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李 玲
〔内容摘要〕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切实保障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教育权益,让更多的人享有优质教育的公平机会,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关键词〕 义务教育 均衡发展
〔作者介绍〕 六盘水市人民政府研究室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把以人为本提到战略指导思想的高度,强调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科学发展观有两个基本理念,一是以人为本,这是其本质或精神内涵;二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是其根本内容和方法论。用科学发展观来思考我市义务教育发展战略,就是要把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内涵和根本内容运用到教育发展的各个方面,促进教育为学习服务、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并实现教育自身的均衡、协调、优质发展。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起点和核心环节,也是以人为本的本质要求。没有教育机会的均等,就谈不上社会公平。近年来,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人民群众对教育机会、教育过程、教育质量和教育结果是否公平更加关注,对享受优质教育的愿望越来越强烈。面对我们这样一个农村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城市,依靠什么来实现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切实保障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教育权益,解决人民群众关注的教育热点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一、我市义务教育现状
自义务教育法施行以来,我市采取各种措施,普及义务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教学设施日趋改善,各类学校招生规模从小到大,师资力量从弱到强,基本普及初等义务教育,通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顺利通过了贵州省“普九”验收,“普九”人口覆盖率达100%。对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提高全民族素质,服务经济建设,促进社会和谐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
至2005年,全市共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1291所,教学点258个,在校学生583572人。其中,小学1085所,教学点258个,在校学生414051人;初中206所(含九年制学校72所),在校学生169521人。按学校性质分,公办小学980所,教学点246个,在校学生363981人,民办小学94所,教学点12个,在校学生25963人,企业办小学11所,在校学生24101人;公办初中157所(含九年制学校35所),在校学生149698人,民办初中24所(含九年制学校14所),在校学生6347人,企业办初中25所(含九年制学校23所),在校学生24107人。小学学校教职工15224人,其中专任教师14175人,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94.48%;初中学校教职工8659人,其中专任教师6640人,初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95.06%。小学学校教职工中,公办13045人,民办992人,企业办1187人;小学学校专任教师中,公办12242人,民办846人,企业办1087人。初中学校教职工中,公办7215人,民办314人,企业办2113人;初中学校专任教师中,公办6640人,民办222人,企业办832人。
小学校舍1247913平方米,生均3.01平方米,初中校舍69799平方米,生均4.12平方米。体育运动场(馆)面积达标的小学697所,达标率64.24%;体育器械配备达标的小学661所,达标率60.92%;音乐器械配备达标的小学618所,达标率56.96%;数学自然实验仪器达标的小学960所,达标率88.48%;建立校园网的小学45所,建立率4.1%。全市小学配备计算机5582台,平均742名小学生1台计算机,全市小学有图书2470886册,生均5.96册。体育运动场(馆)面积达标的初中153所,达标率74.27%;体育器械配备达标的初中163所,达标率79.13%;音乐器械配备达标的初中158所,达标率76.70%;美术器械配备达标的初中156所,达标率76.85%;理科实验仪器达标的初中172所,达标率84.73%;建立校园网的初中44所,建立率2.16%。全市初中配备计算机8923台,平均19名初中学生1台计算机,全市初中有图书1785101册,生均10.53册。
二、当前义务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市的义务教育虽然通过了“普九”验收,但现阶段我市义务教育还存在着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相适应的问题,义务教育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如学校布局不合理、教育投入不足、应试教育根深蒂固、城市流动人口子女就学难等。目前我市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是低水平、不全面和不巩固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布局出现新的不合理。随着人们生育意识的转变和计划生育政策的全面落实,人口自然增长率明显下降,适龄儿童相应减少,加上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等因素,造成城镇生源暴增、农村生源减少的局面。有些本应属于学位服务半径内的生源也纷纷向城镇学校迁移。如市中心区有的学校班额达到80人,而有的农村学校班额只有20人左右,由于班额少,学校无规模,管理水平低,教学质量差。
(二)教育经费严重不足。近几年来,各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逐年增长,为改善办学条件、确保教师工资和学校正常运转提供了基本保证。但不少学校教育公用经费存在缺口,教育经费增长幅度有限,有的学校还存在危房和欠债,一些地方教师工资还不能按时、足额发放。
