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学生指导

时间:2019-05-13 16:10: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二章 学生指导》,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二章 学生指导》。

第一篇:第二章 学生指导

第二章 学生指导

导读:考纲解析

一、了解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

(一)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心理发展是指个性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 心理变化

(二)小学生心理发展总趋势:

1、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

2、心理活动的随意性和自觉性得到发展

3、集体意识和个性逐渐形成

(三)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四个基本特征:

1、连续性与阶段性

2、方向性与顺序性

3、不平衡性

4、差异性

(四)小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

1、认知的发展

2、情感的发展

3、意志的发展

4、个性的发展

(五)、小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

教育是个体在心理发展过程中所接受的来自环境的最主要的影响,也是个体心理发 展过程中主导作用的因素。教育与个体身心发展是辩证的关系。这种辩证的关系体 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个体的身心发展的水平与特点是教育的起点与依据,是教 育的前提;另一方面,个体的身心发展依赖于教育,是教育的产物、结果。

1、关于学习准备——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包括生理功能、智力、情趣、社会性、学习策略、知识基础六个方面。

2、关于关键期——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起最大作用的时期

二、了解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学习兴趣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一般方法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从婴儿到青春期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2、前运算阶段2~7岁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4、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二)小学生的认知特点

1、基本认知能力发展的特点

2、注意发展的特点

3、知觉发展的特点

4、小学儿童记忆的发展

5、小学儿童思维的发展

(三)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

1、认知方式没有优劣好坏之分,只是表现为学生对信息加工方式的某种偏见,主要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智力是学习成绩的一个可靠的预测指标

2、教育含义:教师应当根据学生认知的特点,不断改革教学,努力做到因材施教。首先,应该创设适应学生认知的教学组织形式,将全班教学与分组教学、个别教学实行是最优化结合;其次,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最后,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

(四)学习兴趣的含义

1、含义:一个人对学习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这种倾向是和一定的情感状态紧密联系的。

2、从对学习的促进作用看,学习兴趣可以成为学习的动因;从对学习产生新的兴趣和提高原有兴趣看,学习兴趣是在学习学习活动中产生的,同时也是学习的结果。

3、学习兴趣是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成分。学习的最佳动力是对学习的兴趣。

(五)学习兴趣的培养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是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的前提条件)——尊重学生;常与学生沟通交流

2、利用课堂主阵地,因势利导——注重导入,创设氛围;营造环境,主体参与;体验成功,产生兴趣

(六)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

1、课前预习习惯

2、课堂学习习惯

3、制定计划习惯

4、阅读习惯

5、书写习惯

6、记忆习惯

7、作业习惯

8、总结反思习惯

三、了解小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

(一)品德的心理结构

1、道德认识: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

2、道德情感: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直觉的、想象的、伦理的

3、道德意志:人自觉地调节行为、克服困难实现预定道德目标的心理过程,是调节道德行为的内部力量。

4、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它是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二)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1、前道德阶段:1~2岁

2、他律道德阶段:2~8岁

3、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8~11、12岁

4、公正道德阶段:

11、12岁以后

(三)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道德两难论——海因茨偷药的故事——三水平六阶段前

1、前习俗水平(0~9岁)

第一阶段:惩罚与服从取向阶段 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2、习俗水平(9~15岁)

第一阶段:寻求认可取向阶段,也称“好孩子”取向阶段 第二阶段:遵守法规和秩序取向阶段

3、后习俗水平(15岁以后)第一阶段:社会契约取向阶段

第二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也称原则或良心取向阶段

(四)科尔伯格道德发展论的启示:

1、有效的道德教育或品德陶冶必须根据各时期道德观念发展的特征而实施

2、对早期少年教条式的说教,忽略少年对权威的看法与对需要的满足,很容易造成道貌岸然实则功利横行的现象

3、负责教养者不应抱“亡羊补牢、为时未晚”的想法,让“趁热打铁”的各时期荒废过去。

(五)、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1、逐步形成和谐的道德认识能力

2、道德言行从比较协调到逐步分化

3、明显地表现出自觉纪律的形成

总体来看,小学生的品德发展是从依附性向自觉性、从外部监督向自我 监督、从服从型向习惯型过渡,发展较为平稳,显示出协调性。在过渡 的过程中,存在着转折或质变的时期,即关键年龄。从整体发展来看,关键年龄大致在三年级(9岁左右)

四、了解小学生医疗、保健、传染病预防和意外伤害事故的相关知识

(一)传染并传播的方式和途径

1、空气飞沫(呼吸道)——麻疹、猩红热、流脑

2、食物(水源)——甲肝

3、昆虫以及动物(虫媒)——狂犬病、乙脑

4、日常接触(生活)——红眼病

5、血液(医源)——乙肝、艾滋病(HIV)

(二)预防传染病的环节

1、控制和消灭传染源

2、切断传播途径

3、保护易感人群

(三)小学生中多发的几种传染病及其预防措施

1、麻疹

2、流行性腮腺炎

3、流行性感冒

4、细菌性痢疾

5、猩红热

6、风疹

(四)、小学生意外伤害事故的防范

1、跌落碰撞

2、淹溺事故

3、食物中毒

4、交通事故

5、校外暴力

五、掌握指导小学生学习的主要方法

1、复述与复习策略——用于记住、保持学习材料于头脑中

2、精细加工策略——对学习材料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加工,理解其内在的深层意义,并促进其记忆的一些学习策略:形象联想、谐音法

3、组织策略——根据知识经验之间的内在关系,对学习材料进行系统、有序的分类、整理与概括,使之结构合理化:归类、概括

4、元认知策略——对认知活动的全过程进行指导、监控与调节的高级学习策略,即先易后难的手段去有效学习

5、阅读理解策略——综合应用前面所列举的一些精细加工、组织、元认知等策略及其应用类比、推理等手段来促进对课文的理解的策略

六、掌握小学生德育、美育和心理辅导的基本策略和方法

(一)、德育

1、概述:德育是教育者依据特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德育规律,对受教育者实施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培养他们特定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

2、学校德育:教育者在特定的时空内对学生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所施加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影响。

3、原则:P77 导向性原则

疏导原则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

(二)品德学习的过程

1、品德学习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认同与内化三个阶段

◆依从包括了从众和服从。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服从是指在权威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直的行为。

◆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

◆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三)德育的方法——结合案例P82

1、有效的说服

2、树立良好的榜样

3、利用群体约定

4、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四)、美育

概述:美育或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以 及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 教育。美育不等于艺术教育。

