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社区居民法治观念
和谐社会与社区居民法治观念的养成
党的十五大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大目标和内容,第一次写入党的纲领性文件,这是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重大完善和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1999年的《宪法》修正案,则明确地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规定为一项重要的宪法原则。2005年,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领导干部研讨班上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是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本特征的精辟阐述。和谐社会一定是一个法治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健全的法制。这标志着我们党对法治重要价值认识的又一次飞跃,标志着构建社会主义法治和谐社会是我们党的一个治国理想,又是一种治国方略、治国机制,同时也是一种治国结果。
一、构建和谐社会的任务之一是法治观念的养成
“和谐社会”是行为规范的社会。社会的规矩是社会行为的准则。人生在世,无不需要制衡。这种行为规范就是法治。同时历史经验也证明,和谐并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在调节中实现的,实现手段之一就是法治。
中国人追求法治始于19世纪,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走了一段曲折的道路。直到今天,“依法治国”作为基本的治国方略和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成为了一个兴国纲领。中国人追求的法治目标应包括: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法的体系;建立起一套依法办事、制约国家权力的运作机制;培养出一支较高法律素质的公职人员队伍;在全民族中宣传、普及、以至最终形成一种健康的法律文化观念。概括起来,应为两大方面:一是法律制度的建设,权力的制衡(形式意义上的法治);二是法律至上,保障权力的价值、原则、精神(实质意义上的法治)。在这两者之中,笔者认为后者的养成意义更重大,过程更艰难。中国法治的目标不仅仅是建设一个法律的国家,不在于一年中有多少部法律出台(当然,为了较快地与国际接轨,中国应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颁布法律,加快法律制度的建设),关键在于从观念到体制的真正革命;关键在于人民大众是否拥有根深蒂固的法治观念;关键在于持续不断的道德和法律意识的教育。因为法治观念是依法治国的思想基础,是和谐社会的意识基础。
根据以上的论述,中国的法治建设不仅在于制度层面要加快,更需要精神、信仰、文化的指导。实现法治不仅表现在法律体系的建立,而且在深层次上表现为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及行为方式等方面的深刻变革。德国历史学派代表人卡尔·冯·萨维尼认为:“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这是至理名言。只有全社会绝大多数成员对法律的遵守从内在的信仰与外在的行为方式一致时,这个社会才能被真正称为法治社会。就国情而言,我们的法治缺少的是像西方社会那样自下而上的法治精神的养成过程。但国际竞争的逼近,已经不给国人养成法治观念的时间和机会了。所以中国只能走一条自上而下的政府推进型法治模式。显然,没有法律文化传统和法治观念,将成为中国依法治国方略、和谐社会思想在贯彻、落实中的一大症结。
二、法治观念与和谐社会的法理学粗浅分析
通过对法理学的研究,笔者将法治观念与法治状态、和谐社会的内在联系概括如下:正确的法律观念→合法的法律行为→法律被遵守状态的出现→法律秩序的形成→和谐社会的实现。
社会的安定有序须法治来维护。但是法律之所以起作用是因为社会群体已经具有法治观念。法治观念是社会意识的一种,是人们关于法和法的现象的思想观念,心理和知识的总称。法治观念是公民守法的重要保证。孟子说:“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只有法,没有人去执行,法本身也就起不到任何作用。在现实生活中,公民具有了较强的法治观念,提高了守法的自觉性,积极行使权利履行义务,才能做出合法的行为。法治观念会潜在影响法的运行。所谓行为是受意识、思想、观念支配而表现在外部的活动。所谓合法行为是自然人、法人或其他团体受其正确的法治观念支配的,而合法行为自然是在正确的法治观念指引下完成的。
从法律角度看,法律得以良好运行要有良好的守法观念。良好的守法能确保法律被严格服从。如果人们都严格遵守法制,相互之间的冲突就可以最大幅度地降低或减少,因为和谐社会必然是社会矛盾最小最少的社会。法治完备状态下的社会运行机制必然是法治化的机制,对于社会和谐来说是最恒久而有效的保障。它是遵守法律、维护法律、监督法律实施的认识前提。在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普法对于社会秩序的维护,社会稳定的保持,对于社会和谐的意义是不容低估的。
