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开展商标助力精准扶贫调研工作的报告5.7
峨边彝族自治县市场和质量监督管理局 关于开展商标助力精准扶贫调研工作的
报 告
乐山市工局:
按照省工商局4月24日召开的全省商标监管工作会议及《乐山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开展商标助力精准扶贫调研工作的通知》精神,我局迅速联系县农业局,走访峨边花牛协会与部分企业,查阅相关资料,现将开展商标助力精准扶贫调研工作相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业在我县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峨边彝族自治县地处西南小凉山区,属于省级贫困县,彝区、山区、贫困地区三重叠加,贫困程度较深,农业自然条件相对落后,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139956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372元。我县农产品资源十分丰富,但农产品品牌发展非常较弱,优势特色农产品知名度不高。
全县农业龙头企业共13家, 其中:省级龙头企业1家,市级龙头企业12家;农业专合组织298个,家庭农场36家。新型经营主体联营产业基地6万亩。全县耕地取得省农业厅无公害整体认证后,双椒酱、清水笋、牛肉笋尖、麻椒竹笋、香麻滕椒5个产品通过绿色食品认证;雪山玉芝茶叶产品通过有机食认证;峨边马铃薯、花牛、黑竹沟滕椒通过地理标志认证。“三品一标”累计认证面积8239.88公顷。为加快
农业标准化建设,提升特色农业品质,培育绿色产品认证5个、有机食品2个,“峨边花牛”已注册地理标志商标,“峨边马铃薯”、“峨边竹笋”正在申请地理标志商标,大恒肉鸡等4个畜禽产品获“三品一标”认证,全县获出口蔬菜生产基地、无公害农产品基地整体认证,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为98%,农产品优质率达61%。我县马铃薯、五旺榨菜系列、大堡莴笋青、宜坪白菜等农产品名扬省内外,尤其是五旺的榨菜系列产品产品多次被评为“四川省消费者喜爱产品”、“四川省质量信得过产品”。
二、我县农产品商标注册、运用、管理和保护工作现状及数据分析
目前全县拥有农产品注册商标83件。我县共有有效注册商标223件,农产品商标占总商标数量的37.2 %,其中农产品四川省著名商标1件,乐山市知名商标2件,地理标志商标2件。
商标运用、管理和保护情况:一是农产品商标总量较少,覆盖面不广,注册的商标主要集中在蔬菜和茶叶方面。二是商标使用率不高,商标运用管理水平不高,通过调查我县的地理标志商标“峨边花牛”使用率极低,造成对品牌资源的极大浪费,即使在用商标也没有健全的管理制度,不能发挥商标的品牌效应。三是宣传少,知名度小。
三、农产品商标对农业发展的作用和功能
农产品商标具有原产地证明商标的属性,是用来证明农
产品原产地水土气候条件、传统耕作方法、独特优秀品质的载体,是一种质量的保证标志,它具有其他普通商品商标不具备的独特性,农产品商标对促进特色农业的发展,推动农业化进程,作用不容小觑。一是引导和推介作用:以商标适应人们认牌消费的要求,特别是创出农产品名牌,是对消费群体的一种号召,将农产品介绍给消费者。二是保证和保护作用:注册商标受法律保护,因此农产品商标必然是市场竞争不可或缺的武器,能拓宽市场空间,增加农产品的市场份额,提高农业产业化比率,并可以保护其农产品的品牌不被假冒。
四、我县农业发展现状、优势和劣势,特色农产品、重点发展区域和集群农业产业区域分布图
(一)农业发展现状
1.农作物种植种类全而小。我县特殊的地理环境及气候特点,种植农业作物主要以玉米、水稻、马铃薯、红薯、蔬菜为主,兼顾多种小杂粮。经济作物以核桃、水果、猕猴桃、魔芋、油用牡丹、中药材为主。
2.特色产业多而杂。目前,全县马铃薯面积7.6万亩,蔬菜面积2万亩,中药材1万亩,果树2.1万亩,茶叶4.65万亩,牡丹0.15万亩,魔芋1万亩。
3.养殖业点多面广,集约化程度不高。全县规模化生猪养殖户24户、规模化牛养殖户8户、规模化羊养殖户6户、规模化家禽养殖户2户;其中生猪养殖规模超过500头的只
有5家。
4.龙头企业和经营主体发展快,带动差。依托近年强农惠农政策,我县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从“量”上看增长较快,但从“质”上看经济效益差,带动能力弱。没有发挥龙头企业和专合组织桥梁和纽带作用。带头人能力、素质不具备,观念、意识较差,甚至于只指望国家项目、政策扶持发展的法人代表还不止少数。
5.农村劳动力堪忧。种植粮食作物性价比不高,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村劳动力外流和新生代不愿意从事农业生产,“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成为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
