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行政首长问责试行办法

时间:2019-05-13 16:02: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济宁市行政首长问责试行办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济宁市行政首长问责试行办法》。

第一篇:济宁市行政首长问责试行办法

济宁市行政首长问责试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行政首长问责管理,强化责任落实机制,促使行政首长依法履行职责、廉洁自律,提高行政效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国务院《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市人民政府或市监察机关对本级政府部门和县(市、区)人民政府行政首长(包括主持工作的副职,以下统称行政首长)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或因其他问题需要追究行政责任的,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政府部门,包括市人民政府组成部门、特设机构、派出机构、政府部门内设机构和经批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本办法所称被问责人,是指被市人民政府或市监察机关决定问责的行政首长。

第四条 行政首长问责遵循权责统一、实事求是、公平公正、罚当其责、教育与惩戒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章 问责内容

第五条 行政首长执行上级规定和部署要求不力,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予以问责:

(一)不认真贯彻执行或不正确贯彻执行法律、法规、规章和上级政策的;

(二)无正当理由,未完成部门职责中明确规定应由其承担的工作任务或未认真执行市人民政府的决定、命令和交办事项的;

(三)无正当理由,对工作目标、工作任务以及上级交办事项未及时完成的;

(四)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致使政令不畅或影响市人民政府整体工作部署的;

(五)不履行生效的行政复议决定或人民法院生效判决的;

(六)执行上级规定和部署要求不力应当予以问责的其他情形。

第六条 行政首长违反规定决策或决策失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予以问责:

(一)应经集体讨论决定的重大事项,未经集体讨论作出决定的;

(二)违反科学决策原则未经法定听证、论证程序,对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或专业性较强的重大事项作出决定的;

(三)领导班子集体作出有明显重大错误决定的;

(四)重大建设项目发生重大决策失误或存在严重质量问题的;

(五)因重大决策失误、失职渎职,严重损害群众正当合法权益,导致群众集体上访或重复上访,或引发其他社会不稳定情况的;

(六)因决策失误,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生态环境破坏或其它不良后果和影响的;

(七)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或政策性文件与上级有关规定相抵触,严重损害公共利益或行政管理相对人合法权益,造成不良影响的;

(八)作出明显违反廉政建设有关制度规定,形成既成事实和较大影响的;

(九)违反规定决策或决策失误应当予以问责的其他情形。

第七条 行政首长或所在部门在行政效能方面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予以问责:

(一)对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多次反映的问题和提出的合理要求,在职责范围内能够解决而不予解决或解决不力的;

(二)应当进入行政审批中心的行政许可事项,未进入或“体外循环”的;

(三)应当进入招投标中心进行货物、服务、工程、公共资源采购招投标,而未进入的;

(四)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办事效率低下、作风粗暴、吃拿卡要、乱收乱罚等现象严重的;

(五)无正当理由,不及时办理下级的请示,造成不良后果的;

(六)未按有关规定要求实行服务承诺制、首问负责制、一次性告知制、并联审批制、限时办结制,以及未实行节假日值班、延时服务的;

(七)在行政效能方面应当予以问责的其他情形。

第八条 行政首长或所在部门违法行政、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失职渎职,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予以问责:

(一)设定或违法实施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检查、行政征收或行政事业性收费等行政行为的;

(二)在重大自然灾害或安全责任事故、群体性事件等影响社会稳定事件发生时,拖延懈怠、推诿塞责,未及时采取必要措施进行有效处理的;

(三)组织大型群众性活动,未采取有效安全防范措施而发生重大责任事故的;

(四)在工程建设、政府采购、产权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划拨和出让、金融信贷等活动中,违反有关规定,造成严重影响或不良后果的;

(五)在经济活动中,违反有关规定给予担保,或不守诚信,致使合同不能履行,或严重损害行政管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造成严重影响或不良后果的;

(六)不履行行政服务承诺事项造成严重影响或不良后果的;

(七)妨碍或非法干预企业合法生产经营活动的;

(八)利用职权乱收费、乱检查、乱搞评比表彰达标活动,造成严重影响或不良后果的;

(九)利用职权,到企业和下属单位推销商品、乱拉赞助、索要钱物、报销费用,造成严重影响或不良后果的;

(十)利用职权,插手建设工程招投标、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出让、房地产开发等微观经济活动造成严重影响或不良后果的;

(十一)授意指使瞒报、虚报重要统计数据、重要情况的;

(十二)因行政不作为导致发生安全责任事故、群体性事件等影响社会稳定事件的;

(十三)违规使用大额财政资金,处置国有资产,造成资金严重浪费或国有资产流失的;

(十四)违法行政、滥用职权,应当予以问责的其他情形。

第九条 行政首长对所在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管理监督不力,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予以问责:

(一)因教育、制度、监督缺失,所在部门、单位领导班子成员或直接管辖的下属单位领导班子成员发生重大违纪违法案件的;

(二)所在部门、单位工作纪律涣散、工作秩序混乱,造成严重影响或不良后果的;

(三)所在部门、单位工作人员多次发生滥用职权、徇私舞弊和失职渎职等严重违法违纪行为的;

(四)指使或授意所在部门、单位工作人员弄虚作假、骗取荣誉或进行违法违纪活动的;

(五)包庇、袒护或纵容所在部门、单位工作人员违法违纪行为的;

(六)对所在部门、单位及其工作人员管理监督不力,应当予以问责的其他情形。第三章 问责方式

第十条 问责方式:

(一)取消当年评优评先资格;

(二)责令作出书面检查;

(三)责令公开道歉;

(四)诫勉谈话;

(五)通报批评;

(六)调整工作岗位;

(七)停职检查;

(八)劝其引咎辞职;

(九)责令辞职;

(十)免职。

前款问责方式,可以单处或者并处,并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和规定的程序办理。

被问责的情形构成违反党纪政纪应当追究纪律责任的,由市监察机关立案查处;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四章 问责程序

第十一条 通过以下方式反映有本办法第二章规定情形的,由市监察机关进行初步核实:

(一)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向市人民政府提出的附有相关证据材料的举报、控告、申诉;

