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第九、十章复习题

时间:2019-05-13 17:52: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财政学第九、十章复习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财政学第九、十章复习题》。

第一篇:财政学第九、十章复习题

第九、十章复习题

一、术语解释

1.税收的收入效应 2.税收的替代效应

3.“拉弗曲线” 4.税收制度 5.商品课税 6.所得课税 7.资源税 8.遗产税

二、填空

1.税收的经济效应表现为 和 两个方面。2.税收对储蓄的收入效应的大小取决于所得税的 水平,而替代效应的大小取决于所得税的 高低。

3.供给学派认为,边际税率,可以刺激投资增加,从而增加。4.凯思。马斯顿对宏观税率的高低对经济增长率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的基本结论是:

宏观税税率对提高本国的经济增长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5.凯恩斯学派和供给学派在对待减税问题上是共同的,二者的差别是,前者的减税主张是从 出发,主张降低个人所得税的,目标是刺激广大的,后者则是从 出发,主张降低个人所得税的,目标是刺激。6.扩张性财政政策的主要措施有二:一是,二是。7.税收制度总是由具体的税种组成的,关于税收制度的组成主要有两种不同的理论主张:一是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

8.发展中国家税制结构的明显特点是以___________为主,一般在税收总额中占___________。

9.一般来说,增值税的计税依据是___________。

10.所得课税是对所有以,___________对象的税种的总称。11.资源税的课税是以___________为纳税对象。12.2012年1月1日起,营改增启动,在现行17%和13%税率的基础上,新增 ______ 和_____两档低税率。

13.现行个人所得税法规定,对于劳务报酬所得,适用比例税率,税率为______,对于劳务报酬所得一次收入畸高的,可以实行_________。14.消费税采取_______和_______两种征税办法。

15.营业税是以纳税人从事经营活动的_______为课税对象的税种,属于商品课税的范畴。

三、判断

1.税收对劳动的替代效应表明政府征税会使闲暇与劳动的相对价格发生变化,闲暇价格相对降低了,引起个人以闲暇代替劳动,即劳动供给的减少。因此,我国可通过征税解决劳动力供大于求的问题。

2.税收对储蓄的收入效应的大小取决于所得税的边际税率水平,而替代效应的大小取决于所得税的平均税率高低。3.所得税指数化是一项有助于减轻通货膨胀对所得税影响的措施。

4.拉弗曲线体现的税率与税收收入之间的关系集中体现了供给学派的观点。5.减税政策是一种扩张性财政政策,在经济繁荣期使用,更有锦上添花的效果。6.计税依据中不准许抵扣任何购进固定资产价款,就国民经济整体而言,计税依据相当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值税,称为生产型增值税。7.只准许抵扣当期应计入产品成本的折旧部分,就国民经济整体而言,计税依据相当于国民收入的增值税,称为消费型增值税。

8.资源税所得收人由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共享。

9.遗产税的功能是对遗产和赠与财产加以调节,防止贫富过分悬殊。10.消费税实行价外征收的办法。

11.从价定率的办法是指根据商品销售价格和税法规定的税率计算征税。

12.营业税是以纳税人从事经营活动的营业额(销售额)为课税对象的税种,属于商品课税的范畴。

13.新中国的税收制度是在1950年确立的,我国税制变化主要是经历了五次较大规模的改革。

14.西方发达国家的所得课税是以个人所得税为主,而我国当前仍是以企业所得税为主。

四、不定项选择

1.边际税率的高低决定了替代效应的强弱,所得税的累进程度,对个人储蓄行为的 作用越大。

A.越高、抑制 B.越低、抑制 C.越高、促进 D.越低、促进

2. 者的边际储蓄倾向一般较高,对 者征税有碍于储蓄增加。A.高收入、高收入 B.低收入、高收入 C.高收入、低收入 D.低收入、低收入

3.减征或免征利息所得税将 储蓄的收益率,储蓄。

A.提高、不利于 B.提高、有利于 C.降低、有利于 D.降低、不利于 4.税收指数化的主要方法有:

A.特别扣除法 B.实际所得调整法 C.税率调整 D.指数调整法

5.供给学派认为,边际税率可以增加劳动的供给和需求,从而 税后总供给。

A.提高、增加 B.降低、增加 C.降低、减少 D.提高、减少

6.凯恩斯学派的减税主张是从 出发,主张降低个人所得税的,目标是刺激广大的 收入者的。

A.供给效应,平均税率,高,投资供给B.需求效应,平均税率,低,消费需求 C.供给效应,边际税率,高,投资供给D.需求效应,边际税率,低,消费需求

7.各国的增值税制度对购进固定资产价款的处理有所不同,据此增值税可分为哪些类型: A.生产型增值税 B.收入型增值税 C.发展型增值税 D.消费型增值税 8.准许一次全部抵扣当期购进的用于生产应税产品的固定资产价款,就国民经济整体而言,计税依据只包括全部消费品价值的增值税,称为:

A.生产型增值税 B.收入型增值税C.发展型增值税 D.消费型增值税 9.所得课税的优点有下列哪些:

A.税负相对公平B.一般不存在重复征税问题C.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经济权益D.课税有弹性

10.所得课税存在哪些缺陷: A.会存在重复征税问题,影响商品的相对价格

B.所得税的开征及其财源受企业利润水平和人均收入水平的制约

C.所得税的累进课税方法会在一定程度上压抑纳税人的生产和工作积极性的充分发挥 D.计征管理比较复杂,需要较高的税务管理水平,在发展中国家广泛推行往往遇到困难

11.财产课税和资源课税的特征有哪些:

A.课税比较公平B.具有促进社会节约的效能C.课税不普遍 D.弹性较大 12.外资企业所得税采用_______,与国际上对公司征税的一相一致:

A.定额税率 B.累进税率 C.超额累进税率 D.比例税率 7.我国1994年税制改革时确定的个人所得税法采取: A.分项定率 B.分项扣除 C.分项征收 D.分项累进 13.消费税实行的征收办法为:

A.价内税 B.价外税 C.价内价外税 D.超额累进税 14.我国的土地增值税实行_______超额累进税率:

A.三级 B.四级 C.五级 D.六级 15._______年,我国开始征收利息所得税。

A.1997 B.1998 C.1999 D.2000

五、问答

1.税收的收入效应。2.税收的替代效应。3.税收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4.税收对居民储蓄的影响。5.税收对投资的影响。

6.供给学派的税收观点。

7.简述“拉弗曲线”及其说明的原理。8.评析减税政策。

9.试述税收制度的一般发展过程。

10.我国1994年工商税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和主要内容。11.商品课税的一般特征和功能。12.增值税的三种类型。13.增值税的三种计税方法。14.综述我国现行的增值税。15.所得课税的一般特征和功能。

16.简述出口退税对一国经济增长的意义。

六、案例题

案例1——调整消费税征收范围 案例简介: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调整消费税征收范围、环节、税率,把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及部分高档消费品纳入征收范围。我国于1994年税制改革时设置消费税,当时主要选择了烟、酒、小汽车、化妆品等11类应税产品。为了增强消费税的调节功能,2006年,国家对消费税政策进行了调整,将消费税的征税税目定为14个。

在我国,消费税作为对生产、委托加工和进口的应税消费品征收的一种税,不仅具有筹集财政资金的功能,而且还具有调节消费结构、引导消费方向的宏观调控职能。

将“两高”产品纳入消费税征收范围是发挥税收等经济手段对环境行为调节作用的重要体现,通过提高这些产品销售价格,减少此类产品消费量,从消费末端倒逼生产源头,促使消费者选择有利于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利用的替代产品,从而促进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利用。

目前,消费税被世界各国广泛采用,而且征收力度在逐年加大。消费税在发达国家的税收收入中一般都占10%以上,消费税收入占GDP的比重一般也都在3%以上。

我国2012年国内消费税实现收入7872.14亿元,同比增长13.5%,与上年增速基本持平。国内消费税收入占税收总收入的比重为7.8%。占GDP的比重1.3%。

现行消费税虽然在绿色功能上有所发挥,但主要只是将部分大量消耗石油资源、木材资源的产品纳入征收范围,还未真正将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的产品纳入其中,在发挥税收职能、调节环境保护行为方面还有很大空间。案例提问:

你认为应该把哪些高耗能、高污染产品(以下简称“两高”产品)应纳入征收范围?

案例2——税收对劳动力影响的经验证明 案例简介:

从英国所进行的广泛研究来看,税收明显对男性劳动力的供给没有多大的影响。即使有某种小的影响,也表现为向后弯曲的男性劳动力供给曲线。但对已婚女性的行力来说则大不相同。

英国研究的例子包括阿什沃思和厄尔弗(Ashworth and Ulph, 1981)对335个已婚男性的研究,布伦德尔和沃克(Blundell and Walker, 1982)对103对工作夫妇的研究。另一项由梅特卡夫等人(Metcalfe et al., 1976)对英国的研究也得出了相同的结论,他们分析了英国96个制造业的工作时数结构和每小时收入。他们的分析指出了向后弯曲的劳动力供给曲线的意义:

“从公平角度看,压缩工资结构一般不会因此而对工作努力产生妨碍作用。如果从其他角度看,它甚至还可能实际增加所供给的劳动时数。”

然而,对已婚妇女研究的经济计量结论与得出的男性研究结论大不相同。阿申弗尔特和赫克曼(Ashenfelter and Heckman, 1974),以及格林哈尔希(Greenhalgh, 1977)发现,丈夫的工资率大小对妻子劳动力供给影响很大,并且二者按反方向变化。换言之,妻子的净工资增加,能促使她增加工作,但如果丈夫的工资增加,则会使她减少工作。

这一结论意味着,设计旨在提高劳动力市场活动的一种税收政策会对男性多征税(既影响了向后弯曲的男性劳动力供给曲线又鼓励妇女增加工作支付)和对女性本身少征税。

当然,已婚妇女的劳动力市场决策受到家庭情况的影响很大。尽管对女性的作用讨论了许多年,但经验还是证明,有孩子的女性一般将自己主要看作是照顾家庭的人,而其男性伙伴依然将自己视为养家活口的人(詹姆斯等,James et al., 1991, 1995)。因此,妇女在承担家庭义务中寻找工作会面临各种困难,这也许会影响劳动力市场的经济计量估计。

早期对妇女参与的研究是假设没有工作的妇女并不准备就业。但是,正如布论德尔等人(Blumdell et al., 1987)所指出的地样,更为实际的看法应该是,这些妇女中至少有一些希望就业但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忽视这种可能性将导致过高估计妇女在净工资变化中的责任。

布论德尔等人(Blumdell et al., 1987)还指出孩子的年龄也是很重要的。5岁以下的孩子的母亲有工作的可能性不大,但11岁到8岁孩子的母亲在劳动力市场的情况就与没有孩子的妇女一样,尽管很可能是兼职。这似乎反映了孩子在很小的时候需要非物质的照顾,而随着他们的长大,物质需求在增大。同样,忽视这些因素会导致对女性劳动力供给的偏见。

各种研究包括了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不同阶层的纳税人。结论都表明税收对工作激励有影响。一个重要的结论是:税收对工作努力没有严重的妨碍影响。相反,税收的激励影响和妨碍影响都很小,而且两种影响可以相互抵消,所以净效应是很小的。就男性工人而言,该结论符合上述经济计量的经验证明,但经济计量研究还是确地表明,税收对已婚妇女工作努力所产生的影响要比男性工人的大。

案例提问:

上述研究结论说明税收对劳动供给的影响微乎其微,此结论是否适用于中国?为什么我国的税收政策要在刺激劳动需求方面采取一定的优惠,结合国家出台的鼓励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减免税政策措施谈谈你的看法。

案例3——画在餐巾纸上的拉弗曲线

案例简介:

2001年6月7日,美国总统布什在10年内减税1.35万亿美元的法案上签字,从而使得该法案正式成为一项法律。根据该项法律,在2001年每个美国家庭将平均得到高达600美元的退税,同时从2001年7月1日起,大多数收入所得税率的降低了3%。布什总统的减税法案赢得了一片掌声。人们都记得,从1981年里根总统执政开始,这已经是共和党政府第三次进行大规模的减税改革了。

然而却很少有人知道,促成这些价值亿万美元的减税措施的理论依据竟然来自于一块廉价的餐巾纸。

1974年,在华盛顿的一家餐馆里,南加州大学的阿瑟·拉弗教授在用餐时和后来成为副总统的理查德·切尼等人谈起了“较高的税率是如何导致较少的政府收入”这个话题,当看到切尼等人一脸茫然的表情,拉弗教授顺手在侍者送来的餐巾纸上画出了一条“反C”形的曲线。这条曲线表明了这样一个道理:税率为零时,税收也为零;但当税率为 100%的时候,税收同样为零。因为人们如果知道自己的全部收入纳税以后一分钱都剩不下,那么只有傻子才会去干活或者不需要想方设法的偷税漏税。

