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房地产行业纳税评估指标的建立
随着纳税评估在企业增值税中的运用部分地区企业增值税征管水平已有明显提高。同时也为其他税种的纳税评估工作奠定了基础。为了进一步研究房地产企业所得税征管水平。本文选取反映偷选税特征的指标构建针对房地产企业所得税的纳税评估指标体系。
在对增值税纳税评估工作的探索与完善中我国各地国家税务局实现了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缴纳增值税过程的监控。但是作为我国主体税种之一的企业所得税由于缺乏有效的监控手段偷漏税现象仍十分严重房地产业成了各地税务机关的重点监控对象。目前对房地产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工作的开展多数建立在评估人员经验判断和少量指标评估的基础上尚未形成完整的指标评估体系。因此利用具体指标分析有效防止房地产企业因偷逃所得税或错误申报所得额而造成的税收流失是加强对房地产企业所得税管理的内在要求也是深入贯彻落实税收科学化、精细化、专业化管理的重要体现。
一、房地产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的整体构思房地产开发以项目为单位企业所得税申报通常与其开发项目直接挂钩。因此在纳税评估指标体系构建中本着‘评估企业层面着眼开发项目”的原则房地产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整体构思如下。首先立足于房地产企业若干个开发项目对企业税负合理性进行总体评估。房地产企业所得税税负率行业平均水平受土地价格和开发成本影响较大因此考虑采取企业理论税负率与实际税负率的比较进行初步评估。将企业理论税负率与实际申报税负率进行比较初步判定企业是否正常纳税企业实际税负率低于理论税负率一定范围以上视为不合理纳入纳税评估重点对象。其次对纳税异常企业就收入、成本、费用、营业税金及附加等要素分别进行评估进一步鉴别企业所得税申报中可能存在问题的要素。再次对多项目开发企业针对其在收入、成本、费用、营业税金及附加中出现问题的要素运用评估指标深入各项目进行评估单项目开发企业直接运用指标进行评估掌握房地产企业异常纳税的根源。图
房地产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整体构思、房地产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指标的设计原则
全面性原则。纳税评估指标体系应力求全面反映纳税人的真实纳税情况设计的指标既能考核现状也能考察历史记录还能反映发展趋势能够多方面、多层次对纳税情况进行全面考察。
针对性原则。纳税评估指标的选择必须针对房地产企业偷逃企业所得税的不同手法而设计相应指标能够全面、深入地反映纳税评估的各个重要方面形成完整、有机的指标体系。
可行性原则。纳税评估各指标应易于使用便于操作如基础数据易于获取、计算方法简’单易行等。 可比性原则。评估指标既要遵循统一的口径和核算方法来进行又具有企业之间横向的可比性和企业纵向时间上的可比性。
三、房地产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指标设计影响房地产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的主要指标是财务类、生产经营类及税收类等数据。通过分析房地产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的具体活动过程结合相关财务指标和税务指标可将纳税评估体系分为三个层级设计相应的评估指标。第一层级企业总体评估。以房地产企业作为评估对象将计算得到的企业理论税负率与企业实际税负率比较判断企业是否存在异常纳税的情况总体评估税负的合理性初步鉴别是否将该企业作为纳税评估重点对象。在此层级的错误判断将直接导致整个指标体系形同虚设也是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中最基础和最关键的—个步骤。
第一层级涉及两个指标。企业理论税负率。企业理论税负率是税务、机关按照企业申报的材料和第三方信息等推算得到的房地产企业理论税负率水平。房地产企业总利润不仅包括实际的销售利润还包括以预售方式销售的预计利润。房地产企业理论税负率理论销售利润预售收入预计利润一营业税金及附加一期间费用×税率÷【理论销售收入预收账款期末余额一预收账款期初余额】其中理论销售利润为各开发项目当期结转的毛利总和理论销售收入以房管部门与规划部门取得的销售均价和可售面积计算理论销售成本由土地成本、建筑安装工程费、前期工程建设费、基础设施建设费、公共配套设施建设费和开发间接费用组成后五项费用由行业单位面积费用与可售面积相乘计算得到。其余数据来源于企业年度纳税申报表。企业实际税负率。企业实际税负率中各项数据直接来源于企业年度纳税申报表。若企业实际税负率低于理论税负率预警范围以上视为不合理纳入纳税评估重点对象转入第二层级评估。
第二层级企业各要素评估。根据企业所得税计算公式以第一层级评估中发现的纳税异常的房地产企业作为评估对象分别评估影响所得额的收入、成本、费用、营业税金及附加等主要因素构成的合理性进一步鉴别纳税申报的准确性重点掌握企业所得税申报与缴纳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层级中首先对企业理论毛利率与实际毛利率进行比较判断收入与成本是否异常。若正常申报则主要对期间费用和营业税金及附加类指标进行评估减少评估工作量。针对房地产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中出现的主要问题第二层级指标设计主要运用税种之间的勾籍关系、会计科目之间的密切联系以及相应财务指标对影响所得额的四个主要方面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层层剖析房地产企业异常纳税的症结所在。通过第二层级指标分析可以判断异常纳税企业可能存在的异常申报要素继而针对异常要素转入第三层级评估。第三层级项目评估。对在第一、二层级评估中发现纳税异常的房地产企业及税收构成要素基础上进一步以单个开发项目为评估对象运用相应指标评估测算深入发现所得税申报与缴纳中问题的根源。由于财务上房地产企业对期间费用的归集在企业层面体现对单个项目期间费用的评估难以实现因此第三层级评估涉及收入、成本、营业税金及附类指标。项目成本类指标的设计是个难点本文的主要思想是通过对房地产样本企业的工程预算、结算书信息进行整理分别计算各项单位面积成本在足够样本数据的基础上由各地税务部门确定计算房地产企业各项单位面积成本的行业平均水平进而与评估项目实际数值进行比较。在第三层级评估中由于项目评估指标所涉及的部分数据在企业申报表及会计报表上没有体现因此税务部门需要向评估企业提出要求在年度汇算清缴申报时作为附送资料报送。本文设计的三级指标体系理论上能较为全面、深入地分析企业乃至单个项目的纳税情况发现和掌握房地产企业偷逃所得税的手段及证据进一步为税务稽查工作提供并明确方向。各评估指标的合 万方数据表房地产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指标体系层级指标类别指标名称指标含义企企业理论税负率与企业理论税负率理论销售利润预售收入预计利润一营业税金及附加一期间费用业总实际税负率比较×税率【理论销售收入预收账款期末余额一预收账款期初余额】体企业实际税负率企业申报缴纳所得税额【销售收入倾收账款期末余额一预收账款期评估初余额】毛利率企业理论毛利率理论销售收入一理论销售成本理论销售收入企业实际毛利率销售收入一销售成本销售收入懒营业税测算收入实际缴纳营业税溟算当期预售收人当期预售面积×预售均价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一销售收入企其他应付款变动率期末其他应付款一期初其他应付款期初其他应付款砦销售成本类销售成本率销售成本艄售收入黍销售成本与发出存货比率销售成本期初存货一期末存货本期存货增加藉期间费用类期间费用占开发成本比率期间费用开发成本销售费用率销售费用销售收入销售管理费用率管理费用销售收入销售财务费用率销售费用销售收入营业税金及附加类营业税申报率申报缴纳营业税【销售收入预收账款期末余额一预收账款期初余额定金】×土地增值税申报率申报缴纳土地增值税【销售收入预收账款期末余额一预收账款期初余额定金】预征率蝴??营业税测算收入‘实际缴纳营业税测算当期预售收入当期预售面积预售均价项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一销售收入目其他应付款变动率期末其他应付款一期初其他应付款期初其他应付款霜成本类各项单位面积建造成本各项建造成本÷可售面积各项建造成本包括建筑安装工程费、前期工程建设费、基础设施建设费、公共配套设施建设费、开发间接费营业税金及附加类营业税申报率申报缴纳营业税销售收入预收账款期末余额预收账款期初余额定鲴×土地增值税申报率申报缴纳土地增值税峭售收入预收账款期末余额一预收账教期初余额定金】预征率理性判断主要以与预警值的比较确定若在预警范围内指标判断合理反之则判断异常。由于该指标体系涉及面广挖掘面深某些评估数据需要企业另外报送因此税务部门可以考虑当地税务管理水平、评估人员数量以及房地产企业规范程度等实际隋况灵活选择纳税评估的层级、指标及评估步骤。
四、实际应用与结论为验证房地产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指标体系的可行性在税务机关协助下