(三)教育资源分配不尽合理,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学校之间的差距依然存在,一些地方和有的方面还有扩大趋势;目前,不少学校特别是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仍然很差,硬件设施不能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
(四)“普九”质量出现下降。有的学校对素质教育理解不全面,降低了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要求,中小学教育质量有所下降。中小学生辍学的情况时有发生,一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习负担较重,应试教育没有得到根本改观;二是部分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困难而辍学;四是在一些农村学校,部分学生因成绩差、跟不上,失去学习的兴趣,有的认为读书不如早点出来做工。有的老师说:“我们农村学校和教师已处于比较被动的局面。一个学生如果辍学了一段时间,即使动员回来,已很难赶上学习进度。学生今天一个辍学,明天一个复学,给班级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我们上门做家长和学生的工作,该说的都说了”。
(五)教师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部分教师素质不适应现代教育。一是部分教师教育观念仍然陈旧,应试教育没有得到根本改观,偏爱少数尖子学生,排斥后进生,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积极性,忽视对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二是用人机制不活,部分学校的教师数量不足,没有竞争机制,采取聘用的方式来补充师资不足,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很难发挥。三是教师队伍结构失衡。特别是农村学校,音、体、美和英语、信息技术教师短缺,影响了义务教育质量。
三、坚持以人为本,促进我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一项系统工程,更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从长远发展看,需要在区域之间(市域之间、县域之间和城乡之间)、区域内部的学校之间、不同群体之间,同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而从现实出发,当务之急是在区域内部,特别是在县域范围内,加快建立和完善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保障机制,率先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一)科学定位,调整学校布局,优化学校区域结构。市区教育的定位应放在全市城市发展的宏观背景下来认识。结合我市提出的发展大城市的战略,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必然会有大量的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作为核心区,市区发展的这种内在要求决定了教育的基础地位和支撑作用,教育构成了市区发展的新的生长点。市区教育的发展要坚持心人为本的理念,要科学规划学校布局,特别要在标准化、科学化、规范化上做文章。乡镇学校布局应结合发展规划进行统筹规划,重点要扩大乡镇所在地的初中和中心小学规模,以满足城镇适龄儿童入学的需要。乡村小学要实行多村联办,采取以教学点和寄宿小学相结合的布局模式,对偏远山区的低年级,可采取设复式教学点的办法解决。在优秀骨干教师的配备上,要向山区和边远地区倾斜,以增加边远山区群众的办学信心,减轻对城镇中心区学校的压力。只有在全局中定位,真正从大局出发,才能集聚资源、整合优势。
(二)加大教育投入,合理配置资源。从经费保障角度看,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需要根据不同地区的人均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制定义务教育学校的学生人均公用经费标准,以确保同一区域内部的学校之间获得大体相当的经费,实现义务教育经费的均衡配置。要增加政府投入,各级政府要确保对教育投入的逐年增长。在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上,一是应当特别注重对区域内部薄弱学校的扶持,通过设立薄弱学校建设专项资金,做到薄弱学校建设资金优先安排、重点保证,努力缩小义务教育学校之间的差距,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促进学校均衡发展,不得以任何名义将学校分为重点和非重点。二是要通过制定义务教育学校教职工工资标准,保证同一区域内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教职工享有大体相当的工资水平,是实现教师流动的重要保障。三是确保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确保农村中小学进一步发展所需的校舍、教学仪器、电教设备和图书资料所需经费的足额安排。四是加强经费的管理,充分发挥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
(三)搭建交互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在义务教育阶段,积极探索在社区范围内依托一所或几所办学质量较高的学校,联合周围的若干学校建立学区。学区有统一领导,在学区内学校之间实现资源共享,尤其是学区内学校的教师合理分配、流动,最大限度地保证学区内的每一所学校教育资源的均衡和共同发展。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必须进行教育手段的创新。通过搭建教育信息资源平台,为教师的备课与教学、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便利,以实现城市和乡村优质资源共享,使因需学习、因材施教变为现实。此外,还可以通过建立“城乡教育共同体”,使城区学校与农村学校建立起相互对应、相对固定的实体,促进城乡学校之间的联手合作。
(四)创新用人机制,努力提高教师素质。创立互换机制,鼓励教师流动,师资力量的均衡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最重要的环节。而实现教师队伍的均衡,必须推进教师交流制度的建立。结合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鼓励高等院校毕业生和其他优秀人才到贫困地区、农村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中小学任教。高等院校毕业生分配优先照顾农村学校、城市薄弱学校;城区教师评职和晋级时,应当具有在农村学校、城市薄弱学校任教的经历。在此基础上,逐步完善校长和教师定期相互轮岗、交流制度,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奠定重要的基础。切实解决农村合格教师紧缺与素质不高的问题。
