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衡阳市实行强农惠农资金备案制度和公开制度暂行办法
衡阳市实行强农惠农资金备案制度和公开
制度暂行办法
第一条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切实加强各项强农惠农资金的监督管理,确保强农惠农资金安全运行、规范管理、有效使用,建立起有效的指导和监督工作机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和《中共湖南省委办公厅、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切实加强强农惠农资金监督管理的意见》(湘办〔2009〕65号)等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强农惠农资金备案制度是指强农惠农资金业务主管部门、财政部门(以下简称备案单位)将强农惠农资金安排使用等情况向同级纠风、审计、农民负担监管部门(以下简称备案审查部门)报告备案,备案审查部门通过对备案单位报告的强农惠农资金情况进行审查,及时分析存在的问题或普遍性的错误倾向并予以纠正的工作制度。
第三条 强农惠农资金公开制度是指强农惠农资金业务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和县市区、乡镇政府将强农惠农资金安排使用等情况以适当的形式予以公示,接受群众、社会监督的工作制度。
第四条 本规定所称强农惠农资金是指各级财政安排用于“三农”的各项资金投入,包括各级发改、教育、科技、民族、民政、财政、劳动和社会保障、国土资源、交通、水利、农业、林业、商务、文化、卫生、人口计生、广电、新闻出版、移民、畜牧、扶贫、农机、农村能源等有关部门分配下达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对农业和农民的直接补贴资金、农村社会事业发展资金、救灾扶贫资金等。
(一)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类资金,主要是指用于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病险水库治理、河流堤防建设、农村能源建设、农村饮水工程建设、农村公路建设、土地整理与耕地保护、乡村清洁工程等资金;
(二)涉农奖励补贴类资金,主要是粮食直补和综合直补、水稻良种补贴、棉花良种补贴、油菜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能繁母猪补贴、生猪良种补助、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与扑杀补助、退耕还林补助、生态公益林补偿、产粮大县奖励、油料生产大县奖励、生猪调出大县奖励等;
(三)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类资金,主要是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村科技、新农村现代物流网络建设、政策性农业保险等资金;
(四)农业综合开发类资金,主要是指用于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等资金;
(五)农村综合改革类资金,主要是乡镇机构改革、县乡财政体制改革、国有农场税费改革、化解乡村债务和农村义务教育债务、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等;
(六)农业防灾救灾类资金,主要是特大防汛抗旱补助、农业生产救灾资金、地质灾害防治资金等;
(七)支持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类资金,主要是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农村中小学校舍建设、农村公共文化体系建设、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农村劳动力培训、农村低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医疗救助、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农村五保供养和敬老院改扩建、农村安居工程建设、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农村环境保护、选聘大学生到村任职等资金;
(八)财政扶贫开发类资金,主要是各级财政用于扶贫工作重点村的支出资金;
(九)库区移民类资金,主要是各级财政安排用于支持库区饮水、道路和困难移民住房等生活生产设施建设和移民后期扶持、口粮补贴的资金;