6.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不高。除部分农户使用旋耕机耕地外,其它从种到收的农业机具还是一片空白。
7.农民接受农业科技意识还很差。有一定知识文化的青壮年外出打工后,留守在家的老弱病残农业劳动者对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运用接受能力弱,很多人还处于“一年等、二年看、三年试”的阶段,不宜于农业科技的迅速普及。
(二)农业发展优势
1.政策优势。连续多个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表明了国家支持农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决心和信心,无论从农业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到农业机具补贴、农业政策性保险、农业税收减免、农业项目的扶持,民族地区都得到了最大优惠和扶持,有力促进了我县农业生产
跃上新的台阶。
2.区域优势。我县幅员辽阔,农业发展空间和潜力巨大。不同高差的立体气候,决定了我县可以根据不同气候条件、发展层次分明的特色作物,打造特色产业链条;环境条件优良,宜于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业,提升农产品质量;种植业天然试验示范场所,对农业科技的推广普及应用有积极的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
3.科技优势。全县有农业专业技术人员87人,其中高级农艺师20人;农艺师5人;助理农艺师9人;高级畜牧师1人;畜牧师9人;助理畜牧师43人。且以“县为中心,乡为纽带,村为基础,科技示范户为依托”的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已初具规模,较为雄厚的技术力量和完善的技术服务体系为我县农业发展提供了强力保证。
4.脱贫攻坚优势。全县有106个贫困村23405人,扶贫资金、技术、人员向我县流动,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重点,受到高度关注和重视。
5.林竹发展优势。全县林地面积达到303万亩,其中:三月竹作为林业优势物种,具有区域唯一性,近年来,由于管护不力,采伐不当,造成三月竹退化、老化,濒临灭绝,我县启动恢复、保护机制,林竹资源利用将是我县最大农业产业发展优势。
(三)农业发展劣势
1.农业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全县耕地面积基本在山
区,旱地面积大,中低产田地约占50%,农业现代化装备和机械化水平还是一片空白,致使农业生产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灾害频发,农业生产环境改善不容乐观。
2.农产品结构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种植现状不能满足市场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与多样化的要求,种植业结构仍处于低层面的面积增减上。
3.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龙头企业带动辐射能力弱,农产品市场建设和农业信息滞后,农业产业链条短。加之,运输、储藏、流通等环节增值作用表现不足,农产品销售难、农民增产不增收的问题仍比较突出。
4.农业现代化水平低。物质和技术装备落后,农民文化素质、科学技术水平、科技含量以及技术推广和普及力度不大,一些关键技术措施实施难,农民接受难。
5.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规模较小,支柱产业区域特色及规模不明显。
6.农业产业定位不明确。以往想当然确定发展产业而未根据峨边气候条件,区域特色安排布局农业产业、制定规划、引导农户持续打造,创建特色支柱产业以及品牌和名牌。
五、我县通过商标带动农业提效、农民增收,推动精准扶贫工作的经验
1.我县为深入推进实施商标富农工程,加大对贫困村商标品牌培育扶持力度,积极开展“精准扶贫送商标”活动,指导专业合作社申请注册农产品商标。
2.发展小凉山民族品牌。小凉山区农产品资源十分丰富,但农产品品牌发展非常较弱,优势特色农产品知名度不高。为了推动小凉山农产品品牌发展,自治县委政府和我局大力推进农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商标的宣传、推广和注册工作,努力增强我县群众尤其是困难群众商标品牌意识。目前注册成功的地理标志商标有“峨边花牛”(活的)、“峨边花牛”(非活的)两件,目前正在申请注册的地理标志商标有“峨边马铃薯”、“峨边竹笋”(鲜)、“峨边竹笋(干)”。
六、我局在实施商标精准扶贫中所做的工作
