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中的美育渗透

时间:2019-05-13 17:06: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小学语文中的美育渗透》,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小学语文中的美育渗透》。

第一篇:浅谈小学语文中的美育渗透

浅谈小学语文中的美育渗透

教学是现代实施教育的主要方式和途径。它通过特定的组织形式,由教师施教和学生学习来有目的地学习知识经验,其根本职能是育人、化人、使人成才。教学活动中有着丰富的审美因素,蕴涵着对美的直接追求,存在着重要的美育功能。

美育,又称美教育、艺术教育和审美教育,是以陶冶人的情感、培养人的审美能力为目的的一种教育。在现代教育中,没有美育是不成的。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美育更应无时不有,无处不在。

在教学活动中,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育等一起体现教育目的,并渗透于多育当中。美育与智育之间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的,那就是以美启智、养智、优智,又以智识美、爱美、创美,从而智育因美育而使人聪颖慧敏,而美育因智育使人明快空灵。

语文活动就是一种典型的智育活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的美育,旨在通过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在教学中的渗透,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高雅的审美情趣,自由活泼的个性,充分发展学生美好的天性,使他们具有发现美、欣赏美、展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一、从教材中发现美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美育材料十分丰富,自然之美、社会之美、艺术之美,应有尽有。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认真体会,引导学生从教材中去发现美。李白诗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一种雄壮之美,“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一种游子思乡之美。《桂林山水》中的“奇峰罗列”、“形态万千”表现了自然造物的神奇之美。《林海》一文中对小兴安岭的描述,脚踏着厚厚的松针,手抚摸着参天古木……是一种景物的自然之美;《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中,这样描写邱少云被大火活活烧了半个小时。“敌人使用了燃烧弹,附近的野草着火了,大火烧到邱少云的身上……这时他只要打个滚,就能迅速扑灭身上的大火……大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小时,这位伟大的战士,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一动不动……”突出了人物的思想美、精神美!

二、通过朗读欣赏美。

从课文中发现美,从生活中发现美。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朗读欣赏美。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今年我又接任了新的一届毕业班,这个班级的整体素质较好。但是学生的朗读没能过关。我几乎每节课前都要进行范读,还借助远程设施范读,但是收效甚微。我发现学生的表现欲望几乎为零。于是我想到用班上的例子来带动其余学生。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给他们范读,展示自己,让学生看见别的学生是怎样有感情地朗读的。于是,我让女儿向丹妮在班级范读,我才说让她感情朗读课文,给其余同学做个榜样。一说到给其他同学做榜样读书,女儿来劲了,马上把我指定的课文段落看一遍,把握好感情基调,就站在讲台上开始读了,她声情并茂地朗读赢得了全班同学热烈的掌声。她高兴之余,又让我给她选了另一篇课文的段落,再次感情朗读。最后,我说:“同学们,向丹妮小朋友的朗读水平和成绩之所以好,就是因为她比你们大胆,比你们敢于去尝试,你们要是像她这样敢于大胆地朗读,不久,你们就能像她这样棒!”

孩子的可塑性很强,从那以后,每天晨读的时间都能听见教室里书声朗朗。从此,学生在课堂上也敢于大声地朗读,而且虚心地请教向丹妮关于朗读的“秘诀”。经过两个多月的训练,我发现学生基本能较好地把握感情基调,而且表现欲望比以前强多了/。

通过对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能激发学生对美好情境的向往,对自然和生命的关心,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感受课文内容的美,使他们受到美的感染,美的熏陶。

音乐 与语文教学的结合,也是一种非常好的游戏活动。如在教学《妈妈的爱》时,让学生欣赏一下《妈妈的眼睛》,学唱一唱《小乌鸦爱妈妈》,可以让学生在优美抒情的旋律中感受到妈妈的爱,并懂得感恩。

四、通过写作创造美。

学生从课文中发现了美,欣赏了美,老师更应教会学生创造美。学生创造美的能力,主要体现在对所学课文的反思,运用语言文字,把自己的感受真实地写下来。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完课文之后,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提出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新课标的要求,精心设计美学教法,使学生在美的环境中成长,使他们逐步具备美的欣赏力,美的创造力。

2010年10月

第二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美育即审美教育,语文教学中的美育问题十分重要,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在青少年全面发展的诸因素中,美育有着特殊的意义。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育健全的有力源泉。”这点明了美育在个人发展中所占的重要地位。美育包括社会美育和学校美育,其中学校美育又包括各学科课程中的美育、环境的美化以有美育活动等方面。但在课程美育中人们往往认为责任只在音乐、美术等,却未能意识或重视到其它学科也都能够而且应该挖掘其中美的因素,适时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让学生从情感的体验中去掌握科学文化知识。