(五)强化政府行为,完善监督评估。一是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促进学校均衡发展,学校与学校之间必须均衡,绝非某几所学校办学条件十分优越,而大多数学校条件平平。不得以任何名义将学校分为重点和非重点。对义务教育学校的设置按照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就近入学的原则作出明确规定,并定期对学校校舍安全进行检查。鉴于我市各地经济发展状况和教育发展水平的实际差异,应当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教育发展实际,制订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同时,加强对中小学标准化建设的监督评估,有效规范中小学的办学行为,使义务教育学校的校舍、设备和师资等条件大体相当。二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和完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监测制度,定期对辖区内义务教育学校间的差距进行监测和分析。逐步建立规范化、科学化和制度化的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监测评估体系和教学指导体系,逐步开展学生综合素质的试点工作,不断提高中小学的教育质量。三是各级政府要对加强办学困难学校建设、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负起责任,并将这项工作与政府主管行政领导的政绩考核挂钩。不仅要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列入政府主要责任考核内容,更重要的是通过建立完善政府问责制度,加大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力度。
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任重道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只要我们从教育投入、办学条件、教师资源、生源配置、贫困生救助等方面入手,从实践中及时发现问题,认真正视问题,切实解决问题,我市义务教育的巩固提高和均衡发展一定会迈上新的台阶。
第二篇:如何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 如何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对于当前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不公平问题,人们感受最直接、反映最强烈的,是义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义务教育作为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具有强制性、免费性和普及性,是最应体现教育公平的领域。抓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就抓住了促进教育公平的关键。
近年来,在推动义务教育全面普及的同时,党和政府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005年,教育部专门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把义务教育工作重心转到均衡发展上来。2006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将均衡发展纳入法制化轨道,强调各级政府的法定义务。《规划纲要》提出用10年左右的时间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的目标和一系列具体政策措施。
当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城乡、区域之间发展差距仍然较大,区域内校际之间资源配置不均衡,优质教育资源短缺、辐射面窄等。要以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为基本要求,以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内涵发展为重点,通过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到新水平。
一是“提质量”。在人人都有学上之后,人们对教育公平的关注主要体现在教育质量上。促进均衡发展要把提升质量作为根本,更加注重教育的内涵发展。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让学生从应试教育的重压下解放出来,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
二是“缩差距”。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后,城乡、区域间发展不均衡上升为义务教育的主要矛盾之一。促进均衡发展,就要大力加强对农村和中西部地区义务教育发展的支持。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和教师配置等方面向农村倾斜,尽快形成城乡同标准、一体化发展的格局。加大中央财政支持力度,完善对口支援制度,促进老少边穷地区义务教育发展。很多地方为此进行了积极探索,如成都积极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大力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广东省开展“千校扶千校”活动,组织发达地区1000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对口帮扶欠发达地区薄弱学校,收到良好效果。
三是“重配置”。合理配置资源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根本措施。陕西吴起县投入5亿多元统一全县建校标准,实现了办学条件均等化;安徽铜陵市鼓励教师跨校兼课、兼职,促进了高水平教师资源共享。要从硬件、软件等各方面促进区域内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取消设置重点校和重点班,统一学校公用经费和生均教育经费标准,加大薄弱学校改造力度。实行区域内教师和校长交流制度,加强薄弱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搭建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平台。
