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人民政府令行政问责办法

时间:2019-05-13 16:38: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北京市人民政府令行政问责办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北京市人民政府令行政问责办法》。

第一篇:北京市人民政府令行政问责办法

北京市人民政府令

第233号

《北京市行政问责办法》已经2011年5月19日市人民政府第93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1年10月1日起施行。

市长 郭金龙

二〇一一年六月十六日 目录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行政问责情形

第三章 行政问责方式和适用 第四章 行政问责程序 第五章 复核申诉 第六章 附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行政人员的管理和监督,促进行政人员依法履行行政职责,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市各级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和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组织及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委托从事公共事务管理活动的组织中从事公务的人员(以下统称行政人员)不履行、违法履行、不当履行行政职责,导致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或者造成不良影响,依照本办法规定追究责任。

第三条 市人民政府统一领导本市行政问责工作。市人民政府工作部门、区县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按照干部管理权限负责行政问责工作的实施。

第四条 市和区、县监察机关在行政问责工作中履行下列职责:(一)指导、监督本级人民政府工作部门的行政问责工作;

(二)研究行政问责工作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并向本级人民政府提出相应建议;

(三)负责受理、调查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应当由本级人民政府作出处理决定的行政问责案件,并提出处理建议;

(四)统计、分析本行政区域行政问责的处理情况;(五)本级人民政府交办的其他行政问责工作。

其他行政机关应当建立健全工作责任制,明确监察、法制、人事等部门或者机构在行政问责工作中的职责,负责受理投诉、控告和检举,开展调查,提出拟处理意见等工作。

第五条 行政问责应当坚持实事求是、公平公正、权责统一、教育与惩处相结合的原则,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处理恰当、程序合法、手续完备。

第六条 市人民政府工作部门、区县人民政府应当定期向市监察机关报告行政问责工作情况。

区、县人民政府工作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定期向区、县监察机关报告行政问责工作情况。

第七条 行政人员应当依法行政,自觉执行法律、法规、规章和上级的决定、命令、部署,确保政令畅通,提高行政效能,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监察机关、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法制工作机构应当通过多种形式对行政人员进行有关建设法治政府知识的培训。

第二章 行政问责情形 第八条 行政人员有下列应当履行而未履行行政职责情形之一,导致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或者造成不良影响的,应当进行行政问责:

(一)对依申请、请求、申诉的行政行为,未按照规定受理、审查、决定的;(二)未按照规定检查、检验、检测、检疫的;(三)对发现的违法行为未制止、纠正的;

(四)对依法应当给予行政处罚或者采取行政强制措施的违法行为,未予处理的;(五)收到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投诉、举报后,未按照规定调查、处理的;(六)应当履行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人身权和财产权等法定职责,而未履行的;(七)行政相对人询问有关行政许可、行政给付条件、程序、标准等事项,拒绝答复的;(八)未履行行政复议职责、行政诉讼应诉职责、行政赔偿或者行政补偿职责,损害政府与行政相对人关系的;

(九)未履行信息公开义务、告知义务或者保密义务的;(十)国家和本市规定的其他不履行行政职责的情形。

第九条 行政人员有下列违法履行行政职责情形之一,导致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或者造成不良影响的,应当进行行政问责:

(一)违反议事规则,个人或者少数人对重大事项作出决定,或者改变集体作出的决定的;

(二)无依据实施影响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或者增加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义务的行政行为的;

(三)违反规定的步骤、顺序、方式、形式等规定程序实施行政行为的;(四)超过法定时限或者合理时限履行职责的;(五)超越法定权限实施行政行为的;

(六)隐瞒、截留、挪用、私分或者变相私分行政征收征用款物的;(七)违法查封、扣押、没收、征收、征用财物的;

(八)不具有行政执法资格或者违反规定使用执法证件的;

(九)违反规定乱收费,或者要求行政相对人接受有偿服务、购买指定商品以及承担其他非法定义务的;

(十)违反规定制作法律文书、使用票据的;(十一)违法委托其他组织或者个人履行职责的;

(十二)实施行政行为无事实根据,或者主要事实不清,主要证据不足的;(十三)国家和本市规定的其他违法履行行政职责的情形。

第十条 行政人员有下列不当履行行政职责情形之一,导致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或者造成不良影响的,应当进行行政问责:

(一)工作作风懈怠、工作态度恶劣的;

(二)对于明显相同情况的相对人不同对待,歧视特定相对人,或者为实现行政管理目标采取的行政方法、手段明显失当等滥用自由裁量权履行行政职责的;

(三)国家和本市规定的其他不当履行行政职责的情形。第三章 行政问责方式和适用 第十一条 行政问责的方式为:(一)责令作出书面检查;(二)责令道歉;(三)通报批评;(四)行政告诫;(五)停职检查;

(六)调离工作岗位;(七)责令辞去领导职务;(八)免职。

行政人员有本办法规定的违法违纪情形,按照《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和其他有关规定应当给予处分的,不得以前款规定的行政问责方式代替行政处分,也不得以行政处分代替前款规定的行政问责方式。

第十二条 对应当问责的行政人员,应当根据其行为性质、危害程度等因素确定情节轻重,分别作出如下处理:

(一)情节较轻的,给予责令作出书面检查、责令道歉、通报批评处理;(二)情节较重的,给予行政告诫、停职检查、调离工作岗位处理;(三)情节严重的,给予责令辞去领导职务、免职处理。

给予行政告诫、停职检查、调离工作岗位、责令辞去领导职务、免职处理的,可以同时适用责令作出书面检查、责令道歉、通报批评。

第十三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从重处理:(一)拒绝改正错误的;

(二)隐瞒事实真相,干扰、阻碍行政问责工作的;(三)对投诉人、控告人、检举人打击报复的;(四)一年内被给予行政问责两次以上的;

(五)在两人以上共同违法违纪行为中起主要作用的;(六)其他按照规定应当从重处理的。

第十四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理:(一)主动交代违法违纪行为的;

(二)积极配合调查或者有立功表现的;

(三)主动采取措施,有效避免或者挽回损失、消除不良影响的;(四)其他按照规定可以从轻、减轻处理的。

第十五条 行政人员有本办法规定应当予以行政问责的情形,情节轻微,经过批评教育后改正的,可以免予行政问责。

行政人员在紧急情况下有本办法规定的应当予以行政问责情形,但尽到合理注意义务的,不予行政问责。

第十六条 行政人员实施行政行为时,认为上级的决定或者命令有错误的,可以向上级提出改正或者撤销该决定、命令的意见;上级不改变该决定、命令,或者要求立即执行的,行政人员应当执行该决定、命令,执行的后果由上级负责,行政人员不承担责任;但是,行政人员执行明显违法的决定、命令的,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

