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美 业美 人更美——三美建设推进浙江美丽乡村发展

时间:2019-05-13 16:17: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村美 业美 人更美——三美建设推进浙江美丽乡村发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村美 业美 人更美——三美建设推进浙江美丽乡村发展》。

第一篇:村美 业美 人更美——三美建设推进浙江美丽乡村发展

村美 业美 人更美

——三美建设推进浙江美丽乡村发展

“榆柳荫后椋,桃李罗堂前”。诗人用白描的诗句为我们描绘了美丽乡村的应有之景,村容整洁也必是美丽乡村的题中之义。可是山清水秀,但贫穷落后,不应是美丽乡村留给世人的印象,强大富裕但短时粗鄙同样不是美丽乡村的卷中之色。只有以生态理念为核心,以农村规划建设、农业绿色发展、农民素质提升三个方面为重点,才能够在之江这片沃土上镌刻张张美丽的乡村画卷。

当前在新的战略机遇期,浙江面临着新的发展考验。为了推进两富浙江的重大战略部署,为了实现“四翻番”的战略目标,浙江在转型攻坚期更应关注农村建设,更应着力优化农业,更应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并且将我省美丽乡村建设与五位一体中的生态文明建设相协调,才能够真正走出一条既具时代特征又有地方特色的乡村发展的新路子。

改善居住条件,实现村容美。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保护、治理和建设“三位一体”,改善环境质量,优化人居环境,引领美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首先,要坚持“试点先行、有序推进、差异发展”的建设思路,在个别条件较有地区进行先行试点,探新路,出新招。其次,要合理规划、科学布局,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农村公共设施,进行村民广场美好、道路拓宽绿化等项目工程。最后,要在村庄改造的过程中,巧妙结合地方自然条件和文化元素,把当地的历史文化、地域文化和现代文化进行融合,打造以生态文化为主题的多元化乡村,体现“一村一韵”。

转变生产方式,实现产业美。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在经济与生态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寻求突破口。第一,要实现农业经济的“整合、联合、融合”。出台鼓励发展生态高效农业的政策,构建立体化生态农业园区。第二,要以建设高效化的生态农业为总目标,通过实施品牌培育工程、竞争力提升工程和科技兴农工程,推进特色优势农产品规模化、产业化和品牌化,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打造具有浙江特色,具备领先技术的农业品牌。

提升农村文化,实现思想美。浙江地方政府要通过各种社会活动营造良好的生态建设氛围,提升全民生态文明意识,普及生态文化理念,实现从“村中有生态”向“心中有生态”的提升。不仅要加大文化保护力度,加强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发掘、整理和保护;还要营造共建共享的氛围,突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全民性,形成全民共建共创生态文明的生动局面;更要增强人才保障,吸引、培育各类人才,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天人合一,万物并生。在推动浙江美丽乡村建设中一以贯之生态文明理念,以生态美融入到农村村容建设、农业产业发展、农民思想提升中去,定会在美丽中国的乐章上奏响美丽浙江的音符,在美丽浙江的画卷中浓墨美丽乡村的一笔,因为这里村美,业美,人更美。

第二篇:浙江美丽乡村建设启示

浙江美丽乡村建设启示

日期: 2013-06-14 09:07

来源: 河北日报 字号 [ 大 中 小 ] [ 背景颜色

] [ 打印文章 ] [ 关闭本页 ]

编者按:自2003年起,浙江省先后启动实施了“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工程,整治农村环境,丰富建设内容,有效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绝大多数村庄设施健全、特色鲜明、环境优美,呈现出绿绕村庄、人在画中的独特江南田园风光。目前,我省正在全面开展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浙江的乡村建设实践有哪些可资借鉴的经验?近日,河北日报记者赴浙江进行实地采访,从多个方面探寻路径和做法,以期给我省各地以启示。

启示一:让现代村落不舍田园风光

10年前,浙江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揭开了美丽乡村建设序幕,清垃圾、治污水、改厕所、整河道,农村环境脏乱差现象得到有效改观。

3年前,浙江美丽乡村建设正式启帷,推动村庄由单点整治到沿线连片整治,由局部改善到整体改观。目前,该省规划保留的村庄基本完成整治,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覆盖率达到62.5%。

山水浙江,因这项历时10年的村庄整治行动而平添了更多景致。2万多个村落犹如晶莹剔透的珍珠洒落在大自然中,形成了一幅幅雅致、清新的画面。

坚持一个理念——空间开敞,生态良好,环境优美

杭州市桐庐县江南镇环溪村,因三面环溪而得名。村内香樟林立、溪流淙淙,一栋栋徽派风格的民居错落有致,恬静自然。让村委会主任周忠莲自豪的是,不仅村民自己住着惬意,环溪村还成为许多城里人感受田园风光的首选地之一,每到周末,游客盈门。

“我们这里没有城里那样的大广场、宽马路,可是有小桥流水、石径竹篱,正是这些吸引了他们。”周忠莲介绍,为了凸显田园情趣,他们在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的指导下,恢复村庄原有的田园景观,“让农村在风貌上更像农村”。

在增添农村现代生产生活设施的同时,营造空间开敞、生态良好、环境优美的田园风光,是浙江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一个基本理念。浙江省农业和农村工作办公室副主任余振波认为,能否保持好田园风光,在某种程度上是衡量新农村建设成败的一个重要标志。

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推进的原则,浙江省确立了重点建设中心村、全面整治规划保留村、科学保护特色村、控制搬迁小型村的思路,突出道路建设、垃圾收集、卫生改厕、生活污水处理、村庄绿化五项重点,力求村庄整治保持田园风光、体现农村特色。

坚持规划先行——体现地方特色和地域特征

虽然房子越盖越高,泥土路变成了柏油路,耕牛退役,汽车进村,农民开始更多享受现代生活,但有些村庄布局凌乱,房屋乱拆乱建;有的村子像“老鼠尾巴”,拉成了一条线;有的村子里的房子东一块、西一块,毫无章法。美丽乡村怎样建设?保持田园风光该从何处着力?