(二)上级机关及其领导的指示、批示、建议和通报;

(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通过议案、提案等形式提出的意见、建议;

(四)市政府常务会议组成人员提出的问责建议;

(五)行政监察、政务督查、政府法制、审计、安全生产、信访、效能投诉等部门、单位在履行工作职责中提出的问责建议;

(六)司法机关提出的问责建议;

(七)新闻媒体和舆论监督部门曝光的违法违纪事实;

(八)通过其他方式反映的问责信息。

第十二条 经初步核实,反映情况存在的,市监察机关应组织市政府办公室、市人事局、市财政局、市审计局、市政府法制办等有关部门成立调查组进行调查。被调查的行政首长应当配合调查,调查组应当听取其陈述和申辩,并进行核实。

第十三条 调查组应在30个工作日内完成调查工作,并提交书面调查报告。情况复杂的,经过批准,可延长15个工作日。

调查报告,包括问责情形的具体事实、基本结论和问责建议。

第十四条 调查终结后,须采用本办法第十条第(一)至(五)项问责方式进行问责的,由市监察机关作出问责决定;须采用本办法第十条第(六)至(十)项问责方式进行问责的,由市监察机关提出意见,报市人民政府批准作出问责决定。

第十五条 问责决定书应当自作出问责决定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送达被问责行政首长及其单位,并告知被问责人享有申诉的权利。

问责情况应及时告知提出问责建议的有关单位或个人。

第十六条 被问责人对问责决定不服的,可自收到问责决定书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向作出问责决定的机关提出申诉。申诉期间,问责决定不停止执行。

第十七条 作出问责决定的行政机关收到被问责人的申诉后,应当组织相关部门按照规定程序进行复查或复核,并根据下列规定,在30个工作日内作出决定:

(一)问责认定事实清楚、证据确凿、问责方式适当的,维持原决定;

(二)问责认定事实清楚,但问责方式不当的,变更原决定;

(三)问责认定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撤销原决定,并在一定范围内澄清事实、恢复被问责人的名誉。

第十八条 对行政首长进行问责,法律、法规、规章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十九条 调查组成员与被调查的行政首长存在可能影响公正处理利害关系的,应当依法回避。

调查组成员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导致作出的调查结论与事实出现重大偏差,致使作出错误问责决定的,应当依照有关规定追究其责任。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条 县(市、区)人民政府对其所属单位以及乡(镇)人民政府对其所属单位行政首长进行问责,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二十一条 对全市各级党的机关、人大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及其所属机构,工青妇等人民团体的主要负责人(含主持工作的副职)问责,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二十二条 实行中央或省以下垂直管理的部门行政首长有本办法第二章所列情形之一的,市监察机关依据本办法进行调查,作出本办法第十条第(一)至(五)项问责决定,抄送主管机关;需作出本办法第十条第(六)至(十)项问责决定,由市人民政府书面提出建议,抄送主管机关。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二篇:广州市政府部门行政首长财经责任问责试行办法

广州市政府部门行政首长财经责任问责试行办法

第一条 为强化政府部门行政首长的财经责任,进一步规范政府部门的财经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规章,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市政府对市政府部门行政首长的财经责任进行问责,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市政府部门行政首长,是指市政府办公厅和市政府的工作部门、直属机构、直属事业单位、派出机构、临时机构的行政负责人(含主持工作的行政副职领导)。对独立行使行政和财务管理职能,单独编报预算的市属行政事业单位行政负责人的财经责任问责,按照本办法执行。

第四条 本办法所称问责,是指政府部门及其所属单位不遵守法律、法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的规定,损害公共利益或行政管理相对人合法权益,造成财经工作重大失误或恶劣影响的,由市政府依照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本办法追究该部门行政首长责任的行为。

第五条 问责应当坚持公正公平、权贵统一、过错与责任相适应、教育与惩戒相结合的原则。

第六条 在预算编制和执行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问责:

(一)编制部门预算时隐瞒本部门该取得的各项收入来源的;

(二)没有正当理由,不按要求上报部门预算编制的相关资料的;

(三)部门预算编制的资料不合法或提供虚假材料、数据,以骗取财政资金的;

(四)违反财政零余额账户管理规定,未经市财政局批准擅自将单位零余额账户的财政资金划入单位基本账户或其他资金账户的;

(五)专项支出项目的结余资金,未经市财政局同意擅自动用或不按规定上缴财政的;

(六)滞留、截留、挪用财政资金的;

(七)因虚列预算或无正当理由拖延,没有按进度完成预算的;

(八)办理决算时隐瞒收入、虚列支出,提供虚假决算信息的。

第七条 在财政收入征收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问责:

(一)未经法定程序擅自设立、改变财政收入项目或改变财政收入的征收范围、标准、对象和期限的;

(二)未经依法批准擅自停征、缓征、减征、免征财政收入的;

(三)未经依法批准擅自印制财政收入票据或违反规定使用财政收入票据的;

(四)隐瞒、截留、挪用、坐支、转移、私分财政收入的;

(五)不按时、不足额上缴财政收入的;

(六)违法委托其他单位或个人征收、代收财政收入的;

(七)不按法律、法规、规章和综合治税的规定配合征收机关,造成财政收入严重流失的。

第八条 在财政支出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问责:

(一)未经依法批准擅自扩大开支范围或改变支出项目、提高开支标准的;

(二)不按财政国库集中支付的规定申请和使用财政资金的;

(三)财政投资项目不按规定办理招投标、投资评审、财务决算或未经依法批准擅自超出投资预算的;

(四)违反统发工资补贴规定向干部职工发放现金或等价物的;

(五)虚报或瞒报绩效评价资料,绩效评价报告弄虚作假或绩效评价结果与绩效目标严重背离的。

第九条 在政府采购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问责:

(一)属于政府采购范围的项目,不依法实行政府采购的;

(二)属于集中采购目录的项目,不委托集中采购机构或委托不具备政府采购代理资格的中介机构办理的;

(三)属于公开招标或废标的项目,未经市财政局批准擅自改变采购方式的;

