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电子银行承兑汇票业务风险及防控
电子商业汇票业务风险及防控浅析(原创)
肖海林
票据市场的2016年注定是一个不平静的年份:1月22日,农行北京分行爆发39.15亿元票据案件;农行票据案件还未平息,1月29日,又爆出中信银行兰州分行9.69亿元的票据案件;4月8日,天津银行发布公告称发生一起涉及金额7.86亿元的票据案件。短时间内票据大案要案的频发,将纸质票据及纸票风险推上了风口浪尖。一时间,各行均将票据业务的全面自查、检查及风险防控当成全行首要任务。推行多年但承兑规模占比偏低的电子商业汇票逐步进入大家的视野。
何为电子商业汇票,是指由出票人以数据电文形式制作,委托付款人在指定日期无条件支付确定金额给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电子商业汇票依托电子商业汇票系统而存在。
电子商业汇票系统(简称ECDS)是由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建立的,依托网络和计算机技术,接收、登记、转发电子商业汇票数据电文,提供与电子商业汇票货币给付、资金起算行为相关服务并提供纸质商业汇票登记查询和商业汇票公开报价服务的综合性业务处理平台。
相比纸质票据,电子商业汇票在风险防控方面具有更多的优势。
通常,票据业务风险主要包括假票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和道德风险。
一、假票风险
假票主要有克隆票、伪造票和变造票三种。纸票是以纸质介质存在,纸质票据的假票就不可避免的存在。而电子商业汇票是以数据电文形式制作,并登记存储于ECDS中,所以电子商业汇票不存在假票风险。
二、市场风险与道德风险
市场风险包括利率风险和政策风险。利率风险是指票据市场利率变动的不确定性给商业银行的票据运营带来损失的可能性。政策风险是指票据市场政策发生重大变化或重要举措、法规出台,主要包括反向性政策风险和突变性政策风险。
道德风险是指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在最大限度的增进自身效用时做出不利于他人的行动。俗称“损人利己”。
无论是纸票还是电票,都无法完全回避因市场变动带来的利率风险及因“损人利己”带来的道德风险。
三、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操作过程、人员、系统或外部事件而导致的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比如书写错误、背书不连续、重复背书、印章加盖不清晰或不规范等。但对于电子商业汇票,因为是电子签章,所以不存在印章加盖不清晰或不规范的操作风险。相较于其他操作风险,笔者以为,券款对付是电子商业汇票最大的操作风险源。
券款对付,简称DVP(Delivery Versus Payment),是指在结算日债券交割与资金支付同步进行并互为约束条件的一种结算方式。
股票可以通过上证所、深交所实现券款对付,债券可以在中债登和上清所实现托管和清算,而票据却无法实现。虽然ECDS系统设计中有“线上”、“线下”清算功能,但目前无论是哪种清算方式,都必须是通过手动点击“确定”才能实现资金的划付。
这就是电子商业汇票操作风险产生的源泉之一。体现在电子商业汇票中就是“先背书还是先打款”孰先孰后的问题。如果先背书,万一后手延迟打款甚至不打款怎么办?如果先打款,一旦前手不背书怎么办?大部分电票“款打飞”的诈骗案件无不集中体现在“先背书还是先打款”的悖论上。
当然,如果票据是在企银之间和银行同业间进行流转,那么DVP的风险体现并不明显,因为有各家银行的信用在担保。但当票据是在企业与企业之间背书转让,那么DVP风险就是各家企业都不愿意触碰的雷区。
针对电子商业汇票及系统出现的风险,人民银行也采取了相应的处理措施,比如:对接入ECDS系统的各家商业银行有可靠性、安全性、故障恢复和重启能力、数据存档和审计追踪的要求和安全运营措施及应急方案,及针对电子商业汇票业务的相应制度和办法;同时在ECDS系统中设置加密加押、权限控制、节点控制、异地灾备和病毒防范等措施;