这就是后来成为了共和党一系列减税活动的理论依据的著名的“拉弗曲线”。“拉弗曲线”告诉大家,税率的高低并不一定和税收量的大小按同一方向变化。在“反C”形曲线中,当税率水平很低时,税率的提高的确会使税收增加;但当时税率超过一定限度之后,也就是“冲破某一禁区”,达到一个拐点后,税率的提高不仅不会使税收增加,而且还会减少税收的总量。

通过这条曲线,拉弗实际上是把经济学中的一个古老问题——“激励问题”再次摆在了我们面前。人们为什么要劳动?要放弃休息?亚当斯密等人认为是经济激励——也就是获得劳动成果的前景,使人勤奋劳作。如果我们把人们劳动的收入看作是放弃“闲暇”的报酬的话,那么显然,这种报酬越高,人们劳动的积极性就越大。然而在现代社会中,劳动者的收入还必须要缴纳各种税赋,因此对人们真正有意义的显然就不是名义收入,而是税后的实际收入。这就使得政府规定的税率成为了直接影响劳动积极性的因素。税率的变动实际 上将有效的改变劳动和闲暇的相对价格。

很显然,在高税率下,人们从事正常经济活动的积极性被严重降低,这直接导致可供征税的国民收入急剧下降。非但如此,人们还会想方设法的偷税避税,甚至不惜投入大量金钱去寻找税收的漏洞,或者干脆既不去投资,也不去储蓄,而是将手中的财富和收入挥霍得干干净净。经济的效率将因此而严重降低。

反过来,通过拉弗曲线,我们也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低税率可以激发人们劳动和投资的积极性。在降低税率的情况下,政府的税收并不一定会下降,甚至会因为税基的扩大而上升。因为在税率水平较低时,储蓄和投资的成本——税收要小于因此可能带来的收益。也就是说,为了多挣钱而照章纳税是值得的。在这种情况下,费神去寻找税收漏洞,或者将生产活动隐瞒起来,反而不经济。

拉弗曲线所揭示的税率与税收之间的关系,后来成为了197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供给学派的重要理论依据,在1980年的总统选举中,共和党总统候选人里根全面接受了供给学派,特别是拉弗曲线所暗示的减税主张。里根用税率过高解释了美国1960年代以来出现的巨额国际收支逆差,实际上是美国国内资本为了追求更高的资本边际收益而外逃——美国的税率太高了的理论,给国会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的确,高的边际税率既会阻碍人们在厂房和设备等方面的投资,而且也会阻碍人们在教育和职业培训方面的投资。

里根相信,高税率直接使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的存量减少,使生产率的增长放慢,因而造成收入水平的下降。更有甚者,高税率还成了懒惰的激励源。这是由于在累进的所得税率下,收入越多,所面临的税率也就越高。这实际上是通过降低了纳税后的工资率,改变了劳动与不劳动之间的相对价格,从而降低了人们工作的积极性,也降低企业增加劳动需求或者改变劳动生产率的兴趣。

里根个人对于高税率从来都是深恶痛绝的。在谈起1960年代初,美国针对个人所得的最高边际税率高到91%的那段“恐怖岁月”时,里根毫不掩饰的告诉大家,作为电影演员的他和其他小伙子,在拍完几部电影后,全都放下了工作躲到了乡下避暑去了,——谁有兴趣为税务局“义务劳动”呢?

从1980年里根总统执政开始,共和党政府开始了坚持不懈的减税。在两个总统任期内,里根先后说服国会通过了《1981年经济复兴税法》、《加速成本回收制度》和《1986年税制改革法》。根据大幅度降低所得税税率达30%的《1981年经济复兴税法》,联邦政府的税收在1981年到1984年间总计减少3153亿美元。根据《加速成本回收制度》联邦政府在1981年到1984年间减少税收585亿美元,在1985至1986年间要减少852亿美元的税收。而直接影响了美国9960万纳税人和300万家纳税公司经济利益的《1986年税制改革法》,不但大大简化了税则,而且把税率降到了美国1960年来最低的水平——个人所得税的边际税率降到了创纪录的——33%。1986年的税制改革被称为“第二次美国革命”,是20世纪美国最重要的经济立法之一。

反对拉弗曲线的经济学家将拉弗关于“税率下降可能导致税收总额随着税基的扩大而升高”的言论称为“巫术经济学”。他们指责正是由于信奉拉弗的理论,从1980年代起,美国财政赤字急剧上升,从1980年的738亿美元迅速扩大到1986年的2212亿美元,仅仅在里根政府的第一个任期内,美国联邦政府的财政赤字就达到了6002亿美元,超过了二次大战之后历届政府的财政赤字总额。共和党政府在1992年竟然有了创纪录的2904亿美元的联邦财政赤字。

然而,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评价这种财政赤字的变化。如果从财政赤字占国民生产总值的相对比例来看,那么美国的财政赤字从1987年之后不是上升了,而是在持续下降。1993年,欧盟12国的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 6.4%,而美国的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则为4.1%。1994年,这个数字下降到了3.1%。从1995年到1996年,又进一步下降到了国内生产总值的 2.7%。从1997年开始,美国政府终于走出了持续20多年的赤字财政的阴影。这只能说明,美国经济规模的扩大远远超过了联邦赤字的增长速度。实际上里根总统是用牺牲政府短期收入的办法为社会积累提供长期投资所需的资本。这个资本注入量是非常惊人的。在里根总统第一个任期结束时,美国公民和企业由于减税直接增加的收入达到了 3000亿美元。尽管长时间的减税措施的确对美国政府的收入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最终却并没有像有的学者预言的那样,将整个美国的国民经济一步步引向崩溃,或者使国民经济的发展背上沉重的负担。正如里根所预言的那样,减税为美国的经济增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恰恰印证了拉弗曲线的预言。

应该承认,拉弗曲线关于减税会带来政府收入的增加是有一个过程的。当民主党人克林顿上台执政后,尝到了里根减税的甜头。经济持续的强劲增长真如拉弗教授所指出的那样,使可供征税的社会经济基础大幅度增加,从而导致了联邦政府税收的大幅度增长。以至于在20世纪的最后三个财政年度,美国持续了29年的财政赤字终于被消灭了——1998财政年度财政盈余高达692亿美元,而1999财政年度的黑字为1227亿美元,2000财政年度是2560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克林顿政府甚至预计从2000年开始的未来10年内,联邦财政盈余的总额将达到29200亿美元!欢欣鼓舞的人们甚至为如何分配在下一个世纪可能产生的巨额财政盈余开始了喋喋不休的争吵。

这一切表明,一个想增加收入的政府似乎的确应该将政策的重点从提高税率转向扩大税基,因为只有经济的增长才能为政府的收入提供可靠的基础。这或许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税收问题,而是决定经济增长的激励源泉所在了。

案例评析:

1.拉弗曲线的合理性

拉弗曲线是在供给学派较为客观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存在的滞胀现象后,继承古典经济学的某些合理成分,强调供给决定需求,反对国家对经济生活的过多干预,提出来的减税的基本理论依据,使之理论和政策主张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1)它创造性地进行了税率与税收之间的相关性考察,用简明的抛物曲线形象地揭示出两者之间辩证作用的关系,即“高税率未必带来高税收”,而这一点以前往往被直观机械的思维所忽视。

(2)它将税率视为影响总产出的决定性因素,同时认为税率变化导致的要素供给变化最终决定了总产出等宏观经济变量,因而从微观经济因素的角度,为宏观经济控制提供了新的思路。

(3)它将抽象的经济原理引入了一个可以操作,可以量化分析的领域。通过对收入和税率两者数据的估计,可以最终找到一个最佳税率。

2.拉弗曲线的局限性

所有经济理论都同时具有的“时效性”与“相对性”,并不能放之四海而皆准,因此,拉弗曲线理论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特别是在研究其对具有极为特殊国情的中国经济的适用性问题上更应加以注意。

(1)拉弗曲线本身有理论缺陷。高度总量化的经济中生产要素供给弹性的不确定性使其微观经济分析的基础并不稳固;影响税收收入的因素很多,拉弗曲线只使用单一变量,过分强调税率使其对众多的宏观经济变量缺乏考虑;所以仅就经济理论自身而言,它既不成熟,也不完善,只能作为解决具体经济问题而提出的特定方法。这是由于这些原因,因而当流行供应学派的某些经济学家在20世纪80年代极度夸张减税政策的万能效应时,就不得不在现实面前碰壁了。在美国进行的减税改革,并没有完全地实现设想中的美国经济的乐观前景。事实上,它在缓解美国经济滞胀危机的同时,也付出了高额赤字的沉重代价。(2)这是我国特殊的市场体制和政府职能所决定的。我国目前还处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起点阶段,经济体制面临复杂的转轨问题:一方面市场调节尚不完善,存在各种经济信号失灵、失真的问题,需要政府的诸多干预和引导,另一方面政府调控经济的方式还未完全从计划经济中转变过来,存在管得过多过死的问题,需要尽快促进市场发育、成长。由于我们与经济发达、市场机制完善、宏观调控手段完备的西方国家有着极大的差别,因而简单地利用拉弗曲线,认为我们处在税收的禁区,盲目削弱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过度夸大市场的作用只会使经济混乱失控。

(3)拉弗曲线的理论含义强调的是以所得税税率为调节器,刺激总供给的微观经济因素。而我国目前税制与西方有很大差别,所得税还不是税收的主体。因此不论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照搬照抄都是毫无意义的。

从1984年开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进行了一项题为《供应学派的税收政策与发展中国家的相关性》的课题研究,结果显示尽管拉弗曲线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存在一定的指导意义,但供应学派从拉弗曲线中总结出来的政策建议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作用却是负面的或效果不明显的。

案例提问:拉弗曲线对我国有什么借鉴意义

第二篇:财政学复习题

第一章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财政学?其产生发展的过程如何?

财政学是研究政府收支活动及其对经济运行所产生的影响的一门学科。

财政学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早期财政思想

(二)财政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三)现代财政理论 2.什么是财政现象?举例说明。

财政现象是财政活动的具体表现, 财政活动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活动 青海抗震救灾、全国财政收入、中央财政支出

3.财政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是什么?研究方法主要有哪些?

财政学的研究对象是财政现象及其本质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活动及其所反映的分配关系。财政学是研究政府收支活动及其对经济运行所产生的影响的一门学科。财政学的研究和学习方法:

(一)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1.实证分析 主要涉及事实判断,重在回答研究对象“是什么”、“会怎么样”的问题。2.规范分析

规范分析是指对经济行为或政策手段的后果加以优劣评判的研究方法。3.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 解释政府活动如何影响经济运行的问题,主要由实证分析来完成;

为政府决策提供指南,即探讨“政府应该采取什么政策”之类的问题,则有赖于规范分析。但这样区分并不是绝对的。

(二)比较分析方法

1.横向比较:中外比较

2.纵向比较:不同历史阶段的比较

找出差距;总结规律。

(三)借鉴西方财政理论—结合中国实际

(四)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

(五)学点中国财政史——继承与发展

“量入为出”与“量出制入”

第二章 复习思考题

1.市场失灵其及表现是什么?

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本身固有的缺陷,即市场在资源配置的某些方面无效或缺乏效率。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主要有三方面:资源配置领域-自然垄断、公共物品、外部效应、信息不充分,收入分配领域-收入分配不公,经济稳定领域-经济波动失业、通货膨胀 2.什么是社会公共需要?其特征有哪些?

社会公共需要是指社会公众在生产、生活和工作中共同的需要,是市场不能满足的需要。

主要特征:

(1)社会集中性

(2)非排他性

(3)非竞争性

(4)具有外部效应

(5)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物质主要来自剩余产品 3.为什么市场经济体制下需要财政活动? 是由于市场失灵和市场的缺陷存在。4.“公共悲剧”指的是什么?

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意味着可能形成“免费搭车”现象,即消费者追求私利的心理将使其选择不由自己为提供公共物品而付费。5.什么是财政?其特征有哪些?