两人以上共同实施行政行为的,主办人员承担主要责任,协办人员承担相应责任;责任无法区分的,共同承担责任。

第十七条 行政人员有本办法规定的违法违纪情形,受到行政问责,所在单位需要承担法律责任的,单位应当依法承担法律责任,不得以对行政人员的行政问责代替单位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

第十八条 对行政人员的考核、任用、奖励、表彰应当考虑其被行政问责的情况。受到行政问责的行政人员,取消当年年度相关的考核评优和评选先进的资格。第四章 行政问责程序 第十九条 对下列途径发现的行政人员应当行政问责的线索,按照管理权限初步核实后,对需要行政问责的,应当进行调查:

(一)上级或者本级人大常委会、人民政府的监督、检查;(二)监察、审计、法制等行政部门的监督、检查;(三)本单位的内部监督、检查;(四)行政诉讼;(五)行政复议;

(六)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投诉、控告、检举;

(七)公共媒体披露本办法规定的应当予以行政问责的情形且确有证据的报道;(八)其他途径。

第二十条 行政问责案件,应当自决定调查之日起3个月内作出行政问责处理决定。情况复杂的,经行政机关主要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3个月。

对于事实清楚、不需要进行问责调查的行政问责案件,应当直接作出行政问责处理决定。

第二十一条 调查行政问责案件,应当由两名以上工作人员进行。

调查处理行政问责案件,应当听取被调查的行政人员的陈述和申辩,并予以记录。对其合理意见,应当予以采纳;不予采纳的,应当说明理由。

第二十二条 参与行政问责案件调查、处理的人员与被调查的行政人员是近亲属关系的,或者与被调查的行政人员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案件公正处理的,应当提出回避申请;被调查的行政人员以及与案件有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有权要求其回避。

行政问责决定机关负责人的回避,由行政问责决定机关的上一级行政机关负责人决定;其他调查、处理人员的回避,由行政问责决定机关负责人决定。

行政问责决定机关或者行政问责决定机关的上一级行政机关,发现调查、处理人员有应当回避的情形,可以直接决定该人员回避。

第二十三条 调查终结,应当形成调查报告并提出拟处理意见,经行政机关的监察(包括派驻监察机构)、法制、人事等工作部门主要负责人签字,提交行政机关领导成员集体讨论后,作出给予行政问责、免予行政问责或者撤销行政问责案件的书面处理决定。

第二十四条 依照本办法第二十三条规定给予行政问责的,应当在行政问责处理决定书中载明下列内容:

(一)受到问责的行政人员的姓名、职务、级别、工作单位等基本情况;(二)违法违纪事实;(三)处理结果和依据;

(四)不服行政问责处理决定的复核、申诉途径和期限;(五)行政问责决定机关的名称、印章和作出决定的日期。

第二十五条 行政问责处理决定书应当在3个工作日内送达受到问责的行政人员,并应当及时函告有关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

有关机关要求处理或者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实名投诉、控告、检举的,应当书面告知其处理结果。

行政问责处理决定应当在一定范围公开,对于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行政问责案件的处理决定,一般应当向社会公开。

第二十六条 依照本办法规定应当给予行政问责的行政人员已调至其他行政机关工作的,原所在行政机关可以向其现任职行政机关提出处理建议,其现任职行政机关应当依法作出行政问责处理决定。第五章 复核申诉

第二十七条 受到问责的行政人员对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收到处理决定之日起30日内向作出处理决定的机关申请复核;对复核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收到复核决定之日起15日内向同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或者作出该复核决定的机关的上一级机关提出申诉;也可以不经复核,自收到处理决定之日起30日内直接提出申诉。

第二十八条 行政机关应当自受理复核申请之日起30日内作出书面复核决定并送达申请人。

申诉受理机关应当自受理申诉之日起60日内作出申诉处理决定书并送达申请人和原处理机关;案情复杂的,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时间不得超过30日。

复核、申诉期间不停止执行原问责处理决定。

受到问责的行政人员不因提出复核、申诉被加重处理。

第二十九条 申诉受理机关审查认定原处理决定有错误的,原处理机关应当自收到申诉处理决定书后15日内予以纠正。

第三十条 经复核、申诉认定行政问责处理决定错误,对行政人员造成名誉损害的,原处理机关应当赔礼道歉、恢复名誉、消除影响;造成经济损失的,应当依法补偿。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一条 对经市或者区、县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人员予以停职检查、调离工作岗位、责令辞去领导职务、免职处理的,按照有关法律规定的程序办理。

第三十二条 本办法自2011年10月1日起施行。

第二篇:北京市行政问责办法

北京市行政问责办法

(送审稿)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行政问责范围

第三章 行政问责方式和适用

第四章 行政问责程序

第五章 行政问责救济

第六章 附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立法目的和依据] 为了规范行政行为,推进依法行政,提高行政效能,建设为民、务实、清廉的责任型、服务型、法治型和效能型政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行政问责适用范围和概念] 本市的行政问责工作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行政问责,是指本市各级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工勤人员除外)和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组织及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委托从事公共事务管理活动的组织中从事公务的人员(以下统称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在实施行政管理过程中,由于故意或者重大过失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规定职责,造成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或者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依照本办法规定追究责任。

前款所称不履行职责,包括拒绝、放弃、推诿履行职责等情形;不正确履行职责,包括无合法依据以及不依照法定权限、程序和时限等不完全履行职责的情形。

违反本办法规定,依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和《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的规定依法应当追究责任的,从其规定。

第三条 [问责主体]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行政问责的统一领导工作。市和区、县人民政府的工作部门、监察机关,乡、镇人民政府负责行政问责工作的具体实施。

第四条 [监察机关职责] 市和区、县监察机关履行下列职责:

(一)指导、监督同级人民政府工作部门的行政问责工作;

(二)统计、分析本行政区域行政问责的处理情况;

(三)办理由同级人民政府作出处理决定的行政问责案件;

(四)研究行政问责工作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并向同级政府提出相应建议;

(五)同级人民政府交办的其他行政问责工作。

第五条 [行政机关职责]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的工作部门及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定期向监察机关报送行政问责工作情况材料。

第六条 [问责原则和要求] 行政问责应当坚持实事求是、公平公正、权责统一、教惩结合的原则,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处理恰当、程序合法、手续完备。

第二章 行政问责情形

第七条 [行政问责一般情形]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应当依法行政,自觉贯彻法律、法规以及上级的决定、命令、部署,依法履行职责,确保政令畅通,提高行政效能,保障行政管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无法定依据、违反法定程序和时限、超越或者滥用职权、不按规定履行公开或者告知义务实施行政行为,或者有其他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法定职责行为的,应当进行行政问责。