(五)美育的方法

1、利用课堂教学这一重要途径

2、积极挖掘环境的美育功能

3、充分发挥教师角色的示范作用

(六)儿童多动综合征——注意力缺陷和活动过度为主要特征的行为障碍综合征

1、特征:活动过多;注意力不集中;冲动行为。

2、原因:先天体质;不安环境引起精神高度紧张

3、治疗:连续强化;自我教导训练

(七)、学习困难综合征——比较多见

1、表现:缺少某种学习技能;诵读困难;计算困难;绘画困难;交往困难

2、区别与多动症:学习困难是儿童多动症的一种表现,但多动症儿童的学习困难主要是由好动、冲动、注意力缺陷和行为障碍造成的。

(八)儿童过度焦虑反应——儿童情绪障碍的一种表现

1、表现:对学习成绩、陌生环境反应敏感,表现担心害怕,甚至惶恐哭闹,显得很不安宁。

2、原因:人格特质、家庭、环境

(九)儿童厌学症——人为因素造成的儿童情绪上的失调状态

1、表现:对学习不感兴趣,甚至讨厌学习

2、原因:学校教育的失误;家庭教育方式不当;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3、治疗:教育治疗、家庭治疗、社会治疗相结合。教师可以通过灵活 多样的课堂教学活动来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以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家 长也要改变不合理的教养态度,创建和谐、民主的家庭氛围。同时,尽量避免不良社会风气对儿童的不良影响

(十)儿童强迫行为

1、表现:反复玩弄手指、摇头、走路时喜欢反复数栏杆等

2、强迫行为在小学高年级男生中较为多见。

3、原因:遗传因素、社会心理因素、个人因素

(十一)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

1、强化法——新的适应行为

2、代币奖励法

3、行为塑造法

4、示范法

5、暂时隔离法

6、自我控制法

(十二)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

1、全身松弛法(雅各布松):通过肌肉紧张,减轻肌肉紧张引起的酸 痛,以应对情绪上的紧张、不安、焦虑和气愤

2、系统脱敏法(沃尔朴):当某些人对某事物、某环境产生敏感反应 时,我们可以在当事人身上发展起一种不相容的反应,使对本来可引起 敏感反应的事物,不再发生敏感反应。

3、肯定性训练:促进个人在人际关系中公开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和观 点,维护自己的权益也尊重别人的权益,发展人的自我肯定行为。

(十三)改善学生认知的方法

艾里斯提出理性情绪辅导方法,他认为人的情绪是由本身的思 想决定的,合理的观念导致健康的情绪,不合理的观念导致负 向的、不稳定的情绪。ABC理论:

A.个体遇到的主要事实、行为、事件 B.个体对A的信念、观点 C.事件造成的情绪结果

七、能够根据小学生学习规律和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学习

1、创拟、确定学习策略

2、科学教授学习策略——根据各种因素不同,选择恰当的学习策略;提供一套外显的、可操作的训练程序;给学生提供多种练习机会

3、提供元认知指导

4、丰富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八、能够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美育和心理辅导工作,促进小学生全面、协调发展

第二篇:如何指导学生课外阅读

如何指导学生课外阅读 2009-12-23 12:03:04

古人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之说,由此可见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开展好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修养,增强语言积累,拓展阅读知识,提高读书能力的重要途径,为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然而农村小学生由于受办学条件、家庭与社会环境的影响,课外阅读量很少,这自然影响了农村孩子学业质量的提升。

一、影响农村学生课外阅读的顺利进行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原因:

1、没有开展课外阅读适宜环境。由于农村大环境影响,农村家长一般都舍不得买书报杂志。而不少农村小学因缺乏资金,也不能建立一个像样的图书室。藏书数量少,过时多,实用性低,根本没有开展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和空间,导致学生的课外阅读受到限制,达不到预期效果。

2、多数农村学生不会自觉读书。由于农村学生家长大多忙于外出打工、奔波于田间地头,而对孩子疏于管理引导,甚至放任自流,长期下去,孩子们大多懒散成性,没有形成一种良好的读书习惯,多数学生不会自觉读书。虽然老师也强调学生要多看课外书,但他们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方法,只能囫囫吞枣,完成老师的任务,收益不多,因而感受不到课外阅读给他们带来的快乐。

二、要加强农村孩子的课外阅读,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挖掘书源,让学生有书读。学校、家庭、社会都要积极为学生创设阅读条件,保证孩子们有书读,有“许多花”来“酿蜜”。通过家长会、家访向家长宣传课外阅读对丰富学生的知识、开发智力、陶冶情操,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意义,要求家长多带孩子到书店、图书馆,帮助孩子选择合适的图书。一般说,低年级学生以拼音读物为主,中、高年级学生逐渐可过渡到纯文字读物。

2、激发兴趣,让学生爱读书。学生对阅读具有深厚兴趣,本身就是课外阅读实践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

(1)故事诱导激趣,引发农村孩子课外阅读浓厚兴趣。喜欢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老师可利用班队课、思想品德课给学生讲一些有趣的故事。一听到老师要讲故事,学生都会个个精神抖擞,双耳直竖,故事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孩子们渐渐被感染、被陶醉,正当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情感起伏的紧急时刻,教师嘎然而止神神秘秘地告诉孩子:故事情节错综复杂,要知更精彩情节,请自读原文。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出相关的读物。这样让学生在享受故事情节所带来的奇妙境界中感受到课外读物的诱惑,主动去进行阅读。实践证明,只有培养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学生才会变“要我读”为“我要读”。

(2)榜样激励,书中体验,读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根据学生仰慕英雄、名人的特点,可以给他们讲一些名人名家爱读书的故事。告诉学生,古往今来凡对人类有贡献的人,无不是博览群书、勤奋学习的典范。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鼓励他们热爱书籍,从书籍中汲取无穷无尽的营养和粮神食粮。学生被吸引了,就会热情地去阅读。然后注意循序渐进,先易后难地引荐一些适合孩子的口味的书,如童话、寓言故事、科普读物、诗歌,甚至名家名篇等。这样做,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3)引入竞争,体验成功,循序渐进培养农村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为了使学生对课外读物的兴趣高涨,老师可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如利用早班会赏读、交流所摘录的好词妙句;举行班级赛诗会;评选“故事大王”;开展“小导游”活动;等等。让学生谈天说地、谈古论今,使学生逐渐把读书作为精神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3、指点课外阅读方法,让学生学会课外阅读。小学生该用什么样的课外阅读方法,才能更好地保证阅读的量的增加与质的提高呢?

