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业房地产纳税评估

时间:2019-05-13 16:49: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建筑业房地产纳税评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建筑业房地产纳税评估》。

第一篇:建筑业房地产纳税评估

建筑业、房地产业专项纳税评估案例

一、确定对象

2005年5月份,我们分局根据区局布置开展专项纳税评估工作。通过对辖区中的建筑行业纳税户的建筑项目跟踪管理和税收缴纳情况,两者进行信息比对,从中发现数据中的异常。某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是辖区内几家规模较大的建筑企业之一。其主营市政工程、土石方工程、给排水工程和建筑工程施工等。企业所得税由国税征收。

二、评估分析

我们经查询税收征管信息系统、发票购领数、项目管理系统、2004年和2005年1-5月纳税人申报资料。并对此进行调查、分析,发现该企业在纳税问题上存在以下疑点:

(一)、通过建筑业项目登记,我们发现该企业在2004年1月开工的某工程,于2004年10月8日进行工程决算,决算书总价6172528.8元(其中600000元分包给其他单位),企业将6000000元作营业收入,企业当期申报数为6000000元,存在少交营业税的疑点。

(二)、企业税源数据库中自有房产原值5892305.23元,土地使用面积8530平方米,企业2004年申报缴纳房产税41005.22元,土地使用税4001元,存在少缴房产税和土地使用税的疑点。

(三)、企业为建筑企业,其印花税实行核定征收,其核定率为建筑安装合同为收入的100%,税率为万分之三。根据企业的申报情况,2004年1—12月,企业的收入额为12213061.99元,计算应纳印花税为3663.92元,同期企业入库印花税为3152.46元,企业有少缴印花税的嫌疑。

三、询问查实

针对以上的三点疑问,我们对企业发出了约谈通知书,要求企业对我们发现的纳税疑问解释说明。通过与企业负责人及财务负责人的谈话得知,对涉及工程决算的收入,因为当时企业财务人员进行人事变动,企业2004年10月是新会计作纳税申报,因为以前会计按照6000000元已经计入营业收入,故企业的新会计就按6000000元作为当期的收入申报营业税及其他地方税。对此,我们要求企业进一步提供相关的证据材料,即提供2004年1-12月和2005年1-5月的纳税的明细材料、总帐、应收应付明细账、财务报表、相关的建筑承包(分包)合同、固定资产分类账、房产证、土地使用证、企业工作人员的工资发放明细表及每月的出勤表等证据材料。通过对企业所提供材料的进一步分析查实,对几项涉税疑问有了初步的结论:

(一)、企业2004年10月的某工程营业收入确认为6172528.8元,少申报营业收入172528.8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企业少申报营业税172528.8*3%=5175.87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维护建设税暂行条例》,少申报城市维护建设税5175.87*7%=362.31元;根据其他相关的税法规定,企业少申报教育费附加及教育地方附加费5175.87*4%=207.03元。少申报印花税172528.8*0.03%=51.76元。

(二)、根据企业提供的固定资产分类账、房产证、土地使用证。企业应申报房产税5892305.23*70%*1.2%=49495.37元,少申报房产税49495.37-41005.22=8490.15元;企业应申报土地使用税8530*0.5=4265元,少申报土地使用税4265-4001=264元。

(三)、根据企业提供2004年1-12月和2005年1-5月的纳税的明细材料、总帐、应收应付明细账、财务报表。确定企业少缴印花税3663.92-3152.46=511.46元。

四、评定处理

对上述企业的相关地方税的评估情况,经与企业负责人及财务人员交流沟通,企业负责人和财务人员表示认可,同意及时自查补报入库,并表示要在今后加强对税收知识以及税收政策的学习。我们作出差异符合性结论,完成纳税评估报告的填制,向该企业发出纳税评估建议书。建议该企业补缴2004年度:营业税:5175.87元,城市维护建设说:362.31元,教育费附加及教育地方附加费:207.03元,印花税:563.22元,房产税:8490.15元,土地使用说:264元,合计15062.58元,并按规定加收滞纳金。

五、管理建议

(一)、通过对该户的评估,我们发现在日常征管中要及时掌握企业的基本情况,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及时掌握企业经营情况的变化,同时也要注重与其同期税款进行对比分析,从中发现相关的疑点

第二篇:建筑业纳税变化

建筑业营业税政策变化解读

新《营业税暂行条例》及新《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以下简称新条例、新细则)从2009年1月1日起实施,与旧的《条例》、《细则》相比,其中建筑业营业税政策变化较大,笔者通过整理罗列新旧《条例》、《细则》,找出新旧政策差异,进行对比分析,供读者参考讨论。一、三种销售情形的新旧政策比较

(一)“视同销售”业务

1、旧《细则》第四条规定:

(1)转让不动产有限产权或永久使用权,以及单位将不动产无偿赠与他人,视同销售不动产。

(2)单位或个人自己新建(以下简称自建)建筑物后销售,其自建行为视同提供应税劳务。

2、新《细则》第五条规定:

纳税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视同发生应税行为:

(1)单位或者个人将不动产或者土地使用权无偿赠送其他单位或者个人;

(2)单位或者个人自己新建(以下简称自建)建筑物后销售,其所发生的自建行为;

(3)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规定的其他情形。

3、新旧变化

(1)调整了视同销售的范围。转让“有限产权”或“永久使用权”不再视同销售;增加了“个人将不动产或者土地使用权无偿赠送其他单位或者个人”视同销售的规定。

(2)增加了兜底性条款即:“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规定的其他情况”。

(二)“混合销售”业务

1、旧《细则》规定:

第五条 一项销售行为如果既涉及应税劳务又涉及货物,为混合销售行为。从事货物的生产、批发或零售的企业、企业性单位及个体经营者的混合销售行为,视为销售货物,不征收营业税;其他单位和个人的混合销售行为,视为提供应税劳务,应当征收营业税。

纳税人的销售行为是否属于混合销售行为,由国家税务总局所属征收机关确定。

2、新《细则》规定:

第六条 一项销售行为如果既涉及应税劳务又涉及货物,为混合销售行为。除本细则第七条的规定外,从事货物的生产、批发或者零售的企业、企业性单位和个体工商户的混合销售行为,视为销售货物,不缴纳营业税;其他单位和个人的混合销售行为,视为提供应税劳务,缴纳营业税。

第七条 纳税人的下列混合销售行为,应当分别核算应税劳务的营业额和货物的销售额,其应税劳务的营业额缴纳营业税,货物销售额不缴纳营业税;未分别核算的,由主管税务机关核定其应税劳务的营业额:(1)提供建筑业劳务的同时销售“自产货物”的行为;(2)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规定的其他情形。

3、新旧变化

(1)新《细则》第七条明确规定“提供建筑业劳务的同时销售自产货物的行为”,“应当分别核算应税劳务的营业额和货物的销售额,其应税劳务的营业额缴纳营业税,货物销售额不缴纳营业税”。

(2)增加了兜底条款即:“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规定的其他(应分别核算应税劳务营业额和货物销售额的)情形”。

(三)“兼营业务”

1、旧《细则》规定:

第六条 纳税人兼营应税劳务与货物或非应税劳务的,应分别核算应税劳务的营业额和货物或者非应税劳务的销售额。不分别核算或者不能准确核算的,其应税劳务与货物或者非应税劳务一并征收增值税,不征收营业税。

2、新《细则》规定:

第八条 纳税人兼营应税行为和货物或者非应税劳务的,应当分别核算应税行为的营业额和货物或者非应税劳务的销售额,其应税行为营业额缴纳营业税,货物或者非应税劳务销售额不缴纳营业税;未分别核算的,由主管税务机关核定其应税行为营业额。

3、新旧变化:

旧《细则》规定:“不分别核算或者不能准确核算的,其应税劳务与货物或者非应税劳务一并征收增值税,不征收营业税”。

新《细则》只规定:“未分别核算的,由主管税务机关核定其应税行为营业额”;不再强求一并征收增值税。

二、“承包承租”业务新旧规定变化

1、旧《细则》规定:

第十一条:企业租赁或承包给他人经营的,以承租人或承包人为纳税人。

2、新《细则》规定:

第十一条 单位以承包、承租、挂靠方式经营的,承包人、承租人、挂靠人(以下统称承包人)发生应税行为,承包人以发包人、出租人、被挂靠人(以下统称发包人)名义对外经营并由发包人承担相关法律责任的,以发包人为纳税人;否则以承包人为纳税人。

3、新旧变化:

(1)增加了挂靠的业务;

(2)纳税人发生了变化。旧《细则》规定,全部以承包人为纳税人;新《细则》规定,以发包人名义对外经营并由发包人承担法律义务的由发包人纳税,否则以承包人纳税。

三、“建筑工程总包分包”新旧规定变化

1、旧《细则》规定:

第五条:

(三)建筑业的总承包人将工程分包或者转包给他人的,以工程的全部承包额减去付给分包人或者转包人的价款后的余额为营业额。

2、新《细则》规定:

第五条:

(三)纳税人将建筑工程分包给其他单位的,以其取得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扣除其支付给其他单位的分包款后的余额为营业额;

3、新旧变化:

删除了关于“转包”业务的相关规定。分包和转包的不同点在于,分包工程的总承包人参与施工并自行完成建设项目的一部分,而转包工程的总承包人不参与施工。根据《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第二十五条、《工程总承包企业资质管理暂行规定》第十六条规定、《建筑法》第二十八条规定、《合同法》第二百七十二条,转包是一种违法行为,应依法予以取缔。因此,也不应在依法征税范围之列。

四、“价外费用”新旧规定对比

1、旧《细则》规定:

第十四条 条例第五条所称价外费用,包括向对方收取的手续费、基金、集资费、代收款项、代垫款项及其他各种性质的价外收费。

凡价外费用,无论会计制度规定如何核算,均应并入营业额计算应纳税额。

2、新《细则》规定:

第十三条 条例第五条所称价外费用,包括收取的手续费、补贴、基金、集资费、返还利润、奖励费、违约金、滞纳金、延期付款利息、赔偿金、代收款项、代垫款项、罚息及其他各种性质的价外收费,但不包括同时符合以下条件代为收取的政府性基金或者行政事业性收费:

(1)由国务院或者财政部批准设立的政府性基金,由国务院或者省级人民政府及其财政、价格主管部门批准设立的行政事业性收费;

(2)收取时开具省级以上财政部门印制的财政票据;

(3)所收款项全额上缴财政。

3、新旧变化:

(1)在列举的收费项目中增加了:补贴、返还利润、奖励费、违约金、滞纳金、延期付款利息、赔偿金、代收款项等项目。

(2)明确规定,代收的“政府性基金”、“行政事业收费”不属于价外费用。

五、“建筑业营业额”新旧规定对比

1、旧《细则》规定:

第十八条 纳税人从事建筑、修缮、装饰工程作业,无论与对方如何结算,其营业额均应包括工程所用原材料及其他物资和动力的价款在内。纳税人从事安装工程作业,凡所安装的设备的价值作为安装工程产值的,其营业额应包括设备的价款在内。

2、新《细则》规定:

第十六条 除本细则第七条(混合销售业务)规定外,纳税人提供建筑业劳务(不含装饰劳务)的,其营业额应当包括工程所用原材料、设备及其他物资和动力价款在内,但不包括建设方提供的设备的价款。

3、新旧变化:

(1)新《细则》取消了旧《细则》关于建筑、修缮、安装的说法,统一称作“建筑业劳务”;

(2)新《细则》规定,提供“装饰劳务”。其营业额可以不包括“工程所用原材料、设备及其他物资和动力价款在内”,以“清包工”作为营业额。

(3)旧《细则》规定,营业额是否包括设备价值主要看“设备的价值是否作为安装工程总产值”;新《细则》规定,营业额是否包括设备价值主要看“设备由谁提供”。

六、“费用扣除”、“合法票据”新旧规定对比

1、旧《条例》、《细则》规定:

旧的条例、细则没有关于“费用扣除”和“合法票据”的相关规定。财税【2003】16号文件第四条规定:营业额减除项目支付款项发生在境内的,该减除项目支付款项凭证必须是发票或合法有效凭证;支付给境外的,该减除项目支付款项凭证必须是外汇付汇凭证、外方公司的签收单据或出具的公证证明。

2、新《条例》、《细则》规定:

条例第六条:纳税人按照本条例第五条规定扣除有关项目,取得的凭证不符合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税务主管部门有关规定的,该项目金额不得扣除。

细则第十九条:条例第六条所称符合国务院税务主管部门有关规定的凭证(以下统称合法有效凭证),是指:

(1)支付给境内单位或者个人的款项,且该单位或者个人发生的行为属于营业税或者增值税征收范围的,以该单位或者个人开具的发票为合法有效凭证

(2)支付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或者政府性基金,以开具的财政票据为合法有效凭证;

(3)支付给境外单位或者个人的款项,以该单位或者个人的签收单据为合法有效凭证,税务机关对签收单据有疑义的,可以要求其提供境外公证机构的确认证明;

(4)国家税务总局规定的其他合法有效凭证。

3、新旧变化:

(1)支付给境内的:

原来以“发票”和“合法有效凭证”为扣除依据;新《细则》规定以“发票”或“财政收据”为扣除依据。

(2)支付给境外的:

原来以“外汇付汇凭证”、“外方公司的签收单据”或“出具的公证证明”为扣除依据;新《细则》规定以“该单位或者个人的签收单据”为合法有效凭证予以扣除。税务机关对签收单据有疑义的,可以要求其提供“境外公证机构的确认证明”;

(3)增加了“国家税务总局规定的其他合法有效凭证”。

七、“扣缴义务人”新旧规定对比

1、旧《条例》、《细则》规定:

《条例》第十一条 营业税扣缴义务人:(1)委托金融机构发放贷款,以受托发放贷款的金融机构为扣缴义务人。(2)建筑安装业务实行分包或者转包的,以总承包人为扣缴义务人。(3)财政部规定的其他扣缴义务人。