第八条 [行政审批问责] 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在实施行政审批过程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应当进行行政问责:

(一)违法委托其他组织或者个人实施行政审批的;

(二)违反规定增加、取消或者停止实施行政审批的;

(三)违反规定增设行政审批程序、条件的;

(四)违反规定变更、延续、撤销行政审批决定的;

(五)向申请人提出购买指定商品、接受有偿服务等不正当要求的;

(六)不依法履行行政审批日常监管职责的;

(七)未按照规定实施统一受理、联合办理、集中办理行政审批的;

(八)对符合法定条件的行政审批申请无正当理由不予受理或者对不符合法定条件的行政审批申请予以受理的;

(九)受理行政审批申请后不依法出具书面受理凭证或者行政审批申请不予受理又不依法说明理由的;

(十)对符合法定批准条件不予批准或者在法定期限内未作出行政审批决定的。前款所称行政审批,包括行政许可、非行政许可的行政审批。

第九条 [行政征收问责] 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在实行行政征收、行政征用过程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应当进行行政问责:

(一)对行政征收征用款物隐瞒、截留、挪用、私分或者疏于管理的;

(二)应当依法征收而未征收的;

(三)依法应当予以补偿而未予以补偿或者未按时、按法定标准予以补偿的;

(四)不开具合法票据的;

(五)征收款项未按照规定上缴国库的。

前款所称行政征收,包括税收和行政事业性收费;行政征用是指为了公共利益需要,依法征用行政相对人财物的行政行为。

第十条 [行政检查问责] 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在行政检查过程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应当进行行政问责:

(一)未按照规定出示有效证件实施检查的;

(二)未按照规定将检查情况和处理结果记录、归档的;

(三)对检查中发现的违法行为隐瞒、包庇、袒护、纵容,不予制止和纠正的;

(四)泄露应当保密的检查信息的;

(五)违反规定检查损害被检查对象合法权益或者影响被检查对象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第十一条 [行政处罚问责] 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在行政处罚过程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应当进行行政问责:

(一)不具备行政处罚执法人员资格实施行政处罚的;

(二)违反规定设立行政处罚事项或者擅自改变行政处罚种类、幅度的;

(三)违反规定将行政处罚权委托给其他单位或者个人行使的;

(四)对应当予以制止或者处罚的违法行为不予制止、处罚或者处罚显失公正的;

(五)下达或者变相下达行政处罚指标的;

(六)违法处置查封、没收或者扣押的财物的。

第十二条 [行政强制问责] 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在采取行政强制措施过程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应当进行行政问责:

(一)违法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

(二)违法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财产采取查封、扣押等强制措施的;

(三)对查封、扣押的财物未按照规定保管,造成损毁的;

(四)对查封、扣押的财物未按照规定解封、退回的。

第十三条 [行政复议问责] 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在行政复议过程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应当进行行政问责:

(一)对符合法定条件的行政复议申请,无正当理由不予受理的;

(二)在法定期限内无正当理由未作出行政复议决定的;

(三)不予受理行政复议申请,未按照法定期限书面告知申请人的。

第十四条 [行政诉讼问责] 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在行政应诉工作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应当进行行政问责:

(一)无正当理由拒不出庭应诉的;

(二)无正当理由拒不提供有关证据的;

(三)拒不履行人民法院判决、裁定、决定的。

第十五条 [行政赔偿问责] 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在行政赔偿过程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应当进行行政问责:

(一)对符合规定的行政赔偿申请不予受理的;

(二)依法应当给予赔偿逾期不给予赔偿的,或者不应当赔偿而给予赔偿的;

(三)未按照规定核定赔偿标准的;

(四)作出赔偿决定后,未依法责令应当承担责任的组织或者个人承担赔偿费用的。第十六条 [其他] 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违反管理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应当进行行政问责:

(一)违反议事规则,个人或者少数人对重大事项作出决定,或者改变集体作出的决定的;

(二)应当进行而未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或者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中弄虚作假,引发突出问题和群体性事件,对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影响的;

(三)不履行层级监督管理职责,对下级工作人员的违法违纪行为不制止、不查处的;

(四)对工作中出现重大问题,发生、发现紧急突发事件和重大安全事故,不及时向上级报告、请示的;

(五)对涉及其他机关或者部门职权的事项,不与有关机关、部门协商,或者协商不能取得一致,未报告请示上级裁决,擅作决定的;

(六)迟报、漏报、瞒报、谎报工作信息的;

(七)应当移送、转送有关机关、部门处理的事项,未按照规定移送、转送的;

(八)在实施行政行为过程中,违反公务员职业道德,工作作风懈怠、工作态度恶劣,造成不良影响的。

第三章 行政问责方式和适用

第十七条 [问责方式] 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进行问责的方式分为:

(一)责令作出书面检查;

(二)通报批评;

(三)行政告诫;

(四)调离工作岗位;

(五)责令辞职;

(六)免职;

(七)处分;

(八)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方式。

以上行政问责方式可以单独适用或者合并适用。

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依照本办法规定受到行政问责,依法应当给予处分的,依照《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以及其他有关规定给予处分,不得以第一款第一项至第六项规定的行政问责方式代替行政处分。

第十八条 [情节区分] 对被行政问责人员,应当根据其行为性质、危害程度等因素确

定情节轻重,分别作出如下处理:

(一)情节较轻的,给予责令作出书面检查、通报批评处理;

(二)情节较重的,给予行政告诫、调离工作岗位处理;

(三)情节严重的,给予责令辞去领导职务、免职处理。

第十九条 [问责与评优选先的关系] 行政问责应当与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考核、任用工作相结合。

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被问责并追究责任的,取消当年考核评优和评选各类先进资格。

第二十条 [从重处理情形]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应当从重处理:

(一)拒绝纠正过错的;

(二)隐瞒事实真相,干扰、阻碍、不配合调查的;

(三)对控告人、检举人、投诉人打击报复的;

(四)一年内被问责两次以上的;

(五)其他依法应当从重处理的。

第二十一条 [从轻或者减轻处理情形]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理:

(一)被问责行为情节轻微的;

(二)积极配合调查或者有其他立功表现的;

(三)主动发现过错并及时纠正,未造成不良影响或者有效制止损害后果扩大的;

(四)其他依法可以从轻、减轻处理的。

第四章 行政问责程序

第二十二条 [问责部门职责] 行政机关应当明确人事、法制、监察(包括派驻监察机构)等工作部门或者机构在行政问责工作中的职责和管理权限,履行下列职责:

(一)受理行政过错行为的检举、控告和投诉;

(二)调查行政过错行为;