(1)、类推式。教材例子,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的同时,可以采用读一篇带多篇的方法,推荐大量与教材类似的材料供学生阅读,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感悟。由于类似的文章有许多相通之处,这样就大大地提高了阅读的效率。

(2)、查找式。像《太阳》这样知识性较强的文章,往往牵涉到许多相关问题,是学生最想了解的。那就该提醒学生去查找有关的资料寻求答案,学生在查找、收集、阅读、辨别、思考、交际的过程中,不经意间已获得了许多知识。这不仅锻炼了他们的能力,又激发了阅读的兴趣。

(3)、整理归集式。要求学生把自己在阅读中感受深刻的,有特点的或者知识性强的内容摘录下来,并整理归集在一起,供自己或其他同学今后阅读、查阅。学生在归集过程中既锻炼了自己,又拓宽了学习内容,增长了见识,更激发了学语文的兴趣。

(4)、荐读式。有些课文是根据原作改编或节选的,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我们不妨把原作推荐给学生进行阅读。由于学生已具备了读懂课文的基础和方法,再读原作时就会自然运用,反而会有更浓厚的兴趣。

4、开展活动促训练,助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课外阅读关键在于坚持,只要持之以恒地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读书就会逐渐成为自觉的行为。

(1)、组织阅读检查与交流。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必须进行考查,了解学生阅读的情况,肯定课外阅读的收获,发现存在的问题,以便更有效的指导课外阅读。教师还可以定期安排一节课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阅读交流活动,同学之间的交流是最直接最贴近的思想传递,最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可以使他们互相取长补短。

(2)、在班级定期开展故事会、等课本剧表演。让学生选课外书的一个故事,课后自行排练,课堂上举行表演或讲的故事比赛,看谁得表现好,由同学鉴评,对表演好的同学给予肯定和鼓励。通过这样的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领悟、思维能力和形象表达能力。

(3)、开展阅读竞赛活动。限定篇目,设计题目,开展多层次的阅读竞赛,搞征文比赛或办手抄报,以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这对开展课外协作活动,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促进学生的思想进步,活跃学生的学习生活大有好处。

学生课外阅读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师生持之一恒、锲而不舍地共同努力。愿农村小学课堂也能掀起认真读书的热潮,不断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水平。让好书陪伴农村孩子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没有课外阅读,也就没有风和帆。阅读就是独立地在知识的海洋里航行。”(摘自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们的建议》)由此可见课外阅读的重要性。目前,全国各地的报刊书籍之多,发行量之大,可以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峰巅。面对琳琅满目的书刊,如何正确指导小学生课外阅读,是摆在小学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正确处理这个问题,有利于小学生们健康成长和主动学习。如果解决不好这个问题,不但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正常学习,甚至还会使他们走上邪路。如何正确引导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呢? 第一步,选择法——“读什么”。宋代王安石说:“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法国卢梭说:“问题不在于所学到的什么样的知识,而在于所学到的知识要有用处。”他们二人的话说明了读书要有用有选择性。从小学教学实践中也可以看出,不读书不行,滥读书也会产生消极影响。选择书籍是指导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第一步,它起着净化小学生心灵、培养小学生品德的作用。如何选择呢?小学生书报刊物来源有二:一是学生自己订阅,二是从家里或别人处借来的。对于第一个渠道中来的书刊,教师首先要注意书报刊的广泛性。教师要指导学生订阅科普、文学、漫画、故事等各种报刊,不要局限在某一个方面。如爱讲故事的学生可以订《故事会》、《故事家》、《中国儿童故事报》等;爱写作文的同学可订《新语文学习》、《少年智力开发报》、《小学生作文报》等。其次要防止并查堵学生阅读不健康书刊,教师可以做出“三不看”的规定,即:宣扬武打暴力的书刊不看,宣扬淫秽色情的书刊不看,长篇大部头书籍不看。教师应在班里配备书报刊检查员,经常进行书刊检查把关。第二步,导读法——“如何读”。外国有的教育家预言说:“未来的文盲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可见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对于“如何读”的问题,可以运用“导读法”。“导读法”即多方设法,引导学生寻求正确、科学的学习方法,增进学习效果,达到最后不需要教师到现场,当面督促,步步施教的地步。这一学习方法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扶”,主要任务是激发学习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人皆寻乐,谁肯寻苦。”如果学生把读书当成一件苦差事,被迫应付,收效将甚微。心理学家认为,自觉主动性是一种心理品质,不充分发挥学生的自觉主动性。就谈不上读书,教师必须善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使之达到“善学”。为此。可在班里每周增添一堂“谈天说地”课,让学生海阔天空地谈论自己学得的新奇见闻和印象特别深的故事,从而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开阔学生视野和眼界,同时也提高其口头表达能力。比如,每次报刊发到后,班主任先浏览一遍,发给学生时,向学生介绍几篇;有时先给学生阅读一部分,学生正注意听时,有意中止,给学生造成悬念。报刊发给学生们后,他们就会迫不急待地去读教师点到的文章。另外,每隔一段时间,就开一次故事会、评论会等。

第二阶段“领”,主要任务是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陶行知先生曾说:“我以为好的教师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世界上的知识,教师是不可能全部教给学生的,而要教给他们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即研究学问的方法。这一阶段教师要遵循先易后难、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还要遵照因文而宜、因人而宜的原则。导读的主要方法有:

1.剪贴法。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积累鲜活精品材料的方法。学生可以找一个旧杂志作为剪贴本。准备一个耐用能保存的本子做集锦本,收集的资料要整理分类。如按名人名言、片段、写景、写人、记事等方法分类,便于查找学习。

2.批画法。“批”即在文章旁边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及看法。“画”即用“○”把不认识的或难懂的字词圈住,查字典、词典,认清弄懂;用“‖号给文章分层次;用“„„”号画出佳词名句。3.归纳法。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概括等能力。如学生读了多篇记叙文之后,就要引导学生归纳出记叙文中心思想的方法,即“中心思想=主要内容+写作目的”,用文字表达就是“这篇文章通过对——的记叙,表现了——。或赞扬了——,或揭露了——”。4.解剖法。目的在培养学生分析文章的能力。教师在指导学生写景时,提出写景的片段,一般要体现五个字,即:形、声、色、感、味。让学生从课外读物中找一个写景片段,进行具体剖析。看哪些句子体现了哪个字,并画出来。

5.揣读法。目的在培养学生审题、选材、组材的方法。揣读法具体操做是:看到文章题目,先不要读下文,揣摩一下文章可能要写什么。然后再读,与自己揣摩相对照。

6.质疑法。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对于文章中不懂的地方可以提出来,互相讨论或请教老师。

7.专题法。教给学生收集材料的方法。如“教师节”时让学生收集古今中外尊师的事例。也可在某一时段里,让学生收集某一作家的作品来读。

8.骨干法。可在班里成立一个小文学社。文学社由语文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组成,一般性的问题可由他们讨论解决。使他们成为班级课外阅读的核心和中坚力量。第三阶段“放”,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运用在第二阶段中学到的方法,独立学习,提高自学能力。这一阶段是实现教师不教而学生自会的重要阶段,因为“学问在于活用,不能活用的学问便等于无学”。在这一阶段教师要注意三点:一是区分学生的自学能力,快者自快,慢者自慢。不可强求一律。二是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爱好科技的可以多读科普书籍,可以做小试验;爱好文学的,可以写小作品。三是“放”并不是放弃指导。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用不同的方法指导,并及时总结经验,进行交流。

