混岗的;

6、擅自超编扩大人员经费开支范围,提高经费开支标准,挤占事业经费的;

7、违反本规定的其他行为。

第三十五条 第三十五条 事业单位编制纪律执行情况,应列为监察、审计的重要内容,监察、审计部门要切实监督和审计。

第三十六条 第三十六条 监督检查的方式包括:定期检查、临时抽查、受理举报等。

第三十七条 第三十七条 监察、审计和编制部门对违反编制纪律的单位及个人,应予以通报批评,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由有关部门追究其主要领导及其主管部门领导的行政责任。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八条 第三十八条 本规定所称“以上”、“以下”,均含本数在内。

第三十九条 第三十九条 本规定由市编委负责组织实施。

第四十条 第四十条 本规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河南省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规定

河南省事业单位编制管理暂行规定[失效] 1989-06-29

第一条

为了加强我省事业单位编制管理,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实际情况,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事业单位,是指从事为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服务,处于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企业活动之外,不具有国家行政管理职能,不以创造利润和为国家积累资金为主要目的全民所有制单位。

符合前款规定的单位,使用事业编制。

第三条

县级以上编制部门是同级人民政府统一管理事业单位编制的主管部门。

各级计划、劳动、人事、财政、银行、审计、监察等部门,应密切配合编制部门做好事业单位编制的管理工作。

第四条

各级编制部门管理事业单位编制的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落实国家和本省有关事业单位编制管理的政策、法规和规章;

(二)制定和执行事业单位编制控制计划;

(三)具体审核或审批事业单位的机构编制;

(四)制定和落实事业单位编制定员标准和内部人员结构比例;

(五)检查监督事业单位编制的执行情况。

第五条

事业单位的机构编制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全省事业单位编制管理的规章制度和政策,由省人民政府制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加强对事业单位编制管理工作的领导,并按照分级管理的范围和规定的权限,管理所属事业单位编制。

第六条

事业单位的编制,应贯彻精干、节约、效能的原则,并根据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需要,以及人力、财力、物力的可能,因地制宜,合理布局,逐步发展。

第七条

事业机构设置、调整及编制的核定,应贯彻政事分开、企事分开的原则,明确工作任务和职责范围,按规定程序报批,并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和编制部门的专门文件为执行依据。

上级各业务主管部门,不得以任何理由和任何形式干预下级的机构编制。

第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直属或委托有关部门代管的事业机构的设置和调整,由同级编制部门审核,报同级人民政府审批,并报上一级编制部门备案;其内设机构,由同级编制部门审批。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所属的事业机构,由同级编制部门审批。乡(镇)所属的事业机构,由县(市)编制部门审批。

第九条

各类院校的设置和调整,按下列权限审批:

(一)高等院校,由省教育主管部门提出意见,经省人民政府审核后,报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审批;其内设机构,在同级编制部门和教育主管部门审定的限额内,由院校自行确定,并报编制部门和教育主管部门备案。

(二)中等专业学校,由省业务主管部门或省辖市人民政府、地区行政公署提出意见,经省教育主管部门审核后,报省人民政府审批。

(三)技工学校,由省业务主管部门或省辖市人民政府、地区行政公署提出意见,经省劳动主管部门会同编制部门审核后,报省人民政府审批。

(四)高级中学,由县(市)教育主管部门提出意见,经县(市)人民政府审核后,报省辖市人民政府、地区行政公署审批,并报省教育主管部门备案。

(五)初级中学、小学,按《河南省义务教育实施办法》规定的权限审批。

第十条

省和市(地)所属各类独立的自然科学研究机构的设置和调整,由 其业务主管部门提出意见,报同级编制部门会同科技主管部门审核或审批,并报上一级科技主管部门备案;省和市(地)所属其它各类科学研究机构,由同级编制部门审批。

第十一条

省属图书出版机构的设置和调整,由省编制部门会同新闻出版主管部门审核,并征求国家新闻出版主管部门意见后审批;省直各部门和市(地)所属新闻出版机构,由同级编制部门征求新闻出版主管部门意见后审批。

第十二条

事业单位不确定行政级别。确因工作需要必须明确级别的,应根据其在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中承担的任务及其隶属关系等条件,参照国家行政机关的行政级别,分别确定相应级别,但不得高于同级人民政府工作部门的级别。

确定事业单位的相应级别,必须按有关规定报批。

第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和编制部门,对事业单位的编制实行宏观控制、计划管理。全省事业单位编制的控制计划,由省编制部门制定,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下达,各市(地)、县(市)在省下达的计划控制数内具体审批和管理。

第十四条

事业单位都应核定编制。凡有编制定员标准的事业单位,其编制应在规定的定员标准以内核定;凡未制定编制定员标准的,其编制应按岗位和工作量核定;新建、扩建单位的编制,分期分批核定。核定事业单位编制的同时,还应核定其领导职数和内部人员结构比例;事业单位的各类人员,按核定的结构比例配备。各类事业单位的编制定员标准和内部人员结构比例,由省编制部门制定或由省编制部门会同省有关业务主管部门共同制定。

第十五条

鼓励有条件的事业单位逐步实行自收自支、企业化管理。对已实行自收自支、企业化管理、不需财政拨给任何经费的事业单位,其编制可根据工作需要适当放宽。

第十六条

事业单位的编制包括:

(一)由本单位支付工资的在职人员;

(二)经劳动、人事主管部门批准聘用的人员;

(三)计划内临时工人。

第十七条

事业单位调配人员,必须依据编制,逐步充实,提高素质。各类统配人员的分配计划和其它增人计划,由各有关业务主管部门会同编制部门共同制定。

第十八条

各级编制部门对所属事业单位,实行编制与工资基金相结合的管理办法。各事业单位必须以编制部门审核的编制与工资基金管理册,作为申请调配人员、核拨经费、领取工资的凭据。

第十九条

事业单位和各业务主管部门,必须严格执行编制法规、规章和政策,机构设置和编制定员一经批准,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擅自增加和改变;未经批准增加、调整机构和人员编制的,编制部门不得承认,财政部门不得核拨经费,计划部门不得下达劳动工资计划,劳动、人事部门不得办理人员调配手续,银行不得支付工资。

长期没有工作任务或不能开展工作的事业单位,应予撤销,收回编制。

第二十条

违反本规定,具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由同级编制部门或人民政府给予通报批评,并限期纠正;拒绝纠正的,由同级人民政府追究其主管部门领导的行政责任:

(一)擅自增设机构、增加编制和领导职数的;

(二)擅自进行机构升格的;

(三)擅自改变单位性质、名称和隶属关系的;

(四)擅自调配人员和超编调配人员的;

(五)长期严重超编不精简压缩的;

(六)内部人员结构严重不合理长期不调整的。

第二十一条

本规定由省编制部门负责解释。

第二十二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我省过去有关规定与本规定不一致的,以本规定为准。

附:事业单位范围划分目录提要

一、科学研究事业单位:

从事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农业、林业、水利、医药、交通、能源、冶金、建材、电子等自然科学研究的专业研究所;

从事政治、经济、哲学、法学、史学、文学等社会科学研究的专业研究所;

从事管理学、情报学、人口学、图书馆学等综合科学、交叉科学研究的专业研究所;

从事计量、测试、环境保护、计划生育等社会公益事业研究的专业研究所等。

二、勘察设计事业单位:

各种综合性和专业性的规划设计院、设计所;

各种勘察院、普查队、测量队等。

三、教育事业单位:

各种高等院校、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普通中小学校、幼儿园、盲聋哑人学校;

党校、干部职工院校和其它成人教育(培训)单位;

为教学服务的教学(教材)研究、电化教育单位等。

四、文化艺术事业单位:

各种纪念馆、展览馆、群艺馆、文化馆(站)、图书馆、文化宫、青少年宫、文化娱乐中心;

综合性和专业性文艺演出团体、文艺创作单位;

文物保护(管理)单位等。

五、新闻出版事业单位:

各种报社、出版社、杂志社;

广播电台、广播站、电视台、微波站、转播台等。

六、体育事业单位:

各种公共体育场、体育馆;

各种专业运动队和体育训练单位等。

七、卫生事业单位:

各种综合性和专业性医院、门诊部、卫生院;

防疫、防治、保健、药品检验单位;

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和药具管理单位等。

八、农林水牧事业单位:

农业(农机)技术指导、推广站,种子站,土壤肥料站;

畜牧兽医院(站),植物保护所(站),饲草饲料站;

林业技术试验推广站,试验林场(苗圃);

农田水利、水土保持指导站,水文水资源管理站,水库、堤坝管理单位及水产养殖试验单位等。

九、社会福利事业单位:

各种福利院、疗养院、干休所、养老院;

殡葬场(馆)、烈士陵园和公墓管理单位;

残疾人服务单位等。

十、城市公用事业单位:

公园、动物园、清洁队、市政建设管理单位; 风景名胜游览区管理单位等。

十一、综合服务事业单位:

气象台(站)、地震台(站);

公路和港航养护、管理(监理)站(所),环境保护监测管理站(所); 调查统计、检测检验、计算、咨询、技术服务单位等。

十二、机关附属事业单位:

档案馆; 机关招待所、房产维修队、机要印刷厂等。

十三、其它符合本暂行规定第二条规定的单位。

河南省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规定1997年8月21日豫政【1997】50号 河南省人民政府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促进事业单位健康发展,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事业单位,是指由国家举办的,从事教育、科研、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卫生、体育、社会福利等业务,不具有国家行政管理职能,不以为国家积累资金为主要目的,相对独立的社会服务实体单位。

第三条 事业单位的机构编制管理,坚持政事分开和精简、优化、效益的原则,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人力、财力、物力的可能,因地制宜,合理布局,逐步发展。

第四条 事业单位的机构编制管理,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体制。各级机构编制委员会及其办事机构,是管理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的职能部门,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落实国家有关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的法规、规章和政策,制定本地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的政策和规定;

(二)拟定和实施事业单位机构改革方案;

(三)制定和落实事业单位人员编制控制计划;

(四)制定和落实事业单位机构编制标准和人员结构比例;

(五)制定和实施事业单位登记和审验办法;

(六)具体审批和管理事业单位的机构编制;

(七)检查监督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的执行情况。第二章 机构管理

第五条 事业单位机构管理的内容包括:设置、撤销、分设和合并机构,确定和改变性质、名称、隶属关系,审定、调整职责范围和规格等(以下简称设置和变更)。第六条 设置各类事业单位,应具备下列条件:

(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或已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布局合理;

(二)有明确的举办主体和规范的名称;

(三)有明确的业务范围和固定的工作任务;

(四)有经批准的投资计划或合法、稳定的经费来源;

(五)有固定的工作场所和必需的设施;

(六)有适应业务需要的人员。

第七条 申请设置和变更事业单位,其举办主体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申请报告。内容包括:设置的目的、依据、单位名称、隶属关系、业务范围、内设机构、人员编制、领导职数、人员结构比例、经费管理形式等。

(二)论证报告。内容包括: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与现有同类机构的业务分工情况,经费来源、办公地点、基本设施及其他有关情况。

(三)证明材料。与设置和变更有关的法律、法规、文件、资格认证证明等。第八条 各类事业单位的设置和变更,按下列权限审批:

(一)省和市地相当厅级、副厅级的,由省机构编制主管部门审核,按规定权限报批;省直相当处级以下的,由省机构编制主管部门审批。

(二)市地、县(市、区)相当处级、副处级的,由市(地)机构编制主管部门审核,按规定权限报批;市(地)相当科级以下的,由市地机构编制主管部门审批。

(三)县(市、区)相当科级、副科级的,由县(市、区)机构编制主管部门审核,按规定权限报批。

第九条 审批设置事业单位,应明确其名称、隶属关系、业务范围、相当规格、内设机构等。事业单位应按审定的业务范围开展活动。

事业单位的名称,一般称院、校、所、台、站、社、馆、队、中心等。事业单位一般不得使用行政机构或企业的名称。

第十条 部分教育事业单位的设置和变更,按下列权限审批:

(一)高等学校,由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省机构编制主管部门提出意见,经省人民政府审核后,报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省属高等学校的内设机构,由省机构编制主管部门审批;市地管理的高等学校的内设机构,由市地机构编制主管部门审批。

(二)中等专业学校,由其举办主体或市地人民政府、行政公署提出意见,经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省机构编制主管部门审核后,报省人民政府审批。省属中等专业学校的内设机构,由其举办主体审批;市地管理的中等专业学校的内设机构,由市地机构编制主管部门审批。