但对于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背书流转,为防范DVP风险,通常建议企业,在具有真实贸易背景或债权债务关系的前提下:
第一,如果为首次交易客户,尽量选择之前纸票合作过的优质客户进行电子商业汇票业务交易;
第二,如果为首次交易电子商业汇票,尽量选择同城的交易对手; 第三,交易电子商业汇票,如能掌握对付开户行的网银相较更为稳妥。风险无处不在,积极防范风险,责任意识不可或缺。
第二篇:浅析银行柜面业务操作风险防控
浅析银行柜面业务操作风险防控
银行,从诞生那日起,便伴随着风险存在。可以毫不夸张的说,管理银行就是管理风险。按照属性和性质,银行的风险可以分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而针对于柜面业务来说,最为常见的是操作性风险。
根据前面介绍的风险分析的方法,柜面业务的操作风险控制应依次依照下面程序来完成:风险辨识、风险估计、风险评价、风险对策。
首先是,柜面业务的操作风险辨识。柜面业务多而细,而造成柜面操作风险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操作失误型,操作失误是指员工在业务操作执、传递和流程管理中由于责任心不强、专业技术不过关以及偶然失误等原因导致的前台业务操作风险事件。如逆流成或未按流程办理业务、录入数据有误等,此类风险事件会给银行带来一定损失。这类风险事件通过事中、事后控制能够及时发现纠正。
二、主观违规型,主观违规是指员工在熟知流程或制度规定的前提下随意简化操作流程等违规行为。这类风险事件数量不多,但也带来了一定的风险。如违反实名制的相关规定,为客户办理大额存款业务,以及在业务操作中当与服务存在矛盾时,一时无法解决而发生不合规的做法。
三、内部欺诈型,内部欺诈主要由于内部员工本身的道德缺失,价值取向失误等原因放弃有关法规以满足自己的需要。这类风险较之前两者性质恶劣,影响力大,危害性强,损失较重。
四、外部欺诈型,显而易见,外部欺诈就表示员工在办理业务过程中被客户利用,给银行带来风险。这类事件容易出现在会计岗位,并且一旦发生损失巨大。
五、技术风险型,技术风险主要指设备配置、操作系统等硬件软件设施存在漏洞从而引发的风险事件。
银行的风险和利润是同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彼此不能分离。所以在对柜面业务存在的操作风险进行辨别之后,就要对这类风险进行风险估计及评价。柜面业务操作风险,属于银行可控范围内的内生风险。从有记录的损失事件数目和金额分布地区来看,操作风险不一定只发生在经济发达的分支机构所在地区,但肯定会发生在管理薄弱、风险控制意识不强的网点。
一、人员问题。首先,实际在岗员工数量与业务量不匹配,导致“操作疲劳”,对风险事项的识别能力下降。其次,人员流动频繁,新员工素质不适应业务要求。
二、管理问题。若内部管理者短时间内频繁轮岗,那么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沟通了解就会成为薄弱环节,难以达到良好的合作效果。又或者约束和鼓励机制不健全,柜面员工考核办法不科学。商业银行在经过转型后,更重视规模指标和进度指标,重心从服务转移到营销,这种导向必将造成柜员把主要精力用于营销而忽视业务质量,潜在风险日渐积累。
三、规定制度执行力度问题。有法不依,那么法规制度将形同虚设,执行力度不同也会带来业务办理上的困难。
在识别出柜面业务的风险点并进行了相关评估之后,我们就应采取相应的对策,以将该风险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
首先,健全风险管理机制,为防范操作风险提供保障。首先,要建立良好的风险防控文化氛围,要求思想上认识到位。从学习文件、制度、规程入手,提高柜员遵章守纪意识、规范操作意识,以强化“账务核算、内控管理”以无小事的思想为切入点,为做好柜面业务核算工作奠定了良好思想基础。高层人员要以身作则,积极培育柜员养成主动合规的思想习惯,从思想上形成合力,在行动上付诸实施。