第三步,验收法——考查阅读效果。为了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收获,发现存在的问题,总结经验教训,以便更有效地开展课外阅读.同时对学生起到督促和鼓励作用,必须进行课外阅读验收。但这种考查不同于专业课考试,必须遵照灵活性原则。验收大致上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平时验收,一种是分阶段或期末验收。平时验收主要有以下方法: 1.卡片法。教师在开学前准备一部分读书卡,卡片上有编号、所读书(篇)名、主要内容、摘录、体会五项,学生每读一篇就填写一张卡片。在相同的时间内评出谁填写的卡片多。

2.评比剪贴集锦本。优胜者的剪贴集锦本可进行展出。3.组织知识竞赛。

4.进行听、说、读、写各种智力单项或综合比赛。期末或阶段验收法还有: 1.召开课外阅读调查会。

2.学生对自己的课外阅读进行口头或书面总结。

3.学生评选“故事大王”。对验收合格的学生要给予表扬鼓励,并填入期末成绩单,教师要注意合格面要大,以免挫伤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如何上好课外阅读指导课

默认分类 2008-09-15 19:00:06 阅读146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订阅

一、课外阅读指导课的类型

(1)读物推荐课。主要是向学生介绍课外读物,供学生选择。可以有书刊的推荐、篇目的推荐和内容的介绍;可以教师推荐和学生推荐相结合、统一推荐和分散推荐相结合。

(2)读书方法指导课。引导学生合理使用工具书;讲授精读、泛读、浏览、速读等四种常用的阅读方法;指导学生边读边思考,提高理解能力、评价人物和事件的能力及联想、想象能力等;教给学生运用“意群注视法”,提高阅读速度;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等。

(3)阅读研讨课。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利用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通读文章后,自己提出问题或者由老师设计问题,分组讨论,让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逐题回答讨论的问题,最后教师做总结。(4)交流评论课。这是教师指导课外阅读的重要环节,也是兵教兵、兵学兵的重要环节。可组织学生交流课外阅读的收获或体会;也可组织学生对所读书刊的内容进行专题评论或综合评论。

(5)读书笔记辅导课。主要向学生介绍摘抄型、提纲型、感想型、评价型等四种读书笔记的写法。

二、读书方法指导课例

(一)从学生已有生活感受入手,谈话激发兴趣

师:你们喜欢读书吗?喜欢读哪类的书?都是怎么读的?有什么收获吗?

师:同学们的读书方法很不错,你想让自己的读书收获更大吗?

(二)老师为同学们查找了一些读书方法:

1、“略读”就是粗略地读一遍,遇到不懂的字词要通过查字典,问一问,或联系上下文想一想方式,大体了解文章主要讲什么。

(要求学生拿出准备好的报纸用这种方法读一读)

2“精读”也叫细读,就是一字一句地精细地读,边读边想,还可以圈点批注,体会文章的主要内容,划出文章的妙词佳句、优美片段。

(请同学们把报纸上,你认为写得美的文章或印象深刻的文章,用这种方法读一读。)

3、“赏读”就是把划出的部分反复欣赏着读一读,深入领会文章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感,并背一背。

(请同学们用赏读的方法背诵最喜欢的段落)(三、)总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三种读书方法,这三种读书方法,可根据不同的文章单独使用,很多时候可联系在一起使用。对于自己喜欢的好文章,我们往往将这三种方法结合使用。

另外:爱因斯坦的“总、分、合三步读书法” 也可学习使用 所谓总,就是先对全书形成总体印象。在浏览前言、后记、目录等总述性东西的基础上,认真地阅读目录,概括了解全书的结构、内容和要点等。

所谓分,就是在“总体”了解基础上,逐页却不是逐字地略读全文。在略读中,要特别注意书中的重点、要点以及与自己需要密切相关的内容。

所谓合,就是在略读全书后,把已经获得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经过认真思考、综合,弄清全书的内在联系,以达到总结、深化、提高的目的。

三、课外阅读研讨课指导课例

(一)激发情趣,揭示专题

同学们都在读《一千零一夜》。那么,到底是这本书的什么那么吸引我们同学,使我们爱不释手呢?今天,我们就用一节课的时间,来“谭谭”这“一千零一夜”的故事,好吗?

(二)激趣引入,初识魅力

1.通过你的课外粗读,你对《一千零一夜》了解多少?《一千零一夜》有哪些独特的地方呢?

2.学生交流:

(1)我通过看“前言”知道了:它是阿拉伯文学中一部规模宏大、内容丰富的民间故事集,传播至欧洲、亚洲的许多国家,所以我想读

一读。

(2)它反映了东方文化的瑰丽色彩,是世界文学中的一颗璀璨

明珠。

(3)我大略翻了一下,发现它内容特别丰富,包括了许多神话故事、寓言、童话、还有航海冒险故事、宫廷趣闻等等,每个故事的神秘、奇异、大胆,对我们特别有吸引力。

师小结:你们知道吗?伟大的文学家高尔基称《一千零一夜》为民间文学创作中“最壮丽的一座纪念碑”,《一千零一夜》作为一部民间故事集,能世代流传,为全世界人民所熟悉和喜爱。一定有它独特的魅力和无穷的艺术价值所在。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走进《一千零一夜》,细品其中的一二个故事,来追溯它无穷的魅力!

(三).细读故事,感受魅力

1.打开书,先个人浏览目录,看一看故事的名字,选择一则自己感兴趣或原来没读过的故事,用几分钟的时间细细把它读完。边读边想,这些故事哪些方面独具魅力,因而吸引了你,打动了你?

2.学生自由选择读故事。3.交流读书收获:

(1)奇特、大胆而浪漫的想象:《一干零一夜》的作者展开了想象和幻想的翅膀自由驰骋:无所不能的神灯与魔戒指;一夜间建立起来的宫殿;往来于宫中的飞毯;会飞行的乌木马;海岛一般大的鱼;能隐身的头巾;可以驱使神魔的手杖;能看到任何遥远目标的千里