《细则》第二十九条 条例第十一条所称其他扣缴义务人规定如下:(1)境外单位或者个人在境内发生应税务行为而在境内未设有经营机构的。其应纳税款以代理这为扣缴义务人;没有代理者的,以受让者或者购买者为扣缴义务人。(2)单位或者个人进行演出由他人售票的,其应纳税款以售票者为扣徼义务人;(3)演出经纪人为个人的,其办理演出业务的应纳税款以售票者为扣缴义务人。(4)分保险业务,以初保人为扣缴义务人。(5)个人转让条例第十二条第(二)项所称其他无形资产的。其应纳税款以受让者为扣缴义务人。

2、新《条例》、《细则》规定:

第十一条 营业税扣缴义务人:

(1)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的单位或者个人在境内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者销售不动产,在境内未设有经营机构的,以其境内代理人为扣缴义务人;在境内没有代理人的,以受让方或者购买方为扣缴义务人。(2)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扣缴义务人。

3、新旧变化:

(1)将旧《细则》中第一款“境外的单位或者个人在境内提供应税劳务”营业税扣缴规定提升至新《条例》第一款;并增加了“境外的单位或者个人在境内转让无形资产或者销售不动产”的营业税扣缴规定。

(2)取消了旧《条例》中关于“金融业委托发放贷款”、“建筑业分包、转包”扣缴营业税的的规定

(3)取消了旧《细则》中关于“单位和个人演出”、“演出经纪人”、“分保业务”、“转让无形资产”扣缴营业税的规定。

(4)将旧《条例》中“财政部规定的其他扣缴义务人”,在新《条例》中改为“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扣缴义务人”,改变了权限主体。

八、“建筑业纳税义务发生时间”新旧规定对比

1、旧《细则》规定:

第九条 营业税的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纳税人收讫营业收入款项或者取得索取营业收入款项凭据的当天。

第二十八条 纳税人转让土地使用权或者销售不动产,采用预收款方式的。其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收到预收款的当天。

纳税人将不动产无偿赠与他人的,其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不动产所有权转移的当天。

纳税人有本细则第四条所称自建行为的其自建行为的纳税义务发生的时间,为其销售自建建筑物并收讫营业额或者取得索取营业额的凭据的当天。

2、新《条例》、《细则》规定:

《条例》第十二条

营业税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纳税人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者销售不动产并收讫营业收入款项或者取得索取营业收入款项凭据的当天。

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营业税扣缴义务发生时间为纳税人营业税纳税义务发生的当天。

《细则》第二十四条

条例第十二条所称收讫营业收入款项,是指纳税人应税行为发生过程中或者完成后收取的款项。

条例第十二条所称取得索取营业收入款项凭据的当天,为书面合同确定的付款日期的当天;未签订书面合同或者书面合同未确定付款日期的,为应税行为完成的当天。

《细则》第二十五条

纳税人转让土地使用权或者销售不动产,采取预收款方式的,其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收到预收款的当天。

纳税人提供建筑业或者租赁业劳务,采取预收款方式的,其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收到预收款的当天。

纳税人发生本细则第五条所称将不动产或者土地使用权无偿赠送其他单位或者个人的,其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不动产所有权、土地使用权转移的当天。

纳税人发生本细则第五条所称自建行为的,其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销售自建建筑物的纳税义务发生时间。

3、新旧变化:

(1)增设了“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的条款;

(2)明确了“营业税扣缴义务发生时间为纳税人营业税纳税义务发生的当天”;

(3)明确了“收讫营业收入款项”、“取得索取营业收入款项凭据的当天”概念;

(4)明确了“纳税人提供建筑业或者租赁业劳务,采取预收款方式的,其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收到预收款的当天”;

(5)增加了将“土地使用权”无偿赠送他人纳税义务发生时间的规定;

7(6)销售自建建筑物的纳税义务发生时间由原来的“收讫营业额或者取得索取营业额的凭据的当天”改为“销售自建建筑物的纳税义务发生时间”。

以上变化尤其注意的是:“纳税人提供建筑业或者租赁业劳务,采取预收款方式的,其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收到预收款的当天”的规定。这一规定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建筑业纳税人的计税方式。

第三篇:建筑业纳税论文(定稿)

浅析建筑业集团公司纳税筹划

蔡耀辉

(苏通建设有限公司,江苏 海门 226100)

摘 要:建筑业集团公司的税收筹划是指从建筑业集团公司全局发展出发,为减轻集团总体纳税负担,增加集团的税后利润,而做出的一种战略性的纳税负担的低位选择的筹划活动。它通过对筹资、投资、经营活动的事先安排和筹划,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以充分利用税法所提供的包括减免税在内的一切优惠,从而使集团获得最大的税收利益。建筑业集团公司的税收筹划具有合法性、超前性、目的性、全局性、可行性和相对的稳定性等特征,它是现代建筑业集团公司财务战略的重要构成部分。

关键词:建筑业;集团公司;纳税筹划

建筑企业集团是由众多企业组成的企业群体,由于其资金存量厚实,盘活、调度效果明显,因此在战略选择、兼并重组、经营调整等方面优于独立企业,在税收筹划方面有着独立企业所无可比拟的优势。

一、建筑业集团公司税收筹划分析思路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建筑业集团公司的税收筹划活动,一般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分析:

1、缩小集团企业或集团的税基

缩小税基,可以减少应纳税额,例如在税法允许范围和限额内,实现各项收入最小化,实现各项成本费用扣除和摊销的最大化等,都可以缩小税基,进而达到减轻税负的目的。

2、集团整体适用相对较低的税率

在税法中除了少数税种采用单一税率外,均有各种不同的税率,有的还采用累进税率,在税收筹划方面有着广阔的筹划空间和显著的节税效果。

3、合理归属集团企业或集团所得

所得归属的处理,可以通过收入、成本、损益等项目增减或分摊而达成,但需要正确预测收入的形成、各项费用的支付,以了解集团获利的趋势,做出合理的安排,以享受最大利益。

4、集团整体延缓纳税期限

资金具有时间价值,延缓纳税期限,可享受类似无息贷款的利益。一般而言,应纳税款期限越长,所获得利益越大。当经济处于通货膨胀期间延缓纳税的理财效益更为明显。

5、利用税负转嫁方式降低集团税负水平

税负转嫁涉及到课税商品价格的构成问题,税负转嫁存在于经济交易之中,通过价格变动实现,而集团内部企业投资关系复杂,交易来往频繁,为税负转嫁到集团之外创造了条件。

6、平衡集团各纳税企业之间的税负

通过集团的整体调控、战略发展和投资延伸,主营业务的分割和转移,以实现

税负在集团内部各纳税企业之间的平衡和协调,进而降低集团整体税负,这是建筑业集团公司在纳税筹划方面的特色。

二、集团经济税收筹划策略

1、税负转嫁筹划策略

税负转嫁是指纳税人在缴纳税款之后,通过各种途径,将税收负担转移给他人承担的过程,旨在消除或减轻自身的纳税义务。在税负转嫁条件下,纳税人与真正的负税人是可以分离的,纳税人只是在法律意义上的纳税主体,负税人是经济意义上的承担主体。税负转嫁基本上与税法无关,只是利用购买过程中的价格再分配而将税负转嫁给他人,其行为并未侵害国家利益,亦不构成违法行为,因此,税负转嫁受到建筑业集团公司普遍青睐。利用转嫁筹划减轻纳税人税收负担目前已成为十分普遍的经济现象。因此税负转嫁是建筑业集团公司组织和开展税收筹划,以减轻税负的重要形式。