(三)技工学校,由其举办主体或市地人民政府、行政公署提出意见,报省劳动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省机构编制主管部门审批。省属技工学校的内设机构,由其举办主体审批;市地管理的技工学校的内设机构,由市地机构编制主管部门审批。

(四)高级中学,由同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机构编制主管部门提出意见,经同级人民政府审核后,报市地人民政府、行政公署审批。

(五)初级中学、小学,由县(市、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机构编制主管部门审核后,报县(市、区)人民政府审批。

第十一条 独立的自然科学研究单位的设置和变更,由其举办主体提出意见,报同级机构编制主管部门征求科技行政主管部门意见后审批。

其他科学研究单位的设置和变更,报同级机构编制主管部门审批。

第十二条 报纸、期刊和图书、音像等出版机构的设置和变更,由国家或省新闻出版行政主管部门核发刊号、社号后,报同级机构编制主管部门审批。

第十三条 咨询、会计、审计等中介服务机构的设置和变更,经有关行政主管部门认定资格后,服同级机构编制主管部门审批。

第十四条 事业单位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应及时向机构编制主管部门申请撤销:

(一)依照法律、法规规定责令解散;

(二)举办主体决定解散;

(三)原定业务范围消失;

(四)性质改变,不再作为事业单位;

(五)因合并、分设而解散;

(六)章程规定的解散事由出现。

申请撤销事业单位,应当提交申请报告,有关责令解散的法律、法规、文件和其他有关材料。

第三章 编制管理

第十五条 经批准设置的事业单位,使用国家事业编制。事业单位的编制,由同级机构编制主管部门审批。

第十六条 事业单位的编制,按规定的定员标准核定;没有编制定员标准的单位,按实际工作任务和应设的工作岗位核定;新建、扩建单位的编制,分期分批核定。第十七条 核定事业单位编制的同时,应核定其领导职数和各类人员结构比例。事业单位的编制定员标准和人员结构比例,由省机构编制主管部门制定。第十八条 事业单位配备人员,应当以编制和结构比例为依据。第十九条 经批准合并、分设的事业单位,应重新核定其编制;被撤销的事业单位,应收回其原定编制。

第二十条 审批事业单位编制,应同时审定其经费预算管理形式,并应征求财政主管部门的意见。

第四章 登记管理

第二十一条 事业单位实行登记管理制度。未经核准登记,不得以事业单位的名义开展活动。

第二十二条 事业单位按照行政隶属关系,由同级机构编制主管部门审核、登记。登记的主要内容包括:单位名称、性质、规格、编制、业务范围、经费预算管理形式、隶属关系、办公地址、法定代表人等。

第二十三条 事业单位的登记管理分为事业单位法人登记和事业单位登记。具备法人资格的事业单位,进行事业单位法人登记;不具备法人资格的,进行事业单位登记。第二十四条 事业单位经批准分设、合并、撤销或改变登记内容的,应及时办理变更登记或注销登记。

第二十五条 事业单位进行登记、变更登记或注销登记后,由同级机构编制主管部门发布事业单位登记公告。

第二十六条 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实行审验制度,一般2至3年审验一次,审验结果和评价作为管理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的依据。

第二十七条 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的具体实施办法,由省机构编制主管部门另行制定。第五章 监督管理

第二十八条 事业单位及其举办主体和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严格执行机构编制法规和本规定。机构编制一经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变更。

第二十九条 违反本规定,具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由同级机构编制主管部门给予通报批评,并责令限期改正;拒不改正的,收回登记证件,责令停止业务活动,并通知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停拨事业经费;情节严重的,由监察机关或其主管部门给予直接责任者行政处分。

(一)未经批准擅自设立事业单位机构或不按规定的职责范围开展业务活动的;

(二)擅自增加编制和领导职数的;

(三)擅自调整机构规格和改变性质、名称、隶属关系的;

(四)擅自超编调配、接收人员的;

(五)严重超编或内部人员结构严重不合理长期不予调整的;

(六)不按规定进行登记和审验的;

(七)在机构、编制、经费和登记管理以及审验中弄虚作假的;

(八)其他违反机构编制管理法规和本规定的行为。

第三十条 应当申报撤销而未申报的事业单位,机构编制主管部门调查核实后,可直接行文撤销。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一条 本规定执行中的有关问题,由省机构编制主管部门负责解释;过去的有关规定与本规定不一致的,以本规定为准。第三十二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1997年8月21日河南省人民政府令

(第137号)

《河南省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办法》已经2010年12月17日省政府第78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1年4月1日起施行。

省长 郭庚茂

二○一一年二月九日

第一条 为规范事业单位机构设置,加强事业单位编制管理,根据《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省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并纳入各级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机构编制管理机关)管理范围的事业单位的机构设置、编制管理以及对机构编制工作的监督管理,适用本办法。法律、法规和国家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条 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应当遵循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精简效能的原则,实行总量控制、分类管理和动态调整。

第四条 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体制。省机构编制委员会统一领导全省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省辖市、县(市、区)机构编制委员会分别负责本行政区域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工作。

各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具体负责本行政区域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日常工作,并接受上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的指导和监督。

第五条 依照国家和省规定的程序设置的事业单位和核定的事业编制,是岗位设置、聘用(录用)、调配工作人员、配备领导成员和核拨经费的依据。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事业单位机构编制、人员工资与财政预算相互制约的机制。禁止擅自设立事业单位和增加事业编制。对擅自设立事业单位、增加事业编制和编制外增加人员的,不得核拨财政资金或者挪用其他资金安排其经费。

第六条 上级人民政府工作部门不得要求下级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设立与其业务对口的事业单位,不得对下级的事业单位机构编制事项作出具体规定。

第七条 事业单位机构编制事项,由专项的机构编制规章、规范性文件规定。其他规章、规范性文件不得就机构编制作出具体规定。机构编制具体事项,应当按照规定权限和程序由机构编制管理机关专项办理。

第八条 事业单位机构设置管理包括下列事项:

(一)事业单位的设立、合并、分设和撤销;

(二)事业单位的名称、规格、内设机构和主管部门的确定或者变更;

(三)事业单位职责任务的确定或者调整;

(四)需要管理的其他事项。

第九条 设立事业单位,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明确的主管部门和职责任务;

(二)有规范的机构名称、固定的工作场所和必要的设施;

(三)有明确的经费来源;

(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十条 设立事业单位,应当向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提出申请。申请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法律和法规依据、必要性、可行性;