“首要的是科学规划。”余振波介绍,按照不规划不设计、不设计不施工的理念,浙江在村庄整治初期用七分力量抓规划、三分力量搞建设,初步形成了以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为龙头,涵盖县域村庄布局规划、土地综合整治规划、中心村建设规划、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规划的规划体系。目前,全省85%的规划保留村、200个中心镇、4000个中心村已完成规划编制。

江山市淤头镇永兴坞村地处丘陵区,这个只有900多人的村庄,花30万元请浙江大学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了村庄规划。村党支部书记缪顺朝认为这钱花得值,“村庄整治不能瞎干,哪里建新房、哪里发展产业、哪里搞绿化,村里老房子如何改造、村庄整体风格怎样塑造等等,在规划里都有考虑。”在规划的指引下,永兴坞村植树造绿,改造民居,成为浙江43个重点历史文化村落中唯一一个以自然生态为特色的村。

好的规划应该立足乡村特点,兼顾自然生态和产业发展,尊重当地传统、习惯和风俗,体现地方特色和地域特征。为避免各村在规划上走弯路、花冤枉钱,省里制定了《村庄规划编制导则》、《村庄整治规划设计指引》等,还开列名单,向基层推荐优秀规划设计单位。中国美院、同济大学等知名规划设计机构的专家成了许多村庄的座上宾。

为让规划真正得到落实,浙江规定,中心村、历史文化村落的规划一律由省里审批,一般村的规划也要由县级审批。同时,建立乡村规划执法队伍,监督规划落实。桐庐县183个村每村都配备了一名村级规划员,待遇与“大学生村官”相同,村里所有建设活动都需规划员签字。

坚持因地制宜——重视差异性,民居改建不搞一刀切

民居是村庄的主体,也是形成田园风光的重要一环。“重视条件的差异性,不搞一刀切,不一味地大拆大建,更多地关注村庄的特色和个性,从而推动人与自然、村庄形态与生态环境的相得益彰。”浙江省住建厅副厅长吴雪桦介绍,浙江计划到2017年建成1000个左右的民居改造建设示范村,目前已启动了320个。这些村将力求体现山区、丘陵、盆地、平原、水网、滨海等不同地域特色的民居风貌,在营造变化有序、错落有致乡村空间布局,打造具有乡土风情和显著辨识特征的美丽村庄方面为全省提供示范。

走进桐庐县江南镇狄浦村,绿树浓荫环抱下的民居色调淡雅,颇富田园风韵。村委会主任申屠祥军说,这是“五化”整治的结果。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狄浦村对旧有民居实施了墙体美化、庭院净化、杆线序化、见缝绿化和污水净化。民居外墙统一粉白,四周用黑色线条勾勒轮廓,窗户按照徽派建筑风格进行装饰,外挂盆花;对重要节点的围墙进行镂空改造,上面加盖青瓦;将凌乱的架空电线、电话线进行整理;拆除牛棚、猪栏等废弃设施,就地绿化。村民要盖新房,可以到村子专门划定的新民居点选址。新民居点的配套设施由村里统一建设,建筑外观、户型结构等实行统一。

整齐划一,会不会造成风格雷同、“千村一面”?桐庐县农办副主任王华杰说,一个新民居点的风格是统一的,但不同村庄之间还会有区别,主要是考虑与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村落原貌相协调。

“田园风光是一种视觉观感,更是一种内心感受。”余振波说,美丽乡村建设的最终目标,是把农村建成农民幸福生活的家园和市民旅游休闲的乐园。因此,除了整治环境,还要同步推进公共服务设施提升,以实现“外在美与内在美,‘面子’与‘里子’的和谐统一。”

启示二:绿色成为乡村最美底色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行走在浙江农村,你会发现绿色是这里最好的装饰。茂林修竹,养心养眼;红花绿草,相映成趣。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浙江人眼里,绿化不仅是改善生态环境的需要,更是促进农民增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种树就是种环境,种树就是种健康,种树就是种发展”。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绿化作为一种理念,已深植于许多浙江人的内心。

绿化与村庄改造相结合,增绿又增色

立足农村实际,浙江规划以城镇、村庄为点,以公路、河流、铁路为线,以农田、片林、经济林为面,最大限度扩大林木面积,增加林木总量,实现点上成景、线上成带、面上成片。

在降水丰沛的浙江,绿化有时也不是件容易事。江山市淤头镇永兴坞村历史上曾名林厅坞,意思是“林木高大,树形似厅”,可近年来由于破坏严重,再也没有了当年的胜景。村里组织植树,有些户以树对着大门口不好看或者没地方种为由,把树苗扔掉。“村民说没地方种倒也是实情。”村党支部书记缪顺朝介绍,当时村里布局杂乱,乱占地现象严重,大小地块都有主儿。为此,永兴坞调整空闲地,治理空心村,把村庄划分为农户建房区、经济发展区、老村整治区和控制区,结合村庄改建,开展道路绿化和环村林带建设。村里制定了村规民约,规定农户负责绿化自家房前屋后,村集体负责绿化公共部位。村民种活一棵树,奖励50元;私自砍伐一棵树,罚款50元。1998年至今,村里绿化投入已超过200万元,绿化覆盖率达到50%,成为了全省绿化示范村。

浙江“八山一水一分田”,平原地带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生态脆弱,是绿化的重点区域。2010年该省启动平原绿化工程,将绿化与村庄改建、土地整理、农田水利建设等紧密结合,计划到2015年完成绿化造林180万亩以上,林木覆盖率达到18%以上。截至目前,浙江已累计投入平原绿化资金293亿元,林木覆盖率达到18.1%,比2010年提高了3.3个百分点。