1.加大商标助农力度,积极开展“精准扶贫送商标”活动,帮助农民增收。2016年送出商标三件:(1)“彝乡杜邦”(第29类);(2)“彝乡杜邦”(第31类);(3)“香八老”(第31类)。2017年送商标五件:(1)“瓦吉瓦洛”(第29类);(2)“老林坪”(第29类);(3)“来自星星的山货”(第29类);(4)“来自星星的山货”(第30类);(5)“来自星星的山货”(第35类)。以上送出的商标均覆盖当地的全部或大多数精准扶贫贫困户,切切实实为农民特别是贫困户增收起到积极作用。
2.努力推进“峨边竹笋”(鲜笋)、“峨边竹笋”(加工笋)“峨边马铃薯”地标申报工作。峨边彝族自治县峨岭云边公用品牌协会牵头与四川卫士商标代理事务所就“峨边竹笋”(鲜笋)、“峨边竹笋”(加工笋)“峨边马铃薯”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申请达成商标注册代理协议。申报成功后,我局将指导协会按照“公司+地标+农户”模式因地制宜打造特色产业链,吸纳就业、助农增收。
3.积极申请“中国驰名商标”。2018年初,我局积极推进峨边县重点企业四川峨边五旺有限责任公司的四川省著名商标“竹海”申报国家驰名商标培育创建工作。
七、运用商标助力精准扶贫的意见和建议
1.运用政策措施,整合资源,营造发展环境。通过政府牵头,积极开展针对地理标志商标的节庆、展览等各种宣传活动,提升地理标志商标影响力。市场监管部门应该主动加强与各级党委、政府的沟通,争取农业、林业等有关部门的配合,推动出台有利于推动地理标志商标工作的政策措施,并围绕地理标志商标从及时注册、规范使用、有力保护、典型示范等方面制定具体的推进措施。
2.加强行政指导,规范使用管理。积极引导和鼓励商标被许可使用企业以“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企业商标”的模式在包装上和广告中规范使用。积极指导地理标志商标所有人完善商标使用管理规则和商标许可使用合同,对许可使用人、使用范围、使用要求、包装样
式等作更具体、更全面、更细致的规定。同时可以在全市开展优秀商标评选活动,对监督管理到位、商标使用规范、产品质量稳定、品牌知名度高的商标及注册人进行推广和表彰。
3.推动有效运用,发挥带动效应。市场监管部门应当指导权利人对商标加强宣传,培育高知名度商标,并促进商标有效运用。积极提升商标在产品价格、提供农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等多个方面的富民效应。
4.加强联合协作,查处侵权行为,建立长效机制。加强与相关部门的联动与协作,形成保护商标的合力,各个部门可以不定期开展统一执法行动,与商标所有人、产品经销商形成联动打假机制,切实维护商标权利人的权益。
八、已注册的地理标志商标使用情况。
我县已经注册的地理标志商标为“峨边花牛”(活的)、“峨边花牛”(非活的),根据峨边花牛协会反馈的信息,“峨边花牛”地理标志商标未许可给任何经营者使用。
2018年5月4日
第二篇:精准培训助力精准扶贫
精准培训助力精准扶贫
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在这样一个美好的季节,由县委组织部、县农牧局和县扶贫办共同组织的瓜州县助推产业扶贫村干部培训班在瓜州宾馆举行了开班仪式。
本次培训是按照中共甘肃省委组织部、甘肃省农牧厅、甘肃省扶贫开发办公室《关于印发甘肃省助推产业扶贫培训工作实施方案和甘肃省助推产业扶贫村干部培训实施方案的通知》的要求,为进一步提高深度贫困村村干部的政策落实水平、服务带动能力和扶贫攻坚本领,确保设施农业、中药材产业、肉羊产业和棉花等产业助推脱贫攻坚政策措施落地生根而举办的,重点围绕我县特色优势产业助推脱贫攻坚政策措施、戈壁农业技术及中药材、棉花、肉羊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和关键技术等方面开展精准培训,拓展工作思路,提升落实扶持政策和服务带动特困户脱贫的能力和水平。
参加此次培训班的学员有六个移民乡镇24个深度贫困村的村主任、村书记、村第一书记和帮扶工作队队长,共96人。(瓜州县农牧局 俞雷)
第三篇:“聚焦新农村,助力精准扶贫”调研问卷
“聚焦新农村,助力精准扶贫”调研问卷
1、您家庭的经济状况 _____
A特别贫困 B贫困 C一般
D富裕
2、您家的主要收入来源 _____
A种植业 B养殖业 C外出务工收入
D政府民政保障
3、您认为当地政府对农业、农村的重视程度 ______ A特别高 B较高 C一般 D不高 E极不重视
4、您听说过“乡村振兴战略”吗 _____
A非常熟悉 B较熟悉 C一般 D不知道 E从未听说
5、您认为您村需要在哪些方面进行改造 _____________ 多选 A修路 B绿化 C污水处理
D医疗网点
F文化建设
6、您家庭所参加的社会保障项目有哪些 ___________多选
A低保 B新型农村养老保险 C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D农村“五保”政策
E其他
7、在乡村振兴的发展过程中,您最关心的改革内容是 __________ 多选 A农村增收 B村级经济发展 C拆迁安置
D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E就业与社会保障
F工作服务均等化
G规划布局一体化
H户籍制度改革
8、您对当地农民脱贫致富 ______
A信心百倍 B有信心 C不确定 D没信心 E无所谓
9、您觉得对乡村振兴还有什么意见嘛?