(四)在招标、竞争性谈判、询价方式采购中,不按规定程序开展采购活动,指定或变相指定供应商,非法干预、影响评审或改变、推翻评审结果的;

(五)无正当理由不在规定期限内确认招标、竞争性谈判、询价的结果并与中标、成交供应商签订政府采购合同的;

(六)无正当理由不履行政府采购合同的。

第十条 在会计工作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问责:

(一)未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造成严重损失的;

(二)任用的会计人员无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

(三)不依法设置会计账簿,私设会计账簿,随意变更会计处理方法,不按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编报财务会计报告的;

(四)自行或授意、指使、强令他人,伪造、变造或违规销毁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其他会计资料,提供虚假财务会计报告的;

(五)对依法履行职责、抵制会计违法行为的会计人员以降低工资待遇、处分等方式实行打击报复的。

第十一条 在财务管理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问责:

(一)内部财务制度不健全或不按规定办理财务事项,造成财政资金严重流失的;

(二)违法提供担保或贷款的;

(三)违反规定使用、骗取政府承贷或担保的外国政府贷款、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和赠款的;

(四)未经市财政局批准擅自设立银行账户的;

(五)私存私放财政资金和其他公款的。

第十二条 在行政事业单位固有资产管理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问责:

(一)不按规定程序和方式配置、使用和处置国有资产的;

(二)截留、挪用或不按规定上缴国有资产收益的;

(三)不按规定组织本部门固有资产的清查、登记、统计汇总、日常监督检查以及资产管理和使用情况的评价考核工作的。

第十三条 行政机关和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不按规定与所办经济实体和管理的直属企业脱钩的,应当问责。

第十四条 除本办法第六至第十三条外,有其他违反法律、法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规定,损害公共利益或行政管理相对人合法权益,造成财经工作重大失误或恶劣影响行为的,应当问责。

第十五条 问责采取下列方式:

(一)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追究责任方式;

(二)诚勉谈话;

(三)责令书面检查;

(四)扣发年终奖或其他奖金;

(五)通报批评;

(六)责令公开道歉;

(七)调整工作岗位;

(八)国家、省和市政府规定的其他追究责任方式。以上问责方式可单独适用或合并适用,并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本办法规定的程序和干部管理权限办理。

第十六条 财政、审计、监察机关在依法实施监督检查中,查实政府部门及其下属单位存在本办法第六至第十四条所列行为并有下列情形之一,且已作出检查处理决定的,由市财政局会同市审计局、监察局研究确定后,向市长提交检查报告并对被查部门的行政首长提出问责处理意见:

(一)一次查出的违法违规金额合计超过500万元的;

(二)两次以上(含两次)查出同类违法违规行为的金额累计超过500万元的;

(三)违法违规金额合计、累计低于500万,但性质特别恶劣的;

(四)拒不执行已生效的检查处理决定的。

市财政局、审计局、监察局对上款的问责处理意见未能达成一致,其中一方认为有必要的,可直接书面向市长提出对被查部门行政首长的问责处理意见并说明理由。

第十七条 市长、副市长可根据下列途径获得的信息,指定有关部门组成调查组,对政府部门行政首长所负的财经责任进行调查核实:

(一)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向市政府提出并附有相关证据材料的对政府部门及其行政首长的举报、控告和申诉;

(二)上级领导和机关作出要求问贵的指示、批示;

(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出的问责建议:

(四)司法机关提出的问责建议;

(五)新闻媒体反映的违法事实和问责建议;

(六)相关部门在工作检查或评议考核中,发现检查或考核对象有应予问贵的情形;

(七)其他途径获取的问责信息。

第十八条 调查组应当在30个工作日内核实相关情况和证据,向市长、副市长提交书面调查报告,并提出问责或不予问责的处理意见。案情复杂的,报经市长、副市长同意后,提交调查报告的期限可适当延长。

第十九条 调查组应当向被调查的行政首长送达调查通知书。被调查的行政首长和有关人员应当配合调查工作。

被调查的行政首长在接到调查通知书后,应当在7个工作日内对有关问题向调查组作出书面说明并提交相关证据。

被调查的行政首长阻挠、拒绝或干预调查组工作,使调查工作无法进行的,视为问贵的情形成立,调查组可向市长、副市长提出问责处理意见。

第二十条 经调查核实有关情况和证据后,调查组应当将认定的事实、拟提出的处理意见和依据,书面告知被调查的行政首长。被调查的行政首长对此有异议的,可在5个工作日内书面向调查组提出,调查组应予核实并将异议及核实结果列入调查报告。

第二十一条 市长、副市长接到监督检查机关的检查报告或调查组的调查报告后,认为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程序合法的,将检查报告、调查报告提交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并作出问责或不予问贵的决定;认为事实和证据不清楚、定性不准确的,责成监督检查机关或调查组重新调查上报。被检查、调查的行政首长可在审议检查报告、调查报告的市政府常务会议上陈述和申辩。

市政府常务会议作出问责或不予问责决定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由市政府办公厅以市政府名义向被检查、调查的行政首长送达问责决定书或不予问责决定书,并抄送有关部门。

第二十二条 被问贵的行政首长对问责决定不服的,应当在接到问责决定书之日起5个工作自内,书面向市政府提出申诉并提供相关证据。

被问责的行政首长逾期不向市政府提出申诉并提供相关证据的,问责决定书自期满之日起生效。

第二十三条 市政府接到被问责行政首长的申诉和相关证据后,应当另行组成复核小组,并书面告知问责决定书所抄送的有关部门。

复核小组应当在20个工作日内复核相关案情和证据,提交复核报告,由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并作出问责复核决定。案情复杂的,报经市长同意后,提交复核报告的期限可适当延长。

市政府常务会议作出问责复核决定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由市政府办公厅以市政府名义向被问责的行政首长送达问责复核决定书,并抄送有关部门。