本研究对杭州市部分房地产企业进行抽样调查得到相关行业平均水平及预警区间范围并运用所设计的指标体系对杭州两家房地产企业进行案例分析。结合纳税评估指标测算和确定的预警值分别对这家房地产企业进行企业总体评估、企业各要素评估和项目层面评估后发现企业在收入、期间费用及项目成本上存在涉税问题。经过对企业的约谈企业对我们所做出的评估结论基本认同。本文在房地产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指标体系建立上的创新之处在于运用了分层级评估的思路将企业理论税负率与实际税负率比较进行初步评估一定程度减少了由于房地产企业开发产品成本差异性大造成的税负率行业平均水平可比性不强的问题并对纳税异常企业各要素和具体项目进行评估层层剖析房地产企业所得税申报与缴纳中存在的问题
第二篇:房地产纳税评估26项指标测试
房地产纳税评估26项指标测试
一、地产评估特征:
1、由于地产项目企业多采取项目公司的特点,传统评估指标失效。(例如:销售收入变动率无意义)
2、地产税收政策繁杂,因此地产评估必须建立在对地产特性政策熟悉的基础上。
3、地产评估涉及项目很多,最好能标准化、模块化,形成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相结合的体系。
二、收入方面(四个收入类型)
(一)销售收入
1、未完工开发产品收入
2、未完工开发产品收入结转为实际销售收入
3、完工开发产品销售收入
(二)预租及租金收入(财税【2010】121号)
(三)视同销售收入
(四)股权转让及股息红利
三、成本费用方面(成本、费用、税金、损失)
1、地产企业七大计税成本扣除步骤
2、一些具体项目的扣除解读
四、土地使用税时间
1、土地使用税的开始缴纳时间:财税【2006】186号文件:以出让或转让方式有偿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应由受让方从合同约定交付土地时间的次月起缴纳城镇土地使用税;合同未约定交付土地时间的,由受让方从合同签订的次月起缴纳城镇土地使用税。
2、土地使用税停止缴纳的时间:财税【2008】152号文件:纳税人因房产、土地的实物或权利状态发生变化而依法终止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纳税义务的,其应纳税款的计算应截止到房产、土地的实物或权利状态发生变化的当月末。
五、26项评估测试指标
1、企业综合税收贡献率测试(预警值:低于8%)企业综合税收贡献率=(营业税+城建税+教育费附加+土增税+企业所得税)÷本期收入×100%
2、售房收入营业税测试
A、测算缴纳营业税=已售面积(来源于房管局网站×均价×5% B、理论缴纳数据=(预收账款期末数-预收账款期初数+本期营业收入)×5% C、实际缴纳营业税
第一,若B <A,则可能备案房屋销售收入未记账,或者计入“其他应付款”科目,从而少缴营业税。实际是销售面积比对;
第二,若C <B,则可能虽然计入预收账款或者营业收入,但是未按照规定缴纳营业税。
以上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隐瞒收入,第二个层次是虽然在会计账簿上没有隐瞒,但是没有申报。本测试同样适用于企业所得税的收入。
3、其他应付款变动率测试(预警值:超过20%或者绝对值较大)
其他应付款变动率=(其他应付款期末余额-其他应付款期初余额)÷其他应付款期初余额×100% 第一,售房收入在“其他应付款”挂账,不计收入,是地产企业最经常的违法问题;
第二,其他应付款—定金(国税函发【1995】156号文件); 第三,其他应付款—代收款项;
A、营业税(实施细则第13条、国税函【2004】69号)B、企业所得税(31号文件第5条)
C、土地增值税(国税发【2009】91号文件第28条)第四,其他应付款——大额借款,尤其是向老板借款,往往可能是非法预售;
第五,其他应付款——借个人款项,也可能是接受虚开发票资金链条的需要。
第六,其他应付款——个人(真借钱),如果有民间借贷,查看支付的利息是否有正规发票,如果没有正规发票,一是不允许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二是要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国税函【2009】777号)
4、销售佣金倒推收入测试
A、企业支付的销售佣金:来源于销售费用明细账 B、企业支付销售佣金比率:来源于《代销合同》 C、测算销售收入=销售佣金÷佣金比率
D、当年售房收入=(预收账款期末余额-预收账款期初余额+营业收入)
分析:如果D<C,则很可能是企业隐瞒已经销售的收入未上账。
5、视同销售收入测试
A、营业成本:来自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
B、存货变动=(期初存货﹢本期开发成本-期末存货)分析:如果A=B,正常;
如果,A>B,则可能虚增成本,结转成本不准确; 如果A<B,则可能存在企业存货减少应视同销售收入的情况;
第一,借:应付账款,贷:开发产品(工抵房)
第二,借:营业外支出,贷:开发产品(实施细则第5条)第三,借:应付股利,贷:开发产品(国税函【1997】387号)
第四,借:长期股权投资,贷:开发产品
企业所得税(三个原则)、营业税(财税【2002】191号)、土地增值税(财税【1995】
48、财税【2006】21号)、契税(财税【2012】4号)、个人所得税(国税函【2005】
319、国税发【2008】115号、国税函【2011】89号)
思考:如果企业“工抵房”根本不记账呢?(比对销售部门销售明细表与财务部门销售明细表,并现场查看楼盘)
6、未完工所得税测试
适用类型:单地产项目处于未完工阶段
A、理论应纳企业所得税=(预收账款期末数-预收账款期初数)×(预计计税毛利率-5.6%-土地增值税预征率-理论收入费用率5%)×25% 例如:预收账款变化数为1亿元,预计计税毛利率为20%,土地增值税预征率为2%,则应纳企业所得税=1亿元×7.4%×25%=1850(万元)
B、假设实际缴纳企业所得税=500万元。
分析:A>B,且超过1350万元之多,企业可能存在少计未完工收入,或者多计费用,或者预提土地增值税,少缴企业所得税的情况,具体要进行结构性分析。
7、毛利率测试
适用类型:完工测算
A、毛利率=(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收入×100%;(营业收入取自纳税申报表第1行,成本取自第2行)
B、理论毛利率预警值,一般在20%—40%之间,中位30%,不同楼盘不同地域可能会差别很大,例如商业项目与住宅项目差别很大,应选用适当的测算指标;
分析:如果A<B,则可能存在少计收入,或者多列销售成本。应当进一步做结构性分析,看毛利率过低究竟是什么原因。
8、完工企业所得税测试 适用类型:单地产项目处于完工阶段
A、理论应纳企业所得税= [(预收账款期初数×(中位值30%-预计计税毛利率)+(营业收入-预收账款期初数)×(中位值30% -5.6% -土地增值税预征率-期间费用理论数值5%)] × 25%; B、实际应纳企业所得税
分析:假设理论应纳企业所得税=2000万元,而实际应纳企业所得税=500万元,则说明企业很可能少计收入,多计成本,多计费用,应做结构性分析。
9、开发费用测试
管理费用率=当年管理费用÷(期末预收账款-期初预收账款﹢营业收入)×100% 一般该指标如果超过4%,应该重点分析;
销售费用率=当年销售费用÷(期末预收账款-期初预收账款﹢营业收入)×100% 一般该指标如果超过4%,应该重点分析; 财务费用:地产企业财务费用,一般应为0,如果财务费用有数据,就要严格审查,看是否将开发贷款利息未计入开发间接费用,从而多列期间费用,少缴企业所得税。完工标准:
(一)竣工备案材料已报房地产管理部门备案;
(二)开发产品已经开始投入使用;
(三)初始产权证明。摘自国税发【2009】31号文件第3条。国税函【2009】342号文件;国税函【2010】201号文件。
10、开发成本测试
A、理论销售成本=﹛实际取得土地使用权所支付的费用+ [该开发产品类型建安成本平均单价×建筑面积×(1 ﹢前期工程费与土建成本比率﹢基础设施费与土建成本比率+公共配套设施费与土建成本比率+开发间接费用与土建成本比率)]﹜×销售率;
B、实际销售成本=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第2行; 分析:如果A <B,企业有可能多列成本。要结合造价书等资料进行复核分析。
11、单位建安成本测试 A、建安成本平均单价
B、企业单位建安成本=开发成本之建安工程费÷建筑面积 分析:该指标是成本中最重要的指标,如果企业B >A数额太大,则说明企业可能多列建安成本少缴税款。
12、开发成本项目比例测试 A、前期工程占建安成本比率(3%~9)
B、基础设施占建安成本比率(5%~12%):基础设施占建安成本比率大大超过行业区间值,经约谈和实地核查,发现将公共配套设施费计入基础设施费,并且将支付的代收款项发票列入,导致多列成本偷税。
C、公共配套占建安成本比率(5%~10%):如果公共配套设施费占建安成本比率高于区间值,有可能是“不配比结转成本”,即将已经完工但是应当由未完工成本对象应该分摊的公共配套设施费,全部列支。
D、开发间接费占建安成本比率(6%~10%):开发间接费用占建安成本比例过低,有可能是将应当资本化的现场经理部人员费用列入期间费用,从而少缴企业所得税; 思考:企业愿意列入期间费用,还是开非间接费用?
