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财政学_复习题_FXT242225_1112
财政学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属于地方财政部门管理的预算外资金是指()
A、国有企业的各项专用资金 B、国有事业单位自收自支的资金
C、各项附加收入
D、地方预算的后备资金
2、农业财政投资的重点是()
A、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B、农村住宅业 C、农村商业
D、农村工业
3、社会保障支出和财政补贴支出的区别主要体现在()。
A、资金来源不同
B、对相对价格结构的影响不同
C、支出渠道不同
D、经济性质不同
4、安排购买性支出时,财政应遵循()原则
A、高价
B、等价交换 C、互惠互利
D、低价
5、在我国,国债利率主要是以()为基础来制定的
A、市场利率
B、银行利率
C、政府信用
D、社会资金供求状况
6、在商品经济不发达、价值规律不能充分发挥作用的社会经济中,财政补贴的作用主要是()
A、纠正市场缺陷
B、纠正不合理的价格结构 C、抑制通货膨胀
D、避免经济波动
7、关税属于()
A、共享收入
B、地方收入 C、国外收入
D、中央固定收入
8、财政赤字扩大总需求的效应不具有的特点是()。
A、财政赤字对需求总量的影响因弥补方式的不同而不同
B、财政赤字可能扩大需求总量
C、财政赤字可能仅改变总需求结构
D、在短缺经济中,财政赤字必然导致总需求扩张
9、我国目前国债规模的具体情况是()
A、国债负担率高,国债依存度高
B、国债负担率高,国债依存度低
C、国债负担率低,国债依存度高
D、国债负担率低,国债依存度低
10、在经济发展的成熟阶段,财政支出中的()支出将急剧增长
A、国防
B、政府投资 C、行政管理
D、教育、保健及福利
11、下列财政支出中,属于消费性支出的包括()
A、挖潜改造支出
B、财政贴息 C、行政管理费
D、支农支出
12、社会消费性支出包括()
A、国防费
B、债务支出 C、价格补贴
D、税式支出
13、公共物品具有()
A、排他性
B、非排他性 C、分散性
D、集中供应性
14、扩张性财政政策的载体主要有()
A、增税和增加财政支出规模
B、减税和减少财政支出规模
C、减税和增加财政支出规模
D、增税和减少财政支出规模
15、我国发行国债的主要目的是()
A、加速经济建设
B、调节货币供给量
C、抑制社会消费
D、弥补财政赤字
/ 12
16、发展中国家为促进本国经济腾飞,应选择()的税收制度
A、能筹集最多财政收入
B、侧重公平,兼顾效率
C、侧重效率,兼顾公平
D、公平和效率并重
17、财政支出的核心问题是()A、提高财政支出的使用效益
B、实现社会公平分配 C、实现宏观经济的稳定
D、提高经济增长速度
18、财政分配的目的是满足()A、社会公共需要
B、私人需要 C、混合需要
D、国有企业的需要
19、短期国债的作用在于()
A、筹集建设资金
B、弥补财政赤字 C、调节经济活动
D、调整债务结构
20、下列指标中,哪一个指标最能切近实际地反映财政活动规模()
A、财政收入占GDP比重 B、中央收入占GDP比重 C、地方收入占GDP比重 D、财政支出占GDP比重
21、一种税区别另一种税的主要标志是()
A、纳税人 B、征税对象 C、课税依据 D、税率
22、商品税的征税对象是()A、商品流转额
B、商品收益额
C、商品利润额
D、商品增值额
23、以编制形式上的差别为依据,国家预算可分为()
A、增量预算和零基预算 B、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 C、单式预算和复式预算 D、总预算和单位预算
24、下列不属于财政政策工具(手段)的是()
A、税收 B、公共支出 C、国家预算 D、利率
25、财政管理体制的实质是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地方各级政府之间以及国家与各部门、企事业单位之间在财政资金分配上的()关系 A、财权与事权 B、统一领导与分级管理 C、集权和分权 D、收入与支出
26、属于中央地方共享税的税种有()
A、营业税 B、土地增值税 C、房产税 D、资源税
27、一个国家的货币当局为了政府弥补财政赤字而增加的货币发行叫()A、经济发行 B、财政发行 C、财政透支 D、国家公债
28、当年国债发行额或国债余额占GDP的比重称作()A、国债负担率
B、国债依存度
C、国债清偿能力
D、国债限额比
29、公共支出与财政投资同属于财政支出,二者的区别在于()A、公共支出是无偿的,而财政投资是有偿的
B、公共支出既包括购买支出也包括转移支出,而财政投资完全是购买支出 C、公共支出是政府消费支出,而财政投资是资本项目的建设支出 D、公共支出对经济不起扩张作用,而财政投资对经济起扩张作用 30、在市场活动中,资源配置处于无效或低效率的状态被称作()A、市场失灵
B、外部效应 C、免费搭车
D、寻租
31、实现社会公平(个人或家庭收入公平),主要借助的财政措施是()A、税收
B、国债
C、财政投资 D、转移支付制度
32、同社会保障支出相比,财政补贴支出的不同之处在于()A、财政补贴是无偿的B、补贴可使领受人收入增加
/ 12
C、补贴是由政府预算支付 D、补贴与价格变动有直接关系
33、衡量微观税负水平的指标是()A、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 B、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 C、税率 D、税目
34、我国实行超额累进税率的税种是()A、增值税
B、土地增值税
C、企业所得税
D、个人所得税
35、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实现方式是()A、增加税收和减少财政支出
B、增加税收并增加财政支出 C、减少税收和减少财政支出
D、减少税收并增加财政支出
36、从经济发展不同阶段说明财政支出有增长趋势的理论是由谁提出的()A、瓦格纳
B、皮科克
C、马斯格雷夫
D、拉弗
37、财政补贴作为一种调节经济的手段,是因为其能够()A、增加受补贴者的收入
B、改变相对价格结构
C、完善财政支出的方式
D、解决困难企业的困境
38、对下列商品征税后,哪一种商品最容易实现税负转嫁()A、自来水
B、矿泉水
C、水果
D、北京烤鸭
39、紧缩性财政政策适用的经济条件是()A、总供给>总需求
B、总供给<总需求
C、经济增长减缓
D失业增多 40、税收转嫁中的前转是指()A、纳税人将税款转移给供货商 B、纳税人将税款转移给购买者
C、纳税人将税款转移给投资人
D、纳税人将税款转移给本企业员工
41、当国民经济出现高速增长并且物价上涨较快时,应选择的财政政策是()A、扩张政策 B、紧缩政策 C、中性政策
D、轻税政策
42、政府提供纯公共物品的来源是()
A、税收 B、收费 C、利率 D、税费;
43、一般来说,下列哪些物品是纯公共物品()
A、国防 B、花园 C、教育 D、桥梁
44、税收负担最重的增值税是()A、生产型
B、消费型
C、收入型
D、积累型
45、政府征税使纳税人减少高税商品需求,增加低税商品的购买,被称为()A、挤出效应
B、收入效应
C、支出效应 D、替代效应
46、从宏观调控的角度看,具有反周期的“内在稳定器”作用的转移支出项目是()A、社会保障支出 B、财政补贴支出
C、捐赠支出
D、税收支出
47、财政预算收支经由国库办理,我国预算法规定,基层国库可以设在()A、市级
B、县级
C、乡级
D、村级
1、C2、A3、B4、B5、B6、B
7、D8、D9、C
10、D11、C12、A
13、B14、C15、D
16、C
17、A
18、A
19、B 20、D
21、B
22、A
23、C
24、D
25、C
26、B
27、B
28、A
29、B 30、A
31、D
32、D
33、C
34、D
35、D
36、C
37、B
38、A
39、B 40、B
41、B
42、A
43、A
44、A
45、D
46、A
47、C
二、判断题
1.财政补贴在各国都是被当作一种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来使用的。
()2.税负转嫁的基本方式有两种,即前转和后转。
()3.商品和劳务的最后售价不同,其所承担的增值税额也就不相同。()
/ 12
4.预算法明确规定国家实行一级政府一级预算。
()5.以债券的流动性为标准,国债可分为可转让国债和不可转让国债。
()6.预算外资金是不纳入国家预算的一种财政性资金。
()7.预算外资金是集中性资金。
()8.凯恩斯是第一位把政府收支逆差作为国家政策的经济学家。
()9.国债的限度与国债的负担无关。
()10.国债是一种有价证券。
()11.财政收入结构与财政收入制度无关。
()12.政府采购制度具有公开性、公正性、竞争性。
()13. 我国政府投资在社会总投资中比重的下降和财政支出占GDP比重的下降是一致的。()14.税收支出是政府的一种直接性支出。
()15.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凡是市场机制能够解决的问题,政府就不要介入。()
1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财政资金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取之于民”要公平、合理、合法,“用之于民”要科学、规范、高效。()
17.“国家分配说”认为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活动和分配关系。
()18.组织公共生产是政府干预市场的主要手段之一。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三、名词解释
1.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是和市场效率对应的,也就是说,市场在资源配置的某些方面是无效或缺乏效率的。①市场不提供公共物品;②市场对外部效应的产品提供过多或过少;③市场在初次分配中不公平;④市场会引起经济的波动或失衡;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可能会出现垄断。
2.购买性支出:政府根据等价交换原则,用政府掌握的资金,在商品和劳务市场上直接购买所需的商品和劳务。包括政府部门事业费和投资拨款等。
3.政府收费:政府收费主要是使用费(为交换公共部门所提供特殊商品和服务而进行的支付),此外还有少量其他费收费,如罚没收入和捐赠收入等。政府收费可以弥补市场失灵,有利于提高公共品的配置效率。
4.转移性支出:政府根据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政策,通过特定方式对企业或个人、地区的单方面资金转移,是政府对企业和个人的无偿支付。包括补助支出、捐赠支出和债务利息支出等。
5.财政投融资:它是政府为实现一定的产业政策和其他政策目标,通过国家信用方式筹集资金,由财政统一掌握管理,并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出资(入股)或融资(贷款)方式,将资金投向急需发展的部门、企业或事业的一种资金融通活动,所以它也被称为“财政性金融”。
6.税负转嫁:是指商品交换过程中,纳税人通过提高销售价格或压低购进价格的方法,将税负转移给购买者或供应者的一种经济现象。
7.预算外资金:是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为履行或代行政府职能,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具有法律效力的规章收取、提取和安排使用的未纳入国家财政预算管理的各种财政性资金。
8.财政贴息:即政府代企业支付部分或全部贷款利息,其实质便是向企业成本价格提供
/ 12
补贴。
9.国债:是整个社会债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是指中央政府在国内外发行债券或向外国政府和银行借款所形成的国家债务。
10.转移支付制度:是分级预算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即均衡各级预算主体之间收支不对称,以实现纵向和横向平衡的预算调节制度。转移支付有三种模式:自上而下的纵向转移、横向转移以及纵向转移与横向转移交错的混合模式。
11.财政政策:是指一国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调整财政收支规模和收支平衡的指导原则记忆相应的措施。
12.财政平衡:是预算年度预算收支在量上的对比关系。收支对比不外是三种结果:一是收大于支有结余;二是支大于收有逆差,即赤字;三是收支相等,即平衡。
13.预算赤字:是指在编制预算时,就存在收不抵支的情况,预算列有赤字,不代表预算执行的结果也一定有赤字。因为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可以通过采取增收节支的措施,实现收支的平衡。
14.排挤效应:当财政赤字增加了政府支出而导致企业和个人支出(特别是投资)减少时,就出现财政赤字的“排挤效应”。
15.财政政策传导机制:是财政政策在发挥作用的过程中,各政策工具通过某种媒介体相互作用形成的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财政政策发挥作用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财政政策工具变量经由某种媒介体的传导转变为政策目标变量的复杂过程。
16.国际税收: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政府,依据各自的税收管辖权对跨国纳税人的课税,以及由此形成的各国政府与跨国纳税人之间的税收征纳关系和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税收分配关系。
17.税收饶让:一国政府对其纳税人从国外得到的优惠减免的所得税款,视同已纳税款,准予抵免的一种特殊抵免措施。18.出口退税:其基本含义是指对出口产品退还其在国内生产和流通环节实际缴纳的产品税、增值税、营业税和特别消费税。出口产品退税制度,是一个国家税收的重要组成部分。19.保护关税:课征关税的主要目的在于减少进口,避免国外的强烈竞争,保护小国产业的发展,即保护关税。
四、简答题
1.简述市场失灵的表现。答:(1)垄断。垄断者可能通过限制产量,抬高价格,使价格高于其边际成本,获得额外利润,从而丧失市场效率。
(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生产、销售、购买都属于个人行为,都不可能掌握必要的信息,信息是不充分和不对称的。
(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外部效应说明的是一个厂商从事某项经济活动对其他人带来利益或损失的现象,对他人带来利益,则是正的外部效应,对他人造成损失,即为负的外部效应。外部效应典型的例子就是“公共物品”。
(4)收入分配不公。由于市场经济的第一道分配是要素分配,个人收入依赖于劳动投入的数最、质量以及投入资本的多少,即承认个人天赋、受教育程度以及私人财产所有权,所以市场在初次分配中是不完全公平的,只能照顾效率,公平问题只能由政府财政来考虑。(5)经济波动。市场机制是通过供求机制来自发调节价格与产量的,因而不可避免会引起经济的波动或失衡。
/ 12
2.财政职能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包括三方面:
(一)财政资源配置职能的主要内容(1)调节资源在地区之间的配置。(2)调节资源在产业部门之间的配置。
(3)调节全社会的资源在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之间的配置。
(二)财政收入分配职能的主要内容(1)调节企业的利润水平。(2)调节居民个人收入水平。
(三)财政经济稳定职能的主要内容
(1)通过财政预算,调节社会供需平衡。
(2)通过财政收入与支出制度的安排,发挥财政“内在稳定器”的作用。
3.简述基础设施投资的提供方式。答:(1)政府筹资建设,或免费提供,或收取使用费。
(2)私人出资、定期收费补偿成本并适当盈利,或地方主管部门筹资、定期收费补偿成本。
(3)政府与民间共同投资的提供方式。
(4)政府投资,法人团体经营运作。
(5)BOT投资方式(建设—经营—转让投资方式)。4.简述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的区别。答:(1)作用不同。购买性支出所起的作用,是通过支出使政府掌握的资金与微观经济主体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相交换,政府直接以商品和服务的购买者身份出现在市场上,因而,对于社会的生产和就业有直接的影响。此类支出当然也影响分配,但这种影响是间接的。转移性支出所起的作用,是通过支出过程使政府所有的资金转移到领受者手中,是资金使用权的转移,微观经济主体获得这笔资金以后,究竟是否用于购买商品和服务以及购买哪些商品和服务,这已脱离开了政府的控制,因此,此类支出直接影响收入分配,而对生产和就业的影响是间接的。