财政(公共财政)是指政府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从事的以政府为主体的分配活动。它是政府通过收支活动,集中一部分社会资源,用于履行政府职能和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经济活动。财政的基本特征:1.公共性。财政着眼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2.非营利性:财政的职责是为市场的有序运转提供必要的制度保证和物质基础,它以社会利益最大化为目的。3.法制性:市场经济是一个法治经济,政府的财政活动也应受法律的约束规范。4.调控性: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是政府调控经济的重要政策工具。6.简述公平分配的含义。

公平分配包括经济公平和社会公平。经济公平是指在市场初次分配中,社会财富要以要素投入为依据

生产要素投入与生产要素收入对称,由市场按照“效率原则”进行。社会公平是指收入差距维持在现阶段社会各阶层所能接受的合理范围内由政府按照“公平原则”、通过

财政手段实现。

社会公平≠平均分配

7.阐述财政三大职能(含义、机制与手段)。

资源配置职能:资源配置职能的含义是指政府通过财政收支活动,对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社会资源的合理调配,实现经济结构合理化,使各种资源得到最有效的使用,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财政资源配置的机制与手段

1.根据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的职能,确定财政收支/GDP的比例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3.合理安排政府投资规模、结构,保证国家的重点建设。4.通过财政投资、税收和财政补贴,调节社会投资方向。

5.提高财政配制本身的效率。收入分配职能 : 收入分配职能的含义是指政府为了实现公平目标,通过财政分配,将一定时期内社会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国家、企业和个人之间进行分配的职能。财政收入分配职能的机制与手段:

1.划清市场分配与财政分配的界限:属市场分配的范围:企业职工工资、企业利润、租金收入、财产收入、股息收入等;

属财政分配的范围:规范工资制度; 2.调整税收水平:所得课税、财产课税等。3.利用支出:通过转移支出,如社会保障、救济支出、补贴等。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 :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的含义通过财政收支活动的调整,对人们的生产、消费、储蓄、投资等行为发生影响,使社会就业率、物价水平、国际收支差额保持在一个合理的区间,以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和发展。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的机制与手段:(1)“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的运用。(2)稳定器的运用。(3)通过投资、财政补贴和税收等工具的运用,消除经济中的“瓶颈”,保证国民经济稳定与高速发展。(4)切实保证非生产性的社会公共需要,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第三章

复习思考题

1.财政支出按经济性质分类对经济分析的意义是什么?

(1)在财政支出总额中,如果购买性支出所占比重大,财政活动对生产就业的影响就大些,通过财政所配置的资源规模就大些;(财政侧重资源配置的职能)如果转移性支出所占比重大,财政活动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就大些;(财政侧重收入分配的职能)(2)发达国家,转移性支出所占比重较大;发展中国家,购买性支出所占比重较大;

2.简述影响财政支出增长的因素。

政治性因素:国际国内政局的影响、国家职能范围的扩大、政府机构的增加 经济性因素:经济发展水平、经济体制、价格 社会性因素:人口的规模与增长速度、国际环境

3.如何判别财政支出结构是否合理?从政府职能的角度分析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变化。

1.看该国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以及该阶段政府所追求的主要经济政策目标。2.看财政支出各项目之间的相对增长速度。

4.财政支出效益的含义是什么?

1.非政府支出的效益:是以尽可能少的劳动耗费取得尽可能多的劳动成果的要求。——经济效益2.财政支出效益:(1)经济效益:“少花钱,多办事”(2)社会效益(侧重):财政支出要为微观经济主体提供良好生存与发展的环境。

5.试述评价财政支出效益的三种方法。

(一)“成本—效益”分析法

1.含义: 针对政府确定的建设目标,提出若干实现该目标的方案,计算出每个方案的全部预期成本和预期收益的现值,通过比较选出最优的作为政府投资的项目。2.适用的支出项目:经济建设项目支出3.该方法的难点:(1)成本和效益的科学确定:既要计算直接的成本

和效益,也要计算间接的成本与效益;既要计算有形的成本和效益,也要计算无形的成本与

n效益;(2)折现问题

BtCtNSBPV(BC)t(1r)t0

NSB:净社会效益

r:贴现率PV:现值t:年限

B:效益

C:成本n:项目存在时间(3)优先次序的确定

一般原则:

* NSB>0,B/C≥1,该项目可行。** 在支出规模既定的情况下,NSB最大的项目最好。(可能考)4.步骤:(1)确定政府项目要实现的目标;(2)根据目标,确定备选方案或项目;(3)计算每个方案的预期成本和预期收益的现值;(4)根据B/C≥1,B-C>0以及支出规模,选择最佳方案和项目。(5)对选择的方案进行机会成本分析-----机会成本<财政支出效益

(二)最低费用选择法

1.含义:只计算每个项目的有形成本,并以成本最低为择优的标准。2.适用的支出项目:行政管理、国防支出、文化卫生等支出。3.步骤:同“成本—效益”分析法4.该方法的难点:备选方案的确定。

(三)公共定价法

1.含义:通过制定和调整“公共劳务”的价格或收费标准,来改进“公共劳务”的使用状况,达到提高财政支出效益的目的。公共劳务—也称“市场性物品”成本易计算,但其效益难以确定。可以部分或全部进入市场交换。2.定价方法:(1)平均成本定价法(见P52图2-2)(2)二部定价法:二部定价包含两部分:(见P51)(3)负荷定价法:是指对不同时间段或时期的需要制定不同的价格。在需求处于高峰时,收费最高;在需求处于低谷时,收费最低。

6.什么是政府采购制度?实行政府采购制度的意义何在? 政府采购是指各级政府及其所属单位为履行其职能的需要,按照法定的程序和方式从国内、外市场上购买所需商品和服务的活动。是指有关政府采购的一系列法规,政策和制度的总称.政府采购制度的意义:(1)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政府采购制度,可以有效地促进公平交易,维护正常的交易秩序,同时,促进政府消费行为的市场化。

(2)有利于国家加强宏观调控。政府是国内最大的单一消费者,采购政策对国民经济有着直接的影响;采购政策可调整产业结构,保护民族工业。(3)有利于加强财政支出管理,提高 财政性资金使用效率。政府采购制度的实施,不仅提高了财政支出的透明度,而且有利于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4)有利于加强廉政建设。政府采购活动在公开、公平、公正和透明的环境中运作,便于从源头上有效地抑制采购活动中的各种腐败行为。

(5)有利于促进国内产业的发展。政府采购制度的建立,为我国进一步对外开放奠定了基础。

第四章 复习思考题

1.基础设施投资的特点及其主要投资方式有哪些?

基础产业投资的特点(1)投资规模大2)建设周期长3)微观盈利小(4)社会效益大 基础产业财政投资的方式: 1.政府直接投资,无偿提供:政府直接进行基础设施投资,并由政府弥补全部生产成本,向公众免费提供。(适用于单项投资规模不大,但数量众多;具有明显的公共物品性质—非排他性。)2.政府直接投资,非商业性经营:政府直接进行基础设施投资,由特定的政府部门进行非营利性经营。(适用于投资规模较大;排它成本较高,具有明显公共物品的性质。政府要向使用者收取较低的费用)

2.财政投融资及其特点是什么? 财政投融资是以国家信用为基础,通过多种渠道筹措资金,有偿地投资具有公共性的领域是一种政策性投融资。基本特征:(1)资金来源一般是需要还本付息的有偿资金。(2)资

金投向主要是能实现政府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制定的政策目标的领域3)资金使用不以营利为目的,但应尽可能收回全部投资成本。(4)租金管理由国家设立的专门机构——政策性银行负责统筹管理和经营。(5)财政投融资的预算管理比一般预算管理灵活。

3.为什么发展农业需要政府投资?投资重点是什么?

1.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1)农业为非农业部门提供劳动力。(2)农业提供食品和原料。(3)农业可扩大国内市场规模。(4)农产品可以出口创汇。2.农业的特点(1)基础部门。生存资料的主要生产部门。(2)弱质产业。抗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 能力差:

(3)市场变化大。农产品供求关系不稳定。(4)积累能力低。人多地少、生产力水平等因素。造成农业的比较优势偏低。3.农业投资的资金来源

(1)金融机构贷款:实行中有一定问题

(2)农业部门和农户自身的积累为主要来源两个必备条件: A.农业产品的销售收入>农产品的投入B.农业投资收益率≥全社会平均投资收益率(3)政府投资:起辅助作用农业财政投资的重点1.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如大型的水库、灌溉工程等; 2.农业科技推广;

3.农业教育和培训; 4.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等

4.分析我国行政管理支出和国防支出的变化特点。从我国情况看:行政管理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逐年上升。我国政府一直奉行防御性国防战略,因此,我国的国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比较低。

5.解决我国教育经费不足问题的根本出路在哪儿?

答:政府,扩大财政投入;社会,资金投入;个人,承担部分。6.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由哪几部分组成?采取哪种资金筹集管理方式?(1)主要包括四方面: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优抚。(2)我国现在资金筹管方式由现收现付制转变为部分基金制。7.财政补贴主要有哪几类?其作用是什么?

(1)分类:物价补贴、企业亏损补贴、财政贴息、税收支出。(2)作用: 1.是一种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改变需求结构(见P174)、改变供给结构

2.起辅助作用:有效贯彻国家政策;带动社会资金,扩充财政资金的经济效应;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推动产业升级;消除排挤效应;稳定经济。

8.财政补贴的形式有哪些?政府选择补贴方式时应注意什么? 形式:明补和暗补、实物补贴和现金补贴

注意:(1)明补是对所有商品的补贴,难以通过对粮食等特定商品的补贴以实现对贫困人口的关注。而暗补却可以做到,可帮助政府实现特定的救助目标。(2)明补下消费者面对的是市场价格,而在暗补下享受补贴的商品的价格不能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甚至会导致享受补贴商品的供给不足而产生限量供应的现象——票证制度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诞生的。

现金补贴能比实物补贴更好地满足补贴受益者的特殊偏好,特别是当补贴受益者对政府提供补贴商品的需求低于政府补贴的数量时,现金补贴优于实物补贴。

但当政府补贴的数量没有超过补贴受益者的需求量时,实物补贴就能通过增加对政府补贴商品的消费而使补贴领受者的效用得到提高,并且可以避免现金补贴下补贴受益者将款项用于消费非政府意图的商品而不能保证政府目标的实现的问题。

因此,政府应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补贴形式。

第五章 复习思考题

1.财政收入的含义及衡量指标是什么?

(1)含义:政府为履行其职能,保证公共支出的需要,依法取得的货币收入。(2)衡量指标:财政总收入、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

2.如何对财政收入进行分类?

(1)按收入形式:税收收入、国有资产经营收入、债务收入、基金收入、其他收入如

规费收入和罚没收入等。

(2)按收入来源:A按所有制结构:国有经济收入、集体经济收入、个体经济收入、其他经济收入;B.按部门结构:三大产业收入或者生产和流通收入。

3.试对我国财政收入规模变化趋势进行分析。

(1)从整体来看:我国财政收入规模随经济的增长而不断增长,年均增速快。(2)从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来看: A.1978-1995,因为预算内财政收入增长慢于GDP增长,且财政支出增长高于GDP增长,及预算外支出、制度外支出膨胀,这时期我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下降;

B.1995年以来,因为以税收为主的预算内财政收入增长和以增发国债为支撑的财政赤字增加,这时期我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上升。

4.影响和制约财政收入规模的因素有哪些? 经济发展方式和生产技术水平、分配政策和分配体制(决定剩余产品价值占整个社会产品的比例、决定财政集中资金的比例)、价格(GDP平减指数=名义GDP/实际GDP;实际财政收入=名义财政收入/GDP平减指数)。

5.为什么要进行财政收入结构分析?如何分析?

(1)原因:要弄清财政收入的来源,寻求增加财政收入的合理途径。(2)如何分析:分类分析财政收入结构的优缺点。

A.按收入分析,优点是突出了税收在财政收入中的重要地位。结论是:要想增加财政收入,就要加强对税收的征管;同时,运用经济政策,发展经济,使税源充裕。

B.按收入来源分析,所有制分析法的结论是:加快企业改革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改革,提高经济效益,减少亏损,仍是财政收入增加的关键。三大产业分析法的结论是:加强对第二产业的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其经济效益,是增加财政收入的关键;加强对第三产业的财税管理,应是今后财政工作的重点之一。

第六章 复习思考题

1.说明税收定义、特征及常见的术语。

(1)定义:国家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以其社会职能为依据参与社会成 员收入分配,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2)特征: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3)术语:

A.纳税人,税法规定的具有纳税义务的自然人和法人【负税人,最终承担税负的单位和个人】。B.课税对象,分为所得税、商品税、财产税;C.课税标准。

D.税率,分为比例税率【行业、产品、地区;单

一、差别、幅度】、定额税率【从量计征,如资源税、车船牌照税、烟税】、累进税率【全额累进、超额累进】。

E.税基,建立某种税的经济基础或依据。

F.起征点【按课税对象的全部数额征税】和免税额【按课税对象超过免征额部分】。G.附加【正税外的地方附加税】、加成【在依率计征基础上加征一定成数的数额】和减免【减税、和免税】。

2.如何衡量税收负担水平?

(1)宏观税负指标,也称宏观税率(社会)。宏观税率=税收收入/GDP(或GNP)。(2)微观税负指标(企业和个人)。企业所得税负担率=所得税额/同期利润所得和其他所得*100%;个人所得税负担率=所得税额/个人收入*100% 3.拉弗曲线给予了我们哪些启示?

启示:A.高税率不一定取得高收入,而高收入也不一定要实行高税率;B.取得同样多的税收收入,可以采取两种不同的税率;C.保持适度的宏观税负水平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一个重

要条件。

4.什么是税负转嫁?常见的转嫁方式有几种?