四是“建机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建立长效机制。要打破校际和城乡之间的分割,形成城乡和地区义务教育共同发展机制。认真总结一些地方探索的学区管理、集团化办学、农村九年一贯制、示范性高中和重点高中招生指标定向分配到初中等做法和经验,创新教育管理运行机制。强化督导评估,建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和激励机制。
还应注意的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是“削峰填谷”搞平均主义,更不是一个模式办学,千篇一律、千校一面。在大力扶助薄弱学校的同时,要鼓励优质学校继续办出水平、办出特色。
● 如何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难问题?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和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加快,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数量逐年增加,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也日益凸显。据统计,2009年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农民工随迁子女适龄人数达到997.1万人。如何给这些孩子一张安稳的书桌,让他们像城市的孩子一样接受义务教育,健康成长,是促进教育公平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
为解决这一问题,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重要举措。早在2001年,就明确提出了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依法保障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权利的“两为主”政策。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发文要求多渠道安排农民工子女就学,在入学条件等方面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2006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把接纳非户籍居住地上学的儿童纳入政府管理的范畴。2009年中央财政下拨20亿元,专项用于补充接收农民工子女的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公用经费和改善办学条件等。各地也纷纷出台政策,保障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经过这些努力,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农民工子女就读难的问题。但目前一些地方仍然存在公办学校入学“门槛高”、农民工子女学校教学质量低等问题。而且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加快,这一问题将更加突出。如何进一步解决好农民工随迁子女的上学问题呢?
强化流入地政府责任。广大农民工为流入地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流入地政府要切实负起责任,保障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将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当地教育发展规划,指导和督促公办中小学认真做好接收就学和教育教学工作。建立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将所需经费纳入地方财政保障范畴,对接收农民工子女人数较多的学校给予补助。制定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收费标准,做到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采取措施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农民工子女就学。
发挥公办学校主渠道作用。充分挖掘公办中小学潜力,合理调整和完善学校布局,新建、改扩建一批学校,尽可能多地接收农民工子女就学。降低入学门槛,简化入学手续,不得随意设置入学条件限制。对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要与当地学生在收费、管理等方面同等对待,不得违反国家规定加收借读费及其他任何费用。
扶持社会力量办学。农民工子女在短时期内完全进入公办学校就读还不太现实,必须进一步发挥民办农民工子女学校的作用。要将农民工子女学校纳入民办教育管理范畴,制定审批办法和设置标准,在办学场地、办学经费、师资培训、教育教学等方面给予支持和指导。加强对这类学校的督导工作,规范其办学行为,促进其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提高。
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解决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根本上要解决农民工的“身份”问题。2010年6月,广东省出台有关规定,实行农民工积分制入户城镇政策,只要积满60分,农民工就可以申请入户,其随迁子女就学问题也将得到有效解决。应逐步放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落户条件,逐步解决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吸纳有条件的农民工转为城镇居民,使其子女真正享受“同城待遇”。
此外,随着很多农民工子女开始进入高中阶段,他们接受“初中后教育”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由于借读费用昂贵、户籍障碍、高考政策限制,以及各地在教材、课程等方面的差异,使得他们在流入地接受高中教育难度更大。应研究制定农民工子女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让流入地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的大门也向他们敞开。
● 如何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上得起学?