13、建安基本指标比对
房地产建安成本构成(要建立各地自己的区间指标)A、桩基工程(如有):70~100元/平方米;
B、钢筋:40~75KG/平方米(多层含量较低、高层含量较高),合160~300元/平方米;
C、砼:0.3~0.5立方/平方米(多层含量较低、高层含量较高),合100~165元/平方米;
D、砌体工程:60~120元/平方米(多层含量较高、高层含量较低); E、抹灰工程:25~40元/平方米;
F、外墙工程(包括保温):50~100元/平方米(以一般涂料为标准,如为石材或幕墙,则可能高达300~1000元/平方米; G、室内水电安装工程(含消防):60~120元/平方米(按小区档次,多层略低一些);
H、屋面工程:15~30元/平方米(多层含量较高、高层含量较低);
I、门窗工程(不含进户门):每平方米建筑面积门窗面积约为0.25~0.5平方米(与设计及是否高档很大关系,高档的比例较大),造价90~300元/平方米,一般为90~150元/平方米,如采用高档铝合金门窗,则可能达到300元/平方米; J、土方、进户门、烟道及公共部位装饰工程:30~150元/平方米(与小区档次高低关系很大,档次越高,造价越高); K、地下室(如有):增加造价40~100元/平方米(多层含量较高、高层含量较低);
L、电梯工程(如有):40~200元/平方米,与电梯的档次、电梯设置的多少及楼层的多少有很大关系,一般工程约为100元/平方米;
M、人工费:130~200元/平方米;
N、室外配套工程:30~300元/平方米,一般约为70~100元/平方米;
O、模板、支撑、脚手架工程(成本):70~150元/平方米; P、塔吊、人货电梯、升降机等各型施工机械等(约为总造价的5~8%:约60~90元/平方米;
Q、临时设施(生活区、办公区、仓库、道路、现场其它临时设施(水、电、排污、形象、生产厂棚与其它生产用房):30~50元/平方米;
R、检测、试验、手续、交通、交际等费用:10~30元/平方米;
S、承包商管理费、资料、劳保、利润等各种费用(约为10%):以上各项之和*10%=90~180元/平方米;
T、设计费(含前期设计概念期间费用):15~100元/平方米; U、监理费:3~30元/平方米;
V、广告、策划、销售代理费:一般30~200元/平方米,高者可达500元/平方米以上;
14、拆迁补偿费真实性测试 A、净地出让与毛地出让? B、拆迁补偿费与拆迁办信息核对 C、一二级联动与拆迁补偿费核对
第一,土地增值税;(国税函【2010】220号)第二,营业税;(国税函发【1995】549号)第三,企业所得税;
15、发票流向查询
抽查企业取得的发票在税源综合系统中发票流向是否相符,此方法较为有效。
16、预提费用测试
A、公共配套设施允许预提,但是绿化工程不允许预提。B、报批报建费用的预提是否有相关文件支撑,是否符合相关标准?
C、是否有预提的土地增值税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 ①应交税费—应交土地增值税,是否有贷方余额? ②该贷方余额是否在企业所得税前纳税调增?
D、土地增值税清算时,不允许有任何预提费用在税前扣除。E、出包合同的10%,是总合同,还是分合同
F、预提土地成本:①是否经主管税务机关同意?②预提土地成本是否合理?
17、可售面积测算
总建筑面积:来源于《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总可售面积:《预售许可证》面积,并进行修正。公共配套面积:对照《销售合同》;31号文件第17条、第18条、第33条政策,如果企业无法证明归全体业主所有,则属于产权未定,要加入可售面积计算单位工程成本。拆迁还建面积:重点检查,拆迁还建面积是否列入预售面积,如果未列入预售面积可能会导致单位成本变小。
按揭跨面积:考察当年只收到首付款的售房面积,计算可售面积时是否按照30%配比计入;(配比原则的体现)。单位工程成本=总开发成本÷总可售面积
A、拆迁补偿房屋面积一定要计入可售面积,不能既不计收入,也不计成本;
B、公共配套设施专题(31号文件第17条、18条)C、车位问题(31号文件第33条)
18、固定资产变动率测试
固定资产变动率=(期末固定资产—期初固定资产)÷期初固定资产×100%;
一般该指标如果正负超过20%,应重点分析。
A、如果增加超过20%,则考察企业是否有开发产品转固,如果有,要在转固次月起开始缴纳房产税。(国税发【2003】89号文件)
B、如果减少20%,则考察企业是否将不动产固定资产对外销售、抵债等项目,此营业外收入是否纳税。
C、如果固定资产是因为报废损失从而减少,则考察是否根据总局2011年第25号公告履行专项申报程序。
19、应收账款变动率测试
应收账款变动率=(期末应收账款—期初应收账款)÷期初应收账款×100%;
一般该指标如果正负超过20%,应重点分析。
A、应收账款增加20%以上,为异常,地产企业一般不会出现有大量赊销。应重点考察应收账款户是否属于企业股东等关联关系,是否为低价销售。
B、应收账款减少20%。应重点考察是否有利用“应收账款”贷方发生额挂账收入的现象。20、其他应收款变动率测试
其他应收款变动率=(期末其他应收款—期初其他应收款)÷期初其他应收款×100%;
一般该指标如果正负超过20%,应重点分析。A、如果增长20%以上;
地产企业是现金饥渴企业,一般不应当出现大量的其他应收款,如果有大量其他应收款,应考察是否借给了股东或高管超过1年,如果是应扣缴个人所得税。(财税【2003】158号、财税【2008】83号)
B、如果减少20%以上,或者出现其他应收款负数余额;尤其要关注去年期末数和今年期初数据的核对,以及是否出现负数。
21、应付账款变动率测试
应付账款变动率=(期末应付账款—期初应付账款)÷期初应付账款×100%;
A、如果应付账款变动率低于5%,结合应付账款具体数据,看是否有连续三年未付款的应付账款,是否需要调增应纳税所得额?