2、互惠定价筹划策略

互惠定价亦称转让价格、内部转移定价或划拨价格。它是集团根据其经营战略目标,在关联企业之间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和专门技术、资金借贷等活动所确定的建筑业集团公司内部价格。它不决定于市场供求,只服从于集团整体利润的要求。建筑企业集团可采用各种方法在集团内部关联企业之间控制互惠定价,合理转移利润,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尽最大可能减轻集团整体的税负。

在市场经济中,商品的市场价格总是处于变动状态之中,政府对商品市场价格的控制也总是有一定限度的,政府也在逐步放开搞活市场,商品定价逐步变为企业自己的市场决策,这为通过互惠定价开展税收筹划提供了条件,企业集团可以利用市场价格波动和互惠定价使自己得到最大利益。但是,企业集团在采用互惠定价法进行税收筹划时,对于互惠定价的确定,一定不能恣意妄为,不可随意调整,要遵循市场经济的交易规则和价值规律。

3、租赁减税筹划策略

从税收筹划的角度看,租赁也是建筑企业集团用以减轻税负的重要筹划方法,对承租人来说,租赁可获得双重好处:一是可以避免因长期拥有机器设备而承担的负担和风险;二是可以在经营活动中以支付租金的方法冲减企业的利润,减少税基,从而减轻税负。

当出租人和承租人同属一个利益集团时,租赁可以使他们之间直接、公开地将资产从一个企业转给另一个企业。同一个利益集团中的一方出于某种税收目的,将十分赢利的生产项目连同设备一道以租赁形式转租给另一方,并按照有关规定收取相对足额的租金,最终可以使该利益集团所享受的待遇最为优惠,税负最低。

4、资产重组筹划策略

在集团经济实践中,资产重组的具体类型很多,基本方法有兼并、收购、分设等等。通过购并,企业之间形成不同层次的联属关系,或是集团化,从而加强经营上的分工、协作,提高整体的竞争力。就资产重组而言,其首要目标是追求税后利润的最大化。由于不同行业的平均利润率差别较大,不同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赢利状况也各不相同,所以企业间的资产重组行为可以改变相关企业的总体赢利状况。例如,当一家赢利企业兼并一家亏损单位后,其利润总额必然因弥补亏损而减少。对于纳税而言,这意味着应纳税所得额的减少。因此,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仅从纳税角度看,吸纳“亏损”将成为集团税收筹划的“秘密武器”。

但与国外集团相比,国内集团销售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指标偏低,集团综合竞争力弱。集团并购行为很大程度取决于政府,或受政府影响,所以资产重组效果通常并不理想。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定和中国加入WTO,许多企业集团的重组行为已经考虑规模经济和税收筹划效应,委派专门组织或机构负责寻找目标企业,开展资产重组的效益分析和产权交易操作。

企业集团资产重组的税收筹划主要涉及两方面的问题,一是产权交易中的支付方式,其次是重组后集团的税收负担及债务负担的大小。

三、设立核心控股公司和财务中心推进筹划活动

集团控股公司是集团进行股权参与和控制走向专业化的一种组织机构,可以实现核心控股。由于集团内部各个纳税企业之间税收课征的范围和税种有差异,税率高低不一,还可能存在减免优惠的企业法人,这样核心控股公司可以通过财务决策和战略调整,平衡集团税负,降低企业集团整体的税负水平。

我们还应该看到,集团的财务运作和税收筹划活动常常要求实行集中化管理与之匹配,因此,不可忽视的是,核心控股公司的税收筹划运作无疑扮演着银行的角色,向集团内部的经营单位放款借款,其职能在于集中管理集团的财务风险。这些财务中心除了可以因财务能力集中而降低费用外,还可以为集团带来可观的税收利益。如集团财务中心设在税收协定的区域,可获得享受借贷款免征或少征预提税和营业税的好处;同时,大量利息收入就可以通过财务中心得到筹划和分配,可以取得抵免税款以及获得延缓纳税的效果。

总之,集团公司通过税收筹划将税收杠杠的制约导向功能有机地融合到企业财务决策和战略选择过程之中,以其优化集团市场价值取向,并通过思维观念的更新和行为调整,促使集团整体理财行为的科学化,最终实现企业集团的微观效益与国家财政收入的宏观收益并举。

参考文献:

[1]蔡昌.企业纳税筹划方案设计技巧.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2]张中秀.企业如何进行纳税筹划.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3]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CPA 2009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辅导教材.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作者简介:蔡耀辉(1973年9月),男,江苏省海门市人,学科:本科,94年参加工作,职称:会计师,09年取得全国注册会计师全科合格证。

第四篇:房地产纳税评估26项指标测试

房地产纳税评估26项指标测试

一、地产评估特征:

1、由于地产项目企业多采取项目公司的特点,传统评估指标失效。(例如:销售收入变动率无意义)

2、地产税收政策繁杂,因此地产评估必须建立在对地产特性政策熟悉的基础上。

3、地产评估涉及项目很多,最好能标准化、模块化,形成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相结合的体系。

二、收入方面(四个收入类型)

(一)销售收入

1、未完工开发产品收入

2、未完工开发产品收入结转为实际销售收入

3、完工开发产品销售收入

(二)预租及租金收入(财税【2010】121号)

(三)视同销售收入

(四)股权转让及股息红利

三、成本费用方面(成本、费用、税金、损失)

1、地产企业七大计税成本扣除步骤

2、一些具体项目的扣除解读

四、土地使用税时间

1、土地使用税的开始缴纳时间:财税【2006】186号文件:以出让或转让方式有偿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应由受让方从合同约定交付土地时间的次月起缴纳城镇土地使用税;合同未约定交付土地时间的,由受让方从合同签订的次月起缴纳城镇土地使用税。

2、土地使用税停止缴纳的时间:财税【2008】152号文件:纳税人因房产、土地的实物或权利状态发生变化而依法终止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纳税义务的,其应纳税款的计算应截止到房产、土地的实物或权利状态发生变化的当月末。

五、26项评估测试指标

1、企业综合税收贡献率测试(预警值:低于8%)企业综合税收贡献率=(营业税+城建税+教育费附加+土增税+企业所得税)÷本期收入×100%

2、售房收入营业税测试

A、测算缴纳营业税=已售面积(来源于房管局网站×均价×5% B、理论缴纳数据=(预收账款期末数-预收账款期初数+本期营业收入)×5% C、实际缴纳营业税

第一,若B <A,则可能备案房屋销售收入未记账,或者计入“其他应付款”科目,从而少缴营业税。实际是销售面积比对;

第二,若C <B,则可能虽然计入预收账款或者营业收入,但是未按照规定缴纳营业税。

以上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隐瞒收入,第二个层次是虽然在会计账簿上没有隐瞒,但是没有申报。本测试同样适用于企业所得税的收入。

3、其他应付款变动率测试(预警值:超过20%或者绝对值较大)