问责复核决定书自送达之日起生效。问责复核决定改变问责决定的,以问责复核决定为准。

市政府可以在本市主要新闻媒体上公布已生效的问责决定或间责复核决定。

第二十四条 调查和复核实行回避制度。与被调查、问责的行政首长有利害关系的人员,不得担任调查组或复核小组成员。

第二十五条 不主持工作的政府部门行政副职领导对问责情形负有责任的,可以在向行政首长问责时,视其责任轻重一并问责。

被问责的行政副职领导可以单独或与被问责的行政首长一起,按本办法第二十二、二十三条规定向市政府提出申诉和进行复核。

第二十六条 法律、法规、规章对政府部门行政首长和行政副职领导追究责任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除向市政府提出申诉外被问责的行政首长和行政副职领导可以依照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通过其他途径申诉。

第二十七条 市财政局会同市审计局、监察局根据本办法制定实施细则。

第二十八条 市辖各区、县级市人民政府对所属部门行政首长的财经责任问责,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自2008年10月1日起施行,有效期5年。有效期届满根据实施情况依法评估修订。

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秘书处

2008年9月1日印发

第三篇:济宁市党政领导干部问责办法范文

济宁市党政领导干部问责办法(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巩固拓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强化对党政领导干部问责,促进全市党政领导干部依法履行职责,提高推进科学发展、转型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根据《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国务院《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等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党政领导干部问责,是指对领导干部违反法律、法规、规章和有关规定,不履行、不正确履行职责或履行职责不力,导致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或者造成不良影响的行为,进行责任追究的一种方式。

第三条本办法适用于各级党委、政府及其工作部门、单位(含其内设机构)的领导干部,各级党委、政府及其组织人事部门任命和管理的企事业单位的领导干部。

第四条对领导干部实施问责,坚持严格要求、实事求是,权责一致、惩教结合,依靠群众、公开公正,分级管理、依法有序的原则。

第二章问责情形

第五条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予以问责:

(一)违反政治纪律、政治规矩,对中央和省市委决策部署落实不力,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致使工作贻误或造成不良影响的;(二)违反组织原则、保密纪律,搞非组织活动、跑风漏气,造成不良影响的;(三)违反请示报告制度,该请示不请示,该汇报不汇报,造成不良影响的;

(四)编造、传播虚假消息,造成不良影响的;(五)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其他情形。

第六条作风不民主、决策失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予以问责:

(一)涉及本地、本部门经济社会发展,或者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或者专业性较强的重大决策事项,不按照规定程序进行可行性评估、合法性审查和论证、听证、公示、专家咨询、集体决策和报批的;

(二)个人或少数人擅自决定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事项、干部任免、项目安排和大额资金使用的;

(三)违规决定采取行政措施,引发群体性事件或者其他社会矛盾的;

(四)因决策失误,造成重复建设、资源浪费、人员伤亡、影响工程建设质量、破坏生态环境等问题的;

(五)作风不民主、决策失误的其他情形。

第七条不负责任、工作失职,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予以问责:

(一)因不负责任、工作失职引发群体性、突发性等重大事故、事件,或被新闻媒体曝光,造成不良影响的;

(二)对上级机关交办的重点工作消极应付,或面对急难险重任务不能有效应对,造成损失或不良影响的;

(三)对职责范围内的违纪违法行为应当发现没有发现,应当纠正而不纠正的;

(四)对群众反映带有明显问题线索的投诉、举报、申诉、控告,不按照规定调查处理,或者对群众反映的合理诉求应该解决而不解决,造成不良影响的;

(五)无正当理由不执行执纪执法机关、监督管理部门依纪依法作出的决定的;

(六)不负责任、工作失职的其他情形。

第八条监管不力、处置不当,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予以问责:

(一)因监管不力,发生重大事故、事件、案件,或者在较短时间内连续发生较大事故、事件、案件,造成损失或者不良影响的;

(二)对可能发生的事件苗头,排查不及时,预警控制不严密,监管处置不得力,致使群体性、个体极端性、突发性事件发生,造成损失或不良影响的;

(三)对已经发生的群体性、个体极端性、突发性事件应对不力,处置不当,导致事态恶化,造成损失或不良影响的;

(四)在发生自然灾害、重要疫情和其他不可抗力事件时,未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妥善处理,致使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受到不应有损害的;

(五)组织大型群众性活动,未采取有效安全防范措施和补救措施,致使发生安全事故,以及事故发生后处置不当的;

(六)对各级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微博、微信等媒体曝光的事件,处置不当造成不良影响的;

(七)监管不力、处置不当的其他情形。

第九条滥用职权、违法行政,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予以问责:

(一)制定、发布、实施与法律、法规、规章或上级政策规定相抵触的规范性文件、行政决定、命令的;

(二)在行政活动中,强令、授意实施违法行政行为,或不作为,引发群体性事件或其他重大事件的;(三)违法授权或委托其他组织或个人行使相关行政职权,或不依法对受委托者行使行政职权的行为进行监督,造成损失或不良影响的;

(四)在法定条件和标准外,增加条件或变更标准,造成损失或不良影响的;

(五)利用职权向行政管理相对人提出不合理要求,获取不正当利益的;

(六)违法行政,侵犯公民人身权、财产权等权益,造成国家赔偿或其他不良影响的;(七)滥用职权、违法行政的其他情形。

第十条办事拖拉、作风粗暴,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予以问责:

(一)对职责范围内应当办理的事项,故意刁难、拖着不办,或借机吃拿卡要的;

(二)对应当精简的行政审批事项、程序不精简,或要求限时办结的事项,未能在规定时限内完成的;

(三)在招商引资等活动中,跟进不及时、故意拖延,导致项目流失或影响招商引资等工作进程的;

(四)对应当由多个部门或跨区域共同办理的事项,主办部门(地区)不主动牵头协调,协办部门(地区)不积极支持配合,致使工作延误的;

(五)对下级请示汇报和群众合理诉求态度冷横,推托不办,造成不良影响的;

(六)办事拖拉、作风粗暴的其他情形。

第十一条欺上瞒下、弄虚作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予以问责:

(二)对应该报告的事项报告不全面、不及时、不真实,造成工作失误或不良影响的;(三)编报虚假数据、虚假成绩,欺骗上级机关和社会公众的;(四)瞒报、谎报、迟报公共突发事件、公共安全和生产安全责任事故、重要疫情或其他重要情况的;