(1)含义:在商品交换过程中,纳税人通过提高销售价格或压低购进价格,将税负转嫁给购买者或供应方的一种经济现象。(2)方式:前转【抬高已税商品的销价】、后【谈判压低进货价格】、混转(散转)、消转【提高生产技术,降低成本以自我消化税负】、税负资本化【预先扣除可增值商品的价格中的课税,再交易】。

5.影响税负转嫁的条件有哪些?

(1)基本条件:价格可以自由变动。(2)制约条件:A.供求弹性,供给弹性大或需求弹性小,容易转嫁;B.课税范围,范围越大,越易转嫁;C.课税对象的性质,商品课税易转嫁,所得课税不易转嫁;D.垄断性商品易转嫁,竞争性商品不易;F.从价课税容易转嫁,从量课税不易。

6.如何衡量纳税人的纳税能力?

(1)以收入为依据。各国的普遍做法:以净收入衡量纳税人的纳税能力。不足之处:不能把实物收入计算在内。(2)以财产为依据。不足之处:股票、债券等投资收益很难把握。财产相同有无负债纳税能力也不同。财产相等不等于能产生相等的收益。(3)以消费支出为依据。不足支出:支出并不包括储蓄部分;消费与收入并不一定成比例,因为人们的消费倾向不相同。

7.简述税收公平与效率原则的含义及其内容。公平原则——税收要以公平为本,具体要做到:普遍征税是指所有有纳税能力的人都应毫无例外地纳税。平等征税是指国家征税的比例或数额要与纳税人的负担能力相称。平等征税具体有两方面的含义:横向公平:纳税能力相同的人应缴纳相同的税收。纵向公平:纳税能力不同的人应缴纳不同的税收。税收公平原则大体可以概括为两类 :(1)受益原则:即要求每个人所承担的税负应当与他从公共产品中的受益相一致。◆横向公平。意味着从公共产品中获益相同的人应缴纳相同的税收;◆纵向公平。意味着受益多的多纳税,受益少的则少纳税。(2)纳税能力原则即根据每个人纳税能力的大小来确定其应当承担的税收。◆横向公平。可以解释为具有相同纳税能力的人应缴纳同等的税;◆纵向公平。可以解释为具有不同纳税能力的人缴纳不同的税,即纳税能力大的人多纳税,纳税能力小的人少纳税,无纳税能力的人不纳税(3)受益原则和纳税能力原则比较受益原则和纳税能力原则各有其优点,但这两种原则都不能单独解释税制设计的全部问题,也不能单独地实现税收政策的全部职能。因此,公平的税收制度的设计有赖于两个原则的配合使用。

效率原则—核心原则具体包括3个原则:税收的财政原则

含2个原则: ①充分原则

是指税收应当能够为政府活动提供充足的资金,保证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需要。

②弹性原则是指税收收入应当能够随着国民收入的增长而增长,以满足长期的公私产品组合效率的要求。税收中性原则是指政府课税不应干扰或扭曲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或者说不影响私人经济部门原有的资源配置状况。◆中性税收指不改变市场中的各种相对价格,从而不干扰私人部门的经济决策,不会导致超额负担的税收。否则就叫扭曲性税收。税务行政效率原则为了使社会资源得到更加有效的配置,应当以最小的税收成本(因征税而发生的资源耗费)取得最大的税收收入,这就是税务行政效率原则。

8.什么是税收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1)收入效应:政府课税造成纳税人可支配收入减少,从而使纳税人降低了商品购买量和消费水平。见P238图9-1(2)替代效应:政府对不同的商品实行征税或不征税、重税或轻税的区别对待时,由于税负转嫁的存在,使商品的相对价格结构发生变化,使纳税人减少征税或重税商品的购买

量,而增加无税或轻税商品的购买量,即以无税或轻税商品替代征税或重税商品

见P239图9-2

第七章 复习思考题

1.为什么各国均采用复合税制? 可以广辟税源,能够充分而有弹性地满足国家财政需要;便于发挥各个税种特定的经济调节作用,可以全面体现国家政策;征税范围较为广阔,有利于实现公平税负目标。

2.商品课税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A.课征及税收负担普遍,课税隐蔽;B.以商品或非商品的流转额为计税依据;C.以比例税率为主,便于征管;D.全环节征税(道道征税);E.有利于实施区别对待政策。

3.简述生产型增值税与消费型增值税的优缺点

(1)生产型增值税——优点:税基较宽,易于取得财政收入;资本有机构成低行业和劳动密集型生产有利。缺点:税基中含有折旧,存在重复征税问题;不具有刺激投资的功效。

(2)消费型增值税——优点:只对消费征税,有利于抑制消费;有利于加速设备更新,推动技术进步;彻底消除重复征税,并使出口退税更彻底。缺点:税基窄,提供财政收入方面不如前两类潜力大;稳定经济的功能较差

4.所得课税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所得税,是对企业或个人所得的净利润征税。

特点:A.税源广泛,税收具有弹性;B.税负不易转嫁,不影响商品的相对价格;C.税负相对公平,具有较好的收入分配功能;D.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经济权益。

5.增值税、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如何计算?

(1)增值税:应纳税额=当期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 当期销项税额=销售额×增值税税率,(当期进项税额=购货额×增值税税率)步骤:先计算不含税销售额,再计算应纳税额。(2)企业所得税:企业净利润*税率(3)个人所得税:超额累进税率

6.资源课税与财产课税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1)主要特征:课税比较公平;能够促进社会节约;课税不普遍,且弹性较差。(2)资源课税:资源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土地增值税。(3)财产课税:房产税、契税、遗产税、车船税。

第八章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国际税收?国际税收与国家税收的联系与区别是什么?

(1)概念: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对跨国纳税人的跨国所得或跨国财产各自行使征税权力,而形成的国家之间的税收分配关系。

(2)区别:A.国际税收反映的是国家之间的税收分配关系,而国家税收反映的是征税人与纳税人之间的征纳关系;B.国家税收是凭借政治权力强制课征的,而国际税收凭借的是具有国际公法性质的国际税收协定、公约及惯例;C.国际税收没有独立的纳税人,没有独立的课税对象,没有独立的税种。

2.税收管辖权及各类税收管辖权的含义是什么?(1)概念:国家在征税方面所拥有的权力。

(2)A.地域税收管辖权:国家有权对来源于本国的收入和存在于本国的财产课税,无论这种收入和财产归谁所有。B.居民(或公民)税收管辖权:国家有权对本国居民(或公民)取得的所有收入和所有财产征税,无论其收入从何处取得,财产存在于哪个国家。

3.国际重复征税的产生原因和消极影响是什么?(1)原因:各国税收管辖权的冲突。

(2)消极影响:给跨国纳税人造成额外的负担;阻碍国际资本、商品、劳务和技术的自由流动;违背税负公平合理原则。

4.减除国际重复征税的方法有哪些?

各国普遍接受地域税收管辖权优先原则。现在普遍采取抵免法和累进免税法。

(1)抵免法:应纳居住国所得税=全部所得*居住国税率-允许抵免额(即在国外缴纳的税额)

(2)累进免税法:应纳居住国所得税=全部所得*居住国税率*(居住国所得/全部所得)5.直接抵免与间接抵免有何不同?

直接抵免法适用于同一经济实体的跨国纳税人的税收抵免。具体包括:①跨国自然人个人的所得税抵免②总公司与分公司之间的所得税抵免③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预提所得税抵免。间接抵免法 适用于由同一经济交易联系起来的属于不同经济实体的跨国纳税人之间的税收抵免,主要是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

6.什么是税收饶让?

一国政府对本国居民在国外得到减免的那部分所得税,视同已经缴纳,并同样给予抵免,而不再按本国的税率补征。

7.国际税收协定及其作用是什么?

国际税收协定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权国家为了协调相互间在处理跨国纳税人征税事务和其他有关方面的税收关系,本着对等原则,经由政府谈判所签订的一种书面协议或条约,也称“国际税收条约”。

作用: 1.全面协调国家间的税收管辖权,避免和消除国际双重征税,消除跨国纳税人的不合理负担,协调国家之间的税收权益。2.加强国家之间的税务合作,防止国际逃税和避税。3.实现平等税负原则,保护纳税人的税收利益。4.促进国际贸易和投资,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

第九章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国债?它的功能有哪些?

(1)概念:国债是国家举借的债务。是国家为了筹措资金而向投资者出具的、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利息和到期还本的债务凭证。

(2)功能:弥补财政赤字、筹集建设资金、调节经济(国债是对GDP的再分配,调节流通中货币量)。

2.为什么说发行国债弥补财政赤字是最佳途径?

(1)发行国债只是部分社会资金使用权的暂时转移,一般不会导致通货膨胀。

(2)国债的认购通常遵循自愿的准则,基本上是社会资金运动中游离出来的资金,一般不会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3.国债规模主要由哪些因素决定?

A.认购者的负担能力;B.政府偿债能力;C.国债的使用方向、结构和效益 4.国债常见的种类有哪些?

(1)按国家举债形式:国家借款、发行债券;(2)按应债资金来源:内债、外债;(3)按还债期限:短期【1年内】、中期、长期【10年上】;(4)按能否上市流通:可上市【记账式】、不可上市【凭证式】。

5.国债的发行主要考虑哪些问题?

主要包括:国债发行的规模、发行价格、国债利率的确定和发行方式的选择。6.国债常见的流通方式有哪些?

国债贴现、国债现货交易、国债期货交易、国债回购业务(融资,一年内)。7.国债偿还的方式主要有哪些?

A.市场购销法。B.直接偿还法:到期还本付息,有四种形式——国债到期日一次性还本付息;每年付息,到期还本;分期比例偿还;以新替旧

第十章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国家预算?其种类有哪些?

(1)概念:政府的基本财政收支计划,是以收支一览表形式表现的具有法律效力的重要的财政文件。

(2)种类:A.按编制形式:单式预算【收支一览表】、复式预算【经常性预算表、资本表或建设预算表】

B.按预算指标确定方法:增量预算、零基预算

C.从预算管理:绩效预算或部门预算或成本预算—以绩效为目的,以成本为基础。2.我国的国家预算是如何组成的?

(1)从国家政权结构和行政区域划分:包括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分为五级。

(2)从国家预算收支管理范围看:包括总预算和部门预算,总预算包括本级部门预算和下级总预算

3.国家预算应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公开性、可靠性、完整性、统一性、性。4.简述国家预算的程序。

A.编制预算,财政部编制预算草案,报国务院审批;B.审批预算,各级人大审批预算草案;C.执行预算,各级政府组织预算收入,各级财政部拨给预算资金,各级人大常委会审批预算调整方案;D.决算,各级人大审批预算执行情况。5.预算外资金的含义、范围及特点是什么?

(1)概念:按国家财政制度规定不纳入国家预算的,允许地方财政部门和由预算拨款的行政事业单位自收自支的资金。

(2)范围:地方财政部门管理的预算外资金、行政事业单位管理的预算外资金。(3)特点:灵活性、专用性、分散性。6.行政性收费与事业性收费的含义是什么?

(1)行政性收费:国家机关及其授权单位在行使国家管理职能中依法收取的费用,其实质是国家意志和权威的一种体现。

(2)事业性收费:非营利的国家事业单位及其类似的机构在社会公共服务中,依照有关政策规定收取的费用,其实质是对服务性劳动的部分补偿。7.我国现行哪种预算管理体制?依据是什么? 分级分税预算管理体制。依据:(1)社会公共需要具有层次性。全国性和地方性。经济标准。

(2)集权与分权的关系。政治标准。分权有利于效率的增进;分权有利于遏制政府规模的扩大;分权有利于政府创新。

第十一章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财政平衡?如何理解财政平衡? 在一定时期内财政收支数量基本相等关系。财政平衡应是相对平衡;须从整个公共部门和国民经济角度认识财政平衡;在财政承受能力允许的范围内,我们需要的是财政均衡而不是财政平衡;财政平衡应是动态平衡而非静态平衡,即从长远的角度追求财政平衡;财政平衡应是真实的平衡;财政平衡应是总体平衡而非部门平衡。2.财政赤字的类型有哪些?

A.预算赤字:指在编制预算时就存在收不抵支的情况。B.决算赤字:指预算执行的结果支大于收。C.预设赤字:指在编制预算时,有意识安排了赤字,决算时仍表现为赤字。

3.财政赤字对经济有什么影响?

A.积极作用——增加社会总需求【通过安排财政赤字增加政府投资和转移性支出,刺激投资和消费】B.将赤字财政政策当作一种常规性的预算政策;对财政赤字的规模不加控制。

第十二章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财政政策?其功能主要有哪些?