(2)遵循的原则和对政府的效益约束不同。在安排购买性支出时,政府必须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因此,通过购买性支出体现出的财政活动对政府形成较强的效益约束。在安排转移性支出时,政府并没有十分明确和一以贯之的原则可以遵循,而且,财政支出的效益也极难换算。由于上述原因,转移性支出的规模及其结构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只能根据政府同微观经济主体、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谈判情况而定,显然,通过转移性支出体现出的财政活动对政府的效益约束是软的。
(3)对微观经济主体的效益约束不同。微观经济主体在同政府的购买性支出发生联系时,也须遵循等价交换原则。对于向政府提供商品和服务的企业来说,它们收益的大小,取决于市场供求状况及其销售收入同生产成本的对比关系,所以,对微观经济主体的预算约束是硬的。微观经济主体在同政府的转移性支出发生联系时,并无交换发生。因而,对于可以得到政府转移性支出的微观经济主体来说,它们收入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并不取决于自己的能力(对于个人)和生产能力(对于企业),而取决于同政府讨价还价的能力,显然,对微观经济主体的预算约束是软的。
5.简述财政补贴经济影响的机理。答:财政补贴影响经济的机理分析:(1)财政补贴可以改变需求结构。(2)财政补贴可以改变供给结构。(3)将外部效应内在化。
6.简述税负转嫁与归宿的一般规律。
答:(1)商品课税较易转嫁,所得课税一般不易转嫁。
(2)供给弹性较大、需求弹性较小的商品课税易转嫁,供给弹性较小、需求弹性较大
/ 12
的商品课税不易转嫁。
(3)课税范围宽广的商品容易转嫁,课税范围狭窄的商品难以转嫁。(4)对垄断性商品课征的税容易转嫁,对竞争性商品课征的税较难转嫁。(5)从价课税的税负容易转嫁,从量课税的税负不容易转嫁。7.简述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因素。
答:财政收入规模受一系列条件的制约和影响,主要有:
(1)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高,财政收入规模才能增大。(2)收入分配政策。政府集中的多,财政收入规模就会较大。(3)经济体制类型。计划经济国家财政集中度高于市场经济国家。
(4)价格因素。在通货膨胀情况下,财政收入规模会比实际规模有所增大。
8.简述国债的政策功能。答:国债是指中央政府在国内外发行债券或向外国政府和银行借款所形成的国家债务。国债的功能主要包括:(1)弥补财政赤字:
弥补财政赤字,是国债产生的主要动因。财政赤字一般是指财政收入小于财政支出的差额。在诸多弥补财政赤字的方式如发行国债、增税、改革税制、增发货币和向中央银行透支中,国债是弥补财政赤字的理想方法。由于国债发行只是暂时转移了部分社会资金的使用权,且遵循自愿购买原则,不会导致通货膨胀,也不会阻碍经济发展,同时还易为纳税人所接受。(2)筹集建设资金。(3)调节经济。
国债作为财政收入的重要形式,是国家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GDP的再分配,反映了社会资源的重新配置。国债发行规模会影响国家所支配财力的规模,国债收入的投向又会影响社会经济结构。
9.简述税收与收费的区别。答:(1)税收与政府提供的商品和服务没有直接联系,税收收入一般不规定特定用途,由政府统筹安排使用,而收费与政府提供的特定商品和服务有直接联系,专项收入,专项使用。
(2)税收是作为政府一般的筹资手段,而收费往往是作为部门和地方特定用途的筹资手段。
(3)税收收入是政府的主要收入,必须纳入预算内统筹使用,而收费可以有所不同,全国性收费要纳入预算内,部门性收费或地方性收费可以作为预算外收入,按预算程序管理,形成政府性基金或由部门和地方自收自支。
(4)一般而言,税收的法制性和规范性较强,有利于监督和行政管理,而收费的法制性和规范性相对较差,容易诱发滥收费现象,因而法制性不强的发展中国家应避免收费项目过多,并应强化管理。
10简述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内容。
答:公共选择理论是西方经济学的一个分支,是运用经济分析方法来研究政府决策的方式和过程的一种理论。公共选择理论的主题涉及国家理论、投票规则、投票者行为、政党政治、官僚机构等等。其基本假定是经济学的“经济人”假定,即人是自利的、理性的效用最大化者。公共选择理论不是抛开市场因素只限于政治领域,而恰恰是着眼于市场与政治的不足之处。试图使经济和政治理论相互弥补,就现实的问题进行探讨。由此可见,公共选择理论就是运用经济学的理论假定和分析方法来研究非市场决策和公共决策(特别是政府决策)问题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其主要贡献在于:证明了市场的缺陷并不是把问题转交给政府去处理的充分条件,同时以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行为的限度或局限以及“政府失败”问题作为研究重点,分析政府行为的效率并寻求政府有效率的规则和制约体系。
11简述财政监督的范围。
答:(1)预算监督
(2)税务监督
/ 12
(3)国有资产监督
(4)财务会计监督
(5)预算外资金监督
12财政职能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包括三方面:
(一)财政资源配置职能的主要内容(1)调节资源在地区之间的配置。(2)调节资源在产业部门之间的配置。
(3)调节全社会的资源在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之间的配置。
(二)财政收入分配职能的主要内容(1)调节企业的利润水平。(2)调节居民个人收入水平。
(三)财政经济稳定职能的主要内容
(1)通过财政预算,调节社会供需平衡。
(2)通过财政收入与支出制度的安排,发挥财政“内在稳定器”的作用。
13财政实现收入分配职能的机制和手段是什么?
答:(1)划清市场分配与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2)规范工资制度。(3)加强税收调节。
(4)通过转移性支持,如社会保障支出、救济金、补贴等,使每个社会成员得以维持起码的生活水平和福利水平。
14财政实现稳定和发展职能的机制和手段包括哪些内容? 答:(1)经济稳定的目标集中体现为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大体平衡。
(2)在财政实践中,还可以通过一种制度性安排,发挥某种“自动稳定”作用。
(3)通过投资、补贴和税收等多方面安排,加快农业、能源、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等公共设施的发展,消除经济增长中的“瓶颈”,并支持第三产业的兴起,加快产业结构的转换 保证国民经济稳定与高速发展的最优结合。
(4)财政应切实保证非生产性的、社会的公共需要。
15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分配如何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答:(1)综合地观察财政各职能的矛盾与协调,最终归结为公平与效率的冲突与权衡。公平是和分配相联系的,一是按劳分配二是按对社会的贡献实行分配。效率实质上属于生产力范畴,它是以投入与产出、所费与所得之比来计量的,投入少、产出多,所费低、所得高,为高效率;相反则为低效率。
(2)从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来看,协调公平与效率两个原则,根本问题在于有效地协调社会经济目标及其实现机制。
第一,公平与效率既然具有统一性,则两者必须兼顾,只顾某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必然失之偏颇。对于一个经济不发达的国家,从总体上说,侧重于效率同时兼顾公平,是应有的选择。
第二,如何通过市场和财政两种机制的有效结合实现两种原则的兼顾,是一个关键问题。首先,在公平分配方面,财政机制主要是通过工资、奖金、税收、补贴以及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制度,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并保证每个居民的最低生活需要和社会福利水平。同时,通过市场机制提供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使每个居民有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只要多付出劳动,多为社会做出贡献,就可以得到更多的物质利益。其次,在资源配置方面,我国的剩余产品价值主要集中于公有制经济,其中有相当大的部分又集中由国家支配,所以财政在积累的形成和资源的配置方面应发挥重要的支柱作用和调节作用。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会日益加强是无疑的,但这种基础作用要有一个转换和形成过程也是无疑的。
/ 12
第三,正确处理收入差距与效率的关系。提倡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拉开收入差距,但提倡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是指靠劳动致富;同时,收入差距要适度,防止与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原则相对立。适度的合理的差距,有利于推动效率的提高;差距过大,则会走向反面,影响社会安定,不利于提高效率。因此,在提倡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的同时,还必须通过税收和社会保障制度等手段来调节收入差距,使之维持在合理的限度以内。
五、论述题
1.试述我国税制改革的方向和内容。答题要点:
我国下一步税制改革的基本思路是:根据“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的原则,围绕统一税法、公平税负、规范政府分配方式、提高税收征管效能的目标,在保持税收收入稳定增长的前提下,适应经济形势和宏观调控的需要,积极稳妥地分布对现行税制进行有增有减的结构性改革。具体方向和内容是:
(一)增值税改革。
(二)费税改革。
(三)企业所得税改革。
(四)个人所得税改革。
(五)完善其他税种。
2.为什么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必须互相配合,如何配合? 答题要点:
(1)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配合为各国所重视,两类政策的共同点在于通过影响总需求并进而影响产出。货币政策是通过利率、货币供给量等工具调节总需求;财政政策是政府对其支出和税收进行控制进而影响总需求。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功能不同,在实现扩张的目标中财政政策的作用更直接,时滞较短。货币政策在经济萧条时期实现扩张目标比较困难,财政政策对供给的作用比较直接、有力,而货币政策在这方面的作用比较弱。由于两种政策具有不同的功能,需要针对不同的经济发展情况进行合理有效的配合,如在经济过热或衰退时,采取双紧或双松政策,在内外经济状况不同时,采取一松一紧的政策组合。只有合理搭配政策,才能提高政策有效性。
(2)A、建立和完善规划、财政、银行的配合机制,优化国家宏观调控体系。要健全和完善国家规划和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相互配合的宏观调控体系,国家规划明确的宏观调控目标和总体要求,是制定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主要依据。
B、完善产业政策、收入分配政策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机制,发挥综合效应。
C、适度调整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
D、推进财政投融资体制的改革和国债运作管理是未来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的两大基点。
E、适度调整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重心
3、试述我国政府采购制度推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对进一步完善提出一些思路。
答题要点:
我国的政府采购制度仍处于探索阶段,各地的试点工作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对政府采购制度的认识不够深入。(2)缺乏统一的政府采购法规。(3)政府采购方式单一。
(4)从事政府采购工作的专业人员严重不足。针对政府采购试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借鉴政府采购制度的国际经验,我国尽快完善政府采购制度的若干措施:
(1)购制度还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2)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人们对政府采购制度的认识。(3)完善政府采购制度的立法。(4)强化政府采购专业人员的培训。
/ 12
(5)积极开展与政府采购制度有关的其他管理制度的配套改革。
4、从解决“三农”问题的角度,谈谈政府加大对农村和农业财政投资的必要性和重点。答题要点:
财政对农村和农业投资的必要性:
(1)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相对落后。(2)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我国最亟待发展的产业。(3)农业部门生产率较低,自身难以产生足够的积累。(4)许多农业投资项目只适于由政府来投资,如大型水库和各种灌溉工程,其特点是投资量大,投资期限长,涉及面广,投资以后产生的效益不可以分割,而且投资的成本及其效益之间的关系十分不明显 财政投资的重点:
在国家投资有限的情况下,要提高国家投资的效率,最关键的问题是正确选择财政投资的重点。
(1)农村和农业基础设施的投资。(2)农业生态环境领域的投资。
(3)农业研发和科技推广领域的投资。
5、试述进一步完善分税制的基本思路。
答题要点:
(1)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的事权范围和各级预算主体的职责。
第一,总体上的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也就是政府职能转变问题,对实行分级预算体制来说需要将原则具体化。
第二,关于各级政府事权的划分,规范的分级预算体制要求以法律形式具体化,力求分工明确,依法办事。
第三,各级预算主体支出职责的划分,一般而言,应遵循事权与财权相一致原则,但在具体事项上则不一定完全一致。
(2)收入划分不尽合理,尚待规范。
第一,分税制与税制是密切相关的,税制调整了,分税及其相应的收入划分,也必须随之调整。
第二,按税种划分收入和按行政隶属关系划分收入的分税效应是完全不同的,现行分税制的企业所得税仍是按行政隶属关系划分的,改为分率分成或比例分成将是必然的选择。
第三,凡属于税源普及全国或具有高度调节功能的税种划归中央税是分税制的通则,我国现行税制的个人所得税和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均属于这类税种,而分税制将该两种税划归为地方税种只能视为权宜做法。
第四,通过税制调整健全地方税系应列为分税制进一步完善的一项重要目标。
(3)集权与分权关系的调整。分级预算体制的集权与分权关系,主要体现在收支划分上面。
从支出方看,多数支出项目是由接近基层并熟悉居民偏好的地方来执行和管理,所以地方支出在总支出中占较大的比重。
从收入方看则应是相反的,即为了均衡横向不平衡,贯彻中央的宏观政策,中央财政收入应占主导地位。这也是各国实行分级预算体制通行的分配格局,几乎没有例外。
我国分税制改革后,中央组织收入的比重是上升的,已接近目标模式的水平,但由于按既得利益向地方返还的幅度过大,转移支付后中央收入的比重基本维持原水平,明显偏低,中央支出的比重也基本维持原水平,也明显偏低,其中有相当部分是靠借债维持的。
(4)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是完善分税制的重点。完善转移支付制度的基本途径,首先是进一步明确转移支付的目标模式,而后通过增量与存量同时并举的微调向目标模式逼近。第一,目标模式的选择。第二,纵向转移的微调。第三,推进省(区)以下转移支付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6、试述怎样完善我国的国债市场。
/ 12
答题要点:
我国国债市场有待完善的问题包括:
(1)国债市场之间的不连通。一是市场主体的分割;二是交易品种的分割。(2)国债市场的流动性不足。
(3)市场的基础建设落后于市场规模和交易规模的需求。(4)尚未形成合理的收益曲线,存在利率风险。(5)市场过于简单,缺乏衍生产品。进一步完善我国国债市场应采取的措施:
(1)扩大银行间市场交易主体,促进银行间市场交易与交易所市场的连接。(2)加强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改进国债的托管清算制度。(3)改进国债管理体制,为提高市场流动性创造条件。