B、如果应付账款变动率大于20%,则考察应付账款对应的成本是否有发票。一般来说未结算工程款对方又开具发票为异常情形,应进一步调查发票的真实性。
案例:某公司应付账款居然没有户头,企业自称自己也说不清楚欠谁钱了。到税务局检查其代开的发票,发现该发票票面开具时间为2009年10月,而这种票2010年6月才从上级领会,显然为虚开。
22、短期借款变动率测试
短期借款变动率=(期末短期借款—期初短期借款)÷期初短期借款×100%;
一般该指标如果超过20%,应重点分析。
A、考察短期借款所对应的合同,看是否为房款挂在了“短期借款”贷方科目。
B、考察短期借款所对应的合同,是否为员工委贷,如果是员工委贷,是否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
23、职工工资总额变动率测试
职工工资总额变动率=(当年发生的职工工资-去年的职工工资)÷去年的职工工资×100% A、职工工资发生数据在纳税申报表附表3第22行; B、如果该数据超过10%,要考察企业是否有伪造工资表多列费用,或者将关联企业人员的工资(例如:总部人员)列入公司费用的现象。
案例:某集团公司将总部所有人员的工资均列入下属开发公司,造成开发公司少缴企业所得税。
24、注册资本变动率测试
注册资本变动率=(期末注册资本-期初注册资本)÷期初注册资本×100% 如果该指标大于0,则考察:
A、进一步考察是否为未分配利润转增资本,未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
B、进一步考察盈余公积变动率是否小于0,是否为盈余公积转增资本,未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
C、进一步考察资本公积变动率是否小于0,是否为资本公积转自资本,未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
25、盈余公积变动率测试
盈余公积变动率=(期末盈余公积-期初盈余公积)÷期初盈余公积×100% 此数据如果小于0,要重点考察盈余公积转增资本是否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
26、资本公积变动率测试
资本公积变动率=(期末资本公积-期初资本公积)÷期初资本公积×100% A、如果该指标小于0,则考察资本公积转增资本是否代扣代缴了个人所得税。
B、如果该指标大于10%,则考察是否有长期挂账未支付的应付款项记入资本公积等问题。
第三篇:建立行业纳税评估模型
建立行业纳税评估模型
一、行业纳税评估模型建立的基本理念--------------税收风险管理和行业管理的相互结合1、实行税收风险管理与行业管理相结合的必要性1实施税收风险管理与行业管理相结合可使税收管理更具效率性和针对性。2实施税收风险管理与行业管理相结合可使税收管理更具透明性和公平性3实施税收风险管理与行业管理相结合可使税收管理更具互补性和协作性。4实施税收风险管理与行业管理相结合可使纳税人更具税法遵从性纳税服务更具普惠性。
2、企业税务风险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个阶段
一、税务风险潜伏阶段
1、企业财务比率波动较大
2、税款计算不够准确
3、经常被动纳税申报
4、税收政策了解较少
5、内部控制制度有限
二、税务风险发展阶段
1、税收因素重视不够
2、纳税申报准确率较低
3、未关注外界税收政策变化
4、偶尔拖欠税款
5、税企关系不和谐
三、恶化阶段
1、长期被动纳税且申报数额异常
2、税务机关将其作为重点监控
3、有偷逃税嫌疑
4、业务显示异常
5、缺乏有效税收筹划
四、爆发阶段
1、企业被立案侦查
2、有证据表明偷逃税
3、遭受巨额罚款
4、追究管理人员行政及刑事责任
5、信誉扫地
6、企业破产
一、行业纳税评估模型的概念运用科学的技术和方法通过对行业涉税信息筛选、整理、测算、分析归纳出行业经营特点、经营规律并建立以若干个行业指标和公认指标峰值的税控预警指标体系和数学模型形成对该行业纳税人进行评估分析的指导。
二、建立行业评估模型的意义一有效破解基层税源监控的瓶颈采集数据有的放矢避免盲目、重复参照建立税源监控台帐加强动态管理二税收分析的有效补充提供精确参考及时筛选虚假申报资料确保分析的实效性
三能充分展现行业经营规律同时有利于核实税基提高对现有税源、潜在税源的掌控能力加强行业税源管理最大限度地减少管理上的漏洞营造公平的税收环境增强税务管理的效能。四揭示企业生产工艺流程和主要数据指标的配比关系反映行业涉税共性问题实现税源的长效管理同时加强了纳税评估选案的准确性和实效性减少重复、无效劳动提高评估的精准度。五促进纳税人提高财务和税收核算水平促进企业内部管理不断规范提高税法遵从度充分发挥纳税评估以评促管的作用。六实现两个“减负”解决“一多一少”、“一高一低”的矛盾
三、行业纳税评估模型的建立原则一建立行业纳税评估模型的基本原则税收风险管理与税收遵从理论是建立纳税评估模型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二行业纳税评估模型的具体原则
1、数据来源的外部性原则外部数据通常来源于三渠道一者来源于日常管理所掌握的纳税人生产经营实际情况。二者来源于三者来源于的交流平台实现与国地税之间以及税务机关与工商、公安、银行、海关、财政、统计、经贸等外部职能机关的信息资源共享。2要求行业在数量、时间、空间和规模上具有可比性。
3、模型判断的动态性原则行业纳税评估遵循固定的模型评估模型建立后指标和数据应该是动态的需要经常进行维护才能真正成为安全、简便、经济的技术手段。
二、如何建立行业评估模型一行业筛选根据辖区行业管理实际选择有代表性的行业作为纳税评估模型构建对象
1、合理划分行业种类-----GB/T 475420022、所选行业应该是本单位重点税源行业、行业管理隐患较大的行业
3、特色行业在全市经济总量中占有一定比重也就是具有区域性或代表性二理清建立行
业评估模型思路
1、根据行业特点和工艺流程以产能分析为中心、以行业产品品种结构和生产工艺特点分析为切入点、依托评估指标和产能测算展开分析对企业收入、成本、费用的真实性、准确性进行评估确保行业建模工作具备科学性、适用性。
2、典型调查采集数据信息根据所确定行业尽量选择生产经营正常、财务核算较为健全、具有行业一定代表性的企业通过深入企业生产车间跟班作业结合明查暗访及与企业相关人员约谈等方式从行业特点、基本生产工艺流程、机器设备运转特点入手对影响企业产品产量的材料、工资、能耗等相关指标进行全面采集和梳理着力分析企业生产经营规律和对各项要素指标的依赖程度找出税务部门容易掌握并能据以加强对企业税源监控的关键环节和要素从而总结出行业纳税评估模型的雏形观看→听取→询问→采集→设定→测试→座谈企业部门及人员、协会、中介机构、主管机关
3、汇审论证组织业务人员对纳税评估模型的指标数据采集的过程、方法及可行性进行论证并对测试结果科学合理地确定相关指标数据及其相互配比关系对行业纳税评估模型进行细化、完善和修正。有必要可以选择一到二家企业再进行测试检验模型的有效性。
4、跟踪维护由于外部环境在不断的变化中如工艺、设备、工资、材料品质替代品、产品配方材料耗用、管理水平等等因此需要对评估参数、模型进行跟踪维护三建立纳税评估模型运用的主要方法基本思路1: 消耗→产量→销量→收入控制收入基本思路2:销量→产量→物耗→购进量控制进项
1、关键物件测算法是指根据企业生产产品耗用的关键性外购半成品及主要零部件数量来测算产量的一种方法。
2、单位
产品耗能测算法是指根据企业生产过程中耗用的燃油、煤炭、水电等的数量和单位产品能源耗用标准来计算产品产量的一种方法。例如MDY型200吨棉花打包机每加工1吨皮棉用电130千瓦时140千瓦时只要采集到企业当期的棉机耗电量很容易计算出加工棉花的数量。此外像木器加工、聚氨酯软管业、面粉生产、榨油等行业均可适用此法。
3、计件工资测算法是指根据企业职工人数、计件工资标准、工资发放数额等指标来测算产品产量的一种方法。主要适用于采用计件工资方法发放工资的企业如地毯加工、服装加工、砖窑厂等行业。