(二)主管部门、机构名称、规格、职责、内设机构;

(三)编制数额、领导职数、人员编制结构比例、经费来源。

第十一条 事业单位名称应当与其承担的职责任务相一致,并与党政机关、企业和社会团体的名称相区别。事业单位一般称院、校、所、台、站、社、团、馆、中心等。

事业单位名称冠“中国”、“中华”、“全国”、“国家”和“国际”等字样的,应当报国务院审批;省辖市以下事业单位名称冠“河南省”、“河南”、“全省”等字样且不冠所在省辖市、县(市、区)名称的,应当报省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审批。

第十二条 事业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申请变更:

(一)名称、职责、规格、主管部门、内设机构、经费供给形式发生变化的;

(二)合并或者分设的。

第十三条 事业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申请撤销:

(一)依照法律、法规应当予以撤销的;

(二)主管部门决定撤销的;

(三)职责任务消失的;

(四)性质改变的;

(五)因其他事由需要撤销的。

第十四条 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新设立的下列单位,不得批准为事业单位:

(一)应用开发型科研机构;

(二)社会中介服务机构;

(三)新建宾馆、饭店、招待所等经营性单位;

(四)各类协会、学会、研究会、基金会等机构;

(五)国家和本省规定的其他单位。

第十五条 事业单位编制管理包括下列事项:

(一)编制数额;

(二)人员编制结构比例;

(三)经费供给形式;

(四)领导职位设置及职数的确定或者变更。

人员编制依据编制标准核定;无编制标准的,根据职责任务、发展规模等,参照同类事业单位的同等情况核定。

第十六条 事业单位经费供给形式分为财政全额拨款、财政差额补贴和经费自理。事业单位经费供给形式在事业单位设立时根据其性质、类型和职责任务确定。

第十七条 事业单位人员编制核定后,因职责任务变化需要调整的,由其主管部门或者事业单位向同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提交调整方案。调整方案应当包括调整编制的理由和依据、编制数额及人员编制结构比例。

第十八条 事业单位人员编制不得与国家机关人员编制或者其他组织人员编制混合使用,国家机关和其他组织不得占用事业单位人员编制。

第十九条 核定事业单位领导职数,应当遵守下列限额规定:

(一)编制数额在10名以下的,核定1至2职;

(二)编制数额在11名至50名的,核定2至3职;

(三)编制数额在51名至200名的,核定3至4职;

(四)编制数额在201名至1000名的,核定4至5职;

(五)编制数额在1001名至3000名的,核定5至6职;

(六)编制数额在3000名以上的,不超过7职。

第二十条 核定事业单位内设机构领导职数,应当遵守下列限额规定:

(一)编制数额在5名以下的,核定1职;

(二)编制数额在6名至10名的,核定2职;

(三)编制数额在11名以上的,核定3职。

第二十一条 经批准合并、分设的事业单位应当重新核定事业编制;经批准撤销的事业单位,原 9 核定的事业编制应当核销。

第二十二条 全省事业编制总额,由省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提出方案,报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审批。省辖市、县(市、区)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在上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下达的编制总额内,按照审批和管理权限对本行政区域的事业编制进行审批管理。

乡镇事业编制总额的调整,经县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报省辖市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审核后,报省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审批。

第二十三条 设立纳入财政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和核定事业编制,由其主管部门提出方案,经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审核后,报机构编制委员会审批;在编制总额内的合并、分设、变更名称及调整由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审批。

第二十四条 省和省辖市按照正厅级、副厅级管理的事业单位的设立、变更、撤销,由省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审核,按照规定程序报批。

省辖市、县(市、区)按照正处级、副处级管理的事业单位的设立、变更、撤销,由省辖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审核,报省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按照规定程序审批。

县(市、区)按照正科级、副科级管理的事业单位的设立、变更、撤销,由县(市、区)机构编制委员会审核,报省辖市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按照规定程序审批。

第二十五条 县级以上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应当按照管理权限,对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或者会同监察机关和其他有关部门对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有关组织和个人应当予以配合。

第二十六条 违反本办法,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机构编制管理机关给予通报批评,并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一)擅自变更事业单位职责的;

(二)擅自设立、合并、分设和撤销事业单位的;

(三)擅自变更事业单位名称、规格及其内设机构的;

(四)擅自增加事业编制和事业单位领导职数的;

(五)擅自占用事业编制的;

(六)擅自调整人员编制结构比例及经费形式的;

(七)擅自在事业编制外聘用人员的;

(八)超出编制限额调配财政供养人员、为超编人员核拨财政资金或者挪用其他资金安排其经费、以虚报人员等方式占用编制并冒用财政资金的;

(九)擅自超职数、超规格配备领导成员的;

(十)违反规定干预下级事业单位的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的;

(十一)违反机构编制管理规定的其他行为。

第二十七条 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工作人员在机构编制管理工作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自2011年4月1日起施行。本办法施行前已经成立的事业单位,应当按照本办法的有关规定逐步规范。1997年8月21日发布的《河南省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规定》(豫政〔1997〕50号)同时废止。《人事争议处理暂行规定》

(1999年8月8日, 人发[1997]71号)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公正及时地处理人事争议,保护单位和个人的合法权益,保证单位和个人依法行使权利,维护社会稳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下列人事争议:

(一)国家行政机关与工作人员之间因录用、调动、履行聘任合同发生的争议。

(二)事业单位与工作人员之间因辞职、辞退以及履行聘任合同或聘用合同发生的争议。

(三)企业单位与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之间因履行聘任合同或聘用合同发生的争议。

(四)依照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可以仲裁的人才流动争议和其他人事争议。

第三条 当事人在人事争议处理中的地位平等,适用法律、法规平等。

第四条 处理人事争议,应当遵循及时、公平、合理的原则,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

第二章 组织机构

第五条 人事部设立人事仲裁公正厅,处理管辖范围内的人事争议。

省(自治区、直辖市)、副省级市、地(市)、县(市、区)设立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分别负责处理管辖范围内的人事争议。

第六条 仲裁委员会由主任一人,副主任二至四人和委员若干人组成。仲裁委员会的主任可以由同级人民政府分管人事工作的负责人或者政府人事行政部门的主要负责人担任,副主任、委员可以聘请有关方面的人员担任。仲裁委员会组成人员应当是单数。