法的遵守是法治的另一个基本原则。只有绝大多数公民在正确的法治观念支配下,完成合法行为,中国才有可能出现法被遵守的状态。在中国大地,法律被普遍遵守了,才能形成法律秩序。所谓法律秩序,是人们在自愿的基础上,社会生活中依照既定的法的规则、原则行事、从而在行为上体现规则性的社会秩序状态。这种遵循法精神、法要求的社会秩序与人治形成本质区别。
和谐社会是社会各个元素有条不紊地顺利运行、良性互补与彼此互动的最佳状态,是法被遵守的状态。在有法律意识的社会中,人们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社会就能处于和谐的状态之中。法治是一种整体化的社会状态,同样要求社会的各个元素、方面、环节都能无阻碍地有规则地运行。法律是和谐社会的制度基础,它可以保证社会在尊重差别的前提下,实现结构协调,从而建立起承认个体、元素互补的和谐社会。
在中国这样一个高度集中、集权的国度,立法与执法对公民正确法治观念养成的推动作用非常重要。汉朝以后,立法依据封建正统儒家思想原则进行,儒家的精华几乎全部在封建立法中得到了确认,到了《唐律》便“一准乎礼”了。这种中华法在封建政权的推动下,有效地执行了两千多年并内化为中华民族的民族信仰、民族思维方式,至今仍存活于大多数中国人的灵魂深处。这是一种有效的统治模式,就现在的法治改革而言,所谓“商鞅虽死,秦法未败”的经验仍然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通过分析,可以肯定地说,法治观念的培养是和谐社会的思想前提和意识基础。法治观念的养成应是社区工作的着眼点之一,社区居民法治观念的培养更应是通往和谐社会之路上必不可少的一个驿站。构建和谐社会,不仅需要人与自然和谐、人与社会和谐,更需要人与人之间和谐。坚持公平的法律准则,是协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手段。法制社区的建设可以起到维护社会公平、稳定社会秩序、净化社会环境、调节人与人关系的基础性作用。
三、社区居民法治观念培养的若干实践问题
(一)用好社区法制讲座,促进社区居民良好习惯的养成。法具有惩戒功能,同时也有着规范和引导功能,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大多数内容是引导人们如何行为,法律仅靠公务员、法官、检察官来执行远远不够,只有广大公民遵纪守法、依法办事,法律才能充分发挥功能和作用。因此,必须通过开展深入持久的普法教育,使全体公民养成依法办事的良好行为习惯。人与人之间才能和谐相处,社会秩序才能正规有序,从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稳固的群众基础和思想基础。
(二)用好社区法制讲座,充分发挥法律祛恶扬善的预防功能和调解功能。道德是有关善与恶、是与非、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荣誉与耻辱等观念原则和规范的总和。法律则用它的方式来明确道德原则,两者相辅相成,具有共同的本质。法律是传播道德的有效手段,道德是法律的评价标准和推动力量。费孝通先生曾分析过两者的区别。核心观点是,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是特定的权利所加之于个人的,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多人唾弃,是耻。笔者概括为法是强化、外化,德是优化、内化。每个社区如建立一个调解办公室(兼法律咨询室)就可以充分发挥法律祛恶扬善的预防功能和调解功能,从而强化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的关系和相互接纳的意识,把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结合起来,使全体公民既遵纪守法,又诚实守信,从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稳固的群众基础和思想基础。
(三)用好社区法制讲座,将社区居民法治观念的培养落到实处。首先,社区法制讲座的对象应多层分类。法制讲座不搞听大课的方式,而是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选择不同的内容。我们为社区准备了十余个法律讲座。如:老年人权益保护、劳动者权益保护、妇女权益保护、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常见物业纠纷处理、相邻关系的法律思考、外来人口的法律问题、婚姻家庭中的权利与义务、商品房买卖中的注意事项、遗产继承中的法律纠纷、产品质量及人身损害赔偿的取证和索赔等。由社区负责人根据自身工作需要与律师协商确定法制讲座内容更有必要。
其次,社区法制讲座方式形式多样。讲座不搞一言堂,把它和咨询、座谈、演讲相结合,尤其是社区法制讲座必须采用案例教学。以前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往往会抑制社区居民的积极性,丧失学习的兴趣,而案例教学的特点是自己动手做。社区居民是课堂的主人,律师是组织者。教学模式是一个案子,大家讨论,一起参与,律师点拨并鼓励社区居民思考。更为重要的是社区法制讲座所选用的案例应是贴近居民生活的,是社区干部提供的,经过律师法律思考以后的案例,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搁笔时,想提出这样一个口号:“把法律交给社区居民,让法治观念成长”。