(4)推进市场信息建设和法制建设,进一步完善法规,加强市场监管。(5)加快银行间市场的资信评级制度建设,控制信用风险。(6)加强市场创新,进行国债新品种和交易形式的创新。(7)建立国债投资基金,培育专业投资队伍。
7、试述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的含义以及财政支出按经济性质分类的意义。答题要点: 购买性支出: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活动,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或用于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和服务的支出,前者如政府各部门的事业费,后者如政府各部门的投资拨款。它所体现的是政府的市场性再分配活动。
转移性支出:资金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这类支出主要有补助支出、捐赠支出和债务利息支出。它所体现的是政府的非市场性再分配活动。经济意义:
在财政支出总额中,购买性支出所占的比重大些,财政活动对生产和就业的直接影响就大些,通过财政所配置的资源的规模就大些;反之,转移性支出所占的比重大些,财政活动对收入分配的直接影响就大些。联系财政的职能来看,以购买性支出占较大比重的支出结构的财政活动,执行配置资源的职能较强,以转移性支出占较大比重的支出结构的财政活动,则执行收入分配的职能较强。
8、阐述如何正确处理好征税中公平与效率的关系。答题要点:
(1)税收的公平与效率是密切相关的,从总体上讲,税收的公平与效率是互相促进、互为条件的统一体。
(2)效率是公平的前提。如果税收活动阻碍了经济发展,影响了 GDP的增长,尽管是公平的,也是没有意义的。
(3)公平是效率的必要条件。尽管公平必须以效率为前提,但失去了公平的税收也不会是高效率的。因为税收不公平必然会挫伤企业和个人的积极性,甚至还会引致社会矛盾,从而使社会生产缺少动力和活力,自然也就无效率可言。
(4)同时兼顾公平与效率两个方面的税制才是最好的税制,这是无须证明的。但就具体的税种来说,往往不是低效率、高公平,就是高效率、低公平,高效率、高公平的最优结合是少有的。
(5)发展中国家实行“效率型”税制比实行“兼顾型”税制更能促进本国经济腾飞,发达国家实行“公平型”税制更有益于社会安定。总之,把税制的设计同本国的具体情况和长远发展战略结合起来,显然是对公平与效率二者更深层次和更高层次的兼顾。
9、试论税收的中性原则和税收的调节作用。答题要点:
(1)税收的中性是针对税收的超额负担提出的。税收理论认为,税收的超额负担会降低税收的效率,而减少税收的超额负担从而提高税收效率的重要途径,在于尽可能保持税收的中性原则。
(2)税收的超额负担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①国家征税一方面减少纳税人支出,同时增加政府部门支出,若因征税而导致纳税人的经济利益损失大于因征税而增加的社会经济效益,则会发生在资源配置方面的超额负担。②由于征税改变了商品的相对价格,对纳税人的消费和
/ 12
生产行为产生不良影响,则会发生在经济运行方面的超额负担。
(3)税收的“中性”原则包含两曾含义:①国家征税使社会所付出的代价以税款为限,尽可能不给纳税人或社会带来其他的额外损失或负担。②国家征税应避免对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干扰,特别是不能使税收成为超越市场机制的资源配置的决定因素。
(4)税收中性原则的实践意义,在于尽量减少税收对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干扰,使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在这个前提下,掌握好税收超额负担的量和度,有效地发挥税收的调节作用,使税收机制与市场机制二者取得最优的结合。
(5)我国1994年的工商税制改革,在商品课税税制的设计上也体现了税收中性原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①全面推行增值税替代原来的产品税,基本上避免了重复征税,有利于专业化协作,更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②尽量减少增值税税率的档次,从而减轻对各种商品相对价格的干扰,有利于发挥市场对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6)应当指出,体现税收的中性原则,并不意味着取消或忽视税收对产业结构的调节作用。①增值税本身也不是完全中性的。由于不同商品的供求弹性不同,税负转嫁的条件也就不同,这就势必影响商品的相对价格,从而影响消费者的选择和生产者的决策。从这个意义上说,增值税就失去了中性作用和对资源配置发挥的调节作用。②增值税的中性化是以单一税率为前提的,我国是设置两档税率,体现了对居民生活基本用品和农业生产资料的鼓励作用。③全面推行增值税实行普遍征收的同时,我国在全面推行增值税的同时,选择11类商品,分别设置12档税率或税额征收消费税,实行特殊调节。
10、试述财政支出的分类。
答题要点:
(1)、按财政功能分类:经济建设费、社会文教费、国防费、行政管理费、其他支出。(2)、按支出用途分类:基本建设支出、流动资金、挖潜改造资金和科技三项费用、地质勘探费、工交商业部门事业费、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和各项农业事业费、文教科学卫生事业费、抚恤和社会救济费、国防费、行政管理费、价格补贴支出等。(3)、按经济性质分类: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
(4)、按支出产生效益的时间分类:经常性支出、资本性支出。
/ 12
第二篇:财政学复习题
第一章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财政学?其产生发展的过程如何?
财政学是研究政府收支活动及其对经济运行所产生的影响的一门学科。
财政学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早期财政思想
(二)财政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三)现代财政理论 2.什么是财政现象?举例说明。
财政现象是财政活动的具体表现, 财政活动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活动 青海抗震救灾、全国财政收入、中央财政支出
3.财政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是什么?研究方法主要有哪些?
财政学的研究对象是财政现象及其本质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活动及其所反映的分配关系。财政学是研究政府收支活动及其对经济运行所产生的影响的一门学科。财政学的研究和学习方法:
(一)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1.实证分析 主要涉及事实判断,重在回答研究对象“是什么”、“会怎么样”的问题。2.规范分析
规范分析是指对经济行为或政策手段的后果加以优劣评判的研究方法。3.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 解释政府活动如何影响经济运行的问题,主要由实证分析来完成;
为政府决策提供指南,即探讨“政府应该采取什么政策”之类的问题,则有赖于规范分析。但这样区分并不是绝对的。
(二)比较分析方法
1.横向比较:中外比较
2.纵向比较:不同历史阶段的比较
找出差距;总结规律。
(三)借鉴西方财政理论—结合中国实际
(四)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
(五)学点中国财政史——继承与发展
“量入为出”与“量出制入”
第二章 复习思考题
1.市场失灵其及表现是什么?
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本身固有的缺陷,即市场在资源配置的某些方面无效或缺乏效率。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主要有三方面:资源配置领域-自然垄断、公共物品、外部效应、信息不充分,收入分配领域-收入分配不公,经济稳定领域-经济波动失业、通货膨胀 2.什么是社会公共需要?其特征有哪些?
社会公共需要是指社会公众在生产、生活和工作中共同的需要,是市场不能满足的需要。
主要特征:
(1)社会集中性
(2)非排他性
(3)非竞争性
(4)具有外部效应
(5)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物质主要来自剩余产品 3.为什么市场经济体制下需要财政活动? 是由于市场失灵和市场的缺陷存在。4.“公共悲剧”指的是什么?
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意味着可能形成“免费搭车”现象,即消费者追求私利的心理将使其选择不由自己为提供公共物品而付费。5.什么是财政?其特征有哪些?
财政(公共财政)是指政府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从事的以政府为主体的分配活动。它是政府通过收支活动,集中一部分社会资源,用于履行政府职能和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经济活动。财政的基本特征:1.公共性。财政着眼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2.非营利性:财政的职责是为市场的有序运转提供必要的制度保证和物质基础,它以社会利益最大化为目的。3.法制性:市场经济是一个法治经济,政府的财政活动也应受法律的约束规范。4.调控性: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是政府调控经济的重要政策工具。6.简述公平分配的含义。
公平分配包括经济公平和社会公平。经济公平是指在市场初次分配中,社会财富要以要素投入为依据
生产要素投入与生产要素收入对称,由市场按照“效率原则”进行。社会公平是指收入差距维持在现阶段社会各阶层所能接受的合理范围内由政府按照“公平原则”、通过
财政手段实现。
社会公平≠平均分配
7.阐述财政三大职能(含义、机制与手段)。
资源配置职能:资源配置职能的含义是指政府通过财政收支活动,对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社会资源的合理调配,实现经济结构合理化,使各种资源得到最有效的使用,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财政资源配置的机制与手段
1.根据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的职能,确定财政收支/GDP的比例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3.合理安排政府投资规模、结构,保证国家的重点建设。4.通过财政投资、税收和财政补贴,调节社会投资方向。
5.提高财政配制本身的效率。收入分配职能 : 收入分配职能的含义是指政府为了实现公平目标,通过财政分配,将一定时期内社会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国家、企业和个人之间进行分配的职能。财政收入分配职能的机制与手段:
1.划清市场分配与财政分配的界限:属市场分配的范围:企业职工工资、企业利润、租金收入、财产收入、股息收入等;
属财政分配的范围:规范工资制度; 2.调整税收水平:所得课税、财产课税等。3.利用支出:通过转移支出,如社会保障、救济支出、补贴等。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 :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的含义通过财政收支活动的调整,对人们的生产、消费、储蓄、投资等行为发生影响,使社会就业率、物价水平、国际收支差额保持在一个合理的区间,以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和发展。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的机制与手段:(1)“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的运用。(2)稳定器的运用。(3)通过投资、财政补贴和税收等工具的运用,消除经济中的“瓶颈”,保证国民经济稳定与高速发展。(4)切实保证非生产性的社会公共需要,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第三章
复习思考题
1.财政支出按经济性质分类对经济分析的意义是什么?
(1)在财政支出总额中,如果购买性支出所占比重大,财政活动对生产就业的影响就大些,通过财政所配置的资源规模就大些;(财政侧重资源配置的职能)如果转移性支出所占比重大,财政活动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就大些;(财政侧重收入分配的职能)(2)发达国家,转移性支出所占比重较大;发展中国家,购买性支出所占比重较大;
2.简述影响财政支出增长的因素。
政治性因素:国际国内政局的影响、国家职能范围的扩大、政府机构的增加 经济性因素:经济发展水平、经济体制、价格 社会性因素:人口的规模与增长速度、国际环境
3.如何判别财政支出结构是否合理?从政府职能的角度分析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变化。
1.看该国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以及该阶段政府所追求的主要经济政策目标。2.看财政支出各项目之间的相对增长速度。
4.财政支出效益的含义是什么?
1.非政府支出的效益:是以尽可能少的劳动耗费取得尽可能多的劳动成果的要求。——经济效益2.财政支出效益:(1)经济效益:“少花钱,多办事”(2)社会效益(侧重):财政支出要为微观经济主体提供良好生存与发展的环境。
5.试述评价财政支出效益的三种方法。
(一)“成本—效益”分析法
1.含义: 针对政府确定的建设目标,提出若干实现该目标的方案,计算出每个方案的全部预期成本和预期收益的现值,通过比较选出最优的作为政府投资的项目。2.适用的支出项目:经济建设项目支出3.该方法的难点:(1)成本和效益的科学确定:既要计算直接的成本
和效益,也要计算间接的成本与效益;既要计算有形的成本和效益,也要计算无形的成本与
n效益;(2)折现问题
BtCtNSBPV(BC)t(1r)t0
NSB:净社会效益
r:贴现率PV:现值t:年限
B:效益
C:成本n:项目存在时间(3)优先次序的确定
一般原则:
* NSB>0,B/C≥1,该项目可行。** 在支出规模既定的情况下,NSB最大的项目最好。(可能考)4.步骤:(1)确定政府项目要实现的目标;(2)根据目标,确定备选方案或项目;(3)计算每个方案的预期成本和预期收益的现值;(4)根据B/C≥1,B-C>0以及支出规模,选择最佳方案和项目。(5)对选择的方案进行机会成本分析-----机会成本<财政支出效益
(二)最低费用选择法
1.含义:只计算每个项目的有形成本,并以成本最低为择优的标准。2.适用的支出项目:行政管理、国防支出、文化卫生等支出。3.步骤:同“成本—效益”分析法4.该方法的难点:备选方案的确定。
(三)公共定价法
1.含义:通过制定和调整“公共劳务”的价格或收费标准,来改进“公共劳务”的使用状况,达到提高财政支出效益的目的。公共劳务—也称“市场性物品”成本易计算,但其效益难以确定。可以部分或全部进入市场交换。2.定价方法:(1)平均成本定价法(见P52图2-2)(2)二部定价法:二部定价包含两部分:(见P51)(3)负荷定价法:是指对不同时间段或时期的需要制定不同的价格。在需求处于高峰时,收费最高;在需求处于低谷时,收费最低。
6.什么是政府采购制度?实行政府采购制度的意义何在? 政府采购是指各级政府及其所属单位为履行其职能的需要,按照法定的程序和方式从国内、外市场上购买所需商品和服务的活动。是指有关政府采购的一系列法规,政策和制度的总称.政府采购制度的意义:(1)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政府采购制度,可以有效地促进公平交易,维护正常的交易秩序,同时,促进政府消费行为的市场化。
(2)有利于国家加强宏观调控。政府是国内最大的单一消费者,采购政策对国民经济有着直接的影响;采购政策可调整产业结构,保护民族工业。(3)有利于加强财政支出管理,提高 财政性资金使用效率。政府采购制度的实施,不仅提高了财政支出的透明度,而且有利于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4)有利于加强廉政建设。政府采购活动在公开、公平、公正和透明的环境中运作,便于从源头上有效地抑制采购活动中的各种腐败行为。
(5)有利于促进国内产业的发展。政府采购制度的建立,为我国进一步对外开放奠定了基础。
第四章 复习思考题
1.基础设施投资的特点及其主要投资方式有哪些?