(五)在监督检查中发现应当问责的问题线索,知情不报的;(六)欺上瞒下、弄虚作假的其他情形。

第十二条暗箱操作、逃避监督,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予以问责:

(一)不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等有关规定,该公开不公开,造成损失或不良影响的;

(二)在工程建设、政府采购、城乡规划、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等方面,按照规定应当公开而不公开,造成损失或不良影响的;

(三)不接受党组织、人大、政协、新闻舆论和人民群众监督,造成不良影响的;

(四)不配合纪检监察机关和财政、审计等监督部门履行职责的;

(五)暗箱操作、逃避监督的其他情形。

第十三条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党风廉政建设党委主体责任、纪委监督责任,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予以问责:

(一)对党风廉政建设工作重视不够,组织领导不力,贯彻落实上级精神不到位,致使本地、本部门、本系统发生严重违纪违法案件的;

(二)对发生在本地、本部门、本系统的严重违纪违法行为隐瞒不报、压案不查、包庇、袒护、纵容的;

(三)违反规定选拔任用干部,或者用人失察、失误造成不良影响的;

(四)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省、市委有关规定,以及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廉洁从政等规定,“四风”问题突出的;(五)对下级党委、纪委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监督责任指导不力,造成工作被动的;

(六)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党风廉政建设党委主体责任、纪委监督责任的其他情形。

第三章问责方式及适用

第十四条对党政领导干部进行问责的方式为:(一)诫勉谈话;(二)责令作出书面检查;(三)通报批评;(四)责令公开道歉;(五)停职检查;(六)调离岗位;(七)引咎辞职;(八)责令辞职;(九)免职。

以上问责方式可以单独使用或并用。

第十五条被问责的党政领导干部应当追究纪律责任的,依照有关规定给予党纪政纪处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第十六条根据被问责情形的情节、损害和影响决定问责方式。(一)情节较轻,损害和影响较小的,采用诫勉谈话、责令作出书面检查的方式问责;

(二)情节较重,损害和影响较大的,采用通报批评、责令公开道歉、停职检查、调离岗位的方式问责;

(三)情节严重,损害和影响重大的,采用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免职的方式问责。第十七条责任划分:

(一)领导干部在其职责范围内,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对造成的损失或后果起决定性作用的,承担直接责任;

(二)领导干部在其职责范围内,对直接主管的工作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对造成的损失或后果负直接领导责任的,承担主要领导责任;

(三)领导干部在其职责范围内,对应当管理或参与决定的工作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对造成的损失或后果负次要领导责任的,承担重要领导责任;

(四)二人以上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造成损失或不良影响的,按个人所起的作用确定责任;

(五)应当予以问责的事项由领导班子集体决策的,按照党政领导干部各自在集体决策中所起的作用和应负的责任分别问责;在集体决策过程中明确提出反对意见的领导班子成员,不予问责。

对党政领导干部进行问责,不因领导干部工作岗位或职务变动而免于追究。已退休但按照本办法规定应当问责的,仍须进行问责。

第十八条受到问责的党政领导干部,取消当年考核评优和评选各类先进的资格。

受到调离岗位问责的党政领导干部,一年内不得提拔。受到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免职问责的党政领导干部,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等相关规定执行。

第四章问责程序

第十九条对党政领导干部实行问责,按照干部管理权限进行。第二十条通过以下渠道反映有本办法第五条至第十三条规定情形的,由问责决定机关组成调查组进行调查核实:(一)党委、政府和上级机关及其领导的指示、批示和通报;

(二)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通过议案、提案等形式提出的意见建议;

(三)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等提出的意见建议;(四)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检举、控告、投诉;

(五)在处理重大事故事件、查办案件、审计、巡查、工作检查或工作目标考核中的意见建议;

(六)新闻媒体对有关事件的报道;(七)其他渠道反映的问责情形。

第二十一条调查组根据调查核实的情况认为应当问责的,向问责决定机关提出问责建议。由纪检监察机关、组织人事部门按照权限和程序实施问责。

第二十二条给予党政领导干部诫勉谈话、责令作出书面检查、通报批评等问责,问责决定机关可授权纪检监察机关或组织人事部门作出问责决定;给予责令公开道歉、停职检查、调离岗位、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免职等问责,由纪检监察机关、组织人事部门提出问责建议,报经问责决定机关作出问责决定。

第二十三条对于事实清楚、不需要进行问责调查的,问责决定机关可以直接作出问责决定。

第二十四条问责决定机关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对党政领导干部作出的问责决定,应当经领导班子集体讨论决定。

第二十五条对被问责的党政领导干部,纪检监察机关、组织人事部门与其谈话,促其认识错误,端正态度,办理相关手续。

第二十六条给予停职检查问责的,停职检查期结束后,问责决定机关可根据其认识情况和具体表现,作出重新担任其原任职务或调整其工作岗位的决定。

第二十七条给予引咎辞职问责的,被问责的党政领导干部应当自接到问责决定之日起15日内,提出书面辞职申请。应当引咎辞职而不提出辞职申请的,问责决定机关应当以责令辞职问责方式处理。

第二十八条给予责令辞职问责的,被问责的党政领导干部应当自接到问责决定之日起15日内,提出书面辞职申请。组织人事部门按照有关规定办理辞职手续。

党政领导干部受到责令辞职问责后拒不辞职的,问责决定机关应当以免职问责方式处理。

第二十九条给予免职问责的,组织人事部门应按照有关规定办理免职手续。

第三十条对经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领导干部,给予停职检查、调离岗位、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免职等问责的,按照法定程序办理。

第三十一条被问责的党政领导干部对问责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接到问责决定之日起15日内,向问责决定机关提出书面申诉。

第三十二条问责决定机关应自接到书面申诉之日起30日内,组织相关部门进行复查,并按照下列规定,作出申诉处理决定:

(一)问责认定事实清楚、证据确凿、问责方式适当的,维持原决定;