2009年8月16日,来自四川广安的小张怀揣录取通知书,惴惴不安地来到中国科技大学新生报到处报到。刚出家门时还为学费发愁的小张马上安心了:在出示有关证明后,马上通过“绿色通道”顺利办好了入学手续。“不带一元钱,也可进校园”,为保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全国高校普遍建立了“绿色通道”制度,对经济困难学生一律先办理入学手续,再根据核实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予以资助。
“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是教育公平的重要体现,是切实保障全体人民特别是困难群体受教育权利的必然要求。由于各种原因,我国城乡还有一些学生家庭经济比较困难,这些孩子的上学问题一直牵动着党和政府的心。近年来,国家资助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在义务教育阶段,全面免除学杂费,为农村学生提供免费教科书,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寄宿生提供生活补助;在中等职业学校,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保障制度,国家助学金每年资助近1200万人,总资助面达在校生的90%,同时从2009年秋季学期起,对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除学费;在高等学校,建立健全国家奖助学金制度和国家助学贷款制度,每年资助约450万人,总资助面超过20%。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是国家对困难学生资助强度最大的制度安排,也是困难学生得到实惠最多、人民群众最满意的制度安排。要不断完善这一政策体系,把各项资助措施落到实处,确保每一个学生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无论哪个教育阶段,都不能让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上不起学。
扩大资助范围。资助范围要在现有基础上,向各个教育阶段、各级各类学校延伸。鼓励各地对家庭经济困难幼儿入园提供资助;推进把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纳入国家助学体系;逐步扩大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范围,在免除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学费基础上,将政策实施范围扩大到城市低收入家庭子女;完善研究生资助政策,设立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这样,就能逐步建立起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的全过程资助体系,实现“应保尽保”。
提高资助标准。由于国家财力有限,目前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标准还不高。要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加大资助力度,让这些孩子不仅上得起学,而且逐步上得好学。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改善学生营养状况。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财力状况,建立国家奖助学金标准动态调整机制。
落实资金保障。完善资助体系,资金投入是基础。中央和地方财政要足额安排应当负担的资金并及时拨付到位。省级政府要做好统筹协调,完善省对下转移支付制度,确保应承担的资金不折不扣地落实到位。高校和中等职业学校要从其事业收入中提取4%—6%的资金,用于助学。加强对各项资助经费的管理使用、审计监察,提高经费使用效益,把国家有限的财力用好。
动员社会力量。长期以来,社会力量在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学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希望工程实施20年来,募集资金超过56亿元,援建希望小学15900多所,资助失学孩子340多万名。要继续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崇文重教、扶危济困的文明风气,完善各项引导激励政策,形成社会各界关心教育、帮助困难家庭学生的良好氛围。
“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是全国亿万孩子的共同心愿;“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是党和政府的庄严承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在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让所有孩子都站在公平的起跑线上,让祖国的花朵共享一片蓝天的目标,必将逐步变为现实。
第三篇:如何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如何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对于当前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不公平问题,人们感受最直接、反映最强烈的,是义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义务教育作为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具有强制性、免费性和普及性,是最应体现教育公平的领域。抓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就抓住了促进教育公平的关键。
近年来,在推动义务教育全面普及的同时,党和政府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005年,教育部专门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把义务教育工作重心转到均衡发展上来。2006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将均衡发展纳入法制化轨道,强调各级政府的法定义务。《规划纲要》提出用10年左右的时间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的目标和一系列具体政策措施。
当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城乡、区域之间发展差距仍然较大,区域内校际之间资源配置不均衡,优质教育资源短缺、辐射面窄等。要以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为基本要求,以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内涵发展为重点,通过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到新水平。
一是“提质量”。在人人都有学上之后,人们对教育公平的关注主要体现在教育质量上。促进均衡发展要把提升质量作为根本,更加注重教育的内涵发展。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让学生从应试教育的重压下解放出来,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二是“缩差距”。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后,城乡、区域间发展不均衡上升为义务教育的主要矛盾之一。促进均衡发展,就要大力加强对农村和中西部地区义务教育发展的支持。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和教师配置等方面向农村倾斜,尽快形成城乡同标准、一体化发展的格局。加大中央财政支持力度,完善对口支援制度,促进老少边穷地区义务教育发展。很多地方为此进行了积极探索,如成都积极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大力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广东省开展“千校扶千校”活动,组织发达地区1000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对口帮扶欠发达地区薄弱学校,收到良好效果。