基础产业投资的特点(1)投资规模大2)建设周期长3)微观盈利小(4)社会效益大 基础产业财政投资的方式: 1.政府直接投资,无偿提供:政府直接进行基础设施投资,并由政府弥补全部生产成本,向公众免费提供。(适用于单项投资规模不大,但数量众多;具有明显的公共物品性质—非排他性。)2.政府直接投资,非商业性经营:政府直接进行基础设施投资,由特定的政府部门进行非营利性经营。(适用于投资规模较大;排它成本较高,具有明显公共物品的性质。政府要向使用者收取较低的费用)
2.财政投融资及其特点是什么? 财政投融资是以国家信用为基础,通过多种渠道筹措资金,有偿地投资具有公共性的领域是一种政策性投融资。基本特征:(1)资金来源一般是需要还本付息的有偿资金。(2)资
金投向主要是能实现政府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制定的政策目标的领域3)资金使用不以营利为目的,但应尽可能收回全部投资成本。(4)租金管理由国家设立的专门机构——政策性银行负责统筹管理和经营。(5)财政投融资的预算管理比一般预算管理灵活。
3.为什么发展农业需要政府投资?投资重点是什么?
1.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1)农业为非农业部门提供劳动力。(2)农业提供食品和原料。(3)农业可扩大国内市场规模。(4)农产品可以出口创汇。2.农业的特点(1)基础部门。生存资料的主要生产部门。(2)弱质产业。抗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 能力差:
(3)市场变化大。农产品供求关系不稳定。(4)积累能力低。人多地少、生产力水平等因素。造成农业的比较优势偏低。3.农业投资的资金来源
(1)金融机构贷款:实行中有一定问题
(2)农业部门和农户自身的积累为主要来源两个必备条件: A.农业产品的销售收入>农产品的投入B.农业投资收益率≥全社会平均投资收益率(3)政府投资:起辅助作用农业财政投资的重点1.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如大型的水库、灌溉工程等; 2.农业科技推广;
3.农业教育和培训; 4.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等
4.分析我国行政管理支出和国防支出的变化特点。从我国情况看:行政管理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逐年上升。我国政府一直奉行防御性国防战略,因此,我国的国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比较低。
5.解决我国教育经费不足问题的根本出路在哪儿?
答:政府,扩大财政投入;社会,资金投入;个人,承担部分。6.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由哪几部分组成?采取哪种资金筹集管理方式?(1)主要包括四方面: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优抚。(2)我国现在资金筹管方式由现收现付制转变为部分基金制。7.财政补贴主要有哪几类?其作用是什么?
(1)分类:物价补贴、企业亏损补贴、财政贴息、税收支出。(2)作用: 1.是一种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改变需求结构(见P174)、改变供给结构
2.起辅助作用:有效贯彻国家政策;带动社会资金,扩充财政资金的经济效应;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推动产业升级;消除排挤效应;稳定经济。
8.财政补贴的形式有哪些?政府选择补贴方式时应注意什么? 形式:明补和暗补、实物补贴和现金补贴
注意:(1)明补是对所有商品的补贴,难以通过对粮食等特定商品的补贴以实现对贫困人口的关注。而暗补却可以做到,可帮助政府实现特定的救助目标。(2)明补下消费者面对的是市场价格,而在暗补下享受补贴的商品的价格不能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甚至会导致享受补贴商品的供给不足而产生限量供应的现象——票证制度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诞生的。
现金补贴能比实物补贴更好地满足补贴受益者的特殊偏好,特别是当补贴受益者对政府提供补贴商品的需求低于政府补贴的数量时,现金补贴优于实物补贴。
但当政府补贴的数量没有超过补贴受益者的需求量时,实物补贴就能通过增加对政府补贴商品的消费而使补贴领受者的效用得到提高,并且可以避免现金补贴下补贴受益者将款项用于消费非政府意图的商品而不能保证政府目标的实现的问题。
因此,政府应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补贴形式。
第五章 复习思考题
1.财政收入的含义及衡量指标是什么?
(1)含义:政府为履行其职能,保证公共支出的需要,依法取得的货币收入。(2)衡量指标:财政总收入、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
2.如何对财政收入进行分类?
(1)按收入形式:税收收入、国有资产经营收入、债务收入、基金收入、其他收入如
规费收入和罚没收入等。
(2)按收入来源:A按所有制结构:国有经济收入、集体经济收入、个体经济收入、其他经济收入;B.按部门结构:三大产业收入或者生产和流通收入。
3.试对我国财政收入规模变化趋势进行分析。
(1)从整体来看:我国财政收入规模随经济的增长而不断增长,年均增速快。(2)从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来看: A.1978-1995,因为预算内财政收入增长慢于GDP增长,且财政支出增长高于GDP增长,及预算外支出、制度外支出膨胀,这时期我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下降;
B.1995年以来,因为以税收为主的预算内财政收入增长和以增发国债为支撑的财政赤字增加,这时期我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上升。
4.影响和制约财政收入规模的因素有哪些? 经济发展方式和生产技术水平、分配政策和分配体制(决定剩余产品价值占整个社会产品的比例、决定财政集中资金的比例)、价格(GDP平减指数=名义GDP/实际GDP;实际财政收入=名义财政收入/GDP平减指数)。
5.为什么要进行财政收入结构分析?如何分析?
(1)原因:要弄清财政收入的来源,寻求增加财政收入的合理途径。(2)如何分析:分类分析财政收入结构的优缺点。
A.按收入分析,优点是突出了税收在财政收入中的重要地位。结论是:要想增加财政收入,就要加强对税收的征管;同时,运用经济政策,发展经济,使税源充裕。
B.按收入来源分析,所有制分析法的结论是:加快企业改革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改革,提高经济效益,减少亏损,仍是财政收入增加的关键。三大产业分析法的结论是:加强对第二产业的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其经济效益,是增加财政收入的关键;加强对第三产业的财税管理,应是今后财政工作的重点之一。
第六章 复习思考题
1.说明税收定义、特征及常见的术语。
(1)定义:国家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以其社会职能为依据参与社会成 员收入分配,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2)特征: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3)术语:
A.纳税人,税法规定的具有纳税义务的自然人和法人【负税人,最终承担税负的单位和个人】。B.课税对象,分为所得税、商品税、财产税;C.课税标准。
D.税率,分为比例税率【行业、产品、地区;单
一、差别、幅度】、定额税率【从量计征,如资源税、车船牌照税、烟税】、累进税率【全额累进、超额累进】。
E.税基,建立某种税的经济基础或依据。
F.起征点【按课税对象的全部数额征税】和免税额【按课税对象超过免征额部分】。G.附加【正税外的地方附加税】、加成【在依率计征基础上加征一定成数的数额】和减免【减税、和免税】。
2.如何衡量税收负担水平?
(1)宏观税负指标,也称宏观税率(社会)。宏观税率=税收收入/GDP(或GNP)。(2)微观税负指标(企业和个人)。企业所得税负担率=所得税额/同期利润所得和其他所得*100%;个人所得税负担率=所得税额/个人收入*100% 3.拉弗曲线给予了我们哪些启示?
启示:A.高税率不一定取得高收入,而高收入也不一定要实行高税率;B.取得同样多的税收收入,可以采取两种不同的税率;C.保持适度的宏观税负水平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一个重
要条件。
4.什么是税负转嫁?常见的转嫁方式有几种?
(1)含义:在商品交换过程中,纳税人通过提高销售价格或压低购进价格,将税负转嫁给购买者或供应方的一种经济现象。(2)方式:前转【抬高已税商品的销价】、后【谈判压低进货价格】、混转(散转)、消转【提高生产技术,降低成本以自我消化税负】、税负资本化【预先扣除可增值商品的价格中的课税,再交易】。
5.影响税负转嫁的条件有哪些?
(1)基本条件:价格可以自由变动。(2)制约条件:A.供求弹性,供给弹性大或需求弹性小,容易转嫁;B.课税范围,范围越大,越易转嫁;C.课税对象的性质,商品课税易转嫁,所得课税不易转嫁;D.垄断性商品易转嫁,竞争性商品不易;F.从价课税容易转嫁,从量课税不易。
6.如何衡量纳税人的纳税能力?
(1)以收入为依据。各国的普遍做法:以净收入衡量纳税人的纳税能力。不足之处:不能把实物收入计算在内。(2)以财产为依据。不足之处:股票、债券等投资收益很难把握。财产相同有无负债纳税能力也不同。财产相等不等于能产生相等的收益。(3)以消费支出为依据。不足支出:支出并不包括储蓄部分;消费与收入并不一定成比例,因为人们的消费倾向不相同。
7.简述税收公平与效率原则的含义及其内容。公平原则——税收要以公平为本,具体要做到:普遍征税是指所有有纳税能力的人都应毫无例外地纳税。平等征税是指国家征税的比例或数额要与纳税人的负担能力相称。平等征税具体有两方面的含义:横向公平:纳税能力相同的人应缴纳相同的税收。纵向公平:纳税能力不同的人应缴纳不同的税收。税收公平原则大体可以概括为两类 :(1)受益原则:即要求每个人所承担的税负应当与他从公共产品中的受益相一致。◆横向公平。意味着从公共产品中获益相同的人应缴纳相同的税收;◆纵向公平。意味着受益多的多纳税,受益少的则少纳税。(2)纳税能力原则即根据每个人纳税能力的大小来确定其应当承担的税收。◆横向公平。可以解释为具有相同纳税能力的人应缴纳同等的税;◆纵向公平。可以解释为具有不同纳税能力的人缴纳不同的税,即纳税能力大的人多纳税,纳税能力小的人少纳税,无纳税能力的人不纳税(3)受益原则和纳税能力原则比较受益原则和纳税能力原则各有其优点,但这两种原则都不能单独解释税制设计的全部问题,也不能单独地实现税收政策的全部职能。因此,公平的税收制度的设计有赖于两个原则的配合使用。
效率原则—核心原则具体包括3个原则:税收的财政原则
含2个原则: ①充分原则
是指税收应当能够为政府活动提供充足的资金,保证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需要。
②弹性原则是指税收收入应当能够随着国民收入的增长而增长,以满足长期的公私产品组合效率的要求。税收中性原则是指政府课税不应干扰或扭曲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或者说不影响私人经济部门原有的资源配置状况。◆中性税收指不改变市场中的各种相对价格,从而不干扰私人部门的经济决策,不会导致超额负担的税收。否则就叫扭曲性税收。税务行政效率原则为了使社会资源得到更加有效的配置,应当以最小的税收成本(因征税而发生的资源耗费)取得最大的税收收入,这就是税务行政效率原则。
8.什么是税收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1)收入效应:政府课税造成纳税人可支配收入减少,从而使纳税人降低了商品购买量和消费水平。见P238图9-1(2)替代效应:政府对不同的商品实行征税或不征税、重税或轻税的区别对待时,由于税负转嫁的存在,使商品的相对价格结构发生变化,使纳税人减少征税或重税商品的购买
量,而增加无税或轻税商品的购买量,即以无税或轻税商品替代征税或重税商品
见P239图9-2
第七章 复习思考题
1.为什么各国均采用复合税制? 可以广辟税源,能够充分而有弹性地满足国家财政需要;便于发挥各个税种特定的经济调节作用,可以全面体现国家政策;征税范围较为广阔,有利于实现公平税负目标。
2.商品课税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A.课征及税收负担普遍,课税隐蔽;B.以商品或非商品的流转额为计税依据;C.以比例税率为主,便于征管;D.全环节征税(道道征税);E.有利于实施区别对待政策。
3.简述生产型增值税与消费型增值税的优缺点
(1)生产型增值税——优点:税基较宽,易于取得财政收入;资本有机构成低行业和劳动密集型生产有利。缺点:税基中含有折旧,存在重复征税问题;不具有刺激投资的功效。
(2)消费型增值税——优点:只对消费征税,有利于抑制消费;有利于加速设备更新,推动技术进步;彻底消除重复征税,并使出口退税更彻底。缺点:税基窄,提供财政收入方面不如前两类潜力大;稳定经济的功能较差
4.所得课税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所得税,是对企业或个人所得的净利润征税。
特点:A.税源广泛,税收具有弹性;B.税负不易转嫁,不影响商品的相对价格;C.税负相对公平,具有较好的收入分配功能;D.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经济权益。
5.增值税、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如何计算?
(1)增值税:应纳税额=当期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 当期销项税额=销售额×增值税税率,(当期进项税额=购货额×增值税税率)步骤:先计算不含税销售额,再计算应纳税额。(2)企业所得税:企业净利润*税率(3)个人所得税:超额累进税率
6.资源课税与财产课税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1)主要特征:课税比较公平;能够促进社会节约;课税不普遍,且弹性较差。(2)资源课税:资源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土地增值税。(3)财产课税:房产税、契税、遗产税、车船税。
第八章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国际税收?国际税收与国家税收的联系与区别是什么?