五年目标三年基本完成,背后离不开机制创新和严格的督察。浙江省林业厅副厅长杨幼平介绍,他们在土地性质、权属不变的前提下,采取政府征用、租用、依法流转、奖励补助相结合等方式保障绿化用地需求。同时,建立绿化长效管护机制,省里建立了绿化进度通报和督察制度,许多地方由纪检、监察部门负责,对责任单位实行绿化问责和约谈,实行经常性督促、持续性推进。

绿化与环境整治相结合,增绿又增美

江山市新塘边镇日月村村民毛德朝家门前的空地俨然成了小果园,枇杷、香柚、杨梅、柿树等被修剪整齐的冬青包围着。“都是我这几年栽的,以前可没这个心情。”毛德朝家在村子边上,以前门前就是个大垃圾堆。在村庄整治过程中,村里雇人清走了垃圾,还在原地建起了一个门球场。“如果环境脏乱差,绿化再好也白搭。”日月村党支部书记毛小健说,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他们根据省里的要求,把绿化与洁化、美化相结合,统筹推进。这几年,日月村共投入600多万元用于卫生整治、路灯亮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其中绿化投入达到90多万元。“600多万元有一半是村里自筹的,包括村民投工投劳、捐款等。”毛小健说,去年春节,一些在外闯荡的村民就捐款50多万元,用于硬化村里的街道。目前,村域范围内通村公路和水系两侧绿化率达到了100%,基本实现了村在林中、房在树中、人在花中。

整治不易,保持更难。在环境卫生整治的基础上,浙江从队伍、职责、制度、经费等环节入手,探索建立长效保洁机制,县乡两级每年安排的保洁经费达到12亿元。萧山、诸暨、安吉等地探索引入社会化保洁公司,长兴、德清等地专门成立了农村环卫管理机构,嘉兴开展了垃圾收集有偿服务试点,保护来之不易的整治成果。

农民是环境整治的受益者和主要参与者,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至关重要。桐庐县环溪村在村委会办公场所设立了卫生整治红黑榜,每月评选正反两方面典型,整治情况好的上红榜,差的上黑榜。江山市大陈村从2005年起,每月对各户进行“十分制考核”,内容包括房前屋后绿化、卫生清扫、垃圾收集等5个方面,结果张榜公布;每年进行一次卫生清洁户评选,给获奖者披红戴花。大陈村党支部书记汪衍君说,这几年村子环境大变,来取经的人超过3万人次,“我们的经验就是人人动手,家家参与。”

绿化与富民相结合,增绿又增收

竹海森森,绿浪翻滚。有“中国大竹海”之称的安吉是全国首个生态县,2012年又荣获联合国人居奖,是目前我国唯一获此殊荣的县。高家堂又是安吉县的首个生态村,近年来该村以“青清山水,净静村庄”为卖点,大力发展农家休闲游,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去年10月,高家堂引入社会资本组建了蝶兰风情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村集体占股30%,公司负责市场营销和产品开发包装。“去年靠卖竹子和发展旅游,村民人均收入达到1.9万元。”高家堂村党支部委员陶佳南说,满眼的绿色正给村民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

把生态亮点打造成景点,串联景点形成景区,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浙江规划建设了45条休闲旅游景观带。截至去年底,累计发展农家乐特色旅游点2800多个,农家乐从业人员达到11.5万人,直接营业收入88.4亿元。

此外,结合农村绿化,浙江还启动了兴林富民示范村镇建设,目前已建成示范乡镇182个、示范村1092个,去年示范村镇农民人均林业收入占到农业收入的77.8%。重点发展花卉苗木、干鲜果品和珍贵树种等产业,让农村增绿、农民增收。临安、江山、庆元等县(市)农民人均林业收入占到了总收入的一半以上。长兴县结合平原绿化大力发展花卉苗木产业,面积达到26万亩,从业人员3万多人,苗木种植户年均收入超过4万元,实现了绿起来、富起来、美起来。

启示三:现代公共设施扮靓现代生活

田园风光,现代生活。美丽乡村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有效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打造宜居宜业的幸福家园。

“农村一些地方环境脏乱差的表象背后,是现代公共设施的匮乏。”着眼于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补齐农村的现代公共设施“短板”,就成为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一大重点。

因地制宜上设施,告别“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

整治脏乱差,哪项工作最难?桐庐县农办副主任王华杰的答案是污水处理。“一是因为农村没有这方面的基础;二是污水处理设施的一次性建设投入大。”不过,截至今年3月上旬,桐庐183个村及所有农家乐全部建成了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在全国率先实现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行政村全覆盖。其中,除两成左右的城郊村污水被纳入建制镇污水处理管网外,其余村均实现了生活污水生态化处理。

环溪村被视作桐庐县农村生活污水生态化处理的一个代表。村里建起9个人工湿地模式的生活污水处理池,600多户村民家的污水全部通过管道进入处理池。处理池分太阳能微动力和无动力两种。“区别就是太阳能微动力处理池由于有了动力驱动,处理能力更大、速度更快。”环溪村村委会主任周忠莲介绍。

位于环溪村口的2号处理池属太阳能微动力类型,为周边87户农户服务。农户家产生的污水先排放到自家房后的化粪池,然后通过管道汇入处理池,经沉淀、厌氧、人工湿地、沉砂池等处理,出水达到国家污水综合排放一级标准。人工湿地里种植着美人蕉、菖蒲、麦冬等亲水植物,通过根系吸附污水中的氮、磷,既净化了环境,还成了村里一景。

“村里雇了1个人对9个处理池定期巡察,月工资1500元,除此之外基本不需要其他运行费用。”据周忠莲介绍,9个处理池共投资260多万元,设计使用寿命8至10年,县里按每个服务人口700元的标准进行补贴,“村集体和村民基本不用掏钱”。