眼,等等。

(2)情节曲折离奇。故事时而在天上,时而在人间;时而借助于神仙妖魔的力量,时而完全遵照现实的逻辑。一个“比山还大”的妖怪,能出入小小的胆形铜瓶之中;一擦神灯,它就能在一夜之间造建一座富丽堂皇的宫殿……如此这般,变化莫测。(3)故事人物丰富,对比鲜明。从目录看,这本书里大多故事都是以人物名字或《谁和谁》作题目(如《阿吉卜和神王》、〈小孩和匪徒的故事〉、〈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等等),故事中众多人物善恶美丑特别分明醒目,形成鲜明的对比。如《渔翁的故事》中的忠厚机敏的渔夫与狠毒狡猾的魔鬼,《死神的故事》中体现人民意志的死神与残暴的国王,《辛伯达航海旅行的故事》中的富商辛伯达与贫穷脚夫辛伯达,《阿里巴巴和四十个大盗》中机智的马尔基娜与愚蠢的强盗,等等,都是通过对比来突出其性格特征的。(4)这本书所讲故事语言丰富朴实、流畅自然、生动活泼,诗文并茂,看着好像真的是一个老间在为我们讲故事。《一千零一夜》还广泛地运用了象征、比喻、幽默、讽刺等修辞手段;有些故事还插入了警句、格言、谚语、短诗等,这些丰富多彩的语言,不仅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也大大丰富了我的词汇。

(5)这些神奇故事里的神奇的事物和人物都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都是劳动人民美好愿望的寄托,它表达了人们对于善良、智慧、机敏、忠诚、勇敢等和追求和征服自然、改造社会、战胜邪恶势力的积极进取的精神。

(6)《一千零一夜》的结构巧妙、简便灵活,大故事套小故事,大小故事交织,成为一个庞大的故事体系,让人感到长而不闷,杂而不乱,层次分明,丝丝入扣,难怪那个国王一天又一天地一直要听下

去。

4.师总结:同学们真会读书,把〈一千零一夜〉的独特魅力都给找出来了。正是这本书具有你们所说的这些特点,绚丽的色彩、奇妙的想象、曲折的情节、大胆的夸张、丰富的人物,才使这本书流传久远。那么,你们又是怎么读懂这些的呢?能简单介绍一下你读故事的好方法吗?

(四、)提升方法,续品魅力

1.学生简介读书方法:

(1)静心走进故事的情境当中,先要了解故事的大概内容和故

事情节。

(2)故事都是以人物的活展开的,在读故事时更要了解各个人

物的关系和主要人物的特点。

(3)这些故事那么吸引人,是离不开描写的语言,所以我们还要注意语言的丰富瑰丽,想像大胆而奇特……(语言特点)(2)《一千零一夜》里的故事都很精彩,很神奇,我们还要明白,劳动人民为什么会编出这样的故事来,他们讲这些故事是为了表达什么?告诉人们什么?(主题思想)

2.迁移拓展

你们的读书方法真是太好了。民间故事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一扇窗子,向我们展现美好辽阔的视野。民间故事是一弯清流,洗涤疲惫尘垢的心灵。神奇迷人的民间故事永远不会过时,它以其永久的魅力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少年儿童。以后就用我们自己读《一千零一夜》总结出来的读书方法,走出《一千零一夜》,去读更多的故事,更多的课外书。好吗?

第三篇:如何指导学生课外阅读

如何指导小学生课外阅读

古人有“书中自有黄金屋”之说。朱熹也曾经指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杜甫所提倡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无不强调了多读书广集益的好处。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能不深思:应该如何及早引导学生去正确面对纷坛繁杂而又丰富多彩的阅读世界,博览群书,开拓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不断提升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从而使学生身心得以健康的成长,潜能得以充分地发掘,以渊博的知识去适应和面对未来社会的需要和挑战。对此,我们都有诸多感慨:涓涓细流,终能积小流成江河。

一、激发兴趣,促成阅读。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是影响学习活动的最直接、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同样的,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一般的做法如下:

1、巧用故事悬念诱发阅读兴趣。故事人人都爱听,尤其是从小就伴着奶奶的童谣、妈妈的童话长大的孩子,一听到老师说要讲故事,个个精神抖擞,双耳立竖,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随着教师声情并茂,娓娓渲讲,被激化,被渲染了的故事情节早巳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正当孩子们津津垂听、情感交跌,期待大白结局之际,教师嘎然收声无不动容地告之孩子:故事情节交错复杂,后面的可更精彩呢,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出相关的读物。记得有一次,我给学生们讲《松鸡和乌龟》的故事,当我讲到乌龟们为了让松鸡能整天呆在洞里陪它们玩耍,便在松鸡的同意下把松鸡的羽毛全部拔光。这样松鸡没法飞走了,它们的目的也都达到了。可是有一天正当它们玩得正开心的时候,突然,黄鼠狼窜进洞来,扑向松鸡,一口咬住松鸡的脖子„„讲到这我嘎然而止,学生迫切知道结果。而我却让他们先猜猜结局。在一一否定了他们的答案后,我便出示《一千零一夜》一书告诉他们,想知道结果就借读这本书,里面还有更精彩的故事呢。学生被扣人的故事情节激起了浓厚的兴趣,纷纷要求借书。这样让听者在享受故事情节所带来的奇妙境界中感受到课外读物的诱惑,主动去进行阅读,这效果恐怕比任何说教都有效。

2、谈自己的读书感受激发兴趣。教师要经常讲述自己(或组织学生讲)阅读读物后的收获和体会,用“现身说法”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进行评说、欣赏;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进行对比、教育,从而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这样学生就会在课余时间主动地进行广泛的阅读尝试。

3、介绍读物梗概激发阅读欲望。教师要经常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介绍一些书中人物、内容梗概或精彩片断,激发学生“欲知详情,请看原文”的欲望。如教学《揠苗助长》、《鹬蚌相争》后,教师可介绍《寓言故事》;结合《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的教学,教师可出示《三国演义》(儿童版)介绍书中部分精彩内容的梗概。这样学生就会被兴趣推动,纷纷要求借书阅读,在读中去感受名著的魅力,和灿烂文化的艺术所在。实践证明,只有培养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学生才会变“要我读”为“我要读”。

二、教给方法,指导阅读。

兴趣虽然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但是学生光有课外阅读的兴趣,只凭兴趣毫无目的、不苟方法地去茫茫课外读海中“潇洒走一回”其意义和收效也不得而知。如有的学生凭着兴趣,凡有生动情节的内容就走马观花地读读;有的则读了好文章,不懂得积累知识,吸取技巧,用到写作上。显然这样读书收效甚微。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仅爱读,而且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收效。作为读书的指导者,我们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1、选读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如学习了《狼和鹿》一课,学生为了进一步了解有关保护大自然生态平衡的知识,有目的地阅读《人与自然》一书(或上网查阅)。又比如,我们学习了《海底世界》之类的课文后,指导学生搜集有关海底知识的资料,比如阅读科普类作品,然后开展一次“海底世界知多少”的交流活动,以培养学生查阅资料和摘录资料的能力。同时也丰富了语言积累,提高了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2、精读法。所谓精读法,就是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元程端礼说:“每句先逐字训之,然后通解一句之意,又通解一章之意,相接连作去,明理演文,一举两得”这是传统的三步精读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有的文章语言隽永,引经据典,情节生动。教师可以利用这些作品为依据,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3、速读法。速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我国古代有“好古敏求”“读书十行俱下”之说,可见早就提倡速读能力。利用速读法,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当今科学突飞猛进,生活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节奏也随之加快,这必然要求我们的工作讲质量讲时效。如果我们的学生只会字斟句酌地读书,很难适应社会的飞速发展的需求。因此教会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需要,采用速读法不谛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4、摘录批注法。此阅读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文章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可以摘录下来,积存进自己设立的“词库”中,为以后的作文准备了丰富的语言积累。同时还可以对自己订阅的报刊杂志,将其中的好文章剪裁下来,粘贴到自己的读书笔记中。读与思共,思与读随。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学着用自己的阅历和知识去审视、对比、评判书中的内容,并及时记下自己读书的感受和疑点。总之读书 要做到“手脑并用”阅读才将会变得更精彩、更有实效。阅读的书籍不同,而采用的阅读方法也不一样;阅读的目的不同,阅读的方法也不同。我们应该注重教会学生根据个人不同的阅读习惯,阅读目的、性质,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灵活使用。