其他应付款变动率=(其他应付款期末余额-其他应付款期初余额)÷其他应付款期初余额×100% 第一,售房收入在“其他应付款”挂账,不计收入,是地产企业最经常的违法问题;

第二,其他应付款—定金(国税函发【1995】156号文件); 第三,其他应付款—代收款项;

A、营业税(实施细则第13条、国税函【2004】69号)B、企业所得税(31号文件第5条)

C、土地增值税(国税发【2009】91号文件第28条)第四,其他应付款——大额借款,尤其是向老板借款,往往可能是非法预售;

第五,其他应付款——借个人款项,也可能是接受虚开发票资金链条的需要。

第六,其他应付款——个人(真借钱),如果有民间借贷,查看支付的利息是否有正规发票,如果没有正规发票,一是不允许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二是要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国税函【2009】777号)

4、销售佣金倒推收入测试

A、企业支付的销售佣金:来源于销售费用明细账 B、企业支付销售佣金比率:来源于《代销合同》 C、测算销售收入=销售佣金÷佣金比率

D、当年售房收入=(预收账款期末余额-预收账款期初余额+营业收入)

分析:如果D<C,则很可能是企业隐瞒已经销售的收入未上账。

5、视同销售收入测试

A、营业成本:来自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

B、存货变动=(期初存货﹢本期开发成本-期末存货)分析:如果A=B,正常;

如果,A>B,则可能虚增成本,结转成本不准确; 如果A<B,则可能存在企业存货减少应视同销售收入的情况;

第一,借:应付账款,贷:开发产品(工抵房)

第二,借:营业外支出,贷:开发产品(实施细则第5条)第三,借:应付股利,贷:开发产品(国税函【1997】387号)

第四,借:长期股权投资,贷:开发产品

企业所得税(三个原则)、营业税(财税【2002】191号)、土地增值税(财税【1995】

48、财税【2006】21号)、契税(财税【2012】4号)、个人所得税(国税函【2005】

319、国税发【2008】115号、国税函【2011】89号)

思考:如果企业“工抵房”根本不记账呢?(比对销售部门销售明细表与财务部门销售明细表,并现场查看楼盘)

6、未完工所得税测试

适用类型:单地产项目处于未完工阶段

A、理论应纳企业所得税=(预收账款期末数-预收账款期初数)×(预计计税毛利率-5.6%-土地增值税预征率-理论收入费用率5%)×25% 例如:预收账款变化数为1亿元,预计计税毛利率为20%,土地增值税预征率为2%,则应纳企业所得税=1亿元×7.4%×25%=1850(万元)

B、假设实际缴纳企业所得税=500万元。

分析:A>B,且超过1350万元之多,企业可能存在少计未完工收入,或者多计费用,或者预提土地增值税,少缴企业所得税的情况,具体要进行结构性分析。

7、毛利率测试

适用类型:完工测算

A、毛利率=(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收入×100%;(营业收入取自纳税申报表第1行,成本取自第2行)

B、理论毛利率预警值,一般在20%—40%之间,中位30%,不同楼盘不同地域可能会差别很大,例如商业项目与住宅项目差别很大,应选用适当的测算指标;

分析:如果A<B,则可能存在少计收入,或者多列销售成本。应当进一步做结构性分析,看毛利率过低究竟是什么原因。

8、完工企业所得税测试 适用类型:单地产项目处于完工阶段

A、理论应纳企业所得税= [(预收账款期初数×(中位值30%-预计计税毛利率)+(营业收入-预收账款期初数)×(中位值30% -5.6% -土地增值税预征率-期间费用理论数值5%)] × 25%; B、实际应纳企业所得税

分析:假设理论应纳企业所得税=2000万元,而实际应纳企业所得税=500万元,则说明企业很可能少计收入,多计成本,多计费用,应做结构性分析。

9、开发费用测试

管理费用率=当年管理费用÷(期末预收账款-期初预收账款﹢营业收入)×100% 一般该指标如果超过4%,应该重点分析;

销售费用率=当年销售费用÷(期末预收账款-期初预收账款﹢营业收入)×100% 一般该指标如果超过4%,应该重点分析; 财务费用:地产企业财务费用,一般应为0,如果财务费用有数据,就要严格审查,看是否将开发贷款利息未计入开发间接费用,从而多列期间费用,少缴企业所得税。完工标准:

(一)竣工备案材料已报房地产管理部门备案;

(二)开发产品已经开始投入使用;

(三)初始产权证明。摘自国税发【2009】31号文件第3条。国税函【2009】342号文件;国税函【2010】201号文件。

10、开发成本测试

A、理论销售成本=﹛实际取得土地使用权所支付的费用+ [该开发产品类型建安成本平均单价×建筑面积×(1 ﹢前期工程费与土建成本比率﹢基础设施费与土建成本比率+公共配套设施费与土建成本比率+开发间接费用与土建成本比率)]﹜×销售率;

B、实际销售成本=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第2行; 分析:如果A <B,企业有可能多列成本。要结合造价书等资料进行复核分析。

11、单位建安成本测试 A、建安成本平均单价

B、企业单位建安成本=开发成本之建安工程费÷建筑面积 分析:该指标是成本中最重要的指标,如果企业B >A数额太大,则说明企业可能多列建安成本少缴税款。

12、开发成本项目比例测试 A、前期工程占建安成本比率(3%~9)

B、基础设施占建安成本比率(5%~12%):基础设施占建安成本比率大大超过行业区间值,经约谈和实地核查,发现将公共配套设施费计入基础设施费,并且将支付的代收款项发票列入,导致多列成本偷税。

C、公共配套占建安成本比率(5%~10%):如果公共配套设施费占建安成本比率高于区间值,有可能是“不配比结转成本”,即将已经完工但是应当由未完工成本对象应该分摊的公共配套设施费,全部列支。

D、开发间接费占建安成本比率(6%~10%):开发间接费用占建安成本比例过低,有可能是将应当资本化的现场经理部人员费用列入期间费用,从而少缴企业所得税; 思考:企业愿意列入期间费用,还是开非间接费用?

13、建安基本指标比对

房地产建安成本构成(要建立各地自己的区间指标)A、桩基工程(如有):70~100元/平方米;

B、钢筋:40~75KG/平方米(多层含量较低、高层含量较高),合160~300元/平方米;

C、砼:0.3~0.5立方/平方米(多层含量较低、高层含量较高),合100~165元/平方米;

D、砌体工程:60~120元/平方米(多层含量较高、高层含量较低); E、抹灰工程:25~40元/平方米;

F、外墙工程(包括保温):50~100元/平方米(以一般涂料为标准,如为石材或幕墙,则可能高达300~1000元/平方米; G、室内水电安装工程(含消防):60~120元/平方米(按小区档次,多层略低一些);

H、屋面工程:15~30元/平方米(多层含量较高、高层含量较低);

I、门窗工程(不含进户门):每平方米建筑面积门窗面积约为0.25~0.5平方米(与设计及是否高档很大关系,高档的比例较大),造价90~300元/平方米,一般为90~150元/平方米,如采用高档铝合金门窗,则可能达到300元/平方米; J、土方、进户门、烟道及公共部位装饰工程:30~150元/平方米(与小区档次高低关系很大,档次越高,造价越高); K、地下室(如有):增加造价40~100元/平方米(多层含量较高、高层含量较低);