由于语文学科的特点,从某种角度看,它的美育任务更是责无旁贷,它的作用也许会更重大、更深刻。语文学科的美育,可以有效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积累审美经验,提高审美鉴赏力,培养想象力,发展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总之,语文与美育关系密切,美育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重大意义。语文中的德育必须通过美育才能完美地实现。“寓德于教”的提法是不错的,“文道结合”的观点也早已有之,如韩愈的“文以载道说”等便提供了理论根据。但是在具体实施中会产生种种困惑,如1篇游记教完了,于是总结说:“文中表现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应该怎样呢?……”难道这样就算大功告成了?学生的确深受教育了吗?再说,语文有其自身的特点,诗赋文章中似乎并非篇篇“载道”,处处“寓德”,也就不宜一律牵强地给所有的作品贴上什么标签,这是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常遇到的情形。然而有1种因素能够贯穿于诗文的始终而无所不在,这就是——美。社会生活、自然景物、人类语言等是十分丰富的,反映这一切的作品文章也是多姿多彩的,这些都能引起读者的美感。如果能引导学生“披文以入情”,细致地品味大自然的诗情画意,赏析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体验人类丰富的思想情感,感受深刻的生活哲理,欣赏作品中各具特色的建筑、绘画、雕塑、音乐等艺术美,领略不同风格的语言美……一言以蔽之,让学生以审美的方式感受和认识世界,感染熏陶,潜移默化,从悦入、感人到育人,就能使他们培养起高尚的审美情趣,从心灵深处产生一种追求崇高、美好、文明的强烈欲望,从而使人的思想精神产生质的飞跃,较好地达到德育所企盼的目标。众所周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以其活生生的艺术形象教育和激励了几代青年,使他们成为共产主义新人。有一位科学工作者曾经说过,就是那些优美的山水诗和写景游记散文使自己深受大自然的洁净美丽,并决心献身于祖国的环保事业的。这就是美育的伟大功绩。从这文教学中的德育的实质就是美育,只有这样地看问题和付诸实践,才能使语文学科不仅具有“工具”的特点,还能获得更为广阔、更为深刻的意义。在语文学科实施美育是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关键。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呢?下面本人就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谈谈我的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走进教材,让学生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精神,提高审美情趣。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视环境育人。他讲的“学校的墙壁也说话”,体现了无声之教主。一张名人画像会砥砺学生的志向,一句哲理名言能使学生敛容沉思,美丽的风景画可激起学生对大自然的向往和对祖国的热爱,这些都能起精神、品德、情操上的陶冶和感染作用。而作为含有丰富情感、丰富人文内涵的语文课程,对人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更是深广的,对学生心灵的震撼也是极其深远的。同时,语文学科居于教改前沿,是领头学科,在优化人的素质结构和能力结构过程中,没有别的哪一个学科能像语文学科这样全面深刻地经常性地发挥作用,因为成功的语文教学能直接促使受教育者在理智认识、思想意志、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等基本能力基本素质方面得到如夏丐尊先生所说的“调和发达”,从而养成“灵肉一致的人。”所以我们在教学中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的培养,加深、加强人文性、情感性的熏陶和感染,而教师也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重视调动自己情绪的感染力,给知识、信息附加情感色彩,使课堂具有健康、融洽、充满温暖的心理和责任感的氛围。要尽量做到使学生有亲切感、享受感,使课堂气氛轻松、和谐、愉快,达到情感交融,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的同时使审美情趣得到了潜移转化有培养。

(一)形象美蕴涵于特定的教学情境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追求高尚品质精神美 “情”包蕴在课文内容中,“境”是课文内容所构成的整体画面。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创设情境,使小朋友通过感官,置身丰富、逼真的气氛中,可以驱动小朋友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讲述,精彩的画面,直观形象的表演,以及电教设备的运用,创设一种审美意境,使小朋友入境悟情,潜移默化到接受审美教育。

凭借插图、录像展现美。小学语文低年级教材中,画了大量形式多样、形象优美、内容丰富的插图。恰当地指导小朋友看图,既培养了小朋友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又激发了小朋友的美好情感。如《古井》是一篇文字和意境都很优美的散文。教学时,我先让小朋友读通课文后,我引导学生有顺序地欣赏文中的插图:村子东头的古井,附近是络绎不绝的担水人,这些形象生动的画面,使小朋友心旷神怡,陶醉其中,真切感受到了家乡的

采用音乐渲染,营造美的氛围。在教学《小珊迪》时,我边吟诵课文,边播放抒情的曲子,让小朋友在音乐中,诱发情感,体会小男孩的美好心灵,受到美好的形象的感染,从而萌生一种学习人物内心美好的激情与行为。

凭借语言描述渲染美。教师在领会课文情感的基础上用紧扣课文主题的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讲课,并适当配合一些体态语言,同样能引起小朋友有效感知,与教材内容产生共鸣,培养小朋友的审美感知能力。

(二)优美的语言是从精彩的词句中品味出来的。

小学语文课文用词精美、语境生动,学生可通过朗读,把文中抽象的文字,变成具体的可听可感的审美形象,让感官经过反复的审美实践品味语言美,逐步完善学生审美的感知力。如《触摸春天》,作者描绘了一幅“盲童留连于花繁叶茂中”的绮山丽水的画卷。他用触摸这一词语,写出了盲童对触摸春天的感触,作者由静到动描绘了春天大自然的美景以及盲童是怎样触摸春天的。细细赏析,还能诱导学生将热爱桂林山水的情感升华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祖国的激情。

(三)真实的情感需要我们细读默念,体会情感美。

小学语文课文含着作者强烈的情感,或激昂,或悲壮,或直抒,或含蓄,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理解作品的内涵,体会文中的情感,并把作者在文中的情感表达出来,激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而朗读表达最能以作者在文中所表达出的情感来触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到情感美。《观潮》是四年级的一篇课文。教学时,我引导学生看多媒体课件有感情地朗读,学生尽情地游览了迷人的沙滩、著名的海洋公园、繁华的街市。结束部分,我请学生说说体会,有的说,杭州真美啊!有的说,我真想到杭州去看看,有的说杭州西湖就好象一位美丽的少女。学生读着,说着,激动与自豪也溢于言表。