4、投入产出测算法是指根据企业原材料的投入与产成品产出的配比关系来测算产品产量的一种计算方法。主要适用于主要原材料容易控制且原材料投入与产品产量有固定关系的行业如纺织配件行业产品多达上千种单位产品的电费和工资很难核定但通过分析发现企业投入生铁与产出铸铁铸铁加工成纺织配件两环节中除正常损耗外投入产出的重量比例与生产的产成品量存在着固定关系因此选择投入的生铁和铸铁作为计算产成品的参数可以计算出企业实际生产量。此外化工行业、塑料生产行业也适用此法。
5、财务指标估算法1平均毛利率法收入估算数产品销售成本/1-行业平均毛利率2周转期法年收入估算数企业正常收帐天数平均应收帐款3603工资提成法收入估算数 销售人员工资总额-销售人员保底工资总额/销售人员工资平均提成比例
一、大米加工企业概况大米加工生产的主要经营环节有采购、加工、销售三个环节其中加工环节是评估的关键环节而容易出环节是采购、销售环节
二、生产工艺流程及特点一工艺流程在加工环节就是将水稻
原粮加工为大米的过程其一般工艺流程为稻谷→烘干→砻谷→抛光→分级色选→成品米包装六个步骤。根据成品米的品质普通米和精制米流程略有增减。二生产特点大米在加工中除主产品大米外还有较大比例的稻糠和碎米渣等副产品同时产出并且副产品的产出比例也会随着大米的精制程度而提高。从这一特点看我们在分析大米加工企业的税负时必须要充分考虑成品米的精制程度和副产品产出率对纳税的影响。
三、存在的涉税问题大米加工企业财务核算特点是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在收购农民个人出售的自产农业产品时自行开具农副产品收购发票核算按照买价的13扣除率计算抵扣税款。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大米加工企业存在着较大管理难度。从具体环节看存在的主要税收问题有一在水稻收购环节虚构收购业务。一是虚构收购数量二是虚构收购价格以达到多抵扣税款和多列成本的目的。二在加工环节上水稻耗用量及产品产出数量核算不实。即人为降低成品产出率隐匿成品以备账外销售或是多列水稻耗量以冲减虚增的水稻购入量。三在销售环节上隐瞒销售收入。一是隐瞒因降低产出率而列为账外经营那部分产品的销售额二是对购货方不索取发票部分销售降低价格入账以隐瞒收入或冲减账面数量。
四、评估模型及主要参数一投入产出法测算评估期应税销售收入期初库存产品数量∑评估期投入原材料数量×投入产出比-期末库存产品数量×产品平均销售单价产品单价可以与网络报价相互校正。大米产出率入账成品大米数量÷账面耗用水稻数量碎米渣产出率入账碎米渣数量÷账面耗用水稻数量稻糠产出率入账稻糠数量÷账面耗用水稻数量标准值普通米出米率
71出稻糠率29精制米出米率68碎米率4糠稻率28。通过对大米产出率的计算与可供参考标准出米率对比产出率低于参考值的可能存在隐匿成品米产量的嫌疑应结合副产品产出率及包装物耗用量进行纵向比对分析以确认疑点。防止企业将精制米销售申报成免税的稻糠收入通过出米率列为疑点进而分析出少计应税收入。二能耗法评估期产品销售收入测算数∑评估期耗电金额评估期单位产品耗电定额评估期初产品库存-评估期末产品库存×评估期产品销售单价单位能耗生产定额普通米电费6元/100kg水稻精制米电费7元100kg水稻。单位成品包装物耗用定额普通包装4.0元/100kg精包装20元/100kg参考值需根据具体规格品种确定。三毛利率法毛利率某产品的评估期销售价格-产成品成本/某产品评估期销售价格毛利率差异率本企业产品类型毛利率-该产品行业毛利率/该产品行业毛利率×100 四平均收购价格率法通过按月采集原材料收购价格情况测定出每月的相同农产品的收购价格波动曲线。通过收购价格的变动比较可发现企业疑点问题。评估标准值2008年原料、成品、副产品单位价格水稻收购平均单价普通水稻194元/l00kg大米销售平均单价普通米300元/l00kg精制米360元/l00kg 大米价格因包装及经销等原因变化较大副产品销售平均单价大糠40元/l00kg皮糠170元/100kg:碎米200元/l00kg。评估标准值必须根据市场的变化随时变化否则影响评估准确性。五运费配比法企业发生的运费与收购量、销售量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通过计算企业的运费发生额推算出企业农产品购进数量及销售数量。评估模型评估期产品销售收入测算数评估期运费发生额吨产品运费发生额
评估期初产品库存—评估期末产品库存×评估期产品销售单价。
一、企业基本情况2009年1—6月某粮食加工企业申报销售收入2674344.50元其中免税收入稻糠140000.00元碎米64000.00元计提销项税额321144.79元当期发生进项税额357276.44元进项税额转出20827.17元应纳增值税0元期末留抵税额15304。48元。2009年1-6月销售精制大米63505袋每袋lOkg单位售价3.89元/kg取得收入2470344.50元销售稻糠280000kg单价0.50元/kg取得收入140000元销售碎米40000kg取得收入64000元。从农民个人手中收购水稻1052000kg平均单价1.98元/kg全部生产领用生产车间支付电费70126.30元外购包装纸袋80000个生产领用68140个支付生产车间工人工资40030.00元共入库精制大米63136袋计631360kg2007年年末库存大米5800kg2009年6月末库存大米21lOkg。
二、案头分析评估人员从企业报送的有关资料对该公司进行了实地调查前的案头审核资料显示该公司主要从事精制大米加工、销售2009年1-6月精制大米销售平均销价为3.89元/kg结合日常掌握水稻收购价格不超过2.00元/kg按照大米加工行业可形成应纳税增值税的纳税临界点增值率为3.89×1.13-2.00/2.00120明显高于纳税临界点增值率标准值78。如果一定期间内企业存货量增加不是太大应形成增值税及所得税而该公司申报信息反应纳税为零申报明显异常。按大米加工行业调查分析方法中测算的精制大米的经济指标为水稻出米率68碎米出米率4稻糠产出率27-28每加工1OOkg水稻耗电能为7.00元工人工资4.00元不等。据上述指标调查人员进行了测算。按照大米加工行业税负调查分
析测算的平均指标测算出的该企业2009年1—6月应加工水稻与生产出大米的数量值。
1、产出率631360/1052000×10060比行业平均低8个百分点按行业的平均产出率计算应产出大米量为1052000×68715360kg与账面数相差84000kg。
2、测算单位1kg定额耗电为70126.3/10520000.066元/kg低于行业平均值的6如按行业平均定额计算应水稻加工量为70126.30/0.071001800kg加工量应比账面少50000kg左右。
3、测算工资费用定额为40030.00/10520000.038元/kg比行业平均值低5如按行业平均定额计算应加工水稻量为40030.00/0.041000750kg加工量应比账面少近50000kg。
4、按企业包装袋出库数量测出的大米产量为68140个×lOkg681400kg按出库包装袋所能包装的大米反推算其水稻加工量为681400/681002058kg。综合上述指标计算、分析、对比调查人员认为可能存二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不论从入库和出库的水稻数量上看还是按定额能耗和工资支出上看大米的产出率、碎米的产出率和稻糠的产出率均低于行业标准值很多按碎米和稻糠的产出量来测算按定额能耗和工资支出来测算1—6月份水稻加工量都应在100万公斤左右因此企业可能存在利用收购发票虚假收购水稻行为二是按测算出的水稻加工量计算大米的实际产量为1002000kg×68681360kg与账成上记载的631360kg大米也存在差额可能存在隐瞒大米产量的行为这些都应与企业进行约谈才能弄清企业的真实情况。
二、实施约谈带着上述测算出的数据和分析出的疑点问题调查人员在履行法定程序后与企业负责人和财务人员进行了约谈在详细的数据指标和科学的逻辑分析面前企业如实地承认了存
在的问题。
1、对账面记载加工水稻量1052000kg企业负责人承认为增加抵扣税额和支付一些不能入账的费用采用虚假收购业务的方式多入库水稻5万公斤单价2.00元共100000元应做进项税额转出100000×1313000元。