第七条 仲裁委员会下设办事机构,负责案件受理、仲裁文书送达、档案管理、仲裁费用的收取与管理等日常工作,办理仲裁委员会授权的其他事宜。仲裁委员会办事机构设在同级人民政府人事行政部门。

第八条 仲裁委员会处理人事争议案件,实行仲裁庭制度。仲裁庭由三名以上(含三名)的单数仲裁员组成,仲裁委员会指定一名仲裁员担任首席仲裁员;简单的人事争议案件,仲裁委员会可以指定一名仲裁员独任处理。

第九条 仲裁委员会可以聘任政府有关部门的人员、专家学者和律师为专职或兼职仲裁员。兼职仲裁员与专职仲裁员在执行仲裁公务时享有同等权利。兼职仲裁员进行仲裁活动时,所在单位应当给予支持。

第三章 管辖

第十条 国务院各部委、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以及各部委直属在京事业单位的人事争议,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事争议,由人事部人事仲裁公正厅负责处理。

第十一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副省级市、地(市)、县(市、区)仲裁委员会的管辖范围,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确定。

第四章 处理程序

第十二条 当事人应当在争议发生之日起60日内,以书面形式向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并按被申请人数递交副本。

仲裁申请书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一)申请人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工作单位和住所。如果申请人是单位,则应写明单位的名称、住所、法定代理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被申请人的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工作单位和住所。如果被申请人是单位,则应写明单位的名称、住所、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

(二)仲裁请求和所根据的事实、理由。

(三)证据和证据来源、证人姓名和住所。

第十三条 仲裁委员会收到仲裁申请书后,应当在15日内作出受理或者不予受理的决定。决定不予受理的,应当书面通知当事人,并说明不予受理的理由。决定受理的,应当在7日内将仲裁申请书副本送达被申请人并组成仲裁庭。被申请人应当在收到仲裁申请书副本之日起15日内提交答辩书和有关证据。被申请人没有按时提交或者不提交答辩书的,不影响仲裁程序的进行。

第十四条 仲裁庭处理人事争议应先行调解,在查明事实、分清责任的基础上促使当事人双方自愿达成协议。协议内容不得违反法律、法规。

第十五条 调解达成协议的,仲裁庭应当根据协议内容制作调解书。调解书应当写明仲裁请求和当事人协议的结果。调解书由仲裁庭成员签名,加盖仲裁委员会印章,送达双方当事人。调解书经双方当事人签收后,即发生效力。调解未达成协议或调解书送达前当事人反悔的,仲裁庭应当及时进行仲裁。

第十六条 仲裁应当开庭进行。当事人协议不开庭,或者仲裁庭认为不宜开庭的,可以书面仲裁。

第十七条 决定开庭处理的,仲裁庭应当于开庭前5日内将开庭时间、地点等书面通知当事人。仲裁申请人经书面通知,无正当理由不到庭或者未经仲裁庭许可中途退庭的,可以视为撤回仲裁申请。被申请人经书面通知,无正当理由不到庭或者未经仲裁庭许可中途退庭的,可以缺席仲裁。

第十八条 当事人应当对自己的主张提供证据。仲裁庭认为有必要的,可以自行收集证据。只有经过质证认定的事实,才可以作为仲裁的证据。

第十九条 当事人在仲裁过程中有权进行辩论。辩论终结时,首席仲裁员或者独任仲裁员应当征询当事人的最后意见。

第二十条 裁决应当按照多数仲裁员的意见作出,少数仲裁员的不同意见可以记入笔录。仲裁庭不能形成多数意见时,裁决应当按照首席仲裁员的意见作出。

第二十一条 仲裁庭对重大的或者疑难的人事争议案件的处理,可以提交仲裁委员会讨论决定;仲裁委员会的决定,仲裁庭必须执行。

第二十二条 仲裁庭应当在裁决作出后5日内制作裁决书。裁决书应当写明仲裁请求、争议事实、裁决理由、裁决结果、仲裁费用的负担和裁决日期。裁决书由仲裁庭成员签名并加盖仲裁委员会的印章。裁决书一经送达,即发生效力。

第二十三条 仲裁庭处理人事争议案件,一般应当在仲裁庭组成之日起60日内结案。案情复杂需要延期的,经仲裁委员会批准,可以适当延期,但是延长的期限不得超过30日。

第二十四条 当事人参加仲裁活动可以委托一至二人代理。委托他人代理的,必须向仲裁委员会提交有委托人签名或盖章的委托书。委托书应当明确委托事项和权限。

第二十五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仲裁员应当自行申请回避,当事人和代理人有权以口头或书面方式申请其回避:

(一)是本案的当事人或者当事人、代理人近亲属的。

(二)与本案有利害关系的。

(三)与本案当事人、代理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裁决的。

仲裁委员会对回避申请应当及时作出决定,并通知当事人。

第五章 执行与监督

第二十六条 发生效力的调解书、裁决书当事人必须执行。

第二十七条 当事人有证据证明裁决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自收到裁决书之日起10日 内向作出裁决的仲裁委员会申请复议:

(一)仲裁庭的组成或者仲裁的程序是违反法定程序的。

(二)裁决所依据的证据是伪造的。

(三)对方当事人隐瞒了足以影响公正裁决的证据的。

(四)仲裁员在仲裁该案时有受贿索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决行为的。

仲裁委员会经审查核实裁决有前款规定情形之一的,应当另行组成仲裁庭处理。复议期间,不影响裁决的执行。

第二十八条 仲裁委员会主任对本委发生效力的裁决书,发现确有错误,需要重新仲裁的,应当提交仲裁委员会讨论决定。仲裁委员会决定重新仲裁的,应当另行组成仲裁庭处理。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九条 当事人及有关人员在仲裁过程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仲裁委员会可以予以批评教育、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有关规定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干扰仲裁活动,阻碍仲裁工作人员执行公务的。

(二)拒绝提供有关文件、资料和其他证明材料的。

(三)提供虚假情况的。

(四)对仲裁工作人员、仲裁参加人、证人进行打击报复的。

第三十条 仲裁工作人员在仲裁活动中徇私舞弊、收受贿赂、敲诈勒索、滥用职权、侵犯当事人合法权益的,由所在单位或上级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 附则

第三十一条 人事争议当事人申请仲裁,应当按照有关规定交纳仲裁费。收取仲裁费的标准和办法,由人事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另行规定。