根据不同区域的不同特点,浙江因地制宜建设农村污水处理设施。临近县城或者建制镇的村,通过延伸管网,将污水纳入城镇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不能集中处理的村,可以从已探索成功的人工湿地、净化沼气处理、多介质土壤层处理等11种模式中选择合适的建设分散处理设施。目前,浙江生活污水处理行政村覆盖率达到62.5%,共有590个建制镇建成了污水处理设施,占总数的90%。省环保厅还编制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规范》,指导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开展中科院高负荷地下渗透污水处理负荷技术、韩国自然通风性好氧人工湿地高效污水处理技术试点,力争探索出更多适合当地的污水处理模式。

对污水进行有效收集处理,改厕是前提。“通过改厕,农户才能把自家产生的污水全部收集起来,然后接入管网。”据浙江省卫生厅负责人介绍,2007年他们就把改厕列为村庄整治的重点项目之一,每年安排资金对40万户的厕所进行改造,主要是结合民居改建,消灭露天粪坑,在屋内设立单独的卫生间,配备上下水设施,在屋外靠近卫生间的位置建设“三格式化粪池”。“新建一个化粪池约需1000元,有的地方直接补贴几百元现金,有的地方由政府提供沙子、水泥,农民自己出工。”王华杰说,现在农民建房打基础时,化粪池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在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的同时,浙江还着力构建“户收、村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农村垃圾收集处置网络,目前这一网络已覆盖93%的行政村。去年,全省县和乡镇两级安排保洁经费达到12亿元。

搭建服务平台,农民乐享好生活

乐田园,悦生活。在加快村庄整治的同时,浙江推进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努力提升农民的生活品质。

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一站式便民服务平台、心连心服务工作站、便民服务中心,尽管各地叫法不同,但浙江在农村建起的这些为民服务机构,都成为服务村民的主阵地。以往村民需要跑好几个地方、走好几个部门才能办的事儿,现在这些机构都能办好。

安吉县马家弄村便民服务中心,在村委会办公楼中占了一层,这里可以为村民提供社保、计划生育、民政等19大项、121小项事务的全程代办服务。代办员李建明说:“服务中心的口号是群众动嘴,我们跑腿。一般的代办事务7天内必须办完,否则就要有个说法。”便民服务大厅的隔壁是村里设立的便民服务点,里面一排排的货架上摆放着家用修理工具、水管配件等物品。“这是预备给村民救急用的。比如家里水龙头坏了,跑镇上现买来不及,就可以来这里拿走救急。”

而安吉县横山坞村除便民服务中心外,还有一个美丽乡村信息中心,在广电数字网络的基础上,这套系统通过追加少量投资实现了“户户响”音频广播(村里可借此发布通知、气象灾害预警等信息)、“户户看”视频监控(村民坐在家里可借助布设在主要路口的9个摄像头查看情况)、“户户用”信息云台功能(村民打开电视进入社区模块,可以查看社区建设、招工等信息),给村民搭建了一个信息共享平台。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村里的留守老人越来越多,许多村为此成立了老年协会,建起了老年食堂。桐庐县狄浦村的老年食堂根据就餐老人年龄不同,一顿饭的价格从1元到4元不等。村老年协会负责人称,维持老年食堂运转的经费不成问题,“在外打工的年轻人很多,组织他们捐点款就够了,孝敬老人也是他们的一大心愿。”

“一系列举措都是为了让农民生活得更幸福。”浙江省农办新农村建设处副处长许勇军说,在优化县域村庄布局和农村社区布局的基础上,目前全省行政村等级公路实现了“村村通”,用电实现了城乡同价,客运班车通村率达到93%,安全饮用水覆盖率达到97%,农村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91%。便捷的农技服务圈、教育服务圈、卫生服务圈、文化服务圈初步形成。

启示四:保护传承历史文化根脉

“十里不同天,三里不同俗。”由于经济基础、自然条件、传统习惯等差异,不同的村落民居往往承载着不同的文化元素。这些丰富的人文信息随着时间的沉积,已成为一种抹不掉的印记。

在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的浙江,仅目前已通过认定的历史文化村落就有971个,包括古建筑村落、自然生态村落、民俗风情村落等。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浙江把建设现代人居和保护传统文化合理兼顾,先期启动了260个重点历史文化村落的保护利用工作,塑造村庄的文化个性和品牌,力争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千村一面”和城乡同质化现象。

统筹保护与建设,传承文化根脉

2012年5月,浙江省首次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工作现场会在江山市召开。江山市境内共有栈道、戏楼、宗祠、古民居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1处。这几年,他们探索出了一条“原真性保护、原住式开发、原特色利用”的路子。江山市农办的周章恩说,不能为了发展不管保护,也不能为了保护不要发展,“统筹兼顾是江山经验的核心。”

结合特色乡土文化和自然禀赋,江山对35个历史文化村落的发展定位、主攻方向、重要措施以规划的形式进行固定,确保原有建筑形态、自然环境、传统风貌、民俗风情等历史文化元素的完整。

大陈村具有上千年历史,村里有古民居70多栋。按照规划,这几年村里着力完善古民居的上下水等基础设施,改善居民生活条件。有居民提出,现在条件好啦,能不能把碎石拼成的路面换成柏油路,结果被否决。村党支部书记汪衍君说:“这几百米石径凝结了几辈人的辛劳,是大陈的宝贝,一点都不能破坏。”

古村落保护既要充分满足村民改善生活质量的需求,还要调动村民参与保护的积极性。桐庐县狄浦村村民申屠阿潮今年已经74岁,他居住的石头房子已有上百年历史。前年,村里动员他拆除了房子前闲置不用的牲口棚和猪圈,原地进行了绿化,同时改造了电力线路,安装了空调。老人说:“没想到老房子越住越舒坦。”

按照外在风貌与内在文化有机统一、保护传承与改善人居有机统一的原则,浙江努力把历史文化村落培育成与现代文明有机结合的美丽乡村。他们专门出台扶持政策,省财政补助每个重点历史文化村落500万至700万元,每村安排15亩建设用地指标,专项用于核心区块居民的搬迁安置;一般村根据保护利用成效每村补助30万至50万元,市县两级根据需要进行资金匹配。