2、按扣除虚假收购水稻5万公斤后的实际水稻加工量100200kg与按电耗和工资费用标准计算的水稻加工量相吻合按68的平均产出率计算1-6月大米产量681360kg与账面记载的631360kg大米相比隐瞒大米产量50000kg同时也验证了包装物出库可包装的大米产量应在68万公斤左右按大米平均售价应补增值税50000×3.89×1325285元。经计算扣除留抵税额该企业合计应补增值税22980.52元由此不难计算出企业所得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及其他税种。综上纳税人表示认同并及时补缴了税款。至此经调整后该公司大米生产入库数为681360kg产出率为68大米销售收入为2470344.5050000×3.892664844.50元应纳增值税22980.25元税负0.86综合考虑到库存材料增加因素对增值税的影响285036.00×1748456.12元后的增值税税负为2.68。利用上述指标和方法在对其他8户生产规模较大的粮食加工企业进行约谈、评估中补缴税款3.84万元调减进项税额13.68万元。一行业特点
1、设备生产能力基本稳定。由于企业的主要生产设备为窑炉投入生产原料点火后生产必须24小时连续运转中间不能停产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生产设备的良好状态和产品成本的正常。如果发生停产将会给企业造成较大损失。
2、原材料投入比例固定。虽然企业炉窑生产能力不同但石英砂、白云石、纯碱等原材料投入数量、比例相对固定特别是作为助熔剂的
纯碱单位产品消耗量行业标准固定而且企业购进纯碱均能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耗用纯碱数量易于监控。
3、产销数量相对均衡。由于玻璃为不间断连续生产正常情况下企业货物销售数量与生产数量应当大致均衡如果一个时期内销售数量远小于生产数量则必然会形成大量库存积压。二生产流程生产流程为将石英砂、纯碱、白云石等原料按一定比例配制经窑炉高温熔融熔融玻璃从池窑中连续流入并漂浮在相对密度大的锡液表面上在重力和表面张力的作用下玻璃液在锡液面上铺开、摊平、硬化、冷却后被引上过渡辊台。辊台的辊子转动把玻璃带拉出锡槽进入退火窑经退火、切裁就得到平板玻璃产品。浮法与其他成型方法比较其优点是适合于高效率制造优质平板玻璃生产线的规模不受成形方法的限制成品利用率高易于科学化管理和实现全面机械化、自动化劳动生产率高连续作业周期可长达几年有利于稳定地生产。示意图如下配料投料熔化锡槽退火成型切装
1、设备生产能力法窑炉熔化量计算公式评估期产量吨评估期日产量吨×评估期实际生产天数×1-成品破损率评估期日产量吨窑炉日熔化量吨×产品产出率×成品成型率评估期实际生产天数评估期天数-故障停产天数-日常检修天数因故障停产须报主管税务机关核实。日常检修天数参考范围指标名称正常值上限下限日常检修天数230
第四篇:纳税评估分析指标
附件1 纳税评估分析指标
一、增值税
(一)增值税税收负担率(简称税负率)1.适用类型:商业、生产、加工、其他非商业纳税人。
2.是否必要指标:必要。
3.指标计算公式: ①本期销项税额
②免抵退销项税额=免抵退销售额*适用税率
③进项税额=当期申报抵扣进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转出+进口料件模拟进项
备注:进口料件模拟进项=当期进口料件金额*适用税率
④存货变动影响额=(存货期末金额-存货期初金额)*适用税率
属于农副产品的存货变动率=(存货期末金额-存货期初金额)/(1-扣除率)*扣除率
⑤销售总额=内销销售
额+免抵退销售额
⑥存货变动额=存货期末金额-存货期初金额
⑦综合税负率=(①+②-③+④)/(⑤+⑥)*100% 4.预警值(标准值)情况:设定预警值,根据税政确定的指标。
5.疑点提示:以进项税额为评估重点,查证有无扩大进项抵扣范围、骗抵进项税额、不按规定申报抵扣等问题,对应核实销项税额计算的正确性。对销项税额的评估,应侧重查证有无账外经营、瞒报、迟报计税销售额、混淆增值税与营业税征税范围、错用税率等问题。
6.数据来源:财务报表,管理采集录入。
(注:个别县局认为分子还要加上(期初留抵税额—期末留抵税额))
(二)单位产成品原材料耗用率 1.适用类型:生产性纳税人 2.是否必要指标:必要。
3.指标计算公式:单位产成品原材料耗用率=本期投入原材料÷本期产成品成本×100%(公式中的原材料指构成产品的主要、必要的原材料;
本期投入原材料指数量或金额)。
4.预警值(标准值):下达任务时说明。
5.疑点提示:如高于预警值,或与往年同期相比较高,可能存在人为虚增原材料数量金额,人为扩大损耗率,存在帐外销售问题、存在错误使用存货计价方法、存在人为调整产成品成本或应纳所得额等问题。
6.数据来源:财务报表,管理采集录入。
(三)进项税金控制额
1.适用类型:商业、生产、加工、其他非商业纳税人。
2.是否必要指标:必要。
3.指标计算公式:本期进项税金控制额=(期末存货较期初增加额+本期销售成本+期末应付账款较期初减少额)×主要外购货物的增值税税率
+本期运费支出数×7%。
4.预警值(标准值):无。
5.疑点提示:将增值税纳税申报表计算的本期进项税额,与纳税人财务会计报表计算的本期进项税额进行比较;与该纳税人历史同期的进项税额控制额进行纵向比较;与税收管理员掌握的本期进项税额实际情况进行比较,查找问题,对评估对象的申报真实性进行评估。具体分析时,先计算本期进项税金控制额,以进项税金控制额与增值税申报表中的本期进项税额核对,若前者明显小于后者,则可能存在虚抵进项税额和未付款的购进货物提前申报抵扣进项税额的问题。
6.数据来源:财务报表,管理采集录入。
(四)累计应税销售额变动率
1.适用类型:商业、生产、加工、其他非商业纳税人。
2.是否必要指标:必要。
3.指标计算公式:累计应税销售额变动率=(本期累计应税销售额-上年同期应税销售额)/上年同期应税销售额*100% 4.预警值(标准值):无。
5.疑点提示:对销项税额的评估,应侧重查证有无账外经营、瞒报、迟报计税销售额、按规定视同销售的业务不计或少计销售、混淆增值税与营业税征税范围,可能存在虚开专票等问题。
6.数据来源:CTAIS。
(五)应税销售额变动率与应纳税额变动率的差异额
1.适用类型:商业、生产、加工、其他非商业纳税人。
2.是否必要指标:必要。3.指标计算公式:
应税销售额变动率=(本期累计应税销售额-上年同期累计应税销售额)/上年同期累计应税销售额*100% 应纳税额变动率=(本期累计应纳税额-上年同期累计应纳税额)/上年同期累计应纳税额*100% 应税销售额变动率与应纳税额变动率的差异额=应税销售额变动率-应纳税额变动率
4.预警值(标准值):绝对值大于30%为异常。
5.疑点提示:可能存在虚增进项、少报销售。
6.数据来源:CTAIS。
(六)应收(付)账款变动率 1.适用类型:商业、生产、加工、其他非商业纳税人。
2.是否必要指标:参考。3.指标计算公式:
应收账款变动率=(期末应收账款借方余额-期初应收账款借方余额)÷期初应收账款借方余额×100%。
应付账款变动率=(期末应付账款贷方余额-期初应付账款贷方余额)÷期初应付账款贷方余额×100%。
应收(付)账款:包括应收账款、预收账款、其他应收款、应付账款、预付账款、其他应付款等往来账户。
4.预警值(标准值):大于30%为异常
5.疑点提示:商业企业应收(付)账款增减变动情况,有利于判断其销售实现情况。如结合《资产负债表》中“应收账款”、“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和“其他应付账款”等科目的期初、期末数进行分析。如“应付账款”和“其他应付账款”出现红字和“预收账款”期末大幅度增长等情况,判断是否存在少计收入的问题。
二、所得税
(一)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 1.适用类型:商业、生产、加工、其他非商业纳税人。