(1)概念: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调整财政收支和收支平衡的指导原则及其相应的措施。(2)功能:导向、协调、稳定、控制。2.财政政策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1)目标:充分就业、物价相对稳定、收入合理分配、经济适度增长、社会生活质量逐步提高。(2)主体:各级政府。(3)工具:税收【社会总供需、收入分配】、购买性支出【增加消费总量】、转移性支出【社保支出和财政补贴】、国债【流动性效率、利息率效应】、国家预算【收支规模、收支差额】。

3.简述自动稳定器与“相机抉择”财政政策的运用。

(1)自动稳定器:A.税收的自动稳定效应,主要是公司所得税和累进个人所得税,原因是税率和收入正相关;B.公共支出,尤其是对个人的转移性支出,因为救济金的发放是有底线的。

(2)相机抉择:A.汲水政策,即在经济萧条时增加公共投资;B.补偿政策,即根据当时的经济状态,反向调节,如膨胀时采取紧缩型财政政策。二者的区别:前者只借助于有限的公共投资补偿民间投资,恢复萧条期经济的活力;后者是全面调控,使用可以超额支出的公共投资、税收、转移性支出等提高全社会经济的需求,不仅能医治经济萧条,还可以控制过度繁荣。

4.了解我国现行的财政政策。

2010年中国将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一是更加注重推进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切实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的发展与调整结构结合起来,在巩固经济回升基础的同时,积极发挥财政政策点调控的优势,大力支持推进结构调整,使经济增长建立在结构优化的基础上,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二是更加注重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切实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三是更加注重和保障民生,切实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四是更加注重深化财税改革,切实增强财政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活力。五是更加注重加强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切实提高财政资金的绩效。

第三篇:财政学复习题

财政学复习试题 选择题

1.价格的变动会影响企业的(B),进而影响财政收入。A、所得

B、营业额

C、财务

D、会计核算 2.(D)是财政分配结构的中心环节。

A、税收收入

B、税收支出

C财政收入

D、财政收支 3.(B)有可能成为财政收入的源泉。A、c B、v C、m D、v+m 4.财政收入的数量界限即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该界限的确定具有(D)A、主观性

B、重要性

C、客观性

D、现实性

5.(D)的职能是指借助合适的财政政策克服高的失业率和通胀。A、监督

B、收入分配

C、聚财

D、稳定经济 6.1953年的所得税是指(D)

A、国营企业所得税

B、私营企业所得税

C、个人所得税

D、以上均不正确

7、国家通过法律程序规定的税种称为(A)A、征税

B、附加

C、税法

D、税制 8.征税活动的各种规定即(C)

A、税制

B、准则

C、税法

D、条例 9.现行营业税征税范围主要局限于(C)A、工业

B、商业

C、第三产业

D、农业 10.免税法可分为全额免税和(C)免税。A、部分

B、超额

C、累进

D、绝对

11、(B)抵免适合于跨**子公司或控股公司之间的税收抵免。A、直接

B、间接

C、抵税

D、特别

12、关税是对(B)我国关境的货物和物品征收的税。A、进入

B、出口

C、进出

D、流入

13、社会集团购买力属于(D)

A、社会性支出

B、消费性支出

C、转移性支出

D、我国特有的经济范畴 14.以下哪个不是消费性支出(A)

A、基本建设

B、文教科卫

C、行政管理

D、国防 15.财政支出的首要目标是(A)

A、经济增长

B、物价稳定

C、公平分配

D、国际收支平衡 16.国民经济中最重要的比例关系是(A)

A、积累与消费

B、农轻重

C、基建与更改

D、工业与农业 17.我国财政支出最大和最主要的类别是(D)支出。A、基本建设

B、文教科卫

C、行政管理

D、建设性 18.固定资产再生产的主要方式是(A)

A、基本建设

B、更新改造

C、住宅建设

D、基础性 19.下面那个是非转移性支出(D)

A、社会保障

B、补贴

C、国债利息

D、行政管理

20.我国转移性支出中,过去比重很小,现在开始是上升,将来会进一步上升的是(D A、社会保障

B、资本转移

C、财政补贴

D、债务利息)21.我国经常性预算收入主要是指(A)A、各项税收

B、利润

C、收费

D、债务 22.国家基本的财政计划称为(B)

A、经济计划

B、国家预算

C、收支方案

D、国家决算 23.国家信用的基本形式是(C)

A、税收

B、利润

C、国债

D、财政贷款

24.预算法规定,从(D)年起,国债不再作为财政收入,而作为弥补财政赤字的手段。A、1979

B、1992 C、1994 D、1995 25.预算外资金是(B)的组成部分。

A、预算内资金

B、财政资金

C、银行资金

D、国债 26.处理各级财政之间的根本制度称为(B)

A、财政体制

B、预算管理体制

C、税收体制

D、国有企业财务体制

27、第二步利改税于(D)年实施。A、1979 B、1980 C、1983 D、1984 28.国有资产管理的宗旨是(C)

A、提高效益

B、增加收益

C、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D、加强资产监督 29.财政政策总是从(A)角度影响经济运行的。A、需求

B、供给

C、总量

D、分配

30.税收收入的主动变化是指(B)的税收收入。

A、比例征税

B、累进征税

C、固定总税额

D、免税 31.下列属于条件性市场缺陷的是(B)

A、非竞争性

B、外部效应

C、经济波动与失衡

D、收入分配不公 32.下列属于典型外部经济型混合物品的是(C)

A、义务教育

B、疾病监控

C、高等教育

D、国防安全 33.资源配置职能的直接作用方式是(A)

A、财政投资

B、价格补贴

C、财政贴息

D、差别税收政策 34.关于购买性支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C)

A、执行资源配置的职能较强

B、对经济运行的影响较大C、执行国民收入的分配功能较强

D、应实行效益指标管理

35.适宜采用“成本—效益”分析法进行财政支出效益分析的项目是(D)A、军事支出

B、文化支出

C、卫生支出

D、投资性支出 36.在现代政府财政收入中,最主要的收入来源是(A)

A、税收收入

B、规费收入

C、国有土地出让收入

D、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 37.在组织财政收入中处理国家与有关各方面的物质利益关系所遵循的原则是(C)

A、合理负担原则

B、公平与效率兼顾的原则

C、利益兼顾的原则

D、增加财政收入的原则

38.按单位课税对象直接规定一个课税税额而不采取百分比的税率形式是(D)A、比例税率

B、全额累进税率

C、超额累进税率

D、定额税率

39.纳税人提高商品或劳务的价格,将其缴纳的税款转嫁给购买者获消费者负担的税负转嫁方式是(A)

A、前转

B、后转

C、消转

D、税收资本化 40.下列选项中,应当缴纳营业税的是(C)

A、汽车制造商销售小汽车

B、化妆品厂销售化妆品

C、房地产企业销售房地产D、百货商场销售电视机 4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企业所得税纳税人的是(D)

A、国有独资企业

B、中外合资企业

C、集体企业

D、合伙企业 42.中国居民张某,2012年8月去的一笔劳务报酬8000元,应该缴纳的所得税税额是(A)A、1280元

B、1440元

C、1600元

D、2400元 4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国际重复征税特征的是(D)

A、纳税主体的同一性

B、纳税客体的同一性

C、纳税期间的同一性

D、征税主体的同一性

44.从偿还期限来看,当前我国国债主要是(B)

A、短期国债

B、中期国债

C、长期国债

D、无期国债 45.世界上最早确立现代政府预算的国家是(C)A、中国

B、法国

C、英国

D、日本 46.在预测预算收支指标的方法中,利用两项不同性质而又有内在联系的数值之间比例关系,根据其中一项已知数值求得另一项指标数值的方法是(A)。A、系数法

B、基数法

C、比例法

D、定额法

47.涉及行政区划或企业、事业单位隶属关系改变的预算调整方式是(B)A、动用预备费

B、预算划转

C、经费流用

D、预算追加追减 48.在财政管理体系中,占核心地位的是(A)

A、预算管理体制

B、税收管理体制

C、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D、基建管理体制 49.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政府间转移支付特征的是(C)

A、政府间转移支付是政府间的无偿支出

B、政府间转移支付的范围限于政府之间 C、政府间转移支付是政府间的纵向支出

D、政府间的转移支付并非政府的终极支出 50.最能体现自动稳定功能的财政政策是(D)

A、政府预算

B、价格补贴

C、政府投资

D、累进的所得税

第四篇:财政学复习题

财政与金融复习题

1、如果学校是政府办的,但办学的成本全部通过向学生收费来补偿,在这种情况下,教育在提供方式和生产方式上采取了下述哪种组合?()C

A、公共提供,公共生产 B、公共提供,私人生产 C、市场提供,公共生产 D、市场提供,私人生产

2、下列哪项不属于政府的隐性支出?()D

A、税式支出

B、公共定价

C、政府担保

D、转移支出

3、公共生产并公共提供国防的优点不包括:B A、能灵敏及时地提供国家所需的军事科研成果和装备 B、有利于挖掘新一代武器装备的技术潜能 C、及时提供各类军事人才 D、保密性很强

4、行政管理支出不包括()履行职能所需的经费:D A、政府各级权力机关 B、行政管理机关 C、司法检察机关

D、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

5、国防支出的规模以()来衡量。C A、国防支出与经济增长的比例 B、国防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

C、国防支出占财政支出和国民收入的比例 D、国防支出与经济建设支出的比例

6、不属于国防支出外部效应的是:D A、带动高新技术的发展 B、促进民用科技的提高 C、拉动国内需求

D、推动军事人员教育的发展

7、以下说法哪一个是错误的:D A、随着一国财政收入的增加,相应增加行政管理支出也是自然的事 B、行政管理费用支出具有刚性。

C、行政管理支出属于消耗性支出,不直接创造财富。

D、在财政支出总量不变或增长有限的情况下,行政管理费用支出在财政总支出中的比例不会有较大变化。

8、农村义务教育的资金筹集应主要由()承担。B A、农民个人 B、国家财政 C、银行贷款 D、社会集资

9、文教科卫支出属于一种:A A、社会消费性支出 B、积累性支出 C、转移性支出 D、生产性支出

10、公共卫生的资金筹集主要由()来解决。A A、财政拨款 B、个人付费 C、商业保险 D、银行贷款

11、计划免疫是一种:A A、纯公共产品 B、准公共产品 C、私人产品 D、劣值品

12、高等教育是一种:B A、私人产品 B、准公共产品 C、纯公共产品 D、劣值品

13、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是:B A、社会救济 B、社会保险 C、社会福利 D、社会优抚

14、根据我国目前的现实情况,我国社会保险的筹资模式应采用:C A、现收现付式 B、完全基金式 C、部分基金式 D、财政拨款解决

15、社会救济属于:B A、购买性支出 B、转移性支出 C、积累性支出 D、生产性支出

16、从世界各国的情况来看,对于医疗、生育、失业等方面的保险,一般采用()筹资模式。A A、现收现付式 B、完全基金式 C、部分基金式 D、财政拨款解决

17、社会保障体系的最高层次为: D A、社会保险 B、社会救济 C、社会优抚 D、社会福利

18、大部分基础设施部门提供的产品都属于:A A、公共产品

B、私人产品

C、混合产品

19、在下列税种中税负不易转嫁的税种是:B A、增值税

B、公司所得税 C、消费税

D、营业税 20、下述有关从价税表述正确的是:B A、从价税以课税对象的数量为计税依据 B、比例税是从价税

C、定额税是从价税

D、从价税与商品流转额无关

21、公债是指:B

A、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债务总额

B、一国政府债务与公共企业部门债务之和 C、国债

D、所有公共部门的债务

22、下列哪项不属于财政政策的目标?D A、资源配置效率

B、收入分配公平

C、经济稳定发展

D、财政监督

23、吉尼系数以()作为公平的含义。D A、规则公平

B、起点公平

C、经济公平

D、结果公平

24、吉尼系数取值范围:B A、大于等于-1,小于等于1。B、大于等于0,小于等于1。C、大于等于-1,小于等于0。D、在-1到1之间。

25、如果每个人的收入都增加一倍,吉尼系数:C A、扩大一倍。

B、会扩大,但不到一倍。C、不会发生变化。D、会缩小。

26、如果向一个社会中的高收入群体征税,并将取得的收入转移给低收入群体,吉尼系数会:B A、变大 B、变小

C、不会发生变化 D、上述都有可能

第二部分

多项选择题

1、下述()单位属于公共部门?A、B、C、D

A、政府机关 B、公立大学 C、国有企业 D、国有银行

2、下述()单位属于政府部门?A、C

A、卫生部 B、国有企业 C、军队

D、国有银行

3、下述哪些政府行为包含着隐性的收支?B、C A、间接税 B、为企业提供贷款担保 C、税收优惠

D、通过罚款、没收取得收入

4、以下()属于市场缺陷的表现。

A、B、C

A、信息失灵 B、交易成本 C、外部效应 D、行政垄断

5、私人生产并公共提供国防的缺点有:A、C、D A、先期开发研制费用高 B、缺乏比较借鉴的余地 C、容易滋生寻租行为

D、容易形成“钓鱼工程”