三是“重配置”。合理配置资源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根本措施。陕西吴起县投入5亿多元统一全县建校标准,实现了办学条件均等化;安徽铜陵市鼓励教师跨校兼课、兼职,促进了高水平教师资源共享。要从硬件、软件等各方面促进区域内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取消设置重点校和重点班,统一学校公用经费和生均教育经费标准,加大薄弱学校改造力度。实行区域内教师和校长交流制度,加强薄弱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搭建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平台。
四是“建机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建立长效机制。要打破校际和城乡之间的分割,形成城乡和地区义务教育共同发展机制。认真总结一些地方探索的学区管理、集团化办学、农村九年一贯制、示范性高中和重点高中招生指标定向分配到初中等做法和经验,创新教育管理运行机制。强化督导评估,建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和激励机制。
还应注意的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是“削峰填谷”搞平均主义,更不是一个模式办学,千篇一律、千校一面。在大力扶助薄弱学校的同时,要鼓励优质学校继续办出水平、办出特色。
第四篇:如何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如何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期待还不适应,特别是教育公平问题还很突出。据2009年年底的一项调查显示,56.5%的人认为存在教育不公问题。这反映了人们对教育公平问题的高度关注。人们对教育公平问题反映最强烈的,就是在接受教育尤其是优质教育的机会、接受教育的程度和质量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这种差异表现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校际之间以及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会让我们对此有直观、切身的感受。比如,“择校热”高温不降。比如,困难群体公平受教育机会尚未得到充分保障。再比如,不同地区考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不公平,部分地区学生入学机会偏少。这种现象多年来一直备受争议,由此引发的“高考移民”问题时有发生。
教育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解决好这些问题直接关系群众切身利益。对个人来讲,它关系每一个人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的一生;对整个社会来讲,直接影响社会公平正义,影响社会和谐稳定。正因为如此,教育公平问题才受到群众广泛关注。下面我将就如何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谈几点我的观点:
对于当前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不公平问题,人们感受最直接、反映最强烈的,是义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义务教育作为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具有强制性、免费性和普及性,是最应体现教育公平的领域。抓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就抓住了促进教育公平的关键。
近年来,在推动义务教育全面普及的同时,党和政府积极推进义
务教育均衡发展。2005年,教育部专门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把义务教育工作重心转到均衡发展上来。2006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将均衡发展纳入法制化轨道,强调各级政府的法定义务。《规划纲要》提出用10年左右的时间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的目标和一系列具体政策措施。
当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城乡、区域之间发展差距仍然较大,区域内校际之间资源配置不均衡,优质教育资源短缺、辐射面窄等。要以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为基本要求,以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内涵发展为重点,通过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到新水平。一是“提质量”。在人人都有学上之后,人们对教育公平的关注主要体现在教育质量上。促进均衡发展要把提升质量作为根本,更加注重教育的内涵发展。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让学生从应试教育的重压下解放出来,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
二是“缩差距”。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后,城乡、区域间发展不均衡上升为义务教育的主要矛盾之一。促进均衡发展,就要大力加强对农村和中西部地区义务教育发展的支持。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和教师配置等方面向农村倾斜,尽快形成城乡同标准、一体化发展的格局。加大中央财政支持力度,完善对口支援制度,促进老少边
穷地区义务教育发展。很多地方为此进行了积极探索,如成都积极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大力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广东省开展“千校扶千校”活动,组织发达地区1000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对口帮扶欠发达地区薄弱学校,收到良好效果。
三是“重配置”。合理配置资源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根本措施。陕西吴起县投入5亿多元统一全县建校标准,实现了办学条件均等化;安徽铜陵市鼓励教师跨校兼课、兼职,促进了高水平教师资源共享。要从硬件、软件等各方面促进区域内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取消设置重点校和重点班,统一学校公用经费和生均教育经费标准,加大薄弱学校改造力度。实行区域内教师和校长交流制度,加强薄弱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搭建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平台。
四是“建机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建立长效机制。要打破校际和城乡之间的分割,形成城乡和地区义务教育共同发展机制。认真总结一些地方探索的学区管理、集团化办学、农村九年一贯制、示范性高中和重点高中招生指标定向分配到初中等做法和经验,创新教育管理运行机制。强化督导评估,建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和激励机制。
还应注意的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是“削峰填谷”搞平均主义,更不是一个模式办学,千篇一律、千校一面。在大力扶助薄弱学校的同时,要鼓励优质学校继续办出水平、办出特色。