(1)概念: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对跨国纳税人的跨国所得或跨国财产各自行使征税权力,而形成的国家之间的税收分配关系。
(2)区别:A.国际税收反映的是国家之间的税收分配关系,而国家税收反映的是征税人与纳税人之间的征纳关系;B.国家税收是凭借政治权力强制课征的,而国际税收凭借的是具有国际公法性质的国际税收协定、公约及惯例;C.国际税收没有独立的纳税人,没有独立的课税对象,没有独立的税种。
2.税收管辖权及各类税收管辖权的含义是什么?(1)概念:国家在征税方面所拥有的权力。
(2)A.地域税收管辖权:国家有权对来源于本国的收入和存在于本国的财产课税,无论这种收入和财产归谁所有。B.居民(或公民)税收管辖权:国家有权对本国居民(或公民)取得的所有收入和所有财产征税,无论其收入从何处取得,财产存在于哪个国家。
3.国际重复征税的产生原因和消极影响是什么?(1)原因:各国税收管辖权的冲突。
(2)消极影响:给跨国纳税人造成额外的负担;阻碍国际资本、商品、劳务和技术的自由流动;违背税负公平合理原则。
4.减除国际重复征税的方法有哪些?
各国普遍接受地域税收管辖权优先原则。现在普遍采取抵免法和累进免税法。
(1)抵免法:应纳居住国所得税=全部所得*居住国税率-允许抵免额(即在国外缴纳的税额)
(2)累进免税法:应纳居住国所得税=全部所得*居住国税率*(居住国所得/全部所得)5.直接抵免与间接抵免有何不同?
直接抵免法适用于同一经济实体的跨国纳税人的税收抵免。具体包括:①跨国自然人个人的所得税抵免②总公司与分公司之间的所得税抵免③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预提所得税抵免。间接抵免法 适用于由同一经济交易联系起来的属于不同经济实体的跨国纳税人之间的税收抵免,主要是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
6.什么是税收饶让?
一国政府对本国居民在国外得到减免的那部分所得税,视同已经缴纳,并同样给予抵免,而不再按本国的税率补征。
7.国际税收协定及其作用是什么?
国际税收协定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权国家为了协调相互间在处理跨国纳税人征税事务和其他有关方面的税收关系,本着对等原则,经由政府谈判所签订的一种书面协议或条约,也称“国际税收条约”。
作用: 1.全面协调国家间的税收管辖权,避免和消除国际双重征税,消除跨国纳税人的不合理负担,协调国家之间的税收权益。2.加强国家之间的税务合作,防止国际逃税和避税。3.实现平等税负原则,保护纳税人的税收利益。4.促进国际贸易和投资,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
第九章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国债?它的功能有哪些?
(1)概念:国债是国家举借的债务。是国家为了筹措资金而向投资者出具的、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利息和到期还本的债务凭证。
(2)功能:弥补财政赤字、筹集建设资金、调节经济(国债是对GDP的再分配,调节流通中货币量)。
2.为什么说发行国债弥补财政赤字是最佳途径?
(1)发行国债只是部分社会资金使用权的暂时转移,一般不会导致通货膨胀。
(2)国债的认购通常遵循自愿的准则,基本上是社会资金运动中游离出来的资金,一般不会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3.国债规模主要由哪些因素决定?
A.认购者的负担能力;B.政府偿债能力;C.国债的使用方向、结构和效益 4.国债常见的种类有哪些?
(1)按国家举债形式:国家借款、发行债券;(2)按应债资金来源:内债、外债;(3)按还债期限:短期【1年内】、中期、长期【10年上】;(4)按能否上市流通:可上市【记账式】、不可上市【凭证式】。
5.国债的发行主要考虑哪些问题?
主要包括:国债发行的规模、发行价格、国债利率的确定和发行方式的选择。6.国债常见的流通方式有哪些?
国债贴现、国债现货交易、国债期货交易、国债回购业务(融资,一年内)。7.国债偿还的方式主要有哪些?
A.市场购销法。B.直接偿还法:到期还本付息,有四种形式——国债到期日一次性还本付息;每年付息,到期还本;分期比例偿还;以新替旧
第十章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国家预算?其种类有哪些?
(1)概念:政府的基本财政收支计划,是以收支一览表形式表现的具有法律效力的重要的财政文件。
(2)种类:A.按编制形式:单式预算【收支一览表】、复式预算【经常性预算表、资本表或建设预算表】
B.按预算指标确定方法:增量预算、零基预算
C.从预算管理:绩效预算或部门预算或成本预算—以绩效为目的,以成本为基础。2.我国的国家预算是如何组成的?
(1)从国家政权结构和行政区域划分:包括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分为五级。
(2)从国家预算收支管理范围看:包括总预算和部门预算,总预算包括本级部门预算和下级总预算
3.国家预算应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公开性、可靠性、完整性、统一性、性。4.简述国家预算的程序。
A.编制预算,财政部编制预算草案,报国务院审批;B.审批预算,各级人大审批预算草案;C.执行预算,各级政府组织预算收入,各级财政部拨给预算资金,各级人大常委会审批预算调整方案;D.决算,各级人大审批预算执行情况。5.预算外资金的含义、范围及特点是什么?
(1)概念:按国家财政制度规定不纳入国家预算的,允许地方财政部门和由预算拨款的行政事业单位自收自支的资金。
(2)范围:地方财政部门管理的预算外资金、行政事业单位管理的预算外资金。(3)特点:灵活性、专用性、分散性。6.行政性收费与事业性收费的含义是什么?
(1)行政性收费:国家机关及其授权单位在行使国家管理职能中依法收取的费用,其实质是国家意志和权威的一种体现。
(2)事业性收费:非营利的国家事业单位及其类似的机构在社会公共服务中,依照有关政策规定收取的费用,其实质是对服务性劳动的部分补偿。7.我国现行哪种预算管理体制?依据是什么? 分级分税预算管理体制。依据:(1)社会公共需要具有层次性。全国性和地方性。经济标准。
(2)集权与分权的关系。政治标准。分权有利于效率的增进;分权有利于遏制政府规模的扩大;分权有利于政府创新。
第十一章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财政平衡?如何理解财政平衡? 在一定时期内财政收支数量基本相等关系。财政平衡应是相对平衡;须从整个公共部门和国民经济角度认识财政平衡;在财政承受能力允许的范围内,我们需要的是财政均衡而不是财政平衡;财政平衡应是动态平衡而非静态平衡,即从长远的角度追求财政平衡;财政平衡应是真实的平衡;财政平衡应是总体平衡而非部门平衡。2.财政赤字的类型有哪些?
A.预算赤字:指在编制预算时就存在收不抵支的情况。B.决算赤字:指预算执行的结果支大于收。C.预设赤字:指在编制预算时,有意识安排了赤字,决算时仍表现为赤字。
3.财政赤字对经济有什么影响?
A.积极作用——增加社会总需求【通过安排财政赤字增加政府投资和转移性支出,刺激投资和消费】B.将赤字财政政策当作一种常规性的预算政策;对财政赤字的规模不加控制。
第十二章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财政政策?其功能主要有哪些?
(1)概念: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调整财政收支和收支平衡的指导原则及其相应的措施。(2)功能:导向、协调、稳定、控制。2.财政政策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1)目标:充分就业、物价相对稳定、收入合理分配、经济适度增长、社会生活质量逐步提高。(2)主体:各级政府。(3)工具:税收【社会总供需、收入分配】、购买性支出【增加消费总量】、转移性支出【社保支出和财政补贴】、国债【流动性效率、利息率效应】、国家预算【收支规模、收支差额】。
3.简述自动稳定器与“相机抉择”财政政策的运用。
(1)自动稳定器:A.税收的自动稳定效应,主要是公司所得税和累进个人所得税,原因是税率和收入正相关;B.公共支出,尤其是对个人的转移性支出,因为救济金的发放是有底线的。
(2)相机抉择:A.汲水政策,即在经济萧条时增加公共投资;B.补偿政策,即根据当时的经济状态,反向调节,如膨胀时采取紧缩型财政政策。二者的区别:前者只借助于有限的公共投资补偿民间投资,恢复萧条期经济的活力;后者是全面调控,使用可以超额支出的公共投资、税收、转移性支出等提高全社会经济的需求,不仅能医治经济萧条,还可以控制过度繁荣。
4.了解我国现行的财政政策。
2010年中国将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一是更加注重推进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切实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的发展与调整结构结合起来,在巩固经济回升基础的同时,积极发挥财政政策点调控的优势,大力支持推进结构调整,使经济增长建立在结构优化的基础上,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二是更加注重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切实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三是更加注重和保障民生,切实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四是更加注重深化财税改革,切实增强财政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活力。五是更加注重加强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切实提高财政资金的绩效。
第三篇:财政学复习题
财政学复习试题 选择题
1.价格的变动会影响企业的(B),进而影响财政收入。A、所得
B、营业额
C、财务
D、会计核算 2.(D)是财政分配结构的中心环节。
A、税收收入
B、税收支出
C财政收入
D、财政收支 3.(B)有可能成为财政收入的源泉。A、c B、v C、m D、v+m 4.财政收入的数量界限即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该界限的确定具有(D)A、主观性
B、重要性
C、客观性
D、现实性
5.(D)的职能是指借助合适的财政政策克服高的失业率和通胀。A、监督
B、收入分配
C、聚财
D、稳定经济 6.1953年的所得税是指(D)
A、国营企业所得税
B、私营企业所得税
C、个人所得税
D、以上均不正确
7、国家通过法律程序规定的税种称为(A)A、征税
B、附加
C、税法
D、税制 8.征税活动的各种规定即(C)
A、税制
B、准则
C、税法
D、条例 9.现行营业税征税范围主要局限于(C)A、工业
B、商业
C、第三产业
D、农业 10.免税法可分为全额免税和(C)免税。A、部分
B、超额
C、累进
D、绝对
11、(B)抵免适合于跨**子公司或控股公司之间的税收抵免。A、直接
B、间接
C、抵税
D、特别
12、关税是对(B)我国关境的货物和物品征收的税。A、进入
B、出口
C、进出
D、流入
13、社会集团购买力属于(D)
A、社会性支出
B、消费性支出
C、转移性支出
D、我国特有的经济范畴 14.以下哪个不是消费性支出(A)
A、基本建设
B、文教科卫
C、行政管理
D、国防 15.财政支出的首要目标是(A)
A、经济增长
B、物价稳定
C、公平分配
D、国际收支平衡 16.国民经济中最重要的比例关系是(A)
A、积累与消费
B、农轻重
C、基建与更改
D、工业与农业 17.我国财政支出最大和最主要的类别是(D)支出。A、基本建设
B、文教科卫
C、行政管理
D、建设性 18.固定资产再生产的主要方式是(A)
A、基本建设
B、更新改造
C、住宅建设
D、基础性 19.下面那个是非转移性支出(D)
A、社会保障
B、补贴
C、国债利息
D、行政管理
20.我国转移性支出中,过去比重很小,现在开始是上升,将来会进一步上升的是(D A、社会保障
B、资本转移
C、财政补贴
D、债务利息)21.我国经常性预算收入主要是指(A)A、各项税收
B、利润
C、收费
D、债务 22.国家基本的财政计划称为(B)
A、经济计划
B、国家预算
C、收支方案
D、国家决算 23.国家信用的基本形式是(C)
A、税收
B、利润
C、国债
D、财政贷款
24.预算法规定,从(D)年起,国债不再作为财政收入,而作为弥补财政赤字的手段。A、1979
B、1992 C、1994 D、1995 25.预算外资金是(B)的组成部分。
A、预算内资金
B、财政资金
C、银行资金
D、国债 26.处理各级财政之间的根本制度称为(B)
A、财政体制
B、预算管理体制
C、税收体制
D、国有企业财务体制
27、第二步利改税于(D)年实施。A、1979 B、1980 C、1983 D、1984 28.国有资产管理的宗旨是(C)