6、行政管理支出包括:A、B、C、D A、行政管理费 B、公检法经费

C、武装警察部队经费 D、外交支出

7、国防的提供方式可以是:B、C A、公共生产、私人提供 B、公共生产、公共提供 C、私人生产、公共提供 D、私人生产、私人提供

8、行政管理支出包括:A、B、C、E、F A、行政管理费 B、公检法经费

C、武装警察部队经费 D、军队经费 E、对外援助支出 F、外交支出

9、要控制行政管理支出,就要掌握好几个比例关系:B、C、D A、行政管理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 B、行政管理支出与经济增长的比 C、行政管理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 D、行政管理支出与经济建设支出的比例

10、下列支出项目中,哪些属于公用经费支出:B、C、E A、工资 B、公务费 C、修缮费 D、职工福利费 E、设备购置费

11、下列支出中,哪些属于人员经费支出:A、C、D A、奖学金 B、业务费 C、补助工资 D、职工福利费 E、差旅费

12、科学研究的经费可以来自以下渠道:A、B、C、D、E A、财政拨款 B、民间信用 C、企业投资 D、银行贷款 E、社会基金

13、医疗事业的资金来源可以从以下渠道获得:A、B、C、D、E A、政府的医疗支出 B、医疗保险费

C、社会慈善机关的援助 D、私人支付医疗费 E、税式支出

14、在医疗卫生市场上,政府免费或半免费提供的服务是:A、B、C、E A、传染病的防治 B、卫生教育和宣传 C、计划免疫

D、特需医疗服务 E、卫生监督与执法

15、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由()部分组成。A、B、C、D A、社会保险 B、社会救济 C、社会福利 D、社会优抚 E、商业保险

16、属于我国社会保险内容的是:B、C、D、E A、食品券 B、养老保险 C、医疗保险 D、失业保险 E、生育保险

17、从管理体制上来看,社会保险有()类型。A、B、C、D、E A、国家社会保险 B、地方社会保险 C、联合社会保险 D、企业补充社会保险 E、委托社会保险

18、一般来说,可供选择的社会保险筹资模式有以下几种:B、C、D A、社会保障税 B、现收现付式 C、部分基金式 D、完全基金式 E、以支定收式

19、政府对社会保险市场干预的理由是:A、B、C、D、E A、私人保险面临的“相反选择”

B、私人保险公司降低社会风险的能力较弱 C、降低决策成本 D、家长主义

E、出于收入再分配的考虑

20、基础设施的生产组织形式有:A、B、D、E A、公有公营

B、公有私营

C、私有公营

D、私有私营

E、社区和使用者提供

21、基础实施的筹资方式:A、B、C、D、E、F、G A、财政

B、设立专用基金

C、利用外资

D、利用股份制方式融资

E、建立政策性银行

F、设立普通长期信用银行

G、个人投资

22、招标性采购包括:A、B、C、D A、国际竞争性招标采购

B、国内竞争性招标采购

C、国际限制性招标采购

D、国内限制性招标采购

E、国内或国外询价采购

F、单一来源采购

23、税收作为一种财政收入在形式上具有以下特征:B、C、D A、自愿性

B、强制性

C、无偿性

D、固定性

24、一国在选择主体税种时应考虑的因素有:A、B、D A、经济发展水平

B、国家税收职能的侧重面 C、税收成本

D、一国的经济管理水平

25、通过征收特定受益税为公共提供筹措资金需具备的条件是:B、C、D A、消费上具有非排斥性

B、受益对象可确认 C、受益量在一定程度上可确认

D、税收收入专款专用

26、公债的特点是:A、B A、有偿性

B、自愿性

C、固定性

D、期限性

27、公债的发行价格有:A、B、C

A、平价发行

B、溢价发行

C、折价发行

D、贴现价发行

28、下述()问题研究的是财政对资源配置的影响。A、C

A、如果用消费型增值税取代生产型增值税会对产品的结构产生怎样的影响? B、政府对高等教育的补贴使哪些社会群体受益?

C、政府规定农产品的价格会对农业的产出量产生怎样的影响? D、政府税收最终是如何为社会不同群体承担的?

29、下述()研究的是财政对资源配置的影响。A、C

A、降低进出口关税对我国产品结构的影响。

B、对某种产品的价格补贴对社会上哪些群体较为有利。

C、区域间的差别税收政策会使投资在不同地区之间的分布产生怎样的变化? D、消费税的税负归宿。

30、下述()问题研究的是财政对收入分配的影响?A、D

A、农产品补贴的主要受益者是哪些社会群体?

B、政府对不同的产业采取不同的税收政策会使国民经济各产业之间的结构发生怎样的变化? C、所得税的累进性会对劳动供给产生怎样的影响? D、政府若征收物业税最终会由谁来承担税负?

31、下述哪些政策手段会影响社会的资源配置:A、B、C、D A、价格补贴

B、税收

C、政府购买

D、公共管制

第三部分

判断题

1、公共产品必须由政府来组织生产。()

2、私人生产的产品一定是私人产品。()

3、政府免费提供的产品是公共产品。()

4、能够通过收费来补偿成本的产品一定不是纯公共产品。()

5、私人产品有时也采用公共提供的方式进行消费。()

6、税收是政府调节收入分配的唯一手段。()

7、公共生产是政府改变收入分配的手段之一。()

8、政府规定价格必定会造成销售者的利益转移给购买者。()

9、对消费品的价格补贴可以理解为公共提供与市场提供的混合方式()

10、政府该采用什么方式征税是一个实证分析问题。()

11、市场缺陷是政府干预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12、当一种产品采用公共提供的方式来消费时,并不意味着一定要采用公共生产的方式来生产。()

13、公共产品在消费中可进行数量上的分割。()

14、免费开放的公园属于公共产品。()

15、提供给贫困者的免费食品属于公共产品。()

16、不同的个人消费等量的公共产品并不一定获得等量的利益。()

17、单靠市场机制不可能解决收入分配的公平问题。()

18、采用现收现付制比较灵活,可以随着物价的变化和人口的变化调整社会保险税率,从而避免通货膨胀侵蚀养老金。()

19、一般商品消费税是累进的。()

20、各种税收方式在调节收入分配方式时都会产生效率损失。()

21、国防支出和行政管理支出都是为保障政府职能的正常进行所必需的。()

22、国防支出会对一国经济产生特殊的“外部效应”。()

23、因为国防是纯粹的公共产品,所以它的生产和提供过程都不可能有市场和企业介入。()

24、如果行政经费不足,势必影响到国家行政管理机关的正常运作,所以要尽量增加行政经费。()

25、由于利益刚性的作用,要削减庞大的官僚机构阻力很大。()

26、国家的财政收支状况直接影响着行政管理经费的增长。()

27、行政管理费用的超常增长,并不总是与国家行政管理机构的膨胀有关。()

28、文教科卫支出是一种单纯的非生产性支出。()

29、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教育是一种优值品。()

30、据教育经济的理论和实践,从免费的高等教育中获益最多的是中高收入者阶层的学生,而低收入阶层的学生并没有免费或低收费而有显著改善。()

31、R&D的投入应主要由政府承担。()

32、公共卫生是一种纯公共产品,具有极强的外部效益,其资金筹集主要由财政拨款解决。()

33、基本医疗是一种纯公共产品,政府免费提供是一种最有效的消费方式。()

34、免费的高等教育是一种通过税收把富人的收入向穷人转移的公平机制。()

35、文教科卫是一种单纯的消费性支出,对物质财富的生产贡献不大。()

36、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并存,是当今世界各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走向。()

37、非义务教育应采用市场提供为主、政府补贴为辅的筹资方式。()

38、社会救济的资金一般从财政收入中筹集,是国家财政资金单方面的转移。()

39、从世界各国的情况来看,对于医疗、生育、失业等方面的保险,一般采用完全基金制的筹资模式。()40、社会保险现收现付的筹资模式,在计划刚开始的时候缴费率高,随后,就可以降低缴费率,以保持收支平衡。()

41、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是社会救济。()

42、社会保险的受益与支付是一种完全对应的关系。()

43、社会保险的资金来源完全来自于财政拨款。()

44、政府的养老保险支出,来自于人们缴纳的社会保障税,故政府养老保险的支付将减少人们实际可支配的收入,从而使他们的储蓄也相应减少。()

45、对基础设施消费,还会影响收入分配。()

46、基础设施、基础产业都是公共产品。()

47、道路的外部成本可以划分为使用者对使用者的影响(有时也称作“俱乐部影响”)和使用者对非使用者的影响。()

48、交通状况拥挤是使用者对非使用者的影响。()

49、非招标性采购方式(竞争性谈判采购除外)由于竞争性不强,容易造成效率低下,一般基础设施的 建设、维修及经营都不易采用。()

50、销售方面,按优惠政策规定来运作的政府支农形式主要是指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

51、所得税和消费税都属于直接税。

()

52、对必需品征收缴纳个人所得税。

()

53、对必需品征收商品税在收入分配方面具有累退效应。()

54、直接税包括: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以及不动产税等。()

55、在我国消费税属于一般商品税。

()

56、税收的征收成本仅指税务机构的征管成本。

()

57、累进税率的特点是课税对象的数额越大,税率越高。

()

58、公债是指一国发行的国债总额。

()

59、公债具有资产效应。

()60、当一国没有财政赤字时,公债就无用武之地了。()61、公债是后代人的负担。()

62、基尼系数越大,收入分配就越公平。()

1、错

2、错

3、错

4、对

5、对

6、错

7、对

8、错

9、对

10、错

11、错

12、对

13、错

14、错

15、错

16、对

17、对

18、错

19、错 20、对

21、对

22、对

23、错

24、错

25、对

26、对

27、错

28、错

29、对

30、对

31、错

32、对

33、错

34、错

35、错

36、对

37、对

38、对

39、错 40、错

41、错

42、错

43、错

44、对

45、对

46、错

47、错

48、错

49、对 50、对

51、对

52、对

53、对

54、对

55、对

56、对

57、对

58、错

59、对

60、错

61、错 62、错

第四部分

名词解释

财政学

税收

公共部门经济学

价格或使用费

公债

购买支出

转移支出

收入再分配

公共产品

外部效应

信息失灵

交易成本

混合经济

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险

国防支出

行政管理支出

行政管理费用

文教科卫支出 社会保障 社会救济 社会福利 现收现付式 完全基金式 部分基金式 基础设施 基础产业

招标性采购 非招标性采购 竞争性谈判采购

税收要素

纳税人

负税人

课税对象

税率

减税与免税

直接税

间接税

流转税

增值税

所得税

财产税

中央税

地方税

从量税

从价税

横向公平

纵向公平

受益原则

能力原则

公债

收入分配

贫困指数

基尼系数

洛伦茨曲线

社会福利

1、财政学:财政学是研究政府经济行为的学科。它研究政府行为对经济产生的影响,政府适当的职能范围和方式以及政府的决策过程。

2、税收:是政府依据其行政权力强制性地、无偿性地取得收入的方式。

3、公共部门经济学:财政学的另一个称呼,解释同财政学。

4、价格或使用费:是公共部门中的单位通过销售自己所生产的产品或服务,用有偿交换来获得收入的形式。

5、公债:是政府通过信用进行融资的方式。

6、购买支出:是政府用于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支出。它的基本特点是政府支出是有回报的,它以市场交换的方式换取了相应的产品或服务。

7、转移支出:是政府或公共部门无偿地将一部分资金的所有权转让给其他部门或经济实体所形成的支出。

8、收入再分配:是指政府通过其活动,对市场所形成的收入分配格局进行的调整和改变,它是政府在分配领域所从事的活动。

9、公共产品:指在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产品。

10、外部效应:是指产品或服务对生产者或购买者以外的人以非价格的方式产生的影响。外部效应可分为外部效益和外部成本两种。

11、信息失灵:当生产者或消费者不具有自己所需要的充分信息时,我们称之为信息失灵。

12、交易成本:是指围绕交易契约所产生的成本。

13、混合经济:是指由公、私两个部门构成的经济。在这个经济中,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为谁生产的问题,部门由私人部门通过市场机制来解决,部门由政府通过计划机制来解决。

14、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是依据一定的法律和规定,为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而提供的救助和补贴。从广义上来说,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个人储蓄积累保障等。

15、社会保险:是指由政府设立专门机构进行管理,并通过强制性规定建立的保险。

16、国防支出:指政府用于国防建设、国防科技事业、各军兵种经常性开支、后备部队经常性开支、专项国防工程,以及战时的作战费用等方面的费用支出。

17、行政管理支出:指政府用于各级国家权力机关、行政管理机关以及外事机构行使其职能所需要的经费 支出。

18、行政管理费用:政府为行使其最基本的职能所必须花费的一项支出,包括行政管理费、公检法经费、武装警察部队经费、对外援助支出、外交支出。

19、文教科卫支出:是指国家财政用于文化、教育、科学、卫生、体育、通讯、出版、广播等事业单位的经费支出。

20、社会保障:是国家向丧失劳动能力、失去就业机会以及遇到其他事故面临经济困难的公民提供的基本生活保障。

21、社会救济:是国家通过财政拨款,向生活有困难的城乡居民提供资助的社会保障计划。

22、社会福利:是国家、集体和社会在法律和政策范围内兴办的各种公共福利设施、社会服务和福利性物质帮助,以增进群众福利,改善公民物质文化生活的社会性制度。

23、现收现付制:是指社会保险的计划依据当年收支平衡的原则编制,即当年的缴费收入仅能够满足当年的保险计划支出,不为以后的保险支出储备资金。

24、完全基金制:是在对有关人口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指标进行长期预测的基础上,预计社会保险成员在享受保险待遇期间所需开支的保险基金总量,并将其按一定的比例分摊到劳动者整个就业期间或投保期间。