要以科学发展为指引,树立健康经营理念。正确认识内控机制的重要性,加强员工职业道德培养和警示教育,提高内控与员工的价值关联度,切实防范员工因道德风险引发的违规、违法行为。加强对员工综合业务素质的培训,加快知识更新,尤其要提高一线操作人员和重要岗位人员的业务技能和水平,使他们能熟练掌握柜面业务操作规范及流程。坚决杜绝精神不集中,办理业务时候心不在焉、一边录入一边打电话或是与同事聊天等工作中的陋习通过培育金融企业合规文化,营造良好的内控文化氛围,并通过教育与管理、激励与约束相结合,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还使人的自觉行为与制度对人的约束有机结合,也有助于防范道德风险。同时正确处理业务发展与风险管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牢固树立先规范、后发展的经营理念,严禁违规办理业务。养成按照规章制度要求办事的习惯,杜绝有章不循、违规操作的现象,对前台柜员倡导“零错率”操作文化。其次,对柜台的业务操作要进行全流程的监督控制,要求检查中整改到位。对各级行检查发现的问题,明确专人及时进行落实整改。同时,利用晨会的形式点评上日工作情况,采取表扬与批评相结合、奖励与处罚相结合的方法,达到减少差错、提高柜面业务核算质量的目的,对柜面业务办理的全过程要实行事前、事中、事后监督,即:事前监督——受理业务时,临柜人员要对业务的合法性、真实性、手续完整性及数据准确性进行认真审查;事中监督——对会计处理的凭证、帐表内容和数据进行复核,对经办的一切帐、簿、证、据、表要进行逐笔审查和复核,未经复核的支款凭证不得付款,报表不得上报、单证不得签发。事后监督——对已经处理过的会计帐务实行再核对,必须保证所有柜员的业务操作均须有人在事后进行序时的不间断审查,检查中对重要业务的处理过程包括柜员流水中的授权授信特殊业务进行重点监督,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加强监督检查职责,使员工之间真正的做到自查互查有机结合,提高员工的自觉性。
最后,还要制定规范科学、严密完善的内控机制,要求制度上落实到位。从增强柜员制度意识、执行意识入手,细化分工,明确界定岗位分工与责任,强化柜员业务操作的准确性和规范性,促使柜员认真、有序办理每笔业务,构筑起业务操作第一道防线,如岗位责任制、复核制度、审批授权制度等,将内部岗位进行职责细分,不同岗位职责分配要合理、科学,体现相互制约的目标,使每个员工在其岗,明其责,每一岗位必须对内控措施的落实承担责任,从而形成完善的岗位责任体系。
柜面业务的操作风险是当前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把它消灭在萌芽状态,实现“零差错,零违规”的目标,就要求每一个涉及柜面业务的员工必须对柜面业务的操作风险有一个整体上的认识,做好银行柜面业务风险的事前、事中、事后控制,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银行各项规章制度的约束,而是要积极主动地去认识该风险的危害性,从自身做起来防范该风险的发生,从而才能实现这一目标。
第三篇:浅析银行柜面业务操作风险防控
浅析银行柜面业务操作风险防控
银行,从诞生那日起,便伴随着风险存在。可以毫不夸张的说,管理银行就是管理风险。按照属性和性质,银行的风险可以分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国家风险、声誉风险以及犯罪风险。而针对于柜面业务来说,最为常见的是操作性风险。
关键词:柜面业务 风险防控
柜面业务操作风险是指银行柜台为客户办理账户开销、现金存取、支付结算等业务过程中,由于风险控制失效使银行或客户资金遭受损失的风险。各银行网点的柜面直接与总行的计算机终端进行数据交换,直接与客户沟通,因此,如果银行各网点的柜面出现重大操作差错,如帐实不符,凭证丢失等,后果都是不可设想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柜面业务是银行的高风险业务之一,必须严格控制。下面我们运用经济学中的风险分析法谈谈银行柜面业务的操作风险该如何控制。运用风险分析法对银行柜面业务的操作风险进行分析,将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银行柜面业务的操作风险,做好柜面业务风险的事前、事中、事后控制,从而将该风险降至最低。