二、联系实际,教师要善于拓宽学生的阅读渠道,使学生从中感受美。

语文教学中的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师“教书育人”的重要领域。在这个领域中,几乎囊括语文教学的全部手段,可以落实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从传播文化知识,训练读写能力,增强思维意识,到陶冶性格情操,确立人生理想,无所不包。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作文教学中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走出教材,加强课外阅读和作文实践既是必要也是有广阔的操作余地的。语文教育的是母语教育,有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有得天独厚的语文环境。语文一旦与生活联马上就生动活动起来。譬如,聆听音乐美,发现绘画美,欣赏艺术美、自然美、科学美、社会美、生活美、都可以从语文学习中获得,可以得之于心而应之于笔。反过来,它们又无一不是提高审美情趣的途径。那么如何通过作文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呢?笔者认为,在作文教学中要让学生感受美的世界,并在感受的同时构造起有情感依附的文章。作文教学往往从观察描写入手,这实际上就是审美情趣和审美感受能力的训练。抓住这一环节,可以培养学和准确的审美指向和良好的审美心理。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和人类社会的芸芸众生,无时无刻不在感染着我们、影响着我们。美与丑、善与恶、真与假都在我们的身边演绎,我们如何去应对,如何去评价,如何去选择?这就需要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情趣。小学生的思想与心理处于一个不稳定阶段,他们的审美指向不确定,审美情趣比较肤浅也容易游离,老师的指导是十分重要的。而培养审美感受能力的重要一关还在于要学生能克服思维惯性,将日常态度转变为审美态度,将科学的分类标准转变为审美的分类标准。按这种审美标准,彩虹可以不再是太阳光和雨雾相互作用的产物,而是通向幸福的桥梁,白杨树倔强的挺立着,俨然北方农民的化身。由于这种理解不再是单纯的逻辑推理或抽象的沉思,而是情感与事物之外在完形的相互渗透,于是,便将该事物从理性世界移到了情理交融的世界。这种审美感受使万物蒙上美的光辉,无生命的事物也有了生命的意味。作文教学中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与表现力,提高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丰富情感世界,陶冶性格情操。有了对美的世界的感受,学生笔下的文章才能渐渐地有了声、形、色、情感也会有了依附。他们用心去感受,用心去构思,用心去写。从而最终形成自己的审美角度和审美情趣。

创造美要靠丰富的想象。创造美,是审美教育的一个更高的境界,小学生不仅有感知美,鉴赏美的能力,同样,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也能有创造美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语文老师应如何引导学生创造美呢?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课文的学习,安排学生进行一些行之有效的创造美的活动。

语文教学中的表情朗读是学生所喜爱的一种活动,它既是一种欣赏过程,也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朗读者仿佛置身于课文的意境中,将自己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交融在一起,将作品中主人公的情感态度融合到自己的生活体验中,领会其语言的感情色彩,然后通过朗读时的音调、姿态、表情,再现课文中的艺术形象,引起他们强烈的情感共鸣。在实践中提高他们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北大荒的秋天》是三年级上册中的一篇课文,描绘了北大荒的自然风光和丰收景象,表达了作者热爱北大荒、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这样一篇语句优美的文章还需要多作解释吗?此时与其让学生听老师枯燥无味的分析,不如让学生通过有表情的朗读自己去体会其中的妙处。于是我就指导学生朗读,指名读,分组读,集体读。在朗读的同时进行适当地点拨提醒他们一边欣赏体会作品中所流露出的感情,一边通过自己的朗读来再现北大荒的秋天之美,让他们充分享受到再创作的快乐。

三、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上,我也做到了尽善尽美,从以下三个方面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兴趣阅读抓课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学生有了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

(二)读好书好读书,审美观悄然而生。

居里说:“书,就是社会,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社会,它能陶冶人的感情和气质,使人高尚。”好书,以它的健康的思想教育人,以感人的事迹鼓舞人,以高尚的情操陶冶人,以紧张、惊险、曲折的情节吸引人,以科学的知识丰富人。教育学生读好书,才能使学生从好书中受到劳动美、人物美、社会美、自然美感染和陶冶,才能认识真、善、美,才能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三)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在阅读中萌发的。

抓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体会读。言显心声,行露思想。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反映了他的内心,展现着他的精神风貌。作者写人,正是通过对人物想的、说的、做的及脸部表情的描写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的。因此阅读时,要抓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心理活动和外貌描写体会着读,才能很好地感受人物的精神风貌,感受到人物之美、作品之美。抓精彩句段琅琅地读。学生课外阅读时,大多是无声的读,即默读。默读较利于理解内容和中心。课外阅读中的精彩句段,则应要求学生琅琅地读。通过眼、口、脑、耳化无声的文字为琅琅有声的语言的阅读,使学生多种感官同时活动,有助于记忆精彩句段内容,想象情境,感受作品中的意境美、人物美和文辞美。

抓意境想象读。为了引人入胜,作者都比较注意意境描写。如有的在开头,或揭示故事的广阔背景,或渲染某种浓烈的情调,产生强烈的感染力,吸引读者往下读;有的在文中,对具体事物作细致而传神的描绘,激发读者的思绪,使之生发想象和联想,得到美感体验;有的在结尾,对故事的结局或人物命运或作品的旨意给读者留下思维的空间,让读者体味、辨析、感悟。因此,阅读作品中这部分内容,应要求学生根据内容展开合理想象,使自己入境入情,和作者产生共鸣,从而感受和鉴赏作品的意境美。例如,在教《台湾蝴蝶》一文时,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它们成群结队在树木花丛间、山石溪水畔偏偏起舞,犹如片片彩霞,在空中袅袅飘动。”“这些蝴蝶谷温暖如春,流水潺潺,古木参天,野草翠绿,鸟语花香,环境十分清幽”这两句话展开想象,把头脑中能想到的蝴蝶样子及其周边环境通过添画方式表现出来,使原来由三个个体组成的单调板画顿时活跃起来,黑板上出现了各种形形色色的大小蝴蝶,它们形状、颜色、飞行的姿态各不相同,山、石、水、花等组成的背景更是烘托出一片群蝶飞舞的热闹场面。学生的审美兴趣得到激发,他们在平淡之中发现了神奇,获得了审美的愉悦和满足,他们感受到的不只是审美对象外现的形、质、色,还有画面所内涵、所跃动的灵性之美。

抓构思、布局联系地读。小学生口述见闻或作文,常常是平铺直叙,教师总叹学生说话、写文章层次不清或谋划篇布局能力差,其实是学生缺少见识和锻炼。课外阅读时,应要求学生读了后面联系到前面是怎么写的,读到结尾联系到开头是怎么写的,读了这篇文章的构思、布局,联系自己平时是怎样布局谋篇的。在联系比较中知道一篇文章应该是一个精心雕刻的艺术品,不仅要文辞优美、形象生动、意境深远,还要巧妙布局,有独具匠心的构思,从而使感受读物的结构美,提高鉴赏美的能力。让阅读教学成为学生成长的大舞台。

如何引导学生在作文中完成对美的创造呢?在作文教学中,我采用如下三个步骤:

1、指导观察;

2、启发讨论;