第三十二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可以根据本规定制定实施办法。

第三十三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聘用合同与劳动合同的区别

1.合同本身的法律性质不同

聘用合同调整的是政府对公共组织及其工作人员的人事管理行为和工作人员行为规范,属于公法调整范畴。而劳动合同规范的是企业与劳动者之间的劳动关系,属于私法调整范畴。

2.合同主体的权利义务关系不同

企业的劳动合同是纯粹的民事合同,合同中所规定的权利与义务对当事人来讲基本上是平等的。民事合同强调契约的自由性、合意性,一般不会发生不确定的权利或义务关系,即使发生,双方均可自由协调解决,解除合同。

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要履行一定的公益责任或义务,因此,聘用合同在实际履行中权利与义务常常发生不对等。国家有权要求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必须履行一定的公益性责任和义务,而且,这种国家要求具有强制性,如果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无正当理由拒不履行,将会受到惩戒处置。此外,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所从事的岗位工作,其性质本身也是属于社会公益性质的。一般来讲,企业职工是不承担公益责任的。

3.争议处理时审查的内容有所不同

由于聘用合同所具有的不同于劳动合同的特殊法律意义,在涉及人事争议时,对事业单位当事人权利与义务的审查,不仅要以合同规定为依据,在某些情况下,还要对其“特别权利关系”进行审查,而企业的劳动者对此点审查是可以免除的。

4.合同中用人单位的主体权利不同

企业在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时具有较为完整的主体权利。而事业单位在与个人签订合同时表面上看,具有完整的主体权利,但实际上这种权利是不完整的,主要表现在用人的许多环节上,事业单位的主体权利要受到政府的许多控制。如招聘是在政府编制 确定的基础上发生的,办理进人手续要受到政府规定的程序控制,否则便不能发生正式的人事法律关系;事业单位在确定工作人员的薪酬上,权利也是不完整的,要受到来自政府的财政控制。因此,事业单位用人的主体权利要受到政府的一定限制。

因此,由于合同性质不同,聘用合同与劳动合同在具体条款上的区别,主要反映在对公职义务的规定,以及对人事管理程序的专门要求上。为全面反映事业单位的性质与工作人员的管理特点,聘用合同条款应当在以下方面作出明确规定: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主要职责是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具有履行国家公益职责的义务。

——事业单位在公开招聘时要按国家编制指导或计划进行。人事关系要经过主管部门规定的相关程序之后才能正式确立,人事关系的消除也要经过相关规定的程序。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作报酬在一定程度上要接受国家财政预算的调控。——规定公益责任违约专门条款。发生人事争议时,审查范围不限于合同规定的内容,如涉及特定的公益事件时,还要对用人单位与职工双方履行公益职责和义务情况进行审查,以确定违约方及其责任承担。

综上所述,对两种合同的区别要从本质上去把握,这样才能深刻地理解两种合同的不同管理意义。关于实行劳动合同制度若干问题的通知 【内容分类】劳动关系 【分类细目】劳动合同 【时 效 性】有效 【颁布单位】劳动部 【颁布日期】1996.10.31 【实施日期】1996.10.31 【失效日期】 【失效说明】

【发 文 号】劳部发〔1996〕354号 【主 题 词】

关于实行劳动合同制度若干问题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劳动人事)厅(局),国务院有关部委、直属机构,解 放军总后勤部生产管理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劳动法》实施以来,全国推行劳动合同制度的工作进展顺利,但部分地区、企业在实行劳动合同制度过程中提出一些问题,需要予以明确。为此,经研究,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1.在签订劳动合同时,按照《劳动法》的规定,只要当事人双方协商一致,即可签订有固定期限、无固定期限或以完成一定工作为期限的劳动合同。2.在固定工制度向劳动合同制度转变过程中,用人单位对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的劳动者,如果其提出订立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应当与其订立无固定期限的 劳动合同:

(1)按照《劳动法》的规定,在同一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以上,当事人双 方同意续延劳动合同的;

(2)工作年限较长,且距法定退休年龄十年以内的;(3)复员、转业军人初次就业的;(4)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3.按照《劳动法》的规定,劳动合同中可以约定不超过六个月的试用期。劳

动合同期限在六个月以下的,试用期不得超过十五日;劳动合同期限在六个月以 上一年以下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三十日;劳动合同期限在一年以上两年以下的,试用期不得超过六十日。

试用期包括在劳动合同期限中。

4.用人单位对工作岗位没有发生变化的同一劳动者只能试用一次。

5.劳动合同可以规定合同的生效时间。没有规定劳动合同生效时间的,当事 人签字之日即视为该劳动合同生效时间。

劳动合同的终止时间,应当以劳动合同期限最后一日的二十四时为准。6.生产经营发生严重困难的企业应当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但劳动合同中

有关工作岗位、劳动报酬等内容可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通过签订专项协议来规定。专项协议作为劳动合同的附件,具有与劳动合同同等的约束力。

7.“停薪留职”的职工愿意回原单位工作的,用人单位应当与其签订劳动合

同,明确权利义务关系。如果用人单位不能安排工作岗位,而职工又愿意到其他 单位工作并继续与原单位保留劳动关系的,应当按照劳动部《关于贯彻实施〈中 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7条规定办理,即职工与原单位保持 劳动关系但不在岗的,可以变更劳动合同相关内容。

8.用人单位应与本单位富余人员签订劳动合同,对待岗或放长假的应当变更 劳动合同相关内容,并就有关内容协商签订专项协议。

9.企业法定代表人的变更,不影响劳动合同的履行,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不需 因此重新签订劳动合同。

10.在固定工制度向劳动合同制度转变过程中,对已经患有精神病但病情得到 控制的职工,用人单位应当安排适当工作,签订劳动合同;对病情严重不能控制 的,应当送医院治疗。医疗终结后,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退休或退职手续。11.用人单位对新招用的职工,在试用期内发现并经有关机构确认患有精神病 的,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12.已办理厂内离岗休养或退养手续的原固定工,用人单位应当与其签订劳动 合同,明确权利义务关系,其离岗休养或退养的有关文件作为劳动合同的附件。13.已享受养老保险待遇的离退休人员被再次聘用时,用人单位应与其签订书 面协议,明确聘用期内的工作内容、报酬、医疗、劳保待遇等权利和义务。14.有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期满后,因用人单位方面的原因未办理终止或续订 手续而形成事实劳动关系的,视为续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应及时与劳动者协商 合同期限,办理续订手续。由此给劳动者造成损失的,该用人单位应当依法承担 赔偿责任。