(十)支持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类资金,主要是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村组织运转经费保障、乡镇机关办公用房建设等资金。
第五条 备案单位要将强农惠农资金名称、来源、金额(包括本级安排)、项目安排等情况,在资金正式拨付后的15个工作日内报同级纠风、审计部门备案,惠农政策补贴、补偿和补助资金同时要报同级农民负担监管部门备案。
第六条 备案审查部门接到备案后,应当进行登记和审查,主要审查以下内容:
(一)强农惠农项目资金安排使用、补助对象是否适当,是否符合资金用途;
(二)下拨资金总额和补助标准是否减少或降低;
(三)资金下拨及发放途经是否规范,能通过“一卡通”发放的补贴资金是否是通过“一卡通”发放;
(四)是否存在截留、挪用、挤占、套取、贪污强农惠农资金等违规违纪违法现象;
(五)其他需要审查的内容。
第七条 备案审查部门和备案单位要按照分级负责和条块管理的原则,分别建立项目资料档案,并对项目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跟踪问效。
第八条 在审查过程中,备案审查部门根据需要可以调阅备案单位的项目资金档案资料,备案单位不得拒绝和拖延。
第九条 经审查发现强农惠资金安排使用存在违规违纪违法或者明显不当的,备案审查部门要提出意见,责令强农惠农资金业务主管部门、财政部门限期纠正。
第十条 备案单位应当在接到备案审查部门审查意见之日起30日内,将整改处理情况报备案审查部门。
第十一条 不按规定报送强农惠农资金安排使用情况的,由备案审查部门责令限期报送;拒不报送的,给予通报批评,并对主要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实行责任追究。
第十二条 不执行备案审查部门的审查意见的,由备案审查部门书面通知备案单位限期执行;拒不执行的,由备案审查部门给予通报批评,并对主要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实行责任追究。
第十三条 备案单位以及备案审查机构应明确专人负责备案和备案审查工作。
第十四条 强农惠农资金业务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和县市区、乡镇政府要将重要的强农惠农资金用途、补助标准、补助对象等情况以适当的形式予以公示,避免暗箱操作。
第十五条
强农惠农资金正式拨付后15个工作日内,要通过政府网站、政务公开栏等方式向群众公开资金名称、来源、数量、项目安排等情况,强农惠农项目实施结束后要及时向群众公布资金使用情况。
第十六条 市级财政部门、强农惠农资金业务主管部门将上级下拨来的各项强农惠农资金及本级安排资金报市纠风、审计和农民负担监管部门备案和公开;县级财政部门、强农惠农资金业务主管部门将上级下拨来的各项强农惠农资金及本级安排资金报县级纠风、审计和农民负担监管部门备案和公开。
第十七条
财政部门拨到业务主管部门的各项强农惠农资金,由业务主管部门报送备案和公开;财政部门直接下拨项目的各项强农惠农资金由财政部门负责报送备案和公开。
第十八条 各级纠风、农民负担监管部门要加强对强农惠农政策、实行强农惠农资金备案制度和公开制度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查处,限期整改,并视情况对主要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实行责任追究。
第十九条 对违反本办法实行责任追究,适用《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衡阳市违反农村税费改革政策加重农民负担行为责任追究暂行办法》。
第二十条 各强农惠农资金业务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和县市区、乡镇政府应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制定备案制度和公开制度相应的实施办法或工作流程。
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由市纠风办、市审计局、市农民负担监管办负责解释。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第二篇:强农惠农资金使用备案制度
强农惠农资金使用备案制度
1、强农惠农补贴资金的发放,必须严格把握四关两到位,即基础数据采集关、补贴资金公示关、补贴资金审核关、补贴资金拨付关、补贴资金兑付落实到位、补贴资金发放督查到位。
2、各部门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认真履行监管职责,禁止截留、滞留、抵扣、挪用、贪占强农惠农的各项补贴资金。
3、强农惠农资金,在正式拨付后15个工作日内,资金发放和项目管理主管部门要将强农惠农资金项目名称、资金来源、项目安排、资金分配方案、拨款文件等情况报各级纠风、减负部门备案。