(三)形成调查报告、提出拟处理意见。

形成的调查报告和提出的拟处理意见应当由行政机关的人事、法制、监察(包括派驻监察机构)等工作部门的主要负责人联合签字,提交行政机关领导成员集体审议后,由行政机关作出处理决定。

监察机关负责受理、调查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应当由同级人民政府做出处理决定的行政问责案件,提出处理建议。

第二十三条 [问责启动]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启动行政问责程序:

(一)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投诉、检举、控告的;

(二)在上级或者同级人大、人民政府的监督、检查中,发现行政行为存在错误的;

(三)政府政务督查机构对无正当理由逾期不能完成政府工作或者领导批示、交办工作而两次就同一事项发出催办通知书的;

(四)监察机关、审计机关、政府法制工作机构等行政部门发现行政行为存在错误,要求调查处理的;

(五)发布规范性文件有违法情形,被上级机关或者主管机关依法改变或者撤销的;

(六)经行政诉讼,人民法院认定行政行为违法的;

(七)经行政复议,复议机关认定行政行为违法的;

(八)新闻媒体披露有明显行政失当情形且确有证据的;

(九)本机关在检查中发现行政行为存在错误的;

(十)其他应当进行调查的。

第二十四条 [问责时限] 行政问责案件,应当自受理或者决定调查之日起三个月内调

查完毕。情况复杂的,经行政机关主要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三个月。

依法应当给予行政处分的,调查时限按照《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的规定办理。第二十五条 [问责调查] 调查行政问责案件,应当由两名以上工作人员进行。被问责行为涉及行政管理相对人重大利益的,应当告知行政管理相对人并听取其意见。

第二十六条 [问责回避] 调查处理行政问责案件实行回避制度。回避适用的对象、条件、方式和决定权限等按照《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的规定执行。

第二十七条 [陈述和申辩] 调查处理行政问责案件,应当听取被调查人的陈述和申辩,并做好记录。

第二十八条 [问责处理] 问责处理决定应当以书面形式作出,应当载明问责对象行为事实、责任性质、适用依据和处理结果,以及其依法享有的申诉权利,并在三个工作日内送达被问责人。

上级机关、其他机关要求处理或者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实名检举、控告、投诉的,应当书面告知其处理结果。

对于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行政问责案件的处理决定,一般应当向社会公开。

第五章 行政问责救济

第二十九条 [复核申诉] 被问责人对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收到处理决定之日起三十日内向作出决定的行政机关申请复核。对复核决定不服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规定申诉条件的,可自收到复核决定之日起十五日内向同级公务员主管部门或者上一级行政机关提出申诉;也可以在收到处理决定之日起三十日内依法直接提出申诉。

对市级以下行政机关作出的申诉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向作出处理决定的上一级机关提出再申诉。

对行政处分决定不服向行政监察机关申诉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的有关规定办理。

第三十条 [复核时限] 复核机关应当自受理复核申请之日起三十日内作出书面的复核决定并送达申请人。

第三十一条 [申诉时限] 申诉受理机关应当在受理申诉之日起六十日内作出申诉处理决定书并送达申请人和原处理机关,案情复杂的,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时间不得超过三十日。

第三十二条 [申诉纠正处理错误时限] 申诉受理机关认定原处理有错误的,原处理机关应当在收到申诉处理决定书后三十日内予以纠正。

第三十三条 [执行不停止] 复核、申诉期间不停止执行原问责处理决定。

第三十四条 [处理不加重] 问责对象不因提出复核、申诉被加重处理。

第三十五条 [处理错误补救] 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处理错误的,作出处理决定的机关或者部门应当及时纠正;造成名誉损失的,应当在公布处理决定的范围内恢复名誉、消除影响;造成经济损失的,应当依法补偿或者赔偿。

第三十六条 [其他] 涉及给予问责对象处分以及责令辞去领导职务、免职的行政问责和救济程序,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办理。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七条 [退休和调离] 依照本办法规定应当进行行政问责的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在处理决定机关作出处理决定前已经退休的,不再给予处理,但依法应当给予降级、撤职、开除处分的,应当按照规定相应降低或者取消其享受的待遇。

依照本办法规定应当进行行政问责的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所在行政机关作出处理决定前已经调离到其他行政机关的,原所在单位可向其新单位提出处理建议,新单位无正当理由应当采纳。

第三十八条 本办法自 年 月 日起施行。

第三篇:宿松县人民政府行政问责办法

《宿松县人民政府行政问责办法(试行)》

宿松县人民政府令

第1号

《宿松县人民政府行政问责办法(试行)》已经2007年11月22日县十四届人民政府第10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发布,自2007年12月1日起施行。

县 长:张小青

二OO七年十一月二十三日

宿松县人民政府行政问责办法(试行)

第一条 为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防止和减少行政过错,提高行政效能,强化行政责任制,促进行政首长恪尽职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县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县政府对县政府各部门的行政主要负责人、乡(镇)政府的乡(镇)长(均含主持工作的副职)的行政问责,适用本办法。

县政府各部门包括县政府办公室,县政府组成部门、县政府直属机构、县政府部门管理的机构、议事协调机构、办事机构、派出机构和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县政府直属事业单位。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行政问责,是指县政府对县政府各部门和乡(镇)政府的行政主要负责人(以下统称行政问责对象),由于故意或者过失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法定职责,以致影响行政秩序和行政效率,造成行政工作贻误或损失,给社会公共利益或者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或者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行为,依照本办法规定追究责任。

本办法所称不履行法定职责,包括拒绝、推诿、放弃、不完全履行职责等情形;不正确履行法定职责,包括无合法依据以及不依照规定程序、规定权限和规定时限履行职责等情形。

第四条 行政问责对象应当严格履行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职责和县政府依法赋予的各项职责,依法行使权力,认真完成县政府交办的特定工作,自觉接受监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第五条 行政问责按照行政首长负责制的要求,遵循有错必纠,过错与责任追究相适应,教育与惩戒相结合的原则。

第六条 行政问责对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予以问责:

(一)责任意识淡薄,致使公共利益遭受损害或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行为:

1、在重大自然灾害、重特大事故和重大突发事件等事关国家利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紧急时刻,拖延懈怠,推诿敷衍,未及时尽可能地采取必要处置措施的;

2、虚报、瞒报、迟报重大突发事件或重要情况、重要数据的;

3、组织大型群众性活动,未采取有效防范措施而发生重大责任事故的;

4、对涉及群众合法利益的问题或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能够解决而不解决,造成严重后果或者不良社会影响的;

5、未按规定制订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和安全管理制度,或者发现重大公共安全隐患、生产安全隐患而未采取处置措施,导致发生重特大事故或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

(二)执行不力,效能低下,致使政令不畅或影响县政府整体工作部署的行为:

1、对国家重大方针、政策或者上级机关依法作出的决定、命令不落实或者拒不执行的;

2、对县政府部署的重点工作目标分解任务及签订的责任状任务无正当理由未按期完成的;

3、经县政府常务会、县长办公会审议决定的重大事项或一个时期内县政府中心工作应由其承担的任务,因工作不力未完成的;

4、未认真执行县政府的决策、督查事项以及交办的工作任务,影响政令畅通和县政府全局工作部署的;

5、对县政府领导布置的临时性重要工作任务,消极对待、敷衍了事,不及时办理,贻误工作的;

6、对县人大代表建议、政协提案不认真办理、不答复,造成不良影响或工作损失的;

7、拒不执行人民法院对行政案件的判决、裁定或者监察机关、审计机关、行政复议机关作出的决定的。

(三)违反法定权限或程序,决策不当,造成严重不良社会影响或重大损失的行为:

1、建设项目发生重大失误或存在严重质量问题的;

2、涉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事项或专业性较强的事项未进行可行性和必要性论证的;

3、社会涉及面广、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决策事项,未按规定事前向社会公布,或未经座谈会、听证会、论证会等形式公开听取社会意见的;

4、因决策问题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或者引起其他严重后果的;

5、采取的行政措施违法或者工作方法严重不当引发群体性事件,或者对群体性、突发性事件处置失当的。

(四)在经济活动中造成政府形象受损害或重大经济损失的行为:

1、在招商引资和重大建设项目中,违反法律、法规或县政府有关政策规定,承诺优惠政策或给予信用、财产担保的,或者不守诚信,致使合同不能履行,或严重损害相对人合法权益的;

2、违反规定安排使用财政资金、国有资产,造成资金损失或者国有资产流失的;

3、截留、滞留、挤占或者挪用财政资金或政府代管资金的;

4、在政府采购和工程项目、资源项目招投标、拍卖、挂牌出让等活动中,违法违规操作的;

5、在资金融通或其他市场经济活动中有非法干预或其他违法违规行为的。

(五)治政不严,监管不力,造成严重不良社会影响或其他严重后果的行为:

1、本部门制定的规范性、政策性文件与上位法或上级规范性文件、政策相抵触,内容严重损害公共利益或行政管理相对人合法权益的;

2、行政效率低下,工作态度生、硬、冷,服务质量差,群众反映强烈的;

3、监督管理不力,致使本单位工作人员多次发生滥用职权、徇私舞弊或其他失职、渎职等严重违法、违纪行为的;

4、授意或指使单位工作人员弄虚作假,骗取荣誉或从事违法、违纪活动的;

5、对所属单位工作人员违纪违法行为予以包庇、袒护、纵容的;

6、利用权力或地位影响为本人、本单位及其工作人员、亲属谋取利益的。

(六)在所负责的工作或管辖的范围内不严格依法行政,造成工作秩序混乱,贻误工作或损害行政管理相对人权益的行为:

1、无法定依据或超越法定权限违规办理行政许可事项或对符合法定行政许可条件者不予办理,或者违法收取或减免费用的;

2、未按法定职责、权限、程序和事实实施行政执法检查或行政处罚,或者擅自变更检查范围、处罚幅度的;

3、无法定依据、违反法定程序或超过法定时限实施行政强制措施,或者占用、丢失、侵吞、毁损被扣押、封存财物的;

4、无正当理由对符合条件的行政复议申请拒绝受理或不予答复,不按照规定转送复议材料,在法定期限内不作出行政复议决定或办理案件中徇私舞弊的;

5、无正当理由不受理对行政违法、行政不当行为的投诉、举报,对应当追究责任的行政行为不作处理的。

(七)行政问责对象本人在公开场合发表有损政府形象的言论,或者举止不端庄、言行不检点,有损公务员形象,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的行为。

(八)县政府认为应当问责的其他情形。

第七条 县长发现行政问责对象有前述情形之一,或根据下列情况,可以决定启动问责程序:

(一)上级机关的指示、批示;

(二)县政府常务会议组成人员的问责建议;

(三)检察机关、审判机关的问责建议;

(四)行政监察机关、审计机关、政府法制工作机构、政务督查机构的问责建议;

(五)工作考核结果或者政风、行风评议结果;

(六)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问责建议;

(七)新闻媒体等宣传舆论渠道反映的材料;

(八)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提出的附有相关证据的举报、控告等。

第八条 问责程序启动后,县长或县长委托的副县长可以责成行政问责对象当面回报情况。

县长或县长委托的副县长听取情况回报后,认为行政问责对象有本办法第六条规定情形之一且事实清楚的,县长可以直接决定提交县政府有关会议讨论,研究追究责任的方式;认为需要进一步调查核实的,可责成县监察机关或有关部门组成调查组调查核实。

第九条 县监察机关或联合调查组根据县长的指示,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实施条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开展调查工作。

被调查的行政问责对象应当配合调查,并有权陈述和申辩;必要时应及时采取整改方案纠正错误或改变工作不力的局面,尽量挽回损失,消除不良影响。

第十条 行政问责调查处理实行回避制度。调查人员办理行政问责事项与本人或其近亲属有利害关系或者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处理的,应当回避。

调查人员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泄露秘密的,依照相关规定追究其责任。

第十一条 调查组在法定期限内完成调查,应当向县政府提交书面调查报告,并提出相应处理建议:

(一)行政问责对象不存在本办法第六条规定情形或情节轻微的,应向县长提出终止问责的建议;

(二)行政问责对象有本办法第六条规定情形之一,需要追究行政责任的,应向县长建议具体追究行政责任的方案。

第十二条 县政府接到行政问责调查报告后,应当及时提交县政府常务会议或县长办公会议集体讨论,作出是否问责的决定。

第十三条 县政府对行政问责对象的处理决定应当由县监察机关送达其本人,同时告知作出问责批示或者提出问责建议的单位或个人。

决定追究行政责任的行政处理决定书,应当载明行政问责对象所犯错误的事实、处理依据和具体方式,并告知其申请复查、复核的权利。

第十四条 行政问责的方式为:

(一)诫勉;

(二)通报批评;

(三)责令在县政府常务会议上作出书面检查;

(四)通过县政府网站向社会公开道歉;

(五)取消或建议上级机关取消当年评优、评先资格或收回已颁发的荣誉或奖励;

(六)停职反省;

(七)责令辞职;

(八)建议免职。

前款规定的方式,可以单处也可以并处。其中,诫勉是指县长或受县长委托的副县长对行政问责对象予以批评、教育,提出限期整改要求等;采用前款第(六)、(七)、(八)项方式问责的,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和规定的程序办理。第十五条 行政问责对象的行为涉嫌违法违纪的,依照相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由有关机关依法处理;该行为涉嫌犯罪的,有关机关应将案件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十六条 行政问责对象受到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等行政处分的,县政府仍可以决定按本办法第十四条规定的方式追究其责任。