15.在劳动者履行了有关义务终止、解除劳动合同时,用人单位应当出具终止、解除劳动合同证明书,作为该劳动者按规定享受失业保险待遇和失业登记、求 职登记的凭证。

证明书应写明劳动合同期限、终止或解除的日期、所担任的工作。如果劳动 者要求,用人单位可在证明中客观地说明解除劳动合同的原因。

16.职工劳动合同期限届满,终止劳动合同后符合退休条件的,可以办理退休 手续,领取养老保险金;不符合退休条件的,应当到就业服务机构进行失业登记,按规定领取失业救济金。

17.用人单位招用职工时应查验终止、解除劳动合同证明,以及其他能证明该 职工与任何用人单位不存在劳动关系的凭证,方可与其签订劳动合同。

18.职工解除劳动合同,应当严格按照《劳动法》的规定,提前三十日以书面 形式向用人单位提出。职工自动离职属于违法解除劳动合同,应当按照《违反〈 劳动法〉有关劳动合同规定的赔偿办法》承担赔偿责任。

19.按照《劳动法》第二十七条的规定,进行经济性裁员的企业在六个月内录 用人员的,应当优先从被裁减的人员中录用。因经济性裁员而被用人单位裁减的 职工,在六个月内又被原单位重新录用的,对职工裁减前和重新录用后的工作年 限应当连续计算为本单位工作时间。

20.劳动者按照《劳动法》第二十四条的规定,主动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的,用 人单位可以不支付经济补偿金。

21.劳动者在劳动合同期限内,由于主管部门调动或转移工作单位而被解除劳 动合同,未造成失业的,用人单位可以不支付经济补偿金。

22.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合同期满终止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支 付不低于六个月工资的医疗补助费;对患重病或绝症的,还应适当增加医疗补助 费。

第五篇:岳阳市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暂行规定

岳阳市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暂行规定

作者:佚名 来源:平江县政府网 点击数:218 更新时间:2009-4-19 19:37:30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根据国家、省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事业单位,是指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并纳入机构编制管理范围的社会服务组织。

本规定所称事业编制,是指事业单位的人员数量定额、编制结构比例和领导职数。

第三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的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适用本规定。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四条 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应当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政事、事企分开和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因地制宜,分类管理。

第五条 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体制。市机构编制委员会统一负责全市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工作,县(市、区)机构编制委员会分别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工作。

各级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称机构编制部门)具体承担本级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的日常工作,并接受上级机构编制部门的管理和监督。

财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等部门应当按照各自的职责,配合机构编制部门做好事业机构编制管理的相关工作。

第二章 机构管理

第六条 事业机构管理包括下列内容:

(一)机构的设立、变更和撤销;

(二)机构名称、规格、内设机构的确定或者变更;

(三)机构职责任务、经费渠道、隶属关系的确定或者调整;

(四)机构类别的确定。

第七条 设立事业机构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符合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需要,有明确的职责任务;

(二)有规范的名称和明确的举办主体;

(三)有合法、稳定的资金来源;

(四)有必要的工作场所;

(五)有资质要求的,应取得相应资质;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八条 设立事业机构,应当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注重规模效益、发挥综合功能。现有事业机构能够承担新增工作任务的,不再新设事业机构;可以由社会力量兴办的社会公益事业,不再新设国家投资举办的事业机构。

凡工作任务长期不足、工作任务转移或者业务相近、重复设置的事业机构,应当精简、合并或者撤销。第九条 设立事业机构,由其举办主体按照管理权限向机构编制部门提交申请。申请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法律法规依据、设立的必要性分析报告及发展规划;

(二)机构名称、类别、职责任务、基本规模、经费渠道、内设机构、编制数额和领导职数。

第十条 市直事业机构(含岳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南湖风景区事业机构)的设立、变更、撤销等事项,由其举办主体报市机构编制部门按管理权限和规定程序审批或审核。

县(市、区)所属相当于科级以上事业机构的设立、变更、撤销等事项,由县(市、区)机构编制部门或当地党委、政府向上一级机构编制部门或党委、政府报告,按管理权限和规定程序审批或审核;其他事项由同级机构编制部门按规定程序审批或审核。

按照规定需报省审批的,按规定程序报批。

第十一条 事业单位的名称要体现其特点,一般称院、校、所、台、站、馆、社、队、中心等。

第十二条 事业单位的类别分为行政支持类、纯公益类、准公益类和经营服务类。

第十三条 事业单位的经费渠道分为财政补助和非财政补助。事业单位的经费渠道在设立时根据其性质、类别和职责任务确定,并可随情况的变化进行调整。

第十四条 事业单位应根据性质、规模、社会功能、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等综合指标,建立符合自身特点的等级规格制度。逐步取消事业单位的行政规格和管理人员的行政级别,公益类和经营服务类事业单位只明确其主职级别待遇。

第十五条 事业单位内设机构中的业务科(股)室必须占内设机构总数的60%以上。内设机构名称和规格必须规范统一,一般称科、室、股。10名编制以下的事业单位原则上不设内设机构。内设机构人数一般不少于3人。

对上级机构编制部门颁发了标准的,原则上按标准设置内设机构。

第十六条 事业单位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应当申请变更:

(一)机构名称、类别、职责任务、隶属关系、规格、经费渠道等需要变动的;

(二)机构合并或分设的。

第十七条 事业单位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应当在30日内申请撤销:

(一)依照法律、法规应当予以撤销的;

(二)举办主体决定撤销的;

(三)职责任务消失的;

(四)性质改变的;

(五)其他事由需要撤销的。

第十八条 变更、撤销事业单位,由其举办主体或拟变更、撤销单位向批准设立的机关提交变更、撤销方案。方案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理由和依据;

(二)职责任务的增减、转移、消失情况;

(三)资产处置及清算情况;

(四)人员安置意见。

第十九条 应当撤销的事业单位,逾期未申请的,可由批准设立机关直接行文予以撤销。

第二十条 事业单位设立、变更、撤销后,应当及时到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办理有关手续。

第三章 编制管理

第二十一条 事业编制管理事项包括下列内容:

(一)编制数额的核定或者调整;

(二)人员编制结构比例的核定或者调整;

(三)领导职数的核定或者调整;

(四)用编数量及结构的审批。

第二十二条 事业单位的人员编制按照编制标准核定;无编制标准的,根据发展规模、职责任务等,参照同类事业单位的情况核定;规模较大的事业单位,可分期核定编制,实行动态管理。