4、强农惠农资金发放和项目主管部门负有直接监管责任,应加强监管,搞好配合,杜绝漏洞,确保强农惠农资金按政策落实。
5、各级纠风、减负部门要强化监督、跟踪管理、跟踪督查。
第三篇:强农惠农政策落实制度
强农惠农政策落实情况监督办法
一、为使强农惠农政策落到实处,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对强农惠农政策落实进行监督。
二、监督对象。
(一)农业、民政、卫生、教育、林业、畜牧、农机、计生、水务等站所以及涉及强农惠农政策、资金管理使用的相关金融部门及其工作人员;
(二)各村民委员会等村基层组织工作人员。
三、监督内容。
(一)中央和省上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的落实情况;
(二)市、县区制定的关于“三农”问题的各项规定措施的落实情况;
(三)中央和省、市级财政安排用于“三农”的各项资金投入,包括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对农业和农民的直接补贴资金、农村社会事业发展资金的使用管理等情况。
四、监督方式。
(一)加强审计监督。审计部门要加强对强农惠农资金的审计,每年按规定定期或不定期对强农惠农资金的拨付、筹资、使用和管理运行情况进行审计。
(二)加强财政监督。财政部门要对惠农政策资金预算、核拨、发放等资金流程环节进行监督和管理,规范拨付支出行
为,对强农惠农项目和资金开展事前、事中、事后全程监督检查,确保各项强农惠农资金及时足额拨付到位。
(三)加强部门监督。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从项目、资金来源渠道入手,自上而下的加强监督检查,既要管好、用好本部门的强农惠农资金。
(四)畅通投诉举报渠道。纪检监察机关向社会公布举报电话,畅通举报渠道,加强社会监督和新闻监督,认真受理和查处在强农惠农政策落实、资金管理使用中出现的问题。
第四篇:惠农补贴资金公开公示制度
惠农补贴资金公开公示制度
一、指导思想:
凡是国家强农惠农政策规定的补贴,都要纳入“一册明、一折统”发放管理范围,采取指标统一下、资金一户管、服务一站办、政策一册明、通知一册代、补贴一折统、收支一本账的办法进行管理。在具体的操作执行过程中,要严格遵守“六不准”的工作纪律:一是不准擅自变动补贴数额;二是不准以补贴抵扣农民的任何款项;三是不准截留、挤占、挪用补贴资金;四是不准村集体代领补贴资金;五是不准延误发放时间;六是不准委托他人代发补贴资金。要严肃工作责任,各相关单位一定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紧密配合,通力协作,共同做好改革的各项工作。
二、基本原则
(一)权责不变,分工协作。对各类财政惠农补贴资金的管理和发放,要遵循惠农补贴政策不变、资金分配权限不变、部门职责不变的原则,各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工作责任制。
(二)规范透明,方便高效。制定“一卡通”操作流程,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规范便捷的发放机制和高效的监督机制,使财政惠农补贴资金的管理和发放做到公开公正、减少环节、手续简化、资金直达。
(三)集中整合,一卡发放。将各类财政惠农补贴资金集中整合,实行一卡发放。
(四)封闭运行,确保安全。财政惠农补贴资金实行专户管理,专人负责,加强审核,严格把关,高效运行,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三、工作目标:
认真落实党在农村的一系列惠农政策,做到了“六个兑现”,即积极兑现“两免一补”政策,切实解决学生上学难的问题;认真兑现农村合作医疗补贴款,着力解决群众看病贵问题;及时兑现民政救灾救济款物,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问题;足额兑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和征用土地补偿款,解决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全力兑现粮种直补和大型农机具购置补贴,解决群众的再生产问题;严格兑现退耕还林补偿款,解决建设生态农业的问题。
四、纳入“一折(卡)通”的资金范围:
凡补贴给农民个人的资金,原则上全部纳入“一折(卡)通”发放范围。目前补贴范围具体包括:(1)良种补贴;(2)粮食直补;(3)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4)退耕还林粮食补助;(5)退耕还林现金补助;(6)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7)地方公益林省级补偿基金;(8)农村离任两老困难生活补助;(9)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补助;(10)农村五保户分散供养补助;(11)农村义务兵家属优待金;(12)“三属”(烈属、因公牺牲军人遗属、病故军人遗属)定期抚恤;(13)“三红”(在乡退伍老红军、在乡西路军红军老战士、红军失散人员)人员生活补助;(14)复员军人补助;(15)带病回乡退伍军人生活补助;(16)在乡残疾军人技改补助;(17)六十年代精减退职人员生活补助;(18)救灾救济资金;(19)农村大病医疗救济金;(20)义务教育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21)农村部分计生家庭奖励扶助资金;(22)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助资金。(23)家电下乡补贴;(24)其他补贴资金。
五、公开公示流程
(一)指标统一下达。财税所根据上级业务部门下达的各项指标,结合各村(单位)上报数据,按照相关标准进行统一测算。
(二)项目落实到人。各村收到上级下达的补贴指标后,根据财政惠农补贴资金政策要求,对本村补贴对象、项目、标准等有关信息进行登记、审核和汇总,进行张榜公示,公示结束后,再将有关数据报送到财税所。
(三)资金统一拨付。公示期满,经与农户核对无误后,将财政惠农补贴资金全部足额拨付到信用社专户。
(四)补贴一折发放。由信用社工作人员按照财税所提供的资金分配表将补贴资金及时足额转入“一折(卡)通”专用折。
六、严格遵守“六到户”、“六不准”的工作纪律,即:政策宣传到户,资金分配到户,结算编制到户,张榜公示到户,通知发放到户,补贴兑现到户;不准擅自以补贴抵扣农户的任何款项,不准截留、挤占和挪用补贴资金,不准村社集体代领补贴资金,不准以任何理由和方式回收农户存折,不准拖延补贴兑现时间,不准以任何理由借机增加农民负担。对违反政策规定的行为要给予坚决纠正,并定期对惠农补贴资金发放情况进行检查监督。对执行不力、工作不到位,不能按政策规定期限完成任务的责任人,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等有关规定,报经有关部门进行处理。
第五篇:强农惠农资金管理办法
***市强农惠农资金监督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我市强农惠农资金管理,增强强农惠农资金分配、使用的严肃性和公正性,推行强农惠农项目资金绩效评价制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省纪委、省监察厅、省审计厅、省财政厅闽财农[2009]106号《关于进一步强化财政强农惠农资金监管工作的意见》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第二条 本管理办法适用于:中央、省、市、县(区)安排的各项强农惠农资金。
第三条 强农惠农资金监管是指对中央、省、市、县(区)安排的各项强农惠农资金分配、使用全过程的监督管理。其监管应符合国家有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符合市场经济体制和公共财政原则,符合科学、公正、公开和效率原则,符合资金适当集中使用的原则。各级财政部门、涉农主管部门是强农惠农资金的监管部门,按照有关规定履行监管职能。
第二章 强农惠农资金的分配使用原则
第四条 市、县(区)安排的强农惠农资金支持项目以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为主。
第五条 各级财政部门、涉农主管部门根据计划,按照统筹兼顾、重点突出的原则,对下级报送的强农惠农资金项目要进行综合平衡,做到科学、公正安排;建立完善强农惠农项目库,实行动态管理,确保补贴资金安全使用;对中央、省安排的强农惠农资金要求配套的,要做到配套到位。
第六条 坚持快速便捷、方便群众原则,对补贴、补助农户(个人)的资金,要按程序及时核定,通过 “一折(卡)通”等形式足额发放到位;对公益性的补贴资金(如公益林保护、农村家园清洁、农民培训等),也要按村、按受益点为对象及时足额发放补贴;
第七条 实施县级报帐制管理,项目资金实行直接支付。按照“财政部门管资金,主管部门抓项目,监理部门把质量,施工单位报帐目”的管理模式,明确工作职责,对强农惠农项目资金实行专帐、专人管理,实施县级报帐制,财政部门或涉农主管部门在审核报帐手续齐全、程序合规后,将项目资金直接拨付到项目实施单位或物资供应商。
第八条 执行强农惠农项目工程资金使用“五制”规定。即:项目法人责任制度、招投标制度、合同管理制度、工程监理制度、竣工验收制度。将项目工程资金使用管理责任落实到具体单位和具体人,做到项目建设有人管,资金风险有人担。
第九条 有条件的县(市、区),应积极推行县级国库集中支付制度。
第三章 强农惠农资金的公开办法
第十条 政策公开:公开各项强农惠农政策,重点是公开强农惠农资金扶持(补助、补贴)的方向、原则、依据、条件、时间和申报程序等;
第十一条 对象公开:公开各项强农惠农资金扶持(补助、补贴)的项目、企业名称和受惠群众等;