25、部分基金制:是现收现付制与完全基金制两种方式的结合,是根据分阶段收支平衡的原则,确定收费率,在满足一定时期支出需要的前提下,留有一定的储备基金,据以确定收费率。

26、基础设施:基础设施是为了整个社会生产、消费提供的“共同生产条件”和“共同流通条件”。它主要可以分为公共设施――电力、电信、自来水、卫生设施与排污、固定废弃物的收集与处理及管道煤气;公共工程――公路、大坝和灌溉及排水用的渠道工程;其他交通部门――城市交通、港口、内河航道及机场等。

27、基础产业:基础产业是指经济发展中的上游产业,包括基础工业和农业。

28、招标性采购:是指通过招标的方式,邀请所有的或一定范围的潜在的供应商参加投标,采购实体通过某种事先确定并公布的标准从所有投标中评选出中标供应商,并与之签订合同的一种采购方式。

29、非招标性采购:指除招标采购方式以外的采购方式,通常使用的主要有:国内或国外询价采购、单一来源采购、竞争性谈判采购、自营工程等。

30、竞争性谈判采购:是指采购实体通过与多家供应商进行谈判,最后从中确定中标供应商的一种采购方式。

31、税收要素:构成税收制度的基本因素,也是税收理论分析、政策制定、制度设计的基本工具。它包括纳税人、课税对象、税率等。

32、纳税人:是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33、负税人:从经济角度而言,实际承担了税负的主体。

34、课税对象:课税的标的物,说明对什么课税。

35、税率:应纳税额和课税对象间的比例。

36、减税与免税:减税是对应应纳税额减征一部分,免税是对应应纳税额全部 免征。

37、直接税:纳税人自己负担,不发生转嫁关系的税。

38、间接税:纳税人有可能将税负转嫁于他人,发生转嫁关系的税。

39、流转税:以商品流转额和非商品流转额为课税对象的税收的总称。40、周转税:以商品和非商品的交易额为课税对象的税。

41、增值税:以商品和非商品在每一流转环节的增值额为课税对象的税。

42、所得税:以收益所得额为课税对象的税收统称。

43、财产税:以各类动产和不动产的数量或价值为课税对象的税收统称。

44、中央税:由中央立法机构立法,征管权限和税收收入归中央所有的税。

45、地方税:由地方立法机构立法,征管权限和税收收入归地方所有的税。

46、从量税:以课税对象的自然单位为计税依据的税。

47、从价税:以课税对象的价格为计税依据的税。

48、横向公平:税收应使相同境遇的人承担相同的税负。

49、纵向公平:税收应使境遇不同的人承担不同的税负。

50、受益原则:认为各人所承担的税负应与它从政府公共提供中的受益相一致。

51、能力原则:认为应依据个人的纳税能力来确定个人应承担的税收。

52、公债:公债是债的一种的形式,它是政府以债务人身份向个人和企业以及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依据借贷原则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方式,它体现的是一种债权债务关系。

53、收入分配:是指社会产品在不同的社会成员以及各经济实体之间的归属。

54、贫困指数:是一种常用的衡量社会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指标,它是指处于贫困线以下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55、基尼系数:洛伦茨曲线与绝对平等线围成的面积与绝对平等线与绝对不平等线围成的三角形面积的比例被称为基尼系数。它的取值范围在0和1之间,数值的大小反映了收入分配结果的公平性程度。

56、洛伦茨曲线:是衡量一个经济社会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一个重要工具。将社会成员按收入从低到高排 列,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与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所呈现之间的函数构成了洛伦茨曲线。

57、社会福利:是指社会整体的满意程度。

第五部分

问答题

1、政府作为一个经济实体,它与社会上其他经济实体个人、家庭、企业有哪些主要区别? 政府作为一个经济实体,它与其他经济实体的主要区别在于:

(1)它的规模是其他经济实体无法比拟的;(2)它具有强制性的行政权力;

(3)它的权力和资产来源于社会全体公众。

2、财政学研究哪些基本问题?如何对这些问题进行分类?

(1)财政学采用了一个特殊视角来考察经济。它将整个国民经济看成“公”和“私”两大部分。财政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是国民经济中“公”与“私”的分工。

(2)财政学从事两种性质不同的研究和分析。一类是实证分析,另一类是规范分析。以确认事实,弄清因果关系为主题的研究分析。以确定评价标准,分清是非和优劣程度为主题的研究分析。

3、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有哪些区别?政府部门与公共企业部门有哪些区别?

(1)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的主要区别:前者的所有者是公众,使用公共财产和公共资金,产生公共收入,在较大的程度贯彻和执行政府意图;后者的所有者是私人,活动依赖于个人资产,所得的收入属于个人,消费和生产决策以自身利益为行为目标。

(2)政府部门和公共企业部门的差别:前者不以盈利为目的,后者以赢利为主要目标;前者一般不从事销售,后者要从事销售;前者以财政拨款为主要收入来源,后者以销售收入为主要收入来源;前者很大程度上依据政府的指令行事,后者则具有相对独立性;前者主要从事社会消费活动,一般不生产物质产品,后者主要从事物质产品以及各项服务的生产活动。

4、政府取得收入有哪些方式?这些方式各自有什么特性?

(1)政府取得收入的方式有三种:税收、价格或使用费,公债。

(2)税收是政府依靠政治权力,它具有强制性和无偿性。价格、使用费和公债通常都具有自愿性和有偿性。

5、公共提供与公共生产有何联系?有何区别?

(1)公共提供和公共生产的联系表现在二者都是政府介入的经济活动。(2)二者的区别在于,公共提供是政府作为产品或服务的购买者,而公共

生产政府则是产品或服务生产的直接参与者。公共提供的产品未必是公共生产的,而公共生产的产品也未必是公共提供的。

6、政府缺陷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政府缺陷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政府信息失灵,计划安排失当,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和收入分配不公。

(2)政府计划或管理过程中的经济人行为,以权谋私,导致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不能达到最佳目标。(3)公共决策程序本身固有的特点决定了政府不会象一个理性的个人那样具有逻辑一贯的偏好体系,并进行理智的选择。

7、论述发展我国教育的财政对策。

(1)加强政府在教育投资上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

(2)调整财政资金的分配结构,加强政府对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3)逐步缩小地区之间教育发展的差异。(4)加强预算外资金的管理。(5)发行教育公债。

8、医疗卫生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1)医疗卫生市场的信息不对称。

(2)许多与医疗卫生服务有关的服务是公共产品。(3)人们对医疗卫生的需求具有不确定性。

9、分析促进我国科技进步的财政政策措施。(1)逐步增加财政对科技发展的投入力度。

(2)政府应充分调动企业增加对R&D的投入力度。(3)政府应加大对科技人才的投入。

10、政府为什么要干预社会保障市场?

(1)私人保险面临的“相反选择”问题

(2)私人保险公司降低社会风险的能力较弱。

(3)政府介入社会保障可以降低决策成本。

(4)家长主义

(5)出于收入再分配的考虑。

11、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经验。(1)保障项目名目繁多。

(2)社会保障有确定的资金来源

(3)社会保障支出依法由政府集中安排。

(4)政府实施社会保障制度有明显的宏观调控动机。

12、简述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构成。

(1)社会救济(2)社会保险

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伤残保险、工伤保险、疾病和生育保险、丧葬补助、失业保险(3)社会福利(4)社会优抚

13、我国养老保险应采用何种筹资模式?为什么?

(1)我国养老保险不宜采用现收现付式的筹资模式。因为在这种模式下,人们的缴费并没有为自己建立养老储备基金,他们退休后的养老金实际上是靠后代支付的,必须靠政府的声誉和强制性才能维持下去的。在人口结构年轻化的情况下,现收现付式的筹资模式比较适宜。但它难以应付人口老年化的挑战。

(2)我国现已进入人口老年化的时代。

(3)完全基金模式目前也不适宜我国的国情,因为较高的缴费率是国家财政、企业和职工个人都难以承受的。所以,比较可行的办法是实行部分基金式。

14、论述基础设施的经营方式。

(一)公有公营

在几乎所有的基础设施部门,最常见的所有权和经营的载体是公有实体。当公共组织能够根据商业原则经营,免受政府预算和公务员编制限制,而且遵从正常的商业法规和制度时,它们通常能更好地提供服务。但由于它们抵御政府支持的变化的能力很弱,因此能坚持实施这种生产组织形式的成功范例很少。

(二)公有私营

通过特许或租赁,公共部门可以把基础设施的经营(连同商业风险)以及新投资的责任委托给私营部门。租赁和特许允许私营部门经营和融资,但不能解散现有机构或立即拟定一个全新规章框架。

(三)私有私营

当很可能获得使用者缴费的稳定收入和商业及政治风险都不高时,私人(包括合作)所有和经营对私营部门最具有诱惑力。如果基础设施系统已全部或部分实现了私有化,而且不存在跨部门的竞争,那么就需要为私人和公共的服务提供者制订规章制度,以防止滥用垄断权。这个方案很可能最适用于能赋与其本身竞争机会的经营活动。

(四)社区和使用者提供

对地方性的小型基础设施来说,由社区和使用者提供是最常见的。成功的社区提供需要使用者参与决策,尤其是参与对优先支出事项的确定,以及保证平均和无异议地分享提供服务的收益和分担其费用。

15、论述政府干预农业的范围和程度。

(一)农产品生产销售体系:

在销售方面,按优惠政策规定来运作的政府支农形式主要是指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即国家对重要农产品规定最低销售价,如果市场价低于最低价,则国家按最低价收购农产品,如果市场价升高,则国家将收购储存的农产品抛售,以平抑市场物价。国家对农产品销售方面的财政支持还体现在出口补贴上,出口补贴的目的在于增强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占领国际市场,不过,这类补贴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深化而越来越受到进口国的批评和抵制。

在生产方面,政府通过减收增支来支持农产品的生产,减收运作主要有四种形式:税收返还、税率优惠、税收减免与低价收费。增支运作的主要形式是,一是由财政拨款给农业发展基金会,由基金会向农业生产者提供低息或无息贷款。一是增加补贴。对农产品生产环节的财政补贴,一种是直接的,一种是间接的。直接补贴是对非保险农作物遭受自然灾害而发放的。间接补贴是通过保险公司运作的,政府对这一部分保险业务的利润损失或者减免公司所得税,或者给予补贴。

(二)农业的支撑体系:

1、农业的基础设施,农业的基础设施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而且它们的建设周期长,投资回收期长,很难由个别企业独立投资完成,所以成为政府投资的重点。除了这个原因外,农业基础设施成为政府投资的重点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农业基础设施具有很强的外部性,甚至有部分基础设施是纯公共产品,2、农业的支农工业体系:支农工业产品从性质上讲应该属于私人产品,但由于是农业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政府也应该给予一定程度的支持,但并不需要政府的重点干预。

3、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最为重要的是农业科技教育及推广。由于农业有很强的自然风险,农业科技投资受自然条件制约的相对风险也就较大;而且,农业科技投资风险大、周期长、见效慢。一方面农业科技成果应用产生的技术风险和极不稳定的预期收益直接降低了农业生产者对新技术的有效需求,从而提出了政府对农业技术消费者实行支持和保护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农业生产作为难以进行保密的生产部门,农业技术的推广具有很强的外部性,其直接后果是农业科技的开发、推广、应用各环节都因资金严重不足而陷入困境。这就需要政府从农业发展的长远目标出发,对农业技术商品的供给者实行支持。

总之,从上述分析可见,在农业中政府投资的重点应该是投资量大,建设周期长的项目和具有外部经 济的项目。具体地说便是农业的基础设施与农业科技。

16、一国主体税种的选择应根据哪些标准,你认为我国目前应如何选择主体税种?

(1)标准: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国家对税收职能的侧重面、一国的经济管理水平。(2)我国:随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以及个人收入差距的拉大,应逐步提高所得税在复合税制中的地位。

17、为了实现资源配置的效率目标,税收应贯彻哪些原则?

(1)充分且有弹性

(2)节约与便利

(3)中性与校正性

18、公债发行的条件是什么?它与税收有何区别?

(1)公债发行的条件:财政支出不断增长导致财政收不抵支;社会上存在可供借贷的闲置资本。(2)公债与税收的区别:

税收筹资具有强制性和无偿性的特点

公债筹资具有自愿性和有偿性的特点

19、什么情况下公债将给后代造成负担?

