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机构编制实名制建设情况汇报
机构编制实名制数据库情况汇报
实行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是新时期加强和完善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有效手段,也是创新机构编制管理的一项重要举措。自全省机构编制实名制数据库建设工作动员暨培训工作会议召开以来,我市积极部署,严抓落实,将全市所有机构编制基本信息全部录入到了机构编制实名制数据库中。目前,我办积极运用机构编制实名制系统,不断加强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做到了机构底数清、编制底数清、领导职数清、实有人员清,确保了编制工作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一、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工作基本情况
(一)高度重视,给力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工作。我办根据省要求,及时向领导汇报,取得了领导的支持,拨付了相应的工作经费,明确了实名制数据库建设工作专门科室,选调了专门的工作人员,及时接通了内网平台。
1、加大宣传力度。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宣传,将省编办实名制数据库建设的有关文件精神放入本办网站,对其他省市的实名制数据库建设工作好的做法、经验进行转载,并多次召开全市编办主任会议,进行安排和部署。
2、召开全市的动员大会。我市于及时召开全市《干部人事和机构编制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动员大会,并下发了数据库建设工作的通知。各县市区也相应召开了动员大会并进行了部署。
3、做好实名制数据库系统操作人员的培训工作。我办组织了全市的培训工作,进行了三期培训,使市直副处以上单位及县市区编办从事机构编制统计、信息工作的人员能基本熟悉系统操作流程,熟练掌握并按规范要求填报实名制信息表格。
(二)严格审核,确保报送信息的准确、真实、及时。我办对市直单位报送的信息进行严格的审核,逐一对照“三定方案”,重点审核机构设置、编制性质、领导职数、人员身份信息等。
1、贴近实际,注重日常管理。把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与机构编制的日常管理结合起来,做到机构、人员信息随时更新、随机审核,及时掌握机构编制变化情况,实现对编制、人员全面的监控,强化了机构编制实名制的日常跟踪管理。
2、合理分工,确保信息质量。将任务责任到人,落实到人,各主管部门负责本系统的实名制信息的落实。信息发生变化时,其将更新的信息上报编办,经审核无误后下发给主管部门使用,建立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
3、搭建平台,实现有机统一。我办对市直单位报送的实名制表格进行分组审核,重点审核各类编制、内设机构、领导职数、岗位设置与批准文件是否一致,实有人员与核定的机构编制和岗位设置是否相对应,做到“人员变动,随时登记,随时更新,动态管理”,同时,健全了机构编制实名制数据库、机构编制台帐,与组织、人社、财政统发相互监督的约束机制。
4、专机专人,确保严格规范。安排专人专机操作“机构编制实名制信息系统”。在实名制信息收集、审核、汇总及数据信息上报市编办时,严格按照程序操作,既按时、保质,规范操作,又加大了对机构编制数据信息的管理。
(三)完善制度,规范管理,巩固实名制管理成果。为了加强机构编制管理严肃机构编制纪律,我市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去年下发了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的相关文件,进一步完善了机构编制管理制度。
1、严格总量控制,实行空编进人审核制度。我们针对市直单位和各县市区出现空编需补充人员时,对县市区实行总量控制,上年底申报下一年的编制使用计划。
2、建立机构编制管理与财政预算管理相互配套协调的制约机制。实行编制实名制管理,从体制上保证了编制与财政供养人员的统一,实现了机构编制管理、财政预算和工资总额管理的有机结合,做到了“三个一致”即:纳入财政开支单位的经费来源与机构编制部门核定的经费来源相一致、纳入财政开支单位的人数与机构编制部门核定的人数相一致、财政部门分类发放工资的人员类别与《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卡》上的人员类别相一致。
3、进一步强化机构编制监督检查机制。我办在具体工作中一手抓创新管理,一手抓监督检查。加大了对机构编制工作的监督和指导,并将县市区机构编制工作考评纳入市委、市政府绩效评估内容。
(五)督查力度加大,进展全面提速。
针对各县市区进展偏慢、等待观望态度普遍这一情况,为全面贯彻落实上级要求,我办再次组织召开了会议,专门就机构编制实名制数据库建设进行了调度督办,在传达省里精神的同时,进一步明确了目标任务,强调了时间节点。并派出检查组对县市区进行了实地督查,取得了明显效果。
二、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在思想认识上,有待加强学习和深化。一直以来,有一部分单位和干部对实名制管理不是很理解和支持。主要是实名制管理涉及到每个干部职工的切实利益,也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有些政策法规只是在相关会议上或领导讲话中提到,没有组织系统的学习,况且宣传也不够深入所致。