经批准合并、分设的事业单位,应当重新核定编制;被撤销或不再具有事业性质的,应当核销原事业编制。

第二十三条 事业单位的人员编制核定后,因职责任务变化需要调整的,由其举办主体或该事业单位向同级机构编制部门提交调整方案。调整方案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调整的理由和依据;

(二)编制数额和人员编制结构。

第二十四条 市机构编制部门对全市事业编制实行总量控制。各县(市、区)机构编制部门在下达的事业编制总量内,对事业编制进行分配使用,不得突破事业编制控制数。

第二十五条 市直事业单位(含岳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南湖风景区事业单位)人员编制、领导职数的核定或调整等事项,由其举办主体报市机构编制部门按管理权限和规定程序审批或审核。

县(市、区)所属相当于科级以上事业单位的领导职数核定或调整,由县(市、区)机构编制部门或当地党委、政府报上一级机构编制部门或党委、政府按管理权限和规定程序审批或审核。

第二十六条 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完善机构编制管理证、人员编制卡和人员编制台帐,澄清人员编制底子。

第二十七条 事业单位的人员编制按结构可分为管理人员编制、专业技术人员编制和后勤服务人员编制。事业单位应当根据自身类别,确定人员编制结构比例。

(一)行政支持类事业单位后勤服务人员原则上不得突破单位总编制的10%;

(二)纯公益类、准公益类事业单位按行业不同,确定不同的结构比例,其管理人员和后勤服务人员一般控制在30%以内;

(三)经营服务类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和后勤服务人员不得突破单位总编制的30%。

第二十八条 事业单位编制在3~10名内的,核定领导职数1~2名;编制在11~30名的,核定领导职数2 ~3名;编制在30名以上的,核定的领导职数不得超过4名。事业单位内设机构可根据职责任务,各核定领导职数1~2名。

第二十九条 事业单位的人员编制不得与国家机关和其他组织人员编制混合使用。国家机关和其他组织不得占用事业单位人员编制。

第三十条 事业单位空出编制后补充工作人员,应先向机构编制部门提出用编要求,经机构编制部门审批同意后才能组织招聘。

第三十一条 事业单位经批准在编内招聘人员后,必须先到机构编制部门办理用(列)编手续,再凭机构编制部门开出的用(列)编通知单到人事、财政、劳动和社会保障等部门办理相关手续。无用(列)编通知单的,任何单位不得办理调配、核资、工资统发及社会保障等手续。

第三十二条 事业单位机构改革中试行一年一聘制的经营服务类事业单位或其他事业单位的特殊岗位(如后勤服务、医务护理)人员聘用时,不办理列编及其他相关手续。

第三十三条 事业单位改为企业后,编制予以核销。

第四章 监督检查

第三十四条 事业单位的机构编制实行专题报批制度和“一支笔”审批制度,凡设立、变更、撤销事业机构或调整事业编制事项由机构编制部门承办。

第三十五条 事业机构编制事项一经核定,必须严格执行。不准超编进人,不准擅自设立机构和提高机构的级别,不准违反领导职数配备的有关规定,不准越权审批机构编制,不准上级业务部门干预下级的机构编制。

第三十六条 各级机构编制部门要加强对事业机构编制的监督管理和考核工作,结合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对事业单位运行情况、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服务质量进行检验评估,并将检验评估结果作为调整其机构编制和经费渠道的重要依据。市机构编制部门每年对县(市、区)机构编制管理开展一至两次全面督查。

第三十七条 各级机构编制部门要督促本级事业单位定期公示人员编制情况,主动接受干部群众的监督;要加强工资统发的审核管理,认真清理吃“空饷”人员;要畅通信息渠道,做好举报电话和信访案件的受理查处工作,严肃查处违规事件。

第三十八条 事业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机构编制部门应当责令其限期纠正。造成不良后果或逾期不纠正的,由有关部门依法依规给予党纪政纪处分;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一)在申报事业机构编制过程中弄虚作假的;

(二)擅自增加、变更内设机构的;

(三)擅自变更机构名称、提高机构规格或加挂牌子的;

(四)擅自变更职责范围或利用社会服务职能办实体盈利的;

(五)未经列编擅自进人的;

(六)人员混编混岗或吃“空饷”的;

(七)超职数配备领导干部的;

(八)未按规定办理登记事项的;

(九)违反有关规定干预下级业务部门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配备的;

(十)其他违反机构编制管理规定的。

第三十九条 县(市、区)机构编制部门违规设立、变更、撤销事业机构及调整人员编制的,由市机构编制部门督促其改正;拒不改正的,报请市委、市政府处理。

第四十条 从事事业机构编制管理的工作人员应当坚持原则、公道正派、依法办事,自觉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

第五章 附 则

第四十一条 本规定自2006年5月1日起施行。

下载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研究报告8.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研究报告8..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商丘市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规定

    【发布单位】商丘市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2006-06-05 【生效日期】2006-07-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河南省 商丘市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规......

    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的几点思考

    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的几点思考 青阳县编办 疏义红 2011年6月 事业单位不同于行政管理机构,它是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

    蒙阴县完善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

    龙源期刊网 http://.cn 蒙阴县完善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 作者: 来源:《机构与行政》2012年第01期 一是严格控制机构编制。不再审批设立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和从事生产经营......

    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调研报告

    事业单位不同于行政管理机构,它是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在各级政府组织机构中,事......

    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调研报告

    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调研报告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 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调研报告2010-06-29 18:46:45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调研报告事业单位机构编制......

    (事业单位)机构编制情况自查报告格式

    (事业单位)机构编制情况自查报告 根据《全省机构编制核查工作实施方案》之有关要求,我单位对机构编制相关情况进行了自查,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一、基本情况1、机构沿革情况......

    浅谈事业单位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现实意义和做法

    浅谈事业单位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现实意义和做法 日期:2015-10-23作者:叶文敏热度: 527 ℃推荐: 0 所属栏目:休闲阅读 > 证明材料 [摘要]10年前乡镇就推行了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

    关于进一步加强机构编制管理,规范机关事业单位

    关于进一步加强机构编制管理,规范机关事业单位 进人审批程序的规定 加强机构编制管理是加强执政党能力建设和国家政权建设的重要基础性工作。近年来,中央、省、张掖市就加强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