挖掘光大民俗遗存,塑造特色文化品牌

与民居等有形的实物遗存不同,村风、民俗、传统手工技艺等无形的遗存更是点多面广。浙江一些地方“虚功实做”,通过挖掘、研究、整理,将这些优秀的文化发扬光大。

狄浦以拥有“古孝义文化、古戏曲文化、古树文化、古造纸文化”著称。当地人说,有今天这样的成绩全靠“挖掘”。狄浦村口有一片树林,以前是个垃圾堆放点。村庄整治中垃圾被运走,村里组织人一清点,发现里面有11棵树龄200年至800年的古树。于是,该村借势建成了一个生态公园,挖掘整理出了古树文化。在清理河道积存垃圾时,他们又发现10个被掩埋多年的清代造纸纸槽,经过细致研究整理,古造纸文化得以发掘。

文化是一个村落的本质特征,也是塑造个性品牌的重要依托。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建设主题,浙江一些村庄通过挖掘整理,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品牌。桐庐县环溪村90%多的村民都姓周,是北宋《爱莲说》作者周敦颐的后裔,环溪村借此打造了“爱莲文化”;江山市清漾村是江南毛氏发祥地,村里挖掘整理了“毛氏文化”;安吉县马家弄村农民过去曾制作、使用过竹鼓,前年他们专门从陕西安塞请来老师教村民打腰鼓,“鼓文化”现在成了马家弄村的一个响亮品牌。

合理利用文化资源,文化让生活更美好

古村落休闲游、民间工艺展示、乡土文化体验、农家农事活动体验,围绕将文化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浙江一些村庄积极探索,努力实现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轻轻地在风中翻转,香香地在碗中盘旋,美美地和着我们的微笑,那芳香诱人的大陈面„„”这首充满温情的歌曲《妈妈的那碗大陈面》,歌咏的是大陈村的一种特色美食———大陈面。

大陈面已有500多年历史,但一直都是手工作坊式生产,没有做大规模、打响品牌。2010年,村里建成了一个年产5000吨大陈面的标准化工厂,喜欢唱歌的村党支部书记汪衍君请人创作了《妈妈的那碗大陈面》。“这首歌是大陈村的村歌,也是大陈面的广告歌。”2010年9月,汪衍君带着这首歌在首届中国村歌之星演唱评选活动中获奖,大陈面的市场知名度也随之提升。目前,大陈面已经发展到20多个品种,最贵的每公斤卖到16元,60多名村民因大陈面而致富。

借助市场化手段对文化资源进行有序开发利用,成为一些村庄的共同选择。江山市和睦村有着近300年的传统土陶生产历史,现存60多孔古窑址,有30多位制陶师傅。村里引进部分社会资金联合成立了彩陶文化保护开发有限公司,力争把整个村打造成古陶文化村,开发仿古陶瓷系列产品,使传统土陶生产基地的古风古貌、传统制陶工艺得以传承。马家弄村借助“鼓文化”的影响力,成立了锣鼓表演队,去年一年表演队的劳务收入就达到30多万元。

与此同时,一些新业态也开始在农村涌现,如以民宿避暑、养老养心为主的养生经济,以寻根探史、写生创作等为主的文创经济等。(李文亮)

第三篇:美丽乡村建设的浙江实践

美丽乡村建设的浙江实践

2014.03.01 08:00

来源: 《求是》

期号: 2014/05

作者: 夏宝龙

字号:【 大 中 小 】

总书记指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他还强调,要继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农民建设幸福家园和美丽乡村。多年来,浙江广袤的城乡大地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农业和农村工作焕发了蓬勃生机和活力。2003年,浙江省委、省政府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顺应农民群众的新期盼,作出了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重大决策。时任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思路政策,确定总体布局,推进工作部署。至2007年,经过5年的努力,对全省10303个建制村进行了整治,并把其中的1181个建制村建设成“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在此基础上,2010年,浙江省委、省政府进一步作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决策。10多年来,我们始终把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和美丽乡村建设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抓手,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年接着一年干、一届接着一届干,坚持以人为本、城乡一体、生态优先、因地制宜,大力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生态环境,积极构建具有浙江特色的美丽乡村建设格局。到2013年底,全省共有2.7万个村完成环境整治,村庄整治率达到94%,成功打造35个美丽乡村创建先进县。去年,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会议在浙江桐庐县召开。总书记专门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认真总结浙江省开展“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经验并加以推广。我们认真贯彻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中央的部署要求,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更加扎实有力地推进村庄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推动全省新农村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

“画饼”与“做饼”相结合

总书记指出,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关键是要做到规划先行,哪些村保留、哪些村整治、哪些村缩减、哪些村做大,都要经过科学论证。在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和美丽乡村建设中,我们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编制规划,科学把握各类规划的定位和深度,努力做到总体规划明方向、专项规划相协调、重点规划有深度、建设规划能落地,初步形成了以“美丽乡村”建设总规划为龙头,系列专项规划相互衔接的规划体系。一是坚持城乡一体编制规划,村庄布局规划分批确定200个省级中心镇、27个小城市培育试点镇、4000个中心村、971个历史文化村落和2万多个规划保留村,与城镇体系规划一起共同形成了以“中心城市—县城—中心镇—中心村”为骨架的城乡规划体系。二是坚持因地制宜编制规划,合理确定村庄的布局和每类村庄的人口规模、功能定位、发展方向,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建设和大拆大建,做到村庄内的生活、生产、生态等功能的合理分区和服务设施的合理布点。三是坚持衔接配套编制规划,确保县域村庄布局规划、村庄建设规划的有机统一,加强县域村庄布局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等相互衔接,实现了县域范围城乡规划全覆盖、要素全统筹、建设一盘棋。