创新举措是建设镜湖特色和谐社区动力所在
镜湖区以创建平安和谐社区为目标,以加强社区党建为核心,以推进基层民主、促进居民自治为理念,以创建各具特色的社区为平台,以社区单位和居民为主体,孕育出了独具特色的镜湖和谐社区建设。
和谐从邻里开始,在和谐社区建设中,镜湖区开展形式多样的邻里共建活动,以举办“邻里节”为载体和纽带、“邻里融合”为特点搭建邻里沟通新平台。区委区政府坚持科学发展观,以解决民计民生问题为要务,要求部门“一把手”深入各自的挂钩联系社区,解决实际困难,以“一把手进社区”工程为引领,扎实推动一批民计民生问题的解决,形成政民互动共建和谐的新风尚。镜湖区注重社区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走“一居一品”特色之路,创建亮点突出品牌社区,社区党建 “三个全覆盖”扎实构建社区党建新机制,党员、公职人员创新、完善新方式服务社区,基层民主自治探索新形式,扩大居民政治参与,多元合作共谱“唱响和谐之歌”新乐章。
此外,镜湖区结合实际情况,借鉴国家、省市有关的和谐社区建设的要求,制定并不断完善“和谐社区建设评价体系”,形成科学合理的评价新标准,通过建设和谐社区,使社区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上发挥服务作用,为群众创造安居乐业的良好环境。
第二篇:法治:观念先行
Script>检察日报2000年07月20日
法治观念是法治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法治得以建立的思想基础
。法治的建立必然要求法治观念的率先确立,并且应当将法治观念内
化为相应主体的自觉意识。法治对于人们的观念的要求甚高,没有良
好的法治观念的形成,也不可能有真正法治的建立。然而,要确立法
治观念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它远比一种制度的颁行或机构的设立更为困难。
法治观念在形成过程中会受到人们头脑深处根深蒂固的非法治观
念的排斥。法治观念的形成过程,也就是非法治观念被清除的过程。
因为,在法治观念形成之前,人们的头脑中并不是一片空白,一无所
有的,而是为其非法治的观念占据着的。新的法治观念只有在清除旧的非法治观念的基础上才能建立起来。在缺乏法治传统的中国,非法
治观念更为深厚,“一切已死的先辈们的传统,像梦魇一样纠缠着活
人的头脑”。
法治观念的形成也可能为人们漫不经心的错误所妨碍,它需要法
治主体的理性认知。以理性的思维来对待自己的思想观念,对于具有
非法治观念的人来说,是特别难以办到的。有时,我们这些专门从事
法律教学和研究的人尚且会在有意无意之中留恋人治,表露出人治的意识,对于社会一般的民众就更可想而知。因为一些非法治的观念会
有意无意地影响人们的思维,并在不经意之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们法治建设之中的许多错误,也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产生的,是对
法治观念缺乏理性认识,在惯性思维影响和作用下非法治观念的结果。
在没有法治传统的国度建设法治,非法治的观念的存在形式往往
既是大众的,也是潜在的,这就为观念的改变构设了两个方面的困难
。观念是大众的和潜在的,也就注定了改变它的艰巨性。对于改变这
一现实,我们的法学学者往往过于迫切,我也常常处于这种状态之中
。其实,社会法治观念的形成并不会因我们心情的急切而得以加速,只有踏踏实实地为法治鼓与呼,才是我们力所能及的。眼看落后的非
法治观念而又无法改变,这可能是法治进程中法学工作者必须经历的痛苦,但是我们还得奋力前行。法治并不因为我们的愿望而化为现实,但一定会因我们的行动而逐步地向我们靠近。塑造全社会的法治观念
是中国法治的必由之路,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法治:观念先行一文由www.xiexiebang.com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三篇:让法治观念深入人心
让法治观念深入人心
——江州区“六五”普法工作纪实
新时期开展普法工作,如何让法治观念深入人心?2011年以来,江州区为了使“六五”普法工作的启动和实施更具实效,江州区断创新普法形式,丰富普法手段,取得了普法惠民的良好效果,自2007年连续6年江州区荣获崇左市平安县(市、区)。
“法律夜讲” 打造“平安江州”
“今晚的‘法律夜讲’八点准时开讲,请大家按时参加。”江州区驮卢镇那模村村里的喇叭正在播报这晚上 “法律夜讲进百屯”的消息。
针对“白天干部下村、群众下地干活,晚上干部回乡,群众收工回家,双方碰不到一块、工作难以开展,矛盾纠纷得不到及时解决”的状况,江州区创新农村普法形式,开展“法律夜讲”活动,推进“平安江州”“法治江州”“和谐江州”建设。
江州区要求每名包村挂点的党员干部每月夜访农户不少于5户,“夜讲”不少于4次。同时,该区还加强对“法律夜讲”服务工作人员开展法律知识业务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法律素质。近几年来,共举办法律知识培训班85期,参加培训人员达15000多人次。培训的内容主要是《土地管理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矿产资源法》等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