A、提高效益
B、增加收益
C、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D、加强资产监督 29.财政政策总是从(A)角度影响经济运行的。A、需求
B、供给
C、总量
D、分配
30.税收收入的主动变化是指(B)的税收收入。
A、比例征税
B、累进征税
C、固定总税额
D、免税 31.下列属于条件性市场缺陷的是(B)
A、非竞争性
B、外部效应
C、经济波动与失衡
D、收入分配不公 32.下列属于典型外部经济型混合物品的是(C)
A、义务教育
B、疾病监控
C、高等教育
D、国防安全 33.资源配置职能的直接作用方式是(A)
A、财政投资
B、价格补贴
C、财政贴息
D、差别税收政策 34.关于购买性支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C)
A、执行资源配置的职能较强
B、对经济运行的影响较大C、执行国民收入的分配功能较强
D、应实行效益指标管理
35.适宜采用“成本—效益”分析法进行财政支出效益分析的项目是(D)A、军事支出
B、文化支出
C、卫生支出
D、投资性支出 36.在现代政府财政收入中,最主要的收入来源是(A)
A、税收收入
B、规费收入
C、国有土地出让收入
D、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 37.在组织财政收入中处理国家与有关各方面的物质利益关系所遵循的原则是(C)
A、合理负担原则
B、公平与效率兼顾的原则
C、利益兼顾的原则
D、增加财政收入的原则
38.按单位课税对象直接规定一个课税税额而不采取百分比的税率形式是(D)A、比例税率
B、全额累进税率
C、超额累进税率
D、定额税率
39.纳税人提高商品或劳务的价格,将其缴纳的税款转嫁给购买者获消费者负担的税负转嫁方式是(A)
A、前转
B、后转
C、消转
D、税收资本化 40.下列选项中,应当缴纳营业税的是(C)
A、汽车制造商销售小汽车
B、化妆品厂销售化妆品
C、房地产企业销售房地产D、百货商场销售电视机 4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企业所得税纳税人的是(D)
A、国有独资企业
B、中外合资企业
C、集体企业
D、合伙企业 42.中国居民张某,2012年8月去的一笔劳务报酬8000元,应该缴纳的所得税税额是(A)A、1280元
B、1440元
C、1600元
D、2400元 4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国际重复征税特征的是(D)
A、纳税主体的同一性
B、纳税客体的同一性
C、纳税期间的同一性
D、征税主体的同一性
44.从偿还期限来看,当前我国国债主要是(B)
A、短期国债
B、中期国债
C、长期国债
D、无期国债 45.世界上最早确立现代政府预算的国家是(C)A、中国
B、法国
C、英国
D、日本 46.在预测预算收支指标的方法中,利用两项不同性质而又有内在联系的数值之间比例关系,根据其中一项已知数值求得另一项指标数值的方法是(A)。A、系数法
B、基数法
C、比例法
D、定额法
47.涉及行政区划或企业、事业单位隶属关系改变的预算调整方式是(B)A、动用预备费
B、预算划转
C、经费流用
D、预算追加追减 48.在财政管理体系中,占核心地位的是(A)
A、预算管理体制
B、税收管理体制
C、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D、基建管理体制 49.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政府间转移支付特征的是(C)
A、政府间转移支付是政府间的无偿支出
B、政府间转移支付的范围限于政府之间 C、政府间转移支付是政府间的纵向支出
D、政府间的转移支付并非政府的终极支出 50.最能体现自动稳定功能的财政政策是(D)
A、政府预算
B、价格补贴
C、政府投资
D、累进的所得税
第四篇:财政学复习题
财政与金融复习题
1、如果学校是政府办的,但办学的成本全部通过向学生收费来补偿,在这种情况下,教育在提供方式和生产方式上采取了下述哪种组合?()C
A、公共提供,公共生产 B、公共提供,私人生产 C、市场提供,公共生产 D、市场提供,私人生产
2、下列哪项不属于政府的隐性支出?()D
A、税式支出
B、公共定价
C、政府担保
D、转移支出
3、公共生产并公共提供国防的优点不包括:B A、能灵敏及时地提供国家所需的军事科研成果和装备 B、有利于挖掘新一代武器装备的技术潜能 C、及时提供各类军事人才 D、保密性很强
4、行政管理支出不包括()履行职能所需的经费:D A、政府各级权力机关 B、行政管理机关 C、司法检察机关
D、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
5、国防支出的规模以()来衡量。C A、国防支出与经济增长的比例 B、国防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
C、国防支出占财政支出和国民收入的比例 D、国防支出与经济建设支出的比例
6、不属于国防支出外部效应的是:D A、带动高新技术的发展 B、促进民用科技的提高 C、拉动国内需求
D、推动军事人员教育的发展
7、以下说法哪一个是错误的:D A、随着一国财政收入的增加,相应增加行政管理支出也是自然的事 B、行政管理费用支出具有刚性。
C、行政管理支出属于消耗性支出,不直接创造财富。
D、在财政支出总量不变或增长有限的情况下,行政管理费用支出在财政总支出中的比例不会有较大变化。
8、农村义务教育的资金筹集应主要由()承担。B A、农民个人 B、国家财政 C、银行贷款 D、社会集资
9、文教科卫支出属于一种:A A、社会消费性支出 B、积累性支出 C、转移性支出 D、生产性支出
10、公共卫生的资金筹集主要由()来解决。A A、财政拨款 B、个人付费 C、商业保险 D、银行贷款
11、计划免疫是一种:A A、纯公共产品 B、准公共产品 C、私人产品 D、劣值品
12、高等教育是一种:B A、私人产品 B、准公共产品 C、纯公共产品 D、劣值品
13、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是:B A、社会救济 B、社会保险 C、社会福利 D、社会优抚
14、根据我国目前的现实情况,我国社会保险的筹资模式应采用:C A、现收现付式 B、完全基金式 C、部分基金式 D、财政拨款解决
15、社会救济属于:B A、购买性支出 B、转移性支出 C、积累性支出 D、生产性支出
16、从世界各国的情况来看,对于医疗、生育、失业等方面的保险,一般采用()筹资模式。A A、现收现付式 B、完全基金式 C、部分基金式 D、财政拨款解决
17、社会保障体系的最高层次为: D A、社会保险 B、社会救济 C、社会优抚 D、社会福利
18、大部分基础设施部门提供的产品都属于:A A、公共产品
B、私人产品
C、混合产品
19、在下列税种中税负不易转嫁的税种是:B A、增值税
B、公司所得税 C、消费税
D、营业税 20、下述有关从价税表述正确的是:B A、从价税以课税对象的数量为计税依据 B、比例税是从价税
C、定额税是从价税
D、从价税与商品流转额无关
21、公债是指:B
A、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债务总额
B、一国政府债务与公共企业部门债务之和 C、国债
D、所有公共部门的债务
22、下列哪项不属于财政政策的目标?D A、资源配置效率
B、收入分配公平
C、经济稳定发展
D、财政监督
23、吉尼系数以()作为公平的含义。D A、规则公平
B、起点公平
C、经济公平
D、结果公平
24、吉尼系数取值范围:B A、大于等于-1,小于等于1。B、大于等于0,小于等于1。C、大于等于-1,小于等于0。D、在-1到1之间。
25、如果每个人的收入都增加一倍,吉尼系数:C A、扩大一倍。
B、会扩大,但不到一倍。C、不会发生变化。D、会缩小。
26、如果向一个社会中的高收入群体征税,并将取得的收入转移给低收入群体,吉尼系数会:B A、变大 B、变小
C、不会发生变化 D、上述都有可能
第二部分
多项选择题
1、下述()单位属于公共部门?A、B、C、D
A、政府机关 B、公立大学 C、国有企业 D、国有银行
2、下述()单位属于政府部门?A、C
A、卫生部 B、国有企业 C、军队
D、国有银行
3、下述哪些政府行为包含着隐性的收支?B、C A、间接税 B、为企业提供贷款担保 C、税收优惠
D、通过罚款、没收取得收入
4、以下()属于市场缺陷的表现。
A、B、C
A、信息失灵 B、交易成本 C、外部效应 D、行政垄断
5、私人生产并公共提供国防的缺点有:A、C、D A、先期开发研制费用高 B、缺乏比较借鉴的余地 C、容易滋生寻租行为
D、容易形成“钓鱼工程”
6、行政管理支出包括:A、B、C、D A、行政管理费 B、公检法经费
C、武装警察部队经费 D、外交支出
7、国防的提供方式可以是:B、C A、公共生产、私人提供 B、公共生产、公共提供 C、私人生产、公共提供 D、私人生产、私人提供
8、行政管理支出包括:A、B、C、E、F A、行政管理费 B、公检法经费
C、武装警察部队经费 D、军队经费 E、对外援助支出 F、外交支出
9、要控制行政管理支出,就要掌握好几个比例关系:B、C、D A、行政管理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 B、行政管理支出与经济增长的比 C、行政管理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 D、行政管理支出与经济建设支出的比例
10、下列支出项目中,哪些属于公用经费支出:B、C、E A、工资 B、公务费 C、修缮费 D、职工福利费 E、设备购置费
11、下列支出中,哪些属于人员经费支出:A、C、D A、奖学金 B、业务费 C、补助工资 D、职工福利费 E、差旅费
12、科学研究的经费可以来自以下渠道:A、B、C、D、E A、财政拨款 B、民间信用 C、企业投资 D、银行贷款 E、社会基金
13、医疗事业的资金来源可以从以下渠道获得:A、B、C、D、E A、政府的医疗支出 B、医疗保险费
C、社会慈善机关的援助 D、私人支付医疗费 E、税式支出
14、在医疗卫生市场上,政府免费或半免费提供的服务是:A、B、C、E A、传染病的防治 B、卫生教育和宣传 C、计划免疫
D、特需医疗服务 E、卫生监督与执法
15、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由()部分组成。A、B、C、D A、社会保险 B、社会救济 C、社会福利 D、社会优抚 E、商业保险
16、属于我国社会保险内容的是:B、C、D、E A、食品券 B、养老保险 C、医疗保险 D、失业保险 E、生育保险
17、从管理体制上来看,社会保险有()类型。A、B、C、D、E A、国家社会保险 B、地方社会保险 C、联合社会保险 D、企业补充社会保险 E、委托社会保险
18、一般来说,可供选择的社会保险筹资模式有以下几种:B、C、D A、社会保障税 B、现收现付式 C、部分基金式 D、完全基金式 E、以支定收式
19、政府对社会保险市场干预的理由是:A、B、C、D、E A、私人保险面临的“相反选择”
B、私人保险公司降低社会风险的能力较弱 C、降低决策成本 D、家长主义
E、出于收入再分配的考虑
20、基础设施的生产组织形式有:A、B、D、E A、公有公营
B、公有私营
C、私有公营
D、私有私营
E、社区和使用者提供
21、基础实施的筹资方式:A、B、C、D、E、F、G A、财政
B、设立专用基金
C、利用外资
D、利用股份制方式融资
E、建立政策性银行
F、设立普通长期信用银行
G、个人投资
22、招标性采购包括:A、B、C、D A、国际竞争性招标采购
B、国内竞争性招标采购
C、国际限制性招标采购
D、国内限制性招标采购
E、国内或国外询价采购
F、单一来源采购
23、税收作为一种财政收入在形式上具有以下特征:B、C、D A、自愿性
B、强制性
C、无偿性
D、固定性
24、一国在选择主体税种时应考虑的因素有:A、B、D A、经济发展水平
B、国家税收职能的侧重面 C、税收成本
D、一国的经济管理水平
25、通过征收特定受益税为公共提供筹措资金需具备的条件是:B、C、D A、消费上具有非排斥性
B、受益对象可确认 C、受益量在一定程度上可确认
D、税收收入专款专用
26、公债的特点是:A、B A、有偿性
B、自愿性
C、固定性
D、期限性
27、公债的发行价格有:A、B、C
A、平价发行
B、溢价发行
C、折价发行
D、贴现价发行
28、下述()问题研究的是财政对资源配置的影响。A、C
A、如果用消费型增值税取代生产型增值税会对产品的结构产生怎样的影响? B、政府对高等教育的补贴使哪些社会群体受益?
C、政府规定农产品的价格会对农业的产出量产生怎样的影响? D、政府税收最终是如何为社会不同群体承担的?
29、下述()研究的是财政对资源配置的影响。A、C
A、降低进出口关税对我国产品结构的影响。
B、对某种产品的价格补贴对社会上哪些群体较为有利。
C、区域间的差别税收政策会使投资在不同地区之间的分布产生怎样的变化? D、消费税的税负归宿。
30、下述()问题研究的是财政对收入分配的影响?A、D
A、农产品补贴的主要受益者是哪些社会群体?
B、政府对不同的产业采取不同的税收政策会使国民经济各产业之间的结构发生怎样的变化? C、所得税的累进性会对劳动供给产生怎样的影响? D、政府若征收物业税最终会由谁来承担税负?