在经济学中,风险是指一种动态行为,指对经济主体的双重影响,即蒙受损失和获取收益的可能性。风险分析一般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即风险辨识、风险估计、风险评价和风险对策,其中风险辨识属于事前控制、风险估计和风险评价则属于事中控制,而风险对策则涵盖了这三个方面的内容。
风险辨识是首先找出风险所在,再进一步找出产生风险的根源。风险的产生虽然是随机的,但是每个随机的风险因素在概率统计上是服从一定分布,因此,在风险估计阶段通常采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使用概率统计的方法和计量模型)来研究总体风险的大小。在风险的评价阶段根据计算出来的风险大小,然后结合决策者或评价者的偏好,作出风险是大或是小的结论。在完成以上工作后,就是风险的对策。对于高风险因素,其对策是要有相应的应急计划,对于低风险的因素则可以给予关注。
根据前面介绍的风险分析的方法,柜面业务的操作风险控制应依次依照下面程序来完成:风险辨识、风险估计、风险评价、风险对策。
首先是,柜面业务的操作风险辨识。柜面业务多而细,而造成柜面操作风险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操作失误型,操作失误是指员工在业务操作执、传递和流程管理中由于责任心不强、专业技术不过关以及偶然失误等原因导致的前台业务操作风险事件。如逆流成或未按流程办理业务、录入数据有误等,此类风险事件会给银行带来一定损失。这类风险事件通过事中、事后控制能够及时发现纠正。
二、主观违规型,主观违规是指员工在熟知流程或制度规定的前提下随意简化操作流程等违规行为。这类风险事件数量不多,但也带来了一定的风险。如违反实名制的相关规定,为客户办理大额存款业务,以及在业务操作中当与服务存在矛盾时,一时无法解决而发生不合规的做法。
三、内部欺诈型,内部欺诈主要由于内部员工本身的道德缺失,价值取向失误等原因放弃有关法规以满足自己的需要。这类风险较之前两者性质恶劣,影响力大,危害性强,损失较重。
四、外部欺诈型,显而易见,外部欺诈就表示员工在办理业务过程中被客户利用,给银行带来风险。这类事件容易出现在会计岗位,并且一旦发生损失巨大。
五、技术风险型,技术风险主要指设备配置、操作系统等硬件软件设施存在漏洞从而引发的风险事件。银行的风险和利润是同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彼此不能分离。所以在对柜面业务存在的操作风险进行辨别之后,就要对这类风险进行风险估计及评价。柜面业务操作风险,属于银行可控范围内的内生风险。从有记录的损失事件数目和金额分布地区来看,操作风险不一定只发生在经济发达的分支机构所在地区,但肯定会发生在管理薄弱、风险控制意识不强的网点。
一、人员问题。首先,实际在岗员工数量与业务量不匹配,导致“操作疲劳”,对风险事项的识别能力下降。其次,人员流动频繁,新员工素质不适应业务要求。
二、管理问题。若内部管理者短时间内频繁轮岗,那么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沟通了解就会成为薄弱环节,难以达到良好的合作效果。又或者约束和鼓励机制不健全,柜面员工考核办法不科学。商业银行在经过转型后,更重视规模指标和进度指标,重心从服务转移到营销,这种导向必将造成柜员把主要精力用于营销而忽视业务质量,潜在风险日渐积累。
三、规定制度执行力度问题。有法不依,那么法规制度将形同虚设,执行力度不同也会带来业务办理上的困难。
在识别出柜面业务的风险点并进行了相关评估之后,我们就应采取相应的对策,以将该风险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
首先,健全风险管理机制,为防范操作风险提供保障。
1、通过建立健全柜面业务考核评价系统,对网点、柜员的柜面风险防控管理、风险防范措施和效果进行及时的跟踪考核,把柜员的业务量、营销业绩与风险管理水平作为对柜员综合考评的依据,并与柜员的个人奖励和岗位提升挂钩。
2、加大对差错率搞网点的业务指导力度,有针对性的提出指导意见,并且通过网点之间的经验交流互相学习,以逐步提高差错率搞网点的核算质量。