2、在行政编制资源的配备上,有待进一步探索。我市行政编制普遍偏少,机关还保留少部分事业编制,这一部分人的身份难以厘清,只有将全市的行政机构根据职能任务的强弱对编制进行重新分配,才能有效的消化机关事业编制;机关与下设机构混岗较严重,特别是县市区,由于机关编制少,人手不够,只能到下设机构长期借用人员,因此,规范清理起来难度较大。
3、在改革配套上,有待完善制度设计。机构编制实名制的全面实施,必然要求对超编人员、违规人员的清理清退,如果人员分流政策落实不了,相关改革配套政策跟不上,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就难以到位,只有待政府机构改革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完全到位以后,实名制管理才能真正做到人员与编制的一一对应。
第二篇: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实施细则
机关事业单位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实施细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机构编制基础管理,管住管好机构编制,严格控制行政成本,建立健全机构编制部门与纪检监察、组织、人事、财政、劳动和社会保障等部门的协调配合和制约机制,根据国务院《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设臵和编制管理条例》等机构编制法律法规和上级有关文件规定,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本细则适用于我区本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法院、检察院、民主党派和工商联、人民团体机关,镇街机关,以及各级事业单位。
第三条
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是机构编制部门执行机构编制管理法律法规、落实机构编制管理方针政策采取的一种核准使用、全程管理的机构编制管理办法。其由《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信息库》(即《机关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系统》,以下简称《信息库》)、机构编制和人员名实对应(具体机构设臵与按规定审批的机构相一致、实有人员与批准使用的编制和领导职数相对应)制度、机构编制核准使用制度以及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信息公示制度构成。
第四条
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的内容包括机构编制和实有
—1— 人员。
机构编制情况主要包括:机构名称、性质、规格、隶属关系、内设机构、领导职数、主要职责(任务)、编制类型、编制数量、经费渠道、批准文号等。
实有人员情况主要包括:姓名、性别、出生日期、身份证号码、所属机构、所占编制类型、职务、参加工作时间、出入编时间及原因等。
第五条 《信息库》记载机构编制、人员等核定情况和实有情况,机构编制部门负责该信息库的建设,各单位初始录入的实有人员经审核后登记入库,之后的人员增减都必须通过该系统确认。《机关、事业单位使用编制通知单》(以下简称《编制通知单》)是调入或新增人员的“凭证”,是办结组织人事手续、办理人员经费拨款和社会保险等的依据,凡机关、事业单位调入或新增人员必须到机构编制部门办理《编制通知单》。
第六条
机构编制部门综合协调实名制管理工作,具体负责建立和维护《信息库》,核准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编制使用;办理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出入编手续,审核财政统发工资人员名单;组织指导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信息公示;对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机构编制部门不定期会同纪检监察部门,对机构编制实名制—2 — 管理工作进行专项督查,检查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并查处机构编制违纪违法行为。
组织、人事部门按照机构编制部门核定的编制、职数,调配人员、配备干部、审批人员工资。
财政部门按照机构编制部门核准的编制、实有人员情况和组织、人事部门核定的人员工资待遇标准,编制机关、事业单位的人员经费预算草案,核拨人员经费。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按照机构编制部门核准的实有人员情况和组织、人事部门的相关审批手续,办理人员社会保险手续。
第七条
有关单位机构名称、内设机构、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等机构编制事项经批准调整后,机构编制部门负责更新《信息库》。
第八条
各机关、事业单位增配处级领导职务(或非领导职务)人员,接通知后直接到组织、人事部门办理行政关系转移和工资审批手续,机构编制部门凭组织部门每月提供的干部任免情况,在《信息库》中对有关人员情况作出调整,并为其办理公费医疗、社会保险等手续出具证明材料。