通过开展“法律夜讲”,深入包村点联系群众,解决群众疾苦、解答群众难题的方式化解不稳定因素,宣传国家的政策和法律知识。两年来,江州区各级各部门共开展夜讲活动85场次,解决了群众生产生活的热点、难点问题,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法律夜讲”活动深受群众的欢迎。
多渠道宣传 搭建普法平台
“锣鼓一响、普法上场,二胡一拉、送法到家”——这是流行在江州区农村的一句顺口溜。今年来,江州区创新法制宣传工作的方式,组织业余文艺队深入到社区、村、屯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制文艺演出,选取土地纠纷、涉赌、涉毒、老年人赡养、计生、婚姻家庭等涉法问题编成法制文艺节目,以三句半、快板、山歌对唱、小品、歌舞、有奖问答等形式进行宣传教育,并发放各种法律宣传资料。两年来共举办法制文艺演出65场,发放法律宣传资料35000份,法律读本15000本。
9月5日,江州区组织10余名熟悉法律、知晓政策、业务精、能力强的“六五”普法骨干,组成“六五普法轻骑队”在江州区城区开展法律知识宣传。
“六五”普法开展以来,江州区坚持把法制宣传作为普法工作的重要抓手,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文艺等形式,生动、直观地把法律送到基层、送到群众手中。两年来,江州区利用各类法制宣传日、周、月共组织开展法律咨询 158场次,接受法律咨询 7900余人次,发放宣传资料25万份,出动宣传车 645车次,出动宣传人员 1470人次。悬挂横幅 264 幅,制作各类宣传展板报 450 块,编印普法挂历3.5万张,受教育人数达28万人次。
此外,该区结合调解促宣传,把普法教育融入排查调处矛盾纠纷的过程中。在调解纠纷过程中通过摆事实、讲法律,以案说法、以事讲法等形式解决矛盾纠纷。2011至2013年6月,江州区排查出矛盾纠纷案件902件,调解成功 890件,调解成功率达98.6 %。完善长效机制 实现普法常态化
笔者在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进乡村采访时发现,如今在江州区,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已经形成了“处处有法、时时有法”的良好法律宣传氛围。而这一成果的取得,得益于市、县(区)、乡(镇)、村四级联动的普法长效机制。
在社区、在乡村,以农家书屋、远程教育、法制长廊为依托的法律宣传阵地,随处可见。在学校,经常举办法制教育讲座,开展普法宣传活动。在乡村,群众活动广场的建设,普遍
突现了法治文化特点。在广场上悬挂了法律宣传牌,内容贴近老百姓的生活,使法律看得见、用得着,真正融入老百姓的生活。
普法工作具有广泛性、长期性的特点,涉及社会各行业、各领域,为此,江州区各级司法部门加强了与各部门、各行业的联系,建立了长期合作机制,提高了普法效率。“六五”普法活动启动以来,江州区司法局加大与各部门的沟通与协作,结合“法律六进”和部门法宣传日,在全江州区形成了月月有法律宣传、处处有法律宣传的浓厚普法氛围。(谭春丽 钟岚)
第四篇:大学生法治观念分析
大学生法治观念分析
法治是指以民主为前提和基础,以严格依法办事为核心,以制约权力为关键的社会管理机制、社会活动方式和社会秩序状态。法治建设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当代大学生的法治观念却并不完全尽如人意,由近年来大学生犯罪呈逐年上升趋势,更有恶性事件的偶尔发生便可略窥一二。
通过对周围同学的调查和相关资料的查阅我发现同学们普遍认为法律是非常重要的,提高自身法治意识对自身是非常有益的,他们希望获得法律的知识技能,认为于人于己都有好处。绝大部分同学表示自己遇到问题时,首先想到的是法律途径,大多数情况下会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利益。虽然同学们普遍认识到法律知识的重要性,但是同学们课余研习法律的时间不多,获取法律知识的热情不是很高,对法治的理解也不够全面具体。这里面有学校知识结构和管理体制不完善的原因;有社会文化传统和历史底蕴影响的原因;当然也有学生本身价值取向和和责任意识不强的原因。
大学生法治观念还存在对对我国法治国家建设的目标知悉不清的问题。他们虽然普遍认同法治的重要性,对我国法治社会建设寄予厚望,坚信法治社会一定能够实现,也对我国法治社会建设提出了好的建议,比如认为法治社会建设最先要解决的就是司法腐败,党和政府在建设法治社会中承担着重要责任,法治观念培养、法律知识的普及在法治社会中也不可忽视。但对我国法治社会建设的总体目标知道不多,具体行动更是知之甚少。
大学生是社会上知识素质较高的一个群体,承载着未来社会建设的重任,对法律知识的掌握与否关系着法治建设的推进进程、关系着和谐社会的建设、关系着他们在未来社会中能否发挥更有效的作用。,所以加强大学生的法治观念教育尤为重要。针对这些情况提出提升大学生法治观念的如下建议:一是加强学校法治教育的力度,进一步充实公共课教育中的法治教育。对学生进行引导,满足学生对法律知识渴求的期待,充分体现学校在法治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二是加强网络法治观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在学生自我学习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充分利用网络的载体及宣传功能,加强法治观念的教育及普及;三是加强对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扼杀大学生犯罪的萌芽;四是坚定不移的反腐败,营造良好的社会法治环境,使广大学生深刻认识我们国家反腐败的决心与力度,增强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信心,增强其投身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虽然大学生的法治观念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但一路走来的成就与进步也是我们于目共睹的。大学生的可塑性很强,只要我们能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它,大学生的法治观念将得到稳步的提升。