意识到了危机就有希望带来转机,教育改革只能沿着正确的方向一步
步前进,要着眼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着眼于国家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坚定信念,不畏艰难,从最核心的矛盾入手,相信教育公平问题一定会得到妥善解决的。
第五篇:如何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大家谈
茅箭区二堰小学 谢平
一、如何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对于当前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不公平问题,人们感受最直接、反映最强烈的,是义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义务教育作为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具有强制性、免费性和普及性,是最应体现教育公平的领域。抓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就抓住了促进教育公平的关键。
近年来,在推动义务教育全面普及的同时,党和政府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用10年左右的时间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的目标和一系列具体政策措施。
当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城乡、区域之间发展差距仍然较大,区域内校际之间资源配置不均衡,优质教育资源短缺、辐射面窄等。要以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为基本要求,以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内涵发展为重点,通过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到新水平。
一是“提质量”。在人人都有学上之后,人们对教育公平的关注主要体现在教育质量上。促进均衡发展要把提升质量作为根本,更加注重教育的内涵发展。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让学生从应试教育的重压下解放出来,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
二是“缩差距”。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后,城乡、区域间发展不均衡上升为义务教育的主要矛盾之一。促进均衡发展,就要大力加强对农村和中西部地区义务教育发展的支持。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和教师配置等方面向农村倾斜,尽快形成城乡同标准、一体化发展的格局.湖北省开展对口帮扶活动,收到良好效果。
三是“重配置”。合理配置资源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根本措施。要从硬件、软件等各方面促进区域内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取消设置重点校和重点班,统一学校公用经费和生均教育经费标准,加大薄弱学校改造力度。实行区域内教师和校长交流制度,加强薄弱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搭建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平台。
四是“建机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建立长效机制。要打破校际和城乡之间的分割,形成城乡和地区义务教育共同发展机制。强化督导评估,建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和激励机制。
二、如何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难问题?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和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加快,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数量逐年增加,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也日益凸显。如何给这些孩子一张安稳的书桌,让他们像城市的孩子一样接受义务教育,健康成长,是促进教育公平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
为解决这一问题,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重要举措。专项用于补充接收农民工子女的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公用经费和改善办学条件等。各地也纷纷出台政策,保障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经过这些努力,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农民工子女就读难的问题。但目前一些地方仍然存在公办学校入学“门槛高”、农民工子女学校教学质量低等问题。而且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加快,这一问题将更加突出。如何进一步解决好农民工随迁子女的上学问题呢?
发挥公办学校主渠道作用。充分挖掘公办中小学潜力,合理调整和完善学校布局,新建、改扩建一批学校,尽可能多地接收农民工子女就学。降低入学门槛,简化入学手续,不得随意设置入学条件限制。对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要与当地学生在收费、管理等方面同等对待,不得违反国家规定加收借读费及其他任何费用。
扶持社会力量办学。农民工子女在短时期内完全进入公办学校就读还不太现实,必须进一步发挥民办农民工子女学校的作用。要将农民工子女学校纳入民办教育管理范畴,制 定审批办法和设置标准,在办学场地、办学经费、师资培训、教育教学等方面给予支持和指导。
三、如何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上得起学?
“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是教育公平的重要体现,是切实保障全体人民特别是困难群体受教育权利的必然要求。近年来,国家资助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在义务教育阶段,全面免除学杂费,为农村学生提供免费教科书,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寄宿生提供生活补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是国家对困难学生资助强度最大的制度安排,也是困难学生得到实惠最多、人民群众最满意的制度安排。要不断完善这一政策体系,把各项资助措施落到实处,确保每一个学生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无论哪个教育阶段,都不能让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上不起学。
“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是全国亿万孩子的共同心愿;“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是党和政府的庄严承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在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让所有孩子都站在公平的起跑线上,让祖国的花朵共享一片蓝天的目标,必将逐步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