第九条
军转干部等政策性安臵按经批准的安臵计划实施。
第十条
机关、事业单位按经批准的增人计划向社会公开招考(聘)工作人员。
—3— 第十一条
各机关、事业单位通过正常调任、调动、特殊人才引进等途径增加科级及以下人员,增人计划经组织、人事部门和机构编制部门核准后,组织、人事部门按管理权限和规定程序为其办理调动、报到手续。
第十二条 对于第九条至第十一条的增加人员,用人单位凭组织、人事部门相关资料到机构编制部门办理入编手续后,持《编制通知单》办理工资审批、社会保险等手续。
第十三条
各机关、事业单位增配科级领导职务(或非领导职务)人员,经组织、人事部门核准职数使用和拟任人员资格后,按干部管理权限进行任命,任命后7个工作日内向机构编制部门提出人员信息的职务变动申请。
第十四条
各机关、事业单位有工作人员被免职、降职、撤职的,按干部管理权限和规定程序办理职务(岗位)变动手续,相关手续办结后7个工作日内向机构编制部门提出人员信息的职务(岗位)变动申请。
第十五条
事业单位内部人员岗位调整涉及人员岗位类别(指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等)或岗位等级调整的,按照职责分工,单位须向组织、人事部门申报确认。确认后7个工作日内向机构编制部门提出人员信息的岗位变动申请。
第十六条
各机关、事业单位有工作人员调往区属以外单—4 — 位、退休、死亡(含退休人员)、辞职、离职、解除聘用合同以及被开除、辞退等减员情况的,单位在减员后7个工作日内向机构编制部门提出出编申请。
第十七条
对于第十三条至第十六条的人员变动,机构编制部门审核相关材料后,通过在《信息库》修改相关人员信息予以确认。
第十八条
机关内部人员平职轮岗、事业单位内部人员岗位调整且不涉及人员岗位类别(指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等)或岗位等级调整的,按照职责分工,用人单位经向组织部、人事部门备案后,于调整后7个工作日内直接在《信息库》上修改人员信息相关项。
第十九条
各机关、事业单位要建立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信息公示制度(涉及国家秘密等情况除外)。
每年12月15日至30日期间,各机关、事业单位必须在本系统或本单位范围内安排一次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信息定期公示,公示期为7天。
各机关、事业单位发生上述第八条至第十一条任何一项增加了人员的,必须于变动人员所有手续办结后7个工作日内,在本系统或本单位范围内安排一次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信息人员变动公示,公示期为7天。
—5— 公示内容和样式由机构编制部门制定。
第二十条
对擅自增设机构、超编进人,超职数配备干部的,机构编制部门不予办理核准手续;组织、人事部门不予办理职务任免、人员调动和工资审批等事项;财政部门不予核拨经费;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不予办理社会保险手续。
第二十一条
各机关、事业单位要严格遵守机构编制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认真执行机构编制管理纪律,落实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各项规定,与机构编制部门共同做好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重要载体《信息库》的日常维护工作(至少每月安排一次核对修改),以确保其真实、准确和完整。
第二十二条
本实施细则由区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负责解释。
第二十三条
本实施细则自发文之日起实施,有效期三年。
—6 —
第三篇: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信息系统--指标
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信息系统-指标解释
一、地方行政机构编制实名制指标
地方行政机构编制实名制指标分为两类:
一类指标:描述机关本身及其他综合情况的指标。二类指标:内设/下设机构中涉及到的指标。
(一)一类指标
1.机构名称:由各级机构编制管理部门正式批准的机构全称。2.规范简称:各单位的规范化简称。
3.机构编号:由系统按照一定规则自动生成的数字编号,包括3个码段,共13位。第一码段6位,即左起前6位数组成,反映出机构编制管理机关的所在地,即通常所说的“地区代码”;第二码段2位,即左起第七、八位数,表示机构所属的系统类别;第三码段5位数,即左起第九、十、十一、十二、十三位数,表示此系统类别下的机构,顺序依次排列。
4.第二/第三名称:指一个机构多块牌子机构(挂牌、保留印章等)的其他名称,以及实行合署办公机构的其他名称。
5.系统类别:包括党委、人大、政府、政协、民主党派、群众团体、检察院、法院、经济实体、其他。
6.机构级别:由机构编制管理部门批准的单位级别。7.机构性质:本机构性质类别的划分。
8.批准文号:经机构编制管理部门批准机构成立的正式批准文号。9.机构类别:指单位的类型,为选择型指标,按照上级机构编制管理
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信息系统-指标解释
部门批准的机构改革方案,由填报者在所列的机构类型中进行选择。