(二)问责认定事实基本清楚,但问责方式不当的,变更原决定;(三)问责认定事实不清楚、证据不确凿的,撤销原决定,并在一定范围内澄清事实、恢复名誉。

申诉处理决定应当以书面形式告知申诉人及其所在单位。第三十三条被问责的党政领导干部申诉期间,不停止问责决定的执行。

第三十四条与被调查的党政领导干部有利害关系、可能影响公正处理的调查组成员,应当依法回避。

第三十五条调查组成员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作出的调查结论与事实出现重大偏差,致使问责决定机关作出错误的问责决定,应当依照有关规定追究其责任,并撤销原问责决定。

第五章附则

第三十六条对全市各级人大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及其所属机构,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各民主党派、工商联的领导干部实行问责,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三十七条本办法由市纪委、市委组织部负责解释。第三十八条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2015年4月10日

第四篇:10广州市政府部门行政首长财经责任问责试行办法的通知

广州市政府部门行政首长财经责任问责试行办法的通知(穗府[2008]28号)

各区、县级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有关单位:

现将《广州市政府部门行政首长财经责任问责试行办法》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执行中遇到问题,请径向市财政局反映。广州市人民政府二00八年八月二十五日

广州市政府部门行政首长财经责任问责试行办法

第一条 为强化政府部门行政首长的财经责任,进一步规范政府部门的财经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规章,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市政府对市政府部门行政首长的财经责任进行问责,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市政府部门行政首长,是指市政府办公厅和市政府的工作部门、直属

机构、直属事业单位、派出机构、临时机构的行政负责人(含主持工作的行政副职领导)。对独立行使行政和财务管理职能,单独编报预算的市属行政事业单位行政负责人的财经责任问责,按照本办法执行。

第四条 本办法所称问责,是指政府部门及其所属单位不遵守法律、法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的规定,损害公共利益或行政管理相对人合法权益,造成财经工作重大失误或恶劣影响的,由市政府依照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本办法追究该部门行政首长责任的行为。

第五条 问责应当坚持公正公平、权贵统一、过错与责任相适应、教育与惩戒相结合的原则。

第六条 在预算编制和执行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问责:

(一)编制部门预算时隐瞒本部门该取得的各项收入来源的;

(二)没有正当理由,不按要求上报部门预算编制的相关资料的;

(三)部门预算编制的资料不合法或提供虚假材料、数据,以骗取财政资金的;

(四)违反财政零余额账户管理规定,未经市财政局批准擅自将单位零余额账户的财政资金划入单位基本账户或其他资金账户的;

(五)专项支出项目的结余资金,未经市财政局同意擅自动用或不按规定上缴财政的;

(六)滞留、截留、挪用财政资金的;

(七)因虚列预算或无正当理由拖延,没有按进度完成预算的;

(八)办理决算时隐瞒收入、虚列支出,提供虚假决算信息的。

第七条 在财政收入征收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问责:

(一)未经法定程序擅自设立、改变财政收入项目或改变财政收入的征收范围、标准、对象和期限的;

(二)未经依法批准擅自停征、缓征、减征、免征财政收入的;

(三)未经依法批准擅自印制财政收入票据或违反规定使用财政收入票据的;

(四)隐瞒、截留、挪用、坐支、转移、私分财政收入的;

(五)不按时、不足额上缴财政收入的;

(六)违法委托其他单位或个人征收、代收财政收入的;

(七)不按法律、法规、规章和综合治税的规定配合征收机关,造成财政收入严重流失的。

第八条 在财政支出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问责:

(一)未经依法批准擅自扩大开支范围或改变支出项目、提高开支标准的;

(二)不按财政国库集中支付的规定申请和使用财政资金的;

(三)财政投资项目不按规定办理招投标、投资评审、财务决算或未经依法批准擅自超出投资预算的;

(四)违反统发工资补贴规定向干部职工发放现金或等价物的;

(五)虚报或瞒报绩效评价资料,绩效评价报告弄虚作假或绩效评价结果与绩效目标严重背离的。

第九条 在政府采购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问责:

(一)属于政府采购范围的项目,不依法实行政府采购的;

(二)属于集中采购目录的项目,不委托集中采购机构或委托不具备政府采购代理资格的中介机构办理的;

(三)属于公开招标或废标的项目,未经市财政局批准擅自改变采购方式的;

(四)在招标、竞争性谈判、询价方式采购中,不按规定程序开展采购活动,指定或变相指定供应商,非法干预、影响评审或改变、推翻评审结果的;

(五)无正当理由不在规定期限内确认招标、竞争性谈判、询价的结果并与中标、成交供应商签订政府采购合同的;

(六)无正当理由不履行政府采购合同的。

第十条 在会计工作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问责:

(一)未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造成严重损失的;

(二)任用的会计人员无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

(三)不依法设置会计账簿,私设会计账簿,随意变更会计处理方法,不按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编报财务会计报告的;

(四)自行或授意、指使、强令他人,伪造、变造或违规销毁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其他会计资料,提供虚假财务会计报告的;

(五)对依法履行职责、抵制会计违法行为的会计人员以降低工资待遇、处分等方式实行打击报复的。

第十一条 在财务管理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问责:

(一)内部财务制度不健全或不按规定办理财务事项,造成财政资金严重流失的;

(二)违法提供担保或贷款的;

(三)违反规定使用、骗取政府承贷或担保的外国政府贷款、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和赠款的;

(四)未经市财政局批准擅自设立银行账户的;

(五)私存私放财政资金和其他公款的。

第十二条 在行政事业单位固有资产管理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问责:

(一)不按规定程序和方式配置、使用和处置国有资产的;

(二)截留、挪用或不按规定上缴国有资产收益的;

(三)不按规定组织本部门固有资产的清查、登记、统计汇总、日常监督检查以及资产管理和使用情况的评价考核工作的。

第十三条 行政机关和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不按规定与所办经济实体和管理的直属企业脱钩的,应当问责。

第十四条 除本办法第六至第十三条外,有其他违反法律、法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规定,损害公共利益或行政管理相对人合法权益,造成财经工作重大失误或恶劣影响行为的,应当问责。

第十五条 问责采取下列方式:

(一)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追究责任方式;

(二)诚勉谈话;

(三)责令书面检查;

(四)扣发年终奖或其他奖金;