31、下述哪些政策手段会影响社会的资源配置:A、B、C、D A、价格补贴
B、税收
C、政府购买
D、公共管制
第三部分
判断题
1、公共产品必须由政府来组织生产。()
2、私人生产的产品一定是私人产品。()
3、政府免费提供的产品是公共产品。()
4、能够通过收费来补偿成本的产品一定不是纯公共产品。()
5、私人产品有时也采用公共提供的方式进行消费。()
6、税收是政府调节收入分配的唯一手段。()
7、公共生产是政府改变收入分配的手段之一。()
8、政府规定价格必定会造成销售者的利益转移给购买者。()
9、对消费品的价格补贴可以理解为公共提供与市场提供的混合方式()
10、政府该采用什么方式征税是一个实证分析问题。()
11、市场缺陷是政府干预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12、当一种产品采用公共提供的方式来消费时,并不意味着一定要采用公共生产的方式来生产。()
13、公共产品在消费中可进行数量上的分割。()
14、免费开放的公园属于公共产品。()
15、提供给贫困者的免费食品属于公共产品。()
16、不同的个人消费等量的公共产品并不一定获得等量的利益。()
17、单靠市场机制不可能解决收入分配的公平问题。()
18、采用现收现付制比较灵活,可以随着物价的变化和人口的变化调整社会保险税率,从而避免通货膨胀侵蚀养老金。()
19、一般商品消费税是累进的。()
20、各种税收方式在调节收入分配方式时都会产生效率损失。()
21、国防支出和行政管理支出都是为保障政府职能的正常进行所必需的。()
22、国防支出会对一国经济产生特殊的“外部效应”。()
23、因为国防是纯粹的公共产品,所以它的生产和提供过程都不可能有市场和企业介入。()
24、如果行政经费不足,势必影响到国家行政管理机关的正常运作,所以要尽量增加行政经费。()
25、由于利益刚性的作用,要削减庞大的官僚机构阻力很大。()
26、国家的财政收支状况直接影响着行政管理经费的增长。()
27、行政管理费用的超常增长,并不总是与国家行政管理机构的膨胀有关。()
28、文教科卫支出是一种单纯的非生产性支出。()
29、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教育是一种优值品。()
30、据教育经济的理论和实践,从免费的高等教育中获益最多的是中高收入者阶层的学生,而低收入阶层的学生并没有免费或低收费而有显著改善。()
31、R&D的投入应主要由政府承担。()
32、公共卫生是一种纯公共产品,具有极强的外部效益,其资金筹集主要由财政拨款解决。()
33、基本医疗是一种纯公共产品,政府免费提供是一种最有效的消费方式。()
34、免费的高等教育是一种通过税收把富人的收入向穷人转移的公平机制。()
35、文教科卫是一种单纯的消费性支出,对物质财富的生产贡献不大。()
36、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并存,是当今世界各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走向。()
37、非义务教育应采用市场提供为主、政府补贴为辅的筹资方式。()
38、社会救济的资金一般从财政收入中筹集,是国家财政资金单方面的转移。()
39、从世界各国的情况来看,对于医疗、生育、失业等方面的保险,一般采用完全基金制的筹资模式。()40、社会保险现收现付的筹资模式,在计划刚开始的时候缴费率高,随后,就可以降低缴费率,以保持收支平衡。()
41、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是社会救济。()
42、社会保险的受益与支付是一种完全对应的关系。()
43、社会保险的资金来源完全来自于财政拨款。()
44、政府的养老保险支出,来自于人们缴纳的社会保障税,故政府养老保险的支付将减少人们实际可支配的收入,从而使他们的储蓄也相应减少。()
45、对基础设施消费,还会影响收入分配。()
46、基础设施、基础产业都是公共产品。()
47、道路的外部成本可以划分为使用者对使用者的影响(有时也称作“俱乐部影响”)和使用者对非使用者的影响。()
48、交通状况拥挤是使用者对非使用者的影响。()
49、非招标性采购方式(竞争性谈判采购除外)由于竞争性不强,容易造成效率低下,一般基础设施的 建设、维修及经营都不易采用。()
50、销售方面,按优惠政策规定来运作的政府支农形式主要是指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
51、所得税和消费税都属于直接税。
()
52、对必需品征收缴纳个人所得税。
()
53、对必需品征收商品税在收入分配方面具有累退效应。()
54、直接税包括: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以及不动产税等。()
55、在我国消费税属于一般商品税。
()
56、税收的征收成本仅指税务机构的征管成本。
()
57、累进税率的特点是课税对象的数额越大,税率越高。
()
58、公债是指一国发行的国债总额。
()
59、公债具有资产效应。
()60、当一国没有财政赤字时,公债就无用武之地了。()61、公债是后代人的负担。()
62、基尼系数越大,收入分配就越公平。()
1、错
2、错
3、错
4、对
5、对
6、错
7、对
8、错
9、对
10、错
11、错
12、对
13、错
14、错
15、错
16、对
17、对
18、错
19、错 20、对
21、对
22、对
23、错
24、错
25、对
26、对
27、错
28、错
29、对
30、对
31、错
32、对
33、错
34、错
35、错
36、对
37、对
38、对
39、错 40、错
41、错
42、错
43、错
44、对
45、对
46、错
47、错
48、错
49、对 50、对
51、对
52、对
53、对
54、对
55、对
56、对
57、对
58、错
59、对
60、错
61、错 62、错
第四部分
名词解释
财政学
税收
公共部门经济学
价格或使用费
公债
购买支出
转移支出
收入再分配
公共产品
外部效应
信息失灵
交易成本
混合经济
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险
国防支出
行政管理支出
行政管理费用
文教科卫支出 社会保障 社会救济 社会福利 现收现付式 完全基金式 部分基金式 基础设施 基础产业
招标性采购 非招标性采购 竞争性谈判采购
税收要素
纳税人
负税人
课税对象
税率
减税与免税
直接税
间接税
流转税
增值税
所得税
财产税
中央税
地方税
从量税
从价税
横向公平
纵向公平
受益原则
能力原则
公债
收入分配
贫困指数
基尼系数
洛伦茨曲线
社会福利
1、财政学:财政学是研究政府经济行为的学科。它研究政府行为对经济产生的影响,政府适当的职能范围和方式以及政府的决策过程。
2、税收:是政府依据其行政权力强制性地、无偿性地取得收入的方式。
3、公共部门经济学:财政学的另一个称呼,解释同财政学。
4、价格或使用费:是公共部门中的单位通过销售自己所生产的产品或服务,用有偿交换来获得收入的形式。
5、公债:是政府通过信用进行融资的方式。
6、购买支出:是政府用于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支出。它的基本特点是政府支出是有回报的,它以市场交换的方式换取了相应的产品或服务。
7、转移支出:是政府或公共部门无偿地将一部分资金的所有权转让给其他部门或经济实体所形成的支出。
8、收入再分配:是指政府通过其活动,对市场所形成的收入分配格局进行的调整和改变,它是政府在分配领域所从事的活动。
9、公共产品:指在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产品。
10、外部效应:是指产品或服务对生产者或购买者以外的人以非价格的方式产生的影响。外部效应可分为外部效益和外部成本两种。
11、信息失灵:当生产者或消费者不具有自己所需要的充分信息时,我们称之为信息失灵。
12、交易成本:是指围绕交易契约所产生的成本。
13、混合经济:是指由公、私两个部门构成的经济。在这个经济中,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为谁生产的问题,部门由私人部门通过市场机制来解决,部门由政府通过计划机制来解决。
14、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是依据一定的法律和规定,为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而提供的救助和补贴。从广义上来说,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个人储蓄积累保障等。
15、社会保险:是指由政府设立专门机构进行管理,并通过强制性规定建立的保险。
16、国防支出:指政府用于国防建设、国防科技事业、各军兵种经常性开支、后备部队经常性开支、专项国防工程,以及战时的作战费用等方面的费用支出。
17、行政管理支出:指政府用于各级国家权力机关、行政管理机关以及外事机构行使其职能所需要的经费 支出。
18、行政管理费用:政府为行使其最基本的职能所必须花费的一项支出,包括行政管理费、公检法经费、武装警察部队经费、对外援助支出、外交支出。
19、文教科卫支出:是指国家财政用于文化、教育、科学、卫生、体育、通讯、出版、广播等事业单位的经费支出。
20、社会保障:是国家向丧失劳动能力、失去就业机会以及遇到其他事故面临经济困难的公民提供的基本生活保障。
21、社会救济:是国家通过财政拨款,向生活有困难的城乡居民提供资助的社会保障计划。
22、社会福利:是国家、集体和社会在法律和政策范围内兴办的各种公共福利设施、社会服务和福利性物质帮助,以增进群众福利,改善公民物质文化生活的社会性制度。
23、现收现付制:是指社会保险的计划依据当年收支平衡的原则编制,即当年的缴费收入仅能够满足当年的保险计划支出,不为以后的保险支出储备资金。
24、完全基金制:是在对有关人口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指标进行长期预测的基础上,预计社会保险成员在享受保险待遇期间所需开支的保险基金总量,并将其按一定的比例分摊到劳动者整个就业期间或投保期间。
25、部分基金制:是现收现付制与完全基金制两种方式的结合,是根据分阶段收支平衡的原则,确定收费率,在满足一定时期支出需要的前提下,留有一定的储备基金,据以确定收费率。
26、基础设施:基础设施是为了整个社会生产、消费提供的“共同生产条件”和“共同流通条件”。它主要可以分为公共设施――电力、电信、自来水、卫生设施与排污、固定废弃物的收集与处理及管道煤气;公共工程――公路、大坝和灌溉及排水用的渠道工程;其他交通部门――城市交通、港口、内河航道及机场等。
27、基础产业:基础产业是指经济发展中的上游产业,包括基础工业和农业。
28、招标性采购:是指通过招标的方式,邀请所有的或一定范围的潜在的供应商参加投标,采购实体通过某种事先确定并公布的标准从所有投标中评选出中标供应商,并与之签订合同的一种采购方式。
29、非招标性采购:指除招标采购方式以外的采购方式,通常使用的主要有:国内或国外询价采购、单一来源采购、竞争性谈判采购、自营工程等。
30、竞争性谈判采购:是指采购实体通过与多家供应商进行谈判,最后从中确定中标供应商的一种采购方式。
31、税收要素:构成税收制度的基本因素,也是税收理论分析、政策制定、制度设计的基本工具。它包括纳税人、课税对象、税率等。
32、纳税人:是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33、负税人:从经济角度而言,实际承担了税负的主体。
34、课税对象:课税的标的物,说明对什么课税。
35、税率:应纳税额和课税对象间的比例。
36、减税与免税:减税是对应应纳税额减征一部分,免税是对应应纳税额全部 免征。
37、直接税:纳税人自己负担,不发生转嫁关系的税。
38、间接税:纳税人有可能将税负转嫁于他人,发生转嫁关系的税。
39、流转税:以商品流转额和非商品流转额为课税对象的税收的总称。40、周转税:以商品和非商品的交易额为课税对象的税。
41、增值税:以商品和非商品在每一流转环节的增值额为课税对象的税。
42、所得税:以收益所得额为课税对象的税收统称。
43、财产税:以各类动产和不动产的数量或价值为课税对象的税收统称。
44、中央税:由中央立法机构立法,征管权限和税收收入归中央所有的税。
45、地方税:由地方立法机构立法,征管权限和税收收入归地方所有的税。
46、从量税:以课税对象的自然单位为计税依据的税。
47、从价税:以课税对象的价格为计税依据的税。
48、横向公平:税收应使相同境遇的人承担相同的税负。
49、纵向公平:税收应使境遇不同的人承担不同的税负。
50、受益原则:认为各人所承担的税负应与它从政府公共提供中的受益相一致。
51、能力原则:认为应依据个人的纳税能力来确定个人应承担的税收。
52、公债:公债是债的一种的形式,它是政府以债务人身份向个人和企业以及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依据借贷原则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方式,它体现的是一种债权债务关系。
53、收入分配:是指社会产品在不同的社会成员以及各经济实体之间的归属。
54、贫困指数:是一种常用的衡量社会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指标,它是指处于贫困线以下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55、基尼系数:洛伦茨曲线与绝对平等线围成的面积与绝对平等线与绝对不平等线围成的三角形面积的比例被称为基尼系数。它的取值范围在0和1之间,数值的大小反映了收入分配结果的公平性程度。
56、洛伦茨曲线:是衡量一个经济社会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一个重要工具。将社会成员按收入从低到高排 列,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与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所呈现之间的函数构成了洛伦茨曲线。
57、社会福利:是指社会整体的满意程度。
第五部分
问答题
1、政府作为一个经济实体,它与社会上其他经济实体个人、家庭、企业有哪些主要区别? 政府作为一个经济实体,它与其他经济实体的主要区别在于:
(1)它的规模是其他经济实体无法比拟的;(2)它具有强制性的行政权力;
(3)它的权力和资产来源于社会全体公众。
2、财政学研究哪些基本问题?如何对这些问题进行分类?
(1)财政学采用了一个特殊视角来考察经济。它将整个国民经济看成“公”和“私”两大部分。财政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是国民经济中“公”与“私”的分工。
(2)财政学从事两种性质不同的研究和分析。一类是实证分析,另一类是规范分析。以确认事实,弄清因果关系为主题的研究分析。以确定评价标准,分清是非和优劣程度为主题的研究分析。
3、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有哪些区别?政府部门与公共企业部门有哪些区别?
(1)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的主要区别:前者的所有者是公众,使用公共财产和公共资金,产生公共收入,在较大的程度贯彻和执行政府意图;后者的所有者是私人,活动依赖于个人资产,所得的收入属于个人,消费和生产决策以自身利益为行为目标。
(2)政府部门和公共企业部门的差别:前者不以盈利为目的,后者以赢利为主要目标;前者一般不从事销售,后者要从事销售;前者以财政拨款为主要收入来源,后者以销售收入为主要收入来源;前者很大程度上依据政府的指令行事,后者则具有相对独立性;前者主要从事社会消费活动,一般不生产物质产品,后者主要从事物质产品以及各项服务的生产活动。
4、政府取得收入有哪些方式?这些方式各自有什么特性?
(1)政府取得收入的方式有三种:税收、价格或使用费,公债。
(2)税收是政府依靠政治权力,它具有强制性和无偿性。价格、使用费和公债通常都具有自愿性和有偿性。
5、公共提供与公共生产有何联系?有何区别?
(1)公共提供和公共生产的联系表现在二者都是政府介入的经济活动。(2)二者的区别在于,公共提供是政府作为产品或服务的购买者,而公共
生产政府则是产品或服务生产的直接参与者。公共提供的产品未必是公共生产的,而公共生产的产品也未必是公共提供的。
6、政府缺陷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政府缺陷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政府信息失灵,计划安排失当,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和收入分配不公。
(2)政府计划或管理过程中的经济人行为,以权谋私,导致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不能达到最佳目标。(3)公共决策程序本身固有的特点决定了政府不会象一个理性的个人那样具有逻辑一贯的偏好体系,并进行理智的选择。
7、论述发展我国教育的财政对策。
(1)加强政府在教育投资上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
(2)调整财政资金的分配结构,加强政府对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3)逐步缩小地区之间教育发展的差异。(4)加强预算外资金的管理。(5)发行教育公债。
8、医疗卫生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1)医疗卫生市场的信息不对称。
(2)许多与医疗卫生服务有关的服务是公共产品。(3)人们对医疗卫生的需求具有不确定性。
9、分析促进我国科技进步的财政政策措施。(1)逐步增加财政对科技发展的投入力度。
(2)政府应充分调动企业增加对R&D的投入力度。(3)政府应加大对科技人才的投入。
10、政府为什么要干预社会保障市场?
(1)私人保险面临的“相反选择”问题
(2)私人保险公司降低社会风险的能力较弱。
(3)政府介入社会保障可以降低决策成本。
(4)家长主义
(5)出于收入再分配的考虑。
11、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经验。(1)保障项目名目繁多。
(2)社会保障有确定的资金来源
(3)社会保障支出依法由政府集中安排。
(4)政府实施社会保障制度有明显的宏观调控动机。
12、简述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构成。
(1)社会救济(2)社会保险
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伤残保险、工伤保险、疾病和生育保险、丧葬补助、失业保险(3)社会福利(4)社会优抚
13、我国养老保险应采用何种筹资模式?为什么?