L、电梯工程(如有):40~200元/平方米,与电梯的档次、电梯设置的多少及楼层的多少有很大关系,一般工程约为100元/平方米;

M、人工费:130~200元/平方米;

N、室外配套工程:30~300元/平方米,一般约为70~100元/平方米;

O、模板、支撑、脚手架工程(成本):70~150元/平方米; P、塔吊、人货电梯、升降机等各型施工机械等(约为总造价的5~8%:约60~90元/平方米;

Q、临时设施(生活区、办公区、仓库、道路、现场其它临时设施(水、电、排污、形象、生产厂棚与其它生产用房):30~50元/平方米;

R、检测、试验、手续、交通、交际等费用:10~30元/平方米;

S、承包商管理费、资料、劳保、利润等各种费用(约为10%):以上各项之和*10%=90~180元/平方米;

T、设计费(含前期设计概念期间费用):15~100元/平方米; U、监理费:3~30元/平方米;

V、广告、策划、销售代理费:一般30~200元/平方米,高者可达500元/平方米以上;

14、拆迁补偿费真实性测试 A、净地出让与毛地出让? B、拆迁补偿费与拆迁办信息核对 C、一二级联动与拆迁补偿费核对

第一,土地增值税;(国税函【2010】220号)第二,营业税;(国税函发【1995】549号)第三,企业所得税;

15、发票流向查询

抽查企业取得的发票在税源综合系统中发票流向是否相符,此方法较为有效。

16、预提费用测试

A、公共配套设施允许预提,但是绿化工程不允许预提。B、报批报建费用的预提是否有相关文件支撑,是否符合相关标准?

C、是否有预提的土地增值税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 ①应交税费—应交土地增值税,是否有贷方余额? ②该贷方余额是否在企业所得税前纳税调增?

D、土地增值税清算时,不允许有任何预提费用在税前扣除。E、出包合同的10%,是总合同,还是分合同

F、预提土地成本:①是否经主管税务机关同意?②预提土地成本是否合理?

17、可售面积测算

总建筑面积:来源于《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总可售面积:《预售许可证》面积,并进行修正。公共配套面积:对照《销售合同》;31号文件第17条、第18条、第33条政策,如果企业无法证明归全体业主所有,则属于产权未定,要加入可售面积计算单位工程成本。拆迁还建面积:重点检查,拆迁还建面积是否列入预售面积,如果未列入预售面积可能会导致单位成本变小。

按揭跨面积:考察当年只收到首付款的售房面积,计算可售面积时是否按照30%配比计入;(配比原则的体现)。单位工程成本=总开发成本÷总可售面积

A、拆迁补偿房屋面积一定要计入可售面积,不能既不计收入,也不计成本;

B、公共配套设施专题(31号文件第17条、18条)C、车位问题(31号文件第33条)

18、固定资产变动率测试

固定资产变动率=(期末固定资产—期初固定资产)÷期初固定资产×100%;

一般该指标如果正负超过20%,应重点分析。

A、如果增加超过20%,则考察企业是否有开发产品转固,如果有,要在转固次月起开始缴纳房产税。(国税发【2003】89号文件)

B、如果减少20%,则考察企业是否将不动产固定资产对外销售、抵债等项目,此营业外收入是否纳税。

C、如果固定资产是因为报废损失从而减少,则考察是否根据总局2011年第25号公告履行专项申报程序。

19、应收账款变动率测试

应收账款变动率=(期末应收账款—期初应收账款)÷期初应收账款×100%;

一般该指标如果正负超过20%,应重点分析。

A、应收账款增加20%以上,为异常,地产企业一般不会出现有大量赊销。应重点考察应收账款户是否属于企业股东等关联关系,是否为低价销售。

B、应收账款减少20%。应重点考察是否有利用“应收账款”贷方发生额挂账收入的现象。20、其他应收款变动率测试

其他应收款变动率=(期末其他应收款—期初其他应收款)÷期初其他应收款×100%;

一般该指标如果正负超过20%,应重点分析。A、如果增长20%以上;

地产企业是现金饥渴企业,一般不应当出现大量的其他应收款,如果有大量其他应收款,应考察是否借给了股东或高管超过1年,如果是应扣缴个人所得税。(财税【2003】158号、财税【2008】83号)

B、如果减少20%以上,或者出现其他应收款负数余额;尤其要关注去年期末数和今年期初数据的核对,以及是否出现负数。

21、应付账款变动率测试

应付账款变动率=(期末应付账款—期初应付账款)÷期初应付账款×100%;

A、如果应付账款变动率低于5%,结合应付账款具体数据,看是否有连续三年未付款的应付账款,是否需要调增应纳税所得额?

B、如果应付账款变动率大于20%,则考察应付账款对应的成本是否有发票。一般来说未结算工程款对方又开具发票为异常情形,应进一步调查发票的真实性。

案例:某公司应付账款居然没有户头,企业自称自己也说不清楚欠谁钱了。到税务局检查其代开的发票,发现该发票票面开具时间为2009年10月,而这种票2010年6月才从上级领会,显然为虚开。

22、短期借款变动率测试

短期借款变动率=(期末短期借款—期初短期借款)÷期初短期借款×100%;

一般该指标如果超过20%,应重点分析。

A、考察短期借款所对应的合同,看是否为房款挂在了“短期借款”贷方科目。

B、考察短期借款所对应的合同,是否为员工委贷,如果是员工委贷,是否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

23、职工工资总额变动率测试

职工工资总额变动率=(当年发生的职工工资-去年的职工工资)÷去年的职工工资×100% A、职工工资发生数据在纳税申报表附表3第22行; B、如果该数据超过10%,要考察企业是否有伪造工资表多列费用,或者将关联企业人员的工资(例如:总部人员)列入公司费用的现象。

案例:某集团公司将总部所有人员的工资均列入下属开发公司,造成开发公司少缴企业所得税。

24、注册资本变动率测试

注册资本变动率=(期末注册资本-期初注册资本)÷期初注册资本×100% 如果该指标大于0,则考察:

A、进一步考察是否为未分配利润转增资本,未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

B、进一步考察盈余公积变动率是否小于0,是否为盈余公积转增资本,未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

C、进一步考察资本公积变动率是否小于0,是否为资本公积转自资本,未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

25、盈余公积变动率测试

盈余公积变动率=(期末盈余公积-期初盈余公积)÷期初盈余公积×100% 此数据如果小于0,要重点考察盈余公积转增资本是否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

26、资本公积变动率测试

资本公积变动率=(期末资本公积-期初资本公积)÷期初资本公积×100% A、如果该指标小于0,则考察资本公积转增资本是否代扣代缴了个人所得税。

B、如果该指标大于10%,则考察是否有长期挂账未支付的应付款项记入资本公积等问题。

第五篇:纳税评估

第九章、纳税评估管理

一、填空题

1、纳税评估管理的具体内容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评估对象确定、疑点问题分析、约谈举证、实地核查、评估处理)2.纳税评估工作按照_______________原则和____________责任展开。(属地管理、管户)