2.是否必要指标:必要。3.指标计算公式:
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评估期累计主营业务收入-基期累计主营业务收入)÷基期累计主营业务收入×100% 4.预警值(标准值):无。5.疑点提示:
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值如果小于1,说明收入比上期下降,变动率值越小,则下降越大,应重点审核其是否隐瞒产品销售收入的问题。
6.数据来源:财务报表,管理采集录入。
(二)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 1.适用类型:商业、生产、加工、其他非商业纳税人。
2.是否必要指标:必要。3.指标计算公式:
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评估期主营业务成本-基期主营业务成本)÷基期主营业务成本*100% 4.预警值(标准值):无。
5.疑点提示:如果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大于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可能存在销售未计收入、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
6.数据来源:财务报表,管理采集录入。
(三)应税所得率
1.适用类型:商业、生产、加工、其他非商业纳税人。
2.是否必要指标:必要。3.指标计算公式:
应税所得率=(本期应纳税所得额÷收入总额)×100% 注:如果亏损,则应纳税所得额为负数;本期应纳税所得额为弥补以前亏损前的应纳税所得额。
4.预警值(标准值):无。
5.疑点提示:企业销售额增加,应纳税所得额反而下降,说明销售收入和应纳税所得额未保持同步增长,具体可结合销售毛利率、销售税金率、销售成本率、销售期间费用率等指标进行分析。对于销售毛利率偏低
或为负值的出口企业,应重点审核是否存在与境外关联企业之间进行价格转让、转移利润问题,内销企业应重点审核有否隐瞒产品销售收入的问题。
6.数据来源:财务报表,管理采集录入。
(四)应税所得率变动率
1.适用类型:商业、生产、加工、其他非商业纳税人。
2.是否必要指标:参考。
3.指标计算公式:应税所得率变动率=(评估期应纳税所得额÷评估期收入总额)÷(基期应纳税所得额÷基期收入总额)×100%。
4.预警值(标准值):无。
5.疑点提示:该指标如果小于1并且发生较大变化,可能存在少计收入、多列成本,人为调节利润问题;
也可能存在费用配比不合理等问题。
6.数据来源:财务报表,管理采集录入。
(五)成本费用利润率
1.适用类型:商业、生产、加工、其他非商业纳税人。
2.是否必要指标:必要。
3.指标计算公式:成本费用利润率=(利润总额÷成本费用总额)×100% 注:利润总额可由总收入扣除成本和费用计算得出。
4.预警值(标准值):无。
5.疑点提示:若该指标偏低,应重点审核分析费用开支是否合理正常,有否存在少报收入、多列成本、费用等现象。
6.数据来源:财务报表,管理采集录入。
(六)销售利润率
1.适用类型:商业、生产、加工、其他非商业纳税人。
2.是否必要指标:必要。
3.指标计算公式:销售利润率=(利润总额÷收入总额)×100% 注:利润总额可由总收入扣除成本和费用计算得出。
4.预警值(标准值):无。
5.疑点提示:企业销售额增加,销售利润反而下降,说明销售收入和利润额未保持同步增长,具体可结合销售毛利率、销售税金率、销售成本率、销售期间费用率等指标进行分析。对于销售毛利率偏低或为负值的出口企业,应重点审核是否存在与境外关联企业之间进行价格转让、转移利润问题,内销企业应重点审核有否隐瞒产品销售收入的问题。
6.数据来源:财务报表,管理采集录入。
(七)销售成本率变动率
1.适用类型:商业、生产、加工、其他非商业纳税人。
2.是否必要指标:参考。
3.指标计算公式:销售成本率变动率=(评估期销售成本÷评估期销售收入)÷(基期销售成本÷基期销售收入)×100%。
4.预警值(标准值):无。
5.疑点提示:该指标如果大于1且发生较大变化,说明单位成本上升,重点审核是否多列成本。
6.数据来源:财务报表,管理采集录入。
(八)费用率变动率
1.适用类型:商业、生产、加工、其他非商业纳税人。
2.是否必要指标:参考。
3.指标计算公式:费用率变动率=(评估期累计费用÷评估期销售收入)÷(基期累计费用÷基期销售收入)×100%。
4.预警值(标准值):无。
5.疑点提示:该指标如果大于1且发生较大变化,说明单位费用上升,重点审核是否多列费用。
6.数据来源:财务报表,管理采集录入。
(九)资产利润率
1.适用类型:商业、生产、加工、其他非商业纳税人。
2.是否必要指标:参考。
3.指标计算公式:资产利润率=(净利润÷平均净资产)×100%
注:本指标计算涉及资产负债表数据
4.预警值(标准值):无。
5.疑点提示:该比率越低表明企业资产的利用效果越差,应分析是否有人为瞒报收入或闲置未用财产计提折旧等问题。
6.数据来源:财务报表,管理采集录入。
(十)资产负债率
1.适用类型:商业、生产、加工、其他非商业纳税人。
2.是否必要指标:参考。
3.指标计算公式:资产负债率=(总负债÷总资产)×100% 注:本指标计算涉及资产负债表数据
4.预警值(标准值):无。
5.疑点提示:该比率大于1的,应分析是否存在效益差、资不抵债的情况,有否存在关联企业间的借贷关系及避税问题。
第五篇:增值税纳税评估部分方法及行业纳税评估指标(试行)
增值税纳税评估部分方法及
行业纳税评估指标
(试行)
第一部分 增值税纳税评估部分方法
一、税负对比分析法
税负即税收负担率,是应纳税额与课税对象的比率,它比较直观地体现了一个企业实现税收的能力和负担水平。行业内全部企业的应纳税总额与课税对象总额之比,即行业税负。
行业税负反映了行业内企业的总体负担水平。行业中单个企业的税负在一定时期内对行业税负的背离,造成企业税负与行业税负的差异。而税负对比分析法是税务部门对企业税负背离行业税负进行有效监控的方法之一。它是通过企业税负与行业税负的对比,对税负异常的企业围绕关联指标展开分析,以发现企业税收问题的一种方法。
税负对比分析法的适用范围很广,基本上对所有行业均可适用。模型:
税负差异率=(企业税收负担率-行业税收负担率)÷行业税收负担率×100% 税负对比分析法属于综合分析法,影响因素较多,涉及税基的多个方面。因此,用该法发现企业税负异常时,应结合其他分析方法进行多角度分析。
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1)季节性因素。企业生产经营受季节的影响变化,本期进入销售淡季,造成应税销售收入降低,同时,为销售旺季准备生产,购进货物大幅增加,造成购销失衡等。(2)政策性因素。出口企
业本期出口销售额占销售总额的比例突然增加,直接免抵税额增加,应纳税额减少,税负降低。(3)价格因素。受市场竞争影响,企业经营的货物价格本期大幅度下降,增值额减少,税负降低。(4)经营范围发生较大变化等特殊情况。
二、工业增加值评估
(一)应纳税额与工业增加值弹性评估模型与评估方法
1.应纳税额与工业增加值弹性评估模型
应纳税额与工业增加值弹性系数应纳税额增长率 其中:
工业增加值增长率应纳税额增长率当期应纳税额基期应纳税额100%
基期应纳税额当期工业增加值基期工业增加值100%
基期工业增加值
工业增加值增长率 2.评估方法
工业增加值是指工资、利润、折旧、税金的合计。一般情况下,应纳税额与工业增加值弹性系数为 1,对弹性系数<1的,可根据造纸行业一定时期的发展状况,确定一定区间作为预警值。弹性系数小于预警值,则企业可能有少缴税金的问题。应通过其他相关纳税评估指标与评估方法,并结合纳税人生产经营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分析,对其申报真实性进行评估。
(二)工业增加值税负评估模型与评估方法 1.工业增加值税负评估模型
工业增加值税负差异率=〔本企业工业增加值税负÷同行业工业增加值税负〕×100%。其中:
本企业工业增加值税负=本企业应纳税额÷本企业工业增加值
同行业工业增加值税负=同行业应纳税额总额÷同行业工业增加值
2.评估方法
应用该指标分析本企业工业增加值税负与同行业工业增加值税负的差异,如低于同行业工业增加值平均税负,则企业可能存在隐瞒收入、少缴税款等问题,结合其他相关评估指标和方法进一步分析,对其申报真实性进行评估。
三、投入产出法
投入产出法,就是根据企业评估期实际投入原材料、辅助材料、包装物等的数量,按照确定的投入产出比(定额)测算出企业评估期的产品产量,结合库存产品数量及产品销售量、销售单价测算分析纳税人实际产销量、销售收入,并与纳税人申报信息进行对比分析的方法。
投入产出法主要适用于产品相对较为单一的工业企业。由于测算、分析侧重的内容和角度不同,不同的行业适用的投入产出测算指标和模型不同,以及投入产出表现形式的不同,分析的方法也不尽相同,如按其表现形式可分为投入产出比、单位产品定耗的分析;按其侧重面的不同可分为原材料投入产出比、废料的产出及再利用率、单位产品辅助材料(包装物)耗用定额的分析等。
(一)投入产出比模型:
测算应税销售收入=(期初库存产品数量+评估期产品数量-期末库存产品数量)×评估期产品销售单价
评估期产品数量=当期投入原材料数量×投入产出比
问题值=(测算应税销售收入-企业实际申报应税销售收入)×适用税率(征收率)
应用中该模型的分析重点是:根据已确定的行业或产品的投入产出比及企业评估期原材料的耗用数量,测算出产品生产数量,与企业账面记载产品产量相比对,同时结合产品库存数量及销售单价等信息进行关联测算,并与企业实际申报的应税销售收入对比,查找企业可能存在的问题。
(二)单位产品定耗模型的应用
测算应税销售收入=(期初库存产品数量+评估期产品数量-期末库存产品数量)×评估期产品销售单价
评估期产品数量=评估期原材料或包装物耗用量÷单位产品耗用原材料或包装物定额
问题值=(测算应税销售收入-企业实际申报应税销售收入)×适用税率(征收率)
该方法是通过单位产品耗用原材料定额指标,评估产品实际产量和销售额,进而评估出纳税人是否存在有隐瞒销售收入的问题。单位产品耗用原材料定额可以根据产品配方中的定额直接确定。单位产品定耗既可以是单位产品耗用原材料定额,也可以是单位产品耗用辅助材料和包装物定额等。分析应用时要灵活运用,关联分析,及时查找企业可能存在的线索和问题。
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1)注意测算分析和实地调查相结合。对测算分析结果,必须深入调查,从企业仓库保管、库存明细账目、辅助材料、包装物耗用等多方面印证、分析,查找线索;(2)注意模型中指标的计量单位,特殊情况下必须进行单位换算,以免出现错误;(3)对农副产品收购、废旧物资收购等企业可利用该法关联分析收购发票开具的真实性。
四、能耗测算法
能耗测算法主要是根据纳税人评估期内水、电、煤、气、油等能源、动力的生产耗用情况,利用单位产品能耗定额测算纳税人实际生产、销售数量,并与纳税人申报信息对比、分析的一种方法。其中耗电、耗水等数据可从电力部门、自来水公司等取得核实,相对较为客观。
该分析方法广泛应用于工业企业。对账务核算不健全、材料耗用情况难以估算,但可从第三方取得客观能耗信息的小规模企业或个体工商户同样适用。
评估模型:
评估期产品产量=评估期生产能耗量÷评估期单位产品能耗定额 评估期产品销售数量=评估期期初库存产品数量+评估期产品产量-评估期期末库存数量
评估期销售收入测算数=评估期产量×评估期产品销售单价×适用税率(征收率)
问题值=(测算应税销售收入-企业实际申报应税销售收入)×适用税率(征收率)
此法就是根据生产耗用的电力、水、煤、气等能量耗用定额指标,测算产品产量,进而测算其销售额和应纳税额,与申报信息进行对比分析,查找企业纳税疑点和线索的方法。
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1)正常的企业非生产性(办公照明、空调使用等)用电占比例很小,可以忽略不记。但对差异额较大的,应分析是否存在隐瞒产量,少计销售收入的可能,是否存在将电转售其他企业或用于非应税项目等情况,少计其他业务收入或多抵进项情况;对需要由电费推算用电量的,应考虑扣除企业缴纳的基本电费。(2)应加强同当地电业管理部门、自来水公司等单位的联系,核实企业用电、水量等数据的真实性。同时,要求纳税人申报时向主管税务机关提供电力、自来水发票复印件;或利用金税工程中供电系统的抄税信息核实。(3)在实际分析中,应选取企业生产经营中最具客观实在性、企业不易人为改变、不易隐瞒、便于收集、纳税评估可操作性强的指标。对能耗指标的分析应用,应充分考虑企业生产设备、生产工艺、工人熟练程度等因素的影响。指标的运用不可生搬硬套,应因地制宜,根据当地实际选用或增设辅助指标,确定科学、合理的参考系数,多个指标并用,便于发现问题和疑点。
五、工时(工资)耗用法
工时耗用法是指在单位产品耗用生产时间基本确定的前提下,按照纳税人在一定时期耗用工时总量,分析、测算该时期内的产品产量及销售数量或销售额,并与申报信息对比分析的方法,工资耗用是生产耗用工时反映在货币上的金额表现。该方法主要适用于单位产品耗用工时或者工资基本稳定,工资或工时记录完整、核算规范的工业企业。
由于工时在纳税人的账面不反映,不易于收集。工时往往反映在工资上。这部分工资仅仅指生产一线工人的工资,即生产成本中的直接人工成本部分,可以在会计核算健全的纳税人账簿、凭证中直接反映。
评估模型:
评估期产品产量=评估期生产人员工时总量(工资总额)或某一主要生产环节工时总量(工资总额)÷单位产品耗用工时(或者工资)
测算应税销售收入=(期初库存产品数量+评估期产品产量-期末库存产品数量)×评估期产品销售单价
问题值=(测算应税销售收入-企业实际申报应税销售收入)×适用税率(征收率)
该方法主要是通过生产耗用的工时或者工资测算产品产量,进而测算其销售额和应纳税额,并与申报信息进行对比分析,查找纳税疑点和线索。
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1)企业的生产工时(工资)标准或者关键生产环节工时(工资)标准应相对稳定,相关数据应易于收集和计算;(2)参考当地同行业或规模、效益相近企业的生产工时(工资)标准,便于税企双方工时(工资)标准的共同认可;(3)生产工时总量(工资总额)的所属期要与生产产品的所属期配比。
六、设备生产能力法
设备生产能力法是指主要生产设备在原料、动力和人员等正常运转下产出的能力。可分为设计生产能力和实际生产能力。设计生产能力指按照国家标准生产或引进的设备,经过国家有关部门审验、认可的标准性生产能力。实际生产能力是指设备在实际运转时的生产能力。在一般情况下,设备的实际生产能力与设计生产能力有一定出入。随着各个行业国标、强制性国标及行业管理标准的出台和完善,设备的实际生产能力越来越接近设计生产能力。
设备生产能力法就是按照纳税人投入生产的单位设备生产能力,测算、分析纳税人的实际生产量,进而核实应税销售收入,并与纳税人申报信息对比、分析是否存在涉税问题的方法。该方法主要适用于一些特定的行业,如造纸业、水泥制造业、微粉、发电等行业。该方法与其他分析方法结合使用,效果会更好。
评估模型:
评估期产品产量=评估期若干设备的日产量或时产量×评估期正常工作日或工作时
测算应税销售收入=(期初库存产品数量+评估期产品产量-期末库存产品数量)×评估期产品销售单价
问题值=(测算应税销售收入-企业实际申报应税销售收入)×适用税率(征收率)
该方法通过设备生产能力、生产耗用的时间测算产品的生产量,进而测算其销售额和应纳税额,并与申报信息进行对比分析,查找涉税疑点和线索。
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1)设备生产能力可从随机文件中得到。随机文件包括产品说明书、合格证、装箱单等。产品说明书对了解和掌握纳税人的设备生产能力较为重要;(2)实地查看时要注意正确区分设备的规格、型号、数量和生产能力;(3)设备生产能力一般有幅度,要结合企业实际情况进行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