第十七条 行政问责对象对问责处理决定不服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的有关规定,可以申请复核或者申诉。

复核、申诉期间不停止处理决定的执行。

第十八条 对县政府部门和乡(镇)政府其他负责人的行政问责,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十九条 本办法自2007年12月1日起施行。

第四篇:湖北省行政问责办法湖北省人民政府令2016年第386号

【发布单位】湖北省

【发布文号】湖北省人民政府令2016年第386号 【发布日期】2016-02-25 【生效日期】2016-04-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湖北省人民政府

湖北省行政问责办法

湖北省人民政府令2016年第386号

《湖北省行政问责办法》已经2016年2月22日省人民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6年4月1日起施行。

省长

2016年2月25日

湖北省行政问责办法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行政问责情形

第三章行政问责方式及适用

第四章行政问责程序

第五章附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和管理,促进依法行政,推进法治政府与创新政府、廉洁政府、服务型政府相结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行政问责,是指对本省各级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履行、违法履行或怠于履行法定职责,导致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或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或者造成其他不良影响,依法追究行政责任的活动。本办法所称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是指全省各级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以及法律法规授权具有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组织、依法受委托从事公共事务管理活动的组织及其从事公务的人员。

第三条行政问责应当坚持实事求是、权责一致,追责与预防、教育与惩处相结合,与行为的性质、情节、危害程度相适应,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程序合法、处理恰当、手续完备。

第四条省人民政府统一领导本省行政问责工作。

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行政机关按照管理权限负责管辖范围内的行政问责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监察机关负责对本级人民政府各行政机关及下一级人民政府履行监督管理职责的情况进行督促检查,依法实施行政问责。

第五条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应当依法全面履行职责,提高行政效能,依法科学民主决策,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各级行政机关应当根据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推行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制度并实行动态管理,向社会全面公开行使的各项行政职权及其法定依据、实施主体、运行流程、职责权限、监督方式、救济渠道和追责情形等事项。

第六条行政机关履行职责应当自觉接受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民主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

行政机关应当开展经常性的监督检查,及时查处本地区、本部门、本系统和本单位不履行、违法履行和怠于履行职责的问题,完善内部层级监督和专门监督,改进上级机关对下级机关的监督,建立常态化监督制度。

第七条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办法规定,按照法律法规和其他有关规定应当给予纪律处分的,不得以行政问责代替纪律处分,也不得以纪律处分代替行政问责。

第二章 行政问责情形

第八条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有下列不履行法定职责等不作为情形之一,导致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或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或者造成不良影响的,应当进行行政问责:

(一)不执行上级或本级人民政府依法作出的决定、命令的;

(二)未依法履行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征收、行政收费、行政确认、行政给付、行政检查等相关行政职责的;

(三)未依法履行监督管理职责,或者对监督管理中发现的违法行为、安全隐患等问题未依法予以处理的;

(四)未依法履行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人身权、财产权等法定职责的;

(五)未依法履行信息公开职责的;

(六)未依法履行行政复议、行政应诉、行政赔偿、行政补偿职责的;

(七)未依法履行政务服务首问负责制职责或一次性告知义务的;

(八)未依法受理、调查、处理、回告投诉举报、问题线索的;

(九)其他不履行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职责,造成不良后果或影响的。

第九条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有下列违法履行法定职责等乱作为情形之一,导致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或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或者造成不良影响的,应当进行行政问责:

(一)超越法定权限或违反法定程序实施行政行为的;

(二)违反决策程序对重大事项作出决定,或者个人或少数人擅自改变集体决定的;

(三)滥用自由裁量权或选择性执法,致使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或者使其逃避、减轻责任的;

(四)擅自设立行政许可或增加行政许可前置条件等无法定依据减损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利或增加其义务的;

(五)违反有关规定擅自处置公共资产、资金、资源的;

(六)违反招标投标、政府采购规定进行货物、工程或服务采购活动的;

(七)违反有关规定收费、罚款、摊派,或者要求行政相对人购买指定商品、接受指定有偿服务的;

(八)无行政执法资格的人员实施行政执法行为的;

(九)故意向行政相对人提供违法活动实施条件或创造特定环境,引诱其实施违法行为的;

(十)索取或收受行政相对人财物,或者态度恶劣、简单粗暴,弄虚作假、欺上瞒下,刁难群众、吃拿卡要的;

(十一)其他违反法定权限、程序、方式实施行政行为,造成不良后果或影响的。

第十条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有下列怠于履行法定职责等慢作为情形之一,导致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或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或者造成不良影响的,应当进行行政问责:

(一)对应当履行的职责,无正当理由未在规定时限内办结的;

(二)对涉及群众生产生活等切身利益的问题依照政策或有关规定能及时解决而不及时解决的;

(三)对符合政策的群众诉求消极应付、推诿扯皮的;

(四)对食品药品安全、生态环境、公共卫生、生产安全等重点领域的安全隐患未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的;

(五)对群体性、突发性事件、事故未及时采取预防、风险处置、应急管控等措施的;

(六)其他不及时履行职责,导致不良后果或影响的。

第十一条有下列情形之一,导致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或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或者造成不良影响的,应当对行政机关及其负责人进行行政问责:

(一)有本办法第八条至第十条规定的情形,情节较重或经行政机关集体研究实施的;

(二)经司法机关、监察机关、审计机关、行政复议机关或上级行政机关依法认定有违法违纪行为的;

(三)对本地区、本部门、本系统和本单位履职情况不抓不管,导致严重后果,或者对反映本地区、本部门、本系统和本单位履行职责中存在的问题,未按规定受理、调查、处理、回告、移送的;

(四)其他应当对行政机关及其负责人进行问责的。

第三章 行政问责方式及适用

第十二条行政问责方式:

(一)对行政机关问责方式包括:责令限期整改、责令作出书面检查、通报批评、责令公开道歉;

(二)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问责方式包括:批评教育、责令书面检查、通报批评、诫勉谈话、责令限期改正、责令公开道歉、停职检查、调离岗位、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免职、辞退或解聘。

法律法规对行政问责方式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十三条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政问责,应当根据行为性质、主观故意或重大过失、责任划分、情节轻重等因素确定行政问责方式的适用。行政问责方式可以单独适用,也可以合并适用。

第十四条行政机关受到问责处理的,按省有关规定在当年考核评优和评选各类先进时扣减评分。其中,受到通报批评、责令公开道歉处理的,取消当年考核评优和评选各类先进的资格。