第五篇:大学生如何树立法治观念
泱泱中国是一个依法治国的国家,十多亿的人口靠法律约束其行为,使国家蒸蒸日上,作为神会主义建设者的大学生应该树立社会主义法制观念,为国家法制建设作出贡献。树立法制观念我们应该做到学法,知法,用法。树立法制观念,强化法律意识。
首先,我们必须明白自己生活得环境,我们的国家是一个依法治国的大国,熟知法律有利于我们生活得更好,学会约束自己的行为,消除随心所欲的错误观念.树立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有利于我们更好的立足于社会,有利于我们更好的发展,有利于我们更了解社会的现状。总而言之我们生活的国家是一个依法治国的大国,生存在这样的国家必须了解法律,学习法律
学习法律,就是要了解我国的现有法律,明确法律中要求我们的义务和权利,了解相关的执法部门和执法机构,严格要求我们的行为,要个规范我们的行为,努力履行我们应尽的职责,当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时,要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学习法律还要明确法律是什么,法律的内容是什么,法律的意义是什么,法律怎样规定人的行为等等。学习法律有很多途径,我们可以组织法律讲座,法律知识竞赛,法律知识课堂教学比赛,法律知识宣传活动,宣传法律知识的过程也是自我学习的过程,专业学习法律,阅读有关法律知识的书籍,我们还可以看有关法律的法制栏目和道德观察等节目,自制有关法律的电影,召开我你身边的违法行为讨论会,用丰富多彩的形式学习法律。
知法,我们要树立社会主义法制观念,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点,党的领导是社会主要民主治建设的根本保证,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树立自由平等的观念,树立依法享有和行使自由的观念,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树立公平正义的观念,坚持立法公正与执法公正并重,坚持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并重,树立权利义务观念,明确法律义务与法律权利的性质,明确法律义务与法律权利的关系。
培养法律素质,实际中树立法制观念。我们要努力学习法律知识,在大学阶段,我们应将学习法律知识纳入自己学习成才的规划中,进有计划有目的的学习,将其内化为自身的素质,提高到自觉意识的层面,并体现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还应积极利用假期社会实践和见习、实习、勤工助学等机会,多接触社会,使自己的知识、意识、能力在服务社会你的过程中得到升华和提升。大学生在理解和行使宪法和法律所赋予的自由时,应树立依法享有和行使自由权利的观念。一方面,善于行使和运用宪法和法律所赋予的自由权,充分表达和实现个人的意愿和追求,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另一方面,严格依照 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各种制度和程序行使自由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要求所有的公民都必须平等地遵守法律,公民在守法上一律平等。其次我们在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社会地位等平等,当我们权利受损时要善于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我们要重视立法公正,更要重视执法公正,保证立法到执法全面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我们要增强程序公正观念,重视程序方面的制度建设。
我们还是法制观念的宣传者,要帮助提高人民群众的法治觉悟,进行法律宣传教育,帮助群众学法、知法,自觉守法,并掌握和运用好法律武器,这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工程。为了使法制宣传教育更加广泛深入地开展下去,在宣传的内容、重点及形式等方面,应进一步加以改进和完善。以往有些地方在法制宣传教育中,偏重于群众守法的一面,而忽视群众同违法现象作斗争的一面。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不仅要学法、知法,而且要激发人民群众运用法律同违法行为作斗争的积极性,以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