三、创设条件,促进阅读。

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利用各种机会,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要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交流。

1、建立图书角。为了弥补学生书源的不足,教师可动员学生把个人的图书暂时存放在班里,组织学生自己管理借阅。图书角设在教室一角,课间课余随时借还,十分方便。也可采用“流动图书箱”的办法,由各班干部轮流负责图书的保管、借阅工作。为了介绍图书,也可以组织学生举办图书展览,把被介绍的图书陈列出来,同时展出学生整理编写的宣传图书的资料。资料可包括图书内容提要,作者简介,时代背景等,这样就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阅读条件。

2、保证阅读时间。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及时推荐合适的读物或文章,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同时减少书面练习,增加阅读作业,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空间和时间。除了允许学生在“早读”或“自习”时,既可朗读所教的课文,也可翻阅课外的书报,还可每周划出一、二节课时,保证有计划地开展课外阅读及指导。

3、开展活动进行阅读。学校、班级经常开展有关活动,比如组织朗诵会、图书节、故事会等,创造条件让学生广泛地“读”,大量地“读”。

4、帮助选择读物避免盲目性。小学生求知欲旺盛,但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面对浩瀚的书山文海,教师应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思想状况,年龄特点,兴趣爱好 和教育需要,认真地帮助他们选择有益的读物,避免他们不加选择、不辨优劣地进行课外阅读。课外读物的选择应以思想内容好,语言文字好,适合青少年阅读为标准。坚决杜绝一些非法出版物和不健康的书刊在学生中传阅,造成种种不良影响。

四、鼓励先进,坚持阅读。

课外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如果不及时检查督促,容易自流。为了激发学生持久的兴趣,提高阅读质量,把该项活动引向深入,每学期应进行若干次定期和不定期的阅读检查、评比。其形式或是举行读书报告会、经验交流会,或是展览优秀的读书笔记、经验,评比表彰课外阅读积极分子等。对课外阅读取得一定成绩的学生,教师要及时地鼓励,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当学生在获得成功后,会更坚持大量的广泛的阅读,良好的读书习惯也就随之形成。同时个人的进步往往又是同学们效仿的范例,这样班里就会形成浓厚的课外阅读氛围,其意义也就更加深远了。

课外阅读是我们人类的一个全新的生活领域,更是人类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精神资源和趋势。我们的语文教育要追赶时代,就得超越课堂,带领学生“跃马平川”去开辟课外阅读的广阔天地。荀子云:“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学生沉浸于这日积月累所汇聚成的知识里,定能开花结果,在思想和学习上取得双丰收。

第四篇:指导学生课外阅读.doc

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几点体会

博白县那林二中宁封超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全方位开放的信息化时代,那生动有趣的电视荧屏,形形色色的漫画书,电子游戏机等等时刻在冲击着孩子们的眼球,学生每天宁愿花两小时看电视,上网玩游戏,却不愿花30分钟看书,这是我们现在教育的危机。如果一味地讲大道理,直接规定学生要读哪些书,很难收到实效.课外阅读是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它的意义深厚而广泛。课外阅读可以巩固课内所学过的读写知识,提高阅读和写作水平;课外阅读能拓宽知识面,陶冶情操,培养自学能力,促进少年儿童健康成长;课外阅读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孩子整体语文素质,为孩子的人生打好底色,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等。教育家叶圣陶说过“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在读写的关系上,他强调了读的重要性,“惟有先读书,打好基础,才能搞好写作。”古人说的“劳于读书,逸于作文”,也是这个道理。阅读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增长学生的知识,启迪学生的智慧。“当儿童跨进校门以后,不要把他们的思维套进黑板和识字的框框里,不要让教室的四堵墙壁把他们跟气象万千的世界隔绝开来,因为世界的奥秘中包含着思维和创造的取之不竭的源泉。”苏霍姆林斯基的忠告,提醒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要重视课堂以外的世界。其中课外阅读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经常,最普遍,最重要的形式,它对于开阔学生视野,发展学生智力,提高学生素质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如何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成了摆在我们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那么在基础教育改革向纵深推进的今天,我们怎样来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呢?在教学实践中我积累了一点经验,我把它总结出来,以就教于大方之家。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是影响学习活动的最直接、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产生阅读的内部动力,才能开发心智,激发他们主动去阅读,去探究。兴趣一要浓厚,达到“好读书”的境界;二要广泛,达到“多读书”的境界,其“多”不仅是字数的多,更是体裁形式的多,无论童话、寓言、故事、诗歌、散文、小说、戏剧以及科普读物,都要广泛涉猎。在阅读探究的过程中,逐渐培养阅读学习的持

久性,提高阅读能力。

首先,创设阅读环境。在班级里,布置一些手抄报,板报,墙报,放置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杂志,如《读者》《青年文摘》等。通过这些途经向学生传递阅读信息,学生随时可以在这些材料中阅读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学生在这样的气氛中会由被动阅读转变为主动阅读。

其次,激发阅读的欲望。如果老师能与学生一起看书,而且看同样一本书,并能经常在课间休息的时候一起讨论故事情节,评论故事中的人物,那么就能激起学生的读书欲望,激发阅读兴趣。如有段时间班上学生掀起“金庸热”,我自己也找来金庸的作品集,介绍了他写的15部小说,我们选读了他的代表作,读后与学生交流,学生觉得与老师之间有共同话题,讨论很激烈,连一些平时不爱读书的同学也加入到读书热潮中来,班上读书的气氛更浓了。

还要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根据不同班级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开展读书故事会、人物评论会、佳作欣赏会、读书知识竞赛、一日要闻等活动,让学生介绍在课外阅读中所了解的故事,要闻,民情风俗,奇闻怪事,并跟大家交流,可以稳定和保持学生被激起的课外阅读兴趣。比如我曾组织学生看中央台播的《百家讲坛》的专题片,勾起学生对有关书籍阅读的欲望,收效甚佳,有的学生还写了评论。