3、完成创造。有一次我出了这样一个作文题《发现生活中的美》,我先给学生一天的观察时间,让他们寻找观察生活中美的人、事,第二天上课启发学生当堂讨论,由于学生有了前一天的准备。因此发言的积极性很高,很多学生都观察到了生活中的美的事物。有的说,我的妈妈长得美;有的说,××同学的心灵美;还有的说,家里的某一盆花长得美。通过启发讨论,学生的思路打开,创作热情高涨,在此情况下,让学生进行写作,在写作过程中完成对美的创造。

四、在生活中体现美,坚持以美育人,提高审美情趣。

审美情趣指的是审美上的格调和趣味。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环境、个人经历以及文化教养等不同,就形成各自不同的性格、需要、爱好和情感体验,这些也就决定了一个人的审美情趣。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从不同的侧面描绘了丰富多彩的自然美景,赞颂了人类社会中的美好事物和崇高品德,揭露和批判了落后和丑陋的东西。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活动的时候,勿忘“教书育人”,要及时引导他们鉴别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帮助他们养成高尚、健康的审美情趣。

(一)美同样存在于童话故事中,讲述童话故事,丰富美的形象。

小学语文教学主要是利用文学作品进行美育。在诸多文学样式中,儿童对内容生动形象、语言通俗易懂的童话和故事最感兴趣。教学实践证明,儿童多听健康的童话、故事,对于他们学习语言、养成美德和形成美感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这是因为小学生无论是在语言方面,还是在行为习惯方面,都具有很强的摹仿性。讲童话、故事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向他们的头脑中充实美的语言和美的形象的过程。儿童头脑中美的形象多了,鉴赏美的能力也就随之增强了。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适当补充讲述一些童话、故事。

(二)审美水平的提高取决于对比的方法。

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小学语文课文中经常同时出现一美一丑两种事物或现象。教师应抓住它们的不同点进行比较,使学生懂得美与丑的本质区别在哪里,例如《美丽的公鸡》一课,讲的是有一只花公鸡,长得很漂亮。它先后去和啄木鸟、小蜜蜂、小青蛙等比美。啄木鸟忙着给树治病,小蜜蜂忙着去采蜜,青蛙忙着捉害虫,它们都不跟公鸡比美。公鸡不明白为什么,去问老马。老马告诉它:美不美不能光看外表,还要看能不能帮助人们做事。公鸡听了老马的话,再也不去比美了,它从此以后每天早起给人们打鸣报晓。这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美育教学的好教材。教学中可以进行两次对比:一是把爱夸耀自己美的公鸡与爱帮人们做事的啄木鸟等比一比,看谁的行为美;二是将公鸡以前的表现与后来的表现比一比,看什么才是真正的美。这样的对比,对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有很大的帮助。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方法是灵活多样的,我们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要不断探索,融会贯通,并努力提高自己鉴赏美、理解美的能力,这样才能把审美教育切实地贯穿到语文教学中去,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教师要充分利用文体资源,不断提高学生的兴趣,挖掘学生的认知再创潜力,培养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自觉,并且在学习过程中达到自我实现、自我创新、自我发展。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有所感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考 文 献

[1]杜卫,《美育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

[2]万福成、李戎,《语文教育美学论》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 [3]李文倩,《在识字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小学语文教学》2001年第1期 [4]盛雪琴,《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践探索与思考》,《小学教育科研论坛》,2003年第3期

[5] 倪文锦主编:《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年 7 月版。

第三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摘要:语文活动是一种典型的智育活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的美育,旨在通过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在教学中的渗透,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高雅的审美情趣,语文活动是一种典型的智育活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的美育,是在教学中的渗透,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高雅的审美情趣,自由活泼的个性,充分发展学生美好的天性,使他们具有发现美、欣赏美、展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跟据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精心设计美学教法,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树立健康高尚的审美观,让学生从美的情感体验中去习得知识,从而达到教育目的,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美育

美育,又称美教育、艺术教育和审美教育,是以陶冶人的情感、培养人的审美能力为目的的一种教育。周扬在《关于美学研究工作的谈话》中明确指出:“一个人要全面发展,不能缺少技术教育,也不能缺少美育。在现代教育中,没有美育是不成的。”由此可见,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当今社会,美育更应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美育与智育之间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的,那就是以美启智、养智、优智,又以智识美、爱美、创美,从而智育因美育而使人聪颖慧敏,而美育因智育使人明快空灵。

“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的思想方法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由于语文学科的特点,从某种角度看,它的美育任务更是责无旁贷的。它的作用也许会相较其他学科而言更重大、更深刻。语文学科的美育,可以有效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积累审美经验,提高审美鉴赏力,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美,热爱生活的美好体验。总之,语文与美育关系密切,美育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美感能力的培养,才能促进语文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美育呢?笔者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对此做了一些积极的探索。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一)挖掘教材美

小学语文教材的美是丰富的,有形式上的美,有语言的美,有内容上的美,教师要善于从各方面、各角度挖掘美的因素,通过教学活动,向学生传授审美知识,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

1、形式美。新版的小学语文教科书最显著的特点在于它的图画美。书中有生机勃勃的春景图,有雄伟壮观的祖国山水画,有繁华美丽的都市风景画,有幽静秀逸的田园风光等,这些优美而富有童趣味和教育意义的插图,带给学生强烈的审美视觉效果,具有强大的感染力。此外,新教材还具有音乐美,书中编入大量的诗歌、儿歌、散文、饶口令和谜语等,这些读起来朗朗上口并巧妙的把音乐的韵律美和节奏美融入的文章,能带给学生一种精神愉悦和情感满足,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的有利条件。

2、内容美。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充满着美的内容,是语文美育的最大资源。教材中有描绘辽阔的原野、葱郁的森林、碧绿的湖水、奔腾的江河等歌颂祖国美丽山川的诗文,有描写邱少云、黄继光、雷锋、张思德等赞美英雄模范的故事,有歌颂伟大、平凡、善良、纯洁等人性闪光点和鞭笞丑恶、落后、黑暗、等社会弊端的文章……这些从不同角度、不同形象,反映了社会、自然、心灵、行为、生活中美的形象、美的意境、美的情趣的文 章,可以带给学生美的享受,使学生得到美与善的滋养。