二、选择题

1.纳税评估评估对象的来源:(ABCD)A、人工经验判断

B、零(负)申报、亏损、低税负申报的纳税人检索(连续三个月)C、与同行业同类型纳税人上下峰值进行横向对比检索 D、其他部门或环节转入的评估对象

2.筛选评估对象,应参照纳税人(ABCD)等因素进行全面、综合的审核对比分析。

A、所属行业 B、经济类型 C、经营规模 D、信用等级 3.下列哪些纳税人应列为纳税评估的重点分析对象。(AD)A、重点税源户 B、特殊行业的企业 C、零税负企业 D、纳税信用等级低下的企业

4.税收管理员应当采取人机结合方式,利用所掌握的信息对纳税评估对象纳税申报的(AB)进行综合分析,查找并初步判定纳税人存在的疑点项目和问题。

A、真实性 B、准确性 C、合法性 D、有效性

5.通过对纳税人生产经营结构、主要产品能耗、物耗等生产经营要素的(ABCD)进行比较,推测纳税人的实际纳税能力。A、当期数据 B、历史平均数据 C、同行业平均数据 D、其他相关经济指标

6.延期申报、延期缴纳税款等批准内容审核,主要核实延期的(ACD)等。A、延期的真实性 B、延期的合法性 C、批准延期的时间 D、预缴税款情况

三、判断题

1.开展纳税评估工作原则上在纳税申报到期之后进行,评估的期限一律以纳税申报的税款所属当期为主。(错)

2.纳税评估的对象为主管税务机关负责管理的所有纳税人及其应纳所有税种。(对)

3.纳税评估中所涉指标和指标运用方法可以对纳税人说明。(错)

4. 对实行定期定额(定率)征收税款的纳税人以及未达到起征点的个体工商户,可参照其生产经营情况,利用相关评估指标定期进行分析,以判断定额(定率)的合法性和是否已经达到起征点并恢复征税。(错)5.纳税评估约谈的对象必须是企业财务会计人员。(错)

6.纳税评估分析报告和纳税评估工作底稿是税务机关内部资料,不发纳税人,不作为行政复议和诉讼依据。(对)

四、简答题

1.纳税评估的主要数据来源有哪些?

答:上级税务机关发布的宏观税收分析数据,行业税负的监控数据,各类评估指标预警值;本地区的主要经济指标、产业和行业的相关指标数据,外部交换信息,以及与纳税人申报纳税相关的其他信息。

五、分析题

请根据甲公司12月份毛益率和销售额变动率指标情况分析该公司存在的问题。

本期 上年同期

甲某公司毛益率 8% 10% 同行业平均毛益率 14% 10% 甲公司销售额变动率 22% *

答案:该公司月份的毛益率8%低于同行业平均毛益率l4%,说明甲公司的毛益率水平不正常;销售额比去年增长了22%,毛益率却比去年下降了2%,通过配比分析,则进一步表明该公司的毛益率指标不可信,有存在瞒报收入、账外收入的情况及其他申报收入不实或成本不实等嫌疑。

2、评估人员以2011汇算清缴为切入点,收集企业申报表及其附表、财务会计报表、注册会计师审计报告及企业所得税事项备案等资料。结合日常房地产行业管理信息对上述资料进行准确性、逻辑性分析,重点对往来款项、收入、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项目进行分析,查找造成亏损的原因和评估疑点指标。评估人员确定了应付款项变动率、销售收入变动率、销售成本变动率、税金及附加变动率等重点评估指标,并发现应付款项变动率是变化最多、最大的指标。评估人员采取的方法是选择几家房产企业进行剖析,相关异常指标列示如下:

(1)F公司疑点。2011其他应付款大幅增加,变动率为1159%。根据日常管理了解的信息,该款项主要是用于筹集主楼的建造成本,并且该公司辅楼与裙楼建造在前,主楼建造在后,两者建在同一个地块上,公共部分成本合理是否分摊是评估关注点。

(2)Y公司疑点。2011年往来款项大,且长期挂账,其应付款项变动率与销售成本变动率配比差异达14倍;2010年~2011年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变动率为-70%,与销售收入变动率的44%呈反向波动。同时,会计报表附注披露:Y公司与香港C公司联合开发雁鸣山庄,2011年9月已销售完毕,到2011年底尚未结算,Y公司未就此项目所得申报纳税。

(3)J公司疑点。其他应付款6.2亿元,数额巨大,且2011年较2010年增长幅度达65%,引人关注。财务费用2423万元,与经营收入611万元不配比。J公司无在建项目,对其大额资金往来项目需要进一步评估。

(4)H公司疑点。2011年末应付款项较高,为3435万元,与当年703万元的主营业务收入不配比,且变动率为-66%,应重点关注。

请分析这几家房地产公司可能存在的问题有哪些?

一、选择题(前两题单选,后四题多选,每题2分)

1.税务机关在对评估对象实施约谈过程中发生下列(D)情形,应直接转入评估处理环节,并注明“未发现违法行为,审定后归档”的建议。

A.纳税人拒绝主管国税机关约谈建议或不能在约定的期限内履行约谈承诺的

B.纳税人在约谈说明中拒不解释评估人员提出的问题,或对评估人员提出的问题未能说明清楚的

C.约谈后同意自查补税,或者选择以自查补税代替约谈说明,但未在约定的期限内自查补税且无正当理由的

D.疑点全部被排除,未发现新的疑点

2.纳税评估约谈说明时采用当面说明形式的,原则上要有(B)评估人员同时参加,并做好《纳税评估约谈说明记录》。A.一名 B.二名 C.三名

D.纳税人申请

3. 纳税评估通用分析指标有(AC)。A.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 B.税前弥补亏损扣除限额 C.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 D.营业外收支增减额

3.加强税源分析与税源动态监控,按照(ABCD)、时限等对所辖税源实施结构分析监控。A.地区 B.行业 C.企业 D.税种

5.纳税评估评估对象的来源:(ABCD)A、人工经验判断

B、零(负)申报、亏损、低税负申报的纳税人检索(连续三个月)C、与同行业同类型纳税人上下峰值进行横向对比检索 D、其他部门或环节转入的评估对象

6.通过对纳税人生产经营结构、主要产品能耗、物耗等生产经营要素的(ABCD)进行比较,推测纳税人的实际纳税能力。

A、当期数据

B、历史平均数据

C、同行业平均数据 D、其他相关经济指标

二、判断题(每题2分)

1.在一个内,发现评估对象在以前纳税评估时已被发现并得以纠正的问题再次发生的,评估人员制作《纳税评估拟办意见书》,并注明“转稽查部门进一步检查”的意见。()

2.开展纳税评估工作原则上在纳税申报到期之后进行,评估的期限以纳税申报的税款所属当期为主,特殊情况可以延伸到往期或以往。()

3.纳税评估的对象为主管税务机关负责管理的所有纳税人及其应纳所有税种。()

4.纳税评估中所涉指标和指标运用方法可以对纳税人说明。(X)

5. 对实行定期定额(定率)征收税款的纳税人以及未达到起征点的个体工商户,可参照其生产经营情况,利用相关评估指标定期进行分析,以判断定额(定率)的合法性和是否已经达到起征点并恢复征税。(X)