如果说美丽乡村的科学规划是“画饼”,那么规划的精心实施就是“做饼”。我们既充分发挥规划对实践的规范指导作用,又始终坚持把规划实施作为工作推进的基本环节,做到“符合规律不折腾、统筹推进不重复、长效使用不浪费”,充分保证规划的严肃性和长效性,落实规划配套建设项目和资金要素,建立乡村规划执法队伍,发挥社会各界对规划实施的监督作用,真正做到“体现共性有标准、尊重差异有特色”,真正实现规划、建设、管理、经营各个环节的有机衔接。

治点与扩面相结合

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和美丽乡村建设,点上整治是基础,面上改观是目标。在村庄整治建设的初始阶段,我们以垃圾收集、污水治理、卫生改厕、河沟清理、道路硬化、村庄绿化为重点,优先对条件基础较好的村进行整治。全面推行“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模式,彻底清理露天粪坑,全面改造简易户厕,建立农村卫生长效保洁机制,推行“村集体主导、保洁员负责、农户分区包干”的常态保洁制度,着力保持村庄洁净。在此基础上,从2011年起全面实施美丽乡村建设五年行动计划,注重从根源上、区域化解决农村环境问题,联动推进生态人居、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文化建设,联动推进区域性路网、管网、林网、河网、垃圾处理网和污水处理网等一体化建设,加快村庄整治以点为基、串点成线、连线成片。我们全面开展了高速公路、国道沿线、名胜景区、城镇周边的整治建设和整乡整镇的环境整治,建立了美丽乡村县乡村户四级创建联动机制,使一个个“盆景”连成一道道“风景”,形成一片片“风光”。目前,已有65%的乡镇开展了整乡整镇环境整治,并成功打造80条景观带和300多个特色精品村落。去年,省委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明确把治理农村污水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主要载体和深度延伸,按照“科学治水、依法治水、铁腕治水、全民治水”的要求,让广大农村水变干净、塘归清澈,重塑江南水乡的韵味,倒逼农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建设方式的转型升级,力争通过3至4年努力,行政村及规划保留自然村生活污水治理实现全覆盖,把全省美丽乡村建设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生产与生活相结合

我们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培育农村经济新增长点的有效途径,发挥区位条件、生态资源、人文积淀等优势,强化经营村庄理念,鼓励农民创新创业,努力形成环境美化与经济发展互促、美丽乡村与农民富裕并进的良好局面。一是着力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推进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进一步壮大农村集体经济,2013年全省村均集体经济收入100万元左右。加快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作制度创新,不断优化畜禽养殖布局、结构、规模和方式,大幅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大力发展养生经济、运动经济、文创经济、物业经济、商贸经济以及劳务经济,把美丽乡村生态良好的潜在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的现实优势,做好农村经济生态化和生态经济化“两篇文章”。二是着力转变农民生活方式。我们坚持一手抓各种设施和服务的完善,一手抓对农民的教育培训和宣传引导,增强农民维护农村环境卫生的自觉性和责任感,促进农民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的变化。三是着力转变农村建设方式。坚决拆除农村违章建筑,大力推进美丽宜居村镇建设和农村危旧住房改造,加快推行传统建筑现代化、现代建筑本土化和居住条件人性化,促进农村风貌、乡土建筑与自然山水相协调。

打造现代农村社区与保护乡土文化血脉相结合

美丽农村建设不但要让广大农民群众享受到现代文明的丰硕成果,又必须延续文化底蕴深厚的田园风貌。多年来,我们把建设美丽乡村与推进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起来,扎实推进200个中心镇培育工程和27个小城市培育试点,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特别是中心镇中心村配置,促进了产业布局合理化、人口居住集中化,加快传统农村社区向现代农村社区转变。在优化县域村庄布局和农村社区布局的基础上,围绕提升农村30分钟公共服务圈,扩大中心村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内容和辐射范围,加速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前,全省行政村等级公路实现了“村村通”,广播实现“村村响”,用电实现了“户户通、城乡同价”,客运班车通村率达到93%,安全饮用水覆盖率达到97%,农村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91%,便捷的农技服务圈、教育服务圈、卫生服务圈、文化服务圈也逐步建成。同时,我们坚持建设与保护、培育与传承相结合,保护农村的文化血脉,不断彰显美丽乡村建设的乡土特色。在村庄整治建设中,发掘反映村落个性的耕读文化、民族风情,提炼体现地域特色的产业文化、民间技艺,建设农耕文化展览馆、特色技艺体验馆、风味食品品味馆等场所,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业、一村一韵、一村一景的特色文化村,充分展示山区、丘陵、平原、水乡、海岛不同特点的地域文化。2012年,我们全面启动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工作,整体推进古建筑与村庄生态环境的综合保护、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掘传承、村落人居环境的科学整治和乡村休闲的有序发展,教育广大农民珍惜先人遗产、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村风村容建设,确保以“乡愁”的记忆凝聚流动的人群,确保将文化遗产传承给子孙后代。

政府引导与尊重群众自主选择相结合

美丽乡村建设是落实党的农村政策的具体行动,是造福千万农民的美丽事业。2003年以来,浙江几届省委、省政府都高度重视村庄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每年都召开工作现场会,每年都把这项工作列为为民办实事的重要内容之一。各级党委、政府都建立了党政负责同志为组长的工作协调小组,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牵头部门综合协调、专业部门紧密配合、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我们加大创建力量组合和创建资源整合,形成了美丽乡村建设行动纲要、发展规划、建设标准、监督检查、考核验收等一系列相对独立又有机统一的制度体系,在完善农村治理体系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我们还不断加强村庄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的要素保障。这些年,浙江投入村庄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的资金已经超过1200多亿元,其中各级财政投入资金526亿元,各类社会资本投入770亿元;全省新增建设用地指标总量的10%以上用于新农村建设,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周转指标优先满足美丽乡村建设。建设美丽乡村,最终是要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关键是要发挥包括农民在内的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为此,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基层组织始终坚持把尊重农民意愿贯穿于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把村庄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的主动权交到农民自己手上,尊重民意、维护民利、依靠民资、强化民管。同时,引导广大浙商积极投身美丽乡村建设,在家乡树立情系桑梓、回报乡亲的“丰碑”。