3、语言美。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的篇目,几乎都是语言的佳作。词语丰富精细生动传神,句式规范整齐灵活多变,修辞方式多种多样,这些都体现了语言的艺术美,是语文美育极好的内容。教师要善于从语言的内涵和运用技巧两方面挖掘出美的因素。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有着悠久的历史沉淀,凝聚了民族全部的智慧,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把握文中语言的内涵,引导学生去感受、领悟、体验教材中语言文字的美感、诗意情趣和思想,使学生受到心灵的净化、思想的感染、智慧的启迪、情感的震撼。此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发现语言的技巧和文采美。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汉字的形象生动,词语的丰富多彩,句式的灵活多变、修辞方法纷呈,章法布局富有变化,都是语言的技巧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感受、鉴赏各中文章的语言技巧,感受语言艺术的魅力。如《桃花心木》的清新隽永、《观潮》的气势磅礴、《匆匆》的简洁凝炼,富有诗意、《十里长街送总理》的严肃悲壮,《丑小鸭》的质朴通俗,富有童趣。《背影》中的舐犊情深等。

(二)丰富课堂的教学方式与手段

一堂能够带给人美的感受的课关键是要组织并掀起教学高潮。所谓教学高潮是指在教师精心策划,巧妙的点拨,恰当的引导之下,学生受到美的感染,感到振奋、感到愉悦,学习兴趣浓厚,参与意识强烈,课堂气氛生动活泼的教学场面。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可以采取下列方法来组织并掀起教学高潮。

1、创设情境体验美。美感美感,情感是关键。著名学者王国维曾别出心裁地把美育叫“情育”。因此教学中要把学生带入文章特定的情景中,让学生置身其境,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如嗅其味,通过亲身的情感体验,产生对审美对象的肯定或否定的审美态度和审美评价,“象喜亦喜、象忧亦忧”,在心理上产生感受,在情感上产生“移情”和共鸣,在性情上得到陶冶。以美感人,以情感人,心灵日臻“净化”,摈弃假、恶、丑,趋于真、善、美。讲授《桂林山水》时,让学生先进行一场通过课件带来的视觉盛宴,在脑海中努力想象它的美,进而通过阅读体会桂林山水的特点(水:静、清、绿,山:奇、秀、险),从文字中欣赏了桂林山水的秀美景色,而这美丽的一切来自于大自然。利用,对学生进行自然美的教育,也培养了学生的思想情感。然后结合生活实践,展示水源遭到污染、环境遭到破坏,提示人类的家园正处在危险中,逐步激发学生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深刻地认识到美丽的大自然与人类息息相关,从而培养学生知美、赏美、爱美、创美的情趣。

2、借助多媒体感悟美。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丰富多样,教师应当针对不同题材的课文采取不同的方法。对教材中写景状物的文章要通过朗读,讲解,并配以图片、幻灯片、课件、录像来引导学生看、听、想,体会作者的写作深意和文章的艺术特点,从而感受祖国山河的自然美。而对于写人记事的文章,则可以配以录音朗读、音乐、渲染气氛,促使学生捕捉课文传运的情感信息,丰富想象与联想的审美感受,从而产生情感共鸣。

3、游戏

表演再现美。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模仿力强,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的理解,编排课本剧,设置情景让他们演一演,以动移情,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使他们体会到一种富有情趣的精神享受,并通过他们个性化的表演,再现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生动美。例如,在教《挑山工》着篇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时,我就运用了“表演”这一手段,在学生初步理解文章词句的基础上让一些学生表演挑山工登山时的样子,让其他学生边看边说文中的语句,通过表演,学生很快就理解了课文内容。

(三)美化教师的语言艺术

教师语言是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主要手段,是构成教学艺术的主要形式。驾驭语言能力强的教师,教学语言声情并茂,引人入胜。驾驭语言能力较弱的教师纵然满腹经纶,也是词难达意,语不传情。因此,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就必须美化教师的语言艺术。美化教师语言艺术要做到:

1、语音上,要做到发音正确,口齿清楚,句读分明,流利圆润,这样才能有效地传达出教师的授课内容和思想感情。

2、语调上,要富于变化,抑扬顿挫,节奏鲜明。心理学研究表明,听觉器官在经受长期不变的声音刺激之后,对该声音的感受力就会降低,导致人的疲劳。因此教师要注重语调的抑扬顿挫,节奏鲜明,才能有力、生动、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使学生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

3、选词造句上,要做到精细准确。汉语的词汇丰富,句型多样化,表现力强。教师要结合讲授的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仔细分析推敲,精心选择最佳的词句,使教学语言明快、清楚、精炼、活泼,带给学生美的听觉享受。例如《雪地里的小画家》一文中写道:“小狗在雪地里跑,雪上留下了小狗的脚印。小狗对小鸡说:‘你看,你看,我会画梅花。’……”教学这一课,老师启迪学生:自然界和生活中时时处处都存在着美,就看人们会不会善于发现。小鸡、小狗的脚印,在不动脑筋的同学看来只是脚印,在“小画家”的眼里就是美丽的梅花、竹叶。学生听了点头称是。

4、教师还可以借助于协调的手势、表情、姿势等体态语言,以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做到声情并茂,形神兼备这也是语言艺术的重要内容。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小学语文美育是指以语文教育中美的因素去教育学生,陶冶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语文教学中的美育问题十分重要,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在青少年全面发展的诸因素中,美育有着特殊的意义。

第四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

【摘要】 美是人们精神生活的一种享受,一种乐趣,一种陶醉。真正的美应当是纯洁的,真实的,善良的。他能使人的内心产生无比的喜悦和兴奋,在欣喜中受到启迪,领悟生活的真谛,从而完善自己的道德,陶冶自己的情操。陶冶儿童美感,培养审美感受力是小学语文教学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 语言 情景 插图 板书 想象 朗读感受美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一语道出人们对美的需求,也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小学语文教材中,无论是语言文字的表述,还是从内涵意义的阐明都充满了美的因素。面对这样的教材,作为语文教师,其本身具有双重任务:不仅自己需要从教材中领悟美,而且还得教会学生从课本中学到美。那么,教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呢?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去尝试。