(1)工作部门。例,市政府办公厅的机构类别为“办公厅”。(2)特设机构:根据要求特设的政府直属机构,如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
(3)部门管理机构:是指上级批准的机构改革方案中,由工作部门或直属机构管理的相对独立设置的机构。
(4)议事协调机构(办事机构):是指上级批准的机构改革方案中,为完成某些综合、协调、咨询性等工作而成立的委员会、领导小组及下设的相对独立的、实体性办事机构。(5)临时机构:指为完成某项临时性任务而设立的机构。
(6)垂直管理机构:是指在机构编制方面实行市以下垂直管理的机构(包括工商行政管理、地方税务、质量技术监督、食品药品监督等)。
(7)驻外办事处:是指政府派驻外地的(行政)办事机构。(8)其他机构。9.隶属单位:指行政管辖系统的隶属关系层次.10.组织机构代码:由组织机构代码登记主管部门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成立的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等机构赋予一个在全国范围内唯一的、始终不变的法定代码标识。
11.机构编码:各级党派机关、人民团体及其他机构的代码。
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信息系统-指标解释
12.批准内设机构数:由各级机构编制管理部门批准的机关内设职能处(室、科)数。
13.实有内设机构数:机关内实际设置的职能处(室、科)数。14.行政编制数:由各级机构编制管理部门批准使用的机关行政编制数。
15.后勤服务人员编制数:机关中使用的由地方机构编制管理部门按照有关规定单独核定的,专门用于机关中从事后勤服务工作的人员编制数。
16.后勤服务人员编制实有人数:机关中使用工勤人员编制的在职人数。
17.机关编制数:由地方机构编制管理部门核定的机关编制数。18.机关编制实有人数:机关中使用机关编制的在职人数。
19.公务员登记数:已经进行公务员登记人员数。
20.部门正/副职领导职数:由各级机构编制管理部门批准的机关领导职数。
21.部门正/副职领导实有人数:本机关实际配备的领导人数。22.非领导职数:非领导职务是在各级行政机关中不具有组织、决策、指挥职能的职务。包括办事员、科员、副主任科员、主任科员、助理调研员、调研员、助理巡视员、巡视员。
23.非领导实有人数:本机关实际使用非领导职数的在职人数。
(二)与一类指标解释不同的二类指标解释
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信息系统-指标解释
24.机构名称:由各级机构编制管理部门批准的机关内设/下设机构的全称。
25.第二/第三名称:指一个机构两块牌子的内设/下设机构的其他名称。
26.机构级别:由机构编制管理部门批准的内设/下设机构的行政规格。
27.机构类别:部门内设机构或下设机构的类型。
(1)内设机构:指部门机关的机关党委、内设机构、党委机构和纪检监察机构。
(2)派出(分支)机构:有关部门派出的分局、办事处、派出所、工商所(分局)、地税所(分局)、物价所(分局)、森林农垦类所和派出机构其他。
(3)附属机构:政法部门附属的科研院所、学校、出版机构、后勤服务机构、检验机构、检测机构和附属机构其他。(4)政法队伍:使用政法专项编制,除机关、派出机构、附属机构之外,直接从事执法、监督等职能的机构和人员,作为“政法队伍”填写。包括司法所、法律顾问处、公证处、律师协会、监狱、劳教所(队、场)、治安队、防暴队、巡警队、刑警队、交警队、缉毒队、安保队(国内安全保卫)、经侦队(经济犯罪侦察)、网络安全队、行动技术队、拘留所、看守所、戒毒所、检察院法警大队/支队、法院法警大队/支队等。
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信息系统-指标解释
(5)其他机构:不能列入上述机构的其他单位。
28.行政编制数:由机构编制管理部门核定或本部门具体分配的内设/下设机构的人员编制数。
29.行政实有人数:使用本单位机关的行政编制、在本单位发工资的人数。
30.批准内设/下设机构领导职数:由机构编制管理部门核定内设/下设机构领导职数。
31.实有内设/下设机构领导在职人数:实际在职担任内设/下设机构领导的人数。
32.批准文号:指编制主管部门批准本单位设立机构的文件号。
二、地方事业单位机构编制实名制指标
1.单位名称:由各级机构编制管理部门正式批准的事业单位全称。2.规范简称:各单位的规范化简称。
3.机构编号:由系统按照一定规则自动生成的数字编号。4.第二/第三名称:该单位现在正在使用的其他名称的全称。5.成立时间:经机构编制管理部门批准该机构成立的日期。6.机构规格:指机构编制部门批复中明确的机构级别,如未明确该单位的规格可选“未定级”。
7.事业单位分类:指机构编制部门批复中明确的分类,如行政职能类、公益一类、公益二类和生产经营类。
8.机构批准文号:经机构编制管理部门批准机构成立的正式批准文
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信息系统-指标解释
号。
9.组织机构代码证号:由组织机构代码登记主管部门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成立的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等机构赋予一个在全国范围内唯一的、始终不变的法定代码标识。
10.经费形式:指该单位事业经费按国家财政预算形式划分的三种形式,即全额补助、部分补助、自收自支。11.隶属单位:指行政管辖系统的隶属关系层次。