6.纳税评估约谈的对象必须是企业财务会计人员。(X)

7.纳税评估分析报告和纳税评估工作底稿是税务机关内部资料,不发纳税人,不作为行政复议和诉讼依据。()

三、简答题(每题10分)1.简述纳税评估基本流程

采集信息 确定评估对象 案头分析 约谈举证 调查核实

结果处理

2.简述纳税评估结果处理

提请其自行改正

对纳税评估中发现的计算和填写错误、政策和程序理解偏差等一般性问题,或存在的疑点问题经约谈、举证、调查核实等程序认定事实清楚,不具有偷税等违法嫌疑,无需立案查处的,可提请纳税人自行改正。需要纳税人自行补充的纳税资料,以及需要纳税人自行补正申报、补缴税款、调整账目的,税务机关应督促纳税人按照税法规定逐项落实

移交稽查处理

发现纳税人有偷税、逃避追缴欠税、骗取出口退税、抗税或其他需要立案查处的税收违法行为嫌疑的,要移交税务稽查部门处理

提交上级

发现外商投资和外国企业与其关联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不按照独立企业业务往来收取或支付价款、费用,需要调查、核实的,应移交上级税务机关国际税收管理部门(或有关部门)处理。

3、纳税评估与税务稽查的区别

(1).两者的实施主体不同。纳税评估的实施主体主要是基层税务机关的税源管理部门及其税收管理员,重点税源和重大事项的纳税评估的实施主体也可以是上级税务机关。而税务稽查的实施主体则是按照国务院规定设立的并向社会公告的税务机构,即省以下税务局的稽查局。

(2)两者的属性不同。纳税评估不是行政执法行为,而且目前也不是法律所规定的程序,它只是税务机关为提高自身工作质量和优化纳税服务所开展的一项内部管理手段和方法,对于涉税违法行为,它提供的是一种预警和告诫,是在稽查查处与日常管理之间建立一个较宽的缓冲带,将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可能的违法风险降低到最低程度。与税务稽查的打击性相比,纳税评估更多地体现服务性。税务稽查不仅是一种行政执法行为,也是税收征管法所规定的一种法定程序,它侧重于对涉税行政违法行为的打击和惩戒,带有明显的打击性

(3)两者的职能不同。纳税评估与税务稽查虽然在促进收入增长、监督税收征纳、双方税法遵从方面有着共同的职能,但是在其他职能上,两者还是存在较大差异的。通常而言,纳税税务稽查还具有惩处职能、教育职能,即对纳税人的违法行为进行处罚并教育其他的纳税人守法,这两大职能是纳税评估所不具备的。而另一方面,纳税评估则具有较强的服务职能,这又是纳税评估所不具备的。

(4)两者的程序不同。税务稽查具有严密的程序规定,并且在每一个程序中,都必须向纳税人、扣缴义务人送达规定的税务文书,如检查前应下达税务检查通知书,调取账簿前应下达调账通知书等,这些文书都是法定的。纳税人通常不能拒绝这些文书,并且需要按照文书的要求履行相关的义务。如果程序有误或缺少规定的文书,税务稽查就可能归于无效,税务机关将在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中承担不利的法律后果。纳税评估虽然也有一系列的程序要求,但是这些程序都是内部性程序,不是法定程序,在整个过程中也没有法定的文书。纳税评估过程中的文书除《询问核实通知书》、《纳税评估建议书》外,其余均为税务机关内部使用文书,《纳税评估建议书》也只是对评估对象的建议而不是法定文书。纳税人不仅可以不接受这些建议书,而且也可以不按照建议书的要求进行相关的处理。

(5)两者的实施形式不同。纳税评估的最基本原则就是案头评估,即税务机关一般是通过案头信息与数据分析发现纳税人在税收义务履行方面存在的疑点,然后要求评估对象做出解释或说明,直至疑点消除,原则上只能在税务机关内部进行。当然在案头评估不能有效排除疑点时,税务机关也可以进行实地调查。税务稽查既可在税务机关内进行调账检查,也可依法进入涉税场所进行实地调查取证

(6)两者的约束力不同。由于纳税评估并非法律所规定,也不是税收行政执法行为,因而其结果不能对纳税人产生直接的法律效力,如果纳税人采取不配合、不接受的行为,税务机关除了可以采取税务稽查等进一步的管理措施之外,不能运用行政权力,特别是不能采取税收保全或者行政强制执行措施。但是税务稽查就不同了,纳税人不仅必须接受税务机关依法进行的稽查,而且还有配合和协助的义务,否则就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如被课处行政罚款等等

(7)两者适用的原则具有很大的差别。纳税评估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对纳税人的假设和怀疑基础上的,特别是首先假定纳税人对税法的不遵从,在纳税评估中可以大量使用推理,也无需证据,甚至还可以猜测就可以得出结论。但是税务稽查就不行了,在税务稽查中,税务机关不能使用假设和推理,更不能猜测,一切都必须凭证据说话,在没有证据或证据不充分的情况下,都不能对纳税人下结论,特别是不能认定纳税人违法。

下载建筑业房地产纳税评估word格式文档
下载建筑业房地产纳税评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议如何加强纳税评估

    浅议如何加强纳税评估 摘要:如何有效地加强纳税评估工作,已经成为各级税务部门重要的研究课题,它对于我们提高税源监控能力,增强管理信息的综合利用效果,降低异常申报率,堵塞税收......

    纳税评估

    纳税评估 纳税评估是一项国际通用的税收管理方式,几年来国税系统开展纳税评估取得了明显成效,作为税收征管的重要环节,纳税评估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现行 纳税评估的定位......

    房地产行业纳税评估指标的建立

    随着纳税评估在企业增值税中的运用部分地区企业增值税征管水平已有明显提高。同时也为其他税种的纳税评估工作奠定了基础。为了进一步研究房地产企业所得税征管水平。本文......

    纳税评估测试题

    纳税评估测试题 一、 选择题 1、2015年9月,某市地税局按照国家税务总局要求组建风险管理中心,该市地税局风险管理中心的主要职责是()。 A 、制定税收风险管理战略管理规划 。 B......

    浅谈纳税评估信息化[精选]

    浅谈纳税评估信息化 信息管税是国家税务总局确定当前和今后税收征管工作的思路,而作为信息管税中的重要环节,纳税评估的信息化便变得不可或缺。紧密依托信息化手段开展纳税评......

    纳税评估工作报告

    篇一:纳税评估工作报告 纳税评估工作报告 时间: 2007年7月19日编号: 纳税评估对象:xx市xx食品有限公司 纳税人识别号 xxxxxxxxxxxxxxxx 评估所属时期 2007年1—6月 评估税种......

    纳税评估自查报告

    纳税评估自查报告 评估编号 年 月 日纳税人(公章): 法人代表签章: 经办人:本表一式二份,一份纳税人留存,一份由评估单位存档。使用说明一、本表《纳税评估管理办法(试行)》的有关规......

    纳税评估自查报告

    纳税评估自查报告纳税人:纳税人识别号:法定代表人:登记注册号:经济性质:有限责任公司自查所属时间:20**年1月1日至20**年12月31日自查涉及税种:增值税自查时间:20**年7月19日至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