第四篇:某市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工作开展情况
某市科协科技助力脱贫致富奔小康工作
开展情况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市关于脱贫致富奔小康工作的部署,扎实推进我会科技助力脱贫致富奔小康工作的开展,市科协根据上级赋予我会的科技扶贫工作任务,采取系列务实举措,注重突出帮扶实效,有力促进了科技扶贫工作的开展,较好实现了预定的帮扶目标任务。
一、基本情况
根据市里统一安排,市科协2016年—2017年挂钩帮扶单位为某市合沟镇郇楼村。帮扶前郇楼村基本情况:郇楼村位于某市合沟镇的北部,与山东交界,全村一个自然村,928户、人口3613人,党员68人,耕地面积3700亩,建档立卡贫困户180户、贫困人口446人,外出务工人员较多。村集体收入情况:村集体河滩地承包费15年4万元、焦化厂承包费每年3万元以及村中一个小的集贸市场承包费每年2000元,农业种植是村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两年来,市科协扎实推进实施各项帮扶举措,不断加大帮扶力度,取得了可喜的帮扶成效,顺利完成各项帮扶项目规划和市委、市政府交办的其他目标任务,郇楼村低收入户 全部脱贫,纯收入超过6000元,村级集体收入超过18万元,实现了“新八有”的目标。
二、主要做法
一是加强工作的筹划领导。制定市科协科技助力脱贫致富奔小康工作实施方案,对科技扶贫工作进行详细的规划,推进扶贫工作有序开展。成立市科协工作领导小组,市科协主要领导任组长、各位副主席任副组长,机关各部室负责人及各县(市、区)科协负责人任组员,对全市科协系统科技扶贫工作进行指导,督促各县(市、区)科协及机关各部室落实市科协科技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的工作部署,加强市科协科技扶贫工作的统筹安排,推动科技扶贫工作措施和责任落实。派出具有丰富一线扶贫经验的干部驻村担任帮扶村第一书记,直接参与科技脱贫规划的制定,指导协调科技扶贫工作的开展。
二是加大“输血”工程的投入。市科协两年向郇楼村拨付科技扶贫资金20万元,用于村购买链式收割机和耙地机,帮助郇楼村成立了“农机合作社”,此帮扶项目的开展,不仅解决稻麦的收种等难题,还可有偿承接外村农作物的收种任务,额外增加收入约4万元。积极协调多路资金助力郇楼村的科技致富脱贫工作。协调某市供销社帮助郇楼村成立惠民服务工作站(农资超市、工业品超市、电子商务站、金融服务站等),并购买电动三轮车2 台、电脑2台、电子供销平台1台,价值约5.5万元;协调某供电公司为郇楼村铺设农业用电网线1100米,造价约20万元,该项目的帮扶解决了郇楼村农业生产及灌溉问题;协调某市统计局资助帮扶资金5万元、捐赠电脑4台、空调2台,极大改善了村服务中心的办公条件。加强村级道路的硬化、亮化工程建设,利用市科协的科技帮扶资金及其他协调赞助资金进行村级道路硬化、亮化工程建设,安装光伏环保路灯70盏,改善了村民的生活环境。
三是注重加强“造血”工程的建设。在不断加大向挂钩村“输血”的同时,帮助郇楼村逐步加强自身“造血”功能建设。2016年、2017年市科协主席某某5次到郇楼村实地调研,听取郇楼村扶贫工作开展情况报告,提出扶贫意见建议,指出要充分利用科协人才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强对村民农业技术的培训,提升村民农技水平,增强营收能力。
2017年4月27日,在某市合沟镇举行“某市农技协科技专家进农村科技帮扶活动启动仪式”。市农科院陈荣振副院长、丁成伟研究员分别针对小麦、水稻的田间管理进行科普讲座,某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秦越华、市农科院樊继德副研究员深入农户种植大棚,对西瓜和草莓种植进行现场指导,市科协向合沟镇赠送了农村实用新品种新技术书籍。此举很受村民欢迎。2017年8月18日,在某市市合沟镇政府召开“省、市科技资源服务某专场活动—美丽乡村座谈会”,合沟镇种植、养殖大户及村合作社会员等约120多人参加座谈会。在专题科技讲座活动现场,某农科院水稻研究室研究员丁成伟作了“水稻种植的中后期管理”、某市蔬菜协会秘书长刘廷元作了“设施蔬菜种植技术”农业技术讲座,并深入蔬菜大棚,对蔬菜种植进行现场指导。在建言献策座谈会上,中国沼气专家苗瑞福建议,秸秆太阳能沼气循环利用与合沟镇万亩稻米、蔬菜生产结合起来,发展特色能源;中国建筑学会常务理事、省建筑师学会副理事长季翔建议,推进生态人居、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文化工程,发展特色文化;市土建学会理事长朱步、市建设局领导何振飞结合合沟镇情况,从特色小镇建设、规划、产业发展布局等方面发表了意见和建议。为便于村民学习农技知识,赠送“新农村系列丛书”和“蔬菜种植技术”图书近300册。