一、教师语言揭示艺术美

教学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给学生时最重要工具。著名的教育家斯霞曾指出:对于教师来说,他的语言恰似一面镜子,通过它,可以看出教师思维的逻辑性、感情的丰富性、知识的广阔性、认识的深刻性、表达的艺术性以及反映问题的敏捷性。可以想象,教师语言缺乏美感,学生就会感到枯燥乏味;教师语言深奥,学生就难以接受和理解。所以,一位好的语文老师,语言应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课堂上要尽量做到语言准确、鲜明、生动、形象,富有逻辑性,富有吸引力,有条有理,声音抑扬顿挫。只有这样,才能使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思想性和情感性如润物无声的丝丝春雨自然地与学生交融。语文教师虽然不是演员,但总还是一个有感情的人,只要感情真实,语言动人,就永远给学生一种艺术的美。

二、创设情景感受语言文字美

文章不是无情物,大部分课文的情感是十分丰富的。但如果教师不能身临其境,进入角色,只作为旁观者,作一般的叙述,学生是不能很好地受到美的感染。因为文学作品是用形象来反映生活的,而形象又是借助语言塑造出来的。在作品中,我们看到的是具体的、感性的典型形象。只有我们身临其境,与作品息息相通,才可能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如何发挥自己的情感去激发、感染学生,这是教学艺术的更高层次。为此,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意境,制造气氛,表情范读,看图描述,配乐朗诵等多种艺术手段,以情动情,使语文教学达到一个更完美的境界。

这样教学唤起了学生的情感活动,做到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相伴相随,使得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得以和谐发展。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神奇”与“美丽”,得到了美的感染与熏陶,获得理解语言文字和塑造心灵相统一的效果。

三、利用插图感受形象美

在审美教育中,审美对象总是以具体可感知的形象方式存在的,离开了具体的感性形象,就不可能成为审美对象。因此,美感的获得,首先在于对形象的感知。有些课文,学生可以依据语言文字,经由想象,直接浮现出作品所描绘的形象,从中得到美的享受。但是,由于小学生的审美想象力尚不发达,加之表象储存贫乏,有时仅凭文字的叙述,很难使学生呈现形象,唤起美感。这时最好的办法是利用插图,把文字内容诉诸于视觉的画面,(因为图画比文字更容易产生鲜明的形象),使学生直接地产生意象整体,以达到陶冶美感和高尚情操之目的。

四、利用板书展示结构美

人们都说当老师的是每天与粉笔打交道。不错,课堂上教师离不开板书。写得一手好字,自然给每天都望着黑板的学生一种美的享受。板书美,不仅强调老师要写得一手好字,还要求老师在板书时必须注意板书的位置,板书的条理。一句话,板书要合理。有的老师一节课把黑板写得满满的,写了擦,擦了又写;有些老师却不喜欢板书。前者往往给学生以杂乱的感觉,抓不住重点,后者则给学生留下的印象不深。所以,该板书的要板书,多余的板书则应省略。板书应力求简洁、明了,既要给学生以美感,又要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

五、启发想象体味整体美

如果说理解、比较能够再现形象美的话,那么,想象就可以拓展和创造意境美。想象是储存于大脑的表象,重新组合,构成新的意象(主观把握了的表象)的过程。把文字转化为意象的阅读,一刻也离不开这一基本的心理活动方式。因此,在阅读中,“想象力比知识还重要”(爱因斯坦语)。想象的触觉伸得越长,由文字所唤起的意象愈丰富,对课文的感受就愈生动,愈深刻。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把其中概括着的、凝冻着的内容融化开来,再造意象的整体,从而加深对文字的理解和感受,拓展想象力,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很有必要的。对于小学生来说,依靠具体的视觉形象,比依靠抽象的文字符号更容易唤起想象,而且由前者唤起的想象较后者的更生动得多、丰富得多。例如,教学《长城》时,可以让学生想象长城蜿蜒盘旋,横贯万里的壮观景象;想象孟姜女哭塌万里长城的民间传说;想象修筑长城的工匠的繁重劳动;想象狼烟四起,气势磅礴的古代战争等,学生通过想象,再造长城的意象整体,重现凝聚在这一典型的“人化的自然”当中的人的本质力量,理解“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的含义。再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启发学生想象西沙群岛海底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想象海底一半是水一半是鱼;想象鸟的天下,到处是鸟蛋,到处听到鸟叫声的情景;想象满地是贝壳,孩子们在尽情地拾贝壳……让学生驰骋于想象的自由王国,在脑海里形成一幅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西沙群岛的美丽画卷,从而陶冶学生的整体美感。

六、引导朗读感受意境美

瑞士思想家阿米尔说过“一片风景是一个心灵的结晶”。外在的自然风景与内在的心灵互相迭印,相融为一,这即是意境。为学生创设一种美好的意境,朗读是一种很好的形式。教师可根据课文的特点,运用范读、自读、引读、议读、齐读等多种形式来引导学生深入感悟文中的意境美。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丰富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教师除了让学生感受体验这些以教材内容为本的审美内容及形式外,还要遵循学生的审美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才能更好地在教学中进行美育渗透,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第五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摘要】美育教育是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语文的教学中都起到很大的作用。语文教学作为语言教学的一个过程,同事也是一个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提炼教材并结合自身的人格魅力,适时给学生美的教育,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树立健康高尚的审美观,让学生从美的情感体验中去习得知识,从而达到教育目的,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前言】《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的思想方法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赞科夫曾说:“人具有一种欣赏美和创造美的深刻而强烈的需要”。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可以期待美学的自发形成,必须有针对性的教育来培养学生的情感。让美滋润儿童幼小的心灵,让美激活儿童的智慧活动,让美推动教学的高效益。因此,我很注重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教学活动,充分利用语文学科这一美的载体,在教学中进行美育。那么,如何在语文学科教学过程中渗透美育呢?