第十二条 标准公开:公开各项强农惠农资金扶持(补助、补贴)的标准,以及资金配套整合、资金管理方式、资金使用情况等;
第十三条 数量公开:公开各项强农惠农资金扶持、补助、补贴的指标分配情况、申报数量,上级下达扶持(补助、补贴)指标的数量和金额以及发放情况等。第十四条 公开范围:
凡涉及财政强农惠农资金,特别是发放到农户、低保户、农村“六大员”、村主干等个人手中的项目和资金,主要包括2007年以来中央和省市出台的强农惠农政策和以后逐步出台下达的新政策,都属于公开范围。
第十五条 公开方式:
(一)公开时间:
1、固定公开:长期补贴的项目和资金要以固定的方式如实公开。
2、定期公开:一定时间补贴的项目和资金,按政务、村务公开要求定期及时公开。
3、随时公开:上级随时下达的临时性政策、项目和资金要在一周内及时公开。
(二)公开方式:
1、通过政务网站或触摸屏、电子屏幕、公开栏等方式进行公开。
2、印发宣传手册、政策问答等方式进行公开。
3、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予以发布。第十六条 公开主体:
市、县(市、区)、乡镇政府和各涉及强农惠农政策主管单位、村(居)民委员会、村民小组执行五级同步公开制度,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1、财政部门公开:强农惠农政策法规规定,重点是中央、省、市、县财政资金扶持、补助、补贴的方向、原则、对象、范围、标准和资金总数、分配指标等。
2、市直涉农主管部门公开:上级对口业务部门财政补贴资金扶持方向,具体实施项目名称,申报项目条件、范围、时间、数量、申报程序、全市业务对口单位的数量、分配指标、完成情况等;
3、县(市、区)涉农主管部门公开:补贴、补助政策具体项目、指标、时间、申报情况和工作程序、分配各乡镇到位情况等;
4、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公开:上级具体项目指标到位情况、申报项目单位名称、个人姓名、申报结果和发放程序、分配各村(居)的资金数额和到位情况等;
5、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公开:补贴、补助到村、群众的项目名称、农户姓名、标准、金额和到位情况等。
第四章 强农惠农资金的绩效管理
第十七条 推行强农惠农项目资金的绩效评价制度制度,各级财政部门与涉农主管部门对项目实行跟踪问效评价工作。项目竣工后,项目绩效评价结果与竣工验收报告应当一并作为项目绩效评估的依据。
第十八条 项目实施前,项目所在地各涉农主管部门应对项目实施内容、建设地点、投资金额及资金来源渠道,建设工期、工程与物资采购方式予以公告,接受社会监督。项目验收的依据是经财政部门和涉农主管部门批复的预算实施方案等项目文件.项目竣工验收由财政部门和涉农主管部门组织,并对其绩效进行评估,评估结果作为下一步强农惠农资金设立和分配的重要依据。
第五章 强农惠农资金的监督检查
第十九条 强农惠农资金项目单位要定期向所在地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报告项目资金使用和项目实施情况。对项目单位不按规定使用资金的,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可停拨项目资金,责令纠正,拒不纠正的,给予终止项目执行。
第二十条 各级财政部门、涉农主管部门要定期和不定期对强农惠农资金进行监督检查,总结分析。防止截留、挤占、挪用、套取、贪污强农惠农资金等违纪违法行为发生,杜绝“跑、冒、滴、漏”现象,确保强农惠农资金安全、合规、有效。
第二十一条 加强部门协调配合,积极发挥纪检、监察、财政、审计等部门的监督职能作用,形成监管合力,为强化强农惠农资金管理提供坚强的保障。
第二十二条 健全公众参与监督机制,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监管,真正落实群众对强农惠农项目资金使用情况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第二十三条 各项目实施单位应当配合审计和财政监督检查部门对强农惠农资金资金进行审计或检查,对在监督检查中发现的开支渠道不合理,开支超标、票据不规范等问题,将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处理。
第二十四条
对于在强农惠农资金拨付使用中,单位或个人存在弄虚作假、截留、挪用、贪污资金等不法行为的要依法依规坚决查处;对涉农主管部门因监管不力、发生违规违纪事件的,要查明原因、及时纠正,情节严重的要严肃追究相关单位和责任人的领导责任。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由市财政局、市纠风办负责解释。各级财政部门可与涉农主管部门联合,根据本管理办法,制定具体实施细则。
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