(1)我国养老保险不宜采用现收现付式的筹资模式。因为在这种模式下,人们的缴费并没有为自己建立养老储备基金,他们退休后的养老金实际上是靠后代支付的,必须靠政府的声誉和强制性才能维持下去的。在人口结构年轻化的情况下,现收现付式的筹资模式比较适宜。但它难以应付人口老年化的挑战。
(2)我国现已进入人口老年化的时代。
(3)完全基金模式目前也不适宜我国的国情,因为较高的缴费率是国家财政、企业和职工个人都难以承受的。所以,比较可行的办法是实行部分基金式。
14、论述基础设施的经营方式。
(一)公有公营
在几乎所有的基础设施部门,最常见的所有权和经营的载体是公有实体。当公共组织能够根据商业原则经营,免受政府预算和公务员编制限制,而且遵从正常的商业法规和制度时,它们通常能更好地提供服务。但由于它们抵御政府支持的变化的能力很弱,因此能坚持实施这种生产组织形式的成功范例很少。
(二)公有私营
通过特许或租赁,公共部门可以把基础设施的经营(连同商业风险)以及新投资的责任委托给私营部门。租赁和特许允许私营部门经营和融资,但不能解散现有机构或立即拟定一个全新规章框架。
(三)私有私营
当很可能获得使用者缴费的稳定收入和商业及政治风险都不高时,私人(包括合作)所有和经营对私营部门最具有诱惑力。如果基础设施系统已全部或部分实现了私有化,而且不存在跨部门的竞争,那么就需要为私人和公共的服务提供者制订规章制度,以防止滥用垄断权。这个方案很可能最适用于能赋与其本身竞争机会的经营活动。
(四)社区和使用者提供
对地方性的小型基础设施来说,由社区和使用者提供是最常见的。成功的社区提供需要使用者参与决策,尤其是参与对优先支出事项的确定,以及保证平均和无异议地分享提供服务的收益和分担其费用。
15、论述政府干预农业的范围和程度。
(一)农产品生产销售体系:
在销售方面,按优惠政策规定来运作的政府支农形式主要是指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即国家对重要农产品规定最低销售价,如果市场价低于最低价,则国家按最低价收购农产品,如果市场价升高,则国家将收购储存的农产品抛售,以平抑市场物价。国家对农产品销售方面的财政支持还体现在出口补贴上,出口补贴的目的在于增强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占领国际市场,不过,这类补贴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深化而越来越受到进口国的批评和抵制。
在生产方面,政府通过减收增支来支持农产品的生产,减收运作主要有四种形式:税收返还、税率优惠、税收减免与低价收费。增支运作的主要形式是,一是由财政拨款给农业发展基金会,由基金会向农业生产者提供低息或无息贷款。一是增加补贴。对农产品生产环节的财政补贴,一种是直接的,一种是间接的。直接补贴是对非保险农作物遭受自然灾害而发放的。间接补贴是通过保险公司运作的,政府对这一部分保险业务的利润损失或者减免公司所得税,或者给予补贴。
(二)农业的支撑体系:
1、农业的基础设施,农业的基础设施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而且它们的建设周期长,投资回收期长,很难由个别企业独立投资完成,所以成为政府投资的重点。除了这个原因外,农业基础设施成为政府投资的重点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农业基础设施具有很强的外部性,甚至有部分基础设施是纯公共产品,2、农业的支农工业体系:支农工业产品从性质上讲应该属于私人产品,但由于是农业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政府也应该给予一定程度的支持,但并不需要政府的重点干预。
3、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最为重要的是农业科技教育及推广。由于农业有很强的自然风险,农业科技投资受自然条件制约的相对风险也就较大;而且,农业科技投资风险大、周期长、见效慢。一方面农业科技成果应用产生的技术风险和极不稳定的预期收益直接降低了农业生产者对新技术的有效需求,从而提出了政府对农业技术消费者实行支持和保护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农业生产作为难以进行保密的生产部门,农业技术的推广具有很强的外部性,其直接后果是农业科技的开发、推广、应用各环节都因资金严重不足而陷入困境。这就需要政府从农业发展的长远目标出发,对农业技术商品的供给者实行支持。
总之,从上述分析可见,在农业中政府投资的重点应该是投资量大,建设周期长的项目和具有外部经 济的项目。具体地说便是农业的基础设施与农业科技。
16、一国主体税种的选择应根据哪些标准,你认为我国目前应如何选择主体税种?
(1)标准: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国家对税收职能的侧重面、一国的经济管理水平。(2)我国:随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以及个人收入差距的拉大,应逐步提高所得税在复合税制中的地位。
17、为了实现资源配置的效率目标,税收应贯彻哪些原则?
(1)充分且有弹性
(2)节约与便利
(3)中性与校正性
18、公债发行的条件是什么?它与税收有何区别?
(1)公债发行的条件:财政支出不断增长导致财政收不抵支;社会上存在可供借贷的闲置资本。(2)公债与税收的区别:
税收筹资具有强制性和无偿性的特点
公债筹资具有自愿性和有偿性的特点
19、什么情况下公债将给后代造成负担?
可以从以下方面对公债的代际负担进行分析:(1)公债与政府的经常性支出;(2)公债与公共投资;(3)公债的效率界限;
(4)公债偿还资金的来源与债信;(5)公债与总需求。
第五篇:财政学复习题 (A卷)
财政学复习题(A卷)
一.名词解释
1.规范分析是什么?(Either one)P2-3
规范分析:以确定评价标准,分清是非和优劣程度为主题的研究分析,它回答的问题是“该怎样”。规范分析涉及价值判断和伦理观念。
2.实证分析是什么?
实证分析:以确认事实,弄清因果关系为主题的研究分析。它要回答的问题“是什么”、“会怎样”以及“为什么”。实证分析可以分为理论实证分析和经验实证分析。
3.帕累托效率是什么?P17-18 主要侧重竞争市场的效率问题,任何一种改变都不可能使一个人的境况变好而又不使别人的境况变差。如果一种可行的资源配置可以在不损害其他人福利状态同时至少使一个人的福利状态提高,那么资源配置就不是帕累托有效的。它有三个满足条件:
1、交换的最优
2、生产的最优
3、生产和交换的最有条件。
4.帕累托最优是什么?
帕累托最优:是指这样一种资源配置状态,任何可行的调整都无法使得调整之后一些人的境况变好,而其他任何人的境况至少不变坏。这种状态就是帕累托最优,又被称为帕累托效率。
5.帕累托改进是什么?
帕累托改进:如果对某种资源配置状态进行调整,使一些人的境况得到改善,而其他人的境况至少不变坏,符合这一性质的调整被称为帕累托改进。
6.社会福利函数是什么?P28 社会福利函数:是描述社会福利水平与所有社会成员的效用水平之间的函数关系。其具体形式取决于社会伦理观念。
7.外部效应(外部性)是什么?P71
外部效应是指私人费用与社会费用之间或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之间的非一致性,其关键是指某个人或经济组织的行为活动影响了其他个人或经济组织,却没有为之承担应有的成本或没有获得应有的收益。
8.什么是公共产品?P48 公共产品是指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产品。
二.简答题
1.(1)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的区别是什么?
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的主要区别:前者的所有者是公众,使用公共财产和公共资金,产生公共收入,在较大的程度贯彻和执行政府意图;后者的所有者是私人,活动依赖于个人资产,所得的收入属于个人,消费和生产决策以自身利益为行为目标。(2)政府部门和公共企业有什么区别?
政府部门和公共企业部门的差别:前者不以盈利为目的,后者以赢利为主要目标;前者一般不从事销售,后者要从事销售;前者以财政拨款为主要收入来源,后者以销售收入为主要收入来源;前者很大程度上依据政府的指令行事,后者则具有相对独立性;前者主要从事社会消费活动,一般不生产物质产品,后者主要从事物质产品以及各项服务的生产活动。
2.功利主义和罗尔期主义的社会目标是什么? 它们的区别是什么?
(1)功利主义和罗尔斯主义是两种不同的社会福利观念,二者的共同点在于都认为社会福利取决于社会成员个人的福利,二者的差别在于在构造社会福利函数时对富人和穷人福利所给的权重不同。
(2)功利主义认为社会福利水平等于社会所有成员的效用之和,不管社会的贫富差距如何,每个社会成员的每一单位效用是同等重要的,一个社会应追求社会总效用的最大化。
(3)罗尔斯主义:一种社会福利观点,认为富者的一个单位效用与穷者一单位效用不是等价的,在社会福利函数中富人福利的权数为零,社会福利水平直接由一个社会中情况最糟的那个人的福利水平来决定。社会追求的目标应是让社会最弱小者的效用最大化。
(4)折衷主义:其观点介于功利主义与罗尔斯主义之间,它认为富人一单位效用的社会价值小于穷人一单位效用,但其权数不为零,富人的效用只要足够大,就可以等同于穷人一单位的效用。
3.什么是无知的面纱?它对社会福利函数有什么影响?P30
(1)无知的面纱是一种假设的社会状态,所有社会成员都不知道自己现在和未来在竞争中将会处的地位,也无法预见竞争结果与自己的联系。
(2)在无知的面纱后面人们比较容易对社会福利函数形成一致的看法。
(3)在无知的面纱后面人们的看法才会摆脱个人私利的偏见,从而使社会福利函数具有公正性。
4.市场缺陷有哪些市场表现形式?P36 市场缺陷可以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指显示市场中不符合完全竞争假定条件的哪些方面。
第二类市场缺陷是指完全竞争市场运行结果本身的缺陷,即它所产生的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状态是不理想的。
第一类市场缺陷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竞争失灵2)公共产品3)外部效应4)信息失灵5)交易成本6)宏观经济失调 第二类市场缺陷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偏好不合理2)收入分配不公
5.价格管制中哪些因素会导致管制目标无法达成?政府用什么方案来进行公共定价?P65 因素:一是垄断厂商必须能够盈利,否则它将拒绝生产。二是管制成本必须低于社会福利(净损失的消除)。另外,对于价格管制,最困难的事情是确定最优管制价格。如果价格定得过低,垄断者将削减产量。同时,由于价格已经下降,需求量将上升,结果存货会发生枯竭,出现短缺。
方案:
1、平均成本定价法:指政府在保持企业收支平衡的情况下,采取尽可能使经济福利最大化的定价方式。
2、二部定价法:由两种要素构成定价体系,一是与使用量无关的按月或年支付的基本费,二是按使用量支付的从量费。
3、负荷定价法:根据不同时间段或时期的需要制定不同的价格。需求最高峰时,收费最高;需求最低峰时,收费最低。
6.社会保障体系针对市场的哪些缺陷?政策上有什么特点?P87-90
6、缺陷: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要创造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必须要解决好社会成员的基本保障问题,由于市场本身不能解决好这一问题,就需要由社会保障体系来解决这一问题。在市场经济中的收入分配差距也是由社会保障体系下的各种制度来弥补或解决的。特点:
1)社会性。社会性是指社会保障是国家在全社会范围内普遍实施的一种社会制度,享受社会保障是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2)公平性。在社会保障中,公平原则要求通过社会保障对市场初次分配的适当调节,缩小社会成员之间在收入分配上的过大差距,使收入分配结果为社会成员普遍接受。
3)互济性。社会保障政策作为社会政策的重要组成,社会保障政策的设计初衷就是利用保险的“大数法则”,通过向社会筹集资金、国家利用财政“托底”的方式来保障遇到生活困难的人
4)发展性。社会保障政策关注的领域是公民基本生活层面,通过给予基本经济补助以帮助人们维持基本生活。
5)管理性。社会保障政策实际是对社会问题的一种组织性回应和政策建构过程,它是政府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政府管理社会风险的水平。
三.讨论
1.(看第70页)
财政学复习题(B卷)
一、名词解释
3.非排他性是什么? P48 非排他性,即在产品消费中很难将其他消费者排斥在该产品的消费利益之外。首先,他可以意味着所有的消费者都可以不费任何代价、不受任何限制的获得该产品的消费权。其次,如果进行排斥,排斥的技术成本会很好时,意味着这种排斥从技术成本上来说是不可行的。
4.公共提供是什么?P81 公共提供实质政府通过税收方式筹集资金用于弥补产品的生产成本,免费为公众提供产品的经济行为。
5.机械论是什么?P41-43 机械论的观点认为,个人是社会活动的真正主体,他有自身的愿望、要求和利益,并能在自己能力所及的范围内去实现这一切;政府只是众多个人为了自身的利益而创立的社会工具,它是由众多个人行为所操纵的机械装置。
二. 简答题
1.公共提供和公共生产有什么联系和区别?P.81 公共生产与公共提供的联系表现在二者都是政府介入的经济活动。二者的区别在于,公共提供是政府作为产品或服务的购买者,而公共生产政府则是产品或服务生产的直接参与者。公共提供的产品未必是公共生产的,而公共生产的产品也未必是公共提供的。
2.什么是效率?在达成情况下,需要满足那些条件?P.17
一般而言,效率是指单位时间完成的工作量,或劳动的效果与劳动量的比率。在财政学上,我们用效率来表示资源配置的最佳状态。
3.什么是公平?有哪些不同的公平观念?P.22 公平它可以概括一个社会收入分配的理想状态。对公平的理解和认识主要有三种,分别是: 1)规则公平,规则公平认为经济活动是所有社会成员参与的竞争,竞争的规则必须公平。2)起点公平,起点公平强调在起点一致的条件下的规则公平
3)结果公平,强调生产成果在分配上的均等,强调各社会成员之间所用有收入分额的相对关系。
4.政府缺陷有哪些?P.39 政府的不完善之处被称为政府缺陷,它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失灵 2)公共决策中的经纪人行为 3)公共决策程序的缺陷
5.价格管制中哪些因素会导致管制目标无法达成?政府用什么方案来进行公共定价?P.65
6.生产过程出现那些市场缺陷?政府通过哪些方法来盖里生产?
三.讨论
1.拥挤产品为什么要收费? P58