一、通过范文教学,形成审美感受

1、显现美的形象

美不是抽象空洞的,它总是以生动可感的形象出现。美育是感性形象的教育,要让学生有敏锐的感受力,能鉴别生活中的美与丑,教师应当运用现实的或艺术的美的形象,使学生直接感知,受到美的熏陶,养成高尚的审美情操,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首先,形象感染。寻找美的儿童是通过形象去认识世界,美是形象的,但形象不都是美的,不都能起到陶冶人的情操的作用。因此,我在教学活动中,根据美育的任务来选择美的形象。可以凭借语文教材蕴含的大量美的形象,包括自然美、景物美、人物美,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美的陶冶,让学生感知美的形象,如《美丽的小兴安岭》的四季如画、《海底世界》的奇景、《伟大的友谊》教人学会关心他人和建立真挚的友谊;《过桥》、《小公鸡和小鸭子》教人互相帮助、助人为乐;《列宁和卫兵》、《我的战友邱少云》教人要严于律已,自觉执行纪律;《董存瑞舍身炸暗堡》、《金色的鱼钩》教人学英雄,继承革命传统……另外,我们选择美的形象时需要掌握美的特点和艺术评价标准,还应坚持艺术性和思想统一的要求,选择具有审美价值、符合学生年龄特征要求的形象作为美育的内容,让学生体验世界的真、善、美,并逐渐内化为高尚的品格,以形成审美情操。

同时,感悟美的规律。因为人的审美活动是具有自由性的特点,所以教师不应强迫限制学生的审美活动。教师应引导学生感悟教材中美的规律:形象美是通过人的语言、动作、表情可以直接显现人的理想抱负,表现人的品格;广阔的草原,美丽的山山水水,绮丽的朝霞可以表现大自然的神奇……这样,教会学生掌握教材美的规律,并能按美的规律自由感受美的意境,按美的规律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学生就能够从自己的审美兴趣和爱好出发,自由地选择审美兴趣和爱好出发,自由地选择审美对象,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创造美。

还有,要教育学生善于体会美的形象的意蕴,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课文中的名言警句所喻道理,就像深谷幽兰,芬芳四溢,但非垂手可得,只有入山辟径,勇于跋涉才能到达佳境享到芳香。如《白杨》这类课文,作者运用了借物喻人,借物喻理的象征手法。

2、创设美的情境

审美感离不开具体的情境。这是由于情境教学本身具有形真、情深、意远、理念富于其中的特点所决定的。我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以生活显示情境,实物演示情境,扮演体会情境,语言描述情境,图画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景等,把学生带入一定的情境之中,在美的鉴赏过程中把美的形象的感知与情绪上的体验结在合起来,在教师的影响下,打开学生情感的门扉,使他们产生美的感受,在情感上产生移情和共鸣。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这一课,课文写了解放军战士董存瑞在解放隆化的战斗中舍身炸暗堡的动人故事。教学时,教师深情地描述:“敌人的机枪更疯狂了,董存瑞在致顺义的配合下,冒着战火,冲到了筑了暗堡的桥下。此时,董存瑞炸暗堡遇到了什么困难?”、“当嘹亮的冲锋号吹响,惊天动地的喊杀声由远而近。在这万分紧急的关头,董存瑞想到了什么?最后他又是怎样把暗堡炸掉的?如果当时你在战场上看见这一切,你会怎样想?”教师的语言对学生的感受往起着调节支配的作用使他们设身处地去体验、想象、思考。教师的一段话,把学生带入了解放战争时期,眼看董存瑞为了战友们的生存,为了战斗的胜利,他舍身炸暗堡的动人场面。此时,学生全身心沉浸在动人的情境中,他们仿佛都看到了,听到了。读着、想着,学生深深感受到董存瑞舍身炸暗堡是果断的、唯一的办法,理解了董存瑞崇高的精神境界。就是这样,让学生感同身受,产生共鸣,美的情境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田,给他们的脑海中留下了一幅幅美的“画卷”,形成审美感受。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一)挖掘教材美

小学语文教材的美是丰富的,有形式上的美,有语言的美,有内容上的美,教师要善于从各方面、各角度挖掘美的因素,通过教学活动,向学生传授审美知识,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

1、形式美。新版的小学语文教科书最显著的特点在于它的图画美。书中有生机勃勃的春景图,有雄伟壮观的祖国山水画,有繁华美丽的都市风景画,有幽静秀逸的田园风光等,这些优美而富有童趣味和教育意义的插图,带给学生强烈的审美视觉效果,具有强大的感染力。此外,新教材还具有音乐美,书中编入大量的诗歌、儿歌、散文、饶口令和谜语等,这些读起来朗朗上口并巧妙的把音乐的韵律美和节奏美融入的文章,能带给学生一种精神愉悦和情感满足,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的有利条件。

2、内容美。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充满着美的内容,是语文美育的最大资源。教材中有描绘辽阔的原野、葱郁的森林、碧绿的湖水、奔腾的江河等歌颂祖国美丽山川的诗文,有描写邱少云、黄继光、雷锋、张思德等赞美英雄模范的故事,有歌颂伟大、平凡、善良、纯洁等人性闪光点和鞭笞丑恶、落后、黑暗、等社会弊端的文章……这些从不同角度、不同形象,反映了社会、自然、心灵、行为、生活中美的形象、美的意境、美的情趣的文章,可以带给学生美的享受,使学生得到美与善的滋养。