四是积极开展扶贫送暖活动。积极开展对贫困家庭的走访慰问活动,将党和政府的温暖及时送到贫困家庭成员的心坎上。两年来,在每年的“扶贫日”及春节期间等,市科协班子成员都分批带队赴帮扶挂钩村走访慰问贫困家庭,先后送去慰问金、慰问品合计约 1万5千多元,使贫困家庭充分感受到党、政府及社会大家庭的温暖,帮助他们树立了战胜贫困、实现早日脱贫奔小康 的信心。
五是开展高效开展高效农业连作障碍绿色防控技术普及推广。今年,联合农技推广、农资供销、新型经营主体等机构协作开展农业科技服务,以农民个性化需求和农业精准化生产需求为导向,由粗放式服务向针对性、实效性强的精准服务转变,助力低收入农户脱贫致富奔小康,成立某省农技协农技普及站5个,免费提供2万元连作障碍绿色防控“荣宝”产品,为农业生产基地、种植大户、家庭农场40多亩设施大棚提供连作障碍绿色防控技术示范推广服务,实施效果得到用户的广泛认可。
第五篇:实施“商标富农”战略 助力精准扶贫工作主要做法
实施“商标富农”战略
助力精准扶贫工作主要做法
陕西是农业大省,是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业是我们的短板,也是我们的潜力。我省土地面积20.58万平方公里,横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和北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三大气候带,按照地貌地域特征分为长城沿线风沙区、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渭北高原区、关中灌区、汉中盆地和秦巴山区六大农业经济区。全省常年耕地面积5995.5万亩(含林果地),常用耕地4300万亩左右,其中有效灌溉面积1855.5万亩、占总耕地30.9%,土地复种指数约1.4。农业人口1790.5万人,占总人口的47.4%;农村劳动力1131万人,占农业人口的63.2%。2014年全省生产总值17689.9亿元,其中一产增加值1564.9亿元,占生产总值的8.8%。随着农产品市场竞争从由产品经营性竞争上升为品牌竞争,商标对农业发展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目前陕西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已超过2万个,其中各类龙头企业总数达到2680家,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数量超过500家,规模以上龙头企业超过1000家,农产品综合加工转化率近60%,加工增值率达到170%以上。在2018年底农业农村部公布的第八次监测合格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名单中,陕西有36家企业。近年来,我省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农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商标培育工作,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推动实施“商标富农”发展战略,以商标工作服务“三农”,助力精准扶贫工作,促进乡村振兴,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截止2018年底,全省有农产品驰名商标28件,涉农地理标志商标122件。
一、主要做法
(一)深入调研,加强宣传,提高农产品商标意识。针对以往我省许多有传统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因没有商标而质优价低、不易被公众识别,销售区域仅限于产地,经济效益低下的实际,为加强宣传,提高农产品商标意识,我局深入农村进行调研,建立和完善了推进商标发展战略的宣传推介体系,把农产品商标知识宣传作为其中一项重要内容,面向农村深入开展商标法律宣传工作,通过印发宣传资料、举办咨询活动、举办培训班,利用媒体宣传等多种形式宣传商标法律法规和政策,提高企业的法律意识和商标意识,积极引导农产品企业正确使用并注册商标,提高产品信誉和市场竞争力。