3、强化柜面风险管理工作,对柜
面岗位设置和人员配置进行合理的安排,严格要求不相容岗位职责相互分离。
4、加强监督检查职责,使员工之间真正的做到自查互查有机结合,提高员工的自觉性。
其次,提高重视程度、加强教育培训,提升风险防控能力。
1、高度重视柜面业务风险的防范。基层网点负责人应该加强铝制,在日常工作中药严格管理,定期抽查录像,是各项规章制度邮箱落实,是违规行为得到及时纠正和制止。
2、深入开展内控合规教育,提高员工风险防控意识。认真组织学习各项规章制度,坚决杜绝已习惯代替制度,以感情代替规章的,一心人代替纪律的陋习,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理业务,不断强化员工风险防控意识,从思想、经营理念、全面风险管理、职业道德和行为习惯上培育良好的风险控制文化,形成一种风险管理人人有责的内控氛围。
3、积极关注外部风险欺诈事件,提高风险防控技能。积极关注外部风险事件新特征、新动向,总结防范经验与措施,提出防范要点和手段。通过加强培训、风险提示等方式,提高一线员工自我保护意识和防线防范技能,有效抵御外部欺诈风险。
最后,加大电子银行退刚力度,转移柜面操作风险。电子银行产品的特性决定了其具有转移柜面业务操作风险功能。加大电子银行推广力度,可以减少柜面业务操作风险的发生,自然,电子银行的签约也要注意风险防控。
柜面业务的操作风险是当前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把它消灭在萌芽状态,实现“零差错,零违规”的目标,就要求每一个涉及柜面业务的员工必须对柜面业务的操作风险有一个整体上的认识,做好银行柜面业务风险的事前、事中、事后控制,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银行各项规章制度的约束,而是要积极主动地去认识该风险的危害性,从自身做起来防范该风险的发生,从而才能实现这一目标。
第四篇:银行风险防控
对权力的有效制衡是预防金融机构内部人员违法违规的重要手段。农村金融机构要通过完善制度,不给违法违规人员留下可乘之机。如可以引入管理人员权利制衡机制,使管理人员的个体行为处于整个管理层的制约之下,防止权力的滥用;明确岗位责任并签订廉政保证书,规范管理人员的职务行为;坚持信贷审贷分离,采取大额贷款审批人员交纳风险金的做法,从操作环节上防止违规放贷,杜绝以权谋私行为;坚持岗位轮换制,及时发现问题和隐患;严格执行重要物品保管使用制度。
加大对内部人员违法违规的处罚力度是杜绝金融机构内部风险的又一个重要方面。内部人员违法违规,固然有心存侥幸的成分,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对违法违规成本的漠视。因此,要增加对违法违规者的处罚力度,使其不敢违规。
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培养守法和敬业精神不可或缺。目前,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人员素质差异性很大,政治和业务素质的欠缺成为引致内部风险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有必要加强对管理人员和职工的守法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金钱观,自觉抵制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弘扬廉洁奉公和爱岗敬业的主人翁精神,形成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使奉公守法成为一种自觉行为。
金融风险的产生会构成对金融安全的威胁,金融风险的积累和爆发会造成对金融安全的损害,对金融风险的防范就是对金融安全的维护。因此,要将农村金融机构通过加强内控防范风险,放在关系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和保证国家金融安全的高度来看待,有针对性地采取切实措施,力争将风险化解于萌芽阶段。多未雨绸缪,少亡羊补牢。
第五篇:我国银行承兑汇票业务风险论文
文章