(作者:中共浙江省委书记)

第四篇:村美丽乡村建设方案

某县某镇某村美丽乡村建设方案

一、现状分析:

我村美丽乡村建设依托本地地理地貌,充分发挥本村自然环境优势,结合本村地理实况,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经济实用、惠及万家为目的,以科学发展观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缩小城乡差距和提高村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为目标,以创新农村管理为动力,以城市理念建设农村,以市民观念塑造农民,努力实现居民集中化、环境生态化、管理网格化,设施城镇化,服务公共化的目标,为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二、定位与规模:

某某村位于镇政府驻地偏东北5.5公里处,南与、村相邻,北与村接壤,西邻青垦公路,村东邻近东青高速公路,交通便利。2016年全村650户,2150口人,均为汉族,耕地面积1900亩。土壤肥沃、气候温暖湿润,适宜种植谷、小麦、玉米等农作物以及梨、苹果等水果。

三、村庄建设:

我村美丽乡村建设依托本地地理地貌,充分发挥本村自然环境优势,结合本村地理实况,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经济实用、惠及万家为目的,主要完成以下工作目标。

1、建一个高标准城市化新农村,大力推进土地整理项目进程,加快乡村道路硬化速度,体现一个“美”字。目标要求:

(1)村庄建筑风格新颖,整齐一致;(2)基础设施配套;(3)绿化面积达标;

(4)文体活动场所标准,健身器材齐全。

(5)硬化村级道路1—3公里,形成两干五支大小循环的交通新格局。

(6)田园方格化、路渠网格化,大力推进观光农业进程。(7)更治一条河道,建一处村民休闲、散步、观光、赏景两用场所。

2、大力发展路旁、渠旁植树及闲散地观光片林,体现一个“绿”字。目标要求:

(1)路旁、渠旁植树5000株以上,成活率达到90%;(2)农户房前屋后植树3000株以上,成活率达到90%;(3)绿地2000—3000平方米。

3、加强环境整治力度,体现一个“净”字。目标要求:(1)清理一条主渠,全长2公里;(2)解决处理无序乱堆乱放;

(3)配置垃圾桶、池30—50个(处);(4)配齐保洁员9名,垃圾车一辆(人力);(5)建垃圾中转站1处,垃圾掩埋场1处。(6)建一处污水处理池。

4、装配路灯30—50盏,体现一个“亮”字,目标要求:(1)安装要整齐;(2)高低要适宜;(3)美观大方。

5、加速网格管理建设进程,体现一个“便”字。目标要求:(1)建设主网格信息员4外,网格管理员1名。(2)建立村民信息库;

(3)配置电脑、打印机各一台。

(4)全面掌握村民疾苦、要求、建议和意见。

(5)及时化解村民之间矛盾纠纷,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上访,杜绝治安和刑事案件的发生。

四、村容环境:

1、村容整治。结合农村环境现状,健全机制、突出重点、全面覆盖,深入推进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并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保持村容村貌整洁有序。大力支持工业产业发展,鼓励创业。强化生态文明宣传,转变农民传统观念,提高农民节能环保意识现村内建有垃圾中转站1处,污水集中处理点1处。

2、绿地建设。改善村庄环境,对村内的所有街道进行绿化及围村林建设,植树4800棵,草皮3200平方米,绿化争取达到“道路林荫化、庭院花园化、广场公园化”的水平。

3、生态环境。按照“村容整洁环境美”的要求,突出重点、连线成片、健全机制,切实抓好改路、改水、改厕、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广告清理等项目整治。坚持统筹兼顾,综合决策,合理开发,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提高环境质量、保障生态安全、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五、产业发展:按照“农民增收生活美”的要求,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提升休闲观光旅游层次,促进农民创业就业、增收致富。做精农业特色产业,以精细、节水、设施、观光、循环农业发展为抓手,发展花卉种植产业。依托某某村交通便利的优势,鼓励创业创新,一批优秀企业家诞生。我村全面完成土地集中整合工作,鼓励土地承包经营权快速向龙头企业规模有序流转,推动工业产业上规模、出效益。

六、公共服务:

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体现一个“全”字。目标要求:(1)建一个高规格的便民服务大厅;(2)全面完成公共服务设施;(3)完善服务制度;(4)代办各类证件;(5)全方位服务于民。

七、乡风文明:

深化精神文明创建,为弘扬社会正气,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社会风尚,按照孝、诚、爱、仁的分类标准,在村内进行登记评选,将道德典型的照片和事迹张贴在四德榜上;积极推进移风易俗工作。成立红白理事会,统一规范婚丧礼仪标准和流程,婚事提倡新办,自觉抵制豪华车队讲究排场,力求婚礼仪式俭朴、氛围温馨;丧事提倡简办,严禁大操大办,抵制封建迷信。切实减轻群众婚丧负担,树立勤俭节约、文明理事的社会新风尚。

八、村务管理与长效机制:

做好村财务管理、村集体决策制定、民主监督等各项村务管理工作,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村民的作用,以村镇建设规划为依据,密切结合现状、历史、环境、资源等条件,本着突出实效、布局合理、设施配套,鲜明、节约土地、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村民意愿的原则,按照构建和谐社会和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实事求是,充分调动村民自主自愿建设家园的积极性,提高美丽乡村建设水平,不断改善农民生活环境质量。

九、保障机制:

1、加强组织领导。村委会成员负责“美丽乡村”创建工作的指导、协调和落实。各司其责,加强联动,合力推进,为“美丽乡村”创建提供组织保障。

2、加大资金筹措。按照政府前期主导、群众自主参与、社会多方支持的共建共享原则,争取上级专项资金,通过村级集体经济的壮大、农民收入的提升,提高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多渠道筹集资金开展美丽乡村创建。

3、营造浓厚氛围。加大宣传发动力度,大力宣传美丽乡村创建对于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品质提升等方面的重大意义,增强群众对美丽乡村创建的认同感、参与度。广泛开展美丽乡村创评活动,不断扩大美丽乡村创建影响力,努力形成人人参与美丽乡村创建的浓厚氛围。

第五篇: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美丽乡村

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美丽乡村

裴金佳赴顺昌调研

大武夷新闻网 2013-12-2

320至21日,市委书记裴金佳率市直有关部门领导深入顺昌县调研,与当地干部群众拉家常,共谋农村改革发展之策。市委常委、统战部长黄健平陪同调研。

打造美丽乡村,让农村更加宜居宜业,是南平绿色发展的亮点,也是群众的热情期盼。裴金佳先后察看了高阳乡大坋村、建西镇大埠岭小区、岚下乡梅岐新区规划建设情况,他强调,首先要把规划做好,注重保持农村原有风貌,公共配套要集中,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硬化,减少维护成本,景观要体现农村特色,多引导农民在房前屋后种植瓜果蔬菜、小径竹等。当听到岚下乡干部介绍他们在梅岐新区建设中,采取以耕地换取宅基地,通过捆绑土地增减挂钩、退宅还林、造福工程危房改造等政策解决启动资金问题时,裴金佳给予充分肯定,指出各地可以借鉴学习,同时可以引入国有公司参与开发。大干镇来布村是省级生态村,裴金佳对该村发展乡村游的思路表示赞同,指出要充分利用自然生态条件和临水特点,进一步提升规划水平,增加观赏性和趣味性项目,发展农家乐、家庭旅馆等,延长游客停留时间;通过引进企业进行项目开发等办法,提升乡村游的水平档次。

如何创新农业经营方式,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是裴金佳此次调研的重点。裴金佳实地察看了仁寿镇大丰收果蔬专业合作社、洋墩乡久丰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顺昌金祥粮食农民合作社生产基地,详细了解他们的经营运作模式,在组织农业生产、提供中介服务、应用推广新品种新技术等方面发挥作用的情况。裴金佳指出,农业的规模化、组织化、专业化是一个大趋势。要将发展设施农业、应用现代农业科技、打造品牌作为关键环节来抓,解决农业生产低质低效的问题。农村专业合作社在推动农业产业化、带动农民致富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要积极鼓励、引导、规范、提升,支持有基础有条件的合作社向公司化过渡,通过合作社这一平台,集中打造统一品牌,组织农产品进入大超市、大卖场,提高农业经营效益。要积极发展农产品网上销售,利用电商网络,拓展销售渠道,同时大力发展物流特别是第三方物流,降低流通成本。调研中,裴金佳还鼓励合作社和企业负责人,积极引入战略投资者,利用他们的资金、技术、品牌等优势,实现快速扩张,增强市场竞争力。

“老乡身体怎么样?大家最需要党委政府解决什么问题?村里和农民收入主要来源是什么?”每到一处,裴金佳都和当地的干部群众拉家常,反复叮嘱各级干部要保持良好的精神面貌,牢固树立为群众服务的思想,关心群众生产生活,切切实实帮助群众排忧解难。在大坌村,当听到该村村主任自己贷款40万元垫付修路款时,裴金佳十分高兴,他说,我们的干部就是要给村民办事,才能得到群众的拥护,要努力带领村民实现生活更好、收入更多、邻里和睦。

调研中,裴金佳现场察看了顺昌富州新区规划,指出顺昌要加快城市新区和工业园区规划建设,新区建设要做好规划、先谋后动,做到综合平衡、有序推进,要统筹考虑新区建设和防洪安全,把新区做优、做精、做美。裴金佳还听取了欧浦登公司发展规划情况汇报,指出要全力支持公司发展,做大龙头。(朱昕华)

下载村美 业美 人更美——三美建设推进浙江美丽乡村发展word格式文档
下载村美 业美 人更美——三美建设推进浙江美丽乡村发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锦绣画卷

    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锦绣画卷 2011年02月10日 07:44:05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美好家园 王子庭 摄浙江日报2月10日讯 浙江的农村,是一片富饶的土地。在这里,城乡开始融合发展。在这......

    浙江安吉美丽乡村建设嘉年华[合集5篇]

    寒假社会实践报告学院:物联网工程学院 学号:0304080328姓名:宋喜新浙江安吉美丽乡村建设嘉年华-假期社会调查报告 连绵不绝的竹海,漫山遍野的树林,清澈的溪流,古朴的民居,村在林中,......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乡村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乡村 2013-03-08 09:54:00 来源: 浙江日报(杭州) 有0人参与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

    福建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福建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福建省政府日前下发《实施宜居环境建设行动计划》,对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点线面”攻坚和美丽乡村建设做出了具体部署。该计划提出,用5年时间创建一批......

    村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实施方案

    **镇**村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实施方案 为全面完成镇委、镇政府下达我村的农村绿化和环境整治工作任务,进一步加快我村绿化步伐,提升乡村生态环境质量,有效改善全村农村环境综合治......

    XX村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

    XX镇XX村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 为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进一步改善XX村人居环境、促进产业健康发展、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提高乡风文明程度、规范村务管理制度,把XX村建设成为......

    《XX村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

    XX镇XX村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美丽乡村建设是改善人居环境、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促进经济全面发展、提升我镇整体形象的重要举措。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实施美丽乡村建设的......

    XX村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

    XX村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美丽乡村建设是改善人居居环境、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促进经济全面发展、提升我村整体形象的重要举措。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实施美丽乡村建设的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