(二)加强帮扶引导,积极培育农产品商标和证明商标。为加快农产品商标的注册,我们采取分类指导的方式,深入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行调研,摸清全省农业优势产品的资源状况、数量、类型、分布、流通及管理和动作等方面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对符合条件进行农产品商标注册的进行重点引导,指导专业商标代理机构帮助企业完善申请材料。同时,加强对地方特色产品注册原产地证明商标的指导和服务,2010年以来,先后帮助岐山臊子面、韩城大红袍、洛川苹果、汉中仙毫、紫阳富硒茶等成功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三)引导企业充分发挥商标作用,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为使农产品商标真正成为农民发家致富的有效途径,我们采取了多项措施帮助引导农产品企业正确使用商标,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实施“商标富农”工程。一是运用农产品商标和原产地证明商标促进农民增收,以证明商标工作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加快形成“一镇一支柱,一村一产品”的区域特色产业群,实现经济发展与城镇化建设的良性互动。二是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产品的市场占用率、知名度,对有一定生产规模、市场前景看好的农业大户重点帮扶,帮助其运用商标战略建立“以商标品牌促发展”的良好经营运营模式,促进农工贸一体化发展。三是利用商标发展战略为农民赢得品牌效应和经济效益,推广汉中市的“公司+品牌+农户”的发展模式,并以此带动山区县商标注册工作的开展,促进全省经济发展。
(四)引导农产品企业争创高知名度商标,增强核心竞争力。为进一步提升农产品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我们对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商标注册企业进行重点帮助,以商标助力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全省各级商标部门工作人员经常深入农场、果场进行商标法律法规的宣传讲解,加强对企业的商标注册、使用、管理和保护指导,鼓励帮扶企业培育著(驰)名商标。
(五)指导企业规范使用和管理涉农商标,提高品牌效益。由于农村经济欠发达,农民的文化水平较低,对商标的使用和管理处在较低的水平,导致一些商标注册后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农民对注册涉农商标积极性。针对这一现状,省局采取多种形式,以加强指导宣传为重要手段,做好商标注册、使用、管理工作的宣传和引导,帮助权利人和使用人依法规范使用涉农商标,特别是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比如“洛川苹果”刚注册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后,由于缺乏统一管理经验,依然采取散户经营模式,一开始在市场上还没有树立起应有的品牌效应,知名度还不够高。省局指导延安市局深入洛川县了解果农种植经营情况,并结合省内其他地区保护与规范地理标志商标使用方面的一些做法和经验,对“洛川苹果”这一证明商标的管理提出了具体的意见,建议当地政府采取“先规范后使用”,在走产业化路子的前提下狠抓产品质量关,推出经得起市场考验的产品,使“洛川苹果”证明商标真正成为当地的一块“金字招牌”。
二、主要成效
(一)涉农地理标志商标对区域经济带动作用明显。重点支持具有区域比较优势、带动辐射范围广的公用产品品牌,如苹果、猕猴桃、茶叶、核桃、红枣等申请地理标志商标注册,有效发挥商标对精准扶贫工作的引领带动作用。全省涉农地理标志商标数量从2010年的22件发展至2018年底的122件,增幅达554.54%。目前,我省的大红袍花椒,苹果、茶叶、猕猴桃、樱桃、羊肉、蒸馍等传统优质区域性农产品都拥有注册商标。紫阳富硒茶获得地理标志商标后,通过近年的强势推进,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品牌效益实现快速增长,使安康市紫阳县甚至整个安康地区富硒茶的社会声誉和经济价值大为提升。2016年,紫阳茶园总面积达21万亩,产量5863吨,产值达到8.8185亿元,较2004年地理标志商标注册前分别增长103.6%、331.74%、1737.19%,茶叶销售价格平均提升30%,年综合收入超过12亿元,“紫阳富硒茶”品牌价值已达19.67亿元。特别是,2012年4月,紫阳富硒茶被认定为陕南第一个中国驰名商标后、全国第一个“富硒绿茶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也随即落户紫阳。目前已形成了“公司(专业合作社)+商标+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带动了15余万茶农致富,紫阳富硒茶步入了跨越发展期。