关键词:银行承兑汇票 风险 防范
一、银行承兑汇票的含义
银行承兑汇票首先是一种约定,它是由作为中介者的银行,在一定时期内,以其自身的银行信用为担保,在收取一定手续费的基础上,对客户履行特定票据的义务。在具体执行上,由在承兑银行开立存款账户的存款人签发,经银行承兑,在指定日期无条件支付给收款人或持票人明确的金额。在企业各种结算中,银行承兑汇票安全性排第四,仅次于支票、汇兑、银行汇票,资金具较高安全性。
二、我国银行承兑汇票业务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风险
总的来说,我国商业汇票业务与西方国家相比起步严重滞缓,业务规模不大,票据种类单一。但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商业汇票特别是银行承兑汇票发展迅猛,快速增长势头良好。2006年一季度末,全国银行承兑汇票余额约2.27万亿元,同比增长51%。由于其存在的四大特性:信用担保性、低贴现率性、便捷性、便利性,因而受到企业的欢迎。一般来说,贴现即为银行承兑汇票贴现,同时在交易中以直贴为主。
三、防范控制银行承兑汇票风险的措施
银行承兑汇票风险不可消除,但通过银行内控措施的完善和票据管理的加强,在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制下,依法办事,就可以将风险降到最低点。
1.针对银行承兑汇票存在的票据诈骗风险应采取的措施
(1)完善涉及票据和银行承兑业务的法律法规。制定和完善《票据法》、《商业汇票承兑、贴现与再贴现管理暂行办法》等法律法规,对相关银行承兑汇票业务的操作流程明细化,明确规定银行承兑汇票虚假贸易背景的刑事任和法律责任,建立健全适合于市场发展的票据业务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内控制约。
(2)提高甄别银行承兑汇票真假的能力。大力发展科学技术,采用机器特定编码鉴别银行承兑汇票的真伪,降低肉眼判断的发生率。重点把握汇票用纸、颜色、暗记和规格四个方面的内容,并查看填写是否规范,印鉴是否齐全,背书是否连续,最大限度降低犯罪风险。实行各个商业银行的印模与票样差别化(便于识别银行)、系统化(使用专业机器鉴定),规范识别流程,做到跨系统银行承兑的便捷和安全。(3)严格职责分离。适当的职责分离是现代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重要方法之一,职责分离的核心是“内部牵制”,即企业内部不相容的职务相对独立,减少协同作弊的可能性。包括银行承兑汇票的会计记录与实物保管适当分离;银行承兑汇票的审批与实物保管适当分离和银行承兑汇票的稽核检查与实物保管适当分离等。同时做好宣传培训,提高从业人员业务素质和分析能力,加强其工作的责任心。
2.针对银行承兑汇票存在的承兑风险应采取的措施
(1)完善风险防范机制。在承兑业务的审查、办理中,要注意检查业务的真实性、合同的完备性、合同签订与客户经营的业务一致性、业务价格的合理性、业务量与企业规模的协调性、合同双方的知情权等。承兑成功后,保持后续跟踪服务和管理。
(2)建立严密、科学、规范的会计内部控制系统,包括信贷内部控制管理、会计内部控制管理,以信贷管理标准严格要求,对承兑流程实现营业、信贷、监督三部门三位一体立体监控。各监督部门和业务部门应做到权责明确,严格按照操作流程实施,从制度上保证风险控制的规范性,防患于未然。强化兑前、兑中、兑后等各个环节加强会计部门独立的防范风险、检查监督作用,而不仅仅起到银行会计核算作用。
(3)提高员工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一是强化银行员工的思想道德和职业操守教育,提高其遵纪守法的自觉性,防范道德风险;二是从频度和深度上强化员工业务知识培训,及时更新培训内容,紧密结合最新的关于银行承兑汇票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进行学习,提高员工业务水平;三是加强对银行员工进行票据业务操作的技能技巧培训,教导员工有效识别真假承兑汇票和各类诈骗手法。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