(五)通报批评;

(六)责令公开道歉;

(七)调整工作岗位;

(八)国家、省和市政府规定的其他追究责任方式。以上问责方式可单独适用或合并适用,并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本办法规定的程序和干部管理权限办理。

第十六条 财政、审计、监察机关在依法实施监督检查中,查实政府部门及其下属单位存在本办法第六至第十四条所列行为并有下列情形之一,且已作出检查处理决定的,由市财政局会同市审计局、监察局研究确定后,向市长提交检查报告并对被查部门的行政首长提出问责处理意见:

(一)一次查出的违法违规金额合计超过500万元的;

(二)两次以上(含两次)查出同类违法违规行为的金额累计超过500万元的;

(三)违法违规金额合计、累计低于500万,但性质特别恶劣的;

(四)拒不执行已生效的检查处理决定的。

市财政局、审计局、监察局对上款的问责处理意见未能达成一致,其中一方认为有必要的,可直接书面向市长提出对被查部门行政首长的问责处理意见并说明理由。

第十七条 市长、副市长可根据下列途径获得的信息,指定有关部门组成调查组,对政府部门行政首长所负的财经责任进行调查核实:

(一)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向市政府提出并附有相关证据材料的对政府部门及其行政首长的举报、控告和申诉;

(二)上级领导和机关作出要求问贵的指示、批示;

(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出的问责建议:

(四)司法机关提出的问责建议;

(五)新闻媒体反映的违法事实和问责建议;

(六)相关部门在工作检查或评议考核中,发现检查或考核对象有应予问贵的情形;

(七)其他途径获取的问责信息。

第十八条 调查组应当在30个工作日内核实相关情况和证据,向市长、副市长提交书面调查报告,并提出问责或不予问责的处理意见。案情复杂的,报经市长、副市长同意后,提交调查报告的期限可适当延长。

第十九条 调查组应当向被调查的行政首长送达调查通知书。被调查的行政首长和有关人员应当配合调查工作。

被调查的行政首长在接到调查通知书后,应当在7个工作日内对有关问题向调查组作出书面说明并提交相关证据。

被调查的行政首长阻挠、拒绝或干预调查组工作,使调查工作无法进行的,视为问贵的情形成立,调查组可向市长、副市长提出问责处理意见。

第二十条 经调查核实有关情况和证据后,调查组应当将认定的事实、拟提出的处理意见和依据,书面告知被调查的行政首长。被调查的行政首长对此有异议的,可在5个工作日内书面向调查组提出,调查组应予核实并将异议及核实结果列入调查报告。

第二十一条 市长、副市长接到监督检查机关的检查报告或调查组的调查报告后,认为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程序合法的,将检查报告、调查报告提交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并作出问责或不予问贵的决定;认为事实和证据不清楚、定性不准确的,责成监督检查机关或调查组重新调查上报。

被检查、调查的行政首长可在审议检查报告、调查报告的市政府常务会议上陈述和申辩。

市政府常务会议作出问责或不予问责决定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由市政府办公厅以市政府名义向被检查、调查的行政首长送达问责决定书或不予问责决定书,并抄送有关部门。

第二十二条 被问贵的行政首长对问责决定不服的,应当在接到问责决定书之日起5个工作自内,书面向市政府提出申诉并提供相关证据。

被问责的行政首长逾期不向市政府提出申诉并提供相关证据的,问责决定书自期满之日起生效。

第二十三条 市政府接到被问责行政首长的申诉和相关证据后,应当另行组成复核小组,并书面告知问责决定书所抄送的有关部门。

复核小组应当在20个工作日内复核相关案情和证据,提交复核报告,由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并作出问责复核决定。案情复杂的,报经市长同意后,提交复核报告的期限可适当延长。

市政府常务会议作出问责复核决定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由市政府办公厅以市政府名义向被问责的行政首长送达问责复核决定书,并抄送有关部门。

问责复核决定书自送达之日起生效。问责复核决定改变问责决定的,以问责复核决定为准。

市政府可以在本市主要新闻媒体上公布已生效的问责决定或间责复核决定。

第二十四条 调查和复核实行回避制度。与被调查、问责的行政首长有利害关系的人员,不得担任调查组或复核小组成员。

第二十五条 不主持工作的政府部门行政副职领导对问责情形负有责任的,可以在向行政首长问责时,视其责任轻重一并问责。

被问责的行政副职领导可以单独或与被问责的行政首长一起,按本办法第二十二、二十三条规定向市政府提出申诉和进行复核。

第二十六条 法律、法规、规章对政府部门行政首长和行政副职领导追究责任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除向市政府提出申诉外被问责的行政首长和行政副职领导可以依照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通过其他途径申诉。

第二十七条 市财政局会同市审计局、监察局根据本办法制定实施细则。

第二十八条 市辖各区、县级市人民政府对所属部门行政首长的财经责任问责,参照本办

法执行。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自2008年10月1日起施行,有效期5年。有效期届满根据实施情况依法评估修订。

发布部门:广州市政府 发布日期:2008年08月25日 实施日期:2008年10月01日(地方法规)

第五篇:中国农业银行问责办法(试行)

附件:

中国农业银行问责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促进中国农业银行各级领导干部增强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履行职责,提高反腐倡廉建设水平,确保全行又好又快发展,结合中国农业银行(以下简称“本行”)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问责对象主要是主管部门负责人和领导班子成员。第三条

问责要坚持从严治行、实事求是,有错必问、无为必究,权责统一、分级问责,惩教结合、依法合规的原则。

第四条

受到问责的人员,根据责任轻重,需要追究纪律责任的,依照有关规定给予党纪、政纪处分;涉嫌犯罪的,移送公安、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第五条

问责原由是指下级行辖内发生经济案件、刑事案件,发生威胁人员安危、国有资产受到危害或损失的事故,发生造成社会不良影响的事件,因管理不到位,导致案件、事故、事件后果严重,影响全行声誉等情形时,上级行党委对下级行主管部门负责人或分管领导、主要领导进行问责。

第二章 问责的情形、方式及实施

第六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上级行党委对下级行主管部 门负责人、分管领导、主要领导进行问责:

(一)发生案件、事故、事件的问责。

1、本辖区发生重大案件、重大事故、重大事件,造成100万元(含)以上资金风险、损失或在社会上造成负面影响的;或在本辖内连续发生三起案件、事故、事件的;

2、对重大案件、事故、事件发生后,应采取措施而未采取,或采取措施不力,导致后果扩大,造成农业银行声誉受到损害的;

3、领导干部滥用职权,强令、授意、指使员工实施违法违规行为,或决策失误,引发重大事故或群体性事件,受到外部监管部门或地方党政批评的。

(二)管理中未尽职的问责。

4、由于决策失误,造成1000万元以上资金风险、损失,被监管部门限期整改的;

5、因管理松懈,致使市场竞争力弱化,在银行同业中的市场份额当年下降20%或连续两年下降的;不良资产余额当年上升10%或连续两年上升的;

6、违反干部选拔任用规定,导致用人失察、失误,受到外部监管部门批评或中央领导批示核查的;

7、搞虚假政绩、报表,业务发展失控,虚列费用、虚假招投标等,受到监管部门批评或停办业务的;

8、对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反映强烈,考核不称职的;

9、被媒体恶意炒作,造成社会不良影响的。

第七条

问责方式可根据案件、事故、事件性质,情节,资金风险、损失大小和应负的责任进行:

(一)首问主管部门负责人,再问分管行领导或主要行领导;

(二)问责可采取诫勉谈话,停职检查,引咎辞职,责令辞 职,免职。

第八条

问责的实施

(一)按照各管理部门工作职责,下级行主管条线发生第六条所列情景或行为的,由主管部门提出问责事由,向分管行领导起草问责建议报告后,报请党委或分管行领导审批。

(二)对主管部门负责人的问责,由上级行分管行领导负责;对领导干部的问责,由上级行党委书记、行长负责;党委书记、行长也可委托分管行领导负责;在问责时,要安排纪检监察部门适当人员参加。

(三)被问责人应在谈话一周内写出书面检查及整改措施,上交问责部门。

(四)被问责的上级主管部门要及时向同级纪检监察部门沟通问责谈话情况,问责谈话的有关资料由纪检监察部门留档。

第九条 具有本办法第六条所列情形,并且具有下列情节之一的,可以免于问责:

(一)经有权部门认定自查发现的案件、事故的;

(二)因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的;

(三)其他可免于问责情形的。

第十条 受到问责的人员,取消当年评优和评先资格; 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免职的领导干部,一年内不得重新担任与其原任职务或相当职务,但要安排适当相应的工作任务。

第三章 问责的程序

第十一条

案件、事故、事件发生后,上级行首先要对下级行主管部门负责人进行问责;待问责内容调查清楚,可根据被问 责情况,确定是否对下级行领导进行问责;性质严重的,上级行党委必须要向下级行行领导进行问责。

第十二条 问责前,主管部门应向分管行长或党委起草问责报告,经批准后方可实施。同时,要向问责人提供被问责内容和有关事实材料以及需要提供的其他材料。

第十三条 对主管部门负责人或领导干部实行问责,应制作问责决定。问责决定由纪检监察部门代党委或纪委草拟。

第十四条 问责决定做出前,应听取被问责的主管部门负责人或领导干部的陈述和申辩,并且记录在案;对其合理意见,应予以采纳。

第十五条 给予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免职的问责决定,必须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经领导班子集体讨论决定。问责决定,应归入其个人(人事)档案。其他问责方式的决定,应归入干部廉洁档案。

第十六条 问责决定应按照纪律处分决定的送达程序进行送达,送达由纪检监察部门执行。

第十七条 申诉。被问责人对问责有异议的,可自收到问责决定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向实施问责的行党委或纪检监察部门提出申诉。

受理申诉的部门应自受理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作出处理决定;情况复杂的,可以适当延长,但是延长时间不得超过30个工作日。

第十八条

被问责人申诉期间,不停止问责决定的执行。

第四章 附 则

第十九条

本办法由中国农业银行总行负责解释和修订。第二十条

本办法自下发之日起实施。总行此前施行的《中国农业银行案件问责实施办法(试行)》(农银发〔2004〕251号)同时废止。

下载济宁市行政首长问责试行办法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济宁市行政首长问责试行办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贵定县行政首长问责暂行办法[精选五篇]

    贵定县行政首长问责暂行办法第一章 总 则第一条 为了促进行政首长依法行政,强化责任,防止和减少行政错误或者过失,确保政令畅通,提高行政效能,建立勤政廉政、务实高效政府,根据《......

    北京市行政问责办法

    北京市行政问责办法 (送审稿)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行政问责范围 第三章 行政问责方式和适用 第四章 行政问责程序 第五章 行政问责救济 第六章 附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立......

    海南省行政首长问责暂行规定(共5篇)

    海南省人民政府令 第184号 海南省人民政府第三次全体(扩大)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省长 卫留成 二○○五年一月三十日 第一条 为了督促行政机关首长依法正确......

    如何看待首长问责[五篇]

    如何看待首长问责 ①推行行政首长问责制,体现了我国国家机构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和依法治国的原则。②推行行政首长问责制,强化了依法行政,规范了政府的行政行为,使政府严格依......

    黄骅市党政领导干部问责办法(试行)

    注:王书记已批示“择机上常委会议讨论”。 黄骅市党政领导干部问责办法(试行) (2010年4月7日) (讨论稿)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促进党政领导干部强化责任意识,正确履行职责,提高制......

    县公务人员问责办法(试行)

    县公务人员问责办法(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对公务人员的监督,增强制度执行力,提高工作效率,规范从政行为,根据《县领导干部问责办法》制定本办法。第二条公务人员问责是指公......

    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问责办法(试行)[精选合集]

    XX县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问责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对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管理和监督,提高行政效能和执行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关于......

    人事局行政问责办法实施细则(范文模版)

    第一章 总 则第一条 为规范干部职工问责工作,正确、及时地处理问责事项,根据《**县人事局关于实行干部职工问责制的决定》和《人事局行政问责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制定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