12.法人证书号:由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依法给核准登记或者备案的事业单位颁发的、确认其事业单位法人资格的法定凭证号。13.行业分类:指按事业单位主体业务属性划分的类别。共25大类,每大类又分中类和小类。
14.是否参照管理:指本单位是否为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单位。15.批准内设机构数:由各级机构编制管理部门批准的内设机构数。16.编制数(事业编制数):指经规定程序由相应级别的机构编制主管部门批准核定的该单位各种经费形式事业编制的总数。17.实有人数:指该单位各种经费形式事业编制的实有人数。实有人数分下列五种情况:(1)行政管理人员:指在本单位领导、组织、协调等管理岗位上,从事行政管理工作(如党务、行政、群团等,也包含具有专业职称)的人员数。
(2)专业技术人员:指在本单位直接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编
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信息系统-指标解释
制数,包括工程技术、农业技术、科学研究、实验技术、卫生技术、教学、民用航空飞行技术位、船舶技术、经济、会计、翻译、图书资料(档案、文博)、新闻(出版)、律师(公证人员)、广播电视播音、工艺美术、体育教练、艺术和海关专业的人员数。
(3)工勤服务人员:指在本单位实际配备的从事后勤工作的人员数,如传达、驾驶、打字、话务、炊事、收发、修理和电梯等。
(4)其他岗位人员:指在本单位从事除去行政管理、专业技术、生产工人和后勤工作外的其他工作的人员数,包括单位非在职人员数,如外援和出国劳务人员、长期(连续六个月以上)脱产学习人员、长期病休人员和长期派出人员等。
三、实名制人员基本信息指标
1.任现职时间:由某级党委、国家行政机关及其组织、人事管理部门正式任命通知时间,或由某级人民代表大会(或人大常委会)、某级政协及人民团体会议选举通过及决定职务的生效日期。2.进入本单位形式:包括选调、任职、军转、退伍考录、其他。
3.进入单位时间:指进入本系统工作的实际报到日期,以人事部门认定的参加工作具体日期。见标GB/T 7408-1994。4.任职名称:指担任行政职务的具体名称。
5.进入人员来源:指进入国家公务员、国家干部队伍前本人的社会
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信息系统-指标解释
身份或原单位名称。
6.民族:本人归属的、国家认可的、在公安户籍管理部门登记注册的民族。见国标 GB/T 3304-1991。
7.籍贯:本人祖居所在地的当前国家政区名称。
8.毕业学校:完成学历教育并获得证书的毕业学校或科研单位名称。9.毕业时间:本人完成学历教育并获得证书的日期。见国标GB/T 7408-1994。
10.政治面貌:本人当前的政治身份。见国标GB/T 4762-1984。11.学历:本人接受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认可的各类学校正式教育并获得有关证书的最高学习程度。见国标GB/T 4658-1984。12.学位:本人完成一定学历教育后所取得的学位名称。见国标GB/T 6864-2003。
13.专业:本人取得学历所学专业的分类。见国标GB/T 16835-1997。14.入党(团)时间:本人参加该组织按照章程规定的起始日期。见国标GB/T 7408-1994。
第四篇:机构编制实名制操作步骤
机构编制实名制人员信息录入操作步骤
(一)机构编制信息导入操作步骤:
机构编制实名制单机版(以下简称单机版)程序安装好后,先把编办导给各单位信息(XX单位.txt)装在所安装在单机版盘上找到ProqramFiles——捷创科技——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信息系统——file文件夹里面。
单机版安装好后,在桌面有荷花图标,双击进入系统,选择超级用户,输入密码:manager确定进入系统,出现“注册信息导入”确定——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信息系统——file找到XX单位.txt,打开确定,机构信息就已导入单机版程序,在人员信息管理——人员管理——在职人员——添加——添加/维护进行人员信息录入保存。
(二)机构编制信息(人员信息)导出操作步骤:
在系统进入信息处理——编制导出——预审核——审核取数—
—保存——退出——导出——保存人员导出文件在file——编制导出.txt文件。
(三)注意事项:
1、本次录入的人员信息是本单位在册在编在职人员信息。
2、添加/修改人员栏除下编信息不填,其余信息必填。
3、入党团和参加工作时间,统一填X年X月1日。
4、照片导入1寸蓝底照,如照片导不进单机版的,请新建一个
文件夹照片对应姓名,报送编办,文件不大于8兆。
5、录入完人员信息后,请在系统维护——数据备份——保存备
份文件在backup文件夹里。
6、录入完人员信息后,在系统里导出Excel并打印出A4纸质
文档请主要领导签字,盖单位公章与导出的人员信息(文件格式是txt)一并报编办。
7、所有导出上报的数据都需要刻录在光盘里面去报,因为编办
不接收U盘等其他介质的上报数据。
联系人:汪琳妮电话:35268383777280
第五篇:简述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工作
简述机构编制实名制信息管理工作