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好的习惯让人终身受益。记得初一新生刚开始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我就对他们作了以下几方面的指导。

1、指导学生养成利用零碎时间阅读的习惯

初中阶段课程较多,学习十分繁重,学生都反映没时间读书。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养成利用零碎时间阅读的习惯。要养成随时翻阅书籍的习题,坚持每天挤一点时间,读一篇或半篇文章。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到一种阅读氛围。促进学生自觉阅读。比如印发一些短小的名人趣问佚事,供学生传阅,就很受学生欢迎。

2、指导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在指导学生阅读过程中,要求学生在文中或作勾划、或作批注、或写提纲、或抄录名言警句和佳句,感受较深的可写读书笔记、或写读后感,定期交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在课堂教学中我就专门指导过学生如何作笔

记,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善于抓住重点,深入钻研,独立思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增加学生读写结合机会。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感知力、鉴赏力,而且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现在我班的学生都有个语文读书笔记,每天读到好的文章、好的句子、好的词语等都能把它记下来。

3、指导学生养成“读说结合”的习惯

让学生把所阅读的内容、心得体会在同学们中进行交流,也可以进行师与生、生与生的多向交流。如鼓励学生利用闲聊时间进行讨论和交流,我一直坚持课前五分钟让一位同学介绍一篇他最近阅读的(或是他喜爱的)文章,让学生满腔热情地投入,各抒己见,这不仅能培养认真细致的读书习惯,还能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介绍读书方法,让学生会读书

课外阅读是教学在课外的延伸。搞好课外阅读,关键在于让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使学生会读。学生买来或借来了老师推荐的书,那么怎样来阅读呢?内容选定后,科学的阅读方法是阅读效果的保证,有了科学的方法,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阅读时一般根据篇幅长短与精美程度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拿过一本书来,首先是读序言,看目录,大体了解这本书的主要内容;然后细读、精读,细细品位,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提高思维能力与创造能力,在读的同时,还要“思”,有思才称为学,有思才有所得,有思才可能有成就。在读的基础上要思考、思考、再思考。读、思结合是成功之法;最后在读、思的同时,要把感受、体会写下来,即要做读书笔记,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时手中有支笔,可随时做批语式、符号式、摘录式、提纲式、心得式等笔记。

阅读的方法不外乎三种---精读、略读、浏览。字斟句酌,反复体味,谓之精读;简单粗略,知其大概,谓之略读;一目十行,旨在意会,谓之浏览。这三种方法各有用途,应有机结合,巧妙使用。通读时应以略读为主,知其大意;遇到枝叶性的章节,应以浏览为宜,稍加意会即可;遇到精彩片断,应加以精读,反复吟咏、玩味,并圈点、记录。这样,才能既有速度,又有收获。

四、推荐优秀的课外读物

推荐学生阅读经典名著。阅读经典名著是课外阅读的最高境界,也是一个成熟的阅读所必须经历的一段生命历程。别林斯基说:“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需要的读物。”有的学生对读物的选择不够,我认为向学生们提供相应的读物就成了教师责无旁贷的事。一般的说,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阅读能力,思想状况,兴趣爱好和需求来选择适当的有益的读物.余秋雨认为,幼小的心灵纯净空廓,由经典名著奠基可以激发他们一生的文化向往。有些孩子自小就对经典有特殊的喜好,现在很多事实证明,六岁以下的孩子诵读经典,不但能朗朗上口,还能记忆背诵,经久不忘。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课外去阅读经典。其实,我们并不期待经典名著能让学生能在综合知识考试中考出高分,但它能温暖他们的心灵,打开他们美好而又人道的感受世界的心智,激发他们心中善良的、温柔的一面。对儿童而言,经典名著并不仅仅是中国的《唐诗三百首》和《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等四大古典名著,也不仅仅是国外的《唐•诘科德》、《约翰•克利斯多夫》等,成人世界的经典当然可以成为儿童的经典,但是他们也有自己的经典:《绿野仙踪》、《狐狸列娜的故事》、《木偶奇遇记》、《爱的教育》、《神笔马良》以及安徒生、格林兄弟,甚至迪斯尼的故事,更甚的还喜欢看金庸的武侠小说等。这些都是学生一生受用无穷的精神食粮,作为传承人类文明的教师更应该指引给学生。

课外书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扇窗,开启了一道道门,敞开了一个魅力无穷的大千世界。课外阅读不仅可以丰富孩子们的知识,开阔他们的视野,活跃他们的思维,陶冶他们的情操,而且还可以使他们成为以读书为乐趣,幸福、向上的人。因此,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应关注阅读现状,加强课外阅读指导,引导学生广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让孩子们在浩如烟海的书籍文篇中不断提高语文素养。

第五篇:如何指导学生阅读

走出答题误区 学会深度阅读

文学作品阅读是高考语文教学中的重头戏,从湖北省及其他省市模拟试题赋分的走向来看,2006年高考现代文阅读题的分值必将增加,而且,原来的多项选择题被主观题取代也是必然。然而许多考生对现代文阅读望而却步,片面的认为在短期内改观阅读题的得分可能性不大。其实,只要考生能够做到端正心态,平时多阅读多思考,掌握命题趋势和答题策略,增加阅读题的得分是不难的。在引导学生掌握命题趋势和答题策略方面,笔者认为,引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是必不可少的复习备考指导思想。

何谓“深度阅读”?有专家指出,“深度阅读”的“深”体现在如下几点:一是深识,指在阅读中拾级而上,获取丰厚的知识与学养;二是深悟,“悟”是在博闻广见的基础上的透彻之悟,而非一知半解之悟;三是深思,古人讲熟读细参,“思”就是细参之后的深思熟虑。这个过程,可以使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阅读。通俗的来阐述“深度阅读”的要求,就是四个字:读懂、读透。这是抽象的阅读要求,说具体点,就是要读叙述(叙述了什么事),读描写(描写了哪些人、物、景),读议论(找出作者观点),读抒情(全篇流露出了作者什么思想情感),读题目、线索、思路、段意、主要内容、主旨、写作技巧等。

当然,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必须先了解学生在阅读中存在有哪些典型的问题。通过对今年复习模拟测试中学生答题情况的分析,笔者认为主要问题有如下三方面。