3、语言美。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的篇目,几乎都是语言的佳作。词语丰富精细生动传神,句式规范整齐灵活多变,修辞方式多种多样,这些都体现了语言的艺术美,是语文美育极好的内容。教师要善于从语言的内涵和运用技巧两方面挖掘出美的因素。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有着悠久的历史沉淀,凝聚了民族全部的智慧,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把握文中语言的内涵,引导学生去感受、领悟、体验教材中语言文字的美感、诗意情趣和思想,使学生受到心灵的净化、思想的感染、智慧的启迪、情感的震撼。此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发现语言的技巧和文采美。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汉字的形象生动,词语的丰富多彩,句式的灵活多变、修辞方法纷呈,章法布局富有变化,都是语言的技巧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感受、鉴赏各中文章的语言技巧,感受语言艺术的魅力。如《桃花心木》的清新隽永、《观潮》的气势磅礴、《匆匆》的简洁凝炼,富有诗意、《十里长街送总理》的严肃悲壮,《丑小鸭》的质朴通俗,富有童趣。《背影》中的舐犊情深等。

(二)丰富课堂的教学方式与手段

一堂能够带给人美的感受的课关键是要组织并掀起教学高潮。所谓教学高潮是指在教师精心策划,巧妙的点拨,恰当的引导之下,学生受到美的感染,感到振奋、感到愉悦,学习兴趣浓厚,参与意识强烈,课堂气氛生动活泼的教学场面。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可以采取下列方法来组织并掀起教学高潮。

1、创设情境体验美。

美感美感,情感是关键。著名学者王国维曾别出心裁地把美育叫“情育”。因此教学中要把学生带入文章特定的情景中,让学生置身其境,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如嗅其味,通过亲身的情感体验,产生对审美对象的肯定或否定的审美态度和审美评价,“象喜亦喜、象忧亦忧”,在心理上产生感受,在情感上产生“移情”和共鸣,在性情上得到陶冶。以美感人,以情感人,心灵日臻“净化”,摈弃假、恶、丑,趋于真、善、美。讲授《桂林山水》时,让学生先进行一场通过课件带来的视觉盛宴,在脑海中努力想象它的美,进而通过阅读体会桂林山水的特点(水:静、清、绿,山:奇、秀、险),从文字中欣赏了桂林山水的秀美景色,而这美丽的一切来自于大自然。利用,对学生进行自然美的教育,也培养了学生的思想情感。然后结合生活实践,展示水源遭到污染、环境遭到破坏,提示人类的家园正处在危险中,逐步激发学生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深刻地认识到美丽的大自然与人类息息相关,从而培养学生知美、赏美、爱美、创美的情趣。

2、借助多媒体感悟美。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丰富多样,教师应当针对不同题材的课文采取不同的方法。对教材中写景状物的文章要通过朗读,讲解,并配以图片、幻灯片、课件、录像来引导学生看、听、想,体会作者的写作深意和文章的艺术特点,从而感受祖国山河的自然美。而对于写人记事的文章,则可以配以录音朗读、音乐、渲染气氛,促使学生捕捉课文传运的情感信息,丰富想象与联想的审美感受,从而产生情感共鸣。

3、游戏表演再现美。

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模仿力强,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的理解,编排课本剧,设置情景让他们演一演,以动移情,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使他们体会到一种富有情趣的精神享受,并通过他们个性化的表演,再现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生动美。例如,在教《挑山工》着篇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时,我就运用了“表演”这一手段,在学生初步理解文章词句的基础上让一些学生表演挑山工登山时的样子,让其他学生边看边说文中的语句,通过表演,学生很快就理解了课文内容。

(三)美化教师的语言艺术

教师语言是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主要手段,是构成教学艺术的主要形式。驾驭语言能力强的教师,教学语言声情并茂,引人入胜。驾驭语言能力较弱的教师纵然满腹经纶,也是词难达意,语不传情。因此,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就必须美化教师的语言艺术。美化教师语言艺术要做到:1、语音上,要做到发音正确,口齿清楚,句读分明,流利圆润,这样才能有效地传达出教师的授课内容和思想感情。2、语调上,要富于变化,抑扬顿挫,节奏鲜明。心理学研究表明,听觉器官在经受长期不变的声音刺激之后,对该声音的感受力就会降低,导致人的疲劳。因此教师要注重语调的抑扬顿挫,节奏鲜明,才能有力、生动、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使学生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3、选词造句上,要做到精细准确。汉语的词汇丰富,句型多样化,表现力强。教师要结合讲授的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仔细分析推敲,精心选择最佳的词句,使教学语言明快、清楚、精炼、活泼,带给学生美的听觉享受。例如《雪地里的小画家》一文中写道:“小狗在雪地里跑,雪上留下了小狗的脚印。小狗对小鸡说:„你看,你看,我会画梅花。‟……”教学这一课,老师启迪学生:自然界和生活中时时处处都存在着美,就看人们会不会善于发现。小鸡、小狗的脚印,在不动脑筋的同学看来只是脚印,在“小画家”的眼里就是美丽的梅花、竹叶。学生听了点头称是。4、教师还可以借助于协调的手势、表情、姿势等体态语言,以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做到声情并茂,形神兼备这也是语言艺术的重要内容。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小学语文美育是指以语文教育中美的因素去教育学生,陶冶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语文教学中的美育问题十分重要,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在青少年全面发展的诸因素中,美育有着特殊的意义。

下载浅谈小学语文中的美育渗透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小学语文中的美育渗透.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谈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教学 美育,亦称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念、审美情操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教育,是一种按照美的标准培养人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摘要》,美育教育是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语文的教学中都起到很大的作用。语文教学作为语言教学的......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颍东区新乌江镇中心学校 孙秀明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中同样担负着对学生审美教育的重任。在具体的,各环节、各类型的语文教学中进行美育渗透,切实的开......

    语文学科中如何进行美育渗透

    (二)加强朗读,诱发同感。 朗读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具有移情的作用,能够激发美感,唤起内心视像感受作品意境,并能引起群体效应。所谓“涵泳玩索,久之当有自见”,有其合理的内核。40年......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摘 要】美育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必须体现语文教学的特点。教师要善于挖掘课文中的美育素材,选择适当的方式,在语文教学中应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美育渗透之管见 474166 邓州市元庄二初中 王光海 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模版)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所谓美育即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具有审美情趣及感受美和表达美的能力。美育在培养新一代的过程中具有重大意义,它能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辨......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马驹桥镇中心小学 阮春颖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不仅要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还要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