(二)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农产品商标的发展推进了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促进了农业的组织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实现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2008年8月,“洛川苹果”获得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10年,“洛川苹果”成为中国驰名商标后,带动了全县的苹果产业进一步做强做大,成为农民增收主渠道。2017年3月2日,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上,当提到“精准扶贫”,大会新闻发言人王国庆向记者们讲述了“洛川苹果”由昔日200棵“柴棒棒”发展成为今天的“摇钱树”,成为当地支柱产业致富一方百姓的故事。上世纪五十年代,毛主席等中央领导曾嘱中共中央办公厅回函洛川称:洛川县栽植苹果,这在陕北黄土高原是“一个创举”。目前,“洛川苹果”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评估价值约70亿元,居全国苹果类第二,洛川苹果种植面积达50多万亩,占全县64万亩耕地的78%;16.1万农民人均果园面积3.1亩,居全国第一,农民收入的95%来自苹果。2016年,洛川全县苹果总产量突破88万吨,苹果总收入达到40亿元,农民人均苹果纯收入连续5年达到万元以上,全县60%多的果农户年均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全县私家车拥有量4万多辆。同时,在全国150多个大中城市建立了300多个销售网点,洛川县还运用多种互联网手段,带动苹果产业的发展,先后引进淘宝、阿里巴巴、京东、邮乐购等线上营销模式;制订优惠政策,鼓励果农、大学生积极开拓以网络化经营为主的新型果品经销,与阿里巴巴合作的农村淘宝店正在全面建设,成为洛川苹果销售的重要渠道,促使洛川苹果营销逐步走向现代化。全县已发展电商、微商230多家,洛川县被授予“全国农村电子商务示范县”,“互联网+”成为引领洛川苹果营销的新模式,全县品牌生产实现了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三)增强了农产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咸阳的“泾渭茯茶”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后,受国家农业部委托,陕西苍山集团制定了茯茶产品质量国家行业标准,从而成为行业的领头羊,并被评为陕西省农业龙头企业。目前,“泾渭茯茶”已在北京、上海、广州、杭州、大连、长沙、香港、澳门等地建立销售网络,不但扩大了企业和产品的知名度,也带动了当地广大农民增收致富。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继续加大注重宣传力度,引导涉农商标申请注册,促进发展总量。陕西是农业大省,但由于农产品生产加工比较分散,注册使用商标的积极性不高,农产品商标发展相对滞后。要通过各种渠道,面向农村、面向涉农企业做好商标政策宣传,着重对涉农产业、涉农企业进行商标政策、法律法规的宣传,有计划地组织商标知识培训,使农民和企业意识到品牌在市场竞争中的重要性,积极申报注册。
(二)不断优化服务,扶持涉农商标品牌创建,彰显地方特色。要对涉农商标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快速优质服务,对条件允许的派人上门服务。对涉农商标申报省著名商标、中国驰名商标的要优先受理,专人负责,全程服务,打造品牌创建绿色通道。
(三)注重开展调研,树立涉农商标富农典型,带动群体发展。省局指导各市工商局深入到各县区进行商标工作调研,摸清各地商标,特别是涉农商标的注册数量和使用情况,搜集企业申注商标过程中的难题和发展壮大的成功经验。根据调研结果依次形成注册、著名、驰名梯形发展目标,树立商标富农的典型,以点带面,带动企业运用商标增效益。
(四)着力依法维权,打击涉农商标侵权。全省工商行政管理和市场监管部门要充分发挥商标监管职能,打击商标侵权行为,特别是对涉农商标,著、驰名商标实行挂牌保护,专人负责,特事特办,严厉打击侵犯商标专用权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