对行政机关问责的同时,应当追究行政机关主要负责人和相关人员的责任。

第十五条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受到责令公开道歉、停职检查、调离岗位、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免职、辞退或解聘的,取消当年考核评优和评选各类先进的资格。

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受到调离岗位问责的,一年内不得提拔使用;受到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免职问责的,一年内不得安排职务,两年内不得担任高于原任职务层次的职务。

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受到辞退或解聘的,按有关法律法规办理。

第十六条实施行政问责,应当区分主要领导责任、重要领导责任和直接责任:

(一)承办人未经批准实施行政行为,或者弄虚作假、徇私舞弊致使批准人未能正确履行审批职责,或者不依照审批要求实施行政行为的,承办人负直接责任,行政机关主要负责人负主要领导责任、分管负责人负重要领导责任;

(二)经行政机关集体研究决策实施的行政行为,由主要负责人承担主要领导责任;参与决策的其他负责人负重要领导责任,提出明确反对意见但未被采纳的不承担领导责任;

(三)报经行政机关负责人或上级机关批准的,由批准负责人承担主要领导责任;承办人提出明确反对意见而未被采纳的不承担责任,但执行明显违反法律规定的决定或命令的,承担相应的直接责任。

第十七条违反本办法规定,需要行政问责,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免予行政问责:

(一)情节轻微并主动改正的;

(二)勤勉尽责,行政决策、执行程序符合有关规定,未非法牟取私利,未与他人恶意串通损害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或他人合法权益,未造成重大损失或恶劣影响,且法律法规未明确禁止的;

(三)情况紧急但尽到合理注意义务的。

第十八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理:

(一)主动采取措施,有效避免或挽回损失、消除不良影响的;

(二)积极配合调查,并主动承担责任的;

(三)有立功表现的;

(四)其他按照规定可以从轻、减轻处理的。

第十九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从重处理:

(一)拒绝改正错误的;

(二)隐瞒事实真相,干扰、阻碍行政问责工作的;

(三)对投诉人、控告人、检举人打击报复,或者通过说情、行贿等谋求减责的;

(四)一年内被给予行政问责处理两次以上的;

(五)其他按照规定应当从重处理的。

第四章行政问责程序

第二十条对行政机关进行行政问责,按照管理权限由上级行政机关或本级人民政府决定,监察机关负责具体实施。

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进行行政问责,按照管理权限由有权机关决定,监察机关(机构)、任免机关(机构)负责具体实施。

第二十一条对下列途径发现的问题线索,行政问责实施机关(机构)按照管理权限和程序认为可以纠正的,应当予以批评教育并及时纠正;对需要调查处理的,应当进行调查:

(一)上级或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人民政府的监督检查;

(二)监察、审计等部门和政府法制机构的监督检查;

(三)本单位的内部监督检查;

(四)行政诉讼、行政复议;

(五)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投诉、控告、检举;

(六)公共媒体披露有本办法规定的应当予以行政问责的情形;

(七)其他途径。

第二十二条决定进行调查的,应当及时调查处理,至迟自决定调查之日起3个月内作出行政问责处理决定。情况复杂的,经行政问责实施机关(机构)主要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3个月。

第二十三条进行行政问责调查,应当听取被调查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陈述和申辩,并予以记录。对其合理意见,应当予以采纳;不予采纳的,应当说明理由。

进行行政问责调查,应当由两名以上工作人员进行。

第二十四条参与行政问责调查、处理的人员与被调查的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是近亲属关系或有利害关系,可能影响公正处理的,应当主动回避;被调查的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以及与行政问责调查有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有权要求其回避。

第二十五条调查终结后,行政问责实施机关(机构)应向行政问责决定机关提出行政问责处理建议,并提供有关事实材料、调查报告以及需要提供的其他材料。行政问责决定机关应经领导成员集体讨论后,作出行政问责处理决定。

第二十六条行政问责处理决定应当载明被行政问责机关或人员的基本情况、问责事实、问责依据、问责处理方式,不服行政问责处理决定的申诉、复核途径和期限,行政问责决定机关的名称、印章以及生效时间。

作出责令公开道歉决定的,应当载明公开道歉的方式、范围。

第二十七条行政问责处理决定应当在3个工作日内送达受问责行政机关或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其中,受问责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处理决定同时抄送相关组织人事部门。

有关机关要求处理或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实名投诉、控告、检举的,应当告知其处理结果。

第二十八条行政问责处理决定应当在一定范围公开,对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行政问责案件的处理决定,可以扩大公开范围,必要时在媒体公开。

第二十九条行政问责决定作出后,由任免机关(机构)办理相关事宜,或者由行政问责决定机关责成有关部门办理相关事宜。

对经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选举或决定任命的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予以停职检查、调离工作岗位等方式问责的,按照有关法律规定的程序办理。

第三十条依照本办法规定应当给予行政问责的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已调离的,原行政问责实施机关(机构)应当向有管辖权限机关提出处理建议。

第三十一条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对行政问责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收到处理决定之日起30日内向行政问责决定机关提出申诉。行政问责决定机关应当自收到申诉之日起30日内作出复查决定;对复查决定仍不服的,可以自收到复查决定之日起30日内向上一级行政机关申请复核,上一级行政机关应当自收到复核申请之日起60日内作出复核决定。

第三十二条经复查复核,认定原行政问责决定错误的,原处理机关应当及时予以纠正,并在原问责信息发布范围内公布复查复核决定;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造成名誉损害的,原处理机关应当恢复名誉、消除影响;造成经济损失的,应当依法补偿。第三十三条受到行政问责,需要追究纪律责任的,交由有关机关给予纪律处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需要承担其他法律责任的,应当依法承担责任。

第五章 附则

第三十四条省人民政府监察机关可以根据本办法,制定具体实施细则。

第三十五条本办法自2016年4月1日起施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北京市人民政府令

北京市人民政府令

第 170 号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修改〈北京市生育服务证管理办法〉的决定》已经2006年4月4日市人民政府第48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市 长:王歧山 二〇〇六年四月十一日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修改

《北京市生育服务证管理办法》的决定

现决定对《北京市生育服务证管理办法》作如下修改:

一、第五条第(一)项修改为:“生育第一个子女的,应当到女方工作单位(无工作单位的到户籍所在地居民、村民委员会)领取《生育服务证》,填写夫妻双方基本情况后,由双方工作单位(无工作单位的由户籍所在地居民、村民委员会)签署意见并盖章,由女方户籍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审核批准并对《生育服务证》统一登记、编号、加盖公章后,交由当事人保存。

“男方为本市户籍,女方为非本市户籍,夫妻双方共同决定在本市领取《生育服务证》的,由男方户籍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办理。”