可以从以下方面对公债的代际负担进行分析:(1)公债与政府的经常性支出;(2)公债与公共投资;(3)公债的效率界限;

(4)公债偿还资金的来源与债信;(5)公债与总需求。

第五篇:第九、十章同步练习

高一下九章

各族人民的共同发展

2011-4-22

命题人:谭锋

审题人: 陈冀丽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少数民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主要是通过()A.三大改造

B.民主改革或土地改革

C.直接过渡方式

D.民族区域自治 2.我国少数民族先后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是在()

A.1949年后

B.1952年后

C.1956年后

D.1958年后

3.目前全国共建立有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A.3个 B.4个

C.5个 D.6个 4.支援西藏自治区的大批干部中有一位杰出的代表,他就是()A.焦裕禄 B.孔繁森

C.任长霞 D.张思德 5.下列自治区最早建立的是()A.内蒙古自治区

B.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C.广西壮族自治区

D.宁夏回族自治区 A.下列哪个省份不是少数民族自治区()

A.甘肃

B.宁夏

C.广西

D.新疆

7.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一项政治制度是()A.政治协商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汉族援助少数民族

D.建立公有制经济

8.建国后,党和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其意义表述不确切的是(A.实现了民族平等

B.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 C.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

D.通过和平方式废除了剥削制度

9.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进一步落实民族政策,发展民族经济的主要措施是(A.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B.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主改革

C.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改革开放 D.从人力、物力、财力上支持 10.党和人民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支持主要是()A.只给予政策上的优惠不给钱

B.只给少量钱物主要是派人支援

C.给予大量钱物支援但不派人

D.从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支持 11.下列关于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B.其内容是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建立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C.体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与共同繁荣的原则

D.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逐步建立起来的

12.我党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方法是()

A.通过暴力消灭剥削,建立社会主义经济

B.通过和平方式消灭剥削,建立社会主义经济

C.利用强大的社会主义经济取代剥削经济

D.采取保留一部分剥削经济的办法最后自行演变成社会主义经济))

13.中国共产党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是()A.长期共存,肝胆相照

B.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发展繁荣

C.消灭剥削,消灭贫困

D.民族区域自治

14.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最突出的变化是()A.各种形式的社会主义经济建立、发展起来

B.人民政府给予的财力、物力和人力支持更大

C.改革开放政策在少数民族地区广泛推广

D.大部分地区已经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15.当前,我国虽然建立了新型民族关系,但影响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因素仍然存在,主要是指()

A.各民族经济发展不平衡

B.各民族没有实现真正的平等

C.国内存在极少数分裂分子

D.民族歧视仍然存在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经确立,并将继续加强。在维护民族团结的斗争中,要反对大民族主义,主要是大汉族主义,也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国家尽一切努力,促进全国各民族的共同繁荣。——《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材料二

少数民族在本民族聚居的地区建立自治地方,管理本民族内部地方性的事务。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实施,对于发挥各民族人民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积极性,实现民族平等,增强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的统一,加强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实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我国各族人民已共同缔造成了一种怎样的民族关系?

(2)据材料二,我国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是什么?有何重要作用?

高一下第十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和国防

2011-4-22

命题人:谭锋

审题人: 陈冀丽

第一节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一.单项选择题

1.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是()

A.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被严重削弱

B.社会主义世界体系形成C.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D.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阵营对立和斗争 2.新中国成立时,对华采取仇视政策的主要国家是()A.英国

C.美国

B.法国 D.日本

3.打破帝国主义孤立封锁政策应选的史实是()

A.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

B.苏联给中国贷款3亿元

C.发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周恩来出访印、缅 4.建国初期出任外交部长,为中国外交积极活动的是()A.朱德

B.刘少奇

C.周恩来

D.彭德怀

5.新中国政府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为此推行的外交方针是()A.另起炉灶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一边倒

D.团结世界各国人民

6.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实行的“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方针,主要是指()A.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

B.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C.清除帝国主义在我国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特权

D.团结世界各国人民

7.新中国成立初期中苏结盟的根本目的是()A.支持苏联与美国对抗

C.恢复和发展中国经济

B.推进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高涨

D.打破美国的孤立封锁政策

8.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外交工作的重点是()

A.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B.大力发展和亚非拉国家的友好关系

C.重视和第三世界发展关系

D.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9.1953年周恩来同志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其内容有()

①互相尊重领土主权 ②互不侵犯 ③互不干涉内政 ④平等互利 ⑤和平共处 ⑥平等互惠 ○7求同存异 A.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⑤○7

A.日内瓦会议

B.①②③⑤⑥

D.①③⑤⑥○7

B.瓦隆会议

10.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国际会议是()C.第二十六届联大

D.第六届联大特别会议

11.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讨论了两个问题,一个是朝鲜问题,一个是印度支那问题,在中国代

表团的积极推动下()

A.两个问题都解决了

B.两个问题都没有解决

C.解决了朝鲜问题

D.解决了印度支那问题

12.最能说明中国外交政策走向成熟的事件是()A.提出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

B.第一次以五大国的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

C.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的划分

13.1955年,在印尼举行的亚非国际会议体现出的“万隆精神”是指()A.和平、反帝、进步

B.团结、和平、友谊

C.和平、合作、进步

D.团结、文明、发展

14.在万隆会议上,中国代表团提出了“求同存异”的原则,其背景是()A.亚非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B.亚非国家宗教信仰不同

C.一些亚非国家间存在着严重的边界冲突

D.一些国家的代表在会议中提出“反对共产主义”的问题 15.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的共同点是()A.以世界上五大国的身份参加

B.加强了同与会各国之间的关系

C.我国代表团在会议上起了积极作用

D.中华人民共和国得到了与会各国的承认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下列材料:

1955年,在万隆召开了亚非会议,又称“万隆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存异〃〃〃〃〃〃〃我们并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我们应该承认,在亚非国家中是存在有不同的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求同和团结”。

请回答:

(1)材料中所说的与会各国的“异”是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会各国的“同”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2)简述周恩来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求同存异”方针的?这对会议起了什么作用?

第二节 外交事业的发展和国防建设成就

一.选择题

1.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形势发生重大转变的关键是()

A.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的划分

B.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中的地位

C.中美关系逐步缓和

D.中日邦交正常化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被恢复是在()

A.1971年10月第25界届联合国大会

B.1971年10月第26界届联合国大会

C.1972年10月第25界届联合国大会

D.1973年10月第27界届联合国大会 3.20世纪70年代,中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得以恢复的主要原因是()A.美国等西方国际的支持

B.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

C.中日关系的正常化

D.第三世界国家的崛起

4.新中国成立后,美国的对华政策经历了由封锁、威胁、孤立到关系正常化的转变。导致这种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A.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B.中国综合国力增强

C.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全球争霸的战略需要

5.直接推动中日关系发展的因素是()A.中美关系的缓和

B.朝鲜战争的结束

C.越南战争的结束

D.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6.中美建交以来两国关系多次波折,但经双方努力又恢复和发展,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中美双方存在广泛的共同利益

B.在美苏争霸中美国实力的变化

C.中美矛盾已彻底解决

D.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别正逐步消失

7.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展外交活动首要目标是()A.打破帝国主义的封锁

B.提高国际地位

C.同社会主义国家建交

D.制定务实的外交策略 8.1972年,访问中国并签订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协定的日本首相是()A.桥本龙太郎

B.田中角荣

C.中曾根康弘

D.小泉纯一郎

9.从新中国成立到70年代,我国国际地位提高最主要的标志是()

A.以五大国的身份参加国际事务

B.恢复在联合国中的合法席位

C.中美、中日邦交正常化

D.成为第三世界的突出代表 10.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逐渐形成“三个世界”划分的估计的是()A.周恩来

B.邓小平

C.毛泽东

D.尼克松

11.在“三个世界”的划分中,中国是属于()A.第一世界

B.第二世界

C.介于第一与第二世界之间

D.第三世界

12.新时期,我国独立自主的外交原则具体表现为()

A.不结盟政策

B.只与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关系

C.相互结盟

D.一边倒政策

13.下列各项中最能体现中国在国际社会长期发挥重要作用的是()A.担任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B.“在亚非会议倡导求同存异方针 C.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D.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国

14.新中国成立后,对人民军队的要求是()

①人民化 ②现代化 ③正规化 ④革命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5.为建设现代化的国防,从1956年起中央选派主管国防尖端武器研究和生产工作的领导是()A.林彪

B.罗荣桓

C.彭德怀

D.聂荣臻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图一 1949年12月16日,毛泽东访问苏联,这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首脑第一次出访活动。图为毛泽东在斯大林70 岁寿辰宴会上

图二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在上海签订《中美联合公报》

图三 毛泽东会见田中角荣

材料二:世界世界各国不分大小强弱,不论其社会制度如何,是可以和平共处的。各国人民的民族独立和自主权利是必须得到尊重的。各国人民都应该有选择其国家制度和生活方式的权利,不应受到其他国家的干涉。革命是不能输出的。〃〃〃〃〃〃如果这些原则能为一切国家所遵守,则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和平共处就有了保证,而侵略和干涉内政的威胁和对于侵略、干涉内政的恐惧就将为安全感和互信所代替。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史文件集》 请回答:

(1)概括指出图一会谈的背景。这次会谈体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怎样的外交基本方针?

(2)指出图二会见的国际背景,这次会见有何重大影响?

(3)图二的会见与图三的会见有何联系?指出这两次会见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4)材料二中所说的“这些原则”指什么?概括其主要内容和意义

参考答案: 第九章

各族人民的共同发展

同步练习

1-5 BDCBA

6-10

ABDCD

11-15 DBBDA

16.(1)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2)民族区域自治。其重要作用是:有利于发挥各民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积极性,对实现民族平等,增强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加强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十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和国防

第一节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1-5

DCACC

6-10 CCDBA

11-15 DABDC 16.(1)“异”: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同。

“同”:大多数于会国家都曾遭受过殖民主义的侵略;许多国家面临着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本国经济的任务;有维护和平的愿望。

(2)帝国主义国家阴谋破坏会议,与会各国存在的矛盾和分歧有可能使会议走向歧途。

作用:促进了大会取得圆满成功。

第二节 外交事业的发展和国防建设成就

1-5 CBBDA

6-10

AABBC

11-15

DAABD 16.

(1)背景:①苏联第一个承认新中国,并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②美国和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孤立遏制中国。方针:“一边倒”(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2)背景:①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②苏联推行霸权政策,威胁中国安全。结束了中美二十多年的对抗,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3)联系:中美关系缓和,直接推动了中日关系的改善。影响:许多国家与中国建交,中国外交僵局被打破,出现外交新局面。

(4)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意义:成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并逐步得到亚非各国的赞同,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下载财政学第九、十章复习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财政学第九、十章复习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财政学复习题 (A卷)

    财政学复习题 (A卷) 一.名词解释 1.规范分析是什么?(Either one) P2-3 规范分析:以确定评价标准,分清是非和优劣程度为主题的研究分析,它回答的问题是“该怎样”。规范分析涉及价值......

    财政学复习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公共产品 公共产品是指具有共同消费性质的产品和服务。公共产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两个特征。公共产品的共同消费性产生免费搭车等行为,决定了市场机制在......

    财政学_复习题_FXT242225_1112

    财政学复习题 一、 单项选择题 1、属于地方财政部门管理的预算外资金是指( ) A、国有企业的各项专用资金 B、国有事业单位自收自支的资金 C、各项附加收入 D、地方预算的......

    财政学复习题2

    名词解释 1、 购买性支出2、转移性支出3、基础设施4、市场失灵5、公共物品或公共品6、税负转嫁7、税收归宿8、财政管理体制 判断题 1、完整的市场体系是有家庭、企业和政府......

    财政学复习题3(推荐)

    判断题 1、完整的市场体系是有家庭、企业和政府三个相对独立的主体组成的,政府可以通过法律、行政和经济等手段,“凌驾”于市场之上,介入和干预市场。(对) 2、国防作为公共物品主......

    财政学复习题2014.12.31

    财政学复习题2014.12.30 一,简述题(每题10分,5题,合计50分) 二,计算题(每题11分,3题,合计33分) 三,论述题(联系实际题,1题,17分)简述题: 1, 简述财政支出对经济的影响。 2, 如何理解市场失灵对......

    财政学复习题2014.12.31(合集)

    财政学复习题2014.12.30 一,简述题(每题10分,5题,合计50分) 二,计算题(每题11分,3题,合计33分) 三,论述题(联系实际题,1题,17分)简述题: 1, 简述财政支出对经济的影响。 答:按照财政支出的经济......

    财政学复习题 答案

    1. 你关注哪些财政现象与财政问题?答:关注财政现象:如公费医疗、义务教育、养老保险、基本生活保障、铁路工程、水利工程。财政问题:1、缺乏财政公开的动力;2、财政透明缺乏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