机构编制管理是政府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理顺机构编制管理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的重要一环。在机构编制管理的决策、执行、监督与反馈等流程中,执行与监督环节是管住机构编制的关键。历史和现状表明,超编、混编、吃“空饷”等问题均发生在机构编制执行与监督环节。控制机构、编制和实有人员增长是地方政府的重要职责,因而一种新的工作机制“机构编制实名制”应运而生,恰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
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是一种行政管理行为,就是将机构编制部门核定到机关、事业单位的编制,按照规定类别和特定程序定编到人,把抽象的编制具体化,使自然人的进编有章有法,让在编人员的身份认定有凭有据。无论哪种类别的编制,都要与自然人的真实姓名匹配,其功能和作用才能得到充分体现。实名制管理的范围,涵盖了党政群团机关和各类事业单位。
实行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是新时期加强和完善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有效手段,是严格控制机构编制与人员增长的重要措施,也是创新机构编制管理的一项重要举措。实行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是贯彻落实《公务员法》,加强机关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现实需要。实名制管理为界定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 1
身份提供了最有效、最可靠、最直接的依据。严格执行实名制管理的各项规定,对所批准的机构编制进行全程跟踪,可以从制度上解决超编和混编混岗问题。
实行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是科学配置党的执政资源,创新机构编制管理的重要举措。实名制管理把人员编制审批、人员调配、工资审批、经费拨付等工作相互衔接,实现了管编制、管人员、管经费等多环节的有机统一,从源头上强化了机构编制管理,充分发挥了机构编制管理在科学配置执政资源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实行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是加强机构编制管理,维护机构编制权威性、严肃性的有效手段。通过实名制管理,机构编制部门对所批的机构编制实行全程管理和监督,确保具体机构设置与按规定审批的机构相一致、实有人员与批准的编制和领导职数相对应。这项制度的实施,能够有效地将人员控制在编制员额之内,从而控制机构、编制和人员的盲目增长,切实维护机构编制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实行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是严肃机构编制纪律,强化机构编制监督检查的重要依据。实名制管理的实施,使具体人员和抽象的编制相结合,真实姓名和身份证的法定作用相统一,增强了机构编制统计的真实性、准确性,为机构编制监督检查 2
提供了重要依据。实名制管理要求编制使用必须进行事前审核,为监督检查工作提供了关口前移的阵地。
实名制管理主要包括建立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信息库,机构编制实名制公示制度,人员编制审核制度和实行机构编制动态管理。完成实名制管理要做好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建立和完善人员列编审核制度。用人单位需要新增人员时,要凭本单位本用编计划及大编委会研究文件先到机构编制部门开具《人员列编通知单》,办理编制核准使用手续,然后再到组织、人事、财政、社保等部门办理人员招录、招聘、调配、核拨经费、社会保险等手续。
二是建立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信息库。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信息库主要依托中央编办开发的《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信息系统》,机构编制的基础信息由各部门、各单位提供,编办负责审核录入。
三是建立机构编制实名制公示制度。要将实名制管理的文件、政策、程序和结果等内容在一定范围内公布,接受干部群众和社会的监督。条件成熟时,还要建立机构编制实名制信息公示系统,在网上公开各级机关、事业单位机构编制和人员信息,接受社会和人民群众的监督。
四是建立机构编制动态管理机制。要建立信息汇总和报告制度,建立部门之间相互配合和相互约束机制,随时掌握各单位机构编制动态变化情况。
五是建立销编人员备案管理档案库。退休、退职、调出、辞去公职、被辞退或解聘、死亡、被开除及其他原因需销编的,用人单位必须凭相关手续在30日内办理销编手续,及时调整实名制管理系统信息做好归档备案管理。
总之,实名制管理是机构编制管理的刚性化手段,在“管住”的基础上,力求“管好”。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上级相关的政策精神,始终坚持机构编制的集中统一管理,坚持把好审核关,坚持从紧从严原则,不越权审批,不违规操作,不在限额外审批,确保机构编制管理工作健康有序开展。
(湖南省汨罗市编制办 郑在坤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