二、第八条第一款中的“育龄妇女”改为“依照本办法第五条第

(一)项规定领取《生育服务证》的当事人”。

本决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2000年3月8日北京市人民政府第49号令发布,2003年8月7日北京市人民政府第131号令修改的《北京市生育服务证管理办法》根据本决定修正后,重新发布。

北京市生育服务证管理办法

(2000年3月8日北京市人民政府第49号令发布 根据2003年8月7日北京市人民政府第131号令第一次修改 根据2006年4月11日北京市人民政府第170号令第二次修改)

第一条 为实施《北京市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市对生育子女实行《生育服务证》管理制度。育龄夫妻符合 《条例》规定生育子女的,应当按照本办法规定办理《生育服务证》。

第三条 各级计划生育行政部门负责《生育服务证》的管理工作。

卫生、公安、工商行政管理、劳动和社会保障等行政部门配合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做好《生育服务证》的管理工作。

第四条 育龄夫妻达到晚育年龄的,可以自行选择生育第一个子女的最佳孕期,但应当在怀孕前或怀孕后三个月内办理《生育服务证》。

育龄夫妻符合《条例》第十七条和第十八条规定生育第二个子女情况的,应当在怀孕前申请办理生育第二个子女的《生育服务证》。

第五条 育龄夫妻应当按照下列程序办理《生育服务证》:

(一)生育第一个子女的,应当到女方工作单位(无工作单位的到户籍所在地居民、村民委员会)领取《生育服务证》,填写夫妻双方基本情况后,由双方工作单位(无工作单位的由户籍所在地居民、村民委员会)签署意见并盖章,由女方户籍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审核批准并对《生育服务证》统一登记、编号、加盖公章后,交由当事人保存。男方为本市户籍,女方为非本市户籍,夫妻双方共同决定在本市领取《生育服务证》的,由男方户籍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办理。

(二)申请生育第二个子女的,应当按前项规定填报,经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审核后报区(县)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或者市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审批,发给生育第二个子女的《生育服务证》,同时收回生育第一个子女的《生育服务证》。

第六条 对夫妻达到晚育年龄生育第一个子女的,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应当及时予以办理《生育服务证》;对未达到晚育年龄的,应当动员其推迟生育时间。

对申请生育第二个子女有关证明完备的,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应当在一个月内给予答复;特殊情况应当在两个月内予以答复。

对符合《条例》第十七条规定但不符合第十八条规定申请生育第二个子女情况的,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应当动员其推迟生育时间。

第七条 已婚育龄妇女在怀孕三个月内,应当持《生育服务证》接受围产期医疗保健服务。

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应当建立与围产期医疗保健部门联系的制度,掌握育龄妇女办理围产期医疗保健及新生儿出生情况。

第八条 在婚姻状况无变化的情况下,《生育服务证》在本市范围内长期有效。依照本办法第五条第(一)项规定领取《生育服务证》的当事人在领取了《生育服务证》但尚未生育期间在本市范围内迁移户口的,须持《生育服务证》到新入户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办理变更手续。

《生育服务证》由市计划生育行政部门统一印制,不得涂改、转借、伪造。

领取了《生育服务证》的夫妻,因丢失或不慎损坏等原因需补领的,应当向原发证机关书面申请补办。

第九条 领取了《生育服务证》的夫妻,在其子女出生后,应当持《生育服务证》和医疗机构出具的《出生医学证明》到户籍部门办理新生儿入户手续。

违反《条例》规定生育子女的公民,应当持县级以上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出具的缴纳社会抚养费的证明和医疗机构出具的《出生医学证明》到户籍部门办理新生儿入户手续。

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应当加强与户籍部门的联系,双方应建立新生儿入户情况的通报制度。

第十条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将审批生育第二个子女的情况通过适当方式予以公布,接受群众监督。

第十一条 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应当为育龄群众提供有关生殖保健、避孕节育知识的宣传、咨询、培训和服务,育龄夫妻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参加宣传、咨询、培训,并接受生殖保健、避孕节育服务。计划生育行政部门负责将有关情况登记在《生育服务证》上。

第十二条 育龄夫妻未取得《生育服务证》孕育第二个子女的,经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审查,对符合《条例》第十七条、第十八条规定的,给予批评教育,准予补办生育第二个子女的《生育服务证》;对只符合《条例》第十七条而不符合第十八条规定的,应当动员其采取补救措施,确有客观原因无法采取补救措施的,在交纳社会抚养费后,给予补办生育第二个子女的《生育服务证》。

第十三条 各级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生育服务证》管理工作中,必须严格遵守《条例》和本办法。对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追究直接责任人和单位负责人的责任,可给予通报批评、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十四条 本办法自2000年4月1日起施行。1991年5月16日市人民政府批准,1991年5月30日市计划委员会、市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布,根据1997年12月31日市人民政府第12号令修改的《北京市人口计划与生育指标管理办法》同时废止

下载北京市人民政府令行政问责办法word格式文档
下载北京市人民政府令行政问责办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北京市人民政府令

    北京市人民政府令 第227号 《北京市小客车数量调控暂行规定》已经2010年12月22日市人民政府第81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 现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市长 郭金龙 二○一○年十......

    海南省行政首长问责暂行规定(海南省人民政府令第184号)

    【发布单位】海南省 【发布文号】海南省人民政府令第184号 【发布日期】2005-01-30 【生效日期】2005-01-30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法律图书馆新......

    人事局行政问责办法实施细则(范文模版)

    第一章 总 则第一条 为规范干部职工问责工作,正确、及时地处理问责事项,根据《**县人事局关于实行干部职工问责制的决定》和《人事局行政问责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制定本......

    吉林省行政问责办法五篇

    吉林省行政问责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强化依法行政责任,推进服务政府、效能政府、法治政府、清廉政府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

    富源县审计局行政问责办法

    富源县审计局行政问责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推进依法行政,提高机关工作效率,促进审计机关工作作风进一步好转,规范干部职工问责工作,根据•关于印发†富源县党政领导......

    问责办法

    邯郸市第四职业中学安全管理问责办法 一、总则 (一)为预防安全稳定事故的发生,强化责任追究,保障师生人身安全,维护教育稳定,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行党政领导......

    行政问责

    哈尔滨市行政问责规定学习心得 备案科 刘欢 通过对《哈尔滨市行政问责规定》的学习,我的感触颇深,对我市下一步的发展策略,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学习心得有以下几点: 一、学习《......

    行政问责

    1、近年来,我国政府在行政问责制的推行方面监督力度减弱,公民参与监督的路径缺失,导致政府在对官员问责过程中的公正、公平性受到公民的质疑。同时也体现出了我国在行政问责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