一是理解不当,缺少文化积淀。许多考生由于对生活、历史、文化缺乏一定的文化知识积淀,也就缺乏相应的感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就会不全不深甚至误解。如一篇《江南雨巷》的散文,作者以怀旧的笔触描绘了江南雨巷的静谧、安宁,在文章最后一段中还明显的将之与都市的繁华喧闹进行了比照,抒发了对雨巷的怀念与热爱。而许多考生在理解这篇文章时却钻牛角尖,抓住文中几处描绘雨巷破败寂寥的物象,武断地认为这是抒发对雨巷的一种感伤情怀,甚至认为是对雨巷阴暗潮湿的批判。这其中的原因在于许多考生对雨巷简陋、寂静中蕴含着的一种柔美、祥和的文化心理缺乏了解。同时,没有抓住作者表情达意的重要语段,只是断章取义抓几个细微之处大做文章。

二是审题不严,不明命题意图。俗话说:“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一次测试也可以看做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要能在战斗中获胜,就必须对命题意图解读清楚。而许多考生在测试中往往因为紧张、粗心等多种原因,没有对命题意图进行冷静的思考就匆忙答题,以致丢了许多不该丢的分数。如毕淑敏散文《离太阳最近的树》抨击人类肆意毁坏红柳的行为,其中有这样一道题:“毁掉这离太阳最近的、惟一能固住流沙给人类带来绿色的树,这已是一曲悲剧;而司务长同‘我’算帐时,却义正词严。司务长振振有词、理直气壮的问话,这说明了什么?”很多考生只看到前面一部分,于是答题时大谈红柳不该毁,毁坏红柳的后果如何。很明显,这道题的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对“司务长”言行的理解和评价,而不是评价红柳该不该毁。很多

考生没有仔细去思考而是舍本逐末,答偏了题,白白丢分。阅读鉴赏中类似的非智力因素造成的失误很多,充分暴露出一部分考生考试时急功近利、缺乏深度阅读意识的弊病。

三是概括不全,阐述不深。深度阅读的最终目的,还是在于通过对文本的深入解读来指导答题,然而,正因为有的考生的阅读只是停留在一种平面阅读的层面上,没有真正解读文本的内涵,以致答题时浅尝辄止,泛泛而谈。或者因对文章的思路理解不透,信息筛选不够准确,概括不够全面。如叶文玲的散文《寂寞书院冷》通过描写嵩山书院的冷清,抒发作者对历史文化、高尚精神受到冷落的忧虑。其中一道题为:“作者写嵩山及少林寺的热闹,其用意是什么?”很多考生只答出“用嵩山和少林寺游人如织的热闹,反衬嵩山书院的寂寞”这种浅层次的理解,而对于作者运用对比的深层用意(表达对历史文化、高尚精神遭到冷落的激愤,对功利世俗的抨击)没能准确的指出来。还有很多考生在做一些题目时只会答出“引出下文”“深化主旨”“照应前文”等简洁得可怜的几个字的术语,而不做具体的分析鉴赏,将唾手可得的分数白白相让。

那么,怎样才能帮助学生真正学会深度阅读,真正读懂文本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两方面入手进行训练。首先,掌握一种阅读训练的思维模式。即采用先阅读,后训练,再以训练促阅读的方法来操作。武汉市教科院组织编写的《高考语文备考工程(文学作品阅读)》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阅读训练的思维模式。每一课时阅读训练材料是以某一话题为主题的系列文章,共五篇,分为五个训练梯度,第一篇文章的训练目标,要求学生概括出文本解读的主要观点,要学生深切体会什么是阅读;第二篇要求学生学会写文本解读,体会如何解读文本;第三篇让学生体会阅读的核心环节及内容——概括主要内容,提炼主旨,鉴赏评价艺术特色;第四篇让学生辨识、判断答案正误,并说出理由,要学生体会答案的思维完整性和缜密性;第五篇让学生熟悉高考题型特色和解题方法,考查学生理解信息、收集信息、筛选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这五个层次的训练实际就是按照学习文本解读——尝试进行文本解读——深入进行文本解读鉴赏——评判解读正误——训练落实五个步骤进行的,这五篇文章的训练目标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是逐层递进、逐渐深化的。通过这样一个训练思路,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学会深度阅读,还可以指导学生通过阅读学会规范主观题的答案,形成答案套路。前者是过程,后者是结果。

其次,明确一种阅读训练的指导思想——内外兼修。“内”是指要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加强内功修为。要仔细研究考纲,研究各个考点,明确命题趋向,要仔细揣摩命题意图。对考纲、考点掌握牢固了,内功增强了,自然可以不慌不忙迎战,以不变应万变。“外”是指要掌握一些常规的答题技巧和答题套路,熟记一些阅读鉴赏答题的名词术语,进行规范答题训练。“内”与“外”必须同时加强训练,有“外”无“内”答题时就会底气不足,不能对文本进行深度解读,不能深入地分析鉴赏。重“内”轻“外”往往会因答题不规范而白白丢分。

文学作品阅读尽管是学习、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但只要能够为

考生指明一种条理清晰的思维训练模式,能够教会学生一些行之有效的答题方法,学生就会由被动地阅读变为主动阅读,就能够从文本的浅层理解进入深度解读。我们既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时更应教会他们一种行之有效的解读方法。所以,我们要帮助学生发现阅读训练中常见的几个误区,引导学生真正上升到学会深度阅读的高境界。

下载第二章 学生指导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二章 学生指导.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如何指导学生阅读

    如何指导学生阅读 多读书可以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智慧;多读书对于提高写作水平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多读书能使思想更明澈,更深刻。在此,对如何指导学生阅读作一探讨。一、引导......

    如何指导学生课外阅读

    如何指导学生课外阅读 我们要引导学生不仅爱读,而且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收效。作为读书的指导者,我们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阅读的方法有很多种,我这里所要谈......

    如何指导学生写日记

    如何指导学生写日记 作为语文老师,我们总是希望学生能有很好地语言表达能力,能写出文辞优美的作文,因此我们要求学生多积累,多读书,而日记就成了必不可少的一个好的渠道,让学生写......

    如何指导学生写日记大全

    如何指导学生写日记 写日记的好处很多,尤其是对小学生来说。一是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二是让学生留意身边的人、事、景、物,培养其观察能力;三是有利于规范学生的行为,陶冶学......

    指导学生作文

    运用迁移规律指导学生作文 盱眙县观音寺中心小学 戴兵 王凤杰 在作文课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有的学生双手托腮,紧皱眉头不愿写;有的大脑空空,无从下手不想写;有的臵之不......

    如何指导学生课外阅读

    如何指导学生课外阅读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和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注重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

    如何指导学生写作文

    如何指导学生写作文在语文教学中,对教师而言,最难教的是作文,对学生而言,最难写的是作文,作文简直成了令人头痛的“顽症”了,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找准病因,对症下药,让师生不为之“头痛......

    学生课外阅读指导初探

    古有孔子的"韦编三绝",有妇孺皆知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而今,吕叔湘也说:"问语文学得好的人,都说是课外看书。"可见,多读书能提高语文能力是古往今来人们的不谋而合。"新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